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2024-10-18

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精选14篇)

1.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一

加强化学量值溯源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针对目的国对出口产品采取了严格的检测措施,但是我国产品在国外(如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仍常被检出农药残留物、重金属、抗生素超标等,造成了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和极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我们所采用的`相应的检测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在化学物质检测测量中就是测量标准)的量值得不到保证.

作 者:徐锐锋 王卫华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刊 名:中国计量 英文刊名:CHINA METROLOGY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X9 关键词: 

★ 工程材料报审主要检查哪几项

★ 跟您汇报几项工作

★ 食品安全新闻

★ 食品安全征文

★ 食品安全讲话稿

★ 食品安全重要性

★ 食品安全培训

★ 食品安全通讯稿

★ 食品安全检讨书范文

★ 食品安全自查

2.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二

物联网技术对溯源系统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利用标识、无线通讯等技术, 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 物品无需认得干预就能够彼此通信, 进行自动识别、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物联网主要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对物品实现唯一标识, 二是对物品进行快速分级处理, 三是对物品进行实时监控, 四是实现对物品进行自动非接触式处理, 五是实现供应链中各环节信息共享。

物联网是由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信息技术体系。物联网作为新兴的物品信息网络, 为实现供应链中物品自动化的跟踪和追溯提供了基础平台。在物流供应链中对物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对于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和商业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物品相关历史信息的分析有助于库存管理、销售计划以及生产控制的有效决策。在物联网构想中,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品生产商可以实时获取其商品的销售和使用情况, 从而及时调整其生产量和供应量。如果这一构想得以实现, 那么所有商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以及消费的全过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全球供应链的性能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 将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不仅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种信息, 并且能够将信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 实现统一管理、协调运作, 从而保证追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溯源模型构建

食品安全溯源模型如图1所示, 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和用户两个应用系统, 通过网络进行连接, 设置相关的网络标准和网络协议。数据中心及监管平台包含各个层次中生成的原始以及处理后数据并形成分析数据, 给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和模型各层维持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策法规对标准的采用产生决定作用, 整个溯源体系的建设运作又会反过来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并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采集指的是以RFID核心技术为基础对食品的相关生产现场活动进行实时监控。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该使追溯落实到各个环节, 而不是采用局部环节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跟踪, 这种方式只能保证个别环节没有问题, 而无法得到食品流转的全部数据。要将数据采集和跟踪贯穿到食品的生产、运输、仓储、终端的整个流程中, 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真正做到安全放心。体系中所有数据都来源于食品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第一线。现场信息采集模式采用:R FID阅读器+无线网+PDA+windows mobile+web Services。通过获取食品RFID芯片信息, 获取实时食品相关信息。

用户应用系统由政府监管、辅助抉择、溯源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模块组成。该系统使经营者或普通民众用户可以输入自己购买食品提供的相关数据通过应用系统查询此食品的原料来源、生产地、销售商等信息;工商、质检和卫生等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食品的加工、流通、消费、质量等信息。该系统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 充分体现了科技为民生服务。

网络是将所有分散的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中的信息连在一起的桥梁。模型采用RFID技术实时记录品控环节的主要操作信息, 并结合Internet、Zig Bee、GPRS乃至3rd Generation等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将过程数据信息上传平台数据共享中心, 以适应广大农村和加工厂复杂的应用环境, 在实现政府分段监管职能的同时, 对于食品来源的每个环节都可进行实时的追溯查证。通过网络及X M L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集中存贮、管理, 数据输入后可立即查询, 突破企业防火墙的限制, 拥有低维护成本和客户端零安装优势。

由于整个模型各层具体环境、使用设备的不同, 使在每个应用层次需要采取最有效的网络接入方式也不同。普通用户、监管部门可通过Internet、手机3G网络查询和管理系统信息;种植或养殖场、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中因地理分布松散, 拟采用GPRS自组织网络技术构建无线网, 解决信息采集的方便性;农贸市场、直营店及超市因销售区域集中而采用Wi Fi无线网络上传数据;在食品储藏运输追溯管理过程中, 生产地与销售地仓库的出入库数据、运输车辆及运输线路、温度控制、质量控制限值等信息,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卫星定位系统 (GPS) , 利用RFID的传感器温度监控系统, 从而实现食品运输线路、冷链温度监控、异地仓库数据交换等储藏运输信息的追溯管理, 采用Zig Bee系统与GPR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发挥Zig Bee系统与GPRS技术的优势上传数据。

标准层主要包含RFID标准, 大致可分为四类: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一致性标准、应用标准。其中涉及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相关规范标准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元、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7408) ;商品条 (GB12904码) ;信息技术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GB/T 18391—2002) 等。数据元的名称、类型、值域应当分别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现阶段国际上主要的RFID标准ISO组织的ISO/IEC18000、美国的EPC Global和日本的UID。我国推出的强制性食品安全追溯标准为:《食品安全食品追溯编码规则》 (DB11/Z523—2008) 、《食品安全数据元目录规范》 (DB11/Z524—2008) 。标准层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共同遵守的数据交换规范, 为构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数据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

协议主要指系统中采用的网络协议, 除开必须的H TTP、TCP/IP、IEEE802.11。还涉及到GPRS, SLRRP。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简称, 通过增加相应的功能实体和对现有的基站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来实现分组交换, 这种改造的投入相对来说并不大, 但得到的用户数据速率却相当可观。

数据中心及其监管平台是一个基于internet网络的B/S系统平台, 后台数据库存储食物供应链采集上的各种原始数据, 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通常采用通用WEB系统搭建工具。用户只要与internet连接均能通过浏览器实现对系统的异地访问。系统还需要实现对用户权限、部门类别的树型显示, 以便直观查询和维护。

3.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三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发布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

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将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迫切需要了解食品生产、加工的各环节的信息,但这也涉及到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养殖信息、食品原材料来源地和食品生产加工方法等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的保护问题,这就需要在立法上和管理实践中找出一个既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利益平衡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4.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四

1 数据溯源相关理论

1. 1 数据溯源的概念与定义

最初,数据溯源的“溯源”通常是与某件艺术品或文学相联系,在艺术品的鉴赏中,数据溯源能够帮助确定某件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可以确定一个作品的历史重要性,也可以确定艺术作品持有者的合法性。数据溯源是一个重载的学术术语,最近一项研究总结了数据溯源在学术上的不同定义,其中部分学者将数据溯源理解为数据的起源;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将“数据溯源”视为记录实验过程的工作流,注释和笔记的元数据; 在国外的研究中,工作流中数据的产生过程是研究数据溯源需要的主要实体; 明华,张勇等学者认为,数据溯源强调的是一种追本溯源的技术,根据追踪路径重现数据的历史状态和演变过程,实现数据历史档案的追溯。

