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建设意义(共12篇)
1.文化传媒建设意义 篇一
浅谈银行合规文化建设
合规经营是银行建设的基础理念,是贯穿整个银行各项业务的始终。因此我行会经常组织合规案例方面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员工对合规经营理念的清楚认识,提升员工对于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内部监管,强化内控制度的建设,做到这些就可以推动各项业务健康长期有效的发展。有效内控机制的基础和核心是由良好合规文化建设来决定。下面就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给家谈几点见解。
一、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合规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就是制度的建设,该制度主要起到的作用是给员工提供合规参考,约束员工的行为举止。该制度要按照银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同时要不断的完善该规章制度,将责任进行落实,确保有章可循。要将制度贯穿到每个工作细节,及时查缺补漏,以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所有业务都要控制在内控制度之内。
二、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
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员工的行为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员工的培训,达到端正员工思想,树立合规意识的作用。我们要做到自觉规范行为,时刻紧绷合规一弦,拒绝为合规二合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更加系统的学习并掌握规章制度及政治理论,及时的更新知识架构,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合规文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合规文化建设属于系统性的工程,循序渐进,所有建设的前提及重点都是围绕员工本身来做。“人人合规”的文化氛围营造,主要要加强合规文化教育,认真对待上级下发的合规建设文件和资料,同时还要开展专项治理及制度的排查工作。整个过程不完全需要领导来监督,每个员工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员工要具备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觉悟以及具备发现和组织他人不合规的行为。
银行合规文化建设需要从制度、环境、思想等方面着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部门、所有员工的通力合作与执行,才可以让企业的文化深入人心,源远流长。
2.文化传媒建设意义 篇二
一、后危机时代的消费特征
(一) 消费主义日趋明显
消费文化是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通过对商品的消费及不同的消费方式来表达物所代表的某种符号意义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人们所持的一种价值体系”。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本质特点是其符号化的消费逻辑, 即以文化的形式体现消费的意义, 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这种消费文化的载体。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我国在积极倡导自主创新, 调整并升级产业结构以应对的同时, 还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下,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我国经济出现系统性的经济崩盘, 但对消费的鼓励也在某种意义上加深了国民对消费主义的接受程度, 使得后危机时代的消费与使用价值进一步背离, 消费日益符号化。
大众传媒在消费的符号化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及其广告在现代消费观念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在大众传媒的宣传和提示下, 那些使用价值基本雷同的商品, 于是有了各种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消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日益丰富, 消费的符号化也就因此凸现出来。它们无时不在制造各种消费概念, 还不遗余力地倡导新的时尚。不仅如此, 大众传媒不断地赋予某些时间和活动以特殊意义, 使之成为消费的热点。例如金融危机过后我们可以发现, 如今的各种节日骤然增加, 而且许多节日在中西方传统文化里, 都无法追溯到根源。区别于大众日常消费行为的传统节日, 本应具有严肃性、仪式化、宗教化的特点, 但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 节日的仪式性、象征性大为减弱, 而更多地体现出节日的戏剧性、娱乐性、挥霍性等消费特征。金融危机时期, 在媒体的鼓励下, 像“光棍节”这样人造的节日应运而生, 它们不再具备传统节日的严肃意味, 转而演变成一场人为的网络购物狂欢节。
(二) 新媒体拓展了新的消费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和随后的几年中, 也是我国新媒体, 尤其是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社交网站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仅应运而生, 相继出现, 而且发展得如火如荼;而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 新媒体通过源源不断生产出的各种符号, 持续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 引诱人们接受各种消费文化的传播形态, 使人们体验各种消费主义的快感;另一方面, 它在为人们传递信息带来方便之余, 也直接应用于消费领域, 革新消费产品的传播方式, 拓展商业消费的途径和手段。
新的形式的媒体出现, 首先被应用的对象就是营销领域, 这几乎是一个颠簸不破的定律。新媒体营销借助于新媒体中的受众广泛且深入的信息发布, 达到让受众卷入具体的营销活动中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 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 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凭借因特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 新媒体将各种商品信息进行准确的投送, 对主力消费群体基本实现无缝覆盖。
对于消费者而言, 新媒体的发展则是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的获取商品信息和产品本身的途径, 新颖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手段不断推陈出新, 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因为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者对现金使用的谨慎态度, 避免了危机可能带来的消费萎缩的不良后果。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个信息更加碎片化、消费更加个性化的时代, 传统的实体店消费不再是唯一选择。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麦包包、爱物网、糯米网、唯品会等网络购物网站改变了人们对购物中心的认识, 网络购物、团购、手机购物等新的消费模式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新媒体所带来的新购物手段不仅影响人们消费方式, 也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 消费与舆论环境日益密切
据国外媒体报道, 在餐馆、咖啡厅等本地商业场所进行消费之前, 如今的网民都会事先在网上查询消费者、社交网络好友的点评。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 后危机时代的消费与大众媒体的舆论环境的联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紧密, 尤其是网络舆论。
金融危机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得更加谨慎和敏感。近些年我国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 如“毒奶粉”、“瘦肉精”、“红心鸭蛋”等事件都曾经给某些行业甚至是整个社会消费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事件一方面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造成很大的社会恐慌;另一方面它所形成的舆论影响到消费者在金融危机时本已脆弱的消费信心。更有甚者,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宣传和炒作各种谣言, 企图攻击竞争对手甚至是伤及整个行业, 从而从中获利。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深受舆论环境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社会信息的无孔不入, 而人们形成决定的时间却在变短, 他们在决定一个商户是否值得信任之前, 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习惯性的监测和评估。当决定消费之前参考舆论信息已经成为日常消费一个符合逻辑的步骤, 媒体所传递的评论和意见对他们的消费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后危机时代的消费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
从前文对后危机时代消费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 现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都与传播媒介有着很大的关系。大众传播成为现代消费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它传播的信息成为商品, 更重要的是它所传播的信息也促成了其他的消费行为。因此要重视传媒在我国消费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发挥其在传播消费文化时的积极影响, 使其承担起应有的作用和责任。
(一) 建设适度平衡的消费文化观念
媒体消费文化是消费文化的内容之一。媒体在消费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 也是消费符号化的最重要载体。大多数时候, 它是人们消费的策源地, 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并最终引导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建设而言, 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健康持久运行的消费价值观体系。
在应对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过程中, 我国采取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经政策。但它在盘活经济、增强我国居民消费信心的同时, 也在某种意义上鼓励了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消费不再是为了单纯满足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而是为了通过对商品的获取和占有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消费主义观念指导下, 人的存在等同于金钱, 等同于消费。许多人开始认同消费至上的理念, 推崇超前消费和豪华消费, 消费逐渐背离真实的需要, 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物欲特征。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当前的攀比性消费和炫富性消费。越来越多的“月光族”、“啃老族”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力承受的范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在2010年发布的《商业蓝皮书》当中指出,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额占到了全球的27.5%, 到2015年中国将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首位。
