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关于巧食习俗

2024-07-28

七夕节关于巧食习俗(共10篇)

1.七夕节关于巧食习俗 篇一

▼古时七夕节的习俗

1、七夕观星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2、听悄悄话

七夕夜会有许多少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3、净水视影

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4、结红头绳

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5、穿针乞巧

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返回目录<<<

▼七夕节的民间传说

七夕节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返回目录<<<

▼七夕情人节古诗词

1、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4、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7、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七夕》

8、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0、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1、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2、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3、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14、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牵牛织女》

15、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16、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17、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1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9、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20、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晏几道《鹧鸪天·七夕》

返回目录<<<

2.七夕节的习俗 篇二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篇三

七夕佳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习俗三: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四: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的习俗六: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的习俗七:拜魁星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七夕节的习俗八: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4.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篇四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返回目录<<<

▼七夕的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有很多的版本,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

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

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返回目录<<<

▼七夕节的禁忌有哪些

不能想和做恶事

在古人眼里,“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可以说,七夕是超级吉祥的日子。所以,古人也说:“初七日勿想恶事”。在这种双吉的日子里,不要说想坏事了,做坏事更是不行。

不适合男女交配

七夕这天是道德腊,古代的腊日是祭先祖、百神的日子,道教把古代的腊日习俗继承了下来,是日犯者削禄夺纪。所以,这一天不适合男女交配,否则就会削禄夺纪,削去福禄,夺取寿命。

禁忌结婚

七夕在汉代以前民间是一个禁忌的日子。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巳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由此可证当时因为牵牛和织女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间的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

不能吃鸟

不可以吃鸟类,包括鸡鸭带翅膀的,这一点禁忌大家也可以猜到,因为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的日子,而鹊就是鸟类,这一天吃带翅膀的鸟类也是非常不吉利的,可能会使自己未来的婚姻不顺等等。

情侣要牵手

在湖边游玩时情侣两人不可不牵手。当然古人认为这一天在河边游玩的男女必须要互相牵手,为的是不像牛郎织女那样永远分离,避免灾难的发生。

5.温州七夕节饮食习俗 篇五

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废。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系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七夕节,温州民间有吃麻巧和红豆饼的习俗。爷爷奶奶们会把亲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给孙儿孙女们,并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状,祝愿孩子们长大都有一双巧手。过去,温州人凡在这一天出生的,也会给取一个带“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6.七夕节的习俗与由来 篇六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蒙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地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的习俗,实际上是信仰之一种。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树液洗头发 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7.日本的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篇七

纸笺挂桥上

有些地方的居民习惯把纸笺挂在桥上。在靠海的地方,人们通常在7月7日天未亮时,把写有心愿的纸笺扔到海里。日本各地在七夕节期间还要悬挂彩球等饰品,一些地方还将祈雨、驱虫等仪式融入七夕节活动,北海道地区每年公历8月7日例行的“讨蜡烛”活动更是别具特色。这一天,孩子们提着灯笼走街串巷,嘴里唱着“蜡烛拿出来,拿出来,不拿出来就挠你痒痒,咬住不松口”之类的歌谣,到附近人家讨蜡烛或者糕点。

七夕许愿

七夕这天,很多年轻男女结伴来到寺庙游玩,顺便在寺内的七夕许愿树上许下自己的“七夕愿望”。为了营造七夕气氛,寺庙方特意用无数盏小白灯密密麻麻地悬挂在许愿树旁的棚架上,营造出一种“天河”的感觉。有情男女到此许愿,犹如牛郎织女在银河中相会,此情此景十分浪漫。仔细查看许愿纸上的各式“愿望”,大部分是“世界和平”、“健康长寿”、“与某君永不分离”之类的美好愿望。

庆祝收获的活动

在日本,七夕还含有“耕种的收获节”的意味,据说那天会举办一些庆祝黄瓜、茄子、茗荷等农作物平安结果、感谢上苍恩赐顺利收获的活动。七夕节传说

在遥远的过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家贫穷的小农户。家里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为人忠厚老实,哥哥娶回了一个刻薄吝啬的妻子。这个嫂子怎么看牛郎不顺眼,便给了家中的一头老牛将他赶出了家门。可怜的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每天照顾老牛,起早贪黑地劳作。原来这头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后被贬下凡。老牛同情忠心于牛郎的朴拙善良,偷偷帮助他与下凡嬉戏的织女邂逅,两人一见倾心,织女自此嫁给了牛郎,两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奈何织女是天上神女,与凡人结合实是触犯天规,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爱的恋人两分离,老牛牺牲自我,让牛郎拿自己的皮制靴上天找回织女。牛女带着两个孩子上了天庭,却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一条无垠的天河阻隔了他与织女。后来,世间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成千上万只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自发飞来搭成鹊桥,有情人得以相会。这便是七夕节由来的大概了。七夕节礼物

随时为你欢乐起舞

这是一款声控木偶玩具。看了这个可爱的木偶能让人想起甜蜜的爱情,送给心爱的她一定很有杀伤力哦。当你播放音乐或用手打拍子,娃娃都会跟着一起跳舞,让收到礼物的那个她,感受到你所带来的舞动的快乐!

这款名叫“Kinto”的娃娃共有6个款式,分别象征了“永远”、“信赖”、“幸运”、“圆满”、“活力”和“魅力”。

参考价格:98.00

童年珍贵回忆

对于70、80年代的朋友来说,对于日本任天堂红白机肯定记忆深刻!对于任天堂的红白机也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大部分70、80年代的朋友应该都上班了,但小时候的这份乐趣还是很值得回味的。可能对于现在的小朋友来说是不屑一顾,但那份童年的回忆还是很珍贵的。

如果你的她是一个游戏控,同时又有那么点怀旧情结,这款任天堂红白机手柄名片盒应该非常适合送给他。工作时,他可以一直把它带在身边,带给他一份童年的回忆的同时,也让他时时刻刻想着你。

8.七夕节关于巧食习俗 篇八

祭拜七姐神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蒙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地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二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得食品。

结扎巧姑、种豆苗青葱、占卜巧拙、穿针引线、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地疏密来定巧拙。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9.各地七夕习俗 篇九

西南---染指甲

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胶东---拜七姐神

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广东---七娘会

人们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鹊桥,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人们在厅堂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

广西---七夕储水

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闽南

当地人把织女称为“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

比较有名的活动地区:

10.七夕节由来_七夕节习俗 篇十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范文《七夕节由来_七夕节习俗》。“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上一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下一篇:青海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