1. 2 数据溯源的分类方法

通过调研发现,主流的数据溯源分类方法中,消极型溯源法与积极型数据溯源法相对应,增量法与时间标志法相对应。消极型数据溯源法在对溯源信息有需求时去追踪数据溯源信息。通过对查询或转换过程进行分析,反向推导得到数据溯源信息。积极型数据溯源法在事先得到并携带数据溯源信息,即用标记来记录数据的出处,并让标注传播到结果数据中,通过查看数据的标注即可得到数据的数据溯源信息。增量法通过增量定义数据溯源信息; 时间序列法以时间标志定义两个版本之间的增量信息。在增量法中,需事先确定一个参照版本( 通常会是第一个版本或者最后一个版本) ,随后在一系列版本中将版本与版本前后的一系列增量记录下来,从而形成记录在案的数据溯源信息。理想状态下,需保证每一个变化都记录在案,因此每一个增量都要让它的单位与粒度尽可能小。在时间序列法中,一个强大的储存器将所有的版本记录在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任意不同的时间点,时间标志会用来标志数据因素的存在。

1. 3 数据溯源的应用意义

对于数据溯源的应用意义,不同学者理解各异。Simmhan 和Plale 等认为,数据溯源的应用意义分为4 点:

( 1) 根据数据溯源信息确定数据质量; ( 2) 认清错误来源; ( 3) 允许派生的自动重新更新; ( 4) 在商业领域,深入到数据仓储中探寻数据的来源,跟踪知识的创建过程,为达到监管的目的,提供一个审计跟踪。在此基础上,数据溯源的应用意义进一步明晰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1) 数据质量。数据溯源可以根据数据来源和转换过程来评估数据质量和数据可靠性,它可以为数据的来源提供有力证据。( 2) 审计跟踪。数据溯源可以用来跟踪审计的数据,监测是否有错误数据生成。( 3) 复制副本。详细的数据溯源信息允许数据来源重复,帮助维持数据的时效性是数据复制的秘诀。( 4) 属性。建立数据的版权和所有权,使其能够被引用,在数据错误的情况下能够确定责任。( 5) 情报性。用于数据发现的元数据查询,可以根据数据溯源信息来解释数据。

2 数据溯源典型模型分析

当前,对于数据溯源的相关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全面梳理和对比3 种典型的数据溯源模型,以此为分层次的.数据溯源安全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 1 数据溯源本体模型

数据溯源本体模型是比较基础的数据溯源模型,该模型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构架,但是它几乎涵盖了数据溯源信息的所有语义内容,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数据溯源本体模型中,数据溯源语义信息被概念化,包含了7 个相互关联的元素,这7 个元素分别是溯源记录、操作者、操作时间、操作位置、操作内容、操作原因、操作工具。在数据溯源本体模型中,每一个数据溯源信息被定义为一个七元组,这个七元组的函数形式为: 数据溯源信息= { ( 溯源记录、操作者、操作时间、操作位置、操作内容、操作原因、操作工具) } 。“溯源记录”表示在数据衍生过程中,影响数据的某个事件; “操作时间”表示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 “操作位置”是指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 “操作内容”是指导致这个事件的动作; “操作者”是这个事件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代理; “操作工具”是指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涉及的程序和技术; “操作原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

2. 2 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

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的提出最初是针对科学工作流,且其设计目标是为不同的系统提供可交换的溯源信息,并允许开发人员创建并共享操作该模型的工具。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同时从技术角度定义了溯源,支持对任何事物( 不仅仅是针对计算机系统) 的溯源,并允许多级描述同时共存。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旨在描述构件中的因果依赖关系,在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中,有4 个主要概念如下: ( 1)状态: 指代某个状态,可以是物理的一个对象,也可以是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数字化表达。( 2) 过程。状态与状态之间转换引起的一个或者一系列的动作。( 3) 参与者。用以促进、控制和影响过程的执行。( 4) 角色。一个过程可能会产生多个状态,不同的状态拥有不同的角色。在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中,主要的几个逻辑步骤如下: ( 1) 过程触发过程。某些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执行完成才能触发下一个过程的执行。( 2) 参与者控制过程。某些过程需要有参与者控制,参与者控制这个过程的开始与结束。( 3) 状态推断状态。状态与状态之间也是无法分割的,一个状态的产生才能推断出下一个状态的产生。( 4) 过程促进状态。状态与过程不可分割,需要启动某个过程才能产生特定的状态。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是状态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参与者促动过程的执行,其简要融入了数据溯源本体模型的相关元素。

2. 3 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

陈颖提出的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将生物学与数据溯源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数据溯源模型,将数据溯源信息分为数据和操作两部分并对应起来,为数据溯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种较新的思路。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分为二级结构,一级结构对应DNA 的立体结构图,二级机构对应DNA的平面结构图。在一级结构中,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链分别代表数据序列和作用在数据之上的操作序列。连接两条链间的碱基代表能唯一确定数据及其操作之间关联的属性,用来在数据及其操作之间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其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二级结构中,引入4 个维度: ( 1) 层次维。对数据所做操作所在层次。( 2) 空间维。相应组件所在位置。( 3) 时间维。操作活动发生的时间。( 4) 数据流维。操作活动过程中数据产品消费和生产的数据。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二级结构图。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在数据溯源研究领域有许多争议,尽管如此,将DNA 中碱基的配对结构与数据序列和数据操作序列联系起来的思想非常有逻辑性。在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与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中,对应关系是二者的共同特点。

2. 4 对3 种典型模型的评估

数据溯源本体模型从语义上涵盖数据溯源信息7 个层次的内容,详尽周全,其概念结构清晰简单,易于理解,存储方便,适用于关系数据库。数据溯源本体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其着眼点只在于语义层,没有实现与溯源信息其他层次的衔接。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定义溯源的方式精准且与技术无关,不论其是否由计算机系统产生,都支持对任何事物溯源的数字化描述。在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中,状态与过程相互作用,参与者起操控作用,结构清晰简单易于理解,然而开放型数据溯源模型只涉及逻辑层次上的框架模型,语义层次的信息不够详尽。基于DNA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的优点在于数据及操作之间的可相互推导,有效解决了数据与操作之间的对应关系,直观地揭示了数据序列及操作序列变化,同样,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数据溯源模型着眼于逻辑层次上的框架模型,而语义层次的信息不够详尽。

5.对联溯源美文 篇五

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正是古人为庆祝佳节,更换张贴对联的真实写照。据史书记载,古代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用二人名讳以避邪增福,这样上下联字数相等,姓名互对,形成两言对联,这是出现的最原始的对联了。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每年佳节开始在纸上书写对联,从而代替了桃木。对联在意义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至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喜爱文学,经常吟诗作对,有年年末,他命十几位学士为其撰联对句,但没人能作出令他中意的对联来,遂亲笔题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罢,命儿贴于门旁,众学士见之无不拍手叫好,自愧不如。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随着文字的发展,春联的内容、形式、对仗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到宋朝以后,春联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只是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冷落,但是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并重视对联的作用。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除夕那天,他传旨,令除夕之夜,凡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以庆建国开朝。当晚他乔装改扮成庶民百姓,去京城的大街小巷观联,当他看到家家门框贴着红彤彤的对联吉句与门前悬挂的红彤彤的灯笼相映成辉,整个京城显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时,内心十分高兴。但当他来到一家铺子前,却发现没有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该店主是个阉猪的,店内上下无一人识字,值此除夕又找不到人写。朱元璋叫人拿来纸墨,挥笔写出“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横批:祖传技艺。此联将店铺的生意巧妙融入对联之中,写罢,朱元璋大笑,扬长而去。正是在朱元璋的提倡和重视下,使得春联不仅在京城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兴盛起来。每逢岁末年初,贴春联庆新春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风俗习惯。当时名人名联不断,如唐寅,徐文长等人的.对联作品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及至清朝,随着清统治阶级对汉文化的融合吸收及推广,许多清皇帝在游山玩水之际,都喜欢触景生情,附庸风雅地题上一两副对联。在皇帝的倡导下,对联被列入科举考试必备内容之一,因而更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重视,他们细心研磨,务求精益求精。所以使得那个时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名联名士层出不穷。当时出名就有纪昀、蒲松龄、李调元、何谈如等。

