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共13篇)(共13篇)
1.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一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仙游县榜头学区:李志刚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自主探的机会,放手让学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瀑布》这一课时,要学生背对讲台,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想这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的惊骇浪。”有的说:“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这时,教师说:“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犬的声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转身看录像。”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转身来看瀑布,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读诗歌第2、第3两节。“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背着讲台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瀑布伟大景观的欲望的。为了解瀑布的景观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转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鸟的天堂》群鸟齐飞、众鸟齐鸣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你们喜欢写鸟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我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它使我想象此时此境,鸟儿飞得很快,看不到鸟儿的具体形态和数目,只能听见它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样写非常。”有的说:“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的、有的站在枝头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很多,我见都没有过。”另一个接下说:“我也喜欢这句,从叫、飞、扑这几个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我觉得鸟生活得很快乐。”还有的说:“我喜欢描写小画眉的那段话,那只小画眉样子真可爱,叫声非常悦耳。”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穷人》一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如果不写“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这一段,文章一开头就写桑娜发现邻居寡妇死去,把两个孩子抱回抚养如何?这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
[1][2]
2.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二
一、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喜欢英语课
学生对学习的渴望, 来自于被爱的需求, 自主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老师要想办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要热情、乐观、和蔼可亲的情绪影响学生, 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
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英语
老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世界上46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 (20亿人 ) 在讲英语, 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五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用英语书写, 英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英语也是互联网的行业语言, 不懂英语就无法学习别人的现金技术。
三、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说, 好之者不如乐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会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 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师的教学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从初一开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每章节的内容, 要掌握音标的读音和运用, 要掌握好单词关, 注意知识的联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1. 拼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是培养其英语自学能力的立足点。针对不少学生在记忆单词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抓好拼读这一关,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 逐步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 逐步培养学生以后在拼读方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2. 词汇记忆方面
单词是我们中国人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 只有扫除词汇障碍, 学生才得心应手地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规律记忆单词。比如: (1) 用实物来记忆单词。 (2) 利用图片记忆单词。 (3) 利用简笔画来记忆单词。 (4) 利用单词的趣味性来记忆单词。
3. 语法学习
我们学习外语, 语法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首先从情景入手, 如:学习现在进行时的时候, 让学生说自己在干什么, 同桌在干什么, 大家都在干什么。其次, 让学生在语言现象中发现语法。再次, 通过背诵例句、谚语、听歌曲记忆语法。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们在小学时, 英语课不受重视, 需要中学教师一环紧扣一环, 严格要求, 逐步使他们养成学习习惯。具体如下:
1.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 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预习可以减轻课堂上学习压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结合, 又能让学生提出学习上的疑难点, 自己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目的性强, 减少了盲目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开始时, 抽一些时间引导学生怎样预习, 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 拟定学习提纲, 要求他们从单词、短语、语法方面入手, 借助工具书解决大部分问题, 弄不懂的问题留在课堂上解决。
2. 课中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听课时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做些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 启发式:新课标教材每一课后都有“Discover Language”部分, 这是一种新的语法教学方式。通过典型例句和简明扼要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找出语法规则,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2) 讨论式:有教师提出提出话题, 学生讨论问题, 而教师则在各组之间走动, 提供咨询。 (3) 采访式:采访时一种交流, 也是合作, 它是一种两人之间或两人以上进行的面对面的问答式交谈形式。
3. 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时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所以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 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知识能被掌握得更扎实。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去复习, 复习什么。
4. 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也不要放过, 否则, 问题越来越多, 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外知识拓展
现在的英语中考加大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 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课后”这个环节, 首先, 教会学生使用英语工具书, 如词典、教学参考书、课文注解等。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他们的想法是好的,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实际存在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只有我们从教者在课堂这个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阵地, 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物理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合作;交流;评价
新课改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辩论争鸣,学生在合作探索,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和鲜活。但在这些热闹和自主背后也透露出放任、随意与浮躁,折射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探究——不可冷落了课本
物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工具和窗口,可是不少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了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有让学生翻过书,这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自学难,自学物理更难,为什么?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课本的忽视。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离不开学习主体与课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许有人问:课本都让学生读了,还有什么可以探索的呢?其实。探究学习并不排斥对课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反很需要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来扩充认知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物理老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课本“亲密接触”。
