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024-12-15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1.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巩固小结

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南下受挫}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2.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三

第七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却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讲授新课:

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武昌起义前流行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提问:这首民谣说明了什么?(人民对清政府的厌恶情绪)同时国内的革命党人仍在积极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政府。当四川的暴露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清政府急忙调集湖北的新军前去镇压,造成了湖北的守备空虚,革命党人乘机在武昌发动起义。

(二)、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因为1911年旧历是辛亥年,因此又称辛亥革命。

(三)、起义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26页小字部分,了解起义经过。

(四)、国内革命形势

武昌起义后不久,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分宣布独立。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的革命形式要求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组建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二)、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公式: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生阅读教材26课小字,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读与思”思考“外国的支持对袁世凯起了什么作用?”

2、南北和谈和武力逼宫

3、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分析原因: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讲述:这是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决定的,他们不敢于发动群众,又急于取得革命的胜利,于是向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妥协。因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现

状。

三、清帝退位

1、时间:1912年2月12日

2、影响:宣布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课堂练习

一、基础训练:(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每题后面的括号内)

1、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

A、1910年 B、1911年 C、1989年 D、1912年

2、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共同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孙中山 B、袁世凯 C、黄兴 D、黎元洪

3、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做内阁总理大臣。A、孙中山 B、袁世凯 C、黄兴 D、黎元洪

4、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谁窃取()

A、孙中山 B、袁世凯 C、黄兴 D、黎元洪

5、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是在那一年()A、1910年 B、1911年 C、1989年 D、1912年 答案:

1、B

2、A

3、B

4、B

5、D

二、能力训练(读图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献?是有哪一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

2、这一文献的性质是什么?(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三、实践与提问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请回答:

1、材料中孙中山提出的中国革命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

2、孙中山总结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方法良好”)

4.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四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警钟长鸣

“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每年的9月18日晚和城市中美丽的夜景形成鲜明反差的事情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刺耳的警报声!”“这是为了纪念什么事件呢?”申老师开门见山切入抗战主题。学生异口同声:“九一八事变!”,“国耻日!”

申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九一八纪念碑”图片,同学们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申老师知道他们都去参观过九一八纪念馆,面对愤怒和悲伤交织的脸庞,申老师强调:“尽管回忆和反思耻辱的过去,是让人不愉快的;但知耻后勇的道理又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耻辱。今天让我们回到那个七十多年前的战火纷飞的时代,拾起不该淡忘的历史,追寻警钟必须长鸣的一万个理由。”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申老师请同学们先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日本入侵中国的经过,并找出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问题标出来。等大家都仔细阅读完,申老师让大家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申老师看到不少同学都高举起手,示意手举得最高的黎平,黎平箭一般串起来:“老师,我不明白日本关东军悍然向沈阳发动攻击的理由是什么?凭什么打我们?”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示意孟祥,他流利地回答: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说中国军队炸毁了南满柳条湖的一段铁路,以这个为借口突袭了中国驻军。但实际上这段铁路是日本人自己炸掉的。” 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几幅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日军进攻东北示意图》。

“这不是贼喊捉贼吗?”“污蔑!”“强盗!”同学们都很气愤。张敏文到“老师,那为什么日本要挑起战争?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偏偏食选择了我们中国?”

王磊举手说:“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这是毛主席指出的。”同学们对平常内向的王磊刮目相看。

申老师补充:“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是一部血腥的侵略史、战争史。日本军国主义是靠用武力攫取殖民地起家的。”

焦黄点点头说出了颇有哲理的话:“看日本军国主义的过去,就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它的将来。”

林海有了疑问:“申老师,您刚说日本军国主义是靠用武力攫取殖民地起家的,中国和日本曾有过哪些冲突?我只记得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结束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接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他们有一个不讲理的强盗哲学--我不欺人,人必欺我。”

“中国和朝鲜是日本最近的邻邦,比起地震和火山频发的岛国日本相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一块“王道乐土”,必然垂涎三尺。”

“对。”申老师点头补充:“以武装侵略为手段发展起来的日本经济,先天不足,基础脆弱,原料和市场都大成问题。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日本也难逃厄运。当它的各种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而无法解决的时候,日本军国主义就要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来试图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摆脱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九一八事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快点把入侵的鬼子赶走啊!蒋介石为什么还是下达不抵抗命令呢?”快言快语的王超问。

申老师早就希望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了。同学们也都激动,神情焦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做什么?”申老师提示。

“他正在对红军和根据地进行围剿。”李思恍然大悟。

“即便他的缴共计划是既定的,在外族入侵,祖国大好山河遭到蹂躏时,应以枪口对外,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吧?!可是这个民族的败类根本无心抗日,只顾缴共,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倪铁冬发表高见。老师请同学看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手令。

“民族的罪人!”“无耻!”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平时读书颇多的倪铁冬继续他的高论:“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余人;东北军主力虽然调往关内,但关外部队总数仍有19万多,实力对比占绝对优势。倘若奋起抗战,组织得当,又有当地人民的支持,与日军大可一战,至少不至于把东北拱手让人。”

