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团日活动新闻稿

2024-07-26

公益团日活动新闻稿(精选7篇)

1.公益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一

新闻稿

公共场所,讲公共道德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在XX班召开了以“公共场所,讲公共道德”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七点四十分由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活动的一开始,大家一起起立唱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由于大家都是大一的新生,所以可能都不太会唱团歌,而且在板报的方面有材料的欠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大家依旧热情高涨,就像团歌里那样唱,我们是共青团,所以我们要具备不屈不挠,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作为河外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专注坚持和征服。

唱完团歌以后,主持人开始介绍关于本次活动主题“公共场所,讲公共道德”,并提出问题什么叫公共道德,同学们积极配合,并且踊跃地回答问题,最终由主持人更加全面的概括了什么是公共道德,公共道德其实包括很多方面,在文明礼貌,保护环境,家庭社会等各种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公共道德。主持人通过一个大题目“什么是公共道德”引发出新的问题,“当今社会存在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同学们纷纷呼应,踊跃的发言,举例说明了很多的不文明现象,比如说: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在公共物品上随意乱画,满地乱扔垃圾,不赡养老人以及弃婴等,并且就着‘弃婴和不赡养老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列举真实的案例指出这种恶劣问题的错误之处,并且呼吁大家以后不要这么做,要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长大了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的子女。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讨论结束后,本班以寝室为单位表演了许多与主题相关的节目,节目的形式各种各样,有三句半,演讲,情景剧,名人的故事。三句半的表演提出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说出了社会的美与丑,称赞了那些社会中的好人,并且抨击了那些没有道德的人;情景剧《黑与白》还原了现实生活中公交车上的一幕,体现了公交车上的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同时也歌颂了那些有道德的人,呼吁我们像那些爱心人士学习,从这个节目中,让我们明白了让座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体现的是个人道德水平和素质,我们应该学习照顾老弱病残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且争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以及名人的故事更加呼吁

我们要像伟人学习,像榜样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

接近活动尾声的时候,本班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老人倒了该扶还是不该扶’全程的活动现场的氛围都特别的活跃,大家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本次团日活动最终落下帷幕,不过大家激烈的心情却难以平复。通过本次活动的召开,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要做一个有品德,有素质的人,身为一个大学生,身为一个河外人,我们要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2.公益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二

一、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特点

在21 世纪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的中国,慈善事业之重大,自然不在话下,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进行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那么传播慈善公益活动中媒体具体呈现出什么特点呢?

(一)信源与反馈的双向性

慈善公益新闻不仅有一般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除此之外在传播方式上也具有大众传播的一般属性。但同时因慈善事业的属性,具有了不同其他传播的特性,即单一性。在我国早期的关于慈善事业的报道中,基本是由政府组织和宣传,传播渠道十分的单一和匮乏,无法造成较好的宣传效果。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速覆盖和不断创新之后,报道信息内容不断加深和挖掘,慈善事业的报道也呈现出新特征。一方面,相对于早期的慈善报道,受众能从报道获得额外的附加信息。另一方面,早期的慈善传播是指向性,单一输出信息的过程,而现在的慈善传播报道不仅带给受众相关信息,还能通过某些渠道反馈受众的需求,也就是说孕育出了受众之于媒体的反作用力。

(二)慈善公益活动传播议程的策划性

慈善公益活动的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敏锐发现突出社会问题后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报道形式,是媒体独有的参与和报道公益事业的方式。媒体关注点大多是围绕与公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新闻主题展开的,而且呈现出很强的策划性。

慈善公益新闻主题报道活动延续了传统媒体公益活动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度,对公益活动的主题进行了精心地筛选过滤,提供策划性更强的新闻主题报道,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传播媒介的终端融合,形成强大合力,增强公益宣传效果,更体现了全民参与的“大公益”理念。

(三)慈善公益活动传播效果的舆论性

在“互联网+”思维遍布各领域的今天,任何一类新闻的出现都能快速的更新和普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光速计算,使得信息传播后的舆论场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效果同样如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舆论的活跃度反应了一则慈善公益类新闻传播效果。事件引发的新闻舆论是否能引起社会各界能对我国慈善事业建言献策,从不同层面借助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媒介,随时随地来反映不同人群的看法,积极行使个体或集体对重大慈善公益事业的舆论监督权力。

