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

2024-11-13

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共12篇)(共12篇)

1.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 篇一

最近闲暇时间我重新看了一次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我已经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有时候是漫不经心的用来打发时间,有时候是用来激励自己一定要努力为梦想奋斗,不管动机怎样,每一次我都会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事实上,所有周星驰的影片中,这是我喜欢的一部。看周星星的电影越多,看喜剧越多,看香港电影越多,就越来越认识到《喜剧之王》里的人生蕴涵着怎样可贵的精神。很多时候,感动观众不用太多,只需要真实就够了。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之所以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所以几乎达到了喜剧电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拍出了他自己,描绘了小人物的心酸历程,这是周星驰自己的真实写照——“人活着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电影一开头就是周星驰大喊 “ 努力,奋斗 ” ,奠定了全片的基调。片中“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句经典台词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不知让多少懦弱者用功,让多少脆弱者坚强,让多少迷茫者找到出口。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这个世界只有梦想时时激励着我们。只有坚持,不断为理想而奋斗,自己才永远不会倒下,而通往成功和梦想的机会都是靠自己努力争取的。

片中,面对别人对他评论 “ 死跑龙套的 ” ,他从容的去面对,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一直坚持着自己对自己目前职业的热情,坚信自己的目标。周星驰自己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优秀的演员,中期目标是演员,短期目标是临时演员。在这个目标的晋级阶段,有很多的失败在等待他,挫折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甚至伤害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但是他却不忘他的目标,他是一个演员。

所以我们不论是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或许我们的人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待遇,这待遇或许是别人的原因,但更多的问题是自己是否努力,自己是否去坚持了呢,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他一开始说的那 4 个字 “ 奋斗,坚持 ” 。

事实上周星驰的一生就像一场 “ 喜剧之王 ” ,从不成功的跑龙套开始,当有人讥笑他时,当有人鄙视他时,周星驰始终保持着自己所特有的平静然后反复的向大家强调着,我是一个演员。一句话,一个理想,一份誓言,屡受挫折,几乎所有的打击和失败都冲着他来时,他是靠什么坚持下来呢 ? 是靠对自己的信心、对工作的认真、和对追求梦想的执着。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就是 :“ 我是一个专业的演员 ” 。被人呵斥 “ 连龙套都跑不好 ” 的时候,他坚信 “ 我是一个专业的演员 ” ,每天去看《演员的自我修养》,每天去学习、去改正、去尝试、去表现。当所有的失败都无法挫灭他内心的信心时,失败退却了。人生就是如此,只要你够投入,只要一心一意地想做好一件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

在困惑的日子中,《喜剧之王》一遍又一遍的在感动我,在鼓励我,在给我看人生逆境里不屈美好的那一面,给我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小人物的自我励志,是不能不珍惜的一份人生财富。

现在我刚毕业,刚刚来到新航集团参加工作,做为一名年轻的新员工,我更要不断的奋斗,展现自己的激情,不断的践行中航工业“强军富民,航空报国”的宗旨。为国家的航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自己的理想插上一双翅膀,展翅高飞!

有关《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

2.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 篇二

每一类型影片的产生都与一国的历史、民族特色和理性直观之外、感性形象之中隐含的特性有莫大关联。“直观地即理性”, 作为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 电影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的农耕文明最能与普通观众直接对话的便是喜剧类型影片, 它的或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或为观者笑中带泪亦或是针砭时弊的特色, 都带有鲜明的中国制造风格。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国喜剧电影的风格也是各异, 带有本时期的政治文化特色, 而对于最富有代表性的喜剧作品文本的分析也折射出电影语言与这一最大众化的主题相遇后所发生的演进过程。

引发笔者再度对于中国喜剧类型电影的研究还是源于2012年底, 由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国产影片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神话, 即徐峥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而对于这样一部由非专业导演出身带有实验性的电影成为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黑马, 一举拿下10亿的票房, 这个“惨烈”的现实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 不啻当头一棒, 更有宁财神在微博上直言:那些喜剧片大牛导演们, 该好好洗洗睡了。而对于为何这样一部影片竟然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 众说纷纭, 批判者有之追捧者亦不少, 其实综合看来莫过于因为徐铮尊重观众, 口碑影响排片, 其力量不容小觑。

一、默片时代:笑片闹剧

在电影诞生之初, 作为一种杂耍的呈现形式, 它大多是由夸张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构成的, 作为一种恒定的舞台剧模式, 在最初面对创造性的摄影机和变化多端的机位之时, 其实它是没有完全准备好的, 电影早已不单是舞台剧和喜剧表演的复制品。正如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对于有声电影喜剧片问题的探讨一样。无声片时期像卓别林为什么得以塑造能经久不衰的查理这个形象, 是因为他独特的动作所传达出的肢体语言塑造了那样既滑稽又感人、既笨拙而又机灵、既善良而又狡猾的经典形象, 这个头顶滑稽礼帽、身穿又肥又皱的裤子、走起路来支着一根滑稽的拐杖、迈开一双滑稽的船形脚摇摇摆摆像鸭子一样的滑稽人物一出场, 不需要说话, 只消他一出场, 观众就已经可以乐开怀。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步入有声片时代以后卓别林一直拒绝开口说话, 不是他的嗓音不行, 而是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不足以匹配这个人物固有的滑稽形象。

中国电影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默片时期和中国早期电影人都颇为喜欢喜剧。也已出现了具有喜剧片成分的电影, 最经典的当属短故事片《劳工之爱情》, 表现水果商向医生女儿求爱的故事, 中间穿插了破坏楼梯跌伤赌徒为医生制造大批病人的噱头, 最后医生把女儿许配给水果商, 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之前“明星公司”也出品了一部由郑正秋编剧, 张石川导演的第一步片长三本的短故事片《滑稽大王游华记》。该片表现美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来华后的笑料:追汽车、掷粉团、踢屁股和胖子打架、坐通天轿等, 全片充斥着无聊的噱头。接着, 明星公司又拍摄了短片《大闹怪剧场》以及几部短新闻片。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当时, 纯粹的打闹逗笑已经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作为早期电影的萌芽阶段, 其实电影并未被看作一种艺术, 而是把电影当成一种游戏、杂耍或者一个赚钱的工具。同样, 也因此导致了这个时期的喜剧电影并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

二、有声电影初期到三四十年代:搞笑——讽刺、反思

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 它不单单是对无声电影的有机延续, 而是另外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喜剧类型的影片如果想更好的和电影发展时代相融合, 其创作便急需更高水平的调整和进步。首先喜剧故事情节必须要能贴近观众, 具有普适性和共鸣性, 既娱乐又能发人深省, 这是对编剧们的一大挑战, 既要有足称经典的台词, 又要有喜剧的包袱, 最后还能上升到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 他们的表演不仅可以驾驭台词的情绪, 还要能引起“演”外之意, 同时还要以一种现实主义、朴实自然的表演方法进行创作。而这时发轫的左翼电影运动扭转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这个时候的那些经典影片因其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新的内容、新的风格, 拓展了一个崭新的民族审美领域, 促使中国电影开始寻求在时代与民众中的地位, 并且从此确立了把电影艺术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观念。中国电影的这一艺术定位, 造成了中国电影面向现实、面向群众的基本风格和银幕上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美学特征。

喜剧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样式, 早在20年代就已出现, 《庄子试妻》就带有某种戏剧化的因素, 《劳工之爱情》则可看作是中国喜剧的最早尝试之作。及至三十年代, 则开始出现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都市风光》和《狂欢之夜》等。如果说三十年代的喜剧电影都是将喜剧作为一种搞笑的商业噱头来招徕观众的话, 那么, 40年代的喜剧电影则是把喜剧作为一种政治讽刺手段来与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斗争, 如张骏祥编导的《还乡日记》《乘龙快婿》就是带有闹剧色彩的讽刺喜剧。由陈白尘编剧、郑君里导演, 完成于1948年的影片《乌鸦与麻雀》是一部充满感人力量的讽刺杰作, 影片通过一个隐喻的故事, 既表现城市市民群众在革命形势鼓舞下不畏国民党的欺压奋起而斗争的生动图景, 又反映和透视出畸形社会种种荒谬的现象。剧作构思巧妙, 情节流畅, 风格活泼, 讽刺辛辣。首先影片具备了传统“影戏”所重视与强调的社会教化功能, 其次在时空表现上, 以较大的叙事段落, 在戏剧性场面中展开故事来完成影片的表意任务, 并把影片语言的时空结构构成用于展现这些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最后影片在象征与隐喻这个维度上也对“影戏”的美学观念作了继承与发展。这部影片在战后电影发展中是一座意义非凡的丰碑, 外国评论家也曾称它为一部“值得和世界优秀影片一起展出的影片”, 是“令人惊叹的”“极优秀的杰作”。这部影片的诞生是四十年代电影人的主体个性与时代、历史意识关系的整体表达, 是包含着这一代电影届知识分子集体劳动的成果, 同时也是“昆仑”的电影艺术家们关注时代, 由内在与外在、集体和个体而成的艺术创造和选择的表征。影片遵循中国传统电影主流美学原则——“影戏创作观”的要求, 同时又加以丰富和提高, 最终使之成为一部戏剧化电影的光辉典范。

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市场中, 像“文华”等民营电影公司, 主创人员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电影创作不是以社会批判见长, 而是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知识分子气质, 和《乌鸦与麻雀》那种直接表现社会政治与现实的暴露性讽刺喜剧电影不同, “文华”公司制作的喜剧大都是一种风格喜剧电影, 作品没有那种强烈的政治讽刺色彩, 而是以喜剧的风格反映当时的日常生活, 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 歌颂善良、正直、互助、友爱等美德, 同时也讽刺和揭露一些社会上的歪风恶习。作品大都结构巧妙, 人物形象比较生动, 对话幽默风趣, 形成喜剧电影别样的风格。这个时期对风格喜剧电影的创作尝试当属《假凤虚凰》,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出啼笑皆非的喜剧故事。全片以征婚启事为开端, 巧妙地通过一系列偶然的阴差阳错的生活细节, 展示世俗的折磨, 具有温情讽喻效果, 对当时以金钱和权势为荣耀的社会现状和蔚然成风的小市民的攀比、欺瞒习气不无嘲讽与批判, 对坦白、真诚、政治与互助等美好品德作了热情的肯定与呼唤。

