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10-07

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共18篇)

1.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科学的教学工作,由于低年级儿童教育特点,我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新教材,我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能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我刚执教科学才一年,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我觉得有的放矢。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注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课以老师讲授为主,介绍科技发展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等;有的课以活动为主,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有的课要以学生搜集资料为主,在课上互相介绍自己的收获;能做实验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更多教师工作总结网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评价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结果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又要关注学生课上表现,如回答问题流利、简明,能用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课上听讲、做笔记情况等,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动手实验等。

五、继续搞好实验工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在实验前进行安全和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学生动手制作小水车的过程,拍照记录,让全体学生欣赏和学习借鉴,以达到带动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环境的的变化、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和新成果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习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继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只有继续钻研科学理论,继续学习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认真反思,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2.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据报道, 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4年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从一入学就抱定了继续考研学习的目标, 但上了研究生之后, 便开始觉得未来很迷茫。有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 尚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形成“自我同一性”, 而是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 , 用研究生阶段的时间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埃里克森的解释, “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 解决“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等对自我的主观感觉和意识。马西亚认为, 有两个因素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个是“过去的危机”, 也就是理清各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 顺利渡过对诸如社会角色、职业、理想、信念等茫然或迷惑不解的时期;另一个是“现在的自我投入”, 是指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某一目标而倾注全力。而是否能够顺利形成自我同一性, 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研究生个体心理发展以及在学期间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 对于学校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二、样本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本调查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新入学的一年级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65:1, 党员约占52%, 团员约占44%, 群众约占4%, 有宗教信仰的约占11%, 担任 (过) 学生干部的学生约占28.5%, 有过工作经历的学生约占18%。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 55.28%的同学攻读研究生的目的是继续深造, 33.99%的同学认为这样更好找工作, 3.14%的同学的目的在于转换专业, 3.30%的同学目标不明确, 属于随大流类型, 1.65%的同学是顺从父母期望, 2.64%选择其他。可以看出, 大多数同学攻读研究生都有着相对明确的目标, 但也有目标不明确就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同学。从在学生活状态调查来看, 约76.97%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目标且充满生气, 心情较为舒畅, 约23.03%的同学认为自己得过且过等文凭或心理压抑感觉无聊。进一步, 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 不同入学动机的同学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p值为0.000。如果我们将积极生活状态值设为1, 消极生活状态值设为2, 值越大表明生活状态越消极, 生活体验越差。从统计数据来看, 比起其他入学动机, 目的为“随大流”的同学, 在学生活状态更为消极, 更倾向于“心情压抑, 无聊, 得过且过等文凭”, 均值为1.67, 其次为“父母期望”, 均值为1.40, 有其他入学动机的同学, 更倾向于积极的生活状态, 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想换专业的均值分别为1.13、1.22、1.21。方差分析均值图如下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目标比没目标的同学, 生活状态要更积极。即使是“父母期望”这种并非出自自己, 而是“外加”的目标, 也比没有目标的同学生活更积极。本文尝试使用加藤厚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对此现象进行解释:选择“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及“想换专业”目标的学生, 通常处于“同一性形成地位”, 即在过去的经历中, 已经经历了关于对自己将来发展的迷茫期, 渡过了“危机”, 清晰了目标, 并且现在也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因此处于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中。选择“父母期望”的同学, 通常处于“权威接纳地位”, 并没有很深刻地体验过对前进方向和价值观的迷茫期, 他们所进行的自我投入的方向和目标, 不是经过自己再三深思熟虑由自己亲自选择的, 大多是迎合或接纳父母或社会理念而得来的, 虽然不是自发的, 但仍然接纳了目标, 也有较高的投入和努力, 因此也有相对积极的生活体验, 而“随大流”的学生, 通常属于“同一性扩散地位”, 现在进行低水平的自我投入, 不管是否体验过迷茫期, 是否探索过前进的道路和价值观, 现在处于目标不清晰、未做出什么决定、无所向往的状态, 处于相对较为消极的生活状态。因此, 通过各种途径, 引导研究生探索自己的前进道路, 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改善“随大流”这种“同一性扩散”的研究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来说, 根据期望理论, 在学期间的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态度, 取决于他的期望值的大小 (目标效价) 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值的概率高低 (期望几率) 。作为教育机构及教育者, 重要的使命在于帮助研究生设置合理、合适的目标, 尤其是帮助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设置目标, 并帮助他们达成目标, 在研究生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以确保研究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机构及教育者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 即有效的教育者应该能够帮助研究生明确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 并为研究生清理各项障碍, 使研究生达成目标的过程更为顺利。

四、讨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 应该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 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教育, 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建构所向往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同时努力投入实现之。从理论上讲, 这符合接纳与承诺疗法的核心思想。本文认为, 帮助研究生建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渠道来实现, 一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研究生阶段, 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导师, 导师在指导学术科研的同时, 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且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心关爱学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 在探查学生内心需求, 帮助学生构建强大心理资源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四是提高思想教育等课程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通过引入丰富的案例和多种教学形式, 真正让研究生学有所得。

