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2024-07-26

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精选12篇)

1.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一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摘要:本从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入手,分析了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阐述了数据库实践课程职业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三明治”结构的课程考核标准,并提出建立一套包含学生自评、教师主评、企业参评、评价监督四要素在内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评价体系;职业关键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感觉很难适应社会及工作环境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很难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这些现象表明他们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职业关键能力。职业教育应从人才需求出发,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加强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时,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外,还应建立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的、高效的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本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数据库实践课程教学中,如何建立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

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以其特定的培养目标、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人的‘职业关键能力’,诸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使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一技之长’,从而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职业关键能力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教育学梅腾斯(Denens)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适应人生中各种不可预见的变化的能力。其他国,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对职业关键能力概念的认识大同小异,普遍认为职业关键能力至少包括: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题能力、个人能力、逻辑计算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总而言之,职业关键能力代表一种可转移的、可以运用到不同情境的、达成不同目标并解决不同题的能力,是一种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因素的能力。毫无疑,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目的在于增强职业应变能力,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抱负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处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面临全球竞争的压力,需要有更多的具备良好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人才,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做出相应的改进与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提高内在素质的需求。

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台州工业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1万多工业企业,涌现了钱江、吉利、飞跃、星星、海正、苏泊尔、东港、伟星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其中有206企业销售产值超过亿元,更有9企业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外第一,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等九大制造业行业。在台州,中小企业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9月底,全市实有私营企业39808户,而这一数据仍然在增长。多数企业需要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台州地区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ERP实施工程师或ERP实施顾;二是管理

软件开发工程师;三是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岗位;四是T管理类岗位;五是客户服务职业。在进行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上应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以项目为主线,紧贴课程教学过程我们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实践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基本思想是:按照课程的特点和围,选择台州地区中小企业为合作伙伴,C以为企业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S)、实施ERP系统改造或进行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任务为切入点,确立工学结合项目。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操作、实施生产、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实际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过程,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由企业需求和项目子任务来驱动,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以往传统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方面实际水平的提高,对于开创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良性互动的共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果,我们在进行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时要以项目为主线,紧贴课程教学过程。以企业为平台,形成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薄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虽然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与行业企业进一步紧密联系,科学地对课程建设进行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对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上,还没有真正与企业形成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仍然以学校教师单方面评价为准,没有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实践课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去。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考核评价体系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工作过程也不同。我们除了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外,还应该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在保证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侧重点不同、难度不同、考核要素配比不同的针对具体岗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数据库实践课程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下面将从台州地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五个方向,对数据库实践课程的职业关键能力从基础知识、硬技能要求和软技能要求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见表1)。

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我们将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设计成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三明治”式结构,具体为:入口测试、过程评价、出口测试。

入口测试入口测试主要在进行数据库实践课程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类似于“入学考试”的摸底测试,目的在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入口水平。在入口测试阶段为每位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不仅仅有利于教学过程设计,更好地将人员进行分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技术水平,保证各虚拟团队入口水平的一致,便于更好地实施企业项目,而且也有利于最后进行出口测试时保证对每一位项目参与者进行更合理、更公正、更科学的评价。一般来讲,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设计的测试内容有: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一种以上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档的编写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可以根据每一个具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具体企业项目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由授课教师负责实施,只有过程评价合格,才有资格申请参加出口测试(注意:出勤率考评低于80,也没有资格参加出口考试)。过程评价成绩=专门技术能力×25%+关键能力×35%+实践出勤率×10%+实践过程表现15%+CT职业素养×15%。在具体的过程评价中可根据企业真实项目和学生情况来配比每个过程评价中的各个子项目(见表2)。

出口测试用于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包括项目案例和阶段项目的完成情况。在具体测试方式上可选择“操作技能考试+理论知识考试+项目实施状况+其他”的综合测试方式。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我们在设计出口测试时要根据具体实践项目和工作过程来设计测试内容。例如,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岗位和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的出口测试就应该有所不同。虽然是同样的课程,但由于工作过程不同,测试内容、侧重点就应该有所不同。这一阶段产生对学生实践课程学习情况的最终评价。

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的时候,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考核评价标准、采取一定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打分,基本上没有学生自评环节。这一环节真的不需要吗?当然不是。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自评环节,就是强调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品味和调控。目的是突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评价的内容要求和程序方法,学会掌握标准、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评价自己、反思自己、体验自己,就一定能达到奋发向上、发展自己的目的。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其自我评价的质量。

教师主评教师是整个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师主评的作用。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有区别地配比考核评价标准中的各参数。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革传统的对学生成绩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推动教师成为由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进行主评时要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原则,包括发展性、多样性、情感性和过程性等原则。

企业参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企业的真实项目,甚至是顶岗实习。这样,如果仅仅是让院内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话,有失偏颇。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中,不仅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公正、更全面,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和就业率。

评价监督为了保证评价质量,我们将评价监督也加入到评价体系中,这里不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而是对教师评价学生的监督。监督评价的实施方主要有3个:被考核评价的学生、其他教师和合作企业联系人。评价监督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从而提高评价质量(见图1)。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在理解职业关键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到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工学结合的数据库实践课程建设。遵循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以项目为主线,紧贴课程教学过程;以企业为平台,形成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从入口测试、过程评价和出口测试三方面来设计考核标准,形成学生自评、教师主评、企业参评和评价监督的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进行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

参考献:

[1]李灿辉,刘彦姝.引入印度教育体系增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王晓升基于工学结合的数据库应用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时代,2008,(10).

