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训题库(6篇)
1.冬训题库 篇一
卫林发[2009]39号
关于印发林业系统今冬明春党员集中轮训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科室:
现将《林业系统今冬明春党员集中轮训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抓好落实。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林业系统今冬明春党员集中轮训
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切实增强林业系统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今冬明春党员集中轮训工作的安排意见》(卫组发[2009]103号)精神,现就林业系统今冬明春党员集中轮训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目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冬季集中轮训,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各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把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统一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来。
二、主要任务
全系统今冬明春党员集中轮训工作从2009年12月中旬开始,到2010年2月底结束,主要任务是:突出“一个重点”,开展“两项活动”,加强“三项建设”。
(一)突出“一个重点”。突出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培训学习和贯彻落实。各党支部要按照局党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
务,作为党员集中轮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学习贯彻和落实。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理论精髓。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同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积极抓好打基础的工作,为2010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开展“两项活动”。
一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活动。各单位,科室要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活动,对学习实践活动中整改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落实,确保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真正得到解决,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同时,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双承双启”活动的开展,积极协助结对的“手拉手”第三批参学单位抓好各环节工作的落实,形成与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有机衔接、上下联动,共同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支部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各党支部重点要对照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出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组织党员进行评议,看有条件和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没有,老百姓得到实惠了没有。评议要采取召开民主(组织)生活会、党员群众座谈会、设立征求意见箱及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对民主评议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要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
整改方案和措施,认真进行整改。要
(三)加强三项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各单位,科室要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认真做好打基础工作,积极创新和完善党组织的设置,结合工作实际设置产业型或功能党小组,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切实加大党支部的整顿力度,对班子不健全的进行充实;对软弱涣散、作用发挥不好的进行整顿,确保软弱涣散党组织经过排查、整顿,加以改进。
二是加强“三项制度”建设。各单位,科室要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三项制度,每周接待群众不少于半天,对群众来访反映的问题,要认真作好记录,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了结;各单位,科室要把“三项制度”建设作为完善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坚持并加以丰富完善,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各单位,科室要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力,通过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等深入讨论本单位的发展优势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征求意见,理清发展思路,为明年的工作和今后工作的发展明确方向。要围绕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操作程序,着力推动党务、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发展合力,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
三、工作要求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各单位,科室要召开专门会议
进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中轮训工作方案。党员集中轮训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但集中轮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同时,要召开党员大会、全体干部职工大会等不同层面的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冬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宣传栏和悬挂横幅等各种手段,加大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员冬训工作的宣传,为轮训工作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各单位,科室要统筹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利用每周二、五集中学习日和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形式,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切实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组织党员观看《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讲座》等电教片。同时要结合实际认真进行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其它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提高广大党员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效果。
将党员“评星定格”结果和冬训工作总结上报局党委。
主题词:党员冬训
通知 抄送:市委办、市委组织部。
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办公室 2009年12月13日印发
2.党员冬训总结 篇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工作会议和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根据省市区相关工作部署要求,我街道自2011年12月下旬以来,迅速启动了冬训活动,并于2012年1月19日,在办事处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了淮海街道2011-2012党员冬训工作会议。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办结合区委要求和全办实际,认真研究,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1-2012党员干部冬训工作的意见》。为切实加强对冬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汪萌为组长,办事处主任钱龙为副组长,其余领导、各社区主任为成员的党员冬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政办主任刘秀云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党政办。为了确保冬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街道党工委召开党工委专题会议和冬训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按照领导包片,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搞好冬训安排工作。从而在全办上下形成了上下协调共抓冬训工作的网络格局,保证了冬训工作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召开冬训工作会议之前,不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1-2012党员干部冬训工作的意见》及会议通知,还制作了大量的横幅标语。随着街道冬训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办掀起了冬训热潮,各党支部纷纷开展了集中学习活动,围绕《意见》中的“四项专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冬训活动。并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栏、清河区政府网站、清河之窗报纸等媒体,对冬训工作的安排部署、进展情况以及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全面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冬训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激发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围绕主题,丰富活动
