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10-20

传播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1篇)

1.传播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教学系统设计

一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含义:教学系统设计又称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地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是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委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

发展历程:萌芽(杜威和桑代克“桥梁学科”的构想),行为主义(斯金纳),认知主义。特点:系统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

意义: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存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学科性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源于军队和工艺培训领域,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和传播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国外)加涅“九五矩阵理论”,为学习设计教学;瑞格卢斯细化理论(ET:宏策略);梅瑞尔成分显示理论(CDT:微策略)

过程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1和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模式)

肯普模式是ID1的代表:它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10个教学环节。

史密斯-雷根模式是ID2的代表。

二 教学目标分析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五 学习环境设计

六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2.传播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在传播学的视野下,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就是“受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传播学关于受众的研究大体经历了8个阶段:作为靶子的受众;作为差异性个体的受众;作为社会类别的受众;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受众;作为社会关系的受众;作为使用者与消费者的受众;作为商品的受众;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作为靶子的受众。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 那种把受众笼统视为靶子的理论显然已经过于片面与武断。

作为差异性个体的受众。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会发生三种选择行为:选择性注意。受众总是倾向于维护自己原有的观点和立场, 因而在接受信息时, 会对与自己观点一致或相近的信息表现得积极, 而对于相反的信息则尽量回避。选择性理解。受众即使接触到自己不喜欢或不赞同的信息, 也可以通过对信息解读方式的选择来赋予它新的意义。选择性记忆。这指的是人们对所接受的信息在记忆程度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一些他们所赞同的信息往往记忆得更长久, 同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排斥及忘记那些“反面”信息。

作为社会类别的受众。在我们日常所进行的传播实践中, 作为社会类别的受众群体经常是我们制定传播策略的重要依据。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但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 对受众社会类别细分这一工作目前还是亟待填补的空白。我们笼统称之为“群众”, 而忽略了群众之间的差异, 面对不同社会类别的对象不假思索地选择同样的方式进行政治宣传教育。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受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统一群众的思想, 而群众的文化背景是存在差异性的。社会发展越进步, 社会分化越细, 亚文化越发达, 群众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 “统一”的难度也就越大。从这个角度来看, 以往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无视群众文化上的差异性, 而采用统一的宣传口径、统一的宣传策略、统一的宣传手法, 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作为社会关系的受众。在众多社会关系中, 组织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我国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是, 党、团、工会、妇女等组织十分健全, 几乎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通过各个基层单位、各条战线上的党、团、工会、妇女等组织,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而各级政工工作人员则可以广泛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 在群众中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 以辅助党和国家所控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作为使用者与消费者的受众。按照这一理论, 群众对政治宣传教育是主动地选择, 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群众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 有宣传板报, 有报纸、广播、电视, 也有互联网、微信、手机短信;有国内媒体, 还有西方媒介。群众有着充分的选择余地。

作为解码者的受众。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 群众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解码者”, 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工作环境、生活履历等方面的差异, 决定了他们对思想政治宣传内容的解读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思想教育活动中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 年轻职工和老职工, 从大学走向工作岗位的职工和从部队转业到单位的职工, 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 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按照编码及解码理论, 由于群众对政治宣传的“解码”不一致, 思想上的“统一”永远是相对的统一。

3.浅谈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本科教学 篇三

【关键词】传播学研究方法 本科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55-02

传播学研究方法是为新闻学及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内容涉及基础统计学的知识、社会调查的各种具体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相关统计学软件的使用。因此形成了该课程与其他新闻传播学课程诸多不同的特点,比如偏重理科、学习数学、实践性强、操作性强、技术含量较高等。也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特点,使得传播学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有其特殊的问题。一般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都考虑过文科专业可以避开难学的数学,他们对数理心存畏惧,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感到吃力、理解不了老师讲的内容,甚至感到找不到这门课在其业务领域内的应用。这都增加了传播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的教学难度。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讲地大而空,脱离具体的实践指导,更会让学生感到抽象乏味,进而慢慢对这门课丧失兴趣。如何树立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信心?如何解决上述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掌握这门课当中教授的各种方法来研究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性

在许多学校里,传播学研究方法是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的性质存在的。但是,该课程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般而言,在本科阶段,几乎所有的专业课都属于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授知识。在教师主讲的传授型教学中,学生大多处于接受信息的地位,他们只知道传播学的那些经典理论,却不知道这些理论当初是怎么研究出来的,以及是不是存在研究设计的问题等。他们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从事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更没想过自己对该领域内的问题缺乏思考、对研究方法不熟悉。而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问题、如何进行研究设计,以及具体怎样去实施研究。这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单纯的接受知识点,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2.有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在不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时候,对于传播学理论只能单纯的接受。许多学生认为,把理论内容背会了,就是完全掌握了该理论。而实际上,大多理论的研究都会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果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是怎样的?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其他学者对这种研究方法有什么样的质疑?该理论的提出者又是怎样解释这些质疑的?对原理论有没有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这个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吗?适合中国的国情吗?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但是,如果对研究方法不了解,学生是无法对传播学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的。因此,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将会帮助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

