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1.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天津市东丽区东大桥小学 庄春璟
内容摘要:
新课改以来,人们都在提倡创新,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手段,也是每个教师应当探索和钻研的。
下面我将就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应用优势所在、应用限度与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论述。关键词: 语文 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学 导言: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也是孩子们最先接触、最广泛应用的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也正是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能力的教学,而且更应该包括对人文素养、情感能力、审美情趣、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终身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何种教育教学手段实现这样的目的,达成这样的目标,则成为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积极探索的任务和使命。19世纪末,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演剧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这就是课本剧的兴起和它针砭时弊的重要作用的应用。那么课本剧的效用是否仅限于此,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论证的命题。而是否能将编排、表演课本剧的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种应用是否要使用范围的限定?这种应用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构成了此篇论文的探讨方向。下面我将逐一对其进行论证。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通过人类智慧的创造和提炼形成高于生活的启悟,而这种启悟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每一篇文本都是源于生活,并对生活乃至生命具有启迪作用的。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宽广胸怀;从点滴小事中孝顺父母、关心他人的高尚人格;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人文理念;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养成一种勤学好问,细心观察的优秀品质……
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需要还原于现实生活,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可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出生和存在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使我们无法依靠人力进行选择和改变的。那么是用什么方式才能高速地将所学到的间接经验应用于实践且又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既然如此,在人生戏中出演的每一个人都将是最佳的演员,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小就具有这种表演的天性与天赋。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看你给孩子一些什么?”这就更加说明了小孩子在这种天性、天赋上具有能够超越你所能现象到的更高的可开发性和可塑造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他们艺术加工的课本剧及表演也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这就为课本剧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的优势所在
所谓课本剧,就是通过对所学课本中的课文进行编剧、表演。所以此剧来源于文本文字,是在对文本高度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地再创造,以对话、动作表演等形式真实地再现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而在这种情境展现中,不但充分地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住,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展现)、记忆能力(课本剧的台词是需要每个演员熟记的,它源于课文,则能高效地背诵课文,使背诵文章不再是索然乏味的烦心事)、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逻辑重音和重点篇章段落的把握)、口语表达能力(课本剧不单单是形体表演还包括大量的对话应答)、对文本的应用及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爱表现、擅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何具体形象地表达他的意愿则是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培养的),实现对学生眼、耳、口、心、身的全方位、立体式操练,而且在这种操练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潜能,为学生开辟出另一片蔚蓝的天空和另一段无限宽广的道路。
所以课本剧是基于文本却又高于文本的,他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记忆和复述,更多是加入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种直接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而这种感同身受则会陪伴孩子的一生,受益终生。
当然,我们表演课本剧的目的并不是单向地就文本而体验,而是最终要回归到文本之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情达意的效力,为人类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并把他们发扬光大,为后人提供借鉴效用——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
我们说,“国之利器不可视与人”,宝贵的东西你不能总用,总用他就不金贵了,也不能“逮住大腿就号脉”违背客观规律,所以本人认为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的。下面我将就个人的实践经验对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限度和应用范围进行补充说明。
(一)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限度 课本剧这种教学手段固然不错,但是因为我们每学期的课时量有限,学生的有效可利用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每天只学习语文知识,他们还有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和作业),所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自然就会有限度,加之,课本剧的指导和排演是一件急需推敲和琢磨的事情,必然很耗费精力和时间。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什么事情都是以它出现的稀缺而倍显珍贵,若是长时间,大篇幅地在教学中使用课本剧,一方面学生将会忽略对文本文字的欣赏和对文化的继承,只是就个人的思想而天马行空,进行过分夸张的表演,另一方面他们又因疲于准备而懈怠于编排,以致质量不高,效果不突出,出现走极端的现象。所以我觉得,一学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使用课本剧的数量以不超10次为宜。当然这个次数并不是最终限制,只是一个参考值,它也会因所在学龄段和课文体裁而产生一点儿略微变化。说到这里,我们即将引入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的探讨。
(二)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课本剧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然已经有了量的限制,它依然需要度的约束。我所指的度的约束即是它的应用范围。那它适合哪一个学龄段和哪一种文本体裁呢?
