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心得体会

2024-07-05

教学论心得体会(共10篇)(共10篇)

1.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一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李 金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述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残缺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维,对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堪称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所有事物教给所有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题目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题目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事物”,它表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所有人”,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维,表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维。虽然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咱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领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维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所有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兽性的假设和意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妙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说明了并多处强调了本人对人的意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所有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本人的笼统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质量“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愿望的天才和意识能力。因此,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妙的有着自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才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所有人”的教育对象的构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振兴的状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维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成绩的答案相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现实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要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兽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维无论是在现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述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显著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显著。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维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该当遭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所有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退学校。”经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只管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以后教育公平成绩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自己,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成绩就是负担微小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微小的开支,是个微小的应战。众观以后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景象,它依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顺便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体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度,外地先生退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先生与本地先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先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先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次要是指男女先生的退学率不平等,男童的退学率显著得高于女童,这次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形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品质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退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景象交错在一同,构成了愈加复杂化的成绩。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二

那是初一刚开学, 班主任闫老师按照身高排了位, 我的个子并不甚高, 可是排在了最后一排。 (现在想想, 可能因为我考初中时由于生病考的不好, 让在小学时年年三好学生的我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 。最后一排的学生成绩都不甚好, 上课经常说话。和我同位的是一个一点都不学的小混混, 他拿来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在那儿看, 看累了就和我说话。结果第二天班主任就把我两人的桌子调到了最前面——教室的东北角, 和黑板平行, 我的身旁便是讲台, 黑板上的字一点也看不清。我不敢去找班主任, 我觉得自己违纪了,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上课说话要受到如此大的惩罚, 难道连课也没法上吗?随即来上课的老师看过来的目光饱含着鄙夷——对两个小混混的鄙夷。我很难过, 我不是这样的学生。我不过成了老师为了立威的牺牲品。我灰心丧气, 我毫无信心, 我甚至有了不想上的念头。也许这样下去我就会堕落下去, 成为真正的小混混。当时是数学老师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她当时说的时候故意转身看了聚精会神听课的我——一个小“混混”, 她说的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知道自己没有别的办法, 我只能靠成绩证明自己。月考后我的成绩还可以, 班主任为我调了位, 并开始经常关心我的学习。而我的同位由于严重违纪被学校开除了。

还记得刚入初三时, 我对自己的成绩并不怎么自信, 感觉一中离自己很远。一次, 数学老师在校园里叫住我, “老师们在办公室评价学生时, 我认为你一定能考上一中, 你的数学这么棒, 不要让老师失望啊?”当时我都有些不知所措, 同时一种叫做自信的东西开始缠上心头。后来我如愿上了一中, 考了大学。数学老师的那句话我一直记着, 同时我深深的感激着她。

不知道是否有学生受过我当年的委屈?如果有的话, 他们如何对待的?是从此毁掉, 还是证明自己?他们是否也会听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样的鼓励?不知道是否有学生也听到过“你很棒!不要让老师失望啊!”这样像天籁一般的激励的话语, 让学生扬起自信之帆, 驶向成功彼岸?作为一名教师, 我当扮演何种角色呢?

二、倾听花开的声音

我喜欢骑行, 最近换了一辆红色的美利达野狼1, 码表、梁包、手电、青蛙灯一应俱全。戴上红白相间的骑行头盔, 背上手提电脑 (公物) , 早上有时围上魔术头巾, 太阳明晃晃之时则戴上骑行眼镜, 打扮停当, 一路飞驰, 颇感拉风。30多的人, 有时这一身装扮行于闹市, 感觉很年轻, 有些惹眼, 甚至有点不好意思。但想想苏老先生“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潇洒, 我不过骑了辆自行车, 不过是他们都不戴头盔, 不过是我喜欢而已。

由于喜欢车子, 便经常打理, 并且不敢骑去逛街 (怕被偷去) , 有时老婆还要揶揄几句, 干脆到哪都扛着得了。可骑到学校却是很放心的, 因为来往车辆管理严格, 并且我自认和学生关系还可以, 有时晚上值班不回家, 车子便扔在车棚, 眼镜、头巾放在梁包里。一直无事。

前天适逢值班, 晚上骑车去宿舍, 忽发现车子档位被调了, 包里的头巾没了, 不过看看眼镜倒犹在。想想可能是哪个孩子看着有趣, 拿去玩了, 不知他以后会不会戴?有的老师说调查一下, 看谁偷的。我说无所谓了, 这可能只是孩子一时好奇而已, 但仍有点遗憾, 虽然东西不值钱, 但是这个孩子千万不要因此养成随便动别人东西的习惯。

昨天, 取车时, 忽然有些期待的看看梁包, 果然, 头巾回来了, 揉成一团, 可能是匆匆紧张的放回来的。看看面对的教学楼, 不少孩子站在窗前。我叠好头巾, 想给那个不认识的孩子挥挥手, 可想想又作罢。

现在的我,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当如何去做呢?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一个非常关键又非常危险的时期, 此时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 有时可能没有什么原因便会犯下错误。可能只是好奇、喜欢、出风头而已, 对于后果他们考虑的很少。我们为何要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去拿道德的标杆去丈量他们, 去拿一件错误定终身呢?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 原因肯定多种多样, 但所谓的品质恶劣一定是言之尚早。如果真给他戴上了这顶帽子, 那倒是真的可能将其推到所谓的“品质恶劣”一群中了。所以我认为孩子的错误我们需要宽容的对待, 正如老庄所言“无为而治”, 亦如佛家所云“大言希声”一般, 让我们静待每一朵花开, 倾听花开的声音。

三、香水事件-关于理性的思考

忽然想起如果一个陌生的年轻的男老师身上带着浓浓的劣质香水味在我身前走过, 我会怎么想呢?这个人是不是性别取向有问题?他的性格按照书上的分析应该怎样怎样?