进一步来说, 鉴于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为了使研究生入学之后有更好的状态, 应该从入学动机入手, 尽可能地从前端源头解决问题。根据中国考研网公布的统计数据, 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收人数为60.8万人, 如果按照调查得到的3.30%%的“随大流”比例, 那么就是约有2万的学生需要接受全面系统地指导, 根据调查结果, 还有3.14%, 按60.8万的研究生人数来算, 约1.9万想跨专业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专业也并不十分了解, 也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指导, 如果按照2014年报考人数172万来计算, 那么“随大流”和“转专业”的考生人数分别达到约5.7万和5.4万。因此, 在研究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阶段, 学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让考生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一种渠道是通过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形式, 让志愿考研的研究生有选择性地到目标院校参加夏令营活动, 对目标院校有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另一种渠道是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教育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一方面连接考生, 为志愿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力求精确定位到推荐导师, 提供更开放、更公平的信息来源, 减少考研究生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连接各个高校各个专业中负责招生的老师、已经入学的在读研究生, 让这些有经验、有切身感受的人士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为考研同学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 不仅仅就研究生考试本身进行解答, 还涵盖考取到校的学习模式、未来的发展路径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进行全方位量体裁衣式的指导。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工作, 探究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的关系, 本研究针对全体2012级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 收回688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91%。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生入学动机与研究生在学状态显著相关, 可为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入学动机,在学状态

参考文献

[1]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2400元呈逐年下降走势[EB/OL].http://news.21cn.com/social/shixiang/a/2014/0907/11/28183685.shtml.

[2]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23 (4) :430-434.

[3]张婍, 王淑娟, 祝卓宏.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5) :377-381.

[4]全国各高校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EB/OL].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37496.shtml.

3.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呢?是因为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在不损坏脑,让脑处于工作状态下,来研究脑中发生的过程,从而使统治了我们长达300多年的笛卡尔主张的精神-身体两元论被摒弃。近十多年来,我们对脑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在这个方面所积累的知识的总和。科学研究的结果使我们认识到:人的精神世界(Mental Activity),或者用学术语言表达为心智(Mind),它包括我们的认知、情感、意愿,以及因之产生的行为都是和我们的身体,特别是脑中发生的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的。虽然脑是物质,精神世界不是物质,脑是脑,心智是心智,它们不是一件事,也不是同样的(在这里我们不愿陷入“一元论”的陷阱)。但是,心智来源于脑,脑是心智的生物基础。

人脑是逐步建构起来的。这个建构过程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一生都存在。但是,脑的主要建构期从出生前开始,一直延续到20多岁,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就是说,后面发生的建构是在前面已经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仅如此,这个过程还是不均匀的,对应着不同功能的脑区和回路,会有先有后地相继发育成熟。而且在时间维度上,对应于同一种功能脑的发育也是不均匀的,存在着发展快速的时间段,我们称之为机遇期或是关键期。人心智的发展有两个年龄段最重要,1岁到2—3岁,和12到15—16的青少年时期(青春期)。而早期发展又会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学习、行为和健康。早期儿童所指的儿童年龄范围并无严格的界定,各个国家的规定常常和所执行的学制有关。在联合国儿基会的项目中包含0—8岁的儿童,OECD项目中也有把0—10岁儿童列为早期儿童范围。美国最大的早期儿童教育学会NAEYC将0—8岁列入范围。在我国一般指0—6岁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以前的儿童。可以把这个发展阶段分成不同的时期:新生儿(0—1个月); 婴儿 (1个月—1岁); 幼儿(1—3岁); 学前儿童(4—6岁)。早期的发展十分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以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还因为许多人感知、语言、动作、情感和认知的关键期处于这个阶段。

长期以来,存在着关于先天重要还是后天重要,即所谓Nature或Nurture的争论。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之间不断发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脑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本世纪以来各国调整教育政策,重视早期儿童发展的原因。既然重视早期发展是基于我们对脑的新的认识,那么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要基于科学研究,基于我们对脑发育的认识,否则会很盲目,甚至做出有害于儿童的教育行为,这是我们当前必须注意的。必须要认识到早期儿童发展不等于就是早期教育,更不是要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盲目地提出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是错误的。

图中显示了人脑的一些发展过程。在出生后最初的30个月里,不仅脑的重量从成人的1/4增加到3/4。而且重要的感知、语言和适应性的发育关键期也处于这个时段。可以大致这样认为,人在理智不能控制时的性格,基本上是在0—3岁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像传统的育儿观那样,只关心儿童的饮食和身体的发展,还应该考虑更多的方面,它们包括:

(1)营养,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传统关注的领域);

(2)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

(3)需要温暖、稳定、积极互动的教养者;

(4)良好的互动的语言环境(听话、懂话和说话);

(5)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模仿和探究);

(6)避免早期的忽视和伤害(防止处于长期慢性应激状态);