三、“十七年”电影时期:轻喜剧——理性揭露与温情歌颂相结合

新中国的成立, 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电影的社会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受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电影作为经济文化的产物, 所有生产环节必然受到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 中国电影史上亦称为“十七年电影”的辉煌时期, 电影更加注重写实, 给民众启迪教化, 针砭时弊、干预现实生活的讽刺喜剧大量诞生, 如《新局长到来之前》、《球场风波》《未完成的喜剧》等。此类影片多选取生活中的巧合、误会、偶然等戏剧化因素制造笑料, 以理性化的讽刺态度揭露社会不良现象与工作作风, 给予道德范畴内委婉节制的批评。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献礼片这一阶段的轻喜剧影片也很受观众欢迎, 它们与1956年前后出品的《新局长到来之前》等讽刺性喜剧不同, 内容并不重在揭露时弊, 相反走的是“温情歌颂路线”, 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喜剧”。代表作是《五朵金花》和《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描写了白族青年阿鹏巧遇副社长金花, 两人互生情愫, 约定来年相见, 但第二年金花并未赴约, 于是阿鹏走遍苍山、洱海去寻找, 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充满喜剧效果的事情, 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金花。影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高涨的社会主义热情, 塑造了阿鹏、金花们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 被要求“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与时代“共鸣”, 所以“十七年”导演群的作品, 不可避免的出现时代所赋予的共同特征, 如强烈的政治观念和阶级斗争意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艺术上明显的说教倾向等等。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不少人提出来“社会主义概念今天是否完全适用?今天是否应该有些新的喜剧原则代替传统的喜剧原则?”这样的问题。有的文章还就“歌颂性喜剧”概念的提出引发了“正面的喜剧性格”“正面的喜剧形象塑造”等观点, 甚至还有文章明确提出“喜剧必须是喜剧。”

四、近现代时期:风格多样化, 现实与荒诞共存

80年代初, 中国电影题材的多样化带来了影片样式、风格的多样化。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主要是轻喜剧样式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这也是农村喜剧电影题材的重大突破, 《喜盈门》放映几年, 票房高达六亿人次。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这当中, 农民观众占绝大多数。对于影片中提出的农村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之道, 符合中国观众, 尤其是农村观众的传统审美习惯。因此, 《喜盈门》才赢得了众多的观众。我们很显然地从赵焕章的三部农村片中看到了传统的戏剧美学原则对其人物塑造, 故事发展, 喜剧风格的决定性影响。那个时期的电影语言是丰富的, 是贴近老百姓的, 更有生活气息的, 更有人性味的, 也是很艺术的。喜剧电影在渐渐发展的近现代, 已经有了本质的重要突破, 创作呈现较繁荣的景象, 风格样式多样, 创作思路各具特色。

近现代另一大市场便是贺岁喜剧片的衍生, 带来了喜剧电影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既有荒诞的现实化又不乏现实的荒诞化, 都是对具有荒诞特征的事物进行表现, 产生具有强烈戏剧张力的形态。不论是《非诚勿扰》这一类的现实主义爱情喜剧片还是像《让子弹飞》这种在完全荒诞时空背景为舞台之下的表现, 创作者们都是想要达到一种让观众乐, 而又发人深省的效果。那些过分张扬大思想和价值观的电影反而很难赢得观众的青睐, 尤其是现代年轻人最排斥电影向他们灌输某种思想。所以才有了《泰囧》这样的票房奇迹。

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革的时代往往催生艺术创作的繁荣, 历史发展演变下的民族和社会现状都是电影艺术的肥沃土壤, 生于斯长于斯, 喜剧电影如何更好的为观众喜闻乐见, 这是创作者们必须思考的重点, 在借鉴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国产喜剧电影作品不论是荒诞的现实化的创作思路, 还是现实的荒诞化的创作思路, 其本质都是在当代中国化的后现代语境下为电影创作寻求全新的价值。媚俗和迎合大众趣味不是当下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势, 更不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 只有关注社会现实, 把真实地展示当代的社会文化、社会现象, 客观地描写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自己影片的主旨的时候, 国产喜剧电影才能迎来真正的腾飞之日。

摘要:一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创造的票房神话引人深思, 不同历史时期的国产喜剧电影到底如何创作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满足观众喜好。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初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十七年”电影时期再到80年代及以后, 国产喜剧电影创作在不同时期应结合当时的历史及文化状况, 创作出符合民众需求、满足当下社会现象的作品。现将其做一定的梳理, 以期能对当下喜剧电影创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喜剧电影,创作风格,政治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1]罗艺军.《试论社会主义的电影喜剧》.电影艺术, 1961.2.

[2]朱天.《喜剧漫谈二则》.电影艺术, 1961.03.

3.浅析王晶喜剧电影《澳门风云》 篇三

关键词:《澳门风云》;王晶;喜剧;赌片

《澳门风云》是“香港鬼才导演”“娱乐之王”王晶于2014年春节推出的合家欢贺岁喜剧赌片,是中国内地上映的第一部赌博题材的影片。影片由周润发、谢霆锋、景甜、杜汶泽等领衔主演,取得了上佳的市场和票房。

王晶是优秀的香港喜剧导演之一,在20多年的电影世界里,指导并参与制作了160余部电影作品,拥有众多喜爱他的观众,他拍摄的电影题材多样,但是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仍旧是他的赌片。从他指导的第一部影片《千王斗千霸》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赌神》;从《赌圣》系列到《雀圣》系列;从《我的老婆是赌圣》到《澳门风云》。可以说王晶引领了香港的赌片潮流,为香港电影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王晶和他的电影作品也备受争议。“喜欢王晶的人认为他尊重观众的娱乐需求,作品充满轻松搞笑的娱乐元素,贴近观众观赏心理;不喜欢王晶的人则认为其作品低俗无聊,趣味不高,毫无艺术性可言。而在研究者的学术领域,王晶也常常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色。”1

一、影片中的创新元素

(一)放大格局,增加看点

作为赌片的首开先河者,王晶在多年的电影实践中摸爬滚打,他深深的了解黄赌毒一直是审查的三条高压线,赌在电影中出现必须要注意尺度并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影片从一开始的《赌城风云》更名至《澳门风云》,就是这个原因。王晶在《澳门风云》里放大格局,增加看点。影片不再以“赌”的元素为主,赌字虽始终贯穿全片,但视野从小小的赌桌上拉开,放大到一个跨国洗钱集团,周润发饰演的石一坚要战胜的不是一个痴迷赌术的赌徒,而是整个犯罪组织,这样就使得影片格局放大,有了足够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东西,因此《澳门风云》虽然讲赌,但赌桌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换为异彩纷呈的群戏,反而使影片更有看点。

(二)迎合大众,不再造神

在情节上,《澳门风云》在很多方面也较王晶之前的赌片有所创新。首先,影片开场便以一场精密策划的骗局开始,引出许绍雄、谢霆锋、杜汶泽三人,拉开行骗大幕,引出影片的两个重要看点——赌和骗。俗话说的好,十赌九骗。与以往赌片的诡计连环、情节曲折相比,王晶在《澳门风云》中照顾到了所有观众的欣赏口味,力求老少皆宜,观众大可不必为高超的骗局伤动脑筋,剧情上也尽量避免考验观众智商,甚至是高潮和结局观众也大多能一猜就中,完全没有了以往赌片中高智商电影的意味。这不是一部烧脑的电影,在赌的表现上,影片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梭哈、德州扑克等一般观众看不懂规则、摸不到头脑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熟知的斗地主、麻将、百家乐以及更简单直接的比大小,非常接地气,这也表现出了王晶为迎合内地观众的良苦用心。在人物塑造上影片不再像《赌神》中的高进一样,把主人公石一坚塑造成另一个赌神,《澳门风云》中的石一坚更像是一个即会自娱自乐又会拿别人开心的老顽童。他虽然也是逢赌便赢,但是他既没有令人昨舌的特异功能、神乎其神的赌博技巧,衣着打扮也毫不张扬。人物表现少了些派头多了些搞笑气息。

二、影片中的欢乐元素

《澳门风云》依然延续以往贺岁片“欢乐、搞笑”的主旋律,没有宏伟的命题,没有严肃的正邪势力间的殊死较量。剧情、台词、角色塑造完全都为搞笑服务。在过往的赌片中,输赢一般是房产证、汇票、眼睛、手指甚至是赌上性命,《澳门风云》中的赌注降格为一口气吃完一大盘馒头;主人公手上的兵器也从手枪、武士刀换成了杀伤力减弱的扑克牌。能看出王晶往贺岁喜剧片上靠,着力打造出一部合家欢喜剧电影。

影片角色塑造同样为喜剧效果服务,周润发扮演的石一坚在片中尽管保留了赌神的大背头,但极尽搞怪、耍宝之能事,嬉笑怒骂贯穿全片。他以恶搞许绍雄出场,俏皮的七分裤给人很深印象,从装扮到举手投足再到各种无节操、无底线的台词,把他塑造成了喜剧中心,散发出了游离在小马哥之外的独特魅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短脚之恋》、《精装追女仔》、《秋天的童话》等作品。谢霆锋和杜汶泽被设置成性格反差强烈的两个角色,谢霆锋负责扮酷和动作戏,杜汶泽完成搞怪、爆笑戏码,两个人的表演并没有突破,只是重复以往戏路而已,不过王晶量身打造出这两个角色,反倒从肢体语言到趣味台词都能频频戳中笑点,特别是杜汶泽,标新立异的彩色头发,色眯眯的小眼,再配上咸湿的对白,能勾起观众最原始、最放肆的笑。

同时该片的打戏也值得一提,周润发诙谐的扑克牌兵器、谢霆锋有板有眼的套招,再配上伍允龙、张晋等实力打星,拳脚功夫会勾起影迷对往昔港片的回忆,觉得很亲切。另外有趣的是,王晶生生给不会打的女演员装上了动作戏,童菲在房间里吊威亚,怎么看都像是演杂技,景甜之前有过动作片打底,出拳飞腿倒也有模有样,这些都为影片增加了笑料。

三、影片中存在的问题

此片保持了王晶喜剧一贯特色,大牌明星撑场,热闹喜庆,适合过年气氛,但是缺点也是一如既往的突出,“影片抓住了大众娱乐的心理诉求,开始讨好观众,追求电影的商业化和故事情节游戏化,在影片的制作中刻意的增加恶搞低俗的创作元素”2造成情节经不起推敲,人物性格前后不连贯等等,比如阿彩(童菲饰演)一见到小冷(谢霆锋饰演)就毫无来由地喜欢上了他;石一坚徒弟毫无征兆的背叛等等。

