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教案

2024-10-18

声乐课程教案(11篇)

1.声乐课程教案 篇一

声 乐 课 教 案

第 一 单 元

一、课 题: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声音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声音的技能技巧、能较好地调控音色,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

1、练 声 曲:

(1)1 2 3 4 ︱ 5 4 3 2 ︱1 —‖ u o u o u

(2)5 6 5 4 5 4 ︱3 43 2 3 2︱1—‖

Li La Li La Li

(3)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mi ma mi ma mo

2、练习曲目: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啊!中国的土地》

四、教 法:讲授法、因材施教法、练习法。

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F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作品的处理。

教学难点:① 开始乐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高位置发声;

② 高音乐句“牧羊姑娘放声唱”的共鸣与气息状态。

解决方案:① 通过母音“Li”、“La”的训练,为“美丽”的发声打下高位置基础。② 通过“U”、“o”的练习抓好“姑娘”里母音的发声共鸣习惯。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声曲(1)、(2)的练习。

练习要领:① 保持微笑状态,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②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尽量做到字正腔圆;③ 感受气息支点的作用,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2、新歌学习

(1)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2)试唱歌曲作品,感受歌曲的情绪特征;

(3)深入学唱歌词,注意吸气换气、强弱控制、音色把握等技术问题,并从中找到在发声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加以解决;(4)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3、答 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歌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3)教师作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案。

4、歌唱表演:进行小组内的声乐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作品或提出声音训练要求。

二、《啊!中国的土地》 A 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 后起节奏的掌握; ② 乐曲高潮“啊!中国的土地”的演唱。解决方案:① 在熟悉作品时重点练习歌曲的特色节奏;

② 加强“i”母音的训练,认识并掌握闭口音的共鸣及气息状态。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声曲(2)、(3)的练习。

练习要领:① 保持微笑状态,加强母音发声的高位置; ②“u”“o”保持含着水的打开状态,体会气息与高位置的对抗感觉; ③“mi”“ma”母音要体会“装在面罩盒向下唱”的感觉。

2、新歌学习

(1)了解作品的思想情绪,解决歌曲的节奏难点;

(2)科学处理作品的气息特点,解决演唱中的呼、吸与换气关系;(3)通过母音训练,解决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和发声共鸣问题;(4)加强歌曲的艺术处理,完整地表达作品。

3、答 疑

(1)小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2)自我和互相分析作品演唱的效果;

(3)教师作总结分析,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案。

4、歌唱表演:进行小组内的歌唱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作品或练声要求。

第 二 单 元

一、课 题: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两首声乐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在注意声音运用的基础上,能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作品。

三、教学内容:

1、练声曲:

(1)1 3 5 6 ︱5 6 5 3 ︱1—‖ mi ma mi ma mi

(2)5 6—︱5 6 5 4 3 2︱1––‖

yi ya yi ya yi ya(3)5 5 5 5 ︱5 4 3 2 ︱1 –‖(4)1 5––︱4 3 2 1––‖ ma mo ma mo ma mo mi o a o a

2、练习曲目:《北京颂歌》 《清晰的记忆》

四、教学教法:讲授法、练习法、因材施教法。

教 学 提 纲

一、《北 京 颂 歌》 D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 进行曲风格的演唱; ② 乐曲结束句的演唱。解决方案:① 通过顿音训练解决进行曲风格的声音力度问题;

② 通过喉头位置的训练,解决结束乐句的高音问题。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曲(1)、(2)

练习要领:① 练习(1)用顿音演唱,注意气息向下找喉头位置的发声感觉;② 练习(2)的“ya”母音要贴住后咽壁吸着唱; ③ 注意共鸣位置与气息的对抗状态。

2、新歌学习

(1)熟悉歌曲的旋律,了解作品的思想情绪;(2)气息、唱法、音色和咬字吐字的处理;(3)歌曲演唱难点的重点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突显作品的艺术性。

3、答 疑

(1)小组内的成员分别演唱声乐作品 ;(2)自我评价和相互探讨演唱效果;(3)教师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歌唱表演:小组内各成员进行演唱观摩。

5、布置作业:新声乐作品或声音训练要求。

二、《清 晰 的 记 忆》 F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教学难点:① 歌曲气息的把握; ② 开口音、高音的喉头位置及歌唱的高位置。解决方案:① 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强化吸气换气的练习;

② 加强“o”“a”母音的练习,有针对的突破歌曲演唱的难点。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曲(3)、(4)

练习要领:① 练习(3)要注意顿和连的结合,加深面罩共鸣的体会; ② 练习(4)要注意有目的的打开,在做好咬字吐字的基础上贴着后咽壁吸着唱,体会气息的支点作用; ③ 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注意音色的和谐统一。

2、新歌学习:

(1)了解作品,熟悉作品的旋律,掌握作品的音准、节奏;(2)初步处理作品,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和情绪特征;(3)重点解决歌曲作品的演唱难点,能较完整地表达作品;(4)加强艺术处理,强调歌曲表达的艺术性。

3、答 疑:

(1)小组内各同学分别演唱声乐作品;(2)实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3)教师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4、歌唱表演:小组内各成员进行演唱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练声要求。

第 三 单 元

一、课题名称: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标:通过两首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好的体验作品的情绪特点,在声音表现的基础上,融入体态语言的表演。

三、教学内容:

1、练 声 曲:

(1)1 5 5 5︱1 4 4 4︱1 3 3 3︱1 2 2 7︱1–‖

u o o o u o o o u o o o u o o u o

(2)1 5 5 5 5– ︱ 4 3 2 1––‖

o a a a a o a

(3)5 6 5 4 5 4 ︱ 3 4 3 2 3 2 ︱ 1—‖

yi yuo yi you yi a o a o a

2、练习曲目:《忆秦娥—娄山关》 《风萧瑟》

四、教学教法:讲授法、练习法、因材施教法。

教 案 提 纲

一、《忆秦娥—娄山关》 A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 声音强弱力度的控制;

② 高音“苍山如海”的音色和气势。

解决方案:①采用顿音训练,加强声音的瞬间爆发力;

②采用开口音作为突破口,稳定发声时的喉头位置,体会向下用力发声的畅通感觉。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声音训练(1)、(2)

练习要领: ① 注意各个母音的开口发声状态;

② 保持微笑的歌唱状态,注意良好的面罩共鸣效果;

③体会开口音的打开、注意帖着后咽壁吸着唱,突显气息的支持作用。

2、新歌学习

(1)初步了解作品,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和音乐的基本色调;

(2)了解并掌握歌曲的强弱和速度快慢关系,把握好科学的呼吸规律,较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

(3)重点解决歌曲演唱的难点问题,能较完整地表达作品;(1)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答 疑

(1)小组内各同学分别演唱声乐作品;(2)实施集体评议和自我分析;(3)教师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4、歌唱表演:实施小组内的声乐演唱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提出新的练声要求。

二、《风 萧 瑟》 降G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 歌曲作品中力度、速度的把握;

