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2024-12-09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精选11篇)

1.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篇一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林聚任先生是今日山东大学社会学的统帅。向林大帅 致敬。今日中国社会学,成就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专此向领导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费孝 通先生、陆学艺先生、李培林先生致敬。李培林先生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很荣幸再次来到山东。八六年上过泰山,拜过曲阜,在青岛住过一个月。这几天上了孟 良崮、英雄山、千佛山,看了黄河、大明湖、趵突泉,看了山东博物馆。不由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天下,而不是齐国统一天下?(此处略去五分钟。)

(不念)二十年来,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 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上,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逐步深化,由1979 年之前只有阶级分析,发展到否定阶级分析、只有阶层分析,直到近年来又否定了 对阶级分析的否定(仇立平,2006;仇立平,2007;冯仕政,2008),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 并重。在实证研究上,更是硕果累累(李拓,2002;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4;李培林,2004;邱泽奇,2004;吴波,2004;李春玲,2005;扬继绳,2006;朱光磊,2007,李毅,2008;李强,2010;梁晓声,2011),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演变,或从阶级分析角 度,或从阶层分析角度,或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做了多方位的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珠 联璧合,蔚为壮观。

(不念)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分层 全貌的数字化模式。仅有的两、三个数字化模式,只反映近期某个时刻的静态的状况,没有 反映历史的沿革,不能直观把握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宏观大趋势。理论 研究和实证研究,社会结构与发展演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数字化模式上面。在数字化模式 面前,理论观点更容易深化,实证研究更容易检验。

2.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篇二

1 研究对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 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结构课题研究组”划分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 即十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笔者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社会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 对他们的休闲生活方式进行比较, 考察不同社会阶层体育生活生活的情况。

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权的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是指国有、民营、私营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医护人员、技术人员、文化艺术工作者等;产业工人是指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工人以及相关人员。主要包括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纺织业以及能源生产部门中的生产工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研究过程中, 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方面的书籍, 同时检索了相关方面的文献。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学术期刊网、宜春学院图书馆等。

2.2 访谈法

针对本文涉及的内容, 对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同时, 与一些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以了解宜春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方面的个人现状。

2.3 问卷调查法

总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78份, 有效问卷469份, 其中国家和社会管理者85份, 企业管理者81份, 专业技术人员123份, 产业工人180份。

2.4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宜春市社会各阶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对比分析

3.1.1 体育活动主体意识的现状对比

自我健康评价: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评价上, 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与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的健康自我评价相似, 而且自我评价较差, 认为自己身体良好的分别的只有13%和15%, 对身体状况一般的评价分别为32%和36%, 而认为自己健康差的分别占到了55%和49%。年龄较大、缺乏运动、抽烟、用餐时间不规律、饮酒过量、应酬多等都是导致管理者健康异常的重要因素。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对健康的自我评价相对要好一些, 良好的分别为42%和51%, 一般的分别为48%和44%, 而差的只有10%和5%。

体育价值观现状:在列出的强身健体、消遣娱乐、健美减肥、调整情绪、交际交流、提高运动能力、解除疾病选项中, 宜春市城市居民对体育的认识虽然各阶层有些差异, 但是总体基本一致, 排在前5为的是强身健体、健美减肥、调整情绪、喜欢运动和解除疾病。其中前四项都和身心健康相关, 这说明市民已经把健康问题作为生活中首要的问题来对待,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广大市民的心中, 并且已经意识到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健康。这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相同的, 这必然对市民体育活动参与动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1.2 体育活动条件现状对比

体育消费现状: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体育消费相对较高, 500元以上的占到了60%和67%, 而消费的意向主要是体育服装、体育器材和场地租赁费以及体育指导费用。而专业技术人员消费集中在200—500元之间, 占到了68%, 消费的意向主要集中在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上。产业工人的消费集中在200元以下, 占到了70%, 主要是体育服装的购买上。

体育活动时间现状: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体育锻炼的频率多为1—2次每周, 而活动时间多为30—60分钟;而企业经营者的活动频率以1—3次每月居多, 活动时间也多是30—60分钟;专业技术人员活动频率中1—2次每周和三次以上每周都有相当一部分, 活动时间也都在30分钟以上;而产业工人的活动频率最低, 有些几乎不参加或者每月1—3次为主, 活动时间也较短, 大部分在30分钟以内。

体育活动场所现状: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体育活动场所主要在免费体育场所和收费体育场馆为主, 这两项总共占了76%;而企业经营者主要是在收费体育场馆和家里锻炼, 占了81%;而专业技术人员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免费体育场所, 占了69%;而产业工人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免费体育场所、公园或者广场以及居住区附近活动区, 占了83%。

3.1.3 体育活动形式现状对比

按体育活动主体特征分类: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参与体育活动多是与朋友一起锻炼, 这既是为了锻炼身体, 也是交际和应酬的一种手段。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活动也多是与朋友一起锻炼或者参加单位的活动。而产业工人的锻炼则多是与家人一起锻炼或者个人锻炼为主。

按体育活动方法和手段分类: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体育活动项目排在前几位的是网球、乒乓球、钓鱼和散步、跑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体育项目主要有健身器械、网球和游泳等, 而且现在汽车自驾游也在这个阶层兴起;专业技术人员的活动主要有篮球、羽毛球、游泳、健美操和散步、跑步;产业工人的活动项目主要是散步、跑步和社区体育设施。

3.2 影响宜春市社会各阶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3.2.1 主观因素

缺乏兴趣:缺乏兴趣是影响宜春市居民参与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经营管理者两个阶层中所占比例超过30%, 在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为26%, 在产业工人阶层所占比例较大, 达39%。通过问卷和访谈, 我们可以知道, 很多人在学校的时候体育不是很好, 又没有足够的兴趣, 所以体育技能较差, 进入社会也没有专门的体育指导人员, 不能很好的掌握一项体育技能, 又担心人家讥笑, 所以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

认为没有必要:这个主要是在产业工人阶层比较突出, 占到了32%, 在其他三个阶层表现不明显。因为产业工人阶层多是体力劳动, 工作量也比较大, 加上家务劳动等, 身体活动比较多, 也比较劳累, 再加上经济能力以及文化素质等原因,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参与体育活动。而另外三个阶层的劳动多是脑力劳动, 平时身体活动不多, 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能多参与体育活动作为补偿。