二、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报道中的现状分析

基于目前我国新闻在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传播现状,需要进一步理性认知新闻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角色功能:

(一)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的推动者

在2012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举办的“中国公益论坛”上,马尔科姆·麦卡斯克在分论坛“全球慈善案例剖析”上将新闻媒介对慈善事业的大力宣传提上了新的议程。新闻媒体影响和掌握公共新闻的舆论导向,这是由中国的新闻事业的属性所决定。中国官方媒体首次不间断实时直播重大灾情的报道,源于2008 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此次实时不间断直播报道使社会各界全方面了解受灾状况,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呼吁全世界为慈善救援提供确凿的渠道。新闻媒介一次次发出声援,在重大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面前,央视作为唯一的新闻媒介肩负重任,冷静克制的报道风格,将受灾情况和救援一线带到了受众面前。

2010 年,我国互联网新技术迅速发展,毋庸置疑,互联网高端技术的普及实际上是在重组当前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滞后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走向了时下创新的、多元的、迅速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体。不仅对受灾的实时情况进行了详细可信的报道,更是从所需物资、所需人力、捐助渠道和赈灾善款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性的深度报道。

(二)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的组织者

任何类型的新闻,想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必先传播价值认同。由此逻辑可以推导出:相对于一元价值观时代,当前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时倡导去中心化而非昔日能比,为受众组织营造了开放、自由的舆论场,消除非黑即白一刀切的态度。对于慈善公益类新闻价值的传播,更需要媒介精心策划,扮演好组织者的身份。乔姆斯基(Chomsky)[1]曾提出“制造认同”的传播原理,旨在媒介不仅是宣传工具,它更是启迪者和组织者。旨在从人们潜意识里根植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并有序组织人们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使大众融入媒介制造的社会体制中。而在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中,媒介的“制造认同”这一本职更为凸显。这不仅是由媒介自身的倡导力发挥作用,更是由慈善这一本质行为发生同理心的效应。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策划组织了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慈善1+1》、浙江卫视的《圆梦》、东方卫视的《闪电星感动》等。诸多慈善公益活动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巧妙的呈现了媒介对慈善公益活动关注与宣传,同时也为普通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提供了正规公开的平台。公益广告由于受众面广和易接受,逐渐成为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新秀,为其发展起到了增砖添瓦的作用。通过公益广告,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愈发了解慈善事业,并加入其中,一改往日的明星慈善的困局,慈善公益活动开始走向一条全民化的道路。

(三)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监督者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功能。通过对国家各项领域的报道和评价来影响舆论走向。公益慈善的覆盖面大到社会集团,小到民间个人。媒介通过各种传播工具不断启发受众的慈善意识,而政府的职能规范尚未成熟,此时媒体应该迎头而上,充分发挥启迪和监督功能,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得慈善事业得以平稳良性的发展。作为国内曾经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也不乏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例如“郭美美事件”,其影响十分恶劣,导致大众对官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丧失。芦山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只收到14 万元的捐款,而壹基金则达到了2200万元。媒体的监督报道使得那些在慈善活动中非法盈利的丑恶嘴脸得以曝光,提高了受众对于此类事件的甄别力和警惕性,引导了受众对慈善活动完整流程的关注以及监督,确保了款项的正常使用。

三、慈善公益活动报道过程中体现出的弊端

(一)报道模式的同质化导致受众审美疲劳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面向受众完全打开。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不断演变,过去的接受者逐渐演变为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关于慈善新闻的传播屡见不鲜,并且取得了比传统媒体更好的传播效果。纵观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传播技术的日异革新和媒介产品的层出不穷,使接受者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走向了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而对于重大灾难性或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更要强而有力地从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以及尺度等各个维度来把握。然而,就目前现状来看,媒体无论是对救助者,还是对于被救助者,其报道形式乏味可陈,且流于表面,无法深挖事件本身的隐患,造成社会大众对发生在身边的慈善公益活动渐渐流于麻木。