[3]董刚,杨理连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中国高等教育,2009,(3).

[4]黄佑试论高职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广西师学院学报,2004,(S1).

[5]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教育与职业,2007,(24).

2.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二

目前对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评价仍处于研究阶段。传统的教学评价显然已经不适合项目化课程的评价。为保障项目化课程能够有效实施, 建立与高职项目化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 有效发挥评价体系在课程实施全过程中的作用, 是目前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课程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只重结果, 不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

1.评价主体单一, 缺乏科学性。往往以教师评价为主, 学生的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都由教师完成, 教师很难将评价信息及时、完全的反馈给学生, 无法科学的评价学生每个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教师只注重学生理论成绩, 不注重对能力培养过程的改进。

2.考评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不合理。传统的考评内容多以学科性的知识为主, 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评较少, 尤其是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能力没有考评。因此, 传统的考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3.评价的方式单一。教师的评价方式多采用考试量化的评价方式, 这种传统的总结性考评, 会导致学生“应试教育”倾向与投机心理。学生靠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 考试作弊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二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过程性原则

项目化课程评价强调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 是贯穿于课程开发实施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的检验与监控贯穿于课程设计及实施全过程, 才能促进课程及时改进与完善。项目化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征要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实施前, 对教学准备情况进行评估;实施中, 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检查跟踪, 对发现问题的予以纠正;实施后, 对实施效果及学生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 进而改善下一周期的教学。

2.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包括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等。在制定过程性学习评价标准时,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强调标准的弹性与灵活性。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主体需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3.可操控性原则

课程评价体系要求易操作并可检测。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的类型复杂, 适宜采用较为普适的评价标准作为综合评判的依据, 使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有利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对定性评价项目和标准, 尽可能明确, 用语要准确, 以提高区分度。对定量评价项目和标准, 尽可能客观, 准确, 必须是可以检测的。

三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成

决策导向评价模式 (简称CIPP评价模式) 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组成。该模式适用于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 借鉴这一评价模式, 从课程准备、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等实施全过程进行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1.背景评价

高职项目化课程背景评价可以通过访谈授课教师、行业及企业专家、查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课程开发资料等形式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该课程是否适合实施项目化;该课程适用于哪些层次的学生;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项目选取是否合适;该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是否合理科学等等。

2.输入评价

通过考察实施课程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团队、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准备情况, 进行充分的课程实施前的组织, 为课程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是否具备开设该课程的教学设施条件;课程教学团队是否具备实施项目化课程的能力要求;该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等等。

3.过程评价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教学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化教学;是否贯彻执行了教学设计方案;是否体现了项目教学的特点;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等。

4.成果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 对项目化课程实施后的效果、影响和推广性等进行全面评价。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收获了什么;教师收获了什么;该课程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四项目化课程评价方法

项目化课程的改革与实施需要通过评价来进行决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做好质量管理与监控工作。

1.做好实施前的课程准备及评估

实施前的准备及评估是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条件、内容及资源等进行的评价。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及测试。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效果。通过学习和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组织教师进行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 并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的测评。通过职业教育和教学能力测评, 使教师掌握项目化教学法的核心, 为具体项目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制定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制定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 并根据评价实践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学内容上, 学习项目或任务应明确具体并可实现, 项目任务来自于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 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行动导向, 实现知识应用与能力训练的同步;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工作过程, 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手段上, 灵活选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建立恰当的学习情境, 并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教学效果上, 有效使用教学时间, 课堂组织严密, 气氛活跃, 师生互动形式好, 多数学生能达到课前设定的预期目标要求, 并能灵活运用。

(3) 项目化课程实施条件的评估。为了确保项目化课程的顺利开展, 需要对项目化课程的具体实施条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课程是否适合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团队是否满足要求;教学设施的条件是否可行;教学设计是否可以满足提高教学的要求。课程实施准备完善的教师或课程, 可以向学校申报实施项目化教学。

2.做好实施过程跟踪管理

项目化课程必须按按审核后的课程方案实施教学, 同时要组织经过培训的督导员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与指导。

重点跟踪项目或任务。对一个完整项目或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 通过查看教学文件、听课等方式, 全面了解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和学生获得能力的过程, 并指导教师在实施中不断优化教学单元设计。

及时调整并改进教学。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案。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想法,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 使学生能达到课前设定的预期目标要求。

