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精选7篇)
1.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 篇一
初中化学相关计算
复习什么叫化学式?
1、计算H2O、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2、已知某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试确定该氧化物的化学式.3某金属元素R没有可变化合价,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什么?
4、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O2,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确定R为何元素?(用多种解法)
3、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Fe(OH)2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4、(1)计算氮肥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若测得某种NH4HCO3的含氮量为18%,判断该物质是否纯净?
5、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某村农民的麦田必须施氮元素5.3kg,而这位农民却向其中施入了9.8kg的NH4NO3,问施肥量是否合适?
6、5.6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生成氢气多少g?(生成气体的体积为多少?(ρ氢气=0.09克/升))
7、将1.0g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氯酸钾共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残渣质量为30.8g,求(1)生成氧气的质量多少克?
(2)原先氯酸钾的质量为多少克?
8、高温加热15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求(1)若15g碳酸钙全部分解可产生多少二氧化碳?(2)那实际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多少?
2.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兴趣
学生到了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课程, 对化学知之甚少, 所学的内容散乱, 知识点多, 这些都成为困扰中学化学教师的难题。那么,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接受化学呢?如何使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相互联系起来呢?如何让学生既学到化学基础知识, 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 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 培养兴趣关键在于诱导, 对于影响学生兴趣的不利因素, 教师要及时排除, 扫清困惑学生的各种障碍, 不让它们对学生造成影响,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能够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 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化学实验时, 热情更加高涨, 跃跃欲试, 想了解究竟。可是, 当开始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时, 学生往往会因为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 还有甚者将化学比作“第二外语”, 抑或是“天书”, 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暂时的转为长久的、稳定的呢?我经过认真摸索、研究, 终于找到了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给学生介绍化学史,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学生讲中外名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时, 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化学史的渗透,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 更让学生认识到, 化学的用语是大家公认的国际语言, 学好化学有多么重要,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初中的化学知识需要学生记住的比较多。比如, 在学化学元素时, 就一下子出现了二十七种符号, 学生记起来非常麻烦。我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开始学绪言时就了解并背诵这些元素符号, 让学生分期分批记忆, 每天记住一两个, 并经常检查、提问。这样, 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牢固性和精准度, 我还把这些元素符号制作成小卡片, 把元素符号的化合价编制成顺口溜, 这些方法都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使学生记得非常牢固。例如, 在做用氢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学生总是把顺序搞乱, 正确的顺序是先用氢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然后再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当看到试管内的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的铜时, 反应完毕, 撤掉酒精灯, 停止加热, 等试管完全冷却以后才撤掉氢气流。在讲解这个演示实验时, 我在黑板上写上“氢-灯-灯-氢”四个字,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实验的正确顺序。
我还根据学生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开展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到我家”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另外, 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小实验,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蜡烛、小塑料袋、铁丝等材料, 进行各种小制作,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 当学生学习了“燃点”这一知识的时候, 学生进行了“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 热情很高。