伴随着一页一页翻过的被日军践踏的沈阳城照片,申老师适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同学们个个神情肃穆,毕竟这是曾经发生在我们自己城市的真实画面。

“日军占领东北全境后,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说着,申老师将还沉浸在悲愤中的同学们引到下一个问题上,播放《溥仪访日》照片。

“当时的东北人民和共产党是怎么做的?”申小若提问。申老师说:“东北人民当然不甘心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了东北抗日联军、抗日同盟军,东北爱国官兵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抗战长达14年。”说到这里,播放《杨靖宇像》和《赵一曼像》。

“老师,我知道杨靖宇将军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在艰苦的东北密林中坚持抗战,战斗到最后一刻。当他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中弹牺牲后,医生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见到的只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敌人也暗暗佩服他惊叹:‘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范兰兰娓娓道来。

“是的,我们敬佩杨靖宇将军,为他的爱国情结感动,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学生,会怎么做呢?”申老师引导。

“参加抗联!” “投笔从戎!”

“赶走日本帝国主义!” “好骨气!”申老师称赞:“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容忍,无视自己的祖国遭受的耻辱。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爱国学生是怎么做的吧!”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申老师转换了话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他的野心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庞华举手说:“接着又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 “老师,我知道。”张景洪补充:“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竟准备于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

申老师接着他的话题:“此时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什么?”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有人精确地找出了书上的原文。

申老师提出下一个问题:“不愿做奴隶的北平学生具体怎么去表达他们的救国思想的?”老师打出了一二九运动的几幅图片。

“他们没有坐着哀声叹息,也没有胆小怕事,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李铁说。

“那国民政府此时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学生的行为?”申老师继续问。“国民党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乔惠抢先回答。因为课前没有布置什么预习,申老师被同学们课外知识的渊博感动着。

“那么,面对国家危亡站起来的只有北平学生吗?”申老师巧妙地引入下一个议题。

暂时的安静过后,好几位同学举手。申老师示意今天默默听课的宋丹发言。她缓缓地若有所思地站起来说:“后来,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然后,他胆怯地看看老师,全班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面对老师赞许的目光,宋丹的脸上升起两片红晕。

掌声过后老师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有谁知道一二·九”运动的性质?”

见同学们回答不出来,申老师缓慢地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同学们连连点头并做着笔记。

申老师做小结:“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时,爱发言的袁野开口了:“‘一二·九’运动虽然已成过去,但‘一二·九’的精神应该长存,我倡议咱们全班同学,勿忘历史,将以天下为己任,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将‘一二·九’勇敢顽强的精神发扬下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室里掌声再一次响起。

申老师满意地环顾同学们,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一首无名诗人描写九一八屈辱的诗,做了最后的小结:“同学们,耻辱的历史是无法改写的,但我们作为后来者,有责任、有义务不让耻辱的历史重演。这就是警钟长鸣的理由,你们说呢?”

伴随着下课的音乐铃声,同学齐喊:“是!”

课堂训练

基础训练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干括号内。

1.小丽每年的9月18日晚都能听到长长的警报声,她所处的城市是()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沈阳

2.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

A抗日战争全面打响 B蒋介石开始抗日

C中国军队开始破坏日军建的铁路 D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武力侵占东北计划的开始

3.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是()

A东北军 B 关东军 C东北联军 D东北抗日联军 4.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七七事变 5.1932年初,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的傀儡政权是()A满洲里帝国 B伪满洲国 C关东帝国 D大东亚帝国 能力训练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1)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

(2)“悲惨的时候”是指什么?

(3)为什么脱离我的家乡去流浪?

(4)你怎样理解歌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实践与提高

7.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民族英雄,你知道图片中的人物吗?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吧。

8.众志成城投身民族解放战争,假如你生活在抗战的年代,你会怎么做呢?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B

6(1)《松花江上》(2)1931年九一八事变(3)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在东北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东北学生脱离家乡流浪。(4)表达了东北流亡学生饱含血泪的浓浓乡愁,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回到家乡的强烈渴盼。

5.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篇五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用“诚信、拼搏、质量、发展”的校训塑造学生,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重、多育并举”的办学原则;坚持“以质量立校、以管理强校、以科研兴校、以文化领校”的办学思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协调、高效、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学科教育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的历史学科教育质量,力争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二、班情分析:

首先,八年级・・・・班课堂气氛活泼但是课堂纪律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大部分学生基本认真预习、听课和做笔记,仍有少数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和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学纪律管理和学习上的指导。其次,八年级・・・・・班学生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做到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仍有个别学生由于懒惰和意志力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多加辅导和帮助。最后,八年级・・・・・・班基本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思维转化较慢,学生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同时,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课前无良好的预习学习习惯,表现较为沉闷。

三、教情分析:

作为一名新教师,现虽有一学期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学科知识,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学课堂管理和学生兴趣的调动需要提升,对于教学内容的语言表达不够凝练、简洁。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准度把握需要加强。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五、教材分析:

本学期八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

教学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并分为六个单元。叙述从中华人民国和国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的历史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五单元:外交成就;

