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2024-08-20

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共9篇)

1.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一

2014年1季度广东省广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广州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抓改革、增后劲、惠民生,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

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507.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8.79亿元、1123.08亿元和2336.06亿元,分别增长0.8%、6.9%和7.8%。从全国、全省的情况看,一季度全国GDP增长7.4%,全省GDP增长7.2%,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和1.3个百分点,均呈稳中趋缓态势。

我市经济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转型升级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4︰32.0︰66.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较快增长。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27.13亿元,增长7.0%,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经营效益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势持续转好,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2%,自上年5月增速由负转正后保持正增长,增速呈回升态势。

四是就业形势稳定。全市实施促进就业措施,一季度新增就业4.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1%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工业生产加快,第三产业较快增长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36亿元,同比下降0.4%,主要原因是生猪大幅下降所致:全市生猪出栏40.92万头,同比下降38.6%(从2013年开始全市整治拆除不符合养殖标准的猪场)。种植业、畜牧业平稳增长,花卉产值增长8.4%,玉米、甘蔗、蔬菜产量分别增长7.7%、3.3%和3.0%;禽蛋、淡水产品、海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6.8%、2.4%和1.2%。

工业生产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好,船舶业较好回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带动工业生产提质增效。一季度,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7.80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与1-2月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5.51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1-2月加快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为1781.06亿元,增长7.3%;其中汽车制造业恢复性增长成为工业增长的有力支撑,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1.2%(上年同期为下降13.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8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提速,完成工业总产值2758.36亿元,增长5.7%,增速比1-2月提升0.6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速提升,一季度工业用电量7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增速比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较快增长。金融业增势较好。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扩大,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4782.61亿元和22878.94亿元,分别比2月末增加1479.95亿元和253.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0.1%。交通

运输稳步增长。一季度,货物周转量、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速加快,增速分别为24.5%、2.5%和7.1%,分别比1-2月加快10.0个、1.8个和1.6个百分点。客运量、货运量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10.3%和10.2%。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市接待过夜旅游人数1197.85万人次,增长4.3%;旅游业总收入521.63亿元,增长11.1%。

(二)投资小幅加快,消费市场有所放缓,外贸进出口总体平稳

投资小幅加快。136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地铁11条线路全部动工,有轨电车试验段按计划推进,带动投资增速小幅加快。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6.09亿元,增长10.7%,增速比1-2月加快0.7个百分点。中央省属、国有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中央省属投资117.83亿元,增长29.1%;完成国有投资228.74亿元,增长27.3%。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6.86亿元,同比增长 29.4%,增速比1-2月提高23.7个百分点。

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8.44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1-2月和上年同期回落0.6个和5.9个百分点。汽车、文化等消费稳步增长,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1.4%,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4.7%。新业态较快发展,唯品会网站日均订单量超过30万单,网上购物蓬勃发展,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39.4%。

外贸进出口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值283.19亿美元,同比增长

8.3%,增速较1-2月回落5.1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135.44亿美元,增长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进

口总值147.75亿美元,增长16.6%(上年同期为下降9.9%)。外商投资保持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9.73亿元,增长8.6%。

(三)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幅回落

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2.61亿元,同比增长23.2%,增速高于全国(9.4%)和全省(7.5%)。增幅超20%的九个行业利润快速增长拉动全市工业利润增长,这九个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71.94亿元,同比增长94.8%。三个行业由上年亏损转为盈利,共实现利润总额3.04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0.54亿元)。

财政收入增幅回落。一季度,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7.92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税收收入233.55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分别比1-2月回落6.2个和5.5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7.8个和12.6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增速略有加快,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速放缓,营业税降幅扩大。企业所得税增长29.0%,比1-2月加快0.5个百分点;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4.2%和15.0%,增速分别比1-2月放缓4.2个和24.1个百分点;营业税同比下降11.9%,降幅比1-2月扩大3.9个百分点。

(四)消费价格水平稳定,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增长

消费价格水平稳定。一季度,我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6%,涨幅比1-2月提高0.1个百分点;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3.0%和1.7%。我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连续第20个月保持下降,降

幅与1-2月持平;购进价格(IPI)下降2.0%,连续第22个月保持下降,降幅比1-2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增长。一季度,我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交通运输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5倍、21.9%和7.4%。

2.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二

1. 国内海洋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根据世情的新变化、国情的新特征、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通过海洋领域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及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我国海洋科研教育事业保持稳步发展。2013年我国海洋科研机构共175个, 从业人员38754人, 比2012年增长2.9%。

2. 国内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主要城市

(1) 青岛

青岛是我国海洋科技力量最为集中的城市, 青岛拥有国内唯一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科研机构, 拥有全国50%的涉海科研人员, 全国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都在青岛。青岛各级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28家, 拥有唯一的海洋国家实验室、部委级重点实验室20个, 承担着大量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另外, 每年国家投入到海洋领域的研究经费, 有50%在青岛。

(2) 上海

上海是国内外先进文化、技术、人才的汇聚地, 目前, 上海拥有三个涉海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拥有6所涉海高等院校和数十所国家级大院大所及地方科研院所。2012年, 上海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3700多人, 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约289.80亿元。上海海洋科研机构科技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仅次于北京, 居全国前列。

(3) 天津

天津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海洋科研院所27家, 2014年, 天津海洋科技R&D人员1549人, R&D课题数408项。天津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科技产业化基地、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 2014年, 天津海洋科技活动人员2192人。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设有涉海专业。2012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5%。

(4) 厦门

厦门海洋科技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而且拥有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等众多涉海科研院所。海洋科技人才2000多人, 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58个。2012年, 厦门市海洋经济R&D经费内部支出10.51亿元, 海洋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11.3%。

二、广州海洋科技创新驱动SWOT分析

1. S (Strengths) ———优势

(1) 科技人才资源丰富

科技人才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不断流变的资源形态, 是创新体系中最能动、最有根本意义的因素。广州市人才资源总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45人;列入广东省首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4家、领军人才11名;每年在穗工作的境外专家达10万人次, 约占全国的15%。除了本地充足的人力资源, 广州每年还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 高水平人才也大量回流。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200所, 在校学生约21.6万人, 可提供具有基础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