3.有助于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大学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写一篇毕业论文,这不仅是对大学四年所学习知识的一次考核,更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中,会涉及到如何研究问题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这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十分有帮助,他们可以使用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毕业论文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会涉及到研究报告的撰写,这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在某些地方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因此,对学生本科阶段或者将来研究生阶段的毕业论文的撰写都是有益的。

4.有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一般而言,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会去做记者,从事新闻报道或相关媒体的工作。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中将会学习到统计学知识、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那么,就可以在企业内部或公司内部进行调查,支持决策。如果学习的比较深入,还可以到专门的调查公司应聘。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的思考

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发挥主动性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随机化实验”这一概念时,会涉及到实验设计的三个重要的要素——随机化、设置对照组和双盲实验。如果直接向学生讲授这三个要素,那么学生没有经过思考而纯粹去接受,效果可能不理想。于是在教学中,先向学生提出随机化实验的一个医学实例“1962年,美国的医学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胃溃疡治疗新技术的报告,患者吞入一只气球,内装冷冻液体,然后打气使胃冷冻,其目的是使胃消化过程暂时停止,以便使胃溃疡开始愈合。问题在于,这种冷冻治疗法的临床实践效果如何?该技术的发明者Wangensteen对24位患者试用了冷冻法,结果全部都治愈了。” 接着提出第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个技术的疗效如何?在没有接触过随机化实验设计的学生很容易就会回答,这个技术的疗效应该不错。那么,这个技术真的不错吗?教师提出第一个质疑:说不定不接受治疗,患者自身还是会痊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这个技术的发明者和实验者,你怎么解决这个质疑?学生通过思考便可得出,可以设置两个组相互比较,一组使用冷冻法,另一组不使用。这就接近了随机实验设计中的三个要素之一,教师只要稍加总结,给出答案,即设置对照组,就会使学生对这一概念印象深刻。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提出质疑二:谁来决定病人去对照组和处理组(治疗组)?质疑三:病人接受治疗会有心理作用,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也有可能给处理组的病人更好的评价。在引导学生思考之后,分别给出解决的方案,即随机化和双盲实验。最后再对这三个要素加以总结,给出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这就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三个要素的内容,并且对实验设计时这三个要素的重要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提高学生对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并且训练学生对已有研究结论的质疑思考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闻学传播学领域中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帮助学生从接受信息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与案例相结合

在讲述比较抽象的问题时,由于比较难理解、难学习,就可以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

首先,可以与经典案例相结合。这些经典案例是学生较熟悉的经典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这些经典理论由于提出的年代比较早,距离现今较远,再加上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本土化的问题,可能会使学生有距离感,而且大多是传播学中的“大师”所为,让学生误认为难度较大。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师兄师姐以往在本课程中完成的作业或调查报告作为案例。首先,这些案例都是以往学生的研究,与大学生比较贴近,学生容易接受。其次,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发现师兄师姐研究中的优点和缺点,便可有所借鉴,鼓励学生可以做的更好,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学好这门课更有信心。如,在讲问卷设计时可以把以往学生设计的问卷拿出来讲解,引导学生找到这个问卷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就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到问卷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比单纯讲授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要更有趣,效果更好。在讲授研究报告的撰写时,也可以把以往学生完成的研究报告作为案例讲解,分析当中存在哪些精彩的地方和表述有误的地方,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与实践相结合

传播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和学生的课下复习,是无法完全掌握这门课的。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掌握那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实施一个研究,特别是抽样调查,其过程较复杂,需要较多的人力和财力,一个初学者是很难独自承担的,因此可以事先给学生分好学习小组,组织大家一同完成一个课题。

在课程进行中,可结合上课的内容布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作业。如,在讲授抽样调查这一章的内容时,就可边进行课程,边让学生进行实践。在讲研究问题的提出时,可让小组讨论确定期末调查报告的选题。在讲资料的搜集时,可以布置作业让各个小组去搜集资料。在讲问卷设计时,可以让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等。通过实践边学边练,一边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一边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掌握的更加全面,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课程教学的效果。但是,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时,由于人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定,一个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小组给予具体的、详尽的跟踪指导,只能解答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也许需要通过更多专业教师的付出来解决。