近年来,对明星和富商参加慈善行公益活动的报道早已成为新闻媒体的跟踪热点,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报道慈善公益活动,是目前媒体惯用的手法。千篇一律的报道风格不但使受众联想到明星的作秀炒作嫌疑,也给普通民众造成一种慈善事业只有名人能做与己无关的错觉。另一方面,民众通过媒体传播了解救助者和被救助这段情况,可是媒体在此过程中报道形式匮乏单一。传播学的基本模式认为,大众对信息内容本身的信任,往往会小于对信源以及信息的说服效果的信任度。长此以往,受众就会对信源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产生割裂感,伴随着在以往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源的可信度渐渐消弭。当这种范式的传播方式和个体经验被分解的时候,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而在此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若传播内容对受众具有天然的较为激烈的刺激作用,那么,随着传播频度的加强,带来的反而是传播效果的下降。所以,只有寄希望于其报道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包括传播内容的革新以及发掘更具人文情怀的视角,方可打消受众的抵触情绪。才能让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回归到正常的、积极的宣传轨道上来。

(二)报道内容片面化体现出媒体专业素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慈善公益事业仍然并将较为长期地处于萌芽状态。媒体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把脉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认知。造成不够专业、不够深刻的相关报道,同时很难保证较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发布于2011 年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吸引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关注,然而“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落选,引来了大量媒体对陈光标“高调行善”行为的抨击报道。过分的批评导致报道的片面并夹杂了某些恶意情绪,裹挟来了狭隘的小市民心态,以此来引导舆论。这种报道的出发点没有落在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没有承担起媒体应有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受众没有聚焦慈善事业的深度意义,反而引向了对捐助个体的调侃打趣心态。

关于慈善事业,媒体一方面具有传播弘扬的职责与功能,另一方面,也会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然而现在的现实情况下,媒体的监督功能有时过于狭隘和偏颇,以媒体和道德制高点的角度,不允许慈善过程中产生任何问题和瑕疵,造成了对捐助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伤害。此外,关于慈善捐助的报道环节中,捐助者捐助数额的多寡和高低,成了媒体大做文章的重点地带,这样的行为无疑使慈善事业沾染了铜臭味,蒙上了功利的阴影。“捐”和“助”作为慈善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角色,二者互不相等但相互联系。公益慈善机构如何使用善款,正是我们当前所要大力去报道和关注的点,对这方面报道,新闻媒体的专业度和素养还远远不够。

(三)报道注重形式的娱乐化而导致内容缺乏深度

自2008 年汶川大地震,新闻媒体将中国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推向新的高度。小到个人和民间组织,大到中国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官方和国际慈善组织,将社会正能量通过各种渠道,导向了受众。

例如,2014 年,由全球举行的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简称冰桶挑战赛,于中国举行,参赛者大多来自娱乐圈演艺明星以及科技界、商业圈创业精英、CEO等各大领域名人。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挑战冰桶,如果拒绝接受挑战,就要为治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提供一百美元的资助。此项挑战已经被纳入世界慈善公益活动,为了就是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种叫做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最终呼吁社会各界人事积极踊跃募款帮助治疗罕见病患者。然而,活动发起后招致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宣扬。多家媒体试图通过各自的不同立场来定位此次慈善活动对社会能动性的作用。

但是,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从未断绝,质疑此项活动的深层次意义并不纯粹是利他主义。一方面,参加活动的大多数挑战者选择的是将冰水倾倒在自己身上,并不是将一百美元捐给治疗协会。其次,有人指出,冰桶挑战引入国内,明星作秀则成了媒体的最大卖点。还有不少大V纷纷通过微博互动参与冰桶挑战,借势圈粉作秀。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自然导向娱乐圈的炒作,这种一边倒的传播行径显然不符合媒介传播的专业化水准,严重违背了媒介传播素养和传播伦理。

四、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应对决策

慈善公益活动彰显媒体责任,各大媒体应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在报道大型慈善类公益活动设置传播议程时,尽量避免单向传播模式,[2]及时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互动交流,达到理想的传播意图。媒介要善于搜集和运用灵活多变传播角度,根据目前慈善新闻的深度嬗变来更准确的定位自身的角色功能以服务受众。