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手段较适用于三、四、五年级,一、二年级可以少量编排,为以后打基础,而且着重练习动词和形容词的表现,以片断为宜。六年级因为临近毕业,升学压力大,所以不要放太多精力于此,亦可仿效低年级,多关注一下语调和神态表现实现内心活动的外化。
至于文本体裁,叙事,童话,送别诗都是良好的适用体裁。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构成,它们既独立成篇又是整个将相和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表演性强,且参与学生多,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童话的话就更好表现,我就不过多说明了。至于送别诗可选《赠汪伦》,把“万家酒家”、“十里桃花”的故事给学生,他们会编排得很好。《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写景的文章和写景的诗歌最好不要用,因为效果不是很理想,散文的话可以酌情处理。
三、课本剧教学手段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适度适量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课本剧的教学手段,确实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我班学生为例,我所在学校是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坐落于村庄中,村民住的全部是平房,有宽敞大院适宜圈养家畜,且门前都有空地和小河流过,可以种树,养花,一派农家田园风光。在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我就地取材,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回家仔细观察白鹅的习性(主要集中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上)是否和课文写的一样,给你的感受是否和作者一样,通过细心地观察,请你扮演一下这只高傲的白鹅。学生们情绪高涨,回家真是认真观察,学得真叫一个像。而且我们的学生家长也反映说,没见过孩子这么用心过,真是不错眼珠,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的时间长了,爱背诵课文了,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还边背边表演,可爱极了。学生也反映,老师这篇文章写的真好,特别便于背诵,而且让我越来越喜欢我们家的鹅了,我以后就把鹅当宠物养,它还能下蛋给我吃,真好。在“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的教学上,我为他们下载京剧视频片断,让他们观看,并让他们回家和鹅的步态对比,再进行模仿,在表演时就颇有惟妙惟肖地韵味,最重要的则是让他们领会到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准,以及恰当的比喻所带来的生动、具体和形象。学生们也逐渐地喜欢上博大精深的汉语,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兴趣,能自发地预习课文,阅读课外书籍,增加知识,武装头脑。
结论:综上所述,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它缘于学生的表演天赋,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最终还要回归文本。它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很好的达成教学三维目标提供极大的辅助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乱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不是每一篇都有编排为课本剧的需要,也就是说课本剧也不是在所有课文中都有出现的必要,也不是在所有学龄段都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有效的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因为参加工作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看法和认识还很粗浅,今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研究的。
2.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好动的极具现代性的有点小懒惰的他们动起来编演课本剧, 编演课本剧可以让他们沟通课本内外, 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可以让他们把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可以让他们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课本剧的编演, 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我现将我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过去我们在教学某一课文时, 教师依照文本, 照本宣科, 肢解整合, 点滴不漏, 必然会让多动的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 并要求他们结合自我理解进行特色表演, 形式新颖, 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课文呢?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呢?怎样编剧本呢?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需要他们去深入思考, 整合编演后才能彻底解决。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 把需要改编的文本认认真真地读下来,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兴趣, 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上课就不再昏昏欲睡。
二、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兴趣
在编演的剧本中, 绝大部分是人物对话, 只有简单的舞台说明, 而进行表演的时候更要求用词准确, 发音清晰, 句式完整, 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那么学生所需要了解的语文知识更是多方面的。把记叙性文本改编为课本剧本, 重点词语的积累, 重点语句的把握, 人物性格的理解, 文本主题的体现等等。这一系列的目标必然会要求他们仔细去阅读、积累、体会、整合, 那编演过程就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更是知识积累整合的过程。如编演《林黛玉进贾府》, 众多人物的对话, 各不相同, 词句也很讲究。如果不能认真分析、反复推敲, 是绝不能编演好的。
三、编演课本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把文本改编成剧本, 需要学生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语言, 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而对话语言则强调个性化, 这就要求学生对人物性格进行准确把握, 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 表演学生只有在把握人物身份的基础上, 进一步观察现实生活中面馆老板的动作、语言、表情, 两者相结合, 才能有效准确地进行表演。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这些,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肯定, 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 也就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四、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编演课本剧, 改编文本是一种创造, 表演活动更是一种创造。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 一千个表演者, 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编演莫泊桑的《项链》, 学生改编后表演女主人公的形象, 围绕剧情的推进结合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动作、表情、对话都会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而汇演时, 台下观看的学生把台上编演的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 自然而然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整合, 使自己的内心理解更为丰富, 台上台下, 交流创新, 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也就行之有效地完成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编演课本剧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是两代人, 老师会不自觉地把他们当成小毛孩, 再加上他们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而编演课本剧, 老师无形中只能是参与者、旁观者、倾听者, 活动起来, 老师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低位置, 参与到活动中去, 如编演曹禺的《雷雨》, 老师可以客串一把周朴园, 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把老师当成编演的合作伙伴, 整个活动下来, 师生之间的隔阂会少很多, 整个学期下来, 他们就会真心地把你当成他们的朋友。