3.做好实施后的验收与效果评价

实施后的验收与效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作的评价, 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1) 课程实施材料的验收。课程实施后教师主要应提交以下材料:一是课程设计方案, 包括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任务单等;二是课程相关资源, 如案例、图片、视频、课程网站等;三是课程考核材料, 如项目评价标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材料、成绩评定表等;四是课程总结材料, 包括学生的学习总结, 教师的教学实施总结等。通过查看以上材料, 并结合平时实施情况, 对该课程的实施做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2) 教学效果的评价。在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应关注学生。首先查看学生作品及成果, 了解学生在课程项目中能做什么, 做出了什么;其次了解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学习情况, 掌握教师教学态度、课堂组织管理、作品批改点评等情况;最后结合督导评价与同行评价, 形成课程实施的总体评价。

高职项目化课程评价必须贯穿课程准备、实施、验收的全过程, 兼顾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 对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玉萍.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5) :26-29[1]高玉萍.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5) :26-29

[2]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53-54[2]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53-54

[3]王小红.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J].辽宁丝绸, 2010 (4) :40-41[3]王小红.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J].辽宁丝绸, 2010 (4) :40-41

3.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摄影测量课程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93-02

一、引言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中,考试是监测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考核应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服务于教学,突出实用化,强调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全面促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方法。

二、高职摄影测量课程现行的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内容的结构不合理

过分依附于教材内容本身,基本知识、记忆能力等知识考核较多,忽视对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实践及应用性技能考核,不能体现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的更新,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消极应付考试。

(二)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方法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即教师出试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闭卷完成,考试结束后按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得出该课程学生的总评成绩。这种终结性考核知识覆盖面小,对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而摄影测量课程应着重考核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因此难以客观、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使学生学习就为了考试,考试完成后所有知识又还给老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不能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水平,很难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考试内容主观性强

考试出题一般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重点进行,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考试完成后任课教师自己阅卷,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而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能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有效出题、组卷,不能客观、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考试评价方法片面,缺少反馈机制

由于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有的学生在考试前采取题海战术或在考试中投机取巧,这些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考试结束后,就认为该课程已经结束,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反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双证书制度不完善

学生即使考取了相应专业的全国测量员,也必须完成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相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相应专业的全国测量员考试内容的融合。

目前我院现采取以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占40%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已经是成绩评价的一次进步,但是期末一次考试不能涵盖所有的考查点。因此摄影测量课程还需改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

三、摄影测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我系组织专家、教师依据最新的教学大纲、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培养目标等,在高职摄影测量课程考核理论上,开展了考核方法的改革研究,构建了摄影测量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密切结合职业考核标准,在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考核评价体系的组成

摄影测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理论考核评价体系和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摄影测量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二)理论考核评价体系

理论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期末考试机考的形式。目前我院摄影测量课程已建立了网络课程,并由学科专家及任课教师建立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并使其尽量符合职业考核标准的摄影测量课程网络考试题库。并且要求题库的题目涵盖该课程每章节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和题目进行关联,同时对每个题赋予难度值,在随机抽取试卷时可根据权重自动组成试卷,突出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在期末考试时,采用学生上机随机抽取试题的形式进行机考,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对于取得摄影测量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根据考证的内容免考该课程的理论考核部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还可以使课程学习与证书考试相互促进。

(三)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注重能力的培养。而理论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进行能力考核。能力考核主要包括实践和平时成绩形成性测验考核,重在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对综合能力进行考评,以规范摄影测量课程平时成绩的考评过程和实践部分的考核测评。

1.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根本性的标志,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高职院校的现状,由行业企业与教师共同制定合理评价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构建摄影测量课程实践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摄影测量综合实训大纲,内定向、相对定向、核线重采样、绝对定向等实验,矢量测图实训的模块式综合考核和评分标准,具体从每项的预习、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效果、提交的实习报告、成图等方面对摄影测量实践技能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平时成绩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理论课程平时成绩形成性考核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网络课程在线作业或课后作业)、小论文、小测验(每章结束后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在线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考核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通过本体系去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摄影测量课程成绩组成如下表所示:

表1课程成绩组成

为更好开展教学,在开课初教师应将考核评价体系的方案告诉学生,明确课程成绩组成,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在每一单项考核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找出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可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教考相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体现该体系的真正价值。

四、结束语

要改观现有的考试模式,必须要更新观念,以形成切合目前我院摄影测量课程实际的准确的考试理念。为完善摄影测量课程考核体系,应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构建更完善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以多元化、多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促进摄影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柏雯娟.关于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12).

[2]杨红,苏春梅,姚金凤,梁翠茵.高职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 ,(4).

[责任编辑:碧瑶]

4.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初探 篇四

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思路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体制的健全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直接影响的学校的教学质量,课程开发应遵守职业分析,目标分解、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评整四个环节.