(7)增加与同伴的社会性交流;

(8)早期异常发展的发现、诊断和矫正。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发展中,父母(或者是直接养育者)的教养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中特别提出以下的建议:

(1)在儿童和养育者之间需要一种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2)需要合适的环境刺激和引导;

(3)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包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缺乏和教养者之间的互动,不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等。

我们将在下面的几期里逐项讨论这些建议。

4.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学期马上就结束了。科学历来就让老师们头疼,看着科学大全上密密麻麻的试题,很难找到重点,划了这个怕考那个。这个学期,科学教师我认真分析教材,吃透重难点,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

我的做法如下:

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清楚知识点

1、认真分析课题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集中体现,认真分析课题,能很好的掌握知识要点。对于每一课的课题我都仔细的分析,从中掌握知识的相关信息。例如“蚯蚓的选择”一课,我进扣“选择”一词分析,选择什么,当然是对环境的选择了,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当然是黑暗、潮湿的环境了。这一课没有什么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蚯蚓的生存环境。这样一来,这一课的学习就简单多了。

2、抓好每一课的导语

在每一课的开头都有那么几句话,紧扣课题,提纲挈领的引出了一课的内容。我常常从这样的句子中把握课文的重点。还拿“蚯蚓的选择”一课为例,“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一句是紧挨课题的句子,算是该课的导语。一读不难明白自然讲得是蚯蚓的生存环境。

3、给学生划出知识性较强的句子

在备课的时候,我把课文中知识性较强的句子都画出来,反复读王红兵文档

读想想,以知识引领学生的活动。例如第二单元第一课“光和影”,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很大”就是知识性很强的句子,我让学生画出来,反复的读了几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试验,学生的兴趣很高,对投影的理解也很深入,效果真是不错。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教材的重难点就很清楚了,学生背诵的内容也不多,记起来自然轻松,再加上有趣的试验活动,学生对科学课永不厌烦。

多种形式反复训练知识点

知识点梳理清楚了,剩下来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学生兴趣的持续时间比较短,教师的训练方式就应多种多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训练的方式:

大声的朗读

我让学生大声的朗读划出的知识点,就像读语文课文一样,要有自己的理解。同学们一遍遍的读,对知识点内容的理解逐步深入。

认真的书写

考试中不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背但写不到卷子上,错字较多。为此,在学生读后,我会让学生写上一些,既弥补了学生不会写的问题,又变换了一下复习形式,学生不至于疲惫。

围绕知识点出题

在学习中,我大胆让学生紧紧围绕知识点出题,学生的兴趣很浓,出的题也是形式多样,极大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开展科学知识大竞赛

竞赛是提高孩子们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学习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间展开科学知识竞赛,学生积极准备,热情很高,比赛效果自然不错。

教师加强复习检测

学生背得快,忘得也快,及时的复习就显得比较重要。为了促进学生的复习,我在讲新课之前,都认真的对上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提问,有意识的养成学生的复习习惯。出了课前检测,还有周测、单元测等形式,对学生复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5.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科学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因此,课堂中,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操作、讨论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科学学习其实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动动手,在实验中就可以学到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难。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前面讲解书中的概念的东西,学生听着,然后考试时去背,记住便成.然而,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与丰富的参与方式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一学期的指导下,学生养成了动手动脑,仔细观察,从而获得新的科学理念的习惯。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质疑,解疑,甚至再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六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科学课与其他课的不同就在于他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验的活动机会,这是学生喜欢的,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以上是我本学期教学中的一点心得,有了些许的成就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学生的一些习惯养成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研水平也还需要不断地再提高,在总结中反思自己,在努力中提高自己。

6.一年级科学工作总结 篇六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家庭及学生智力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本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科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科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科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点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4.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

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积极参与全国教师专业培训和学校的接力式教研,摸索教育教学特点,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四、不足之处

7.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 肩负着培养垮世纪新人的重任, 肩负着国家民族兴盛的使命, 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睁大双眼, 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把课堂作为阵地, 以阅读教学作为主要武器, 自觉挖掘所教课文的科学含量, 擦亮学生的双眼, 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 明辨是非、真伪, 养成爱科学、讲科学的好习惯。

1 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语文是门基础学科, 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科普文章的教学宣传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就拿初中教材而言, 所学说明文中科普文章就有很多, 如《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宇宙里有什么》、《看云识天气》等, 这些说明文, 涉及范围很广,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大至宇宙小至原子, 内容十分丰富, 这正为求知欲旺盛的初中生提供了一个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天地。教师在授课时, 可适当联系已有的知识及时补充一些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为献身科学、造福人类而努力学习。如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 教师就可以复习《生物》课本中“花的构造和传粉”、“进化的原因”等内容, 还可以做一个小实验, 观察一朵红花在碱性溶液中和稀盐酸溶液中花色的变化, 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 又能使他们深信课文中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 还能养成他们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科普作品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与已有知识接近的文章, 这样既能联系已有知识, 又能循序渐进;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思想方法, 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当然, 科普类文章只是学生学科学的一个园地, 一些非科普类文章的科学含量也是值得挖掘的, 比如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 就可以让学生学习竺可桢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再比如《哥白尼》一文中, 哥白尼的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不惧怕神权, 坚持真理的精神就让学生终生受用。要举的例子很多, 这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了。