六、编演课本剧可以凝聚班级活力
现在的学生是好动的, 性格有很强的可塑性, “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集体是教育的工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课本剧的编演, 首先要求学生动起来, 无论是哪个环节, 都可以让每个孩子参与进来;其次, 要求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把握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再次, 编演课本剧是集体活动, 他们既有一个个自我目标, 更有一个共同关注的集体目标, 有了目标激励, 他们就会团结奋斗, 不断进取, 在活动中完成集体教育。编演活动将彻底地把所有人都凝聚在一起, 把他们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 长此以往, 班级势必拧成一股绳。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内心世界比作一潭水, 那么, 我们的课本剧编演, 就好比是投水之石, 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他山之石, 那么, 我们的课本剧编演, 就好比是点石成金的魔棒。编演课本剧, 换种形式学课文, 学生定会觉得“不一样”, 教师也会觉得学生“可爱的多”了。
费希特说过, 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 我们还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吧。
摘要:新课标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在热爱语文的感情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基础上, 促使其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编演课本剧可以沟通课本内外, 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让好动的中职学生静下来, 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个性发展,课本剧
参考文献
3.浅谈课本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课本素材;作文;议论性散文
茅盾说过,积累素材要像“奸商”一样,囤积货物“不厌其多”。这都说明积累素材要“厚”,即要突出一个“多”字。因为“多”,才有“活水来”,才可以得心应手,灵活筛选,提取精华,正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为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立足高中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一、课本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课本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历年来都有一些优秀考生因活学活用教材而获得满分,但在实际写作中,许多学生都不会运用课本素材,他们感叹于别人运用的巧妙,但自己却无从下手,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对教材不熟悉。
书本是取之不尽的宝库,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去挖掘。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型材料。因此,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把它运用到作文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信手拈来当材料。
二、课本素材在议论性散文写作中的巧妙运用
1.一材多用,巧作华章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其实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运用《拿来主义》一文,就可以从多角度切入:
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可用于“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
上述材料是来自我们所学过的课本,只要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多加注意,就不愁面对试卷无话可说了。
2.正反对比,互为映衬
在议论文写作中,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运用对比分析,可以先反后正,先正后反或正反交叉使用,这是没有定法的。关键的问题是找准对比的着眼点,看看从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才能把问题分析透彻,达到预定的写作目的。
例如:
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元璋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国泰民安。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别人的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乃明智之举。(山东考生优秀作文《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这一段话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
更加周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通过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3.巧用排比,气势磅礴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作“多料合用”。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
例如:
荆轲刺秦王,遗憾,偏偏没有刺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运来火种,遗憾,偏偏被宙斯钉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屈原忠心耿耿,遗憾,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怀王;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府,遗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招回临安。(《生活有了“遗憾”,才显得美丽》)
文中用了四个例子,共同说明:生活有了“遗憾”,才显得美丽。这四个例子都很典型,这些人都是因为生活中的遗憾,而成就了身后名。这种气势磅礴的论证效果,当然不是单独一个例子所能
达到的。
4.另辟蹊径,新编故事
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是近年高考作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
加许多趣味性,从而大受青睐。
故事新編的基本原则是:(1)继承性原则。就是要以原来的形象为基础,即要保持故事主要形象的基本特征。(2)创新性原则。就是要结合原形特点,创造性地编出一个新故事。(3)意义性原则。就是编出的故事要有中心、有主题。故事新编,往往是有感而发,讽喻现实。尤其是历史故事新编,如果没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就失去了新编故事的价值。(4)普及性原则。就是新编故事的原形应出自人们普遍熟悉的名作。这样才能通过读者的联想扩大作品的内涵。
总之,把课本素材积累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素材的深入剖析,让学生能从课内获得更多的素材信息,教会学生经常使用教材中出现的事例、诗词、典故,那么他临场考试时便可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必能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好材料,做到“材为我用”,能水到渠成地写出精彩的、与众不同的文章。
(作者单位 云南省云龙县第一中学)
4.浅谈动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练习为主,而动漫及动画课件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不仅使传统的课堂成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教室,使以讲解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为文本、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共存的新型教学模式;而且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从呆板、单
