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共14篇)(共14篇)
1.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一
一、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原生态的英语电影或者听一些原声录音,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英美原著产生兴趣, 逐渐深入学习与了解英美文学。在听力教学中, 将英美文学融入课堂教学中, 能够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选择英美文学素材时, 教师应当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学, 并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 应当选择发音纯正, 语速适中, 学生能够听懂的文学材料。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 能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学习英语, 提高听力水平。如学习“Sporting events”时, 教师可选取一些英美官方体育赛事播报录音, 或者是著名体育人士的自传文章音频等进行听力练习,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 还可选取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Pride and Prejudice”时, 在观看第一遍的时候应当要求学生找出语言对白的难点, 一边看一边听, 还可跟着角色一起练习, 并写下一些较为经典的口语对白, 如“There are few people whom I really love, and even fewer of whom I think well”。在观看第二遍的时候, 就可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物的发音、语调或者节奏等。此种练习需要进行多次, 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二、在口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朗诵或者讨论英美文学原著,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Winston Groom的原著《阿甘正传》为例, 《阿甘正传》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能够在交流中使用, 如“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y-like on a breeze”。此外, 在Ernest Hemingway的原著《老人与海》中也有很多经典的句子, 如“Every day is a new day. It is better to be lucky. But I would rather be exact. Then when luck comes you are ready”。假如能够将原著中的一些语句用到日常交流中,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经典文学名著中, 有很多人物的对话内容, 教师可利用这些内容来进行口语的练习,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时, 教师就可借助《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人物对白组织学生进行交际练习, 提高学生口语教学的质量。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
在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基础, 运用构词法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有的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因此, 教师可改变教学方法, 结合不同的阅读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遇到与文学作品相关的阅读文本时, 教师就可通过视频或者音频等材料渗透文学背景, 调动学生的兴趣。此外, 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文学作品包含了特殊的押韵技巧, 教师也可通过这些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 学习“Unit1 The written word Project”时, 就可引入诗歌文体, 给学生讲解英文诗歌押韵的技巧, 并挑选一首诗歌让学生朗读。如短诗《鹰》几乎包含了多种元音因素, 还有一些辅音音素, 而且还包含了头韵与尾韵, 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如“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学生对课外阅读文本留下的印象通常都非常深刻, 因此, 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阅读文本,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文学素养。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英美文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模式, 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也应当了解英美文学, 提高自身的修养, 才能在教学中顺利地渗透英美文学, 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陶明天.从培养学生阅读策略, 到引导学生个人成长——论高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入门”的课程目标与实施[J].英语教师, 2014 (11) .
2.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二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中英语 教学渗透
英美文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可是由于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以英美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还比较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主要教材内容是带有一定的汉语表达思维与习惯的作品。虽然,从教材严谨性的角度来看,将一些正统的英美文章来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但是,如果忽视了英美文学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探讨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对于促进今后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美文学在教学中的渗透
所谓的渗透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教学过程。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方式来将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必要的英语教学与学习材料。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会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在英美文学渗透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不加选择,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基础。
首先,英美文学在教学中渗透的基础性。
从英语教学整体的发展来看,语言教学在整个教育框架中处于一个基础性的地位,它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高中英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从个体的成长角度来看,英美文学的学习将会为学生的未来高中英语应用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英美文学在教学渗透的过程当中,要遵循基础性的原则。也就是说,英美文学在教学渗透过程中,应该按照高中英语的教学体系,遵循着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逻辑顺序来开展高中英语中的英美文学渗透。只有将这种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在逻辑性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会逐步引导并帮助高中英语学习者进行英美文学学习的信心。
其次,英美文学在教学中渗透的应用性。高中英语教学最终的培养目标或者说是结果,是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一个可以进行高中英语表达与沟通的个体。如何来评判受教育者的高中英语的学习程度及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个非常主要的方式是引导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应用高中英语进行表达。同时,学习者也会在这种英美文学应用学习中,感知英美文学学习与高中英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以,英美文学在教学中渗透的应用性是其主要的原则,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在掌握基础的高中英语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高中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是日常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与归宿。
最后,英美文学在教学中渗透的选择性。在高中英语英美文学在教学中渗透的过程中,教育者在高中英语英美文学材料、教育时机、教育方法等方面要按照高中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严格地优化选择。在具体的高中英语英美文学教学渗透过程中,要根据学习者的高中英语的学习情况制定人性化与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对高中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要严格遵循选择性的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除了在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选择之外,还应该根据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板块方面进行灵活的选择安排。这种教学内容上的选择性也是为了更好的为高中英语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而做出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渗透中的意义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语言学习者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与载体,在传播文明,开启智慧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的过程。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当中,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与风格不同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对于诗歌类的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朗诵的方式来进行。对于抒情类的文学作品可以采用精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一些故事、推理类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采用略读或者跳读的方式来进行。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文学作品阅读,其所对语言学习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渗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词汇量是影响并制约学习者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对于自己已经学过的英语词汇进行一个复习与巩固。另一方面,在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陌生的单词及短语。这些相对比较陌生的英语单词或短语就会补充到学生的词汇库中,进而扩大学生整体的词汇量。
其次,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在学生进行语篇阅读的过程中,尤其是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时候,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对整个作品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从英语学习的层面来看就是一种语感能力。这种能力在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的凸显。因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或者是大量的做题与训练,而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对语言技巧的习得。