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另外,增加一节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共二十课。完成教学内容需20个课时。

六、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学期有所上升。

七、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将课堂内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三十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八、努力方向:

6.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六

认识地图的基础是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与注记。方向、比例尺都没有太大问题,教材中阐述很明确,但是在图例与注记中,关于注记只有一句话:“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七上P5) 其实地图上的注记分为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三种。名称注记用于说明各种事物的专有名称,如山脉名称,江、河、湖、海、地区、国家、大洲、大陆、岛屿名称等,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明注记用于说明各种事物种类、性质或特征,它是用以补充图形符号的不足,常用简注形式表示(如石油用“油”、松树用“松”等表示)。数字注记用于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例如地形高程、比高、路宽、水深等(如:珠穆朗玛峰8844.43)。同时,借助不同字体、字号、颜色的注记也能够进一步标明事物的性质、种类及数量差异。因此,地图注记在地图图面上与图形符号是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整体。[1]18

地图上的注记排列得是否恰当,对图面效果影响很大。

一般而言,教材中出现的地图必须是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普遍性的地图。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现行教材中使用的部分地图并不完全符合这些特点,特别是在注记方面并不是特别科学,容易对学生产生某些误导。

如:人教版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P45的太湖流域图(图1)。

这是一张介绍太湖流域的地图,从图中读出太湖流域水网密布、城镇众多的特点。湖州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成员,这部分教学内容,同时也属于湖州乡土教育的内容。湖州人民傍水而居,其母亲河是苕溪。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到湖州的位置,并找到从湖州注入太湖的两条河流——东苕溪、西苕溪。但是有很多学生第一眼看到的是———库水石赋、溪苕西(图2)。然后有些稍微聪明一点的同学会反应过来,“哦,念反了,是西苕溪,发源于赋石水库”。当然很多学生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正我最后能理解就行了。不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一门专业学科教材的正规地图会使读者产生某些误解呢?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地图出了问题,还是教师在读图指导上不够细致?地图上河流的正确标注方法应该是怎样的?虽然说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发现文句不通顺,可能会自主倒着阅读,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题目变成———请学生用笔将“西苕溪”名称标注在图中,那么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标注才是最准确的?

下面图3、图4 两张地图都是来自较为官方的正规发布的,其中河流名称的标注却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在地图上河流的名称到底应该如何标注?遵循哪些原则?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分布示意图(截取局部)。图中的赋石水库和西苕溪是按照自西向东、从源头到下游的顺序标注的。

中国数字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湖州地图(截取局部)。图中的西苕溪是按照自东向西、下游到上游来标注的。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上网查阅了地图上河流名称标注的相关资料,查找了各类各级关于太湖流域的地图(包括历史上太湖流域的地图),咨询了高中部分地理教师和专业人员,得出以下观点。

不论河流、山脉、铁路等线状、条状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图例边上的注记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东西向———水平字列(典型如:长江)。

2. 南北向———垂直字列(典型如:尼罗河)。

3. 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雁行字列(典型如:大兴安岭)。

4.字符连线与注示物走向平行,成自然弯曲,字向不直立———屈曲字列(如:京九线、陇海线等)。[1]58

我找遍所有个人能找到的参考文献,都只有这四条原则。但是河流的流向是随着地形变化而发生任意曲折的,并且具体到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某一段的标注是否又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原则呢?答案是没有。因此某些时候出现误读就不可避免了。

鉴于此,我觉得河流名称的注记除了遵守上述四原则外,还应该进行部分细化。

1.阅读顺序优先原则。一般人的阅读顺序是自上到下(自北向南),自左到右(自西向东),大多数南北向或东西向流向很明显的河流,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典型的如:长江流域图(图5,七下P20),长江干流东西向,标注从左到右;支流多南北向,标注从上到下。

2.部分东北—西南走向,或者西北—东南走向的河流,可以考虑河流的主干更加偏向于南北还是东西。东北—西南走向,但是更加偏向南北向(<45°),如印度河标注基本上就是从上到下;更加偏向东西向(<45°),如恒河标注基本上就是从左到右。

3.遇到某些比较长的河流,它们的流向曲折蜿蜒,上、中、下游有明显的变化。首先,可以依据它的主干流向确定标注原则。其次,如果地图的比例尺较大,地图中出现的是河流的某一段,那么则根据这一段的主导流向来确定名次标注。

4.以上标注方法,都是基于《地图学》注记标注原则的细化。但是如果在河流的标注原则中,再加上一条“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标注”,那么所有问题都可解决了。这样不仅不会出现学生误读,而且在某些政区图、交通图等非地形图上,也都根据河流名称判断河流的流向,并据此判断出当地的地形起伏和地势特点。如本文中第一张太湖流域的地图(图1)。太湖流域水网密布,加上地势低平,河流蜿蜒曲折,因此名称在标注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误读,如果都依据从上游到下游来标注,学生理解就非常方便,并且也可以读出太湖流域以及周边城镇的地势特点。

上一篇:青春的歌优秀作文下一篇:法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