二、精讲多练, 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或“放任型”的教学方式, 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创新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还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暴露的各种问题, 并及时灵活地解决。只有这样, 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精讲, 让学生多练习。精讲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的特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的能力。“多练”是通过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不能盲目地练, 要结合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此外, 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 教师还要对书本上的实验做适当的改进, 让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动脑, 完成实验操作,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 篇三
一、化学计算题基本类型的构成
初中化学构成基本化学计算题的因子不多,以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化学式为AaBb)的化学式计算为例:此类化学计算共有五个因子构成,其元素质量比计算可用aA∶ bB=m表示,其元素百分含量计算可用A%或[aA/(aA+bB)]×100%表示。对于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反应aA+bBdD+eE为例,它们构题的因子有如下关系:
m(A)∶ m(B)∶ m(D)∶ m(E)
=aM(A)∶ bM(B)∶ dM(D)∶ eM(E)
溶解度计算和百分比含量计算可从教材中的关系式得知其有三个因子构成。
例1 某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3,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 3,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 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依题意2x∶ (3×16)=7∶ 3 x=56
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此氧化物为Fe2O3。
例2 A、B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已知A、B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比为7∶ 8,A、B两种元素质量比为7∶ 20,求该化合物化学式。
解析 假设A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7,B就是8。
根据化合物中A、B的质量比可列出:77∶ 208=1∶ 2.5=2∶ 5
A、B的原子个数比为2∶ 5,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2B5,又因为N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2O5。
例3 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X、Y两种化合物,X化合物化学式为AB2,其A、B两元素质量比为1∶ 1,Y化合物中A、B两元素质量比为2∶ 3,求Y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 设A、B两种元素的原子量分别为x、y,X化合物AB2中x∶ 2y=1∶ 1,x=2y, AB2为SO2
设Y化合物为AmBn则:mx∶ ny=2∶ 3,
两式结合得:m∶ n=1∶ 3, Y化合物的化学式为SO3
显然后者难度大一些,通过对基本类型计算由浅入深的训练对这类计算的理解将会更透彻。
二、综合计算题的构题思路和方法
当基本计算的因子不是直接为已知,而是经过某种方法推导出来,就构成了计算题的综合题。
例4 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15.5 g,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时,冷却称得固体为10.7 g,求原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为生成氧气的质量,设反应后混合物中氯化钾的质量为x,
构题是使学生明确硫酸铵含氮百分含量,指的是纯净硫酸铵中,氮元素质量占总硫酸铵质量的百分含量,即应将本题中样品质量乘20%。同样将样品质量乘纯度后再求所得才为硫酸铵的氮百分含量。从而加深对元素百分含量的认识。同样,计算题中常有体积、质量有关概念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化学计算类型中各因子的单体应该用什么单位表示。
三、讨论题构题思路和方法
对计算题中某些因子,用分析讨论的方法排除不合理的因子,或者分析已知因子的影响因素。初中化学计算中常见的讨论题有:过量物计算,混合物中含有哪种物质的计算。
例6 把6.5 g锌和某金属混合物投入足量盐酸中,得到氢气质量小于0.2 g,讨论混入的金属可能是下列金属的哪一种( )。
A.镁 B.铝 C.铁 D.铜
解析 可能混入的金属中,铜不与盐酸反应,其他金属均与盐酸反应,
Fe+2HClFeCl2+H2↑
5.6 g0.2 g
2Al+6HCl2AlCl3+3H2↑
1.8 g0.2 g
Mg+2HClMgCl2+H2↑
2.4 g0.2 g
依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如果锌中混入上述三种金属与足量盐酸反应得到的氢气质量一定大于0.2 g。由此确定锌中混入的金属为铜。
总之,化学计算题构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有充分求出答案的已知条件;
(2)不能违反化学原理;
(3)各因子要符合客观实际;
(4)要以解题者知识以及教学要求为根本。
(收稿日期:2015-01-23)
4.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 篇四
㈡、关系法:
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㈢、守恒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㈣、平均值法:
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㈤、规律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㈥、极植法:
㈦、图解法:
㈧、巧设数据法:
㈨、十字交叉法:
溶液部分涉及有关溶液的浓缩及稀释问题的计算,计算量有时比较大且计算步骤较多,很多学生理不清思路,东一下,西一下,无从下手,如果能使用十字交叉法,对此类计算题就迎刃而解了。
㈩、估算法:
5.有机化学典型计算题(范文模版) 篇五
1.取标准情况下CH4和过量的O2混合气体840mL点燃,将燃烧后的气体用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增重0.600g,计算:
(1)碱石灰吸收后所剩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2)原混合气体中CH4跟O2的体积比.2.室温时,20ml某气态烃与过量氧气混合,将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mL,将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mL.求该气态烃的分子式。
3.A是由C H或C H O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取0.01molA在1.456L(标准状况)氧气中燃烧,燃烧的产物通过足量浓硫酸,浓硫酸增重0.54g,再在通过浓硫酸后的气体中点燃Mg条(足量),生成总质量为5.16g的黑白两种物质,且黑色生成物与白色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为1:4,求A的分子式。
