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中古历史故事(2篇)
1.《正气歌》中古历史故事 篇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灭亡 掌 握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有哪些特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怎样?西欧市民阶级怎样形成?拜占廷帝国为什么灭亡?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西欧市民阶级的形成有什么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唯物史观
在中古欧洲社会,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海洋文明”,形成了与东方不同的封建等级制度、新生的城市与基督教等,为后世资产阶级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人文素养
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兴衰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教学难点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及其意义;拜占廷帝国衰弱的原因 课件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板书下列年代,请学生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
1453年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 395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台伯河畔出现罗马城 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 进入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分裂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发展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教材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介绍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哪些特点?(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
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
请学生根据第29页注释、课文、插图谈一谈: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位如何?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如:布鲁诺最后就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教师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以后西欧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也与城市的重新兴起有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线索:
西欧城市在什么时候重新兴起?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11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发展最快的是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那里既有西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基础,又适于同拜占廷帝国以及东方维持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城市容易发展。)
法国琅城的市民起义反映了什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市民里主要有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哪一种新的阶级?(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早期资产阶级)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有什么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形成拜占廷帝国疆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欣赏图片和课件中的索菲亚大教堂,感受拜占廷文化的辉煌。(教师说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还未能建立一种与古典文明媲美的新文化。而拜占廷帝国则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
后来,拜占廷帝国怎样由盛转衰?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过程: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到处遭遇反抗→国力衰弱,外患不断,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原因: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教师运用课件,演示讲解奥斯曼土耳其兴起过程。(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来住在里海东南的呼罗珊一带,后来西迁到小亚细亚,投附于罗姆素丹国。到了奥斯曼在位时宣布独立,扩张领土,占领拜占廷帝国的布鲁萨,定为首都,迅速强大起来。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土耳其开始侵入欧洲大陆,占领巴尔干大部分土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迁都于此,拜占廷帝国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今天也称伊斯坦布尔。17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封建军事帝国的疆域包含了欧、亚、非三洲许多地区。)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练一练”:下面叙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b)①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建立起来 ②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廷帝国
③西罗马帝国灭亡后500年,东罗马帝国也灭亡了 ④东罗马帝国被奴隶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解题思路:
西罗马帝国亡于5世纪,东罗马帝国亡于15世纪,两者相差大约1000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历来通过发动伊斯兰教的“圣战”实行军事扩张,属于政教 合一的军事专政的封建制国家。“动脑筋”:他们俩谁说得更有道理?
我国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北宋末,东京人口估计约有130~190万,可算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了。它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商业文化中心。《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街的面貌。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西欧市民阶级力量强大得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育了西欧的资产阶级文化和资本主义萌芽。(从西欧市民阶级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所孕育的资产阶级文化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更加迅猛,城市面貌的变化十分明显。)“活动与探究”:与中国相比,西欧的封建社会具有哪些不同的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特征之一是神权凌驾一切,教会高高在上:特征之二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国封建社会则是君主集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总之,西欧封建社会实行的等级制度与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相比,差异明显;而且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双方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时的发展速度,也就必然产生差距。)
完成《世界历史填充图册•九年级上》第7页各题
根据《新学案》17-21页,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本课[自我测评]和[第二单元自测题]。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2.《正气歌》中古历史故事 篇二
本文将以《坎特伯雷故事》总序中的节选为例来分析中古英语语法的变化, 并探讨其变化的特点。
Whan that Apprille with his shoures sote
The droghte of Marche hath perced to the rote,
And bathed every veyne in swich licour,
Of which vertu engerdred is the fl our;
Whan Zephirus eke with his swete breth 5
Inspired hath in every holt and heath
The tender croppes, and the yonge sonne
Hath in the Ram his halve cours y-ronne,
And smale fowles maken melodye,
That slepen al the night with open yé, 10
(So priketh hem nature in hir corages) :
Than longen folk to goon on pilgrimages
(And palmers for to seken straunge strondes)
To ferne halwes, couthe in sundry londes;
And specially, from every shires ende 15
Of England, to Canterbury they wende,
The holy blissful martir for to seke,
That hem hath holpen, whan that they were seke…
Ther was also a Nonne, a Prioress,
That of hir smyling was full simple and coy;20
(Baugh, 1978:410-411)
1 名词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以“e”结尾的单数名词
Whan that Aprille with his shoures sote (四月) (细雨) L.1
The droghte of Marche hath perced to the rote (干旱) (三月) (根) L.2
Marche L.3
Rote
Veyne (茎络)
Melodye (歌声) L.9
Ende (结束) l.25
Trappe (陷阱) L.46
在现代英语中, 名词已不需要用e来表示单数:April, drought, March, root, veil, melody, end, trap
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
shoures (细雨) L.1
croppes (庄稼) L.7
fowles (鸟禽) L.9
strondes (行走) L.13
londes (地方) L.14
Halwes (圣徒) L.14
例外Eyen (眼睛) 的复数形式是en.