6.探本溯源成语解释 篇六

【成语原文】:探本溯源

【标准发音】:tàn běn sù yuán

【繁体写法】:探本溯源

【探本溯源是什么意思】:探:求索。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

【探本溯源成语接龙】:无龙龙了 → 探本溯源 → 源头活水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tàn běn sù yuá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第五章第三节:“它对词语的探本溯源工作,作得还不到家。”

【对应近义词】:探本穷源

【对应反义词】:暂无探本溯源的.反义词。

【探本溯源的造句示例】:

1、这就迫使我们对审美形式创造和席勒提出的“游戏”说进行探本溯源的研究。

7.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七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优质原料, 食品产业和食品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程序多、配料多, 食品流通进销渠道复杂, 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都可能引起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保障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力度, 建立完善的食品溯源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并且在全程监管的基础上实行食品溯源制度。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采用相关系统进行食品溯源, 特别是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内食品溯源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现有食品溯源系统开发目标和原则不同, 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不一致、系统软件不兼容, 造成溯源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具体问题有:一是我国目前食品质量溯源系统多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开发的内部溯源系统, 只满足本企业溯源的需求, 但一般不实现溯源信息共享。二是现有系统溯源信息内容不一致, 有简有繁。三是溯源链条较短, 没有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溯源信息的传递。四是食品质量溯源终端的匮乏及服务模式的不可行性, 阻碍系统的普及和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广泛应用, 特别是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 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信息, 为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规范食品质量追溯的管理标识规则, 通过管理标识 (如二维码、RFID) 可确定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 增强依据生产和销售链追踪产品的能力, 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成功的要素之一。

2. 食品质量安全防伪溯源管理系统

该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网技术, 构建一个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的接口, 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 为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和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 使最终消费者能简易快捷地辨别消费产品的唯一关键信息, 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品信息交割, 在食品行业实施食品源头追踪及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服务能力。

3. 食品溯源系统功能分析

政府部门:对生产厂家、产品流向准确监督把握, 在产品出现问题时, 能快速控制相应同类产品的流向, 做出应对措施。

生产厂家:对供应商、原料、生产厂家、负责人、产品的形成到最后产品流向准确把握, 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快速定位到产品的每个环节, 及时控制产品的流向。企业可进一步对商品出库、入库、物流等环节通过快速阅读管理实现严格监控, 使业务网点具备商品核查功能。

经销商:对商品销售全流程实现全面、有效、安全管理和监控, 汇集商品仓储、物流、销售等有效数据,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统计数据。

消费者:商品使用两套二维码, 食品溯源二维码及食品防伪二维码, 食品溯源二维码可多次扫描, 扫描后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溯源信息;食品防伪二维码在商品购买后使用, 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真伪, 扫描一次后失效。

4. 食品溯源系统架构

系统包括数据中心、防伪信息标识、防伪系统引擎软件、交割软件和移动终端, 一是二维码、RFID技术生成具有唯一标准特性的认证标签;二是认证软件客户端在移动终端 (手机、平板电脑等) 上使用;三是建立互联网云计算平台, 实现认证和交割。采用分布存储和分发检索技术构建食品行业数据库;商品标识采用二维码、RFID芯片技术, 普通类商品采用二维码, 特殊商品和重要商品采用RFID芯片;图形识别和芯片识别技术对商品真伪、原材料、生产制造、流通、销售、商品基本功用等信息进行云计算识别和解析, 使低成本高效率的移动终端和完备的信息共享交换软件技术支撑数据库无缝结合, 严密的数据认证和访问控制设计机制, 实现对真伪信息验证的初次和非初次甄别, 给予反馈信息, 保证对商品真品的保护, 为不同涉及食品质量安全应用对象提供服务。

本系统由构建中心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 通过产品标识 (二维码、RFID) 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建立信息链接, 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 从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标识, 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 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用户的智能手机客户端方面, 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快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使用近场通讯 (NFC) , 直接读取RFID芯片的信息, 通过和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并行查询系统, 从而得知该件商品的关键信息, 达到食品追溯与召回。如下图所示。

5. 关键技术

(1) 二维码防伪技术

研发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解决二维码防伪, 利用数字图像分数阶微分滤波器的非线性纹理增强特性以及其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的分数阶各向异性扩散特性, 实现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

(2) 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技术

研发“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核心技术, 针对用户在购买前和购买后的不同防伪需求, 构建可以多次扫描的售前防伪码;针对用户的售后防伪需求, 构建一次扫描即作废的售后防伪码, 并在商品的防伪码上, 内嵌了渠道控制信息, 作为溯源使用。

(3) 标签转换技术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中, 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信息转换, 为保持信息连续性, 研发基于溯源树的标签 (二维码、RFID) 转换技术, 在溯源树的支持下, 从上游至下游的食品跟踪可以表示为对整个溯源树的遍历, 而从下游至上游的食品追溯可以表示为从该产品信息所在子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 解决食品周转环节信息采集更新的问题。

(4) 数据同步技术

研发基于socket通信技术数据同步方法, 通过socket数据表现形式为字节流信息, 按照约定的数据单元格式进行数据的封装和解释, 各模块按照时间确定同步更新的数据以及针对该数据的操作, 在各阶段采集的信息数据上传到溯源中心数据库实现同步处理, 以便消费者最后的溯源查询。

(5) 基于云计算溯源技术

研发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并行信息查询系统, 由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监测节点信息组成, 包含传递信息、解译数据、安全性、数据广播、错误恢复、定位网络资源、找出符合成本的路径、消息与要求的优先次序等服务。

6. 结束语

8.食品溯源二维条码应用系统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二维条码;食品;溯源

一、二维条码技术概述

二维条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案按一定的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它是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数据并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具有可读性的条码,当其被扫描设备扫描后二维条码包含的信息可被识读出来。二维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应用是利用二维条码标签对食品进行标识,消费者通过扫描食品的二维条码逆向回溯食品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信息。二维条码技术具有的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具有纠错功能、制作成本低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食品溯源应用系统。

二、二维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一)管理可行性。十八大以来,国家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二维条码在人们生活的应用日益广泛,从网络资源下载、网上购物、电子票务到质量防伪、名片识别,二维条码的应用无处不在。供应商、超市工作人员、消费者对于二维条码技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认识,加之二维条码技术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使得二维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应用有了管理上的基础。

(二)技术可行性。(1)条码识别技术的成熟。二维条码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码制标准,其中典型的码制标准有PDF417,QR code,Maxi code,Data Matrix等。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3个二维条码标准:GB/T