3.2.2 客观因素

生活压力: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人们逐渐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 优胜劣汰成为生存的法则。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薪水不得不整日整夜的加班, 为了保住职位努力的工作, 同时还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和高额的教育费用等等。因此, 来源于工作的压力, 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都会对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缺少时间:这是影响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 在各阶层所占比较均超过了60%。国家和社会管理、企业管理者中应酬交往是主要的业余活动方式。应酬交往的活动主要有吃饭、唱歌等, 其中以饭局为多, 不少人几乎天天有饭局, 诸如接待上级、应付调查、下属请客、朋友聚会等, 已经成为他们一些人业余时间的一项主要内容。

精力不足:精力不足也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工作任务重、竞争压力大, 导致不少人时常感到体力不支, 比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阶层除了工作上的, 很多时候过多的应酬、没有规律的饮食和休息规律, 也是导致他们精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由于工作的压力, 特别是部分科研工作者非常敬业, 为了科学研究, 放弃了平时的休息时间, 过度的期望及过少的关怀, 使得他们在身体和心灵上都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产业工人由于工作本身就重, 再加上家务等家庭的事物, 使他们难有精力再去参与体育锻炼。

缺少场地设施或者场地远, 不方便:目前, 宜春市为改善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宜春市群众参与体育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于收入较低的产业工人阶层来说。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宜春市各阶层居民的体育态度处于较好的水平。

4.1.2宜春市各阶层居民参与体育的形式、内容和场所与自身特点对应。

4.1.3宜春市各阶层居民体育运动的频率小, 每次运动时间少。

4.1.4影响宜春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为缺乏兴趣、生活压力和余暇时间等。

4.2建议

4.2.1建设和改善社会体育活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多在各个社区建设免费的健身设施, 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4.2.2除了着重开展广大市民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外, 还应发掘和开展适合各年龄层市民参与的健身项目, 如太极拳、交谊舞等一些体育项目。

4.2.3在开展健身运动的过程中, 根据需要安排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 满足市民的健身指导需要。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宜春市社会各阶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对比他们的体育活动主体意识、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 以及影响各阶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宜春市,各阶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高校终身体育改革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3) .

[2]郑杭生.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2) .

[3]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2001.

[4]吴风起.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J].体育与科学, 2001 (5) .

3.法国社会各阶层节俭度日等二则 篇三

这份题为“压力下的中产阶层”的报告指出,属于中产阶层的家庭的数量比上世纪80年代增多,其购买力不断提高。然而,他们的预算当中(房租、水电、煤气等)“强迫性”支出部分的增幅大于收入的增幅。去年,这笔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从1979年的21%升至38%,主要原因是住房开支增加。

如果一个人的平均预算是1467欧元,他要将其中的80%用于强迫性支出以及(食品、交通、医疗和教育等)必不可少的支出。最终,此人每月剩余294欧元用于娱乐、度假、置装、家居设备和储蓄。

2008年,法国1/2中等收入者没有外出度假,37%没有看电影,34%没有汽车,50%家中不可以上网,40%不持有现金储蓄账户。

去年,在平均月收入在1750~2600欧元的中高层家庭当中,有59%限制消费。这个比例在2000年是57%。在月平均收入在1120~1750欧元的中低层家庭当中,有72%表示总是需要限制消费。这个比例到2000年占68%。

在月收入不足780欧元的贫困家庭当中,2008年有75%省吃俭用,这个比例在生活宽裕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在2600~3010欧元)当中占44%,在富足家庭(平均月收入超过3010欧元)当中的占29%。在10%最贫穷的家庭当中,其月收入625欧元当中剩余80欧元用于非必要支出。但是,CREDOC中心还强调,法国人平均生活的水平从1970年以来上升了83%。

中心认为,“目前中产阶层出现幻灭”,可能是因为目前的经济增长没有前几代人那时候强劲。

据《欧洲时报》

责任编辑唐馨

丹麦猪午放屁也要缴税

丹麦财政委员会准备向农民和农场主征收“气候税”,这是一项针对奶牛和猪放屁时产生的甲烷气体而征收的费用。

据西班牙《数码报》报道,委员会称,仅一头奶牛每年就可以向大气释放大约4吨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一辆汽车。如果汽车要为此缴税的话,那么奶牛和猪也没有理由不缴税。

没有人能说清该如何掌握每头奶牛和猪放屁的确切数量,但是丹麦政府将因此继续成为世界上税收名目最多的国家。

4.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篇四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22日电(《观察与思考》杂志■记者 刘晓林)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流动”的推出,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它与每一个人都不无关系,因此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极高。为探讨这一课题,观察记者日前特地赶到北京,与负责这一课题的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进行了对话„„

记者:目前,你们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按顺序排列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请具体说说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陆学艺:原来的欧美也好,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也好,都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标准来划分的。我们的划分,进行了3年的实际调查,根据工业化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以社会职业为标准和基础进行划分。另外补充三点:即有权没有(拥有组织资源吗)?有钱没有(拥有经济资源吗)?有文化没有(拥有文化资源吗)?

国外的划分标准一般根据职业的不同,一般来说如果职业高,相应的三种资源也多,两者基本上是成比例的。但在中国,有时职业与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并不一致。

因此,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又以人们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来表现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组织资源也可以称为权力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执政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资源是指社会以证书或资格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历文凭。

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是各社会群体及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如果说职业类别是我们划分中国社会阶层类别的基础,那么,这些资源的占有情况则是我们确定各社会阶层的社会等级差别的依据。这一结论是基于课题组数年的社会调查得出的。在对大量个案访谈资料所做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人们凭借其社会经验和主观感觉对人群进行的分类,主要依据的标准也是权、钱、文化。实际上,社会学者也常常采用这三类指标来研究当代社会的阶级阶层划分。我们也得出同样结论:在当代中国,这三种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以及自身对本人的社会评价。

依据这三种资源的占有量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差别,有助于深入理解目前的社会经济分化现象,把握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

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以及国家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这种阶级阶层结构是“同苏 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类似的,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崭新发展时期。来自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使我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生产力获 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伴随着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发 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社会结构重要方面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阶层分化逐步形成。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原有的“两 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而且出现了新兴阶层。