这样的消费观念和状态与我国的当前现实很显然是不相符合的。虽然近些年来, 我国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 开始向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我们还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国民收入也还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过度的超前消费和高消费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学者指出, 在危机的发源地的美国, 正是因为信奉“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理念, 人们过度消费而引发次贷危机, 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不能不从中吸取教训。
因此无论从现有基本国情出发, 还是从我国长期遵循的以勤俭为美德的传统文化来看, 都应该提倡适度消费的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众媒体具有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 在帮助群众消费观念的养成方面作用巨大。大众传媒无比发达, 民众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之中, 也比较接受媒体中所倾向的观点和意见。媒体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传播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消费观, 引导群众合理消费, 构建起一种适合中国当前国情的消费生活方式, 筑牢正常消费与奢侈浪费之间的防火墙。
(二) 建立消费风险的媒介预警机制
建设适合国情的消费文化, 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单独依靠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是不够的, 还必须建立一套社会消费风险的预警机制, 才能防范因消费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因此要充分利用传媒作为社会各个信息系统沟通平台的功能, 合理促成部门之间的联动, 及时化解经济领域的不利因素。
加强信息披露, 监测异常消费行为。在初步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后,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平稳,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指数通常在一个月或季度后, 时间上存在滞后性, 因此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和蕴含的舆情则能及时传递相关信息, 对偏离正确消费轨道的行为及时发出预警。这些信息的披露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预期, 也有利于指导民众进行合理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同时对于经济领域的一些炒作和恶意行为, 也能及时实情披露, 提醒公众理性应对。
发挥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基础部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 围绕金融市场进行专门报道的大众传媒也日渐增多。它们与金融市场相互影响, 已经构成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大众传媒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舆论工具, 可以起到金融监管部门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传递的各种信息不仅是经济部门作出决定的重要参考, 能反馈金融政策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大众传媒还能对金融领域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不只是针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 也是针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大众传媒的这种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督职能, 显然十分有助于推动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和防范金融监管部门中的腐败行为。因此及时监督金融市场的异常行为, 也是大众传媒能承担的预警功能之一。
促成部门联动, 寻求应对策略。虽然消费文化建设目标是在整个社会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消费观, 但是其过程却涉及每个消费者和诸多部门、机构, 也包括宏观经济的决策者及基层物价部门。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交流平台, 其作用在于促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动, 寻求可行的应对策略。最终目标是为建立一个完善有序的市场体系, 提倡理性、适度、科学的消费。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受激励性经济政策的影响, 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手段, 消费与传媒及其舆论的关系日趋密切。建设适合国情的消费文化,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树立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念, 建立消费危机的媒介预警机制。
关键词:消费文化,符号消费,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武慧俊.当前消费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 (2) .
[2]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新华出版社, 2005 (36) .
[3]贺卫.消费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责任[J].新闻世界, 2010 (7) .
[4]腾讯财经.奢侈品消费大国之忧:3年后中国将排名第一?[EB/OL].http://finance.qq.com/a/20100719/005327.htm
3.文化传媒建设意义 篇三
关键词: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分析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对一所高中来讲,要想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兼顾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许多学校领导人都将两者分割开来,将过多的精力放于物质文化建设上。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部分管理人员“好面子”,例如,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下,学校教学楼越盖越高,校园风景越来越美,操场越来越宽敞,设施越来越全面先进。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文化建设也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空间,但是如果仅仅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必然会导致学校发展的畸形。另外,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成果明显,不需要积淀,这也是原因之一。
2.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品位降低
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相对浅薄,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许多高中学校都实行半封闭式、封闭式管理,校内文化活动成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过调查国内许多高中文化活动发现,不少高中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缺乏充分的策划和考虑,文化活动的品味较低,不能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甚至部分文化活动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二、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关注高中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因此文化建设内容相对单一,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新课改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突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教学文化建设时,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高中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篮球俱乐部、合唱团、书法兴趣班、演讲兴趣小组等,这样既能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又可以掌握一技之长,这也是我们强调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彰显了校园特色、办学风格
校园文化设施是指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包括活动场所和相关设备,它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结构性作用。校园文化设施代表着校园文化的硬件,是通体透明的校园文化窗口。这些设施深受校园精神的影响,也同样带着学校的个性特色,反映着特定的校园精神。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在班级内开展趣味性的辩论赛,或是模仿古人进行文言文对话等形式的活动,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高中学校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高中学校自身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最终将影响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而语文教师可以在日常课程中不断融入其思想,加强高中生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
2.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高中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校的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真正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園文化活动。
3.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网络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爱,在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手机等多种平台,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接受精神文化教育。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定期在群里推送一些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文章,学生在使用电脑、手机时,能够及时获取教师发布的信息,随时随地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學习。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作为高中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工,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将学生摆在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进而能够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自觉地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确保学生知识学习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双重提高。
4.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篇四