最后,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汉语学习的角度来看,一些学生虽然不喜欢汉语课,但是对于各种小说、诗歌或者是散文的兴趣却是比较浓厚的,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在同时提升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具体来说,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特别是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会在被故事情节所打动的同时,也会渐渐地领略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魅力。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则会不断的被培养与激发,从而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之,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表达载体,英美文学作品在学习英语中的价值与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在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教学的层面来将英美文学作品来运用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上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渗透中的策略
首先,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作品的主动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以为: 学习进程是学生的自动建构的进程,是学生经由本身己有的常识、技术与外界举行交互以获得、建构新常识的进程。它注重借助各类外在的资源来撑持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过程当中就要拓展学生的进修与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考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对话与沟通,不断地进行自我行为的发展与调试,这些都是对自己的心理的发展所形成的一种非常有益的促进。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学习者才会渐渐减少过往的负面的经验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所产生的不好的影响。
例如,由于学习材料的过于抽象而产生的一种对学习行为的本能的排斥或者恐惧。或者是过往在学习体验中所遇到的一些挫折及负面的评价等方面也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行为的产生构成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和重要的研究与突破的方向。通过在英美文学作品学习中,增加自我学习的环节,激励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与突破中,实现更大范围的成长。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所谓的完全的放开与绝对的自由,这也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养成。所以,在一定的安全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由的学习,同时将英美文学的学习与社会和人生的理论热点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兴趣,即趣味性。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英语教育者在自身的定位方面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英语教师需要立足于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更好的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练习。它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原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一方面,积极配合英语教师完成相关的英语学习流程与环节。另一方面,在个体进行英语英美文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英语学习潜力,不断的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寻求更多的学习条件与资源。这种将自身的主动性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要求,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当下正表现的淋漓极致。这种对学习者个性的尊重与差异的重视,就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所谓的差异化,就是从英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差异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
最后,英美文学教学渗透过程不断的与时俱进。英美文学教学渗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体系之中,需要不断的从时代的发展出发,对英美文学教学渗透的过程不断的进行调节和优化。例如,在英美文学材料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来进行积极的完善。对于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英美文学内容要及时的进行更换。另外,在教学的媒体与工具层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巨大的教学资源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还是从学习者以及教学过程等诸多的维度,其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不断的凸显。
当前,在又一轮课程改革的带动下,我国的英语教学呈现出了不错的发展成绩,高效教学成为了很多地方英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探讨了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及其在今后的具体运用策略。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还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蒋丽琴.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上).2016(03)
[2]许立捷.多媒体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应用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5(18)
[3]马永奇.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探究英美文学教育[J].语文建设.2013(33)
3.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 英美文学 教师 学生
论文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合理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文件及网络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1]英美文学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属流派跨越了多个时代,所归属的政治、历史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知识量特别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颇为重要。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遇的障碍
课时不够。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根据统计,目前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为二至四门,有的只有一至二门,每周只有两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结构单一,选修课少,英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好。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课时量的需求很大,而实际课时偏少以及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学课程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学史方面,教学目的是讲述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在英美文学选读方面,教材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读性、代表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所选的作品应能体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应有作者、作品介绍以及重点、难点注释和思考题等,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学习,但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窥见整个英美文学史的全貌,更难分析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特色。
学生兴趣不浓。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不但对教师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也不例外。首先,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减少障碍;其次,学生对英美文化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语言表层技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但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望而生畏,从内心就有着一种抵触感,觉得自己离英美文学的国度太遥远,认为英美文学的语言生疏,用词陌生,难以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更是极为陌生,这就进一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反而使学生认为文学课程非常枯燥无味。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
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大胆的改革,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多媒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 文字和旁白;2) 图案和插图;3) 静态的照片;4) 图表和图形;5) 视频和动画;6) 音乐和音响;7) 网络。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幻灯片的运用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通过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图像中得到的。英美文学课程中所介绍的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对于中国学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忽视的。越是陌生的内容,就应该以一种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讲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着的兴趣。PPT课件的制作可以将跨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对比,可以引入更多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作者作品的罗列,作品中精彩选段的呈现,从而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了解文学文本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的英美社会文化。
(二)视频文件的运用
4.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篇四
