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诗歌作文

2024-08-04

老人的诗歌作文(共13篇)(共13篇)

1.老人的诗歌作文 篇一

关键词:诗歌教学,作文,情趣,立意,结构,细节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从教十多年来, 我越来越感觉到课文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发挥它的“例子”作用进行了实践和反思。

今年, 在诗歌教学时, 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搭建诗歌教学与作文的桥梁, 发挥诗歌在作文方面的“例子”作用。多次的高考作文阅卷经验告诉我, 学生在作文的谋篇布局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客观地讲, 学生也在积极搜求作文技法, 特别是每年高考之后, 会有大量的满分、优秀作文摆上大小书店的书架, 成为广大家长、学生梦想的寄托。然而, 每年的高考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多少优秀作文, 这只是一种舍近而求远的做法。作为中国文学的精髓, 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营养, 它能很好地灌溉、美化作文园地。

诗歌营养一:情趣美

朱光潜先生认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1], 在诗歌王国里, 我们可以发现形态各异、异彩纷呈的情趣:在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里, 能感受到他远离世俗、遁隐山林的高洁;在李白的“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里, 能感受到他流连于敬亭山的赤诚与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在杜甫的“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里, 能感受到他对朝廷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血泪控诉与发自肺腑的激愤之情

……

诗人们或关注自然风光, 或关注社会现实, 或关注自我生存与发展状况, 这些暗合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高考阅卷时, 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一种被阅卷专家称之为怪诞的现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怀念已故爷爷、奶奶的文章, 因为爸爸、妈妈要承担抚养的责任, 不能死。这背后隐藏的恰恰就是学生情趣的空乏与单一, 他们缺乏对各种情感的真实而深入的体验, 自然、社会、人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们全力感悟的对象。诗歌能为学生作文的情趣选择提供“例子”:张扬个性, 抒写自我, 关注社会, 构建异样人生。

诗歌营养二:立意美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 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 不少诗歌的立意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例子”。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诗人想要表达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按照常理应该描摹四季中春天的美景, 但诗人偏偏选择了不被人看好的“春芳歇”的秋季, 在他的眼里秋天的山空寂、清新, 这里的人安然、自得;秋天的山及生活尚且如此美好, 让人留恋, 又何况其他季节呢?

再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遭受贬谪本应悲苦万分, 苏轼也曾借酒消愁, 也会“微冷”, 但旷达的他“山头斜照却相迎”, 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烟雨之中, 也不怕, 在他的心里“也无风雨也无晴”。超旷的苏轼写就了非凡的篇章, 也留给了后人写作立意的典型例子。

流传至今的诗作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 语文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感悟它们的立意美, 并在作文中大胆实践。大体来讲, 诗歌给作文立意的启示:在主题思想正确、鲜明的基础上, 思想要积极向上, 追求新颖、深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生的书面表达“感情要真实健康”,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3]

王维、苏轼等诗人不就为学生作文的立意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吗?

诗歌营养三: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 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一般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 如果说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 要明确无误;那么材料就是“血肉”, 要丰富, 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 是谋篇布局的手段, 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诗歌, 特别是绝句、律诗和词的篇幅短小, 但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诗歌的结构是完整的, 甚至不少诗歌的结构令人拍案叫绝。

以张若虚的古体诗《春江花月夜》为例, 全诗紧扣标题中的五个字来写, 又以“月”为重点, “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全诗从月生开始, 继而写月下的江流、芳甸、花林、沙汀, 然后反复抒写月下的思妇, 最后写到月落, 将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主人公的梦境写得美妙绝伦, 将人生哲理演绎得自然而深刻, 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绝句、律诗、词都有自己的结构方式。绝句一般是起承转合式的结构,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全诗以“床前明月光”作为起句, 描画出诗人不能入眠的情状, “疑是地上霜”则是承接第一句, 借助幻象“霜”渲染凄冷的氛围, “举头望明月”则由写景转入抒情, “低头思故乡”则点明全诗创作的主旨——思念故乡, 起到了“合”的作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基本上对应着“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就不再赘述。至于词, 上阕以泛写为主, 侧重于写景;下阕以专写为主, 侧重于抒情。明白了这种结构模式, 很有利于我们迅速把握住词的主题, 也就明白了上阕写景的功用在于渲染、烘托要抒发的情感。以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为例, 上阕重点描摹“碧云天、黄叶地”之类的秋景, 下阕重点抒发因羁旅在外而引发的思乡之情, 上阕为下阕情感的表达起到了渲染、烘托作用。

诗歌的不同结构足以为学生作文提供“例子”, 何不从中汲取营养呢?

诗歌营养四:细节美

细节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能有效地传达主题思想。在中国古代叙事诗当中, 细节描写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细节“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凸显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 也以此为媒介诉说了琵琶女凄惨的人生遭遇。而全诗结束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洲司马青衫湿”这一细节, 则以“青衫湿”传达出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叹。

乐府诗《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等诗句刻画了少年、耕者、锄者、使君见到秦罗敷后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 通过这些描写, 从侧面烘托出秦罗敷的美貌。

学生写记叙文, 完全可以以这些诗歌为模板, 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

诗歌营养五:修辞美

从概念上讲, “修辞”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法;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 即锤炼词句;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我们能从诗歌当中获取前两种含义上的营养。

一是修辞手法。古人写诗歌好用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对偶的效果是语言工整, 音律和谐。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对仗工整, 读来朗朗上口。比喻、比拟、夸张这三种修辞具有相似的特点:想象奇特, 易将抽象的事物或情感表达得具体、形象、生动。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修辞将想要表达的“很多愁”用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诗人巧妙地借助“花溅泪”和“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对时事与国运的感伤之情。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头如刀面如割”、“五花连钱旋作冰”都运用了夸张修辞, 突出了西北边疆自然环境的恶劣。

二是锤炼字词。古人很重视炼字, 在古代诗坛就有着“推敲”的佳话。实际上, 有成就的诗人往往就是锤炼词句的典范。以李白为例, 《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中的“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如果将“邀”换成“向”或“对”也能讲得通, 但只能表其“形”, 而不能传其“神”, 诗人的浪漫与凄苦不能有效传达。

从学生作文的现状来看, 他们的语言往往是干涩的, 不知道运用修辞手法, 为文章插上美丽的翅膀;在词语的选择方面, 也往往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很少考虑哪一个词语是最好的, 最能传神。向诗人们学习吧, 他们的诗歌是现成的“例子”。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多少年来, 语文教师和学生们都在苦苦寻求与等待作文指导大师的降临, 但实际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就是教科书上那一篇篇诗歌的作者, 那些用自己的性灵与生命抒写自我、抒写人生的诗人们。多与他们对话, 多与他们的诗作对话, 我们一定能从他们的“例子”中汲取营养, 使自己的作文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著《诗论》,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55页。