(一)传播慈善公益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媒体要传播慈善公益文化,必须以准确完整地认识慈善公益事业为前提。慈善公益事业是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帮助处于需要中的人而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建立在民营社会性的救助事业。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慈善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其次,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的形成和成长需要良性的人文关怀的土壤。媒体对于慈善活动的报道,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大众,媒体应该从容应对,能够为社会传达不同阶层的声音。对于整个新闻行业而言,慈善公益活动也是社会大众备受瞩目的新闻产品。慈善公益活动作为一种时下的主流文化,对于慈善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不可或缺。

(二)为慈善公益活动构建良好的舆论场域

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媒体是宣传者和组织者,更要考量报道的角度和技巧。关于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其核心是慈善文化,培育全民慈善的良性环境。应该以慈善文化为核心,培养公民的慈善意识,将慈善公益活动的机制、流程、善后环节公布于众,让受众从意识里正确理解并认可这种特殊活动,方可促进更多的受众自发性地加入到慈善公益活动的队伍里。同时需要注意,要以公平客观的角度和心态来对待他人的慈善行为,避免出现只批评不行动的情况。

(三)培养社会大众正确的慈善意识

从认知层面的可理解性[3]来谈,慈善从来不只是有钱人的事情。无论是从普遍的社会福祉还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全面发展,普通阶层大众也可以做慈善这一点无可厚非。统筹社会宏观层面来剖析,它是企业或集团提高自身实力的驱动力;从个人精神层次来分析,是个人修为和人格魅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从情感层面的可移情性[4]特点讨论,媒体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比如见于生活细节中的平凡人的“小慈善”,广而报之,利于受众正确认识慈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平凡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并且引导普通民众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能力自发的加入慈善,让普通民众逐渐明白:慈善公益永远是人类的需求。公益活动现在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不单纯是富人的专属“游戏”,体现于普通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四、结语

在现阶段,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体的中国,慈善是社会资源再分配以及有效配置和再开发的特殊形式,当它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后,已经快速演变成一项事业,甚至一个行业。“大凡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新闻媒体在面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并且具有特殊意义的朝阳产业该如何有效履行职能,按照我国现阶段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不仅应该视其为“捐”与“助”的范畴,长远来看,它已然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绿色产业,协调了资源再分配的同时又解决了大批的就业问题,这一系列效应都值得每一位敏感的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新闻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宣传和监督职能,促使各行各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主动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让慈善公益活动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健康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3.团日活动模式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三

关键词:和谐校园;团日活动;创新发展

因为团日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做好团日活动,要主题鲜明、时代感强,采取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同学们的情绪,展现当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而且可以促进同学们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现。但目前团日活动的模式过于老套,不能够引起广大同学的共鸣,如果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创新团日活动,可以增强团日活动的效果。和谐校园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发展,是一种以学生、教师、学校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和谐校园能提供自由、丰富多彩、全面的育人氛围,其能帮助学校的协调运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将推动学生、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当前高校主题团日活动的现状

1.内容过于传统化。高校团日活动的内容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每一届团委只是按照以往活动开展,并未探讨学生的实际需要。如组织团员学习某文件或精神,学完了工作也就结束了。

2.活动比较形式化。大多数团日活动缺少实际调查,只是参照网络等工具开展活动,广大团干部没有形成责任意识,多数团员学生以应付、“完成”任务为先,缺少对团日活动的思考以及创新。

3.活动注重娱乐化。现在大学经常会看到“达人秀”“快乐男声”等这类在电视上热播的节目,甚至在开展“非诚勿扰”节目,大学活动开始追求娱乐元素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可以放松,但没有达到团日活动应该取得的思想教育效果。

4.效果渐渐变弱化。活动越来越多了,能真正吸引人的越来越少了,这是大家普遍对于团日活动的认识,很多团日活动都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很多活动只是花了很多的经费,但收效甚微。

5.情绪开始抵触化。活动越多了,但真正吸引同学的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活动已被动地与“打发时间”“无聊”等一系列贬义的词联系在了一起。而动员大家参与的过程又自然地被戴上了“充人数”的帽子,而同学在参与的过程也只是“完成任务”。

二、和谐校园的内容

和谐校园是一种建设安全、活泼、严肃校园的全新理念。大学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谐校园在培育“四有新人”上,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成效卓著。和谐校园是一种创新、健康、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这种环境下,发挥出最大潜能。和谐校园是一种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在诚信互助、和睦相处、愉悦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和谐校园的建设在大学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团日活动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同学的大学生活的丰富与否,最终,会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所以说在高校做好团日活动非常重要。