(2) 科技财力资源雄厚

财力资源是科技活动的重要支撑条件, R&D经费反映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的力度。2014年, 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万亿元, 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计划到2016年, 实现全市地方财政科技经费和全社会R&D经费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的双倍增。地方财政科技经费从2013年的54亿元增加到100亿元,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262亿元增加到500亿元。

(3) 科技组织资源基础深厚

作为广东省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广州汇集了全省多数优质的创新资源。广州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 集中了全省所有的国家重点高校和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市已建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院所17所, 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25个, 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3个, 海洋科技服务人员超5万, 海洋科技力量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批准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 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2. W (Weaknesses) ———劣势

(1) 科技人才资源层次不够高

广州地区涉海领域两院院士数量较少, 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比例不高, 承担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数量不足, R&D人员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分布比例不太合理, 在企业的R&D人员还达不到总数的一半。广州总体缺乏高水平尖子人才, 2011年末, 广州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为45人, 广州两院院士只有36人, 广州归国留学人员仅有2.9万人, 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

(2) 科技财力资源投入不足

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3显示, 整个广东地区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177.49亿元, 科技活动借贷款0.8亿元, 基本建设中政府投资13.43亿元;同期, 山东地区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316.61亿元, 科技活动借贷款3.82亿元, 基本建设中政府投资56.85亿元。在广州市科技财力资源总体筹资中, 企业投资总额最高, 其次是政府, 金融机构贷款在R&D筹资结构中所占比重比较小。高等院校R&D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 没有与金融机构形成借贷关系。此外, 科技投入源自企业的R&D经费比重仍然偏低, 在具有关键创新意义的中试孵化上的投入不足。政府科技资金的配置过于强调均衡性, 存在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的现象。

(3)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据《2014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显示, 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排在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青岛、上海、广州、天津和大连。从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层面来看, 青岛和上海属于第一梯队, 从海洋科技创新产出来看, 青岛远远高于其他沿海城市, 其科技创新产生指数是第二名城市上海的两倍多, 由此可见, 广州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青岛差距更大。

3. O (Opportunities) ——机遇

(1)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机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为广州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广州拥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多方面优势, 广州将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 把广州建成新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主枢纽、自由贸易港和对外交往中心。

(2) 中国 (广东)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广东最大的改革, 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201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南沙要用好用足国家战略政策, 抓住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双重政策优势, 谋划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投资贸易便利化, 加快投资、贸易、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抓紧推进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航运金融、物流和海洋经济,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4. T (Threats) ——挑战

(1) 日益激烈的国内城市竞争为广州聚集优势科技资源带来压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竞争。广州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 且政策支持稳定性不够, 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力下降。同时, 伴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解放的动力, 与其他城市相比, 广州市在创新政策环境、产业创新、体制机制、人才吸引创新氛围等方面已经没有了优势。

(2) 科技资源配置现状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不匹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在珠三角区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 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高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基地和产业基地。

实现上述目标, 广州担负着引领和辐射作用。但目前广州市科技资源配置, 无论是从战略定位看, 还是从创新能力、创新绩效来看, 与上述要求相去甚远。

三、广州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 广州海洋科研教育事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2014年, 广东海洋科研机构24个, 从业人员3250人, 大多数位于广州。但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仍然面临体制创新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金融财税等扶持政策手段少、力度弱等困境。

提升广州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强化改革创新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 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简政放权步伐,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 加快完善要素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提高市场化程度, 灵活配置各类创新要素资源。三是优化创新平台建设, 鼓励科技型企业自建孵化器, 完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 让企业、科研院所成为创新主体, 使产、学、研、用真正结合。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积极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以及配套文件, 加大财政科技经费等投入支持力度, 提供良好的法制法规、政策保障和舆论支持,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的积极性, 保护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

参考文献

[1]徐进.国家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8) .

[2]周芳, 卢长利.国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J].对外经贸, 2013 (4) .

[3]胡振宇.海洋科研机构布局及策略[J].开发导报, 2014 (6) .

[4]王泽宇, 刘凤朝.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05) .

[5]潘诚.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12 (5) .

[6]毕晓琳.海洋科技发展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3) .

[7]韩立民, 刘晓.试论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开发的推动作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 .

3.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三

关键词:温州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温州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明显的高位回调态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温州现有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宏观经济环境,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本文对温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为温州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温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变动

(一)三大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分析温州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温州市从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的变动情况。温州市第一产业比重先下降后上升,总体来说处于下降状态。第一产业从1978年到1981处于下降状态,从1978年的42.2%下降到1981年的36.5%,而1981-1982年有个短暂的上升,其后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第二产业从1978年到1991年处于波动式上升阶段,1991年到1993年处于急剧上升阶段,从1991年的44.4%上升到1993年的58.4%,这是由于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所致。1993年以后基本上处于平稳上下波动状态。第三产业从1978年到2011年一直处于持续平稳上升状态,从1978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44.6%。经过30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温州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从1978年的42.2:35.8:22调整到2011年的3.2:52.5:44.6,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7和2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Moore结构变化值分析

Moore结构变化值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n个产业,用空间n维向量表示这n个产业,并用每个向量的大小表示该产业占当期GDP的比重,当每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他产业(向量)的夹角会发生变化,把两个不同时期空间向量的夹角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Mt=(wi,t-wi,t+1)/[(w2i,t)1/2·(w2i,t+1)1/2]

cosθ=Mt+θ=arcMt+式中,Mt+表示More结构变化值,是空间向量夹角变化的余弦值,Wi,t表示t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θ,Wi,t+1表示t+1期第i产业所占的比重,表示产业份额变化的总夹角,θ越大,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速率也越大,与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调整K值比较来说,More结构变化值更细致、灵敏地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程度。