作 者:靳全胜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710089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建设   方法  

5.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五

一是理论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的标准不仅要符合高校教学规律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且还要符合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趋势;二是操作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通俗易懂、准确精炼,评价层级不能过多,教师实施在时间、精力和财力上简单易行;三是结果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指标权重需要通过征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获得,并能得到其他同行的接受和认可。

2.2全面性原则

一是评价内容全面性,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行为进行全方位评价,如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二是评价过程全面性,从时间维度看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包括学期末以试卷、课程论文等形式安排的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动态过程的平时表现、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完成质量等;三是评价方式全面性,采取口试与笔试、互评与自评、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还可以运用日常管理和观察法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避免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2.3发展性原则

6.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六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的一门基础课,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本文对进一步整合和改造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法等,以适应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整合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1-0102-02

《高等数学》是高职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数学方法,并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对本院和兄弟院校不同专业的《高等数学》课教学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认为应进一步明确《高等数学》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整合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法,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

确保《高等数学》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地位

当前,高职数学教育中三对矛盾非常突出,即教学知识的起点高与学生数学素质低的矛盾,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矛盾。由于高职学生初等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加之数学本身抽象、枯燥的特点,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恐惧心理,教学质量难尽如人意。于是,从学校对课程安排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有被弱化的趋势,认为可以少学或不学这些难学的内容,让学生加强技能学习。例如,由于学生最后一学期要到企业顶岗实习,有些课程课时相应压缩,普通专业数学课开设教学时数140学时,占国家规定学时的70%左右,勉强能够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而有的专业将教学时数压缩到70学时,占国家规定学时的30%左右,教师匆匆忙忙赶进度,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课业负担。有的教师为了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删减教学内容,使得知识结构支离破碎,学生连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最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没有掌握。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地位,使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在实处。一是必须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一般每周应4~6个课时,学习一年时间。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实现质的突破。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系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机会恐怕以后很难再有。二是遵循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基本教学要求》,重新审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通过降低难度、淡化理论、加强应用,使之既易于教,又便于学,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不乏体现高等数学的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的双重功能。三是对基础太差的学生,入学后即安排初等数学的课外补习辅导,并将辅导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构建《高等数学》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需求的多样性,《高等数学》的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笔者科学认识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的内涵,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和改造,构建了包括“共用基础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共用基础模块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数学软件简介,约需70学时(不含复习考试),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函数概念是描述运动变化的基本工具,极限方法是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在函数概念和极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微积分理论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现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唯一的功绩,那正是在这里。”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高等数学的宏伟大厦。微积分将教会学生如何在运动与变化中把握世界,将复杂问题归纳为简单规律和算法,它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按照“必需”的原则,笔者把函数、极限、一元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共用基础模块”的主体内容。电子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使数学如虎添翼,也改变了数学应用的实践方式。为了使学生摆脱复杂的笔算和推导,有更多的时间更新知识,让学生尽早掌握以科学计算和作图为主的数学软件的应用,这也是“共用基础模块”的内容之一。

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空间向量、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线性规划初步、数值计算方法等,笔者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用70学时讲授其中的部分模块(或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果说“共用基础模块”遵循的是“必需”的原则,那么“专业选修模块”体现的是“够用”的原则。高职教育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不同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不同专业课程对数学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在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学习中,需要解决大量的空间计算问题,空间解析几何就是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讲解空间坐标轴的旋转时,重点应该是点的坐标定位,而不是复杂的曲面方程的推导和论证。在通信技术、电子电工类专业,在电路分析时需要利用矩阵的相关知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就是该专业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重点不是矩阵的性质的证明,而是运算法则的应用。根据专业课程学习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求,应精选基础的数学教学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学习,获得学习专业知识的数学工具和能力。

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都是经过系统的基础数学专业教育的,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基于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价值偏好与思维定势,会影响高职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一讲数学,不顾今天学生的实际和高职教育定位,就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体系的完整、逻辑的严密、计算的技巧,这成为制约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因此,应该更新观念《,高等数学》的教学要从纯数学转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应用数学”。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适合高职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注重背景导入、例题引路,讲课时要直观通俗、定性描述,淡化理论体系,强化实际应用,重视形象思维,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师要了解专业的数学背景及数学知识的工程背景,使数学教学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

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让计算机走入高职数学课堂,应用优秀的数学软件,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把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和繁杂的计算技巧中解放出来。例如,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实现几何图形的动态化和“形”与“数”的同步化。图形可以随意运动,图形的大小可以任意改变,并在变化过程中保持几何性质和图形间的关系不变;可以测算出“图形对象”的数值,并能把“形”与“数”的潜在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地显现出来。基于几何画板的特点,把几何画板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能使函数的性态、极限、导数、积分等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此外,它能辅助创设学习情境,突破教学难点,渗透数学思想,丰富和扩展数学学习内容和形式,给予学生“做数学”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学习能力。只有革新过去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突破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才会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广全.关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9).[2]云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4).[3]马来焕.高等数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张顺燕.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

7.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七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要对现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以获得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培养能力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 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单一, 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正确评价, 可以使学生从自己学习结果的反应中及时获得矫正的信息, 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 正确的评价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有效信息, 为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对学生成绩进行科学评价, 注重的是对学生过程性的和全面性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可以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不足,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将结果考核转向过程考核、行为考核、能力考核, 探索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 从而科学、客观、公正地全面评价学生。

