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共13篇)(共13篇)
1.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篇一
音乐与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多元的非语言的沟通工具,它通过音乐本身的结构性和组织性直接影响着智障儿童的内在感情,使儿童得到对“美”的满足感,进而诱发儿童康复训练的活动力。本文通过探讨音乐与智障儿童康复训练,说明音乐在满足儿童自我满足的同时促进了统合运动机能,帮助儿童宣泄内在的情绪,使其在高效率的康复训练中,改善存在的运动障碍,预防可能出现的新的运动障碍,防止病情加重。
[关键词]:音乐 智障儿童 康复训练
一.音乐 ㈠简述音乐
音乐凭借声波振动,在时间中被展现出来,被人类听觉器官所感知,引起了一定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具体说来:
1开发人的大脑,提高人的专注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增加人的语言能力、刺激直觉和第六感官、提高IQ及强化右脑功能。
2音乐的震动特性可能成为压力处理的有力因素,具有对心灵松弛作用。音乐在引发心理的、认知的及生理的反应同时,消除工作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㈡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0-1岁间能够对声音做出反应;3-4岁能够感知旋律轮廓;4-5岁能够辨识音高、音区;7-8岁能够辨别协和、不协和音的能力;10-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学龄前的儿童,其思维正处在萌芽期,情感体验也比较单纯,他们对音乐只有初步的接触,对音响仅仅处于一种生理性的感性接受状态之中。当他们听到一些单纯、柔美、抒情的曲调时,往往会感到安静、抚慰;听到急促、跳跃的节奏音响时,会感到兴奋、不能自抑,甚至手舞足蹈。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心理发展水平、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有限,对音乐美的认识比较单一,总喜欢用自己的自然情感来认识音乐作品。此时儿童对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基本情感的运动方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感受,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但是还不能深层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仅仅只是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二.智障儿童及其康复 ㈠智障儿童
1987年,我国在进行全国残疾人抽样时使用的《残疾标准》中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人的智力活动功能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并显示出适应性行为的障碍。
智障儿童就是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儿童。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常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精神上的孤立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2无法完全的生活自理和独立,而焦虑、缺乏安全感;3为了摆脱歧视以正常人为行为标准要求自己,而出现自我表现的烦恼感;4过多的挫折和失败,而出现退缩现象或侵略行为。这些心理问题容易给儿童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根据智障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音乐的审美作用, 从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感入手,塑造智障儿童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音乐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松弛智障儿童的心灵,消除训练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引发他们的情绪﹑情感反应,促进想象和联想的发展,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当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共鸣”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来,取得事半功倍的康复效果。
三.音乐与智障儿童康复训练 ㈠训练中的音乐
“训练中的音乐”是指:音乐在临床训练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促进病人身心健康,以帮助病人达到康复为目的的音乐。
从音乐的物质特性上看,声音通过频率、时间、振幅、波形等物理属性被人主观感受为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音响的基本要素。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人通过听觉产生感知、理解、想象、联想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最终体验到审美愉悦感。
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声波振动都是极有规律的。声波震动引发了人体细胞组织的共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在消除和缓解了紧张状态的同时,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达到最佳的状态。音乐中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与性格。快乐、明朗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深邃、博大、宏伟的作品,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作品,能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
音乐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充满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的心理空间环境。我们把音乐作为一种交流和建立关系的手段, 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快乐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可以远离恐惧和压抑等情绪,帮助他们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的情感、智力和社会交往障碍。
㈡音乐在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音乐在康复训练中作为背景来使用,它的目的不在于智障儿童是否在认真欣赏或深层次地理解音乐内涵,其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在音乐的情景中受到感染,辅助康复疗法更有效地进行。
开始时,音乐以简单的振动渗透进智障儿童封闭的世界,产生共鸣,激起反应。儿童不仅直接从生理组织和本能行为中托载自己、容纳自己、表现自己,而是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意识中通过移情与抽象找到自己的存在,宣泄其内在的不良情绪。
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根据智障儿童心理、生理及相应不同的康复训练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激发儿童的情绪。面对在困难复杂的康复训练时,激发儿童低水平的情绪;在中等难度的康复训练中,激发儿童中等水平的情绪水平;在简单的康复训练中,激发儿童高水平的情绪。我们通过音乐对儿童情绪的影响,准确地把握情绪状态,使良好的情绪成为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促进力量。
音乐作为一种放松及积极感情反应的诱发刺激,为儿童生理提供了放松的线索,使儿童在康复训练中聆听或参与音乐历程得到一种愉快的经验,帮助儿童从分心状态或诱发焦虑之思考中再集中注意力,有效地的进行康复训练。
四.总结
我们把音乐做为一种调节智障儿童情绪的手段和工具,使儿童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克服情绪、生理及认知的障碍,使他们按自己的进度取得进步。儿童通过对局部肢体或躯体的康复训练,引起全身脏器功能的全面改善,从而改善和恢复智障儿童的机体功能、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沟通、社会情绪、感官知觉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全面地参加学校和社会生活。同时又有效地防止某些疾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增强全身状况和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报告》
2《儿童精神哲学》 刘晓军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张荣田 刑同渊 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4《智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南登崑 著 华夏出版社 5《音乐疗法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波兰] Ewelina Jutrzyna著
2.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篇二
关键词:音乐,智障儿童,情感,教育,康复训练
一、音乐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研究
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声波震动,在一定时间内被展现出来,人们通过听觉感官感知音乐的存在,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
音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音乐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大脑,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提升其创造力、语言能力,通过感官的刺激,提升IQ,实现对右脑的强化。第二,音乐的震动可以有效地抵抗情绪压力,为内心带来一种松弛作用,音乐引发心理、认知上的生理反应时,对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疲劳大有帮助,由此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示,人在0~1岁期间就已经可以对声音做出基本的反应,3~4岁可以感知基本旋律,4~5岁可以识别音区和音高,7~8岁可以进一步感知协调和不协调因素,10~11岁可以建立和声的观念,对音乐审美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和感知。
学龄前的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一个启蒙时期,其情感体验十分单纯,对于音乐的认知也才刚刚起步。对于音响只是出于被动的生理接受,同时也是完全的感性接受,当他们听到一些柔美、抒情的音调时,会感到抚慰和安静,听到一些急促和快节奏的音乐时,他们往往会比较兴奋,甚至会跟着音乐手舞足蹈。
智障儿童对于教师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认为教师说的话都是对的,教师的话有时候比父母还具有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和心智的发展尚有限,所以对于音乐的认知还是很片面的,喜欢用个人的自然情感去判断音乐,此时儿童对音乐的感知方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规模,能够和音乐进行基本的情感交流,但是并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知识单纯地获得表面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与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1、个性教学法
个性教学法讲究尊重不同智障儿童的差异性,根据其个性的需求以及本身具有而优势和缺点来确定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要学会进一步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强项。一个树之所以会长得十分高大,不是因为面面俱到,而是有一个树干窜得最快、最高,所以就需要智障儿童在这里发挥他们的顶端优势。无论是对于普通孩子还是智障孩子,学得多不如学得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能,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点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是教师需要做的。
2、差异教学法
差异教学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以这种方式更好地弥补学生在学习上的缺陷,鼓励其更好地发展。差异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适当的教育程度以及适当的教育环境,对于不同类别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当中,让他们对自己的有信心,并且在学习上树立一种紧迫感,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差异教学法,不要将某个孩子特地地分离出去,而是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渗透教学法
渗透教学发是利用强制性的手段挖掘儿童的潜在音乐细胞,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智障儿童要比一般儿童更固执,所以他们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更容易情绪化处理问题,音乐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要更有耐心,不能指责他们,而是要顺着他们,等到他们情绪稳定之后,在渐渐引导具体的课堂内容上。音乐具有打动人心的功能,它可以使得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事,启发学生的大脑,挖掘其潜在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利用渗透教学发是一个屏障。教师也经常听到学生哼唱一些歌曲,这些歌曲甚至难度要高于音乐课本身的内容,他们不用教师去讲解、引导,自主学习就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着实难得,也值得鼓励。从本质上来分析,是因为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以及一些媒体上获取了这些音乐信息,在潜意识里对这种音乐就有一种认知,所以模仿起来也毫不费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进一步丰富利用音乐丰富孩子们的认知。
4、实现音乐和画面结合教育
利用音乐和画面结合的方式优化欣赏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音乐和智障儿童的情感沟通,帮助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为其心灵画出一片纯净的天地。想象力往往要比知识更为重要,利用想象力推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使得他们的知识进化,丰富智障儿童的感情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理解,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三、结语
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优化智障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让儿童可以被音乐影响,因为音乐而客服自己的情绪和生理障碍,让他们可以不断地获得对自己行为认知的肯定。利用音乐,加强智障儿童在社会情绪、感官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侯朋飞.智障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菖机构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2:44-46.