参考文献

1 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第2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湘南学院期末传播学总结 篇四

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

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

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

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③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a.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b.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c.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6.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 a、语言的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

b、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

2.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

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8.传播过程的模式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五W模式)。

1.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2.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3.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3..传播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9.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10.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成员间的个人能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1)群体意识实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

(2)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群体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一种集合意识,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11.群体规范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作用:

1)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2)群体规范还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伊丽莎白,德国,传播学者。能否顺从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一种“检验”。)

2)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3)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13.趋同心理.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产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形态出现,往往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产生的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2)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

16、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7.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这里,关联度指的是社会成员与流言信息所涉及问题的关联程度,人们与该问题关系越密切,越有卷入流言传播的可能,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流言是从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中滋生和蔓延开来的。不安全感强调的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其中包含对事件未来发展的解释和忧惧。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性,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部通畅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总之,流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心理条件,和信息传播条件下发生和蔓延的,治理流言的根本在于消除这些流言所产生的各种条件。1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

“三功能说”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2、赖特

“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1)环境监视——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3)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3、施拉姆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传播学概论》)1)政治功能——监视; 协调; 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 2)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

施拉姆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拉扎斯菲尔德

默顿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9.拟态环境

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是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而对客观的现实行为影响这种应得信息环境越来越演化成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20.麦克卢汉

加拿大较有影响的学者。著作有: 《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他提出三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讯息2。媒介: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21.制约和影响传媒组织活动的各种因素:

① 经营目标: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

② 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实现: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娱乐内容的选择和提供活动,也能贯彻特定的宣传意图。

③ 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

依据:

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是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二,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第三,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2.把关人: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中,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传播者也就成了“把关人”。把关人又叫守门人,是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3.英国学者麦奎尔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3.社会责任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4..民主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5.苏联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理论: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24.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加强,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尖锐的矛盾。

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的考虑到作为私营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换句话说,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的趋势,严重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对自由主义理论及其媒介制度的强烈不满。

25.民主参与理论:

也称受众参与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主要观点: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26.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1)传播权。即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2)知晓权。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指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权或知察权。

(3)媒体接近权。利用大众传播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论权。

(4)媒介监督权。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涉及到受众广泛的利益,受众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对传媒的活动进行监督。

27.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1、传播效果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强效果论 20世纪40~60年代——弱效果论 70年代至今——回归强效果论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强效果论

“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1)背景:

①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

②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 ③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④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 2)核心观点:

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评价:

“魔弹论”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

它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2.20世纪40~60年代——弱效果论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A.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生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B.“有限效果论”

克拉帕

《大众传播效果》

提出关于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

c.大众传播产生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C.“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霍夫兰

耶鲁大学

心理学教授

“说服与态度改变”实验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主要采用试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3.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

28.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其特点是:A、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等级关系;B、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C、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D、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

29.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后罗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须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

30.“休眠”效果:霍夫兰等在实验中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后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存在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1.什么是“知沟”假说,这个假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知沟”假说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等人提出。这个假说的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经济富有者能够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知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假说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在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和财富的今天,如何防止“知沟”的扩大已经成了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2.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1.拉斯韦尔的贡献宣传和传播研究。在宣传的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5W模式极其意义。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

3.霍夫兰说服性效果实验(耶鲁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研究(“伊里调查”)抽样调查技术

5.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施拉姆是传播学创始人,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

33.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②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5.新闻传播学之中外新闻史总结 篇五

一、中国新闻史部分主要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

1、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我国最早的报纸;

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4、定本制度;

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7、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

8、《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

9、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

10、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拒检运动”;

2、新闻统制的强化;

3、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

4、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

6、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7、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6.文化与传播学院学生会工作计划书 篇六

(一)加强学生会自身组织作风建设,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学生会是联系学生和学院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在为学生服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而我们要想把我们的学生工作开展好,我们就必须要赢得广大同学的全力支持!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学生会全体成员要时刻紧记;服务同学锻炼自我的工作宗旨,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时刻维护学生会的优良形象,做好模范带好头。要时时以身作

则,处处树立榜样,克服官本位主义,秉公办理各类事情,不能有丝毫的私心,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听取更方

面的不同意见,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以促进我们学生会工

作更好的开展。我们不但要在同学们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

象,而且要让同学们充分信任学生会,树立起经贸院学生会的良好威信实现学生会工作的不断进步!当然,这一切都要

首先从我们学生会成员自己做起,经得起考验!另外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完善责任追究制,无论是委员还是副部长,干

事,为我院学生工作做出了贡献我们就要奖励,反之就要受

到相应的惩罚,做到优则奖、劣则汰!