在冬训活动中,我街道积极围绕“四项专题”活动内容,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
1、隆重召开工作会议,集中学习提高理论
2012年1月19日,在办事处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了淮海街道2011-2012党员冬训工作会议。街道机关全体党员、各社区总支、支部书记、部分各非公企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会议共有二项议程:一是街道党工委书记汪萌讲话并做专题辅导;二是参会人员集中收看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会上,街道党工委书记汪萌首先对淮海街道2011年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同时提出2012年主要工作措施,然后就如何在建设繁荣和谐幸福新清河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谈了几点个人体会。街道办事处主任钱龙主持会议,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
2、围绕“三进三解三促”,开展春节慰问月等活动
街道党工委汪萌书记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深入企业、社区开展“三进三解三促”活动,通过举办辅导讲座、开展创先争优领导点评及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困难,为社区和企业做了一些实事。1月20日下午,淮海街道在办事处二楼会议室召开“2012春节优抚对象座谈会”,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叶坤书记就一年来的优抚工作向与会的老同志进行了介绍。与会的烈属和残疾军人积极发言,结合个人的实际谈了自己的感受,对党和政府的优抚政策感受至深,对自己的生活待遇逐步得到改善表示满意,对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同时也对优抚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街道延续发挥党员帮扶精神,在新年到来之际,发动全体党员干部,捐助油、米、现金等物资帮扶辖区内的贫困户度过年关。
四、创新形式,在冬训方法上把握“三个结合”
1、把冬训与年终考核总结相结合。冬训期间,各党总支认真组织街道年终考核总结,并把总结评比、表彰先进与抓好冬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考核总结,使每一名党员干部找到了与先进的差距,明确了新的一年的奋斗目标。
2、冬训与创建党建品牌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多年来,通过创建党建品牌推进冬训的有效开展。目前,街道各社区在党建工作中创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如车站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队”、向阳社区的学习型党组织等相继涌现。
3、把冬训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各党总支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方法的同时,街道及各社区创新教育形式,在春节期间,组织文艺活动,深化冬训内容。我办在2012年正月初一举办了“辞兔迎龙”新春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淮海人的风采和精神面貌。
四、下一步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2月中旬在全办开展“率先领先靠什么、我为清河做什么”大讨论活动。
2、2月下旬开展“争做发展先锋”党员民主评议活动。
3.冬训学习心得 篇三
这次冬训,我们集中学习了新《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以党章为准绳,根据党章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永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永葆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伍,要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和广大民众的前列,每一个党员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学习贯彻党章,做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和人民利益所在,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保证。毛主席曾经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勇于发扬团队精神,工作上勇于承担责任,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自觉维护集体领导,坚持原则、严守纪律、维护大局、加强团结的模范,团结一致。
通过对党章的学习,我认识到:争当合格党员,还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
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努力通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思想,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工作。二、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主动接受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当前,我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复杂,事务繁多,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对我们的要求。三、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但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却必须善于变化,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做具体的改革,调整,变化和创新。我们必须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既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具体行动。作为从事人社工作的党员同志,就是要在认真扎实地做好自己分内事的同时,不断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开拓工作新思路,全面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为我镇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4.冬训倡议书 篇四
——关于冬学冬训的倡议书
同学们:
伴随着半学期的学海耕耘,我们又迎来了宝贵的冬季时间。长冬漫漫,你不必为夏日的酷热而苦恼,不必为秋叶的掉落而伤感,冬季是酝酿和积蓄的季节,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为此,特向全体同学发出一下倡议:
第一、增强自信、努力进步
不要总认为自己学不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块基石。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就没有攀登不了的高峰。当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你会发现成功就在你眼前。
第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一个同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其他同学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加强互助、加强提醒和监督,共同进步。第三、克服惰性、勤奋学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建议晚自习22:10之前住宿生全部离开教室回到宿舍,22:30进入睡眠状态(莫挑灯夜战,这是不成熟的行为)。早晨,5:50所有同学互相提醒,立即起床,洗刷、晨练、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等,争取6:25之前到达教室进入学习状态。第四、遵守纪律、诚信以对
“去伪存真,礼之经也”。遵法守纪,每一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铃声是我们行动的信号,上课铃响起,所有同学进入安静学习状态(首
先合上嘴巴,其次铺开学习资料,第三左手扶纸,右手书写,眼离课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三寸。避免左、右手长时间扶头,避免腿乱抖动,避免二郎腿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下课铃响完之后方可说话,离开座位。、第五、查缺补漏、去伪存真
一日三省,不断修正前进方向,不断完善自我。上课、自习都应该再用心一点、再严格要求一点、再规范一点。让作业真正成为定时训练,提高效率,强化规范联系。
在学习中磨砺成才,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攀登;在人生不断历练中,需要的是自信、自立、自强、用心、认真的品质。同学们,让我们在摒弃喧嚣和浮躁的冬季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不断进步中收获真实的自我。
——2015-12-14篇二:冬训决心书
李各庄小学冬训实施方案
冬天已悄悄来临,学校为促进学生身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的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用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我校决定全体师生自2008年11月15日正式进入冬季训练,训练截止日期为2009年3月15日。
具体规定:
一、时间规定
每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早晨7:45分——7:55分
二、各年级每天跑步圈数
1、五、六年级每天跑800米,学校操场跑四圈,跑完四圈后慢走一圈。
2、四年级每天跑600米,也就是学校操场跑四圈,跑完四圈后慢走一圈。
1、一、二年级每天跑400米。也就是学校操场跑四圈,跑完四圈后慢走一圈。
请各班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篇三:执勤训练倡议书
执勤训练倡议书
亲爱的战友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在这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2015年,新一轮的冬训活动又拉开了帷幕。为了更好地响应练兵号召,推进实战化训练工作,切实提高中队官兵综合素质,彰显团结路中队官兵铁军风采,我们向中队全体官兵提出以下倡议:
一、我们必须跨越科学可行、高于常时的标准;
二、我们必须秉承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思想;
三、我们必须贯彻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我们必须具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五、我们必须坚定团结一致、勇攀新峰、再夺佳绩的决心!