三、通过利用主题团日活动创新来建设和谐校园

1.开展团日活动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上有一句流行的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所以能看出思想道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要通过分析同学在思想和道德中存在的偏差或不足,确定学生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而不能盲目地“一刀切”,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地实施。

2.强化团日活动的服务意识并营造良好的氛围。团干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确立好自己的服务意识,能让广大同学感受到活动确实是在用心去做。能够吸引广大同学关注并获得支持是团日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也是检验团日活动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团日活动必须要围绕能够丰富同学的大学生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帮助大学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这些为开展目的。让同学能切实感受到参加团日活动带来的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同时要利用各种方式反复宣传,全校上下形成重视团日活动的氛围,让每个同学都了解团日活动,则会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活动。

3.依托大学生喜爱的DIY文化丰富团日活动的内容。大学生是人群中最前卫的群体,他们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也喜欢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团日活动也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团日活动应当借助学生喜爱的DIY文化,在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运用其喜欢的载体和平台,把握好团日活动的定位与主题,将团日活动主题细分为四大类:思想道德素质类、科技学术与创新类、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通过比赛、参展等方式展示他们的作品。

4.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创新高校团日活动。结合团日工作进社区以拓宽活动渠道及扩大社会影响力,搭建实践服务平台,利用假期在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让班级团员融入社会、进入社区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开展活动,在实践中感悟、锻炼和成长的同时,也让广大群众、社会感受到高校团员的热情和社会责任;完善竞争机制以提高活动质量,通过“招标”选择团日活动,先有团委确定活动主题,采用立项和征集团日活动设计方案等方式来提高活动质量,鼓励在活动设计等方面勇于创新,加大对优秀的团日活动的资助,对优秀团日活动予以奖励。

5.建立创新机制。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表现自我的重要场所,并为广大同学提供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所以寝室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先建设好和谐寝室,我校有独具特色的“三自”队伍,利用这个组织加强对寝室的管理,能为学生创新性才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搞好寝室文化建设并将其延伸到班集体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

四、结语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局,凝练德育目标,突出组织特色,发挥辐射面广、资源集中的优势,以团日活动为载体,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特长,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加强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特色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美.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07):146-147.

[2]邹进.德]卡尔·雅斯贝尔斯[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3]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郑蕾,殷为民.对当前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现状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黄必春,刘向,吴华丽.在改革和创新中提高党课的教育实效[J].法制与经济,2007.

[6]吴文君.关于优质团课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

4.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四

随着冉冉春日的升起,八点整的电气学院楼前汇合了电气1206班和1205班的同学们。他们按照事先分好的队伍进行排列,共有6个队,每队都是由不同班级不同宿舍的同学。

活动正式开始前,在两个班团支书充当的主持人的带领下,每个队都各自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活动进行中,每个队伍都需要通过五个关口,并分别从该关口中得到提示信以找到下一关口。虽然太阳很是灿烂,虽然每个队伍里的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宿舍的,虽然关口的寻找很是费劲,但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们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认识了新同学,很快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团队。在他们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终于先后通过了5五个关口,这些关口,有的是十八大知识竞赛,有的是唱红歌,有的是表演,迎来了最终的通关。最后,两班同学一起合影留念,互留电话,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5.大学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五

——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团中央“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大学生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要求,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注重运动、健康生活。xx建一团支部于4月12日在操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同学积极参与。

活动涉及篮球赛、羽毛球赛和乒乓球赛,班里同学大展身手,一改往日“宅男宅女”形象,场面十分热闹、激烈。“趣味投篮”比赛是本次活动中的亮点,男生女生齐上阵,这场男生女生间的比赛,你来我往,比分紧紧僵持,同学们直呼过瘾。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脑力活动转换到身体活动,从蹲寝室到走出来的转变,使头脑更加清醒,精神状态更加良好。

此次活动是我班“三走”系列活动的开端,我班将以“三走”活动为契机,持续地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和促进广大同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体育锻炼自觉性,自主自发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身体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第2篇】大学团日活动新闻稿

——把爱大声说出来

20xx年xx月20日xx团支部与xx团支部,xx团支部一同于雨虹莲开办了十一月的团日活动。本次团日活动的主题是“把爱大声说出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

