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共8篇)
1.微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 篇一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12月
第一章习题
1.1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解】 把CPU(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即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加上部分存储器和外设(或外设接口)就构成了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与管理、维护计算机硬件以及支持应用的软件相结合就形成微型计算机系统。1.2 CPU在内部结构上由哪几部分组成?CPU应该具备哪些主要功能?
【解】CPU主要由算术逻辑单元、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可编程逻辑阵列、寄存器组、标志寄存器等组成。CPU主要功能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以及控制计算机按照程序的规定自动运行。
1.3 微型计算机采用总线结构有什么优点?
【解】采用总线结构,扩大了数据传送的灵活性,减少了连线;而且总线可以标准化,易于兼容和工业化生产。
1.4 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一个系统的数据和地址合用一组总线或者合用部分总线,那么要靠什么来区分地址和数据?
【解】数据总线是双向的,地址总线是单向的。采用数据和地址线复用,主要靠信号的时序来区分。通常在读写数据时,在复用的总线上先输出地址信息,然后再传送数据。
第二章习题
2.9 8086的基本程序执行寄存器是由哪些寄存器组成的? 【解】8086的基本程序执行寄存器组成如下: ⑴ 8个通用寄存器:可用于存放操作数和指针。⑵ 4个段寄存器:保存段基值(或段选择子)。⑶ 1个标志寄存器:保存状态位和控制标志位。
⑷ 1个指令指针寄存器: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指针。2.13 如何形成指令中的各种条件码?
【解】指令中的条件码,即标志寄存器中的状态标志。它们主要由算术和逻辑运算指令设置或清除。也有设置和清除某些状态标志位的专用指令。
2.16 段寄存器CS=1200H,指令指针寄存器IP=FF00H,此时,指令的物理地址为多少?
【解】指令的物理地址 = 1200H×16 + FF00H = 21F00H 2.17 8086微处理器的执行部件有什么功能?由哪几部分组成?
【解】8086微处理器的执行部件负责指令的执行。它主要由算术逻辑单元、标志寄存器和通用寄存器等部分组成。
第三章习题1 3.11 8086汇编语言指令的寻址方式有哪几类?哪一种寻址方式的指令执行速度最快?
【解】寻址方式分为: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和存储器寻址方式。其中,寄存器寻址方式的指令执行速度最快。
3.12 在直接寻址方式中,一般只指出操作数的偏移地址,那么段地址如何确定?如果要用某个段寄存器指出段地址,在指令中应该如何表示?
【解】默认的数据访问,操作数在DS段;堆栈操作数在SS段;串操作的源操作数(SI)在DS段,目的操作数(DI)在ES段。如果要显式地指定段地址,则在操作数中规定段寄存器(段超越)。例如:MOV AX,ES:[1000H]
3.13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中,如果指令中没有具体指明段寄存器,那么如何确定段地址?
【解】根据所使用的寄存器,隐含地规定了默认的段寄存器。IP:默认CS段;SP、BP:默认SS段;AX、BX、CX、DX、SI、DI:默认DS段。
允许段超越,例如:MOV ES:[BX],AX
第三章习题2 3.1 分别指出下列指令中的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1)MOV SI,300(3)ADD AX,[BX][SI] 【解】(1)SOPD是立即数寻址,DOPD是寄存器寻址。
(3)SOPD是基址加变址寻址,DOPD是寄存器寻址。
3.2 试述指令 MOV AX,2000H 和 MOV AX,DS:[2000H] 的区别。
【解】前一条指令是立即数寻址,即将立即数2000H送至AX;后一条指令是存储器直接寻址,是将存储器DS:[2000H]单元中的内容送至AX。3.4 判断下列指令书写是否正确。
(1)MOV AL,BX(4)MOV 5,AL 【解】(1)不正确,AL与BX数据宽度不同
(4)不正确,立即数不能作为目的操作数。
3.5 设堆栈指针SP的初值为1000H,AX=2000H,BX=3000H,试问:
(1)执行指令 PUSH AX 后,SP的值是多少?
(2)再执行 PUSH BX 及 POP AX 后,SP、AX和BX的值是多少? 【解】(1)SP=0FFEH(2)SP=0FFEH,AX=3000H,BX=3000H 3.8 用两种方法写出从80H端口读入信息的指令,再用两种方法写出从40H端口输出100H的指令。
【解】从80H端口读入信息的两种分法:
(1)IN AL,80H(2)MOV DX,80H IN AL,DX 从40H端口输出100H的两种分法:
(1)MOV AX,100H(2)MOV AX,100H OUT 40H,AX MOV DX,40H OUT DX,AX
第三章习题3 3.23 两种循环移位指令(带CF的和不带CF的)在执行操作时,有什么区别?在编制乘、除法程序时,为什么常用移位指令来代替乘、除法指令?试编写一个程序段,实现将BX中的数乘以10,结果仍放在BX中的操作。【解】两种指令的区别在于是否把标志位的值放入循环中。左移1位相当于乘2,右移1位除2。故左移和右移可实现乘2和除2的幂,且移位指令比乘除指令快得多。BX×10=BX×2+BX×8=BX×2+BX×23 SHL BX,1 MOV AX,BX ;AX=BX×2 SHL BX,1 ;BX×4 SHL BX,1 ;BX×8 ADD BX,AX ;BX=BX×8+BX×2=BX×10
3.25 用串操作指令设计实现如下功能的程序段:首先将100H个数从2170H处转移到1000H处;然后,从中搜索出与AL中字符相等的单元,并将此单元的值换成空格符。【解】
MOV SI,2170H MOV DI,1000H MOV CX,100H CLD REP MOVSB MOV DI,1000H MOV CX,100H
MOV AL,‘*’
NEXT:SCASB JZ N1 LOOP NEXT HLT N1: MOV [DI-1],20H JMP NEXT HLT
3.26 在使用条件转移指令时,特别要注意它们均为相对转移指令,请解释“相对转移”的含义。如果要向较远的地方进行条件转移,那么程序中应该怎样设置? 【解】相对转移即为相对于指令指针的转移。通常,偏移量是8位数,是短转移;要向较远的地方进行条件转移,可以先转到附近,再无条件转向目的地。
3.29 在执行中断返回指令IRET和普通子程序返回指令RET时,具体操作内容有什么不同?
【解】IRET除了弹出中断要返回的地址(CS和IP)外,还要恢复中断前的标志寄存器。
第四章习题1 4.1 在下列程序运行后,给相应的寄存器及存储单元填入运行的结果: MOV AL,10H ;AL=10H MOV CX,1000H ;CX=1000H MOV BX,2000H ;BX=2000H MOV [CX],AL ;(1000H)=10H XCHG CX,BX ;BX=1000H, CX=2000H MOV DH,[BX] ;DH=10H MOV DL,01H ;DL=01H XCHG CX,BX ;BX=2000H, CX=1000H MOV [BX],DL ;(2000H)=01H HLT 【解】AL=10H;BX=2000H;CX=1000H;DX=1001H;
(1000H)=10H;(2000H)=01H
4.4 利用变址寄存器,编写一段程序,把自1000H单元开始的100个数传送到自1070H开始的存储区中。【解】
MOV SI, 1000H MOV DI, 1070H MOV CX, 100 CLD REP MOVSB HLT
4.10 把在题4.7中指定的数据块中的正数传送到自1000H开始的存储区;而把其中的负数传送到自1100H开始的存储区。分别统计正数和负数的个数,分别存入1200H和1201H单元中。【解】
MOV SI, 0500H MOV DI, 1000H MOV BX, 1070H MOV CX, 100 MOV DX, 0 N1: MOV AL, [SI] TEST AL, 8000H ;测试符号位
JNZ N2 MOV [DI], AL INC DL ;正数的个数计数 INC SI INC DI JMP N3 N2:MOV [BX], AL INC DH ;负数的个数计数 INC SI INC BX N3:LOOP N1 MOV [1200H], DX HLT
4.11 自0500H单元开始,有10个无符号数,编写一个程序,求这10个数的和(用8位数运算指令),把和放到050AH及050BH单元中(和用两个字节表示),且高位在050B单元。【解】
MOV BX, 0500H MOV AX, 0 MOV CL, 10 N1: MOV DL, [BX] ADD AL, DL ADC AH, 0 INC BX DEC CL JNZ N1 MOV [050AH], AX HLT
第四章习题2 4.18 在0100H单元和010AH单元开始,存放两个各为10个字节的BCD数(地址最低处放的是最低字节),求它们的和,且把和存入0114H开始的存储单元中。【解】
LEA SI,[0100H] LEA DI, [0114H] CLC MOV CL, 10 N1: MOV AL, [SI] MOV BL, [SI+10] ADC AL, BL DAA MOV [DI], AL INC SI INC DI DEC CL JNZ N1
4.28 若从0200H单元开始有100个数,编写一个程序检查这些数,正数保持不变,负数都取补后送回。【解】
LEA BX, [0200H] MOV CX, 100 CHE: MOV AL, [BX] AND AL,AL JS MINUS INC BX JMP L1 MINUS:NEG AL MOV [BX], AL
INC BX L1: LOOP CHE HLT
4.37 若自0500H单元开始有1000个带符号数,把它们的最小值找出来,并且放在1000H单元中。【解】
LEA BX, [0500H]
MOV AX, [BX] INC BX INC BX MOV CX, 999 AGAIN: CMP AX, [BX] JL NEXT MOV AX, [BX] NEXT: INC BX INC BX
LOOP AGAIN
MOV [1000H], AX
HLT
第五章习题
5.1 总线周期的含义是什么?8086/8088CPU的基本总线周期由几个时钟周期组成?如果一个CPU的时钟频率为8MHz,那么,它的时钟周期是多少?一个基本总线周期是多少?如果主频为5MHz呢?