[2]李春,付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6:44-47.
3.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篇三
关键词:音乐手指游戏;师生沟通;融入课程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身体的大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是大脑。手的动作与人脑的发育有着极为密切和重要的关系,对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助益。
手指操有着这么多的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考虑怎样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合理融入课程传达知识,让我们的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收到理想的效果。
我刚刚开始带智障孩子的时候,如何与智障孩子进行沟通是我最尴尬的问题。特别是刚刚入校的孩子,情绪往往是极不稳定的,一直不停地哭闹,常常令我手足无措。可是我发现,只要有音乐的出现,就能使孩子稍稍平静下来。于是,我选用了最简单的《拉拉勾》来与孩子共同玩耍“你伸小拇指,我伸小拇指,拉拉勾,拉拉勾,拉拉勾,我们都是好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孩子慢慢地被游戏所吸引,由于这个游戏的可操作性强,使孩子很快地学会,并能从中得到快乐,使孩子平静下来。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游戏来观察每个孩子的智力情况、性格,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游戏关系,把教师的位置摆放在“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把你当成自己的伙伴,愿意把自己真实的心理与教师沟通。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在音乐和游戏中为孩子传达知识
1.如何在唱游与律动课中如何运用手指游戏
为了增强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我自编“洗白菜”这首歌,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记忆这首歌,我加入了手指游戏,歌词内容是这样的:“洗洗洗,洗白菜,洗好白菜切白菜。切切切,切白菜,切好白菜炒白菜。炒炒炒,炒白菜,炒好白菜吃白菜。吃吃吃,吃白菜,吃完白菜身体好。”我记得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有兴趣,记得也非常快。通过上这节课使我更加肯定了应用手指游戏的好处。
对于轻度智力障碍的孩子,为了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小肌肉群的能力以及手脑的协调能力我设计了“弹钢琴”音乐手指游戏,让孩子以课桌为钢琴,每个乐句都以大拇指(一指)为起始手指,唱出一个字换一个手指。比如,大家熟知的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其中的一句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共七个字,就需弹动七次手指,依次是“大拇指(一指)、食指(二指)、中指(三指)、无名指(四指)、小指(五指)、四指、三指”。弹动的难易度可以根据学生调整,这样练习不仅让孩子感兴趣,而且使记忆歌词这一环节不再枯燥。
2.如何在其他课程中合理地应用音乐手指游戏
俗话说:“唱的比说得好听。”这句话在教学中同样适用。
例如,在上课之前,做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也能快速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上课前,做“坐好啦”的音乐游戏。“咚咚咚咚,山羊坐好啦。咚咚咚咚,小兔坐好啦。咚咚咚咚,大象坐好啦。咚咚咚咚,小猫坐好啦。咚咚咚咚,小鸭坐好啦。啦啦啦啦,大家坐好啦!”好听的音乐,有趣的动作,马上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教师在课前声嘶力竭地喊上十遍“一二三,快坐好”要管用得多。
在生活课上,在教授孩子文明礼貌方面时,可以玩“大拇指”的音乐游戏:“大拇指,大拇指,点点头,点点头,爸爸好,妈妈好,爷爷好,奶奶好……”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太枯燥,会非常有兴趣地跟着教师一遍一遍的练习。
生活语文课上,在让学生学习关于家庭成员方面时,我们可以玩“全家都醒了”的音乐游戏,大拇指是爷爷,食指是奶奶,中指爸爸,食指是妈妈,小指是自己。在交代清楚后可以开始玩耍,先单手握拳“早上早起身体好,爷爷起来了,点点头;奶奶起来了,摇一摇;爸爸起来了,转一转;妈妈起来了,弯弯腰;我起来了,全家笑嘻嘻。”
只要教师认真加以研究运用,相信每堂课孩子都能开心“唱”。手指游戏如果同我们的课密切合作的话,会给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
二、孩子之间的游戏能加深智障孩子之间的了解
在音乐手指游戏中,孩子能共同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好奇——从中得到快乐——感觉开心——情绪稳定——能够观察他人——知道关心他人——大家一起开心玩耍。”对现代的孩子而言,“大家一起开心的玩同一个游戏”时的这种心情,是十分宝贵的。
现代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之中同龄成员的缺乏,孩子在家中往往专断独行。日常的游戏无非是看电视,在家中和他人共同游戏的时间非常少。不是他们不想相互沟通,而是没有方法沟通。而音乐手指游戏,这种“不需要任何玩具的游戏”恰恰能充当这样一个沟通的“媒介”。让他们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开心的和人沟通。
综上所述,音乐手指游戏,如能妥善运用,将会成为教师和智障孩子,智障孩子和智障孩子之间共同玩耍,相互了解的良好途径,也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很好的“小道具”。
参考文献:
董丽燕.少儿左右脑智力开发手指操[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篇四
一、为什么要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0-7岁),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智力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康复、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残疾带来的危害。很多智力残疾儿童经过早期干预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就读。
二、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
(1)趣味性原则。要求康复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2)动态性原则。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
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3)生活化原则。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往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项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5)融合原则。融合原则强调
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6)小步子、多重复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 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7)充分发挥潜能原则。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童身上潜在的优势,充分利用积极的方面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1)感知能力:主要是训练视、听、嗅、味、触觉、平衡觉和动觉。(2)认知能力:主要是学习认识常见的物体、分辨常见的关系、形成简单的数字概念和基本的时间概念等。(3)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人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性动作和精细运动抓握、翻揭、搓揉、折叠等手眼协调能力。(4)语言交往能力: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说或写)以及语言的理解能力(听或读);(5)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进食、盥洗、穿着、排便、睡眠等的基本能力;
(6)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会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从参与日常生活活动逐步过渡到参与社会活动,直至适应社会。
三、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途径是什么?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利用教育资源,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残健融合的幼儿园、托儿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会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等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人员、家长及其亲友,因地制宜地开展日常生活训练、简单言语沟通训练、康复娱乐活动、知识培训和家庭互助活动等,使智力残疾儿童得到早期干预。
四、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让家长了解智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二是使家长掌握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三是帮助家长树立平常心,积极面对现实,千方百计地去开发、教育和引导孩子发展,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四是告诉家长寻求帮助的基本途径。
五、残联在智力残疾康复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1)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方案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发挥残联组织的协调、服务和推动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将智力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共同推进。
(2)动态掌握本地智力残疾人康复需求,协调各方面业务关系,建立健全康复管理、技术指导和训练服务网络,为智力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
(3)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康复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智力残疾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篇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培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智障儿童的将来或许不是辉煌的,但作为社会的公民,他们也有自己生活的需求,这就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智障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智障学生,残疾类型越来越多,残疾程度也越来越重,他们的言语、语言能力普遍较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如呼吸不畅、发声障碍、构音困难、吐字不清、词不达意等,再加上他们长期生活在自卑的环境中,极大削弱了其言语功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因此,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言语康复训练是所有康复训练的重中之重。