2.以考核和评价方式的彻底改革为引导, 帮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而不是学习结果;重视学习方法和能力而不是传统知识的记忆;重视自我行为约束, 而不是老师的监督;重视团结协作精神, 而不是自我英雄主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 而不是一次考核试卷。

3.通过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建立动态的考核查询系统, 学生通过查询综合评价结果, 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查询综合评价结果, 可以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实现分层次教学。拟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自我融入社会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与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

1.评价目的从侧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 考核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 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2.评价中心从侧重于评价结果知识掌握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考核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上, 通过单一的考试测验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使教学活动演变成追求百分之几的优秀率、合格率或毕业率,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中, 评价内容由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包括学业成绩、创新能力、情感体验、合作意识等在内的多个方面,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评价方式从侧重于单纯的考试测验转向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 考试测验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查教学工作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学生学习的成败。在这种评价方式的引导下, 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考试的成绩决定了教与学的效果, 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十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注重量化。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 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逐渐变成在教师评价的同时,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同伴间的相互评价, 以便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描述学生的成就、优势和不足, 提出对个体学生的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4.评价标准从侧重于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体差异。传统的评价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师、课程编制者等的意图指定的, 着重采用效果标准, 即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论成败, 因而其评价标准是相对固定且统一的, 主要强调一般与共性, 相对忽视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则以素质标准为主, 素质标准、职责标准和效果标准相结合的多元结构, 三种标准有机结合, 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教学项目为考核单元、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线, 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在这个课程评价体系中, 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行为过程为主线, 以教学项目为单元, 结合教学课程, 研究实践并构建一级考核及评价参数, 描写参数确定评价标准。

2.以一级考核指标为中心,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结合实践经验构建二级考核参数及评价标准;确定考核主体、方法及数据处理程序。

3.利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动态的成绩查询系统, 学生根据自己的账户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积分以及在整个班级的位置状况, 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规范,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

通过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评价方式, 构建以过程为依据, 突出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动态积分体系。以每个教学项目为积分单元, 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方法和能力、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团队协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 主要采取积分鼓励的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准点守时、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鼓励沟通协商、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培养学生自我负责学习的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 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结语

通过评价体系及成绩查询系统的建立和实施, 可以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一是能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通过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手段的测评可以使学生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 有针对性制订学习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自觉遵守操作规章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二是能让学校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面向职业能力的学生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避免人才培养时资源的浪费。

三是能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用人单位可以利用考核评价体系正确评价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从而科学地选择适合本单位的人才。

8.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八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 公共英语 课程体系 评价体系

一、 引言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具有直接的社会适应性价值。教育学视角的“适应性”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需求,适时、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教育教学方式,以获得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周烈,2011)。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提出的越来越高的社会适应性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与社会的融合度。教学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样存在是否适应社会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不适应性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重视大学英语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但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适时调整相比,评价体系的发展显得有些滞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

(一)评价方式缺乏进一步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提出“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相比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要求》中的教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概念缺乏进一步理清:形成性评价如何实施、评价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价等?《要求》对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宽泛,评价标准还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实践的普遍性。

(二)评价内容难以把握

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主要是以笔试为主的期末考核,且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考核,而《要求》在教学评价中明确提出终结性评价“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相比之下,《要求》中的评价内容有了新的发展,突出了对职场英语能力的考核。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约有4万多个专业点、800多种专业,行业与行业之间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差异很大(安晓灿,闵阅,2013)。《要求》对“职场英语能力的考核”的描述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阶段性。

(三)评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矛盾

《要求》强调“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注重对学生通过整个学习阶段培养的英语能力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不断提高和变化,许多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也逐步由单一的课程发展为由不同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如何处理好单个课程的历时性评价、整个大学学习阶段英语教学效果的历时性评价和不同平行课程的共时性评价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社会适应性的基本策略

(一)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要求》提出“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测试的方法要多元化,可以采用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档案记录、课堂讨论、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作业与小测验、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和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每个学习阶段的情感和态度,再以此为基础安排下一步教学活动。学生档案记录是一个非常好但是非常耗时的方法,包括学生出勤、听课情况、课堂纪律、课堂活动参与、阶段性测试、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等;写日记或周记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的结果,确定学生现在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提供具体、对症的反馈和改进建议;通过自主学习可以高度激发思辨能力;还有笔纸测验、现场观察、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等。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的结合,并特别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诊断性。

(二)创新评价内容

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在职场环境下使用英语从事职场交际的能力。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统一的评价目标及标准无法合理、准确地反映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和能力发展特点。因此,评价内容要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另外,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是很有限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进行持续大量的英语实践活动。因此,我们需将英语课延伸到课外,将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并将第二课堂纳入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才能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三)结合共时性评价和历时性评价

《要求》在评价部分规定“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同时在教学要求上根据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这些多层次的要求,是无法通过一门课程来实现的,这便需要建立多样化、针对性的英语课程体系。这势必要求各高职院校系统地看待学生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采用共时性和历时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对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评价体系。

(四)引入多个评价主体

评价应从知识性评价转向社会适应性评价,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评价的主体也应是多样化的,可以将互评和自评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同时建立校企共评机制,针对不同行业、专业需求,由企业和教师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进而指导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Gredler M E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M].New York:Longman,1999.