【解】CPU访问总线(对内存单元或I/O端口读/写一个字节或字)所需的时间称为总线周期。8086/8088CPU的基本总线周期由4个时钟周期组成。
主频为8MHz时,时钟周期为1/8MHz=125ns,一个基本总线周期为500ns; 主频为5MHz时,时钟周期为1/8MHz=200ns,一个基本总线周期为800ns。5.2 在总线周期的T1、T2、T3、T4状态,CPU分别执行什么动作?什么情况下需要插入等待状态Tw?Tw在哪儿插入?怎样插入? 【解】以存储器读为例说明:
T1状态:输出地址、地址锁存、内存和I/O端口访问控制信号等;
T2状态:CPU开始数据传送操作,将地址/数据复用线切换为传输数据状态,由总线控制器发出相应的读写控制信号及数据使能信号;同时将高端地址/状态复用线切换为状态线,输出状态信息,指示具体操作; T3状态:其时钟下降沿采样READY信号,若READY有效,则进入T4状态;若READY无效,则插入等待状态Tw,并在Tw的下降沿继续采样READY信号直到READY有效,转入T4状态;
T4状态:CPU完成数据传输,状态信号变为无操作的过渡状态,结束总线周期。CPU访问慢速的内存或I/O端口时,不能在基本总线周期内完成数据传输,需要插入等待状态Tw,在T3状态对READY信号采样,READY无效时插入Tw。
5.3 8086CPU和8088CPU是怎样解决地址线和数据线的复用问题的?ALE#信号何时处于有效电平
【解】8086/8088CPU利用分时时序信号解决地址线和数据线的复用问题。在总线周期的T1状态在复用线上输出地址信号及地址锁存信号ALE#,供外部电路锁存地址信息;从T2状态开始将复用线切换为数据状态,用于传送数据。
6.4 若要扩充1KB RAM(用2114芯片),规定地址为8000H~83FFH,地址线应该如何连接? 【解】扩充1KB RAM至规定的地址8000H~83FFH,其地址线的低10位地址A9~A0直接连接2114芯片,高6位地址A15~A10置为100000B。
第七章习题
7.1 外部设备为什么要通过接口电路和主机系统连接?
【解】外设这类多,传输信息可能是数字量或模拟量,且传输速度、时序、电平、功率等与CPU不兼容,通常需要接口电路完成两者之间的转换与匹配。
7.5 什么叫端口?通常有哪几类端口?计算机对I/O端口编址时通常采用哪两种方法?在8086/8088系统中,用哪种方法对I/O端口进行编址? 【解】端口是信息输入或输出的通路;通常有数据端口、状态端口和控制端口等。在计算机中用地址来区分不同的端口,采用两种编址方法:存储器对应的(存储器映像方式)和端口寻址的输入输出方式(隔离I/O方式)。8086/8088系统中,采用隔离I/O方式。7.7 CPU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有哪几种?实际选择某种传输方式时,主要依据是什么?
【解】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主要有三种:查询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和直接数据通道(DMA)传送方式。具体采用哪种传送方式,主要依据数据传送的速度和数量。外设速度较慢或要求实时处理时,可采用中断传送方式;外设速度与CPU相当时,可采用查询传送方式;要求传送速度块且是批量传送时,采用DMA传送方式。
7.10 查询方式有什么优缺点?中断传送方式为什么能弥补查询传送方式的缺点?
【解】采用查询传送方式,CPU在外设有无数据时都要不断查询状态信息,判断是否可以传送数据,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效率低、速度慢。中断传送方式只有在外设准备就绪后,需要传送数据时,才发出中断申请,CPU转入中断服务程序实现数据传送,CPU的工作效率高。
7.17 试说明在DMA方式时由内存向外设传输数据的过程。
【解】当CPU响应DMA请求发出HLDA信号后,DMA控制器获得总线控制权,向地址线发内存地址,同时发读写控制信号,把内存读出的数据输出至外设。然后判断是否已经传送完毕。若未完,修改内存地址,重复输出过程,直至输出完成,撤销DMA请求,交还总线控制权给CPU。
第八章习题
8.4 什么叫中断向量?它如何产生?如果1CH的中断处理子程序从5110H:2030H开始,则中断向量表应如何存放?
【解】中断向量就是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所有的中断向量存放在内存空间的最低1KB区域(中断向量表);通过CPU执行指令时(软件中断)和响应外部中断时获得的中断类型号,寻址中断向量表获得中断向量。中断类型号为1CH的中断向量表地址=1CH×4=70H,低字存放IP值,高字存放CS值,即:(0070H)=30H,(0071H)=20H,(0072H)=10H,(0073H)=51H。
8.21 8086 CPU有哪几种中断?哪些是硬件中断?哪些是软件中断? 【解】8086 CPU有两类中断:
1、软件中断(内部中断),由指令的执行所引起的(如:除法错、INT指令、INTO指令和单步执行等);
2、硬件中断(外部中断),由外部的事件所引起的(如:非屏蔽中断NMI、可屏蔽中断INTR)。
第九章习题
9.2 计数器/定时器8253有哪几种工作方式?各有何特点?其用途如何? 【解】计数器/定时器8253有以下6种工作方式:
方式0:计数结束中断方式,计数结束时产生一个正跳变的中断请求信号,常用于事件计数功能,且只计数一次;
方式1:硬件可重触发单脉冲方式,触发后可产生一个宽度为n个时钟周期的负脉冲,常用作门控信号;
方式2:速率波发生器方式,产生n次分频的周期信号,且低电平时只有一个时钟周期宽度,可用作一般分频功能;
方式3:方波速率发生器方式,产生n次分频的方波或近似方波的周期信号,可用作一般分频功能,常用于产生波特率时钟信号;
方式4:软件触发选通方式,在门控信号有效时,写入一次计数初值,延迟n个时钟周期产生一个单周期负脉冲,仅一次有效; 方式5:硬件件触发选通方式,在写入计数初值后,门控信号每产生一个上跳沿,延迟n个时钟周期产生一个单周期负脉冲,仅一次有效。
9.4 若已有一频率发生器,其频率为1MHz,若要求通过计数器/定时器8253,产生每秒一次的信号,8253应如何连接?编写出初始化程序。
【解】1MHz信号分频1000000次产生1Hz信号,一个计数通道最大的分频系数为65536,需采用两个通道级联进行分频,每个通道各分频1000次(计数初值1000=03E8H)。采用通道0和通道1级联,均工作在方式2,二进制计数,初始化程序段如下: MOV AL,34H OUT PORT3,AL ;PORT3为控制口地址 MOV AL,0E8H OUT PORT0,AL ;PORT0为通道0端口地址 MOV AL,03H OUT PORT0,AL MOV AL,74H OUT PORT3,AL ;PORT3为控制口地址 MOV AL,0E8H OUT PORT1,AL ;PORT1为通道1端口地址 MOV AL,03H OUT PORT1,AL
第十章习题
10.3 在输入过程和输出过程中,并行接口分别起什么作用?
【解】在输入过程中:并行接口主要起输入数据的缓冲或锁存作用,并产生相应的应答控制信号;在输出过程中:并行接口主要起输出数据的锁存作用,并产生相应的应答控制信号
第十一章习题
11.1为什么串行接口部件中的4个寄存器可以1位地址进行区分?
【解】串行接口部件中有两类端口:控制端口(控制字和状态字)和数据端口,可用1位地址加以区分,而控制端口的控制字输出和状态字输入以及数据端口的发送和接收可用读或写操作控制。
11.6 设异步传输时,每个字符对应1位起始位、7位信息位、1位奇/偶校验位和1位停止位,如果波特率为9600,则每秒钟能传输的最大字符数是多少? 【解】因为每个字符帧的总位数=1+7+1+1=10位,波特率为:9600(位/秒),则最大可传输的字符数为:9600÷10=960(个)
第十二章习题
12.6 A/D转换器接口电路一般完成哪些任务?
【解】A/D转换器接口电路的输入端为模拟信号,通常需要经过采样、保持、量化、编码四个步骤(即四项任务),将输入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
2.微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 篇二
1 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建设团队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了三大模块,即原理分析部分、软件开发部分、硬件设计与分析部分。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意学科交叉,将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如在微处理器的学习中以16位芯片为主线索,拓展32位处理器的知识、微机系统设计和分析中引入SPOC技术等,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根据我校课程设置及工科学科特点,为达到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团队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按照主线索组织教学:微机原理分析―软件开发―硬件设计与分析,最终建立微机系统概念。主要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微机工作原理和微机应用技术两部分各有侧重,理论和实践并重;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工作原理;最后,通过对典型微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分析,使学生对控制系统设计中所需的软、硬件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这样,以期最大限度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安排上注意对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的建立。对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大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在章节取舍、学时安排、实验的开出及数量等方面都有区别。分阶段组织安排教师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调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将部分内容向课外延伸。实验课程内容除了少数验证性实验外,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导,辅以多个设计性实验,自行设计、安装(编写)、调试接口电路及控制程序,提高学生开发PC机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的实际动手能力,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建设团队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开发了网上教学平台,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学习网站截止于2010年8月27日访问量达11285人次。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建设团队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与改革。除了全部采用PPT多媒体教学之外,主讲老师还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有选择地采用板书、幻灯、挂图、动画等组合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特别是原理部分的动画设计,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讲解指令的寻址及执行过程、工作时序时,老师在备课时单独制作了Flash动画。课堂上,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再如,讲解8253定时计数器的六种不同工作方式时,采用大幅面挂图清晰将六种工作方式的工作时序整体上画在一起进行比较,授课时再配以手工板书时序的局部细节,使学生很容易理解8253六种工作方式的区别,印象深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课程建设团队老师总结出形象比喻法、案例法、逆向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组织了教学方法的课堂观摩教学。观摩后,老师们根据授课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将好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实践模式的改进
采取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实践内容、仪器设备、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实践时间等方面实现开放,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发挥的天地,实验内容、实验管理均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条件[4]。开放式实验使学生逐渐克服了以前过于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实验习惯。实验时间上的开放使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安排实验,具有了自由发挥现象力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间的时间差得以实现。《微机原理及应用》实践课程采取独立设课的先进管理模式,对教学安排、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保证[5],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设了一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重庆理工大学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团队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中的骨干力量,教师的责任感强,并具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队伍共14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3名,高级实验师1名,实验师2名。有11人为理论教学教师,3人为实验教学教师。教师队伍中职称分布为:教授2人,占14.3%;副教授、高级实验师7人,占50%;讲师、实验师5人,占35.7%;正、副高级职称的比例占64.3%以上;博士6人,硕士(含在读硕士)学历6人,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85.7%,现已形成一支了年龄梯队恰当,职称结构合理、学源结构合理、专业覆盖面全的教师团队,可以很好地将微机应用领域科研成果注入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促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课程建设团队针对年轻教师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采取“一对一”的帮教形式,即一名高级职称的教师,要帮助培养一名中级职称的教师,使年轻老师很快地成长起来,在教学、教风与学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成效。课程建设团队对新进教师采取实验课指导、随堂听课等手段,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负责人定期组织“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等主题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课程建设团队主讲老师各抒己见,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新的创意、好的做法拿出来讨论,听取意见,消除分歧,取得共识。通过教研活动,课程主讲老师在教学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启发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使学生获得了微型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认识及硬件与软件的分析设计及应用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以及从事微机控制和信息处理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在教学理念上,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在教学方法上,重点研究和实践如何提高课堂内的教学信息量的有效方案,优化课堂讲授内容,协调好理论基础与新技术的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有效使用教学CAI课件和优质网络资源用以支持教学方法的实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点是构建年龄梯队恰当,职称结构合理、学源结构合理、专业覆盖面全的教师团队。重庆理工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的效果表示满意,同学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新颖、增强了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习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摘要:《微机原理及应用》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为了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从改革该课程教学体系入手,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机原理,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克俭,覃永新.提高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24):243-244.
