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2024-12-17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精选6篇)

1.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一

浅谈对核安全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是中广核集团的总方针,也是核电工程项目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安全与质量就像一对孪生子,总是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安全事故都会给我们造成各方面的影响和损失,安全不能保证,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更不用谈质量了。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核安全就得不到保证,即使问题暂时没有暴露,但已留下安全隐患,时间越久,危害越大。安全与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效益,不注重安全与质量的企业,迟早会走向衰败。作为国内走在前列的核电单位,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保证施工安全,产品安全,将核安全文化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做到工程质量让大家满意,工程安全让大家放心,才会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力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四个凡事”

核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也和个人有关,是核电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任何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源于人为错误。超过50%的安全重大事件是人因错误导致。核安全文化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加以推广,以防止和减少人因错误。当每个人都致力于“减少或防止人为错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影响”这一核安全共同目标时,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核安全,因此核安全文化强调个人行为的体现。具体到个人,体现核安全文化需要在方方面面下功夫,我认为总结成一条的话,就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凡事”。

1、凡事有章可循

就是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施工都要依据相关方案程序来进行,个人经验不能凌驾于法定程序之上。已制定好的方案程序是公司在几十年核电运行中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它描述了我们完成某项工作的最合适和有效的方法,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经过现场实践证明科学可行的,其中的一些程序更是建立在血的教训基础之上。按照程序执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违反程序则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可以看到现场很多事故都是因为没有认真遵守安全方面的制度而造成的。安全培训教材“典型安全事件∕事故经验反馈汇编”中,很多典型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施工之前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检查,施工过程中嫌程序麻烦,走捷径,结果导致人身受到伤害,设备遭到破坏,给公司造成极坏的影响与损失。

凡事有章可循,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避免了事故苗头的产生,准备工作做好,预防工作做好,施工过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安全质量自然能够保证。所以为了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与施工安全,也为了自身的安全,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各项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2、凡事有人负责

工程项目工程量巨大,技术复杂,施工单位众多,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交叉施工频繁,完成这样一项工程,必须计划周密,分工细致,权责明确。只有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到人,每一个方面都有人负责,这样才能将计划的每一步落实到人来执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按照计划去实现工程的总目标。

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一项工程没有团队的协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团队协作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分工,根据个人的长处对工作进行合理的划分,每一项工作明确到人,这样能避免大锅饭的现象,大家各司其职,各自发挥特长,形成一股合力使团队往前迈进。也曾看到过团队因为内部关系没处理好,内部责任没有明确划分,致使面临工作交叉点时,出现人员扯皮现象,导致工作进行不下去或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会影响工程质量,产生安全隐患。核电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对后续施工产生连锁的影响,严重的就会出现安全问题。

虽然没到现场,但是在向老同志学习的过程中,也知道现场是可能出现窝工、停工现象的,根据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工作划分不够细致,出现交叉盲点,二是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主人翁的精神,碰到交叉工作便相互推诿,相互扯皮。

3、凡事有人检查

就是一切工作,从前提条件到进行施工再到检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来发现安全隐患,然后解决问题,保证质量。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制度上的常规检查,如QC检查等,我们也应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查和总结,检查出工作中的不足以得到及时纠正或改进,有效避免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和损失,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形成质疑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如很多高空坠落事故就是因为施工现场没有进行隐患自查,高处平台不规范,不按规定系挂安全带等,而安全制度对这些方面已经做了明确规定。造成类似事故的原因除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严密细致的检查,包括安全人员全程的检查和施工人员自身对工作环境的检查。

4、凡事有据可查

就是任何工作都要有详细记录,形成的资料、文件要妥善保存。方便在以后,有值得推广的做法可以查看原始资料进行提炼,出现了问题可以分清责任,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

三、如何在工作中践行核安全文化

1、加强自身的专业基础,扩充知识面

无知者无畏,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的人才会犯了错误而茫然不知,这样的人是可怕的,是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只有切实掌握了本职专业及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知道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工作时间还短,目前掌握的知识离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所以要加强学习,尽快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并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到了现场以后,协调人员必然要跟各方面接口打交道,协调工作与各专业的施工都有接口,为保证协调的高质量,我们需要接触其他部门、队的专业知识,了解了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把现场各项施工整合起来,理清之间的顺序与关系,做到合理协调,安全施工。