在探究学习中,我们不应“冷落”了课本,而应让学生直面课本,将独立学习引进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在学生直面课本之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索中消除假设,获取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
二、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如何使合作学习不走过场,从形式走向实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有一个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这样几点:(1)营造氛围,激励合作学习的兴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小组合作前一定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2)建立机制,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互勉”的局面。(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必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三、交流—会表达。更要学会倾听
老师问:“这个问题,哪个学生来回答?”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我说,我说……”有的甚至举起双手。当老师指名某一学生回答时,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也大声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应该注意的是:只会表达不会倾听又怎能吸收到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呢?“学会倾听”,博采众长,才能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促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教师也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了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物理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发明与创新,只要能处理好学习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求真务实。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在实践中思考并在思考中实践,我们的物理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自主探究 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 篇四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他燃烧,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学科的本位,淡薄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生长潜力,学生的自我意识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其实,孩子是金子,本就闪烁着光芒。我们要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开掘他们自身的智慧,为课堂有限时空注入无限张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这样,高涨的热情才会有力的支撑学习活动,激情泛起的才智和探索生成的快乐才会不断喷涌。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摆在桌子上,当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了,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自由组合,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提示孩子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认识它们,如:颜色、形状、味道等,然后把你熟悉的蔬菜介绍给大家,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使一节枯燥的识字课开头有了润色,让孩子们用生字卡往实物上贴,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再如:语言交际《小兔运南瓜》一课的教学,为学生营造自主宽松的交际氛围。首先,我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白图意,第一幅图是小兔来到菜园里,摘了一个大南瓜。第三幅图:小兔把南瓜运到了家。第二幅图没有画面,我在空白画的下面用了一个“?”,让学生说这是什么意思,孩子们都争着说:“这应该画小兔怎样把大南瓜运回家的?”这时,我紧接着说:“你们为小兔想一个好办法吧!”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的说:“小白兔正在发愁时,它看见小熊骑车从这路过,发现车轮是圆的,能滚动,从中受到了启发,于是,小兔把大南瓜滚到了家。”有的说:“菜园旁边有一条小河,小兔看着小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把竹排当作小木船装好南瓜划着运回家”„„它们的想象多么独特,多么有创意。这节课我主要是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想象填补空白,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去交流,去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找准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学生解决。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过于急着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拔,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始,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什么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切主题,没有实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同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定格在某些词句上,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并且教给孩子们提问的一些方法。如:对题目提问,对不懂的词句提问,对不明的现象提问„„使学生提问的水平逐步提高,让孩子们不仅爱问,而且善问。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情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也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学生也会变得其乐无穷。如:《潜水洼里的小鱼》中写到:“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像“这一条”反复用了几次,针对这种形式,我引导学生提问,有的问:在乎生命的小鱼是指小男孩捡起的这几条鱼吗?有的问:为什么文中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条呢?有的问:省略号代表什么?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进行了思考,真正领悟到小男孩保护动物的坚定态度,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能提出来,自己也解决得很好。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三、做好自主探究的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世界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切断了与生活的渊源,语文本就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生活的积聚与抒发,绚烂多彩的生活有行、有情、有境,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 老师指出:儿童的悟性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儿童总是凭借他们的感官再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的源泉。因而,我们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空间,为儿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口,扩宽儿童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不应将学生的视野和情感束缚于课堂内,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行语文系列实践活动。
1、课前精心布置,做好小调查工作。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在课前布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答案,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雨点》一课,在学这篇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天为什么会下雨?然后再进行自我展示汇报,学生们探索的热情高涨。展示交流时,关于雨的形成这一自然现象,说得很明白,清楚。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前让学生了解壁虎的尾巴的特点及作用,学习时孩子们说得很全面,有的孩子还了解了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及特点。如:鸟的尾巴可以当飞行器,鱼的尾巴可以当游泳器,牛的尾巴可以当平衡器,鳄鱼的尾巴可以当武器,狐猴的尾巴可以当仓库,松鼠的尾巴可以当交际工具等。他们调查的途径也很多,有的是询问家长,有的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中学到的,有的是从关于科学知识的书籍中查到的„„面对孩子们这种积极探究的举动,我感触极深,可别小看这些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搭建自主探究的桥梁。多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五
贵州省兴义市清水河镇品甸中心小学李贵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
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领略探究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1
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充分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创造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互动互助,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亲自进行过程体验,亲自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
二、通过思维、观察、操作,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
