“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

2024-09-25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精选12篇)

1.“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一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湟源职业技术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新瓶装旧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随着我市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查找,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

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3、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5、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

6、课型研究少,课堂效率低。

7、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

8、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 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学科特色的含义,便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本位特征,以更有利于用好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同时,转变教师的思考角度。在给教师减轻教学压力、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极大的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常态教学研究统一并规范到课堂效率研究上来,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有较大意义的变革,充分挖掘体现学科本质特点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变革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叠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4、有意义学习理论。迈耶认为,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帮 助学习者选择有关信息、组织信息及整合信息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因此,有意义的学习依赖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外部条件有:

(1)学习材料具有实质的意义。(2)学习者需要帮助。

(3)测验所评估的是有意义的学习。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有效教学策略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

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师教案书写应注意三个“要素”:学习者、学科内容,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关键是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要考虑“我应该如何传授知识”,更要考虑“我应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教师的责任在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要处理好某个课时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各个课时之间的联系等。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应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学习为标准,目标设定之后,不仅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更要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使方法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实施策略。

内容主要包括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运用教学手段、有效控制课堂纪律、有效布置作业

有效讲授。(1)讲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入话题要新颖有趣,把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难点。(2)讲授要保持一定的节奏。(3)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

有效提问。要使问题具有开放性,使问题保持一定难度,避免“满堂问”。

有效倾听。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教师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

有效运用教学手段。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这种教学手段应该是真实有效的,是为学生思维服务的。

有效控制课堂纪律。要有控制课堂纪律的能力,要有控制课堂纪律的策略。

有效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科学、合理,作业批改要及时,个别辅导要落到实处;要布置预习作业,课外作业要有趣,作业要呈多元性;作业要体现层次性,更要符合学科特点。

教学评价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坚决摒弃唯分数评价的方法;坚持评价的全面性,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在一定时间 内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教学评价中,支持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设计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问题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叙事法、归纳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每学期由课题组负责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二次课堂教学效果调查。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行。调查后,由课题组成员一起分析探讨存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果与任课教师见面,并有整改措施。课题组将组织教师开课、评课,检查作业、辅导及考试,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3.案例分析法。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辅导等反思并进行有效改进,比较反思前后的不同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课题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研讨中指出对方的优点,道出对方的缺点,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增长处理课堂、作业、辅导的能力。4.教学叙事法。教师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或者失败的事记录下来,汲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记录教师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思想历程,再现师生沟通的画面。

5.归纳总结法。一个阶段对研究情况进行小结,将研究引向深入。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专业引领,分类培训。

1.确定目标,精选内容。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其次是提高教师对有效教与学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再次是提高教师基本的科研能力。因此,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及课题研究的要求进行选择:一方面是科研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学习。我们开出了有关书目,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写心得体会,并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还外请专家到校讲座,在校内开设科研论坛。

2.明确定位,分层培训。形成了三级培训机制:第一级为课题领导小组的培训。就课题的管理、相关理论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领导和推进各子课题的研究。定期组织学习,主要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有效教学基本理论。第二级为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主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及有效教学课堂实施策略,更多地利用实例研究开展培训。

3.多种培训方式结合,提高实效

在培训的形式上,既有以校为单位的教育理论专题学习,还 有教研组和个人的分散学习;既有自主学习,讲座式的理论学习,又有课题观摩式的实例学习;安排专题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征订教学研究报刊,以提升课题研究理念和操作技能。

同伴合作,相互促进。我们采取以下合作方式:一是寻找课题研究合作伙伴,随时进行交流对话。每人都有1—2名伙伴协作。二是研究团体结伴,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合作小组,集中突破研究重、难点。三是师徒结伴,开展校内拜师学艺活动,新老结合,攻克研究难题。四是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交流和研讨,每学期开展二次。五是提倡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活动,一人主备,同伴合作,反复实践,举一反三;评课畅所欲言,谈问题,谈修改意见,开展“假如我上这一课”活动。

跟踪指导,及时诊断。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体现教学效益好坏的有效部位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坚持每学期对教师实行听课,突出“三个到位”,教师的理念和认识到位;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点评到位;改进的措施到位。落实“三项检查”,三个常规检查,每学期分二次对全体老师的备、讲、批、辅、改、听、思进行统一检查,并进行记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检查。教研组活动记录和听课记录检查。通过教学流程的跟踪指导和监测调控,使各项教学研究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的健康发展。

自我反思,有效实践。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反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反 思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第一,职业反思,是否热爱教师工作和自己的学生?自己平时是否把精力用在了研究教学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功底是否适应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需求?第二,整体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成功与失败在哪些方面,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第三,专题反思,突出四个问题思考,即特点是什么,精彩在哪里?偶得有哪些?缺失在何处?第四,细节反思,抓住一节课某一个教学细节,加以深刻反思,抓住一节课多个教学细节,加以全面反思,抓住多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以专题形式进行反思。

先破后立,整体推进。

首先教师在收集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再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指导计划,使教学有的放矢。其二,改“先讲后学”为“先学后教”,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三,变“知识教学”为“目标教学”,以三维目标为准则,确立准确、简明、可操作的课时目标,使每节课教师清清楚楚的教,学生明明白白的学。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

3、通过“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 率。

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6、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

7、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学、因材施练”。

七、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体现了全面性。24名专任教师,选题立项,人人承担了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任务,特别是学校领导人员带头担任研究和指导任务,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坚定信心。

2.课题研究体现了规范性。教研组开展磨课研究活动,教师听课呈现鲜明特点,有记录课堂教师的提问,有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记录时间的分配,有记录教学中有效成份的比例……这种听课形式是有效教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3.“少教多学”理念得到落实。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产生“愤”与“悱”之情,从而津津有味地探索、研究,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4.教学环节得到优化。教师教学目标用不同形式展现给学习者,使学生人人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任务。教师的提问具有艺术性,提问对象与提问内容有机结合,注意问题的层次和价值;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回答,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具有核心价值观;教师能有效调控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维持良好;教师着力于作业的改革,注重作业量的控制和质的提高。5.教研气氛浓厚。坚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研水平上台阶。几年来先后举行了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展示活动。通过大规模、小课题、一次一得的教研活动,有力推进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

6.教师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城区综合考评中居良好前列。

八、成效分析

(一)变“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一堂课下来通常是教师在台上拼命讲、学生在台下拼命记,整体的课堂效果并不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二)变“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知识传授的客体,或者说是接受对象,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角色的错位。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通常是被动的,而且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发问和质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受到影响。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培养学生质疑和进行发问的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学,课堂上预留出20-2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进行提问,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争取学生自己进行疑难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们质疑较多的知识点,教师再给予综合性的指导,这样就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做好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对于易于接受的公式、概念等,为了节约学生时间,教师要做好引导,避免学生耗时费力的探究。例如,对于约定俗成的概念、规律,让学生自行探索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解决。其次,给予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因为中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间接经验或直观感受,利用简单的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体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步,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算步骤。再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数学学习是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发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欲望是很重要的,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式学习也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九、问题与困惑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我们不可能也不必 要求每一个教师都熟练掌握每一种教学策略,有些能力并非依靠培训能获得,它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教师是一个群体,在共性与个性上如何体现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部要研究的问题。

1、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主体性原则,给学生最大可能的自学机会,展示机会,勤加鼓励,善于指导,巧加点拨。而在课堂上,因为经常性的遇到未在预设中的问题,或学生讲解的时间较长,节奏缓慢,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难以进行完。一节课拉成一节半,或两节,或三节。也就是一个预计5分钟就可完成的任务,有时要用10分钟或更多。课堂进程不能很好控制。

2、如果有了导学案,是不是可以废除教案?