对智障学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年龄越小,康复效果越好。目前,我校共有智障学生79名,低年级(1-3年级)学生27人,通过评估发现,有言语、语言障碍的中重度智障学生24人,具体言语障碍为:1.重复发音2.起音困难3.言语中阻4.拖长字音5.随意停顿6.没有停顿。大多数学生有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构音异常情况:呼吸方式大多为胸式呼吸、对气流的分配差、唇部力量弱、舌根麻痹。在当前阶段通过对带有典型的、普遍意义的智障学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研究,旨在从这一角度寻求、探索和总结培智学校言语康复训练的规律、经验,更好地为中重度弱智学生提供服务。科学、合理剖析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障碍的原因,探索学生言语障碍的规律及特点,探讨言语康复训练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通过训练形成有效的言语康复训练模式。结合低年级智障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言语及语言康复训练,矫正他们的语言障碍,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言语康复是一门较新但发展较快的学科,美国约有80年的历史,日本约有30年的历史,韩国和香港约有20年的历史。目前,美国的言语康复位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言语康复的发展目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言语康复师严重不足,目前国家、省、市级言语听觉康复教师约3800名,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培养在职言语康复师约1000人,本硕博100余人,我国尚缺言语康复专业人员约14.2万人,言语康复师兼职现象,缺少言语康复专业的杂志等,现状不容乐观,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十年来,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昭鸣教授主持的“医教结合 智慧康复”活动已在全国各特教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他编写的《言语障碍评估与矫治》等书籍、创造发明的“启音博士”等医疗仪器、开发的《构音测量与训练仪》等软件,为我们开展言语康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另外,哈尔滨燎原学校、上海闵行区启智学校开展的言语康复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医教结合 智慧康复”是当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这一理念对促进智障学生的缺陷补偿、身心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 科学合理的评估及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方式,提高发音技巧及沟通的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利用现代化的言语康复设备、器具,结合先进的康复手段对学生进行言语康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大大改善学生的语流障碍,有效开发言语潜能,促进学生对言语交流障碍的心理和感情的调整,恢复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 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改善不良构音状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4.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
“言语康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专业化的评估和训练手段都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更加重视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特征发展的研究,加强关于培养智障学生言语、语言能力的相关知识和训练状况的理论学习和深刻思考,强化科研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中度智障: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35-50IQ或40-55IQ之间,约占智力落后儿童总数的20%。通过学习,他们通常可以形成基本的交际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但学术能力有限,其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经过训练也只能达到小学一、二年级水平,多数中度智力落后者有明显的器质性异常。如,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差,社交能力也很有限,运动能力有缺陷,有特殊的面容等。重度智障: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20-35IQ或25-40IQ之间。他们适应行为差,生活能力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资料,仍需要他人照料;语言能力、运动、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很差。经过长期、反复的特殊教育和训练,他们可以形成某些非常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无法自立。言语:指运用代码(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的媒介,通过这一媒介人们能够表达思想和感情。语言:指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的任何可接受的,有结构的符号系统。由语言、词法、句法、语义成分构成。言语语言交流障碍:指通过口语或书面语或手势语而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的需要,在这种交流能力方面出现缺陷。分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
言语康复:一套为矫正发声和构音缺陷而设计的与行为有关的技术和方法。现在也指用于失语症的康复和处理发育性言语障碍的技术和方法。2.支撑性理论(1)现代特殊教育理论。马克思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阐述,更让我们关注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智障学生语言学理论关于语言的系统研讨,将会让我们正确认识智障儿童言语缺陷的影响,理解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学生的言语康复训练。
(2)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发表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即智力多元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包括八项智能。多元智力理论有助于我们认清言语康复的重要位置,言语能力的提高应结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创造有利的情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主体在具体化、情景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给每个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促进他们自主发展。(4)“医教结合”理论。“医教结合”的“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医教结合的“教”是指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与补救性教育。(5)言语治疗理论。认真学习言语治疗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缺陷形成的原因,研究言语康复训练的缺失和困难,努力提高言语康复的效度。
(6)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而取得发展。成功教育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以成功后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习动机,改变自卑心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
五、课题研究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利于每一个智障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丰富、和谐的学校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个智障学生的潜力。培养智障学生具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成为社会大家庭中自食其力、有所贡献和自尊、自信的成员。
(二)具体目标: 着重研究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障碍的原因,研究康复训练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如何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口部运动训练,如何对学生进行构音训练,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言语交往训练,如何科学设置言语康复课程,建立多层次的语言能力的评估体系,如何构建高效的个训、集体教学模式等。通过康复训练,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呼吸、发声方式,习得所有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表达、交往能力,真正让智障学生的言语能力有较大提高,帮助其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人生目标,实现残疾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另外,借助此课题研究,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较强、本领过硬的言语康复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言语康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言语能力评估策略研究 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通过口部运动评估量表、构音评估量表、家长评估量表等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准确把握学生的呼吸、发声、构音、共鸣、听辨、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为制定适合的言语康复训练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找到自身言语障碍,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2.多元化康复策略研究 探索并形成不同类型智障学生(如自闭症、脑瘫、失语症、语流障碍等)的言语康复个训、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先进康复设备、辅助用具对学生进行呼吸、发声、构音、沟通、认知等训练,促进学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多角度实施策略研究
