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

2024-10-12

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8篇)

1.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 篇一

2017—2018学年度暑期培训心得

盐场镇中心幼儿园

古金凤

2018年7月16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镇巴县教体局举办的暑期教师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经过精心筹备,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共计1700多名教师参加。大家齐聚县城共同聆听了来自西安和江苏通州教育专家的精彩演讲,其规模之大,前所仅有。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县领导对于全县教育事业的重视,也督促了全县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这仅有的两天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观察生活,回归生活,在充满爱与活泼的氛围中,让孩子自由表达,逐步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下面就对本次培训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学生。

语文教育是记录生活、发现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是让孩子探索生活、热爱自然的,让孩子感知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看、所想记录下来。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一个“真”。引导孩子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表达真实的自己。

语文说的再明了不过就是语言汇成文,汇成一篇篇言辞生动、逻辑清晰、主旨明确的文章,是让谁,是让孩子把自己的言语组织成文。因此应该激发孩子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唤醒他们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创设轻松、自然的环境,恰当引导孩子,迸发思维的火花,鼓励他们大胆说,敢于说,而不是匆忙否定。

二、语文不是呆板的方块字,而是创造性的展现。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教学,所选文章大部分都是诗歌、故事等,这些并不是呆板的方块字,而是可以画出来的美丽图画,可以唱出来的美妙歌曲、可以跳出来的优美舞蹈。因此教师应该用多种方式展现文章,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说一说,让孩子在活泼多样的课堂中学习,不仅孩子喜欢,也符合了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形象思维为主。比如小学低年级的看图说话,这个就真切表现出创造性特点,只要地点、人物、事件描述得当,其中具体发生什么,由孩子自由想象去。

语文的创造性还需要教师的幽默、风趣和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如果一个古板、老套的老师,他是不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展现出语文的创造性,也就是创意语文。培训时很清楚记得学者说他的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有一天我的br带着gf来到我家,特别会pmp,真是7456。当时我就非常赞叹孩子的创造力,把三种文字运用的如此自如,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孩子的情感。

三、关于习作上的问题与感悟

在一开始胡老师就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怎么引导学生写作文?学生畅所欲言,还是按要求、主题、主旋律写?学生知道很多,但写不生动,怎么改变?这些问题都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困惑,我们不知道怎么解决。同时也指出了学生习作的通病:凑字数、胡编乱造、抄,教师害怕上作文课的原因:怕改、怕讲、不说不会写、说了千篇一律、上作文课没有情趣等。习作课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首先要明白作文是写学生自己,因此要真实,要有真情,要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写作文。其次,要给予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努力创设活动让孩子参与,感受新事物,善于引导孩子借助体验、问题进行教学。同时理念要新,命题要新,要跟上孩子的节奏,这样孩子有话可说。最后,写作文是语言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很大进步的,老师应重视平时的点滴积累,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评价要多样化、具有发展性,这样学生写作的热情才不会消减。

作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每天的日记、每周的周记要坚持写,同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目,坚持阅读,有优美的语句要准备摘抄本进行摘抄,还可以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培养对语言的美感,持之以恒,这样作文书写一定会得到提高。

胡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她在作文教学中的诸多方法,我今后会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适当地运用,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教学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新任教师,我在教师生涯中还有许多要学,许多要做,担任语文教师,我也是新手,我知道我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有愿望我能做好。语文以前也称国文,是文以载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2018年7月20日

2.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 篇二

在多年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后一阶段的钢琴家, 如何从角色球员到钢琴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这是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来积累和实践。中职钢琴教学跟其他专业的老师来讲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怎么处理好和学生的沟通问题, 如何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怎么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艺术教学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如何更好的落实教学计划指标。

一、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长期以来一对一的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一直被家长和老师认可, 这种模式更具有竞争的优势。前边我们说过钢琴音乐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也因此要求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少数的学生身上, 这样的教学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老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具体的实施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即便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它也不是万能的, 同样这种一对一的钢琴授课的模式也有它本身的缺陷性。一对一的模式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跟随者。学生在教师主导的条件下, 只能跟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 思维方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很相似, 缺乏个性化, 未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美。首先, 考虑到许多教学方法。也就是说, 整理自己的预先指定的班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轨迹, 然后吸取教训。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们通过互相的学习互动交流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可以开展公开课, 在这种课上可以邀请其他的教师和学生过来观摩学习。通过他们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集思广益, 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的作用, 集中集体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 教师还可以定期的让学生参与音乐会, 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的氛围。

二、因材施教的不同层面

与众不同是教学中长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中职钢琴教学也是一样的, 在中职钢琴也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水平上、智力上、性格和身体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不一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师没办法按照预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过于严苛的教学目标有时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善于总结归纳, 要学会把来自不同的群体的学生进行很好的规划。中职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有耐心。

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木桶效应"