3、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开展此种教学?比如班额在65人以上。

4、班容量大,优秀生少,学困生数量多,如何开展此种教学?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更关注教学的实施策略。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准备程度等。那么怎样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准备呢?那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2.“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二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 在中小学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学得较少、学习兴趣锐减等现象, 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教师多教, 学生厌学”、“事倍功半, 效率低下”等语文教学现状, 如何根据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程和高考改革实际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科研课题在国内发达地区的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 如何针对本地本校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的语文教学实际, 如何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以便为经济欠发达、教育尚落后的贵州省广大县乡高中学校全面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实践经验。

二.子课题研究指导思想与目标

以“大语文”教学观和“少教多学”、“自主学习”等理论为指导, 以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南, 主要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多讲、学生少学甚至厌学等弊端, 探究高中语文有效课堂和高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语文素养和语文高考成绩, 形成可供借鉴的典型的“少教多学”案例。

三.子课题的意义及价值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源远流长, 在新一轮高中课改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行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应与时俱进、因地因时、因人而宜。因此, 本课题研究工作拟在此前我校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 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由语文教研组部分老、中、青年教师组成课题组, 以全校为样本, 以实验班为重点, 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探索普通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并借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为校本研修服务, 进而为贵州省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实验样板之一。为此, 本课题拥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四.子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子课题《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研究内容, 是结合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实际而进行的, 拟从不同角度切入分列若干个二级子课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教实验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及《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从我校实际出发, 本课题研究拟分为“必修课”层面的“高中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效率评价研究”、“‘少教多学’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少教多学’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高中写作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有“选修课”层面的“实施‘少教多学’与高中生学习自主性研究”、“研究性学习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等, 还有“新课改高考”层面的“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复习‘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研究”、“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应试方法‘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即“少教多学”不仅为师生在思想上认可, 而且还能自然融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实现“少教多学”常态化, 即研究重在行动, 重在解决我校普遍存在的“满堂灌”、“一言堂”等有悖于“少教多学”教育思想的实际问题。拟解决的思路是, 进一步提高全校语文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时效性评价, 加强“教法”与“学法”研究, 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内外资源, 让课题研究者既能把握“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真谛, 又能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针对具体“学情”,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从而打造出一节节“优质课”、“良好课”, 求真务实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边总结, 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 不断提升自身语文专业发展水平,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扭转“多教少学”弊端, 最大限度地在更多课堂上实现“少教多学”, 以促进不同学生“学会学习”, 获得教学和高考的“双赢”, 并结合课题研究实践, 梳理出具有典型个案价值的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精品案例。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性目标和最终成果

1、实施步骤:

⑴准备阶段 (2012年4月—2012年7月) 设计课题方案, 组建课题组等。

⑵实施研究 (2012年8月—2015年1月) 按既定方案实施, 及时进行阶段总结, 完善方案等。

⑶总结阶段 (2015年2月—2015年6月) 完成研究报告, 申报成果验收等。

2、阶段目标:在实践上不断促进师生、学校共同发展,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上有计划地总结研究成果, 适时完成反映阶段成果论文《高中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效率评价》、《“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实施》、《“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实施》、《实施‘少教多学’与新课改下的高考复习研究》等。

3、最终成果:《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学校坚持科研兴教, 曾被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2009年荣获六盘水市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六盘水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全国模范教师李升科、省优秀教师喻孟华、省优秀班主任杜昌兰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并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教育规划课题子课题《构建教育教学案例信息库的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的研究, 现正进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研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等课题研究。而且, 本课题从筹划、组队到研究, 一直得到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督促, 因而学校完全能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对课题研究给予充分保障。

摘要:“‘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是其子课题, 本子课分为课题提出的背景、子课题研究指导思想与目标、子课题的意义及价值、子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性目标和最终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六个部分。

3.中学语文阅读少教多学策略研究 篇三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越想面面俱到,结果可能就面面俱不到。因此,语文课堂要打好教学取与舍的小算盘,必须有所取舍。哪些取与舍呢?一是教学目标的取舍。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把目标写在纸上,更要把它放在心里。一节课就奔着目标走,围着目标转,尽量不要旁逸斜出,浪费时间。二是问题的取舍。问题设计一定要精当,语言表达一定要精确,万不能层次不明、夹缠不清,一节课啰啰嗦嗦,把自己都绕晕了,学生就更加掉到糊涂盆里了,效率根本就谈不上了。三是教材内容的取舍。例如:七下第五单元,以冒险为主题的几篇课文,内容相似,主题相同,实在没必要一片一片条分缕析,整合一下教材,讲个范例,其他交给学生去研读探究就行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学习的重复与枯燥,提高学习效率。四是练习题的取舍。课上课下,《配练》、生活,有大量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可做。教师一定要在习题的设计上动好脑筋,有些习题根本没有做的价值和必要,如果都让学生去做,不仅耽误时间,更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新鲜劲,变得麻木烦躁。得不偿失。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追求“少教”,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通过“少教”来指导学生“多学”,促进学生的发展。理清教路,以教导学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

理清教路的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准确定位教什么,二是胸中了然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从“教什么”的视角看,就是聚焦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简单地说,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文本作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阅读教学涉及的面很广,不同文体体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就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就有不同的教学价值,肯定就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从总的方面看,阅读教学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体现语文特性、学情特性和文本特性。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体特质和文本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但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作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文本为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结果,语文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就具体文本看“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叶圣陶),既给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好了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给语文教师在可以教什么、适宜教什么、实际教什么、教后的效果如何等等提出了难题,因为教学内容的处理某种意义上说应带有普通性和规律性,应该教什么和不应该教什么是有一定规范的,是有章可循、有范可依的,这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选择和判断其教学价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能力。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专业的眼光对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使教学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语文教师对同一教学文本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从而有效地根据具体的教学文本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多学产生了怎样的潜在影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怎样的助力。

从“怎么教”的视角看,课标中的“建议”最具权威性,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凸显“少教”,力求以教导学。导者,引导、指导也,就是启发、点拨,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教师既需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浅入深逐步领会,开拓思维;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学习怀有持久的兴趣兴趣,还要精心指导,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要精心组织好学生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对学生思路不畅混乱,教师要耐心疏导,使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理顺思路把握规律。

4.少教多学总结 篇四

一、课题研究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体部分,是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方面,课堂教学改革涉及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其艰难性不言而喻。

