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三教案(精选6篇)
1.三上第三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 桌子高10()
从家到学校500()橡皮长30()
文具盒厚4()6层楼房高20()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2.三上第三教案 篇二
提问:1什么是力?2你看得到力吗?力有颜色、形状、体积吗?3那我们怎样来研究力?4力有哪些作用效果?5要使物体产生相同的效果,可以怎样施力?归纳总结:一个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
二、合力与分力
1. 概念
一个力F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F1 、F2、F3……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叫做那几个力F1 、F2、F3……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基础:等效替代的关系。
(2)注意:合力与分力不是并列、并存的关系。
三、力的合成(板书)
1. 概念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 如何对力进行合成
(1)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总结:两力同向相加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总结:两力反向合成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分力方向相同。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该怎样求合力?
问题:1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2力的大小怎样知道?3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演示探究性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3. 平行四边形定则
内容:选择同一标度,以表示这两个分力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 夹在这两条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对角线的长度表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所指的方向就表示合力的方向。
4. 课堂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1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θ变化而如何变化?2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最大值为多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最小值为多大?3合力F是否总大于原来两个力F1、F2?
总结归纳:合力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或等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5. 多个力合成的方法
提问:平行四边形定则每一次只能对两个力求和,那要是多个力求和呢?如何处理?(看ppt)
方法:先求出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四、总结归纳:力的合成的注意事项
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不能进行力的合成,因为它们只能对各自的物体产生力的效果,而只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无论力的性质如何,都可以进行合成。2合力是假象力,是用来等效代替分力的,但这不表示物体又多受了一个合力,合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3合力和分力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合力和分力之间一定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3.三上音乐教案解读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踢毽子》 教学目标:
一、通过这首歌曲的唱游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通过唱和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现能力。
二、复习巩固mi、sol、la三音的手号和音准 教学重难点:
一、学生唱游活动的参与,要在“玩”字上做文章。
二、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三、新课教学
1、赏毽子:请学生带个毽子进教室,(最好自己动手做一个毽子,材料可由自己选择,造型可由自己设计。)在歌曲《踢毽子》的背景音乐声中互相欣赏手中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各式毽子,感受我们祖国的民族文化,进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2、踢毽子:在歌曲《踢毽子》的背景音乐声中进行一场班级踢毽子表演赛,看看谁的毽子飞得高,谁踢的个数多,谁踢的花样新,在欢快的气氛中导入歌曲的学习。
3、唱歌曲: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注意让学生能听出一、二小节是由mi、sol、la三音组成的,请学生打手号跟音乐唱一唱。在听歌曲录音时,可让学生先跟着歌曲拍出节拍听熟歌曲,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腿等。然后跟着歌曲节奏边拍手边朗读歌词,再过渡到师生对接唱或分小组对接唱的方法学习歌曲。
4、玩游戏:唱游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讨论设计,教师作适当提示。可用以下几种方法:(1)同学跟着音乐边唱歌曲《踢毽子》边踢毽子。
(2)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围成圈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另一组在圈内边踢边唱,再交换。(3)曲声中进行踢毽子比赛:两人一组,一人踢毽子,一人当裁判为其数个数。
时间以歌曲的长短为限,歌曲的前奏部分作准备,从第一个歌词“小”开始踢,以最后一个歌词“习”为结束,再两人交换做。最后老师当裁判长,看看谁能登上“班级踢毽子比赛”冠军的宝座。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翠鸟咕咕叫》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歌曲,感受同学们间的友爱和乐趣,体会友情的可贵。
二、让学生在歌曲中能用自己的声音唱出f、p不同力度并感知弱拍。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歌曲中能用自己的声音唱出f、p不同力度并感知弱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唱游《当我们同在一起》
1、看中感受。
师播放课件《当我们同在一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朋友间的乐趣。
2、听音乐读歌词。
(1)师有节奏地带读歌词。(2)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3、用听唱法背唱歌曲。
(1)师范唱歌曲,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2)再次请学生打着3拍子的强弱规律为师的范唱伴奏。(3)能用自信而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当我们同在一起》。
4、在歌唱中律动。
(1)让学生跟随歌词内容做律动。
(2)启发学生可用互做拥抱动作,握手动作和拍肩动作,通过用动作来帮助同学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在歌唱中互做游戏,当唱到你对着我笑哈哈,我对着你笑嘻嘻时互做嘻笑动作。