[2]王强,王慧中,安爱民,等.《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77-79.
[3]刘跃华.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5):106-108.
[4]倪振文,王俊年,刘昆山.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52-55.
3.微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 篇三
关键词: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在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环节。《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类及大多数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并具备一定的实际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关系及以后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打下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传统实验内容,仅仅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环节,主要是验证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传统实验教学将汇编软件上机、简单的硬件实验作为验证性实验,例如编程将输入的字符个数分类统计,或在实验箱上按实验指导书上的接线要求完成实验等,事实证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了课程,但是对于有限的实验教学而言,这种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调动。这种实验内容无法使实践能力跟上时代对知识的要求,无形中削弱了实践教学和学生的主体性特点,使实验成了理论教学的附属,更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现状分析
由于微机原理及应用属于硬件类课程,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学生汇编语言基础差,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低,直接影响到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系统老化,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均为箱式实验系统,所提供的实验项目大多为对单个芯片的验证性实验,并且实验系统中均固化有相应的实验程序,部分学生实验时直接调用程序就可以完成实验内容。实验项目设计不合理,实验中需要学生动手的地方少,达不到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所用实验系统与目前微机的发展使用现状相距较远,未能利用目前通用微机的资源。
二、建立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本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应该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
1.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下,实验室只在有课程安排的时间段开放,而大部分无课程安排的时间中是不开放的。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往往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时间段进行实验,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的余地和空间很小。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入实验室,就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要允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以及自己的专业特点、时间安排或兴趣爱好提出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可在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内完成。实行实验室开放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而且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
2.开放实验内容。在课程计划实验外,实验内容可进一步开放。开放的内容以适用性、趣味性的实验项目为主。可以结合实际,将开放的项目在网上公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并填报申请单,经教师同意,实验室主任审核,学院备案,便可进行。但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应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提交报告。这种完全开放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学生自主选题开展项目研究。开放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或自主提出课题项目,向学校或学院申请立项资助。如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自选课题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除研究项目,还可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科研帮助。“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验教学组织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改革
微机原理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技术和利用各种IC器件组建微机系统、进行系统接口设计、扩展微机系统的功能等。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应进行全面改革。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增加设计性和开发性实验的份量。
1.基础实验改革。基础实验紧跟理论教学进程,以单元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芯片的功能和基本用法。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微机软硬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此时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因此,在实验内容上,应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编程和调试环境,练习常用指令的使用。在此阶段,老师的主要作用应是对学生的扶持,以示范引导为主,从而使学生迅速掌握软件的使用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逐步锻炼学生软硬件调试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一般设计性实验。在较好完成单元实验的基础上,引入设计性实验。要求采用单元电路模块组合的方法,设计一个较复杂的接口电路和控制程序,实现多种功能。教师主要完成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只提供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不提供具体的、详细的电路与程序。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自定设计方案,自行设计、调试接口电路和控制程序。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只做引导性提示,具体故障的排除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此类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设计性实验。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鼓励他们进行综合设计实验。在以前的综合性实验中,实验类容有老师给出,而且基本有现成的指导资料,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类实验应由学生根据工程实际,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指导老师交流,然后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该类实验中,老师主要把握学生提出的实验可行性和难易程度,资料的收集整理、电路的设计、软件的编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由老师对最后的完成情况作综合评价。
四、总结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而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的目标就应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依托基础实验,深入一般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只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斌.《微機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2):67-69.
[2]杨杰.“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视角[J].学术论坛,2006,(6):195-197.
[3]周鹏.《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21(4):72-76.
[4]陈莹,王斯晗.“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1(12):172-174.
4.微机原理试题及答案 篇四
卷16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DMAC向CPU发出请求信号,CPU响应并交出总线控制权后将( 3)。 ? 反复执行空操作,直到DMA操作结束 ? 进入暂停状态, 直到DMA操作结束 ? 进入保持状态, 直到DMA操作结束 ? 进入等待状态, 直到DMA操作结束
2、有一个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要求10ms进行一次数据采集,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及显示输出,应采用的数据传送方式为( 3 )。 ? 无条件传送方式 ? 查询方式
? 中断方式 ? 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
3、在数据传送过程中,数据由串行变并行,或由并行变串行的转换可通过(3 )来实现。 ? 计数器 ? 寄存器 ? 移位寄存器 ? D触发器 4、8088 CPU输入/输出指令可寻址外设端口的数量最大可达(4 )个。 ?128 ? 256 ? 16K ? 64K 5、CPU响应中断后,通过( 4)完成断点的保护。 ? 执行开中断指令 ? 执行关中断指令 ? 执行PUSH指令 ? 内部自动操作 6、并行接口芯片8255A具有双向数据传送功能的端口是(1 )。 ? PA口 ?PB口 ? PC口 ? 控制口 7、8088CPU处理动作的最小时间单位是(2 )。
? 指令周期 ? 时钟周期 ?机器周期 ? 总线周期 8.堆栈是内存中(4 )。
?先进先出的ROM区域 ? 后进先出的ROM区域 ?先进先出的RAM区域 ? 后进先出的RAM区域 9、计算机中广泛应用的RS-232C实质上是一种(3 )。
? 串行接口芯片 ? 串行通信规程(协议) ?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 系统总线标准 10、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一般是由( 1 )芯片组成。 ? SRAM ? DRAM ? ROM ? EPROM 11、鼠标器是一种(3 )。
? 手持式的作图部件 ?手持式的光学字符识别设备 ? 手持式的座标定位部件 ?手持式扫描器 12、传送速度单位“bps”的含义是( 2 )。
? bytes per second ? bits per second
? baud per second ? billion bytes per secon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CPU在响应中断后,自动关中。为了能实现中断嵌套,在中断服务程序中,CPU必须在 保护现场 后,开放中断。 2、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有两股信息在流动,一股是 数据 ,另一股则是 控制命令。 3、指令MOV BX,MASK[BP]是以 ss 作为段寄存器。