除了故事情节交代不够清晰以外,噱头也有些老套。赌片虽然由王晶所创,但是跟风最多的也是他自己,单他自己所导演的赌片就有数十部之多,虽然这算不上是抄袭,但是观众看到众多桥段雷同、剧情相似的影片却不免生腻,这部《澳门风云》也一样,虽然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但其中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王晶以前赌片里的惯用元素、伎俩、桥段。整体故事与《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脉路相同,都是高级赌徒受雇于警方逮捕犯罪分子;开场谢霆锋、杜汶泽、许绍雄联手抢钱的桥段,刘德华主演的《至尊三十六计之偷天换日》、还有《赌侠1999》、《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都同样是此种开场;谢霆锋与杜汶泽一个帅哥、一个丑角的搭配在王晶的片子里遍地都是,典型代表是“追女仔”系列和“损友”系列,片中二人在澳门遇到童菲,与《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中刘德华与陈百祥在拉斯维加斯遇到林熙蕾如出一辙;宴会上挑战周润发的姜皓文与《赌侠》开头挑战刘德华的黄志强一样嚣张;片中周润发与景甜的对手戏也与《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中刘德华和林熙蕾的对手戏相似,景甜扮演的是大陆警方卧底,林熙蕾扮演的则是台湾卧底;周润发将扑克牌当飞镖用,在《城市猎人》中黎明也用过;最后赌球时杜汶泽假扮梅西利用视频技术改变赛果欺骗对手,《赌侠1999》里也有类似片段。

另外,影片里还有一个明显抄袭的桥段,就是周润发扮演的石一坚在茶楼会初恋情人的段落,与彭浩翔执导的《大丈夫》里曾志伟的一段戏几乎一模一样,连女演员都是用的同一个人(肥妈玛利亚),说的台词“把保存了三十年的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你”也是一样的内容。

总之,作为港式贺岁娱乐喜剧赌片,《澳门风云》算得上是通俗娱乐的上等良品,影片明快的节奏,经典的赌局以及花样频出的喜剧效果也将使其成为王晶的又一经典喜剧。但其情节设计上的硬伤以及噱头的老套也暴露了王晶电影弱文化性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张新英.王晶:香港商业电影的集大成者[J].枣庄学院学报,2006(3):44-49.

4.电影《半个喜剧》观后感 篇四

任素汐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她的演技真是吊打同年龄段的女演员,在这部戏更是吊打其他发挥出色的主角。

吴昱翰和刘迅作为男一男二,表现让人惊艳,不过觉得刘迅再收一下情绪的话,在大荧幕上看会更自然一些。

裴魁山和常远作为两个客串的丑角,承包了太多笑点,电影名半个喜剧,他两个可以说是半个半个喜剧。赵海燕儿东北大妈本色出演,也给个大赞!

很喜欢这种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中国电影,这部电影关注的就是穷苦出身的北漂青年在大城市面临情感和现实问题时的艰难抉择和价值观冲突,还有经历带来的成长。

电影以一种特别精彩的快节奏进入正题,将人物形象和关系还有之后情节的伏笔以一种浓缩精华的巧妙手法呈现出来,笑点频出,还伴着轻快好听的插曲,到男女主出现问题开始节奏变缓,重心放在男主精神世界的痛苦,到最后高潮骤起,主线支线合拢成一出闹剧式的冲突,突然走向电影结尾,一气呵成但有些狗尾续貂了。

三个主角人物塑造的很饱满,但服务于剧情时,私以为就是有那么一点生硬。

我觉得电影起名叫半个喜剧,是突出喜剧笑中带泪和悲情内核的特点,毕竟现实总是残酷的,而喜剧以一种超现实主义在轻松的观影氛围中将其呈现出来。

5.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 篇五

2019《半个喜剧》观后感

源自于《驴得水》原班人马历时三年的精心打磨《半个喜剧》,明显没《李茶的姑妈》那般天崩地裂,能看出编导一些良苦用心的设计。主要人物在嬉笑怒骂之间,不仅上演捧腹搞笑,还将北漂、住房、户口等社会问题抛出,只是细节略感拧巴,跟前阵子《两只老虎》类似,勉强可观。

同屋好友郑多多结婚前,一次情感的出轨,结果让孙同恋上了对方那个女友莫默,他在猛追到女方后,面对好友、母亲等人压力,瞬间困惑重重。而三人则扭结成了一团“嬉笑怒骂”的乱麻,从现实为切入口继续以小人物的视角探讨荒诞的人生,这或许是周申、刘露在《驴得水》后一种尝试,却有点想当然。

需要表要新人吴昱翰饰演的刘同,这个寄人篱下的外地青年,腼腆、厚道、窝囊俱全,哥们演得非常内敛自然,重头戏咆哮也很有爆发力。在女友嘴里——就是郑多多一条狗!而老妈认为郑多多给他找了工作与户口,不能得罪他,要假装跟莫默分手,母亲还以装病做威胁,让小伙子心中无奈焦虑!

任素汐饰演莫默这一角色自始至终都很“硬”,身为敢爱敢恨的女汉子,她不认同郑多多谎言,也认为刘同很软弱,并坚持我行我素,谴责虚伪的新郎官,并且远离男友,自然要把故事带进漩涡中央。

刘迅饰演郑多多则是满口京片子的花花大少,身在富裕家庭,有美貌未婚妻,却喜欢沾花惹草的渣男。他对刘同威逼去分手,只是不能面对莫默,而在婚礼现场也勾三搭四,就如那句台词说的似的“那人渣得跟郑多多一样”,还原社会上有钱有权有势的公子哥的任意妄为,造成了各种伤害。

汤敏饰演高璐则是“傻白甜”姿态出现,她试婚纱时的雀跃状态,并在跑步机上乐不思蜀,从嘴角到眼睛都是藏不住的阳光微笑,却是内柔外刚的女孩。当婚礼重头戏知晓了郑多多的谎言,并没有委曲求全,反而找证人来质问,选择放弃结婚,这或许才是独立女性。

如何让孙同从“一条狗”变成“一个人”?有圆滑世故的裴经理对他调侃,有母亲再度威逼与郑多多无意嘲讽,以及女友莫默来到婚礼现场的聚变,小伙子直接将内心情绪爆发了,揭发郑多多的卑鄙嘴脸,然后跟女友大团圆在一起。

连医院里面人都清楚,只要刘同娶了莫默,就能顺利拿到北京户口,这么简单道理难道男女主角和未来婆婆不懂?而且影片也在三观有问题,刘同、莫默不早揭发郑多多卑鄙嘴脸,关键时刻咆哮毁人一桩婚,虽然看似救了女孩,但前面他哄骗人未婚妻“机智反应”,最终临阵泄愤倒戈,同样不地道!

孙同曾在酒吧兼职当歌手,导致整部电影歌曲众多,其中有一首深情歌曲直接去撩女主角,都让《半个喜剧》带有一点音乐片的气质。在眼镜店挑选墨镜时,孙同与莫默隔着一个柜台行走,在柜台中竖立的镜子则巧妙转换两人的身躯,刘同脑袋下面是女人身体,或许在搞笑中带来女强男若的讽刺。

故事很想办法去丰富精彩,但很多人物争吵地方都像舞台剧改编的,开心麻花团队没有以往那种爆笑与讽刺力度。想借助镜头里的滑稽与幽默,将住房、户口、包办婚姻等残酷现实问题进行了提炼和囊括,试图成为这个寒冬中温暖人心的一碗心灵鸡汤,却为了大团圆想当然。

所以《半个喜剧》有诚意还是拧巴,放低期待兴许得到惊喜。

2019《半个喜剧》观看有感

初听电影《半个喜剧》的片名,大多数观众是疑惑的:什么样的电影才能叫《半个喜剧》?看完影片,才会由衷地感叹,影片的片名诚不欺人也。作为开心麻花的最新电影,《半个喜剧》相当多的篇幅贡献了笑点,但笑闹之下,《半个喜剧》也是相当长时间里难得一见的直面当下年轻人现实生活的电影,每个情节都直击年轻人感情和生活中的痛点,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在电影《半个喜剧》中,吴昱翰饰演的刘同寄宿在好友郑多多(刘迅饰)家,亲眼目睹了后者在感情上欺骗任素汐饰演的莫默的全过程,没有想到的是,刘同在跟莫默的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个女孩,这时,他面临着友谊、爱情和母亲期许的三重考验,人生面临重大的抉择。

说《半个喜剧》,很容易让人想到开心麻花的另一部口碑电影《驴得水》。和《驴得水》一样,《半个喜剧》也来自导演周申、刘璐曾经创作的舞台剧《如果我不是我》,那是在十年前,当时两位导演刚刚研究生毕业,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两人有诸多思考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半个喜剧》的剧本是两位导演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历经的生活,当时有的人妥协,有的人坚持,“现在拉开一段时间再来看毕业10年后的我们,妥协的人结果也许并没有那么好,我们属于比较坚持的,付出也获得一些回报,所以想和年轻人分享我们的经验。”刘璐说。

舞台剧改编的电影,长处在于剧情历经舞台检验,经历了和观众的互动,所以故事相对纯熟,笑点密集。而舞台剧改编的电影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舞台剧戏剧冲突更为强烈,做“戏”的痕迹更为明显,这样的戏剧设计在舞台剧上能获得观众认可,但在更为生活化的大银幕上,过于强烈的做“戏”设计就显得刻意,比如电影《半个喜剧》前半部分,郑多多的渣男形象设置就略显生硬,这个形象马上就要结婚,却和中学时候暗恋的对象约会,在和未婚妻、暗恋对象正面冲突之后,郑多多反倒是没事儿人似的跑到外面吃早餐去了。在整个戏剧冲突中,郑多多就是一个非常“作”的人,当大银幕上的所有人都觉得他“作”时,他在故事中却理直气壮地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

尽管戏剧设计的痕迹重了些,《半个喜剧》仍然直面生活的痛点,将年轻人生活中面临的撕扯展开了给人看。男主刘同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从小城市考到北京,他依赖富二代哥们儿所以必须付出的尊严,他暗恋女同学不敢表白,直到对方成为让富二代同学的未婚妻,他承载着单身母亲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的亲情绑架……孙同歇斯底里吼处的那一句“你生在天上,我生在水坑里!”其实有许多现实的意义,他被生活的现实和所谓的利益被绑架了。男主被设计成一个在酒吧唱歌的文艺小清新,他的歌里唱到,如果我不是我,如果鱼儿也能歌唱,如果树木也能飞翔,如果石头也能绽放……鱼儿要离开水,树木要离开土壤,石头要先粉身碎骨。如果说影片开始阶段的不断误会和尴尬造成了诸多的笑点,故事发展至此,已足以显示生活就是悲喜交加。