如果是以前, 我会这么想, 但是今天却不会。因为今天我的身上便弥散着这种浓浓的劣质香水的气味。那是一早进教室时, 我忽然闻到很浓的有些刺鼻的香水味, 但想到学生是为了班级有个好环境, 便暂时什么也没有说。课间休息时, 一大群学生围着我拉呱, 忽然一位女生拿着香水瓶在我身上喷了好几下, 顿时一阵浓浓的刺鼻香水味在衣服上弥散。

我想学生认为香水是很好的, 让喜欢的老师也能香喷喷的是件很好的事, 是能让老师高兴的事。可是我却心中很不满, 因为不喜欢, 但为了学生的面子却不能表现出来。学生和我在认知上有分歧, 造成了我“深受其害”。我和其他学生是否会因为认知上的分歧, 从而对他们也造成伤害呢?

总之, 认知的表观和问题的实质之间的差距就会有误会, 就可能会有想当然的判断, 就可能会在处理问题时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 理性分析是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

摘要:班主任工作繁琐而具体, 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 这就要求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管理对策。基于此, 本文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 就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3.试论初中数学的教学心得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心得 课堂时间 自主学习 课堂环境 学习信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1

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都会积累各种各样的教学心得体会。这些心得涵盖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方法上的心得、教学理念上的心得、课堂模式上的体会以及师生相处艺术的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经验财富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总结下来的话,就非常可惜。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总结借鉴有效的教学心得不仅可以直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事的积极交流获得宝贵的间接经验。

一、合理分配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时间少,似乎是很多初中数学老师都在抱怨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学有效性的难以实现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一样的课堂时间,不一样的教师的教学成绩是各有差别的,其实关键还是教师要充分使用有限的时间,实现课堂的高效率。1.要对课堂时间安排有明确的计划。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教师合理计划课堂时间的重要意义。课堂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尽可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教师在授课之前就把具体的教学安排进行精确计划,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多设置几套可行的课堂方案,以应对比较特殊的客观变化。2.注意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除了教师要努力之外,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我们在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征入手,进行思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成果显示,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开始的前二十五分钟。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前半节课的时候把最重要的数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以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教师在切入正题之前讲了太多与数学知识无关紧要的内容,这样往往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相对于学生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的后半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安排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3.除了以上的注意事项,我们还有很多的原则需要注意,其中一点要注意藏息相辅原则的应用。藏息相辅原则始记载于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学记》,它所阐述的就是学习和休息相结合的原则,是劳逸结合的科学教学模式,这个教学原则的优势就在于往往能够保证学生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学好数学各个知识点。总之,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技巧,数学教师需要谨记提升课堂时间的重要意义。

二、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最擅长“手把手地教学”。教师们把课本上的数学题目仔细解剖和分析,一步一步地教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和改善。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数学学习上非常依赖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不强。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就非常讲究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学生本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很关键。近年来,素质教育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也一直在强调积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为能力是一种长久的学习技巧,学生具备了更多的能力就可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具备更强的综合竞争实力。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数学相关问题。总之,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道路上最主要还是需要依靠自己,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总之,新的时期,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和谐美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活动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环境的建立和维持。教师如果想要改善师生关系,就应该走出办公室,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多创造机会和条件,接近学生,与学生共同交流,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个别的年轻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一贯按照自己制定好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基本上是零互动,从根本上并不清楚学生们的强项、薄弱环节和心理感受,结果导致在很多简单的数学版块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对于学生切实需要多讲解的知识点却并未分配足够的时间。毋庸置疑,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佳的、身心也是最愉悦的。因此,教师们应该主动接近学生、真诚关怀学生以打造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最后一点,也是最宝贵的一个心得,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说,初中时期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身心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个方面的素质都不够成熟,因此在很多方面缺乏安全感和足够的理智。教师要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学生学习数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错误的操作时,教师要耐心的纠正和细心的安慰;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一定要大力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突破;即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也一定要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心理学理论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技巧对于学生的信心树立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有信心的时候,就会加倍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如果发现教师放弃了自己,那么学生也就会逐渐质疑自己的能力并进而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总之,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给予每位学生关怀和肯定,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数学知识的信心。

4.大教学论读书心得 篇四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一:读《大教学论》心得

读了《大教学论》后,有很多的感想。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惊讶于夸美纽斯对“节制”这一品德的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该书开头几章,便深深的吸引了我,触动了我内心,解开了心中十几年的困惑:人生来,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来世”——“我们在今生中的一切行动与情爱都表明,我们在今生不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而是一切与我们有关的事物和我们自己都有另一个终极目的。因为不论我们是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打算做什么,得到什么,拥有什么,都包含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虽然我们不停地攀登,达到更高的层次,然而什么仍在继续前进,从没有达到最高点。”

“假如有人贪图快乐,那么,即使他的一切感官全都沉浸在快乐的溪流里面,但是他已习惯了快乐,他的嗜欲仍会爱了这样又爱那样。假如有人把心思用在研究智慧上面,他的研究便没有止境;因为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愈知自己的无知。”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们还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学会一种艺术——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就是说,学生应当受到教导,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样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时候应当得到帮助,一面发生错误,如果发生了错误也可以改正;他不应当在发生错误和被改正错误的时候就停止,要到能够正确地、迅速地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模仿创作,以及写意抒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写法,为学生设置多个创作题案,引起学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惯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状态,为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在指导创作实践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创作的的兴趣,而勿重创作的技巧或成果。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要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把自己的阅读所感写下来,或是根基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总之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要求过高,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视课外阅读为畏途。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中国报告网)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关于《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二:《大教学论》读后心得 >>(4085字)