首先,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现阶段,工人阶级由原来的两大部分即国有企业工人和集体企业工人已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一是蓝领工人阶层。即产业工人,主要包括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从事体力劳动的体力劳动者;二是白领工人阶 层。包括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三是国家 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主要是指党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行使实际党政管理职 权的领导干部,主要包括国家公务员、党的各级干部、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的 各级干部以及工作人员。这类阶层人员1999年占从业人员的2.1%,他们大多数是 知识分子,拥有文化资源;而且他们都具有不同级别的权力,拥有组织资源;有 的拥有专业技术特长和职称,但大都脱离了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变成了职业官 员。这个阶层成员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权力的掌握者和行 使者,体现党的意志、执行政府权力。现阶段,“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 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 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工人阶级已发展成为一个超越原来社会层面的庞大阶级,不再是仅限于原来意 义上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人,其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显示,2002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24780万人,如果加上农民工人数9460万人,工

人阶级队伍大约在34000万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二、随着新兴经济部门的出现,三产业中的知识含量的增加,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同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不断扩大。这对于推动我 国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及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都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时代 的到来,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也会不 这是阶级进步的大趋势,断提高,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其次,农民阶级内部的分化。改革开放前,农民阶级主要指以种地为生,从 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广大农业劳动者。农民阶级是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为显著的一 个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阶级的分 化日益加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层:一是农民企业家阶层。农民企业家阶 层是从整个农民阶级队伍中分化而来的,大多是乡镇企业的厂长。他们的经济来 源已不是农业种植或养殖,而是工商经营。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他们大多是乡镇 集体企业的经营者。随着企业转制,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己成为私营企业家。其 中有些人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己从农村进入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企 业。二是乡镇企业职工阶层。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得到了迅速的 发展,从业人数已达1.5亿左右。这一阶层的人员基本上属于“两栖”人,工会 方面承认他们是工人,因为只要你参加工厂生产劳动,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就是工 人,而农业主管方面认为他们不是工人是农民,不应该参加工会。事实上他们的 “地位”确实很不稳定。在工厂做工时就是工人,失去工作就是农民。他们的劳 动权益缺少保障,受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甚小。三是进城农民工阶层。农民工进 城务工是农民阶级阶层分化流动的一大表现。据有关方面统计,这部分人己占城 市工人总数的30%以上。这部分人并非永久性工人,他们的家庭还在农村,当他 们失去城市中的工作之后,仍然只能回到农村。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相 比农民,他们的收入相对较高,劳动强度相对较轻;相比城市工人,他们的劳动强 度相对较高,劳动条件相对较差,收入相对较低,且劳动保障相对较弱。四是土地 承包者和农村专业户阶层。这一阶层实际是富裕农民阶层。他们靠勤劳和某一方 面的种植或养殖经验致富起步,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或承包大片土地,或承包养殖场所等,在农副业机械等方面作一定投资,进行规模生产,常雇用临时农民工 或农机手。他们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农业现代化起着示范作用。五是普 通农民阶层。这是农民中的大多数,是农民阶级的代表和最主要的力量。他们从 事一般的农副业生产,除去国家税款和各种提留款项之后,有一定的纯收入,基本 解决温饱,并有一定积余。家庭收入一般比改革1999开放前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收入增 长速度较慢。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3%,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 仅为3.8%。这一阶层农民的思想进步程度、组织程度、接受教育程度、劳动生 产率发展程度和富裕程度及其发展方向,代表着我国整个农民阶级的主流和发展 方向,是我国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最主要的着眼点。六是贫困农民阶层。全 国还没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民据统计还有5000万左右。与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 不一样,这不是农民阶级阶层分化过程中新生成的阶层。由于中国农业长期比较 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多而可利用耕田少,且大量属于贫清地,所以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一直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开始提高,每年都有几百 万农民摆脱贫穷,余下的贫困农民就形成了一个贫困农民阶层。他们大多为家庭 劳动力缺乏和土地贫痔地区及边远山区的农民。农业扶贫脱贫工作一直是党和国 家关注的重点。

第三,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只把从 事生产的体力劳动者视为工人阶级,而把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排除在工人阶 级之外。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分析科学技术与生 产力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知 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阶 层,既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是指 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社会劳动者。具体为历年来由高等院校毕业的具有大专以上 学历的社会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中。包括理论界、文艺界、科 技界、医疗卫生界等的人士。从事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知识分子作为第一生产力 的创造者和开拓者,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传播先进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用他们的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 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随着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分层与流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知识生产与传播者阶层、划分为管理者阶层、自由职业者阶层、青年学生阶层。

第四,新兴阶层。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分化的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也 在产生。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描述 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 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 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与工人、农 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他们顺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新兴阶层中,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般 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 极的推进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私营企业主则主要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者。1992年后,具有文化专业知识的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 员开始大量加入其中。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拥有的资本规模大小不同,其自身的 文化素质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育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伴 随阶级阶层的分化,与之而来便是对我国社会阶层如何进行划分的问题。很多专 家、学者以及相关的课题组通过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 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强根据社会转型期各社会利益群体分化、垂组与 重新整合的实际情况,将社会阶层分为特殊利益获得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社会底层群体或社会绝对受损群体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 团;、砂王世谊教授则将社会阶层分为基础阶层、新兴阶层、复兴阶层、边缘阶层

四种基本类型;„多郑杭生、李路路教授将社会成员分为权力阶层、专业技术人员 阶层、一般管理人员阶层、中国社工人农民阶层、自雇佣者阶层五个社会阶层。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根据 人们对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把当前中国的社会群体划为 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的重大命题,从而比较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三是私营企业卞阶层,拥有经济资源,比例约为0.6%;四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比例约为5.1%: 五是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比例约为4.8%;六是个 体工商户,拥有少量经济资源,比例约为4.2%;七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比例约为12%;八是产业工人阶层,比例约为22.6%,其中农民工占30%;九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比例约为3.1%。

总而言之,在社会转型期,虽然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阶级阶层仍然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是社会的基本力量,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图伟业中,无论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哪一种职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在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作贡献。江泽民指出: 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因此,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不论划分为多少类别,都与西方国家的利益集团有根本区别:我国的社会各阶层基本上属于劳动者阶级范畴的不同阶层,“他们是构成当代中国„人民大众‟的方方面面”: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关系。