课堂教学它不仅占去了师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而且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最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构建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目前,“还课堂于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顺应历史潮流。

通过本课题研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激发教师能主动运用并探索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发展,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进一步提升我校老师综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质的提升,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1.中小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随堂听课,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干预性、有效性、主导性,寻找提高课堂效率,尝试寻找还原学生自学时间的操作方法

2.中小学“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个体上要“自主”,整体上要“合作”,过程中要进行“探究”,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

(1)小学低年级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低年级语文课堂更高效”的课堂模式的研究

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的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则采取“唤起参与—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小组展示—自我小结”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通过“说一说,问一问,演一演,唱一唱,辩一辩,访一访”等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2)小学中高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整合了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式和一般流程,构建“导入激趣→自主发现→探究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一切都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力争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色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层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和研究,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实践和研究,逐步充实和完善我校确立的“一引三练”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实践和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及像我校这一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范式。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指导。

2、案例研究法。走进课堂,听课,议课,反思,改进,再“听——议——思——改”,如此反复,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

3、比较研究法。比较、借鉴全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4、行动研究法。

5、实践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2.5----2012.6):准备阶段。

⑴确定课题名称,研讨撰写课题方案.⑵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⑶搜集相关理论资料。

⑷课题组成员拟定实验方案,准备申报,进行课题论证;

⑸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2、8—2014、6)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⑴收集文献资料,集中学习理论,培训实验教师。⑵探索落实小学“少教多学”。对各个阶段的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展开深入的研究。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讨论并分工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适合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研究恰当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

⑶充实和完善我校确立的“一引三练”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一堂课有效首先是目标,一个主要目标:可以结合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一种学习方法,一个关键问题等都行,一堂课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目标。即“一课一得”。

三练:

独学独练——①这个知识点定义检索,学会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储存——检索作用,识记作用,目的是想学。

互学互练——②让这个知识点回归生活,延伸社会,与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等相结合,一引三练,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是乐学与会学。

群学齐练——③这个知识点通过读中感悟,品读回味,熟读成诵,目的是学会。

一引:教学目标(导学案)

三练:预习:①独学独练;②群学交流;③形成共识。

展示:①组长发言;②组员补充;③解答质疑。

反馈:①巩固练习;②检测过关;③评比激励。

(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巩固过关)

⑷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研究深化。将这一阶段的实验成果分析讨论,可取的地方继续实施,不足的地方讨论修改,使此种教学模式日趋完善,并使研究更加深入,形成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和特色。

⑸阶段性成果鉴定、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

⑴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⑶汇编课题案例、论文、活动光盘。

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六、课题的组织机构

长: 负责人: 组

员:

七、研究条件和保障措施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xxx:本科学历,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并指导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

xxx:一级教师,专科学历,语文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xxx: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大专学历。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曾主持市级课题研究。

xxx:一级教师,专科学历,湟源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⑴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研究,领导全程管理。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

⑵时间保证:每个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科室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

⑶硬件支持:网络教室;多媒体室;图书室。

⑷软件支持: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

⑸经费保障: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课题组所需图书、计算机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在研究过程中,打印经费,开题论证等费用都得到有力的保障。

八、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案例

导学案集

结题报告

九、已开展的研究工作。

(一)确定课题,撰写方案。

2012年5月到6月,从接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通知以后,我们学校的领导就高度重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认真阅读了该课题的相关内容,积极组织教科室人员认真研究和讨论,准备实施《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的课题实验。

课题名称确定好以后,我们从学校教师中精选语文骨干力量,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实验研究小组;接着课题组成员就搜集相关理论资料,拟定了课题的实验方案,准备申报,并进行了课题论证;最后确定了我校《“少教多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二)培训教师,更新观念

为了搞好我校的课题《小学语文“少教多学”》的研究工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人员的培训,多次派课题组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帮助实验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切实提高了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人员的研究水平。

(三)实践研究,探索范式

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少教多学”》课题研究工作,把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人进行科学分工,确保小学低段、中段、高段都有实验研究人员。我们的课题实验研究分三步进行。

1.模式的培训。

首先,我们召开课题实验小组人员会议,由教教研员把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操作步骤给课题组成员进行讲解培训,让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操作方法,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2.模式的实施。模式的实施分以下几步进行。

(1)小组建设。

“少教多学”的目的就是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建设是关键。于是,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定实验班级第一个月的实验主题就是小组建设工作。我们制定了《xx学校课堂改革的小组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每个班级必须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且进行小组文化建设,给每个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想一句有激励作用的口号,给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组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在此项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了“小组建设有效性评价”活动,分别从小学和初中各评选三个小组建设优秀班级。此项活动有效推动了我校的课改实验,促进了班级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并且把小组建设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2)导学案的撰写研究。

要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实施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教师要主动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应变成导演,成为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者,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教学活动的评价者,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那么,要实现这一转变,精心设计导学案这一任务就成为关键。首先,我们学校设计了“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旨在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学,教师少教,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们让大家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每月都对老师们撰写的教学设计进行检查和指导。

(3)课堂范式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的少讲,尽量的让学生多学。于是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放手”才能学会“走路”,放手才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我们推门进课堂听课,课后与老师们探讨交流;我们召开课改实验研究会议,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在本学期积极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示范课教研活动,评出了课题实验优秀示范课及优秀课题实验教师。此项活动有效推动了我校语文课改实验工作走向深入,同时激发了全体语文教师参加课改实验研究工作的兴趣。3.交流与反思。

我们一边进行课改实验研究,一边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小组建设阶段,我们组织课改实验教师撰写了小组建设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且进行了经验交流,实验教师高永兰、韩云等作了经验介绍。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撰写了课题实验工作总结和课题实验相关成果,评选出了优秀课改实验教师并进行了奖励。

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活动,我们的“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多次的外出培训、教研员和校本教研活动,老师们已经转变了教育观念,从思想上积极地要求进步,从行动上也开始大胆地进行尝试研究,并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2.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班级的课桌都是按小组摆放,学生都进行了科学分组。通过“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基本从形式上把学习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正在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基本能自觉、主动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并且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积极地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已经逐步演变成导演,成为了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者,成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了学习活动的评价者,成为了学生心灵的引导者。

3.实现了实验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水平明显得到了提升。在本期的各类教研活动中,他们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学校举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当中,课题组成员xxx三位老师带的班级被评为“小组建设优秀班级”。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一位课题实验教师都提交了两篇以上的教研成果(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教学总结等)。

十一、今后打算

我们的课题实验才刚刚起步,一切都还在进行中。我们会在后期的实验阶段进一步做好相关实验工作,并且一边实验一边总结,准备把该项课题实验活动推向纵深,力争取得更加丰富的实验成果,并且把实验成果向其他学科推广。