5、创编游戏。
(1)师指导学生创编解开千千结的游戏。(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3)听背景音乐《当我们同在一起》做自由律动。
(4)当音乐停时,学生的动作也停,再请学生按刚才牵手的顺序牵好手。、能尝试着改编歌词来演唱。
(5)请学生想办法解开千千结走回以前的位置。
(三)小结。
第10课 感知音乐中的旋律
教学内容:《我们大家跳起来》 教学目标:
一、体验歌曲优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用身体语言表现歌曲,感受音乐。
二、学唱歌曲,体验歌曲优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用身体语言表现歌曲,感受音乐。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能用身体语言表现歌曲,感受音乐。教学难点:感知三拍子音乐的旋律特点,并进行歌曲的创作。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旧课,听音乐,唱《瑶山乐》
三、新课教学:
1、欣赏巴哈的《G大调小步舞曲》。
2、听听,请班上学钢琴的同学弹奏乐曲。
3、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熟悉歌曲旋律,感受三拍子音乐起伏流畅的旋律特点,唱时边打着拍子唱。
4、结合音乐做3/4拍子的律动,学习三拍子舞步。全班分成两横排面对面站立,对面的两个同学手拉手,踏三拍子的节奏,一排前进另一排就后退,然后交换位置跳。
四、学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
1、歌曲简介,先听一遍范唱,会发现歌曲和刚才听的小步舞曲旋律是一样的。这首歌曲就是用小步舞曲填词而成。
2、学唱歌曲,学生已经熟悉了旋律,采用自学歌曲的方法演唱。让学生互相聆听,互相评价。
3、重点学习唱好跳音,跳音要唱得轻巧有弹性,并且要唱好 5
| 1 1
| 的音准。
4、学习知识。学习级进和跳进。
5、创编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歌曲,请同学们自行分析歌曲的情绪应该如何处理。
6、载歌载舞,在歌声中下课。
第11课 音乐中的小动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欣赏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二、欣赏童声合唱《八只小鹅》 教学目标:
通过童声合唱歌曲《我的小鸡》和《八只小鹅》的欣赏,感受、听辩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尝试用运用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听辨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欣赏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1、说说小鸡:欣赏前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自己看到那些毛茸茸的小鸡时的心情,学一学小鸡的叫声和姿态,也学一学公鸡、母鸡的叫声和姿态,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鸡的知识的了解。
2、导入新课
(1)场景导入:让学生在纸上或黑板上画自己喜欢的各种小鸡、公鸡、母鸡,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欢快的养鸡场。
(2)歌曲导入:复习第一册学会的歌曲《在农场里》,将学生带进音乐的意境中去。
3、聆听歌曲:第一遍聆听歌曲时重点让学生听出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情绪。
4、边听边动:第二遍聆听时可让学生为歌曲中部分有代表性的歌词编律动,如“叽叽叽叽”、“我的小鸡”、“可爱的小鸡”、“毛茸茸的身体”等,听到这些歌词时做相应的律动。
5、创编表演:第三遍聆听歌曲时让一部分同学当小冬,一部分同学当小鸡,跟着歌词内容和歌曲节奏,自编动作进行“我和小鸡”的唱游活动,表现人和动物之间的亲密感情。
三、欣赏童声合唱《八只小鹅》
1、唱中感受:启发学生听出歌曲开头小鹅叫声力度的变化,想象八只小鹅从远处的草地上边叫边摇摇摆摆走来的意境,再让学生学着唱一唱前四小节,表现出力度的变化,还可边唱边模仿小鹅走路的步态。
2、演中表现:听到歌曲中“它们态度优雅,看来架子很大”时,让学生表演一下“架子很大”的神气样子来。
3、创中想象:启发学生听出歌曲结尾处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逐级下行的旋律,想象出小鹅们“玩了一天,疲倦了,回家了……”的意境,结合歌曲旋律做律动,表现出“疲倦的小鹅”的形象。
4、听中唱游:跟着歌曲音乐自由表演,可以启发学生表现小鹅们在池塘边游戏、游泳、打水仗、捉鱼等情景,但必须要求学生按照音乐的节奏和速度表演动作。可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创编的动作最贴近歌曲的意境,最富有乐感。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欣赏乐曲《公鸡和母鸡》
二、欣赏管弦乐曲《吹口哨的人与狗》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乐曲,感受、听辩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尝试用运用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听辨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唱问好歌。
二、欣赏乐曲《公鸡和母鸡》
1、欣赏乐曲《公鸡和母鸡》,学生想象它所描述的音乐形象是什么,再用律动表现出自己所想象出来的音乐想象,只要有其合理性,教师均充分肯定。
2、欣赏与模仿:随着音乐,自己律动。
三、欣赏管弦乐曲《吹口哨的人与狗》
1、初听乐曲:先不告诉学生乐曲的名字,让他们自由地想象乐曲中发生的故事,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事地表述出来,再说说自己是根据乐曲中的哪些音乐要素想象出来的。
2、复听乐曲:可引导学生注意听辨乐曲结尾出现了什么声音?出现了几次?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学生重新构思或整理自己初听时所想象的故事,再说一说。
3、起乐曲名:请学生为乐曲起个名字。
4、相关知识:教师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口哨音乐的知识。
5、再听音乐:要求学生听到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时可用声音或动作模仿一下。
6、自由表演:请一部分同学扮演小主人,一部分同学扮演小狗,随着音乐的欢快节奏,悠闲自得地吹一吹口哨、走一走,演一演。
7、拓展欣赏:给学生介绍一些世界口哨名曲,如《波基上校进行曲》(又名《桂河大桥进行曲》)等,拓展欣赏的内容。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歌曲《数蛤蟆》
二、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歌曲《数蛤蟆》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听辨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歌曲
(出示谜语)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穿件绿色花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猜一种动物。生:青蛙。
2、师:真聪明!青蛙还有一个好朋友,你知道是谁吗? 生:蛤蟆
二、新授内容
1、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多,关于蛤蟆还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的心情怎么样?(播放动画《数蛤蟆》)生:快乐 2. 读歌词:(出示歌谱)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蛤蟆爱吃害虫,它每年要吃掉近万只害虫,它是保护庄稼的小能手,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咱们一起来夸夸它们吧!