二、Moore结构变化值与经济增长率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计算出温州市年度Moore结构变化值,以便在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调整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用来考察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为了避免伪回归,对温州市年度经济增长率和Moore结构变化值对应的角度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g和θ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对其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利用OLS对g和θ进行回归估计,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R2=0.1432,其结果不是很理想,说明方程设定参数存在问题,模型的解释力度不够,由于经济的增长是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单单考虑了产业结构变化,可能就会导致R2偏小。但回归方程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θ前面的系数0.0111>0)。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大有小,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但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保持着一致的步伐。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三、温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为《2011年温州市统计年鉴》,选取温州市1978年-2011年年度GDP增长率g表示经济增长,第一产业产出增长率c1,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增长率gy和建筑业增长率jz,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c3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利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参数估计。

(二)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有多种方法,这里使用较为常見且成熟的方法——单位根检验(unitroottest)。利用Eviews6.0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表1:

平稳性检验首先对g、c1、gy、jz、c3等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上述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往往得出的结果是虚假的,即伪回归现象。接下来对g、c1、gy、jz、c3等指标进行一阶差分,可以看到,以上指标都是一阶单整的,各变量满足构造VAR模型的条件。

(三)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是验证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如果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那么说明这组时间序列是协整的。经过上面的平稳性检验发现,温州市经济增长率与第一、二、三次产业增长率各指标是一阶单整的,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的时间序列。一阶单整变量协整检验有两种方面:一是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检验;另一种是回归残差EG(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本文采取EG两步法进行检验。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g、c1、gy、jz、c3等指标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比较理想,偏回归系数在零假设情况下,各t值的全部p值均小于临界p值(1%),偏回归系数检验统计量都是显著的。R2=0.9511,表示四个解释变量解释了经济增长率95.11%的变异。d统计量为1.6083接近2,说明各变量趋向于无自相关,变量设定较为合理,格兰杰和纽博尔德提出过一种简单的伪回归判定方法:若R2>d,可能为伪回归。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上回归R2

接着对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残差e的ADF检验值-4.5286<-2.6392,说明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进而可以得出,尽管时间序列g、c1、gy、jz、c3是不平稳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却为平稳的,从而可以说上述5个变量间是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

从表回归模型可知,对温州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为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从结果可以看出,温州市第三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44%;工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36%;建筑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22%;第一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0.198%。从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不同的贡献率中我们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回归模型方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其中第二产业问题较大。第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对温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理因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11年,工业占GDP47.2%,但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却在下降,原因可能是由于第二产业激进式的转型导致产值大幅缩水。第二产业处于内部调整阶段,或许正在酝酿下一次的“崛起”。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主要结论:一是从1978年到2011年,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经历了波动上升到集聚下降,最后呈稳定状态,反映出既有波动性又具稳定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大有小,经济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但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有着一致的步调,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三是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长期的“稳定”关系。从长期来看,第三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44%。工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36%。建筑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22%。第一产业每增加1%,GDP就会增加0.198%。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到底怎样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状态,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区域性的,所以各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到底多少是最合适的,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标准,因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学者们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

当前,温州产业结构还须进一步调整,从而使温州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加大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政策建议:一是提升第一产业中农业服务业的比重,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三大产业比重量的调整,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要注重产业“内涵”的培养;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还非常巨大,第三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繁荣地区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将会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运武.市场经济大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陶国忠.温州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政策取向[J].技术经济,2006(5).

3.武博,仲建峰,黄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

4.温州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

5.叶必华.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理论研究,2011(6).

4.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篇四

谯城区简介:

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人口158万,全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

谯城区经济概况:

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81亿元,是2006年的2.3倍,人均GDP实现了翻一番;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是2006年的5倍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是2006年的4.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实现了翻一番;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是2006年的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0.8:27.9:41.3优化调整为25.6:39:35.4,二产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实施工业项目176个,完成投资42亿元;财政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0%、17.9%、20%。

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32家,2011年完成增加值35.5亿元,是2006年的3.7倍。目前,全区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1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亿元,4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

2011年谯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0元,是2006年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095元,是2006年的2.13倍。谯城区2012年发展目标:

谯城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力争达到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力争全年引进项目22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引进区外资金120亿元。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1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

2012年计划实施新建续建项目23个,总投资9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3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6个,投资23.4亿元;续建项目7个,投资7.6亿元。2012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增长9.6%;粮食总产量93万吨以上,增长5%;肉蛋奶总产量15.5万吨,增长5%;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50亿元,增长25%,力促农民收入倍增。谯城区外出务工情况及收入情况:

根据安徽省人社厅资料:2010年安徽外出务工人数总数达1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50万的21.8%。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谯城

区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肯定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应该在25%-26%左右,谯城区现有人口人口158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在40万人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0年资料:外出务工人员中22.9%外出人员在省内就业,77.1%的外出人员在省外就业,外出就业在县外省内的人均月工资水平1861元,外出就业在省外的人均月工资水平2086元。性别和年龄构成:外出农民工以已婚青年男性为主。分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3.38%,女性占36.62%。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9-22,23-25,26-30,31-40,41-50年龄段农民工分别占18.75%、14.69%、18.96%、23.70%、15.96%。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农民工占62.60%,未婚农民工占34.88%。文化程度构成:外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在外出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94%、8.52%、69.66%、11.35%、4.23%、4.30%。

谯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化:

一、经济发展指标规划:十二五期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

二、经济结构发展规划: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提效,二产提速,三产提质,二、三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

化为17:50:3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5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发展规划:城镇建设突飞猛进。主城区、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力争“十二五”末突破4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收入规划:“十二五”期间储备项目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计划累计引进区外资金500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十二五”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30000元和10000元。

五、城市发展规划:

1、加快涡北新城建设。高起点规划设计,全面启动涡北约13.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城市综合功能区、特色产业物流区、休闲养生的宜居区。