战友们!这几年以来,我们中队连续获得了上级先进基层单位表彰,不过荣誉只代表过去,在新的一年,全体官兵将在执勤训练中继续弘扬铁军精神,互帮互助,奋勇争先,为支队今年执勤岗位练兵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篇四:冬训队策划(详尽版)重庆交通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协会
活动主题(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策 划
书
主办:重庆交通大学校团委
承办:重庆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协会 策划人/部门:重庆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协会第三届冬训队
2013年3月10日
目录
一.活动背景......................第2页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第2页
三.活动主题......................第2-3页
四.活动时间、地点以及人员.................第3页
五.活动对象.......................第3页
六.活动方式.......................第3页
七.活动流程.......................第3页 1.前期准备.......................第3-4页 2.活动中期.......................第4-5页 3.活动后期.........................第5页
八.注意事项.........................第6页
九.活动应急方案........................第6页
十.活动经费预算
........................第6页 十一.团委意见
........................第7页 十二.附录........................第8页
一、活动背景 2012年的世界粮食日里,国家粮食局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2013年1月,“光盘行动”是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据活动组织者介绍,未来他们将继续在不同城市开展这个公益活动
在家或外出就餐时,我们有多久没有剩过饭菜或打包?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对类似的问题不屑一顾,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早已是远离饥饿与食不裹腹的年代,已不必再去对所谓的剩菜剩饭斤斤计较。而正在发起的“光盘行动”,显然是在试图提醒与告诫我们:饥饿感距离我们仍并不遥远,而即便时至今日,尊重粮食仍是需要被奉行的古老美德之一。
二、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每个人当然不必都去重新体验饥饿,但我们的确要找回一种对于粮食的温暖与敬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诗人海子曾经说,从明天起,让我们关心粮食与蔬菜。我们也不妨这样赶紧行动起来,接力成为“光盘”一族。
三.活动主题
天地“粮”心,珍食莫蚀,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
四.活动地点、时间、人员
活动地点:重庆九龙坡杨家坪
活动时间:2013年3月12日——3月16日
活动人员:重庆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协会第三届冬训队全体队员 五.活动对象
当地行人,居民
六.活动方式 3种活动方式同时进行,形式分为行为艺术展示,宣讲员讲解有关“光盘”活动的知识,流动宣传。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3月12——3月16)1.由苟晨赵宁领队的乐队进行活动前期的训练,可以盘子等
器物作为乐器。在3月16日前完成训练(可寻求校乐队的帮助)。
2.李杰浩,杨雨涵,朱丹,吴杰泽负责用废弃的白纸(废旧报
纸)制作宣传标语,标语以活动主题为内容,一张白纸写
一字。用作贴在行为艺术展示的队员的会服上,以便能在活动进行时进行宣传。以及网上寻找与“光盘”有关的资料(最好寻找一些与浪费粮食有关的官方数据),进行整理,摘抄并制作为讲解员与流动宣讲员的手稿。以上工作必须在3月15号之前完成。3.甘润滋,邓颖,陈卓,孙麒,黄俊,王丽娜,黄珉富,武
晓玲在16日活动开始前必须熟悉讲解与宣讲内容。所有队员要求务必了解光盘活动相关信息。
4.赵宁负责借取盘子。可向学校食堂或同学们借取。3月15 号之前完成。
5.孙琦负责与活动当地城管联系沟通,于3月15日前预订
号活动所需场地(可寻求队长们的帮助)。6.所有冬训队员收集各种树叶下限十片,洗净晾干,并将树
叶贴在已制好的卡片上(卡片每人制造至少十张)7.吴杰泽,赵志燕负责教队员行为艺术所需舞蹈。8.张婷婷负责写一份与“光盘”有关的倡议书,于16号之前完
成,并负责整个活动的彩排。
(二)活动中期(3月16日)1.所有人员于3月16日10:00之前必须到达活动地点进行
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张涛,孙琦,王攀,石潇于10:30之前负责布置好场地,其他队员协助。篇五:关于党员冬训的意见建议
5.冬训动员报告 篇五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我们这样的训练单位来说,每年的冬训就是新一年工作的起点。刚才马雷凡校长客观总结了我们军体校2006年的工作,下达了2007年和十六运周期的任务。2006年我们四平市军体校是在存在重重困难和许多不利的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十五运金牌的丰收,这是局领导、校领导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工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各位运动员刻苦训练、奋勇拼搏的结果。虽然在这一年里我们学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一年里乃至整个十六运周期中,我们面临的困难仍还很多,这需要我们全校的广大教职员工和同学们继续团结一心,不断努力,以饱满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
令人难忘的2006年即将过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2007年即将到来,希望我们全体教职员工、运动员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从冬训工作开始,做好新一工作,为十六运周期开一个好头,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冬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以“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为标准,以市体育局十六运工作整体思路为依托;
以省两射项目提出的发展、创新、夺金理念为工作方向;
以教学训练为中心;
以科技为先导;
以培养人才为重点;
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努力开创军体校十六运周期训练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冬训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1、要紧紧围绕十六运周期规划,按照各学校制定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冬训中去,排除一切干扰,集中全部精力,抓思想,抓管理,抓训练水平提高,为迎战十六运周期的开头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努力配合省两射项目调整和市体育局十六运周期训练工作指导思想,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训练、招生选材工作,把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两射后备人才作为训练工作的一个战略性的方向。
3、全面按照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规范我们的训练和管理,使我们的学校训练和管理水平踏上一个新台阶。
4、全体教练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训练观念,提高大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粗放型的训练模式,向科学训练要成绩。同时全体教练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狠抓运动队的管理,抓好每堂课,用好每分钟,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5、后勤工作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全力以赴支持学校教学训练工作,保证提供快捷、周到、高效服务。同时,后勤工作人员也要认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丰富与训练有关的知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为一线训练和比赛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6、全体运动员应加强思想道德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培养自觉训练的态度和刻苦训练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认真完成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水平,增强自己的实力,奋力拼搏,争取十五运会上再创佳绩,为学校、为四平家乡父老争光。
6.冬训材料二 篇六
不断加大统筹发展力度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王玉标
(2007年元月27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部署。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关键是按照中央、省、市、区的要求,立足镇情村情民情,加以贯彻落实,把思路化为行动,把设想变为现实,让农民亲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效,亲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
一、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重视农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而且形成了重视农业的重要思想。我们的先人们历来主张,“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伤则国贫”。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这些农本观念和治国方略,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思想,对我们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深刻阐明了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重要思想。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认为,农业是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生活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他们强调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基础,主张建立和加强工农联盟。