(跟教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你们自己能够完整的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吗?不过要加入拍手来伴奏。请看第一条节奏。(根据不同的节奏学生自己读2遍。另外一组学生拍手伴奏,出示节奏谱)师:读得真好,伴奏的小朋友也非常的整齐,歌词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蛤蟆不吃水,太平年,…………师:蛤蟆不吃水吃什么?它们正在告诉人们,害虫已经被它们吃完了,今年又是丰收年!解释衬词乒乓更加有趣)
师:多么能干的蛤蟆啊!让我们一起用美妙的歌声来赞美它吧!3学唱:(出示歌谱)
1)老师领唱,学生跟唱一遍。纠正音准,节奏 2)学生跟琴模唱歌曲一遍。老师弹一乐句,你们跟唱一句。3)师生接口唱各一遍; 4)齐唱一遍;放慢速度
5)想一想,用怎样的声音演唱才能够表达数蛤蟆的快乐心情呢?(加快一点速度,用自然、有弹性的跳跃的声音,听老师对比范唱)
6)就用自然,跳跃的声音来唱一唱。完整唱 7)3组比一比哪一组唱的最好?
8)看来三组是不分上下,哪一组能背唱呢?
三、创编活动:数蛤蟆
1、师:真厉害,小朋友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背唱出来了。小蛤蟆们可高兴了,它们还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数蛤蟆)
2、师问:一只 蛤蟆 | 几张嘴 |几只 眼睛 | 几条
腿|乒乓 乒乓|跳下 水|…… 生答:一只 蛤蟆 | 一张嘴 |两只 眼睛 | 四条
腿|乒乓 乒乓|跳下 水|……
2、看来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不能把三只蛤蟆也唱一唱呀?
3、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们通过了,小蛤蟆们甘拜下风,它们为大家献上了自己最喜欢玩的游戏。不过要表现好的小朋友才能玩这个游戏,请听老师说游戏规则。今天我们玩的音乐游戏名字叫 “青蛙传球”,先看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提出传球时的要求,球传到你手中,要学青蛙叫两声,边跳边学青蛙叫,再传给另一位小朋友,音乐结束球在谁的手中谁就可以上来领唱第一句,随便你唱几只蛤蟆,比一比谁领唱的最好?音乐一开始游戏就开始传,以歌曲《数蛤蟆》伴奏为背景音乐)
四、拓展:
1、师:这么多的蛤蟆数都数不清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其实,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又叫童谣,这些流传在小朋友中间的歌谣和儿歌都叫童谣。(歌谣是可以唱的,儿歌琅琅上口,是可以读的。)那你还知道哪些童谣呢?能读出来或唱出来给别的小朋友听吗?
2、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首童谣,仔细听,这首歌曲与我们学唱的《数蛤蟆》有什么不同?(播放数鸭子)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了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以后要爱护它,保护它。还一起欣赏了好听的童谣,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童谣,课后请小朋友去留意我们身边的童谣,比一比谁找到的童谣最多,我们到下一节课一起交流,好吗?
第12课
多彩的乡音
(二)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捕渔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台湾山地民谣《捕鱼歌》的学习,了解和喜爱台湾的民族音乐,对学生进行“统一祖国”“一个中国”的思想教育。
二、通过歌曲的学习,认知“
1、2”两个唱名,感知音名“C、D”;并通过将唱名当歌词唱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唱名和简谱的关联感知。教学重难点:
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学唱歌曲《捕渔歌》
1、示范与引导: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段渔民在波浪滔滔的大海上捕鱼的画面,然后跟着歌曲录音,边范唱歌曲边表演划船、撒网等捕鱼的动作。
2、对话与议论:请学生说说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并为歌曲取个歌名。介绍台湾和台湾民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朗读与律动:熟悉歌曲的节奏,再按节奏朗诵第二段歌词,同时做用力划船的律动: × ×︱×·× ××︱× ×︱×-
嗨 哟 依 哟 依哟 恩 嗨 哟
(四遍)
按节奏朗诵第一段歌词,同时做划船、掌舵、撒网和手捧大鱼等动作。
4、手号与歌唱:老师用手号打出歌曲旋律,请学生看着手号唱准音高。(速度不宜快,开始时也不必完全要求节奏的准确,只要求音高准确。第三句高音re的手号学生可能认知有困难,教师指导一下;第四句的“2 5”也是难点,学生不宜唱准,加强练习。)
5、歌唱与唱名: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歌曲的第二句“6 5︱3·5 32︱11︱1-︱”和第四句“2 5︱3·5 32︱11︱1-︱中的“6 5”和“2 5”两个很容易混淆,教师在这两处用手号辅助学生唱准音高;学会两段歌词后,按教材要求,将唱名当歌词唱一唱。
