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游泳的鱼》(精选6篇)
1.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游泳的鱼》 篇一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清晰地进行讲述,并能耐心倾听他人的讲述。
2、会用绘画形式创造性表现想象内容。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会想办法的鱼》、录音机。
2、蜡笔和纸若干,幼儿表演的道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鱼儿吗?为什么?
2、瞧,谁来了?
(二)结合图片,了解情节。
1、内容:一天,鱼妈妈和小鱼们在水中游来游去,真高兴呀。忽然,从水面上吊下来一个鲜美的鱼食,小鱼们都想游过去吃,鱼妈妈连忙拦住了他们。
2、提问:(1)小鱼们在干什么?心情怎样?
(2)它们发现了什么?想干什么?
(3)谁来了?是怎么做的(拦住小鱼),又会怎么说(不能吃,这是鱼饵,吃下去会没命的)?为什么要这样?
3、介绍鱼饵――引诱鱼儿上钩的鱼食。
(三)讨论交流,发散思维。
1、小鱼们真的很想吃那鲜美的鱼饵,但又不能被鱼钩钩住,该怎么办呢?
2、个别幼儿回答。
3、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绘画。
4、请幼儿依据自己绘画的方法进行表述。
(四)观察结果,体验成功。
小鱼们吃到鲜美的鱼饵了吗?是怎样吃的?(分享)
(五)粘贴图片,完整讲述。
1、讲述线索:小鱼们在什么地方玩,心情怎样?忽然发现了什么,想怎样?
鱼妈妈怎么说又怎么做的?它们想了什么办法吃到了鱼饵?心情又怎样?
2、幼儿自由看图讲述,并给故事取名。
3、个别幼儿集体前讲述。
活动延伸:
继续创编并表演故事,而且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强,创设适合幼儿的方式抓住时机,从幼儿实际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真正让孩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大班语言活动会想办法的鱼教案】相关文章:
1.大班语言活动教案
2.大班语言的活动教案
3.中班语言活动儿歌《鱼》教案
4.会想办法的小海龟大班语言说课稿
5.大班语言活动《说相反》教案
6.大班语言故事活动教案
7.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家》
8.语言谈话活动教案大班
9.语言讲述活动大班教案
2.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游泳的鱼》 篇二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 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 白纸, 擦手布, 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 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 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 (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 还提出了许多问题, 作出了一些猜想,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 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 (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 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 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 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 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 同时通过共同猜想, 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 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 我把蚯蚓请过来了, 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 然后, 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 验证猜想, 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 (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 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 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 (一圈一圈, 一节一节的) 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 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 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 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 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 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 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 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 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 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 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 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 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 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 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 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 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 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 (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 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 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 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它是谁呢? (小蚯蚓丁丁) 。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 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 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 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 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 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 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 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 又提出了很多问题, 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 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 可以去查资料, 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 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 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3.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游泳的鱼》 篇三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感知,了解和掌握基本卫生、游泳安全知识,形成自我保护和保健的基本能力。
2、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创设去海边游泳的情境,水果、饮料、游泳衣、救生圈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炎热的夏天悄悄来到了,你最喜欢参加夏天的什么活动?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播放海滩的游泳景象的录像,激发幼儿参加的热情,创设一起外出去游泳的情境。
二、引导自主选择、辨析,学会饮食卫生
1.创设情境:在途中大家口渴难忍,要购买水果、饮料。
2.出示水果,幼儿自主选择、辨析。
教师扮演水果店的老板出示两盘水果,(一盘洗过了的好的水果,一盘没有洗的还有点烂的)请几个小朋友挑选。