② 歌曲中节奏的把握; ③ 歌曲中戏剧情绪的表达。

解决方案:① 通过有针对的声音训练,解决声音力度的控制问题;

② 通过有针对的节奏训练,解决节奏上存在的问题; ③ 通过作品分析和音响欣赏,解决歌曲的情绪表达问题。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声音训练(3)

练习要领:① 保持良好的微笑状态,笑肌上提,挂好面罩盒;

② 保持良好的打开状态,做好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

③ 在做到控制好高位置的同时,努力做好向下着力发声,稳定喉头的歌唱位置。

2、新歌教学

(1)欣赏作品的音响资料,初步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情绪特征。

(2)哼唱作品,找出在演唱中难于把握的地方;并标出吸气换气的地方。(3)通过专门的母音练习重点解决歌唱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处理作品的过程中解决好节奏及强弱的对比关系。

(4)处理好歌唱中的音色问题,注重演唱表现的艺术性。

3、答疑(1)小组内各同学分别演唱歌曲作品;(2)小组内集体评议和演唱者自我评价;(3)教师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4、歌唱表演:声乐课小组内的声乐观摩活动。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新的练声要求。

第一学期补充曲目: 《岩口滴水》、《满江红》、《雪花》

第 四 单 元

一、课题名称:歌唱表演

二、教学目标:通过声乐作品的表演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歌唱和体态表情来表达作品,能较完整地演唱、表演好两首声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

1、声音训练:

(1)1 5 5 5 ︱1 4 4 4 ︱1 3 3 3 ︱1 2 2 7︱1–‖

u o o o u o o o u o o o u o o u o

(2)1 6––︱5 6 5 4 5 4 3 4 3 2 3 2︱1–––‖

yi you yi you yi you yi

2、练习曲目:《这就是我的祖国》 《啊!亲爱的爸爸》

四、教 法:讲授法、练习法、因材施教法、演示法。

教 案 提 纲

一、《这就是我的祖国》 降A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 “u、o”母音的高位置发声及打开状态;

② 结束乐句高音的演唱。

解决方案:加强“u、o”母音的发声训练,解决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阔、果、国窝”等压韵字的发声歌唱;在声音训练中加强大音程的训练,解决上高音的位置与气息问题。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1)、(2)

练声要求:咬字准确,保持含水状打开内口腔; 保持忍住笑的感觉,稳定高位置的音色; 注意向下用力的方式,稳定喉头的歌唱位置。

2、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规划吸气换气的地方;

(2)找出发声相对困难的字词,通过训练逐一解决;(3)重点突破音高的障碍,较完整地演唱歌曲作品;

(4)在歌曲的强弱、音色、情绪上作细节处理,加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3、答 疑:

(1)分别演唱作品;

(2)集体评议和自我评价;(3)教师点评总结。

4、歌曲演唱:声乐小组内的演唱观摩活动。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新的声音训练要求。

二、《啊!亲爱的爸爸》 降A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u、o”的高音演唱; ② 歌曲的情绪表达。解决方案:通过声音训练解决声音问题;采用作品分析和音响欣赏来解决作品的情绪处理问题。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1)、(2)

练声要求:咬字准确,保持含水状打开内口腔;保持忍住笑的感觉,稳定高位置的音色;注意向下用力的方式,稳定喉头的歌唱位置。

2、歌曲学习:

(1)欣赏作品的音响资料,感受歌曲的情感特征;(2)学唱歌曲,划分乐句、找出演唱中有困难的地方;(3)重点突破歌曲的重点难点;

(4)重新欣赏范唱资料,加深作品演唱的艺术表现力。

3、问题解答:

(1)演唱作品;

(2)分析、评价演唱效果;(3)教师总结。

4、歌曲演唱:小组内的作品演唱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歌曲或练声要求。

第 五 单 元

一、课题名称:歌唱表演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加强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练 声 曲:

(1)面罩共鸣的巩固练习:1 5 5 5︱565 454︱343 232︱1–‖ u o o o u o u o u(2)打开与气息控制的练习: 5––︱5 6 5 4 3 4 3 2︱1–––‖ yiya yi ya yi ya yi

(3)1 6––︱5 6 5 4 5 4 3 4 3 2 3 2︱1–––‖

mi ma mi ma mi ma mi

(4)1 3 5 3︱1 3 5 3︱1 –‖

mi hi hi hi ma ha ha ha mo

2、练习曲目:《太行颂》 《我的祖国妈妈》

四、教 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因材施教法。

教 案 提 纲

一、《太 行 颂》 F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① 颂歌作品豪迈气势的表达; ②歌唱气息的流畅性。

解决方案:通过歌曲作品的分析解决演唱的情绪问题;有针对地进行声音训练,解决歌曲演唱的气息支持问题。

教学过程:

3、声音训练:练习曲(1)、(2)

声音训练要求:练习(1)要保持忍住笑的发声感觉,在内口腔打开的同时,注意母音发声的正确口型; 练习(2)必须保持面罩高位置的稳定,在向下用力发声的同时体会管状的发声共鸣效果。

4、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规划吸气换气的地方;

(2)着重针对开口音进行针对的练习,解决开口音发声的高位置及气息的控制问题;

(3)重点突破歌曲的情感表现问题,抓好音乐进行的强弱急缓的处理;(4)通篇练习全曲,较完整地表达作品。

5、问题解答:

(1)演唱作品;

(2)分析、评价歌唱效果;(3)教师总结。

6、歌唱表演:小组内进行作品演唱观摩。

7、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声音训练要求。

二、《我的祖国妈妈》 F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⑴ 歌曲情绪的表达;

⑵ 结束句的高音演唱及气息的控制。

解决方案:⑴ 加强对作品词曲的分析,并通过歌词朗诵的情感来强化演唱的情感。

⑵ 加强大跨度的音程训练,确保高音演唱时的位置及气息状态。

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练习曲(3)、(4)

声音训练要求:咬字吐字准确,保持微笑的歌唱状态;“ ma”母音要求稳定面罩打开,发声时贴着后咽壁吸着唱,稳定喉头的发声位置;练习(4)采用顿音唱法,追求声断气连的演唱效果和灵巧而集中的声音形象。

2、歌曲处理:

⑴ 熟悉曲调,了解并掌握后半拍起音的发声规律,认识切分音和附点音符对作品情绪的作用;

⑵ 以作品的开口音为突破口,通过有针对的声音训练,解决歌唱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⑶ 采用分析、朗诵等形式,感受作品的情绪特征;

⑷ 采用声音训练⑴作主要练习手段,重点突破结束句的音高问题; ⑸ 较完整地演唱《我的祖国妈妈》。

3、问题解答: ⑴ 演唱作品;

⑵ 分析、评价演唱效果;

⑶ 教师总结。

4、歌唱表演:小组内的声乐观摩活动。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练声要求。

第 六 单 元

一、课题名称:歌唱表演

二、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声音训练:

⑴ 1 2 3 4︱5 6 5 6︱5 3 1 –‖ mi ma mi hi ma ha mi mo

⑵ 5 5 ︱ 5 5 ︱5 4 3 2 ︱1 –‖ ma me mi mo ma mi mo

[3] 1 i––︱5 6 5 4 3 4 3 2︱1–––‖ a o a o a o a

[4] 1 2 3 4︱5 6 5 6︱5 4 3 2︱1–‖ mi ma mi hi ma ha mi ma mo

2、练习曲目:《春光曲》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四、教 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因材施教法。

教 案 提 纲

一、《春 光 曲》 升F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⑴ 连音与顿音的结合;

⑵ 连续高音的演唱。

解决方案:

⑴ 采用连顿结合的声音训练,解决作品中潜存的发声难点; ⑵ 加强高位置与气息的对抗训练,解决连续高音的演唱问题。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声音训练(1)、(2)

声音训练要求:两个练习都是连音和顿音的综合练习,要求在注意高位置的同时体会声音跟着气息的方向发声;注意咬字的准确,做到字正腔圆。

2、歌曲处理:

⑴ 初步熟悉歌曲,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

⑵ 规划吸气的位置,着重加强开口音的发声打开状态;

⑶ 重点练习作品中连续高音的演唱,抓好声音的位置感和气息向下找支点的练习,保证每个高音唱出来的质量。

⑷ 较完整地演唱作品,在保证声音质量的同时加强作品表现的艺术效果。

3、问题解答: ⑴ 歌曲演唱;

⑵ 演唱效果评议;

⑶ 教师总结。

4、作品演唱:小组内的声乐作品演唱观摩。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新的练声要求。

二、《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降e调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

⑴ 半音及7/8拍子的演唱; ⑵ 结束句八度音程的演唱。解决方案:

⑴ 加强视谱练习,解决音准和节奏问题;

⑵ 通过大跨度音程的训练,解决结束乐句的演唱。教学过程:

1、声音训练:声音训练(3)、(4)

声音训练要求:练习⑴在演唱中要注意内口腔的打开,“a”母音要贴住后咽壁吸着唱;“o”母音要保持想笑的歌唱状态,控制好面罩的共振效果,体会气息的支点作用;顿音练习重点追求集中而灵巧的声音效果。

2、作品学习:

⑴ 初步了解作品,基本稳定作品的速度,认知作品的风格色彩;

⑵ 着重解决变化音的音准问题及歌曲引子的演唱,在连续高音出要求咬字的果断与气息的着力方向; ⑶ “飞”、“肥”、“美”、“辉”等几个字的咬字发声; ⑷ 完整地演唱作品,注重歌曲的艺术表现效果。

3、答 疑:

⑴ 演唱声乐作品;

⑵ 演唱效果评议;

⑶ 教师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4、作品演唱:小组内的作品观摩活动。

5、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新的声音训练要求。

第二学期补充曲目: 《黄河颂》、《重归苏莲托》、《英雄赞歌》

2.声乐课程教案 篇二

1. 融合历史性

从古至今, 歌唱与舞蹈之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礼记·乐记》中提到,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声”来表达, 声音相互应和, 在高低缓急上发生变化, 形成一定规律的“音”, 而“乐”就是演唱者在唱奏“音”的同时, 手拿盾牌、斧头、鸡毛、牛尾等物品进行舞蹈。古人所谓的“乐”, 是就乐舞而言。不难看出, 歌、舞、乐的综合体就是音乐形成的最初模式。

2. 内容上的统一性

声乐作品和舞蹈作品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表现的态度以及衍生的情感, 客观因素指的是音乐作品以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为主要表达内容, 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 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所以所有作品既表达创作者作品表现, 也表现出表演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领会的情感、产生的态度。所以, 声乐和舞蹈二者在内容方面存在统一性。

3.形式的互补性

声乐以歌声为主要声化媒介, 通过声线有节奏的变化, 使声乐经历展示、演化、发展、回旋和终止一系列过程, 将倾听者带入到时间变化中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舞蹈则是以舞者形体变化为物化媒介, 通过动作线有节律的变化, 使舞蹈经历展示、演化、发展、升华、终止的过程, 把观赏者带入到空间变化中美轮美奂的视觉世界。声乐的时间性极强, 它与空间性很强的舞蹈相结合形成了奇妙的二维空间, 二者的艺术融合综合了听觉性和视觉性, 使声乐与舞蹈形成了颇为直观和清晰的综合性的艺术欣赏模式, 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丰满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另外, 声乐和舞蹈均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者综合了音乐、文学和戏曲等多种表现因素, 力图透过观众的思维来表情达意。从情感上感染观众, 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声乐和舞蹈均具有形象性、综合性。

综上所述, 音乐和舞蹈二者的融合可以使二者的艺术性得到充分体现, 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 艺术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 主体思想的表达更加充分。此类歌舞表演的多种表现形式, 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也拓展了专业院校教学中声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发展空间。如何在声乐剧目课程教学中更好的将声乐与舞蹈双元素的相结合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开设声乐剧目课程。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充分发挥两大学科的优势, 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 对学生潜力进行挖掘, 培养学生更好适应文艺市场对较高再创作能力人才的广泛需求。在具体的培训中, 将真实、有感染力地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为目标,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 使之达到声乐和舞蹈的协调、节奏感和音乐感的统一、想象力和表现力融合, 最终达到歌声线和动作线和谐统一。

2. 广泛招募声乐和舞蹈方面的优秀人才, 提供歌舞表演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的师资队伍;

汇集声乐、舞蹈和表演专业的优秀教师进行课程研究, 制定适合当界学生发展的课程安排。

3. 学校的招生进度安排更加合理:

优先录取舞蹈和表演特长考生。考虑到大众欣赏水平的不同, 可以在保留声乐生源录取数量的基础上, 为歌舞表演优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考生留有一定录取比例, 从而拓宽艺术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 适应社会中多层次人群的审美需求。

4. 我校对于一些声乐剧的教学作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而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从声乐剧的教学要求和教育目的来看, 学校还应综合利用多种专业的教学优势资源, 使声乐剧目教学更加专业、系统, 使学生的创作表现更加符合世界审美趋势的发展。

综上所述, 声乐与舞蹈元素相结合的声乐剧目教学模式结构的构建, 是适应社会审美需要的发展要求, 也增强了艺术专业领域的教学艺术感, 声乐剧目的开展, 将开拓声乐与舞蹈的学科教育领域, 我们也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努力探索我们的艺术新道路, 专注于艺术事业。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

3.高校声乐课程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声乐课程 文化 主题教学 女性角色

高校声乐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外,文化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学习与技能训练是声乐教学中两大主要内容,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主题文化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普遍以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对声乐文化主题教学法、文化主题教学概念、文化主题教学内容,文化主题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认识不够。中国民族歌剧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和运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性主题文化进行教学,能丰富和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文化主题教学的内容。

一、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女性角色是中国歌剧舞台上的一块瑰宝,它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醒目标志。不管是在民族歌剧的发展初期,或者是发展高潮,甚至是低谷时期,女性角色都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自身魅力闪亮在歌剧舞台上。

自新中国成立后,每部优秀的歌剧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角色占据着这些歌剧中的重要角色。