17172-1999《四一七条码》,GB/T 18284-2000《快速响应矩阵码》与《汉信码》国家标准。基于上述三种二维条码标准,我们可以选择符合食品溯源现实需要的标准以实现食品溯源二维条码应用系统。(2)一体化移动终端及条码秤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体化移动终端性能更加先进,可以集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打印条码等功能于一体。条码秤是在电子秤的基础上内置便携式条码机,通过电子秤称量物资,通过便携式条码机打印称量物资信息的二维条码。虽然市面流通的条码秤和一体化移动终端仅支持基于一维条码的管理系统,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开发基于二维条码的一体化移动终端和条码秤可以实现。因而,一体化移动终端及条码秤的发展能够满足食品安全管理二维条码应用系统的需求。

三、二维条码技术在食品溯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总述。食品供应商对每日供应的食品数据进行统计,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供应商食品管理系统,在大型超市中工作人员可通过一体化移动终端和便携式条码打印机打印二维条码,以二维条码为数据载体传输到食品溯源系统。而后,超市工作人员对超市的购买和出售的食品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并录入食品溯源系统。消费者通过设置在超市的二维条码查询终端或者是手机下载的“智慧眼”软件,扫描食品价格标签的二维条码,就能了解到食品的相关信息。

(二)码制选择。正确选择条码码制是实施食品溯源的前

提。目前,列入国家标准的三种码制各有其特点和应用领域。本系统中所管理的食品品种多、数量大,超市工作人员的工作繁重、占用时间较长。这就要求条码的存储量要大,而且要具备稳定、快速的采集和识别能力。

(三)硬件选择。该系统的硬件环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于二维条码秤的二维条码生成系统;二是基于移动终端和条码扫描枪的信息处理系统。其硬件环境主要包括二维条码秤、条码扫描枪、移动终端和条码打印机等。二维条码秤的设计功能应包括称量、查询和生成二维条码等功能。移动终端和扫描枪的配备应按照大型超市规模的不同进行选择,以满足不同超市的使用需求。在该系统中,笔者设想在大型超市配备150KG二维条码秤2台、30KG二维条码秤1台。大型超市可采用“台式电脑+一体化移动终端”模式,为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系统支持B/S和app独立运行两种模式。在联网条件下,采用B/S模式(台式电脑与一体化移动终端均可使用),数据统一性好,系统运行速度较快。在无网络条件下,采用一体化移动终端app独立运行模式,数据一致性会受些影响,系统运行速度也相对较慢。数据的传输可通过移动介质、打印的二维条码单据等进行交互。

(四)软件功能设计。(1)实时数据采集与查询系统。该部分主要在食品供应商中运用,食品供应商使用一体化移动终端扫描二维条码实时采集食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脱离数据库了解食品的关键信息,也可以通过连接数据库查询食品信息;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可以存储于一体化移动终端中,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食品溯源系统,实现食品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录入。(2)食品溯源系统。该部分主要在大型超市中运用,大型超市通过二维条码秤将采购的食品数据信息打印成二维条码,通过条码扫描枪扫描二维条码将食品信息快速录入食品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系统随时查看食品信息。比如食品的品名、质量、产地、保质期、生产厂家等。此外,超市工作人员也可以使用系统统计分析数据,并适时开展食品质量评估评比。主要统计分析食品价格变动情况、食品采购清单、验收入库、销售情况、加工情况和收益情况等。

参考文献:

[1] 二维条码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7年

9.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溯源 篇九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溯源

作者:捷盟高级咨询顾问李亚

1.基本概念

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反对社会责任论

一方面,众多困扰社会的问题,企业并不能以一己之力来承担与解决;另一方面企业的本质是纯粹的营利性团体,社会责任的内容模糊、对象不具体,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有悖于企业本质和企业法的传统。

一元社会责任论

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责任的观念。

多元社会责任论

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还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主流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

企业公民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国家的公民之一;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积极承担多元社会责任,是“企业公民”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

2.基础理性论

三重底线原则

三重底线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理论决定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三重底线,就是指经济底线、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意即企业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方原则

与组织决策活动有重要利益关系的个人,即能影响一个企业的目标实现的团体和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所能影响到的所有团体和个人,一个企业的股东、供应链伙伴、各类客户都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责活动必须涵盖其重要利益相关方的。陈宏辉团队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上将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大类。其中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和政府是蛰伏利益相关者;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是边缘利益相关者。

社会责任三层次理论

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其中,经济责任和法规责任是第一层次,伦理责任和自愿性慈善责任是第二层次,其它相关的责任是第三层次。

3.践行抓手

社会责任标准SA8000

SA8000是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的英文简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SA8000早期被认为是西方对我国进行贸易壁垒的工具之一,这也成为我国后来积极制定自己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报告编写指南标准》的最原始的动力。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规定所有央企必须与2012年之前发布本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通过各大型国有企业的积极践行作为引领,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企业责任相应工作的整体发展。各类外资企业基于企业伦理道德标准出发,进行了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并希望通过社会责任绩效披露获取股东和消费的认可,但基于评价指标的差别,在国内的排行榜上外资企业的综合排名通常都不是很高。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

10.制度伦理思想的传统溯源 篇十

制度伦理思想的传统溯源

制度伦理的兴起,在今天的中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紧密相联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动摇了传统德性伦理的.生存土壤,致使德性伦理的边缘化.但由此就认为制度伦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显然又是有失偏颇的.追溯制度伦理文化的传统根源,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倪愫襄 NI Suxia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伦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ETHICS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制度伦理   礼   先秦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  

11.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十一

生鲜蔬菜能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 是人们每天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 蔬菜类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某些生产者、运营商法律意识与卫生意识淡薄, 滥用农药、化肥等, 致使产品中药物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事件时有发生。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最严格的立法和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人大代表郑杰认为, 中国急需研究高效统一的编码标识, 应用信息技术, 完善食品溯源体系[1], 使其在生产、运输等环节有统一标识, 使有问题食品可溯源。溯源系统是指对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信息进行记录及存储, 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追溯到出现问题的环节, 实施有针对性惩罚, 必要时对产品召回, 以此提高产品质量的追溯信息系统[2]。

欧盟在1997 年就开始研究农产品溯源系统[3]。在2002 年欧盟颁布了178/2002 号法令, 要求自2004年起在欧洲范围内销售的食品, 要求能够被追溯。2004 年美国颁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 要求任何需加工、运输等相关环节的企业都要建立食品流通全过程的记录[4]。日本除了制定相应的法规, 在零售阶段, 还要求大部分超市安装产品溯源终端[5]。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 (CTS) [6]。国外在溯源系统研发方面有, 在西红柿、草莓、马铃薯等[7,8,9]的种植中, 采用传感器、机器人采集环境信息, 进行农事操作 (浇水、施肥等) , 并开发了相应的溯源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2007 年开始启动中国条码实施工程, 在上海、武汉等地试行, 2008 年提出要全面推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10,11]。国内的溯源系统研发起步也较晚, 但目前已有不少成果[12,13,14,15,16,17,18]。因我国机械化程度不高, 蔬菜种植乃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 这致使种植标准难以统一, 整体质量难以保证, 溯源渠道不通畅等问题。虽然国内学者在食品安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大多局限于定性讨论, 针对生鲜蔬菜溯源的较少, 尤其是对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方面的溯源缺乏全面探讨。