因为师资力量和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导致木桶效应的教学经验常常成为这个行业的瓶颈。比如一些音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去表演偏向于自己的兴趣擅长方向,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演奏的风格过于单一雷同, 而且教师很大程度上只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奏的技术水平, 对于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上是比较无能为力甚至说是忽视的。这样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表现过于机械在艺术表演上的激情缺乏, 表现能力不足。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去平衡教学实际上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难点是很重要的。教师除了总结经验外, 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进行衡量, 以便更好的去解决。对于教师如何更好的获得成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 老教师教师是年轻教师最近的导师, 一旦遇到问题首先可以想这些老教师寻求帮助, 老教师教师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 有了丰富的经验, 储备了大量的案例, 相信他们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的解决难点。所以当遇到问题时候年轻的教师可以向老教师们寻求帮助, 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 做好笔记, 对前辈的教学经验做总结归纳, 合理的运用在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第二, 当今的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国内著名的教育学者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术的发展, 开拓视野, 广泛的吸收营养,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来补充自己在教学上的缺陷。

钢琴教师可以通过两个轨道目标来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 准备考试和音乐会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在正常的情况下, 针对学生的“弱点”原则, 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安排音乐会和考试。对于一些学生弱点特别明显的, 还可以额外的安排考试和音乐会, 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扬长补短。比如说对于一些音乐技能上比较优秀的学生, 可以专注于培养他们的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新元素的发掘上;不断的拓展他们的想象力。而对于一些学生的技能比较薄弱的, 则要从各种的特殊的训练中不断的提高这些学生的技能。教师要记住千万不能去忽视学生的弱点, 要有针对性的补漏, 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不足的地方, 这样对整个音乐发展才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做好不同的教学安排, 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做好跟踪, 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

四、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长的一个时间里音乐教师特别想一下子把浑身的技能全部的传授给孩子们。但是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一日千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要扎实的技能教会给孩子们, 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而不是教学的速度。教师会出现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其的教学经验、教学系统尚没有形成体系化, 这就要求当代的音乐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的系统和计划性, 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实现教学最优效果。

在实际的中职钢琴教学过程中, 决定教学成果的最根本的因素并不是教学方案, 而是执教者如何去用心灵去引导孩子们学习。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个班级的主要的问题, 了解学生的各个阶段的接受能力, 量度施教。

结论

总而言之, 作为一个年轻的钢琴老师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的进行行业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目标的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3.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 舞蹈教学 小标题 讨论交流 修改评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钢琴伴奏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伴奏教师是舞蹈教师的第一助手,伴奏音乐是舞蹈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常与音乐、绘画、杂技、文学、戏曲等姐妹艺术相结合。其中,它与音乐的结合最为密切。音乐是舞蹈的内在意蕴,舞蹈是音乐的外在形式。换言之,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体式形象。

舞蹈钢琴伴奏是大量运用在专门的舞蹈院校、艺术院校、文艺团体及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如: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课等都需要钢琴伴奏。因此,舞蹈钢琴伴奏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乐感及演奏技巧,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和责任感。

一、 具有扎实的、全面的演奏技巧

作为一名舞蹈钢琴伴奏老师深厚的演奏功底和较高的即兴伴奏能力是基本要求。舞蹈钢琴伴奏对左手分解和弦快速轻快的弹法要求比较高,左手琶音的练习非常重要,对右手柔美歌唱的联系以及快速音阶练习也非常重要,因此应该保证每天练习,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并且要大量阅读舞蹈钢琴伴奏曲谱和即兴伴奏理论丛书,从中学习、探索、练习、领悟。

伴奏教师除了以上能力外,还要有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平时的基训课中,舞蹈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进度需要,安排一些组合动作,这时没有指定的音乐,需要伴奏老师即兴的给出吻合舞蹈动作的节奏、速度、音乐的情绪即兴编配钢琴伴奏,这时,伴奏老师不能一味的埋头苦弹,或者是依照刻板印象,这样只能是音乐与动作脱节,显得格格不入。必须要把自己的乐感和技巧融入到舞蹈动作中,要观察舞蹈动作的内容和情绪,奏出与之相符的音乐,又要琢磨舞蹈的风格,是欢快轻松的、还是沉稳悠扬的、还是热情激昂的)要弹出相对应的气质感。另外,在教学中,根据舞蹈学生年级层次的不同,伴奏老师在选曲时的难易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低年级的舞蹈教学着重在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动作速度慢、节奏单一、动作幅度小、学生对音乐旋律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钢琴伴奏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应选择节奏清晰,旋律优美、伴奏简洁的音乐作品。而中高年级的舞蹈教学动作难度大、节奏复杂多样、组合形式多等特点,这时的伴奏音乐应相对更加复杂多变、与训练动作配合一致。