贺拉斯?华尔浦尔创作的《奥特龙多宝》是哥特小说得以发展的标志,同时哥特传统也开始得到了发展,从该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哥特小说的创作思想等和旧时哥特部落的文明是紧密联系的。因《奥特龙多宝》的出现,使得哥特小说的写作模式和手法得以确立,从而英国的文学作家开始对其进行模仿。久而久之,随着哥特小说的增加,哥特传统甚至对欧美其他国家的文学创作形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例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植入哥特式的故事,还会在创作的元素中将哥特式的特点体现出来。在美国的布朗、詹姆斯、马克?吐温等,英国的雪莱、康拉德等文学作家,都是受到哥特传统的影响,或者利用哥特式的写作手法,或者是创作哥特小说。 实际上,除了贺拉斯?华尔浦尔是早期创作哥特小说的作家之外,克拉利?利弗、马修?刘易斯以及安娜?拉德克等都对哥特传统的早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安娜?拉德克创作的《尤道弗神秘事件》以及马修?刘易斯创作的《修道士》都是最著名的哥特小说代表作。随着哥特传统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其创作形式逐渐发展为以恐怖和神秘为主的形式,而此时也是哥特传统发展的鼎盛时期。并且英国的雪莱等人在创作哥特式文学的过程中,对当地的道德、风气等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通过描述出的恐惧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忧虑。
19世纪之后,以英国为中心的哥特传统开始转向美国,并在美国的哥特传统中融入了自己本国地域特色以及历史特色等。尽管如此,也依旧是以阴暗的古堡作为写作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物的心理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描写,这也是继英国哥特传统的独特之处。例如,霍桑创作的《红字》、爱伦?坡的《怪异故事集》以及莫里森的《心肝》等一系列的哥特代表作,无论是从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叙述,还是从作家的写作手法中无一表现出了哥特式特征,这些哥特式代表作是推动美国文学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
对于英国和美国的哥特传统,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但是许多方面还是存在共同之处的,如主题背景的选择、创作手法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方面,这也是哥特传统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哥特传统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弥留之际》以及《八月之光》等作品中,将拉丁美洲的黑色幽默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特色不断融入其中,并对社会中的黑暗现实和沦丧的道德观等进行揭露和抨击。
2.2 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特征
在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有着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哥特传统的边缘性,另一方面则是哥特传统具有高度的批判性。
哥特传统的.边缘性。18世纪末哥特传统开始广为流传,在与其它文学写作手法相结合、相融合的过程中,而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哥特传统的边缘性这一特点自始至终存在于其中。哥特文学产生的主要目的是对在社会中占有主流位置、并且歪曲现实的思想进行反驳和批判,与此同时,哥特文学也在这种思想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尽管如此,哥特文学并未居于文学领域的中心地位,虽然在发展的历程中和其它形式的文学有相互结合的趋势,但是哥特传统的边缘性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它的这种边缘性带有很深的根源。一方面,哥特式的作品中,其故事情节或者从其他的写作手法来看,都带有较强的趣味和讽刺意味。这种通俗的作品与精英文学的写作方式背道而驰,从而使其远离主流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哥特”被赋予的野蛮、神秘、黑暗等众多涵义,使得英美文学作家主要通过暴力、血腥等场景来揭示社会的阴暗和黑暗,正是由于暴力和血腥这一特点,使得哥特文学不能够放在精英文学的位置上去衡量,从而使其趋于作品中的大众化,最终决定了哥特文学不能在英美文学中占有主流地位。这两个方面都展现出哥特传统的边缘性。
哥特传统的批判性。在欧洲理性主义与新古典主义走向极端的历史变革期,哥特传统开始发展和壮大,同时对哥特传统在创作手法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使其具有狰狞、极端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在哥特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阴森、黑暗的场景的描写,将社会的黑暗、暴力等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展现出哥特传统的批判性。
2.3 哥特文学反映的本质特征
在哥特文学中,作品主要是以荒废的古堡为写作的背景,然后描写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再将人物的感情、心理等掺杂进去,从而表现出一种暴力、凶杀、阴郁、黑暗、神秘等氛围,甚至还充斥着一些无法用自然现象或者无法解释的东西,这样既能够加强作品的震撼力,还能够使其展现出独有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哥特文学在英美文学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在哥特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哥特文学一直备受青睐,除了一些作家对哥特文学的创作有热衷的表现外,一些诗人也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哥特文学,从而展现出哥特文学具有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推动了哥特文学的发展。随着英美文学作家以及诗人对哥特文学的运用、融入和发展,哥特小说从传统的边缘位置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置移动,使哥特文学在英美文学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哥特文学的色彩
哥特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要是以荒废、废弃的古堡等为背景来进行描述的,从而使小说本身富有恐怖、阴暗的色彩,使人们难以接受。此外,在带有哥特特征的文学作品中,由于对不切实际情感的描写,对黑暗社会以及宗教制度的强力抨击,而且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作家借助自然的力量发挥出超人的想象力,对人性以及道德等进行探索。由此可见,在哥特文学中,通过以哥特式为主的写作手法,以深色调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式,使哥特文学成为具有黑暗、阴森特点的象征。
3 哥特文学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哥特传统在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哥特传统在挖掘黑暗的社会以及对人性的心理描写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在一些故事情节方面还能将小说中的真善美等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还可将作者的创作理念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哥特文学对英美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1 哥特传统对英国的影响
哥特小说之所以能够在英国不断得到发展,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其中哥特小说发展的源头和哥特部落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因为存在的这些传说为哥特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哥特部落在非常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常年进行着大规模的迁移以及战争,从而有了各式各样的传说和传奇故事,许多人都将他们定义为“非人类”。其中有一部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则主要是流传哥特部落的宏伟事迹。而且作为同事哥特部落后人的英国人和德国人,受哥特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德国人,并且在德国进行了传播。同时,在德国广泛流传的哥特小说又对英国的作家产生了影响,继而成为英国作家创作的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在研究哥特文学来源的过程中,发现哥特文学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英国的中世纪时期,由于受到宗教制度的影响,大多数的戏剧都是和《圣经》相关的,并且主要是对基督教的教义进行宣扬,同时普及与道德相关的知识。该种类型的戏剧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圣经》为基本背景的戏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并且此种类型的戏剧还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当时,具有较高程度影响力的是古希腊的悲剧,但是在英国则是以古罗马作家塞内创作的充满暴力、凶杀等特色的戏剧最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并且具有这些特征的戏剧对英国文学界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之后,英国具有影响力的世俗作家开始诞生。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主要是以悲剧为特征,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为哥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2 哥特传统对美国的影响
自哥特文学开始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之后,它对美国文学产生的影响已经在传统影响的基础上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并且哥特文学在美国文学界得到了广泛关注,从而促进了美国文学的大发展与大繁荣。而且哥特文学在美国的迅速发展,也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根源。一方面,在移民过程中经历饥饿、寒冷、死亡等各种威胁之后存活下来在美国史上就可以说是一次探险和征服;另一方面,美国哥特文学兴起之时正是哥特文学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繁盛之期。即在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哥特文学发展之后,美国在吸收哥特文学的精华以及借鉴英国等国家的哥特文学发展经验之后,哥特式的美国文学开始有了发展。在美国,有一位影响力度最高的文学作家查尔斯?B.布朗为哥特文学的发展贡献之大,被世人成为“哥特十年风暴”。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的主要是阴森、血腥以及恐怖的气息,从而将社会的阴暗和人性道德的缺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让人们感受到哥特文学中的魅力以及巨大的影响力。
哥特文学之所有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主要还是因为通过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够激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在这些作品中,人们能够通过文字的引导将自己置身于幻想中的险境中,然后不断融入其中,但是危险和恐惧又是不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题材最能挖掘人们内心的渴望。总之,哥特文学中形成的哥特传统,一方面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还扩宽了人们的视角。因此,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家主要是以哥特传统作为基础,对血腥、残暴等场景以及神秘的情节等进行描述,从而对黑暗社会进行揭露,让人们正视现实,同时让人们领悟到哥特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深远的影响力。总之,在哥特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围绕社会的善恶美丑、道德底线等主题进行创作的。哥特传统就是凭借着自身的这一特征,不断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哥特文学在英美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 王珍,何剑波.哥特文学视域下的爱伦?坡作品创作特色研究[J].山花,2013.18(10):130-131.