2、严格按照方案程序办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确实理解方案程序和规章制度是遵守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才可能严格遵守。一方面平时多进行安全制度方面的学习,掌握施工现场各方面安全知识,另一方面要将懂得的安全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而不是挂在嘴边。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小事做起

安全无小事,任何微小的质量问题都有可能酿成大的质量事故。如果将电场比做一条大船的话,我们每个人员就相当于船上的船员,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一个小错误积累在一起时就有可能导致大错。只有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对小事情也认真起来,要求自己做好。

认真对待自己手里的一点哪怕很小的工作,做之前仔细想一想事情是否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以及是不是给别人遗留了陷阱,做的过程中努力追求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每个人的屏障作用。那么我们的工作中就可以大大减少因处理这些缺陷和失误浪费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减少给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形象损失。

4、多思考多行动,努力提高协调技巧

工作现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突发问题,问题处理的好与坏有很大的区别。处理及时,不会对现场各单位的工作造成大的影响,问题解决圆满,这就是我们协调人员所追求的目标。处理不好,问题得不到解决,现场各单位工作互相影响停滞,就会导致安全质量下降。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协调工作中要多思考,一件事情协调起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如何处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考虑成熟之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便能迅速行动,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多次实践来提高个人协调技巧。

2.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二

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有故事的人和没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人珍惜这个世界,对所闻所听抱有极大的感情,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和爱意,同时在他的人生里途中,也时常积极的传达这一情绪,去感染更多的人们。《抒情歌谣集》就是这样两位思想敏锐、学识渊博的诗人带给我们的这个社会的一份重要的精神食粮,他们以通俗的语言、平民的意识和情感来描绘自然风光、人情风俗,抒发自我的感受和深思,传递出自然的雄壮、人类的伟大、人性的深邃,并以此为基调构筑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他们就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19世纪初期英国最为杰出诗人。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两人合出了一部诗歌集,定名为《抒情歌谣集》,这部诗集被视为浪漫主义诗歌的最初宣言,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部诗集首次以平民的视角和心态,描述人们身边的一切,在语言方式思想认识上,都摆脱了17世纪以来流行的古典主义的风格,形式原则上摒弃了传统的典雅的诗句、机智的语言、明确的主题等固有的诗歌模式,以自由的语言、宽泛的题材冲破传统诗歌限定的种种樊篱,开创了一代新的诗风,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巨作。

《抒情歌谣集》1798年初版后,1800年和1802年两次再版,问世之初此部诗集曾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被当时的主流文坛斥为离经叛道的荒诞之作。但其将浪漫文学回归草根的风格,探索心灵直觉等自发力量的文学诉求,在社会的中下层却产生了剧烈的影响,一致人们争相传阅,并在逐渐的讨论和认识中,确立英国近代文学的新面貌,最终成为欧洲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同时该诗集也很大程上改变了19世纪欧洲及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进程,为诗歌平民化浪潮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抒情歌谣集》在内容表现上,一如他在序言中一再强调的:决意突破和改变当时陈陈相袭的英雄诗体及古典主义惯用的题材,将目光转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向乡村湖畔,表现那种恬静安逸的牧歌式的自然场景。这部诗作里记录了诗人以满怀爱怜的情感所看到的一切,如即将被杀死的信天翁,正在收割的麦田,飘洒着落叶的树,在玩耍的孩童,甚至还有平静的墓地……这种对万事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其强烈感情的迸发,是对纯真自然美景的无限眷爱的自然流露,也是诗人藉此对人类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的反驳和批判。如华兹华斯在诗歌《反其道》中所言:“大自然带来的景致和学问何等的出色,我们的理智只会干涉和歪曲这美丽的自然形态……”《转折》:“绿色树林的律动,胜过,一切圣贤的教导,它能指引你识别善恶,点拨你的做人之道。”《采榛子》《绿山雀》及《写于早春》都是这类作品。