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大胆地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其实,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如《丑小鸭》一课,仅仅依靠文字,学生很难理解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丑小鸭、小鸟等角色,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教师再抓住学生入情入境的好时机,让学生想象丑小鸭的内心世界。这样,生动的情境就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一下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根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说”、“做”,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能够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以“点名说、自主说、分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如教学《草原》一课,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凉抹”,体会到小丘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描述草原的美景,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样的柔美,特别是羊群在小丘下活动,真像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们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
极的兴奋状态。这时,教师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图画,想像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比喻句描述。此时,学生已有了创作欲望,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表达。这样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积极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从而使学生对自主探究形成深刻地体验。
三、提供体验机会,享受探究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造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在低年级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快,另一些学生智力发展较迟缓,如果经常“一刀切”,后进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养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
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表扬鼓舞,要正视学生之间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四、合作交流,深化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来获得知识。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记下学习结果)、“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修正小组同学的错误,讲解正确答案)、“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竟争夺标”的氛围。
五、学教结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归纳,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分类指导,及时进行点拨,耐心细致引导,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合力。
6.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六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
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
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人们常说: 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
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7.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七
一、自主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人是自觉能动的实践主体。这种自觉能动性, 就是人的自主性。因此我们要考虑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一些表征:
1.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 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分界。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外在的, 也有内在的。内在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 对于学生来说, 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 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在自主学习中, 课堂教学目标既有教师预设的部分, 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在课堂中, 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 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 解决到什么程度, 由师生共同来决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
3.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 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4.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 并及时做出调整
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对“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其主要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及时进行自我反馈, 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
二、合作学习——从“个体”到“团队”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团队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在现今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 更需要对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三、探究学习——从“接受”到“建构”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科学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 提出科学的问题; (2) 作出假设或猜想; (3) 搜集证据; (4) 解释, 对证据作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 (5) 评估, 对研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评估; (6) 推广和应用。
不过, 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的对象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 绝大多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因此, 在中学化学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进入情境, 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 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 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学生还要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仔细阅读课本, 认真研究实验, 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资料等。
2.尝试体验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要多读多思考, 要多收集课本内外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这个阶段, 教师需要做点拨提示, 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 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规律, 认识它们的价值。在方法的指导上,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 适时推广, 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体验、实践应当力求充分, 避免匆匆忙忙走过场。
3.表达交流小结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的活动形成结论, 并作交流。教师要组织好讨论, 帮助把结论扩展和深化, 有的问题一时不能得出答案, 可以存疑, 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对于探索的过程、方法、结论, 师生共同小结。有些学习内容还可以拓展延伸。
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 还亲自体验了失败和成功, 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
8.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八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一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地采用激情引趣的办法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通常用的是“情景引入法”“设疑引入法”;二是在教学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自主的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真真切切地由消极地接受变为能动的探求者;三是创设和谐、主动的教学环境,提供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小学生好动、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顺手提取现实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让一高一矮的两位学生上台并排站好,先量出两位学生的身高,然后提问:“高同学比矮同学高百分之几?”进而让学生思考提的问题。高同学比矮同学高百分之几?教师顺势让学生比划,就是高同学比矮同学高出的部分相当于矮同学的百分之几。简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恍然大悟,题目迎刃而解了。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把准备好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把这些纸片折成同样多的两份,然后再展开,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再让学生平均折成四份,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2份是,3份是。