他们十分重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明确提出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未来社会要“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用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经济比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同时,由于十月革命胜利的这种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成为列宁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列宁曾经明确提出:“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所在,“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使工业和农业接近并且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1921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强调要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给农民更多的经济实惠,以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和支援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了重要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我们党面临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在革命、建设、改革和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取得革命胜利、夺取全国政权的全局出发,创造性地把农民作为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作为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和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开创了一条团结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道路。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中,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广泛发动和组织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展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保护农民利益。正是由于始终高度重视农民的政治解放和经济利益,我们党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把亿万农民空前紧密地组织起来,同工人阶级一起形成了中国革命浩浩荡荡的力量,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困难局面和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我们党面临的头等大事。西方一些人曾预言,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新生政权会因此而垮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局出发,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有可能会出现忽视农村的倾向,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同志强调:我国是人口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他还指出: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脱离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群众,这是非常危险的。毛泽东同志亲自抓“三农”问题,亲自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定方针政策,带领全党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们党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的大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推进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也曾有过失误,农业发展也曾遇到挫折。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记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他反复强调:中国的问题首先是把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安臵好;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提高这80%的人民的生活是个关键,搞好社会秩序,这个80%也是关键。他还深刻指出:中国的经济必须要照顾到农业,农业不前进,一定要拖工业的后腿;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很大的政策;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减少农产品统派购品种和数量,支持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允许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等。这一系列放开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就,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新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继续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三农”工作。江泽民同志强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1亿多人口,8亿多在农村,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全部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彻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而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他还指出: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要合理调整工农城乡利益关系,对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不能损害、挫伤,一定要采取坚决措施,切实加以保护。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扶贫开发,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客观要求,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村的统筹提留随之取消,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对种粮农民和购买良种、农机具实行直接补贴,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等社会事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强了农业、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密不可分的。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二、充分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
㈠要充分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二,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农业发展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13亿人口提供必需的生存资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原料、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第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面临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如果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第四,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有利于支撑我国日益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拉动力。
第五,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对农村生产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领域和范围,是实现发展利益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第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七,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有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第八,亿万农民是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倾听和实现农民心声,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㈡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们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战略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从思路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从背景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全面审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科学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
第三,从目标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工作布局更全。
第四,从方式看,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积极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建立,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从2006年开始,启动实施“九大行动”,即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物防控行动。通过“九大行动”的实施,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更大。
三、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内涵,从实际出发确定我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布局,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内涵与基本特征,才能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生产发展。所谓生产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2、生活宽裕。所谓生活宽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积极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积极发展工商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持续达到5%以上。
3、乡风文明。所谓乡风文明,是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培养高素质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