歌剧《江姐》把江姐塑造的生动形象,色泽鲜明,江姐的慷慨就义,用女性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热血的英雄赞歌。成功的刻画出江姐“不屈服”的音乐形象与女性天生俱来的细腻,使得舞台上的江姐更加饱满、有个性、有内涵,它是一部很好的传达爱党爱国精神品质的文艺作品。

歌剧《红珊瑚》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它生动形象揭示了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与贫苦渔民们的深厚情感。整场歌剧让我们鲜明的感受到女主人公珊妹的苦难遭遇和她那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女性形象。

《洪湖赤卫队》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不朽的传奇,剧中塑造的音乐形象最成功的就是女主角韩英。韩英以纯朴而又动人的唱腔,以高难度的演唱表现了她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充满信念的内心情感。在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革命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党和革命的热爱之情以及她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女性英雄的气节。

歌剧《小二黑结婚》创作于1952年,剧中小芹的形象是一个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的现代女性人物。作为农村女孩她并不服从传统的婚姻方式,而是追求个性的解放,自由的婚姻。为了自己的幸福,她与自己的母亲三姑进行了多次的争执,她没有听信三姑那样的愚昧落后的话语,也没有收到三姑封建迷信的影响,而是勇敢的向迷信思想,向旧世俗挑战,最终获得了自己幸福的婚姻生活。

《伤逝》是施光南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这部歌剧融合了鲁迅先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施光南先生的音乐才华,剧中刻画出子君的端庄、沉稳、含蓄、文静的女性形象;追求个性解放,但又遭受封建势力打击的子君,将当时女性追求爱情与美好生活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女性角色一直是歌剧舞台上的瑰宝。然而女性角色在传统时期与现代是不太相同的,因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地位、个人的素养的不同,导致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也有差别。

(一)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1.女性角色的定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就是把各种社会人文、宇宙秩序、道德伦理之类的牵强的联系到一起。传统思想认为,男性是女性的支配者,女性只能被男性使唤,后来现代社会又把这种思想更现实化——男主女次。1942年,周恩来同志在《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中指出:“只要保持这个旧的固定名词,便先陷入男性社会的立场。”中国的女英雄不少,就像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刘胡兰》中的女性们,个个都是女中豪杰,但他们没有处于主要领导的地位。

2.传统女性的素质教育

女性角色自打娘胎就注定社会地位比男性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称之为儿,女称之为婴,我们现代经常所说的弃婴就是专指抛弃女孩儿。女性的房间在传统社会叫做闺房,古语有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说女性在当时只能文静的在自己的闺房里绣花,不得随意出门。从周朝开始,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其本质就是将女孩儿培养成为一名出色的女性。例如,我们听过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男女有别之礼;女性的端庄、仪态之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礼;惟务贞洁之贞操礼等等。所以我们才能在很多的民族歌剧作品中看到许多要追求个性自由的女子,如《伤逝》中的子君,《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

(二)现代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

1.独立自主

与传统女性相比,现代的女性崇尚独立自主,自尊自立,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拥有自己热衷的事业,比如翻译,医生,公务员等等,她们可以尽情的享受爱情、事业、生活带来的乐趣。现代女性与传统女性不同,她们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可以自由的生活,可以为梦想拼搏,可以在任何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现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与才华。但现代社会中也不缺乏那些与传统女性一样的“贤妻良母”。与很多歌剧中的女主人公不一样,比如《伤逝》中的君子,她一心追求自由解放,但是最终落得冰冷的尸体。而现代女性不仅自由,她们还能独立自主,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束缚。但是现代女性与歌剧中的女主角也还是有着女性天生具来的相似点。比如《江姐》中的江姐与《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她们聪明干练,为革命事业不放弃的精神与现代女性颇为相似。

2.个人素质修养

现代女性强调自己自身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她们乐观积极,气质高贵,学识丰富,见多识广。教传统女性不同,现代女性不仅不用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束缚,相反在出门之前她们会好好的检查自己的面貌状况,以最优质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传统女性的绝活只有绣花,而现代女性的素质并非如此。她们喜欢体育运动,喜爱翻看读物书刊,喜欢研究美味佳肴,喜欢倾听动人音乐等等。较歌剧中那些为革命献身,为追求自由解放的女主角来说,现代女性的生活要优质许多。总之,当今的女性既具备现代人的素养,又兼得传统美德;既潮流又有内涵;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多彩情感;既勇敢上进又温柔娴熟。活得精彩,过的充实,心中蕴含着超前进的事业心与更和谐的生活追求。尽管现代女性生活工作很艰辛,但她们却能成为精英,成为女性的骄傲。

三、女性角色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在艺术创作中是富有意义的重要问题之一。性别,特别是女性问题,从古至今就是人和文明的首要问题。在女性问题上,我们不能盲目、片面、极端的对待,而是要结合历史实情、社会环境以及女性自身的特性进行考虑。

(一)受政治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了上千年,世世代代的女性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极其残忍的阶级压迫下生存发展着,处于受摧残、受支配的社会最底层但是她们始终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情操直视这些磨难。艺术家们运用了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她们所经历的社会,同时,还反映了她们来之不易的社会现实—人人平等,和平公正的美好社会。中国政治是影响民族歌剧的一大要素,有专家认为,政治因素促进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演与发展。代表中国歌剧成熟标志的《白毛女》就是党的七大作出的汇报演出,而后来的《洪湖赤卫队》《江姐》再到80年代的《原野》,90年代的《党的女儿》,我们都能看到政治因素参与的身影。再如新世纪的几部歌剧:《悲怆的黎明》是建党80周年和新世纪第一个国庆献礼演出活动中的重头戏;《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歌剧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受演唱技巧的影响

中国声乐演唱和歌剧表演比国外的晚了许多年,特别是男性演唱技巧的发展也是相比较滞后的。男生音域的扩展,特别是男高音的训练和培养相比女高音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西方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对男高音的训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女生来说,她们的高音还是轻松很多,音域扩展地也很快,所以很多声乐教育家说女高音是最容易培养的。受这样的本能条件的客观因素制约,女性塑造人物角色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而男生则稍显暗淡,这也是女性主题所反映的一种现象,一种文化,但是新世纪我们也可以看到男性声乐艺术的强化和发展,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过去歌剧中男演员难以施展才华的被动局面,丰富和完善着歌剧表演艺术。

四.结语

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要重视声乐课程中主题文化的教学。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作为文化教育教学的一个类别,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文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得到共同的提高。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际上是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文化历史,女性角色是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一个醒目标志。中国歌剧女性文化主题教学,塑造我们心目中女性的正面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和中国民族歌剧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2005,(1).

[2] 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 王升典.歌剧《原野》研究综述[J].大舞台,2011,(2).

[4] 张杰.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5] 张春娟.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现实意义[J].艺术评论,2012,(5).

[6]顾娜. 中国民族歌剧女性角色所体现的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J]. 大众文艺,2011,(2):140.