物联网是用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GPS、无线通讯等技术, 按照一定协议把不同的设备与互联网连接, 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 以实现对物体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的一种网络[19,20]。将物联网用于农产品安全问题追溯, 能起到识别、跟踪、监控等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溯源基础上, 根据我国生鲜蔬菜种植特点, 探讨了一种农户与企业合作的生产模式, 采用EPC、RFID、二维码及一维码的混合编码标识, 应用物联网、数据库等技术, 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生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这既为我国放养式生鲜蔬菜生产提供统一标准, 使蔬菜产品在生产、收购、加工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得以控制, 追溯问题蔬菜有了源头, 又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2 材料与方法

2.1 溯源对象

生鲜蔬菜类产品, 一般是由种农户种植、采收后批量卖给销售商, 再通过销售商进入市场, 这就很难监控产品质量, 一旦有问题的蔬菜进入市场, 其源头将无法定位。因此, 只有准确记录蔬菜产品在每个环节的信息, 当有问题时才能准确找到问题根源。针对生鲜蔬菜这类产品特性, 其关键环节是基本质量控制、收购标准、运输管理及消费者权益等几个方面。创建的生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应包含产品标识、数据库和信息传递三个基本要素。本研究的溯源对象是生鲜的蔬菜约30 个品种, 系统使用者分为企业管理员、加盟的蔬菜种植户和消费者共三类。

2.2 溯源编码设计

本文依据《EPC电子产品编码》、《EAN/UCC系统应用标识符》、《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及《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相关规定, 采用RFID识别与一维码、二维码相结合的混合标签模式, 作为生鲜蔬菜产品溯源的信息载体, 对种植、收购、加工、运输、仓储及追溯环节进行编码。EPC系统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提出的一种生的编码规则, 它与EAN/UCC编码体系相兼容, 具有容量大、安全性好、可扩展性强等特点[21,22]。因RFID标签不受光线、温湿度及其他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 因此生鲜蔬菜产品在种植、采摘等环节可用RFID进行标识。如在蔬菜种植时将地块或农户编号, 利用EPC编码规则生成一个编码, 并分配RFID标签, 将作物的基本信息、农事操作及无线传感器收集的信息都标识到其中。收购时, 工作人员只需扫描产品对应的射频卡, 读取其中信息, 对收购信息更新。因一维码成本低, 二维码具有编码容量大、方便手机扫描等优点, 在其他环节采用EAN/UCC规则与QR技术实现一维码与二维码标签进行标识。生鲜蔬菜产品在各环节的编码流程见图1。

系统依据优化生产流程, 在各关键环节增加数字化的同时, 将各种编码融为体。在流程中, 每个编码必须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至少承载相邻两个环节之间的信息, 在数据库中, 相邻环节之间的信息采用关键字连接。以下介绍各环节编码格式。

(1) 种植标识编码

采用RFID标签技术对种植地块进行标识, 并将每块种植地与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农事操作、环境信息等对应。RFID标签利用二进制数据存储个体标识信息, 包括三部分:96 位EPC码、24 位的Kill码 (出于安全的考虑用于破坏RFID卡内信息) 和16 位的CRC (循环冗余) 校验码。利用EPC编码信息规范中的GID-96 编码格式24 位十六进制标识, 具体编码结构见图2。种植编码=产地代码 (6位) +管理者代码 (2 位) +种植项目代码 (6 位) +生产批号 (8 位) 。其中, 地块划分以种植时间、种植品种、生产措施相对一致的地理区域为同一地块, 产地编码由6 位组成, 前4 位为基地编号, 后2 位为该基地不同的地块编号。批号用8 位表示, 6 位标识种植日期, 2 位标识顺序号。其中, 年的编码范围为00-99, 月的范围为01-12, 日的编码范围为01-31。

(2) 收购标识编码

收购编码采用GTIN-14 编码结构, 结合应用标识符 (AI) 对生鲜蔬菜编码, 采用GS1-128 条码标准打印, 将其张贴到包装上的固定位置, 具体格式见图3。该编码通过产地编码或交易号与种植编码标识间建立关联, 在标签上能查到准确的种植信息。其中, 加工批号 (AOT) 由加工日期 (如160123) 与两位流水号组成, 规定同一地块、同一类产品、同一采收日期为同一批次。

(3) 物流标识编码

蔬菜物流编码利用SSCC-18 编码标识, 并用GS1-128 条码标准打印。SSCC-18 编码结构由18 位十进制编码组成, 具体编码格式见图4。其中, N1是扩展位, 表示包装类型, 由建立SSCC的厂商统一分配, 取值范围为0~9。第8 位至第17 位为系列号, 由生产商根据当天的流水号分配唯一编码;最后一位为校验位, 由系统根据校验规则自动生成。

(4) 仓储编码

仓储编码标识反映的是产品仓储的位置, 其信息来源是仓储操作。具体编码格式采用GIN-13, 仓储编码由厂商识别码和位置识别码组成, 具体见图5。

(5) 溯源码

溯源码是消费者对产品各环节信息进行追溯的标识码。溯源码信息包含蔬菜的种植、收购、加工企业、加工检测、加工日期、加工批次等关键信息。本系统采用QR二维条码作为生鲜蔬菜产品溯源码, 厂商为每批出厂的蔬菜分配具有惟一性的二维编码。消费者购买到产品后, 利用智能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 通过溯源数据管理平台响应, 对二维码解码、验证后, 将在溯源信息数据库中检索到产品相关数据回传至消费者的手机上。

图6 为以茄子为例的整体编码实例, 其中, 图a为种植编码, 图b为运输编码, 图c为存储编码, 图d为收购加工编码及QR二维溯源码。

2.3 溯源功能模块

为满足溯源需求, 便于数据共享及后期维护, 以及增强其可扩展性, 在系统设计时采用统一的数据流程, 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控制数据的流向, 使其统一和规范[23]。在此基础上, 以组件的方式开发了生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系统由网络管理平台、短信管理平台、智能手机管理平台、条码打印系统、查询机软件和查询网站共6 个功能模块组成, 见图7。针对不同用户, 提供不同级别的密钥, 用户登陆后, 先判定用户的类型, 然后给予分配相应的功能模块。

2.4 开发环境及工具

系统采用B/S体系构架, 该体系构架的兼容性较强, 可满足不同地域的用户同时使用[24]。系统开发语言有:Java JDK6、Eclipse SDK3.3.2、My Eclipse6.0.1、ASP和Html。数据库选用Microsoft SQL Sever2005。服务器运行环境:Windows Sever2003、ApacheTomcat 6.0。

2.5 信息供应链

生鲜蔬菜产品供应链主要包括: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 将这些环节建立信息链, 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提供数据支撑。各环节之间通过编码标识进行链接, 在保证各阶段溯源信息真实的同时, 确保整个信息链的完整。生鲜蔬菜产品溯源信息链的逻辑关系见图8。

(1) 种植阶段

对于签约农户而言, 除了需对基地土壤、水质等进行检测外, 还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蔬菜产品的田间信息记录;二是蔬菜产品的环境信息记录。问题一, 通过在田间安装RFID标签记录卡实现, 每次进行田间操作后, 操作员记录当日的具体农事操作情况, 如20160104, 某人, 喷洒杀虫剂20ml;问题二, 通过基于物联网的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实现, 该系统通过太阳能供电, 利用Zig Bee自组网特性[25], 实时记录田间环境信息 (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湿度等) , 通过GSM网关发送到远程服务器, 为蔬菜产品溯源提供源头信息。