(二)工作目的要打造出特色精品活动首先我们应该继续抓好学生会基

础工作,我们日常看似平淡的基础工作决定着全院学生工作的全方位运作。过去几届学生会的学长们在学习、卫生、文

艺、体育、自律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面对学长

们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立足弘扬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生活部的;寝室设计

大赛将继续采用上届的总体形式,同时根据现况的发展,在很多细节上进行创新,达到真正懂得改革创新,培养当代大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所以今后我们学生会各部门都要

解放思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力创一些拥有我们经贸院

特色的精品活动,锻炼我院学生创新思维,开拓我院学生综

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活动安排

1.主持人大赛初赛 复赛

2.篮球比赛

3.k歌之王 初赛 复赛

4.雷锋月 无偿献血

文明交通行

5.奇色花福利幼儿园爱心援助

6.文学作品朗诵大赛初赛 复赛

7.足球比赛

8.元旦晚会

(四)注意事项

1、在保持我院学生稳定与团结基础上开展各项学生工作。

2、开展学生工作时注重内部的发展与外部的发展相结合3、工作与活动中不能固步自封,要勇于创新,打造特色。

4、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一定要,明确权责,科学管理。

5、学生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增强凝聚力。

(五)确保活动进行 加强过程管理

1.活动的开展,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要始终关注学

生的成长、亲历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自主构建,视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我们要注重活动的过程,重

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积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

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活动。全面发挥同学的才能,放松同学的心情,激发起学习兴趣。

2.各活动主题应打破;大而全的活动主题;一统天下的格局,选择;小而精,简便易行、健康向上的主题。

3.开展活动以全院学生为主,具体活动时间参照,具体地点由所负责各部门策划安排,各负责部门必须认真负责,院学生会进行筹划。

4.活动按时间按计划进行,如有变动另行通知取消或更改。

5.每次活动做好必要的广告宣传,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同时为回报赞助企业的支持,将以各种形式为企业进行冠名宣传。

6.团体、晋级、选拔活动,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特设各种奖励鼓励优秀突出作品、人员等。

7.各项活动资金应节约从简,做好详细计划,使用资金如实申报,并依照票据及时核销。

8.各活动策划应有应急方案,以防各种非人为或人为特殊情况导致的活动延时、改期、停止活动等,并作好向广大同学解释的准备。

9.及时总结,加强交流与合作。

7.传播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一、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现状

新闻传播学是一种专业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因此当代社会对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安排实践教学时,多让学生从媒体记者、编辑的实习开始,导致实习机会逐渐呈现饱和状态,也让实习变得形式化。同时一些院校由于资源有限等问题,未能真正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专门有效的指导,造成实践教学未能真正跟上当代媒体日益增长的用人需求。因此,如何加强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培养高层次、专业性强、复合型的新时代人才,对于当代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培养新方案。综合当代媒体发展现状,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把握好如下培养方向:(1)培养现代传播理念;(2)培养较强“全媒体意识和技能”;(3)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人文与社会知识及科学知识,其中包括熟悉我国新闻、编辑出版行业的法规与政策,熟练各种现代新闻传播手段与技术,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全媒体复合型专门人才。

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起点,而培养方案的制定离不开以专业实践教学为重点的理念,同时学校师生应随时关注本学科的前沿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现代新闻理念和全媒体报道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建立系统的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新闻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全媒体技术和理念训练,依托新闻实验平台,逐步建成全媒体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新闻采制编播能力。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分为五大模块:(1)报纸模块:提高学生纸质媒介新闻策划与编辑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专业图像处理等业务流程以及实践层面应采取的关键技术。(2)广播电视模块:促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培养从事电视新闻节目和访谈节目采制、视音频节目编辑、演播、主持、网络直播等工作的能力。(3)数码摄影模块:熟悉国内影像后期制作业务系统的运行流程;应用外围设备及常用配套软件的安装使用,具备影视多媒体前期采集到后期编辑的相关知识技能;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摄影课程的教学、实习与科研系统;培养具备专业摄影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影像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数字出版模块: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数字出版教学、实习与科研系统;培养学生较强的数字出版物编辑、设计和制作、发布能力;熟悉国内外先进数字出版业务系统的运行流程。(5)移动采编模块:学习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关键技术,了解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的步骤。

(三)建立稳健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毕业生实习指导工作。在建立校外新闻实践基地方面,高校应该和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借助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工作,达到互助互利的效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充分机会接触鲜活而多姿的实践生活。