[本文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KJGY1312”。]

4.声乐教案(发声训练) 篇四

郑萍

2课时 第二章发声训练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1、选择一些平稳的音阶和爬音练习作为主要练声曲,巩固中音区。

2、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

3、通过代表歌曲的练唱,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正确发声

1、中高音区长气息的练习。

2、准确控制发声。电钢琴、乐谱。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视听与试唱。

(一)正确的发声方法。

(二)练声曲的掌握与运用。

(三)代表歌曲练唱。

(四)布置作业。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分析等教学方法为主。

一、组织教学,交代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组织教学,复习上学期的基础内容。

1、知识点回顾:

1)第二章歌唱发声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1.1)歌唱的姿势

正确的姿势是歌唱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将会影响歌唱时的呼吸、发音和歌唱的表现。歌唱者不仅要用歌声表达歌唱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通过形体和动作表演塑造各类人物的艺术形象,形成良好的台风,使我们的歌唱表演加完美动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a、双腿自然直立,重心在两脚中间,或形成丁字形,重心放在前脚。

b、腰部挺直,脊椎向上挺。

c、头放正,下颌微收,双眼平视,下巴和颈部放松。d、自然挺胸,小腹微收,垂肩坠轴,精神积极。1.2)歌唱的呼吸 主要采用胸腹式呼吸法。a、吸气(两肋张开)

b、保持(维持吸气时的紧张度)c、呼气(放松)

练习: P129《笑一个吧》

1.5)顿音练习

顿音练习要求短促、轻巧、坚实、脆亮。5 3 1 | 5 3 1 ||(顿)Mi......ma......1.6)灵活性练习5 5 5 5 | 3 3 3 3 3| 1 1 1 1 1 || la le li lo lu.......................1.7)练声要求

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发声练习。例如:闻花、兴奋、打哈欠等手段。在五个元音字母中,a母音开口音。要求舌面平放、舌尖抵达下门齿,嘴巴张开、声带闭合、气息均匀、发出干净的母音。

2)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2.1)P31 儿歌《小白船》

这是一首很简单的儿歌,旋律较为平稳优美,便于演唱。作为抒情的歌曲,演唱时要特别注意气息的调整,虽然音不高,但是要做到平稳,首先要控制好身体的发力。练习方法:

分别用“lu”、“hm”、和歌词代入法来演唱。旨在控制气息。2.2)P45 成人歌曲《花非花》

这是一首行板速度的诗词改编的歌曲。以质朴流畅的民族音调,完美的表现出始终朦胧柔美的意境。演唱时应注意声音柔和,连贯,依据诗中起承转合的力度要求来处理,最后以

三、布置作业:

a、歌曲《鼓浪屿之波》的视听与试唱

5.声乐基础训练教案(三) 篇五

(三)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1、教学理念

让学生了解声乐的发展与特点,了解歌唱者自身这个“人体乐器”的构造与动能,要了解歌唱时的姿势,要了解人声的分类,知道自己是属哪种类型的声音?是属于哪个声部的?了解了这些知识,再进行歌唱训练,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相关理论底蕴、理解能力、辩断能力、内心感受,歌唱训练必然有可喜的收获。

2、教学内容

①声乐的发展与特点 ②歌唱的发声器官 ③ 歌唱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学习①声乐的发展与特点

②歌唱的发声器官 ③ 歌唱的姿势

二、文摘选读(5-10分钟)

选读本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育、社会方面等问题。

三、歌唱训练

1、全体同学起立练声

1

hu hu hu hu a e i o u ma me ni no nu ———

所有母音应放松嘴唇,才能获得更多共鸣。要往后腔体吸着唱,待体会到“声在腔中响”时,再检查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明亮,共 3531353113531

鸣是否丰满,歌声是否通畅。当然,这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

2、将练声感受带入歌曲中

本节课采用音域平稳、中声区多、字少,旋律慢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进行歌唱练习,提请学生注意体会歌唱的状态。

四、回顾旧课

自由回答,上节课的训练题

五、课程小结

通过唱、听、学、练等综合学习和训练,初步掌握了声乐学习、声乐教学、声乐训练中理论与技巧组织的相关知识,为演唱作品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石。

六、布置作业

复习题

1、识记:各个时期的声乐发展情况(“美声”、“民族”、“通俗”)

6.《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课时:共两课时。本课为(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7.声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组织探讨 篇七

一、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的要求

1、与人才目标培养方向和定位的一致性

课程内容设置要符合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符合声乐专业教学的自身规律与特征。声乐教学的课程宗旨是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歌唱技能技巧、对声乐理论知识、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对情感的正确表达、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的同时, 掌握声乐教学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达到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 高校师范专业应突出“师范性”的人才培养特征, 更注重个人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高师声乐教育的“高”, 不在于超越自身技能的阶段性, 应在于自身教学阶段内部纵深的研究, 应寻求自身规律, 确保未来艺术师资的质量, 规定切实可行的正确培养方针,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2、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

声乐基础理论的组织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性, 就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我校地处西南地区, 根据我校的地理环境以及办学理念, 即在“站稳讲台、兼顾舞台、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下, 合理的将地方民族民间声乐与课堂结合, 既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又对民族民间声乐给予继承和发展。因此, 在声乐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与社会实用需求相结合, 加强民族民间声乐作品的教学、欣赏与演唱实践, 更多的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歌唱和教学人才。

3、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组织过程中,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集体课的实践优势就是在于能够以“点”代面的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首先, 学生在集体课中当众演唱机会, 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能有效的克服舞台上的紧张心理;其次,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不断的观摩, 以及学生教学的实践锻炼经验, 为其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 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自己的声音状态, 也有利于课后相互学习探讨。最后, 集体课中的个人表现评价机制,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内容设置与社会实用性挂钩,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歌唱和教学人才。

二、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具体确定

对课程内容的重组设置依据从调研入手。首先对即将上此门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理论知识需求方向;其次, 对开设了这门课程后的学生进行意见搜集, 掌握教学的遗漏补缺;再次, 搜集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 了解就业情况, 以及基层音乐教师的课堂调研;最后结合学院开展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回校座谈及在校生座谈,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座谈会等一系列的调研, 将搜集考察的意见及情况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从总结中体现出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很多问题。即“精英式”教学的“专业性”有余而师范性不足;脱离了现行的高师培养目标, 远离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学生结构单一, 缺乏多层次, 基本处于“会唱不会教”、“不会唱也不会教”的状态, 教学能力及就业能力受到很大冲击;理论与实践脱离, 工作中缺乏综合组织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不适应教学工作, 对中小学教学模式及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组织工作能力欠缺。因此, 集体授课中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 才能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又突出“师范性”, 真正达到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素质高、能力强”的当代高师大学生的目的。

1、歌唱的基本原理

歌唱的基本原理包括发声知识, 歌唱生理及心理、嗓音保健等基本知识。由于高校的扩招, 以高师现有条件, 不指望嗓音不同的学生歌唱技术一步到位, 但要求必须弄懂音乐表现的基本规律, 掌握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 懂得歌唱生理条件的基本常识, 以及人的心理对歌唱的调节与影响等, 着重培养声乐审美和听辨能力, 要求学生用歌声来表达音乐, 提供具有传授音乐的艺术师资。