3.明确饮食卫生。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对夏天吃水果的认识,形成讲究卫生的意识。
三、模拟游泳情境,学习游泳安全知识
1.到达目的地,创设游泳氛围。教师扮演游泳教练,讲述发生的溺水事故,引起幼儿重视。
2.教师播放游泳片,让幼儿明白准备活动的要领和安全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A:游泳时的安全很重要,不能单独一人去游泳。
B:防止眼疾与眼痛 我们眼睛是很娇嫩的,游泳池如果受到病菌或化学物质的污染,最易传染给我们的是眼病。在游泳时如不当心,有可能引起红眼病。为防止传染眼疾,游泳时最好戴上护眼罩,每次游泳后应用清水洗头、洗脸;如果眼睛痒痛,上岸后还可滴上少许眼药水或滴眼剂。
C:防止身体紧张抽筋 如果是刚开始学游泳,心里一定紧张害怕,加上水凉、泡在水里时间较长,都可能导致身体抽筋,一般以小腿抽筋多见。为防止紧张抽筋,下水前的准备活动应当充分。饿肚子时、很累时不要游泳,因为在饥饿时容易出现低血糖。在低血糖或疲劳状态下遇到冷水的刺激,就容易发生抽筋。如果抽筋了,立即停止游动,千万不要慌乱,仰面浮在水面上。如脚趾抽筋,那就马上将腿屈起,用力将足趾拉开、扳直;小腿抽筋,先吸足一口气,仰卧在水面,用手扳住足指,并使小腿用力向前伸蹬,让收缩的肌肉伸展和松弛。抽筋时,最好立即上岸,如果无法上岸,在自己处理抽筋的同时学会喊叫呼救。游泳馆游泳池的水温一般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到了11月份以后,水温将逐渐达到29摄氏度,26-29摄氏度这个温度最适宜游泳。
D:此外,游泳时间不宜过长。游泳时我们年龄小、体力弱,所以每次游泳的时间不能长。
E:防止耳朵进水 对于耳朵灌水的排水方法:将头歪向耳朵进水的一侧,用力拉住耳垂,用同侧腿进行单足跳;手心对准耳道,用手把耳朵堵严压紧,左耳进水就把头歪向左边,然后迅速将手挪开,水即会被吸出。回家后请家长拿消毒棉花签送人耳道内轻轻将水吸出。
四、学唱儿歌
1.教师小结:在炎热的夏天,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边走要注意健康和安全,现在暑假快要到了,每一位同学小朋友都要注意这些问题,过一个健康、安全的暑假。
2.师生一起伴着音乐学唱儿歌。
附:儿歌
夏天到,火辣辣,小朋友们乐陶陶。
多喝水,慎饮食,出外活动要当心。
健康安全要牢记,养成生活好习惯。
教学反思:
随着暑假的临近,暑期安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小班的幼儿都很喜欢水,但对危险却没什么概念,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课件演示、幼儿讨论、故事欣赏等来完成教学目的,使幼儿认识到了在河道、水渠、池塘、水井、水池、水库中嬉水落水的危险;知道了在路上的井盖以及开放性水域无明显警告标志和隔离栏的地方危险性大;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很容易造成溺水事故。让小班的幼儿在情景化的图片及故事中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溺水自救与预防知识,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是,安全教育不是几次教学活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将安全工作细致化、常态化。
4.大班美术说课稿:各种各样的鱼 篇四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班幼儿在通过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大班开展线描画,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我把线描画作为这学期我班美术特长训练的主要内容。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欣赏老师的作品
4、白纸,铅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
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
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
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共有 5 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老师的作品,让幼儿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幼儿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幼儿绘画作品,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老师的作品)
(1)请幼儿说说老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2)教师在幼儿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3)请幼儿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幼儿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通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
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一定规律),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4)(1)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3)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六、效果预测:
5.大班科学活动:球体和圆柱体 篇五
1.初步了解球体与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在探索、操作中, 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 能清楚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吹泡泡工具;操作材料:各种圆形物体、球体、圆柱体, 如硬币、小球、固体胶棒;分别贴有球体与圆柱体标记的两个纸盒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师:今天, 老师特地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心爱的吹泡泡玩具, 大家想玩吗? (带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师:你发现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二、自由探索, 感知球体
1.出示硬币, 引导幼儿观察圆形与球体的不同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 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硬币) 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小朋友都说是圆形, 还说刚刚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 可它们两个的形状好像是不一样的呀? (引起幼儿的思考)
2.幼儿自由操作圆形物体与球体, 感知两者的不同。
师:现在, 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筐子里找出和硬币形状一样的东西, 再找出和泡泡形状一样的东西。找到之后, 请小朋友拿起来摸一摸, 转一转, 再滚一滚, 然后告诉老师,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3.集体讨论、交流, 讲述自己的发现。
4.教师小结球体的主要特征。
师: (出示硬币) 像这种圆片片, 从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圆的, 而这样转转转 (立起硬币旋转) , 从侧面看过来就是扁扁的了。像球这样的物体 (出示皮球) , 转转转, 转转转 (旋转皮球) ,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 不管往哪边推, 都能滚动, 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
5.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出球体在桌上滚一滚。
6.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球体。
三、自由探索, 感知圆柱体
1.将硬币进行垒叠, 呈现圆柱体的形成过程。
师:今天, 老师不只带来了一个硬币, 你们听——— (摇动装有硬币的杯子, 然后一个一个拿出来, 并进行垒叠, 构成圆柱体。)
师:这种形状还是球体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师:像这样两头是圆的, 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 上下一样粗, 像柱子一样的物体, 我们把它叫做圆柱体。
3.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出圆柱体在桌上滚一滚, 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圆柱体只能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滚动。
4.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柱体。
四、拼搭垒叠, 感受不同
1.幼儿自由操作。
师: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到两个球体和两个圆柱体, 把它们垒高, 看行不行?