1.充实和完善我校确立的“121”课堂教学模式。

2.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研究深化。

5.少教多学式阅读教学 篇五

【解读案例主题与背景】

《背影》一文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于1927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由于当时读到父亲的来信泪如泉涌,从而想起与父亲相依的日子,真情自然地流露,有感而发的写实散文。这是一个肩负着民族使命,备受人生飘零之苦,备尝人世酸甜苦辣而又极具人性善良的成年男人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怀恋。当我们已为人父母,感受到担当生活重任的不易之时,方才明白父母当初养育子女的艰辛,这样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愫,就会激起强烈的共鸣。让我明白:年少时父亲一如既往的将对儿女的深沉的爱付诸于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成了儿女理所应当的依赖;而当子女成年以后,父母日渐衰老得不再强势,儿女对父母的感激、疼惜、爱恋,就表现在物质的孝顺和精神的安抚中。“父疼子,子爱父”是对亲情的传承和延续的永恒主题。

教材编排者有意将本文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中,是颇具匠心的。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之后,紧接着让学生明白人世间不仅有残酷的侵略杀戮,更有贴近心灵距离的爱存在。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心灵去触摸人物在喜怒哀乐与沧桑的经历中对爱的回首,激发起学生对现在所享受到的爱的呵护的珍惜,并常怀感恩之心,去感激生活中爱的馈赠,并用实际行动去回馈,传承爱,延续爱。【案例的教学背景】

引导学生学习本篇课文时,我所带的班级已经尝试了一年的教学改革,在学习和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而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预、展、评、测”的语文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展示交流——总结点评——反馈测评。尤其是学生对自主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明白,养成了提前走进作者和文本的自觉性,并且养成了脱稿展示预习内容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引领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老师再根据现在的孩子习惯于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给予的爱,没有用心去体会与感激,甚至出现对爱的麻木状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引导体会,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的经历,渲染出很浓很浓的感动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由爱带来的感动延续到每一个孩子的现实生活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交流与展示关于作者情况与字词积累情况,反馈自主预习效果;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教师引领学生品味细腻的亲情(父疼子,子爱父),并拓展延伸,激起感动的高潮;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信任学生,给学生以主持学习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与引领他人学习的行列之中。具体做法是:在导入新课、解读作者、字词学习、内容感知的几个环节,由一个总主持人导入新课后,即兴叫号来进行脱稿反馈,主持人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点评,老师视情况进行追问。

2.教师引领学生品味细腻的亲情。通过 ppt的问题驿站来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教师进行追问挖掘教材的深度。再插入“望父买橘”的视频渲染情绪,营造感动,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体会艰难中爱的真诚。

3.用同一话题的歌曲和教师的下水文延续爱的感动。

教学重点:通过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以及五句人物语言来品味细腻的亲情。教学难点:对个别语句的理解。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多多了解朱自清写此文时的自身情况以及触动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2.制作ppt课件,提前走进“望父买橘”的朗诵视频并下载。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欣赏并下载崔京浩的《父亲》。

3.充满感情地写下水文《病榻上的父亲成就了我的今天》,既是对亲情的真切眷恋与回顾,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患难中亲情的可贵。4.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着重点及方法。2.学生准备:1.有质量地做好自主预习。(课前热身阅读)

方法及内容指导:文学常识我来记——文体、作者、写作背景; 生字新词我来写——课后字词、课下注释; 易错字词我点击——形近字、多音字、易错字; 内容整合我来做——感知课文内容,感想; 疑问疑惑我来提——结合文章主题、练习提问; 妙词佳句我来赏——优美词句、修辞句;

自由超市我拓展——课外延伸活动、查找资料。2.推荐主持学习的小老师和中心发言人: 3.每个人做好脱稿反馈与展示的准备。教学流程预设:学生主持学习:(导入新课——走近作者——字字词易错点击——反馈内容整合)——教师引领学习(品味细腻的亲情营造感动——拓展延伸,延续感动——引领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布置巩固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

案例实录:片段一:学生主持学习(多学)

1.学生导入新课并走近作者.主持一:随即抽查两个合作小组的七号或者八号反馈文学常识。)(各组的七号八号为潜能生)

主持一:请五组的八号脱稿反馈一下文学常识。五组的八号同学脱稿展示:《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主持一:请三组七号对作者情况进行补充展示。三组的七号同学补充展示:朱自清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创作了《欧游杂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返回北京没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不幸病逝。(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发言)

2.主持一以口头检测的方式带领同学们进行反馈:本文选自《

》,作者(),原名(),字(),号(),著名的(),其诗文集《

》,散文集《

》,都收录在《

》。

2.主持字词学习:主持二:(随机抽查两个小组的五号和三号脱稿反馈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用双色笔板书易错的字音和字形。)三组的五号脱稿反馈:“交卸、奔丧、狼藉、簌簌“的意思。八组的三号脱稿反馈:“典质、赋闲、颓唐、琐屑”的意思。主持二:(带领大家集体反馈词语的意思。)(巩固基础)主持三进行易错点击:这个字请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应该读

;这个字请大家注意它的字形,上面(下、左、右)应该是

。最后领读加深正确印象。sāng

tuí

xiè

pānshān

zhù

sùsù

琐 屑

举 箸提笔

簌簌

狼藉

交卸 3.主持反馈“内容整合”。主持四:(随机抽查两组的二号或四号进行反馈。要求在内容整合里详细说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初步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想。)主持四:(通过出示ppt上的问题进行追问,简单梳理文本内容)A、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背影为线索。)B、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出现了四次背影。)C、本文着重写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D、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片段二:教师引领学习:(少教)1.品味细腻的亲情:父疼子

教师出示ppt: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事? 生自由发言: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

嘱咐儿子 嘱咐茶房

为子买橘

师:从中可看出父亲的爱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细心关照

周到入微 师: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 生:望父买橘

师:(播放《望父买橘》的视频音画)生:(投入的欣赏)

师:请同学们阅读文本,勾画出描写父亲穿戴、走路姿势、爬月台的动作的词语,对照视频展现的画面做分析。

生:父亲的穿戴

黑、深青

穿着朴素

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势

蹒跚

年纪较大

腿脚不便 爬月台动作

攀、缩、倾

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师出示ppt:父亲还用什么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 生:语言

师:请大家找出文中父亲的五处语言描写。生: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B.我买几个橘子去,C.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E.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父亲的这些语言包含着怎样的深情? 生:怜惜体贴,依依不舍 2.品味细腻的亲情:子爱父

师出示ppt: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通过作者几次背影的描写以及自己几次的落泪可以看出。望父买橘

艰难的背影

感动的泪 父子离别

惜别的背影

惆怅的泪 含泪读信

再现背影

思念之泪 太聪明了

聪明过分

后悔自责

师:从中可看出作者是真切的理解父爱,真诚的感激父亲。

3.拓展延伸,延续感动。师:在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的日子里,饱经忧患的父亲以质朴的细节诠释着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和疼爱,尤其是在患难中流露出的亲情,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在这里,老师和作者感同身受,致使“子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让怀恋越来越深,越来越痛。此时请允许我以《病榻上的父亲成就了我的现在》表达对父爱的追思和缅怀。4.师:(播放崔京浩的《父亲》,激发起学生对父爱的再一次感动,并布置练笔。)【案例分析】:对于同一篇课文一百个教师有一百种教法,而同一个教师在多次教授同一篇目时,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思路,这是因为随着自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每一次对文本的解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再加之每一次的学情也不尽相同,都会有别样的不同。这一次的教学我也是对自己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思想的一种超越。