6、设计与唱游:让学生自己设计演唱或唱游方式,可用以下方法:(1)全班同学边唱边做划船和捕鱼等律动。(2)一人领唱一、三句,众人齐唱二、四句。(3)一人领唱前半句,众人齐唱后半句。
(4)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唱第一段歌词,另一组同时唱第二段歌词(注意要有气息控制地、轻轻地唱。)
(5)将全班分成三大组,第组唱一段歌词,同时唱,但要注意突出第一段歌词。第二、三段歌词要轻轻地唱,产生一种背景音乐的效果。
(6)唱游:全体同学手拉手围成圈,第一句向逆时针方向走,用踏并步;第二句向顺时针方向走;第三句向圆心走,双手渐渐抬高;第四句退回原位,双手慢慢放下。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一、听辨歌曲,在体验、实践、创作中体会这首山歌的特点。
二、知道五声调式和上波音的特点,感受四川地方语言,能够有表情、有意境的演唱歌曲。
三、通过有感情的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了解民歌、喜欢民歌。教学重难点:
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观看视频)
呼吸练习(三慢三快)
二、体验活动
1.有表情的喊太阳:太阳出来了(三次)
2.体验鼓、镲演奏。
3.师范唱,生体验歌曲风格,引出课题。
1)喊太阳→师表演唱第一段→师原速欢快演唱歌曲一二段。
2)歌曲风格
3)出示课题
三、复习、处理歌曲 1.分析这首民歌特点
1)跟钢琴唱旋律,感受五声调式。
2)生跟钢琴手划旋律线,唱旋律,感受山歌的特点 2.歌曲语言特点?
1)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一二段
2)分析语言特点,体验。
3)有感情的完整朗读一二段歌词
3.处理歌曲
1)生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二段(生双响筒一起伴奏)2)聆听、感受、演唱上波音,感受其特点及作用
4.跟钢琴完整演唱一、二段。5.深入处理歌曲 1)人声模仿脚步声
2)人生模仿砍柴声:
3)生同时演唱三声部(双响筒伴奏)
4)三声部及双响筒锣鼓队一起奏唱
5)完整表演唱
四、拓展 1.视频
2.讨论交流
3.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桔梗谣》 教学目标:
一、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桔梗谣》,感受歌曲的美。
二、能用歌舞形式表演《桔梗谣》,学生能生动地表现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
三、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桔梗谣》,感受歌曲的美。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1、《大长今》主题歌(同时CAI出示长今图片)。
2、导入
提问:1)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谁来说说它是哪部电视剧的歌曲?它的主人公是谁吗?(《大长今》)
2)小结:老师也是《大长今》的忠实观众,始终被长今聪明、勤劳、坚强不息的个性深深吸引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鲜,看看长今是生活在怎样一个民族里!
3、介绍朝鲜(CAI出示朝鲜风光组图)⑴、位于中国东北吉林省的东部的朝鲜族自治州是一个风光秀丽的的地方,生活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坚强。朝鲜族妇女善于在头上顶着东西走路,如盛满水的瓦瓮、装有衣物的包袱等,都用头顶着,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能走得很快。
⑵、介绍朝鲜服饰:
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不论男女老幼皆喜欢穿素净的衣衫和鞋袜,显示出清静朴素的特征。妇女的装束为短衣长裙,衣长仅到胸部,无扣,以长绸带打结,既起到了纽扣的作用又是美观漂亮的装饰品。朝鲜族妇女头饰较简单,未婚少女梳一条长辫,结婚后就挽发于脑后,朴素大方。
二、感受音乐《桔梗谣》
1、欣赏舞蹈、学生初步感受音乐。
导入:和许多民族的人们一样,朝鲜族人民也能歌善舞,在节假日里,她们都喜欢穿着这身漂亮而且独特的衣服翩翩起舞。下面咱们就来欣赏一段朝鲜族的舞蹈。(出示舞蹈《桔梗谣》)
1)提问:你觉得这舞蹈美吗?美在哪里?(动作很美)2)学习朝鲜舞的基本动作。(简单的手动作以及吸气的动作)3)师生一起随音乐舞蹈
2、再次感受音乐,引导学生倾听歌曲的节奏特点。
1)提问:这舞蹈除了它的动作很美之外,它还美在哪里?(旋律也很美)你知道它是几拍子的吗?
2)学生欣赏,教师有意识的用脚的动作提示学生。3)学生学做脚的动作,提示学生强弱的规律。
4)师生一起随音乐做脚的基本动作,体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感受音乐,完整舞蹈。
师:你觉得这舞蹈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
师:朝鲜的舞蹈被人称之为“象仙鹤一样翩翩起舞”,它的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现在让我们面带着笑容,象仙鹤一样翩翩起舞吧!
三、新课教学
1、导入
朝鲜的舞蹈美,朝鲜的歌曲也同样美。小朋友们你们想听吗?···接下来。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欣赏一首非常动听的朝鲜族民歌,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棒,能听出歌曲唱了什么内容。(CAI播放歌曲)
2、讨论歌曲
① 你听到了什么?