二、 具有与舞蹈教师默契配合的专业素质

舞蹈课堂教学的形式是以舞蹈教师为主,钢琴伴奏教师为辅。钢琴伴奏教师作为舞蹈教学积极的参与者,必须积极配合舞蹈老师上好每一堂课。? 首先,作为钢琴伴奏,要与舞蹈老师沟通,了解动作组合的风格特点,包括速度风格,节奏风格,抒情风格,力度风格。比如,这个动作是灵巧的还是激烈的,是沉稳的还是煽情的,是激动抒情还是静态抒情,是快速还是急速,这其中的分寸要拿捏好。其次,钢琴伴奏不是独奏,不能以个人感觉个人风格为准,而是要抛弃“自我”,融入舞蹈动作,融入舞蹈音乐。不是表现自我,而是表现舞蹈中的音乐。舞蹈老师不能只注重动作,而忽视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动作组合的整体逻辑,尤其是不能忽视舞蹈与钢琴音乐作为一个艺术表现的整体性,舞蹈应与音乐完美契合,以完整的艺术表达为目的。

钢琴伴奏教师和舞蹈教师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舞蹈技术动作的正确把握,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所展现的舞蹈艺术形象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各门类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修养

马克思曾这样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联想到作为钢琴伴奏者的修养也是同样的重要。尤其是舞蹈教学音乐的伴奏者,既要有良好的乐感及演奏、伴奏技巧,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和对舞蹈专业知识。既能积累较丰富的学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又要使音乐于舞蹈动作默契结合。

在音乐修养方面,舞蹈钢琴伴奏老师要了解舞蹈的专用术语,比如中国舞基训课中的:擦地、环动、单腿蹲、控制等词汇的意思。其次,要对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有细致的研究,了解民族音乐风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國家,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特定的旋律、节奏和风格,也正是这些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决定了其民族民间舞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三、多积累音乐作品。如我国汉族的秧歌、藏族的锅庄、维吾尔族的多朗舞以及外国的玛祖卡、塔兰台拉、波尔卡等等,这些音乐旋律悦耳,节奏新颖,颇具魅力。此外富有戏剧情节的舞剧音乐,也能提高伴奏者对舞蹈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与丰富的想象力。第四、要具备一定的乐理和声、曲式等理论音乐知识,为即兴钢琴伴奏打下扎实基础。

四、具有良好的责任心

舞蹈钢琴伴奏的作用不仅是在课堂上辅导舞蹈教师进行舞蹈教学,还能帮助舞蹈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辅导,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修养。

4.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 篇四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③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① 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 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③ 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4)刻板性(2)道统性(5)象征性(3)专制性(6)宗教性

三、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4)教育的多元化(2)教育的全民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教育的民主化

四、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于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八、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①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九、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十、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指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十一、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十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注: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

十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这种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普通教育学校;一轨是为普通劳动人名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

(2)单轨制。这种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 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制。这种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十五、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十六、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十七、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3)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

十八、处理教材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什么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3)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十九、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二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4)学习方式观(5)发展评价观(6)校本发展观

二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十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十三、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 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

十四、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十五、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十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十七、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二十八、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2)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十九、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三

十、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表现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十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生存适应性,如“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十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三

十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①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②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师德为先

①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②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③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能力为重

①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② 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③ 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

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②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③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十六、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十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十八、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三

十九、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

十、教育文献检索步骤

(1)分析和准备阶段(2)搜索阶段

(3)加工阶段

十一、教育文献检索主要方法

(1)顺查法

(由远到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2)逆查法

(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3)引文查找法

(以掌握文献中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4)综合查找法

十二、教育文献检索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十三、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实践出发)

(1)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2)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3)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

十四、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理论出发)

(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十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

十六、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

十七、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十八、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四

十九、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一个过程。

(4)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十、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十一、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十二、注意的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十三、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五

十四、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

十五、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识记。

(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知识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十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十七、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五

十八、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

十九、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十、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2)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3)让学生有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5)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十一、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有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十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质(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十三、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3)坚持性(2)果断性(4)自制性

十四、兴趣的品质

(1)广阔性(3)稳定性(2)倾向性(4)效能性

十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影响(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十六、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整合性

(4)功能性

十七、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

① 权威型教养方式 ② 放纵型教养方式 ③ 民主型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十八、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样(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十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十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十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②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十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能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信心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十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②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十六、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十七、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十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十、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十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八

十二、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十三、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十四、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识,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十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1)学习观

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提倡发现学习

③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十六、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2)条件:

①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八

十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 泛灵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② 自我中心。认为事物都为他而存在。“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 ③ 思维不可逆性。只能从一个方向推理,但不能逆推。

④ 思维刻板性。在考虑问题时只能从一个方面考虑,而忽视其他。(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 思维中形成守恒的概念。

② 思维开始可逆。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③ 思维还要借助一定熟悉的事物或场景进行理解。

④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①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④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十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 学习的情境性八

十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

十、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十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1)广泛性(2)实践性(3)阶段性(4)模仿性

十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十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

十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于儿童而言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岁):服从外部规则,认为规定的准则不可变更,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岁)