2、南部新区建设,307省道以西,宋汤河以东,南二环以北,规划用地总面积为24.9平方公里。空间结构确定为“一心、三组团、四轴、四带”。“一心”为新区中心,是南部新区的公共设施集中的中心,以希夷大道和南一环路交叉口为中心的区域,集中了南部新区的商业金融、商务公寓、文化休闲等重要设施。三组团是以汤王大道和京九铁路为界,将规划地区分为三个组团,即西部工业组团、中部综合组团和东部综合组团。“四轴”为沿希夷大道、世纪大道、古井大道和南一环路城市发展轴。希夷大道和世纪大道是从现状城区延伸

出来的发展轴线,也是联系规划区与城市的重要通道。“四带”为沿东西向的凤尾沟、南北向的宋汤河、龙凤新河和京九铁路沿线绿化景观带。其中沿凤尾沟和凤新河主要为公共绿地、街头绿带和滨水绿带,同时串联规划区的公园。京九铁路绿化景观带主要为生态防护绿带。

六、建设特色小城镇:

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引导建设各具特色的精品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带动乡镇经济快速突破。

1、工业主导型城镇。古井、十八里、魏岗、大杨等乡镇大力发展工业,构建多层次工业产业体系,增强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2、旅游主导型城镇。大力发展城父等乡镇旅游业,建设一批农家乐、水上游乐园等旅游项目。

3、农贸主导型城镇。大力发展颜集、芦庙、牛集、张店等北部乡镇的蔬菜、烟叶种植和特色养殖,壮大木材加工产业。

4、城郊服务型城镇。大力发展十九里镇、赵桥乡、十河镇、华佗镇等城郊服务型城镇。十九里镇发挥中药材种植优势,打造道地中药材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基地。十河镇、赵桥乡、华佗镇抓住南部新区和北部新城规划建设机遇,努力打造全市精品“卫星镇”。

七、支柱产业发展规划:

1、以药兴区战略。全力打造安徽(亳州)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加工制造

基地、集散基地,努力培育药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新医药,引导药企走精深加工之路,进一步完善制药工业体系,将中医药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点产业。

2、工业突破战略。

(1)依托千年酒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实施白酒振兴计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改造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提升白酒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推动传统的“初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将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包括:粮食精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养生食品加工、木制品生产等。

5.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五

2013年前三季度,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 多点多级支撑”、“着力六个突破”和全省第二轮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一)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1-9月,全市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粮食生产稳中略增,蔬菜、水果、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形势喜人,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4%。其中,农业增长5.6%;林业增长13.4%;牧业增长

1.9%;渔业增长5.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

(二)小春因气候条件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今年小春农业气象条件较常年偏差,降水总量异常偏少,出现了连续无降水时间长的冬干,温度异常偏高,小春作物生育期缩短,小春灌浆用水不足,对今年小春的产量带来不利影响,全市小春粮食总产量同比减少2.9%,其中:小麦减少11.6%。

(三)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大春农作物增产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市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大春农作物生长,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部古叙山区沿赤水河谷地区遭遇高温干旱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总体说来因主要农作物主产区的北部地区增产,所以粮食生产量呈平稳增长趋势。全市大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6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3%,总产量预计比上年增长2.56%。蔬菜产量预计增长9.97%;水果产量预计增长15.06%;茶叶产量预计增长14.29%。

(四)生猪价格回升,畜牧生产趋势向好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呈波形浪状,上半年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效益下降,规模户受损,受H7N9禽流感影响,3、4月家禽价格一直低迷。第三季度肥猪价格快速回升,养殖利润呈现。生猪补栏的积极性得到恢复,能繁母猪存栏有所增加,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出栏生猪同比增长

1.6%。随着人民生活品质提高,饮食结构不断调整,对牛羊兔肉消费的偏爱,牛羊兔销售量增加推动牧畜出栏。前三季度,牛出栏增长1.0%,羊出栏增长1.7%,家禽出栏增长3.3%,禽蛋产量增长2.1%。肉类总产量同比增长2.5%。

(五)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外出务工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由于今年大部分农产品都较往年收成更好,加之其价格的上涨,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园区建设的拉动,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且总体形势好于上半年。1-9月全市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8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与上半年相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0.7和0.4个百分点。

分县区看:江阳区为8771元,增长13.5%;纳溪区为7684元,增长13.3%;龙马潭区为9597元,增长13.7%;泸县为7882元,增长13.2%;合江县为6617元,增长13.3%;叙永县为4990元,增长13.0%;古蔺县为4191元,增长12.9%。

二、全年农村经济形势预测

从目前我市农村经济运行态势看,全年粮食生产增产已成定局,大春生产已获丰收,晚秋作物长势良好,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蔬菜价格稳定,水果、烟叶价格上涨,生猪价格回升,牛、羊、小家禽价格小幅增长,全年农村经济将保持稳步增长势头。预计全年粮食增产2.0%。油料产量预计增长0.3%,蔬菜产量预计增长10.0%;水果产量预计增长13.9%;茶叶产量预

计增长15.5%。全市累计出栏生猪同比增长1.8%;肉类总产量同比增长2.2%。综合各种因素,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0%。

三、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9月,我市农村经济虽然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确立了全年稳定增长的可喜局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一)农业从业人员老化

按照2012年统计,泸州全市人口505万,其中乡村人口422.2万,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265.5万、乡村从业人员251.3万,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26.0万,仅占乡村人口的29.8%。留守农村的人员多为初中以下学生和老年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差,主要靠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科技推广难,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土地产出率下降。

(二)农用地面积逐年减少

城镇化和工业化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特别是城市近效蔬菜基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菜篮子”供给;同时,人口增长对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与农产品生产增长缓慢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三)现代农业规模化不足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带动面偏窄,与生产基地的产业联系力度不够紧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佳,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发展绿色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板结、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产品的质量,也受到影响。人们日益对健康的重视,与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之间的矛盾渐显突出。因此,我市农业发展重心,在关注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质量,确保全市人民的餐桌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二)加强农资市场监控力度

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保护,坚持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必要干预,平抑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管,尤其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

