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4-08-23

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13篇)

1.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一

浅谈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黎正林

乡镇纪委是具体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层组织。近年来,乡镇纪委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认真履行职责,为纯洁干部队伍,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困难与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抓好纪检工作,推动乡镇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干 部队伍素质和工作效率作了一定思考。

一、目前乡镇纪检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力量单薄。目前,乡镇一级纪检部门人员设臵一般为2人,分别是纪委书记、纪检员。一般地,纪委书记都由党委副书记兼任,而且还要分管党政的其它中心工作。因精力所限,抓好了中心工作就顾不了本职工作,往往成了挂名的纪委书记。这样,乡镇纪检部门的业务工作就落在纪检员的肩上。然而,乡镇纪检员同时又都是兼职。所以,乡镇纪检部门的工作力量显得十分单簿。

(二)业务架构断层。村级党组织虽设有纪检委员,但大多因制度不完善,责任不落实,而形同虚设,未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加之,受人情世故等传统意识的影响,或碍于情面,对身边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敢怒不敢言。如此情况,致使基层纪检组织的业务架构出现断层情况。

(三)机制不健全,执行力不够。因制度不健全,在处理干部的时候难免存在有人求情,甚至还有领导干扰情况。乡镇纪检监察部门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放开手脚”。另外,乡镇纪检监察工作沿用的制度有一部分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需建立一套具有科学、系统、可行的监察制度,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

(四)教育管理形式单一。当前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仍停留在口头教育和书本教育上。教育管理形式单一,方式陈旧。每年中,偶尔搞几次宣传教育活动往往都流于形式,很难有良好的效果。如此等等,长此以往,一些干部很难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和不当利益的诱惑,一些干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急待扭正。

(五)对“一把手”监督缺位。不受监督的权力,必定是被滥用的权力。而权力一旦被滥用,必定导致腐败。当前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形势却不容乐观。党政“一把手”的权利过于集中,许多事情可以一人操控,下级纪委很难靠近,上级纪委又有地理上的距离,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约束力不强的问题。

(六)岗位不稳定,能力水平不高。乡镇纪检部门工作人员岗位变动频繁、稳定性差,大多数纪检干部包括乡镇纪委书记的业务水平普遍不高。如某乡的纪委书记任职不到8个月就被变动了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员调来又需要一段时间熟悉业务,周而复始,整体纪检工作水平就提不上去。同时,也因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纪检干部在岗时工作学习不主

动,办事怕得罪人。

二、加强和改进乡镇纪检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乡镇纪检工作存在的种种困难与问题,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对加强和改进乡镇纪检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打造高素质的纪检队伍。新形势、新任务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思想上要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战胜“物欲”诱惑,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二是作风上要硬。要按照胡总书记提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把事业放到第一位。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份之想,带头树起纪检监察干部的新形象。三是业务上要精。纪检监察是一门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专业,也是一项涉及领域很广、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每一个纪检监察干部都不能小进则满,始终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样样工作争一流。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定期调查研究机制。乡镇党委要定期研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立足实际,增强针对性。二是要建立定期教育机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每一个时段要确定一个主题,大张旗鼓地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要建立廉政谈话和随机教育机制。对容易发生不廉洁问题的关键环节和时期,坚持话要超前讲,要求超前提,教育超前搞,有侧重地做到早打招呼、早提醒,把各种可能出

现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要结合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制定实施细则,建立领导人员廉洁从政评价体系;制定领导人员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党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决策程序及违反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追究制度。

(三)强化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协调、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参与,发挥整体合力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委和行政的宣传工作、党员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工作计划。纪检监察、宣传和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做好经常性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要注意发挥媒体的作用,开设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网页、专栏等,进一步扩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注重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教育与“争先创优”、村务公开等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氛围。

(四)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为有效防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形式、走过场,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真正纳入党委主要工作日程,健全督查机制,强化监督。一是要明确目标责任。每年年初都要结合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并考核;二是要定期监督检查。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工作专项检查,对重点村、重点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年底进行综合评比;三是要建立股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对股级以上领导干部建立廉政档案,明确分工、落实专人归档,动态管理。

(五)加强考评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机制。对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建立严密的绩效考评体系,严把实绩关,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使考核结果尽可能客观、全面、真实、准确。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考核评议工作一定要把政治表现放在首位,同时要注重干部业绩考评,实行目标化管理。要以强化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责任、注重业绩考评为着力点,按照责任目标、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奖惩的思路,不断完善修订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工作考核细则等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检查与年终检查验收相结合、干部自我测评与群众民主评议相结合,进行业绩综合评分排位。奖罚一定要分明,要拉大档次,并与评奖相结合,与晋职晋级相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的内在积极性。