5.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五
李国仁
(酒泉市实验中学
甘肃·酒泉
735000)
[内容摘要] 在高中古代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历史史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来,减轻学生高考心理压力。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仅酒泉乡土历史在高中古代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乡土历史; 高中古代史; 教学; 渗透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它与祖国的历史血肉相连。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段,南屏巍峨之祁连山,北枕北山山脉。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也曾是古代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现在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渊源流长,境内众多的文化遗存、历史古迹使其拥有深厚的文化韵味。据统计,酒泉市境内已发掘出来的各时代文物遗存共计100多处,其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5处。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这里,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在这里出土,火烧沟文化、魏晋墓壁画文化在这里发掘„„使得每一个酒泉人为之自豪、骄傲而引以为荣。而高中古代史其本身就是对祖国历史的再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乡土历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更加高远的志向,对高三学生而言,还可以减轻他们的高考压力。本文仅就结合酒泉市及其周边县市的乡土历史在高中古代史教学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讨。
一、乡土历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效率
乡土历史作为我们周边的一些史料,很多流传于民间,有些其本身就生动直观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于:这些地方史料,很多学生或多或少的知晓一些,但很多未曾注意或不甚清楚,有些还是以讹传讹的东西。许多内容在教科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到。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却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的东西,是趣味性很强的东西。因为借助的知识是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强。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可以逐渐渗透到整个历史学科中来。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就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比如,在讲述到夏商周“青铜时代”具体特点的时候,可以讲述一下1975年酒泉地区玉门市境内出土发现的3700年前羌族文化“火烧沟文化”遗存。证明当时已经到磨制石器、铜石并用和开始使用青铜工具时代。在讲述到魏晋南北朝经济这一节的时候,讲到当时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可以讲一下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载:酒泉建寿县(今玉门)南山有火泉,火出如炬。在北周武帝时,突厥进攻酒泉,酒泉人利用石油浮于水面的特点,点燃石油火烧突厥人的攻城器械,突厥人用水扑火,导致大败。在这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所知晓周围的一些乡土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以这种生动的教学 方式,让学生真真感悟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乡土历史可以丰富和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 学生对历史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有,一、来源于书本,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类读物的了解;
二、来源于社会,具体的史。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乡土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从教科书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知识。比如,在讲述到西汉的民族关系时,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西出陇西征匈奴时,收复河西走廊,可以讲述在河西建立敦煌、张掖、武威、酒泉四郡,其中两郡就在酒泉境内。使学生知晓这些城市的来历,通过这些翔实生动的内容的讲述必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心理倾向,也促使他们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上发生迁移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乡土历史可以减轻学生因为考试或面临的高考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
高中古代史本身是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若过分的强调考试的价值等,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而穿插一些乡土历史,让学生在主动的探讨和充满乐趣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营造出一种“愉快式”的教学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已经掌握了该知识点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框架。如在秦汉史部分讲到东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他们在 洛阳传教,还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不少学生说到在敦煌也有一白马寺,对此,教师可以简单的予以讲述,公元384年,西域大僧人鸠摩罗什来中国传教,其所骑的白马病死于敦煌。因其对佛教贡献很大,当地人集资修建了一座白马寺予以纪念。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影响,还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已经掌握了白马寺与佛教的关系这一高考考点,消除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
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
古代史其本身离现在的时代就很遥远,学习起来不好掌握,有些还很难理解。但适当的结合一些与之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比如,在讲到张骞通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这一节。好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在这里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当时河西走廊(包括酒泉)的大部分地区被匈奴所占领。而大月氏原来生活在这一地区,却被匈奴赶到西域。是故张骞通西域的主观目的就是为了联络大月氏来共同夹击匈奴。这样一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五、通过一些具体的乡土历史人物,激励学生,促使其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在酒泉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他们彪炳史册,流传千古。象张骞、霍去病、张仪潮、曹仪经、郭何、刘昞、„„他们的很多事迹流于民间,有一些人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却为酒泉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他们立志成才或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的讲述,使学生能从这些人物 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乡土历史在高中古代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独存在。只有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与教材内容相互联系,互相渗透,才能真真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高中古代史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既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同是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真真作到“寓教于乐”。
注释:
本文所涉及到的酒泉乡土历史来自于:
6.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一.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及中国新诗的渊源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在英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英美文学教学中无法绕过的重点内容,因为它是英美诗歌界的一次巨大革新,标志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与现代主义阶段的到来。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主义运动的兴起有巨大的影响,这是许多英美文学教材上都提到的一个知识点,但却未作深入的介绍和探讨,老师也往往因英美文学课程应该注重英美文学知识的讲授而对此一带而过,不做详细讲授。其实学生得到这一信息之后内心深处往往是非常振奋的:中国古典诗歌竟然对英美诗歌史上如此重要的运动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他们肯定想获取与之相关的更多信息。这时,老师如果能结合影响研究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深入讲解探究无疑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诗歌的相互作用属于典型的回返影响。回返影响是指“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又回返到放送者国家的现象。”[1]先来看中国文化与文学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四书》被翻译成西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庞德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迷恋中国国画和古典诗歌,1913年他得到了美国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有关中国文化研究的遗稿,这使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年,他提出著名的意象主义三原则:“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短句的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2]1915年庞德发表了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神州集》,包括李白、陶渊明、卢照邻等著名中国伟大诗的22首原诗,这些诗歌因其清新、优美、简洁而在西方受到了极大反响与好评,被认为是庞德“在早年创作中的最大成就”[3]。
在讲授意象主义诗歌时,教师可以把庞德的名作《地铁站上》与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以比较赏析。地铁站上: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郑敏译);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地铁站上》是意象主义诗歌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短短的两行,每行中两个并置的意象,却充分表达了诗人那一时刻的所思所想。一次庞德在巴黎的地铁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看到了几张美丽的女子和稚嫩的儿童的脸庞,这些脸庞仿佛一道亮光顿时点亮了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庞德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一百多行的诗,之后又一遍遍修改,最终缩减到了两行,用“面庞”、“人群”、“黑树干”、“花瓣”四个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全部的情感。诗人把人群比作黑树干,把面庞比作花瓣,比喻生动形象又极富画面感,仿佛使人看到冬天的腊梅,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干净突兀的美感。《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诗人用叠加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幅素朴而又唯美的画面,表达了他身在异乡无尽的思乡之情。通过以上两首诗歌的赏析,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意象以及英美意象主义诗歌的原则及内涵。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五四新诗运动中。声势浩荡的意象主义运动发生在1908至1917年间,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恰逢1910-1917年间留学美国,他势必受到意象主义运动的极大影响,他1916年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此派的主张,与我所主张多相似之处。”[4]以胡适、鲁迅为首的五四新诗运动主张打破格律,用白话文创作,追求自由的表达形式,中国诗歌由此走向自由之路,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受到西方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影响的结果。
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美当代诗歌流派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命运。同为战胜国,中美两国在战争后却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而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美国资本积累的历史由来已久,内战后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战中美国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获取了巨额利润,战后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复兴。1929年经济危机突然而至,这一危机持续了十年之久,直到二战爆发才得到了彻底解决。美国发了战争的横财,然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却并未稳定作家们的情绪,反而,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以及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等问题促使美国在战后出现了诸多诗歌派别。中国一战后出现了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二战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小米加步枪抗战八年战胜日本侵略者,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得来不易,全国人民都非常珍惜,使人们更是满怀热情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成了这一时期的诗歌主流。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却破坏了一切和谐,知识分子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然而这并未打消诗人们的创作热情,他们组织“地下沙龙”,成立“地下诗社”,为以后“朦胧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白洋淀诗派”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派别。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中国诗歌重又蓬勃生起,出现了上海诗群、莽汉主义、非非社团等诗派以及一些独树一帜、颇具特色的个体诗人,如海子,翟永明等。
中美当代诗歌流派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诗人们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自己的笔触来表达对世界、对人生以及对自己的认识、态度、情感与思索。因而教师可以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美当代诗歌的流派加以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中美诗歌乃至这一时期的中美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知。首先,我们来看美国的学院派诗歌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抒情诗。美国的学院派诗歌是指以T·S·艾略特和庞德为首的美国现代诗歌,T·S·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以及“非个人化”的理论,主张诗歌情感的非个人化表达,他的杰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圣灰星期三》、《四个四重奏》等都非表达个人情感,而是一代人的精神诉求。在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七月派”和“九叶派”诗歌表达的也是那个特殊时期广大民众的情感,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全面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丰功伟绩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可以说,中国的新现代主义诗群与美国的学院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表达了各自国家民众的集体情感与生活状态。二战后美国诗歌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与学院派相对抗的黑山派、垮掉派、纽约派、自白派、神秘主义、后期浪漫主义、新超现实主义等众多派别。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受西方文艺思潮和人文意识的影响,中国诗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朦胧诗派、后期朦胧派、先锋派、探索派、古典派、新古典主义等众多派别。垮掉派和朦胧诗派都有对各自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垮掉派诗歌痛批社会黑暗的同时表达个人的无望无助与堕落;朦胧派诗歌则在批判社会黑暗面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并积极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教授英美诗歌时,可以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影响研究、以及变异学研究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课堂上,把中西诗歌从平行、相互影响、文化过滤与接受美学等角度,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比较赏析,以便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学到知识、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并更加深刻地感受和思考人生,进而实现文学的最大作用,即文学的致知性。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把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常识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平行研究可以比较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影响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以文学为载体下的人类精神的互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感悟。本文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来阐述比较文学方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诗歌教学,平行研究,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
[2]彼得·琼斯编.意象派诗选[C]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15-16.