一、顺序的教学内容安排转变为生动、多彩、跳跃式的教学内容安排。动漫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越性,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从2011年9月开始,我校开展了动漫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小学动漫教学研究的理性认识。我们将动漫与语文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一、利用动漫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动漫注重于图、文、声、像等信息的有机结合,使知识信息来源更为丰富、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有声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无限延伸的教学系统,这不仅符合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鹬蚌相争》一课时,老师出示《鹬蚌相争》这则寓言的小动画,学生对不仅对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动画里鹬、蚌的动作、神态、语言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立刻被这则寓言故事所吸引,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再例如,写字教学一向被老师、学生认为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借助动漫使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将学生喜欢的动漫形象引入课堂,让它带领学生学习生字,通过读一读学习字音,认一认学习字形,写一写学习字的书写,说一说给字组词理解字义,练一练巩固字音、字形、字义。在写一写这个环节,老师将每个字的书写过程用逐帧动画做出来,把每个字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的书写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书空,加深对每个字的印象。在练一练环节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例如趣味拔萝卜游戏,每显示一个字音,学生点击鼠标把写有相应汉字的萝卜拔出来。另外还有打气球、接苹果、西瓜保卫战等各种形式的小游戏,训练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这种学习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当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动漫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动漫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来抽象、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而变得直观易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需要直观性的感性经验,动画作为支持学习的基础,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够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视听感官的结合,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动画演示的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为什么要把铁路设计成“人”字形?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是怎样行走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生活经验有限不容易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老师就把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行走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制作出来,直观的演示了火车行驶的路线、方向,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作用,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利用动漫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童话、寓言,阐释了深刻的道理,都可以把它们改编成动漫剧本,制作成动漫作品,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老师鼓励学生把这个童话改编成动漫作品,把童话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法,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每个同学负责动画制作的一部分。教师带领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根据剧本做成故事板,详细地画出每个画面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对比内容、画面的时间等等。最后学生在电脑上完成动画的制作。有个小组的作品共有6个场景,寒冷的冬夜,衣着破烂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了火苗旺旺的大火炉,她擦亮了第二根,看见了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根,她看见了慈祥的奶奶,最后小女孩……在制作动漫的过程中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选取最能表现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场景,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动漫的制作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还有的小组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故事进行了改编,表达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想法。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夜晚走在豪华饭店的门口,在饭店的墙角处,小女孩擦亮了第一根火柴,借助火柴微弱的光亮,她看见了公务接待之后剩下的大鱼大肉。小女孩擦亮了第二根火柴,这次她看见了生日聚会之后的杯盘狼藉,第三根火柴,小女孩看见了婚宴之后一桌桌浪费掉的食物,最后,小女孩在饭店的墙角处含笑死去,动画在“勤俭节约,关注贫困”8个醒目大字中结束。
5.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摘要:简笔画,以直观形象诉诸学生的视觉感官,把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形式变成愉悦性的形象,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寄以,使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长久的印迹,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在小学韵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遵循的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其目的是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为学生构筑理解课文的最佳思维流程,激发学生的灵感。关键词:简笔画;教学;作用
简笔画是采用最简单的线条、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概括、形象、幽默、简练、成形迅速等特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经济不发达、教学设施简陋的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走进新课程,就必须多动脑筋,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创新,把简笔画引入小学语文教堂。下面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简笔画手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简笔画理解词语。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简笔画表示,见图1,使学生很快明白,桂林的山不同别处,不是逐渐高上去的,而是仿佛从地面突然高出来似的,而且各不相连的特点,从而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恰当。
可用简笔画表示的词语很多,例如《燕子》中的“圆晕”(见图2)、《一幅壮锦》中的“大山隘口”(见图3)
二、运用简笔画理解句子。
阅读教学中,某些句子意思比较含蓄,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语感不强。恰当使用简笔画教学,则能很快领会,印象深刻。