4、指令REPE CMPSB停止执行时,表示找到 第一个不相等的字符 或 CX=0 。
5、设CF=0,(BX)= 7E15H,(CL)= 03H,执行指令 RCL BX,CL后,(BX)= 0F0A9H ,(CF)= 1 ,(CL)
= 3 。
6、在8088 CPU中,一个总线周期是 CPU从存储器或I/O端口存取一个字节的时间 。
8253定时/计数器有 3 个独立的16位计数器,每个计数器都可按二进制或 bcd 来计数。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假设X和X+2单元与Y和Y+2单元中分别存放的是两个双字有符号数据A和B(X、Y为低位字)。
阅读以下程序段,并回答问题。 MOV DX,X+2 MOV AX,X ADD AX,X ADC DX,X+2 CMP DX,Y+2 JL L2 JG L1 CMP AX,Y JBE L2 L1: MOV AX,1 JMP EXIT L2: MOV AX,2 EXIT: HLT
1) 该程序段所完成的操作是什么?1)2) AX=1和AX=2分别说明了什么?2)AX=1说明2A>B,AX=2说明2A≤B 3) 若JBE L2改为JB L2,在操作结果上有什么区别? 3)JB指令排除两数相等的可能
2. (15分)自BUF单元开始存放了10个16位的无符号数Ai,试编程完成对这10个数求累加和,并将和存入SUM
单元中(设和不大于65535)。
答: MOV BX,OFFSET BUF 答:3题 LEA SI,S1 XOR AX,AX LEA DI,ES:S2 MOV CX,10 MOV CX,26 LOP: ADD AX,[BX] CLD INC BX REP MOVSB INC BX HLT LOOP LOP MOV OFFSET SUM,AX HLT
3. (15分)在S1单元开始的存储区域中,存放26个以ASCⅡ码表示的字符,请编写程序段,将它们依次传送到S2
单元开始的存储区域中。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微机系统电路原理图,系统中由一片EPROM 2764和一片SRAM 6264构成了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用
一片并行接口芯片8255A与一个8位ADC的接口来控制ADC的工作并传送数据。ADC的START是A/D转换启动信号,EOC是转换结束信号,OE是A/D转换数据输出允许信号。请分析电路原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系统中程序存储器的容量是 2)系统中数据存储器的容量是
3)若要求2764的地址范围为0H~03FFFH,6264的地址范围为06000H~07FFFH,8255A各端口的地址范围8000H~
8003H,请采用全译码法完成图中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和其它有关器件端点的连线(可自行添加逻辑电路)。
3) Y1 Y3 Y4 MEMW MEMR IOR IOW G2A G2B G1 2764 CE
OE
6264 CE WE
8255 RD WR
8088主控板 A16 A17 A18?A19
4)若8255A采用方式0与8位ADC接口,请按流程图的要求编写CPU通过8255A控制ADC转换,然后再输入数据并存放入数据缓冲区BUFFER单元中的程序段。
答:MOV AL , 98H ;8255初始化
MOV DX , 8003H MOV DX,8000H OUT DX , AL IN AL,DX MOV DX , 8002H ;启动ADC MOV [BUFFER],AL MOV AL , 00H OUT DX , AL MOV AL , 04H OUT DX , AL
INAD: IN AL , DX ;输入EOC TEST AL , 20H JZ INAD
MOV AL , 08H ;EOC=1, OUT DX , AL ;使OE=1
8255A工作方式控制字如下所示:
选择位D7=1
A口方式选择00=方式001=方式11*--方式2
A口输入输出选择1=输入0=输出
C口低C口高B口方B口输
位输入位输入式选择入输出
输出输出0--方式0选择
选择选择1--方式11=输入
1=输入1=输入0=输出
0=输出0=输出
卷17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在以查询方式与I/O端口交换数据时,外设准备好的状态信息是通过(1 )提供给CPU进行查询的。 ? 数据总线 ? 地址总线 ? 控制总线 ? 中断请求线 2、CPU与某个外设交换信息时,通常需要有以下一些信号(2 )。 ? 数字量,开关量,状态信号 ? 数据,控制,状态 ? 模拟量,控制,状态信号 ? 模拟,数字,状态信号 3、在DMA工作方式时,CPU交出总线控制权,而处于( 3)状态。 ? 等待 ? 暂停 ? 保持 ? 中断处理
4、8088/8086CPU有一个与存储器完全独立的空间供连接输入/输出(I/O)设备使用,占有的I/O地址空间最大可达(3 )。 ? 256字节 ? 512字节 ? 64K字节 ? 128K字节
5、在用端口寻址方式寻址外设的CPU中,区分对外设还是对内存操作是由( 3)决定的。 ? 软件包 ? 数据线 ? 控制线 ? 地址线 6、8088/8086在响应可屏蔽中断请求时( 2)。
? INTA输出一个负脉冲,将中断类型码从AD0~AD7读入 ? INTA输出两个负脉冲,在第二个负脉冲时读取中断类型码 ? INTA输出一个负脉冲后,进行一次I/O读周期,读取中断类型码 ? INTA输出一个负脉冲,同时提供I/O读控制信号,读中断类型码
7、并行接口芯片8255A工作于选通方式时,通常作为控制和状态的端口是(3 )。 ? PA口 ?PB口 ? PC口 ? 控制口
8、CPU对两个无符号8位二进制数进行减法运算后,结果为00001101;且进位位为“1”,溢出位为“1”,符号位为“0”,
此结果的十进制数应为(3 )
? 13 ? -13 ? -243 ? 溢出 9、堆栈是用于(1 )。
? 存放CPU寄存器的内容 ? 数据高速存取 ? 存放常数表格 ? 存放常用子程序 10、8088/8086CPU中程序计数器(PC)中存放的是( 2)。
? 指令 ? 指令地址 ? 操作数 ? 操作数地址
11、CPU用减法指令对两个补码表示的带符号数6BH(被减数)和0C7H(减数)进行减法运算后,标志位CF、SF和OF
分别为( 4)。
? 0,0,0 ? 0,1,1 ? 1,0,0 ? 1,1,1
12、串行接口芯片8251A在接收过程中,通常用以向CPU申请中断是引脚( 4)。 ?DCR ?TXRDY ? RXD ? RXRDY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需要基本的计算机 2、利用CMP指令比较两个有符号数的大小时,常用标志。 3、传送指令MOV AX,[2000]中对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
4、在8086/8088CPU中,每个总线周期通常由状态组成,但在存储器或I/O端口工作速度低的情况下,CPU自动
插入 TW 状态。
5、8253定时/计数器是从预置值开始 减一 计数,故计数器按二进制计100个数回零中断,预置值应为 6、当计算机进入DMA方式传送数据时,CPU处于
7、8259A中断控制器可管理级外部中断,通过级联可扩展至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并填空:
MOV SI , OFFSET BUF MOV CH , 0 MOV CL , [SI] INC SI XOR BX,BX REPT0: MOV DH,08 MOV AL,[SI]
REPT1: ROR AL,1 JNC NEXT INC BX NEXT: DEC DH JNZ REPT1 INC SI LOOP REPT0 MOV COUNT,BX HLT
1) 该程序所完成的功能是:统计数据块中各数据“1”的个数;2)在BUF单元中存放的是:数据块的长度 2.(15分)设在XX单元中存放着X的值,函数Y的值存放在YY单元中,试编程实现下列符号函数。
1 X>0 Y= 0 X=0 -1 X
3.(15分)内存中自TABLE开始的40个字单元中存放着自然数0~39的立方值。对于FIRST单元中的任一个数X(0≤X≤39),要求编程查表找出X的立方值,并存入SECOND字单元中。
答2. MOV AL,XX 答3. START:LEA BX,TABLE CMP AL,0 MOV AL,FIRST JGE BIGPR MOV AH,0 MOV YY,0FFH ADD AL,AL JMP EXIT ADD BX,AX BIGPR: JE EQUPR MOV AX,[BX] MOV YY,1 MOV SECOND,AX JMP EXIT HLT EQUPR:MOV YY,0 EXIT: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CPU采用查询方式与ADC接口的电路原理图,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CPU先通过U3(端口地址为04H)发
出启动ADC的控制信号Start及多路开关的选择代码,然后通过U2(端口地址为02H)查询ADC是否转换结束, ADC转换结束时,将信号OE置1,同时将转换数据送锁存器锁存。当CPU查询到ADC转换结束信号EOC=1后,从U1(端口地址为03H)读入ADC转换数据,并存入以DATA为首地址的内存单元中。请根据接口的电路图及工作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 (16分)电路图中下列引线和器件的名称或功能是:
A为CPU的控制线连接;B为CPU的 C为CPU的控制线连接; D为 状态线 信号;
U1为器; U2为器; U3为器; U4为器;
2. (14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及程序注释,并完成对程序的填空:
START: MOV DL, ;设置启动AD及第0路开关代码 DI,DATA ;数据存放区首址的偏移量DI CLD AGAIN:MOV AL,DL AND AL,0EFH ;使D4=0 OUT [04h],AL ;停止A/D转换
CALL DELAY
MOV AL,DL ;启动AD及选择第0通道 ;输出通道代码 POLL: ;输入状态信息 SHR AL,1
POLL ;OE?1,循环等待
;OE=1,输入数据 STOSB ;存入内存
INC DL ;修改输入通道代码 AGAIN ;八路未测量完,则循环
卷18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在DMA控制方式下由(4 )控制数据传送。
? CPU ? 软件 ? 存储器管理部件 ? 专用硬件控制器
2、在微型机中,往往将外设的状态作为一种数据输入,CPU的控制命令作为一种数据输出,为了将控制、状态与数据
信息区分开,往往采用( 3)进行分别传送。
?不同的信号线 ? 不同的控制开关 ? 不同的端口地址 ? 不同的中断服务子程序 3、CPU响应DMA请求后,由于( 3),所以,一旦DMA结束,CPU可以立即继续执行原程序。 ? IP内容进栈受保护 ? IP和所有寄存器内容进栈受保护 ?. CPU进入保持状态,IP和所有寄存器内容保持不变
? IP内容进栈保护,所有寄存器内容因CPU进入保持状态保持不变
4、系统有多个中断源,而只有单一中断请求线的情况下,为了能处理多重中断流程,在保护现场和中断服务之间必须加入(4 )。 ? 屏蔽本级中断 ? 屏蔽低级中断 ? 屏蔽本级和低级中断 ? 屏蔽本级和低级中断,并开中断 5、当多个外设同时产生中断时,CPU响应中断的顺序受( 4 )的影响。
? 中断优先级 ? 中断允许标志 ? 中断屏蔽码 ? 中断优先级和中断屏蔽码
6、异步串行传送的8位数为33H时,采用偶校验位1位,停止位1位,则串行口发送的信息为( 2)。 ? 00011001101 ? 10001100110 ? 01100110001 ? 00110011001 7、指令周期是指( 2)。
? CPU从主存中取出一条指令的时间 ? CPU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 CPU主频的倒数 ? CPU主存中取出一个字节的时间 8、PentiumII是带MMX技术的Pentium芯片,这里MMX技术是指(1 )。
? 多媒体技术 ? 多工作模式技术 ? 多路调制技术 ? 多存储管理技术 9、CD-ROM光盘用表面的( 1)来表示“0”和“1”。
? 有无凹坑 ? 粗线不等 ? 材料不同 ? 有无通孔
10、若(AL)=0C6H,(CL)=03H,执行指令SAR AL,CL后,AL的内容为(4 )。 ? 18H ? 28H ? 48H ? 0F8H
11、当CPU与外设工作不同步的情况下,只能采用(2 )数据传送方式。 ? 无条件 ? 程序查询 ? DMA ? CPU与内存
12、在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微机的输出设备时,通常采用( 1)输出信息。 ? 无条件方式 ? 查询方式 ? 中断方式 ? DMA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2分)
1、在微型计算机中,外部信息的传送都是通过总线进行的,故微型计算机的外部结构特点是 三总线结构 。 2、字符串传送指令所能传送的数据块的最大长度为 64K 。
3、传送指令MOV BX,COUNT[SI][BX]中对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 基址+变址 。 4、8088CPU对存储器进行读写操作时,在总线周期的T1状态时输出 地址信息 。
5、半导体存储器从使用功能上可分两大类,用于存放程序或常数的是 ROM ,用于存放数据或中间结果的是 RAM 。 6、在微机系统中有多个中断源的情况下,需对每个中断源确定 中断优先权 。 7、若要8255A的PB口以中断方式输出数据,则PB口应被设置为方式 1 。
8、执行查表指令XLAT前,必须将表首址送 BX ,指令执行后,查表结果在 AL 中。
9、设某个外设的中断类型码为20H,则该外设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存放的内存单元首址CS= 0000H ,IP= 0080H 。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写出程序执行后所完成的功能.