一、文化的意义和企业文化 文化,就是文明教化,是相对武化而言的,是以相对文明的方式对他人进行教育、引导、开导,以达到改变和影响他人的目的。文化,改变和影响的是人的观念和意识。人的观念和意识,影响着人对待事物的心态; 而人的心态左右着人工作中的行为趋向和状况; 人工作中的行为趋向和状况决定着行为的结 果。文化,是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的改变——心态的改变——行为趋向和状况的改变,以达 到对行为结果的改变。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以相对文明的方式,针对其内部员工进行教育、引导、开导,以达 到提高员工素质和修养的目的。任何企业都有它的文化。不论你是否意识到、有无刻意去建设,从企业一出现,它就在 教化、影响和改变企业内和进入企业的人。可以说,每个企业的现有文化,都是企业经过长 时间的累积而形成的企业形象、规章制度、惯例、成员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等等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流程 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上是改善已有的企业文化,以形成新的、更好的、适应未来需要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清除过去所形成的文化中不好、不利于以后发展的内容的再焕生机的过程。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 不好的东西沉积下来。这些东西,当初可能没有认识到它们的不良影响和副作用,或是由于 特殊的原因,为了顾全大局而不得不做出妥协,容许它们存在,以致于形成了惯例。这些东 西,对当时的企业来说,有的甚至还有积极的意义。当时,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企业继续成长和发展的阻碍,必须 予以改变、清除和解决,否则,企业将逐渐走向衰弱、外强中干。比如说,某企业有个技术很全面、很能干,也很肯干,经验又很丰富的老师傅、老功臣,为人也很好,很得人心和老板的信任,从企业成立之始,就在该企业做事,可以说企业原来 生产中的各种事情,都难不倒他。但是,由于他的文化较低,只是凭经验做事,对新技术新 设备消化慢,难以掌握。如果新东西引进成功后,他在企业中的权威地位就会受到挑战。因 此,每当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他都要说风凉话,故意刁难,不肯真配合,甚至偷偷 做手脚,阻止新东西的引进,给他上面的各层管理人员都增加了许多麻烦,给企业造成了许 多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尽管这样,谁都说不到他,因为他所做的都有理由。这类事情,只要 他介入,就难以成功;他不介入,就很顺利。
内部成员许多时间和精力的重大基础问题,消弭于无形,达到“无为而治”、一劳永逸,只需要很少的维护成本的境地,其效益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企业要想上下齐心、长久稳定地发展,应对外部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项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只适宜于已无“近忧”的企业进行。一家没有前途、没有前景构想、做一单算一单的企业,是没有必要大张旗鼓、费很大精力地去搞什么企业文化建设的,因为它明天是否存在都不知道,搞企业文化建设,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在这样的公司,老板的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老板要求怎样,就得怎样;受不了的话,走人。对于老板来说,主要是运用手腕、心计、权术、感情、眼前利益等来笼络人心。
四、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人,尤其是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缺陷:只想听赞美的好话,而不愿听反映实际问题的实话。好像别人不说存在的弊病、缺陷和不足,弊病、缺陷和不足就不存在了。有两句成语典故,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心态和行为——“掩耳盗铃”、“一叶障目”。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老板和高层,认识要统一,要能够正视弊病、缺陷和不足,正确对待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要掩盖问题,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就会缺乏明确的目标,而陷入盲目和流于形式。
其次,要明确企业未来对人员的要求,以及未来发要求与人员现状的差距。
再次,要作为一个项目,由专人来进行。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观念,进行整体规划,有计划地进行。不能想到那就做到那,尤其不能为了如期出期刊而乱拉文章凑数。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繁杂、需要耐心、且很费时间精力的工作,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尤其是先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需要的人员虽然不多,但却不是随便抓几个人就可以做得了的。它要求从事者对行为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和很丰富的实践经历、亲身体验,光有行为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是难以胜任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人,需要有“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善于理解他人的日常行事习性;能够“知微见著”,从日常不起眼的小事情,看出潜伏的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一个狂妄浮躁、目空一切、过于自信、将这事看得很简单的人,是做不好这工作的,就算他的笔杆子再好,再能干,也没有用。他可能是瞎忙瞎做,而难以达成改善人的观念和意识的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内容,主要就是琢磨如何改变人的观念和心态,这很类似于以前国企的政治思想工作。其主要差别是:以前国企的政治思想工作,个别性强,普遍性的东西东西很空洞、枯燥,多是处于被动的境地。而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一项主动性很强、预防性、建设性的工作。以前真正用心做过一段时间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或做过调解纠纷之类工作的人,从事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应该说是具有比较好的基础。
五、企业文化建设应特别的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不是企业的期刊杂志宣传栏,而是期刊杂志宣传栏等的内容、内涵。期刊杂志宣传栏只是它的形,而不是它的质。不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演变成企业办期刊杂志宣传栏等外在形式,而不考虑所发的资料对阅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影响,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是否会有副作用,是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当然,期刊杂志宣传栏等,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普及和推广企业文化非常好的方式,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实在没有必要,普及和推广的方式有很多。
我留意过不少企业招聘从事企业文化方面的人员,实质上,它们所要的仅仅是从事文字编辑方面的人员,而不是真正从事企业文化研究的人员,不是要那些对问题能够深入分析到观念、意识层面,知道怎样去影响、改变人观念和心态的人。它们所关注的只是你有没有做过文字编辑工作,有没有排过版。它们的企业文化,注重的是形,而不是质,多是装门面的。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它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所要的是企业在外表上看起来冠冕堂皇,有期刊杂志宣传栏,重视企业文化。至于这些期刊杂志宣传栏能起的什么作用,起多大的作用,有无反作用,却很模糊。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费时费力,对企业内部的意义实在不大,只能是一时哗众取宠、唬唬企业外部的外行人罢了。
5.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篇五
警营文化建设是公安工作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公安机关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各项公安工作发展的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文武兼备、受人民喜爱的公安队伍,警营文化建设是首要任务,应当列为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公安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意识,全面发展和繁荣公安文化建设。***同志指出,“我们应该从加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的高度,大力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因此,公安队伍建设不仅要坚持政治建警、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方针,还要大力提倡文化育警,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警营文化建设工作是提升民警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通过广泛开展文化建设,力争提高广大民警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优秀的公安民警,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战斗力。
(一)是有利于全面提高交警队伍整体素质。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作用就是滋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蕴含先进文化思想的文化生活,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之中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公安文化的核心是民警的价值观,它以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引导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强烈的文化舆论氛围,使民警产生一种自我心理约束和自我行为控制,从而使精神变物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二)是有利于加强民警个人素质建设。
警察素质是从事警务工作的警察所应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警务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纪律作风、身体状况等,是公安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围绕“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为内容的政治要求,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先进公安文化,满足民警精神文化新需求,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陶冶民警的思想情操,从而实现民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三)是有利于增强民警的进取精神。
6.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意义论文 篇六
5结论
安全文化建设是长期的投资,而不是现时的消费。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严格抓好安全管理每一项工作,不断优化整合企业的管理资源,逐步达到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的目的。同时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构建了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企业和员工共享实现安全目标带来的安全效益,达到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道德.论人的失误[Z].中国安全科学,,6(增刊).