十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看重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十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七、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十八、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

十九、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一百、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5)小组辅导

一百零

一、心理辅导的行为疗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7)惩罚法(8)系统脱敏法(9)厌恶疗法(10)放松疗法

一百零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1)组建阶段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一百零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百零

四、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一百零

五、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一百零

六、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一百零

七、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

一百零

八、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

一百零

九、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一百一

十、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

一百一

十一、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

一百一

十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一百一

十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一百一

十四、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工作(5)开展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百一

十五、班级活动的功能

(1)满足交往功能(2)学习发展功能(3)个性发展功能(4)班集体建设功能(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一百一

十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一百一

十七、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一百一

十八、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①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2)局限性

①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一百一

十九、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匮乏性需要,后三个层次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一百

二十、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一百二

十一、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一百二

十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感

一百二

十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百二

十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措施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

一百二

十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一百二

十六、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5.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 篇五

突破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以期在课堂中更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是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必然之举;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索质,是钢琴教学中的新要求和新课题。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的大脑都是相同的,但由于某些外部条件、遗传基因、病理因素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某些解剖学生理特点又不完全相同。例如,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大脑机能等,都会有种种差异,从而造成有的人敏感、迅捷,有的人迟钝缓慢;有的人办事精确,有的人行为粗疏。这些生理的、性格的、心理的客观存在,具有遗传性和相对稳定性,它是人的主体物质基础。钢琴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须首先从生理科学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学生的这种“主体物质基础”,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认真观察并逐步把握他们的一些“与生俱来”或者也可以说是自然赋予的这些特点和基础,作到“因材施教”,可现实中有些老师很少考虑这类问题。在他们看来,教琴不过是让学生练出一双灵活的手指,掌握技巧,学会乐曲而已,老师教,学生学,不存在什么特殊性和个别性。有的老师还以让学生一味地模仿自己作为基本教学方式,不断重复“这样弹,像我这样弹”这类无针对性的话,这等于是用自己经验式的感觉和粗疏的体会去误导学生。其结果必然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进度,求多贪快,根本忘记了学生的具体条件和音乐方面的基本要求,而是不断地布置新的音阶和练习曲,使其大脑、手指等机械而被动地处于“无穷动”的疲劳状态中。时间一长,即使音乐天赋较好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教学方法所桎梏,甚至被这种完全主观的教法“框死”。可注意学生特殊条件的老师则总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智能的开掘者。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个学生及每一堂课、每一遍弹奏,启发、诱导、挖掘他们自身的音乐感觉和理解能力。如此持之以恒,不同的学生潜能终究会发挥出来,并使学习和演奏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应该说,这才是钢琴教学的理想结果。

就学生方面来讲,他们的弹奏本身,实际上是在大脑组织的制约下,所构成的观察、模仿、记忆、想象以及各种生理、心理能力间的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个性倾向都会明显表露出来,音乐活动中的任何表演,都会在这一物质的母体中,直接或间接被支配,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潜能,反映出个性的内在依据。有责任感而又精细的老师,对于音乐作品在艺术再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一方面向学生提出演奏作品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则不断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个性灌注到特定的作品当中,这就充分发挥了老师在音乐作品与演奏者之间的纽带和杠杆作用。演奏实践是教师指导、开掘学生潜能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经过充分的练习,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背谱之后,就应该充满信心地去登台表演。这时候,老师要尽量鼓励学生珍惜这“只能弹一遍”的难得机会。让他们完整而又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和音乐之间的高度融和。也要让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锻炼参与或紧张放松的问题。在成就一个钢琴人材的过程中,每一次的考试、比赛、考级、音乐会、录音等等,实际上是一次个体生命内在精神的感知,是人生阅历的体验与洞察力的提高,也是演奏者自己审美驾驭能力的不继增强和艺术空间的扩展。还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及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必须要有持久的韧性,而不能操之过急。

基础知识的完善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外部事物的感受能力的强弱和情趣品味的高低,更直接影响到成长过程中音乐审美的驾驭能力。也只有重视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成为一名音乐人而不是音乐匠人。

参考文献

1陈伦旺.论钢琴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乐器,2002,(07)

2杨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钢琴学习的修养和素质谈[J].中国音乐教育,2002,(12)

3罗青.谈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5)

4Kentner,Louis,高骊萍.钢琴教学与教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02)

5谢元.谈钢琴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与完善[J].钢琴艺术,1997,(02)

6.钢琴教师j教学案例 篇六

一、具有过硬的钢琴演奏的专业技能

好的钢琴教师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家。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教师完全不从表演方面来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一个严重的疏忽, 它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损失。…能给自己的学生做出精彩的示范, 那怕是课上教到的那些小型乐曲。…那样一来, 不用讲总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多少!“钢琴演奏是复杂的表演艺术, 是实践艺术, 钢琴音乐的意境太宽阔、丰富、多彩了, 纸上谈兵无法领略其中魅力。如:肖邦音乐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元, “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英雄波兰舞曲》中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 即使用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让学生感知那“钢琴诗人”的灵魂。