同时,应加强对毕业生实习导师的培训与监督,提高教师的指导质量。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新闻传播教师到各种媒体去挂职锻炼,最好能取得上岗资格和第二职称;同时请资深媒体人士来学院讲座,从实践角度为学生作不定期的辅导报告,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水平。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改革人事制度,使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进一些有资历的记者、编辑,聘为实训教师,增强教师的整体综合实力。

三、结语

8.传播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双语教学;新闻传播学科;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139-03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兴起,全球性的交往愈加频繁,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预言的那样,“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地球村(Global Village)”。国内舆论环境和国际舆论环境的关联度日益密切,社会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话语体系多元化的局面。面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十分重要。树立良好国家形象需要舆论引导,舆论引导简言之即“用观点和事实影响人”。舆论引导需要人才,引导国际舆论需要既精英语又通传播学的人才。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双语教学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教学中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范畴对应、作用互补,使得教学呈现出里因外合的完整环节。为此,笔者试探析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统筹优化的途径,以实现该学科的蓬勃发展,培养能作用于国际舆论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中的外部因素指影响教学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指影响教学质量的教与学自身的因素,如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方式等。

一、统筹教学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当教学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形成正向合力时,教学发展呈现良好趋势,当这两者形成反向合力时,教学则呈现出局部发展甚至停滞、倒退的现象。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快速、良好发展,则要实现内外因素的合力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构建一个良性循环传播学双语教学系统,以统筹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是较好的选择。

教学系统的第一步为外部社会大环境统筹发展。如国家颁布政策、下发资金支持传播学双语教学,工作岗位大量需求传播学双语教学人才。第二步为外部环境中的学院与社会支持、认可新闻传播学科进行双语教学。有了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作保障,则能促进学院与社会重视、认可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工作,从而能更多可能地满足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物质(资金、场地、设备等)与意识(研究理论、发展规划、教学组织等)的需求。第三步为教与学内部因素的加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教学效能感主要指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进一步学习以及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高昂度。学生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以及学习目标等”[2]。学院对学科的大量投入与激励政策,势必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使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不断学习有关知识,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学生更加关注的则是就业信息,社会对传播学双语教学人才的认可度高,需求量大,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双语学习。第四步则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融合。教师教学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将较大地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这又将反过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师生共同探索高效、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后,通过考核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与学院要认真研究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为日后教学改进的实际材料。

二、优化教学外部因素

(一)社会环境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发展的有力支持。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正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10%的双语教学”。同年10月,教育部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开课比例等做了具体规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专业领域,力争3年内外语教育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这两段文件充分反映了国家教育局对双语教学的重视。

社会的认可度是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是学习了这门学科是否为社会认可和需要,社会认可度高、需求量大将更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之则可能表现为学生的被动学习。因此,应增强社会对传播学双语人才的认可度,在学生中形成双语学习的氛围,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校环境

充足的物质条件是传播学双语教学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必需的资金、场地、设施和环境等物质资源,双语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充分地发挥和全部实现,即使有所发挥和体现,也是局部的、小范围。笔者重点分析了传播学双语教学需要的场地与设施:语言实验室供师生进行听力、口语以及视听说课程教学时使用;电子阅览室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使用,学生可以浏览电子图书,使用各种音像资源,也可供教师在进行特殊课程或者课程的特殊章节教学时选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较大的网络教学活动如在线讨论等;社团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各学生社团活动和涉外交往,如英语俱乐部、日语俱乐部、ELLA、英语角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活动。组织海外回国人员举办指导性讲座和进行经验交流、图片展活动。同时定期邀请外籍教师进行传播学专题讲座,借此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种会学习、会生活、会思考的人文精神。

学校的重视是传播学双语教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质力量本身并不直接发言,但它通过人的思想而间接发言”[3]。很多高校的决策者并没有真正洞察到传播学双语教学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媒介一体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因此并未真正给予传播学双语教学以全力支持,使传播学双语教学无法获得足够可支配的资源。“即使实践中双语教学计划制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同‘鸡肋’。[4]”所以要促进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必须得到学校的真正重视,努力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建立实施完善的激励措施。

三、优化教与学内部因素

(一)教的因素

1.教材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预备两套教材——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外语水平有一定差别,教材的选择应紧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对于外语起点较低的班级,应以中文教材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英文教材为主。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会挫败外语水平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外语水平较好的班级,应着手培养学生形成母语和英语两种能自由切换的思维模式。对这些学生应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因为“只有读懂、真正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5]。另外,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在网上下载最新资料作为辅助教材,以保证教授课程的与时俱进。

2.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授知识点、理论、方法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新教材的使用也仅限于PPT的使用”[4]。为改变传统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中练,练中学的教学模式,笔者提出以下传统课堂之外的教学方式,以供参考。