如果说《半个喜剧》直击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的痛点,影片呈现的就是混沌的悲喜交加。但《半个喜剧》不止于此。如同导演周申、刘璐在他们饱受好评的前作《驴得水》里极力阐释的那样,《半个喜剧》阐释的也是做人的底线问题。只不过,《驴得水》的故事背景是民国时期,影片内容虽然深刻,但毕竟远离现实生活,《半个喜剧》对于人的底线问题的阐释,却和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电影的原版话剧名为《如果我不是我》,这个名字成为了电影《半个喜剧》主题曲的名字,主题曲歌词里“不会唱歌的鱼儿、不会飞翔的树木”,实际隐喻了当下的人们。因为生活的压力,影片的主人公刘同向生活妥协了许多,为了留京户口,为了工作,他在同学郑多多面前失去了自己,他未敢表白的女孩成为了郑多多的未婚妻,因为郑多多的威胁,他与后来相爱的女孩莫默分手。毕业之后的刘同,已经“我不是我”。这样“我不是我”的痛楚,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作为电影的“灵魂人物”,任素汐再度奉献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影片中,任素汐所扮演的莫默耿直率性,充满理想主义色彩,虽然被现实撞得满头包,依然保持天真和赤诚。莫默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我还是我”的人,她敢于挑战所谓的规则,她的台词是“我就想撞一撞,撞不死我还撞。”她不信所谓的规则,她的人生准则只有一条:真诚。而这,恰恰是影片讲述的做人的底线。当然,影片最后是一个大团圆结局,刘同终于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底线,找回了尊严。严格意义上说,《半个喜剧》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不是一个俗套的小镇青年的逆袭故事,影片直面价值和规则的衡量,影片大团圆的故事结局只是一个电影技术手段,对于价值和规则的答案,观众要自己去找,这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也是《半个喜剧》揭开生活的疮疤给人看的可贵。

所以,《半个喜剧》从题材上说,一半是喜剧,一半是正剧;同时内容上一半是喜剧,一半是现实生活。电影取了这个名字,剩下的内容留给观众来填空。

2019《半个喜剧》观看心得

周申、刘露编剧导演,任素汐主演,在《驴得水》之后,这个班底推出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半个喜剧》,依然没有让人失望,两个作品都是清新的喜剧,张弛有致,有笑有泪,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让你笑笑就完了,而是直接把你的目光引向各种人性问题。

这一次,《半个喜剧》想探讨的问题就是,谎言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系统全靠谎言支撑,那么,一旦谎言被揭穿,将会发生什么事?

主人公孙同,来自东北,漂在北京,同学郑多多,安排他在自己父亲的公司工作,在方方面面给他照顾,一旦试用期结束,还有可能拿到北京户口。

他生活的短板是,来自单亲家庭,家境普通,母亲很爱面子,控制欲很强,已经包办了他生活里的所有事,从找对象,到买房子。

这不,她已经卖掉了东北老家的房子,想用卖房款(再向孙同生父要一点钱)当首付,给儿子在北京买一套房子,房子还有半年过户,半年后孙同也结束试用期,拿到北京户口了,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绝不能掉链子。

故事的爆发点,来自郑多多。郑多多生性放浪,原本已经要和门当户对的对象高璐结婚了,还去追中学时代的女神莫默。孙同和郑多多同住,为了替郑多多遮掩,煞费苦心,但最终还是免不了穿帮。

在安慰莫默的过程中,两个人互生情愫。问题来了,如果和莫默在一起,工作就没了,户口也没了,他妈妈的百年大计就要垮塌了。

郑多多在不停地说谎,孙同也在不停地说谎。孙同的妈妈更是用谎言搭建起了一个海市蜃楼,在孙同的境况上说谎,帮助郑多多说谎,甚至在孙同的异性缘上说谎,对高璐的表姐说:他跟女孩子站得太近都会脸红。

而且,说谎这事,是个系统工程,即便你自己不说谎,也要替别人圆谎,或者在别人的谎言系统里扮演个角色。说了一个谎,就要用十个谎言来圆,就像莫默说的:“干一次这种事就会干一辈子这种事,以后为了升官,为了小孩上学,都要说谎。”

孙同在故事里的几个高光时刻,都出现在他唱歌的时候。他有个成为音乐人的梦想,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在朋友酒吧兼职唱歌,而且得到了著名音乐人梁翘柏(就由梁老师本人扮演)的赏识,获得了试唱的机会。弹吉他唱歌的段落,是吴昱瀚亲身上阵演出的,歌也是他本身唱的。

但莫默,一个耿直的北京大妞,不喜欢说谎,即便她也不过是来自普通人家,并非孙同理解的“生在天上了”的那种人,但她对行长毫不谄媚巴结,对孙同有所期待,她反复问孙同:“你现在就问问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别管别人行吗?”

换句话说,你就不要在别人的谎言系统里,充当螺丝钉、脚手架了行吗?

但孙同虽然生性纯良,温柔体贴,有才华,但他太软弱了,人的软弱很快就会被别人发现,一旦软弱被发现了,就会被拉进谎言系统,去充当螺丝钉。

这个螺丝钉,一旦当上了,脱身就难了,你会发现,哪怕自己一点小小的不合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垮塌,谎言大厦的垮塌,会让自己的亲人朋友陷入危机,而自己也会瞬间陷入大坑,被人指责为不忠不义。

他一旦口吐真言,郑多多的婚事就完了,他跟郑多多的友谊也就完了,工作也就没了,户口鸡飞蛋打,他母亲的房子也就白卖了,卖了房子的母亲,不得不攥着钱住在姥爷家。谎言这个东西,也会慢慢开枝散叶,渐渐变成和所有人有染,让所有人都成为它的股东。

所以孙同痛苦地撕扯着头发,质问莫默也质问身边所有人:你们要我怎么办?你们为什么都不为我想想。

也不知他想到没有,吸引了身边人,让他们拉他入伙,一起修建谎言大厦的,就是他的软弱。软弱是谎言的助燃剂。

莫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她要让他勇敢起来,把他从这个泥坑里拉出来,让他从谎言大厦里抽身,哪怕大厦垮塌了也无所谓。她毫不留情地指出,孙同的软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也把自己在这个谎言体系里的作用看得太重要了。

于是,在医院里,在这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所,在护士围观,病人倒是非的情况下,莫默当起了医生,质问孙同,不合作又怎么样,不说谎又会怎么样?“就活不下去了吗,就没饭吃了吗?”

她才是真正的医生。

真正的感情,就得是这个样子,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花前月下,甚至也不只是财富的并购重组,这些都不重要,感情其实是观念的冲击,是思维的博弈,是价值观的融合,是天崩地裂的精神控制和反控制。

越过请客吃饭和房子票子这个阶段之后,你会发现,观念、思维、价值观,才是两个人融合的根本,也是分歧的根本。两个人在一起之后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固然来自钱来钱往,更多时候,是来自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引起的你死我活。

恋爱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精神世界里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和博弈。

所以,这是“半个喜剧”,因为,故事的前半段,的确是喜剧,笑料都非常生活化,非常自然,让人笑得非常舒展,一点都不防备,而不像有些喜剧,你笑得很防备,你知道自己被算计了,你的笑,是他们精打细算倾情操纵的结果,《半个喜剧》,让人笑得特别清新,特别舒畅。

《半个喜剧》的前半段,是喜剧,但不是普通喜剧,它情节的动力,矛盾的起因,都来自性,这个令人苦恼的东西。很多地方,让人想起好莱坞经典的性喜剧,以及中国那些用婚姻爱情问题掩护着性问题的婚恋喜剧。

但到了后半段,它就是几个人在精神世界里的博弈和战斗了。

说谎,还是不说?揭穿谎言,还是维系谎言系统?在谎言系统里当个棋子,换个安稳的生活,还是抽身而去,去过更好的生活?

是听从莫默的苦口婆心,还是遵从自己的意愿,是把别人的意愿当做自己的意愿,还是挖掘自己意愿里那些龌龊的部分?是建造巴别塔,还是建造谎言大厦?是勇敢起来,达观一点?还是要继续软弱,目光闪躲?

就像日本作家白石一文的小说集《爱是谎言》的主题:“ 忠实地爱下去,还是老实地活下去?”

忠实地爱,就是揭穿谎言,抖落自己生活里的杂芜,老实地活,就是继续在谎言大厦奔走,当螺丝钉,站好一班又一班岗。

在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就像白石一文借助小说主人公之口说的:“即便如此,无论如何我仍希望和俊一起活下去。完全不是因为人生很重要,所以要过得有意义之类的理由。只是,在这个悲惨得无可救药的世界上,我希望自己至少能够相信一件事。”

在完成相信之前,要经历一番苦斗。

就像《半个喜剧》里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这个片子里有很多好玩的细节,生活化又另有意味),莫默带着孙同去配眼镜,两个人在柜台前面,一边对着镜子试眼镜,一边说话,两个人的头和身子来了个错位。他们换头了。

这就是爱,爱是换头术,爱一个人,就要换掉他的软弱,换掉他的失败,让他走出亲人朋友布下的天罗地网,以及谎言大厦。

2019《半个喜剧》观看总结

《半个喜剧》依旧是开心麻花式的寓教于乐。

三个自由浪漫的年轻人,过着各怀心思的人生:有人急着摆脱单身,有人想在结婚前放荡一番,有人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因为一次情感出轨,三人扭结成了一团“嬉笑怒骂”的乱麻。当各种价值观碰撞在一起,当一个人需要平衡亲情友情与爱情......他们慌乱的生活,就像是半个喜剧。

一半是高于现实生活的荒诞。影片前半段用“误会法”制造了大量的笑料,执着的大龄未婚女(任素汐饰)、懦弱的北漂青年孙同,以及大渣男郑多多,三个角色在密集的笑料中建立的依存或对立的关系为影片接下来的深入奠定了基底;

影片的另一半则是现实生活本身。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影片真正想探讨的主题。是像狗一样的逆来顺受,靠谎言生存,还是做真正的自己,不向任何事和人妥协?三位主角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完成了从狗到人的成长,有人则退化成了狗。