“言语康复”领域专业性很强,康复效果的好坏与训练的内容、策略、手段、强度有密切关系。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师资水平,立足课堂实践,探讨训练内容,创新语训途径,优化矫治方案,开发校外资源,形成研究合力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角度实施策略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康复效能。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分析现行言语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形成互动评价。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完善评价体系。2.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占有,了解国内外关于言语康复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言语康复的先进理论和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言语发展,提高 言语康复训练的效度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3.个案分析法:确定对象,跟踪观察、调查、训练,及时反思,完善评价的内容,改进评价的措施。4.实验研究法:采用纵向发展的对照研究法,注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研究评估方案对提高智障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作用。5.经验总结法: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会,组织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讨论总结解决的方法,凝练成功经验,形成研究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人员保证:课题组成员工作责任心强,均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有1名扬中市骨干教师,2名校级骨干教师,4名班主任老师。有1名老师在上海华师大参加过为期两年的言语康复训练师(研究生班)培训,并获得言语康复训练师资格,近几年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除了课题组成员外,发动语文老师、班主任老师参与训练,并要求学生家长参与,配合做好康复工作。2.学校保证:综合康复是今后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言语康复则是所有康复训练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倡导“让每个有需要的学生都享有言语康复”的理念,将在2015年1 月底邀请上海华师大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进行为期2—3天的言语康复培训。在课题开题后,学校将会为教师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3.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践研究提供必要的实践、物力和财力保证。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加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4.经费保证:在业务培训、资料搜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学校都能保证经费的落实。
九、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15.3——2017.2)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5.3——2015.6)1.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证报告、课题研究设计报告。2.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成立课题组机构。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制定课题研究方案。4.课题正式开题。负责人:左扬宁
(二)实验研究阶段(2015.7——2016.8)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2.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3.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负责人:左扬宁 杨扬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6.9——2017.2)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2.汇编各项研究成果。3.现场结题,邀请专家结题鉴定。负责人:杨扬
6.智障儿童平衡板感统训练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对前庭固有平衡的建立。二.要求部分学生会独立晃动平衡板。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学准备:晃动平衡板`大皮球感统录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看感统训练录像。
请小朋友看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站在什么器具上?你们想不想也和他们一样做游戏啊?今天我们就进行晃动平衡板的训练。出示课题:晃动平衡板。
二.(1)引导学生观看感统训练录像初步认识晃动平衡板。
(2)出示晃动平衡板,认识平衡板的形状颜色会说出平衡板的名称(晃 动平衡板)。三.指导练习:
(1)讲解调整板上姿势,上姿,保持重心的平衡。
(2)l老师作示范演示,讲解如何调整站姿,保持重心的平衡。
(3)学生练习,老师依次指导,逐个纠正,个别辅导。四.胆怯,不敢上板练习的同学不急于要求他们上板练习而是耐心的进行鼓励,帮助,请他们观看别的同学做上板练习。
五.请勇敢的小朋友独立上板,进行板上游戏(拍皮球,传球),激起胆怯同学对晃动平衡板的学习兴趣。
7.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篇七
一、充分发挥唱游与律动教学的作用, 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语言的发展
智障儿童因先天的缺陷和各种不同的原因, 造成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明显落后于正常的孩子, 所以他们说话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压抑。但是他们喜欢唱歌跳舞, 喜欢和别的小朋友做游戏等, 在活动中显得比较活泼开朗。这时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 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大好机会。特别是在唱游律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来发展智障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多彩的图片, 学生边听边做动作。在欢快的氛围中, 学生慢慢就学会了这首歌, 并且理解和记忆了歌词, 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又如, 在学习了“交通安全拍手歌”后, 教师和学生间或学生与同学间可以进行对唱。
T:你拍一;
S1:我拍一, 交通安全数第一;
T:你拍二;
S2:我拍二, 红绿黄灯要看清;
T:你拍三;
S3:我拍三, 不穿红灯保安全;
……
这样, 教师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接受、输出技能, 又向学生灌输了交通安全知识, 增加了对学生的常识教育。在一天的课程结束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东西?学会唱哪几首歌?做了什么游戏?喜不喜欢今天的课程?”
在唱游律动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又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发展了他们的语言水平。
二、充分发挥唱游与律动教学的作用, 促进智力障碍儿童交往情绪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
心理学表明, 智障学生的情绪本质上是和健全人一致的, 但智障学生由于智力障碍, 思维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对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和把握。所以, 教师要从智障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 使智障学生能及时地调整心态, 获得积极而乐观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舞蹈等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绪, 并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音乐, 做一些放松训练, 有效地安抚学生过激的情绪行为, 使兴奋的学生逐渐安静, 焦虑的学生逐渐放松, 愤怒的学生的怒火逐渐熄灭。
三、充分发挥唱游与律动教学, 促进智力障碍儿童集中注意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 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注意, 注意是保证学习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而智障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稳定, 坚持的时间比较短的问题, 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分散。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活动效率和心理发展水平。因此,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律动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号的提示, 帮助智障儿童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例如听到击鼓声就开始做跑步的动作, 听到击掌声就安静下来等。在进行表演时,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延长智障儿童表演前的等待时间, 以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唱游律动教学的作用, 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慢, 除了语言能力, 运动能力发展得也比正常儿童迟缓, 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差。音乐对矫治智障学生的协调四肢活动功能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伴随音乐做运动是唱游律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中常采用儿歌说唱形式, 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 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小动物唱歌》时, 学生分别戴着动物头饰, 模仿着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姿势, 愉快地参与到了活动之中。又如, 教师可让学生听着音乐做广播体操, 全面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形成良好的思维活动氛围。学生在活动过程了解了活动的内容、做法、过程、规则、注意事项, 掌握动作要领, 不仅促进了运动能力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记忆、领悟和反映等能力的发展。
总之, 通过唱游与律动教学, 教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知事物, 启迪思维与想象, 发展基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得轻松,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快乐地进行学习, 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在研究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状况的基础上, 简要论述了如何利用唱游与律动教学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水平, 增强他们情绪的感受力和表达力, 促进智力障碍儿童集中注意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唱游与律动教学,智障儿童语言,情绪,集中力,运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非, 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郁美兰.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正.
[3]张鸿懿, 马廷辉.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华夏出版社.
[4]汤盛钦.特殊教育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8.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二 篇八
(二)三、加强阅读与交往能力培养