② “道拉基”是“桔梗”的朝鲜语,桔梗是朝鲜族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每年春天,人们都会上山挖桔梗。(CAI出示桔梗图片)
③ 这首歌曲的曲名叫<桔梗谣>,它的旋律大家熟悉,想想看在哪听过?(前面舞蹈)
3、学唱旋律(旋律在课前稍微熟悉了一下)
⑴ 排列顺序(CAI出示曲谱)
师:郭老师不小心把这首歌曲的旋律的顺序给打乱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一边听老师唱一边把顺序重新排列好,比比看哪组的小朋友最聪明,最快。
(师唱完整的旋律,生排列。顺序为①④②⑤⑥③⑤)①
3 3 ︱ 3 3 2 3 | 5 5 6 5 | 3.2 1 || ②
3 — | 3 3 2 3 | 5 5 6 5 | 3.2 1 || ③
3 3 ︱3.2 1 | 5 5 6 5 | 3.2 1 || ④ 3 — 3 | 2 3 2 1 6 5 | 6 1.6 | 5 — — | | ⑤ 3 3 3 ︱ 2 3 2 1 6 5 | 6 1.6 | 5 — — | | ⑥ 6 5 6 1 6 5 | 6 5 6 1 6 5 | 1 1.| 1 — — | | ⑵ 分句学唱(CAI出示排好顺序的乐谱)
A 学唱①④两句
听师唱,生点谱跟唱.B 找相同的乐句
1)提问:在这里面还有些乐句长的跟这两句十分的相似,你们找找看,他们藏在哪里? 2)学生找出,教师做比较。
C 学生分组学唱
1)把3、4、6、7 这四句相似的乐句分四张卡片由学生四为组长抽签,各组一张卡片。2)在组长带领下分四个学生一小组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每组要用集体智慧把它自学唱好,声音要轻,不要影响其他三组。
3)各大组汇报自学情况,由组长带领唱本组的卡片,其余各组学生点评。教师及时进行纠正.(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表现最好,唱得最棒)
D 师生接唱
教师把卡片集中按序号排列在黑板上,在教师指挥下各组接唱,第5乐句教师演唱。
E 提问:这旋律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
F 带着优美的声音齐唱旋律 学唱歌词 ⑴ 导入
师:<桔梗谣>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朝鲜民歌,为了能让更多的小朋友学会唱这首歌曲,人们把它翻译到汉语来演唱,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汉语版的<桔梗谣>.(2)聆听歌曲(磁带播放)(3)讨论歌曲唱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4)按节奏朗读歌词(出示歌词节奏谱)(5)再听歌曲, 用最轻的声音跟唱歌曲(6)请几位会唱的小朋友来唱唱.(7)感情处理:
1)提问:我们应该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这种劳动的场面?(欢快的、充满感情的)2)学生演唱 为歌曲的演唱伴舞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欣赏了朝鲜族优美的舞蹈学了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而且还学唱了动听的<桔梗谣>,现在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来边跳边唱吧.四 介绍朝鲜长鼓导入
师: 朝鲜族的艺术, 在许多喜庆的场合他们都喜欢演奏一种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朝鲜长鼓,(出示长鼓图片),介绍长鼓: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两杖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鼓身木制,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演奏时,坐势,置鼓于架上;立势,将鼓挂于奏者身前,右手执鼓棰敲击细端鼓面,鼓棰用细竹条做成,长40厘米左右,棰头稍大;左手拇指放在粗端鼓框边,用其余四指拍击。演奏技巧丰富,左手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和闷鼓点四种,右手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滚奏、震奏等多种。
欣赏<长鼓舞>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非常优美的朝鲜长鼓舞 五 课堂小结
师: 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不仅欣赏了优美的朝鲜舞蹈,还学唱了动听的朝鲜歌曲, 朝鲜的歌美舞美, 朝鲜的风景更美, 希望小朋友们长大以后能有机会到朝鲜去旅游.第13课 听音乐、看舞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听赏《四小天鹅舞曲》、观赏《四小天鹅舞》
二、听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 观赏芭蕾舞《天鹅之死》 教学目标:
一、体验和感受音乐与姐妹艺术的有机结合,对中外著名舞蹈的片段及其音乐感兴趣。
二、通过欣赏《四小天鹅舞曲》、《天鹅》,能听辩出大管、双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
三、跟随影像和音乐参与模仿、创编舞蹈和律动的活动。教学重难点:
通过视觉去观察相关的姐妹艺术资料,感受音乐与姐妹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欣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听赏《四小天鹅舞曲》、观赏《四小天鹅舞》
1、看: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芭蕾舞、《天鹅湖》故事和创作背景的资料,看资料,了解剧情。
2、讲:请学生讲讲《天鹅湖》的故事,体会其文学美。(王子和公主战胜恶魔,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教师通过影碟给学生介绍芭蕾舞的起源的特点。
3、赏:学生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四小天鹅舞》,在音乐和舞蹈交融的情景中感受音乐旋律美、舞蹈姿态美。
4、议:让学生自由讨论对剧情、音乐和舞蹈的感受。
5、辨:复听音乐,听辩出大管、双簧管和小提琴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此前,教师可用“听力抢答”的方式给学生复习一下前面1-4册学生已认识的全部管弦乐器)。
6、创:自创动作,随音乐做律动或声势(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并让学生边动边哼唱旋律。
7、奏:让学生多欣赏几段《天鹅湖》中经典的舞蹈片段,在欣赏时,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参与欣赏活动。
8、比:让学生听赏由这段乐曲改编的童声合唱曲《小天鹅》或其它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比较和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三、听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 观赏芭蕾舞《天鹅之死》