《燕子》中最好一段写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的情形:“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段话中,作者匠心独具,用词精妙传神,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体会的。教学时,我手拿粉笔,先提醒学生:注意看,高远处的电线个你什么感觉?接着用粉笔勾出几条模糊的电线,学生立即直观地感觉到电线隐约可见的特点,从而体会到“痕”字的运用准确、贴切。随后点出电线上停歇的小燕子,设疑而问:“课文把燕子比作什么?把燕子和电线比作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把燕子比作音符,把燕子落在电线上比喻成五线谱。最后让学生体会到“音符”与“五线谱”珠联璧合的朦胧美,从而感受到比喻句的贴切和生动(见图4)。
《林海》中第二段将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作比较:“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为了理解句意,也可以用简笔画比较,见图5。
《田忌赛马》中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句话是文章理解的难点。图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因由。
三、利用简笔画再现情境。
“情随境生”,一定的情境往往是激发情感的催化剂。某些课文,可适当运用简笔画创设情境,为语文文字训练铺桥引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我”矛盾的内心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特别是通过邱少云的外表去体验他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这是教学的难点。此时,用红色粉笔画出烈火,直观形象地将邱少云被一团烈火包住,在烈火烧身的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坚持隐蔽这一外表展现出来(见图7),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学生一下子进入危急的情境。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邱少云这个伟大的战士的崇高精神受到强烈的震撼!
利用简笔画手段,再现情境的课文有很多。如《海上日出》一文,作者描写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日出刻画得真实传神。图8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启发学生感受日出景观的奇丽与奋发向上的意境。
再如《月光曲》中写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的那一段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如何去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训练的:把皮鞋匠的联想概括为三个层次:(1).月亮升起,海面平静;(2).月亮升高,穿过微云;(3).月亮高照,风起浪涌。
把这三个层次配上简笔画(见图9),再通过朗读,感受意境,加上教师点拨,归纳出皮鞋匠联想的三个画面内容分别表现了不同的乐曲内容:“徐缓清幽”---“逐渐增强”---“激昂有力”,乐曲的变化反映了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同情---激动。
事实证明,这里简笔画不仅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景物的形象美,还让学生懂得皮鞋匠看到的美丽景象是听着乐曲的联想。美丽的景象衬托了乐曲的优美,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既分辨了事物和联想,又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
四、利用简笔画复述课文。
复述是进行口头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些课文,可以利用简笔画理清文章线索,帮助复述。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熟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照图10,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参照旁边的文字板书进行复述。
五、运用简笔画指导背诵。
背诵是积累并内化语言的一个基本途径。有些课文,可以根据要背诵的内容画出一些简单的示意图,让学生看图,按教师的指点循序背诵相应的内容。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可按图十一的提示,看图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内容。
按图12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泊船瓜洲》,可用绿色粉笔涂抹大地,黄色粉笔画月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被形象美所吸引,审美注意力高度集中,形象思维就会随之活跃而得到发展,为儿童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架设了桥梁,放缓了坡度,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采用简笔画教学手段,有利于实行教学气氛的最佳调控。教学气氛,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外部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情绪环境因素。简笔画直观形象,色彩鲜艳,刺激多种感官,能产生抗疲劳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夺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注意力集中,实行对教学气氛的最佳调控。
采用简笔画教学手段,还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最佳调控。心理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内部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情绪 主导因素。简笔画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心理特点,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探索、积极思维的最佳心理状态,实行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最佳调控。
6.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浅谈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中心小学校 熊英惠
【摘 要】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学中教学机智的运用,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机智;点睛之笔
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应该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偶发事件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也有有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掌握教学机智的运用策略,就能使偶发事件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
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机智的案例。它们让我幽默、机智、宽容、茁壮成长……
记得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正当进入分角色朗读阶段,从孩子们喜形于色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最感兴趣、最能展示他们风采的时候到了。好几个小组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预演了。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投入。陈倩美正读到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的那一段,她急切而又高兴地喊着:“妈妈,妈妈!”充满惊喜的语调,叫人听起来真有些鼻子发酸;汪晗韬扮演的青蛙妈妈则是和蔼可亲,语气特别慈祥:“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听着稚嫩的音色扮出老成的语调,看着他摇头摆尾、自我陶醉的样子,真叫人忍俊不禁……
正当我为我的学生而骄傲,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洋洋得意的时候,身后传来了些不和谐的声音。“我就是不演乌龟。不演,不演,就不演!”我回过头一看,原来又是“娇气鬼”牛牛在“添乱”。看他那较真的劲儿,我不禁有些紧张了。这孩子,平时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坏了,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为别人着想。看来,原本精彩的课堂气氛又要让他给搅“黄”了。我几步跨过去,从嗓子眼里挤出几个硬邦邦的字眼:“怎么回事?”