1.导读领航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他因此被尊为教育学的鼻祖,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曾经这样评价他:“夸美纽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理论实践上完成了一场革命。”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给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启迪,他的教育学体系也为现代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他第一个关注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他第一个系统地制定分班上课教学制度;他第一个认识到教科书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第一个探索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提出了著名的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大教学论》是作者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思索而写成的。此书在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充

满快乐、社会增加和平的目的。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圣经》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作者简介及该书影响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及教育改革等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结合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问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除《大教学论》外,他还有许多重要著作如《语言学入门》、《母育学校》、《泛智学校》、《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教育论著全集》等。

《大教学论》是作者的代表作,于1632年成书,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此书总结了前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和教育措施。它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进行过简要的介绍,1939年傅任敢教授把它翻译成中文,后又经历过数次改版印刷,畅销不衰。

3.内容梗概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议

(1)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

夸美纽斯为证明这一观点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大约在1540年的时候,有个坐落在森林里的村落,村里丢失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几年后,有人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和豺狼在一道奔跑。这只动物有四只脚,但有一副人类的面孔。农人们设法活捉到了他,并送到方伯那里。方伯让他受教育,让他不断和人相处,他逐渐变得文明,并学会了两足行走,最后他学会了说话,行为已经像一个人了。

人是具有一定天赋的,这些天赋将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发展,因此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无论贫富贵贱,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进入学校,人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发展的可能,作者反对那些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的言论。他的结论是“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应用建议一:教育必须普及。遇到智力低下的儿童,更应当建议他们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我们要坚信通过教育,任何孩子都会得到提高,都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应用建议二:天赋要依靠后天的培养才能发展,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他就无法得到发展。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为他们提供一些有利的机会

(2)教学的三大原则

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教育家。他以遵循自然为一切教育原则的基础,一切教育原则和规则都是从这个总原则上推演出来。他所揭示的一些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最著名的有三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尽量放到感官跟前。关于此点,他总结出三大理由:感官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感官是证明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最重要的;感官是记忆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事物来学习,如果看不到事物本身,可以借助模型图像,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规则呈现给学生。

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这里的“序”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过程的序,通过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这样一个顺序,从而达到牢实掌握知识的目的;二是指学习材料之序,材料的学习应当秉承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三是学生的能力之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必须与他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

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可以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之中。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或者教导别人等方式使知识更加巩固。

应用建议一:让学生易于记住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用口教,还可以通过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发展想象,把感官都调动起来。

应用建议二:教给学生的知识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但不能难度过大,要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应用建议三: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给他人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能获得提高。

(3)根据年龄与学力区分为四种学校

一个人的身体可以持续生长到25岁,25岁之后便是长力量了。夸美纽斯认为学习应该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期间可分为四个明显的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并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建立相适应的学校。

婴儿期(1~6岁),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重点练习外感官,教导幼儿如何辨别周围的事物;儿童期(7~12岁),每个村落都设立国语学校,对这个时期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通过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以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内感官、想像力与记忆力等;少年期(13~18岁),每个城市都设有拉丁语学校或高等学校,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进行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信息,并进行判断;青年期(19~24岁),每个国家或每个省都设有大学,对这个阶段的青年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密切相关的四科,即神学、哲学、医学、法学。其中,母育学校与国语学校收纳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而大学则训练未来的教师和学者。这种统一学制的设想,为人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夸美纽斯划分这四种学校的思想与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紧密相连。在他看来,人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适应自然的原则。这四种学校的划分一是根据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大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人的教育也相应分为四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天,大学相当于冬天;二是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年龄特征,母育学校适合1~6岁的孩子,国语学校适合7~12岁的学生,拉丁语学校适合13~18岁的学生,大学适合19~24岁的学生。

应用建议一:学习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年龄相适应,如果不适合,低于或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很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愿学的情绪。

应用建议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每一个阶段都应当认认真真地学,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5.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启迪

(1)相信教育能够改造一个人的命运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学校都应当接纳他,而不是排斥他,要相信他在这个充满乐趣、充满爱的氛围之下,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学会研究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这样一个教学研究的平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指导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这三大原则,让教学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两者在课堂中都感受到快乐。

6.精彩语言辑录

(1)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2)对于一个人,我们可以说,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靠着上帝的仁慈,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旧可以恢复和谐的。

(3)谁也不可相信一个没有学会按照一个人的样子去行动,即没有在组成一个人的因素上受到训练的人,真正能成为一个人。

(4)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

(5)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

(6)人们往往埋怨很少有人离校时受到了彻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数人所记住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知识的一种影子而已。这种埋怨是有事实为证的。

(7)所教学科若不常有适当的温习与练习,教育就不能彻底。

(8)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

(9)感官既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得以记住。

(10)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

>大教学论读书心得三:教师寒假《大教学论》读书心得>>(1202字)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5.教学论的学习总结与体会 篇五

(一)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现代教学论强调,掌握一般原理时,要形成结构性的认识,才能进行广泛迁移。为此,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使外部逻辑转化为内部逻辑,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所以,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发展数学能力奠定基础。为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值得注意以下问题。

z.不仅要注意局部,更要注意整体。

在数学教学中,对局部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一般都能讲清楚,但对这些知识整体的内在联系,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则较少注意。这不利于使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向更高的认知水平发展。经验表明,如果把“局部学习”和“整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不仅要注意结论,更要注意过程。