2、声乐鉴赏

内容包括对声部界定, 曲目选择、中西方声乐作品赏析等知识。通过此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高尚的歌唱审美观和正确的艺术发声鉴赏能力, 能正确分析、处理、演唱古今中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 能基本掌握和表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塑造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同时, 对自身声部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根据嗓音条件选择合适的作品演唱, 并基本能演绎作品内涵。

3、地方民族民间声乐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地方音乐的特点是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分内容设置中, 根据我校的特色辅以地方教材或者地方文化科研著作, 即加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材。内容设置上促进了各地的民间音乐的交流, 更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4、声乐教学

内容包括声乐教学法课、常规声乐施教法、声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结合新课标, 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等。这是培养教师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组织上,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听辨声音与纠正错误发声的方法, 使学生具备在中学音乐教学课程中运用科学发声进行唱歌教学的能力, 以及课外音乐活动中歌唱训练与辅导的能力。同时, 面对条件各异、需求不同的集体授课学生,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对“天生”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需要与不尽的人文关怀。

5、舞台艺术

这部分内容组织要让学生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常识, 舞台表演艺术的技巧。掌握不同声音类型、不同的演唱风格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利用课堂实践, 集体谈论、鉴别声乐表演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的呈现, 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同时结合实践教育环节, 组织演出, 舞台表演、合唱的组织与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的掌控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统一, 学以致用。

三、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根据本学院的办学目标, 基础理论课开设是一学年, 一周2学时, 总计62学时。因此, 在集体课的内容组织中, 着重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并根据地方办学特色, 合理的加入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鉴赏、演唱、教学, 突显民族特色教学, 符合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4、注重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5、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设置要根据各校的基础及教学需求自主安排, 与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联系, 同时也与地方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息息相关。但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这一直是高校教育研究的核心。■

摘要:在基层音乐教学工作中, 声乐技能和声乐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内容, 是中小学美育的重要课程结构。高师音乐是培养基层音乐教师的摇篮, 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组织探讨关系到未来师资的能力素质培养。同时, 也是对我校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基础理论,内容组织

参考文献

[1]衡小丽.《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师范性培养》[J].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

[2]黄莺.《关于声乐基础理论课教学设置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2.

[3]肖黎声主编.《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4]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5]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8.声乐课程教案 篇八

关键词:“原生态”唱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呼麦 “振谷”唱法

“原生态”唱法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不让这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失传,除了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以外,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对它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一、把“原生态”唱法纳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途径

(一)邀请民间艺人入校园

现在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一般都是在《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接触和学习“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教师的演唱能力强就由教师教唱,如果教师不能唱,学生就只能听音乐学唱或者看谱学唱,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够理想的。如果学校能够定期或长期聘请民间艺人来教唱地方民歌,那么学生所接触和学习到的则是最原滋原味的民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唱出来的味道是“原生态”的,使得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其实,近些年来“非遗”传人进入校园讲课已经屡见不鲜了,浙江、辽宁、湖北等地的多所高校都加入了“非遗”保护的工作行列,并且成绩斐然。这证明将一些非遗项目纳入大学,让高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探索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这其中,专门邀请民间艺人入校园教唱“原生态”民歌的还很少,因此,各地高校完全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来到校园传经送宝、传授技艺,让“原生态”唱法后继有人。

(二)搜集和整理资料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

由于学校的资金财力是有限的,因此学校能够聘请的民间艺人也是有限的,通过教师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来传授和教唱的民歌也同样是有限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与发展,高校的图书馆越来越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与开发,最大限度地在校内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完全可以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的方式来弥补音乐课堂教学力量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记录和保存这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利于今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对比和研究,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非常方便、快捷。目前,全国9所专业音乐院校图书馆共建有66个专业数据库,其中与民间音乐相关的数据库有:中国音乐学院建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展演采录实况数据库;武汉音乐学院建有湖北民歌民器集成;天津音乐学院建有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星海音乐学院建有岭南音乐资源数据库;西安音乐学院建有陕北民歌数据库;四川音乐学院建有羌族民间音乐数据库;沈阳音乐学院建有东北二人转视频数据库。地方高校也可以向这些音乐学院汲取经验,建立起本校特色民间音乐数据库。甚至全国的各大高校还可以联合起来,搭建起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形成功能强大的共享网络,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三)整合师资力量,建立研究团队

相对于传统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教学,普通高校缺乏专门教授“原生态”唱法的师资力量,更加不用说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或者演唱理论了。因此,要想将“原生态”唱法引进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并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或者听录音资料模仿演唱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要整合师资力量,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专门针对“原生态”唱法展开科研与教研活动,归纳和整理出一套符合科学发声规律,适于推广教学的演唱理论与演唱教材。只有这样,“原生态”唱法才能真正走入高校的声乐教学,和“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一样在高校站稳脚跟。

(四)招收有特色的演唱“原生态”唱法的学生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艺术招考都只招收“民族”、“美声”唱法的学生,而艺术考生也是要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艺考培训,专门学唱“民族”、“美声”唱法来参加艺考。很多“身怀绝技”的少数民族考生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不会在考试中演唱自己本民族的民歌与唱法,而是演唱“民族”、“美声”唱法的歌曲来迎合招生老师“学院派”审美的倾向。在考上大学以后,这些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一定都能遇到慧眼识英的老师对他们因材施教,很多学生的才能就这样还未被开发就被埋没了。要想让“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教师首先就不能歧视和轻视这种唱法,也不能对其产生逃避的心态,而应该迎难而上,从招生做起,大胆招收有特色的演唱“原生态”唱法的学生,并且在教学上要保护好他们演唱的风格与特色,决不能让他们落入“千人一面”的俗套、怪圈里。

二、把“原生态”唱法纳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未来展望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将推动“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15年的两会上,对传统文化以及文物的保护被再次提上议程,积极鼓励文化传承新举措、新思想与新途径,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相信“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的那一天也将不再遥远。

(二)国际交流活动需要“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多种文化形态相互碰撞、彼此交融,这既给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原生态”民歌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上来,为推进民族文化振兴、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在“原生态”民歌越来越具有国际分量的今天,高校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要对此提起重视,不能把“原生态”唱法排除在声乐课堂之外。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组织排练富有“原生态”地域特色的节目参与到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中来。

(三)群众审美的变化呼唤着“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

“民族唱法”这一概念是1983年上海青年独唱比赛第一次被提出的,这种唱法以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依据汉语的发音咬字规律,借鉴中国传统戏剧唱腔,结合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而形成的发声方法,是我国几代声乐教育工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改革开放后,过去带点“土”味的民族唱法慢慢不再受到大众的青睐,民族声乐开始更富有时代潮流的气息,更倾向于美声的发声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唱法满足了大众对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成为民族声乐教育界所推崇的发声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唱法,唱多、唱久了都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自从2006年“原生态”民歌手首次亮相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之后,人们就对中国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面同声”的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们纷纷表示民族唱法歌手演唱缺乏个性,没有特色,而许多从未在主流媒体上出现过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奇葩纷纷亮相,极大地满足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和电视观众的求知欲和审美需求,成为大赛的亮点和热点,人们在赛后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关于“原生态”唱法的研究与讨论。不论“原生态”唱法退赛与否,它已经成功点燃了一股“原生态”唱法热,它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也注定不会就此简单地退下历史的舞台。声乐教育界已经意识到我国声乐教育的问题,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向多元发展,“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是声乐教学改革必然的趋势。

综上所述,只要有关部门与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原生态”唱法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也将不负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得“原生态”唱法不但能傲立于民族之林,还能走向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田青.原生态:唤醒文化自觉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契机[N].中国艺术报,2007-06-15.