2.集体交流、讨论, 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告诉大家, 你可以把什么物体垒高?
3.教师:球体滚来滚去, 不能够垒高, 而圆柱体, 可以将它竖起来进行垒高。
五、游戏活动, 加深感知
1.游戏“赶小猪”:请幼儿手持纸棍, 将身边筐里的各种球体与圆柱体分别赶进贴有这两种标记的纸盒屋里, 即把它们送回各自的家。
2.游戏“滚来滚去”:幼儿学习球体、圆柱体会滚动的本领, 利用身体进行滚动。
活动延伸
6.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游泳的鱼》 篇六
一、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思考
学龄前儿童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 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 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不是在“听科学”, 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 而是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操作的材料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的引导性。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五花八门, 对操作没有任何意义, 对幼儿的探究就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我们班的科学区域里投放的材料都是根据我班幼儿实际能力准备的,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材料的引导性, 不在教师的语言和帮助, 而是材料给孩子一个指引方向, 所以活动中准备与结果相关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索、发现、思考。科学活动中, 幼儿可以在教师投放的提示卡中探索、发现、思考。这个提示卡就是教师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在整个操作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操作, 基本不需要教师提示, 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醒。但这些起着重要引导性作用的材料教师要因人而异, 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水平, 有针对性地投放, 并考虑怎样让幼儿将这些半成品变成成品。所以说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提示卡或示意图等操作材料是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的。在区域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投放和实验或活动相关的提示卡。如《会变得水》中我班提供的提示卡片上, 有几组不同的图案。幼儿根据提示卡片上的图, 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 用了哪些材料。教师也可以从提示卡片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操作。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做不完, 可以下次接着做实验, 从提示卡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耐性, 做事要有头有尾。
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 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只有提供有趣的, 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我发现《斜坡上的发现》科学小实验, 孩子们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材料, 不同形状的物体, 让他们自由地玩。大家开始动手了, 他们把所有的材料一一放在斜坡上, 结果是圆柱形和球状的物体可以从坡上滚下。我增加了难度, 如果让相同的物体从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上滚下, 谁快?大家讨论了半天, 开始动手。虽然有的幼儿完成得不是很好, 但是孩子的探索欲很强, 对活动很感兴趣。
三、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首先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层次性。在操作活动中,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前先思考后投入的材料。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 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让活动更具有层次性。如活动《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 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 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 哪个球先从斜坡上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次提高, 又是一次挑战。其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针对性, 可以让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他可以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 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所以要针对特点投放材料。在活动小实验《发光的电灯》一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地安装电池, 让电池和线连接灯泡就亮了。大家在一起讨论还有什么要安装电池, 汽车、钟、手电筒, 大家议论着。好我们来说说钟, 钟分为机械钟、电子钟。我第二天带来了手表, 大家观察了几天。一天孩子们问我为什么有手表不动了, 是没有电了吗?是的, 那是电子钟, 它没有电池了。你能帮它安装电池吗?几个孩子开始忙碌起来, 有的表开始动了, 有的还是没有动。我解释了正负极后他们又一次的试验, 终于手表又开始走了。孩子们开心极了, 在游戏的同时学会了区分正负极, 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把一个高难度的活动通过操作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活动来看幼儿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探索, 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 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此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再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生活性。班上科学角里的小磁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 我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物品:有木制的, 有铁的, 有塑料的。游戏时大家还会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去寻找哪些东西是铁做的。幼儿可以自由探索, 快乐尝试。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上我们也使用了日常的物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操作的用品, 如:钓鱼的杆子, 是筷子做的。大家搜集来的不同材料的纸张:报纸、卫生纸、油面纸、皱纹纸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 让我们的科学区域活动更生活化。但在制作一些材料的同时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易拉罐, 钩子, 铁丝等坚硬的物品。制作时, 不但要清洁彻底, 而且要用彩色的绳子或材料将其包裹起来进行装饰, 又安全又美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大班科学活动策划《游泳的鱼》】推荐阅读:
大班科学室活动10-11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教案06-13
大班科学活动《顶一顶》07-30
大班科学活动:参观银行08-03
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09-05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游戏》06-08
大班科学活动:植物的生长07-16
大班科学活动:出生的秘密10-10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轻重》10-19
大班科学活动:找规律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