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类常见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

2025-02-03

八类常见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精选3篇)

1.八类常见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 篇一

考研英语复习写作常用八类词汇

考研英语写作必背句型 对比和比较型

考研英语强化 放大阅读 “悦”考研

考研英语复习误区:靠突击取胜

词汇是英语写作的基础,为了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英语,考研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总结了英语写作常用的八类词汇,希望对大家英语写作的复习有所帮助。

1、经济:

economic 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 unfaircompetition( 不正当竞争) , crack down on fake commodities ( 打假) , boom( 繁荣) , fiercecompetition(激烈竞争), credit crisis(信用危机), stabilize prices (稳定物价)

2、文化:

great and profound (博大精深的),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融合交汇),crash( 碰撞),charming(极具魅力的),splendid(壮丽辉煌的),English fever( 英语热)

3、环保:

environment- friendly( 生态型的.,环保的),threat of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的威胁) ,

promote fundamental shift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mode of economic growth(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curb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ring the pollution under control(治理环境污染), develop renewable resources (开发可再生资源), a low-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4、科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技术) ,web-addiction(沉迷网络) , computer crime(电脑犯罪) , e-commerce( 电子商务) , virtual life ( 虚拟生活) , information era(信息时代) ,cyberromance(网恋),surf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 考研 教育|网

5、就业:

applicant(申请人), position available/ vacant position(空缺职位), competent(能胜任的),be qualified for(合格的), proficiency(熟练程度 ),job arrangement and benefit(工作待遇和福利), promotion (晋升), gender-biased(性别歧视的), appearance-biased(相貌歧视的)

6、大学生活/教育:

cultivate(培养), further one‘s study (深造), quality education(素质教育), foster abilities(培养能力) , relieve the burden on students( 减轻学生负担) , be occupied with so muchschoolwork( 忙于功课 )place emphasis on( 以 … 为重心) , comprehensive( 全面的,广泛的) ,practical capability(实际能力),duck-stuffing(填鸭式)

7、社会现象:

enlightening( 富有启发的) , cause alarm and attention( 引起了警惕和重视) , set good example for(为…树立榜样),dedicate(做贡献), take action (采取行动),ensure implementing activities(确保执行), vulnerable(易诱惑的,易受影响的),be supposed to(应该)

8、人物特征、情感描写:

strong-minded( 坚强的), industrious(勤奋的), promising(有前途的), dynamic(有生气的),

responsible(有责任心的), influential(有影响力的), profound(渊博精深的), devoted(忠实的,投入的),warm-hearted(热心的)

2.八类常见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 篇二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近年来, 中国巩固了其经济基础, 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外媒也逐渐改变了对中国以往刻板的看法。同时, 也要归功于无数翻译家和学者的努力工作, 传达中国的信息更加地准确和及时。更重要的是, 人们通过这些媒体的报道, 更加了解了中国, 中国文化也慢慢推向世界。提到报道中国, 怎样翻译不同文化背景的词语是个难题, 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本文将给出《经济学人》杂志中具体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实例并分析其翻译方法, 探讨今后应该如何更准确地报道中国新闻的方法。

二、《经济学人》中的中国特色词汇的来源

近三十年来, 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繁荣, 经济、政治、文化、网络等各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某些固有传统文化的尊崇使得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和表达应运而生, 如共同富裕、八荣八耻、山寨、元宵节等。《经济学人》中的中国词汇可以被粗略地分为四类:经济发展中的新词、与政治有关的新词、中国网民创造的网络新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表达。

三、《经济学人》中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分析

1.翻译原则———归化和异化。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Lawrence Venuti (1995) 提出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基本技巧, 都以文化为导向。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 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 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要求译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异域元素, 这也是《经济学人》报道中国的原则之一。《经济学人》里有关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更多地应用异化而非归化。

2.翻译方法。

(1) 音译。音译指翻译行为或产物, 用另一种语言的字母来表达某种语言, 用另一种语言或系统的特点书写一个词或者文章 (Baker, 2004) 。对于大多数名称, 包括地点、机构、城市、道路、报刊杂志和书籍名称的翻译, 一般都采用此方法。