[3]杰夫·特威切尔.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张子清译,外国文学评论[J],1992:(1).
7.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七
【关键词】高中 英语教学 渗透 英美文学 建议
高中英语教学旨在通过感情、意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继而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的全面提高。英美文学是一种英美文化浓缩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将其渗透与英语教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欧美文化、民族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更直观而深刻地学习英美文学,拓展英语知识面。
一、有意识地普及英美文学知识,拓展视野
英美文学知识是枯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汪清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给学生清凉舒适之感,让学生在繁重、晦涩与抽象的英语学习中找寻一点乐趣。一般来说,英美文学知识可读性较强,具有故事性与哲理性的双重内涵,渗透英美文学知识,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当下高中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很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严重缺乏,而教师也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渗透英美文学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普及英美文学知识。
诚然,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词汇、句型、语法、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充实学生的英美文学基础知识,即要有意识挖掘每个词、每段文字以及整篇文章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例如,人教版高二(必修三)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是以古今中外的许多节目为研究话题,单元不仅介绍了各类不同节目的由来、意义、习俗,更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本国节目的同时,更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国外很多节日,乃至节目背后的文化元素。但是课文介绍的文化知识嘈杂错乱,需要教师渗透其他知识作为辅助理解。例如,在讲解墨西哥的“亡灵节”时,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拓展学生英美文学知识,让学生对“亡灵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听、说、读、写中强化锻炼,提升能力
英美文学是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学渗透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并注重在听、说、读、写中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唯有如此,英美文学才能循序渐进地影响与感染学生,让学生备受英美文学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在听说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各种英语训练中渗透英美文学,在学生在英语实践训练中感悟英美文化的独有魅力。
例如,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内容,让学生光看欧美电影,并仔细揣摩欧美电影中人物对话的神态、思维、语调以及语速等各种因素,并将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一些对话视频截取下来,让学生反复观看,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的地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模仿,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Life in the futur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未来生活相关”的欧美视频,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视频,但要确保原汁原味。在给学生播放后,让学生通过对话了解英美文化,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重视英美文学学习,并强化课堂鉴赏交流
重视英美文学学习,将其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进行重视,不仅能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趣味学习氛围,这对学生英语成绩以及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意义。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引荐优秀的课内或课外英美文学读物,让学生自主选择式地进行阅读与学习,当然,对于特别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读物,教师可以拿到课堂上鼓励学生集体品读鉴赏,提高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Jane Eyre《简爱》、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内容与难度都比较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作品。当然,更多的课外英美文学作品需要学生独自在课下完成,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某一段话、或整体思想内涵等),教师可以拿到课堂上进行鉴赏评析,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视野,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生繁重的学习压力使更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英美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拓展,于是很多学生英美文学知识匮乏,无法说出“原汁原味”的英文语句。鉴于此,教师不断渗透英美文学,将英美文学作为重要教学内容高效传授显得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日常普及英文知识、在听说读写的中强化锻炼、重视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交流等方式来促使学生爱上英美文学,最终真正实现英语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当然,英美文学的渗透是一项繁琐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贵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5,20:125-127.
[2]江黎.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J].中学生英语,2015,08:59.
