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2篇)
1.试析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 篇一
近年来,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学者关于两业如何联动发展展开了研究。张婉姝,于万堂(2016)针对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产业关联问题展开研究[1],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电子商务与快递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李鹏飞,张攀(2014)从大数据视角展开对两业的产业关联研究[2],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影响两者联动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推动两者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从产业关联的视角对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关联性进行探究,最后提出了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对于加快两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1 快递业的发展现状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快递业抓住了邮政体制改革和电子商务崛起等发展机遇,实现了快速做大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快递业务量高达206.7亿件,跃居世界第一,同比增长48%,增速有所放缓;国内网络交易额突破3.88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
虽然,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同质化竞争严重,对网购件依赖过重,高附加产品培育滞后;快递公司打价格战多年,多数快递公司“赔本赚吆喝”;违规寄件,快递安全暴露漏洞等;服务效率与质量不高,消费者投诉较多。我国快递业务量虽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快递企业年收入仍不及联邦快递、UPS等国外快递巨头。国内快递企业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水平、信息化等方面仍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跨境电商以及智能制造和农村电商等新服务、新模式的出现,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为保持快递与电子商务高速同步发展,避免出现快递与电子商务发展脱节、滞后等问题,需要搞好快递与电子商务的协同联动发展。
1.2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随着电子商务法律、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尤其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C2C、B2C电子商务市场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有7亿网民,网民规模已均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20.8万亿,同比增长约27%,增速较同期GDP高出20个百分点,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3.88万亿,同比增长33.3%,占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的10.8%。
近几年电子商务不仅交易规模飞速增长,模式也不断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C2C、B2C模式,又出现了企业、中间监管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MC模式、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C2B交易模式(团购)等。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新领域。
2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产业关联分析
2.1 快递业的关联产业
根据产业关联的相关理论可知,共有三种产业关联关系:分别为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快递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包括:快递产业、外向型产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电子商务等,它们直接从事快递服务或是相对快递业有需求联系,同时快递业也为它们提供供给。
快递业的后向关联产业包括:包装业、交通运输设备业等。快递业的旁侧关联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金融业等,它们为快递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来促进其发展。
2.2 电子商务的关联产业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依靠网络出现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正在逐步的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其中,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电子商务对其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对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刘干、陈周笑(2014)对电子商务与上述产业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3],得出电子商务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特别是金融业),同交通运输业的关联度相对比较低,从而表明了电子商务对该行业渗透力相对较弱,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2.3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相关性
由上面介绍的快递业及电子商务的产业关联关系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属于快递业的后向关联产业,而电子商务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最大,第三产业包括快递业,所以,两者的促进作用是相互的。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15年快递业务量与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呈现出明显的同步增长态势,说明快递业与电子商务是相关的。通过运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分析2006~2015年快递业务量和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5,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3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关联度分析
3.1 确定比较数列和关联数列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关联度,快递业的代表性指标选取快递业务总量,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作为电子商务的代表性指标,并且为了便于比较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关联度,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向型产业(进出口总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物流业(货物运输总量)作为比较数列指标(如表1所示)。
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之前,本文数据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即将各个数列中的每一数值均除以本数列第1个数值,处理数据如表2所示。
3.2 灰色关联计算
首先将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作为参考数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递业务总量作为比较数列,先计算各比较数列的每一点与参考数列的每一点的绝对差值,得到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取分辨系数为0.5,代入灰色关联模型的公式,得出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及关联度数值,如表3。
同上,将快递业作为参考数列,选取外向型产业、制造业、物流业、电子商务、批发零售业作为比较数列,对比分析得出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如表4所示)。
3.3 灰色关联分析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快递业与其相关产业关联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电子商务、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物流业、外向型产业。电子商务与其他影响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顺序为快递业、人均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快递业前向关联的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的关联程度高于其他的前向关联产业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同时也高于其旁侧关联产业物流业。快递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后向关联产业也高于电子商务其他影响因素与其的关联度如人均生产总值等。所以,快递业的发展及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对快递业务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电子商务和快递业作为相互作用密切的两个产业,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无论对快递业还是电子商务,对方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最近几年两者都发展迅速,但不难看出快递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若想避免两者在发展中出现脱节滞后现象,实现两者的协同联动发展至关重要。