(2) 收购加工阶段

收购蔬菜产品时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签约农户采用标准化种植的产品, 此类产品具有标准的种植信息, 在采购时只需审核录入即可;另一类是分散种植的非标准化产品, 这类产品的种植信息可能不完整, 需对产品进行检测, 合格后建立交易号, 并记录收购时间、地点、交易人、经手人等信息。在产品加工处理阶段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蔬菜产品的保鲜;二是蔬菜产品的包装。产品在采购后, 经检验合格, 应立即预冷处理, 在5℃温度下进行清洗、分级、装箱等处理。蔬菜产品在收购加工阶段的溯源标签在包装前预先打印好, 方便操作员快速包装, 并记录加工时间、经手人、加工地点、农药残检验等关键信息。

(3) 运输阶段

该阶段需将运输编号与产品批次号相关联, 并对产品的生产者、参与者进行记录。利用GPS自动记录运输车辆的出发地和目的地, 并最大限度保障蔬菜产品运输环节的安全性。在运输途中, 需配备环境信息采集设备, 对蔬菜在运输环境中的信息 (如温湿度、CO2浓度等) 进行实时感知, 并通过GPRS上传至数据库中, 以备溯源。

(4) 销售阶段

对所有记录在案的蔬菜产品进行认证, 并贴上专门设计的生鲜蔬菜产品溯源标签, 为消费者现场查询。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动采集环境信息

把设施监控系统与溯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品质量追溯的源头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 通过在蔬菜种植大棚内安装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可控设施等, 用以监测与调控棚内温湿度、土壤温湿度、CO2浓度、以及各种养分等参数。如当温湿度或水分不符合作物生长需求时, 向管理者报警, 并自动开启棚内设施, 调节温湿度、浇水等, 使其生长在最佳的环境中。各种传感器、摄像头获取到的环境参数、视频、图片等信息, 通过Zig Bee网关, 再通过3G、GPRS等网络传至远程服务器中, 这些数据经整理后, 存入指定的溯源数据库, 为最终的蔬菜产品溯源提供重要的源头信息。通过物联网实时感知技术, 除了可对种植基地环境信息采集外, 还可对加工、运输及仓储的环境信息实时感知, 采集到的信息被处理后进行无线传输, 通过服务器的上位机程序接收, 并写入溯源数据库。

3.2 原始档案电子数字化

将蔬菜在种植、采购、加工等过程进行人工档案记录。

(1) 记录种植基地所购买的农药、化肥等基础资料, 并注明相应的生产商及其联系方式。

(2) 对与企业签约的农户, 在种植基地安装传感器和RFID设备, 农户利用设备进行简单的信息采集及录入, 在收购时企业工作人员对农户采集的基本信息进行审核, 通过后导入到溯源系统数据库中。

(3) 在收购阶段, 记录采购时的时间、地点、数量以及对应蔬菜检测的农药残留情况, 有种植编码的可直接录入相应的收购信息, 而对于没有种植码的, 需要先建立相应的交易号, 再录入收购信息, 以便收购后可查。

(4) 在加工阶段, 工作人员需对收购合格的蔬菜产品进行再次质量检测, 记录产品的名称、加工日期、加工方式, 以及加工检测结果等。最大限度保障加工过程中责任到人, 在保留原始凭证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由专人录入数据并拍照存档, 实现加工档案的电子化。

(5) 在运输及仓储时, 产品的运输会涉及很多复杂的问题, 但是一般的运输管理都包括运输区间、运输方式、运输过程、以及仓储时间、位置等, 这些信息都需录入溯源数据库中。

3.3 信息的快速录入

由于系统是通过组件式开发的, 所以溯源系统允许在条码打印时, 自动录入固定信息。在3G、4G网络覆盖范围内, 生产责任人、质检人员可利用智能手机实时添加或拍摄该批次产品的生产记录、日常农事操作记录、产品质检报告等各种操作信息, 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的形式上传至溯源数据中, 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省操作时间。

3.4 消费者溯源信息

消费者在购买到贴有溯源标签的生鲜蔬菜产品时, 可通过网络、短信、电话、手机扫描识读等方式查询产品在种植、收购, 加工, 运输等环节的信息, 实现对生鲜蔬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程的追溯。消费者通过该溯源系统, 除了可查询产品的基本文字信息, 验证产品真伪, 举报伪劣产品, 留言评价产品外, 还可通过输入涂层中的验证码, 使该二维码失效, 防止伪造标签, 以及在线观看产品生产现场的监控视频及图片, 监督蔬菜产品的生产。

3.5 应用效果

系统通过使用物联网、混合编码、互联网、数据库等技术, 实现了生鲜蔬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各环节的追溯标识, 生产过程的电子化监管, 能够唯一确定产品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安全信息, 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多维安全信息的追溯。开发的系统其功能完善, 界面友好, 性能稳定, 该系统在云南德宏的一些蔬菜溯源系统中试用, 用户反映较好。该系统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企业可通过该系统向消费者宣传品牌产品, 提升品牌价值, 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消费者通过该系统可监督蔬菜生产, 并获取令人放心、高品质的绿色蔬菜产品。通过该系统, 既监督企业的行为, 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如消费者通过该系统可查询蔬菜产品在种植、运输、收购、加工甚至施肥、用药等各方面的信息, 这样消费者既是受益者又是监督员, 也约束了种植户与企业的行为。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同类技术基础上, 针对生鲜蔬菜产品生产的特点, 采用RFID、一维码及二维码标签的混合编码模式, 应用物联网、数据库、互联网等技术, 设计并创建了生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系统能够实现生鲜蔬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的监控与信息存储, 方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追溯和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在实际推广应用中, 用户反映良好, 一方面保障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 增加了蔬菜产品的信任度和附加值。本系统探讨了一种企业与农户合作的蔬菜生产模式, 以新技术为向导, 致力于实现农户增收、企业获利的双赢局面。为蔬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支撑平台, 在方便消费者溯源的同时, 也为企业和监管部门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

摘要:针对生鲜蔬菜种植分散, 标准难以统一, 溯源渠道不畅的问题, 探索了一种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模式, 设计并开发了生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系统依据生鲜蔬菜产品供应链特点, 采用RFID标签与一维码、二维码相结合的混合编码模式, 应用物联网、数据库等技术, 开发了具有网络管理、条码打印、产品查询、智能手机管理等多功能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 可自动采集环境信息, 以及摄像头或手机拍摄的图像, 上传至服务器, 作为产品的原始信息。最终采用二维码溯源, 实现蔬菜产品在种植、收购、检测、加工等环节信息追溯。这为蔬菜生产建立了统一标准, 为市场增强了产品透明度, 形成一个具有三方满意及消费者参与监督、评价的溯源服务平台。

12.《乡土中国》读后感:寻根溯源 篇十二

——《乡土中国》读后感

壶关局 宋超

《乡土中国》是一本剖析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态现象的研究著作。横跨半个世纪,本书中的观点放在我出生的九十年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同样适合不过。乡村,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城市,也因着上学的缘故辗转生活过,所以我对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生态现象的明显差异深有体会,也能感受到二者血脉相连的关系。在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里,两种社会生态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是寻根论理,特别是对“乡土社会”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的合理诠释。