(三)搞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

一是办好教育,培养新型合格的农村劳动者,特别是对那些高考落榜生,要开展职业教育,通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二是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及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加大培训面,提高培训质量,强化技术指导,不断提升农民专业种田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办好农村文化室,用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抵制赌博、迷信等陋习,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高农民素质。四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四)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挖农业增收潜力

6.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六

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对赣州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本文通过对赣南猪-沼-果工程建设情况的简要分析,阐述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赣州市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 者:谢振华 林长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农村环保能源站,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江西能源 英文刊名:JIANGXI ENERGY 年,卷(期): “”(4) 分类号:F3 关键词: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   农村经济   可持续性发展   作用  

7.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七

关键词:苏州市,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一、苏州市概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 南接浙江, 西傍无锡, 北依长江。全市总面积8 488平方公里, 现辖沧浪、平江、金阊、虎丘、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等八个区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五个县级市。苏州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二、苏州市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2007年, 苏州市经济总量跃过5 000亿大关,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5 701亿元, 居全国第五位,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 79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产比例为1.7∶63.7∶34.6, 第三产业的比例比往年提升1.9个百分点 (见图1) 。

2007年,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工业总产值19 060.13亿元, 比上年增长24.4%。进出口总额为2 117.9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1.5%, 其中出口总额1 188.8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5.6%。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实际利用外资71.6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服务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1%, 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13.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366.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349.38亿元, 比上年下降24.3%;三资企业投资810.79亿元, 增长30.1%;私营个体投资751.6亿元, 增长11.8%。

全市的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宏观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1.82亿元, 居全国第四位, 比上年增长3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站GDP的比重为9.5%, 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0.8%、33%和41.7%, 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96.94亿元, 比上年增长28.7%。

三、苏州市经济演化阶段性特征分析

1. 计划经济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国家计划带动) 。

这一阶段为国家经济计划统领全局的阶段, 一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由国家全全制定。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 由政府指令分配资源, 不受市场影响。新中国成立后, 在以前苏联发展模式的“赶英超美”的背景下, 苏州的工业生产有了一个大的发展。然而, 由于受到计划的束缚, 生产要素得不到最优配置, 使得这个年代的苏州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一产业次之, 第三产业最少 (见图2) 。

2. 苏南模式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乡镇企业带动)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 苏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起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又称“苏南模式”。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 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苏南模式下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 出资办企业, 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 (企业家) 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 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这一阶段, 苏州的乡镇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苏州的经济增长走上了一条乡村包围城市的乡镇企业主导之路, 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与其配套的服务业发展, 第三产业产值迅速提升, 超过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态势 (见图3) 。

3. 外资推动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外商投资带动) 。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苏州乡镇工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弊端逐渐暴露, 分散的经营方式、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较低的生产效率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苏州市将经济重心转移到优化投资环境和平台建设, 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进驻和外商投资的轨道上来, 依托其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人力资本, 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 通过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资建设, 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特别是高附加值的IT产业资本进驻, 苏州的GDP和财政收入迅速攀升, 跻身全国前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与第二产业的差距缩小 (见图4) 。

四、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 投资动力。

当代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外商投资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三资企业投资额连续多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见下页图5) 。2007年, 苏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366.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三资企业投资额810.918亿元, 比上年增长30.1%, 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的34.26%;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 218.66亿元, 增长4.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 144.05亿元, 增长21.5%, 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8.3%。2007年, 苏州实现进出口总额2 117.9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1.5%, 出口总额1 188.84亿美元, 其中外资企业出口总额1 064.06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规模继续扩大 (见下页图7) , 2007年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83.6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5.3%;实际利用外资71.6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1%, 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13.3%。

2. 需求动力。

进入21世纪, 苏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CPI) 和市区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总体上呈现不断的上涨趋势 (见下页图8)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收入来源多元化。200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260元,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475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12.9%。收入的增加带来需求的增长, 需求增长带来物价提升,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 (CPI) 总水平上涨4.2%, 其中服务类项目价格上涨1.0%, 消费品价格上涨5.2% (见P152图9) 。

3. 结构动力。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影响经济稳定程度和可持续性。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的变化可以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苏州固定资产的投资当中, 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持续上升。近年来, 苏州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IT制造业在二产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 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6 000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5 854.1亿元, 同比增长22.5%;实现销售收入5 827.5亿元, 同比增长23.2%;实现利税271亿元, 同比增长25%, 其中利润236亿元, 同比增长26.9%;完成出口交货值4 207.4亿元, 同比增长23.2%,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5亿元, 同比增长7.3%。由于IT产业高度集聚的五个开发区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平均配套率可以达到95%, 苏州工业园区在25公里的配套率可以达到98%。而吴江经济开发区IT产业的自我配套率就高达90%, 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预示着苏州将会走上发展低成本、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之路 (见表1) 。尽管第三产业目前在苏州这个制造业之城中的地位不如第二产业, 然其的投资额与投资比重持续高速攀升, 2007年第三产业投资完成额为1 144.05亿元, 几乎与第二产业1 206.29亿元的投资额持平, 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35%。苏州的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持续优化升级之中。

五、苏州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 对外依存度过高。

2007年, 苏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366.36亿元, 其中三资企业投资额810.918亿元, 比上年增长30.1%, 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的34.26%。实际利用外资也从2000年的28.8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1.65亿美元, 以平均每年以超30%的速度递增。进出口总额也由2000年的200.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 117.96亿美元, 十年之内翻了十番。2007年, 苏州出口总额为1 188.84亿美元, 而外资企业出口总额1 064.06亿美元, 竟然占到了出口总额的89.5%。苏州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之高可见一斑。