4、村容整洁。所谓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农民享有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好条件。村容整洁的实质,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广播、通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水系统快捷卫生,电力设施安全齐备。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
5、管理民主。所谓管理民主,是指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受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权利。管理民主的实质,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要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本领;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理清工作思路。便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贯彻上级要求,结合便仓实际加以具体落实。
1、全面落实上级要求。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第二是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特色;第三是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中央领导同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必须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回良玉副总理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发展这个要务不放松,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不包办,坚持循序渐进不刮风,真正采取“多予、少取、放活”这个基本方针,着力抓好以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题,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加强农民培训为关键,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以规划为龙头,加快镇村合理布局与建设;以改善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较快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市委市政府结合“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奋斗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着力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拓宽思路抓增收;大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扎实办好农村新五件实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区委区政府要求围绕“领先苏北、争先苏中、城乡一体、全面小康”的“十一五”总体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致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便仓作为盐都第一经济强镇、全市重点城郊镇,基础条件比较好,必须把握好中央提出的20个字的总要求,结合省市区统一部署,牢固确立城乡统筹的理念,突出工业对农业、集镇对村居的带动作用,率先探索出一条有便仓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
全面贯彻上级要求,必须立足镇情特点。工业较发达、人口较密集是便仓的重要优势,人多地少、东西差距大是便仓的基本镇情。从工业看,起步早,发展快。至2005年底,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3家,是全区的六分之一。2006年预计定报企业实现增加值8.2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4%。建成了前进、宝才、益民三大工业集中区,落户项目既大又好,成为支撑财税增长的三大有力支撑。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工业已成为推动全镇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财税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幅增长,创造出“三年翻两番”、“当年翻一番”的神奇速度,三年年递增64.5%,是典型的苏南快速发展地区的增长速度,今年财政总收入可达1.4亿元,增长35%;在致富农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11元,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农民增收排头镇”,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980元,增长16.1%。从城市化看,分布密,城市化进程快。至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拓展至5.3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3.5万,城市化率上升至53.2%。城市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而且成为辐射农村、带动农产品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从人均耕地看,随着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力度的加大,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至2005年底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8亩,这就决定了便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向农业之外找出路,向农业本身要效益。从区域发展看,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梯度明显,发展差异大。至2006年底,全镇23个村居入库税收超2000万元1个,1000万至2000万元5个,500万至1000万元2个,100万至500万元4个,但大部分集聚在东区。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用一个模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已经具有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发展基础,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扎实推进全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坚持“三化”发展思路。依据镇情特点,我镇新农村建设,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基本思路来推进。也就是说,通过“三化”带动“三农”,将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将农民更多地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简言之,“钱进去,人出来”。
一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工业化是“钱进去,人出来”的源与流。要把多数农村劳动力变成工人,让农民收入的多数来自工业。要实行以工带农,加快农民非农化和农业工业化进程,通过以企带村、工农互动、要素互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要实行以工投农,发挥工业企业强大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延伸工业产业链,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美国80%的农产品销售给食品工业,荷兰、丹麦种植业、养殖业2/3农产品是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后进入市场的。要实行以工改农,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抓农业,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来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二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就是要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通过加快城市化来繁荣农村。一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根据城市规划总体要求,实现城市交通、通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市治污环保设施向农村拓展,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如在近几年,我镇投入1200多万元配套资金铺筑5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投入305万元易址重建凤冈大桥,十多年的重大安全隐患终于被消除,投入250万元,对原便仓、马沟集镇实施“二次改水”,有效地改善了各村居的生产生活条件。二要促进就业市场进一步向农民开放。引导农民向城市有序转移,强化为农民工的各种服务,支持有创业能力的农民出来投资赚钱,引导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城打工挣钱,今年转移劳动力1.6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5%。三要促进城市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企业、资金、人才下农村,优化配臵农村生产要素,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高效农业上水平。四要促进现代服务业向农村拓展。引导现代商贸、物流、中介服务进农村,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现代流通业。五要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积极推进城市文化下村,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就是要利用便仓现有的农业发展优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目前,我镇已有不少亮点,如健仁百亩蔬菜基地、朱庄豆制品制作等。今后,我们必须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要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经济板块。大力发展“三带经济”,以“三带”带动产业集聚,以6.3公里长的仰徐路为主轴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带”,两侧重点规划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高效农业,全面启动8000亩省级农业综合项目开发示范区,在其3000亩核心区内规划1000亩建设全省一流的“苏北农家风情乐园”,与新农村试点仰徐村交相辉映。要创新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把大基地和大超市对接起来,总结推广“晶晶”内脂豆腐成功经验,鼓励所有农产品制作户自主或联合创牌进超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要积极推进由购进产品加工为主向土地和资金合股合作经营的形式跃升,真正使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层次和水平。
3、实行“三个倾斜”。支持农业和扶持农民,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今后,我镇要重点在建设安排、分配政策、财政开支三个方面向“三农”倾斜。