在我看来,《半个喜剧》其实是更加年轻化的《驴得水》,依然在探讨人的底线问题,也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影片中很多语言幽默和辛辣讥讽都值得观众去细细品味,不是那种笑完就完事的纯爆米花电影。

2019《半个喜剧》观看体会

由高分喜剧《驴得水》原班人马打造的爱情喜剧电影《半个喜剧》将于12月20日上映。日前,该片在石家庄点映,影片笑点密集,带来愉悦的体验之外,“北漂”“大龄单身”等对当代年轻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亦给观众留下了探讨的话题。12月18日,该片编剧兼导演周申、刘露与主演任素汐、吴昱翰、刘迅、汤敏、赵海燕、裴魁山、梁瀛等亮相首映礼,分享了影片台前幕后故事。面对片中感情观的讨论,周申、刘露表示:“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圆满的结局看作是种理想主义,而是把它看作是现实主义下的一种可能的出路。”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年轻人三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观,有人急着摆脱单身,有人想在结婚前放荡一番,有人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因为一次情感出轨,三人扭结成了一团“嬉笑怒骂”的乱麻。其中各种价值观和高密度的笑点碰撞在一起,喜剧背后的现实和无奈引人思考。

据悉,和《驴得水》一样,《半个喜剧》也改编自周申、刘璐曾经创作的舞台剧。刘露坦言:“故事成型于十年前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但类似的事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激发了我的表达欲。”周申则表示:“《半个喜剧》在精神内核上延续了《驴得水》关于‘选择’和‘底线’等问题的探讨,只是用了更普世的视角去呈现。”

“相比前作《驴得水》,《半个喜剧》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周申在对片名《半个喜剧》解读时说,从题材上说,一半是喜剧,一半是正剧;同时内容上一半是喜剧,一半是现实生活。所以取这个名字留给观众来填空。

据悉,片中笑点的设计,则源自于主创的精心打磨,所有演员提前一年到位排练剧本。刘露透露:“我们创作的方式是先搭起一个剧本框架,然后全国海选演员,在打磨的过程中给演员即兴发挥的内容。” 任素汐分享道:“演员在排练中会揣摩人物和情节,力求每一场戏都是演员生活在角色和情境当中自然而然的反应。” 她还透露,酒吧里莫默的经典台词“我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样,我就想撞撞看”,是在微醺之时的即兴创作。电影中的表白金句“我上升白羊”戳中很多观众的笑点,吴昱翰同样表示,这并不是一个刻意设计的语言包袱,也是排练的时候话赶话即兴说出来的台词。”饰演多多的刘迅在片中为哄骗未婚妻“机智反应”亦源自“我就一心想着得把情况给掰回来”的全情投入,并现场替角色的“渣男”行径真诚“致歉”观众。

6.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 篇六

一、成龙式的武打表演是成龙电影喜剧元素的重要因素

(一)借助道具。

影片《绝地逃亡》开头,成龙饰演的陈港生和俄罗斯女打手搏斗过程中,成龙举起一个瓷娃娃进行抵挡女打手的攻击,在打斗过程中,道具瓷娃娃被击碎,变得越来越小,很有笑点。陈港生和康纳·沃茨逃跑过程中,为躲避人们的追捕,陈港生利用垃圾桶这个道具,将捆着的康纳·沃茨装进去,人在垃圾桶中滚动着,喜剧感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还有传送带,成龙电影中将传送带作为制造笑点的道具屡见不鲜。《绝地逃亡》中,陈港生利用传动带和俄罗斯打手斗智斗勇,塑料袋竟然成为捆绑俄罗斯女打手的绳索。康纳·沃茨在传送带上竟然成为了“商品”,完成打包、印戳、传输一系列过程。总之,成龙电影的喜剧元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

(二)借助动作。

成龙电影的喜剧元素还体现在武打动作上。成龙电影中,武打动作并不是流畅洒脱的,而是滑稽笨拙的,甚至是先抑后扬的。《绝地逃亡》中,俄罗斯女打手和陈港生对战,陈港生开始总是处于消极被打的地位,但总是在最后关头险中求胜。最经典的就是陈港生和康纳·沃茨一起跳悬崖,陈港生抓着康纳·沃茨的裤子一直往下滑,在千钧一发、扣人心弦、险中求胜中带给人们不同凡响的视听体验。

(三)借助台词。

《绝地逃亡》中的台词,幽默中不乏深意,例如“风水轮流转,该转自然转”,“只要你不作就不会死,nozuono Die”,时尚潮流的网络词汇,笑中有泪,赋予深意。如陈港生模仿女声调侃康纳·沃茨;陈港生和康纳·沃茨跑到悬崖边,陈港生说“我怕水”,而康纳·沃茨则对应到“我恐高”;陈港生抓着康纳·沃茨的裤子,手一直下滑,康纳·沃茨大喊“不要扯淡”,等等。成龙电影中台词的喜剧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成龙电影的喜剧元素体现在独特的叙事角度上

(一)巧妙的情节设计。

《绝地逃亡》中,陈港生和康纳·沃茨下雨逃到洞穴中,因为全身湿透发冷,就把衣服全脱光了,然后两个男人裸身依偎在一起取暖,第二天还被游客当作是旅游景观拍照。还有,纳塔利娅说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康纳·沃茨的,但孩子出生那一刻,面相和纳塔利娅身边的络腮胡子保镖一模一样,真相昭然若揭。陈港生一直在寻找扳倒“斗牛士”的证据,想为九年前被“斗牛士”害死的兄弟阿勇报仇雪恨,可是最终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阿勇。巧妙的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处处隐藏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中国化的喜剧元素。

陈港生和康纳·沃茨赶上壮族的传统节日“泼泥节”,千千万万的人满身泥浆,陈港生和康纳·沃茨利用泥浆躲避追捕,还要与壮族少女对唱才能通过关卡,康纳·沃茨竟然唱了《明明白白我的心》这首中国歌曲,而匪徒们竟然唱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小苹果》。一个匪徒甚至还伴着经典的《小苹果》舞蹈,中国化的喜剧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尾处的拍摄花絮。

成龙电影的喜剧元素还体现在结尾处的拍摄花絮上。在成龙电影的结尾处总是有电影拍摄过程中他做高危动作的花絮,真实自然。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让观众真切体会到成龙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观众也可以感受到和成龙一起拍摄的乐趣。例如,曾志伟饰演陈港生的兄弟阿勇,拍他绑着炸弹跳水的镜头时,成龙先是喊着:“阿勇,阿勇”,最后竟喊道“曾志伟”;还有的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忘词NG的场景,这些似乎是让观众和演员们一起进行现场互动,感受拍戏的乐趣,产生共鸣感。

三、成龙电影的喜剧元素还体现在角色设定上

(一)真实的人物性格。

陈港生的人物设定是落魄警察,而康纳·沃茨则是一个滑头赌徒,两个主角都不是英俊潇洒的人物,并不完美,但平凡朴实。这种人物设定不同于好莱坞大片中拯救世界的大英雄,但越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平凡英雄,其幽默滑稽、真实自然的性格越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带来喜剧感。

(二)拟人化喜剧感的动物。

成龙电影总有带给人们喜剧感的动物角色。例如《绝地逃亡》中那匹高头大马,康纳·沃茨怎么拉也不走,还会用喷粪的方式来发泄不满情绪,因此陈港生说“马都要喷你”;还有影片结尾出现的羊驼,也是呆萌可爱。

7.人人都敢拍电影之王康 篇七

身份:1985年出生的男孩,酷爱CS运动,用DV实现梦想的现实版;200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在京漂泊至今。

作品:《c.a.f.a.5》

使用设备:

主机位 索尼 HDR-FX7E

副机位 索尼 HDR-HC5E

后期设备:Premiere Pro

在拍这部影片之前,我也曾用战地2的游戏引擎,与朋友一起操纵其中的人物拍摄过一个战争类短片,反映士兵厌恶战争期盼和平的心理。拍摄的时候,我兼任导演、摄影、程序、演员,忙得不亦乐乎,但这个只是在网络和游戏中的虚拟场景,并没有体验到真实的拍摄。因此,《c.a.f.a.5》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电影,拍摄之前进行了很多的前期准备。

这个片子的诞生跟我的爱好有关,我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平时喜欢搜集一切跟军事有关的资料,又是娱乐设计专业“游戏、动画专业”,在学习中就产生了自己做军事动画的念头。在拍摄这个片子之前,我由游戏到动画到短片作了两次转变,起初是打算制作一个游戏架构,作了许多的人物、动画、场景、界面等设定,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最终决定拍一个短片,过一把拍电影的瘾,也把自己对军事电影和书籍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理想中的成片应该是以快速剪辑的镜头,绚丽的焰火效果,杂乱的音效,并配合激昂的音乐,制造出一种十分强烈的节奏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给观众更好的视觉听觉体验。

8.喜剧电影《有完没完》观后感 篇八

看了电影的剧情简介,就发现这个故事不一般。一开始囤儿以为王啸坤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成名编剧来帮自己,可是一查资料发现这位杨曼珠的作品履历中并没有其它作品。那么可以八成确定,这位编剧曾是一位阅片量至少3000+的影迷。本片的故事用了类似于二十多年前的老片《土拨鼠之日》的单日无限循环设定,但是故事的细节却没有任何老气的迹象。本片的曾用片名《 生于四月一日》又有着向阿汤哥主演的《生于七月四日》致敬的意思。从这些电影知识性的小彩蛋上可以看出,《有完没完》可不是门外汉的投机,而是脚踏实地的创作。

范伟在小品舞台上有被带成名的嫌疑,但是他却成为了所有小品演员中转型银幕表演最成功的一位。《看车人的七月》、《求求你表扬我》、《耳朵大有福》三部中规中矩的`平民喜剧,让范伟迅速找到了自己的银幕定位,成为了中国小人物的代言人。曾几何时,范伟就是这类角色公认的首选,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可也正是早早地找到了定位,范伟在非自己定位的影片中往往就只能是抢眼的配角。《有完没完》是一部带有奇幻设定的高能喜剧,是年轻观众爱看的那种。这种喜剧,可并非范伟之前的定位哦。

要说奇妙,本片就奇妙在了这里。“瘦骨嶙峋”的王啸坤,打破大家对他一贯的印象,拍了一部以父子情为主题的奇幻喜剧;“肥头大耳”的范影帝,也打破了大家对他乡土小人物的印象,演了一个被命运耍出了很多洋气的潮男。可以说影片的全程,王啸坤就仿佛是无形的上帝之手,不断地玩弄着、戏耍着范伟饰演的老范。这个老范也施展了浑身解数,在命运中享受着各种大相径庭的生活。他是不能走出循环,还是不想走出循环?