4.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有机物,在同温同压下,A蒸气的质量是同体积乙醇蒸气的2倍。1.38gA完全燃烧后,将燃烧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增加3.06 g。若将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Na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1.68L氢气,A与Na2CO3溶液混合不反应,求A的结构简式。
5.由一种气态烷烃与一种气态烯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它对氦气的相对密度为6,将1体积混合气与4体积氧气再混合,然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用电火花点燃,使之充分燃烧,若反应前后温度均保持在120℃,测得容器内压强比反应前增加,则该混合气体可能由__________组成,若增加4%,则由__________气体组成。
6.某有机化合物A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9,燃烧该有机物2.9g,生成3.36L二氧化碳气体。1.求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取0.58g该有机物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金属2.16g。写出该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7.0.2mol有机物和0.4mol O2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的产物为CO2 CO和H2O(g)。产物经过浓硫酸后,浓硫酸的质量增加10.8g;再通过灼热CuO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了3.2g;最后气体再通过碱石灰被完全吸收,碱石灰的质量增加17.5g。(1)判断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2)若0.2mol该有机物恰好与9.2g金属钠完全反应,试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3)若0.2mol该有机物恰好与4.6g金属钠完全反应,试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8.取有机物3g,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讲燃烧后的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1.8g,将剩余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10g沉淀。1.求该有机物的最简式
2.取一定量该有机物,加热蒸发,测得该有机物的蒸汽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的15倍,试推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9.某混合气体由烷烃、烯烃、炔烃中的两种气体组成。将1升混合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3升二氧化碳和3.7升水蒸气(同状态下测得)。试判断混合气体的成分并求两类烃的体积比。
10.常温下,一种气体烷烃A和一种气态烯烃B组成的混合气体,已知B分子中所含C原子数大于A分子中所含C原子数。
(1)将2L此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相同条件下得到7L水蒸气,试推断A、B所有可能的组成及体积比。
(2)取2L混合气体与9.5L氧气恰好完全燃烧,通过计算确定A、B的分子式。
一、比例法
例1.某烃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与生成的CO2体积比为4∶3,该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不能使溴水退色,则该烃的分子式可能为()。A.C3H
4B.C7H8
C.C9H1
2D.C8H10 例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体积为5.6L的某气态烃与足量氧气完全燃烧后生成16.8LCO2和18g水,则该烃可能是()。
A.乙烷
B.丙烷
C.丁炔
D.丁烯
二、差量法
例3.常温常压下,20mL某气态烃与同温同压下的过量氧气70mL混合,点燃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况,其体积为50mL,求此烃可能有的分子式。三、十字交叉法
例4.乙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3L完全燃烧需相同状况下的O210L,求乙烷和乙烯的体积比。
四、平均值法
例5.某混合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取22.4L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4.48LCO2(气体为标准状况)和3.6g水。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
A.CH4或C3H6 B.CH4或C3H4 C.C2H4或C3H
4D.C2H2或C2H6
练习1.常温下,一种烷烃A和一种单烯烃B组成混合气体,A或B分子最多只含有4个碳原子,且B分子的碳原子数比A分子多。将1L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2.5LCO2气体,试推断原混合气体中A和B所有可能的组合及其体积比。
练习2.烷烃A跟某单烯烃B的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14,将此混合气体与过量氧气按物质的量比1∶5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用电火花点燃,A,B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20℃,1.01×105Pa),混合气体的压强为原来的1.05倍,求A,B的名称及体积分数。练习30.1mol某烃与1.5mol过量的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物全部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固体增重23.4g。从Na2O2中逸出标准状况下24.64L气体。(1)求该烃的分子式(2)有知该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能使溴水褪色,写出该烃可能的结构简式。
二、有机物燃烧规律及其计算
燃烧通式为:CxHy+(x+y/4)O2=xCO2+y/2 H2O
CxHyOz+(x+y/4-z/2)O2=xCO2+y/2 H2O
1、气态烃燃烧体积的变化
若水为液体,燃烧后体积缩小,减小值只与烃中氢原子数目有关;若水为气体,总体积变化也只与氢原子数目有关:H=4,V前=V后;H>4,V前<V后;H<4,V前>V后。例
1、体积为10mL的某气态烃,在50mL足量O2里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体积为35 mL气体(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此烃的分子式是()
A、C2H
4B、C2H
2C、C3H6
D、C3H8 解析:因为水为液体,由燃烧通式得出体积差为(1+y/4),由差量法求得y=6,选D。
2、烃的物质的量与燃烧产物中CO2和H2O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n(烷烃)=n(H2O)-n(CO2);烯烃:n(H2O)=n(CO2);
n(炔烃)=n(CO2)- n(H2O)。例
2、由两种烃组成的混合物,已知其中之一为烯烃。燃烧1mol该混合物,测得产生CO2 4.0mol及 H2O 4.4mol,试求混合烃的组成情况?