在诗歌的语言上,华兹华斯提出了面向民众,用他们的语言表现他们的情感理想及对于生活的期盼和渴望,所以作者以高度的热情赞颂平凡的事物,鞭挞社会的黑暗,希望回归到那平静安详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之中。这种平民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而言却有着强烈的社会影响力,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弱化了普通民众对于宗教神学过度关注和精神依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作品《她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威斯敏斯特桥上》《无题》等作品以质朴真挚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诗人眼中的一草一木,表达了对自然的歌颂及对平凡人物的怜爱和赞美。

至于诗歌的本质,华兹华斯也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的记忆”或是“对神的赞美”,而应传递出时代的需求,是人们“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宣泄”的最好手段,其目的“在于真理的颂扬和传播”及表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情感。《抒情歌谣集》中出现了很多“自然人”生活劳作的场面,这些未被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所浸染的、淳朴形象,成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他用激扬的或是悲伤的或是忧郁的或是真切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欢乐与幸福,亦或是孤独与困顿,没有刻意的粉饰和夸张,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自然,即便涉及到对宗教的描述,也尽量做到客观和真实,这在当时的“消除神话,让知识代替想象”的启蒙运动中,有很大的感召力,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在文学史上,《抒情歌谣集》的出现被认为是一次革命性事件,它是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但我更愿意将它看成是一部为了传播友爱、歌颂那种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心灵之作。华兹华斯曾自己这样评价《抒情歌谣集》:“这种选择只出于真正的趣味与情感,自身就形成一种最初想象不到的特别情况。”无论是在《坚毅与自立》《苏珊与梦幻》《夜景》等甚至是压卷之做《丁登寺》都体现这种观点:那就是用通俗的语言,表现大自然的之美之景,表现质朴醇厚的民风及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

《抒情歌谣集》的产生与诗人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息息相关。18世纪末期的华兹华斯在历经大革命的磨难和洗礼,早已厌倦了上层社会的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于是带着满腔的失意回到故乡,决意远离那种“光阴是停滞的、没有季节,没有明媚的阳光,没有融雪后的绿芽,没有雨过后的彩虹”的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流浪的灵魂找到一处栖息之地。在久居乡间的日子,在和亲人的聚集朋友的相处中,诗人逐渐从那些“疏离和异化的人际关系”中脱离出来,寻找到了新的自己,并用自己的笔触把读者带到了与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宁静的质朴的境界,带到“人人皆有内心”,人人都有尊严,即便是“田野上的草垛、黑夜里的星空似乎也充满着纯洁的精神”的环境中来。

3.浅谈对基础教育观念的认识与思考 篇三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越来越被国家、社会、家庭所重视。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每个父母都对孩子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规划与设计,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成为人上人。在这堂而皇之的理由的驱使下,我们的孩子逐渐没有了童年,没有了青春,没有了回忆。当每天看着挑灯夜战的孩子疲倦的身影,看到孩子们一进教室就埋头苦学的样子,看着孩子渴望自由的神情时,我又有一丝的不安。教育,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教育,真的就是功利当头,是家长替孩子谋划的前途,是教师评优的条件,是学校炫耀的资本吗?静心思考,迷惑一直在冲击着我脑海中的固有观念: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我们的学生究竟应该在学校里学到什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孩子的教育究竟应该是以成绩为主还是以能力为主,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意志、态度和能力”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为促使孩子体力、智力、道德、伦理全方面协调发展的工具。而我国的教育观念,依然停留在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把掌握知识量大小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指标上。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便出现规矩化、简单化、片面化的教育,把教育搞成题海战术,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把教育的全部都纳入了考试升学就业的错误轨道。而用分数区分孩子的优劣,更是把教育完全演化成一种淘汰游戏,成为一种畸形的模式。而在这些模式的束缚下,我们本该拥有美好童年的孩子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理应被我们所抛弃,看着无数的考试“优等生”成为社会的“残次品”我们又该有怎样的转变?今天,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基础教育,应该以提升孩子素质为主,以培养孩子能力为主,应该是培养孩子做人、思考为主。更笼统一些,基础教育就应该是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