DATA SEGMENT
A DB 1,2,3,4,5,6,7,8,9,10 B DB 1,2,3,4,5,6,7,8,9,10 S DW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BEGIN: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0 MOV AH,0 MOV SI,0 MOV CX,10 LOP1: MOV AL,[SI+A] MUL [SI+B] ADD DX,AX INC SI LOOP LOP1 MOV S,DX CODE ENDS
1.
该程序所完成的功能是:求1~10的平方之和
2. (15分)设在BUF单元开始的内存单元中,存放着COUNT个单字节的有符号数的数据块,试编一程序用以统计该数据块中负元素的个数,结果存入RESULT单元中。
3. (15分)内存中自TABLE开始的82个单元中存放着自然数0~40的立方值。对应于FIRST单元中的任意一个数X(0
≤X≤40),要求编程查表找出X的立方值,并存入内存SECOND开始的两个相邻的单元中。 答2. START:MOV BX,OFFSET BUF 答3. START:LEA BX,TABLE MOV CX,COUNT MOV AL,FIRST MOV DX,0 MOV AH,0 LOP: MOV AL,[BX] ADD AL,AL CMP AL,0 ADD BX,AX JGE PLUS MOV AX,[BX] INC DX MOV SECOND,AX PLUS:INC BX HLT LOOP LOP MOV RESULT,DX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8088微机应用系统电路原理图,系统中扩展了2764、6264和一片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两片四位二进制计数器芯片SN7493组成了一个八位计数器,用8255A与八位二进制计数器进行接口。8255的PA口作为计数值的输入口,计数值输入后,由8255的PB口将计数值送至八个LED发光二极管进行显示。计数器的计数由8255的PC7来控制,
当PC7为“1”时,允许计数脉冲加入计数器,PC7为“0”时,禁止计数脉冲加入计数器。故可在PC7端输出一个1秒的高电平,即可控制计数器对输入脉冲频率的测量。8255的PC0接到计数器的复位端R。在每次计数前,由PC0输出一正脉冲,使得计数器清零复位。
74LS138 1.(16分)请根据系统电路原理图及系统工作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系统中,芯片2764的作用是,6264的作用是;
2)2764的容量为地址范围是 84000H~85FFFH ;3)6264的容量为地址范围是 88000H~89FFFH ; 4)8255各端口的地址分别为:PA口; PB口; PC口 控制口
附: 8255的方式控制字的格式如下:
式 C口低 A组方 A口输 C口高 B组方 B口输 选 位输入 式选择 入输出 位输入 式选择 入输出 择
00=方式0 选择 输出 0-方式0 选择 输出 位 选择 01=方 式1 1=输选择 1-方式1 1= 输入 入 D7=1 1=输入 1?=方式2 0=输出 1=输入 0=输出
0=输出
0=输出 2.(14分)阅读以下频率计控制程序及程序注释并对程序填空:
START: MOV AL , ;设置8255方式字 OUT , AL
LOP: MOV AL , ;PC0置位,计数器复位 OUT 控制口 ,AL
MOV AL ,;PC0复位,
OUT 控制口 ,AL
MOV AL , ;PC7置位,开始输入脉冲 OUT 控制口 ,AL
CALL DELAY1S ;延时1秒
AND AL ,7FH ;PC7复位,停止输入脉冲 OUT 控制口 ,AL
; JMP LOP
8255输入计数值
;8255输出计数值
卷19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当采用( 1)输入操作情况下,除非计算机等待数据准备好,否则无法传送数据给计算机。 ? 无条件传送方式 ? 程序查询方式 ? 中断方式 ? DMA方式
2、在大部分微型机中,往往将外设的状态作为一种数据输入,CPU的控制命令作为一种数据输出。为了将控制信息、状态
信息与数据信息区分开,往往采用( 3)进行分别传送。
? 不同的信号线 ? 不同的控制开关 ? 不同的端口地址 ? 不同的中断服务子程序 3、8088CPU在最小模式下对I/O进行读操作时,有效控制信号为(3 )。
? RD低电平,WR三态,IO / M低电平? RD三态,WR低电平,IO / M高电平? RD低电平,WR三态,高电平?WR低电平,IO / M低电平4、24根地址线的寻址范围为( 4 )字节。
? 64K ? 1M ? 4M ? 16M
5、在主存储器和CPU之间增设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的目的是(2 )。
? 扩大主存储器的容量 ? 解决CPU与主存储器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 扩大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量 ? 既扩大主存储器的容量又扩大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量 6、运算器的核心部件是( 4)。
? 加法器 ? 累加寄存器 ? 多路开关 ? 算逻运算单元 7、若(AL)=84H,执行指令XOR AL, AL后,AL的内容为( 3)。 ? 84H ? 7BH ? 00H ? 48H 8、在串行数据通信接收端安装MODEM是为了( 4)。
? 把并行数据转换成串行数据 ? 把串行数据转换成并行数据 ? 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 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9、8088/8086 CPU响应一个可屏蔽硬件中断的条件是( 4 )。
? IF=0,INTR=0 ? IF=0,INTR=1 ? IF=1,INTR=0 ? IF=1,INTR=1 10、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是一种由(3 )执行I/O交换的传送方式。 ? 程序 ? 软件 ? 硬件 ? 中断
11、在寄存器AX、BX中有两个带符号数A、B,利用CMP AX, BX指令比较两者的大小,若A>B,则标志位的状态应是(1 )。 ? OF=1,SF=1 ? OF=0,SF=1 ? OF=1,SF=0 ? CF=1,SF=0
12、当用多片8259A可编程中断控制器级联时,最大可构成(2 )级优先中断管理系统,而无须外加电路。
? 32 ? 64 ? 128 ? 256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Intel8088是准16位微处理器,它的内部结构是16位的,但只有八根。 2、在字符串传送指令中,若要求每一次串操作后,自动增加地址指针,则标志DF=
3、指令MUL Sre通常用于IMUL Sre通常用于的运算。 4、用指令CMP比较两个带符号数A,B的大小时,A>B的条件是
5、在存储器对应的输入/输出方式中,CPU把一个外设端口作为 来对待。 6、CPU对一个LED显示器电路输出数据可采用传送方式。 7、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中有/输出端口。 8、堆栈段的段基值存入寄存器中。
9、8253内部寄存器地址为个I/0端口,其中个是定时/计数通道端口。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 (12分)阅读下列程序段,并回答问题。 START: MOV AL,[ADRM] MOV BL,[ADRN] CMP AL,BL JZ NEXT JA GREAT XCHG AL,BL GREAT: XOR AH,AH DIV BL AND AH,AH JZ NEXT MOV AL,BL MOV BL,AH JMP GREAT NEXT: MOV CL,BL MOV RESULT,CL HLT
1). 若ADRM和ADRN单元中的数据分别为1BH和0CH,则RESULT单元中的数据为 2)若ADRM和ADRN单元中的数据分别为21H和16H,则RESULT单元中的数据为; 3)该段程序完成的功能是: 最大公约数 。
2. 在内存数据段从
DATA开始的两个存储单元中分别存放了两个八位无符号数,试编程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将大
者传送到MAX单元中。
3. 编程将FACTOR中的一个十六位无符号数乘以7后,仍存放在原来两个连续的单元中(设乘积仍为16位数)。 答2. LEA BX,DATA 答3. MOV AX,FACTOR MOV AL,[BX] MOV BX,AX INC BX SHL AX,1 CMP AL,BX MOV DX, AX JNC DONE SHL AX,1 DONE:MOV AL,[BX] ADD AX,DX MOV MAX,AL ADD AX,BX HLT MOV FACTOR, AX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一微机硬件系统原理图。在系统中扩展了一片6116芯片,一片2764芯片,构成了系统的存储器;扩展了一
片并行接口芯片8255及四个共阴极7段LED显示器构成了显示器接口电路。请根据系统电路原理图以及显示器控制程序,
回答下列问题:
SSEGCODE DB 0C0H,0F9H,0A4H,0B0H,99H,92H,82H,0F8H
DB 80H,98H,88H,83H,0C6H,0A1H,86H,8EH ;数据段
FOURBYTE DB 21H,78H,34H,67H ;程序段
#1 MOV AL,80H #2 MOV DX,控制口地址 #3 OUT DX,AL #4 CLD
#5 AGAIN: MOV SI,OFFSET FOURBYTE #6 MOV BX,OFFSET SSEGCODE #7 MOV AH,01H #8 MOV CX,04H #9 DISP: LODSB
#10 AND AL,OFH #11 XLAT
#12 MOV DX,PA口地址 #13 OUT DX,AL #14 MOV AL,AH #15 MOV DX,PB口地址 #16 OUT DX,AL #17 CALL DELAY2MS #18 ROL AH #19 LOOP DISP #20 JMP AGAIN
1.(10分)2764的容量是:
6116的容量是:,地址范围是: 8255各端口地址是:PA口PB口, PC口,控制口
2.(4分)8255A的PA口、PB口分别工作在何种方式?答:8255的PA口、PB口均为输出口,工作在方式 3.(4分)对于图示电路,当显示程序执行时,显示器自左向右显示的字符分别为: 4.(6分)若采用共阳极LED显示器,而程序不改动,则接口电路硬件需如何改动?采用同相驱动器
若采用共阳极LED显示器,而硬件不改动,则软件的数据段和程序段如何改动? 将段码值倒相 将程序#7行改成:MOV AH,0FEH
5、(6分)若将原四位共阴极LED显示器,扩展至八位共阴极LED显示器,则硬件需改动的是:8位,增加位分别用PB4~PB7控制。 软件需改动的是:
卷20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18分)
1、8086/8088 CPU经加电复位后,执行第一条指令的地址是( 3 )。 ? 00000H ? FFFFFH ? FFFF0H ? 0FFFFH
2、在用端口寻址方式寻址外设的CPU中,区分对外设还是对内存操作是由(3 )决定的。 ? 软件包 ? 数据线 ? 控制线 ? 地址线 3、CPU响应中断后,通过(4 )完成断点的保护。
? 执行开中断指令 ? 执行关中断指令 ? 执行PUSH指令 ? 内部自动操作 4、常用的虚拟存储系统由( 1)两级存储器组成
? 主存―辅存 ? CACHE―主存 ? CACHE―辅存 ? 通用寄存器―主存 5、RS-232C标准规定其逻辑“1”电平为( 3)。
? -5V~0V ? 0V~+5V ? -3V~-25V ? +3V~+15V 6、8088CPU输入/输出指令可寻址外设端口的数量最大可达(4 )个。 ?128 ? 256 ? 16K ? 64K
7、用减法指令对两个补码表示的常数C7H(被减数)和6BH(减数)进行减法运算后,进位位CF,符号位SF,溢出位
OF分别为(2 )。
?1,0,0 ? 0,0,1 ? 0,1,0 ? 0,0,0 8、Cache―主存层次是为了弥补(1 )。
? 主存速度的不足 ? 外存速度的不足 ? 主存容量的不足 ?主存速度和容量的不足 9、若现堆栈的栈顶地址为1782H:0F20H现从堆栈中弹出了2个字的数据后,则SS和SP的内容为(2 )。 ? 1782H和0F22H ?1782H和0F24H ? 1782H和0F1CH ?1782H和0F1EH
10、8088/8086CPU在响应8259的中断过程中,连续执行两个INTA中断响应周期,第二个中断响应周期是(3)。 ? 读取8259中OCW3的内容 ?读取8259中断屏蔽寄存器的内容 ? 读取中断类型码 ? 清除中断申请寄存器IRRi
11、常用的模/数转换的方法有下列四种,若要求转换速度不高而抗干扰性能好,则应采用(2 )。 ? 计数器式ADC ? 双积分式ADC ? 逐次逼近式ADC ? 高速并行转换式ADC
12、一个有16个字的数据区,它的起始地址为70A0H:9DF6H,它的最后一个字的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是(2)。 ? 10E96H ? 7A814H ? 7A818H ? 10EB6H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在8088CPU中,为了减少CPU的等待取指所需的时间,故设置了 指令流队列 。
2、执行指令AND AX,AX后,AX中的内容,CF= 3、在存储器对应的输入/输出方式中,不需要指令。
4、在8088CPU中,区分对内存还是对I/O操作的控制线是当该线为 电平时表示对I/O进行读写操作。 5、若(AL)=B3H,(CL)=09H,(CF) =1, 执行指令RCR AL,CL后,(AL)=,(CF)=。 6、8086/8088 CPU在执行指令 OUT 6CH, AL时,除了在地址线上送出端口地址信息外,相应的控制线低电平, 为高电平。
7、当CPU响应外设提出的中断申请后,除了要保护现场及转向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外,还必须器 。
8、8255A的PA端口,PB端口工作于选通方式时,这两个端口的选通控制线是由 PC口 提供的。
三、程序设计(共40分) 1.(10分)阅读下列程序段
A DB 0H,0F1H,3H,0D3H,0C1H,0H,7H,8H,9H,0F0H B DB ? C DB ? D DB ?
BEGIN: XOR AL,AL MOV B,AL MOV C,AL MOV D,AL LEA SI,A MOV CX,10 LOP1: LODSB
OR AL,AL JS X1 JZ X2 INC B JMP NEXT X1: INC C JMP NEXT X2: INC D NEXT: LOOP LOP1 HLT
1).程序段执行后B中的内容为,C中的内容为D中的内容为。 2).该程序段所完成的功能是:
2、有一串L个字符的字符串,存放在
ASCSTR单元开始的存储区中,要求在字符串中查找空格字符(ASCⅡ码为