2 在阅读教学中, 教会学生区分神话与迷信

有些课文, 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加入了一些神话传说, 这时, 教师应及时点拨, 区分开神话与迷信的差别。

列子的《愚公移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宏伟抱负和坚强毅力, 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对后世具有极大的教育鼓舞作用,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故事的结尾愚公并未移走山, 而是靠“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 真的有神吗?课前的阅读重点, 称之为神话, 它与封建迷信有什么不同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而, 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 神话也就消失了”。我们大可不必把马克思的这段深奥的哲理讲给学生听, 而应帮助学生把神话的结尾与迷信的色彩区分开来。《愚公移山》以神话的形式结尾是有它的特定意义的, 通过幻想,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 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 它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差别。

3 在阅读教学中, 教会学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教材中选用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但是, 这些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封建糟粕, 如宿命论、因果报应等夹杂其间, 如果教者任其自然让学生全盘吸收的话, 久而久之, 势必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而要引导学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红楼梦》历来被称为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一部作品, 初中、高中教材中都节选了部分章节。因阅历不足, 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观念形态显得较为薄弱, 在阅读时, 有些学生虽然敏捷地捕捉到作品的某些意蕴, 但往往把握不住整体, 钻进牛角尖而跳不出来的情况常常会发生。所以, 我们很有必要对学生指出《红楼梦》虽然是一部不朽之作,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书中虽然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 但又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虽然不满于封建统治, 却又找不到斗争的出路, 使得作品中掺杂着虚无主义的色空观念和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思想。交代了这些, 学生在阅读时的思维之结才会解开。

再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进步性不言而喻, 但封建性的糟粕, 如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 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等在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这种文学批评式的阅读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似乎偏高了一些, 但长此以往, 会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科学的世界观非一朝一夕形成,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只是其中的一种途径, 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坚持不懈, 定能给学生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

摘要:简述语文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以及如何才能给学生一双慧眼使其明辨是非。

8.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学会倾听”虽仅有四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保持谦虚认真的态度,明确说话人的意思并及时应对,以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出色的倾听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倾听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行为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关他的事,他们自己无事可做。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那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学习的目的,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多次强调,听与说同样很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值得老师表扬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说:“请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怎么样?”或者“谁还有补充的吗?”“谁还有更好地想法或意见?”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问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学生明确目标,倾听的成效就提高了。

二、创设氛围,激发倾听欲望

我们都知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有活力的课堂才最有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换教学模式,生动展现科学课堂,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地听,灵活自主地听。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猜谜语、看视频、听音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将科学问题用科学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听的兴趣了。

其次,可以巧用各种教学辅助的手段。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之前,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具,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制作一些标本,准备一些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听,优化课堂教学,使“说”更具感染力,使“听”更具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热情与潜力。

三、适时评价,激励倾听主动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被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积极鼓励,并且大加赞扬,让其在班上起带头作用。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在评价过程中,要更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給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适时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榜样师范,构建倾听平台

学会倾听,这就需要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能力训练:

1.教师应给孩子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能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细化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明确提出学会倾听应做到哪几个方面: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上课,还是听同学们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情;二要耐心,要听完别人的话,不随便插嘴,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听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学生说得好还是不好,都要专心听。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老师专心的神情、倾听的姿态等会像胶卷底片一样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仿效。课堂上我常常和善地提醒学生:“听他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反复强调之后,孩子们一般都能等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理解,思考同学的发言。即使这个学生的发言中有错误,其他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时,我也会用手势或眼神提醒他们耐心等待,这样他们再发言时就多了几分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3.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科学教学中,有的某些新知识学生已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时因为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就非常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篇九

杨春山

一、情况分析

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由四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学生认知与发现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五官”兄弟共三课:

1、“五官”兄弟,2、观察水果,3、不一样的豆子;第二单认识小动物共3课:

1、兔子,2、金鱼,3、蚂蚁;第三单元我在哪里共3课:

1、我的前后左右,2、太阳和东南西北,3、逃离冒险岛;第四单元磁铁“魔法”城堡共3课:

1、磁铁小屋,2、磁铁游戏3多种多样的磁铁。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六、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进度表

第2—4周: 第一单元

第5—9周: 第二单元

第10—14周:第三单元 第15—18周:第四单元

10.一年级科学的教学计划 篇十

一年级科学的教学计划

1一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九个单元:科学家的故事、植物、动物、资源与环保、气象与科学、科学与幻想、科学与生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一年级科学的教学计划

2一、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 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方案

1、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

2、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主体对自我既往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判断与思考。