在活动开始之前大家一起动手布置场地,在展板上写下自己心中的祝福和期望,将活动现场布置得温暖而充满了爱。本次活动xx团支部的团支书还为大家增添了童趣,让小朋友们也参与了其中,让他们说出对父母的爱。活动在大家的期待中展开,首先徐天骄给每位参与者都发放明信片,让大家在明信片上写下心中的爱,不管是对朋友的,还是对父母的,亦或者是对恋人的。大家都很认真地在明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祝愿与期待。

然后由徐天骄统一收起来暂为保管,接着组织大家一起玩了数字抱团游戏,将大家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也将活动气氛炒热,然后在游戏最后给胜利者赠送了小礼品。接着进行活动下一项明信片抽奖,由徐天骄从明信片中随机抽出十张,让写明信片的同学大声读出写的内容,然后在杨兴处领取奖品。同学们都期待着中奖者和他们对亲人朋友写下的祝福,每抽中一位同学大家都用掌声表示祝贺并欢迎那位同学,每位中奖者站在人群中央大声说出在明信片上写下的文字,那一句句并不华丽的语句却让大家都感受到了他们对父母的感谢,对朋友的珍惜以及对恋人的思念,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将爱大声说出来,让每个人都对爱有了不同的认知。

在活动最后,有一位特别的参与者让活动走向了高潮,那位参与者是一位老爷爷,他在大家的簇拥下为大家讲解了爱的含义并为大家深情演唱了几首歌曲,大家都受益颇多,学会了用歌唱是方式来表达爱,最后活动在老爷爷的歌声中和大家的欢笑声中顺利结束。

本次团日活动鼓励大家大声说出爱,让爱的人明白,也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含义,同时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希望各团支部在以后的大学生活里也能互相帮助,一同奋进。

【第3篇】大学团日活动新闻稿

——赛出风格,打出友谊

5月16日下午,20xx城市管理团支部五月份班级羽毛球联谊赛圆满举办。

今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已经走过了九十个春秋,而我们20xx城市管理班级也组建了近一年时间,但这一年里同学们却缺乏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为纪念共青团成立九十周年,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经辅导员老师提议,全体班委和积极分子联席会议讨论决定:5月16日举办班级羽毛球联谊赛。5月16日下午15:30,活动按计划准时进行。此次活动除3名同学开会请假之外,其余78人全部准时到位。

活动开始前一周,团支部书记游善涛主持召开了全体班委和积极分子联席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班级羽毛球联谊赛《策划》、《活动通知》、《操作细则》及相关表格等细节问题;会议决定成立由游善涛任组长的班级羽毛球联谊赛工作小组;会议还进行了此次羽毛球联谊赛的可行性分析及突发状况应对方案的讨论。会后相关班委进行了细致的组织报名工作,参赛选手包括了管科、物流及材化等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同学。

5月16日下午15:30,团支部书记游善涛宣布比赛正式开始,随后他简要宣读了此次比赛的规程。团委崔苏妍老师参加了比赛,助教顾凡应邀担任裁判员。此次比赛分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四种类型。由于组织工作做的细致到位,活动虽然场面宏大,但却有条不紊的进行。

男单场上选手们挥汗如雨,但依旧英姿飒爽;女单场上同学们巾帼不让须眉,精彩纷呈。女双打出了当代女大学生的自信与豪迈;混双比出了男女同学的默契和姊妹情谊。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付帅、谢雨晴分别荣获男女单打组冠军,杨唯、周亭婷和付帅、赵琳分别摘取女双、混双最佳组合奖桂冠。

17:45,随着最后一场赛事的结束,本次班级羽毛球联谊赛圆满落下了帷幕。助教顾凡与团支部书记游善涛分别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

6.团日活动结果的新闻稿 篇六

团日活动新闻稿

我院主题团日活动圆满成功并获得二等奖!