⑵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9页。

2.老人岁月的脸诗歌 篇二

我却不知道你脸上雕刻的岁月碎片

如果让我拾起你凋零的岁月

我却不知道你风霜存放的地点

如果让我画出你的笑脸

我却不知道你的无眠

今天,我拾起泛白飘远的回忆脸

收集起来,装进我的双眼

是晴天的新照片

皮肤里爬满着千年流淌温暖爱的河流

瘦去了双手,捧着岁月的艰难

给我们一个带笑的脸

你的脸上挂满了书本千年

时常手上戴着烟的指环

孤独时,来根烟

累时,让沉默向着烟

你的眼里,挂满着灯迷的`智慧诗卷

3.一个老人诗歌 篇三

一座废弃的水泥桥边

那棵枯死的槐树

痴情依然不改

干骨铮铮地斜插在夕阳里

书写着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说:这是他最愿意去的地方

一个马扎

一只烟斗

一把蒲扇

一节草屑

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他会选择一处有蚂蚁窝的地方坐下来

看那爬出家门寻寻觅觅的小生灵在游走

身旁悉悉索索的玉米叶子

在风里蠢蠢欲动、酝酿着一种的情致

他将一根手指横在一只蚂蚁前面

感觉它触角的抚摸

痒痒得让它爬向手指、手背

然后换另一只手

看不知疲倦的小生灵

爬向手指、手背——

享受另一种痒

当太阳爬过村南那片高高的杨树林

变地又大又红的时候

他会送迷路的蚂蚁到家门口

当太阳爬过村南那片高高的杨树林

变地又大又红的时候

也便是蚊子从四面八方飞来

围绕着一闪一熄的烟锅缠绵的时刻

他吐出一口烟

淡淡地烟香迷魂了几只嗡嗡叫的蚊子

凭感觉他会轻而易举的捉住一只

丢给觅食的蚂蚁

看西嗅嗅、东碰碰的小生灵

寻找到猎物后的争夺、厮杀与搏斗——

在那一刻

4.时光老人与朋友伤感诗歌 篇四

滴答,滴答

钟已转了一圈

滴答,滴答

时光老人出现了

请慢延时间

时间有序

乃万物有序生长

无需调整

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时间来到了冬季

寒冷啊

时间老人请调整时间

时间有序不可乱动

滴答,滴答

悲伤、开心……的日子

一天

接一天

时光珍贵

提笔记下

时间随着

时光溜走

万事珍贵

万事需时间

朋友需时间

而判断是否对你真心

或是利用与你

我用一生来判断

时间依旧

朋友变心

朋友

朋友变心

不可挽留

不要道歉

是他有错在线

为什么

网友离开我?

只因我网上装扮

如此清淡?如此阳光

不淑女?

错!自己有自己的特点

无需管别人

朋友之间如纯洁的.冰雪

缔结友谊的见证

5.雕刻时光的老人 篇五

蛇年春节前夕, 从金城江往宜州方向驱车出城。走金宜一级路, 经过德胜左拐进入环江县大才乡, 再行进十里路, 便可抵达环江县城, 从环江县城再行进二十里路, 便可抵达洛阳镇, 总路程七十多里。

冬日的清晨静谧而寒冷, 一缕缕白雾在大地上漂浮着, 诱人的甘蔗林挨着一栋栋洁白的平顶房。一条新建的水泥路延伸到一栋白墙平顶房前。谁曾想到, 在这个清冷的早晨里, 在这熙熙攘攘的镇上, 在这栋平凡的房子里, 一位毛南族民间艺术家方振国开始了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雕刻傩面具。

_02方振国获赠的牌匾。

_03大厅雕刻场地全景。

_04傩面雕刻工具。

_05涂料。

_06大厅一角堆满傩面。

_07傩面具。

_08方振国雕刻龙和龙头的雏形。

一楼的大厅俨然是“木头之国”, 一面墙壁堆放着一些颇有历史的傩面具, 因为时间久了, 面具的表面已经被磨得光亮如镜。另一面墙和墙角则堆放一些面具的半成品:有刚雕刻出轮廓的, 有雕刻了一半的, 有已经刻好却还没上颜色的;还有一些木板, 有厚的, 有薄的, 地上还散落着许多木屑。在这些凌乱的木头堆里, 旁边却铺着一条蛇皮袋, 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小号木锯、小号斧头以及各类雕刻刀。

方振国每天早上七点钟准时起床到附近的自留地打猪菜。打猪菜回来喂完猪吃过早饭后, 方振国就坐在这堆木头里, 用火盆生一堆火取暖, 然后开始一刀一刀地雕刻傩面具。他尽管已经八十多岁了, 身体却依然健朗。他戴着一顶深蓝色的老人帽, 脸上布满皱纹, 但却没有沧桑感, 反而因慈祥而显得可亲可爱。只是他的左手布满一道道伤疤——显然这是雕刻造成的。方振国雕刻傩面具也变得异常认真起来:他左手固定面具, 右手执刀, 每一刀下去都必须对准位置, 所用的力度也恰到好处。他的深情专注、他的一丝不苟, 让旁人都不忍心打扰。

当问起雕刻傩面具的工序, 方振国老人便娓娓道来, 他说雕刻傩面具首先要把木头据成节, 砍成两半, 挖成半圆, 刨成光面, 然后再用手量面部比例, 用铅笔画面部轮廓, 再用凿刀慢慢凿出傩面具的雏形, 精雕细磨之后, 最后再用广告颜料涂上颜色, 自然风干, 一个傩面具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而这前前后后大概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

方振国老人告诉我, 起初, 他并不是雕刻傩面具的, 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傩师, 但他们也不雕刻傩面具, 反而他的外公是专门雕刻傩面具的。方振国从小就跟着祖父四处去演傩戏, 因为耳濡目染, 偶尔也画一下祭祀用的佛像画。外公去世后, 有一次托梦给方振国, 要他雕刻傩面具, 并说相信他会是一名很好的雕刻师。

在环江有这样的说法, 那就是如果你被神灵或祖先看上并要求你一定要做某件事情的话, 你就得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不然就不得安生。外祖父托梦后, 方振国拿起了雕刻刀开始雕刻傩面具, 没想到有了画佛像的基础, 他雕刻起傩面具来得心应手。