五、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课题组计划。

2、制定个人教学计划。

四月份

收集相关资料和经验,互相听课,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五月份

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六月份

1、归纳收集资料,检验实验效果。

2、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3、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一年级科学的教学计划

3一、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和分析

《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教学要求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这四个单元组成。

1.“植物”这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2.“动物”单元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3.“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等材料的物理性质。

4.“水和空气”单元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瓶子、脸盘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关于水的资料,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三、具体措施

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课程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2.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地看成一个整体。

3.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能力。同时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4.注重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辅导后进生立足于课堂,并为他们多提供实验的机会,促使他们去动脑、去学习、去练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自己在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5.拓宽学生知识面,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利用时间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充实学生的课堂学习。增加学生亲历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

四、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科学的教学计划

4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经过学前教育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真爱生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

2、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知道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认识噪音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4、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能按材料对物体分类,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溶解、传热、沉浮等)能将材料的特征和用途想联系起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温度的改变可以使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养

1.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

4.培养学生能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设计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11.一年级拼音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一年级;拼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02-02

一年级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幼儿的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喜欢游戏、活动等。可是上了小学,小学必须是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大家都知道,汉语拼音只是作为识字的工具,本身没有意义,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显得枯燥无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验着一年级的语文教师。

一年级教材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常用字等内容,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用的。

一、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1.让孩子听故事,“顺便”学拼音。在前辈的教学实践中,各种关于拼音的故事,对我们孩子的学习同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大可依样画葫芦,当然亦可自己“创作”。如学习a、o、e,我按照课本中的小女孩早晨唱歌练嗓,编了个故事:小女孩,爱唱歌,清晨早起去小河,张开大嘴aaa,小鸟听了笑呵呵,公鸡打鸣ooo,白鹅乐得eee。

2.设计生活情境学拼音。教学鼻音“anang、eneng、ining”时,因为这三组韵母的读音是学习难点,我便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

先安排六位“客人”——胸前戴有an、ang、en、eng、in、ing卡片的六个学生。然后对孩子们说:“今天来的这六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差别”。接着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anang、eneng、ining。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进门,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anang、eneng、ining的认读。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anang、eneng、ining的认读。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生活气息深厚的课件,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学汉语拼音,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儿童的天使”。在拼音教学中,有趣的游戏可让学生枯燥的拼音练习变得充满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可以使课堂“动”、“活”起来,让学生乐于学习汉语拼音。以下试举几种游戏例子:

1.打扑克游戏。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声母、韵母的扑克牌。游戏规则:一学生出写有声母的牌,另一学生出写有韵母的牌,两人同时出牌。谁先拼出由两张扑克牌组成的音节,这两张扑克牌就归谁。最后,看谁手里的扑克牌多,谁就赢了。

这种扑克牌玩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2.拍手游戏。小学生活泼好动,可以借助拍手游戏进行拼音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拼读音节是拼音教学的重点,需要大量的训练量,方能达到准确拼读的要求。但是,重复拼读的过程是很枯燥的,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拍手游戏,让学生在一定的动律中完成拼读的训练。如新教材《汉语拼音14》课,第二部分是声母和ang、eng、ing、ong拼读音节的练习,就可以借鉴音乐课上的节拍教学,让学生按四二拍的节奏,一边拍手,一边练习拼读。(此项游戏可以一个学生边拍手边拼读,也可以两个学生对拍)

3.游戏“找朋友”。把教室里的一些物品如讲台、桌子、书本等,用拼音的形式写成音节卡片,放在讲台上,先请一个同学上台拼一拼卡片上的音节,然后一边唱着“找朋友”的儿歌,一边帮拼音卡片找朋友,找到朋友后把音节卡片贴在相应的物品上。

游戏的形式还有很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变单调呆板的拼音教学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拼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三、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小手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字母,用纸制作拼音卡片等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触手可及,让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开拓了思维。

四、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以在语文的拼音教学中有意识地联系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再现,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基础上,学习和拼音有关的知识,如学拼音:guakuahua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课件中制作了一个西瓜、一个人竖起大拇指、一朵鲜花。然后让学生先试拼上述三个拼音,如果拼音有困难时我就加以引导,当学生们能准确拼读时,我就在大屏幕中展示以上课件,让学生们把“瓜”“夸”“花”三种事物的相对拼音拼读出来,这样学生对于拼音的理解就在此基础上多了一个物象:gua那是一个瓜,相同地:kua——夸、hua——花。这样拼音在孩子们的心中,就不再抽象了。

五、通过各种比赛,寓学习与竞争为一体

比赛能让学生好胜的心理特质在课堂中得到极好的发挥。在课堂上巧妙地增设比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

比赛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多,如:接力赛。方法是:制作三份分别写着不同的声母、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卡片。把参加比赛的学生分成三个组,要求第一组第一个同学把手中的声母卡片选出,然后第二个接下去,依此法第二组、第三组分别选出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比一比,看一看,选对的更多的那一组就算是获胜者。

另外,还可以采用夺红旗比赛、按组抽样比赛等形式进行拼音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在拼音教学方面的努力程度和教学效果如何,对孩子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关系极大。如果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利用教材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为学生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若能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也算是对本职工作的一份奖励吧!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三步曲[J].小学汉语,2006,(9).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例谈[J].新课程,2009,(6).