1、观赏:观赏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描述的意境、情绪。
2、听辨:复听音乐时让学生闭眼重现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听辨出作品中担任独奏和伴奏的各是什么乐器。
3、律动:分两组,跟随音乐用手臂分别画出独奏音乐和伴奏音乐的旋律线;随着音乐,自由地做律动。
4、讨论:对两部表现“天鹅”的音乐作品的不同感受,教师做归纳总结,如下表:
作品要素 四小天鹅舞曲 天 鹅 意境
热闹
幽静 情绪
欢乐
忧伤 节奏
紧凑
舒展 速度
快速
缓慢 力度
较强
较弱
注:以上表格内容由学生讨论后用选择填空的方法完成。
5、比较:让学生听赏由这段音乐曲改编的童声合唱曲,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听赏和观赏《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
二、听赏《那不勒斯舞曲》观赏《那不勒斯舞》
三、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大黑猫的主题”、认识单簧管 教学目标:
一、体验和感受音乐与姐妹艺术的有机结合,对中外著名舞蹈的片段及其音乐感兴趣。
二、通过欣赏《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那不勒斯舞曲》和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大黑猫的主题”,能听辩出已学过的七乐器的音色,认识一件新乐器。
三、跟随影像和音乐参与模仿、创编舞蹈和律动的活动。教学重难点:
通过视觉去观察相关的姐妹艺术资料,感受音乐与姐妹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欣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听赏和观赏《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
1、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影《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乐曲《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的资料,在课上交流,为欣赏活动做铺垫。
2、整体欣赏:听乐曲时要引导学生听辨出乐曲的ABA曲式,并感受A段和B段在节奏、情绪上的对比,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3、舞蹈印象:通过观赏芭蕾舞《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和舞蹈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以及现代芭蕾舞和古曲的异同之处。请学生根据音乐和舞蹈的动作特征,议一议在这段舞蹈中女战士和炊事班长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4、参与活动:
(1)根据音乐“前奏+A+B+A”的结构,分别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律动或声势,可参照教材要求做,也可以自己创作。
(2)在A段前面的几个乐句后面都有一小拍在高音区的快奏,在指导学生听辨出来后,让学生用铝板琴或钢琴跟着音乐的旋律在此处参与刮奏,使学生在有意注意中用打击乐器参与欣赏活动。(3)让学生听赏一下由手风琴等其它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感受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5、相互评价:学生在欣赏和参与活动中,可让学生相互评价,鼓励有新意的体验和表现方法。在互评中求教学相长。
三、听赏《那不勒斯舞曲》观赏《那不勒斯舞》
1、感受风格:在听赏和观赏时,注重感受这部用品和本课前面几部用品风格上的差异请学生谈谈各人的感受。教师收集一些有关意大利和那不勒斯的风情民俗等人文景观的影碟和图片介绍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了解那不勒斯舞蹈和音乐的风格。
2、听辨音色:听辨乐曲中的小号音色,边听音乐边模仿小号吹奏。
3、声势律动:按教材要求模仿影碟中的舞蹈跳起来,或跟着音乐自编声势和律动动起来。
4、哼唱主题:在欣赏中让学生用“嘣”的声词,模仿小号的音色哼唱三段音乐的主旋律。
5、相互评价:学生在欣赏和参与活动中,让学生相互评价,鼓励有新意的体验和表现方法。在互评中求教学相长。
四、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大黑猫的主题”、认识单簧管
1、导入:教师简述《彼得与狼》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了解此故事全情的学生介绍。)
2、听辨:启发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故事中的小鸭、小鸟和大灰狼分别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可再复听这几段音乐。还可复听第4册《动物世界
(四)》中的管弦乐曲《咆哮的老狗熊》中的大管音乐。
3、赏析:听赏本课“大黑猫的主题”,让学生谈谈和前面认识的几件管乐器音色上的区别。
4、归纳:教师在此课中将学生已认识的所有的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类乐器作一个归纳总结,融乐器的外型和音色为一体,让学生整体认知。(用多媒体课件的办法)
五、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舞曲《金孔雀轻轻跳》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理解本课的主题——美丽的动物,由本主题向音乐外部主题:民族文化、环保等拓展。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学生能用适当的速度、情感演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教学重难点: 学生了解和感受傣族的文化艺术,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唱问好歌
2、欣赏舞蹈《雀之灵》,激发学生兴趣。
师:好看吗?你知道这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小动物吗?老师来模仿几个孔雀动作,(孔雀手势、孔雀开屏、展翅、喝水、走路、飞)大家一起来学学。
师:老师之所以喜欢孔雀,不仅仅是因为它漂亮,而且据说它还代表着吉祥如意。你们知道吗?在我们56个少数民族中,有一个民族还把孔雀当作是自己民族的象征。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吗?生:傣族。
师:同学们了解的知识真丰富。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走进傣族。(点击课件)去感受和聆听傣族的音乐。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题:
播放《金孔雀轻轻跳》的伴奏音乐,听完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a、由学生谈谈他们对傣族现有的认识有多少?