5.读《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有感 篇五

读了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颇有感触,毛泽东用他那敏锐的目光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看得透彻而深远。

文中,毛泽东一一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让我们对各个阶级的革命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革命的对象、方向、和之后的指导权,最后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派知识阶级即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如今,我们以当今社会的眼光来看待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仍具有许多现实意义。如今的社会阶层同那时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正如文中所说“无论哪一个国内,天造地设,都有三等人︰上等、中等、下等”,这个等级分化问题,放在我们这个崇尚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社会,依然存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广播里、课本里„„很难再看到或听到“人有三六九等”“人有贵贱”等说法,但这并不能表明当今社会等级分化现象已经完全消除。不管舆论怎样宣扬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文明开放,在人们心中,依然还是不时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此的大,看似公平的社会是如此的不公,那些挣扎在最底层的人的希望是如此渺茫,那些活在角落里的人是如此简单的遗忘,或许人们还不愿承认,这是阶级的不同,他们只是安慰自己这只是出身的不同、亦或是付出努力的不同。但我想说的是,这就是阶级的不同,只是在强大的社会舆论与洗脑的情况下,阶级的概念已经被人们错误的理解、模糊甚至被人们遗忘。什么是阶级?什么是资产阶级?什么又是无产阶级?难道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资产阶级?难道我们13多亿人口都同属于无产阶级?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同属无产阶级却感到人与人的差距如此的大?为什么某些所谓的“无产阶级”却有“无限产”?

阶级的定义为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那么很明显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同以前一样被分化成了三个集团。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富豪、官僚及其富二代、官二代自然属于上层阶级;那些城镇里的职员、工人、教师、白领及千千万万为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的人属于中层阶级;而那些处在最偏远地区,处在社会最角落,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每天却还在为生计奔波,却还要忍受中上层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贬低与歧视,他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中抑或无尽的绝望里,他们则属于底层阶级。

6.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篇六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姓名:

学号: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对于我们很多人,毛主席思想从唱儿歌时就开始接触了,加上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历史课、高中时读的中国革命史等等,接触过的时间不能说不短。但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以后,发现毛泽东思想其实并不过时,当今社会上不乏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成功例子。例如著名的企业家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奇瑞的尹同耀、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比较令人惊讶的是一些艺术圈的人士也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爱好者,比如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的扮演者“张涵予”等等。抱着学习的心,重新翻阅了当时买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不禁感慨毛泽东思想的确是继孔子等诸子百家时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思想。手上的《毛主席语录》和孔夫子的《论语》,其共同的特点是思想深刻、文笔流畅、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于是分享一下自己对毛主席作品里面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读后感,权做目前大学时代的想法的一个延伸。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在共产党人的直接参加下,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起云涌。在这个革命的高潮中,中国社会各阶级都作了比较充分的表现。生动丰富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怎样判断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发展前途?无产阶级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怎样在国民革命中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在五卅运动前后,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恽代英

等,都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主席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主席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我们可以看出这解释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特别领导权问题,与革命的同盟军问题,这是毛主席首次提出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

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为他在日后进行的农民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对于中国革命这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是中国在当代的声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二次革命。革命的时代仍在继续,并未结束。

孙中山的声音还在荡漾: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朱磊

7.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篇七

1 土地政策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房地产开发涉及土地使用权的转换。由于级差地租原理的影响, 土地出让金在城市空间通常呈现出向城市中心逐渐递增的趋势。越往城市边缘, 地价越是相对便宜, 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则多集中于此, 呈现高密度低标准的特点[1]。为实现混合居住这一和谐的居住模式, 应在土地政策的相关内容中有所调整, 完善配套政策,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1.1 优先保证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应。

为保证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建设, 维护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对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 应做好土地供应的前期工作, 优先开发, 按行政划拨方式保证供地。

1.2 抑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 并以熟地供应。

混合居住模式应强调控制单宗土地供应规模, 以增加土地供应的宗数, 并优先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同时, 由生地供应转向熟地供应, 将大部分基础设施建好在出让, 直接计入开发商的土地成本, 从根本上明晰配套的产权归属, 保证社区配套的公平。

1.3 限制土地开发年限, 缩短开发周期。

2007年9月8日, 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通知》。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这一政策将有力的打击部分开发商囤积土地谋利的不良现象, 对创建良好的土地资源市场意义有很重要的意义。

1.4 增加中低收入者居住用地类型, 并均匀分布。

土地供应要充分体现社会关怀, 在城市住宅用地类型中加入中低收入者居住用地类型, 并做专项规划保证其有计划的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空间中, 增加中低收入者就近选择住房的机会, 在空间分布上为混合居住模式提供支持。

2 住房政策

所谓住房政策, 是指政府满足不同层次住房需求的政策, 它不同于产业政策, 也不同于行业管理政策。我国的住房政策设计, 必须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政策体系。

2.1 住房政策的设计应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相协调。

不能就住房问题论住房问题, 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其政策的设计也应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相协调。

(1) 与交通问题协调考虑。只关注住房问题, 让中低收入居民住到远离城市、且交通条件很差的地方, 将会带来生活成本增加、就业困难等问题, 易形成新的贫民窟, 进一步加剧居住空间的分异。

(2) 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政策应纳入统一的社会政策中, 应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同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从而在保护低收入阶层利益的基础上保证住区的质量, 保证混合住区的顺利实施。

2.2 完善住房政策体系。

我国住房政策体系应包括四个基本部分:累进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 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 廉租房制度, 以及以货币工具为主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1) 在我国, 统一的房地产税税率应该采用累进制, 关键是税率和容积率调整系数的确定。较高的房地产保有税率将避免业主控制或低效率使用财产, 刺激交易活动, 减少开发商的囤积行为, 抑制投机性购房, 促进二手房市场的发展。

(2) 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必须建立规范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向政策性住房金融转变;还可以通过招标方式允许相关商业银行开展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

(3) 廉租房制度。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要增加供给;其次是要完善相关制度;第三是要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第四是要保障资金供应。

(4) 房地产调控制度。政府应通过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同时, 还应保持廉租房政策和住房金融政策的稳定性。