[2]蔡基刚.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调整[J].外语电化教学,2013(1)

[3]郭茜,杨志強.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0).

[4]甘玲玲.基于构建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5]巫丹,曾亚.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3(7).

[6]周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外语,2011(3).

[7]曾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5).

9.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九

1.优化师资,整合教学资源,初步预设教学评价基础

研究初期,项目小组在环艺专业与产品专业择优确定授课教师,并分配教学内容,融合教学实践资源;更新教学形式与方法,初步预设了以适应实验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在课程开展期间,对其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整理与研究。

2.更新标准,提高教学成效,深化发展教学评价体系

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是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性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针对“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所做的教学评价,重视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倡导多元化发展,强调建立一种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制度,提升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转变以学院为主的评价角度,重点设立自评、互评模式,以实践主体评价实践过程,有效提升评价的积极作用。其次,建立多维评价方式,以不同层面,不同性质针对教学与实践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学的评价不再是以单一的实践结果为依据,评价转化为动态性过程,以更科学的方式对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三,建立心理评价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对象为教学主体,教学主要实施及参与的群体为教师和学生,以人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更应该侧重人的心理发展状态,完善与确立教学的心理评价体系,有利于协调教学的各个环节。第四,建立社会评价参与,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将教学成效直接与市场对接,真正实现“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的研究意义。

“实验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取得的成效

《空间设计与研究》实验课程实施两年来,获得了师生多方认可,并得到积极的社会反响。良好的教学成效基于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多项评价综合定位的方法,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在评价形式上,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的结合,确立了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的方式与标准[6]。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目标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密不可分,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所确立的基础与标准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切实缓解了二者的对接问题。“工作室模式的实验性课程研究”项目正积极应对着社会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引导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

10.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篇十

摘要:课程体系作为培养高职人才的核心环节,对完成培养目标具有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高职教育现状,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了高职电器自动化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从职业活动出发,分析了适合职业发展的课程,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议;电气自动化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工业技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中,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企业也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录用标准。目前,我国许多一线电气自动化人才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其中,单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所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该方面人才的基地之一,应重新审视当前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现状

现如今,社会所需要的高职人才是综合型技术人才,应当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技术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不同,必须具有真实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就应该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基础,结合岗位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应模仿其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坚持以技术型人才为导向。

当前我国的高职课程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一,没有明确表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课程设置较为普通,没有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其三,理论与实践脱节,整体仍表现为对理论知识的重视。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其对口的岗位大体上包括供电配电、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其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诸如钢铁、纺织、电子、汽车等。结合高职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本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体系入手,培养专业人才。

二、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2.1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技术培养

重视专业技能培训,是合理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电气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务必要联系实际需要,增加实训,同时要结合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现状,对落后的知识和教材要尽快予以摒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的知识,在课堂外参加实训,培养技术,是提高学生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实训中要做好指导,以自身的经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形成合理的操作习惯,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训练,独立完成实训任务。

2.2 工学结合

所谓工学结合,即是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训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岗位,了解岗位的需要,寻找学习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的设计中,将岗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情境以了解岗位需求。校企结合,为同学们提供岗位,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集体合作精神,提前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相处,从而使学生在接手工作时更加顺利。

2.3 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指引,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师务必要及时更新观念,而学校则需要组织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一些改进的技术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高职教育中的青年教师数量较少。高职教育学校应当挖掘青年人才,对于学校已经拥有的青年教师资源,学校应当组织其去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以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实际参与工作的人员来学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对优秀者可以吸收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由此大大提高师资力量。

2.4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不同地区在环境、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在课程安排上较为普遍,课程看起来适应性强,但实际上并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地方性企业的需要,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直接为其培养对口人才,企业提前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2.5 改革考评方式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考评上,应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不但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并且还要注意考察学生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加以考察,而技术水平的考察只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学校可以借助于实际工作项目进行仪器设备操作、工作态度和实训成果考核。同时,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技能标准,对于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学生给予颁发相应证书,达不到标准或知识、技术掌握不全的学生,在颁发证书时应慎重考虑。此外,对态度的考核是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一种方式。学生的态度往往与其工作成果有直接联系。有的学生技术和知识比较好,但态度不端正,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发生失误,但目前尚且缺乏完善的考核态度的方法,因而高职学校恰恰可以在此方面予以创新。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电子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和岗位需求相结合。对于如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从师资力量、校企合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着手,全方位的优化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将知识积累和技能实训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臣健.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5):56-57.