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工业发展问题多。

2007年, 苏州的三次产业比值为:1.7∶63.7∶34.6, 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小, 第三产业的比重较轻, 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为二、三、一配置, 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最优配置差距较远。这与苏州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不无关系, 加之大量跨国公司的进驻, 将苏州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之城。然而苏州制造业的发展在带来大量GDP和财政收入的同时, 也牺牲了城市的环境和社会利益, 导致了城市周边的耕地锐减, 环境破坏, 用地紧张, 治安下降等等负面效应的出现。 (1) 农产品自给率与区域城市化发展不适应。1997—2007年期间, 苏州农业生产空间大幅度压缩, 耕地面积由1997年末的30.65万hm2下降到2007年末的23.47万hm2, 年均减少耕地0.72万公顷, 2001年后, 耕地减少呈加速态势 (见表2) 。后六年年均减少耕地1.06万公顷。伴随着耕地下降, 粮食、油料、水产品等密切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减少。

资料来源:2002年、2005年、2008年《苏州统计年鉴》。

(2) 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 (IT产业) 层次不高, 升级动力不足。虽然苏州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是当前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制造业中心和IT产业生产基地。然而其产业基础雄厚却不平衡, 与制造业的雄厚基础相比, 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业等“软”产业基础却相对薄弱, 规模小, 产值偏低、市场尚待开拓, 2007年软件产业尽管保持了34.1%的增长率, 但实现销售收入仅273亿元, 不到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5%;苏州的IT产业位于国际产业链和兼职链的低端环节, 核心技术都在国外, 对跨国公司依赖度高苏州, IT产业不仅核心零部件和生产设备需要进口, 高纯度的金属原材料也无法在本地甚至国内市场上得到满足, 集群位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升级动力不足;苏州制造业人才供需结构存在错位, 高端人才和适用性人才缺乏;资金充裕但投入渠道不畅, 风险投资的规模尚需继续扩大, 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和机制尚不完善;土地以及其他能源供应趋紧。

3. 人民收入水平严重滞后于GDP的增长速度, 生活质量不高。

苏州是典型的政府有钱百姓穷的城市。自2002年以来苏州的GDP持续高速攀升, 总量和人均多年保持在全国前五位, 全省老大的地位。而苏州的人均收入水平却增长缓慢, 远远滞后于苏州GDP的增长速度 (见图10) 。在许多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方面, 如商品零售总额、储蓄总额、人均住房面积等方面, 苏州甚至比不上地处内陆的成都。经济高速增长, 但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并不轻松, 并不富裕。

通过部分年份市民收入与消费变化示意图 (见图12) 也可以看出, 苏州居民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消费性支出了, 加之近年来CPI的增长 (见上页图11) , 导致生活成本的激增, 从这个角度看, 尽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增加, 但对于改善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产生什么显著作用, 生活成本的快速增加, 部分的抵消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用于消费性支出, 还要应付教育、医疗、养老等其他方面的应急需求,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 要想扩大居民的消费支出是非常困难的。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减少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变外资推动为民资先导。

前面已经分析到苏州经济的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过大, 已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 要着眼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 成为继外资经济后的一个新亮点。并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 逐步推广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 以提高存量资产的配置效率。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 吸引外资的同时加强管理, 严格监督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依法生产和经营。

2. 着力三产优化结构, 提升比重。

(1) 重视农业基础性, 建设现代化都市农业。苏州要实现两个“率先”,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 战略产业, 以山水农田为基本依托,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加快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和服务型农业发展, 逐步向高效、生态、外向的都市型农业方向发展。 (2) 优化行业内部结构, 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促进苏州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是转变发展模式。所谓产业的发展模式, 简单说, 就是产业发展的途径或方式, 是产业如何将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市场、政策等有形和无形资源有效组合, 从而使产业不断发展的方法。原本仅靠投资和规模扩大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应当通过创新驱动、服务引导、人才拉动、空间联动等手段促使苏州的制造业高质高效高附加值转变, 推动先进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面向生产和居民消费的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造传统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苏州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 应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重点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着力培育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市场以及综合性市场;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上销售、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 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培育律师、会计师、仲裁、审计、咨询、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发展完善社区服务, 重点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政、养老、幼托、保健、物业管理等服务;实施旅游倍增计划, 组织好假日旅游, 积极发展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

七、小结

尽管苏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 “增长”是手段, “发展”是目标;“增长”是外延, 而“发展”则是内涵, 在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改善生态环境, 完善基础社会, 健全社会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使得生产、生态、生活这“三生”完美结合, 促进苏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 (2008)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 (2005)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3]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 (2002)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8.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八

广州已经不需要用一场体育赛事来证明自己的城市实力,但是广州却需要借一场体育盛事来检验这座城市的商业再造能力。作为现代体育盛会,人们不仅关注亚运赛事本身举办得成功与否,同时也关注盛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关注举办赛事是赔了还是赚了。

亚运会难大赚但不会亏

10月14日,广州市财政局公布亚运会、亚残运的政府财政投入总预算安排:运行资金11亿美元(人民币73亿元)、场馆维护和建设资金63亿元以及配合亚运会举办整治城市环境,从2005年至2010年广州投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0亿元。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表示,城市重点基础建设投入主要用于建地铁、修道路、治水以及环境综合整治,这些民生工程每年市政府都会做,只不过借亚运会“东风”将未来几年计划提前投入。事实上,以2003年计,广州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00亿元,正常情况下会按比例逐年递增。

张杰明说“广州举办亚运会难称大赚,但也不会亏本。”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被外界所道为赚得钵满盆满,所有重大赛会都能够掘金,亚运会难道不可以?凡有重大赛会,必有巨大投资,这已成为一种惯例。2004年,当向世界宣布广州申亚成功之后,根据安排,在6年筹备期间,广州将累计投资2200多亿元进行亚运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也成为拉动广州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身兼广东省副省长的广州市长万庆良在广州市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上半年广州市经济成长率约13.6%。其中亚运会将为广州创造超过20亿元旅游收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约90亿元;同时受商业赞助、捐赠、特许经营、票务等拉动,预计增收约40亿元。经济收益总计约150亿元。

“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打通了经济发展的脉络,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是一种乘数效应。”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郭艳华说。据广州市统计局综合预测,筹备亚运会期间,平均每年将拉动广州GDP增长0.56个百分点。