[2]袁旭,曹琦.安全文化管理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06).
7.文化传媒建设意义 篇七
关键词:文化强市,新闻传媒业,四新战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紧随着举国科学发展的步伐, 乘着建设文化强国的东风,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直辖市, 在重庆直辖15周年之际召开的中共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上, 鲜明提出了重庆要建设文化强市。
中外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新闻传媒业的勃兴和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新闻传媒业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开路人和急先锋, 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重庆新闻传媒业承担着传播重庆重要的新闻资讯, 同时向国内和全世界传播重庆的声音, 还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并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因此, 在第四次党代会上, 提出要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 壮大发展文化产业。
重庆的传媒资讯业从直辖以来的发展看,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其发展水平、发展规模与重庆所处的区域格局、重庆的经济发展和直辖市地位还不相适应,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 但在文化方面与长江下游文化中心上海、长江中游文化中心长沙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传媒业的发展观念不新, 一些传媒特别是大部分区县信息传媒还停留在宣传服务的浅层次上, 信息的传播功能和传媒的产业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二是重庆文化传媒企业传媒产业总产值不高, 2011年重庆四大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68.37亿元, 利润达2.51亿[1], 而2011年仅湖南出版集团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 一个集团营业总收入58.57亿元, 实现利润8.06亿元[2]。反思其主要因素一是重庆文化传媒中支柱企业少, 二是传媒产业物质基础比较薄弱、集团化资本运作和规模经营能力不强;三是重庆的传媒业在新区域、新领域方面拓展极其不够;四是信息传播载体单一、信息传播渠道狭窄、信息传播业态老化。
再以上海为例, 上海的定位是全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但是上海很清楚, 并不是因集中了全国众多的经济和金融机构, 它就是经济和金融中心。其实上海最为显著的特征应该是经济和金融的传媒资讯业中心, 所以上海出台一系列措施着力发展传媒资讯业, 如新华社与上海市政府早在2008年就共同搭建了金融信息平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认为“上海要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关于经济和金融等各方面的声音”。正是在这样的倾力强推下, 其以财经金融资讯为主的各类媒体 (如《第一财经》、上海证券报、东方卫视的《波士堂》等财经栏目) 正在崛起, 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媒介以及媒体集团, 无疑, 经济和金融的媒体、经济和金融的传媒资讯等一整套的相关辅助机构是经济金融中心的重要建设部分。
借鉴上海的情况, 为了将重庆打造成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强市, 必须振兴重庆传媒资讯业的发展, 从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将重庆打造成长江上游信息传播中心。
1. 实行新闻传媒与新信息、新技术的融合战略。
电子信息技术对文化艺术及传媒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通讯卫星、数字媒体、电子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影响媒体的变革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
应该说, 信息技术与新闻传媒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可就重庆而言, 在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 与传媒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产业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近年来, 重庆市信息产业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 通信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3],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扶持, 重庆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重庆传统的资讯传媒产业与东部有差距, 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与产业上, 重庆与东部、中部几乎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 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为重庆传媒资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机遇, 因此利用并且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 打造新媒体资讯产业非常关键。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传统的传媒资讯产业, 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登上新的台阶, 并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传统的报业如何实现真正盈利性的报网互动等;一个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传媒资讯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 新兴传媒资讯产业一开始就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体制, 抓住重庆列入“三网融合”的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契机, 发展三位一体的新传媒技术。
2010年4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将共建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 第二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落户北部新区。基地以“园中园”方式在北部新区高新园设立, 将在署、市合作框架下, 实行管理主体、运营 (服务) 主体、发展主体、行业监管主体四位一体运作机制。基地将重点打造十大产业:数字图书、数字报刊、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教育、跨媒体复合出版。
2. 实行新闻传媒与新区域、新领域的融合战略。
湖南新闻传媒业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基础上又提出拓展新区域, 抢占新领域, 扩大增量、开辟蓝海, 以新闻传媒为先行抢占文化产业的高地, 在拓展发展区域方面, 湖南传媒集团除向国内的区域发展外, 还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比如, 湖南广电成功开拓了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市场;湖南出版向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地输出了多种外向型图书;湖南动漫产品走进了亚、欧、美三大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在抢占新领域方面, 湖南新闻出版业已实现纸、磁、光、电、网多媒体发展, 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报网融合”发展的盈利者, 将旗下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网站等整合构建一个覆盖报纸、网络、杂志、手机、网络电视、户外广告等多形态互动营销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型平台。
对重庆而言, 要拓展新闻传媒发展新区域, 一是要结合重庆地域实际, 向区县拓展, 向规模要发展。由于行政体制上的关系, 重庆有40个区县, 绝大部分区县都拥有报纸和电视台, 但由于无正式刊号、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市场化发展程度极低。因此, 重庆四大国有文化集团要通过市场、资本、业务多种形式与区县合作, 向深度和广度开拓。
在发展新领域方面, 要按照优势优先的原则, 壮大做强优势产业, 促进我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向立体式、集约型方向发展。在发展新产业方面, 重庆要加速发展新兴产业, 当前特别要抓好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新介质媒体的发展。此外, 要积极承接印刷复制业等产业转移。
3. 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渠道、新业态的融合战略。
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已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得到了验证。奥运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推动了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 无论何时, 身处何地, 都能够选择到合适的渠道以自己的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之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作, 网络新渠道催生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等新业态的网络媒体, 手机新渠道催生了手机报新业态的手机媒体。除了这些渠道之外, 我们要善于利用早已出现的两种最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数字标牌和微博客。
数字化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在当今时代, 数字标牌 (Digital Signage) 能即时传达信息, 也能即时更换信息, 因此已经被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公共部门机构, 并正在此领域迅速增长。当世界进入web2.0应用时代, 微博客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微博客不只是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 它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的网络阵地, 而且它对突发事件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 一些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4]。
在新业态方面, 要抢占信息传播的话语权, 新闻传媒要开辟的全市党报发行网、有线电视网、图书连锁网和电视零售网、手机传播网、互联网及网吧连锁网等六大网络, 借助新的网络渠道, 实现优化的配置和整合。
4. 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支柱、新资本的融合战略。
传媒资讯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 其产业竞争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即产品竞争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和资本竞争阶段[5]。目前重庆的传媒资讯业尚处在产品竞争阶段, 其传媒资讯产品并没有形成品牌竞争优势, 如重庆报业市场只是几大都市报的产品竞争, 而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品牌优势的原因。然而即使某一传媒资讯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 而没有资本力量的介入, 不进入资本市场, 其仍然难以形成跨越式的发展。