4 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①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快递业正处在秩序比较混乱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快递公司选择了低价同质化的发展策略。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及扶持力度有助于引导整个快递行业进入有序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已出台了许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快递业方面政府的重视度不够,扶持政策较少,这就阻碍了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协同联动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认识到两者协同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对两业共同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出有利于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
②加强快递网络建设,提升快递配送服务质量。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快递配送体系,加强快递业的网络建设,加强快递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促使我国快递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化。各快递企业间搭建标准通用的信息平台,尽快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与企业间信息的共享,采用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提高与电子商务的配合度,提升快递配送的效率及服务质量。
③完善基础设施,均衡利润分配。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快递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安排,地方政府部门应对在电子商务建设仓库用地、税收方面给与相关的政策支持,从而降低快递企业的运输成本。近年来由于快递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快递行业的利润逐年降低,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快递行业竞争激烈这一特点对快递企业在价格方面进行压榨,快递企业目前面临无力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难以融资等困难,电商企业应给予一定帮助,均衡两业利润分配,实现两者协同联动发展,带动快递业一起高速发展。
④两业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协同共享。
为实现快递物流需求与电子商务供给信息的双向沟通,快递业的子系统与电子商务的子系统应做到彼此相互开放。电子商务企业同有合作关系的快递企业搭建双向沟通的桥梁,实现彼此信息的对接与共享,最好能够做到由专人负责、定期交流。
5 结论
本文对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对其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关联性与它们的其它关联产业比,两者的关联度最大。快递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电子商务、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物流业、外向型产业。电子商务与其他影响因素关联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快递业、人均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此得出结论:快递业与电子商务两者关联性最高,为防止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滞后与脱节现象,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应促进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协同联动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呈高速增长态势,主要表现在交易额日益上升、模式创新日益活跃、环境日益改善。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使得快递业业务量不断上升,业务范围得到不断扩展,促使快递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快递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文中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关联性进行探究,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业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及策略,从而推动快递与电子商务两个行业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快递业,产业关联
参考文献
[1]张婉姝,于万堂.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产业关联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65-166.
[2]李鹏飞,张攀.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与快递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6(6):25-28.
[3]刘干,陈周笑.我国电子商务与主要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6):6-9.
[4]李志君.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电子商务与快递业产业关联分析[J].特区经济,2015(5):88-91.
[5]朱云东,张权.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的联动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87-88.
[6]陈永锋,韩姣.山西快递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研究分析[J].物流技术,2014(11):218-220.
2.试析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 篇二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非常高的旅游形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旅游形成,成为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对旅游者极具吸引力。文化赋予旅游以新的内涵,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提升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鉴于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对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
2 产业融合对提升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思路很多都体现了产业融合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Cantwell 和Fai等人指出,技术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拓宽了大型企业的技术基础,因为大型企业为了适应这种技术革新,必须吸取其他产业的不断发展并会影响到自身业务的技术知识,这样大公司就能把它们拥有的更宽广的技术基础当作进入新技术融合市场的跳板,从而赢得竞争优势[1]。在他们看来,产业融合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企业竞争力正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Gerum E等人指出,在产业演进过程中不同分叉处的产业融合类型往往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导致产业创新体系转换,从而推动了产业不断演化发展[2]。戴双兴认为,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可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3]。何立胜指出,产业融合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层面对产业的内在竞争力和外在竞争力发生作用,推动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4]。
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在产业层次上的体现,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5]。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企业能力的差异、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的差异和产业发展环境差异的反映。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不断优化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业务活动过程及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体现在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结构优化功能三个方面见图1。
产业融合实现了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是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创新[6],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包括技术、产品、业务和组织、市场四个层面。其中,技术融合是基础,产业融合创新是其技术扩散和在产业部门广泛运用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不是对单一技术提出的要求,而是通过某种技术对其他技术的改造,从而把产业内不同部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此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原本具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产业(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吸收和融合另一个产业的管理制度,影响和改变产业内产品的生产特点、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过程,从而改变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通过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完成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的全过程。这种融合以两大产业之间的技术和业务创新为手段,以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为过程,最终获得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以及新的市场,这为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潜力。