在用正方形纸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看谁用的方法多,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生动又活泼,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即使在同一课时中,也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如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质疑,完成小实验,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作为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答疑指导。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才能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求。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到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尽量让地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听、多说、多做、多思,实现耳、眼、口、手、脑同步开启,协调运作,交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让学生广开思路,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究、讨论。良好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也是思维的助推器,以问题为平台,学生的思维才会得以发展。以问题引领数学课堂就是设计一串逻辑关联的问题链来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维价值,利用问题链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提出一些毫无意义、不切实际的问题,那样只会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参与探究讨论,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激发思维,教师再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反思交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诱导、解难、释疑,及时进行调控,使各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把学生探究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教学情况还可采取激励性评价。一般来说,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表扬、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批评、指责会挫伤儿童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评价坚持以个体为主,以鼓励为主,以模糊为主,精确的评价将导致更多学生的失败,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内容,不应侧重于奖励学生的智力,而应侧重于奖励学习的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如果侧重于奖励个人的智力,势必导致那些能力低的学生自暴自弃,能力强的学生骄傲自满,侧重奖励个人的勤奋进取,能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的形成。鼓励勤奋学习,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把合作探究学习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四、尝试合作、探究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深入探索,随着问题的深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答案,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以享受知识为乐趣的过程,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一般地为了便于学生合作交流,我们可以按邻座4人为一组,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1人,这样每组学生由好、中、差相搭配,当然也不完全是从成绩上去分组,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心理素质、年龄特点、智力状况、性别、高矮等等,一切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进行。组内成员有具体明确的分工,首先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学困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每个小组由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常务组长,在4个人中再轮流来当当日小组长,当日小组长主持当日活动,按照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质疑,每次合作探究后由小组长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这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想着做得最好、最完美,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特别是当日小组长能从一个新的高度各方面都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后,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困生也得到帮助和启迪,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关键,探究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如果没有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合作作中介,自主学习就不能深化,探究学习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必须把数学与生活联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思考、讨论、自学、探究的空间,努力创造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9.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九
信息技术的巨大价值就在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交流的快捷与便利。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选项确立的。
一、制定实施方案,改善评价激励机制。
研究课题在经过组织发动,理论学习,培训指导、调查研究以及多次论证等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了比较详细的实施方案。分别从实施背景、假设、目标、方法、步骤、成果、分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将重点目标定位在促进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和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协同发展上。本课题总体目标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学习模式,以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本课题实验探求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模式。
(二)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具体目标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2、获得初步的网络操作、搜集、判断、选择、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自主协作意识和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有:
(一)、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鼓励师生合作学习,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学习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及交互式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和学习习惯、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他们真正地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最佳自主学习方法和最佳自主学习效果。
(三)优化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适合个别化学习的特点,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特色,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新途径,让学生独立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就学科教学、资源整合、课件研制、网页制作等方面分解部分子课题进行具体研究,这一切为课题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题实施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的改善是课题实施的精神支柱。课题开题之初,我们依照上级动态考核细则和学校有关章程制定了课题实施制度,并采用月考核和学期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对课题成员进行综合考评。主要从理论学习常规研讨活动(如例会、上课与评课等)、资料积累和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方面展开。
二、研究策略,探寻最优化学习模式
首先是对自主学习的研讨,课题开题之初,我们曾一直为“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问题所困绕,问题的焦点在于,自主学习到底是指一种学习方式,还是指教学方式。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先生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其意只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加里·D·鲍里奇先生在《有效的学习方法》中这样叙说,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可见,自主学习是指一定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学习,一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自主学习要求我们完成以下几种特别的教学功能:提供关于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学习的心理策略信息。对于如何使用这些策略思考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出清楚的说明。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而应该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先前理解对其进行重新组织。通过训练、对话或者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复杂化,从而将学习的责任转到学习者一方。
通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我们将自主学习的研究重点基本定位在“课堂”范围内,其基本流程初步确定为:以下八个步骤:①、目标定向。②、媒体选择。③、自学。④、自学检查。⑤、合作讨论。⑥、教师点拨。⑦训练巩固。⑧、自评与互评。