上市是媒体资本运作一个重要途径。在湖南, 随着电广传媒在全国的率先上市, 到2010年, 湖南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达到4家, 居全国第二位, 特别是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 成为我国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提出, 要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这对包括新闻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企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重庆新闻传媒业应深入思考, 如何利用好民营资本与新闻传媒业的经营性部分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
过去, 由于重庆文化事业低层次均衡发展, 县县点火, 乡乡冒烟, 形成“小而全”的格局, 资金不足, 技术落后, 企业规模小, 将很难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抗衡。所以, 对于重庆来说, 当前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 形成以城市大型产业集团为骨干, 区县、乡镇中小型文化企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要加快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步伐, 通过整合城乡优势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企业, 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新闻出版、图书发行、文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 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利益共同体吸引众多单位包括区县乡镇甚至文化大户加盟, 采用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各种形式, 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 并积极推动和深化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惟有做大做强了, 才会反哺内容生产, 反哺信息传播, 为打造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庆渝陈扬.2012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 2012-09
[2]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摘要.上海证券报, 2012-04-10
[3]丁小光等.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信息协会, 2005-03-01
[4]王淑华.微博客时代的媒体应对.新闻实践, 2009 (11)
8.博物馆文化产业建设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产业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在新的形势下,文化行业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事业性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博物馆具有公益事业单位的性质,但并不排斥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获得一定经济回报并且是用于补充业务活动计费的不足。因此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建设并不违背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一个公益性单位,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也是以此为基础建设发展。博物馆不仅传承历史,还承担着启迪未来的重任。将博物馆建成集参观、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舒缓游客在参观展览中易产生的疲劳感,提高游客参观的兴趣,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一)提高公众对馆藏资源兴趣
很多游客在博物馆参观几个小时后,印在脑海的只有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景象,而对博物馆的展览特色与精品文物,记忆并不深刻,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很多博物馆推出了以博物馆文化元素有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这大大提高了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了解,加深游客对馆藏文物的认识。很多博物馆还举办了很多互动的服务项目。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有专门的印染工坊。在南京博物院内,开设有专门的趣味陶艺制作馆,寒暑假时期就会开办中小学生陶艺制作课程,供小朋友们自己亲手制作陶艺作品,并且代为烧制。参与、互动、体验的方式是适应时代和公众的需求,使博物馆教育的对象,从被动的地位变为主动探索的变革性措施,有助于推进博物馆教育发生本质的跨越,使博物馆教育增添无穷的活力。
(二)扩大博物馆影响
一些文化产业项目的推出,提高了游客对博物馆的兴趣,文化商品的销售让人们更加了解博物馆的馆藏产品,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以及对博物馆的兴趣。博物馆培训,鉴赏讲座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科研实力和博物馆特色的认识。优质的休闲娱乐服务,让人们更加愿意去博物馆度过休闲时光。台北故宫曾经推出一款“朕知道了”纸胶带,这四个字正是康熙皇帝真迹的复制品,因康熙在批阅奏折时,最爱在文末朱批“朕知道了”、“知道了”,所以故宫将其字迹与纸胶带做结合,这个创意可以说让台北故宫名气大旺。南京博物院的建造了一座全木结构仿古茶社,其在建筑上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重瞳建筑营造技艺,是观众欣赏江苏省表演类非遗项目和品味江苏省饮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最佳场所,是“动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颇受公众好评,不少人慕名而往,不经意间,对南京博物院做了最好的宣传。
二、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虽然博物馆的这些销售以及活动具有经营活动的性质,但与其他的经营活动相比,其收益主要用于各种公益事业以及各种补贴。同时,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效益。间接收益主要来源于博物馆发展带动产业产生的效益。博物馆在获得间接收益的同时, 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一)对相关产业的拉动
博物馆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产业,在其身后有一条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条,牵动着各个相关的行业。博物馆与文物业、文化旅游业、群众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咨询业、信息业、建筑业、制造业等都要有交集,博物馆通过大力开发周边产品,联络相关产业,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关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链条。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建设,带动了旅游市场、休闲娱乐、图书音像制品即旅游纪念品开发、文化交流、新闻宣传、应是拍摄、会展业等相关产业,并进一步对文物市场、收藏牌面、人才流动、出版发行、教学科研、技能培训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内需、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虽然是间接地,但其影响是深远的,效益是良好的。
(二)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
当下,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它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在现代城市中,博物馆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负有塑造城市精神形象的责任,在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梳理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方面发挥这种作用。通过不同区间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展现文化的包容、开放性、多元性与融合性,又通过某种渠道传播到全国各地,影响着其他地区观念的转变。博物馆产业文化的建设同样也在宣传引导人民在行为意识、思想观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与升华在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公德水平的基础上,塑造并代表城市文化形象、影响成社的发展方向、体现最新人文科学理念、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目的。通过城市文化形象的改变,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开发旅游市场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如今,各博物馆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博物馆要坚守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属性,注意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在两者关系上,要做到事业为主,产业为副,产业从属并服务于事业。事业发展要努力争取政府支持,产业发展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只有这样博物馆文化产业才能有更好地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济民.当代中国的博物館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2]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李林娜.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与原则[J].中国博物馆,2003,(3)
[4]叶俊之.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3,(4)
[5]李金生.物馆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J].时代文学,2008,(3)
[6]赵冬菊.博物馆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三峡学院学报,2009,(6)
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篇九
当今,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法、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过去被人们忽略、遗忘或加以反对的一些方式、方法,经过科学的论证如今正在逐步显示了潜在的教育意义。比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元智能研究等等都是教育理念上的一大进步。那么校园文化环境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说明,同时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由于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由各个学校发展历史演绎而成,因此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主旨是有着差异性的,当我们置身于两所不同的学校时,这种差异会很清晰地让我们体验出来,在校园环境风格、全校的精神气质、人际关系、教书育人的氛围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它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丰富的、全面的、无声的教科书。他能起到潜移默化、对师生进行熏陶和塑造的重要教育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从校园文化的功能上看,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学生情感的陶冶,心灵的美化;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校育人的诸要素中,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校园文化环境,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与历任校长的办学思想密切相关,应该说它是一种氛围的长期营造,它是得到全体成员的高度认同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地基”的作用。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面面俱到,校园文化用它隐性方式,完成了管理过程中任何制度都不可替代的管理作用,这是一种稳性的管理规则,它在学校中是一种以精神领袖式的作用在约束和维护着这个团对的共同的利益。这是我的常说的默守常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仅仅是违者罚款式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的效果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把行为规范的各种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去看、去想、去感受、去培养自己的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文化它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组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直接反映和再现了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惯性。如何发掘值得深入研究。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校长是关键,他即是领导者,又是实践者和创新者,起到传承和引导的作用。校长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物质文化的营造