产业融合是产业价值链和资源的整合过程,也是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产业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在附加值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环节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在产业间的竞争中就会占据优势地位,并在产业的未来发展中长期拥有竞争优势。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些先行企业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以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借助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到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的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新的价值链融合了两个产业的优势,使新出现的文化旅游产业不但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为消费者创造了数量更多、价值更高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代表着旅游者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竞争力自然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来看,产业之间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结构中的竞争实质是对人才、资金等稀缺资源的争夺,是产业地位变动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互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在融化发展中文化产业能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而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这种共享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并且提高了文化旅游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其竞争力自然得到提升。
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拓展与升级,塑造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从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发展是结构的成功转变,结构演进的过程也是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融合发展中打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高新技术融入原有产业部门,逐步改造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产业属性,促进其产品与服务结构升级,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进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从“部门经济”到“产业联动”的转变。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形态,提高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关联性,形成宏观整体的文化旅游概念,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使市场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一方面,产业融合导致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使各自的市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而且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内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并不断有新进入者参与到竞争中来,从而大大降低产业内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融合之前,有各自的产业边界,处于一种分立的状态,属于Mueller提出的纵向一体化市场结构[7]。但在融合发展中产业各部门相互作用,最终转变成横向水平的新型市场结构。虽然产业融合使市场结构产生的表象不同,但其实质却是相同的,即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增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
3 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资源与旅游业主体的结合,其竞争力主要源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原有的竞争力及其所根植于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的竞争力,是由产业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影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环境因素(图2)。
3.1 文化产业竞争力因素
从文化旅游产业的构成来看,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资源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它对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除了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艺术等直接可为文化旅游产业利用的资源之外,文化产业所特有的社会影响力,对民众的熏陶,诱导和教化力,艺术感染力,文化创意和文化内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会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对文化旅游业竞争力产生作用。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基于文化产业需求与供给活动的内在发展能力,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和文化产业活动的竞争力[8]。文化产业是最重视内容和最具有原创力的产业,其产品和服务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在与旅游产业融合后,这种创造能力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文化产业要素是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产业关联、人才与创新能力、公共文化消费等因素所体现出的文化产业实力势必对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3.2 旅游产业竞争力因素
旅游资源禀赋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构成因子,是旅游产业系统形成的基础。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决定旅游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旅游需求层次、旅游收入的高低,拥有一定稀缺资源或高品质资源将是形成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旅游产品和消费的同时性使区位条件在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区位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市场规模和相对价值,进而影响他在空间上的旅游竞争力。此外,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旅游者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区位、旅游设施、旅游投入与形象等是旅游产业的组成要素,也是旅游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条件。文化旅游产业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与文化产业融合而形成的,这些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必然构成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3.3 产业融合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一个产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政策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其中,政府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旅游者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旅游吸引力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有利于构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是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反映。整体而言,这些宏观环境因素能渗透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要素中,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起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4 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对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要通过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在指标的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系统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文化旅游产业是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而成的复杂系统,必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涵盖的相关要素考虑进去,但具体到指标体系时,则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在力求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和代表性,选择对文化旅游竞争力业有重要影响的主体要素作为评价指标。②层次性原则。由于构成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要素较多,所以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不断细分。③动态性原则。基于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指标的设计时既要有反映文化旅游产业现有竞争状况的指标,又要有反映未来竞争潜力的指标。④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最好能从各种统计资料上直接获得或通过调查分析后获取,使理想化的指标体系能够现实化,而且可以进行量化计算,对不可得到的数据指标应予以剔除或寻找其他替代性指标。
4.2 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内容
综合分析以往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①业绩观。这主要是根据某一地区的产业业绩来评价该产业的竞争力。②因素观。某产业能否在竞争中获胜,取决于多种影响因素。③业绩因素观。这种观点既考虑到产业竞争力的业绩结果,又考虑到结果背后的决定因素。④核心竞争力构成观。这主要突出了竞争力的核心构成主体。基于不同的观点,对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所选取的研究角度也不尽相同(表1)。