“娇气鬼”急得脸红脖子粗,一脸的不情愿,瘪瘪小嘴,说:“我就是不演乌龟!”“为什么?”我压住了即将爆发的怒气,低声问道。“人家都说乌龟是王八,我不要当王八。”看着他一本正经、振振有辞的样子,我是好气又好笑,可又有些无可奈何。我灵机一动,想到求助于学生们,于是,我转身面向同学们,故意以老师特有的威严语气问到:“你们谁能说说乌龟有什么可爱的地方吗?”没有人应声,孩子们都有些“不怀好意”地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等着看笑话。我有点儿下不了台,顿时感觉脸面上挂不住了。正在这时,我发现有双纤弱的小手在“蠢蠢欲动”,原来是胆小又孤僻、不合群的“小不点”妞妞。我想,姑且听听她说一说吧。妞妞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我……我觉得……乌龟很可怜,人们都不喜欢它,小伙伴们也不愿意跟它玩。”(语文教学论文 )她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图形,充满同情地说:“你们看,它都伤心得快要哭了。”这哪里是在说乌龟!分明是在诉说自己的遭遇呀!这都怪我,对妞妞关心太少,以至于这个从小就寄养在亲戚家、远离父母的小女孩,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孤独。我不禁心有触动,而且深深地自责起来!
同学们仿佛都受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这时,“智多星”汤傲宇首先发言了,他有板有眼地说:“据我所知,乌龟的全身都是宝。龟肉可以食用,营养价值很高;龟壳还可以做药材。”班长黄铭辉也开口了:“乌龟会保护自己,在碰到危险的时候,它就把头和脚都缩到硬邦邦的龟壳里去,谁也别想伤害它。”“故事大王”郭伟说:“我听过《狐狸和乌龟》的故事,乌龟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打败了强大而又狡猾的狐狸。”好几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说:“我想和乌龟交朋友。”“我愿意和乌龟一起玩。”孩子们真挚的话语让我的脸色一下子舒展开来,内心深处禁不住为我的学生们叫好,为他们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当我正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娇气鬼”牛牛打断了我:“大家都别说了,我愿意演乌龟,也愿意和它(她)交朋友。”边说还边朝妞妞挤了挤眼。妞妞笑了,他也笑了,我笑了,孩子们都笑了。
课堂小剧场开演了。乌龟的扮演者牛牛趴着身子,慢悠悠地摆动着“四肢”,和颜悦色地对“小蝌蚪”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和一阵发自内心的欢笑声……
在这片欢笑声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浇树要浇根,教人要教心”,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与心的、情与情的交流,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以一颗童心融入小学生之中,与之同忧、同喜,让小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亲密的学习伙伴,对他们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有多么大的影响;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机智地驾驭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可以看出,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表情语言之中,都在与学生进行着情感与心灵的交流;都在营造着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与情境;都能看到教师真诚的尊重、恰当的定位。尤其是在突发的教学事件中,教师机智地相机诱导,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巧妙适时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与情感引导。从而走进了儿童的心灵深处,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辨析、体验、感悟,营造出了开放的、有活力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课堂是一个变幻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也有激流澎湃。作为新课改教师,我们一定要保持乐观宽容的心态,不断提高综合知识面,努力加深对教材、学生的充分认知,积极反思和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的教学经验,眼观全局,灵活应变,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创造融洽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汲取知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培训》06期
7.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巧设悬念, 提问要具备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观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时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有趣, 他们就能积极地进行思考, 促进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在课堂提问时, 除了要让学生感到有趣, 引起他们的兴趣外, 教师还要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起到指明灯的作用, 在学生思维发生阻塞时进行点拨。例如, 在在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时, 由于一些学生不喜欢历史性题材的文章, 他们对这篇课文没有兴趣深入研究, 在读课文时就表现得心不在焉。如果按照平时的上课流程,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 教师要对学生通过阅读有哪些体会提出一些问题。但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在进行故事导入时, 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些悬念, 引起他们的兴趣, 同时为了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刘备和诸葛亮, 给他们布置了课外作业, 让他们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来了解这两个历史人物。通过这节课, 学生对课文明显感兴趣了, 都认真地对课文进行阅读研究, 同时对《三国演义》也产生了兴趣。通过用有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激发, 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上, 不仅能发展语文思维, 还能运用创新思维在语文的学习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具有趣味性的提问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更高, 能使学生在进行课文学习时也能自觉地获得学习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二、紧扣目标, 提问要明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为了使学生思维积极地活动起来。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所提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语文课文中可以提问的地方很多, 如果忽视了教学目标, 提问虽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但是这些提问会导致学生混淆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 要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提问, 使这些提问能使学生很好地对文章进行更深的理解。
三、激发思考, 提问要“活”