解析:烯烃:n(H2O)=n(CO2),所以得出n(烷烃)=n(H2O)-n(CO2)=0.4mol、n(烯烃)=0.6mol,设烷烃为CmH2m+
2、烯烃为CnH2n,得出0.4m+0.6n=4 mol,讨论有3组符合题意,即:m=1和n=6;m=4和n=4;m=7和n=2。
3、等质量的不同烃完全燃烧消耗O2及生成CO2和H2O的情况
C/H个数比越大,生成CO2越多; H/C值越大,生成水越多,消耗O2也越多;实验式相同的不同烃,上述三者对应都相等。
例
3、完全燃烧某混合气体,所产生的CO2的质量一定大于燃烧相同质量丙烯所产生CO2的质量,该混合气体是()
A、乙炔、乙烯
B、乙炔、丙烷
C、乙烷、环丙烷
D、丙烷、丁烯 解析:烯烃和环烷烃C/H=1/2;烷烃C/H<1/2;炔烃C/H>1/2,所以炔烃与炔烃或炔烃与烯烃的组合,C的质量分数大于烯烃,选A。
4、总质量一定的两种有机物以任意比混合,完全燃烧消耗O2及生成CO2和H2O为定值 CO2或H2O为定值,两种有机物满足C或H的质量分数相等,包括实验式相同的情况;消耗O2不变,满足实验式相同。
例
4、某种含三个碳原子以上的饱和一元醛A和某种一元醇B,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不变。(1)醇B应符合的组成通式?(2)醇B的分子结构满足的条件?
解析: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nH2nO,与醇混合燃烧符合题干条件,二者实验式应相同,由此推出二者通式也相同;
与饱和一元醇的通式相比,此醇分子中应含有一个碳碳双键或一个碳环。
5、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O2及生成CO2和H2O相等
CO2或H2O相等,分子式中碳原子或氢原子个数相等;消耗O2相等,燃烧通式中O2系数相等,或将分子式变形,提出(CO2)m(H2O)n后剩余部分相等。
例
5、燃烧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A和乙醇用去等量的O2,此时乙醇反应后生成的水量是A的1.5倍,A反应后生成的CO2是乙醇的1.5倍,A是()
A、CH3CHO
B、C2H5COOH
C、CH2=CHCOOH
D、CH3-CH(CH3)-OH 解析:由乙醇分子中C、H的个数,可确定A的分子式为C3H4Ox,再由消耗O2相等,可确定A中氧原子为2,选C。
6、总物质的量一定的不同有机物以任意比混合
1、消耗O2和生成水为定值:两分子式满足H相等,相差n个C,同时相差2n个O。
2、消耗O2和生成CO2为定值:两分子式满足C相等,相差n个O,同时相差2n个H。例
6、有机物A、B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可能含C、H、O中的两种或三种。如果将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消耗的O2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
(1)A、B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2)若A是CH4,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化合物B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并写出含有-CH3的B的两种同分异构体? 解析:两分子式满足H相等,相差n个C,同时相差2n个O ;
B比CH4多一个C,两个O,分子式为C2H4O2,结构为:CH3COOH和HCOOCH3。
7、根据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O2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推导有机物可能的通式 将CaHbOc提出若干个水后,有三种情况: V(O2)/V(CO2)=1,通式为Ca(H2O)n; V(O2)/V(CO2)>1,通式为(CaHx)m(H2O)n; V(O2)/V(CO2)<1,通式为(C aOx)m(H2O)n 例
7、现有一类只含C、H、O的有机物,燃烧时所消耗O2和生成的CO2的体积比为5∶4(相同状况)按照上述要求,该化合物的通式可表示为?(最简化的通式)并写出这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解析:因为V(O2)/V(CO2)=5∶4>1,所以通式为(CaHx)m(H2O)n的形式,再由C和H消耗O2的关系可得出:通式为(CH)m(H2O)n; CH3CHO。
8、根据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水与CO2的量或比例,推导分子式或通式
根据CO2与H2O的物质的量多少或比值,可以知道C、H原子个数比,结合有无其他原子,可以写出有机物的分子式或通式。
例
8、某有机物在O2中充分燃烧,生成物n(H2O)∶n(CO2)=1∶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1∶2∶1
B、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 C、有机物必定含O
D、无法判断有机物是否含O 解析:由H2O和CO2的物质的量比可以确定通式为:CnH2nOx,无法确定氧,选B、D。
9、有机物燃烧产物与Na2O2反应的规律
分子式能改写为(CO)mH2n形式的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与过量Na2O2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与原物质的质量相等。
例
9、某温度下mg仅含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在足量O2充分燃烧。其燃烧产物立即与过量Na2O2反应,固体质量增加了mg。
(1)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A、C2H6OB、C6H12O6
C、C12H22O1
1D、(C6H10O5)n(2)A是符合上述条件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则A的结构简式为? 解析:(1)C D
(2)HCHO
10、不完全燃烧问题
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物中会有CO生成,而CO不能被碱石灰等干燥剂吸收。
例10、1L丙烷与XLO2混合点燃,丙烷完全反应后,生成混合气体为aL(在120℃,1.01×105Pa时测定)。将aL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碱石灰后,测得剩余气体体积为bL。若a-b=6,则X的值为()
A、4
B、4.5
C、5.5
D、6
6.初中化学实验题技巧 篇六
化学知识专业性很强,也就意味着学生理解识记起来,可能会觉得晦涩,所以就可以用比喻记忆法,将这种晦涩转换为通俗。
例如:
1、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记忆上述“三个不变”时,将此与同学们调座位加以类比,可增强记忆的趣味性:在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型——男生、女生不变(与原子的种类不变对应);人数不变(与原子数目不变对应);每人的体重不变(与原子质量不变对应)。
2、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划分的依据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分标准是:溶液中溶质含量的相对多少。由于两者的认识角度不同,所以彼此间存在着“不一定”的关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这一关系可通过下列类比去加以记忆:吃饱了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
二、谐音记忆法
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跟日常生活中自己十分熟悉的东西或者词汇进行谐音配对。熟悉的东西自己早已深植脑海,那么通过谐音,就能联系化学知识,大大降低了识记的难度。
谐音记忆法的原理就是,化学知识与熟悉的东西或词汇便成双结对输入大脑,并分别与大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等到回忆提取时,自然就多了一条渠道。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某些零散的、枯燥的、毫无意义的化学知识地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的语句,这样就容易输入和方便提取了。
例如:
1、地壳中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四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可以谐音记忆为“养闺女贴(是应)该的”。
2、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液态氧的沸点为-183℃,谐音记忆为“一把伞,依旧漏”(183-196)。
3、如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且质量之比是1:8,谐音记忆为“父亲正想置一琵琶”。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
比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的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若用会意记忆法可这样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又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记为“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四、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语音和谐,节奏鲜明,顿挫有致,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便于存储,又利于检索。是一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它是利用谐音汉字,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歌诀形式来加以记忆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的主要特点是:趣味性强、易于诵读、方便记忆。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
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
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
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使用酒精灯,莫忘加酒精,
点燃用火柴,切莫灯点灯,
加热用外焰,切莫放灯心,
熄灭盖灯帽,不可口吹灯。
酸入水,沿内壁,
慢慢倒,不断搅。
2、碱盐类溶解性表的规律可编成如下口诀记忆:
溶碱钾钠钡钙铵,其余属碱都沉淀。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碳酸盐很简单,能溶只有钾钠铵。
3、制氧气口诀:
二氧化锰氯酸钾;
混和均匀把热加。
制氧装置有特点;
底高口低略倾斜。
4、集气口诀:
与水作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
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5、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口诀: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五、概括记忆法
概括记忆法,是在对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内容加以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使它变成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信息符号”。
经过概括的内容记住了,在使用时,就会有助于联想它的具体细节。它的特点是简化系统,处理信息,大大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记忆方法。
比如:
1、顺序概括。把识记材料按原顺序概括,记忆时突出顺序性。这样概括起来顺口,记起来便当,需要回忆时,再添上内容就行了。
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步骤概括为:一检二装三固定,四满五热六收集,七移导管八熄灯。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概括为:一排顺序二标价,第三约简再交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为:一写二配三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为:设、方、关、比、算、答。鉴别物质的过程归纳为:一取样,二配液,三操作,四现象,五结论。
2、数字概括。就是用数字来概括识记材料。例:催化剂概念要点是“一变两不变”。过滤应注意事项为“一帖二低三靠”。
化学药品取用要遵守“三不”原则。酒精灯的使用应做到“两个绝对”等。
3、字头概括。例如溶解度的概念记作温、饱、百、克。
六、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的字眼,把较繁杂的识记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运用浓缩记忆法,只要牢记要点,结合联想,并加以必要的扩充就能较全面地再现完整的内容。