8.英美文学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篇八
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爱不释手,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技能,增加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实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对于实现学习者的学业目标和提高语言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英美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性和跨文化意识。
英美文学作品无疑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价值体系及精神内涵,它不同于中国文化。
在学习者研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和背景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芒,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宽容性及跨文化意识,因为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吸收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的剖析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跨文化意识,这与英美文学及文化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
同时,开阔学习者的胸襟,增加想像力与增强理解能力也是文学艺术要实现的目的之一。
2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2.1 更新教学内容
若使学生在英美文学课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单一地被动接受,参与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出一些创新。
教学内容应呈现出系统性、实用性、全面性、灵活性、启发性和可读性等多种特色。
当前,英美文学课的教材在体系、内容及观点上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
教材的内容应当吸引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思潮,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作家和作品给予重新界定,对于国内外研究的异同要作以交待,使学生们了解英美文学教育及研究的动向的发展趋势。
此外,在英美文学选读作品的选取上,教师应当选取各种题材的内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
内容可以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具有代表性,可以体现作家写作风格和时代特点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英美文学课程选读的作品,多以大部头作品居多,这使之前对于英美文学接触较少的学生来说必然感觉难度不小,兴趣不大。
而学生比较喜欢看流行杂志、报纸。
教师也可考虑将英美主流媒体有关文学作品的评论及介绍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接触到“鲜活”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
在介绍某一时期或作家时,先从时代背景人手,再结合作者的个人生平来分析作品及其艺术特征。
这种教学方法程序化严重,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够,往往带来的效果也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满本记”,知识得不到灵活地应用,就更别提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领悟及审美意义的追求了。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文学课的手段可以丰富多样。
利用幻灯片、投影仪、录像机、教学光盘等都可以增加文学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生动、教学效率高等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观看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录像片段,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物、场景用图片和影像的方式呈现,生动、有趣、直观、高效。
9.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篇九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
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
通常来说,“文学史+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
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文做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平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62)。
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
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
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
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
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
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
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
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度
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从古英语文学开始授课,但是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畏难情绪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
比如“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苗渝萍,:166);另一方面,除了优化文学读本以外,应当注意文学教学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
因此在文学课上,有必要用浅显的文字简要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新批评理论,在英美小说的讲授中,适当引入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等,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益处。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参与性
教师应自觉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笔者在教授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时,曾让学生对其《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以“扫烟囱的孩子”为题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方式。
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敲诗句、琢磨内涵,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己被拍成了电影,同时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素材繁多,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效果良好。
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配合文字内容添加音乐、声响、色彩和图片等营造美的`意境。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及课件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一目了然,更生动,更立体化。
另外,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课后提供了信息扩展,通过网络资源,尤其国内外一些较好的文学学习网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开拓思维与想象,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英美文学课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的原则。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谈到的部分实践教学在课堂完成,例如开展研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理论思维的能力;针对某部作品可以开展工作坊(workshop),收集、选编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文学课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
例如以演剧或诗歌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或者欣赏英美文学名著电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英语听力;在适当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
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在课外组织他们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改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度,使这门课程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1)
[2]陈开顺,语言能力与认知模式自动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10.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
[关键词]本土文学、古典文学、渗透
中国分类号:I2
2014学年看的书不少,但是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美国语文》,它让我大大的开了眼界。作为一本美国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它与中国语文的教科书有太多不同的地方了,我这里只谈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设置。
先说中国语文的课文,其设置和编排顺序是根据文体来分类的,或者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应用文等等(此分类多在高中教科书),或者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此分类多在初中教科书)。而《美国语文》的编排却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它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发展史分成了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每个主题下的课文则选自这个时代里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在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讲解着那个特定的时代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文学的变迁和发展。
拿到《美国语文》,映入眼帘的是封面那一行写着“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著”的文字,心里不禁联想到咱们的教科书封面写着的“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实在有点佩服人家美国人的大气。接着看目录,给我最大的冲击的是它的选材,所有的课文都是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这一下,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美国人的勇气。读中文系的人都知道,美国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史的地位是何其的单薄呀,但人家就是敢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科书里只收录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学作品。我们这些中国语文教师在佩服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人家这样编著教材的目的何在呢?
我想,美国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应该会让学生阅读相应的外国文学作品吧,再不成,美国的大学也会有不同国家的文学阅读课程设置。所以,这样来编著高中教科书,就不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了:其一,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那尽管不悠久,但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其二,让学生为自己国家的灿烂文明而自豪;其三,增强学生的本土归属感;其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热情。这些情感因素尽管和智商无关,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思想素养,这些情感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想到这,我又不禁联想到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我想,教完五册必修和至少五册选修之后,能不能达到以上所说到的那些效果呢?或者说,在学完了那些课文后,对于以上所罗列的这些思想素养,学生们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呢?
从《美国语文》对本土文学的高度推崇中,我们反过来对中国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进行一个小小的统计。(以粤教版的语文必修课本为例)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有17篇,中国现当代作品有64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48篇。乍一看,中国的本土文学作品总共有112篇,占了总数的86.8%,可是再统计一下,在中国文学史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中国古典文学只占了37.2%,这个数据实在让我颇为失落。不可否认,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不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它们也构成中国本土文学的重要部分。但是中国千年的古老文化,值得品味鉴赏的方面太多了,现当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小章节而已。必修课所选录的那48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比起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实在是显得太单薄了。即使加上《论语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传记选读》(部分)、《短篇小说欣赏》(部分)等选修课的内容,恐怕,也只能把中国的千年文学发展理了一个很模糊的脉络。至于让学生对一些课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阅读、鉴赏、品味甚至评点,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而本人经历了连续三年的高三教学,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就深刻的体会到,高三学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常识实在是单薄得让人抓狂。因为我们知道,除了文言文阅读、默写、诗歌鉴赏这几大题与中国古典文学直接挂钩之外,连社科文阅读、文学类阅读、语言运用甚至作文这几大题,都有可能会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知识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些知识的缺失,至少对学生的高考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的目标不能只立足于高考,更应该要注重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今年重回高一之后,我便计划从高一年级开始,强化学生的中国古典文學知识学习,并打算如果这一年的效果良好的话,高二时,我将继续并深化这种教学方式,希望趁学生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有目的、有规划地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学生无法接触到但是又很重要的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灌输给他们。