第一个超越: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而且也是教学的参与者。就是大胆放手学生,不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这符合新课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教别人学知识,既促进了对知识的熟练性和理解的透彻性,而且培养了点评与追问的能力。在案例的片段一中,四位学生主持落落大方的组织教学并落实教学任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人人都在发言,让老师也倍感幸福。因为历经大半年的教学方法改革已在这里看到了希望。

第二个超越:教师通过四个层次的亲情品悟,对学生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呈递进状态。这节课使执教者、听课教师和学生们用热泪收获了感动。在播放“望父买橘”视频时,听着低沉略带伤感语气的朗读,看着臃肿而蹒跚的父亲艰难的攀爬月台时,有些女生都热泪涟涟了,那是感动和疼惜。在品味“父疼子”与“子爱父”的亲情时,紧紧抓住特定环境下的四次背影、五句语言、四次流泪,集中体现了情感体验的主题。尤其是将自身在患难中经历的父爱充满感情的表达出来后,自己哽咽的真情流露,渲染了出了感动与疼惜的高潮。使学生能明显感觉到老师与作者的感同身受。也是很自然的感恩身教。在最后聆听崔京浩演唱的歌曲《父亲》时,又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回归到自身上,使这些原本对亲情麻木依赖的学生开始反思、自责、回忆并重拾感恩,真正从心灵深处感激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第三个超越:这次的教学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准确而全面,并找准了切入点重点突出。以前的教学,只意识到父疼子,而这次补充了子爱父,这样使亲情更完美,同时拓宽了主题的外延。这次的切入点清晰地抓住重点集中凸显主题,没有冗杂的干扰分散情感的体验。通过分析四次背影、五句话语、四次流泪就将细腻的亲情品味了出来。这是我明白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根据自身的经历也可发展教材的内涵,找准切入点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四个超越:这种阅读教学真正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形成个性化语文能力的成长空间,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从课前的热身阅读到课堂前期的反馈和交流,都是学生个性化语文能力的展示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多学”,的确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而且也体现了教师的“少教”,只要教师找准了少教的切入点,能在恰当的点拨和引领中,再次渲染课堂思维、体验的热烈气氛,而且能很好地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的困惑。因此,这样的课堂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前预设的能力,解决临时生成性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少教多学式”阅读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个性化能力,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能力。附教师随笔:病榻上的父爱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初中

张绪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伴着清明时节的迷蒙细雨,我来到父亲的坟前。杂草丛生的坟茔诉说着这里的孤单与凄凉,泪眼朦胧中,病榻上父亲枯瘦如柴的模样似乎又在眼前。那年,我刚好上初三,成绩一直优秀,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我跳出农门,顺利考上中专。在我紧张备战中考的时候,父亲却得了胃病,吃不下稍微硬一点儿的东西,胃病的折磨让父亲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

又逢周五,跋涉了三十里山路回到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不曾吃过东西,因为周五学校是没有伙食的,而且从家里带的馍馍也早已吃完。我走到父亲床前:“爸爸,感觉好点儿了没?”父亲强忍着说:“看到我女儿,感觉就好一些了。你饿了吧?我给你做饭。你妈到地里干活去了。”父亲黯淡的眼神里闪现出一丝喜悦,由于病痛父亲的背有点佝偻,青黑色的上衣显得很肥大,每天只喝一点粥,他的身体越来越消瘦,脸色也愈发青黑。父亲先将馍馍热在锅里,然后笨拙而专心地切好白菜丝,又抓来一把红苕粉条放在瓷钵里,舀了半瓢水将粉条浸泡在水中。我将灶火烧得很旺,父亲在锅里放了油,比妈妈放的要多一些,还说:“你平时在学校里吃不到一点儿油,今天多放一点给你补补。”病中的父亲比平时要温和得多,听着父亲暖暖的话,我热泪盈眶。哎,父亲要是胃病好了该多好啊!在我的沉思中,白菜粉条汤已做好,吃着父亲亲手做的汤,我的眼泪不禁簌簌地落下来,从来不做饭的父亲,为了女儿竟然拖着病体走进厨房。佝偻的身体,笨拙的动作,痛苦且幸福的面孔,多少年来一直在我脑海中清晰的回放。

又一个周六的晚上,我在睡梦中突然被雷鸣电闪惊醒,迷迷糊糊听到父亲在说:“孩子他妈,赶快起来将晒台上的木瓜干收回来,淋雨了就不值钱了,凤儿上学还指望它呢。”听着这话,我的泪又来了。父亲执拗的不看医生,就是不想花钱,一心想着为我上学攒钱。那时的农村都靠土地吃饭,没有人外出打工挣钱,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靠变卖一点儿农产品。父亲卖了一头牛和一条羊,终于存了二百元钱,可硬是不拿出来看病。母亲曾劝他将这二百元元钱拿去看病,可父亲突然大声向母亲吼道:“我把钱花了,病又看不好,凤儿上学怎么办?”父亲的执拗让我们谁也不敢违背。

父亲最后的一个月已吃不下任何东西,就连喝一点开水冲的鸡蛋汁,也要吐出来。每天躺在床上呻吟,从白天到夜晚没有停止过。看着他那深陷的面颊,只是张大嘴巴喘着粗气的痛苦神情,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淌,我知道父亲将要离我们远去,我不知道没有了父亲,我将怎样生活。就在这时,父亲艰难的移动着右手,颤巍巍的握住我的手,嘴唇动了动,又看着妈妈。妈妈明白他的意思,连忙说:“那钱我不会动的,一定留着给凤儿上学用。”留下这样的嘱托之后,父亲永远的去了。到现在,我一直深深的自责,当时已是初三学生的自己,为什么不坚持让父亲去看病?怎么连一点儿担当家庭责任的意识都没有?自己的无知终归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6.少教多学优化课堂 篇六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应该是教学效益的最高境界。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尽可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的思考,应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归纳得出结论。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契机, 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少教”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去探讨思考并归纳表述得出结论。“少教多学”就是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课堂中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少教多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自学、合作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的理解和突破, 教师应给以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在小组合作思考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过再思、再议归纳结论。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里要让学生进行及时纠偏和纠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要给学生展示问题的平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均等的机会充分展示问题,通过对照答案,在大家交流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效校正学生思考问题的盲点和误区。

课堂里要让学生对问题的小结和归纳。课堂小结,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整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谈学习体会和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画龙点睛,加强教学效果。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提高,更易于得到启发,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7.“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七