由于听力障碍,学前听障儿童通过听觉系统所得到的语言信息比正常孩子少得多,语言、认知、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相对滞后。因此,听障儿童学前阅读,不仅是听障儿童从书面语中获得含义、发展思维、培养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他们开始接触书面语的行为表现,更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尝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教师或家长演示阅读,如教师指认图片教学生发音阅读,帮助学生把具体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图画、手语(自然手语)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书面语;二是布置阅读的环境,如在教室的墙上、黑板上和宿舍里都张贴图文并茂、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放置页数为3—15页的少儿图书,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来阅读,培养阅读习惯。三是师生或亲子阅读活动,如每天利用十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比赛复述学过的故事,每天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3页书或两篇小短文,每月组织一次亲子故事比赛活动等。这些做法较好地培养了听障儿童的阅读习惯,初步学会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对他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能起积极的作用。现我班学生不仅喜欢向老师借书看,还和同伴们互换图书阅读,班级中课外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
由于听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在社会交往中显得格外吃力,大多有胆怯、退缩心理。
交往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为让听障儿童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在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做法是:第一,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意识,如通过“打电话”、“请客”等角色游戏,进行对话训练;第二,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技能,如教给学生礼貌用语,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离开学校说“老师再见”,借别人的书说“请借给我看看好吗等;第三,为听障儿童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如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天下午组织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上课、一起游戏;第四,带学生走出户外进行现场与人交流教学等。这些训练活动,增强了听障学生交往的勇气,初步有了与人进行口语交流的习惯,有的喜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四、有针对性进行言语矫治
人类的语言活动是通过发音器官来实现的。发音器官包括动力器官、振动器官和构音器官。动力器官包括肺和呼吸肌群,主要对发出气流的调节,关系到语言的运用和音量的大小。振动器官主要是声带,能够产生声音。构音器官包括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它在语音形成中产生共鸣作用和控制语言清晰度。大多听障儿童发音器官长时间得不到锻炼,发音舌头都开始僵化,连一个很简单的“b”都不会说,又因缺少听觉的反馈,不能及时地矫正自己的发音,发音说话中有许多缺陷。比如:发音不到位,音量小,缺少声调的变化,停顿不得当,有时发假音、冒高调等,因其语言的清晰度比较差,严重影响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质量。
教学中,我对听障儿童言语中存在的异常缺陷进行生理病理机制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矫治,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1、阿克森疗法。主要是通过改善气流控制,提高声门的伯努利效应。如腹式呼吸的基础上,以慢节律唱各种元音(如a-a-a-),然后节律加快(a、a、a„„),如此慢、快节律反复交替训练。
2、哈欠叹息法。主要松弛呼吸,将声带张得最大,咽缩肌放松并且收缩舌骨上时,肌肉能产生吸气式哈欠,呼气叹息将声道打开,咽部搞得很大,使咽部膨胀,如发/i/、/a/,听上去不费力。
3、发音练习法。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坚持每天练习唇操、舌操、呼吸操等,以训练发音器官的灵活度,进而进行拼音拼读、说话停顿与重读训练。如教鼻音m、n时,让学生摸着鼻子感觉鼻腔的振动;学习句子时划出停顿的位置等。
这些言语矫治法,我坚持每天进行训练,并有效地运用到听障儿童的言语异常矫治中,使学生不仅“听得明白”,而且还“说得清楚”。
五、融合家庭康复、社区康复
听障儿童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唯有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康复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康复效果。为此,在加强学校康复训练的同时,我努力将康复训练融入家庭和社区。
1、建立家庭康复的环境
(1)指导家长给家里的物品标签,每天教孩子学说话,认读词语卡片,玩亲子游戏等,将家庭康复训练融于浓浓的亲情之中。(2)让家庭全体成员参与学校康复训练,如每学期一次和家长拟定孩子听力语言康复个别训练计划;每月一次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听力状况和助听器补偿的效果,学习使用助听器与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听课,接受亲子同训;每天家长及亲人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康复训练作业,复习和巩固孩子学过的内容等。(3)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促进孩子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如要求家长善于抓住各种契机,诸如观光、散步、购物等生活情景,教孩子认读商店的招牌、路牌,引导孩子说说他们的感受和见闻等。
2、营造社区康复氛围
(1)建立“爱心老师”队伍。一是结合大、中学志愿者活动,实行每周日“爱心老师”来校为听障儿童康复服务。如“一对一”教学生学说话,“结对子”到校外体验生活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口语交往能力提高很快。二是针对听障儿童家长大多数是文盲或工作忙,请其邻居的中小学生当“爱心小老师”,指导听障儿童完成家庭康复训练作业,带听障儿童到普通学校去开展活动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听障儿童语言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2)加强康复的后续教育
后续教育是学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任务是巩固好学前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把他们的语言习得由主要是特殊途径引导到自然习得的途径,使他们能与普通儿童融合为一体,接受平等教育。也就是说,要将学前康复成功的听障儿童,送进普通学校或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
为确实听障儿童成功随班就读,我和同事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联系普通学校或幼儿园,让康复的听障儿童就近入学;二是定期到普通学校或幼儿园指导教师做好康复教育工作,当他们的巡回指导教师;三是每年组织一次随班就读学校经验交流会,资助贫困随读生,表彰优秀的随班就读教师和学生等;四是免费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听力语言效果跟踪评估,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到随班就读家庭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工作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巩固听觉语言康复的效果,让随班就读学生安心就读。目前我所教的听障儿童进入随班就读的有20多名,基本适应普通学校或幼儿园学习环境,其中市十小陈丽娜因学习成绩优秀,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学校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被湛江电视台第一视线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9.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篇九
联系人:陆老师***
地址:银川景墨家园A区金色阳光幼儿园3楼
学校网址:http:///
宁夏有孤独症儿童2300多人
“这是一群孤独的„星星‟,他们能看到东西却视而不见,能听到声音却充耳不闻,能与人交流却闭口不言。”昨日是第二个世界孤独症日,由我区孤独症患儿家长发起,自治区残联协助,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重点扶持的爱儿园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银川成立。
据了解,目前全球共有孤独症患者3500万,我国有150万,学龄前儿童有10.4万,我区有孤独症儿童2300多人。从2003年开始,国家教育部组织了专门的教师培训项目,中残联等也将孤独症康复培训列入“十一五”规划,并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
爱儿园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是我区首家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开创我区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先河。它是集教育、心理、社会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训练机构,被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列为2009年初重点帮扶对象之一。该中心于2009年初开始筹建,能同时接纳30名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成立仪式上多位医学界涉足孤独症研究的专家座谈献言献策,宁夏社会福利院院长杜勇认为,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的师资是关键。虽然这里的老师有一部分是帮助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的家长,有一定的经验,但仍需要专业培训。他愿意为中心老师不定期开展培训,帮助中心不断发展。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方建群博士称,孤独症属精神类疾病,越早发现越好治愈,作为医疗机构要及时发现识别,让孤独症患儿尽早接受康复治疗。因为有孤独症患儿的家庭要承受比平常人更多的压力,她愿意为这些孩子和家长无偿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表示,会组织社会有爱心的志。
儿童雨人:那些孤独的花朵
他们是孤独的花朵,沉浸在自我的空间里,能看到东西却视而不见,能听到声音却充耳不闻,能与人交流却闭口不言……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又称自闭症。因反映相关题材的影片《雨人》,“雨人”成为孤独症患者的俗称。
4月2日,第二个“世界孤独症日”,记者走进“爱心园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把目光投向这群特殊的孩子们。
在康复中心略显简陋的教室,5个孩子围坐在老师面前,不时挥动着小手回应老师讲课的内容,与正常孩子不同的是,他们都由家长抱着。“表面看上去,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没区别,但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不会正视你的眼睛。”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男孩名叫星星(化名),已经5岁了,被确诊患有孤独症已经两年多了。
星星的母亲赵晓梅(化名)告诉记者,星星在两岁之前,与正常孩子几乎没有不同。可到了两岁半的时候,她发现星星经常一个人呆呆坐在角落里,不同任何人说话,而且从来不用眼睛正视她。“我们在很多医院做了检查,都没有结果,后来还是银川妇幼保健院一名医生怀疑孩子是孤独症。我们又去了北京一家大医院。”检查结果让赵晓梅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儿童孤独症。
此后,赵晓梅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带着星星踏上了治疗的道路。一年多的时间里,母子俩先后辗转于北京、辽宁等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赵晓梅重复着白天陪儿子上课,晚上陪儿子锻炼的单调日子……期间,她结识了同样来自我区的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同样的境遇让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爱心园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正式成立,帮助孤独症儿童家长缓解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据统计,全球有3500万人患有孤独症,而我国约有至少150万名孤独症患者。其中学龄前儿童约有10.4万人,我区已发现2300多名患有孤独症的儿童。