全书共有十四个章节,深入浅出地把乡土社会学晦涩难懂的定义请下了神坛,整本书平易近人而耐人寻味。在这里,我们可以思考到如何更好地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探寻我国自古而来“己”为核心辐射的差序格局如何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何中国社会的男女有别是仅次于等级森严的第二个社会壁垒;如何权衡情礼法,更和谐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文字下乡看教育。近三十年来,小学教育五年制变为六年制,文理两科分分合合,教育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迷茫停滞的阶段。而在乡村,从村村有小学,镇镇有中学到现在尽数荒废,如今农村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送孩子去县区读书。费老在文字下乡章节中谈到乡村教育,最后总结说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而如今,知识改变命运理念深入乡村,然而求学远、成本高、回报难三座大山高高屹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教育脱贫,值得深思。

差序格局看公私。在读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说道国民劣根性之一自私的特点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作者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然而,何为“自”如何“私”的根在本书中篇论述的我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可见一斑。差序格局即以“已”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层层水纹般的社会结构,并且大小不一,伸缩变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群己的界限是相对的,方向一变,则公和私也随着变化,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男女有别看两性。有人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因为男和女在认知上千差万别,其实,永远划分着男女界线的是生理差别。本书中写到,在乡土社会的发展中,中国的家庭是以“父”系扩大的,已结婚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外家人,所以,在家庭这个传承性的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为了配轴,夫妇之间感情故而随之淡漠。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去发展,“男”“女”成为最敏感最忌讳的话题。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男女俩性心理差异、男女相处之道的书籍和节目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夫妇逐渐成为了主轴,譬如在外事访问和重大国际活动上我们的领袖及其夫人均是共同出面,而这便是中国男女关系走向黄金时代的好现象。

无讼礼治看法治。乡土社会既非人治,也非法治,可以说最确切是礼治。礼是地方传统规矩,是祖祖代代逢事首要选择的方式,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所以十里八乡的纠纷,乡里百姓首先会选择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明辨,而讼师则是最不讨喜的人。因为依着现行法去判决,时常与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当前,《小郭跑腿》、《金牌调解》等节目在百姓中很受欢迎,因为老百姓始终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是否合乎法并不太紧要。“法”对于普通人仍是很高冷。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乡土社会”主要在于情感和伦理,“现代社会”主要体现自由和规则,这也是未来的潮流趋势。我国的“现代社会”有独特的成长背景,有自己特有的“土气”。希望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寻根溯源、标本兼顾、科学健康、和谐发展。

13.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十三

来源:智阅网

人们都说,考研真题很重要,可是我们做了好久的题,看了那么多的技巧和方法,可阅读题的正确率,依旧没有提升。平时做练习还好,可一到做真题,就歇菜。很多同学说,现在是基础巩固阶段,不需要做真题。但我们一味的逃避也不是办法啊,早晚得直面考研真题的考验。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考研英语历年阅读真题的来源,制定详细的阅读复习计划,争取一次性通关。

我们每天只知道一味的做题,有想过考研英语阅读真题来源于哪吗?今天我们就追根溯源,寻找历年真题的来源。

2016年考研:

1.2015年4月5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2.2014年11月15日《卫报》

3.2015年7月23日《经济学人》

4.2015年3月26日《美国大西洋月刊》 2015年考研

1.2014年6月4日《卫报》

2.2014年4月28日《华盛顿邮报》

3.2014年7月3日《自然杂志》

4.2014年6月29日《卫报》 2014年考研

1.2013年6月29日《卫报》

2.2013年2月2日《经济学人》

3.2013年6月12日《自然杂志》

4.2013年7月1日《华尔街日报在线》 2013年考研

1.2012年6月21日《商业周刊》

2.2012年6月9日《经济学人》

3.2012年5月23日《科学美国人》

4.2012年6月25日《华尔街日报》

2012年考研:

阅读:

1.2011年3月24日《时代周刊》

2.2011年3月17日《经济学人》

新题型:

2011年7月5日《新科学家》

2011年考研:

1.2007年9月《社评杂志》

2.2009年11月《商业周刊》

3.2010年1月《福布斯》

4.2010年7月9日《新闻周刊》

2010年考研:

1.2008年2月26日《商业周刊》

2.2007年2月《哈佛经济评价》

3.2009年4月《经济学人》

通过上面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80%文章来源于《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卫报》、《新闻周刊》,其中大多数文章为议论文和说明文,并且以社科类文章为主。

14.食品安全溯源解决方案 篇十四

从本质上来说,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源自农产品的市场属性和使用价值的食物性特征。站在其市场属性的角度来看, 农产品的较低的价格弹性和低的附加值, 决定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天然的不同于其他的产品以及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农产品使用价值的食物性特征决定了农产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单位的分散、生产技术的落后以及众多的社会经济原因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 主要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服务支撑体系等安全体系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1]尤其是近些年来, 为了实现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监控, 世界各地的主管部门加强了农产品的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2]但是, 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仅仅一定制度安排下的具体形式, 由于标识、包装和检测技术等不完善以及市场发育的不成熟, 目前的可追溯系统仅仅是局部的解决了部分地区的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机制可能是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最有效手段, 同时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但是任何一项制度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偏好的结果,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是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面对一定资源、制度和技术的约束所表现出来的机会主义行为。

因此,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这种行为的发生, 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理, 而且更加有利于这种溯源机制的设计。

本文主要是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在揭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基础之上, 分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设计的市场途径和社会途径。

二、分散化决策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散化决策描述了市场经济状态下, 众多的分散农户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的一种最优化行为。分散化决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它表现出一种基于个人的偏好、信念和约束下的个人行为;其次这种决策被放置于一种多重的社会交往结构之下。虽然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两个原因:市场失灵以及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管理失灵。

首先分析市场失灵。为了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一般的做法是通过推广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 然后再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以进行管制。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 非排他性的特点表现的非常明显, 同时也存在部分的非竞争性特点。在这种管理模式中, 最大的问题是农户分散化决策下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 及作为公共品而使得农户可能成为“免费搭车者”。[3]

假设政府要求对n个农户进行无公害农产品[4]

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模式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中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几乎可以产生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任何一个领域, 不同领域的管理分工导致了农产品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出现, 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和责任不明确进一步导致了彼此之间相互推诿的管理缺位, 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诱因。

政府管理中的另一因素来自政府管理的委托-代理结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又是通过寻找代理人或者代理机构形成多层的委托-代理结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在代理人信息和行动不可观察的条件下, 委托人如何向代理人提供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是, 政府的委托-代理结构与企业的委托代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企业的经济目标和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利益联系为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可度量的基础, 但是政府的委托代理结构通常是模糊的和不可测度的。

首先, 委托人效用函数中的变量是多元的和不可量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仅仅是众多变量的一个, 其效用的最大化不仅仅取决于这一个变量, 当委托人可以通过其他变量获得效用最大化的时候, 对于委托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道德风险发生了。[5]设:

U=f (x, y, z……)

x=f (e1……)

y=f (e2……)

Z=f (e3……)

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用水平U取决于很多的变量, x, y, z……表示政府的多元的社会管理目标, 政府总效用水平的最大化并不仅仅取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而是整个管理目标的控制。

其次是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不容易度量, 代理人的工作绩效难以评价。

第三、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结构。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委托人对于代理人的激励不足, 最终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