3 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体系

我国现阶段住房保障制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即廉租住房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3.1 廉租住房制度。

截至2007年11月底, 全国累计改善了74.3万户低保家庭的居住条件, 是2006年以前年度累计保障户数的1.76倍, 其中今年新增保障户数为47.4万户[2]。但仍然有一部分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的政策, 建立廉租房制度的城市其制度的覆盖面较小, 资金来源不稳定, 虽有相关规定, 但不少城市并没有均为得到有效落实, 廉租住房房源紧缺。针对这些问题, 为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 将廉租住房制度作为政府对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 作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 重点加以落实。

(2) 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各城市应逐步将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对象覆盖到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

(3) 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可由城市政府根据当地居民住房水平和当地资金能力研究确定。建设的廉租住房面积不宜过大。户均面积应该在40m2左右。

(4) 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廉租住房保障应以实行租金货币补贴为主, 通过发放租赁补贴, 使低收入者能够租到廉租房。补贴水平应由各城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3.2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在实施工程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如供给量持续减少、保障方式单一、准入标准模糊、管理不到位、分配程序存在问题、退出制度不完善、面积标准控制不利等问题, 使经济适用住房一度成为一部分人牟利的工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1) 明确其保障性质、供应对象和功能定位。明确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 其供应对象应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并应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 具体供应对象可由城市政府根据本地情况确定。

(2) 合理确定保障标准。根据我国国情, 经济实用住房的面积须控制在建筑面积60m2左右, 不宜太大。

(3) 完善供应方式。一方面, 在出售的同时, 也可以考虑租赁的方式。同时, 也可以考虑向补“人头”的方式转变。

(4) 严格准入程序和申请审批公示制度, 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 例如考虑政府优先回购的方式。

收入的分异、社会的分层在居住空间上必然产生分异, 这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经济收入直接决定了一个阶层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入性和竞争能力, 低收入阶层往往在这种竞争中被边缘化, 居住分异也必将走向极端化[3]。而实现满足和谐社会要求的适度的混合居住模式, 单靠市场和物质空间规划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政府有重点的、适度的宏观干预和调控则是必要的保障。

摘要: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 城市住区则是城市结构中的聚居形态, 强调的是一定的规模下的形态与空间的功能单位, 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逐渐显现的居住分异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混合居住模式建立的宏观的政策层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在土地政策、住房政策和保障性住房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各阶层混合居住模式,政策保障,研究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等.张晓军, 潘芳译.社区规划简明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95.

[2]http://www.bjrcb.com/finance/economy/fi-nance715555.html

8.浅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矛盾 篇八

[关键词]社会阶层;矛盾;缓解;制度

一、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阶层矛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多元化划分标准,主要分为7个阶层,分别是: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管理者阶层、军人阶层、私有私营者阶层和其他边缘阶层。这些阶层互相存在着某种交叉关系,并不是完全互相独立排斥的。当然,阶层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这里把当前社会矛盾大体归为三类:

1.“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阶层利益矛盾的集中体现。能否正确认识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进程中,一部分群体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勤奋,创造了财富,但也有些人,通过钻制度转变的空子获得了大量经济资源,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由于某些群体的腐败和非法致富,人民群众心理落差加大,对社会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2.资产占有者与劳动阶层的矛盾,即劳资矛盾。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员工安全得不到保障,拖欠工资的现象很普遍。很多企业主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失去生活来源,从而造成罢工打击报复等突发事件,甚至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3.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的矛盾。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中最突出的是国家领导干部与人民大众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根源上说也是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由于管理者主导相关利益分配,因此双方矛盾激化。一些干部虽然身为人民公仆,但在考虑问题上急功近利,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导致官民矛盾恶化;在工作作风上的问题也削减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阶层矛盾的新特征

1.当前我国阶层矛盾是体制型矛盾和结构型矛盾相结合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很多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某些阶层的利益要求了,这便引起了社会体制发生变革;体制变革反过来又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之前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得我国的社会构成比较单一,随着改革开放,体制性矛盾也愈加明显。所以,在制定相关措施时,必须从解决体制型矛盾入手,从解决结构型矛盾着眼,双管齐下。

2.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的分化引发了社会各阶层间关系的变化。在农村,有些农民已经转化了身份,农民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日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其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后,企业自主权加强,国家对企业的领导由直接控制逐渐转向宏观,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

3.在思想观念领域不同阶层间也出现了分歧。改革开放过程中,新旧体制的交替也带来了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存留思想的矛盾错综复杂;阶层分化也造成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职业、收入和地位方面的差距,加剧了他们彼此在思想观念的隔阂与冲突。

三、社会阶层矛盾产生原由

(一)经济上快速自由式的发展是阶层矛盾产生根源。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某些利益获得者获利的手段并不是合法的,就会导致穷人阶层对社会某些方面存在的不公平产生不满情绪,经济因素是阶层矛盾不断加剧的根源。

(二)改革中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矛盾加剧。经济上飞速发展,但很多制度上出现了漏洞。由于缺乏制度的制约,某些群体便钻制度的空子去赚取非法利益。我们应认识到改革不仅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包括各方面体制的完善。

(三)媒体舆论的大肆渲染也加速形势的恶化。很多媒体本着社会公平原则大量报道弱势群体与富人间的矛盾事件,产生了负面效应。作为媒体应遵循事实本来面目,但不是大肆渲染,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当然相关制约制度也较缺失。

四、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矛盾的解决措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稳步发展,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要坚持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利益。在就业分配等社会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公平原则。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

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建立富强民主的国家。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如果人民无法合法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矛盾将会加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自身作用,弥补市场的先天不足。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提供坚实保障。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建立新的就业体制,如近年来社会上实行的领导干部公示制,企业聘任制,都有利于群众的公平竞争。要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尽快实现职业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缓解弱势群体与其他阶层间的矛盾,促进利益格局合理化。

(四)壮大中间阶层,培育新型社会阶层结构。目前我国的结构形态呈现“洋葱头”型结构。社会的中间阶层是社会高层和低层之间的缓冲带,能维系社会稳定,为了缓冲社会高层和社会低层之间的冲突,应该提高低层群体生活,继续壮大我国中间阶层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志强.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11.

[2]周显信.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矛盾的性质、特点与基本对策[J].中国矿业 大学学报,2003.09(社会科学版).