整个高一学年,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渗透教学,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在必修课文的教学中进行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不同作品,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广度;二、分阶段地开展不同专题的学习,有选择地把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以活动课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知识深度。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做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通过一年的坚持与努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感悟。下面我就谈一谈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的操作。
一、课文教学中渗透古典文学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陈述的: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博,因此,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这个媒介,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文学的海洋中,学生们便可纵横古今、徜徉中外。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这个“杂家”就应该有所侧重,要懂得精挑细选,把课文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进行归类,或从梳理文学样式发展的角度,或从细说历史名人的角度,甚至从探讨人文、哲学、社会的角度,循序渐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并且“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钻研教材,通过认真分析去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从书本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的青少年从沉迷于圣诞节、万圣节、西方的情人节及西方文化氛围中走出来。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传统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寻找到那种新鲜和快乐。”①endprint
二、分阶段的专题精读活动
活动课最初的设想,是在1994年国家颁布新的课程方案时提出来的,要求教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以外,结合该学科的知识,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活动方式。我认为,丰富多彩的活动类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学生动脑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而我所开设的古典文学活动课,不是研究性学习,不是“选修二”,更不是第二课堂,而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性、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设计,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间的长度可以是十分钟,也可以是整堂课。语文的活动课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与探究,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探究没有答案,但是,却能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甚至包括查找资料、综合归纳、演讲、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课来培养。因此,对于活动课的开展,我从来是不遗余力的。这一届重新回到高一,我又有了开展活动课的机会,于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怎样的古典文学知识的平台成为了我整个学年最为关注的事情。尽管在平时的课堂上,我已经不断地渗透古典文学知识给学生,但这些知识都不能够成为一个系列,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其作用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想要让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那么,专题的活動课就显得很必要了。
那么活动课的侧重点该放在哪些方面呢?在《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考试大纲说明(语文)》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在“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在“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探究”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高考在“古诗文阅读”和“文学类阅读”两大版块的能力要求,我在这个学年所设置的中国古典文学阅读活动课,主要分文言和文学两类。
设置文言类,其实还有向高考方向靠拢的考虑。学生们不喜欢古典文学,主要是有些文章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类,于是,我就把高考的文言翻译和古典文学的学习综合在了一起。整个高一年级,我选择了《论语》和《史记》两本书作为专题学习的资料,在必修一到必修三教学版块阶段,每周一段《论语》的学习,在必修四教学版块阶段,每周一段《史记》的学习。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断句和全文段的翻译,其次是针对该段的一些讨论。因为我所选取的片段都是《论语》和《史记》中最为人熟知的语段或最精彩的章节节选,所以,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反而会有熟悉感,连带在讨论的时候,也能够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设置文学类,主要目的是在于欣赏。刚升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的学习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我不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本书,只是每个学期布置一篇必读书,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红楼梦》,要求学生精读。相应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我尽可能每两个星期就找一节课的时间,播放相关的“百家讲坛”的视频,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小说的氛围中。并且在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学生,在学期末会有一个阅读检测,还告诉学生,只要好好的阅读,好好的思考,这个检测会很好做。有了这么一个期末检测的刺激,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对“百家讲坛”的观看就不敢马虎了,甚至会有学生来找老师讨论小说中的问题,并且在讨论时还可以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而言之,整个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古典文学是贯穿四个必修模块课文教学的一条主线。有了这条主线,四册书仿佛就成了一本书,而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积累也在不断的增加,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相信他们也在积累着对自己国家灿烂文明的自豪感。那么,我想要达到的上面所提到的《美国语文》那种教学的境界,应该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1.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一
一、同字母开头的英语词汇起象征作用,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英语单词是由26个字母不同组合构成的,其中有很多英文单词是以同一英文字母开头的,同时英文词汇中又常有缩略形式,如英国广播公司的英文为“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其简称为BBC,缩略形式只保留了首字母。综上所述,一个保留首字母的英文缩略形式可以表示多个单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例句“Is ________ the house on top of the hill”中, 要选择一个以S开头的英文单词将句子补充完整,如果选择saw句子的意思为:我看见了山顶上的那幢房子。联想语境为:原来可能有雾,现在云开雾散,故而看见了山顶的房子。如果我们选择sell句子的意思则为:我卖掉了山顶的那幢房子。联想语境为:突然急需用钱,不得已只能卖掉房子。本句作为英语练习,通常会给出一定的语境。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缩略词的应用则具有象征意义,对整部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红色字母A究竟代表什么,我们无法从原著中直接找到答案。从故事内容来看,“当局罚海斯特终身佩带A字,显然是指他犯了通奸罪(Adultery), 以此来羞辱她”,但“Adultery”一词在原著中却始终没有出现过,我们反而可以通过小说中其他人的口述知道,“A可能代表‘能干’(Able),代表‘可敬可佩的’(Admirable),代表‘天使’(Angel),等等。”还有评论者认为它代表“爱情”(Amorous),代表“艺术”(Art)。尽管对于字母A的象征意义看法不一,但从整部小说所要反映的主题思想来看,它并非单纯代表通奸罪“Adultery”。作者对海丝特这一人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小说的一条发展线索就是海丝特的道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去理解字母A的象征意义。字母A象征意义的转变过程,由“Adultery”转变为“Able”, “Admirable”, “Angel”……,恰好印证了海斯特的道德救赎过程。当然,霍桑在小说中始终没有点明字母A代表的英文单词,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品味红字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题思想,恰恰体现了作者的高明之处。而霍桑的创作意图得以实现,也正是有赖于英语的字母文字特质。
二、在英文诗歌中常采用部分音节发音相同的英语单词来押韵,使作品更富韵律美和节奏感
与汉语诗歌相仿, 英文诗歌也讲究押韵。押韵其实是一种“使用语音手段的修辞格”。英语作为拼音文字它的读音是由固定的元音和辅音完成的。拼法不同的英文单词可能有部分音节的读音相同, 如dear和here中字母组合ear和ere的发音均为/i/。像这样的英文单词用于英文诗歌中就能起到押韵的效果。比如以下的两段英文诗歌:
One word is too often profaned
For me to profane it,
One feeling too falsely disdained
For thee to disdain it;
One hope is too like despair
For prudence to smother,
And pity from the thee more dear
Than that from another.
——选自雪莱的“To–”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s slant
Success in Ciruit lies
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 Delight
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
As Lightning to the Children eased
With explanation kind
The Truth must dazzle gradually
Or every man be blind–
——选自艾米莉·迪金森的“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这两段诗分别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和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作品。第一段诗每行结尾的单词profaned, it, disdained, it, despair, smother, dear, another, 都在结尾音节押韵,分别为/d/,/t/,//。第二首诗行尾单词slant, lies, delight, surprise, eased, kind, gradually, blind中, 除第七行外,其余均在结尾音节押韵,分别为/t/,/z/,/d/。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颇费心思,字斟句酌,在选词达意的基础上,力求诗文韵律上的美感,节奏感更强,读来琅琅上口。看来,英语词汇的合理应用,能使英文诗歌达到音义的和谐统一。
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变得内涵丰富,微言大意,使作品形式简练,而意义深远。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语言驾驭能力强的作家,往往不会使用过多华丽而高难的词汇,而是用简单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涵义,能够做到言简而意深。英国著名作家培根在他的代表作散文《论学习》中就采用了很多简单的英语单词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如散文开头写到“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这里的“delight”本义为“愉快,高兴”,在文中则表示“怡情”,有“陶冶情操,愉悦心情”之意。再如文中有一句“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这里的full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完全的”,而是有“知识全面,学识渊博”之意。由此可见一些原本简单而普通的单词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变得更为鲜活饱满。英语词汇的这种微言大意也让原著在不影响思想表达的前提下,作品结构变得更为简洁而凝练。
参考文献
[1]张颂.语言传播文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2]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0.