物质文化的营造这一点比较好做,但要求主管人员必须潜心挖掘,让营造的环境与学校现状相匹配,富有个性,体现出设计者审美观、价值观真正起到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出教育的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营造
这一点相对其它三点较为难做。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又是一条引线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学校的校园文化,树正风、立正气这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团结、进取、奋发、求实这是许多学校的校训内容,其中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精髓,通过制定具有时代特征,又富有学校历史文化背景与特色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的校训成为号召、激励、鼓舞、鞭策全体师生的座右铭。逐步由外力变为内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会出现。
(三)校园制度文化的营造
校园制度文化这一点做起来易,转化过程难,制度已经确定可以强制执行,包含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校规、校纪、人事、总务、教育教学制度等等,一项制度的形成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学校制度再完善也不能称其为制度文化好,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制定—认同—自律—传承(舆论)—文化,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一项制度不被大家所认同时,还会产生不良反映,不仅不能推动学校工作的开展,反而成了发展中的绊脚石,一但制度转变成了自律的行为时,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行为导向,就必然产生出一种文化氛围,就会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能完成我们的办学目标。
四、校园活动文化的营造
校园活动文化,这一点与我们办学思想相联系,首先,我们必须尊重教育的规律,明确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用制度的方式将它确定下来,让活动有稳定时间,稳定组织结构,稳定经费和相对稳定的内容形式,使活动具有连续性、目的性、教育性。在活动中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真正让学生体验是他们自己的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等,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培养了团队精神,陶冶了情操,在活动中不断找出每一活动的闪光点和不足,使活动更加完善,通过活动在校内无形地释放出一般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
校训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校训是一种理念,但更重要是要赋予实践,校训的解读要深入人心,使学生由认同到实践再由实践内化为品格。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形成的过程。
10.浅析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篇十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导向,以激发员工自觉行动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营管理思想。它是以确立企业价值理念为核心,以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激发员工积极性为手段,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现代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削弱企业的运作功能,因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经营业绩起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切实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而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内涵,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一方面,企业文化会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与价值指向,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公司的长远目标、策略以至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管理好企业的关键要素如消费者要素、领导要素、企业员工要素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所应该涵盖的内容。那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企业。
试想一个经济效益再好的企业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就不会具备团体精神和凝聚力。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纵观世界上著名 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比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它的成功当源于与众不同的优秀企业文化。始建于1939年的惠普公司,经过六十三年的发展壮大后,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IT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惠普公司的宗旨明确写着:“组织成就乃系每位同仁共同努力之结果。”它特别倡导团体主义的企业文化,主张建立轻松、信赖、和谐的人际关系。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使公司得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不断地做大做强,位居同产业的领袖地位。
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思想文化、技术文化、管理文化、品质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共同建设。这些文化的整合与相互作用,一方面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共同文化的熏陶,可以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意识和行为导向,保持和维护团结、协作、融洽的员工关系,客观上加强了团结奋斗、共同创业、整体发展的效能和合作意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从而形成企业整体运行的价值观。
优秀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使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企业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优秀企业文化能培育职业道德,可促使员工在深化企业改革、利益关系调整等变动中,正确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能巩固和发展团结向上、协调稳定的群体关系。优秀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个实践活动中界定员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激励员工自觉地按照企业总体水平、统一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员工的创业、敬业精神,为促进企业持续、协调、有效、和谐发展勤奋工作。
贵州茅台集团是一个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的国有酿酒企业,具有较强的本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是茅台集团面向新世纪,站在深刻把握、充实发展文化酒内涵的战略高度,对茅台酒所做出的品牌发展定位,是国酒人坚定不移地进行品牌升华与理念创新的举措。如今茅台集团从卖酒到卖文
化,茅台集团的营销策略已成为白酒市场中的独特景观,也是茅台集团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整个企业及全体员工中形成了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念的结果。
三、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崭新成果,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原有企业管理理论的总结创新的结果,因此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角度上思考。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经历了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这样三个阶段的管理进程。经验管理属能人模式,凭感觉、靠经验管理、靠个人的能力、素质、经验和风格在发挥着作用,结果使大部分企业长期停留在粗放管理水平。科学管理属于制度模式,企业各单位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了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了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科学化,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都有成套科学的、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但是,总有部分工作是制度和程序管不到的,如果太多的制度和标准让人难以掌握,就可能压制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运行效率,增大管理成本。现代管理属于文化模式,员工的工作都不靠人来监督、管制,而是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完成工作,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企业文化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共同奋斗的愿望,使员工忠诚于企业和企业所从事的事业,一切基础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程序都已经潜移默化为所有员工的职业习惯。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在实施战略规划、战略管理,这是每个企业管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和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会为企业培养和建立一支思想过硬、文化过硬的高绩效团队;能够优化管理手段,使企业在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合理化和规范化,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创新和创新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企业文化强调人的因素,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更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首先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最终还得通过人来实现,切实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的整体素质既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灵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试想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思想熏陶,始终把企业精神的塑造和弘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是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