一是建设安排向“三农”倾斜。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后,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切实改变重上轻下的现象。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集镇与村居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加快实现规划全覆盖,合理设计村庄形态。从改变农村环境的基础工程抓起,围绕“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目标,积极开展新农村规划居住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政府征用土地出让金收益的使用也要向农村倾斜。要引导全社会投资投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尽快使全镇农村面貌有新的改观。二是分配政策向“三农”倾斜。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核心位臵,重点推进高效农业和农民转移,拓宽农民直接增收的渠道。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农民通过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来提高工资收入水平。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和地产开发等办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提高农民土地收益水平。
三是财政开支向“三农”倾斜。近年来,我镇财政支农资金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50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300多万元,今年预计达到500万元。便仓是全区第一经济强镇,今后应当对“三农”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采取更加灵活和宽松的政策措施,创新搞活农村经营体制机制,通过放水养鱼、休养生息,释放农村先进生产力。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新增财力、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文化、医疗保障等公益性投入,要向农村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镇各村居。积极运用财政补贴等多种财政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要增加信贷资金对“三农”的支持,同时鼓励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总之,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贯彻“三化”思路,落实“三个倾斜”。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努力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四、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十项实事工程”
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做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及新五件实事,全力实施好便仓新农村建设“十项实事工程”。
1、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推进高效农业发展进程,是便仓破解土地资源约束难题、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高效农业需要高投入,这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难点,因此要引进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像抓二三产业招商一样抓农业招商,坚持做到“四个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发展龙头加工型项目。成功引进从事蜂蜜系列产品加工与贸易的花美蜂蜜制品有限公司,主产品精滤蜂蜜、固体蜂蜜干粉填补国内空白,正申报市级龙头加工企业。最近又成功引进了总投资3.5亿元的年产20万吨麦芽生产企业,年总销售5亿元,其中一期投资6000万元,年销售1.5亿元。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在快速开建麦芽生产企业的同时,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力争引进更多的好项目。重点突出发展基地带动型项目。便仓近年共向上争取各类农业项目8个,初步形成1000亩设施蔬菜基地、8000亩省级农业综合项目开发示范区、万头良种猪培育基地、2万亩省级优质稻米基地、年产2万吨“朱庄”“晶晶”牌豆制品加工基地、规模在5万只以上家禽繁育基地、60万公斤粉丝制作基地等,要尽快加大推进力度,不断完善提高。要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几品”,争创品牌。重点突出发展城市服务型项目。全镇先后招引并建成绿园、杏林、仰徐绿化储藏等6个园林绿化企业,在仰徐路形成300亩中高档花卉、常绿苗木等繁育规模。镇农业中心在新民村建成60亩花卉苗木培育基地,为全镇发展花卉苗木提供示范与技术支持。鼓励发展冬枣栽培示范区,填补盐城市场空白。重点突出发展外向拓展型项目。依托现有外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加快培大育强。所有产品全部远销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花美蜂蜜公司,今年又投入50万元进行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出“固体蜂蜜干粉”,三种主产品年生产量可达1.5万吨,年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马沟肠衣厂积极更新生产设备,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年出口肠衣800吨,创汇500多万美元,吸纳周边富余劳动力200多人。因此,要继续加大花美蜂蜜公司、马沟肠衣厂扶持力度,并积极引进发展外向拓展项目,带动农村发展。
2、大力推进农民转移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把这项工程作为现阶段最大的富民工程来抓。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三策并举”,2006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34户、私营企业168户,要鼓励自主就业、全民创业,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出去打工挣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投资创业,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每年新增转移2000人。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统筹就业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整体水平。坚持转移对象、领域、范围“三个拓宽”,把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和女性劳动力尤其是“4050”人员作为转移对象,加快向二三产业和城市服务业转移,积极开拓镇外、境外劳务市场,充分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同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
3、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便仓培训农民抓得早,2002年就在全区首家举办电动缝纫工培训,先后培训转移农村妇女1000多人。今后还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仅要培训就业技能,而且要培训务农本领,还要培训创业知识。“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重点面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人员、贫困农民和复员退伍军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重点面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完成农民创业培训3000人,重点面向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较强、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殖专业户、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和返乡创业人员。全省全面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制度,我镇要迅速将培训券发放到农民手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培训机构。
4、大力推进规划全覆盖工程,加快镇村合理布局和建设。过去,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有的“手指一条路、头点一幢楼”,建了拆,拆了建,劳民伤财,教训十分深刻。现在,农民最怕的是一茬干部一个规划,后任否决前任,劳命伤财。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在这方面华西就做得很好,有一个前瞻性很强的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山南钱庄、山北粮仓、当中天堂”的格局。2005年召开的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根据规划,将全省近25万个自然村逐步调整为4.2万个农村居民点。我们现在搞新农村建设,最着急的就是要搞好规划。目前,全镇总体规划已委托资深规划设计院负责,仰徐村委托苏州科技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进行规划设计,其余村居规划正在实施中。在规划编制和居住点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三条:一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加强规划管理,确保农民新建、翻建住房建到规划点上,并以良好的配套设施、整洁的居住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民,绝不允许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二要因地制宜,不搞千篇一律。要加强分类指导,彰显自身特色,避免上下一样化、村庄一律化,更多地依托有一定居住规模的旧村,进行改造完善,避免乱拆乱建、大拆大建。三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不能下指标、定任务,防止搞成大规模的集中建房运动。建房需要有合法手续,否则是违法违章建设,就要拆除。
5、大力推进农村道路通达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要按照新编制的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行路桥同步建设改造。“十一五”期间全镇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公里,改造各类大中型桥梁5座,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同时,加速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推进农村公交通达工程,到2008年全镇行政村和集中居住点的公交车通达率达到100%。