关于策略问题的探讨,是研究教育模式的重要条件。从研究模式的条件看,主要有二个策略应给予重视:一是教学系统策略;二是教学整体策略。(1)教学系统策略是整体实验前首先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注意教学系统策略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先决条件。它是为传递教育信息、利用现代媒体、完成教育任务建立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信息、媒体、教材或方案等。实验要想获得满意的效果,实验教师必须采用教学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设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确定目标、内容、媒体、方法、形式等,按照信息接收者的能力来安排和组织双边活动,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整体教育教学,达到预期目标。(2)整体优化策略是整体实验中不可疏忽的一个策略。整体优化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优化和优化整体素质。从控制论的要求看,教育过程优化和整体素质优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包括信息的选择、加工、贮存、传输、反馈、评价和分析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实验教师得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形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利用整体优化的策略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整体素质效果。整体优化策略包括①教学设计策略:教学设计策略是课题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自主学习课题研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重视教育设计,重视素质教育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容含量。缺少这一因素,有可能导致实验前功尽弃。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要求教师要认真进行设计、确定教育目标、用好教育资源、选好教育媒体、考虑教育形式等,避免进行无效劳动。②媒体选择策略:媒体选择策略是整个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新的教育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很大,盲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浪费。只有更好地使用它,其作用才能发挥,价值才能体现。因此,教育过程中对媒体选择应慎重,它是传递教育信息的有力工具,是联结师生的通道和桥梁,是体现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显要技术环境。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情景、教学要求、分别选用或组合选用媒体来进行教学,避免盲目性。③信息反馈策略:信息反馈策略是整体实验中的一个显要环节。教育效果如何?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掌握,它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显要的因素,缺少这一环节,策略研究是失败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组合性、复杂性的信息动态系统,其过程是一个文化知识信息的双向传递、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评价信息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育环节或修正偏差,学生也可通过信息反馈自觉调节学习状态,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达到良好的目标值。
探索、研究策略,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它是推动教育前进的动力,也是探索、发展新的教育模式的源泉。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模式的发展也不例外。教学没有定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并不是说,教学模式的探讨就没有价值,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主动培养者和提高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控者,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建 构知识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这里是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这里是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借助媒体,引发问题”、“自主探索,效果评价”这三个环节不是机械地独立的,而是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运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能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落实方案,转变师生教学行为
为促进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课题组除积极组织部分组员参加电教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和学习,通过网络听专家报告学习,开展课题设计、立项,教科研论文的撰写、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法在现代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中的运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就网络教学问题开展专题辅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10.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十
“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阶段性总结
“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这一新的理念,是课改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易把握的难点。我们认为这一学习习惯,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而是多边积极主动参与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科综合教研组本学期确定的教研课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已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结合文科综合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论教育,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它对文科综合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对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水平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以课题研究为主体,大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教研的热情和激情,牢固地树立起“为学而教”的朴素教育思想。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三个制度”
学习制度:每阶段组织学习、出台实施方案并布置工作,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作为业务学习时间。
备课制度:周二下午第二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
研讨制度:间周一次课题研讨课,课前谈教学设想,教师集体备课,课后集体评课,上课教师写出教学设想及反思。
三、“三种方法” 在本期的教学研究中,使我们初步探究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手段、营造评价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保证。
2、设计发展性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灵活性练习、创新性练习、操作性练习、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发挥学具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①合理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巧妙运用学具,突破教学难点;③创造运用学具,激发学生思维;④恰当运用学具,培养合作意识,课题研究对我校学生学习文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取得的成绩
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组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要求做好笔记,认真思考,并进行讨论。通过业务理论的学习,教师的水平明显提高了。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许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不清楚,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获得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1、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单一教学目标,从互动性和发展性两个角度,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2、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3、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实现了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4、课堂教学围绕互动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5、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今后学校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1、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
4、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素质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构建师生互动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的氛围充满课堂,课堂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篇十一
素质教育将扬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创造性教育,它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这样的高创造性人才肯定是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形式之一。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身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那么,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组织探究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的体验