五、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以及技术进步这些物质
载体上,还通过厂区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的改造,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企业的物质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塑造良好的、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从而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品牌竞争力。
11.文化传媒建设意义 篇十一
关键词:社区;建设;文化馆;意义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丰富。而文化馆的兴建,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文化追求上的需求。因此,在进行社区群众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加强文化馆的建设至关重要。
1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作用
1.1 加强社区群众之间的文化沟通交流
在文化馆内,不仅存储着大量的文化科普书籍,而且还是最新信息以及农业新闻汇集之处。文化馆是培养人们进行学习和增长文化的最佳场所。通过文化馆可以组织人们组建各种形式的文艺团队。例如,廣场舞、扭秧歌队和歌唱团等,这不仅人民群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加强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络和营造一种和谐友善的团队精神,而且还可以极大的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这将有利于在群众中增强对文化建设的意识,从而逐渐的改善各个社区之间的文化氛围。文化馆是群众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其对于和谐社区的构建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所以文化馆主要担负着:建设文化、宣传文化以及交流文化的重任。其不仅是娱乐中心,还是文化圣地。所以社区文化馆的建设对于群众而言,作用重大。
1.2 引领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文化馆在建设之初,最主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总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熏陶加强文艺各组织和团队的组建,从而促进人民群众进行身体的锻炼,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最终实现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提升。积极建设文化馆可以促进文化活动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极大的增强人们对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组建群众文化活动又是提高自身积极性的良好体现,在文化馆建设之时就需要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分配,并结合实际对分配进行优。相对而言,社区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改善。老年人则因为退休在家,生活相对单调,即便物质条件优裕,但精神生活会显得贫乏,不尽人意。孤独、烦闷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状态。因此,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把老年人充分发动起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为社会需要的人,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生活的热情就会重新燃烧起来。
1.3 丰富文化社区的娱乐方式
在建立文化馆中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不仅可以加强对活动的创新,而且还能促进文化馆活动的丰富多彩,尽可能的促使文化建设涵盖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上来,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并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文化馆移默化的影响着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为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资源。另外,文化站也更加注重各个节日活动建设,通过对每个节日活动的安排及创新,更加丰富了社区的娱乐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娱乐活动的整体质量。现今很多文化馆已经开始做出娱乐方式的改变。如笔者家乡的文化馆,就有各种比赛活动。例如,拔河比赛、书法大赛等各种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色彩。因此,丰富文化社区的娱乐方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方法和意义
2.1 加强基层文化的培训以及学习
随着文化馆内容的不断丰富,其职能也在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展览、讲座、培训等方面。其还可以作为普及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的平台,能够对文化知识进行较好的传承。从而促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对文化馆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引进一些新科技设备,来促进群众的文化交流,通过一些设备的模拟使用以及新知识技术的剖析,人们对事物将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不断充实知识文化水平。其二,文化馆可以采用义务培训的方式,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倡导群众好学力行、臻于至善。现在的文化馆聚集了很多艺术人才。笔者在文化馆经常会看到练习太极的中年人,他们的每一式都练习的很认真。甚至在一些艺术馆还有唱戏演出人员,他们借助文化馆的平台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让很多人都大开眼界。所以文化馆对于群众而言意义深远,其对于艺术人员而言,是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舞台。
2.2 开展和组织文艺表演,增强体质锻炼
组织群众进行文艺表演以及文艺创作,是建设文化馆的基础目标之一。所以文化馆应该具备表演的空间和基础的道具与服饰,每一种文化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文化馆作为艺术展现的平台,将这种艺术尽可能地展现出来,不仅有利于群众之间文化的交流,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笔者家乡,就有一个类似的文化馆。每天演出最多的就是老人们的广场舞,他们跳得很整齐,而且给人很强的节奏感。深受群众的喜爱。广场舞充分地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激情和对艺术的热爱。其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起到了锻炼身体的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社区文化馆的建设意义深远。
2.3 发挥文化传承的意义,增强文化建设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中心,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从组织层面上,可以由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密切配合。例如,宣传部、文化局、街道办事处教育局、体育局、工会等,既能促进这些部门与民众的关系,还能增加社区群众对各部门的了解;从参与层面上,文艺创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学习等方式,得到专业帮助;社区内文艺骨干更可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自己的精深技艺传授给自己的邻居们,承传文化与增加感情互为促进,其乐融融;一般居民也可以在此过程中,由以往的下班回家、关门不见发展到互相沟通、互相了解、祸福同当,大家成为好邻居、亲切朋友,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文化馆在开展以及宣传文化的同时,对社区群众也能进行较好的文化熏陶。群众可以通过文化来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在交流中相互进步,儿童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表演自己的特长,将文化馆当作自己的舞台,将自身的才华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其以后的艺术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通过文化馆举办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建设一个温暖和谐的社区,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3 社区文化馆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服务质量问题
文化馆作为一个公共娱乐场所,其具有免费性以及开放性。因此,其在服务方面一直属于一种义务服务。所以在服务制度方面其明显的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馆内人流拥挤和卫生环境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所以在服务管理方面,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但是目前文化馆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提高服务管理质量,是目前文化馆面临的难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从这些方面来不断完善。
3.2 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文化馆属于免费开放场合,其人流量较大,而且鱼龙混杂。经常会出现很多不可控事件,欺诈骗钱行为随处可见,而且一些商贩还借此机会进行摆摊,来获取利润。所以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加强治安上的管理,保证群众在文化馆娱乐的安全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在这里放松,得到精神和身体上锻炼。不断丰富文化馆的文化内涵。
4 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的建设十分重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其不仅让群众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还让群众在体格上得到了锻炼。文化馆作为文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其对群众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馆的建设。在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各种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以及服务质量问题,要合理解决,不断提高文化馆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建信.论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3(29).