(2) 直译。直译指保持原文内容, 包括句子结构、词语的意思、原本的修辞等。直译将句子视作最基本的单位, 同时将整篇文章纳入考量范围 (Munday, 2001) 。直译多用于存在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的情况, 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和词汇。实例选取如下:“Harmonious society”意指“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在步入21世纪时提出的概念, 它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尽管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但读者仍能从“Harmonious”这个词的释义来了解“和谐社会”的大概意思。另外, 这种表达采用了非常标准的英文格式:形容词+名词, 所以无论在语义上还是技术上, 这个翻译都是准确的。

(3) 意译。意译无需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如句子结构、原作意义和原文修辞。但意译并不意味着非要对原文进行加减。意译的重点在于译出自然流畅的目的语, 而非尽力保存源语的特征。由于文化差异, 也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译者倾向于将意译作为首要选择。实例选取如下:“commercialization of education”意指“教育产业化”。事实上, 产业化的替代词不是“commercialization”而是“industrialization”。“commer-cialization” (指不择手段地) 利用……牟利, 商业化;“industrialization” (使) 工业化。单词释义来自《牛津高阶词典》。《经济学人》选择“commercialization”的原因是前者可以准确地表达学校运营的模式和结果, 它强调的是有些学校追名逐利和摒弃了“公益教育”的原则。

(4) 音译加解释。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元素, 也最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的普及, 网民在公共生活中的表现越加活跃, 参与意识也更强, 大量新词在网络上出现。这些词汇丰富了汉语词汇, 也通过外媒向外界传播, 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陈晓黎, 2008) 。实例选取如下:“Sina weibo (china's Twi-iter-like micro blog service) ”意指“新浪微博”。微博的出现在全国掀起了热潮。2009年8月, 人们期待已久的微博———自由表达的重要平台终于投入服务, 与推特类似,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自由表达所有事情, 包括个人心情和对时事的看法。这个译法非常简单明了, 读者能轻易记住其拼音和含义。“Digouyou (illegal cook-ing oil or drainage/gutter/swill-cooked oil) ”意指“地沟油”。它指从餐馆收集来的废油, 也指人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类质量不合格的食用油。受巨大利益的驱使, 人们冒险出售和使用这些可能导致疾病的废油。采用此种翻译方法的原因在于不存在其可替代的词汇和概念。

(5) 直译加解释。刚开始, 读者并不知道有些直译过来的词汇的正确含义, 所以译者一般都会给出详细的解释 (包惠南, 2004) 。然而, 随着时间的变化, 很多媒体都在不断引用这个表达, 人们开始知道和接受这个表达, 随之也就不需要词语后的解释了, 这表明英语作为运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体现了它极强包容性的一面。实例选取如下:“to give red packets:folding money in red paper bag to congratulate or greetor show gratitude”意指“送红包”。“送红包”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 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意义。如在传统农历新年即春节期间, 长辈会给晚辈红包, 被称为“压岁钱”;在喜庆的场合, 如婚礼、小孩出世和生日等, “送红包”是为了表达庆贺和赶人情;如果你想某人利用其权利以不正当或不合法方式帮助你, “送红包”就意味着贿赂。因此, 根据多种不同语境, “togive red packets”每次出现时, 都应当给出准确而具体的解释。

四、结语

总的来说, 本文发现当涉及翻译新出现的中国词汇时, 为了避免误会, 《经济学人》多采用异化而非归化的翻译原则, 并综合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 运用了多种具体的翻译方法。相比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英文, 西方媒体更乐于接受音译和直译的词汇。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和提高翻译的群众接受度, 建议译者在英文中找到可替代的词汇。