12.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探究及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课改中对探究作出如下解释: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 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才可能形成更强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改变原有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中, 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自古以来便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是通过不断的反问引导学习者自我检讨, 在检讨中探究自己知识体系以外的未知领域。韦钰院士也曾指出:“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序性的练习, 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 无疑是当今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

在科学课上,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师生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原来小学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枯燥的教、学生乏味的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是, 当前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对探究性教学内涵的真正理解, 在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使科学探究教学往往不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活动流于表面, 有名无实, 盲目模仿。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探究性学习才能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就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为例, 分别谈谈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置“问题串”

教师在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观察蜗牛的活动, 为学生准备了一连串的问题, 例如, 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蜗牛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蜗牛有没有嘴巴?蜗牛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下面, 你们就做个小小科学家, 来探究蜗牛的奥秘吧!

老师以“问题串”的形式, 连续的设下了这么多问题来让学生探究, 老师“给予”的这些问题, 学生一下子难以消化, 教师以为这样就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即“探究性学习”, 然而, 实质是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 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学生们被束缚在预设的“问题串”中,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的能力, 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教师预设性的问题下进行探究就很难有生成性问题产生, 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 所以这样的“问题串”不属于探究性学习。

2.教师发出“指令性”操作

一位教师在“蜗牛”一课中, 在探究“如何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时, 有学生说可以用醋。这时老师及时引入“好,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出示的操作要求来做一个实验, 然后得出你的结论”步骤如下: (1) 把自己手中的小乌龟放在玻璃瓶里; (2) 在小烧杯中倒入少量的醋; (3) 拿出棉签, 浸入倒出的醋中; (4) 用沾有醋的棉签, 接近蜗牛的触角, 仔细观察, 蜗牛会缩回它的触角。下面给你们十五分钟时间进行探究这个问题。

有些教师总是提前为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也常会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干预, 甚至学生稍微有的一点创新想法也不容尝试, 一定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步骤, 而且常常为学生进行演示, 这其实已经不属于学生探究, 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在做, 在教, 学生已经不是探究的主体, 失去了探究的实质意义, 探究就流于这种形式, 而达不到真正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也实现不了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高度统一。

3.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在“蜗牛 ”一课中 , 当探究“ 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食物,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给小蜗牛喂食, 观察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可以自由的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食材 , 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 探究 , 苹果 , 鸡蛋, 话梅, 口香糖, 青菜叶……不管蜗牛喜不喜欢吃, 都往蜗牛嘴里塞。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自制力很差的学生便开始聊天, 讨论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其他话题, 同时也影响正在认真探究的其他学生。

老师的放任自流和学生的盲目探究, 导致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不到乐趣所在, 探究的方法也难以提升, 探究成果也得不到共享和内化。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老师对新课改中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要保证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的误解。

4.学生参与“流于形式”

当教师对《蜗牛》一课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分配小组讨论问题后, 在讨论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是简单讨论几句就草草收场;有些学生只是在一旁独自学习, 并没有参与到小组谈论中;有些学生虽然在一起讨论, 但讨论的话题和主题无关。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参与并不均衡, 小组合作交流便成为优等生或较外向的学生“表演”的舞台, 他们抢先发言, 争着表现。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默默地坐着, 或“袖手旁观”, 或“坐享其成”, 很少参与或根本没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原因分析

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老师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理解存在误区。从学生角度讲, 学生并没有达到探究性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 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教师方面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从而会大大的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强调要终生学习, 也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自我控制能力简单的说, 就是控制自己想做但不能做的事。学生面对这样新型的探究活动会感到不适应, 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同时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 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行为冲动, 思想偏激等现象。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 对于教师来讲, 要想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将对探究性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师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发展, 探究性学习将不断向学科课程渗透, 成为各学科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实践中, 探究性学习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或把探究性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 这样就不可能全面揭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 既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那么教师也就没什么作用可言;探究性学习既然如此注重过程, 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授和评价的角色就失去了意义。于是, 有些教师就按照一己之言由过去的“一切皆管”变为现在的“一切不管”, 以为这便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虽然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 但是也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 我们要把握住师生的角色, 即“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如果教师放弃指导, 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走经验主义道路, 从而也得不到科学的探究结果。为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四、对策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生也许很难清醒的意识到, 或者即便意识到, 也很难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好行为, 因此,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 把学生引向科学正确的方向上。要想适应这样的科学教育改革, 作为教师, 不但要要努力克服现实中自身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 而且还要尽量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合作流于形式, 不积极参与, 以及不善于倾听等问题, 才能规范教学秩序,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 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科学课上, 小学生通常会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但是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内容,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产生不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所以, 如何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抓住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来引起学生对探究该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魔术法等创设学习情境, 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而不是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供学生参考探究。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愉悦感时, 就会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

然而当学生们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时, 这就会引发学生说出的问题肆无忌惮, 形形色色, 漫无边际, 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

然而, 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相统一起来呢?