从此, 方振国便开始了他的雕刻生涯, 这一雕刻就是四十多年。期间, 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触及那段历史, 方振国老人脸上总是露出一副既愤慨又无奈的表情。在一声声叹息中, 他说,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 傩师就成了被打倒的对象, 三天两头就有人冲到他家里来抢走一些“法器”, 烧的烧、砸的砸。他把傩面具分散藏在不同的亲戚朋友家和山洞里。后来重新去找寻那些面具, 但有的因为保存不当而腐烂坏掉了, 有的是亲戚朋友不愿意归还了。传家之宝收不回来, 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他通过苦苦地央求和找人劝说, 部分亲戚朋友才愿意归还。

_01方振国展示他的佛画。

_02方振国身披祖传的傩戏服。

如果说一开始方振国是遵循外公的旨意才进行雕刻的, 那么继而是因为傩戏的需要而雕刻, 后来则是为了傩文化的传承来进行雕刻的。雕刻傩面具因为耗时久、利润低而渐渐少有人雕刻, 但损坏的傩面具又必须得补回才能让傩戏顺利演出, 方振国依然雕刻傩面具以供大家需要。现在雕刻傩面具的人屈指可数, 方振国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他必须坚持雕刻, 并把这些技艺传授给一些年轻人。但是,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跟他学。他也曾经收过徒弟, 人家学了一阵子就不学了。他的孩子也一样, 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出去打工一天都可以挣几百块钱, 而雕刻傩面具有时十天都还没能雕刻好一个。这令方振国非常头疼。

_03方振国正在雕刻傩面具, 每一刀下去都是如此准确得力。

_04方振国与老伴围着火盆雕刻傩面。

方振国也并非一天都坐着雕刻, 中午吃完午饭, 稍做休息, 直到下午两点多钟, 起床后他又开始投入傩面具的雕刻工作中去了。约摸五六点钟, 他又到自家的自留地打牛草, 打完牛草回来喂牛后, 就开始和老伴一起煮饭做菜了, 吃完晚饭, 他又开始投入傩面具的雕刻工作中去。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打牌, 喜欢和村民聊家常。村里有人请他去给老人小孩做还愿, 他从不拒绝, 都爽快地答应。

方振国家里藏有一件金黄色的傩戏服, 他说那是祖上留传下来的。戏服已经褪色, 残损, 但他还是笑呵呵地把戏服穿到身上, 手舞足蹈起来, 嘴里轻轻哼唱着傩歌, 似乎是在享受着一种纯粹、精致的幸福时光。方振国跳舞的动作越来越狂放、豪迈, 从他嘴里飘出的歌曲充满着一股神秘感, 似乎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这片土地的神奇、古老。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 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方振国有时候也会用一块毫不起眼的木头, 精心“点化”, 雕刻出一些可爱的小动物, 比如龙、马、蛇等。

方振国的一生都在和傩文化打交道, 傩面具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是在雕刻傩面具, 同时也是在雕刻时光, 让岁月因傩面具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 让生活因傩面具的存在而显得意义非凡, 让傩文化因傩面具的存在而得以延续。

看着大厅里这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傩面具。方振国老人说, 他有一个愿望, 就是希望能上县里的电视台教授雕刻技艺, 让更多的家乡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这门民间雕刻技艺。我也衷心地希望他这一愿望能早日实现, 培养出更多的傩面雕刻艺术家。

_05这些半完成的傩面、雕刻工具、木屑有力地诠释着一位老人的追求。

延伸阅读:

■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 它具有独特的傩文化。其中傩戏被中外专家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其原始古朴、风格独特, 尤其是在表演过程中始终都要带着傩面具。傩面具是由原始狩猎巫术、万物有灵观、图腾崇拜、头颅崇拜等多种文化与信仰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孕育产生的, 因此它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这些面具或凶神恶煞, 或慈眉善目, 或满面沧桑, 或美丽骄人,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神态特点。它们活跃于民间, 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竭, 在不同的时代变换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面貌。从远古时代的简陋古朴到后来的造型独特、装饰繁密;从人类最初对太阳、大地的崇拜, 继而是狰狞凶残的猛兽形象元素的加入, 接着是人与兽形象元素的结合, 之后又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后, 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也进入了傩神的殿堂, 化身为善良、慈祥、勇敢、正义、为民众所崇拜的神明。古朴的面具演绎出鲜活的历史, 创造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6.老人的诗歌作文 篇六

五年级有关孝敬老人的作文:我们要孝敬老人

他们满脸的皱纹,但是脸上却挂着

他们显然不受人们的欢迎。因为他们老了,不仅不能干活,反而会成为儿女的累赘。但,记得有人曾说过:“童年是一幅画,少年是一场梦,青年是一首诗,中年是一篇散文。回首人生,老人是一部历史;把握今朝,老人是一面旗帜;憧憬未来,老人是一道风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是陈红的歌曲《常回家看看》。难道它不是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吗?可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却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青年,吃、喝、嫖、赌,无论父母怎样劝告,都无济于事,

 

7.帮助老人的作文 篇七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帮助老人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帮助老人的作文1

今天早上,我起床向窗外望去,一看,啊,雨下得真大啊!“嘀嘀嗒嗒……”雨水落到了大树上,树叶被淋湿了,大树变成了雨水的游乐园。雨水落到了草地上,小草被滋润了,小草开心地频频点头。吃好早…

今天早上,我起床向窗外望去,一看,啊,雨下得真大啊!“嘀嘀嗒嗒……”雨水落到了大树上,树叶被淋湿了,大树变成了雨水的游乐园。雨水落到了草地上,小草被滋润了,小草开心地频频点头。

吃好早餐,奶奶送我上学去。奶奶撑着伞拉着我匆匆忙忙地向车站走去。不一会儿,14路公共汽车就来了,我连蹦带跳地上了车,奶奶不紧不慢地跟在我的后面。过了一站,汽车里的人多了起来,有些人把雨伞的水弄到了别人的椅子上,他自己都不知道。突然,一位年迈的白发老爷爷慢吞吞地向车内走去,他看见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空位,就想坐下去休息一会儿,我看见了,连忙跑过去,老爷爷被吓了一跳,我从衣袋里拿出一张纸巾,用纸把椅子上的水珠擦得一干二净,爷爷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是哪个学校的?”我听了,高兴地说:“我是江东外小的,没关系,这是应该的。”车内的其他叔叔阿姨和爷爷奶奶都向我投出了赞美的目光。