此次广州亚运会,番禺区成为主会场,亚运的主题场馆,大概有一半都在番禺。另外,有关亚运的整个配套建设工程达30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将给番禺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大规模投资的强力拉动作用,在一些重点区域显现得尤为明显。其实在这方面,广州已有先例。1985年,第6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广州的天河地区承担了举办的主要任务,天河旧机场和周边的农村都进行了一番改造。自此之后,天河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商贸中心。

据广州亚组委市场开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亚运会是近几届亚运会历史上首次由组委会自主进行市场开发的一届运动会,目前已基本顺利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标。随着亚运会的临近,亚运效应对于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已日益明显。

停工令将致广州损失500亿

针对亚运会,广州近年来共投入了2000多亿。广州亚运城总投资估算129.2亿元,新建了十二个场馆,而事实上广州大多数的场馆都是空闲需要专款养着,备受争议的中山大道BRT工程从7亿追加到22亿,具体细节并未完善就急于动工……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穿衣戴帽”、马路翻新等工程。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市政工程给广州形象带来了不小的促动,但如果靠翻新马路、穿衣戴帽等工程拉动GDP,市民质疑“不划算”。

此外,为提供一个优质、环保的环境,一纸“停工令”已成事实,从2010年10月25日,广州全城进入停工状态,直至12月22日。

虽说硬性停工期只有59日,但是市建委有关人士预计,一旦该政策严格执行,停工时间将更长。市建委有关人士介绍,文件规定: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严格审查施工许可申请,审核工程合理工期和施工组织方案,凡在2010年10月20日前不能完成土石方工程、基坑安全防护的项目,不予批准开工建设。“这一条规定对开发商的影响最大。实际停工期要更长。据透露,类似基坑等地下工程是整个项目的硬骨头,地基打得结实,大楼质量才有保障。”

长达半年的建筑申报冻结期,以及两个月的停工期,最直接受影响的是开发商,因为即便是别墅,也至少要有3~4个月的施工期,而洋房更是需要半年以上,这就意味着2011年整个上半年都不会有太多新房子赶得出来。由于房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断粮”,明年房价上涨又成悬念。

对于农民建筑工的老陈来说,他最担忧的是在这“未知”期限的停工日子里,他将何去何从,而像老陈一样的建筑工人,广州将近40万。从10月份开始农民工就已开始“急流勇退”,若干月后停工令解除,会否再次出现民工荒?

此外,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将联手于10月12日至12月22日组织实施黄标车禁行和单双号机动车限行。

这些措施都与制鞋行业有关,因此对行业的不利影响肯定存在。广州的大部分制造、加工企业都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白云区是广州城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也是这些大大小小制造加工企业最密集的一个区。比如皮革、衣服、制鞋等行业足有上万家密布城市周围的城中村内。而制造生产的贸易和交易,则集中在火车站、汽车站附近的站西路周边,这些地方都是管控的敏感部位。这就给材料采购、成品出货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继而造成生产安排上的被动。

在广州白云区龙归“蜗居”了7年的皮鞋代加工的老板黄涛告诉记者,“白云区像我们这样的代加工点数不胜数”。广州有红棉步步高、天马服装、金马皮革、白马服装等贸易市场,而且形成了规模,近几年来虽然谈不上赚了大钱,但也略有盈余。如今各种限制一出来,对于每天要进出城区采购与销售的这些小企业或作坊来说,影响特别大。“对于那些赶货的客户,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他们能理解广州的这种特殊情况,但生意受影响那是必然的!”黄涛如是说。

而亚运会管控措施实施期间,正是鞋类冬季产品出货高峰期,如何降低亚运会给企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各家企业提前做好准备,早作安排打算。毫无疑问,将出货周期提前将会是很多企业的选择。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些小作坊企业,据有关部门预测,去年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超七成的萝岗、番禺、花都、黄埔和增城5个地区部分工业企业管控1个月,广州市发改委官员称预计将减少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左右。

提升城市地位的契机

“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城市提升才是广州长远的一个效应。”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研究所所长尹涛告诉《小康》记者。

在美国,一般对美国市民讲广州,他们不一定知道广州究竟在哪儿,因此,向美国人介绍广州时,通常要告诉他“广州就在香港的旁边”,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有助于大大提升广州的知名度,尹涛说。

广州相关部门曾高调宣布,将有15家购物中心力争在亚运前后开业,包括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友谊西塔(国金店)、五号停机坪、西城都荟、万菱汇、太阳城广场、高德置地广场等,新增超过12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積。而且,其中有不少都曾表示亚运前铁定开业。

但是,能“如期”开业的项目寥寥可数。业界关注度颇高的太古汇、西城都荟都已将开业日期延后。工期与招商成众多商业广场开业的绊脚石,广州亚组委规定,9月30日后所有大型建筑工地都要停工。

一位广州商业界人士分析,工期完不成是一大问题,同时,一时间广州商业面积井喷,招商也会出现问题。“当大家都伸来橄榄枝,品牌当然会选择更好的,观望的时间也会长一点。”他称,特别是在天河商圈及其周边的项目,由于定位差异不明显,区位距离又近,更加难上加难。“现在好的品牌商进场,一般都要求压低租金,或者要求开发商出装修费,甚至要求零保底租金。在之前他们可不敢这样跟开发商叫板。”

此前与不少国际一线品牌的高层也曾讨论过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体育盛事对零售的帮助,都认为在短短十几天中实际拉动不了多少商场销售。但是,商家们得益的是因此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道路网络的建设,更多的是对后续发展带来的贡献。“如果只为迎亚运而草草开业,反而会破坏项目整体经营。”

正在热炒的亚运城,以超过一万元每平米的价格入市,首推8000套,但却生不逢时,新政调控以来,广州市场上住宅成交量萎缩,下滑达三成之多,日均成交甚至低到不足百套。据广州市房管局市场数据显示,6月广州亚运城项目所在区域一手住宅成交量约6万平方米,已连续两月出现下降。