[3]周显信.简论我国社会阶层矛盾的基本现状与基本对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6.

[4]刘胜康.社会阶层结构与和谐社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05.

[5]喻晓.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的原则和方法[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02.

[6]罗小凡、郑昌华.试论我国当前社会阶级阶层矛盾的特点[J].科学社会主义,1996.04.

[7]刁乃莉.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9.10.

[8]顾玉平.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矛盾及其化解路径[D].

作者简介

邵孟琪,1989,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

9.增加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篇九

新一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并称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仔细品读,这样一番讲话具有丰富内涵,也是向外界宣示“中国梦”并不仅仅是社会各界精英的梦,也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梦,中国老百姓应当和精英阶层一样,都能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几年将更多地给予底层弱势群体较多教育和发展的机会,给予农村、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高等院校农村学生比例偏少,提出要逐步提高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这说明,推动社会公正,推动起点公平、发展公平,拓展中国底层社会成员向上流通的渠道,让每一个公民都有实现“中国梦”的机会是外界所言“习李新政”的重要开篇。

作为一名1980年代历经严格的高考由一个穷乡僻壤赴京求学的大学生,我深知读书给予个人命运的改变,也期望更多的平民子弟享有充分的向上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

其实,对于社会底层青年的向上流动机会讨论已经许多年了,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只不过这个老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逐渐长大而变成了影响更烈的深层次问题。早在1995年,教育部就将研究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列入当年的议事日程,时间已经过去近20年,可是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了吗?为什么没有解决?为什么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在高校的就读比例越来越小,为什么农村青少年的路越走越窄?这不是当年的“潘晓之问”,而是一种现实:农村孩子不仅越来越难上知名学府,并且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同样面临种种有形或无形的“墙”。

1980年代初期,对全社会青少年来说,高考似乎是阶层流动的唯一出口,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农村青年,高考都基本上是公平的、公正的,考得上便意味着可以成为“公家的人”,吃皇粮,而考不上的城市孩子还有两条路:一是继承父辈的工作名额,招工;二是参军,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就只有参军提干一条路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高考对于很多城市青少年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不仅高考的门槛越来越低,出国留学也逐渐从知识精英留学演变成中产阶层子弟留学。到了国外镀层金,国内已经有父辈安排的好工作虚席以待。然而对于中国农村青少年来说,高考几乎仍然是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通往中上层社会之路,他们仍然得主要依靠高考实现人生的理想。

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农村子弟就开始面临城乡歧视:第一,大多数农村是没有幼儿园的,只有学前班,甚至连学前班都没有;第二,不少农村小学教师资源匮乏,一些地方多个班级只有一两个代课教师;第三,农村教师的知识整体水平偏弱,即便涌现出少数有点能力的教师,也迅速被城镇学校、城市学校挖走,农村教师人才呈现从农村向中小城市、从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动的倒流现象;第四,农村也没有什么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一个连教师、教室都无法保证的地方,还能指望素质教育吗?这必然使得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的竞争中,遭遇第一层歧视:教育水平的歧视。

从教育水平歧视 就业歧视到婚恋歧视

即便有幸通过第一层歧视,进入大学,农村子弟也将面临毕业季所迎来的第二层歧视:就业歧视。对于诸多缺乏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的农村子弟来说,他们在获得实习机会、工作机会上的概率要小很多。而获得较好的实习机会,对于进入职场来说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至于那些国家单位、事业单位的岗位,不仅需要较好的实习资历,很多时候还需要人脉关系的催发,农村子弟的天然弱势在招录潜规则面前暴露无遗。

近几年来被揭发的“萝卜招聘”就是典型,相当多优质岗位都被关系生所占据。就业歧视的存在,让农村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往往要比城市学生付出数倍努力,即便如此,也常常需要有“屌丝逆袭”般的机遇。

参加工作后,农村子弟将迎来第三层歧视:婚恋歧视。中国民间对出身于农村又在城市从事白领工作的男青年统称为“凤凰男”。翻阅各大网站,不难发现充斥着对“凤凰男”的各种指责和谩骂,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即使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工作,也会面临住房压力、家庭压力。尤其是住房压力,让不少“凤凰男”捉襟见肘,在婚恋中处于一个劣势地位。

由于当下中国社会对于子女家庭背景的重视,无论是“凤凰男”还是“凤凰女”,都不得不承受农村背景所带来的被歧视。从“越穷越光荣”的文革时代到“权钱多寡决定社会地位”的拜物主义泛滥的当下,中国的社会病历经多次转圜,从一个极端迈向另一个极端。

这其中有的是政治病,有的是信仰病,都要治,不治这个社会就难以和谐,难以实现真正的稳定,难以有更多的希望。笔者必须指出,对于农村青少年发展机遇的政策性冷漠和社会性压制,将为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埋下巨大隐患。重新让农村青少年有最大的机会再度成为未来的“国家栋梁”,这个国家才可能实现长期韧性的繁荣与稳定。

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共同出彩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必须给予弱势阶层更多的政策倾斜、更多的政策补偿,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城乡二元格局既是一种经济二元格局,也是一种人权、发展权的二元格局。中国有1亿多农村青少年,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之一,是这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然而,中国约有2500万农村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中,由于户籍问题,一部分儿童还难以入读城市学校,而打工子弟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被限制,也难以满足农村流动儿童的读书需求,他们中的许多儿童不得不返回家乡,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都是中国公民,他们理应享有和每一个城市儿童一样的读书机会,享有免费英语课教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他们还应当享有免费午餐,享有计算机(电脑)教育,享有知晓外界、参与城市生活的平等机遇。

这必然需要国家财政向农村子弟倾斜,中国有的城市能够拿出数千万扶助政府机关幼儿园,为什么就不能鼓足勇气拿出更多的钱扶助农村子弟呢?