(1)建立专业网站,实现知识的进出口贸易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内容既要切合国情,又要跟踪西方前沿,还要保证地道的英文,这样的高要求难为传统教材所企及。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网络教学是现阶段较实际的双语教学方式。

一是上传开放课程视频。开放课程主要选取海外名校,特别是美国常青藤大学的课程。开放课程的内容之丰富、理念之创新,大大超出新闻与传媒的范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获得世界先进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6]。

二是建立中英文案例库。案例库深入涉及国内外新闻传媒的各个方面,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剖析国内外新闻案例中得以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库收集整理各种案例,不仅仅受用于本专业师生的双语教学,更是为其它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提供充足的中外新闻案例资源。

三是开设新闻日志专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志专区,新闻日志是学生发表文章,上交作业的主要板块。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写英文报道,并直接在网上批改报道,并反馈在报道下的评论栏里。学生通过定期练习、及时得知反馈信息,学习效果更加明显。通过新闻日志的提交与反馈,师生的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2)建立雙语实习通讯社,实现练中学、学中练

所谓双语实习通讯社,则为用中文采访,英文报道。系内学生被分为多个人数相当的实习小组,每个小组均有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小组成员在该组负责老师的指导下,每两周做出一期英文成果——一份报纸、一期电视新闻、一期广播。每一期的实习成果在网上公开,并邀请各高校和媒体的资深老师进行评析。配合通讯社的实习,全系学生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体学期,期间展示并现场点评通讯社上一组的实习成果,以总结经验拟定下一组的实习计划。实习表现纳入学生必修课的评估中,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实习。

(3)阅读西方报刊书籍,增强西方文化素养

目前,一些学校的新闻传播学双语课程中英语学习成为了主要部分,笔者认为这样的双语课程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双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语言学习学科知识,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和工具。双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促使学生领会西方经典理论的精髓,从而用西方接受的思维方式引导舆论。

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则有必要广泛阅读西方的报刊、杂志以及经典著作(著作最好是中英文双语版)。结合教学需要,专业可设置一个专门的资料室,供学生借阅报刊书籍。为了促使学生将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应要求学生定期上交读书心得,并形成奖惩机制。在学生阅读国外报刊的同时,教师应重点讲解国外报刊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分析中国媒体对相应问题的报道。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形成母语和英语的两种思维模式,最后达到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思维的自由切换。

3.教师队伍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应具有勤奋、负责、严谨、与时俱进等优秀教师的品质。这样的教师才能保证双语教学不是一个“挂牌”,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真功夫,真真切切地为国家输送人才。其次,双语教学的教师应熟悉国内外新闻传播规律,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精神,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专家型”人才。再次,双语教学的教师应是“复合型”人才,即在深厚的新闻传播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最后,双语教师应能熟练地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母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自由切换。

深厚的专业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日积月累,负责、严谨、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决定于教师的环境、性格等因素。这两项条件不容易由培训得来,学校若难以招聘或具备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师资,则应挑选兼具优秀品质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进行英语水平与思维的分步培训。第一步,利用本校资源对双语教师进行英语表达的训练,着重培养口语语音、语调;第二步,建立动态的、开放的教师培训机制,实现院、校间的人才共享;第三步,在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基础较好者去国外培训,使教师快速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学习国外最新的专业学科知识,从而实现母语与英语思维方式的自由切换。

(二)学的因素

1.学习动机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听到学生说“我英语水平差,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我又不出国,学那么多英语干嘛”这样的声音。目前大多数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都关注其是否被社会需要,是否有用,“这种‘实用性’学习动机是学习主体通过判断学习客体是否满足自己物质或精神需求的前提条件下,自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7]。当学生将学科学习能否提高个人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在“实用性”上时,学科的“实用性”就会驱使学习主体长期有效地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前景,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内化为学习内驱力。

另外,教师可以以丰富有趣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引导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涉外活动,组织海外回国人员举办指导性讲座和进行经验交流、图片展活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听外文歌曲、收听外语广播、阅读外文专业材料、撰写外文论文等途径进入到外文语境中,通过潜移默化使外语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基础

采用双语教授新闻传播学科的一大问题即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教师无法保证双语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区别分班授课,这一点在“教的因素”中笔者已经详细论述。另外,让学生的双语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初级阶段的双语课程,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讲授为辅。这一阶段的学习旨在为学生适应真正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教师的PPT由英文呈现,但是主要使用汉语讲授,并用英汉对照陈述专业术语。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教师或其他学生用英语回答。中级阶段的双语课程,中英文讲授并重。这一阶段为双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并要求学生搜集英文资料,并尽量用英文进行课堂讨论。高级阶段的双语课程是以英文讲授为主,中文讲授为辅。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分析、解答专业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維的能力,最终实现在母语和英语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思维切换。

(三)教与学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和基础,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应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共同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融合,这种融合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种融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摸索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座谈、调查、网络沟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困难、要求、掌握程度、瓶颈进行及时的了解,并随时调整课堂安排及课后辅导”[4]。

新闻传播学科的双语教学中,教与学的融合关系使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丽红.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误区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2]廖雪红.试论双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8).