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查、装、定、点、收、利(离)、息(熄)”。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稀有气体的用途:用作电光源时,发出不同色彩的光可浓缩为;氩:紫蓝,氦:粉红,氖:红光,穿雾强,小太阳,是氙灯。
总之,趣味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不改变教学设备和经济投入的前提下,不改变教师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师只要在自己的教学中随时应用,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7.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 篇七
一、电学计算题教学
【例1】 把电源(电压一定)、开关、两个未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1和R2、滑动变阻器R、一个电流表和两个电压表、导线连成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发现V1、V2、A表的示数都在改变,把电流表A的示数和对应的电压表V1、V2的示数记在下表中。(设电阻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定值电阻R2的阻值。
(2)求出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1的阻值。
(3)求整个电路消耗的最大电功率。
解:(1)从表格数据可知I=0.2A时,R2两端的电压U2=0.8V,由I=UR 得R2=U2I=0.8V0.2A=4Ω 。(2)设电源电压为U,由表中数据知,当电路电流I=0.2A时,R2和滑动变阻器R两端总电压U2=2.8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和欧姆定律有:U=0.2R1+2.8;
当电路电流I2=0.3A时,R2和滑动变阻器R两端总电压为U3=2.7V,根据上面推导有:U=0.3R1+2.7,联解得U=3V,R1=1Ω。
(3)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时,电路消耗的功率最大则有:I最大=UR1+R2=3V1Ω+4Ω=0.6A ,
P最大=UI最大=3V×0.6A=1.8W。
这道物理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审读电路图的能力和运用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等的知识,学生就要对串联电路及其特点、欧姆定律有确切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串联电路及特点、欧姆定律入手考虑。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知道电路是串联电路,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当然也要求学生理解好欧姆定律,才能准确地解答出答案。若学生对这些知识没有掌握好,电路连接方式判断错误或者欧姆定律的运用错误,就会导致本题的大失分。
二、力学计算题教学
在初中物理的力学中,浮力计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多学生对这类题束手无策,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熟悉掌握浮力的求法及其受力分析能力差,教师在讲解浮力计算题时应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图2
【例2】 如图2甲所示,把边长为0.1m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然后在其上表面放一块底面积为2.0×10-3m2的小柱体,如图2乙所示,静止时方木块刚好能全部浸入水中。(g=10N/kg)求:
(1)甲图中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
(3)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上面的压强。
解:(1)甲图中木块漂浮在水中,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1)3×35 =6N。
(2)甲图中木块漂浮在水中,F浮=G木,ρ水g×35 V木=ρ木gV木,ρ木=35 ×10×103kg/m3=0.6×103kg/m3。
(3)方法一: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F浮1=G柱+G木,
G柱=F浮1-G木=ρ水gV木-G木=1.0×103kg/m3×10N/kg×(0.1)3m3-6N=4N,
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的压强为:
p=FS =G柱S =4N2.0×10-3m2 =2×103Pa。
方法二: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的压力等于小柱体的重力,从图甲到图乙增加的浮力就等于小柱体的重力,即:
G木=F浮2=ρ水gV排2=1.0×103kg/m3×10N/kg×(0.1)3m3×25 =4N,
小柱体放在木块上面时对木块的压强为:
p=FS =G柱S =4N2.0×10-3m2 =2×103Pa。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内容可知,物理计算题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而且解题越多,对公式运用得越多,从而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作用就更大,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抓好物理计算题的教学,加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08-11
化学方程式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09-25
初中化学知识点填空题06-21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08-14
初中高一化学教学计划08-22
浅议初中化学分层教学10-17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6-1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07-09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反思08-19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