9.《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 篇九

高富帅出生在富有家庭,从小接触现实社会人情交际,但是没有以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处理人情交际,用自己特有的权势与财来跟各种人表演周旋玩弄于鼓掌之间,以求达到心理上的成就感与快感。矮穷矬呢,极力摆脱于自己出身在小城市的困境(一部分是因为母亲逼得),当这两种人格处在一起时,从电影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来考虑,这两种人能处成哥们儿兄弟,是极其合理也是极其不合理的。

合理的是两种人格在长时间的学生同窗生涯磨合之中,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契约,一面给你想要的,但能控制住你,一面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被制约控制(常常在威逼利诱与忍不下心撕破脸的结果收场)。不合理是因为两种人很难磨合成这个样子。

10.黑色幽默英美电影的喜剧效应分析 篇十

【关键词】黑色幽默 英美电影 喜剧效应

黑色幽默需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即主题的沉重和情节的荒诞,在文学上的表达方式是以“笑”表现“悲”,以幽默的方式讽刺社会中的各种病态,表现人性的异化、精神信仰的坍塌、理想的幻灭等,“笑后让人感到的绝望和痛苦”。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便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如今,“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早己突破了纯粹的文学作品范畴,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影、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尤其是众多电影都采用了“黑色幽默”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法,其独特的喜剧效应源自于影片的叙事结构、角色会话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上。其中,经典“黑色幽默”电影《葬礼上的死亡》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妙语连珠的角色会话及其折射的深刻社会意义获得好评如潮。本文以该影片为例,力图剖析黑色幽默电影令人捧腹、却又发人深省的原因。

一、影片简介

由弗兰克·奥兹执导的电影《葬礼上的死亡》(Death at a Funeral)拍摄时间仅用了7个星期,但在2007年上映后却引发了巨大反响。影片紧密围绕丹尼尔父亲的葬礼,上演了多出闹剧:先是殡仪馆把丹尼尔父亲的棺材拿错;然后哥哥罗伯特拒绝支付一半的葬礼费用导致兄弟二人争执;后来,表妹玛莎的男朋友西蒙因误食特洛伊研制的致幻剂而失手推翻了父亲的棺材;而“不速之客”、父亲的同性恋人彼得趁机敲诈勒索;最后西蒙又因为药物反应欲纵楼……各种荒诞的巧合叠加在一起,使得一场原本悲痛压抑的葬礼变成了幽默感十足的黑色电影。得益于巧妙的情节构思、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幽默诙谐的台词,影片将英国式的黑色幽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叙事结构

电影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通过不同的叙事结构,影片可以实现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多是单一的线性叙述,观众处在一个封闭的单一线性空间里,因此可以较为容易地把握影片的开端、发展、冲突、高潮和结束。而现代电影的叙事结构繁多,多样化的叙事结构有利于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以《葬礼上的死亡》为例,该片采用了多线性叙述结构。

该影片的主线是“葬礼”,从抬进棺材开始、亲朋入座、念悼词、最后入土为安。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一条线索的话,这部影片就索然无味了。而导演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两条较为隐蔽的线索上:一是玛莎的男朋友西蒙本想博得她父亲的好感,却因误食致幻剂,情绪失控打翻了棺材,再得知真相后意图跳楼;二是丹尼尔爸爸的同性恋人彼得趁机敲诈勒索,后又被打晕放进棺材里。三条线索交叉前行,比如彼得告知丹尼尔和他父亲的关系,这条线索本身就具有足够的情节衍生力,但是影片却在此时上演了西蒙跳楼的闹剧,这样一前一后,观众的思维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里,更直观地感受到影片的“无厘头”风格。整部电影出现了四次高潮:1.西蒙在药物作用下出现幻觉进而打翻棺材;2.西蒙情绪失控要跳楼;3.彼得从棺材里跳出;4.丹尼尔的精彩悼词。仅仅九十分钟的时间里,影片高潮迭起,观众的情绪也跟着时起时落,通过多线性叙述,导演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艺术内涵,也加强了影片同观众的互动。

就影片的主线而言,从一开始殡仪馆人员拿错棺材起,整部电影就奠定了其悲中带喜的冷幽默风格,然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轮翻上阵,而当荒诞情节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叙事节奏即将失控之时,丹尼尔温情动人的悼词把所有的混乱重新归于原位,犹如暴风雨过后的宁静,观众的视线被再次拉回到死亡这条主线上,开始重新审视影片所释放出的积极信号。凭借着对多线性叙述的掌握,导演在表现亲情和家庭的主题时显得游刃有余。观众对影片的深刻印象不仅来自于故事情节本身,也来自于走心的主旨内涵。

三、角色会话

《葬礼上的死亡》之所以幽默,不仅在于其特有的多线性叙事结构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也在于其中數不胜数的经典台词。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妙语句(trigger)为影片的喜剧效果增色不少;同时,身为旁观者的观众更多感受到的是在心理层面上的喜剧效应,因此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应该可以较好地解释影片里角色会话的幽默。

乖讹—消解论(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是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解释幽默的,是当代幽默研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所谓乖讹,即事物不相称、自相矛盾的情况或性质。该理论认为在幽默的解读中,人们首先意识到一种不和谐(Incongruity),之后发现这种不和谐之中也有某种和谐,使不和谐得到消解(Resolution),由此可理解到幽默之所在。

结合该理论,笔者从影片中挑选出两个例子加以分析:

例一:Jane:If there is anything I can do Sandra?

Sandra:Don’t put your hand there,dear.You’ll leave marks.

在该对话中,当听到简的问题之后,观众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帮助别人”的初始框架,并在该框架内寻找与问题一致的回答,例如:Yes,you can help me with the funneral或者I need a cup of water,thank you等等;然而,在紧接着的对话中,观众发现Sandra的妙语句(trigger)违背了他们所建立的预期结果,于是产生了“乖讹”,即不一致;最后,观众结合电影里简和桑德拉之间不太和睦的婆媳关系,以及Sandra在守寡后,情绪沮丧等情节,消除了妙语句与先前预期之间的冲突,重新解读了其中的幽默。

例二:Howard:That was awful,wasn’t it? He fell in front of your mom like a dead trout.

该对话发生在西蒙打翻棺材后,全家一片忙乱的时候,观众头脑中建立起的初始框架应该是霍华德出于友情对丹尼尔进行安慰,但是他把躺在地板上的丹尼尔父亲的遗体比作“死鱼”,这无疑是在给心灵遭受重创的丹尼尔身上撒盐。对于观众而言,霍华德的话很不得体,这便是“乖讹”。但是仔细斟酌,结合霍华德这个角色入场起的一言一行,观众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焦虑症的人,天性敏感、胆小、自卑,此番对话并非有意而为之,实属无心之举,却给悲伤的场合平添一丝幽默。

四、社会意义

1.矛盾冲突彰显人情冷暖。弗兰克·奥兹以“葬礼”这个在任何文化中都会被人回避场合为主题,采用了一些舞台剧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所有的角色和滑稽场面限定在丹尼尔的家中,又把影片的时间压缩在葬礼这一天,原本凝重的仪式由于时空的局限更显压抑。但是,导演把各种奇思妙想的桥段塞进这个封闭的空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艺术内涵。在影片里,矛盾无处不在,例如丹尼尔和哥哥罗伯特之间,西蒙和玛莎的父亲之间,简和婆婆桑德拉之间,彼得和丹尼尔家人之间的各种矛盾,都在影片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就像火山喷发一样,环境越是压抑,时空越是局限,各种冲突就越有可能喷薄而出,影片也显得愈发具有张力。

黑色幽默电影往往使用冷嘲热讽的态度表现环境,放大扭曲人物之间的不协调性,展现一种畸形的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从一個个令人捧腹的情节中,自私、冷漠、偏见等人性弱点逐一显现出来。观众感受到了导演对现实辛辣有力的讽刺并且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社会。

近年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矛盾冲突呈现井喷式增长。从食品安全问题到环境污染,从医患纠纷到房价居高不下,各种社会矛盾考验着中国的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的运转愈发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支配,社会个体面临着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领域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也需要从新的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加以考量。面对着来自金钱、地位、荣耀的诱惑,能否坚守真、善、美的传统美德,保持人性纯真不受玷污,是全社会和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讽刺人性的污秽,呼唤美德的回归正是影片最终的道德诉求。

2.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对现实的提炼和加工,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该片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反应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比如玛莎父亲对西蒙的成见折射出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现代社会提倡婚姻自由,并且法律也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但是我国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门当户对”的旧观念,索要数额庞大的彩礼钱。又比如,当皮特透露他和丹尼尔父亲的暧昧关系时,丹尼尔兄弟羞于启齿,力图掩盖折射出社会对于同性恋人群的偏见。目前全球约有12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11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同性恋的民事结合,而大多数国家则从宗教、伦理道德的角度未支持同性婚姻。对于这样一些极富争议的话题,弗兰克·奥兹将其搬上荧幕,不仅加强了故事内容对观众造成的冲击,也可以引发观众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以影片《葬礼上的死亡》为例,围绕其“黑色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叙事结构、角色会话以及社会意义的角度,剖析该影片的喜剧效应。影片独特的多线性叙事结构,精彩的角色会话集中表现了多种矛盾冲突,讽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McGhee,P.Humor and Its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W.H.Freeman Company.1979.

[2]Raskin,V.Semantic Mechanism of Humor[M].Dordrecht Reidel.1985.

[3]侯君奕.黑色幽默电影的美学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4 (9).