目前,我区对孤独症的救治尚停留在民间层面,虽然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给予了大力协助,但由于对孤独症的救治未上升为国家行为,也未被纳入医保范围。孤独症患儿的康复需要和老师“一对一”训练,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家长和民间机构的自筹经费往往有心无力。同时,由于对孤独症的不了解,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关注极少。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曾多次举家搬迁。对于孤独症儿童,社会给予他们的出路更是异常狭窄,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中学,孤独症患儿都被以各种方式和理由拒绝着。而对于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家长来说,更严峻的现实是,随着孩子年龄增大,他们如何自食其力还存在严重问题。
宁夏:关爱自闭症儿童 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
新华网宁夏频道4月3日专电(记者刘海)伴着音乐节拍,十几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费力地“起舞”,简单的动作在家长的帮助下才能够勉强完成,有的孩子干脆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听任妈妈摆弄自己的手臂……这是记者在宁夏银川市爱心园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看到的场面。表演节目的孩子都是孤独症患者,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3岁。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映、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等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也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据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患孤独症的儿童通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性情孤僻,常常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就像黑夜中独自闪烁的星星。
正在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悦悦今年8岁,家住银川,3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从此跟随父母踏上了漫漫求医路。“这些年我们带着孩子辗转于北京、天津、上海、郑州、山东等地的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已经花了20多万元。除了经济负担,我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悦悦的父亲韩先生对记者说。
2009年4月2日,由宁夏残联协助并重点扶持的全区首个“民办公助”爱心园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银川挂牌成立。随后,韩先生把女儿送到这里,暂时告别了四处奔波求医的生活。和悦悦一同接受康复训练的还有来自宁夏、陕西、福建等地的10多位孤独症儿童。
“因为病情的特殊性,孩子们通常要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辅助康复训练。我们采取教师个别化教学和家长陪读、家庭辅导计划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们提供感觉统合、语言、认知、精细动作、大运动、社会适应、生活自理、行为等各项能力的综合康复教育。”爱心园创办人陆菊梅老师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孤独症患者3500万人,其中40%是儿童,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名孤独症儿童诞生。我国至少有150万名孤独症患者,其中学龄前儿童约有10.4万人。宁夏已发现2300多名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可是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宁夏孤独症康复机构发展还相对落后,治疗机构只有3家。对于庞大的孤独症群体来说,接受治疗的只是极少部分“显性”患者,还有很多“隐性”患者没有及时救治。
10.智障康复老师感悟 篇十
我的工作是为学生们最终进入社区和现实世界作好准备。学生们要学会读菜谱、查找公交路线、写求职信、安排时间和使用金钱等等。阅读时,我常选艾德玛( Edmark)交往语言系列丛书,它含多套100个快餐/餐馆词汇、食品名称词汇、工作/职业词汇。我不用市面上出版的数学课本,而是把重点放在识别货币及面值、计算技能、认识时间、价格和测量尺寸等项技能上。
在小组课程中,我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材料,以便能一起练习和回答。最初阶段,我的策略是用反馈进行重复,我们一遍遍地练习归纳地点、人员、材料和机会的能力;我制作了单词卡片,以便学生们带回家练习;我还用一些常见的单词和熟悉的测量尺度制作成食谱。当他们运用学会的技能读报纸上的食品名称和电影放映时间时,我很激动。
我们每周至少指导学生煮一次饭。学生们已经会使用多种厨房用具;我们还开展油漆书架、剪纸装饰桌子、修整围栏等活动;在基本社区生活指导时,学生们练习检验书籍、买邮票、寄包裹、购物、银行开户、预定、买食品付账;在学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工作相关的实践练习,如送邮包、灌装饮料、浇花、接电话、将纸比较分类、把硬币分类并包裹好、切碎纸等等。我强调他们独立开始及完成整个活动的重要性。
激励学生和自我激励
我喜欢创造新的机会和实践,以便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有趣味、有效果。例如,我倾注情感制成了拍卖会节目让学生加强实践:学生们按学校规定完成工作可以挣钱,做得好时可以得到奖金,如帮助别人;破坏规定,要付一美元罚金;学生们的责任是填写存款单并保持账户平衡,我实行检查制度并坚持得很好。有的学生在填写存款单、贴邮票、写日期和确定贴邮票数等方面有困难,我们会在下次拍卖会时让他们多加练习。看到他们学会支配钱时,我很激动。
家长交流
家长们清楚地知道,无论我在家里或者学校,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给我打电话。庆幸的是我们教室有电话,学生们可以练习打电话的技能。当他们拿起电话,听到另一端传来家长的声音时,他们很激动;我们每周有一次时事通讯课,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写一篇文章;我用数码相机拍下教室活动时学生们的图片,也写出下一周即将进行的精彩活动内容,让所有学生带一份时事通讯的复印件回家;同时,我们也给其他老师和相关的服务专家及每个家长发电子邮件。
作为一个特殊教育教师最喜欢什么
了解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兴趣是我的挑战和爱好之一。“项链生意”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活动,成为许多学生的活动课程。我们住在“伯克郡”,这里的传统是很多人避免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伯克傻瓜。两年前的足球赛季期间,正逢我们的活动是做伯克项链。那次,每个学生都做了伯克项链戴在身上。其他老师看到了,纷纷请我们为他们及他们的朋友做项链。这时,一个好生意点子诞生了!它可以展现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和水平。我很激动地看到学生们在制作和出售他们的产品时培养起来的多项技能和自我评价水平。学生们轮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例如:新产品经理、市场经理、质量控制经理。这让他们学会了怎样购买需要的材料、制作产品和销售产品;也学会了如何管理、消费金钱和使用所得的收入。
11.语言发育迟缓康复训练方法 篇十一
(一)语言训练之前应了解儿童的语言状况 :发展迟 缓儿童除了语言发展迟缓造成字汇太少、句子不完整之外,通常还会伴随其它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构音问题、声音沙哑、发声困难、口吃等困难;唯有在对儿童目前的语言状况做一个了解之后,才能定出语言训练的目标。
(二)最好是安排定时、定点的活动 :在对儿童进行 语言训练时,最好能够定时、定点。训练的时间以每次十分钟dG十分钟为宜,因为太长的时间会造成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倘若真的无法采取定时、定点的训练时,则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教育的方式;机会教育必须掌握一个重点,那就是你运用的题材除了必须符合训练目标之外,还必须是儿童有兴趣,或者能引起他的好奇心。
(三)减少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到最低程度 :有一个观念是家长所必须建立的,亦即在儿童学习的环境中,除了教材与用来诱导他学习的奖励(如糖果、点心)之外,不应摆设其它杂物(如在书桌上摆设玩具、音乐带???等等),以避免造成儿童分心。此外,在此我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要提出来与各位家长分享:在鼓励孩子时,精神上的鼓励(如口头赞美、拥抱)会比物质上的鼓励(如奖品、金钱)来得好。
(四)事先设计活动的内容 :就自己孩子的心智年龄 ,挑选适当的教材(通常采用二至三岁之儿童教材),主要是语言方面与认知方面的教材。良好的辅助教材会使训练的过程变得更活泼、更有兴趣。
(五)以渐进的方式安排小步骤的学习:每次所定的 学习目标不宜太大、且应具体,同时要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连贯性。进度太快易造成儿童在学习上产生挫折,而发展迟缓儿童的挫折忍受度是比正常儿童来得低的,所以在教导发展迟缓儿童学习时,应采取较小步骤的目标。
12.脑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篇十二
1、运动疗法:
(1)床边运动治疗:早期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活动和牵伸等)、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当患者病情稳定能适应治疗并可坚持30分钟以上时,转到治疗室进行治疗。
(2)一般运动治疗:继续进行被动活动、牵伸、呼吸训练、翻身训练、并发症的治疗,并利用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方案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锻炼和协调性治疗,以及各种体位的转移能力练习,同时进行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站立床的治疗。在步行练习之前进行减重训练,随着治疗的进展,若患者达到自己步行或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步行,则对其进行步行能力的训练,内容包括步态训练(重心转移、支撑和迈步等)、立位平衡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控制双肩步行训练和控制骨盆步行训练等。
(3)室外运动治疗:治疗的最后阶段则是在社区或室外训练场所对患者进行实地步行、耐力和上下斜坡和台阶的训练。
2、物理治疗:
早期:选用直流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传导热疗法、超声波疗法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促进渗出物的吸收,降低肌肉张力。
恢复期: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痉挛肌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光疗法、磁疗法、冷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改善运动器官的组织营养,增加活动能力,促进功能恢复。
3、水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辅助运动、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步行训练)。