从这件事我想到,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帮助老人的作文2

在我的印象中,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其中,使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朋友张华。

记得,那是我五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张华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行走不便的老爷爷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把老爷爷的背都要压弯了,张华看见了便上前去问那个老爷爷要去哪里,那个老爷爷说他要去开发区,于是,张华二话不说,便将那个老爷爷的背包背到自己的身上,并扶着那个老爷爷去开发区,在去开发区的路上,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张华,我心中也油燃而生了对张华的敬佩之感,到了开发区,张华把那个老爷爷的背包还给了他,那个老爷爷说:“谢谢”张华连忙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啊。

记得,还有一件事是发生了他家的院子里,自从他家那里搬来了一个老爷爷,它的负担更加重了,他每天回来做完作业,不公要帮他妈妈做家务事,还要帮那个老爷爷做务事,例如: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家务活,随着张华年龄不断地增加,他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他回家不公作业多了,帮妈妈和那个老爷爷做的家务事也载来载多,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张华和那个老爷爷的感情载来载深了,现在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张华还要送给那个老爷爷一件他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呢!

这就是我那助人为乐的好朋友张华。以后,我也要多学学他,也做一个助人为乐,把别人的困难当作是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快乐看作是自己的快乐。

帮助老人的作文3

今天是星期六,我和妹妹去小花园玩。在路上我和妹妹看见了一位残疾人,他是要过马路的,但是他的脚跛了走不动了,我和妹妹赶紧跑过去,扶起老爷爷把他送过了马路。

别人看见了,都夸我和妹妹是个热于助人的好姐妹我和妹妹听了怪不好意思的说:“这还是老师的话提醒了我们,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就应该毫不动摇的去帮他,如果帮不好就不帮了这样就会惹来不需要的麻烦。

这句话惊动了许多人,许多人都有了热于助人的好习惯。

在这次帮助老人的情况下,还是老师的话提醒了我,要做一个热于助人的人,要不然我才不会帮助老人。

星期天的下午,天气很晴朗,一位胡子花白手拄拐杖,已年过花甲的老爷爷要过人民路。但他看见车子一辆接一辆川流不息,老爷爷吓得不敢过马路。

这些情况正巧被刚路过的少先队员丁丁看见了,他连忙跑过去,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您是不是要过马路?”老爷爷说:“是埃”“那么,我来帮您过马路吧!”小丁丁说。他扶着老爷爷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说:“老爷爷,这儿是人行横道线,我们从这里走!”说着,丁丁警惕翼翼地扶老人走到人行横道线,等绿灯亮了,才慢慢地走到对面。突然,一辆从拐弯处驶来的车子开过来,丁丁赶紧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有车子,慢点走。”他们等车子驶过,再走到马路对面。

老爷爷对丁丁说:“谢谢你,小朋友。”丁丁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丁丁和老爷爷道别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帮助老人的作文4

我家的旁边住着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老奶奶,我经常和她一起在院子外面聊聊天。

可是她的脚受伤了,只好坐在轮椅上,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位老奶奶是怎样弄的吧!我就来告诉你们。是因为∶老奶奶昨晚,看着自己家的小狗进了甜甜的梦乡,突然一声小狗的叫把老奶奶惊醒了,老奶奶立刻穿上衣服,就跑到了她家的门口,老奶奶出去了以后一个黑影从旁瞬过,老奶奶看到后尖叫一声就晕了。我听到后立刻把喇叭拿出,一吹就把住在小区里的人吹醒了,我们像风一样跑到老奶奶家。扫视了一下四周后就把老奶奶叫醒,我们叫醒老奶奶后,就去了老奶奶的房间,老奶奶将事情的经过,一字不漏地说了下来。我听了以后说∶“天哪!这人的速度太惊人了。”老奶奶又看了看院子,老奶奶突然发现她家的小狗不见了,老奶奶火冒三丈,一脚踢在柱子上,脚出血了,大家立刻去叫救护车把老奶奶送进医院。

第二天,我去老奶奶家玩,顺便把她推出外面吸一下空气。我又去了哥哥家找小狗,突然,我看见了一条和老奶奶家一模一样的小狗,我立刻去把它带走了。到了老奶奶家,老奶奶看了以后,高兴得能走路了。

我终于知道帮助老人的快乐,这样我的心里也舒服多了。

帮助老人的作文5

“哎呀,快点。”我自言自语,原来妈妈叫我去看玻

当我下到第二层楼时,见到了一个白发苍苍、骨瘦如柴的老奶奶,她在吃力地上楼。奶奶叫住我:小朋友,你有钥匙吗?我说:“有啊,您想干什么?”,老奶奶高兴地说:“那你帮我开开门吧。”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有我家钥匙与她有什么相干。于是我问她是否带她家的钥匙了,奶奶说没有带,我想了半天才明白,奶奶原来把我家的钥匙当成她家的了。我问奶奶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奶奶说了,原来是顺国大大的妈妈。

我把这位老奶奶扶到了六楼,就是顺国大大的家门口,然后我又用手机拔通了顺国大大的电话。顺国大大说他马上回来,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然后我和奶奶聊了一会儿天,把看病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了。

顺国大大急匆匆地赶回来了,这位老奶奶安全地回到了家里,他们一直夸我很棒,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奶奶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我亲切地对奶奶说:奶奶,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8.退休老人的心理护理 篇八

1 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变化

离退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 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一般而言, 普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 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 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 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 所以心理比较满足, 情绪比较稳定, 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由于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 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 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 所以感到不适应, 无所适从。针对这些老人,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 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其次要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尽快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多与自然、社会和周围的人群接触, 不但可以消除烦恼, 还可以多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 丰富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2 经济状况的改变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 我国退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 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 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经济收入的不足, 社会地位不高, 使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因此, 要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 有选择性、有规律的进行适度的脑体劳动 (如下棋、打牌、写作等) 和体力劳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 。不仅能增强体质, 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 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3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是一个人能获得休息和帮助的场所, 是一个能分享快乐、分担忧伤的地方, 更是唯一能满足人的个别需要的最好场所。要为老人创造一个和睦相处、充满温馨的家庭环境, 因为家人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不具备, 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满意自己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 需要家庭关心, 生病时需要家人照顾, 经济困难时需要亲人救济, 再婚时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 临终时需要子女和亲人在身边并握着自己的手。作为老人的子女, 平时要多关心、体贴老人, 尊重他们的成就感和权威感, 遇事多与老人商量, 有时间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家人的互相体贴、关心照顾、安慰和鼓励是老年人战胜自己, 应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最有力法宝。