【關键词】少教多学 知识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95-02

所谓“ 少教多学”是“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我觉得,“少教”与我们提倡的“精讲”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学”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困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整天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谁不想既讲得少,学生又学得好。可是,一上讲台,就总是怕讲得少,讲不清,怕学生学不会,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适应,不能适应,怕会产生“邯郸学步”的不良结果,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其结果是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的不少,但只是脑海中的浮云随风飘散,真正应用在教学中的却是很少,理论和实践成为两张皮。教学活动还是“穿旧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没有创新和发展,课堂上,教师是绝对权威,没有教学民主,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合作探究。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通过学习 “少教多学”的阅读教学策略以后,感触很深,这不正是我希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吗?我的困惑似乎有了解决的法宝。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二、少教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一个动态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怎样去把控这一过程,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效,这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和挑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考虑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情况,紧扣课标,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我的观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没有太大的注意,其结果是知识点不难,可是考试成绩一揭晓,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满分的学生。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首先提出明确要求,对于生字的注音、书写,词语的解释、造句,作家的介绍,文体知识,写作背景等等,全部由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教师只进行检查、指导,纠正错误,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必要的评价,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探究的教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说,很多老师都绞尽脑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往往出现有阅读无理解,不能对问题做出理解性回答。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教师做好示范性探究问题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般可采用就近四个人一组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最后指导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我提出来几个示范性问题:1.猜测老奶奶的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3.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合作探究,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交流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例如,有个学生考试成绩很好,是班级的前三名,可是她不爱说话,特别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的同学,她更不知道怎样表达,只能笑笑“我不会说”,怎样让她充满自信地开口说话呢?我就讲了在班级发言的重要性,让她珍惜锻炼的机会,鼓励她要大胆,不怕犯错,终于她提出来一个问题:“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如果老奶奶当面说这句话,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怎样的语调?”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来许多问题感想: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角色对读最能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语言表达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主要通过设置具体的语言应用情景,让学生回答问题和书面写作,我们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更有甚者,直接说“老师,我不会”,我说“你会说话,怎么就不会呢?”,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困难。怎样让学生开口会说话?怎样让学生提笔能写文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总是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出阅读感受,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会写,不知写什么,我就鼓励他们大胆地写,怎么想就怎么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渐渐的,学生写的文字多了,写作的范围广了,有些时候还真写得挺深刻的,那时我才真的相信的确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

三、关于“少教多学”的一些反思

“少教多学”确实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一节课就四十五分钟,教师要做到少教,就必须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做到去粗取精,抓住重点、难点,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多学,就必须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必须有更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自由的表现空间,但这样一来,耗时比较长,总是感觉时间不够。

8.少教多学的心得体会 篇八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也涌现出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凋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导向下,在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平台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形成和构建了一种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文化。这项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其中“先学后教”是就教学关系和教学顺序而言的,“少教多学”是就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而言的。

“先学后教”是我们国家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它类似于经济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智慧和行动策略。

先学后教之“先学”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超前性。先学即学生的学习在前,教师的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二是独立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阅读、思考乃至作业活动,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是对学生独立学习后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三是差异性。从时间上讲,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从效果上讲,每个学生由于基础和能力不一样,同样的内容,先学的效果和理解的深浅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

9.“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九

研究实施方案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一)选题的意义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学好古诗文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益处。可见,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诗文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但目前的古诗教学很是令人担忧:

1.教学模式呆板单调。以解诗为主,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

2.不注重诵读吟唱来品味诗意诗情诗韵。

3.缺少了课程资源和课外的延伸。大部分学生只会背诵语文书上的古诗、古诗积累的量不够。

4.学生觉得古诗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尝试以“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为教学指导的出发点,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美文,欣赏有价值的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出“‘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选题的价值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种境界其实质就是要学生多学,学会自主地、主动地学。因此,“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4.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愉快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诸多教育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为实验的依据,如: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针对学生语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职位地方”时指出:“工具性与人类社会文化性的同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汉文化的丰盛博大,接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收集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经由过程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三、研究目标

1.经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2.经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寻求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3.经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经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经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丰富的课堂操作技巧,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素材,从而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研究如何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3.探索“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文教学中各环节具体操作。

4.探索“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课堂的组织形式。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实践研究法。具体包括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音像记录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经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

古诗文的学习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涉及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经由过程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坦荡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也是课题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求解决研究困难方法的过程。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音像记录法。按照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活动,并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记录活动过程,为最后的实验成果展示积累原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撰写专题论文,以便和同伴交流推广。做到理论能真正指导实践,反之实践也能验证理论。

六、研究思路

“少教”就是把古诗文最重要的核心教给学生,把学习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即研究如何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学会学习。

“多学”就是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二,即研究如何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阶段性目标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

1.召开课题论证会,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等方式,反思进而确定研究课题。

2.确定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目的和意义以及具体内容等。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上报总课题研究小组审核。

(二)理论学习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1.课题负责人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2.要求组员学习其他名校的课改经验和先进教学理论。

3.经常组织组员学习和研讨“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初步试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

1.充分研读教材。

基本要求:要求全体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工作目标:大部分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

2.优化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一是要吃透教材有效组织练习。二是要吃透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学习方式。三是要根据模式的基本要求规范备课环节。

工作目标:所有教师能够规范备课,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有效备课。

3.构建高效课堂。

基本要求:一是课堂上创新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

工作目标:建立起各学科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起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四)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2月)

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五)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总结经验,加强交流。

2.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3.召开课题组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课题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发表研究成果。

4.请有关学术部门鉴定研究成果。

八、课题成果形式设计

1.撰写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中期汇报、结题报告以及相关的各类论文、经验总结等。并将优秀论文、实验总结等在学术期刊或报刊上发表。

2.编录本课题研究实施、推广的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教学设计等。

3.编撰本课题研究实施、推广的教案、教学案例等。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二)子课题的组织机构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1.领导高度重视。对于教育科研工作,市局领导、学校领导均十分重视,对

课题研究给予大力支持。无论是组织学习、还是研究过程,在经费投入等方面不遗余力。

2.教育技术先进。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便于各类教学问题的交流讨论,拓展了研究的空间。拥有多媒体教室及电脑室,建有局域网,为教师的教学和上网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成员积极进取,潜心钻研。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素质较高,均为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或担任年级主任或任教研组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4.研究基础扎实。学校曾承担过省、地、市的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与方法。

5.研究资源丰富。学校有在校学生658人,一至六年级共18个教学班,我校3至6年级均为课堂教学的实验班级,这些为实验者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10.“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十

一、单篇课文研究性学习的“少教多学”

1.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单篇课文研究性学习的“少教多学”方式很简单,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篇目的基础上,根据篇目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几个研究课题,即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少教多学”。例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1.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是什么?2.阅读文章第一部分(1—2段),谈谈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的发展与实质,所谓“催进象征主义”是怎么回事?3.阅读文章第二部分(3—5段),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四个词有什么严格区别?4.“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指什么样的人?5.阅读文章第三部分(6—9段),说说“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6.结合文章三、四部分,说说“拿来主义”者如何面对外来文化?7.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说说文中两种“送去”:一种是“送去主义”的“送去”,一种是“拿来主义”的“送去”,有什么本质区别?8.总结全文,说说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写作训练中的“少教多学”

开展写作训练中的“少教多学”,就是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阅读过程,让研究性学习把读与写联系起来,达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团结协作意识的目的。

例如,《屈原列传》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传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爱国”这个主题的材料,开展以“爱国主义”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学习时,笔者通过下面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的?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分小组探究,学生不但探究出了屈原生活的时代特征,屈原所具有的才华以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而且学生还开发出许多现实社会中同样展示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例。

二、单元课文研究性学习的“少教多学”

单元课文研究性学习的“少教多学”,不同于单篇课文,目光要聚焦这一单元。一般来讲,与新课改相匹配的新教材,仍然把同一体裁的文章放在一个单元。所以,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如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选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陆蠡的《囚绿记》,是一个写景抒情的散文单元,而且所写之景又都是北京的北国之景。所以,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少教多学”策略时,通过如下问题: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2.本单元几篇散文各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鉴赏散文:鉴赏角度、切入点,运用哪些专业术语?