信息环境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的特点,将声、色、形结合于一体,动态呈现的方式更是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直观体验的平台。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适时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生成问题、探究问题,达到解决问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德课程中,信息环境的利用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探究的方式和探究的深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学生的资源探究学习方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别的学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别的学科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教材内容,而教师则更需要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内涵。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则不同,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文本,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因为自身的基础性、工具性,教材内容呈现的大多是带有普遍意义的范例。形象的来说,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生活的小窗。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的将是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在课程标准实施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课外资源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一扇窗,去拓展视野。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而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探究,这样学生的世界更宽了,学习也更深入了。
三、学生的协作
网络协作学习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你我他连在了一起。在网络化的当下,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手段,用来获取、加工和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学中,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协作探究,能有效地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12.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十二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学生应尽量摆脱以前被动学习的方式, 而要主动去学习, 感兴趣去学习, 这样, 学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怎样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兴趣
先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的是主导地位, 学生是次要地位。而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 将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填鸭”的一方, 而是真正动脑筋的一方。另外, 这种模式中的老师并不是彻底退出教学环节, 而是要起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 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把握。譬如, 可以对一节课先设出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中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有在本节课内要学习的新知识, 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去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样, 学生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成就感,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的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2. 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给予恰当的帮助;但又不能做保姆, 什么都帮, 要拿捏一个度, 这个分寸,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摸索。
3. 学生能自我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适应的, 为什么不能适应?因为过惯了老师讲知识的日子, 要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有学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学习发现、去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 转去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点上, 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没有学习的自控能力, 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
二、为什么学生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习比较省事, 俗话说“脑子比较灵光”, 有的学习比较费劲, 就是传说中的笨。如果将会学习的同学和不会学习的同学放在一起学习,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性, 不会学习的同学也会比平时个人学习的压力和自觉性都来得高, 学习效果比平时要有所提高。另外, 不会学习的同学还可以请教会学习的同学, 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对他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三、怎样有效率的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1. 提出问题,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一个有难度又可接受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探究性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
2. 收集数据 (证据) , 扩展和解释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需要搜集用于解释和评判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材料, 对他们的探究进行扩展和补充。
3. 形成解释, 学习者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回答
解释是将所体验到的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对学生来说, 解释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 评价结果, 学习者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或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须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 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 检查结果,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找出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己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 或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或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13.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十三
摘要: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式
美育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目前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国际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正日益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是国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够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显著特征。因为只有改变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我们才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即学习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称之为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划分,学习方式有不同的类型:从主体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学习合作程度看,可分为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从学习的深度看,可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从学习范围看,可分为单一学习和综合学习;从学习途径看,可分为媒体学习和实践学习等等。
二、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技法把对象表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念的转变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在旧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支配下的“改革”也只会是形式上的和表面上的。笔者在理论学习中感触颇深:,我们要变“教美术课本”为“用美术课本教”,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变“教书”为“铸魂”,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要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笔者认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权利的下放”,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
1、营造民主平等的美术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
【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推荐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10-1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11-04
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10-09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08-25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07-04
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