单数名词的所有格
From every shires land (从全国各地) L.15
2 形容词
在中古英语时代后期, 形容词已没有了屈折形式。古英语中的形容词的五种单复数变格在中古英语中已简化成以“e”结尾的单一形式, 性与数的区别也随之消失。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由古英语时期的词尾“-ra”变成了中古英语的“-re”以及后来的“-er”, 最高级的后缀“-ost”和“-est”一起变成“-est”。在《坎特伯雷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形式。
例如:形容词的平级
his swete breth (和煦的春风) L.5
the tender croppes (嫩条枝芽) L.7
the yonge sonnes (青春的太阳) L.7
smale fowles (小鸟) L.9
straunge strondes (遥远的地方) L.11
在这些形容词中, 除了tender是以er结尾的, 其它的词都是以-e结尾。
最高级形式Hir gretteste ooth was but seynt Loy (最厉害的誓言) L.20
最高级的标记是-est
3 代词
在古英语中的各种不同的代词形式, 如“s e”“seo”“pat”中有“the”“that”保留下来。另一种代词的复数形式“tho” (those) 保留到了伊丽莎白时代。其他的代词, 如表示不同性别、单复数和格的形式在中古英语早期就从大部分方言中消失。而我们从《坎特伯雷故事》的故事中看到的代词是这样的。
例:
that Aprille (四月) L.1
That hem hath holpen (帮助过他们) L.18
The holy blissful Marti (殉难圣徒) L.17
The service (赞美诗) L.23
在人称代词中表示双数的代词消失了, 中古英语时期把不同性别和格分开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单数形式:
as I was war (我还注意到) L.58
If it were dead (如果它死了) L.46
She was cleped (她名叫) L.22
Hir mouth ful small (她的樱桃小嘴) L.54
His shoures (甘霖) L.1
在代词it, she, hir, his中, it代表物主代词, she是单数三人称阴性, hir代表第三人称阴性所有格, his代表第三人称阳性所有格。
4 动词
古英语动词分为强变化动词和弱变化动词, 中古英语具有同样的特点。“强变化动词用词干元音交替来形成过去时和过去分词, 例sing, song, sung。弱变化动词附带一个带齿音的音节, 例如古英语中的-de, -te来形成过去时, 用带齿音的词尾, 例如古英语中的-d, -t来形成过去分词” (李赋宁, 1992:153) 。动词在中古英语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强变化动词词尾的大量消失, 许多强变化动词成了弱变化动词, 而弱变化动词逐步增加了。这样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可以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找到它的踪迹, 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弱变化动词, 以“-d”结尾
perced (渗透) L.2
bathed (沐浴) L.3
inspired (刺激) L.6
peyred (竭力) L.40
2) 强变化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以“en”结尾
maken (唱起) L.9
slepen (睡眠) L.10
longen (渴望) L.12
holpen (帮助) L.18
3) 另外一些强变化动词属于不规则动词
goon (去) l.12
wende (出发) L.16
priketh (拨弄) L.11
song (歌唱) L.23
spak (说) l.25
hadde (拥有) L.55
5 语法中的性别
定冠词和指示代词的简化和名词屈折的磨平和减少这两个过程并行不悖, 两种现象相互影响, 产生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结果, 就是语法上的性的消失。古英语语法中的性别在中古英语中消失, 在乔叟创作的节选中,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表示语法性别的单词。
6 古词的消失
法语词汇侵入英语的结果常常是古英语流传下来的一些词消失了。古英语具有创造新的派生词尤其是复合词的强大能力到这时尤为削弱了。英语逐渐养成一种向法语借现成词的习惯。词汇的变化.中古英语时期, 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英语语法的影响。随着诺曼人的入侵, 大量的法语单词进人英国, 这些词汇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教会、法律、军事、政治、时尚、餐饮、社交、艺术。外来词除了法语外, 还有直接从拉丁语中借来了大量的拉丁词汇。在古英语中, 人们广泛使用的前缀、后缀以及具有自我解释功能的复合词, 在中古英语中大为减少。
由于人们引进了拉丁词汇和法语词汇, 中古英语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一般说来, 同义词分为三个层次:日常生活 (本土词汇) 、文学词汇 (法语) 、学术词汇 (拉丁语)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 我们有以下这些词汇:
法语名词:
courage (勇气) L.11
pilgrimages (朝圣者) L.12
palmer (朝圣者) L.13
prioresse (女修道院长) L.19
法语动词:
inspired (刺激的) L.6
engender (生长) L.4
carie (捏住) L.31
crowned (刻写的) L.62
法语形容词:
coy (害羞) L.6
straunge (奇异的) L.13
amiable (可爱的) L.39
charitable (慈悲的) L.44
拉丁词:
Zephirus (西风) L.5
nonne (修女) L.19
gaud (夹住) L.60
7 结束语
通过对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诗歌《坎特伯雷故事》序言中的语法分析, 人们可以了解中古英语的变化特点: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形容词的平级和最高级形式, 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变化, 动词的强变化与弱变化的改变, 语法中性别的消失, 词汇中古英语单词的消失以及大量的拉丁词和法语单词的引进等。了解中古英语语法的变化和特点, 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认识英语, 学好现代英语。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英语诗歌 (《坎特伯雷故事》) 节选中的语法和词汇, 探讨了中古英语某些语法的变化, 包括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的平级和最高级形式、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变化、动词的强变化与弱变化的改变、语法中性别的消失、词汇中古英语单词的消失以及大量的拉丁词和法语单词的引进等, 同时说明了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中古英语,语法,词汇,乔叟
参考文献
[1]Albert C.Baugh&Thomas Cable.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Prentice Hall, Inc., 1978.
[2]Thomas Pyles.&John Algeo.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2.
[3]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4]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6]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正气歌》中古历史故事】推荐阅读:
正气歌文天祥诗鉴赏06-27
文天祥的正气歌原文及翻译12-31
弘扬廉洁正气12-09
讲正气自查报告08-10
廉洁正气演讲稿09-14
扬正气颂清廉树新风11-13
《扬正气 树新风》实施方案09-20
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09-27
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总结02-02
讲正气守规矩心得体会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