学生经过对相关资料和教材的研究,从教师指导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明确: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凝”。就行文上,讲貌似洋洋洒洒,随笔抒写,但始终有一根主线将文字串起来。所以,阅读时就要将文章的行文线索理出来,然后再探究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这条主线的,从而达到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2.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言,行文线索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只有搞清楚不宁静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不论是“荷塘里的月色”,还是“月色下的荷塘”都写得那么朦胧、灰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一样,为什么作者要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因为作者每每看到北国的秋景,就马上想起他那死去的“龙儿”,心境就没法平静。陆蠡的《囚绿记》从氛围上与前两篇截然不同,虽然结尾有一种离开北平一年后,对圆窗和绿友的怀念的伤感。但是,因为整篇文章的基调是“喜悦而满足”,所以将北国的夏绿写得那么富有生机,那么的招人喜爱。

3.鉴赏散文一般分三步走:①粗读:即拿到一篇文学作品,首先运用传统阅读方法中的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②精读:在审读文章后面的阅读题目后,针对每一个题目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阅读;③整合:将第二步检索出的信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在答案的相应位置上。

三、同题材课文研究性学习的“少教多学”

同题材的课文,学生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在比较阅读这一环节上设计“少教多学”教学程序。诸如: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可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袁宏道的《虎丘记》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李密的《陈情表》,就可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比较阅读。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特点与“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十分吻合,所以只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将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展示探究成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之一。〕

11.怎样理解和践行“少教多学”? 篇十一

一、怎么“少教”, 怎样“教”?

1. 精准把握教材。

教师的教材分析, 要从语文教学的维度, 进行评判和取舍, 确定具有语文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正如朱老师感言中所说:《我的母亲》第一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第二部分写胡适母亲作为“后母”之当家的艰难。两部分中, 母亲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 对胡适成长都有着极大极深的影响。但文章第二部分因为有年代的隔阂又涉及特定的封建文化背景, 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到母亲当家时容忍背后的痛苦, 因此对文章第二部分的研读把握, 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正是课前准确地把握了教材, 教学目标明确, 重难点明晰, 教学有的放矢, 才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这是实现“少教”的基础。

2. 合理生成问题。

问题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具有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这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后设计的问题, 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与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问题。朱老师执教的整堂课围绕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⑴品读4—7自然段, 感受母亲的“教之严”、“爱之慈”;⑵研读母亲作为“后母”当家的相关文章片段, 理解体悟母亲在艰难处境下持家的“苦”与“忍”。让学生顺文而学, 逐层深入研讨, 深刻理解文章主旨, 领悟作者的情感。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重点突出, 要言不烦, 这是抓住了“少教”的关键。

3. 巧妙对话导引。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反应, 当学生学习受阻, 思路走偏, 或只有浅层的理解, 教师应不拘泥于课前预设, 适时加以导引, 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达成教学目标。例如, 研读“当家后母”那部分文字时, 连续三个同学都只会用“体现了母亲气量大、性子好”等书上现成的句子来概括, 朱老师就导引到具体的语句品味与赏析:“哦,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只装作不听见”说明了什么?于是, 学生分析“我母亲只装作不看见”后, 又引出了“她实在忍不住了”和“母亲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等句子的分析。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深入领悟了母亲内心的气愤、难受, “她为了让家里人和睦相处, 要把内心的气忍下来。”还有将心比心, 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 如:“那我想问一问, 如果有人整天摆着生气的脸, 整天在你身边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着, 你会怎样做?”教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朱老师这样的适时引导, 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多处可见。这就是“少教”的艺术。

4. 适时辅助资料。

有时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个人经历等, 对文章的理解不能深入。借助课件提供的资料,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 很有效果。例如:在分析“当家后母”过程中, 学生能理解母亲的宽宏大量, 却难以体悟母亲的艰难与痛苦。于是教师出示投影——胡适母亲家里主要人物的年龄图, 帮助学生理解“当家后母”的“苦”与“忍”。这种雪中送炭式辅助资料的运用, 减少了教师的讲授,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这是实现“少教”应采用的必要方法。

二、怎么“多学”, 怎样“学”?

让学生怎样“多学”呢?本人认为:一是要有按教材要求与学情结合的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给予学生潜入文本的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三是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朱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做得非常到位, 体现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具体是这样指导学生“多学”的。

读文、圈画。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 圈画关键词句, 或者作批注, 这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前提。朱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读文, 形式有三种:个人默读浏览。如:分析“母亲的严或者慈”和“当家后母”形象之前两个时段。读文的作用是感知文章内容, 为分析人物形象服务。个人或集体朗读。如个人读结合语言的品析, 让学生感知母亲的慈爱;集体朗读, 强化母亲身教立人, 对“我”为人处世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感情地朗读。如读结尾段, 体悟胡适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深深感恩之情。

不同的学习内容, 运用不同的读文方式, 收到了应有的理想效果。这虽说是教学中细小的处理, 也展现出朱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静思、质疑。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关键应看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思维发展, 有深层的思考, 课堂教学才有深度, 因此静思、质疑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朱老师有提问或追问后单独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也有读后再思、边分析边思考的安排。例如:“你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学生思考) ”再如:“胡适终于要学成回国了。如果你是胡适, 回国后, 你想对母亲做些什么? (学生静思) ”, 有思才有得, 经过思考后的结果往往是比较全面慎密、有理有据、有深度的。有时出现课堂意外, 恰恰是课堂精彩的开始。如一学生分析当家后母时说:“后母, 就是继母, 一般继母都是比较坏的。 (师生笑) ”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 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学生顺口说出从自己的生活阅历中得到的结论, 反观胡适母亲的行为,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有了对“当家后母”形象的精彩分析。

探讨、对话。此节课上, 朱老师没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但无碍文章的理解、主题的挖掘与情感的领悟。因有读文与静思作铺垫, 学生学习主动, 参与积极, 探讨有见地, 师生、生生的对话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分析“母亲的严和慈”、“当家后母的苦与忍”。教师在对话中充满期望与激励;学生娓娓道来, 思路清晰, 依据充分。其实,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和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多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 课堂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体悟、表达。指导学生体悟、表达须有铺垫, 要结合课文的理解, 唤起学生生活与情感的体验。朱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水到渠成, 恰到好处。如投影出示徐志摩和梁实秋对胡适为人的评价, 让学生谈感想。生:胡适的身上很明显有他母亲的影子。生:胡适和他母亲一样, 也特别温和, 能宽容别人, 又有刚气。此处借用名人的评价, 让学生体悟, 加深了对课文、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又有对学生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长远影响。