4 善于语言沟通

通过与老人的亲切交谈, 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 各种心理感受及原因, 并给予解释开导与安慰, 使其从迷茫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以保持老人的最佳心理状态。鼓励老人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朋友圈子, 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围, 多与亲朋好友来往, 结交新的朋友, 这样大家既可以交流感情, 交流思想, 交流各种娱乐经验, 倾吐心中不快, 还可以获得信息, 感情有所寄托。与年轻人交朋友还可以体验年轻人的心态, 活跃思维, 促进身心健康。言语的交流与沟通, 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 对调节情绪开阔胸怀, 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5 学会控制自己, 调节不良情绪

有些老年人因为躯体的某种病症限制了他们自由活动的能力, 于是就会加重他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 他们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悲伤或哭泣, 甚至有时还会扔东西, 打骂身边的亲人。作为护理人员, 首先要及时与其家人沟通, 让家人知道所有发生的一切并非老人的本意, 是一种病态的反应, 老人想以此来引起家人的重视;其次, 还要经常与老人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 要尊重他们, 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述, 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重视的愉悦。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 进而树立坚强的信念,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我们还要教会老年人要善于安慰、控制自己, 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 鼓励老年人多读书、看报、看电视节目, 听收音机等, 以达到分散注意力, 调节情绪,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 恢复健康的信心, 并能以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的乐趣。有条件的老年人还可以适当参加社区组织的娱乐活动, 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消除或减少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6 大力倡导全社会掀起爱老敬老热潮

要使老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除了老人自身参与外, 社会、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从精神上、生活上满足老人的需求。

总之,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退休, 退休的老人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退休老人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全社会要重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不但要关心退休老人的身体健康, 而且更要注重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刘美玲, 杨宗香.老年人家庭护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2]王玉学.心理保健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82-183.

9.孝敬老人的作文 篇九

记得有一年冬天,奶奶光荣退休了,他是个热心肠的人。本来,爸爸妈妈想要让她在家享享清福了。但是,热心肠的她却说:“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就务必要运动,健康是生命之本。”爸爸妈妈张口结舌,只好让奶奶出去干活。

奶奶到附近的园林里去打听,需不需要用人。正好,那里的老板对奶奶说:“我们那里正好需要一个人,就你吧!”奶奶高兴极了。但是,奶奶刚干了一个月左右,就病倒了在家休息。在这个星期六,我在家,望见奶奶的电瓶三轮车在家,我就想:奶奶这天休息吗?我就上楼,去奶奶的房间望见奶奶躺在床上,我便问:“奶奶,怎样了,你不舒服吗?”奶奶硬要从床上下来,去I一向在不停的咳嗽。我连忙说:“奶奶,你不要下来了,我来拿消炎药给你吃吧!”奶奶一天都没吃饭了,我在晚上熬了些粥给奶奶喝,奶奶可能两次没吃了,饿了吧,一下喝了大半碗,到了第二天,奶奶的病情刚刚好转,就去园林工作了。我不让奶奶去,可奶奶说:“他们那个园林刚好缺人,我去了一个月左右又在家休息了几天,我再不去,他们就要添新人了。”然后,我把奶奶裹的紧紧的。才让奶奶去。

10.老人,海明威的缩影 篇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美国著名多产小说家, 成功地创造出“反战小说”及“硬汉小说”, 使国际上兴起了“海明威热”, 他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小说以简洁含蓄著称, 国内学者认为是他成功运用了“冰山理论”。他的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 笔下的人物形象神似自己, 因为他把自己的性格“复制”到各类小说的主人公身上, 向世人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老人与海》这部他的代表小说里的主人公亦不例外。《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极具自传性色彩, 以下我从两个方面浅析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的重重叠影。

二、现实生活中的叠影

(一) 职业生涯

老人, 即桑提亚哥, 以捕鱼为生。他终生与蓝天碧海做伴, 十分熟悉海的一切, 鱼的习性和捕鱼的技巧。他能辨析鱼儿在转弯还是在拼命游走, 能感受绳索的力量, 从而判断鱼儿的重量。即使在月黑风高的晚上, 他也能判断鱼的行动。在他眼里, 海水仿佛是透明的, 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即使海明威具有作家非凡的想象力, 但是, 若缺乏亲身的经历, 也不可能写得这么生动形象, 也不会有饱满的人物, 更不会有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其实, 海明威从小即受到父亲的影响, 喜好钓鱼这一户外活动, 是海上经验丰富的钓鱼能手。他的钓鱼记录中曾记载:马林鱼, 三百三十磅, 用时25分钟。马林鱼, 三百六十磅, 用时32分钟。马林鱼, 五百四十磅, 用时30分钟。马林鱼, 二百七十八磅, 用时22分钟。从他的钓鱼记录来看, 他并非只是一个窝在书房, 只知道天马行空的作家, 他同样懂得生活, 将生活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去, 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但是老人的渔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似乎和背运交了“朋友”, 连续84天捕不到鱼, 入不敷出, 穷困潦倒。第85天遇到一条马林鱼, 在与马林鱼周旋整整三天后, 终于战胜了。但是荆棘还在返程途中, 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一大群鲨鱼的攻击, 做着赚大钱梦的老人与鲨鱼拼死相搏, 但最终寡不敌众, 只带回了一副鱼的骨架。而这种此起彼伏的困难也体现在作者的写作生涯上。在他取得红色英勇勋章的5年内, 他回到父母身边继续写作, 但是, 他的母亲厌烦他, 不接受他的作家身份, 还要家里供养他。在他过完21岁生日时, 母亲下最后通牒, 要么找个固定的工作, 要么搬出去住。母亲的决定多少给他的写作生涯设置了一道障碍。之后, 他给《老爷》杂志写了23篇文章, 虽然在数量上还算是多产作家, 但是这23篇文章只是生动, 没有多大价值。此外, 给他打击最大的是他发表了一篇自我感觉优秀的作品———《过河入林》, 而始料未及的是这部小说遭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他因此陷入“两难”泥潭, 而这种悲观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老人与海》中。