20H),若在串中找到空格字符,则将AH置1;若在串中未找到空格字符,则将AH置0。试编一程序完成该功能。
3、(15分)若在BUF单元开始的连续两个字单元中存放的内容是0012H和0034H,要求编程把它们装配在一起形成1234H并存入BUF字单元中。
答2. START:MOV CX,L 答3. START:MOV AX,BUF MOV SI,0FFFFH MOV BX,BUF+2 MOV AL,20H MOV CL,8 LOP: INC SI ROL AX,CL CMP AL,ASCSTR[SI] ADD AX,BX LOOPNE LOP MOV BUF,AX
JNZ NFOUND HLT MOV AH,01H JMP EED NFOUND: MOV AH,00H EED: HLT
四、综合题(30分)
下图为用8253监视一个生产流水线的示意图。图中工件从光源与光敏电阻之间通过时,在晶体管的发射极上会产生一个脉冲,此脉冲作为8253通道0计数器的计数输入CLK0,当通道0计数满50后,由OUT0输出负脉冲,作为CPU的中断申请信号,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启动8253通道1计数器工作,由OUT1连续输出1000HZ的方波,驱动扬声器发声,持续5秒钟后停止输出。
工件
请根据电路图及工作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 (10分)若5253各端口地址为0A4H~0A7H,请完成对74LS138以及8253的片选端的连线。
A2A3A4IO/A5A6A7
cs
2. (20分)阅读下列程序及程序注释,并对程序填空:(设计数器均按BCD方式计数)
主程序:
MOV AL, ;通道0初始化 OUT 0A7H,AL
MOV AL, ;置计数初值 OUT ,AL
STI ; 开中断 LOP: HLT
JMP LOP ;等待中断
中断服务程序:
MOV AL, ;将GATE1置1,启动计数 OUT AL
MOV AL, ;通道1初始化 OUT 0A7H,AL
MOV AL, OUT 0A5H,AL
MOV AL, OUT 0A5H,AL
CALL DELAY5S ;延时5秒
MOV AL, ;将GATE1清0,停止计数 ;置计数初值
OUT ,AL
附:8253控制字为:
00 01 计数器1 01 读/写低字节 001 方式1 10 计数器2 10 读/写高字节 *10 方式2 11 计数器3 11 读/写先低后高 *11 方式3
100 方式4 001 方式5
5.微机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五
一、单项选择(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1.某微机最大可寻址的内存空间为16MB,其CPU地 址总线至少应有()条。A.32 B.16 C.20 D.24 2.用8088CPU组成的PC机数据线是()。
A.8条单向线 B.16条单向线 C.8条双向线 D.16条双向线 3.8088CPU复位后的启动地址为()
A 00000H B.FFFF0H C.FFFFFH D.11111H 4.要禁止8259A的IR0的中断请求,则其中断屏蔽操作指令字OCW1应为()。A.80H B.28H C.E8H D.01H 5.在8086环境下,对单片方式使用的8259A进行初始化时,必须放置的初始化命令 字为()。
A.ICW1,ICW2,ICW3 B.ICW1,ICW2,ICW4 C.ICW1,ICW3,ICW4 D.ICW2,ICW3,ICW4 6.6166为2Kx8位的SRAM芯片,它的地址线条数为()。A.11 B.12 C.13 D.14 7.在计算机系统中,可用于传送中断请求和中断相应信号的是()。A.地址总线B.数据总线C.控制总线D.都不对 8.段寄存器装入2300H,该段的结束地址是()。
A.32FFFH B.23000H C.33FFFHD.33000H 9.8259芯片中,中断结束是指使(C)中相应位复位的动作。A.ISRB.IRRC.IMRD.以上都不对.在异步串行通信中,使用波特率来表示数据的传送速率,它是指()A.每秒钟传送的字符数B.每秒钟传送的二进制位数C.每秒钟传送的字节数D.每分钟传送的字节数 11.中断向量表占用内存地址空间为()。
A.00000H~003FFHB.00000H~000FFHC.00000H~00100HD.FFF00H~FFFFFH 12.实现CPU与8259A之间信息交换是()。
A.数据总线缓冲器 B.级联缓冲/比较器 C.读写控制电路D.数据总线缓冲器与读写控制电路 13.Intel 8253的最大输入时钟频率是()。A.5MHz B.2MHz C.1MHz D.4MHz.完成两数相加后是否溢出的运算,用()标志位判别。
A.ZF B.IF C.OF D.SF 15.8255A的方式选择控制字应写入()。A.A口B.B口C.C口D.控制口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20分).8086/8088CPU的数据线和地址线是以_____________ 方式轮流使用的。.CPU中的总线接口部件BIU,根据执行部件EU的要
求,完成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数据传送。.8086中的BIU由_____________个_____________位段寄存器、一个_____________ 位指令指针、_____________字节指令队列、_____________位地址加法器和控制电路 组成。.8086/8088构成的微机中,每个主存单元对应两种地址:_________和__________。5.对于8259A的中断请求寄存器IRR,当某一个IRi端呈现_____________时,则表 示该端有中断请求。.若8259A中ICW2的初始值为40H,则在中断响应周期数据总线上出现的与IR5对 应的中断类型码为_____________。.在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中,越远离CPU的存储器,其存取速度_____________,存储 容量_____________,价格_____________。.存储器的存取速度可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时间参数来衡量,其 中后者比前者大。.中断返回指令IRET总是排在_____________。.若8255A的系统基地址为2F9H,且各端口都是奇地址,则8255A的三个端口地址 为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第1、3题各10分,第2、4题各15分,共50分)
1.存储器系统连接如下图,请分别写出图中第一组(1#、2#)、第二组(3#、4#)的地址分配范围。(写出具体步骤)2.计数器/定时器8253,振荡器(频率为1MHZ)连线如下图所示,其中振荡器的脉冲输出端接通道0的计数输入端CLK0,设8253的端口地址为180H~186H。
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该电路中通道0的OUT0输出2KHZ连续方波,通道0的计数初值为多少(写出计算式)?GATE0应接何电位?在图上画出。(2)若要8253的OUT1端,能产生周期为1秒的连续方波,该如何解决?在图上画出。(3)写出实现上述功能的8253初始化程序。.设8255A的4个端口地址为90H~93H,将A口置成方式0输出,B口置成方式1输入,C作为输入口。要求编制8255A初始化程序并设计译码电路(可选用任意芯片),只用8位地址线(A0~A7)。
4.通过8259A产生中断使8255A的端口A经过反相驱动器连接一共阴极七段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端口B是中断方式的输入口。设8259A的中断类型码基值是32H。8255A口地址为60H-63H,8259A端口地址为20H、21H。试完成以下任务:
(1)设系统中只有一片8259A,中断请求信号为边沿触发方式,采用中断自动结束方式、全嵌套且工作在非缓冲方式,试完成8259A的初始化编程。
(2)若使LED上显示E,端口A送出的数据应为多少?如显示O端口A送出的数据又为多少?编写程序实现在LED上先显示E,再显示O的程序。
附8259A初始化命令字和操作命令字格式: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
1. D 2. C 3. B 4. D 5. B 6. A 7. C 8. A 9. A 10. B 11. A 12. D 13. B 14. C 15. D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20分)
1._分时复用____ 2._CPU____;_存储器____;_I/O设备____3._4__;___16____;____16____;____6_____;____20____4._段地址___;__偏移地址___5._ 1___6._45H___7._越慢___;_越大___;_越低___8._存取时间___;_存取周期___9._最后___10._2FAH,2FCH,2FEH___
三、综合题(第1、3题10分,第2、4题15分,共50分)
1.A19 A18 A17 A16 A15 A14 A13 A12 – A0 0 …… 0 第一组范围: 0 0 1 1 1 1 0 1 …… 1 2分 即为:3C000H—3EFFFH 3分
A19 A18 A17 A16 A15 A14 A13 A12 – A0 0 …… 0 第二组范围: 0 0 1 1 0 0 1 1 …… 1 2分 即为:32000H—33FFFH 3分
2.(1)N0=1MHZ/2KHZ=500,GATE0接高电平,+5V; 2分(2)可将OUT0与CLK1相连,作为输入时钟脉冲; 3分(3)N1=2KHZ/2HZ=1000 2分 计数器0:MOV DX,186H MOV AL,00110111B 2分 OUT DX,AL MOV DX,180H MOV AL,00H 1分 OUT DX,AL MOV AL,05H OUT DX,AL 1分 计数器1:MOV DX,186H MOV AL,01110111B 2分 OUT DX,AL MOV DX,182H MOV AL,00H 1分 OUT DX,AL MOV AL,10H OUT DX,AL 1分
3.MOV AL,10001111B OUT 93H,AL 2分 IN AL,91H 1分 OUT 90H,AL 1分 译码电路连接如下: 6分 4.(1)MOV AL,0001011B OUT 20H,AL 1分 MOV AL,00110010B OUT 21H,AL 2分 MOV AL,00010011B OUT 21H,AL 2分
(2)如果显示E,则端口A送出的数据是30H;如果显示O,则端口A送出的数据是01H;程序如下:MOV AL,10000000B OUT 63H,AL 2分 MOV AL,30H OUT 60H,AL 2分 MOV AL,01H OUT 60H,AL 2分
分
分
6.本概念和原理溶液习题及答案 篇六
本概念和原理专题溶液习题及答案
联系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a%= ×100%
[典型例题讲解]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
(2)当温度为t1℃时,____的溶解度最大;当温度为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
(3)如果把A、B、C分别放入100g水中配成t3℃的饱和溶液,再冷却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
(4)若要把混在A中的`少量C除去,应采用____法,若使C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____方法。
3.已知>n>ω,在一定温度下,ag水中最多能溶解ng M物质(M不含结晶水),现将ωg M物质加入到a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_____溶液,(填“饱和”、“不饱和”,下同),现将g M物质同样加入到a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____溶液,此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
4.甲、乙、丙、丁四只烧杯中,都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90g
(1)甲杯中投入10gNaCl,搅拌至全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
(2)乙杯中注入10g水稀释,稀释后NaCl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3)丙杯中加入1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4)丁杯中蒸发10g水浓缩(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附:测试题答案]
一、1.A 2.AB 3 4.AD 5 6.A 7.D 8.D
二、1.酒精 氯化氢 硫酸钠 硫酸铜
2.(1)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B A>B>C
(3)A B (4)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3.不饱和 饱和
7.微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 篇七
一、传统教学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
通常在教学实践中,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主要以讲授法为主, 对于教学型的高校更是如此。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讲授法因其教学效率高、教学成本低、通用性强、感染力强和易于控制教学过程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但讲授法也有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直观和对学生记忆影响很有限等一些缺点。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失调