“以己昭昭, 方能使人昭昭”只有亲自演奏过的曲目才有切身体会,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明确而详细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技术困难。教师示范时的触键、音色、分句、音乐的走向、踏板、呼吸、速度、力度、语气层次等音乐表现、能够使学生很快明确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和要求。教师精湛的演奏, 在琴键上说话、唱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 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变成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给学生深切的感受、树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钢琴教师要以“演奏为本”。不断拓展曲目, 积累各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 把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 在演奏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为教学积累经验。只有把演奏融于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二、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业知识

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与工具, 音乐是目的。把乐谱上所有的音符记号、各种乐理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 使人神往的音乐, 不仅仅是技能训练, 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 演奏者一切知识的最终结晶, 演奏者的学问修养都将凝聚在演奏中, 需要较高的理论修养。

音乐是活生生的语言, “音乐是艺术形态中最抽象的表现形态。要培养一个优秀音乐人才, 应有全面的文化背景。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包括了哲学、历史、神话、传说、宗教、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等一切文化范畴。”只有持续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和透彻地理解音乐作品。

钢琴教师要教技术, 更要教音乐。从宏观视角出发, 教师要积累学识、提升修养。研读钢琴演奏法、钢琴教学法、中外音乐史、钢琴发展史、中外钢琴文献导读等;从微观来看, 钢琴演奏的作品的创作年代涵盖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近现代钢琴作品, 还有创作不到百年的中国钢琴作品, 真是风格迥异;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 对作曲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知晓每一位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内容及作曲家通过那些形式和手段 (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 来表现作品, 并揭示音乐深层次的深刻的精神内涵, 将其融汇于钢琴演奏中, 需要老师正确指导。如:李斯特《奥伯曼山谷》是《旅行岁月第一集, 瑞士》中的第六首曲子, 不仅囊括辉煌复杂的技巧, 音乐内容非常深刻富有哲理, 不但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 还须对作曲家整体风格把握透彻, 才能将高度饱满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无限的诗画意境淋漓尽致的溶入演奏中……, 如果老师是一知半解更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以丰富的知识来“理解和领会”作曲家的意图, 把“无法溶化、无法言传、无法描绘”的音乐世界, 在钢琴演奏中再现出来。启发引领激发学生感受领悟音乐, 才能使学生内心的音乐和潜能获得生命。

三、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

钢琴教学是开启想象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培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理解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解决自身技术及动力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是教学重心。钢琴演奏是集技巧训练和艺术陶冶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

1.循序渐进搞好基础技术训练。技术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 表现一定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技巧基础训练是完成演奏曲目的保证。

不同的技术音型、音色、音响, 不同的弹奏法,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演奏出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各种难度的作品, 需要掌握科学的弹奏方法、全面的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和进度。首先要进行各种演奏技巧的全面系统训练, 如:按弹奏法分类;断奏、连奏等;按技术类型分类单音、双音、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还要进行具体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演奏能力。如果缺乏高超技术、演奏不能得心应手, 完美表现音乐成了一句空话。

⒉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演的能力。“技术无上下。音乐有高低”。 (4) 音乐表现是作为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音乐的内涵去表达, 培养学生内心的音乐感觉。首先, 对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因素;如乐句、结构、语气表达、力度层次、音乐特性、音乐对比、声音变化植入于基础教育。其次, 对音乐内在的倾向性、进行性、流动性、律动性、作透彻的分析和精湛示范。另外, 教学中除了“用得当的借喻、诗意的形象、与自然和生活中现象比拟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补充和解释作品的音乐语言”, 还可通过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在轻松、谐谑、富于感染力的氛围中, 使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钢琴作品的情境, 把单纯的手指技巧变为优美动人、极具魅力的音乐。在学生身上灌注自己内心热烈的激情, 将自己精气、灵魂延伸到学生身上, 在学生的演奏中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使演奏和教学活动具有了真正的教育特征。

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一对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具有个性特征, 历来是中外钢琴教学的行之有效主要途径, 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上好小组集体课, 关注共性特征, 教师点评和学生互动, 互相交流切磋, 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主动性增强;开好小音乐会, 上好公开课, 对比教学, 找不足差距, 鼓励, 鞭策,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力。学会聆听和鉴赏。观摩各种音乐会, 培养音乐修养潜移默化;听录音、看录像、下载曲目、各种手段为钢琴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生动, 活泼、开放的形式, 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把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起来, 更自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⒋教书育人, 因材施教。孔子说过“有教无类”。教师的对象是学生, 要了解熟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要因人而异对每一个学生素质、才能作具体分析, 扬长避短。通过预见学生的个性, 并且在一开始就能对其制定合理的教育进程。不轻易否定学生, 不把学生看“扁”, “善待”尊重, 爱护每一个学生, 解决他们技术和音乐中的难题疑惑, 发掘学生潜能,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本着“严师出高徒”理念。严格要求每位学生, 精心引导, 精雕细刻, 教学生“学会”, 更要教学生“会学”, 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 化为美妙动人的洋溢着生命力的音乐。并导致他们主动探索, 倘若达到“自己教自己”, 教师也就完成了最崇高最重要的使命。