在教学中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与方法、技巧的结论固然是重要的,但更应当让 学生掌握和运用。那种把某种结论总结为一套模式,然后去“套题一解题”的做法却是不妥 的。因为它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在教“结论”的同时,也要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更好地建立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发展”,“提高能力”。

以教学促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1:注意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抽象性,这种抽象又是逐级进行的。如果在教学中抓住每一个层 次的抽象概括机会,引导学生从丰富具体的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本质特征,而这种抽象又不是 僵化的,是发展的,那么不但对每一层次的抽象有其具体对象相对应,而且对于更高层次的 抽象,又有其局部的丰富内容为背景。这样,就可以在掌握高一层次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居高临下把握全局,从根本上提高能力。

2.要加强基本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教学。

加强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予以重视。例如,数学符号的理解和使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集 合的思考方法,函数的思考方法,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分解与组合的方法,以及分析、综 合、转化、归纳、类比、特殊化与一般化等基本思考方法,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钥匙。

例如,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很多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几何原本》上 记载的等积变形的方法;二是我国古代由刘徽的割补法、赵爽的“弦图”演变而来的“出入相补”法;三是相似法。我们在一次教学实验中,分析了清末我国数学家华蓄芳所创造的“青朱出入图”中证明勾股定理所体现的“割补”、“平移”、“对称”,等思考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思考方法去创造新的“青朱出入图”,学生们表现了很浓厚的兴趣,思维很活跃,结果在一个有40多人的初二实验班中,同学们提出了30多种证明。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肯定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创设一切可能的条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尝试、探索、发现、创造。这是培 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3.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可以说,联想能力是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桥梁。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由已知信息(条件)达到目标信息(结论),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从大量的已知信息中选择达到目标信息有用的信息,并加以重新组合、加工,在广泛的联想中产生新的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而丰富的联想能力。具有典型意 义的数学题的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变,以及代数、几何、分析等学科内容与思考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为补充,对培养学生广泛而丰富的联想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4.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强调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注 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让学生 读书自学时不能放任自流,由低年级开始就应有计划地加以指导。随着年级的增高,要更放 手地指导自学。一般,教师只要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间题,通过学生的独立钻研,相互交流与 研讨,教师再加以必要的点拨,学生就能把握教材的实质。检验独立学习能力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发展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通过迁移获得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代教学论的各个学派都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很重 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灌注式学习,不可能形成趣解的有意义的学习,也就不能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对某种事物给以优 先的注意和向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把学习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统一起来。要 做到这一点,必须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到科学知识是兴趣的源泉。因为科学知识蕴涵着人类 认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因此,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结晶的 知识本身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作为科学的数学是具有极大魅力的,它足以使学习者感到惊讶,感到神奇,感到兴趣和富于启发。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构成的数学学科体系是一座精 美的科学殿堂,要引导学生步入这座数学宫殿,并获得其中的瑰宝,并认识到,只有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自我发现数学中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力量,才能真正产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1.通过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兴趣。

2.直觉猜想与逻辑论证的矛盾性,常常会引起学生对数学严密性的叹服和惊奇感,从而 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

3.数学问题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常常能引人入胜。

4.通过范例,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地去发现数学对象内在的规律性,也是引起学习兴趣 的好方法。

5.利用数学内容与形式的美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鉴赏力,领略数学美的魅力。

6.利用数学竞赛、数学游戏以及数学测试等方式,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来源于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因此,不论用什么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都必须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和需要,才会收到较好效果。

(四).注意适当运用发现的方法、探讨的方法进行教学。

布鲁纳提倡用“发现法”来学习,他认为实现学习任务的方法是“发现”,或者是“探究”。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的基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操作和创造性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精神。应用发现法或探究法进行教学,应当适当、有指导、有条件地进行。笔者为此 做过教学实验。实验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发现法应注意以下间题:

1.要选择适当的教材,特别是要选择直观性较强并具有发现余地的教材。学生使用这些 教材时,既可以画,又可以算,容易由简到繁地思考。

2。给予学生必要的发现引导。如给出数据或图形,提供发现线索,诱发学生去发现蕴涵于这些数据或图形之中的规律性。

3.要使学生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发现学习过程中,进行种种尝试,会遇到困难或失败,其原因大多是不善于归纳、概括和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因此,在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有选择、有目的、有一定依据地进行尝试、猜想、归纳和概括。

4.要注意示范。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完成发现某一问题结果的全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发 现的思想、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难易要适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简单问题入手,使学生饱尝发现的乐趣,再 逐步加大难度,但在数量和水平上要把握分寸。

6.要对学生的“发现成果”作出恰当评价。不要期望学生即刻得到很圆满的结果;要对学 生的点滴进步和创造性火花,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事实上,发现某些结果往往不是主要 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修改、论证、推广、应用等发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掌握科学探索方法的数学启蒙,发展学生的智力。

7.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发现教学是灵活多变的,必须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 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要注意因材施教。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越来越强调因材施教„国外有的称作“个别化”原则。这是因为: 第一,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具有个性的创造性人才。第二,学生在发展上明显存在差异性,不承认这种差异性,就不能进行教学改革,使教育现代化。

第三,在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中,侧重于“统一性”和“集体化”的教学,相对忽视“个性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教学质量。正因为如此,现代教学论从培养具有个性的“现代人才”出发,就必然重视因材施教。

从本质上说,因材施教就是承认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自身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6.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六