[2] 张艳红.建设中的文化馆在社区中起到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3(18).
[3] 徐磊.浅谈县级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山东省郯城县文化馆为例[J] .中国城市经济,2011 (09).
12.刍议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及意义 篇十二
篮球运动作为高校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之一,在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种篮球队伍,篮球组织在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伴随着篮球运动的开展,篮球文化应运而生,篮球文化是对篮球知识、技能、精神、规则制度等的总的概括,是人们参与、观赏篮球运动这种行为方式的凝结。 篮球文化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篮球文化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认识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展了学生们交际范围此外,高校篮球运动与篮球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意义重大。
2、高校篮球文化的建构
2.1、高校篮球物质文化领域的建构
高校篮球物质文化领域的建构主要就是指篮球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 篮球运动的基础设施包括篮球场馆和篮球器材及相关设施。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篮球场馆和相应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拥有专门的篮球场地。高校篮球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学生们有可以学练篮球的空间,施展球技的舞台,更能为水平好的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场地。
2.2、高校篮球制度文化领域的建构
现阶段高校篮球制度文化领域的建构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快提高高校篮球运动队伍的技战术水平,竞技能力水平,运动管理水平。 篮球运动虽然在各大高校蓬勃发展,但是竞技能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不利于高校篮球文化的良性建构,因而,提高学生们的竞技能力水平是必然趋势;第二,篮球运动作为一种体能、技能、心理等综合性素质发展的运动,学生的竞技过程也是各种综合素质比拼的过程,要加快学生篮球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学生们篮球活动的开展是在各自院系与体育教学双管齐下之下进行的,对日常的篮球运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要求各大院系与体育教师要做好交流和协调工作,既不耽误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又能很好的开展篮球活动。
2.3、高校篮球精神文化领域的建构
高校篮球精神文化领域的建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将篮球文化与中国名族特色相融合,将篮球文化与中华民族修身养性的传统相融合,将篮球文化的竞技理念与中华民族包容、厚德的精神相融合;其二,创新理念与篮球运动发展的时代步伐接轨,总体而言, 我国的篮球运动注重的是对运动员的体能、技战术的训练,忽视了对运动员文化理念与人格的培养。高校篮球运动要树立“以人为本” 的观念,要注重体能、技能训练与人格培养的并重。 第三,提高篮球教练员、篮球教师的篮球文化素养,督促他们不断的充实文化素质, 适应篮球运动的现代化潮流。 总的说来高校篮球精神文化领域建设,是“物化”训练与“人格”培养的统一。
3、高校篮球文化的意义
3.1、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团队精神
篮球运动作为一种最具典型的集体性对抗项目,队员间的团结合作和团队精神极为重要。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 除了队员体能、技能、心理等基本素质要求,战术配合是取胜的关键,而战术配合就是团队精神的最集中体现。 在篮球比赛中,个人要努力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队员们之间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己方队员的攻守,绝不可逞个人英雄主义,要服从队伍,服从集体,必要的时候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团队精神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大学生将来要走出校园,进行社会,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没有团队精神很难再社会中立足。 篮球运动对培养大学生们的团队精神意义重大,它既有娱乐性,又有健身性,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运动,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大学生们的团队精神。
3.2、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竞争精神
作为一种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篮球运动场上对抗激烈,竞争性很强,篮球比赛中要争分夺秒、惜时守时,要灵活反应、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决不可因为暂时的取胜、暂时的领先而自满、疏忽、大意,也不要因为暂时的失分而沮丧、挫败,要坚持到最后,要竞争到比赛结束的最后一刻。 篮球运动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它给与每一个人的都是同样的施展平台,在大学校园里,这种竞争是技战术的对抗与交流,不参杂任何功利色彩。 篮球运动中的这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对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3.3、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反应能力,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沉着冷静果敢坚毅的心理素质。学生们广泛参与篮球运动,既可以扩大人际交往圈,逐渐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又可以在篮球运动中提高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等,他们在篮球运动中受到的肯定与鼓舞,使他们更加信心满满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总之篮球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篮球运动健身、娱乐竞技的三性合一,既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当前,篮球运动在高校校园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篮球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高校篮球文化的三层面建设以及高校篮球文化的意义。
【文化传媒建设意义】推荐阅读:
文化传播文化传媒08-04
文化传媒公司制度06-09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09-03
传媒文化的娱乐化09-23
四川省文化传媒学院10-15
文化传媒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07-23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传片解说词12-19
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12-13
警营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08-06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