而这种素质教育又必须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转变我们一直坚持的“教师中心论”,我们必须认可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加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力培养学生智慧、才能、个性的发展。对生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理心理有别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学校老师和教育工作者适当引导、指导为主,在家的时候家长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尽可能少的干涉,让孩子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也让孩子有了充分的个性发挥、特长发挥的余地。而这又必须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打破常规,树立学生为主题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经历的主人。

目前,我们最需要转变的就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的“学习观”,我们必须打破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进行书本式灌输的这种狭隘的教育思路。打破这种崇学乐道的文化观念,适当调整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千年传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人们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不断研究,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有人总结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素质——健康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意识。而这些本领是课本上所学习不到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其为这些书本上过时的文字所累,成为百无一用的知识垃圾箱,被时代遗弃,不如开拓创新,树立正确的、现代的、开放式的学习思路。把课堂教育的比重降低一下,让实验、社会锻炼、实践活动占据孩子学习生活的比重增加,在学生吸收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学习和训练了其他的思维方式。让“学习”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固有的模式。让素质培养,既能锻炼意志,训练品质树立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就算是课堂教育,也要逐渐改变一讲众听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每一个被学习者,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真正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以社会为教室的学习模式,把世界当教材,把生活当书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生,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 甘肃省教育装备办公室

4.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四

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成为我国顶层战略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需要提升教育装备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力。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动下,各地区教育部门也不断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一步步改变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及环境。教育装备走进了校园。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域条件的限制等,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与发达地区同步进行,致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农村中小学校分布广,数量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投入和技术指导显得尤为艰难和重要。近几年,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办学条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办学条件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装备越来越齐备,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班班通等媒体设备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收到较好的辅助效果。

在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与发展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做稳做实,如何让教育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 1.注重教育装备的投入建设,忽视其使用管理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装备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设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也得到有效保障。许多农村学校把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室等安装得和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但不少学校在教育装备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装备,而轻视管理与使用。比如目前的考试模式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要求太少,许多学校实验室开出率很低,做或者不做、做什么实验主要由任课教师来决定,并且很多老师都是通过视频演示来代替实验操作,缺少实验教学上的规范;许多图书室管理不标准、不科学,对学生开放的有效时间不足,图书流通效率低。这些花巨资装备的教学设施,由于管理、使用落不到实处,便谈不上发挥很好的功效和作用了。

2.教育装备的仪器、器材设备配置不科学不合理

部分仪器设备配置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学科之间不平衡。例如,信息技术的投入远大于科学仪器设备的投入,科学实验仪器的配备严重不足,难以保障科学实验课程的正常开展;体育设施的投入远多于艺术器材的投入。有的体育仪器设备采购事前缺少必要的论证,购置后才发现不实用或用不着。比如农村中小学运动场馆普遍不足,多数只有室外篮球场。这样,虽然体育器材的种类配置颇丰,但实际能够在学校正常用于上课使用的不多,造成了许多体育器材的闲置浪费。3.缺乏专业师资

目前,农村中小学专业教师缺口很大,许多学校因编制紧张,教育人员长期得不到补充,导致音、体、美、劳、信息技术及实验课等都是由同一科任教师兼任,多数教师都是以应付检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加上专业不对口,老师上起课来十分吃力,致使课堂效率也不高。4.教师缺乏培训指导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老龄化,许多快退休的老教师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对计算机需要从零学起。加上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教师自身使用教育装备的水平有限,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旧的教育教学方式。近年来,上级各主管部门虽举办了几次教育装备操作技术培训,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和管理上的培训,实际操作培训太少,大部分教师虽经过短暂的培训,知道其中的一点管理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无从入手。教育装备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使用教育装备的需要。5.忽视学生教育

农村大多数中小学现有装备的使用仅局限于课堂和应试,课外学生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多设备不是用坏而是闲置坏的。例如,有些农村学校平时挤压信息技术教育课时,考核信息技术前采取模拟和突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忽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这种做法与教育理念是严重违背的,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然而,即使是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简单讲讲,学生随便弄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甚至连键盘都没有搞清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未能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二、应对策略与建议:

现代教育装备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更是摆脱目前落后状态和发展窘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装备为农村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加强图书室建设