为迎接南通大学百年华诞,积极响应校团委“ 为进一步活跃团的基层组织,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百年校庆培养团员青年爱校荣校意识”的号召,我院团委于2011年11月19日在大学生活动室隆重举办了“承百年积蕴,绘通大华章”主题团日活动并邀请有关指导老师莅临观摩指导,受邀前来的领导老师有校团委张毅、陈超、张爱文,院书记徐晓艳,辅导员徐惠忠,顾潍文,徐蓓等。本次团日活动围绕主题分为三个章节:萌芽,蕴育,绽放,寓意为南通大学的一路成长历程和如今蓬勃发展的面貌,正像一朵被精心培育的牡丹,历经百年的滋润,逐渐吐露芬芳,表达了我院全体师生对母校百年华诞的美好祝愿。本次活动节目形式多样,包括通大知识有奖竞答、现代诗歌颂通大、百年通大书法秀等环节,中间穿插舞蹈、武术表演,歌曲小品以及乐器演奏等节目,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各位同学素质的全面发展。整场团日活动气氛活跃,意义深远,受到了前来观摩的领导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并在与全校其他兄弟学院的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好成绩!

7.公益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团日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一、团日活动含义及意义

1.团支部团日活动的含义。团日活动的提法最早见于《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章程》(1953年修改稿)第31条:“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有学者认为“团日活动是基层团支部按照青年特点开展的,旨在团结教育青年一代、培养‘四有’新人的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集体活动。所以团日活动的定义即以团支部为单位进行的一系列有益于德智发展的活动,其活动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又称团日活动。团日活动是基层团支部的主要活动形式,主要围绕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来开展。

2.团支部活动的意义。高职院校团委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开展有意义的主题团日活动,能够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增添团支部的活力;能够激发团员更好学习、生活,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能够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全面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深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高职院校团支部团日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1.团日活动内容偏重娱乐性,缺少思想内涵教育。各高职院校的团日活动主题旨在宣传正能量,激发青年一代的奋发热情,活动主题均以回顾历史、五四青年、党史学习居多。在部分学生团干部接到活动主题后,没有深度思考思想内涵、如何激发团支部成员的参与热情,为了让更多的团员参与团支部团日活动、方便自身工作,往往在组织活动中以开展娱乐活动为主,而精神层面不足。导致团支部团日活动参与热情高但思想内涵少之又少,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团日活动模式固定,缺少创新形式和新颖内容。团日活动主题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部分团干部开展活动时往往参照往年的活动形式。缺少创新内容和活动形式,某些团支部受优秀团支部案例的影响,依葫芦画瓢,导致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这些传统活动形式在实践中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对组织开展也因熟练而省时省力,但不断学习往年的活动会降低学生参与热情度。

3.上级指导不足,活动开展效果不佳。当前高职院校团日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人员等条件制约,上级团委未能切实跟进各个基层团支部的实际活动情况,导致各支部在活动过程中无法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缺少交流,面临的实际性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这也一定程度地打击了团支部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整体活动效率不高。

4.活动结束缺乏总结,思考和提高不够。在高职院校团日活动组织开展后,往往缺少总结与思考,这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各团支部未能在活动后及时总结,得到相应反馈意见,造成团日活动的成功经验累积不足,失败原因没有透彻分析。

三、高职院校团支部团日活动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高职院校团委部分可为各团支部提供多样化活动形式。在公益性主题活动中可开展系列讲座、组织共青团员义务献血、联系社区做志愿者活动、慰问敬老院、孤儿院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中可开展主题辩论、专题交流学习、评先评优等。在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主题活动中可开展学术报告会、科研成果展、校园心理剧展演等。在开展活动时,针对不同年级组织不同活动形式。由浅入深,从一年级的学习、调查、参观到二年级的研究、交流。

2.激发团员参与热情和挖掘学生需要教育的主题。在高职院校团委准备团日活动主题时,建议提供多种主题供各团支部进行选择,除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外,也可增加贴近当代团员学习生活的主题。考察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切实需要加强教育的主题,激发团员参与热情。这是开展一个优秀团日活动的前提条件。

3.加强团委指导作用,建立团日活动后续反馈机制。在学校的团日活动评优大会结束后,建议高职院校团委根据各系上报材料的情况,对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出总结性的归纳和反馈。让学生团干部和团员们能及时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为以后的活动积累成功经验,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总结与反思会对团日活动的成功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对团日活动后期情况的调研和汇总,建立团日活动后续反馈机制,能够做到解决团日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将团委的指导作用发挥到实处。

上一篇:语文s版六上课课练下一篇:李卿卿会计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