首先, 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结出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实质。比如, “把蜗牛放在水里会淹死吗?”“哪些地方可以抓到这种蜗牛?”“我怎么抓不到这么大的蜗牛?”, 这三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问及蜗牛的生活环境, 这样使得问题更明确并且具有针对性。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那效果会比教师自己总结归纳更有价值。

2.探究性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在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过程中,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指导的作用, 要以学生为主体, 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蜗牛的反应情况, 体验科学乐趣, 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指令”步骤, 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 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

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也是学生们亲密的伙伴, 探究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 但是不能取代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过多的干涉, 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以高科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

同时, 教师引导也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 当学生生成具有创造性的一些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明确自己接下来的探究方向, 摆脱此时的探究困境。总之, 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探索, 去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自控能力, 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操作性很强, 因此, 学生在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合作很重要。但是, 在日常教学中, 小组合作往往会只流于形式, 并非做到真正的合作。因此, 既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 又要解决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要想使合作不流于形式, 教师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即可, 而是要在实验探究活动前, 应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合理分配, 使每个组兼有各层次的学生, 这样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同时, 在活动中, 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一定的活动任务, 担任一定的角色, 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任务, 落实各自的职责, 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 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 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 都有组织本组活动、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发言的机会, 这样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兴趣,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合作学习, 积极参与, 又不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强化目标导向, 动态把握课堂, 教师要适时指导, 避免学生盲目探究。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 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让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 而是要以目标为导向,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以后, 学生才会有目的的去发现问题, 探究未知。但教师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适当, 要让学生力所能及。由此也可以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蜗牛”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来分析当今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

科学的进行探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科学学习方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联系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设置合理的探究计划,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探索感悟和实践体验的创新性。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因此, 我们需要正视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这些问题, 努力的尝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更合理, 更高效。

总之, 探究之路, 贵在坚持, 重在微妙。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M]1999

[2]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07:23-26+32

[3]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5.51.

[4]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肖龙海, 苏正旺.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 2004, 02:85-89.

[6]张道祥.当前探究性学习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探索, 2004, 06:17-19.

13.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1、2、认识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

能够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3、能够使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周围物体所处的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使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周围物体所处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分别写着东、南、西、北的四张大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你知道校园的大门朝着什么方向吗? 那么它的前、后、左、右都有什么物体?

总结:看来,我们用前、后、左、右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可能会由于我们观察的方向不同而有不同的描述。

2、我们怎样可更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二)展开科学实践活动

1、你观察过吗?早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傍晚,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

2、学生描述。师帮助整理语句。

3、我们知道太阳东升西落,也就是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在西方落下,这一生活经验可以告诉我们“东”在哪里,“西”在哪里?

4、引导学生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辨认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4、认识其它方向

出示儿歌:早晨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你能通过儿歌的提示,找到其它方向吗?

请生上台辨认,师点评

5、引导学生了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14.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一、基本情况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这学期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五)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二、存在问题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15.小学一年级教学小策略 篇十五

一、巧用座位排好队

新生刚入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排队, 由于他们才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甚至一些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 排队的意识及位置概念很模糊, 活动的随意性很强, 经常是教师吹响哨子他们也没有意识站好队, 依然打闹。因此, 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促进学生快快站好队。

1.排队出教室

刚开始上体育课一般是由体育教师进班带队或者班主任送学生到操场, 而且班主任一般是按照身高排座位。为了便于学生记牢队形我采用了按座位排队的方法, 即座位与站队的位置一致, 如一、二组的第一名手牵手站在一起作为第一、二组的排头, 坐在他们旁边的两名学生手牵手站在他们的后面, 依次这样站下去, 四路纵队很快就能排好。运用这样的方法站队既简单又便于学生记牢, 在我所教的班级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记住队形, 效果较好。

2.整齐到操场

由于学生是两两牵手出来的, 站纵队时就能很容易记住自己左右的同学, 而前后的同学则是自己的同桌或是前后桌, 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能很快记住自己的位置, 这样教师整起队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骨干作用很重要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采用激励法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向他们宣布每组要选一名表现最好的同学做小组长, 小组长可以帮助老师管理这一组的同学。这样学生们个个都愿意表现自己, 我就会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同时对小组长的人选也会不定期地更换, 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好胜心的驱使下, 小组长会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优势, 越学越卖力;其他学生也知道应该怎样做才会得到教师的肯定, 从而在相互学习、竞争中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三、以身示范激兴趣

教师的讲解、示范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 教师的示范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很重要。在进行《球儿乐》单元教学时, 我先通过熟练的原地运球、行进间上篮的动作示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是男生立刻对我很“崇拜”, 我便适时加以引导, 告诉他们要想和老师一样熟练地控制篮球就必须从基础的练习学起。然后就从左、右拍球开始, 教他们逐步学会动作。但毕竟学生还很小, 自控力还很差, 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比较短, 面对相同的练习一会儿就会厌烦了。这时我便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让学生和我比一比, 有时我会适当地让学生赢几次,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再运用语言加以激励, 使学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

四、多用道具上好课

16.浅谈一年级写字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写字教学;一年级;兴趣;习惯;能力

写好汉字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功能。然而,怎样指导一年级学生把字写好呢?