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开放阅读,切实发挥图书室教育教学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把阅读落到实处。对学生实行班集体借阅制,每班建立一图书角,配备一个图书柜,由语文教师为第一责任人,指导学生管理和使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集中到图书室办理借阅手续,所借图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柜中,指定专人登记造册、借还记录,定期到校图书室借阅更换图书,方便学生阅读。学校、班级都制定读书计划,利用“晨诵午读”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借阅图书室藏书,使图书室的图书成为会走的书、漂流的书,阅览室全天候开放,真正发挥图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效。2.优化配置结构

各部门和学校在教育装备的投入上,首先应充分考虑到教育装备的配套问题,并应当整合本乡本土条件,因校制宜,促进学校教育装备的认识和使用。比如在投入资金配置教育教学设备器材时,先考虑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等硬件设施,有了场所,设备器材才能发挥作用。能够配套建设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配套建设时就要考虑孰先孰后,投入到什么程度最实用,最有用,最好用等因素了。

3.抓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

学校应当加强课程管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开课的同时提高器材使用率。保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3至6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增加学生上机机会,锻炼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能够在校开展活动的器材充分使用起来,保证学生每天每周都有适当的运动时间。同时,加强了课程管理,教务处对教师执行课表情况进行检查。抓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4.充实专业师资

说到底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要靠全校全体教师来开展,要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素质,足数量,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目前,对分布广,数量多的农村中小学要想足额充实专业师资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可以采取有限专业教师分片包干,巡回上课;上级拨付资金,临聘教师上课;城市学校专业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等多种渠道解决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的燃眉之急。

同时,各学校还应加强师资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采取激励性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当地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既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又对在职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5.加强教师培训

各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全员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确保实验教师和小学科教师参加州、县组织的业务培训。发挥好乡级、县级骨干教师的技术优势,以“传、帮、带”的方式培训各镇、各校人员,提高他们的技能。把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科学等学科器材管理培训纳入相应学科教师培训和业务培训内容。要全面开展以校培训为主,以提升教师的整合水平为目的,以转变教师理念为根本的教师全员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讲求实际、实用和实效。与此同时,学习之余,组织教师写相关的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提升师资力量水平,以期达到熟悉使用和操作相应的教育装备的能力目标。

6.扎实抓好实验教学,促进教育装备的高效使用

以研促教,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的整合,加强学科的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加大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力度,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开展优秀实验课评选、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以及师生自制教学具评比等活动,组织实验教学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活动,借此提升实验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实验课开齐、开足、开好,促进教育装备高效使用。另外,明确奖惩制度,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在教育装备的使用过程中工作认真 , 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对那些工作失职 , 并造成不利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这是促进教育装备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

所有的一切设备装备,最终都是要服务好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追求整体提高全民素质的标准,达到国家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技术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目的。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现代意识和知识素养不能和城市孩子同日而语,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实践、努力探索。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又适应农村中小学教育现实特点需要的道路,开辟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5.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五

班级:B100602学号:B10060212姓名:虞梦娜 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对任何人来说恐怕只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21世纪 ,中国将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作为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基地,大学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探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无疑对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这是高等教育的终身化趋势。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便是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趋势。

6.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六

天津市北辰区小淀中学王洪敏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我国的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主要表为:冷漠、孤僻、行为散漫、听不进批评意见、任性、唯我独尊、竞争意识差、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心理失衡、情绪多变、易急躁、易怒、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的影响到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可塑性强,往往情绪不稳定,而且会有一定的冲动行为。例如:有的在取得一点成绩后就得意忘形、沾沾自喜;在遭受一点失败挫折后就灰心丧气,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进步与失败,同时也不能正确地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日积月累就容易产生自我抑制的情绪,从而引发出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