6、大力推进农村“三清”工程,打造良好人居环境。从农民的实际愿望出发,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推进“六清六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给农民创造整洁、卫生、宜人的环境,重点在“三清”、“一绿”上下功夫:一是清洁水源。坚持不懈地推进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去年底以来全镇各类河道148条长达178公里,全部疏浚整治出新,其中今年疏浚28条30公里清淤20万方,力争至2007年底基本完成全镇河道疏浚一遍的任务。探索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禁止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和污水。二是清洁村庄。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利用总投资2.58亿元、日处理垃圾800吨的盐城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这一优势,对全镇垃圾实行集中投放、集中清运。目前该公司日处理垃圾400吨,发电66万度,上网电量达60万度。今后要加大这方面投入,继续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企处理”模式。加快推广秸秆还田、气化等综合利用技术,有效制止秸秆焚烧。三是清洁生产。农业上重点控制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解决畜禽集中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染,推广仰徐村循环经济做法,在合心、蟒南、北港三村先行试点,新建沼气池212座,既净化了空气,又减少了农民生活支出;工业上重点推进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从严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加快工业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总投资2.3亿元、一期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盐城城南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要不断加强园区、集镇排污管道建设,与污水处理厂相连接,使“污水”变“清水”后再排入河里。四是绿化造林。坚持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大规模开展种树补绿。重点加强庭院、“四旁”、集中居住点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去冬今春以来栽植苗木25万株,新增高标准农田林网1.2万亩,新增通村公路绿化42.46公里,分别建成全市一流、13.2公里长的绿色景观长廊和绿色水上通道,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为“湿地之都、水绿盐城”增添一大亮点。
7、大力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着力抓好两件事:第一件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推进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转型,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使群众能就近就医,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第二件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扩大覆盖面,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镇党委政府将逐步提高补贴标准,直至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埋单”,鼓励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居继续加大补贴或为群众参保“埋单”。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便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2004年由省财政增加补助资金,取消了镇财政配套资金,而我镇2004年至2006年仍按每人2元的标准资助,2007年又补贴4元。此外,按农业人口每人0.5元的初保工作专项资金和每人1元的预防保健劳务补助费,也足额到位。对于“三老”个人缴费则统一由政府“埋单”。与此同时,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居加大扶持力度,杨坝、益民、东升、仰徐、吴杨等8个村居全额扶持参保,宝才、方向等村居则按每人每年5—10元不等标准给予参保群众补助,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居覆盖率达100%,参保人数近4万人,占全镇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
8、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工程,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要以思想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体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今年举办了农民小型运动会,今后还要举办类似的活动,扩大参与面。用先进的理念、勤勉的精神、合作的意识武装农民,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开展“我以便仓人为自豪”主题教育,将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各级干部创新方法,鼓励村居工作争先创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要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支持仰徐村争创全国文明村。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今年初,我镇在全市首家实现数字化电影进农村、进校园;扎实推进有线电视通村进组入户,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截至2006年底入户率达60%,可以通过降低初装费、收视费等方式,确保有线电视入户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各类体育活动。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要着力建设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9、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便仓要在全镇构筑四道保障线,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在基本实现“即征即保”的基础上,做好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尽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对于这方面,我镇坚持让大财政的阳光雨露洒下千家万户,开办爱心超市、开展结对助学、实施结对扶贫、承诺临时救济上不设限等等,保障了困难群体正常生活。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水平,并办好“便仓爱心超市”,要鼓励全社会关心、支持“爱心超市”,确保其能正常运转。三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前面已经谈过。四是农村养老保险。加快建立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以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推广前进街道办事处发放老人退休金等做法,鼓励和引导各村居结合自身实际落实惠民措施。
10、大力推进“结对帮扶致富”工程,加快东西区新农村建设。一是改善发展条件。坚持“东区看精品、西区看规模”,东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与大市区对接,并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都要重点向西区村居倾斜,鼓励东西村居结对发展、实现互促共赢,要加快新行政中心建设,增强优势集聚、辐射功能,快速提升西区占全镇经济总量的比重。二是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选准产业项目,发展一村一品、几村一品,提高农业效益。三是开展结对帮困。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落实相关单位挂钩结对,分年度逐户落实增收项目,确保限期脱贫。把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全部纳入培训计划,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努力做到每个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家庭至少有1个转移就业。
五、增强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科技、体制、财力支撑
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思路、政策措施、工作部署都已十分明确,在抓落实的具体工作中,要着力增强产业、科技、体制、财力四大支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增强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没有产业支撑,就是一句空话、一个空壳。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社会的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发展产业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如充分利用水面、交通、地理位臵、生态环境、劳动力等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突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几品”,形成鲜明的特色。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产业,要立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把握发展趋势,大力开拓市场。现在来看,要多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流通业、农村旅游业和各类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个地方要真正富民,还是要因地制宜发展非农产业,即使搞农业,也要向工业化的方向努力。发展产业,要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能人大户、“双强”党员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带头、带领作用,同时要开阔眼界,内引外联,吸引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