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 使之成为钢琴事业并得以迅速崛起, 成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凝聚老一辈钢琴教育家毕生心血, 钢琴教师要以他们为楷模,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通过勤勉与锲而不舍, 善于学习前沿的专业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再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坚持不懈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无私奉献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视野开阔, 文化素质优秀的一代新人, 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涅高兹.汪启璋, 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但昭义.钢琴教育论文.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10:227.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音乐出版社.

[4]赵晓生, 通向音乐的圣殿.上海音乐出版社.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7.一个钢琴教师的生命华章 篇七

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徐沛东,曾于百忙拨冗专程赴蓉莅临该书系首发式,并在浏览全书之后称,但昭义教授从事钢琴教学半个多世纪富有意义的足迹在书中清晰可辨,“但昭义现象”绝非偶然,他为中国钢琴艺术所做的突出贡献,一是自身的勤奋与执著;二是对教学无私地付出艰辛与心力;还有他对艺术和对学生最真挚的爱的情感注入。而现在的教师,并非都能像但昭义教授这样做。所以,这部丛书无论在艺术教育领域还是普通教育范畴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读者一定会从中引起深刻的感动与强烈的共鸣。

这部系列丛书由《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附CD1张)、《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CD版10张)和《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DVD版13张)上下两卷五大分册集结而成。通过一个绝对资深的“山城琴童”与钢琴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生动故事,全面展示但昭义教授的个人经历、艺术思想、美学追求、理论见解、实践经验、教学成果。这是四川音乐学院为但昭义教授应邀重返母校执教而精心制作的一份珍贵的见面礼,“宣传和褒扬这样一位非凡人物更是我们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事情”①,该院领导具备这样的眼光和胸怀,所以不惜投入人力物力,组织班子编写系列丛书,“以示对拔尖人才的敬重和关切之意。”②钢琴家李名强教授深感共鸣,他认为,但昭义钢琴教学是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钢琴教学领域“一面十分鲜艳、独特的旗帜”③;总结和梳理但昭义钢琴教学经验,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探索出一种科学、正确、积极且更有利于音乐市场发展的文化导向”④,在全国普及“钢琴热”持续升温的钢琴教育庞大市场中,致力于建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使更多琴童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成长,而“但昭义教学”正好诠释了这一科学文化导向的内涵。笔者非常赞同李名强教授的观点:“但昭义教学”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培养了几个国际钢琴比赛获奖选手,“更重要的是他培养造就了一批音乐家、艺术家,让外国人对中国人能深刻而创造性地理解他们的文化表示折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⑤

毋庸置疑,但昭义钢琴艺术系列丛书,实为开目前国内在世音乐家专集之先风特例,其内容之丰实宽厚鲜活、视角之新奇独特深邃、触感之精微敏锐细腻,可谓高屋建瓴、纵横开阖。全书在突显其真实性、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力求将艺术精神、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生活情趣等融汇贯通浑然天成。从标题即可解读五大分册的指向与落点。

第一分册是为该系列丛书的“总纲”。周广仁、李名强等写序,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和现任主席赵季平、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等重要领导亲笔题词。并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音协2000年发给深圳市文化局、深圳艺校和但昭义教授并李云迪的贺电、贺信等;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艺术总监、评委会主席范妮·沃特曼夫人和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安杰伊·亚辛斯基先生,阿里·瓦迪、伊莱亚·歇普斯、保罗·波莱等世界著名钢琴家为丛书亲笔撰写的文章祝辞;但昭义与亲友家人、师长同窗、学生同行们的数百张合影照片。刘诗昆、鲍蕙荞、周铭孙、朱贤杰、李健、郭峰等钢琴名家和李云迪、陈萨、张昊辰、左章等学生应邀撰文;“但昭义生平大事记”和“但昭义教授学生重大国际国内比赛获奖项目辑览”,更是第一次翔实、细密、完整梳理出但昭义自1940年11月5日出生至2010年9月荣膺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30位杰出模范人物之列的人生轨迹,这就为国际国内钢琴艺术的教育者、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可靠而可贵的资料,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兼备极高的文献价值。