李克强总理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当一个国家正视农村青少年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当一个国家愿意花大精力培养农村青少年的时候,当一个国家将给予每一个农村孩子平等的工作机会的时候,这个国家才能够经由每一个贫苦百姓的机遇而获得国家的前途机遇。

10.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篇十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当代中国原有的单一化的社会结构正在迅速解体,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新阶层的出现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研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带来的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阶层结构;阶层分化

关于社会阶层问题,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有两大理论渊源,从而形成了两个理论传统: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学术界主要坚持的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来对我国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而且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划分阶层的标准主要是政治身份和行政权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在当代的社会学理论中,学者们更倾向于韦伯的多元分层标准。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经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社会分层有了一套新的标准,即政治身份与行政权力,围绕这一标准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政治分层,整个社会被划分为四个阶层:①干部阶层,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地制定者和实施者位居社会的权力中心,因此他们构成了社会的核心阶层。②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随着经济建设时期的开始,他们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虽然在政治上他们经常处于被改造的地位,但是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特别是在下层老百姓眼中)通常高于其他社会成员。③工人阶层,工人被视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当时社会的中间阶层,但由于工人阶层文化程度较低,所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属于体力劳动。④农民阶层,他们处于社会分层体系的最边远地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国家当时的“重工轻农”政策将他们排斥在中心社会之外,他们在各种资源(权力、社会声望、生存机会等)的分配上处于全面的弱势地位。

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如所有制结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分配方式多元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等。这些重大的变化都使得我们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分层取代了政治分层。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阶层结构相比,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许多新的阶层出现

如前文所述,在建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有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四种阶层。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制度的改革,原有单一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阶层结构成分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研究小组对此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1]。

2、中间阶层的出现,但是比重过小

所谓的中间阶层是橄榄型社会结构的中间凸起的部分,西方称之为中产阶级,在我国则是指那些人们所说的社会、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社会阶层。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规模有了非常快的扩张,而且是整个社会中扩张最快的结构部分

[2]。中间阶层的出现有许多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新时期的市场取向和政策导向的作用。社会中间阶层并不是某一个特定阶层的代称,而是一些具有相似特征(如收入水平、职业声望等)的若干各阶层的合称。它是在社会各阶层相互交叉的基础上,逐渐淡化其原有的阶层界限,社会属性相同且相对泛化,包含多个阶级成员的“特殊阶层”。

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杠杆,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中产阶级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其比重仍然较小。一般认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超过30%,这个社会就会取得相对的稳定;超过40%,就达到稳定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比重已经达到35%,原联邦德国中产阶级的比重为22%,日本也已达到28.9%,而我国的中产阶级现在的比重仅有12%。现在被视为是“中产阶级孵化器”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孵化的瓶颈,在高校的生源中,农村的生源比重不断下降[3]。中国下层通过中层再向社会变迁的通道已经收窄甚至堵塞,下层向上层流动的成本加大,上层对下层的排斥已趋刚性化。

3、社会阶层分层标准的多元化

因为想要全面把握一个社会分层的状况,就要使用比较综合的标准,而不是单一的标准,如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职业等。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体系,产生了很多测量和分析的模型。不过在当前的学术界,为了简化社会分层的方法,倾向于把“职业”看作包含了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信息的标准。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把资源占有作为基本纬度,并辅之社会经济地位综合指数的测量,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所产生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对于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所产生的影响,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1、社会阶层分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和积极影响

我国社会结构出现显著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在社会层面的客观反映。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转化[4],这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合理流动;新的中间阶层的出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还促进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为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2、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当代社会阶层的分化在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利益冲突、摩擦、矛盾日益明显与频繁。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以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的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原因,因此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大。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不平等逐渐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各阶层之间经济上的差距不断拉大。近代中国社会上下两个阶层的对立已经达到相当地步,基尼系数不断恶化达到0.49,实际上已超过0.50,大大超过了世界公认的国际警戒线。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平民阶层对上层的精英阶层是一种羡恨交织的复杂心态,而上层的精英阶层对下层的平民集团则是一种强排斥与漠不关心的鄙视态度[4]。这些都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②社会公正遭受严重的侵蚀,社会秩序遭受严峻的挑战和破坏。

在阶层分化的过程中,由于阶层分化的起点、规则、分配结果上的不平等,导致大量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使社会公正秩序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和深度的侵蚀,阶层分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公正的制度规范的制约[5]。由于目前干部选拔制度中的种种弊端,以及官场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一些人以权谋私,侵蚀社会的公正。另外,一些企业家并非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是靠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发财,他们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③社会公众不安全感增强,认同感偏离。

社会阶层的分化所带来的变革,使得社会公众普遍感觉到不安全,且导致认同感的偏离。不仅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等,就连生活在社会上层的权力精英和经济精英,都普遍感到不安全感;只有处于社会中坚的中间阶层的安全感指数相对高一些。而近两年来仇富心理的盛行,每倒下一个富豪,国人都拍手称快,反映出公众对富人的财富认同感的偏离。另外,现在“民工”成为不稳定的代名词,他们在城市生活中被视为是“潜在的小偷”,成为困扰城市生活不稳定因素,这是人们对“民工”这个社会阶层认同感的偏离而造成的。总之,在社会阶层的分化过程中,公众普遍感到失衡,不安全感增强,对社会阶层结构缺乏普遍的认同。

三、在阶层分化终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和谐社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面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产生的消极效应,我们应该从社会结构形成的内在逻辑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出发来寻求对策。

1、采取政策引导方式,采用社会政策和制度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节,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中间阶层为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不仅反映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本质特征,其将成为工业化、科技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社会支持力量,同时还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为它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享受着安定的生活和占有较理想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

2、建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机制,缓解由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与矛盾。和谐社会应该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社会流动机制能够缓和由社会位差造成的各阶层之间的冲突,释放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员在比较利益面前所积累的不满,有利于化解社会阶层间的利益矛盾。

3、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体现社会公平,通过各种手段,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过于严重的两极分化。建立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还包括健全利益诉求机制。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各阶层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逐步增强。但我国现阶段各社会阶层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同政府之间缺乏对话协商,存在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的问题。因此,必须健全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机制,使社会各阶层的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反映,使发生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和消除。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4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6-57

[3] 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155

[4]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87

11.中国教育阶层再生产的机制分析 篇十一

一、教育分层的背景:政治与市场的协同进化

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国家主导为特征, 政治与市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是相对独立并相互作用的, 以协同进化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 政治与市场对结构化机制和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作用, 都应当被纳入考察的范围之内 (李路路, 2002, 2003) 。