4、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专门训练,严重病例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功能,有条件的单位可使用电脑辅助训练、远程训练或虚拟现实训练。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失认症训练或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定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图形、图像辨认、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等,提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识或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ADL训练:早期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人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手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维持和改善上肢ROM、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建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3.言语治疗
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专门的失语症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算、交流能力训练等内容,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力训练等,部分患者需进行吞咽训练,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先进行针对性训练。4.中医康复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
(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两周始行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13.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篇十三
上传: 彭琅
更新时间:2012-12-28 12:27:15
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智力残疾人的康复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的康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党中央提出: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就拿我们学校的智残教育来说,也推行了“ 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教育模式。早期康复对智残孩子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智残孩子的康复场所最理想的莫过于家庭,而家长则是最适合的康复师。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多数来自社区康复协调员,你们的职责就是指导好家长如何进行家庭康复,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一、智力残疾的概念
(一)智力残疾的定义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残疾是智力落后于普通人的一种症状。说它是症状,因为它不是疾病,而是由各种病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神经系统的发展发生停滞,而表现出的大脑功能障碍。智力残疾包括:
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儿童)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成人)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老人)
(二)认识智力残疾
1.智力发展的不平衡:任何一个智力残疾在他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组成智力的各个方面的残疾程度和发展速度并不完全相同,这就是个体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了解智力残疾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残疾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需要为他们设计个别康复训练方案。
2.智力的高低没有绝对界线:轻度智力残疾与普通人之间确实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有许多智力残疾人,需要人们稍稍的帮助就可以走上健全人的生活道路。尤其在他们年幼的时候,这种帮助就更为重要。但若残疾程度很重,则终生需要帮助。
(三)智力残疾的分级及各级特征
每个智残儿童彼此之间各不相同,根据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智残儿童分成4级。现分述如下:
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
极重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20分以下。适应行为极差。他们往往有严重的脑损伤,常伴有多种残疾和癫痫。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有人照顾。
二级智力残疾(重度)
重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20~35之间,适应行为差。他们往往有先天性的疾病和较重的脑损伤。有简单的交往能力,但生活不能自理。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
三级智力残疾(中度)
中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35~50之间,适应行为不安全,这些儿童中的大部分有脑损伤或其它神经障碍。可以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往,但是语言简单。生活可以半自理,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能。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轻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50~70之间,适应行为低于一般人的水平,由于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读、写、算等基本的文化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所以往往在上了小学以后,问题才暴露出来。二.智力残疾儿童的诊断
1、早发现 ①观察
最先是动作方面发育迟缓,如不会抬头、翻身,坐立不稳,不会爬行等,手部动作笨拙,协调能力差,手眼不配合等。然后是其它方面发育缓慢,如不会说话,词汇贫乏,不能与儿童一起玩耍,不会自己上厕所,穿衣,吃饭等。②比较
与别的同龄儿童比较,发现存在异常。应该全面进行比较,如果较多方面异常,应引起重视。③咨询
当发现孩子存在异常,应该及时向专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医生或是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训练员进行咨询,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诊断。
2、筛查
是指对可疑的儿童作初步的认定,以便决定是否作进一步诊断。其目的是将确定不是智力残疾的儿童排除。
3、诊断
智力残疾儿童的诊断必须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和康复机构进行,由专业人员诊断鉴定。早期诊断一般采用正式的智力测验工具和社会适应量表,从智力和日常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诊断。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如染色体、神经发育、大脑病理等。
4、早期干预
一、什么叫早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一)家庭康复训练的基本要素
1、康复训练的内容
主要有六个领域: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训练计划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制订,过高,孩子达不到,容易产生挫败感,过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耽误了康复时间。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3、实施康复训练活动
家庭的康复训练活动,一是个别训练活动,二是情景训练活动。(1)家庭个别训练活动
家庭个别训练需要在固定时间中进行。例如,每天训练时间:下午:6:00—6:30,晚上:8:00—8:30。两次共用1小时左右比较适宜。另外,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家长应拟定出简单的训练内容来。家长将安排在个别训练时间的目标进行分析,设想用什么活动去完成。家庭康复随时随地,尽可能利用家庭现成的一些玩教具和生活用品,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丰富的游戏、娱乐环境,并有目的地购置、制作玩教具;条件有限的家庭,因地制宜,自行制作,比如:1个旧纸盒、一把小豆子、一双筷子,就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个别训练的教具应提前准备好。
(2)情景训练活动
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的主要的训练方式。如起床、入厕、盥洗、吃饭、购物和社区活动等生活情景都是情景训练的良好机会。情景训练也需要有计划安排,按照康复计划,在一定的阶段有意识地安排必须目标。由于情景训练看似随意,因此特别需要有目标的引导。在情景训练中要注意安排休闲娱乐活动、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情景。与个别训练相区别,情景训练主要运用日常生活中物品,在自然的生活状况下训练。情景训练的关键是家长要培养起在日常生活中按一定目标训练儿童的意识。
4、做好康复效果评估
康复训练始终伴随着评估。主要有三类,训练中的评估、阶段评估、总结评估。
目前主要是依据活动的独立程度,评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分为四级:
第一级,自己独立完成,给最高分3分。
第二级,口头协助完成,给2分。
第三级,身体协助完成,给1分。
第四级,完全由他人代替完成,记0分。
每一个训练目标在训练前有一次评估,在训练后又有一次评估,通过比较训练前后的分数,从中看出训练的效果。
(一)训练中的测评
每次训练完成后应有对训练目标的测评,应作好测评记录。家长可以根据测评的结果分析训练的情况,调整训练的重点,以便得到更好的康复结果。
(二)阶段测评
一个阶段训练完成后,家长应与训练员一起对智残儿童的训练效果进行测评。按康复目标一项一项地分析,哪些目标已达成,哪些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在测评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看出经过一阶段的康复训练,儿童有了哪些进步,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调整,制定出适合儿童情况的新的阶段计划。
(三)总结评估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二)家庭康复训练中坚持的原则
家庭康复训练是系统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康复训练有利于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决定着康复训练的成败。常言道:“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这两句话表明家庭在智残儿童系统康复训练中具有特殊地位。家长在康复训练中应掌握好以下原则。
1、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
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是实施系统家庭康复的必要条件。家庭应该是干净、整洁、安全的。对家庭康复环境的要求首先是安全。居家的阳台、门窗、不可让孩子随便攀爬,家中的电器、药品、食品的放置与食用要安全,锐器的使用与放置如:剪刀、刀子等应放妥当等。
家庭应有一个适合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的身心环境。这要靠家庭成员去创造,家庭的成员都应该关心、爱护孩子,让他感受到亲人的爱。如果家人争吵、打架,相互埋怨或互不理睬会给智残儿童造成心理创伤,易使他们变得冲动、易怒、粗暴、多疑或沉默,拒绝与他人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就没有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健康的环境。也有些家长对智残儿童训练时碰到了挫折,产生了不耐烦的情绪,大声责骂儿童,使他产生了畏惧、怕学习的不良心理,最后也会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当然过度溺爱、放纵的家庭更不是真爱,也不算是良好的身心环境。例如:他已经长大了,但母亲还是一直把他抱在手中;家长在孩子应该处理生活以后的很长时间,仍然继续给他喂食、穿衣、梳洗;家长怕儿童出去玩耍受到欺侮,限制他与小伙伴接触等。这些过度保护方法,会使儿童养成依赖家长的惰性,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也就会处处碰壁。儿童本身对环境适应就差,家长这种看似“保护”的做法对智残儿童,只能助长了他对别人的依赖。