(二) 生活圈

孩子, 曼诺林, 是老人生活圈中不得不提的人物。“但愿孩子在就好了。”这是老人经常感慨的一句话。当遇到困难, 只身一人时, 老人总会想到他, 因为孩子就像老人的左右手, 十分亲切, 总是在老人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出现。孩子的离开, 对老人来说打击很大, 同时也削弱了老人的力量。回到作者的生活圈, 作者身边的一个人, 其作用类似孩子, 对作者在写作生涯上的帮助不可估量, 这个人就是海明威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她给海明威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使海明威的作品趋向成熟, 走向成功。并且建议海明威放弃记者的工作, 从事作家这个职业, 鼓励他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散文身上, 把自己的散文写得更精简些。“这里描写得很多, 又写得不十分好。从头来起, 写得集中一些。”这是她对海明威作品的评语。她竭尽所能帮助海明威, 使海明威渐渐走上正轨, 他因此感激万分, 同时或多或少对恩师形成依赖。当他步入写作生涯的低谷时期, 受到界内外人们的严厉批评时, 他也会像老人那样, 在心里喃喃自语:“但愿恩师在就好了。”至少可以和他作探讨, 来疏解心中的不适。

老人在捕鱼之余喜欢看报纸, 并且给孩子讲述棒球的消息。在他和马林鱼激烈战斗, 就连自己都生死未卜的那三天内, 他还在惦记哪支棒球队会赢。在小说的结尾, 筋疲力尽连路都走不稳的老人, 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孩子给他带这几天他错过的报纸新闻。老人对报纸新闻的痴迷也是受作者早些年的记者身份的影响。身为记者的他, 对获取新闻有强烈的欲望, 能瞬间捕捉到新闻的要旨, 并且简洁明快。当记者的经历也为小说增贴了几分人情味。

在老人与马林鱼斗争的过程中, 身心疲惫的老人怀念自己年轻时的健壮。他回忆起年轻的时候, 跟码头上力气最大的大个子黑人比手劲的场面, 他们整整比了一天一夜, 直到最后老人使出浑身的力量, 才赢了这场比赛。这是记录老人年轻茂盛的时代, 那个时代也正是作者年轻时的时代。在一战爆发后, 海明威激情极高, 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 投身意大利战场。由于年轻有为, 一战结束后, 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 获得中尉军衔。加入这一情节, 作者是在感慨岁月不饶人。从朝气蓬勃的青年不知不觉成了被疾病缠身的老人, 他在纪念自己曾经的辉煌。

三、精神世界中的叠影

(一) 双重性格

从性格分析, 无论老人还是作者, 有着“硬汉”性格的同时, 又具有“多愁善感, 柔弱, 孤僻”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 但就是打不败他。”就是老人的格言, 也正是“硬汉”性格的描述, 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明知会失败, 也不会放弃, 反而越挫越勇。连续84天捕不到鱼, 老人却没有灰心, 懂得苦中作乐。认为85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相信会有好的收获。老人喜欢打倒恶势力, 在遭到鲨鱼攻击的时候, 不认输, 不轻易放弃马林鱼, 利用现有也仅有的资源作为战斗武器。这种勇敢的精神就像作者参战的时候, 年轻精力旺盛的他, 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面对恶势力、敌人从不退缩, 血腥的战场, 横飞的子弹, 模糊的血肉都没有吓退他。据记载, 1918年夏, 海明威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 身上腿上中了两百多块弹片, 但他没有被这无情的战争吓退, 他骁勇善战, 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战场上, 为此这硬汉获得了勇士的勋章。

孤苦伶仃的老人漂流在海上, 常常靠自言自语来排解寂寞的场景, 他把海洋比做女性, 仁慈又十分美丽。他替那些鸟儿伤心, 尤其是柔弱黑色的小燕鸥, 柔弱、纤细的它们怎么抵挡得住海的狂风暴雨和大鸟的扑食。他怜悯被他钓住的鱼, 尊贵、高大的鱼不得不被自己迫害。这就是老人刚强外表下的另一面:仁慈, 富有爱心, 多愁善感。而生活中的作者亦是如此, 作者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曾这么描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残忍当盾牌, 以掩饰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由于家庭气氛紧张, 父母亲关系冷漠, 家庭矛盾突出, 海明威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幸福感, 加上获奖后的海明威被多种疾病缠身, 战争带来的后遗症折磨着他, 并暴露在“迷惘一代”的社会环境中, 给他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使他形成了悲观情绪, 最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 价值观

文中的老人认为只有准备充分, 事情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即使不饿, 也逼自己把鱼肉统统吃掉, 补充体力, 为捕鱼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好像作者, 当他在写一部作品时, 往往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他喜欢用铅笔进行创作, 因为铅笔便于修改。一部作品, 他往往要改到作品出版的最后一刻, 据记录:“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 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 花了5个月修改, 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这就是他严谨的写作态度。正得益于他凡事都喜欢做好充分准备, 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佩服的名著。

四、结语

由上可见, 海明威和桑提亚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这本小说带有自传色彩。其实, 无论什么作家, 他们的作品都不是凭空捏造的, 而是受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及抱负影响。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想象, 而是现实事物的创新。一旦作品脱离现实, 脱离个人经验, 就不算是成功的小说。海明威的成功就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个人的经历创作小说。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呈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5.

[3]张禹九著.总有女人的男人遥瞻海明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4]姜岳斌, 沈建青.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 1989, (4) :134-139.

[5]贾文宇.浅论海明威的硬汉形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101-103.

[6]平凡.海明威[A].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略[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198-202.

[7]侯晓艳, 李华.海明威的幸与不幸[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3) :21-23.

11.帮助老人的作文 篇十一

就在前天,我骑着自行车去同学家玩,途中自行车的轮胎被玻璃给刺破了,我只好把车推去修理,我看见了在路边有一位修理自行车的老人。我把自行车推到他面前要求他帮我修理轮胎,当时我有点怀疑老人能否修好轮胎,而老人坦然地接过去很自信地说:“不用换,补一补就行了。”

我还是不放心,我提醒老人修好点,花多点钱不在乎。他只是看了我一眼,就不管我同不同意,咔刺咔刺,轮胎的外胎被弄开了,接着把轮胎里的内胎打满了气再放进了水里,哪里起泡泡就证明哪里漏气,老人试了试内胎很快找到了哪里漏气,立刻补好了它,然后对我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我正要从衣兜里掏钱给老人,他一边摆手说不忙,一边检查另一个轮胎,他操着隆重的湖南口音说:“前胎也要补一补了,你看都漏气了。”说着老人又补起来了。

借着老人干活的机会,我认真地看了看老人的手,老人很瘦,脖子上扯起根根青筋,他的缕缕白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还有他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他经历的风霜艰辛,我决定不管他要多少钱,绝不还价,我又想老人连价格都没说,他要向我多要钱可怎么办呢?