由资深音乐记者紫茵撰写的“艺术人生”主体文章,通过面对面与但昭义亲近的八十余人的访谈,从大量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经心提炼萃取,周密设计布局,最富人物个体特征的“静态文字”便活化为“动态形象”。这篇将音乐性与文学性融为一体的“非传记的传记”,第一次将读者深度引入但昭义这位钢琴艺术教育家的人生舞台与心灵世界。突破了通讯人物或纪实文学的常规格式体例,总体结构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引子和结语之间以“穿越薄雾的琴音”、“冰雪消融的北京”、“冠军诞生的摇篮”、“荣耀背后的守望”、“课堂之外的思绪”、“艺术真谛的探求”、“爱情姻缘的物语”、“善教不倦的垂范”、“感恩图报的奉献”九章联缀而成。全篇并未按照编年史写法铺陈推演,而是力图实现所有章节各自相对独立又逻辑严密的内在统筹。但昭义,从单一平面渐次变得多角立体,丰满鲜活真实可信。但昭义永远是“非常谦虚、低调,不爱张扬。”(周广仁语),所以,他的优秀学生远比他本人在媒体的曝光率高且更为大众所熟知。“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相比大力宣传但昭义钢琴教学成功的结果,回溯追踪其成功的历程与研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更具普世兼济的意义。”⑥笔者特别注意到第六章“艺术真谛的探求”较为集中地谈及但昭义钢琴教学,一个清晰完整、综合立体的“但氏”钢琴教学体系,“既有规律性、逻辑性,又有实用性、操作性;既富于显效成效,更可资启示借鉴。”⑦通过这种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地表述,无论对钢琴“熟悉”还是“陌生”的读者都会对文中富含专业性、学术性的内容,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可以肯定地说,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不是一份被放大夸张的先进个人材料,他没有被人为的“神化”,而是在纯朴而生动的叙事中,还原为一个独有建树创造奇迹的钢琴教师。

但昭义在钢琴教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受到广泛认同。而他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的才能与成果,还未曾被更多人所了解。该书系“作品选集”可以有助于大家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钢琴教育家。这里面汇编了但昭义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作的钢琴曲,既有儿童钢琴曲五首、练习曲十首,乐曲五首,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出版面世。“我从来没有想当作曲家的奢望,但我非常喜欢创作。”⑧但昭义的第一首钢琴习作完成于1956年。那是在老师布置和声课“转调”作业时,受灵感驱动,写了一段“从小调开始,结束于大调”的旋律,又自己配上了钢琴织体,因曲调里带有淡淡的忧郁而起名《乡村的小路》。但昭义自言,这就是他爱上音乐创作的开始。《蜀宫夜宴》(高为杰、俞抒、朱舟创作于1981年)是曾荣获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曲。但昭义出于对该作的由衷喜欢而动手将其改编为钢琴曲,并首演于1984年“蓉城之秋”,大获好评。“这一改编‘动静’之大,完全可以说是一次超越性的再创造,不但把原来的民乐曲彻底钢琴化了,而且还赋予了新的意象和色彩。我初听大吃一惊,再听则为之叹服,并且真正喜欢。”高为杰如是赞叹。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黄虎威教授认为,编入该集的钢琴曲都是佳作。“无论曲式结构的布局、和声复调手法的运用、织体写法的钢琴化,无不显得成熟和干练。”⑨因此,无论是作为钢琴课堂教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的分析教材,还是用作音乐会曲目及考级曲目都很适宜,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教学实录”精选了但昭义各个时期学生参赛、演出的录音录像资料,在各10张CD版和DVD版“成果展示”里,陈萨在1994年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和1996年第十二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李云迪在2000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演奏实况、张昊辰11岁在香港演出的舞台风采,等等,无不令人信服地反映出但昭义辉煌的专业成就。而超过600分钟的“课堂纪实”3张DVD,只是但昭义半个世纪钢琴教学中的“沧海一滴”,基本为学生和家长随堂即兴原始记录,无“编导”或“排练”的主观故意和无“设计”或“表演”的人为痕迹,这些零散纷杂的影像片段经过重新整理制作,尤显其真实生动、弥足珍贵。

“教育文论”收录了但昭义教授数十年公开发表或私密收藏的专业著述、理论文章、教案摘选、书信便函、讲演随笔等三十余万字,无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世界钢琴艺术日益繁荣和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真要可以的去探寻但昭义钢琴教育艺术中的所谓‘绝招’或‘玄妙之理’的话,这部文论集也许能帮助我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一些答案,并从中获取广泛的教益和丰富的营养。”⑩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易柯教授如是说。愿以此为结语。

①②柴永柏《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前言,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③④⑤李名强《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序,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⑥紫茵《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页。

⑦同⑥,第204页。

⑧但昭义《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前言,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⑨黄虎威《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序,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⑩易柯《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前言,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智明 国家二级作曲,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

8.论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 篇八

关键词:钢琴教师 教学能力 艺术修养

钢琴伴奏是一门较复杂的表演艺术,不仅需要钢琴技能与演奏技巧的掌握,更需要演奏者进行艺术创造,对创作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钢琴伴奏教师教授的不仅是演奏技巧,更是音乐鉴赏力与艺术理解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平以及较好的艺术鉴赏力。