[3](英)柯林伍德.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孙冀萍.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探析——基于“会计”双语教学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8).

[5]赵正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6]郑静雅.整合理念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为例[D].河南大学教育技术系,2009.

9.网络文明传播工作总结 篇九

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是适应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的形式,是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今年,我石嘴山市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发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的通知》要求以及省、市文明办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部署,广泛开展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石嘴山市掀起了网络文明传播新风,开启了石嘴山市网络文明建设新篇章。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网络文明传播队伍

成立了由石嘴山市第七小学领导牵头,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网络文明传播工作组,负责石嘴山市第七小学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管理和活动开展,指导协调石嘴山市第七小学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制定了石嘴山市第七小学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手册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考评机制等,对石嘴山市第七小学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按照政治信念强、法纪意识强,热心精神文明建设,熟悉网络宣传工作,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字写作水平的综合条件要求,从各文明单位、文明行业选拔招募志愿者20名,迅速组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各文明单位在网络文明传播中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石嘴山市第七小学将把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单位的考评。各文明单位高度重视网络文明传播工作,按照市级文明单位不少于1人,省级文明单位不少于2人,全国文明单位不少于3人的“123”队伍建设目标,进一步发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大力开展文明传播活动,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加强业务指导,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培训

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2013年9月23日上午,我石嘴山市第七小学举行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石嘴山市第七小学领导对全石嘴山市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十分重视,石嘴山市第七小学领导针对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作了重要讲话。我石嘴山市第七小学文明委成员单位、各文明单位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启动仪式。石嘴山市第七小学在派遣4名业务骨干参加专业培训后,依托石嘴山市第七小学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信息暨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培训班,对志愿者进行网络文化建设与技术实践的培训。

三、加强信息交流,扎实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我石嘴山市第七小学组建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群,并在群内开展工作。截至目前,石嘴山市第七小学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均已开通了新华网文明博客、人民网博客、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等,播发原创博文将近200多篇,积极开展网评,一同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文明氛围。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考评激励机制

为推动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在石嘴山市第七小学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管理暂行办法中对考评激励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作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和文明石嘴山市第七小学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测评体系,采用日常工作补贴和评奖评优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石嘴山市文明办、石嘴山市志愿者协会将根据志愿者工作量和完成质量情况,评选优秀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优秀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博客、网络文明传播优秀组织奖等。适时召开网络文明传播座谈会或总结表彰会,交流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典型。

10.文化传播公司工作总结 篇十

贵州银幕前身为北京幻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XX年迁至凯里并正式更名为贵州银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贵州省高端品牌电影机构,贵州银幕立足于黔东南,以服务贵州,放眼全国这一宏阔的全球化视野作为企业经营理念。作为贵州本土民营电影机构,贵州银幕感谢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委员会及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因为他们的支持,贵州银幕得以成功地将凯里首批商业广告系列微电影《末日,还有妈妈》、《幸福,其实很简单》和《一家人的快乐》等作品搬上大众荧幕,也因为他们的支持,作品一经上线,就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一致认可。

贵州银幕凭借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专业的策划团队、先进的设备和院线级别的画面质量获得了贵州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一致支持和好评。在崭新的20XX年,贵州银幕将集中精力打造贵州企业及城市良好形象,积极推进贵州企业对外宣传,加强与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减少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以全新的面貌助推贵州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电信

贵州吉大夫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贵州美果源便利店连锁有限公司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吴公岩酒业有限公司

贵州嘎老酒业有限公司

黔东南州华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贵州易致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黔东南君栢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黔东南红州儿童医院

凯里金凯帝豪酒店

凯里经济开发区金正酒店 凯里市欧化家具广场

贵州星海琴行

凯瑞国际影城

格兰十二号大院

凯里时代御足轩商务养生会所 凯里市金美职业服装厂

凯尚国际娱XX

蓝顿咖啡会所

11.网络传播下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篇十一

我国多媒体教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都搭上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便车,多媒体辅助教育技术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概念起源于国外,现已扩展为广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即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覆盖多种媒体的教学方式,包括利用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教学资源以及CD、幻灯片、电子白板等在内的多媒体资源来获得学习内容,进一步构建多方面的立体化外语教学体系。