【摘要】针对高分子物理课程的特点,作者在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中,从高分子物理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公式、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典型案例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分子物理 教学效果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深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高分子物理具有概念多而抽象、结构纷繁而复杂、性能多变等特点被公认为高分子专业最难讲和最难学的专业课。不少学生认为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等,因而课堂上缺乏足够学习兴趣。另外一些学生反应平时课堂上能够听懂老师授课内容,但是在实际中遇到高分子物理具体问题,感觉不知如何解决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典型问题,高分子物理老师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问答式互动教学等。作者所在学校将此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此阶段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还比较局限,笔者在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一些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专业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作者有以下一些体会和感受。

1注重高分子物理史的讲解

高分子物理的每个概念、公式,都有其出现的时间和年代,都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提出的。适当讲授高分子物理史,帮助学生通过高分子物理历史讯号和高分子物理科学家认识高分子物理,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解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链的交联时,引入橡胶硫化的发明史:两千五百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地安人将橡胶树汁徐在脚上,发明了橡胶靴子,不过一天后靴子会逐渐解体,直到1839年,Goodyear将橡胶原汁加入硫,使橡胶分子发生交联制造出稳定的橡胶,开启了橡胶工业的时代。另外,结合本系涂料专业特色,给学生介绍目前涂料的发展前沿自愈合涂料,其基本原理是高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产生物理交联.通过以上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交联的重要性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体会高分子物理的魅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高分子物理知识的理解。

2深入浅出地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公式

基本概念多是高分子物理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些概念高度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刚刚接触高分子物理的学生们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在讲解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不仅印象不深,还会出现前学后忘,而且容易把概念相互混淆。那么,如何达到“多而不乱”、“多而不忘”的学习效果呢?以“高分子链无规线团”概念为例,课本上的定义比较抽象,难理解,在讲课时可以将其具体化,并以Staudinger当时认为高分子链是硬梆梆的竿子,但这并不能显示橡胶的弹性特性,Kuhn提出高分子链象意大利面条一样有弹性、柔韧性的长链分子,以上高分子链形象生动的比喻加深了学生对高分子链构象的理解。再以“玻璃态和橡胶态”概念为例,把高分子链段比作蛇,因为蛇是冷血动物,其体内热量主要来自周围的环境,在温度低的时候被冻僵保持不动以节省能量,这种状态这有点类似高分子的玻璃态,在温度高的时候从外界获得能量可以运动,这点与聚合物的橡胶态类似,以上比喻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玻璃态和橡胶态聚合物的链段运动情况,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又如交联橡胶弹性的统计力学应力一应变状态方程非常重要,它将聚合物微观结构与其宏观力学性能联系起来,课本上推导比较复杂,步骤多、公式多,不好理解而且容易忘。事实上只要抓住内能对橡胶弹性的贡献为零,橡胶弹性的本质是嫡弹性,按照以下思路推导,思路比较清晰而且好理解,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3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典型案例教学

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应用性也很强,高分子物理教材限于篇幅主要阐述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应用方面讲得比较少。对于教师在讲授这些基本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以课本上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描述,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穿插丰富的,不断更新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物理。如在聚合物的.液晶态一节中课本上对著名的芳纶纤维聚对苯二甲酞对苯二胺(杜邦公司的商品名为Kevlar)介绍较少,在讲解中可以详细分析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其由刚性长分子构成而且其分子链沿长度方向高度取向,并且分子间有很强的氢键作用,其强度是钢丝的5-6倍,因此由该纤维组成的织物能防止子弹的穿过,因此可用来做防弹背心。此外,该液晶态聚合物熔点在500℃以上,很难熔融加工,结晶性很强也很难溶解,杜邦公司StephanieKwolek选用复合溶剂N一甲基毗咯烷酮和少量无机盐氯化钙使其溶解,而氯化钙的作用主要是破坏分子间的氢键,从而解决了溶解问题,以上案例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液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而且还了解了其溶解的原理和加工的方法。作者主要从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积累了一些有关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照片、数据与样品。在“高分子玻璃化转变、结晶、高分子的力学行为、粘弹性”等章节中列举了较多的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体会,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多组分体系结构与性能的了解,还引发了同学对科研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分子物理学中涉及很多聚合物和许多抽象的概念,模型、公式和曲线,学生凭空难想象也难以理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同时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如由于学生在大三上半学期同时学习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在高物讲解中涉及到一些聚合物学生对其结构组成还不熟悉,在制作课件时作者就充分考虑到这点在课件中给出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帮助学生理解聚合物结构特点。在如在讲解高分子的构型与构象、高分子的晶态结构中像单晶、球晶、串晶、球晶生长等、高分子的溶解过程、高分子粘弹性的四元件模型可通过图片、FLASH动画,可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观察,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并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7.教学论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起着联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与医学专业课和临床工作有着密切联系,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讲授中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零散、枯燥的感觉,历来是医学知识中不易系统讲解的内容;此外,由于该课程的讲授安排与临床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一段距离,学生尚未接触过临床问题,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本课程与临床的关系、与他们将来工作的联系,从而不足以引起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些原因造成学生对该学科知识不重视、不爱学、学不懂等结果。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法往往有以下两大特点:①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法。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填鸭式” 的逐一讲解每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②以传授基础微生物学知识为主,忽视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教学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现代医学教育需要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医学专业人才,医学院校应保证学生掌握从事临床工作所必需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有机会早期接触临床信息[1]。国家教委在10所高等西医院校进行教学评估后指出“当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低下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此问题的关键是现行课程体系中,缺乏基础课教学向临床实践教学的过渡,两者间出现了脱节,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学生临床能力低下的问题[2]。基础课的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全被动应付考试,不能进行主动学习,更不用说为临床实践打基础[3]。由此可见,对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适应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案例式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 始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是指教师本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方法[4]。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沟通,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课程教学中,借鉴这一先进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进行讲解,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式教学法。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在讲授过程中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和防治措施有机融合,准确导向临床实践,使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变得生动,缩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5],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思考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做法是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讲解基本知识和理论或让学生自学,最后展开讨论,进行小结,一改传统的“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6]。