一、耳闻目睹,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但非常爱听故事,因此,在习字课上我就给他们讲大量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如“王献之练墨三缸”“怀素字透木板”“颜真卿习字到老”等来教育他们。这些故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是练字的生动教材,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写字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在潜移默化中督促学习养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二、规范姿势,养成习惯

俗话说:“练字先练姿。”姿势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书写的质量,还对学生的身体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写字的基本姿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刚进小学的学生由于幼儿园时写字姿势不当,进校后仍喜欢趴在桌子上写字,而且握笔姿势也不正确。针对这一现象,开学初我并不急于教孩子写字,而是先充分利用教材前的习惯篇《读书写字与用眼卫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姿势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的执笔与写字姿势要领。

但习惯的克服和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因此,每次写字前,我总是先要求学生说一遍“三个一”的要求,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姿势,努力做到姿势不正确不动笔。写字时还要加强监督,并及时进行纠正、指导。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教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可以初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精心指导,培养能力

要想写好字,单有兴趣还不够,还应该加强写字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写字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字,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循序渐进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写字也一样,要求过急或过高,往往适得其反。汉字是由基本笔画或部件组成的,因此,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四线格、田字格,了解它们的作用;然后,从基本的笔画入手,指导学生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让每一个笔画都活在学生的心里,这就为写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笔画和基本字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观察、分析每一个字,掌握汉字最基本的笔顺规则和构字特点。通过反复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质量,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此外,还要做好描红、仿影、临帖的过渡训练。

2.注意因材施教

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在《书法教育学》中指出:“书法教育必须尊重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用个别原则来保证这种尊重的存在。”每个学生性格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悟性、学习方法、态度不同,书写进步的程度也不同,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书写作业,因材施教。

3.注意精练、巧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强调的是多练。但一年级学生手指肌肉还不发达,如果只是一味地盲目瞎练、多练,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降低了他们的写字兴趣。因此,在写字教学中一定要追求精练、巧练。此外,在写字练习中还要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将看帖、描帖、临帖、比帖,巧妙的融合,逐步让学生做到会写、善写、乐写。

4.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向师性,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学中教师的导向、示范、激励作用非常重要。平时我总是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并适当讲解,重点指导,将静止的范字变为动态的范写,让学生看到每一笔、每一画的演变过程,感悟运笔要领,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牢固的定位思想,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5.巧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

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方法一直是写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突破难点,通常采用范临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要看得非常清楚很不容易。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大屏幕投影机或大屏幕彩色电视机作为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可进入充分的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产生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这样写字教学中的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四、及时反馈,加强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年级的学生兴趣容易分散、消失,不能持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尝到写字的甜头。此外,我还抓住学生的向师性心理,经常将自己练字的作品给学生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练字的态度,并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练习、一起比赛,学生的练字热情更高。

总之,要使学生写好字,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从本质上搞好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出版社,1992.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7.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七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是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一年级现有一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5人,由于刚入学,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着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大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我们一起学科学》、《我们怎么知道》、《玩中学》、《水》、《工具是个好帮手》五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大自然的特殊现象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教材以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目标

1、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3、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4、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外部的变化,强化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通过学生的看、听、摸、闻、尝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自然;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科学世界带来的奇妙,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初步了解水的特性,感知水的性质。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措施

18.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的植物特征,学会比较和测量,逐步学会用科学地眼睛去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 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方案

1、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

2、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主体对自我既往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判断与思考。

六、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七、课时安排

共计26课时,每周2课时,每课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教学重点:多了解生活中的植物。

教学难点:会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并简单的说一说。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兴趣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植物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引入新课。二.探索新知

1、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让学生说一说。

2、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3、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简单说说植物特征。

4、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让学生先观察,互相说一说,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指名回答。

5、拓展思考:塑料花是植物吗?

三、巩固练习

找一找课件中哪些是植物?哪些不是?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回家种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并记录成长规律。

六.板书设计

第1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植物:叶,茎,根

长在土里,需要阳光,能结果,第2课时

填写活动手册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课

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大树。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大树。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5、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说一说生活中的植物。二.探索新知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观察课本上的植物,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那些地方看见过这种植物? 它是什么样的?观察它的茎和叶?

三、巩固练习

1、简单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

2、拓展练习:观察一棵树,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回家画一种你喜欢的植物。并简单说一说植物的特点。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

观察一棵树

观察大树 描述大树

第4课时

上一篇:幼儿园3至5年发展规划下一篇:示儿陆游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