b、出示象脚鼓的图片,并介绍具有傣族特色的民族乐器——象脚鼓。
2、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
(二)编创活动——感受和体验歌曲情绪和风格
1、创:听《金孔雀轻轻跳》的音乐,学习用模拟象脚鼓的排击法为歌曲伴奏。
2、议:歌曲都唱了什么?带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忆: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凌乱的歌词句子,学生根据听歌曲后的记忆有感情地读词,将老师准备好的凌乱的句子组合成歌词。(媒体辅助)播放视频,让学生对傣山寨和孔雀舞有所了解。
4、动:让学生自由地模仿孔雀的神态做几个动作,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资源,(请出小老师)教同学跳孔雀舞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音乐的节奏,用动作感受歌曲的韵律。男:扮成小卜少,用象脚鼓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女扮成小卜昌的模样跳起优美的孔雀舞。
(三)学唱歌曲合作学习: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男女同学分角色来表演。
1、接龙游戏,运用听唱法学习曲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节奏特色自己设计节奏型用象脚鼓来为歌曲伴奏。
运用听唱法来学习歌曲旋律。×× ××︱×-︱(生唱部分)3 1 3 5| 5-| 3 6 1 2| 2 | 3 1 3 5 |1 6 6 |(师唱部分)2 1 6 1| 1-| 5 3 5 6| 6-| 3 1| 5-| 6 3 3 | 2 2| 1 6 1 2| 2-| 6 3 3 |1 2 2|2 1 6 1|1-|
2、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傣族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葫芦丝。
3、随着葫芦丝的伴奏请学生将歌曲的旋律用“噜”哼唱;
4、带入歌词演唱,纠正学生唱得不够正确的地方,处理歌曲感情。学生在演唱时,老师随时注意学生的音准、节奏、特别是本歌中的圆滑线的运用,要唱得圆润。
5、深入拓展挖掘歌曲(1)(多媒体辅助)观看傣家人的表演,如杨丽萍的孔雀舞、傣家的泼水节、葫芦丝演奏。让学生尽情领略傣族的风情。
(2)边歌边舞。男同学扮成小卜少,用象脚鼓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女同学扮成小卜昌的模样跳起。(3)知识抢答:我们今天学的歌曲名叫
。它是 族的歌曲。你所知的傣族最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有
、等。傣族人喜欢绣的动物图案有
。孔雀在傣家人心中代表着。大象在傣家人心中代表着。
6、看视频,赏歌曲,并说说学完这首歌之后的感受。并能有感情的表演唱歌曲。
7、相互评议,使学生学会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发现不足,教学相长。
三、小结。
三年级音乐期末测试题(音乐试卷)
一、填空:
1、常见的演唱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等.2、我国的国歌是《 》,我们少先队的队歌是《 》。
3、你知道的中华民族乐器有: ______、______ 等;你知道的西洋乐器有: ______、______ 等。
4、在力度记号中,ƒ表示______,p表示______,mp表示______,mƒ表示 ______。
5、学习了第二单元《十二生肖》后,请你将正确的十二生肖排列填写下来:鼠、牛、______、______、______、蛇、马、______、_____、鸡、狗、猪。你知道的有关马的成语有______、______ 等。
6、中国京剧中的角色行当有 ______、______、______净、______。京剧的主要表演形式有 ______、念、______、打。
二、选择:
(1)()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A、二胡 B、京胡 C、锣鼓 D、月琴(2)《牧童》是()的儿童歌曲。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捷克斯洛伐克(3)乐曲《赛马》是一首()独奏曲。
A、二胡 B、琵琶 C、古筝 D、马头琴(4)锣鼓经是吸取打击乐器各种谱式的泛称。其中“仓”表示大锣,“台”表示小锣,“大”表示()。A、板 B、鼓 C、钹 D、休止符
三、连线:
《保护小羊》 江苏民歌 《茉莉花》 贵州民歌 《柚子龙眼棵棵甜》 云南民歌 《歌唱美丽的家乡》 广西民歌 《北京有个金太阳》 西藏民歌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三上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4、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座民族小学与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学生议一议,教师小结。
三、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这座民族小学的美,从哪里能看出来?同学们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学生读后,说的可能有:
环境的美:路上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大家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窗外„„ 人的美: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2、这是一座美丽的学校,还是一座怎样的学校?再读再议。
学生读后,说的可能有:团结、友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地方来读一读,培养从阅读中感悟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学习习惯。
3、这座小学是一座边疆的民族小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找与我们的学校不同之处。
四、整体回顾,细读品悟,感情朗读。
1、“我们的民族小学”给你的印象怎样?交流感受。学生说后,老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吧。展示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上课的情景吧。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他们上学路上、课堂学习、课余玩耍的情景,感受到这是一座美丽、团结、友爱的边疆小学。你喜欢这座民族小学吗?请对那里的学生说几句话吧。
五、布置综合性学习作业。
1、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如果用表格的形式,可以参考课本第11页的做法。
2.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 “耍”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4.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 自读第二自然段.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3.汇报表演.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三.理解第三自然段.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色 白天:金色 晚上:绿色 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3 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有感情地朗读。
3、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回顾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1.读:自读课文。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检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 2.注意字形: 3.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文指努力向上登攀。汲取:吸取。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自由读文,巩固生字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五、课外拓展。
