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

2024-06-17

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共2篇)(共2篇)

1.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 篇一

考场作文深化主题常用的三种方法

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要获得阅卷者的青睐,在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表达生动、主题明确等基础上,还要使文章的主题深刻,即主题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进而达到意蕴深远的目标。深化主题,就是使主题更深刻,更有社会穿透力,更能反映社会的本质。为此,考场写作时就要考虑如何深化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强有力的、让人回味的“豹尾”。下面介绍考场作文深化主题常用的三种方法。

一、拓展范围法

考场作文写的多是一人一事一理,多表现“个别”和“点”的内容,而要让人思考则不能仅限于此,应该把这些内容拓展到“一般”、“面”的范围,使其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所以,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具体记叙人事或议论说理之后,往往要再加以拓展推导,通过由自我想到他人,由家庭想到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宇宙的范围扩大,揭示出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后部分写道:“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黄方国《父亲》的最后部分: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啊!

考场优秀议论文《道德底线》的最后部分:金钱利益诱惑面前,不迷失方向,能时时刻刻坚守心中那条道德的底线,那么,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终将来临。诚如此,实为人民之幸,国家之幸!

三则例子中,艾青的诗由赞颂保姆大堰河的伟大及其儿子的善良,由爱大堰河,推广到对“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的赞美;黄方国的文章也是由“向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推广到向“天下所有像父亲一样的人”表达歉意和敬意;《道德底线》一文则是从个人“不迷失方向,能守住道德底线”的作用,推广到这是整个社会人民的幸运乃至国家的幸运。三篇文章的主题,都通过范围的拓展,使主题由个人这个“点”上升到整个社会这个“面”,从而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迅速得以强化,从而也使文章具有更加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当然,使文章主题推广到未来,表现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种不错的拓展范围法,如易中天《底线是最重要的》一文的结尾:所以,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二、联想人生法

考场作文的主题在篇末点出后,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由此及人生来深化主题。这种方法简单易学,且易表现作者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生活阅历不太丰富的中学生来说,选择这种记叙性和议论性文体都适用的方法来深化主题,可以较好地赢得阅卷者的共鸣。用这种方法,还要借助文采的彰显和感情的饱满来实现,否则难以达到提升主题的效果。

优秀作文《一株藤草》的结尾: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我们每个人都将遇到生命里的春暖花开与秋意逼人。大多数人都是居春风得意时其乐融融,处逆水行舟时则灰心颓废。其实,人还可以用一种出世的精神过世间的生涯,可以为生命中遭遇的美好细节而欢欣,过着一种具有审美情怀的人生。

优秀作文《品真》的结尾:品读苏轼,就是品读“真我”的蕴意。望有朝一日,我不再自相矛盾,化身一匹骏马驰骋在辽阔无边的人生疆域上,追寻真正的自我。

优秀议论文《“让座”之说》的结尾:一言以蔽之,让座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这与本意为卖国求荣的“崇洋媚外”根本就挂不上钩,那又何来中国人给外国人让座便是奴颜媚骨这一说?而中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不是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更应该扛起继承传统美德这一大旗,继续昂首挺胸地让座呢?

这三个例子,一是感悟自然,一是品读名人,一是针砭时弊,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联想到人生的方法来深化主题,既让作者篇末的理性思考得以深化,又让读者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深深地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三、营造意蕴法

这里说的“意蕴”并不单指在有限的文字之内,含有丰富的内涵的“文句有意蕴”的文采要求,而是指结尾部分通过“有意蕴”文句的设置,使之富含哲理,有文化底蕴,有言外之意,有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用这种方法深化主题,能让读者回味,感受作者人文精神或哲理的深度思考。意蕴营造法的具体方法有三种:

1.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民谚俗语、诗词佳句、歌曲等来深化主题,此法可给人以深度感、厚度感,增强感染力,是冲击阅卷者视野的好办法。

2012年福建省优秀作文《美好源于珍惜》结尾:只要珍惜不一样的自己,人人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只要珍惜我们这个独特的社会,她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记住罗素给我们的告诫:“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2.通过提炼或仿写的方法,制造“警句、格言”来深化主题,从而使文章内容有意蕴又耐人寻味。

高考满分作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的结尾: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3.通过提炼材料的某种人文精神或哲理来深化主题,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给人以经久的启迪,从而使读者精神受到了陶冶和鼓舞。这样的文章有价值,有生命力。魏有明《善待落魄的人》一文的结尾写道:日本朋友田中说:“这家店铺就要关门了,所以我们都来买东西,这样店老板就不会过于沮丧,也许不久就会从头再来。”紧接着,作者顺势提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观点:“不要占落魄人的便宜,这是一种高贵的修养!”

用“营造意蕴法”来深化主题,如果只在考场上仓促应用,则不易取得理想效果。在平时应当多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格言名句,然后加以练习,熟化转换过程。比如要表达“我们要尽力做事,不必在乎什么结果”这层含义,可以调出泰戈尔的名言“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唯有如此,才能得心应手,真正达到以意蕴来深化主题的目的。

当然,深化主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记叙性文章的结尾用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来深化,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在平常写作训练中,选择那些较为简单而效果却不错的方法来加以训练,以期在考场作文中取得一个较为满意的分数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做法虽然有点功利,但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

2.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 篇二

一、错位相减法

设数列{an}是等比数列,数列{bn}是等差数列,则求解数列{anbn}或的前n项和Sn均可用错位相减法.

例1设{an}是等差数列,{bn}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a1=b1=1,a3+b5=21,a5+b3=13,

(Ⅰ)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解:(Ⅰ)设数列{an}的公差为d,数列{bn}的公比为q,则依题意有q>0且

解得d=2,q=2.

所以an=1+(n-1)d=2n-1,bn=qn-1=2n-1.

二、逆序相加法

把一个数列先正着写,然后倒着写,最后相加.

例2设函数的图象上有两点P1(x1,y1),P2(x2,y2),若,且点P的横坐标为.

(Ⅰ)求证:P点的纵坐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Ⅱ)若,n∈N+,求Sn.

证明:(Ⅰ)∵,且点P的横坐标为,

∴P是P1P2的中点,且x1+x2=1,=.

∴yp=1.

∴P点的纵坐标为定值,yp=1.

(Ⅱ)由(Ⅰ)知,x1+x2=1,f(x1)+f(x2)=1,且,

(1)+(2)得:

三、裂项求和法

上一篇:心理健康 健康教案下一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