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并不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两者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对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内容应能描述和反映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对比原有产业其竞争力的变动情况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从整体上动态地研究其竞争力的成长变化情况。基于上述因素的分析,并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视角,本文把文化旅游产业潜在的竞争力纳入研究范围,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评价:文化旅游基础条件竞争力评价、文化旅游竞争潜力评价、文化旅游环境保障竞争力评价。
注:根据文献资料综合整理。
文化旅游基础条件竞争力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的条件和基本保障。对文化旅游基础条件的评价主要通过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生产要素等指标进行。其中,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更是文化旅游产业最基础的竞争力,而两大产业在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共享和开发利用程度对文化旅游业竞争力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对文化旅游产业竞争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实质上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长性因素进行考虑,主要测度和评价文化旅游产业长期保持市场优势的能力和竞争力的后续能力,它是文化旅游产业经融合后提升竞争力的最主要源泉。在评价过程中,主要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对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能力、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企业经营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文化旅游业的外部环境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更为隐含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旅游业发展赖以存在的依托。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新的市场体系的建立、体制的创新和政府有关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等因素对文化旅游业竞争力将产生更为持久和根本的影响,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激励性因素和动力。此外,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起保障作用,外部环境的优劣直接制约着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及文化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出衡量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有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组成,见表2。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①文化旅游资源指标。在反映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禀赋状况指标中,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度、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组合情况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等指标都能进一步揭示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竞争力。②基础设施指标。基础设施包括文化旅游地的旅行社、酒店、娱乐、休闲、文化体验、餐饮等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年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信息化建设程度、文化旅游机构的服务能力等都是衡量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③区位条件指标。文化旅游地的区位竞争力由经济吸引力、交通可达性和对外开放程度构成。其中,交通可达性可通过文化旅游地的交通线路及覆盖率、通讯条件、与客源地距离等指标来衡量。④生产要素。该体系中的生产要素主要指向文化旅游产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可从文化旅游业总的从业人数、人均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来反映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⑤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后所具有的潜在竞争力,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指标来体现。其中,技术创新指标由产业内技术融合程度、文化旅游研发人员比重、技术开发支出比例等指标构成。⑥产业与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能反映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在竞争力。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从供应商价值链的整合、销售渠道价值链的整合、客户服务价值链的整合等方面考虑;市场结构的优化可从新的市场规模、市场机制等方面评价。⑦产业管理。行业协会发展水平、企业的经营配合程度、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管理能力等指标反映出产业经营的有序进展程度,这直接影响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⑧企业经营。文化旅游企业数量、文化与旅游企业的并购程度、文化旅游企业的生产效益等指标反映出产业内企业的经营能力,这是文化旅游产业潜在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⑨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因素是构成文化旅游产业外部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战略、政府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国家政策的导向等来衡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力度。⑩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宏观因素,对其评价可通过居民经济与文化水平、居民对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度、文化旅游法规建设的完善程度等指标完成。
5 结语
评价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与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并制定出更好的竞争战略。本文在研究产业融合对产业竞争力提升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最后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影响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各层因素及其因果作用关系,以期对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有所贡献。但从搜索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待探索的问题还很多,本文的研究尚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Cantwell J A,Fai F.Firms a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331-336.
[2]GerumE,SjurtsI,Stieglitz N.Industry Convergence andthe Transformationof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of Innovation[R].Phillips UniversityMarburg,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s,2004.
[3]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18(5)∶14-17.
[4]何立胜.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3)∶13-15.
[5]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吴海瑾.产业融合、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科技与经济,2009,22(1)∶50-52.
[7]Mueller,Milton.TelecomPolicy and Digital Convergence[M].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7.
[8]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2-82.
[9]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16.
[10]温碧燕,梁明珠.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2)∶18-22.
[11]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J].旅游学刊,2007,22(2)∶13-17.
【试析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推荐阅读:
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10-20
试析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09-13
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07-14
试析班组文化建设的软实力10-15
试析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11-21
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7-19
试析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的思考论文06-23
试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究06-25
试析我国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缺陷及完善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