1 案例式教学法的准备与运用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和整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①完整性。搜集和选择的临床病案应包括感染方式、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等内容,最好配合使用相关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图片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图片;②指导性。“三性两法”四个字是医学微生物学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三性”即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两法”包括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方法。每个案例所引出的问题都要紧紧围绕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点,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便利性,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这才具有最佳的指导性。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主要选择多媒体授课方式,比较清晰而大容量地向学生输送案例信息,并附以典型的临床体征图片和病原微生物形态图片。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在各论具体内容讲述前,引出完整而典型的临床病案,提出该微生物“三性两法”的相关问题,初步带出相关知识点的疑问悬念,引导学生予以思考;第二阶段,教师围绕病案讲述理论知识,重点对该微生物“三性两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学生带着前面的问题去听讲,逐步总结归纳答案;第三阶段,再次回到所引的临床病案上,让同学们复习和回答该微生物“三性两法”的相关问题,教师合理而适当的对答案进行归纳式的总结。当然,如此的教学方式最好选择学生较少的课堂进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相关知识。

2 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教学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些都说明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学习兴趣对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如此重要,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及自学的能力并提高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对于学习医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将来要从事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比基础知识更具有吸引力。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理论教学中引入临床病案,用具体的案例、鲜活的事件、真实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临床体征以及详细的治疗经过来迎合医学生急于接触临床实践的心理,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思想和注意力牢牢的吸引在随后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中。在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临床病案后的相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努力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和总结,引起学生的进一步反思,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完成案例后问题的同时,逐步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进而去主动地学习。

2.2 使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理论相联系,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疾病联系起来

现行的医学课程设置往往是先进行理论课的学习,随后学习相关的桥梁课程,最后学习临床知识。当然这样有利于医学知识的阶段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衔接性不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割裂性大。这种学习过程是单向的、线性延伸的纵向思维,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局部推理的细枝末节,无暇顾及知识的本质特征和把握整体思想,对具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应用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以病例、问题为先导,把医学微生物学和其它基础课、专业课(如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外科学等)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基础课中引入临床病案,要求同学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让学生把以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地理解和系统地应用,有利于医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综合性地应用。学生针对某一临床传染性疾病的典型症状、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开展讨论,根据典型症状和初步的检查指标,直接判断出病原菌。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能使理论知识找到了实际落脚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学习和工作创新打下基础[7]。

2.3 强化了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抓住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

传统教学法由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忽略弱化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讲授过程中再三强调教学大纲的重点往往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主动性不强而致使学生对其重视性不够,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好。“三性两法”是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我们所选择和整理的临床病案后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思考和解答,有利于他们抓住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问题。而且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自己的思考,直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考案例后面所引出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传统教学法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此种方式获取的知识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注”更为印象深刻。

2.4 对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已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要熟练的理解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就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面进行讲授,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的理论课讲授空洞乏味,理论知识难以应用到临床实践,科研思路和方法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教学中应用案例式教学,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紧密联系实际,把自己要讲授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联系起来,要熟悉生理病理、运用诊断学知识、使用药理学知识及相关预防医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疾病。如此就在不断地备课、讲课和组织教学中逐渐提高教师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围绕教师组织“教”与“学”,而且有利于引导教师产生较好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把科学研究做到实处,起到教学促进科研的目的。当然,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知识面的扩展和新成果的出现又会增加理论课讲授的内容,起到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

3 案例式教学存在的不足和解决方法

以临床案例为导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了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可谓是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应用该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①课时设置不够,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学时比较紧张。现行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过于高估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时的设置上适当地减少了理论讲授的学时。然而由于固有的教学模式带来的习惯尚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相对少的课时安排和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开展案例式教学要适当增加一些课堂内容,而且在讲述过程中还要适当复习和补充其它相关医学知识,课堂的时间难以控制,教学进度难以保证,又进一步增加了课堂讲授和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再次由于近年来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较多,涉及的病原微生物讲授还需要增加新的内容以适应实际的需要,这又与课时相对的减少出现冲突。当然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使课堂讲授的内容量得到很大的增加,有利于快速而简捷的显示所要引用的临床案例,但教师能否有效地、科学地控制课堂与学生能否积极地配合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的关键。②牵涉许多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骑跨幅度大。医学微生物在国内各医学院校都作为桥梁学科安排在医学基础课的后期进行学习,其优点在于充分体现联接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作用。缺点在于学生尚未学习临床课程,致使其无法与临床充分结合。纵观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相对联系密切的学科既有以前和正在开设的基础课和桥梁课,又有尚未开设的一些临床课。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时地运用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以及诊断学等理论,而且要联系传染病学、内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知识。如此就显得课堂知识容量很大,牵涉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在医学微生物课堂上增加临床学内容,而在以后开设传染病学、内科学、儿科等学科时均涉及大量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时再进行讲授,似乎又是进行重复教学,造成学时大量浪费。

针对以上的一些矛盾,提出优化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构建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体系。把医学微生物学和药理学中的抗微生物药以及传染病学知识进行整合,构建以病原微生物为核心的临床知识理论体系,形成综合性的特色鲜明的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突出病原微生物的病因和传染性疾病的临床以及抗微生物药的治疗。当然其中还要涉及相应的诊断学知识和免疫预防及治疗的相关内容。对于新出现的传染性疾病要有相关篇幅介绍相应的微生物病原与治疗方法,适应实际的需要。该门课的开设可以在临床课程阶段取代传染病学并增加相应的学时。对于药理学课程在安排学时时可适当减少,因为抗微生物药已编入新的教材中。如此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地学习,也缓解了课时相对少的矛盾。当然,最好是采取小教室授课,学生人数不宜太多,有利于针对临床案例后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属性,切实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坚,李普云,苏劲.从PBL教学法谈泌尿外科临床见习的改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6):103-104.