即使是之前已交2万元认购金的购房者也因为新政的出台,纷纷要求退购。广州某律师事务所告诉记者“已有三十几个购房者找本所希望退购,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一次性支付新政后房款。”现在看来,原本寄望于在亚运东风“火”一把的地产业,也因为新政调控的出台而变得凶多吉少。

亚运效应对于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已日益明显。旅游的升温,将带动酒店、餐饮行业的红火,尤其是亚运会举办期间。亚运会其实也相当于一个展会,广州的很多酒店一年中相当比例的收入都来自广交会期间,相信亚运会的召开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商机。然而亚运赛事期不过十几天,赛事过后,又将如何呢?“其实亚运会最大的效应,还是对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展示和提升。”郭艳华告诉记者。

9.广州市经济形势分析 篇九

行政执法主体

一、法定行政机关

广州市南沙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三条“合营各方签订的合营协议、合同、章程,应报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以下称审查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第六条“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关审查批准”。

“三定规定”文号:《关于印发南沙区经济贸易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穗南编字[2006]12号)

广州市南沙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行政执法依据

广州市南沙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行政执法行为(共10项)

行政许可行为(共1项)

属广州市南沙区审批权限内的外资企业财产、权益对外抵押、转让的审批和撤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转让,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广州市南沙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其他行政执法行为:(共9项)

一、加工贸易业务(合同)的审核、批准;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审核及批准证的发放

法律依据:

《关于印发<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999]外经贸发第314号)第四条 经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必须同先报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负责管理全国的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工作。

第五条“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审批本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务,并可根据实际需要,授予部分地(市)和县(市)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加工贸易审批权,但需事先报外经贸部备案。”

第九条“开展进口原料属于国家对加工贸易进口实行总量平衡管理的棉花、食糖、植物油、羊毛、天然橡胶、原油和成品油等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由经营企业(包括原部委总公司及其子公司)注册地省级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审批,各省级审批机关不得将审批权下放。其它加工贸易业务由经营企业(包括原部委总公司及其子公司)注册地的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审批。”

第十四条“《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格式见附2)是海关等部门据以办理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相关手续的有效证明文件。对能够按规定提交各项证明文件和材料,且确有加工复出口能力的经营企业,由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审核签发《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并加盖加工贸易业务审批专用章。”

第十七条:“加工贸易审批机关在审批时,必须认真审核《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的有效期为一年。”

二、属广州市南沙区审批权限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承包经营合同及其变更、延期、中止、终止的审批、撤销及处罚

法律依据:

《关于承包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规定》第五条第五款“承包经营合同及其变更、延期、中止、终止均须经合营企业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七条第二款“今后凡实行承包经营的合营企业及承包者隐瞒真实情况,不申请办理审批登记手续的,一经发现,审批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依法对合营企业及承包者予以处罚”

三、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重要事项变更的批准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十四条“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经审批机构批准后生效,其修改时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七条“中外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协商同意对合作

企业合同作重大变更的,应当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条“外资企业分立、合并或者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4、《广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委托审批管理规定》第十六条“外商投资企业的合资、合作合同或章程变更的,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经企业董事会通过并作出决议后,报原审批的受委托机关批准。„„”

委托依据:《广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委托审批管理规定》第六条 “市政府在国务院授权和国家、省有关部门规定的审批权限范围内,委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的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以下统称受委托机关)按属地管理原则审批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不含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项目。”

四、属广州市南沙区审批权限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质押或担保合同的审批和撤销

法律依据: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若干规定》第六条“经企业其他投资者同意,缴付出资的投资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的有关规定,通过签订质押合同并经审批机关批准将其已缴付出资部分形成的股权质押给质权人。投资者不得质押未缴付出资部分的股权。投资者不得将其股权质押给本企业”。

五、属广州市南沙区审批权限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特别清算的审批和撤销

法律依据: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第三条第二款“企业不能自行组织清算委员会进行清算或者依照普通清算的规定进行清算出现严重障碍的,企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等权力机构(以下简称企业权力机构)、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可以向企业审批机关申请进行特别清算。企业审批机关批准进行特别清算的,依照本办法关于特别清算的规定办理。”

六、计算机联网监管企业加工贸易审批、监管

法律依据:

关于印发《实施计算机联网监管企业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外经贸贸发

[2001]594号)第四条:“对联网企业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外经贸部门对联网企业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取消合同审批,只审定联网企业的加工贸易资格、业务范围和加工生产能力。”

第六条:“外经贸主管部门收到联网企业申请后,对非国家禁止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应予批准,签发《联网监管企业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

第七条:“海关凭外经贸主管部门签发的《联网监管企业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为联网企业建立加工贸易电子帐册,实施联网监管。”

第九条:“联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扩大加工贸易业务范围的,新增部分须按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到外经贸主管部门、海关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应跟踪了解联网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开展情况,并要求联网企业定期(半年或一年)书面报告有关核销情况。”

七、广州市南沙区外商投资企业年检

法律依据:

《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通知》(原外经贸部[1996]外经贸发第773号)

“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在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根据国家对外

商投资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以下简称联合年检各部门)决定自1997年起,对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台港澳侨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出资、生产经营、财务、外汇、进出口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联合年检。”

第四条:“联合年检各部门收到企业报送的年检报告书和提交纳材料后依法分别验审,对不符合年检要求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通知其它联合年检各部门。”

八、境外企业承包工程合同(协议)审核

法律依据:

《广州市对外国、华侨、港澳企业承包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 我方单位利用留成外汇或贷款外汇,委托持有承包工程许可证的客商进行承包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使用外汇审批手续,签订承包工程合同(协议)。合同(协议)须经我方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核,并经广州市对外开放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外经贸委)或其他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审批。”

九、外商投资统计调查

法律依据:

《外商投资统计制度》第十七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外商投资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依照国家规定提供统计资料,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揭发和检举统计工作中违法违规的行为。”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人员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或拒报、迟报统计数据情节严重的,由所在部门依法给予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并由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会同统计局予以通报批评。外商投资企业有上述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提请同级统计局予以警告,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上一篇:退汇报文引出的案例下一篇:2020关于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征文的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