国家的主导力量将教育分层状况分成了不同的时期, 呈现出从极度不平等向平等化方向演变, 再从相当程度的平等到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的发展脉络 (李春玲, 2003;杨东平, 2006) 。在第一个阶段, 国家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以家庭成分为标准, 提出了面向工农的倾斜性政策;在第二个阶段, 国家通过对市场的控制而潜在地继续发挥其作用。在政治干预引发分层状况不稳定的同时, 旧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部分精英不仅没有失去其旧有体制下的统治地位, 而是在利益权衡之下会主动地利用新体制来维持优势 (宋时歌, 1998;李路路, 2002) 。

市场化进程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结构性分层形态, 使得一部分人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地位, 而另一部分人上升至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 市场本身的两极分化的特性并不能瓦解阶层相对关系的不平等, 也就是说, 尽管处在不同社会阶层地位上的人可能会有所变化, 但阶层分化依然维持着。不仅如此, 弱化了政治干预后的市场机制使得分层更加稳定 (李路路, 2002, 2003) 。

总体而言, 原来优势阶层中的大部分一直都维持着统治地位, 而政治与市场的波动将会带来短距离的社会流动。教育获得的分层状况是与之相适应的, 即以优势阶层的再生产为主, 辅之以短距离的流动。

二、再生产的制度性机制

制度性机制是通过直接配置资源或直接改变机会结构而产生的不平等, 包括城/乡、贫困/非贫困地区, 以及其他重要的制度性区隔。这种制度性机制将地理空间上的距离/位置转换成了一种资源与机会的差异结构, 表达的是一种有着更为清晰的边界和更为严格的排他机制的集体排斥 (刘精明, 2008) 。

但这种制度性机制也容易受外部结构变动的影响, 国家利益对教育资源分配产生的影响是重要的原因——它既要保证与之结盟的优势阶层的利益, 又要保证社会整体的发展。国家与优势阶层的紧密联盟意味着它会做出有利于优势阶层的制度安排, 而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责任则意味着它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因此, 制度的稳定性是较弱的 (刘精明, 2008) 。新中国六十余年的教育发展过程, 已经充分地说明政策的变动足以带来几乎是全局性的变迁 (李春玲, 2003;杨东平, 2006) 。

制度性机制对教育获得阶层再生产的解释力在于, 要维护一个既定群体的教育优势, 必须有制度的支持, 并且这种制度支持能够强化教育获得的阶层再生产。但它也因此只能解释在某一既定时期的教育分层状况, 从一个更长远的时期来看, 它还不能充分说明中上阶层在教育获得中绵延不断的优势。

三、再生产的家庭内部机制

在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中, 家庭的内生性资源 (刘精明, 2008) 、文化再生产与资源转化模式 (李煜, 2006) , 是能够在外界社会力量的变迁、尤其是在市场转型时期中坚持教育分层的代际再生产的主要力量。

内生性家庭资源包括家庭结构和家庭内部的文化资本 (刘精明, 2008) 。家庭结构中亲子互动的缺失会减少教育的人力资本, 从而削弱文化资本的传递;文化资本则将社会阶层结构所赋予的资源内化为个人的修养与品味, 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 把教育的不平等转换为能力上的分异 (朱伟珏, 2006) 。这种资源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一般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即使遇到较强的平等化过程的冲击, 也都有可能在家庭的优势再生产驱动力作用下得到不断强化, 至少可以维持不变 (刘精明, 2008) 。

在家庭资源的运作过程中, 文化再生产与资源转化模式在市场转型的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再生产模式将家庭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子女的学习能力, 进而转化为教育机会;资源转化模式则以家庭社会经济资源换取教育资源, 利用了制度设置中的空间 (李煜, 2006) 。应当指出的是, 尽管在市场的作用下, 对个人能力的考核成为了教育选择的主流, 为底层精英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但这种个人排斥的后果与整体排斥是一样的 (洪岩璧、钱民辉, 2008) 。正如布迪厄所指出的那样, “天赋”这一作为教育和社会体系基石的意识形态是掩盖阶级世袭和遗传的绝佳手段 (朱伟珏, 2006) 。

家庭内部机制尽管是解释更长远的历史时期内教育获得阶层再生产的主要运作机制, 我们也应当看到, 如果缺少了制度性机制的辅助, 这种家庭资源优势将在一定时期之内难以得到发挥。

四、总结与思考

目前中国的教育分层发生在以国家为主导的市场转型的背景之下, 政治与市场都对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以优势阶层的再生产为主, 辅之以短距离的流动的形态。我们可以看到, 有两种机制导致了教育获得的阶层再生产。一种是制度层面上的, 这种机制通过整体排斥, 能够在一定的时期之内强化此时期内的优势阶层的代际传递, 但同时也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另一种是家庭层面上的, 这种机制把家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子女的个人能力, 从而潜在地、持续地维持着阶层优势的再生产。当这两种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起来时, 就形成了明显的教育获得的阶层再生产。

本文所做的文献梳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再生产的运作机制上, 在这一方面, 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建构相对系统的理论解释, 尝试从社会主义转型国家视角出发, 与西方的社会分层 (包括教育分层) 理论进行对话和整合 (洪岩璧、钱民辉, 2008) 。我们还应该看到, 当前关于我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研究是以定量统计的实证研究为主的, 这为我们把握宏观的现实状况提供了分析材料, 但缺乏对具体机制的研究;而上述相对系统的理论解释, 又缺乏将其操作化的测量工具 (刘精明, 2008) 。另外, 在样本的覆盖面方面, 多数研究都是以城市教育为主的 (李煜, 2006;陈友华、方长春, 2007;郝大海, 2007) , 缺乏对农村教育和一些教育新现象 (如出国留学、自主招生等) 的关注。综合以上几点, 关于教育获得的阶层再生产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摘要:目前中国的教育分层发生在以国家为主导的市场转型的背景之下, 政治与市场都对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以优势阶层的再生产为主, 辅之以短距离的流动的形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 指出制度性机制和家庭内部机制是形成教育分层的两种主要机制。制度性机制能够在一个既定的时期内影响教育获得的分层结构, 家庭内部机制则潜在而持续地导向阶层优势再生产。当这两种机制形成合力时, 就形成了明显的教育获得的阶层再生产。

上一篇:大队部-少先队换届选聘通知下一篇:生活部大学生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