[2]何建勇.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衔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13):179-180.

[3]郭继红,张咏梅.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9(3):75-78.

11.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英语 阶进式 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

按照国家教育部“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高校教学评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的要求,构建一个综合性、多元化、根据高职教学实践所建立的、动态化评体系不仅能成为检验教学模式改革成效的手段,更成为不断推动教学模式调整和改革的体系标准。在传统评价体系中教师稳居评价主体,学生则是评价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标准多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pet A、pets—3等语言类考试为标准;评价内容仅涉及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及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评价方式多为平时30%+期末70%或平时10%+期中20%+期末70%等固定形式。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评价结果片面,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按照市场行业标准及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建立专业的课程标准,又如何按照市场标准和就业要求来检验教学成果,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标准的确立

考评价体系通常包括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以上海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为例,该校应用英语专业09、10、11级共有毕业生266人,专业对口率66.17%,语言对口率28.57%,其中专业对口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五大市场领域:行政助理和文员、客户接待和市场、外贸和跟单员、语言培训和教育、专升本和出国留学,分别占到了38.07 %、29.55 %、13.07 %、6.82 %和12.50 %。行政助理和文员岗位主要的岗位证书是《全国商务文员岗位专业考试》、《行政管理师岗位证书》,客户接待和市场服务岗位主要的岗位证书是《客服服务管理师》证书,外贸和跟单员岗位的证书是《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和《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

按照“以岗导学,以岗教学,以岗评学,以岗促学”的方针和“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现以某毕业生在某会展公司从事业务拓展的实习岗位为例,进行考评设计。该岗位主要的职责是拓展海外业务,开拓海外会展项目,联络并协助国内客户办理出境签证,带领国内参展商到国外参加展会或订货会等,主要涉及联络、接待和翻译三个方面。从这个岗位职责和范围可以分析得出,该岗位从专业知识层面要求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一定的翻译能力,较高的会展英语专业词汇及一定的会展策划和管理能力;从岗位能力要求来看,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工作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踏实沉稳、抗压耐劳、心思缜密等综合素质条件。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应分解到专业的具体学科中,就成为了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标准,为课程教学、实训及顶岗实习设立了行业标准和要求。

二、高职英语动态考评体系的构建

在确立了考评体系后,考评主体,考评方式以及考评内容都必须围绕培养与市场岗位群所匹配的英语应用能力做出调整和改革,最终形成点、线、面,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循环推动的动态考评体系。

考评主体方面,在动态评价体系中,学生、老师、学校、企业四方在不同的阶段承担评价主体的功能。特别在学生实训、实习阶段,可以邀请相关社会机构、企事业用人单位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校企共同制订评价标准,也可以共同实施评。评价标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色,以专业学生主要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分散在每个阶段里,既是对应课程进行教学的标准,同时也是教学考评的依据。

评价方式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通过考试,以数字来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定性评价通过描述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判。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它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衡量课程质量。我们认为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评价学生的形成过程。具体的评价手段除了一次性的闭卷考试外,还可采用口试、访谈、讨论、观察、问卷调查、小论文、对照组评价,以及各种技能竞赛表现评价,如函电拟写竞赛、商务谈判比赛;参加各种活动表现性评价,如模拟广交会、企业专家讲座、担任展会志愿者等;加强实践性环节考核的表现性评价,如引入实训、实习、调查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证书(CNBECT)、剑桥商务证书(BEC)考试、口译证书等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

评价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各有不同,呈现由单一到综合、由知识到能力的进阶式动态变化。在基础语言知识学习阶段侧重对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根据各科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具备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侧重对学生如商务、会展、旅游等专业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如学生是否具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即能否流畅地使用英语开展各种商务活动,是否具备外事、外贸、商务实际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等;在实训、实习阶段,侧重职业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由校企对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表现,如实践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解决问题能力等做出共同评价。

三、结语

“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各校可根据本要求实施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积极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英语能力证书。”(《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只有从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四个方面革新现有评价体系,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单门学科与整体知识、知识考核与职业证书获取、学校与企业、科研成果与教学改革等广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进阶式动态考评体系,从而推动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之间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义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体系[J].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54-60.

[2]陈孟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11-15.

[3]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3-120.

[4]陈京丽.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探讨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3-37.

[5]杨斌武.论形成性教学评价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43-48.

[6]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1,(24):17-21.

[7]李曼.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考试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J].华夏教育,2013,(9):47-53.