轮胎补好了,我断定他会漫天要价,结果出乎意料,老人只要一元钱。看来,老人不是我想像的那种人,我掏钱给老人,可万万没想到,只找出五角钱。我窘极了,想起几年前因为帮妈妈买一瓶米酒只差一块钱,被售货员臭骂一顿的情景,心里非常紧张。我不想难堪的情景再次出现,就尴尬地向老人说明情况,谁知,老人对我坦然一笑,说:“我还怕你跑掉。”此时,我只想摆脱窘境,我期待着老人答应我,老人却笑了笑说:“我也相信你,这些钱足够了。”“不,我只有五角钱!”我告诉老人,“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老人友好而又顽皮的说,“别的?我给了你什么?”我纳闷的说,“诚实、信任啊!”他坦然地回答。

我真惭愧。是我诚实,还是老人诚实?是我信任他,还是他信任我呢?

我向老人保证,第二天一定给他送钱来。

第二天,我来到老人昨天摆的摊位前,发现老人已不在这里了,但我记住了老人那真诚的面庞。

修单车的老人,你在哪里呀?

12.老人的诗歌作文 篇十二

今天,我起得特别早,因为我们绿叶小队要为老年活动室的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和妈妈准备了水桶、抹布和扫把,我们为七堡社区老年活动室里的老人们捶背、倒水,孝敬老人们,让老人们感到无比快乐,

早上8:10左右,我和胡开妍一起来到七堡社区老年活动室,来参加

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绿叶小队的队员们站在老年活动室的门口,拍了一张相,留作纪念。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明白了:我们作为晚辈的要孝敬长辈,让老人们能有一个安享晚年的

五年级孝敬老人的作文范文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温馨的重阳节五年级作文:重阳温暖人心

13.《老人与海》中的温情世界 篇十三

自该小说发表以来, 对其评论研究的文章不计其数。经研究发现, 这些文章大都集中于对老人“硬汉”形象的分析, 分析其勇气、信心, 同时也有一部分文章分析了老人的孤独状态。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 有许多文章都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了解读, 但是对于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类永恒主题———爱却极少给予关注。笔者从小说中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人类对自然的爱这个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解读, 而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表现出来的关系正是伦理学所关注的。

1.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指的是一种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主要研究伦理视角下的文学和与文学有关的种种问题。我们既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作家的伦理道德观、作品中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和这些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生成过程, 又可以研究作家所处时代的伦理背景对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

聂珍钊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新的批评方法。[3]他认为, 文学固然有其娱乐、审美、情感表达的功能, 但文学的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追本溯源, 对文学伦理学式的批评自古便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作家贺拉斯等就强调文学的伦理和道德因素。孔子在谈论《诗经》时说:“诗无邪。”这是对《诗经》里面所表达的道德伦理观念作的评价, 本质上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评价《诗经》。

邹建军指出:“这是文学批评史上我国学者第一次对外国文学史上与伦理道德有关的文学现象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中国学者根据中西文学中的伦理学事实和中外文学批评实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对我们的文学批评与实践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的观念与方法, 它本身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因此它可以大大加强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4]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口, 笔者旨在研究《老人与海》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爱倾向和作者海明威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髓, 感受作品的魅力所在。

2. 老人与孩子的情谊

在《老人与海》中, 除了主角圣地亚哥外, 我们还会注意到另一个人物:马诺林, 那个曾随老人出海捕鱼, 并一直关爱着老人的孩子。在文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2.1 老人对孩子的爱

马诺林从五岁就随老人捕鱼, 老人倾其心血教会了孩子捕鱼, 在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离开时, 老人没有埋怨、生气, 而是表示出了对孩子的极大理解:“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同时, 老人也表示了对孩子父母的做法的理解:“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 不能不听。”“我明白, ”老人说, “这很在理。”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老人的胸怀宽广, 对人宽容, 心地善良。

在两人一起回忆头一回出海的情形时, 老人用爱怜的眼睛望着马诺林, 真情在此时流露。当孩子说给老人弄两条沙丁鱼时, 老人并没觉得这是孩子对老人的施舍, 而是真诚地说:“谢谢你了。”这表明老人觉得接受孩子的赠予并不丢脸。正因为他与孩子之间的情谊, 他才不会觉得这有损他的自尊。

当老人早上去叫醒孩子时, 并没有大喊大叫, 而是“轻轻握住男孩的一只脚, 直到男孩醒来”。“轻轻”一词充分地显示了老人对孩子的疼爱。昏昏欲睡的孩子跟着老人出门后, 老人伸出胳膊搂住孩子的肩膀说:“对不起。”一句对不起不是为了表达老人的愧疚之情, 而是表达了老人对孩子的深切疼爱之情。

在海上的三天, 老人也曾多次提到孩子, 在小说的末尾, 老人对孩子说:“我很想念你。”这句话又一次明确表明了老人的孩子的深爱。

2.2 孩子对老人的爱

在《老人与海》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马诺林对老人的深情。

在小说开头, 孩子听从父母的吩咐离开了老人和老人的船, 但这种离开只是表面的离开, 孩子的心依旧留在老人这里。男孩每天都会去看老人, 每天看到老人空空的船时, 感到很难受, “他总是走下岸去, 帮老人拿卷起的鱼钩和鱼叉, 还有收卷在桅杆上的帆”, 孩子的感受和一系列动作都表明了孩子对老人的关爱、留恋。

“我很想去。即使不能陪你钓鱼, 我也很想给你多少做点事”。孩子是单纯的, 为老人哪怕是做一点点事情, 他都非常乐意, 出于自愿, 出于对老人的真挚的爱, 才会有此想法。

孩子请老人喝啤酒, 给老人弄沙丁鱼, 当老人说要驶到远方捕鱼时, 孩子立即表示:“我要想法叫船主人也驶到远方这样, 如果你钓到了确实大的鱼, 我们可以赶帮你的忙。”孩子处处为老人着想, 寻找一切机会去帮助老人, 这只能用一个原因来解释, 那就是孩子对老人的浓浓的爱意。

孩子要去给老人捞沙丁鱼, 走之前不忘叮嘱老人, 九月了, 要穿暖和些。孩子回来时, 给老人拿来了晚饭。在这部分有老人与孩子的对话, 孩子讲了一句话:“只要我活着, 你绝不会不吃饭就打鱼。”这是孩子对老人的一句承诺, 也是对老人的爱的回报, 更是他对老人的爱的表达。