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比例过高, 大部分时间是纸上谈兵, 学生对微机的感性认识不足, 难以建立起有关微机系统的完整概念。另外传统教学把实验视为辅助性教学环节, 实验内容不够充分, 基本上属于验证理论、演示现象或作为课堂教学某些内容的补充, 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察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水平上。例如:做一个微机接口实验一般需要安排二个课时, 在传统教学中, 每次实验总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准备和收尾工作, 这样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对一些与理论不相符的数据或异常现象进行仔细观测和研究, 而只得草草收兵。过分强调实验教学与理论“同步”是传统教学的另一个弊端, 它使各个实验彼此孤立, 学生在做完实验后, 常常无从认识和理解所做实验在所学专业体系中所处位置及所起的作用。归结到一点, 传统教学缺少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系统培养。按照这一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是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的。
3.考试方法重理论, 轻实践
传统教学方法只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考试, 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传统的教育思想偏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 不善于实行启发式, 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 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 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与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等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 引入案例教学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专业及自动化专业、机械专业、电子专业、动力专业、机电专业等工科专业的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要求高的课程, 如果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比如, 在讲解微机处理器的内部结构时, 虽然把16位机和32位机的发展过程、内部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了对比, 但内容枯燥, 充满了专业术语, 老师讲得很辛苦, 学生还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效果, 笔者在总结案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将案例教学在《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做了尝试。
案例教学也叫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 是以实际项目作实例, 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创于哈佛大学, 最早被运用于l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案例教学愈来愈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它为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带来勃勃生机。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即讲授法相比较, 案例教学更倾向于使学生体验前人经历过的认知过程, 所以在课堂信息交流方面, 区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信息单向传递, 注重师生间、学生间信息的双向、多向沟通。传统理论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信息由教师传向学生, 极少或根本没有信息从学生传向教师;而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材料并对学生加以引导, 因而教师并不是单一的信息源,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来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 相互引导, 相互启发, 使信息能够以加速度得到衍生, 使案例教学的参与者思维活跃, 灵感纷至沓来。
例如讲解8253A时, 如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讲授, 学生对8253A芯片的多种工作方式及其各不相同的输出结果很难理解和掌握, 再加上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介绍过于简单, 仅仅是依次地使用这几种工作方式并观察结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 我们在以课本上一道例题为案例的前提下, 首先完成一个与之雷同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 观察实验结果。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改变例题上8253A的工作方式, 让学生自己编程序, 并与课本上的程序类比。做完这个实验之后, 再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案例重申8253A芯片几种工作方式的相同点、不同点、优缺点以及它们适用的前提条件和场合等问题。这样一来, 学生对芯片的功能、特点就理解得非常清楚、明确、深入,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建开放性实验环境
为了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这一难题, 我们尝试创建开放性实验环境,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 就是允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及自己的专业特点、时间安排或兴趣爱好提出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构想, 并可在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和时间内 (如周末或假期) 完成, 这就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争时间的问题。设置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实践教学更加系统化, 我们将课程实验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要求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进行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验证, 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这一部分还属于传统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各实验之间的联系, 努力做到用一两个题目贯穿实验教学的始终。二是学生自主开发设计的内容。在第二个内容的实验期间, 实验室全天开放, 供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时间, 这就弥补了第一部分实验时间上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 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主动性与强烈的学习热情;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条件, 很多同学都设计开发出很有创意的实验内容, 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新知识, 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和构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其中具有创造性构想的学生及其实验成果, 可给予相应的奖励 (可获创新学分) 。
在教学实践中, 产生出一批适合教学的试验项目, 如基于PC机的信号发生器、单片机控制交通信号灯系统等, 这些项目与案例教学相互结合,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实践表明, 考试这根指挥棒运用得当,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学, 改变知识结构, 使学生从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钻研的发现者。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 实行了多样化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 即把笔试、结合实验技能的口试和学生撰写小论文三者结合起来, 综合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实验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试和口试是一种直接考试形式, 用它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中的各种知识和实验技能;小论文则是一种间接考试形式, 要求学生自己命题, 独立写出严谨的、有理论分析的、文理通顺的文章或读书报告。因此, 它既是检查, 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 并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能力。三种考核成绩都记入总成绩, 笔试占50%, 实验考试占30%, 小论文占20%。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小论文可免去笔试, 但实验考试则不可以免掉。
笔试在命题内容的比例分配上, 要求熟练掌握的内容或事物占70%, 要求正确理解的内容占25%, 要求一般了解的内容占5%。试卷要出些概念性强的题目, 以吸引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注意力;要出一些有利于揭示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有一定灵活性的综合题和联系实际的应用题, 以督促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实验考试的目的, 在于检查和促进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个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工程的观点。在实验考试时, 教师任意出一两个实验项目让学生做, 借此检查学生实验的技能和对仪器的熟练程度。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那么如何客观地评价学生实验考试的成绩呢?用百分制来评判学生的笔试成绩,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严格的和较精确的定量指标, 但对学生的能力水平, 大都进行定性的描述, 难以精确地定量测定。实验考试基本上属于能力和技能方面的考核, 需要我们研究比较准确的评分方法。为了使实验考试能计入总分中, 对实验考试的评定也采用百分制 (由于实验考试占30%, 因此, 实验考试为30分满分) 其中实验技能 (操作) 占70%, 口试占30%, 具体分配和评分标准如表1。
三、结束语
图1为2002、2003、2004年级学生平均分最高班级《微机原理及应用》成绩基本情况对比图。由图中可知, 由于对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实践, 学生的成绩逐年提高, 教学质量明显变好。
经过上述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在提高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的同时, 还会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改革, 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被动局面, 从而为提高实验课质量, 逐步减少较低层次的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性实验和逐步增加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奠定基础。同时, 实验课时的增加为教师提供了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从而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 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把重点从传授有限的知识转向指引学生学习方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来,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师”作用。再加上考核方法的相应调整, 使学生从应付考试向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转变, 从而由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钻研的发现者。
参考文献
[1]胡刚.微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周明德.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3]冯平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案例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1) :113-115.