12.“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十二

关键词: 学案教材校本化 问题设置 课堂设计 学生预习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中教育改革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为此,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少教多学”模式教学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反思。

经过几年教学探索,笔者认为要达到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即能够诠释教材的导学案、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及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教学反馈。

1.导学案的制作要立足于教材的校本化

制作导学案的原则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是以最简练、严谨、科学语言给出知识、素材或结论的工具。教材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但教材本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旧知识的再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点知识的互动探究等。要实现“少教多学”就必须将教材这一国家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校本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为课堂教学奠定认知基础。因此导学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1课标、考纲要求和课堂教学目标

要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中学习行为名词的界定,即“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等。除此之外,并将每节课教学内容给出明确说明。还要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告知学生,即“记忆、理解、反思总结”等。

1.2本节学案必备的预备知识和体验

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现有的知识和体验,为了使学生生成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学案中必须包括本学科相关知识回顾、必备的知识背景、材料和相关学科(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等。涉及生活实践和能够课前完成的简单实验一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便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

1.3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

“少教多学”模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学生有效预习是最关键的,而教材对概念引入、定理定律的推导是简洁、规范的,给学生的预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导学案中过渡性的问题设置,无疑成为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使导学案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于不同课型,问题设置方法也不相同。

对于基本概念较多和理论性较强的课型,为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注重概念的物理意义和理论形成过程的引导,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变成有型的物理事实。如关于质点概念的引导,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回忆什么是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也就是物体位置的移动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一辆汽车沿直线运动2km,以出发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请在坐标系中画出汽车的末位置。

(3)如果司机从里程表中读出汽车运动了2km,你能在坐标系中画出汽车的末位置吗?

(4)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出汽车的末位置呢?

问题(1)引导学生理解引入“位移”这一概念的原因,问题(2)引导学生理解“位移的方向性”,问题(3)引导学生理解“位移是从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问题(4)引导学生使用物理语言对位移概念进行准确描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科学准确的物理概念。

对于物理规律推导课型,问题设置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固有的知识推导新的物理规律,将要推导的物理定理、定律设置成习题,然后对新定理、定律的条件进行强化和说明。比如: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将问题设置如下:

(1)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求物体下落h后动能的增量。

(2)取末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始末位置的机械能分别为多少?

(3)分析上式,看始末状态的机械能有何关系?

(4)若小球沿光滑的球面下落h,动能的增量为多少?做功的力有哪些?上述结论成立吗?

(5)推导的条件是什么?用学科语言总结上述规律,并表达出来。

问题(1)引导学生利用动能定理推导,问题(2)引导学生明确机械能的概念,问题(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问题(4)将问题由只受重力做功拓展到只有重力做功,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能量观点对于研究曲线运动问题比牛顿运动定律方便,问题(5)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对于实验课型,应从物理实验学科教学高度设置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科研究能力,而不能单纯就一个实验进行设计和引导。对于每个实验都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依据(即原理)是什么?

(3)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哪些?仪器的原理是什么?

(4)哪些物理量是可以直接测量的?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如何得到?

(5)根据自己的分析设计好实验步骤。

(6)实验原理或仪器中是否存在误差?(7)如何减小读取数据时的误差?

(8)数据处理的方法有哪些?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9)你认为如何改进实验,可以既方便又准确?

问题(1)―(8)是基于学生日常应有的思维模式,即“做什么→根据什么做→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中存在哪些缺陷→如何完善”,形成如右图所示的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问题(9)培养学生在规范思维的基础上创新。

对于习题类课型,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建模能力的引导,问题设置要注意连贯性和递进性。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问题。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学案,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设置以下问题:

(1)描述物体运动的量有哪些?

(2)动力学中的物理量有哪些?

(3)运动学和动力学共有的物理量是什么?

(4)如何根据已知量求解加速度?

(5)当给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6)当给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问题(1)和(2)简单回顾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有关内容,问题(3)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关键量,问题(4)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问题(5)、(6)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要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成果和进一步探究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探索、拓展和有效应用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课堂。因此,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2.1课堂的构建

“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构建,课堂构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备课素材,二是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相比,备课的素材除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外,更要充分考虑学生预习成果,即哪些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较好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预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是什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做出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行为范本,其设计理念应该是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行为设计方案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考总结、纠错提升”等。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为保证行为的有效,问题的设置(也就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拓展性,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递进性设问,引导学生剥茧抽丝,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2.2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有了精准的素材和科学的设计理念之后,如何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课堂高效呢?

2.2.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好能够学会的。

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贯迎合高考的高要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会或学不懂,这是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进步来源于兴趣,兴趣起源于成就感。为确保“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持续顺利进行,最先应该做到的是把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学会的知识,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并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不仅是应用概念和规律解题,还应用旧知识生成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而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忽略,认为学生听懂了就算会了,会解题了就是会运用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会与不会的界限,自己也弄不清什么会,什么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和目标,“少教多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2.2.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的结果性错误是过程性错误的表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教师只注意学生结果性错误,错了就讲,给出正确的解法,就认为学生会了。很少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疏于思考,被动接受,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是生搬硬套,就是茫然不知所措,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思维能力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和应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可能,勇于把讲台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二是给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善于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演算、分析过程,引导所有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过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却可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再有教师的适时鼓励,课堂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

2.2.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纠错,使学生得到真正提高。

学生最直接的进步,就是将自己的错误改正过来,并且不再重犯。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教师的正确解答是不够的。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多年教学积累的结果,具有典型、规范的特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初学者的试探性思维,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问题和错误,以学生的问题和错误作为合作交流学习的素材,允许学生以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多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共性的错误展现出来,采取分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出错误的根源所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新、完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2.2.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首先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表表达习惯等。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查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督促实现。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了,规范性强了,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缜密,缜密规范的思维必将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因此,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

2.2.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日益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为“少教多学”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思维过程的再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本文不再阐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板演模式必须淘汰,“一人算,多人看”的板演模式是制约“多学”的又一因素。需要计算和板演的内容,所有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错误的予以纠正,正确规范的给予鼓励。

3.课堂教学反馈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和延伸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馈不是简单的问题解答和检测,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不是某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进行总结。对概念、规律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对方法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在归纳总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逐步完善。虽然学生总结的方法不一定很完备,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针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第二种反馈方式是课后限时作业,“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后限时作业与传统教学的课后作业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模式的作业是课前制定的,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主观性,很难达到学生“多学”的目的。为了达到“多学”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命制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之后,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理解、深入辨析、强化应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重复和再现。对于再次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降低难度、改变方法的措施进行弥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上一篇:夸夸我的班长小学作文下一篇:学前班家长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