在谈论棒球时, 孩子问:“谁是最伟大的经理, 卢克还是迈克·冈萨雷斯?”老人认为二人不相上下, 孩子却接了一句话:“可顶好的渔夫是你。”“好渔夫很多, 还有些很了不起。不过顶呱呱的只有你。”孩子在这里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老人的敬爱之情。

在老人临出海之前, 孩子帮老人做好了准备工作, 既有身体上的准备, 又有工具上的准备, 最后孩子的一句:“祝你好运, 老大爷。”蕴含了小男孩对老人的全部爱意, 这一句胜过了千言万语的客套话。

老人三天后从海上归来, 男孩每天去看望老人。当他看见老人那双手时, 不可抑制地哭起来, 那双手在与大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伤痕更多了。当他悄无声息地从老人那里出来去为老人拿咖啡时, 还在哭, 他是心疼老人的。去拿咖啡的路上, 有人向他询问老人的情况, 他哭着告诉别人:“谁都别去打扰他。”他不在乎别人看见他在哭, 他的哭向人们宣告了他对老人的爱。

孩子从饭店老板那里拿回热咖啡时, 老人还在睡。他没有叫醒老人而是在老人身边坐下, 等待老人醒来。咖啡冷了, 他就借些木柴来热咖啡。老人醒后, 他对老人说:“别坐起来, 把这个喝了。”这是多么细致的照顾。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孩子对老人的细心照顾与关爱。

当谈到钓鱼时, 孩子说:“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并且告诉老人:“不在乎家人的说法。”只要跟老人在一起, 因为他还要跟老人学很多事情, 这些话语表明了孩子渴望回来与老人一起出海, 希望与老人在一起, 继续他们之间的爱, 从老人那里获得更多。孩子听到老人讲他的身体状况时, 说:“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并且让老人安心养伤, 不管是手伤还是胸膛里的。孩子只是希望老人的一切都早些好起来, 向老人学习更多的事情。

3. 周围人对老人的爱

人是社会中的人, 我们不能将其从社会中剥离出来。因此, 我们在分析时, 不能忽略掉老人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人们与老人之间的情感。

在小说中, 海明威同样也展示了周围人对老人的态度。首先来看看老人的同行们。当孩子与老人来到饭店前露台上时, 上了年纪的渔夫望着老人, 替他难受, 为了顾及老人的感受, 他们并没有谈论自己的捕鱼情况, 而是斯文地谈海流、天气、见闻, 这从侧面反映了老渔夫们为老人着想, 关心爱护老人。

第二个人物是佩德里科, 虽然文章并没有老人或孩子与佩德里克的直接对话, 但我们从老人与孩子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佩德里克对老人的关照。在出海前, 孩子与老人谈论棒球时, 提到了报纸, 老人没钱买报纸, 但他从床下真的拿出来一份报纸, 在这儿老人提到是佩德里克在酒馆中给他的。老人从海上归来后, 从小男孩的话语中得知, 佩德里克在看守老人的小帆船和打鱼的家什, 老人这时表示把他的大马林鱼的鱼头送给佩德里克, 这是老人对佩德里克的关爱的答谢和回报。

小说中饭店老板马丁对老人也是极其关爱。出海前小男孩从露台饭店拿来饭菜的同时, 口袋里还放了两副刀叉和汤匙, 并且每一副都用纸餐巾包着。这两副刀叉正是饭店老板送给老人和孩子的。老人说要感谢马丁并且要给他一块大鱼肚子上的肉, 因为马丁帮助他们不止一次了, 同时老人也在话语中明确地说:“他对我们真关心。”孩子说:“他还送了两瓶啤酒。”不管刀叉、啤酒, 还是马丁以往对老人、孩子的帮助, 都充分表明饭店老板对老人一向关爱有加, 这是一份持续不断的关爱之情。老人从海上归来后, 男孩去露台饭店要咖啡, 老板问:“还要什么?”并且也表示了对老人的成果的肯定和尊重:“多大的鱼呀,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

在小说末尾, 老人问孩子:“人家找过我吗?”“当然了。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社会的搜救行动本身也表明了社会对老人的关心与关注。

4. 老人对自然的爱

小说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外, 也多处描写了老人对自然的一幅幅爱的画面。其中有两个画面是充分体现了老人对自然的热爱。

第一处是对老人与海龟的描写。尽管老人多年乘船捕龟, 但他却为海龟伤心, 因为人们大都对海龟很残忍, 而老人站在海龟的角度体会海龟所遭受的折磨———“一只海龟给剖开杀死后, 它的心脏还要跳动好几个钟头”。

老人捕到一条小金枪鱼时, 看见船艄阳光里的鱼逐渐耗尽了力气, 这时老人为了减轻鱼的痛苦, 猛击了一下鱼头, 然后用脚将其踢到了船艄的背阴处。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中, 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作为渔夫, 不得不捕鱼, 作为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他在尽自己的所能来减轻鱼的痛苦, 为生灵着想。

5. 自然中的美丽爱情

老人在与大马林鱼的搏斗过程中, 曾回忆起过去捕到的大马林鱼的凄美的爱情。爱情故事中的雄鱼总是让雌鱼先吃食, 不幸的是, 雌鱼咬了鱼饵。在雌鱼绝望地挣扎时, 那条雄鱼一直陪着雌鱼。当老人和孩子把雌鱼钩上船时, 雄鱼并没有离开, 而是在船边高高跳起寻找雌鱼。钻入水中后, 始终呆在那儿不动。鱼儿跳起时展现出的淡紫色的翅膀, 淡紫色的宽纹是那么美丽, 正如他们那美丽的爱情。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感, 这不也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吗?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所生活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相互关爱, 人与自然也处处显现爱意。爱———这一人类永恒主题在《老人与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关注老人的硬汉胜利形象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小说中那些如涓涓细流般的爱意, 虽然看上去很琐碎, 但那是人类身上最普通也是最普遍的爱的表达。人类之爱永不断流, 这也正是海明威要展示给我们的。

摘要:以往对《老人与海》的分析多集中于硬汉形象、孤独及海明威的生态观等方面, 但对小说中所表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和人对自然的爱意极少给予关注。本文从老人与孩子的情谊、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及老人对自然的热爱三个方面对《老人与海》进行了文学伦理学的解读。

关键词:《老人与海》,关爱,文学伦理学批评

参考文献

[1]樊朝辉.浅谈《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J].作家, 2009, (10) .

[2]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 2004, (5) .

上一篇:英语作文关于如何在大学花费你的时间下一篇:文献综述机械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