8.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篇八
(六)第六章计划
一、名词解释:
1、计划
2、计划工作
3、目标管理
4、滚动式计划法
二、单项选择题:
1、计划工作的第一步骤是()。
A、估量机会B、确定前提条件
C、确定目标D、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E、评估选择方案
2、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是()
A、孔茨B、德鲁克
C、巴纳德D、西蒙
3、目标管理适用于()
A、主客观条件变动较大的企业B、主客观条件较稳定的企业
C、只适用于长期计划D、只适用于短期计划
4、在计划工作中,制定“弹性计划”是运用计划工作的()
A、灵活性原理B、许诺原理
C、限定因素原理D、改变航道原理
5、我们把“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的工作称之为()
A、领导工作B、组织工作
C、协调工作D、控制工作
6、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A、确定计划目标B、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C、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D、作决策
7、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
A、规划B、决策
C、预测D、预算
8、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作是()
A、计划B、组织
C、人员配备D、指挥
三、多项选择题:
1、按计划的明确性程度计划可以分为()
A、战略计划B、战术计划
C、指导性计划D、生产计划E、指令性计划
2.计划工作的特点是()
A、预见性B、可行性
C、灵活性D、统一性
3、下列哪些属于计划工作的原理()
A、责权一致原理B、职务明确原理
C、许诺原理D、灵活性原理E、管理宽度原理
4、按计划指标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
A、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
C、实物指标D、价值指标
5、计划编制的方法主要有()
A、滚动式计划法B、运筹学方法
C、网络计划技术D、PDCA循环E、量本利分析法
6、目标管理的优点有()
A.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B.有利于形成激励C、有利于明确各级成员任务
D.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E.有利于成员的自我管理
四、是非判断:
1、计划是计划部门的事,和其他管理人员无关。
2、当环境不断变化时,计划也要不断调整,因此计划的意义不大。
3、计划是一种约束,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4、计划是首要的职能,对其他各项起着统率和基础作用。
5、目标是指在目的和任务指导下,提出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五、简答题:
1、简述滚动试计划法及其特点
2、目标管理及其基本原理
六、论述题:
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计划:计划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的行为、目标、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
2、计划工作:是指确定管理系统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及资源配置,并组织全体成员实施计划工作的全过程。
二、单项选择:
1、A2、B3、A4、A5、D6、A7、D8、A
三、多项选择题:
1、CE2、ABCD3、CD4、AB5、ABC6、ABC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计划是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任何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的,它是其他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是各级、各类人员的行动宗旨。
2、不正确。计划是一个全面的分层次的体系,其目的是综合、协调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以指导人们的行为。计划一经制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环境多变计划需要调整,反映了计划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计划灵活性特征的反映,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计划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经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不正确。计划一经制定并层层分解成为知道员工行为的行动纲领,具有指导作用,实现计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计划目标的设置,可以激发和调动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计划并非约束人们行为,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4、正确。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首先从计划开始,确定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只有制定了计划管理工作才有了基础,组织指挥的才有依据;控制活动才有标准。
5、不正确。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五、简答题:
1、答:是指在编制和制定计划时,根据本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将计划期顺序向前推移连续滚动编制计划的方法。特征是以滚动的形式编制出具有弹性的计划,可以避免未来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远粗近细”把计划分为不同阶段,符合人们看待事物的规律;以一年为一个执行期,然后根据计划执行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制定下期计划,有利于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的衔接和协调。
2、答:目标管理是指将企业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并通过“自我控制”,按目标实现情况决定奖惩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总目标具体化的展开,使组织目标成为组织内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及成员的努力方向,并以此作为评价个方面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产生激励作用,保证组织的有效运作。
六、论述题:
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
1、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只能,在各项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首先从计划开始来确定组织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渗透在其它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是其它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
2、计划为实施决策和实现目标服务,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通过计划决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只有计划工作才能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
3、计划贯穿与组织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一个组织要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协调平衡组织活动中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通过计划管理来组织和实现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七)第七章 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 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 B.多头领导
C.适应性不强 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
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 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
四、是非判断:
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
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
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
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
5、战略决定结构。
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
五、简答题:
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
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论述题:
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
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
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
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BC4、ABCD5、AB6、BCD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
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
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
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五、简答题:
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
(1)、组织的规模(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
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
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
(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
(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
(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
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
(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
(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
(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
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
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
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
(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
(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
(八)第八章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前馈控制
3.间接控制
4.预算
5.计划评审方法(PERT)
二、单项选择:
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
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
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
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
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
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
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
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
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
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
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
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
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
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
三、多项选择:
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
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
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
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
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
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
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
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
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
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
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
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
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
6.预算分为()
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
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
7.经营比率包括()
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
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
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
四、是非判断:
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
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
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
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
五、简答题:
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
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
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六、论述题:
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
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单项选择:
1、C2、B3、C4、D5、C6、C7、B8、A
三、多项选择:
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
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
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五、简答题:
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
(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
(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
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
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
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六、论述题:
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
(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
(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
(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
(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
(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
(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
(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九)第九章 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动机
3、正强化
4、负强化
二、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
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
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
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
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
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
C.薪水
D.成就
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
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
4.根据双因素理论,()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
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
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
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对社交的需要
四、是非判断:
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
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
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
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六、论述题:
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
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
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
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
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
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
五、简答题:
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
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
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
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
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
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
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
(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十)第十章 领 导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2、领导艺术
3、领导风格
二、单项选择题:
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
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
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
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
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
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
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
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
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
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
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
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 利用——命令式 B 温和——命令式
C 商议式 D 集体参与
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
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
1. 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
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
A.合法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E.例外性原则。
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
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
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五、简答题:
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
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
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
六、论述题:
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
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CE
3、ACE
4、CE
5、ABC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五、简答题:
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
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
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
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
六、论述题:
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 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
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
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
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
度。
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
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2. 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这是有效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考虑:第一步,记录时间。第二步,分析时间。第三步,合理安排时间。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七)第七章 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 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 B.多头领导
C.适应性不强 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
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 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
四、是非判断:
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
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
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
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
5、战略决定结构。
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
五、简答题:
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
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论述题:
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
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
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
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BC4、ABCD5、AB6、BCD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
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
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
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五、简答题:
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
(1)、组织的规模(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
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
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
(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
(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
(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
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
(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
(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
(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
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
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
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
(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
(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
(八)第八章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前馈控制
3.间接控制
4.预算
5.计划评审方法(PERT)
二、单项选择:
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
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
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
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
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
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
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
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
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
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
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
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
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
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
三、多项选择:
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
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
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
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
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
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
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
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
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
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
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
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
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
6.预算分为()
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
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
7.经营比率包括()
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
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
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
四、是非判断:
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
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
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
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
五、简答题:
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
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
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六、论述题:
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
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单项选择:
1、C2、B3、C4、D5、C6、C7、B8、A
三、多项选择:
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
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
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五、简答题:
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
(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
(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
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
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
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六、论述题:
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
(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
(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
(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
(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
(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
(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
(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九)第九章 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动机
3、正强化
4、负强化
二、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
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
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
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
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
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
C.薪水
D.成就
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
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
4.根据双因素理论,()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
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
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
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对社交的需要
四、是非判断:
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
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
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
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六、论述题:
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
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
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
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
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
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
五、简答题:
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
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
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
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
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
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
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
(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十)第十章 领 导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2、领导艺术
3、领导风格
二、单项选择题:
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
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
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
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
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
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
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
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
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
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
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
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 利用——命令式 B 温和——命令式
C 商议式 D 集体参与
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
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
1. 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
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
A.合法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E.例外性原则。
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
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
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五、简答题:
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
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
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
六、论述题:
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
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CE
3、ACE
4、CE
5、ABC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五、简答题:
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
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
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
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
六、论述题:
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 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
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
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
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
度。
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
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微机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推荐阅读:
微机原理作业二及答案07-02
微机原理课后习题解答09-15
《微机原理与应用》总结复习12-23
微机原理试题A(答案)10-30
微机原理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程序.asm12-03
微机原理课程总结09-01
微机原理期末考试重点07-17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08-21
微机原理与接口复习12-23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小结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