三、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的有效设计

经济机制是经济运行过程中, 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系统内部的一些信号常常是影响主体的偏好和决策的外生变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的建立就是通过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一定的信号传递以影响和调整他们的决策偏好, 最终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4]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包括两个部分: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

信息可追溯系统是实现溯源的外在表现, 通过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信息管理。它涉及到管理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各种具体的追溯技术, 在溯源机制中主要完成向消费者传递各种信号。

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必须考虑相关的制度安排,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生产的、市场的条件以及农产品生产制度的差异,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个体特征存在差异导致了溯源的深度、广度和强度以及精确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一般而言, 涉及到可追溯系统的制度安排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的程度、政府的管理模式等等。溯源机制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向经济主体发出信号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信息可追溯系统作为溯源机制的表现形式, 就其本身而言又存在不同的形式, 如江苏省的农产品IC智能管理以及各地积极开展的“农产品身份证”制度, 等等。那么在所有可追溯模式中是否存在一个相对有效的模式, 或者说政府在进行溯源机制设计的时候是否考虑采取一个最有效的形式?

现代机制设计理论也许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提示, 机制设计理论关于机制建立的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资源的有效配置标准

帕累托最优标准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衡量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基本分析工具。即使一种机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只要存在着帕累托改善, 我们认为这种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溯源机制的社会目标应该是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要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因此, 溯源机制的信号传递应该是双向的, 一方面通过溯源机制把生产者的信息反馈给消费者, 另一方面消费者再通过商品的消费把消费者的评价进一步反馈给生产者以有利于进行生产的改善。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另外的一层含义, 发展中国家应该结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生产者生产条件的差异以及消费者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差异, 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标准, 从而对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

如图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质量, 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A、B分别表示对于不同质量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市场, 因为在一个经济环境中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有差异的。A点表示的是质量标准较低的农产品, 代表的是地方标准, 假设价格为p1, 产量为q1。B点表示的质量水平相对较高的农产品, 代表的是国家标准, 假设价格为p2 (p2>p1) , 产量为q2。如果只有国家标准, 则质量为A的农产品或者退出市场, 则在这个消费水平上的消费者必须选择质量为B的农产品, 这样就损失了p2-p1的消费者剩余, 社会福利没有达到最大化;或者较低质量的农产品进行者国家标准的生产, 这样道德风险就出现了。

由此, 我们发现通过建立不同的标准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对生产者进行激励的一个有益的制度安排。

2.有效的利用信息

经济机制的设计需要考虑: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如何使用最小的信息量,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信息运行的成本, 而且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度量成本。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的录入、处理和输送的过程。溯源机制的实质就是把信息从一个单位传向另外一个单位, 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尽量简化传递过程中的复杂性, 或者使一个机制合理的运行而使用较少的信息”, 因而也就节约了信息成本。假设在一个生产者-消费者的经济系统中, 农户的个数为n, 生产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决定了生产者的可能性集合为Xi (i=1, 2, ……, n) , m个消费者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空间Yj (j=1, 2, ……, m) 。溯源机制就是从集合Xi到Yj的一个映射, f为可追溯系统的具体形式, 于是f:Xi→Yj。每一个生产者的可能性集合Xi包含着个人特征的各种信息构成了生产者的信息空间mi, 然后接受市场的信息反馈在下一期做出调整, 这样就形成一个响应函数mt+1=f (mt) , 这种信息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改善的过程, 当这种调整达到平稳点, 经济就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如何减少从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信号量是实行溯源机制的关键。众多的经验事实表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组织化降低了信息量。假设有n个农户同时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因为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信息是一个公开的信息, 政府只需对生产者进行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即可, 反之, 如果生产者的信息量会迅速增加, 而且生产者有可能会隐瞒相关的私人信息而出现道德风险。生产的组织化是降低信息量的另一重要途径, 这一途径是通过一体化激励和相互监督来实现的。当分散农户变成组织化生产的时候, 他们的社会交往结构发生了变化, 组织化之前的生产决策属于分散决策, 任何一个农户的决策不会对其他的农户产生影响, 组织化生产使得他们变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 因而彼此间存在着相互的监督, 从而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

3.激励相容标准

机制的设计者通常有一个所要实现的目标, 机制设计的核心就是通过制定什么样的规则在每个人追逐个人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社会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的激励相容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生产者提供激励机制, 保证生产者向市场供给安全农产品。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可追溯系统的制度安排问题, 如果一个机制不满足激励相容就会导致各种问题, 如生产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或者出现所谓的“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等等, 其结果必然是一种无效的机制。激励相容问题可以理解为机制设计者和机制接受者的博弈问题, 对于给定的经济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实际上是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关系, 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属于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可以用博弈论表示为:F=政府的目标, 保证农产品安全供给, E=农产品的经济环境, g=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 b表示农户的策略, m是农户的信息。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溯源机制g, 使得g (m) ∈F, m→b (e) , e∈E。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而言, 实现激励相容标准的关键在于如何让生产者显示真实的信息。[5]生产者的私人信息是农户与市场、政府博弈过程中的一种策略语言, 同时也是博弈的结果。

显示私人信息是为了弥补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建立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 当农产品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时, 容易找到源头, 因此真实信息的显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每一次显示的信息对应着生产者博弈的支付以及由此支出的成本。只有当生产者显示信息的支付大于成本的时候, 农户才愿意显示真实的信息。

诱使生产者显示信息的途径来自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安排产生的激励程度。如果市场不足以对生产者产生足够激励的时候, 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对农户产生激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四、结论

溯源机制的建立源自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生产、交换的外部性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和下降, 溯源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改进。

溯源机制的建立是对基于市场机制的一种弥补。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市场中的均衡价格反映了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但是市场机制无法传递质量信号, 虽然生产者千方百计的通过广告、品牌等手段进行质量显示, 但程度和效果总是有限的。溯源机制有可能实现了或一定程度的传递了商品的质量信号, 一个具有可追溯性和没有可追溯性的农产品分别向消费者传递了可信和不可信的信号。溯源机制中的追溯功能也许并不经常发挥它的作用, 但是可以向市场传递一种重要信号, 这种信号对于生产者的反映是一种约束和激励;对于消费者来说, 显示了一种诚信的信号。诚信的大小取决于质量显示的程度和质量显示的真实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是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这种机制会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健全而逐渐完善。政府是实行溯源机制的主体, 因而政府的管理模式会影响到对农产品的监管力度, 进而对于溯源的效果有重大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土地细碎化的特征, 以及生产者的个体差异化形成了不平衡的生产条件, 如何对分散化决策的农户生产进行溯源管理, 不仅要考虑社会目标, 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目标。

摘要:本文运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 通过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 指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仅仅是一定制度安排下的溯源形式, 因而政府在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同时, 必须考虑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博弈

参考文献

[1]顾黄辉, 黄颂禹, 谢燕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建设的探索[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04) .

[2]周峰, 徐翔.欧盟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07, (10) .

[3]乔娟, 韩杨, 李秉龙.中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与限制因素分析[J].食品安全, 2007, (06) .

[4][6][7]周洁红, 姜励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的农户行为分析——以蔬菜种植户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上一篇:小学校园公物管理的规章制度下一篇:应届生公司员工转正申请(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