(1)开展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为话题的讨论会,可搜集一些典型事例交流。(2)开展“黄山风景图片展”活动或出一期墙报、手抄报专刊。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5、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5、灰雀
板书设计
列宁 小男孩
6、小摄影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7、奇怪的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着、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着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3.生字、新词卡片。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着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抄写。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感受好问精神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
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把事情想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
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5.三上认识分数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大小,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使学生在认识分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知道几分之一表示的含义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好数学,首先要学会认数的本领,用数字来表示下面物体的个数5,2,1 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每份是半块;把一个西瓜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份,每份是半块;果汁喝掉的和剩下的相同,剩下半杯。那“半个”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引导:我们把月饼,西瓜平均分成了几份?“半个”是其中的几份? 指出:“半个”是2份中的1份,可以用
1来表示。21介绍的写法和读法,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读一读。
21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现在你知道半块月饼用哪个数表示么?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你能表示出这张纸的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追问:
1、这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那么另一份呢? 21么?
22、这几种折法都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
23、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试一试:下面那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
1表示? 2进一步明确: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平均分”是建立分数概念的必要条件。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试一试:
用一张纸折一折,并涂色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找出同样图形分成不同份的图形对比,学生比较后,讨论:通过上面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个图形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2、练一练
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四、拓展应用
1、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先在作业纸上填一填,并交流填写分数时的思考过程;再要求他们结合图形比较11与的大小。3611讨论:从图上看,几个是1?1里面有几个?你还能想到什么?
332、在方格图上你能看出几分之一?
3、涂色部分会是几分之一呢?
五、小结
我们经历把月饼,西瓜,果汁、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用
1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应该用表示,4份、5份呢?
6.三上第三教案 篇六
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给学生树立信心的课文。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 只要坚持、顽强, 困难总会克服;只要有信心, 成功总会出现。这篇课文既有知识的教学, 也有情感和意志的传递, 知、情、意完美结合在一起。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在课堂教学中, 我通过设疑、联想、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
当布鲁斯无意观察到磨坊屋顶上的蜘蛛网由于大风不断吹来, 蜘蛛新结成的网一次次地被吹破, 它一次次地从头再来, 结了断, 断了结, 一连七次都没有成功, 可是它并没有灰心, 第八次它终于成功了。这时“布鲁斯感动极了”。布鲁斯为什么感动?此刻的布鲁斯心里想的又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蜘蛛的持之以恒感动了布鲁斯, 有志者事竟成;有的学生觉得蜘蛛都有着顽强、不放弃的精神, 布鲁斯自己更应该向蜘蛛学习;有的学生提出因为布鲁斯和蜘蛛有着同样的经历, 布鲁斯曾想放弃, 但蜘蛛却从没想过要放弃,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还有的学生说:“布鲁斯作为一国的王子, 肩负了国家存亡的重大使命, 蜘蛛尚且能坚持到底, 布鲁斯更应该坚持下去。”这一句句从学生心底迸发出的思索的火花, 让我动容。
解决了以上问题后接着设疑, 布鲁斯成功容易吗?他的不容易体现在哪儿?从“七次失败”“唉声叹气”“几乎失去了信心”到“四处奔走”“招集被打散的军队, 动员人民起来抵抗”“激烈的战斗”,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布鲁斯的心理和行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二、联想
从蜘蛛结网的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持之以恒”“顽强”“坚持”“毅力”“坚持不懈”“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一个个词语、一句句名言像泉水一样不断从学生口中涌出。因为这篇课文涉及到战争, 所以我还设计了引导学生联想战争的场面来感悟文本。学生争着表达, 没想到竟对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撕心裂肺”“血流成河”“残酷”“失去亲人”“战鼓雷鸣”“冲锋陷阵”“人仰马翻”“英勇作战”……来了个总汇。
三、互动
【三上第三教案】推荐阅读:
教案三上06-29
三上科技与制作教案07-19
三上道德感恩父母教案10-23
三上第四单元教案06-25
三上科学全册教案07-04
部编版语文三上教案07-09
部编语文三上复习教案07-15
语文三上教案第2单元10-12
三上英语第一单元教案07-08
苏教版三上练习8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