第二,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培育新型农民,哪一样都离不开科技。我镇历来重视科技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2006年完成省级科技新产品鉴定2项,新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完成专利申请22项,新建产学研联合体6个。今后要瞄准一流水平,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资源,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体系。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探索、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和速度。要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快推广运用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体系各个环节的渗透。深入实施、积极响应“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活动效果。加快农村科技进步关键在人,关键要让农民掌握知识、技术和本领。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和创业本领的培训,让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和岗位竞争能力,能够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一些适用农业技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增收致富;让有创业愿望的农民能够瞄准市场,选准项目,有效投入,成功创业。要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增强体制支撑。新农村建设要抓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继续办好“便民服务中心”,中心自2005年成立起累计收件2000多件,办结率高达98.1%。与此同时,要健全“六种机制”:第一,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村庄整治,涉及到土地征用、流转时必须依法办事,不能随意调整承包土地、改变承包关系、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第二,健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形式,以市场带龙头,以龙头带基地和农户,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形成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机制,多搞订单生产,搞好“二次分配”和返利分红,让企业获利、农民得益,实现“双赢”。第三,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真正做到向“三农”倾斜,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第四,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村里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搞不搞、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要由农民群众说了算。要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第五,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激励广大干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做到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第六,健全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帮扶机制。重视农村的贫困问题,摸清情况,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提出对策,形成有效的帮扶机制。要从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农村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四,增强投入支撑。新农村建设说到底需要用钱。钱从哪里来?是个关键问题。第一,村级经济要增强实力。许多新农村建设搞得比成功的典型,都是村里的经济实力比较强,有这个条件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如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等。所以每个村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尽可能增加集体收入。当然,我们不能在农民头上打主意,而是要在开发资源,盘活资产,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上做文章。第二,财政要增加投入。中央和省、市、区多次强调“三个高于”的政策,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我们要很好地抓落实,让农民得益受惠。第三,工商企业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商企业发展了,要反哺农业这个“母亲产业”,回报农民这个“衣食父母”,广泛开展村企合作、村企挂钩、村企互动活动,或帮助发展产业,或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或捐资建设公益事业。
六、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新农村建设推进一年多来,总的来看,非常有力、有序、有效,形势喜人。但也有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是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没有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二是偏,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没有放到突出位臵来抓;三是高,要求较高,预期较高,没有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四是同,模式相同,步调相同,没有体现自身特色;五是等,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对此,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要全面理解、正确把握中央提出的五句话20字的总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做到:
第一,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基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俗话说:“腰里没铜,不能称雄”、“手中无米,唤鸡不灵”。建设新农村,关键靠发展,没有发展成果作基础,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停留在美好的“蓝图”上;建设新农村,首要在于生产发展,根本在于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就没有条件去搞村容村貌建设,即使一时搞了,也长远不了。我们既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要始终把又好又快地发展放在第一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开拓市场,什么效益高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农民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大搞短平快增收项目,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帮助组织和服务农民“走出去”,富了以后“返乡创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大力发展本地民营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要通过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工业项目、兴办服务业等,拓展镇村经济发展空间,增强镇村经济实力。高度重视债务化解工作,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第二,新农村一定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没有科学的规划,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镇村建设可以一步步来,但镇村规划必须前瞻先行,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制。基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科学规划和建设摆上重要位臵,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位臵、地形地貌特征、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集中居住点位臵、规模和形态。在编制好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要按规划建设道路、饮水、电力、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确保农民新建、翻建住房建到规划点上。搞规划不是做形式、摆样子,而是要真正按规划办事。
第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要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虽然各地所处位臵、经济实力、工作基础、群众富裕程度等等都不一样,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但都要为农民多办实事,多做好事。经济实力强的村居,要向高标准努力,向先进水平看齐,加快推进;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村居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从清洁村庄、美化环境等方面做起,让老百姓感到新农村建设有变化、有成效。镇里部署的“十项实事工程”,各村居要根据情况加以落实。要很好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增收致富问题,解决道路、就医、上学、生活保障等问题,不仅要让人人过得去,而且要努力让人人过得好。要先易后难,由少到多,一件一件地去做。
第四,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实事建设和典型示范上,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是生产发展、民主管理、得益受惠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投入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面,我们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切不可通过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搞各项摊派来建设。要以良好的配套设施、整洁的居住环境、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到规划居住点上,坚决禁止违背农民意愿,对现有农民住宅强行拆迁。中央和省、市、区及镇制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落实到农户手中,不能打折扣,搞中间截留。农村基层干部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现在,行政村的规模大了,镇村干部的调控手段少了,外出的农民也多了,做好基层工作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不简单。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基层干部,基层干部也要勇挑重担,化压力为动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第五,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搞经济建设,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不行;搞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没有物质的支撑也不行。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抓有形的建设,又要抓无形的建设。要繁荣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传统美德,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和就业创业能力。切实解决好涉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冬训题库】推荐阅读:
冬训动员报告08-25
冬训讲话10-31
党员冬训主持词06-22
党员冬训实施规范11-01
简报8党员冬训11-29
关于冬训心得体会06-21
农村党员冬训方案(石屏)09-06
党员干部冬训讲话稿11-14
党员冬训工作的实施方案08-01
某县2010年度党员冬训工作总结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