12.高职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篇十二

1 基础化学实验的现状

1.1 实验现状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高职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当薄弱, 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大都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 相当的高职院校教学班级人数多, 只能以统一模式开展教学, 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加之实验设施、实验器材严重不足, 导致实验开设难度大, 也使得实验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个体情况, 总体实验效果不佳, 难满足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个人发展的需求[2]。

1.2 基础化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实验主体地位不突出。由于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惯性,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仍然普遍存, 加之基础实验室人员基于工作原因变动较大, 实验教学优势经验得不到很好继承, 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进度时有分离, 实验学时分配上普遍少于理论课, 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二是实验内容条块分离, 相对陈旧。当前基础化学实验中的无机、有机、分析、生物化学四门学科实验相对分散, 基础操作实验重复性开展, 验证性单科性实验较多, 综合性实验较少, 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关的实验项目较少, 缺少趣味性, 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总体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实验设施条件不足, 经费保证难。高职基础化学实验设施无论从规格还是数量上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求, 较为先进的仪器无力购买, 即使财政支持购置了贵重仪器, 对没有明显区位和产业优势的地方高职院校来说, 仪器运行经费也很难得到保障[3]。

2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思路与方法

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后续非化学专业教学需求, 如我院的畜牧、食品、作物专业, 其关键在于实验教学理念的转变, 实验内容自我“瘦身”与外部融合与衔接, 教学手段的拓展, 评价考核方法的多样化、立体化以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1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融合设计

基础化学实验是以学生学习化工基础技能和服务后续专业为目标, 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工作过程导向[4]的实验教学理念, 并以此构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5]。因此它无法按照学科要求开展所有的实验, 必须按照高等职业教育适度够用的原则, 一方面是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四门学科进行削减“瘦身”, 如溶液单元内容, 主要体验溶液的配置技能操作, 而溶液的依数性可以删减。我们以部分无机化学实验为例, 其部分自身融合设计见表1;另一方面, 四大化学学科必须为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和技能衔接和支撑, 因此我们结合畜牧、食品、作物专业后续实验, 协同开展实验融合设计, 相关部分融合规划见表2。

从表1来看, 剔除了生硬的理论和繁琐的计算, 无机化学实验更加简洁, 更加突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从表中2的综合融合实验方案, 既包含了学生的化学基本的实验技能, 又融合了后续三大专业的技能实验需要求, 体现了基础化学实验与后续专业的融合设计思路。

2.2 实验的分层化教学

分层化教学是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之一, 其现实基础是教学对象的层次化分类[6,7]。同样在基础化学实验领域, 学生层次化, 个性化直接决定了实验课程教学的不能采取非单一化教学老路, 而是要按照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文理生源、学生对基础化学掌握的不同情况, 我们将学生分为三大类, 即:一类是综合基础知识与实验基础技能好 (简称Ⅰ类) , 二类是综合基础知识与实验基础技能一般 (简称Ⅱ类) , 三类基础知识与实验基础技能较差 (简称Ⅲ类) 。我们将三类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在若干个小组里, 并分别承担不同工作任务和较色扮演, 如在皂化实验中, 一般3人一组, Ⅰ类学生承担组织者的作用, Ⅲ类扮演主要操作者, Ⅲ类定位为简单操作, 如称量及观察。实验整体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三类学生基于个性基础得到了不同实验工作体验和职业感受, 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 尽可能的关注了不同类学生职业发展。

2.3 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基于基础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改革, 实验的考核也必须顺应这样变化[8], 既要体现基础化学实验共性的要求, 也要满足三类学生个性需求, 要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为此, 我们以皂化实验为例, 设计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见表3) 。

从表3来看, 按照三类学生的分层实验教学, 皂化实验采取基础考核, 技能考核、创新任务考核为主, 学生自评、互评及实验报告为辅, 每一部分考核也按照三类个性情况, 应用分类分层分级考核, 将教师考核、理论考核、技能考试、学生自评、互评、任务创新融为一体, 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既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基本原则, 也尊重和关注职业教育对象个性需求。

2.4 校企合作、资源整合与共享

近200所国家级示范和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20%弱, 各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比例大致维持在20%~30%之间, 但它们大都有行业优势、地域、产业优势, 但这对于一般的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要改变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条件, 工作环境模式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校企合作[9,10], 实现办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利用企业优势的分析检测设备和工程师技能型人才优势, 将实际工作过程模式、工作任务的完成尽可能在企业完成, 让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工作过程, 达到共同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3 结语

通过对当前职业学院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并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理念, 以适度够用的原则, 提出基础化学实验自我“瘦身”与外部专业融合设计的课程改革思路、探讨建立分层实验教学与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并分析了普通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深度的校企合作, 能在贴近职业实际中去关注每个学生的职业个性发展, 充分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世霞.高职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山东化工, 2011, 40 (8) :96-97.

[2]徐平利.如何看待高职院校学生[J].职教论坛, 2009 (19) :23-26.

[3]徐平利.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四大命题”[J].职教论坛, 2011 (28) :12-13.

[4]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 2012 (26) :5-7.

[5]黄波.论高职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重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0) :166.

[6]刘瑾辉.高职基础化学理论课分层教学探究[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34-36.

[7]束影.对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 2009 (20) :47-48.

[8]戴蔚荃, 周长江, 林锦明.基础化学实验课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J].2012, 31 (5) :125-127.

[9]李春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常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2) :470-471.

上一篇:中美广告语言所折射出的隐蔽文化差异下一篇:社区网格化管理分片包户干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