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庭成员的态度应当一致。
2、有计划、有测评的原则
系统家庭康复训练强调个别训练计划,家庭训练计划的拟定促使家庭训练有目标、有步骤、有阶段地进行,并且强调对训练全局的掌握。测评将使家庭康复效果得到证明,并且为以后的训练提供依据,变随意的、难于坚持的家庭训练为较为规范的、有明确目的、有检查督促的、真正有效的康复过程。
3、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的原则。特殊儿童的发展一般要低于同年龄儿童的水平,尤其是接受能力,因此,在干预中一定要制定适合个人的干预计划,不能横向比较,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指导孩子,要允许他们有反复。
4、坚持一贯要求,持之以恒的原则。特殊儿童的训练,是一项艰苦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既耐心细致,又要严格要求,尤其是家长和一起生活的其他成员,有时看到孩子的训练遇到困难,家长会包办一下,特别是祖辈,因此,家长要坚持要求,持之以恒。
5、小步递进,适当协助的原则。特殊儿童在训练中要注意小步递进,要把训练的项目尽可能分解到最简单,便于儿童操作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在必要的时候适当给予帮助。比如,在指导孩子学习自己扣纽扣或拉拉链时,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把衣服脱下来练习,等掌握一定方法后,再穿在身上练习,当孩子不能完成时,教师或家长可以手把手指导孩子帮他完成。
6、多给孩子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成功的原则。训练孩子时,要注意正面鼓励,及时表扬。表扬的方式可以亲亲、拥抱,也可以伸伸大拇指、鼓掌等。经常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帮助他们成功,可以增加孩子的训练兴趣。作为指导教师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进步,有些成功可能在成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对特殊儿童来说,却是付出了很多努力,要珍视他们,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不断进步。
7、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进行训练
利用生活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训练的一个特点,也是正确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家庭康复是在家庭自然的生活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有很多内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这就需要家长善于利用情景,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训练。例如“礼貌”作为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是必须要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内容,切不能正襟危坐对孩子说上半天,孩子不知所云,而是利用客来客往遇见熟人打招呼等不同的场合,教会或提醒孩子做到与人交往时要在礼貌,并且不断反复强化。再如带智残儿童外出的时候,可以教给他许多东西,如认识交通工具,商品、建筑物等认知方面的内容,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东西。在这种状态下学习,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基于这些特点,家长应随时利用各种机会、场合,有意识地对智残儿童提出要求,进行训练,他们往往会记得住、说得出。当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都需要家长进行不断的重复。
(三)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运动能力训练
1、翻身 侧卧位翻到仰卧位,仰卧位翻到侧卧位,侧卧位翻到俯卧位。
2、坐 保持长坐位3分钟,保持端坐位3分钟。
3、爬 用双手、双膝支撑爬行3米。
4、站 两脚全脚掌着地站立2分钟。
5、步行 在平地上连续走20单步。
6、上下台阶 连续上下6台阶。
7、跑 向前跑5米。
8、伸手取物 伸手够玩具或物品。
9、捏取 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物品。
10、拧盖 将瓶盖拧开再将瓶盖拧紧,反复两次。
11、系扣子 把上衣的扣子系住。
12、穿珠子 将5颗珠子穿到绳子上。
13、折纸 将纸对折,抹平。——感知能力训练
1、注意物体 注视前方物体5秒钟以上。
2、追视移动物体 用目光追随移动的物体。
3、分辨味道 分辨酸甜咸苦辣等常见味道。
4、分辨气味 分辨香皂。
5、分辨常见生活环境中的声音,分辨3种以上经常听到的声音。
6、触觉分辨 触摸物体,分辨冷热、干湿、软硬
感觉统合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感觉是听知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觉、触觉和视知觉。感觉统合是将各神经系统传来的不同的感觉在脑干部份做适当的组织统合,如此中枢神经的各部位才能整体工作,使个体能顺利地与环境接触,并感到满足。感觉统合训练
基于儿童的神经需要,引导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的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1、认识物体的存在 说出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2、物品归类 将相同的物品归在一起。
3、认识物体之间的常见关系 分辨大小、长短、高矮。
4、认识颜色 分辨3种以上的颜色。
5、认识方位 分清里外、上下、前后。
6、认识形状 认识图形、方形、三角形。
7、分辨有无 分辨容器中有无东西。
8、认识蔬菜、水果 认识3种以上常见蔬菜、水果。
9、知道天气情况 知道晴天、阴天、雪天、雨天。
10、知道因果关系 知道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痛,知道天冷了要多穿衣服,知道饿了要吃东西,知道下雨天出门要打雨伞。
11、点数 点着实物数出1到10.12、认识时间 知道上午、下午、早、中、晚。
13、认识钱币 知道用钱买东西。
——语言交往能力训练
1、知道自己的名字 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时有反应。
2、服从简单的指令 明白别人的手势或语言表达的意思,有恰当的反应。
3、表达需求 用语言表达,用手势或体态表达,用交流板或者用图画指出。
4、说简单的短句 正确说出5个常用的词语和3个简单的短句。
5、语言交流 有问有答,简单对话。
6、书写的基本能力 持笔、画线、写自己的名字。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1、拿着食物吃 拿着食物送到口中咀嚼、咽下。
2、用餐具吃 使用两种常用餐具,如筷子、勺。
3、用餐具喝 先学自己抱着奶瓶喝,再学拿着杯子喝。
4、小便自理 表达要小便的意思,到指定的厕所,对着便池排尿。
5、大便自理 表达要大便的意思,到指定的厕所蹲坑排便,便后自己擦干净。
6、脱衣服 摘帽子、解围巾、脱衣服、脱鞋袜。
7、穿衣服 分辨衣服上下、前后、穿好。先穿一条胳膊,再穿另一条胳膊,按顺序系好扣子。
8、穿鞋袜 认识自己的鞋袜,对准左脚与右脚,先穿一只脚,再穿一只脚。
9、刷牙 用杯子盛水,含一些漱口,把牙刷蘸湿,挤上牙膏,上下刷遍每一颗牙。
10、洗脸 将毛巾在水中洗洗,拧干,用毛巾擦脸。
11、洗手 把手蘸湿,擦些肥皂,反复搓洗,洗掉肥皂沫,擦干。
12、洗脚 坐在矮凳上,把两脚泡在水中,先洗一只脚,再洗另一只脚,分别擦干,穿上鞋。
13、盖被子 认识自己的床和被子,躺在床上,打开被子盖住身体。
14、叠被理床 叠好被子,放好被子,放到指定的位置。
15、认识家庭的内部环境 认识房间、厕所、厨房的位置。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1、知道自己 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
2、认识熟悉的人 认识家庭成员、亲密接触者三人以上。
3、认识家庭的外部环境 从离家不很远的地方找到家,知道家庭住址与周围环境。
4、知道居家安全 不把他人带进家,随手关好房间门,不给陌生人开屋门,不跟着陌生人走。
5、认识公共设施 认识附近的商店、邮局。
6、参加集体活动 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娱乐。
7、懂得安全知识 知道水、电、火等对人有危害,躲着汽车。
(四)、常用的家庭训练器具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12类。
1.各种规格的球类
(1)应用: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直径在8~25cm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大孩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
2.积木
(1)应用: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以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
(2)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3.穿珠子、绳
(1)应用: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敷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2)注意事项: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4.带盖的瓶子
(1)应用: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
5.儿童用剪刀(1)应用: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6.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1)应用:训练触觉分辨.以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
(2)注意事项: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7.看图识字的图片
(1)应用: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2)注意事项;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8.钟或表
(1)应用: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2)注意事项: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1~12个数字。
9.彩色笔、纸
(1)应用: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10.日常生活用品(分别准备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1)应用: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注意事项: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
11.各种玩具娃娃(应有男有女,大小不限)(1)应用: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2)注意事项: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12.家居玩具(锅、碗、厨具等)(1)应用:训练认知能力、精细运动。
(2)注意事项:玩具最好是塑料的,要结实、耐用,以防易碎伤人。
结束语:
智残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大家有充足的康复知识、百折不挠的决心和信心。最后要提醒是:
一、康复训练一定要始终如一。
二、早期干预。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推荐阅读:
智障儿童六大领域评估08-02
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09-17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教育教学学后感11-05
班主任如何培养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劳动习惯07-18
智障学生10-13
让智障孩子学会生存09-24
浅谈智障学生的班级管理10-13
2023年度儿童康复工作总结07-28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10-25
儿童语言训练故事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