受能力,有的学生在遇到考试失利等挫折后,总是郁闷不乐,精神难以振奋,久而久之导致情绪低落和行为异常,进而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学习效率急剧下降,成绩更加不理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人对生活感到苦闷、厌倦、消极失望或常有挫折感,造成的原因可能与他人无关,问题大多出自主观的心理和行为上,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其对待挫折的容忍程度和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保持合适而良好的情感和积极态度,提高对挫折的超越力,就是不但要善于容忍,而且要善于建立积极的防御机制,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作为今天的青少年应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青少年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过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自己的心理套上一个枷锁。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历史上的意志坚强、承受挫折能力强的事例,培养他们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加上他们的知识经验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模仿性强,往往对成人的言行性格良莠并收,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及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对于经常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利用一些典型的法制案例和历史上知错而改的典故对其进行不良性格与不良心理的剖析,使其认识到自身不良心理和不良性格的危害,激发其努力上进的决心和信心;针对不同心理的学

生,利用不同的心理“药方”,教会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自行消除心理障碍,在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性格十分孤僻古怪的学生,他的思想与想法十分偏激,在他的心里没有爱、只有恨,特别是对父亲的仇视与恨;课下自己独来独往,不与同学交往,行为散漫;课上不听讲,经常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对老师采取敌视的态度,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要么是一言不发,要么是强硬的顶撞,认为自己从来都没有错,反而是老师在找茬,和他过不去,存心找他的错。面对他的这种情况,许多老师都感到束手无策,让老师们感到十分的头疼,在了解了情况后,得知该生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母亲在他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因病去逝了,后来父亲又再婚,父亲脾气暴躁,当他犯错误时对其是非打即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使他从小就形成了与之对着干的心理,逐渐形成了孤僻不驯的性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父亲的仇视更加严重,他恨父亲为什么带给他生命,让他来到这个世界、恨他的家。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想改变他的心理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此制定了一套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案,多次找其谈话,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及想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改变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要多加关爱;与班主任共同商讨对策;与班里的其他同学谈心,让同学们多主动与他接近,帮助他、团结他,使他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让他自己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改变自己以前的人生态度,不要自卑、自弃、孤僻,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的心理理状况,要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去;多与人交往,学会与家长、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他心里的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该生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渐开始与班里的同学进行交往、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对父母也逐渐消除了仇视的心理;出现问题也能够心平气和的与老师进行交谈,不再顶撞老师了。这使我感觉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矫正“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时尚,要有正确的方向。健康的时尚文化是现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可是有些时尚的东西带有浮浅、庸俗的猎奇的特点。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强、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与追逐时髦的心态,所以往往成为追逐时尚的主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青少年对待和追求时尚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更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学校中总是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染发、带耳环、项链、崇拜港台明星、迷恋韩国电视剧;课外他们出入网吧、打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等。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说老师跟不上潮流,缺乏时代感。他们自以为自己是最时尚、最前卫的;可以看出,时尚在学生的心理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种情况结合“身边的诱惑”这一内容,让学生分析诱惑有良好与不良之分,时尚有高雅与庸俗之分,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种种时尚要学会如何分辨,怎样来选择适合我们学生的时尚。在追求时尚的同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要学会用理智去判断,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能有盲从的、随波逐流和虚荣攀比的心理。健康的时尚会对促进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相反,则会使学生耽误学业、贻害身心。

巧妙的借鉴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家长、老师及其他人的心理反映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中学生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不在象小学时那样听话、顺从了,他们变得勇敢、有闯劲了,这就容易产生争强好胜和禁果性的逆反心理,越是禁止的就越是好奇并引起探究。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如《三国演义》第一回中记述了曹操在幼年时的一件事,他为了不让父亲曹嵩信叔父的话,使用了一计,这除了说明曹操奸诈,有长于机变的能力外,还反映出了曹嵩在教育孩子时不讲究方式方法,只听信弟弟的话,一味地责备曹操,引起了曹操的反感,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叔父的本意是好的,他想纠正曹操玩乐的缺点,但却适得其反,结果曹操更加纵情游乐了,产生了负面的教育效应。这些蕴涵哲理的历史故事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它,它不仅能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深的思考,还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心智,这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育作为开发人的智力和提高人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的过程是极其复杂而多变的。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育要心理化”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一世纪所需要的是善于竞争、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的人才,这些品质都与心理品质有着密

切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为此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王洪敏

天津市小淀中学

天津市北辰区兴淀公路东侧.邮编300402

电话:***,81276435

上一篇:乡镇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翠竹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