[2]凌立君,陈荣明.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与考核病案库的研制和运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1):62-63.

[3]汪正清.以病例为引导自学讨论教学法在七年制细菌学各论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0(5):28-30.

[4]陈玉荣.试论案例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19-21.

[5]王燕,陈群,李国明.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219-220.

[6]龙兆国,等.面向21世纪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1999(4):39.

8.试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关心得 篇八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速度 早晚自习

阅读教学无疑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师提升自身的阅读教学艺术,对教学全局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成绩有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词汇基础、语法水平、写作技巧等很多方面都会得到相应的强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渐积累了一些阅读教学的心得,在本篇文章中尝试系统、详细地进行分享。

一、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前提

1.坚持每日阅读一文的好习惯。有的教师在启发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只强调学生阅读文章的数量,而不重视学生阅读的频率,这是不科学的。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学生的阅读总量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学生是不是做到了每天都阅读了文章,并把阅读变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一直鼓励学生们每日一文,即坚持每一天阅读一篇英语文章。其实,坚持每日阅读并不难,因为阅读一篇文章不会占用学生多少的时间,还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人生。

2.阅读之后总结和记笔记的好习惯。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阅读上面,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如果学生坚持每天进行阅读,但是阅读之后却并不思考,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会很大。所以,我们不仅要督促学生阅读,更要引导学生阅读之后进行及时地、深刻地思考和总结,学生总结得越多、思考得越深入,他们就越能够领悟到阅读的意义。

3.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事项。(1)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与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文章关系很大。所以教师要善于挑选一些适合学生们阅读的文章。首先,在文章风格上,教师不能局限于一种类型,要尽可能帮助学生们见识和阅读到不同风格的文章,并逐渐掌握不同风格文章的阅读技巧。其次,在文章篇幅上,教师不宜选择过长的文章。因为我们现阶段的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文章篇幅都不是很长,所以,我们主要应该推荐一些短篇的英语美文给学生们阅读。此外,文章的难度也不宜过高,要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的阅读水平相契合。(2)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尤其是对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的初中生而言。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和表彰。一般而言,有了教师的支持和欣赏,学生可以更加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真正建立起阅读的习惯。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是关键

1.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时间的有关问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是体现在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上,二是体现在学生的阅读速度上。然而,当前很多学生在提升自身阅读水平的过程中都忽视了这一点,阅读技巧掌握了不少,但是阅读的速度还是不行,以致最终在考试中阅读的答题效果依然不好。所以,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时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们在日常的阅读练习中,就注意把握阅读时间、激发自身的阅读速度。

2.尽可能传授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学生能否顺利的进行快速阅读,无疑与学生实际掌握的阅读技巧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传授学生一些实用的阅读技巧,比如说问题带入法可以帮助学生直接锁定文章中心意思,关键词带入法可以帮助学生节省阅读时间等等。

三、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必不可少

1.英语基础与阅读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毋庸置疑,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生英语基础的夯实;简言之,这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所以,英语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学生的词汇量大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深刻了,自然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阅读。此外,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学生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对他们的学习信心影响很大,而学生学习信心的强化会使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

2.教师既要组织阅读专项训练,也要注意在综合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阅读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其中,进行阅读的专项训练是最多英语教师采用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讲解,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变得更高。但是,进行专项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压力偏大、神经总是紧绷着。所以,我们也不能总是采取这一种模式,还应该在讲解其他内容时渗透阅读教学。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阅读教学,也可以激发出学生不同方面的阅读潜力。

四、利用好早晚自习时间是重点

1.制定合理的早晚自习阅读计划。学生在什么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阅读时间决定了学生的阅读状态和阅读成效。正式的英语课上,学生的阅读效率虽然高,但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终究有限。而课下学生的注意力不总是那么集中,所以,寻找有利的阅读时间十分必要。一般而言,早晚自习的时间是学生精神较好、记忆力水平较高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阅读会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所以,除了强调学生们在早晚英语自习上进行单词的记忆之外,我还要引导学生们进行一定的阅读练习,以帮助学生们提升阅读效率,进一步提升阅读的自信心。

2.尽量引导学生大声读背。阅读阅读,学生既要“阅”,也需要“读”。有的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喜欢静静地看,我们可以简单将其归类为“阅”。那么,“读”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就是大声读背。学生在大声读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起精神,还能够发现自身的发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总是在早晚自习上预留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们进行大声读背。引导的过程中,我也总是在讲台上大声读背,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不是非常习惯,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也表示,自己对阅读更加有兴趣和感觉了。

五、结语

9.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篇九

在这次以“读书、感悟、发展、进步”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中,通过认真阅读温总理多次推荐的书籍——《道德情操论》,使本人对道德情操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本书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都归功于我们的党和政府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最根本的工作作风。但不可否认的是,少部分人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逐步丧失了信仰,片面的追逐自我利益,甚至臵人民的利益不顾,贪赃枉法,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和新风尚。现在,我们正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好高尚道德情操的力量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小集团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面 前,识大体、顾大局,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10.邓论课外实践心得体会 篇十

05044361班 05号

王晶

这学期的邓论课,我们有八个学时的课外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四学时活动。我参加了《中国的机遇,世界的盛会》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报告会和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从活动中了解了很多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为此我将分两部分来分别描述我在活动中的体会:

《中国的机遇,世界的盛会》报告会篇

我们有幸从老师手中拿到了《中国的机遇,世界的盛会》报告会的入场卷。周五下午我们到达报告厅,听取了由吴建民院长做的报告,从中了解了世博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

首先我对吴院长对于世博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的讲话进行了记录: 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在伦敦举行,是最早举办的世博会。这是处于法国人的理念。法国人有些商品,比方瓷器等,从中国传到法国之后,有时候会滞销,法国人就想出来是不是搞一个什么展览会来促进销售。从1851年第一次办世博会到现在已经有156年了。到现在这样一个活动仍然是生机勃勃,可见它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从世博会的历史上看,世博会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851到1928。这一段时间是世博会开始发展的时期,从1928年起,大家开始感觉到这种世博会办的很多,有点无序,需要规范一下。这时候由法国牵头在巴黎开了一个会,确定了国际展览的公约。公约确定世博会分两种,一种就是大的综合性的,称为注册类世博会,这个时间比较长,举办半年时间。还有一种世博会小一点,就是专业类世博会,时间短一点,三个月,每个世博会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第二阶段是从1933年开始,世博会围绕一定的主题举办,这是公约的一大功绩。每一个世博会都有一个主题,我认为是把世博会推向前的一个重要典范,这就是世博会跟其他展览会有所不同。就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意味着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建这个馆,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这些主题不是一般的主题,是当前大家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世博会的特点跟广交会不一样,世博会不卖东西,它围绕一个主题来展示,比如上海世博会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31年国际展览局正式建立,其功能就是为了规范、指导、组织世博会。过去谁想办谁就办了,现在不行了。像申办奥运会一样,由国际奥委会开会,然后由大家投票选举决定下一届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办。所不同的是,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国际奥委会是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任命的。国际展览局则不同,国际展览局是政府的组织,参加这个组织的代表是政府任命的。从 1933到1940年这一段时间举办了若干场世博会,这是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从1958年开始。战后第一次大的世博会,就是布鲁塞尔世博会。你现在到布鲁塞尔去看能看到一个原子球,这就是1958年世博会所留下的建筑。从1958年到2008年的第三个阶段,世博会越办越好,越办越兴旺。2008年在西班牙举办了一个专业类世博会,它的主题叫“水与可持续发展”,持续三个月,这一段时间的世博会主要还是在发达国家举办的。亚洲第一次世博会是1970年大阪举办的。大阪世博会办的非常成功,观众有6400万,在历史上创了一个记录。我们估计2010年世博会会有7000万的观众,从参观的人数来讲突破了一个记录。

世博会的第四个阶段,是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算起,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世博会进入了发展中国家,这标志着世博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851年到2010年这160多年时间里,逐渐从发达国家到中国上海世博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标志着世博会在21世纪有很美好的前途。

接着吴院长讲述了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举办世博会是在1910年。1910年在南京办了一个世博会性质的活动,当时取名叫南洋劝业场。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落后,中国一些封建制度留下的一些弊病充分显露出来。中国正走向衰落。很多人仁人志士希望中国强盛起来。他们到到欧洲看了一些世博会,也到美国看了世博会,回来以后觉得中国应该办,所以他们取名叫做南洋劝业场。

过去中国人参加世博会是民间的,二战结束之后的第一次世博会在布鲁塞尔,当时中国人想参加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是在1982年,之后在昆明办了园艺世博会。昆明世博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跟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是不一样的,它展示的就是园艺、花卉这方面的内容,上海世博会则是综合性的世博会。

从这些报告中我了解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世界地位上发生着变化,我们变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世博会的文明性、全国性和世界性会使中国得到更多的关注,会使中国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我国进入WTO后的喜人成绩。在中国举行的世博会,会有四大机遇等着我们。首先,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将会把成果展现给世人面前。其次,我们会与更多的国家在世博会上进行交流,虽然交流的手段很多,但面对面的交流是世博会所提供的机会,我们会近距离的了解对方,知道对方的发展以及困惑,互相达成共识互相帮助。会使中国了解世界,也会是世界了解中国,世博会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第三,将会促进中国和外国世界的合作。各方面专家汇集中国世博会跟中国方面进行切磋,这样的结果会促进中国和外国世界的合作。第四,提供了寻求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的机遇。

以上就是我参加世博会的感受,从中了解了中国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机遇,了解了世博会将越办越好。

《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

上周三下午,我们班级组织了参观军事博物馆关于《复兴之路》的大型主题展览。从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未来。

《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通过回顾182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与世界东方!

该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讲述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近代民族意识在屈辱和抗争中觉醒等内容。展现了清政府的天朝自居的理念和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二部分为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讲述了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失败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展现了中国人民思想上的觉醒,人民对封建帝国统治的极为不满。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虽然辛亥革命运动是失败了,但它解放了思想,使国人的眼界开阔了许多,致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讲述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奋斗等内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抗日战争的事情,新中国的成立。说明了为什么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展现了中国自成立之后的发展,生动的展现了那时期中国领导上走的曲折道路和在国际上的地位的变化。有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有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使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方向,使中国发展起来。第五部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解了如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行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通过展览,我从中系统的了解了中国近代发生的历史世故,了解了自己的祖国,了解了前人所奋斗的事业和所遗留下来的责任。并且使我了解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提出的中国历史背景。看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成果:神州五号,西藏铁路,长江地区的水电站建设等等。从展览中的图片看到了人民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感谢老师让我们有这两次课外实践活动,让我们懂得了更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

上一篇: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下一篇:动物智谋故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