12.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篇十二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课时压缩、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课程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如何改变现状,加强和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使之符合大纲对课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创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局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通常来说,“文学史+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文做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品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62)。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如何在文学的多媒体课上加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思考和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造成目前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乏。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大纲》中提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的目的是“促进语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文学课的参与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文学课的趣味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度
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从古英语文学开始授课,但是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畏难情绪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比如“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苗渝萍,:166);另一方面,除了优化文学读本以外,应当注意文学教学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因此在文学课上,有必要用浅显的文字简要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新批评理论,在英美小说的讲授中,适当引入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等,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益处。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参与性
教师应自觉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笔者在教授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时,曾让学生对其《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以“扫烟囱的孩子”为题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敲诗句、琢磨内涵,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另外,文学课程的作业形式也应尽量做到多样化,课程论文是常见的形式,这样可以为学士论文的撰写打下较好基础。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受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还可以采用口头陈述、诗歌朗诵、名剧片段表演、模仿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己被拍成了电影,同时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素材繁多,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效果良好。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配合文字内容添加音乐、声响、色彩和图片等营造美的意境。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及课件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一目了然,更生动,更立体化。另外,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课后提供了信息扩展,通过网络资源,尤其国内外一些较好的文学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开拓思维与想象,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英美文学课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的原则。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谈到的部分实践教学在课堂完成,例如开展研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理论思维的能力;针对某部作品可以开展工作坊(workshop),收集、选编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文学课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例如以演剧或诗歌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或者欣赏英美文学名著电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英语听力;在适当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结合课程教学,对一些较难的内容、对学习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或对今后学习有提高意义的内容用讲座的形式、用例证进行阐释,以答疑解惑、开阔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在课外组织他们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改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度,使这门课程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Pumfit,C.J.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Shanghai[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
[2]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陈开顺,语言能力与认知模式自动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4]范谊,苗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傅修延,杨正和,沟通与超越: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M],广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7]王守仁,赵文书等,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
13.英美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 篇十三
在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我们必须具备的。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其他外语文化时既要保证本土文化不被腐蚀,又要对其学习的目的语文化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我国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其他语言,也有机会去了解它们的文化。
通常,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我们开设的日常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但是,当前的教学工作令人担忧,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开展了较多的实用性英语,也称为专业英语,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
而且当前的大学也注重英语等级考试,高校学生常常为了应对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学习英美文学。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有两个,即实用性与交际性。
教学的文化内容,不仅要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材料的真实性,更加重要的是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他们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语言功底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也偏弱,他们只能认识英美文学的表面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传授,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的内涵本质。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它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1.提高英美文学课的地位
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英美文学在高校中逐渐被一些实用性英语课程所替代。
这样的状态使得英美文学处于下风,许多学生都不去学,甚至都放弃了这门课程。
目前,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太少,有一份关于全国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调查报告表明,“70%的高校都减少了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其中5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
英美文学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美文化的.底蕴,因此,增加英美文化课的教学课时势在必行。
2.加强高校师资力量
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通常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美文学的独特魅力。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成功。
我们可以开展文化交流会,让教师充分地进行知识交流,不仅可以加强教师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还可以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
3.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授的作品多是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虽然其阅读欣赏价值很高,但年代久远,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反映当今的英语国家文化现状。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需研读现当代外语文学作品,使学生从中感受、接触到当代西方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有整体规划,并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和演讲,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文学知识,又可以领悟到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提升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西方语言、文化。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洁.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09).
14.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一、英语阅读的意义
英语阅读, 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欣赏英语国家的的语言风格, 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 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对英语不再感到乏味,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了解英文背景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英语,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综合能力。另外, 不管在课堂教学, 还是考试中, 英文阅读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 英语阅读往往被视作学习应用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常常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只有在英文作品背景下阅读,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二、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 深入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缩影, 能更好地反应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深入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对于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有重大意义。在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熏陶下, 学习英语, 便会迅速理解语法的特点和领会语言的魅力。英文作品所涵盖的历史背景, 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字意境, 从而引申思考。引导学生去多读一些经典的英文作品, 使学生能更多的去了解、体会西方的文化和风俗, 并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培养学生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阅读的习惯,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会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英美文学涵盖了大量的单词、语法、写作方式等,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学生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经常会碰到生单词, 这就可以通过查字典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 便于以后的阅读, 同时可以掌握单词的运用。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学习作者写作的技巧, 背诵经典的英语词句, 可以培养英语的语感, 逐渐形成英语的思维逻辑。英美文学作品比一般的英文作品所含的单词、语法、写作方式丰富很多, 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中, 会不知不觉汲取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比如, 当遇见新单词、词汇、语法, 学生会通过和老师交流或者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些新事物,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教师只需进行引导和寻找更多适合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素材, 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突飞猛进。
3. 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是学习英语的重要路径。懂得积极思考的学生, 才会将所听、所看、所学进行消化。这种“消化”的过程,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教师可以使学生与文章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的互动交流。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他们所表现出的不解, 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让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 全面的掌握文学知识, 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考模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阅读思考,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风俗, 通过评论和互动,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及目的, 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措施
1.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辨能力
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学习, 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考和分辨能力, 学生会很容易产生被西方文化同化的现象, 不能很好地学习到文学中优秀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理解, 是学生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得到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文学作品的学习是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 在阅读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 得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提高自己的素质。
2. 掌握足够的词汇量
仅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仍然远远不够,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积累足够的词汇量。即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在阅读时存在盲区, 不仅阅读效率低下, 还浪费了时间, 久而久之, 就会给学生的信心带来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所以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就必不可少。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 遇到新词汇和新单词, 往往会比单独出现的单词和词汇更加容易记忆。在阅读中, 学生可以利用构词法、联想法、归纳对比法记忆单词, 能够逐层加深扩充词汇, 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学作品的语境中记忆单词, 不会感到杂乱无序, 会更加记忆深刻,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阅读技巧
学生在具备学习兴趣的前提下, 会很快进入到英语的学习当中。但同时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首先,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 要留意具有评论性质的语句, 这些解说或评论会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 阅读时要善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最后, 就是要对生词按照中心思想进行猜测, 多数学生遇见生词直接放弃或查字典, 从而降低了英语阅读效率和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猜测单词有多种方法, 如看词的构造, 找出文中生词相近的词或者相反的词, 或者查看在破折号后面给予解释的句子, 等等。
四、结论
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的提高,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以及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英语难的观点, 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学习英语国家的写作方式, 把中英文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春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 2008, (03) :72-75.
[2]王宇敬.浅谈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 2013, (36) :147.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08-27
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07-04
英美文学入门07-29
英美文学介绍10-11
英美文学书目清单06-15
英美文学论文答辩08-28
英美文学选读论文10-06
10周英美文学鉴赏07-03
英美文学教育助力大学生素质培养10-25
教学反思汉语拼音对孩子的重要性--李英美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