此外, 由于中国的英文报纸知名度不断提高, 《经济学人》越来越多地采用中国英文报纸所给出的翻译版本, 这意味着中国媒体的观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文化也得到了更大的尊重。另外, 这种现象也表明外部宣传的重要性, 同时要敦促译者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中国希望外界对其抱有正确的观点, 中国译者就应当翻译出相对完美的译文, 尤其是对一些文化含义丰富的词汇, 在保存准确含义的同时, 要让其简单且便于理解。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 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开始关注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 外媒对中国国内外事物的报道更是如火如荼,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欧美主流媒体都对改变中的中国抱以很大兴趣, 当涉及到对中国的报道时, 文化背景差异是很大的阻碍, 外媒是怎样翻译中国词汇和表达的呢?本文将从《经济学人》中选取具体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实例并分析他们的翻译方法, 以此更为准确地反应中国社会的变化, 希望为中西文化扫清误解和障碍, 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关键词:经济学人,翻译,中国特色词汇

参考文献

[1]Baker, M.R.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Myanmar and China:the Kachin dilemma[J].The Economist, 2013, (2) :22.

[4]Nuclear Power:Back on the front burner[J].The Economist, 2013, (1) :32.

[7]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8]陈晓黎.对外传播中的汉语特色词汇翻译策略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八类常见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专用词汇 英语翻译特色

引言

现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逐渐呈现出网络信息共享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状况。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期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以及频繁,慢慢地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地融合。所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慢慢地也加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国人们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练习,那时候就有相关的研究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本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言论。之后就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翻译研究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将两者慢慢地相互渗透。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翻译就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进去,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转换,促进文化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文学之间的演变也变得常见。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发挥,才能够将更具有内涵的文化翻译凸显出来,这也是对翻译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翻译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翻译相关的原语文本的时候,善于借助科学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

1.翻译策略。在汉英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时,需要利用特殊化以及异化方式进行归化,主要是异化,而归化只是起着辅助翻译的作用,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意译、音译以及直译一起,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留中国民族的语言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然而,一般情况下常常会见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气息的专用词汇,倘若无法正确掌握好英译这些专用词汇内涵的方法,就会容易失去中国传统专用词汇所独有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所以,在选择英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意译策略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很好地将专用词汇所含有的内涵翻译出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当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专用词汇,读者在不理解作品含义的时候,就无法正常翻译出来其所涵盖的特点和内涵,这样的翻译就不具有文化特色。例如,儒家文化的礼被翻译成ceremony、义被翻译成justice、仁被翻译成benevolence、智被翻译成wisdom,这样的英译成果明显地将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出来。但是,对于专用词汇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其具有的含义很本身的内涵就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直译,例如,庙会就可以直译成temple fair等。

2.典型代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论语》,在网络中可以搜索相关的孔子学院资料,可以了解到在全世界已经存在上百所所孔子学堂以及上百所孔子学院。所以,慢慢地中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中国的《论语》的翻译,相关的翻译人员就更加重视《论语》中专用词汇英译的特色,像《论语》中主要的专用词汇“君子”就会被翻译成“gentleman”、“仁义”就被翻译成“righteousness”、“礼仪”就被翻译成“niceties”。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仁”,其就会具有另外一种意味和内涵,尤其是“仁”这个专用词汇使用在本书中的次数非常多,其具有的内涵也非常深刻,在孔子《论语》这个作品中,通过这个词汇就形象地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出来。一直以来,相关的翻译工作者用心寻找最能够体现其内涵的翻译,然而由于仁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翻译也各具特色,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英文翻译有:“kindness”,这是林语堂英译的仁;“humanity”,则是辜鸿铭英译的仁;都各具特色,让学者对仁的英译无从选择,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对《论语》原文可以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及解读,那么自然能够起到促进选择英译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经济中,一直在加强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翻译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状况。只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准地翻译出来,并且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够发扬中华名族精神。另外,我国人们也要一直坚持强化推广以及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提升翻译的效果,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进行传播以及更好地将其进行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周统权.文化·词汇·翻译──试论英语词汇的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65-68.

[3]管晶.浅论翻译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190.

上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一篇: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