由于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多媒体英语教学受其技术和物质设备的限制,理论研究要领先于实践操作。继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创办的《外语电化教学》第一本专刊之后,一些专业的团体机构随后成立,同样受限于物质条件的约束,我国多媒体教学也仅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借势进入高校教学,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水平和层次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软件大量进入到高校课堂,如CD-ROM就成为最常用的多媒体教学产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到21世纪,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繁荣期,很多借助于多媒体助学光盘和其他可供选择的英语学习产品都出现在市场上,这对于促进我国多媒体英语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传播下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是英文单词“Multimedia”的英译,一般是指通过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进行文字、声音、图片和数字信息的传递。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辅助媒体来传送信息从而实现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中最为主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投影仪进行图文并茂的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教学信息容量存储较大、学习内容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时代的发展致使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形式的需要,教育者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学中的听说部分逐渐受到重视,但是若仅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来使学生的听说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似乎还很困难,这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生动教学。

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成果和理论论证

(一)多媒体教学的情境教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经针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结果也进行了仔细分析。这次调查佐证了多媒体教学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全新版大学英语》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选用的英语教材,同时也选用了全新版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引用了这些教学软件系统之后,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多媒体教学和课堂之外的自主上机学习。这样的新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开发出了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把课堂的讲述重点引入到一个仿真的情境中去,极大地弥补了以往教学形式的不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连续两个学期运用多媒体教学后,该校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这一新教学形式予以支持的学生占有80%左右,更加证明了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具体来说,情境教学就是将教学重点引入到一个逼真的大情境中去,并结合情境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情境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对于多媒体情景教学而言更是一个有力的可行性论证,为其他學校树立了榜样,对我国高校整体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和多媒体资源进行互助式教学

韶关学院曾尝试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实现不同层次多个主体的全面互动,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实践再次证明了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出现对于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将多媒体教学形式融入到日常课堂中,不仅丰富了教材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互动,与此同时还有利于辅助教学的电子教案、教学软件、多媒体网络系统和E-mail的综合运用,使师生间的沟通方式更加便捷,交际空间更加广阔。在此基础上,多媒体网络教学也衍生出了同步交互功能,真正实现了集人机互动、人人互动等主动性和多元性多个特点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效果

1.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实物、动画、动作、录音、表演的综合利用,因而为高校英语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满足了日常基本情景教学的需要,从而刺激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产生兴趣,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掌握课堂主动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其观察力和想象力,并通过对已知事物的理解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有了这样举一反三的训练,学生们不仅会有效地掌握知识,而且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高水平教学的具体表现。

2.加强记忆效果,增进学习信心

在英语学习中,单词无疑是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不论是为了实际交流还是应对各种考试,单词都是重中之重。一些有较长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谈及英语学习时都表示,单词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是最为困难的,因此,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单词记忆问题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众所周知,在进行背诵时,只有耳、眼、口、手同时进行协同记忆,才会取得较高的记忆效果,如果只是单一的进行听、写,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学生在英语单词记忆过程中的通病。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单词记忆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在单词中植入声音、图片甚至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信息,都是提高单词记忆的好办法,因为当学生的多感官同时调动时,大脑才处于兴奋状态,容易接受和记忆单词,这种方法已为科学家所证明。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单词记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单词问题,也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未来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高校英语教学的一大趋势,未来的教学方式也将朝着个性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各类教学软件的出现,以下几种具体应用也将全面得以实现。

(一)演示型课堂教学

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和大屏幕作为演示型课堂的主要设备,老师可以利用Power Point,Word或Front Page等常用办公软件编写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进度,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自助语音测评软件

英语的听说能力逐渐成为考核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动语音测评软件就可以用来完成这一任务,利用该技术除了可以用来组织大型的口语测试之外,还被用于学生平常英语听说准确度的练习。一句话,该技术可以为师生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便利。

(三)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严峻的形势对英语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培养更加严格。商务英语是以英语学科为基本,同时又综合了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涉及外交、法律、新闻、经贸、财管等多个学科,另外还要求学生要对商业上常用的一些交易软件有基本的了解,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其他网络课件,进行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网络传播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深刻的。多媒体资源下的高校英语教学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以及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促进意义。同时,网络传播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探讨多媒体教学,结合媒体资源的优越性,立足于英语教学目标,大胆进行尝试和改革,力争使英语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层次。

| 作者单位:1.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编校:郑明扬

上一篇:医技三基考试卷下一篇:原来是真的五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