语文教学中, 提问促进了师生双边的合作交流, 学生和教师的情感能更加和谐。通过提问, 使学生的思维能更加活跃。教师在根据教材进行提问时, 要灵活运用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进行提问, 使这些问题能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 在进行《草船借箭》教学时, 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通过让学生进行自读课文之后,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 老师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们能帮老师回答出来吗? (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 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 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 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 又没有电脑, 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解决。
师:不错, 反复读书, 认真思考, 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 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 讨论, 一人准备汇报, 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 教师巡视, 点拨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都很好, 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 (什么) , 我的根据是 (读课文中的材料) , 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更深, 能使学生通过分析获得更多的信息, 使他们感受到通过探索获得知识的乐趣。
在教学开头, 用教师的疑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应该什么问题都能解答, 怎么还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呢?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想法, 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问题所吸引, 自己开始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四、组合巧妙, 提问要“精”
在语文课堂上, 为了让学生对较难问题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逐步引导来使学生把这个难题解决。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回答问题, 把这个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学生回答起来会轻松很多, 但是这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因为这些细小的问题丧失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精而少, 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有思考的兴趣, 还要使他们能通过回答问题来对文章进行深刻把握。在进行提问时, 所提问题要包含较大的知识量, 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复习。在进行提问时, 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使他们通过解决问题不仅能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能提高思维的综合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一、激发了学生学習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它和需要、动机一样,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课堂上表演课本剧,能指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点”,因为对表演活动的浓厚兴趣,能使他们自觉自愿,心力专一,兴致勃勃,出色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这样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会做到无师自通。
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读分析课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的媒介只有文字符号而无形象可言的课本。而课本剧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它把课文搬上舞台,将课文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死板的东西生动化,书本上的东西现实化,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再由对生活、现实的体认回归到对课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这种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规律正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在一定范围内所应遵循的。
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为一体。正因如此,所以编排课本剧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一种考验。无论是总体策划,还是剧本编排,无论是道具制作,还是音响效果,无论是文学润色,还是表演技巧等等,都能反映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高低。而其中所涉及的创作、创新、想象能力则是这个过程中最能得到充分体现的主要能力要求。课本剧从改编、排练到正式演出,实际上就是一次艺术实践。在排练阶段,学生首先要主动地去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还要引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查阅课外书籍、上网等渠道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材料,收集之后就要对课本和资料进行整合,这实际就是一种再创造。有的课文中留有很多的留白,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合理想象,补充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这样,语言动作丰富了,编演空间增大了,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表演定会让人耳目一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
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时,需要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手,竭尽全力,这样自己的小组才有希望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排演时要亲密合作,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团结,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学校快乐不快乐的重要因素。孩子学习有了快乐的心境,学习也就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课本剧,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为我们的语文课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展示、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09-14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插图的利用08-28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北师大版)10-21
2、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北师大版)07-13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09-03
小学语文s版课本古诗08-29
小学六年级英语课本剧06-29
人教小学语文课本 1—6年级必背优秀美文09-29
高一语文课本07-10
我爱语文课本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