[2]李珊珊,薛帅.非遗专业在高校[N].中国文化报,2014-06-26.

9.《声乐、幼儿荟萃》课程标准 篇九

一、课程性质

声乐是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歌唱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经过两年以上的时间学习训练,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技能技巧,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娴熟的发声技巧。

《声乐》部分包括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发声练习的学习,幼儿歌曲的学习,在幼儿歌曲上侧重让学生认识如何教学,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中外优秀歌曲选》等参照教材中通过专业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习各种唱法,从初级到高级,是符合学生参加艺术类深造的教材。

二、课程基本理念:

2.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反对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反对千人一面、千人一声。

4.贯彻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来进行声乐训练,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品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5.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为师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舞台演出的机会,提高师生表演的综合能力。

6.采用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个别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集体课:由教研组所有老师集体研究解决学生的问题 小组课:由教师开展组内的观摩学习与典型辅导。大班课:讲授有关声乐理论知识及专题知识。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掌握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嗓音保护的有关知识。

2、通过演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歌曲提高歌唱和表现能力,体会音乐的艺术表现和艺术魅力。

3、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和发音器官的有关知识,更好的教授适合青少年演唱的歌曲。

1、声乐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并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2、通过参加校内组织的晚会、声乐比赛、社会的公益演出,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3、走进中小学进行实践教学,教授青少年演唱歌曲、排练合唱,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教学原则与方法:

(1)、音乐教师要当“最佳演员”:教师的各种示范:包括唱歌、弹奏、表演、指挥、语言、教态都要恰到好处。特别是范唱,它是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2)、要掌握“最佳学习时机”: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进行教学,不可让学生的大脑和嗓子过渡疲劳。

(3)、要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教唱新歌时,可利用教材插图、挂图、剪贴报刊图片、突出画面形象、使学生容易接受。

(4)、要创造新歌教学所需要的“最佳音乐气氛”:要善于启发与引导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准确美好的艺术表现,把音乐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5)要力争“最佳教学效果”抓住视唱教学环节,如教唱歌谱与视唱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

(6)能者为师,请优秀的学生独奏或范唱(7)节假日观摩文艺表演等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一、二)学期

1.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逐步树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2.初步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作用,逐步训练对气息的控制能力。3.初步体会喉咙的打开对歌唱的作用,喉咙能基本稳定地进行歌唱。

4.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要求声音干净柔和自然通畅,没有明显的毛病。5.歌唱音域

上学期在c1___d2左右,下学期在c1___e2、f2左右。

6.第一学年注重基础的训练,不应急于扩大音域,应该追求音质的悦耳动听。7.培养学生理解分析作品的能力,较好地演唱本年级的作品。

8.加强学生歌唱的听觉训练,逐步树立正确的声乐概念,使学生能较科学地进行演唱。

9.曲目数量

练声曲:4~6首。中国作品:6~8首。外国作品4~6首。10.考试曲目数量: 中外歌曲任选一首

二、(三、四)学期

1.学生能基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用于歌唱。

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声区的训练,适当扩展音域。3.训练声区的的连接转换,使声区基本统一。4.声音要求连贯流畅圆润自如。5.歌唱音域

女高音在c1____#f2、g2左右,女中音在a____d2、降e2左右, 6.曲目数量

练声曲:4首。中国作品:6首。外国作品:2首。7.考试曲目数量: 中外歌曲各一首 8.典型歌曲

第四部分 声乐教学参考曲目

一、中国部分

第一学期

1.花非花(黄自)1=D

2.踏雪寻梅(黄自)1=E

3.问(黄自)1=G

4.买布谣(赵元任)1=E

5.长城谣(刘雪庵)1=F

6.梅娘曲(聂耳)1=G

7.铁蹄下的歌女(聂耳)1= F

8.塞外村女(聂耳)1=*E

9.二月里来(冼星海)1=G

10.渔光曲(任光)1=G

11.日落西山(张曙)1=G

12.清流(贺绿汀)1=E(b~e2)(b~e2)(d1~e2)(d1~f2)(d1~e2)()(d1~e2)(c1~f2)(c1~d2)(d1~e2)(d1~e2)(e1~e2)13.牧羊姑娘(金砂)1=F(d1~f2)14.牧羊歌(李曦)1=F(c1~f2)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利其格)1=F(b~e2)17.半屏山(魏立、王碧云)1=F(c1~f2)18.高高太子山(可义)1=F(d1~f2)19.思乡曲(郑秋枫)

20.大海啊故乡(王立平)

21.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22.页里麦(新疆民歌)

第二学期:

1.叫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

2.黄水谣(冼星海)

3.延水谣(郑律成)

4.红豆词(刘雪庵)

5.阳关三叠(古曲)

6.飞蛾(周书坤)

7.偶然(李惟宁)

8.秋收(张鲁、瞿维)

9.唱支山歌给党听(践耳)

10.天下黄河十八湾(桑桐)

11.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水长

12.茶山新歌(铁珊)1=*E 1=F

1=*A

1=E 1=E 1=*G 1=*A 1=G 1=*E 1=*E 1=A 1=D 1=

1=*B(b~c2)(c1~d2)(f1~d2)(b~g2)(b~g2)(*e1~g2)(g~*e2)(a~e2)(d1~g2)

1=F(d1~d2)1=E(b~#f2)(e1~#f2)(*d1~*a2)(*d1~*a2)(#c1~#F2)13.黄鹤楼(罗斌)1=*E(*e1~g2)14.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杜鸣心)1=E(b~d2)15.摇篮曲(施光南)1=E(b~#c2)16.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施光南)1=D(b~d2)17.打起手鼓唱起歌(施光南)1=E(b~e2)18.一抹夕阳(施光南)

19.中国的土地(施光南)

20.我爱你塞北的雪(刘锡津)

21.我爱梅园梅(郑秋枫)

22.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23.长江之歌(王世光)

24.我和我的祖国(秦咏成)

25.夕阳红(张丕基)

26.拾彩贝(樊帆)

27.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民歌)

28.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

29.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30.嘎达梅林(内蒙民歌)

31.牧歌(蒙古民歌)

32.嘎俄丽泰(哈撒克民歌)

33.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民歌)