[4]刘乃实.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5]李玉良,路玉坤,黑色幽默的新生——兼谈黑色幽默派小说的汉译现状[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基金项目】201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新闻发布会汉英交替传译的语义转换研究》,项目编号:QN1406。

11.电影喜剧之王观后感 篇十一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 语言中的礼貌现象就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然而, 首先研究礼貌现象的并不是语言学家。五十年代初, E.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面子”这一概念, 这一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 在1978年, P.Brown and S.Levinson发表了《语言中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 在这篇论文中, 他们讨论了毫不相关的几种文化中的礼貌现象, 他们发现, 这些文化虽然不相关, 然而, 这些文化中的礼貌现象却是非常地相似, 此外, Lakoff等众多的学者也对礼貌现象进行了研究, 对于不同的学者来说, 礼貌原则的定义是很宽泛的, 然而, 毋庸置疑的是,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准绳, 也是十分重要的语用原则。

1983年, Geoffrey Leech在他的《语用原则》一书中详细产生了礼貌原则的内容, 在他看来, 礼貌原则不仅仅是对合作原则的重要补充和补救措施, 更有意义的是, 它解释了人们有时为什么会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正如他在书中写道:“Far from being a superficial matter of‘being civil‘, politeness is an important missing link between the CP and the problem of how to relate sense toforce.”[2]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在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中, 礼貌原则中的前四条原则是如何运用的。

2.2 礼貌原则在周星驰喜剧电影中的应用

2.2.1 策略原则和慷慨原则

策略原则和慷慨原则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他人, 适用于请求或命令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 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 适用于答应帮助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 因为该行为涉及行为双方, 所以他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为成对的一对原则。

当我们在实施承诺、建议、请求等一系列的言外行为时, 我们往往运用这一对原则以显示在此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作出了最大的牺牲。

在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中, 这一对原则往往在一种相对夸张的方式中表现出来, 而这是为了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 让我们下面来看看周星驰90年代的经典作品《食神》中的片段。在这部电影当中, 由于纷争, 周星驰饰演的食神马上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而这时,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女主角, 火鸡挺身而出, 这样的行为感动额在场所有的人:

“刀山去, 地狱去, 有何憾;为知心, 牺牲有何憾, 为娇娃, 甘心剖寸心, 好兄弟, 血泪为情流, 一死岂有恨。”

在电影中, 火鸡是一个将兄弟情义置于生命至上的厨师, 为了塑造这一人物形象, 除了演员本身精彩的演技, 这一符合慷慨原则的对白是为了让周星驰所饰演的食神感觉到:为了他, 火鸡能够作出最大的牺牲, 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同样, 在《大话西游》中, 唐僧本来被视为一个啰啰嗦嗦又贪生怕死的人, 而当孙悟空 (周星驰饰) 犯下了弥天大罪之时, 为了能够救他, 同时能够感化他, 唐僧不惜一切代价向观音菩萨请求:

唐僧:求观音姐姐放它一條生路吧!

观音菩萨:我不消灭它无法向玉皇大帝交代。

唐僧:請观音姐姐跟玉皇大帝说一声, 贫僧愿意一命赔一命。

唐僧:正所謂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我这样做, 无非是想感化劣徒, 悟空, 希望你有一天能夠领悟到你師父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唐僧的这一番话感动了孙悟空, 也使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得到了戏剧性的逆转:唐僧再也不是那个畏首畏尾的示范, 而在这后孙悟空也改过自新, 没有辜负唐僧的期望, 而这一切的实现, 都是与这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台词, 也是策略原则和慷慨原则的运用带来的。

同样在电影《大话西游》中, 孙悟空的台词也用一种相对比较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一定要拿回那个月光宝盒带你一起回去, 跟她们說清楚, 我不管別人怎么说我, 我也不怕后世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对我唾骂, 我一個人承担下来。”

事实上, 孙悟空不会承受唾骂, 也不会跟紫霞回去, 而一段话的目的在于, 孙悟空想要劝说紫霞将宝盒还给他, 事实上, 孙悟空在实施一种承诺的言外行为, 他的言语行为的目的在于要紫霞意识到自己愿意付出一切。

不难看出, 以上这些台词的共同点其严格地遵循了策略和慷慨原则:说话者让听话者感觉到其为听话者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以达到其实施该言语行为的目的, 虽然像“流血”“死”“地狱”等词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说比较夸张, 但这不失为一个“慷慨”最大化得表现, 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2.2 赞扬原则和谦虚原则

同样, 赞扬原则和谦虚原则也是成对的原则, 前者着重说明的是对他人的赞扬, 另一方面后者着重说明的是对自身的贬损

这一对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电影中此原则的语用能够收到出乎意料的交际效果。

在《唐伯虎点秋香》中, 男主人公 (周星驰饰) 爱上了女主人公秋香 (巩俐饰) , 为了能够赢得秋香的芳心, 唐伯虎使出浑身解数,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秋香说一些赞美之词:

“你的观察力真是惊天地, 泣鬼神, 如果唐伯虎能够有你这位红颜知己, 真是死而无憾呀!”

“秋香姐果然冰雪聪明, 小弟佩服。”

众所周知, 唐伯虎是以其智慧和才情著名的, 毫无疑问, 他的智慧一定在秋香之上, 十分明显, 他对秋香的这一番赞美似乎有点不切实际, 然而,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秋香对自己产生好感。

在《国产凌凌漆》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你以为躲在这里就找不你吗?没用的, 像你这么出色的男人无论在哪, 都像黑夜里的萤火虫, 那样的鲜明, 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 稀嘘的胡渣子, 神乎其神的刀法, 还有那杯Dry martine, 都深深的出卖了你。”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 受到如此高评价的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江湖侠客, 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屠夫, 从“出色”、“神乎其神”、“出众”等一系列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词语虽然有些夸张, 但它完全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原则, 而对自己则造成了一些贬损, 而这也恰好帮助电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 同时也增添了幽默气氛, 让人捧腹大笑。

3. 结语

从以上周星驰喜剧电影中的台词和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重要的语用原则, 礼貌原则在喜剧电影中的运用至少有三个作用:塑造人物性格与形象、丰富故事情节和增添幽默效果, 而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在电影语言中添加对语用原则的应用能够使我们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索振羽.《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Geoffery N.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New York:LongmanInc 1983.

[7]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 (2)

[8]束定芳《试论GeoffreyLeech的语言观和人际交际修辞理论》[J].《外语研究》1990 (4)

12.《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十二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区别于以往麻花的剧本都有一个相对夸张的强设定,《半个喜剧》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乌龙。渣男多多约了中学时期的初恋莫默上门约会,却忘记屋里还睡着昨晚的419,于是拿室友孙同(男主)打幌子,开启了一场越编越乱的闹剧。

就像给手表上了劲,它就兀自滴滴答答,不用再理会一样。当给剧中人物各自设置好了脾气秉性,故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发展了。渣男撒谎,室友圆谎,女神被骗,如此循环,搞笑又滑稽。就这样,影片的前半段,影厅里时时爆发阵阵笑声,非常解压。

谎言的泡泡总有戳破的时候,随着剧情的推进,面对诘问,一些人性的东西一点一点被撕开,露出来。甚至其中有几个桥段让A姐觉得,拜托,要不要这么尖锐?能不能给大家留点体面?尤其男主孙同,他的困境,向往和私心,被扒得彻彻底底,然后摊开在所有观众面前。在喜剧片里,算是很深刻了。

可是,A姐始终觉得,男主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瀚没法和这个角色很好的融合,虽然他本人就是一位演员副导。吴老师瞳仁过于黑,眼神有奸诈感,如果演坏人,戏路应该更宽。

任素汐台词的个人风格太重,演什么角色都感觉是一个人,就是疯疯癫癫,张力很大。可是,张力太多,也会让观众很累,希望看到学会做减法的新的她。

渣男多多演的真是入木三分,听导演说“基本上本色出演”,笑,渣得理直气壮,渣得明明白白。渣遍全世界还一副“我好伤”的模样,真实真实,领教领教!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今天看了《半个喜剧》的点映,你说它夸张吧又好像很实在,你说它现实吧,又有点不可思议!想不到渣男可以如此之渣,渣得理直气壮!刷新了渣男的新境界。大龄剩女仍然勇敢追爱给了很多剩女鼓励鼓舞,每一次受伤后,要像没受过伤一样去爱。犯错后及时止损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故事里虽然有老套的理想与现实,利益与正义的冲突,但是导演编剧的安排却不落俗套,让你经历一场又一场情绪起伏,悲喜交替。

我很喜欢里面的歌曲,听出了感同身受。玩音乐的男人,果然在聚光灯下会魅力大增。莫默和孙同,两个大龄青年恋爱时候的甜,甜而不腻,真的吸引了我,仿佛那就是我在恋爱。

让我庆幸的是,最终成年人没有屈服于利益,而是遵从了内心,不被现实打败!成年人做选择真的很难,一个选择可能改变一生,只希望能坚持对错,一切遵从内心的想法!

另外这个电影看完我立马就想到了电影《驴得水》,(我基本上记不住导演编剧的是谁),感觉两部电影手法相似,后来一查知道了两部电影同样的编剧和导演。果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选材风格和拍摄风格。这不一定是坏事,应该会成为标签和特长与专业!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半个喜剧》合格爆米花电影。想哈哈大笑一场的推荐去看。笑果不错,点映场人丁稀少然前一大半时间厅内飘荡着延绵不绝地吟笑......一半喜剧一半现实。透过看似并不门当户对实则两人性格本质精神内核无比契合的一个北京大妞和一个小镇青年鬼马又够狗血的爱情故事,展现的事现代社会都市青年的各种困境与迷茫,甚至是被迫麻木病态的生活。

部分情节甚至视觉处理过于跳脱甚至癫狂是开心麻花团队话剧影视化的通病,基本原封不动搬到大银幕,不知是有意为之抑或鸡贼偷懒。有些情节话剧舞台可以电影化就会突兀失真。

人物性格设置人为化脸谱化严重,男二每天需要不同的对象交配?!女一相亲对象只要看得过眼一言不合就上床?!为什么白富美女二第六感失灵全程傻乎乎?!还有他们爱男二哪一点啊?!太过跳脱和狗血!人物行为缺乏足够的心理依据。

成片效果还可以,前半部分没完没了的喜剧包袱功不可没。后半部分进入正确的命题作文后亮点乏力,结局甚至圆满得有点假。

任素汐,可能对于她的表演有些免疫,又或许她舞台感的台词使得我感觉她的戏处理得如出一辙,完成得可以,没有惊喜。

男二面部表情也略夸张,但演活了一个放荡自私自负到有点恶心的渣男富二代。腐眼的我一度觉得他真正在乎的人是男一......这样所有的诡异情节细节豁然通透了......好过《夏洛特烦恼》后的开心麻花作品,但无论剧本立意、精神内核与成片效果和《驴得水》难以同日而语。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4】

开心麻花近年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好不容易出了《半个喜剧》这种还算能打的,值得夸耀一番。如果说《驴得水》是好故事却没拍好,那《半个喜剧》就是把非常一般的故事拍的挺不错。有几个用心的细节:

1.提前埋好阳台打电话信号更好的伏笔,让女主在厨房接电话能听却不能说的桥段能圆过去,体现了剧本扎实,衔接得当,没有想一出是一出。

2.前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大街上扔刀,后一个镜头男主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刀,同上,不过这里更体现的是转场衔接的流畅。

3.在配眼镜段落里,二人隔着展示台对话,利用镜子将男主身体配上女主的头,女主身体配着男主的头,这里的镜头暗示兼顾了有趣和二者的情感表达。

4.男女主角第一次亲吻前,二人画面中间燃烧着一团火(煤气灶),也是不错的画面暗示。

5.影片在不同情感段落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搞笑段落配色活泼,沉重段落配色凝重,运用色彩影响观众情绪做的不错。

开心麻花的喜剧,有臭不可闻如《李茶的姑妈》者,也有回味无穷如《夏洛特烦恼》者。纵览其全部影片,可以发现男女情感类永远是他们的重头戏,想讨论点严肃问题,但是功力又不够(驴得水),就缩了回来搞低俗喜剧(姑妈),从票房表现就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好在他们还在坚持探索,没有止步不前,拍出了《半个喜剧》。这次在谈情说爱之余,探讨了两个更深入的话题——社会地位与现实道德。

男主角孙同为了工作和北京户口,屈服于能赐予他这些东西的富二代渣男郑多多,同时还要迁就他那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旗号的中国式道德绑架重量级选手妈妈。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翰正如片尾梁翘柏所说:你还是写歌吧,唱就算了。你还是好好当演员吧,当导演就算了。在电视剧里把演技磨出来的人,经受大屏幕考验时总会带点演电视剧的习惯,比如说台词的功力远远好过运用身体方面的表演,吴昱翰在片中的表现正是如此,不是演的不好,而是不够好。台词到位了,动作也该跟上,不能全靠导演给你凹造型。

女主角莫默,身为北京人,不会圆滑,她认为错的就是错的,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好处去做错的事情。可以说,她正是本片中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但不代表她就是对的,这点后面探讨。任素汐是年轻女演员中的一匹黑马,在多部作品中演技都很赞,在这部里发挥有些失常,比如醉酒那段神情动作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没放太多心思在这部戏的缘故。

男配郑多多是个八爪臭章鱼,脚踏N条船还游刃有余,可谓尽显渣男本色。作为本片用于制造前二者矛盾的工具人,他的任务圆满完成,缺少亮点戏份,也就没太大发挥。演员我不认识,就眼神来说,可塑性很强,我觉得他演这部戏的时候比男主角还认真。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最出彩的当属孙同妈妈的演员赵海燕,她是乡村爱情里走出来的,表演的角色又正好需要那股东北味道。所以她作为配角贡献出了本片的最佳表演。

点评完人物,回到剧情深度。孙母装晕进医院那场戏里,孙同在多重压力之下对莫默有一句爆发:“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里,你下到水坑里看看就全都明白了!”莫默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正是这段对话证明了整部电影有一定深度,不再是纯粹的讨论爱情那点破事,起码它触发了观众针对身份地位和现实道德进行思考。这几年下乡镇搞扶贫工作,对生活在水坑里的人深有感触。天上和水坑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我和北上广深的富豪之家去比,我妥妥是在水坑里畅游。但和那些贫困户一比,我又是在天上翱翔了。那我到底是活在天上还是水坑里?电影所要讨论的道德上的对错,就离不开这对概念。

天上的人有相对更好的条件,免去了很多生活的压力。比如莫默不惧行长,否决其让人插队办事,不仅因为她为人正直,更因为她有一个良好的背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她的正直不是错误的,也不是正确的,只是她在自身条件的加持下让她可以做出的选择。换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三无银行职员,为了道德上的正确去顶撞行长,即使道德获胜了,三无人员的银行生涯也走到头了。我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被人逼着去杀人,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你会因此被杀,那你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有人会说,当然是选择反抗啊,如果你无法反抗呢?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追求绝对的道德并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物极必反,我们的生活是寻找平衡的过程。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好人是要有资格的,有条件反抗现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因为求做好人而失去一切,就如同选择反抗而被杀,最多争取到一个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号。

相亲男似乎也持这个观点,但他在影片中作为被嘲讽的对象,我和他的观点其实是相当不同的。他认为可以为了好处去做坏事,而我认为不该追求绝对的道德,要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道德标准。比如,我搞扶贫工作,为贫困户家里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让贫困户去为其他穷人做同样的事就是强人所难。我能因此就批判贫困户的道德水平低,或者因此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显然不能,我是在我的背景范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没能力像万达集团一样把贵州一整个县的扶贫全给包了。天上和水坑里的人,天上有郑多多这样的渣滓,也有莫默这样的正义之人,水坑里有孙同他妈这样趋炎附势的小人,也有做出正确选择的孙同。在社会整体道德上二者比不出个高低来,因为只存在个人道德的高低。我们总喜欢讨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案例,并将其批判一番,大多都是以偏概全,道德标准是随社会发展不断浮动的。两百年前,不裹脚不是好女子,现代社会谁还理那糟粕。

孙同最终选择了莫默,失去工作和北京户口都只是一时的,在莫默帮助下,这些都能回来。倘若孙同真的会因为选择莫默失去一切,他还坚持要选莫默,我们又可以感叹一句爱情真伟大,然后说,电影看看就好,可别当真。他可以这么选,那么社会的毒打也是真实的,只要他认为值得,那就没事,作为个例,选择完全自由。但倘若让所有人都这么选,我们可就生活在乌托邦里了,你能想象你的同僚一个个为了谈恋爱致工作于不顾吗?天大地大,爱情最大。千万别在人间建这种天堂,建在电影院里就好。

如果想让电影更有批判意义,可以选择这样结局:孙同鼻青脸肿,莫默过来对他安慰一番后,莫默的男朋友开着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把莫默接走,留下孙同坐在酒店台阶上哭泣。这样比较符合题目“半个喜剧”,现在这个大团圆结局,都可以把题目改成“皆大欢喜”了。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5】

全片贯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从始至终毫无尿点。语言与音乐都很有趣。男女主在眼镜店,镜子里互换的衣服的效果,暗示了两个高度相和的人。恋爱时侯,翘班去音乐节的镜头闪回(新裤子是惊喜),无限贴近着恋爱中的突如其来和美好。快到不能被镜头所记载,一头栽进去,美好得好像不是真的。

看完电影的我内心无比沉重,为什么这么沉重呢?可能我的生命中从未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凤凰男”,懦弱,无奈,亚历山大,命运不公,对家人纵容。自由如我,总觉得一个人知道他讨厌什么,就是克服的开始。然而事实常不是这样不是吗,评论别人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说,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老是在屋檐下低头,我们也会做自己都不想做的“不得已”的事情。就算你心里预期很讨厌,事到临头也经常会妥协是吗?

也许电影让我认识到这些,这使我很悲伤。男主在宜家门口对坦率真实的女主说,你没有错,你不要抱歉,是我的问题,我改。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不是吗,也知道自己太懦弱了吧。可是后来在医院的时候,面对地上打滚装病的母亲,他还是展现了男性暴力的、好面子的一面。我真的太失望了。当他说,你们这种人不明白。女主说,我不是生来就在天上,我也渴望好的生活。是啊,如有佳配,无此烦忧,更能幸福不是吗,可是偏偏是那样的二人相爱了。人们总是说“你有什么必要呢?”“你图什么呢?”。很多时候没有必要,没有企图,不指望对方改变自己的人生,不合适也会爱上。更多的人不合适也会相守。他们相守了又分离。想来人间真是苍凉得很。克服不了自己的经历所限制的思维,真是悲哀的很。

影片中最低谷的人一直在轮换。影片第一部分结束的时候,最惨的是任素汐饰演的女主,她被家人催婚安排相亲,被欺骗了感情,又被剥夺了讨回公道说出真相的权利,最终发现中学时期的记忆在别人眼里也不过如此。

相亲的那一场开始,我们的核心注意力转移到男主身上,看到他如何走出勇敢的第一步,如何沉溺于人生中第一次恋爱,又是如何被不容被破坏。在这一节结束的时候,女主的“我不是生来就在天上,我也渴望好的生活。”,转身离去的她占据了大部分镜头长度,看着十分高大,提醒着观众,尽管她经历了很多不快,她依然坚守着自身的真实,她已经不是场上最惨的一个,而留在原地的男主,他那初次勇敢的火花,美好的爱情,对独立人生的追求——却几乎彻底毁灭了。

触底就会反弹。影片结束的时候最惨的人恰恰是影片开头处最潇洒的人——睡着昔日女神,控制着兄弟,桃花丰富,还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妻,工作婚恋社交都全然“顺风顺水”,为所欲为。在结尾他失去了他爱的一切人。

本片让我失望之处在于,不似驴得水那样——你感到悲剧不可避免,你可以理解每个人的处境和心理的反转,每个人都要守护着什么,当这份守护被破坏,他们都“不疯魔不成活”;本片中有多个几乎没有反转的人物,好的一直好(坚持到底),渣的一直渣(最后自食其果),反转的只有男主一个,从懦弱到勇敢。看起来很励志,细思之下终觉不过瘾。开头的巧合也全靠男主的狗性兄弟情谊在撑着,误会的曲折程度堪比韩剧,剧情走向从开头就暗示了。

不过一旦接受这种设定(男主懦弱依赖,妈妈市侩强势,多多渣男有钱有势)的话,后面的剧情倒是一气呵成。有人说当你开始写小说的时候,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一旦生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凭着这份戏剧冲突,你的笔就像不再是你的笔,而是由着人物在推动着。

主角的歌里唱道,如果我不是我,如果鱼儿也能歌唱,如果数木也能飞翔,如果石头也能绽放……鱼儿要离开水,树木要离开土壤,石头要先粉身碎骨,太哀伤了。他们终究要抛弃既往依附的东西,才能活成自己。

愿我们的人生劈风破浪,活成自己。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半个喜剧》,不破不立。

结婚是喜,悔婚是悲;保住工作是喜,心如死灰是悲;恋爱是喜,被阻挠心生嫌隙是悲;相亲遇憨憨是悲,被英雄救美是喜;老同学渣自己是悲,遇到喜欢的音乐男孩是喜。

上一篇:【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六)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下一篇:瑞金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的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