一、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钢琴伴奏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技术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对于音乐形象的掌握能力,这不仅来源于教师的经验积累,更多的是教师的勤学善思,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认识到作品的美学内涵,知晓与他人怎样合作才能够展现作品的艺术与精神形象,提升作品的美感。为此钢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自己掌握美学形象的能力:

(一)感受音乐中的美感

音乐源于生活,有感于生活的美感而产生发展,所以与生活相似想通之处便是具有起承转合的波折与转变,有着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或喜悦或悲伤。教师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意志通过旋律传达表达出来,不仅是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感染听众、吸引学生的根本途径。

(二) 对作品进行构思的能力

通常来讲一首完整的乐曲包括前奏、间奏以及后奏几部分,是乐曲的骨干以及支撑,在伴奏的时候要以及伴奏的场合以及条件,临场发挥自己的创作以及编配能力。

前奏出现于表演进入主题之前,起着向观众传达舞蹈表演或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气氛以及主要旋律的作用,其引领表演的风格特征,帮助表演者调整情绪,不同的前奏选择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在声乐表演中通过结束句旋律的重复,听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坚定有力的调式。用第一句作为前奏,则可以直接突出主题,丰富音乐内容,深化听众印象;选择高潮部分的乐曲作为前奏,则可以突出编演特色,增强艺术感染力。

间奏主要用于乐曲间的衔接与转换,适用于音乐形象丰富的大型艺术表演,起着对表演的节奏、速度以及情绪氛围进行变换的作用,常用的方法包括重复前一句的旋律或是在尾音上补充旋律音。

后奏是乐曲的补充说明部分,不是所有的表演都需要后奏,只有那些结束不完满的乐曲才需要使用后奏对作品的余意进行补充,可以直接使用前奏来作为后奏,做到前后呼应,也可以用声乐表演的结束句作为后奏,都可以很好的起到音乐的补充效果,增强乐曲的完满性。

二、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的修养

(一)较好的艺术修养

1.增广见闻,提高修养

钢琴伴奏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表演艺术,不仅需要教师积累自身的演奏经验,更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吸收国外的艺术水平以及表演理论,让自己在更加开阔的空间内进行成长,获得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经验,提升自己的艺术品格。

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与其他的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钢琴伴奏教师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对音乐的内涵以及相应的情感能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完美的诠释,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音乐的综合能力。

2.与人协作,积累经验

钢琴伴奏不是一个人的独奏,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钢琴是乐曲编演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的演奏表演者进行协作与交流,这就需要钢琴教师不仅要掌握钢琴演奏技巧,还要对和声理论有所了解,能够在理论上掌握和声的特色以及其与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合作认识。

(二)较强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稳定伴奏者的情绪、让伴奏者体会到音乐深层的情感与内涵,使得伴奏者的情感更加细腻,增强伴奏者的自信,促进伴奏者的状态渐入佳境,进而对声乐演唱者以及舞蹈表演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表演的美感。

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视奏的锻炼以及背奏的尝试来实现,具体方法为:

1.视奏环节

伴奏教师良好的读谱习惯以及熟练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练习的积累与锻炼,勤于练习的伴奏者可以在视奏能力以及速度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一种自信,能够达到完美的伴奏效果。视奏能力的提高可以识谱读谱能力的提高来实现。

乐谱是演奏的依据,正确读谱识谱是演奏的基础,需要伴奏者正确识读乐谱的音符以及节奏的标识,明确高低音以及节奏的要求,避免出现读谱环节的基础性错误,才能正确演奏乐曲,实现伴奏效果。

2.背奏环节

相较于面对着乐谱进行演奏,背奏考验的是伴奏者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需要教师在练习以及实践中给予着重的锻炼。背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锻炼听力。在熟练的视谱伴奏之后,伴奏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在伴奏中的听力,形成对节奏以及音符的敏锐听觉,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便可以自然的将乐谱记在心中,并形成敏锐的反应。

(2)借助于电脑音乐制作程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背谱是目前提高教师背奏能力一种有效办法,通过熟悉整首樂曲的旋律,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形象,然后删除乐曲中的主场部分,跟着伴奏进行唱奏,可以确立自己良好的乐感,锻炼自己的听觉。

(3)重视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伴奏教师的音乐素养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实际经验,这其中情感表现力的经验是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师能否真正的让学生受益。

为此,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职业地位,注重在伴奏的过程中对主题进行烘托、对氛围进行渲染,不仅可以实现自己在团体协作中的价值与作用,还可以通过表演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加深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

三、结语

钢琴伴奏培养的不仅是学习者的钢琴演奏技巧,更多的是演奏者创造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关系着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而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视奏与背奏的训练与实践,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为钢琴伴奏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孔越.论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张威.浅析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J].家教世界,2013,(16).

上一篇:生产企业业务管理办法下一篇:汽车公司销售经理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