34.玛依拉(哈撒克)1=G 1=F

1=*B 1=D 1=*E 1=*E 1=*A

1=*E 1=F 1=*E 1=G

1=F 1=E

(d1~g2)(d1~g2)(*b~g2)(*b~*e2)(c1~f2)(f1~f2)(a1~f2)(d1~f2)

(*b~*e2)(c1~f2)1=*E 1=C 35.燕子(新疆哈撒克民歌)1=*B(f1~g2)36.曲蔓地(新疆民歌)1=*B(f1~g2)37.在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民歌)1=*E(d1~g2)38.三十里铺(陕北民歌)1=C 39.绣荷包(云南民歌)1=G(d1~g2)40.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41.想亲娘(云南民歌)

第(三、四)学期:

1.玫瑰三愿(黄自)

2.思乡(黄自)

3.春思曲(黄自)

4.大江东去(青主)

5.我住长江头(青主)

6.点绛唇 赋登楼

7.思乡曲(夏之秋)

8.黄河怨(冼星海)

9.黄河颂(冼星海)

10.松花江上(张寒晖)

11.嘉陵江上(贺绿汀)

12.杨白劳(马可)

13.满江红(古曲)

14.桂花开放贵人来(罗宗贤)1=*E 1=*D 1=*E 1=*E 1=F 1=G 1=G

1=F 1=E 1=*A 1=C 1=*E 1=D 1=*D 1=E

(c1~g2)(b~*a2)(*e~g2)(c1~g2)(e1~e2)(d1~g2)(e1~#g2)(*b~*b2)(c1~e2)(b~#f2)(a~e2)(b~#f2)(*d1~*a2)

(*e1~g2)1=G(e1~b2)15.岩口滴水(罗宗贤)1=*B(d1~c3)16.蝶恋花 答李淑一(瞿希贤)1=*B(*b~f2)17.生活是这样美好(郑秋枫)1=*E(*e1~g2)18.我爱你,中国(郑秋枫)1=F(c1~g2)19.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20.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21.乌夜啼(阿镗)22.驼铃(马俊英)23.我的祖国妈妈(施光南)1=*E(*b~f2)24.风萧瑟(施光南)1=*A(*d1~*a2)25.不幸的人生(施光南)1=*A(c1~*b2)26.祖国,慈祥的母亲(陆在易)1=G(d1~g2)27.江河万古流(王立平)1=*E(*b~f2)28.长城永在我心上(陆祖龙、王晓君)1=*E(*b~f2)29.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王云之、刘易民)1=G(b~e2)30.我爱你,中华(敖昌群)1=F(c1~a2)31.生命的星(徐肇基)1=*A(c1~*b2)32.捎个梦儿回故乡(杜鸣心)1=G 33.乡音、乡情(徐沛东)1=*E(*e1~g2)34.大森林的早晨(徐沛东)1=A(e1~#g2)35.哦!我的大东北 1=C(e1~a2)36.二月里见罢到如今(陕北民歌)1=G(d1~a2)37.小白菜(河北民歌)1=*A(*e1~*a2)38.等你到天明(哈撒克民歌)1=F(c1~g2)39.美丽的孔雀河(郑秋枫)

二、外国部分

第一学期:

渴望春天(莫扎特)

多年以前(贝利)

在路旁(巴西民歌)

摇篮曲(勃拉姆斯)

虽然你冷酷无情(卡尔达拉)

我多么痛苦

第(二、三)学期:

阿玛丽莉

胜利啊!胜利

围绕着我崇拜的人儿(切斯蒂)

你早知道(托雷利)

恒河上升起太阳(斯卡拉蒂)

在我的心里(斯卡拉蒂)

紫罗兰(斯卡拉蒂)

别在使我痛苦迷茫(斯卡拉蒂)

第(三、四)学期:

北方的星(格林卡)1=D 1=D 1=F 1=F 1=F

1=*B 1=*B 1=C

1=E

1=*A 1=*B

(e1~g2)

(d1~d2)(f1~d2)(d1~f2)(f1~f2)(d1~e2)(d1~e2)(c1~f2)(d1~f2)(#c1~#f2)(e1~e2)(e1~f2)(f1~g2)(#f1~f2)1=F(d1~e2)1=G 1=*A 1=*B

你们可知道(莫扎特)1=*B

索尔维格之歌(格里格)1=C(e1~a2)

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

10.声乐课程教案 篇十

一、现今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过于专业化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课面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这些生源的普遍声乐素质不是很高,这与招收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同。对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要求他们达到声乐专业表演的水平,只需要他们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当然,对于嗓音条件好的学生也可以重点对待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生意上的特长。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的教学要因材施教。

(二)选择歌曲过于专业化

在现今的学前教育声乐课堂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歌曲完成的程度加大歌曲的难度。学生在还未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的时候就开始演唱教高难度的歌曲,这对于学生嗓子的保护不利。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声音大,能够唱到那个高度就等于完成了这首歌曲。所以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所教的声乐歌曲的选择要在以正确的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程度上以中低难度的歌曲作为首选。

(三)缺乏对儿歌的学习

这对于学前教育的声乐课堂中教师更重视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学习。缺乏对儿歌演唱的练习。而能够很好的演唱儿歌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最终教学目的。学前教育的学生所展现的综合音乐素养是儿歌弹唱。这就需要对儿歌的演唱进行训练。

二、声乐课堂中的改革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对于幼儿音乐教育不在于音乐能力有多高,而是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唱准每个音把握好每一个节奏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要求他们做好这些,只要他们在歌唱的时候开心快乐,感受音乐的时候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当然,能够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初步理解能力就更好了。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歌唱的同时要学会引导,要以快乐开心的心态去享受音乐而不是一味的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

(二)降低歌曲的难度,合理控制发声音域,多做气息练习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都不会用气息。对于歌唱气息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在科学运用气息的同时学会放松喉咙。正确掌握这两项技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除对先天条件非常好的学生以外大多数的学生在发声练习过程中不易把音域扩展得太宽。根据学生的嗓音情况来挑选歌曲。学习唱他们能完成很好的歌曲。在学习过程当中,注重歌唱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三)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作为儿歌演唱的学习

很多学生认为儿歌很好唱,不需要学习就可以。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有些学生反映他们在演唱儿歌的时候遇到音域稍微高一些的地方就发不出声音。虽然儿歌的演唱相对于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简单得多,但也有其技巧和需要训练的地方。学生所反应的高音域唱不出声音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掌握气息的运用,气息和嗓音没有充分结合到一起就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气息流动的练习和气息和嗓音相结合的练习。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掌握,但不经常练习又容易遗忘。所以多练习多感受是很重要的。

(四)把儿歌弹唱作为综合素质的考虑

11.声乐课程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课程;特色教学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語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表演艺术学科,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别的表演、考核、观摩等进行声乐的再学习。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展示环节,也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声乐表演的承载与推动,更需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通过对大量民间作品的收集、整理,筛选出一批具有声乐教学价值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按照初级作品、中极作品、中高级作品、高级作品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作为现有教材外的补充与辅助适时引入现行声乐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声乐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有效的发掘与整理,推动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以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上一篇:一级开发合作协议下一篇:运动会领导致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