2.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加之目前国际、国内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局部蔓延, 加大了动物疫病防治的难度。因此, 为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适应新形势下兽医工作的需要, 确保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 根据《畜牧法》、《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 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制度, 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各地加强了动物疫病防控力度, 强化公益性和经营性体系建设, 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有力促进了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但是由于我国乡镇兽医体制情况复杂, 涉及利益范围广,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我国乡镇兽医体制的现状

1. 机构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顺

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 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 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 职能重叠, 造成管理效率低, 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疫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工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 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

2. 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

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 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 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材,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 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 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 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 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 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3. 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

(1) 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 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 36~45岁的占31%, 46~60岁的占41%, 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2) 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 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 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 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 知识严重老化。目前, 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 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 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 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 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 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等,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兽医工作的基本法, 在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 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 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

三、我国乡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 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 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 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2.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 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 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 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 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3.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在乡镇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 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利用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宏观政策, 引导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向乡镇基层转移,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在资金、职称评审、进修、住房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或会等方式, 实行行业自律, 规范从业行为, 提高服务水平。

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 保证人力资源储备,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 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 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 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

4. 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 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 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研究细化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促进兽医管

3.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乡镇;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档案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独有的信息资源,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高,对档案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乡镇档案作为乡镇建设的整个发展历程的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是:乡镇政府所开展的工作、处理社会事务的状况以及管理活动等,记录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表、影像等[1]。为乡镇政府日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和依据。本文针对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简单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阐述,说先对目前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详细地阐述解决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乡镇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乡镇政府的管理人员虽然对档案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并没有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乡镇政府日常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也不能直接地去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很多乡镇政府甚至不愿出薪资来聘用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而是让兼职工作人员来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充分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目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对档案缺乏认识和重视,档案管理的工作开展得也很不理想。

(二)乡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较低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有很多乡镇政府为了节省资金聘用兼职工作人员,他们没有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管理的工作环节掌握得不够到位,这样就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整体效率[2]。并且兼职工作人员要顾及其本职工作,也没有足够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档案管理的兼职工作中去,对乡镇档案管理的工作很不负责任,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没有健全的乡镇档案管理体制

在乡镇政府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乡镇档案管理体制,乡镇政府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分散到各个部门进行自行管理,这样大大降低了档案的完整性,一般乡镇政府的领导都掌管着专业性比较强会比较关键的档案资料,不利于档案资料的集中管理。还有一些乡镇政府不分档案材料的性质和重要程度,采取大批量管理的方法,造成档案资料混乱繁杂,甚至造成某些重要档案资料的泄漏和遗失,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

(四)没有完善的乡镇档案管理的设施建设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乡镇的档案室都非常陈旧、简陋,档案管理的设施建设非常不到位。在这么差条件非常不利于档案资料的保存[3]。由于一些档案柜陈旧老化,而且没有有效的防霉防虫等安全管理措施,使一些历史悠久的档案资料被害虫蛀蚀,或发生霉变,失去了原本的样子,不利于查阅。还有一些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乡镇连专门的档案室都没有,只是随便安排一个地方来堆放档案,严重影响档案资料的保存资料。

(五)乡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了。但是目前在我国的一些乡镇里,依旧由人工来操作乡镇档案管理工作,人工的操作过程难免会存在很多失误,影响到了档案资料的保存和日后使用。虽然有的乡镇已经在用计算机来操作档案管理的工作,但也仅仅也只是局限于对档案的归档、检索和统计,档案资料信息的共享程度依然得不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对档案资料信息的查询也仅仅只局限于本乡镇。

二、解决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重视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对乡镇档案管理工作高度地重视,把档案管理的工作放在乡镇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乡镇政府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采取对策。要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让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和责任,让乡镇档案资料的管理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对乡镇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乡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乡镇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使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聘用上,绝对不能聘用兼职工作人员,要寻找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具备相关的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处理好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乡镇政府管理部门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乡镇政府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只有薪资待遇高才能够留得住人才,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乡镇档案管理体系

提高乡镇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除了要充分重视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乡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外,乡镇政府部门还要建立健全乡镇档案管理体系[4]。通过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乡镇档案管理的工作变得规范化、制度化。要完善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使用以及保管等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档案能够集中化、规划化地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四)完善乡镇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政府想要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要建立独立的档案工作室和档案资料存放柜,安排专业人员对档案室进行管理,一定要做好档案室的清洁工作,加强档案室防虫、防霉、防火、防盗、防霉等保护措施,避免一切会损坏档案资料的问题的出现。

(五)加快乡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为了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更好地提高乡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必须要加快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5]。要想实现乡镇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电子检索系统和电子档案,提高乡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方便档案资料的提取和使用。必须要建立电子化的档案,对档案的检索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要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程度,更加方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掌握乡镇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工作情况,从而为科学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好的指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档案作为乡镇政府整个历史阶段的资料记录,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也为日后乡镇政府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乡镇政府一定要对乡镇档案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强化乡镇档案的管理和控制,并且把乡镇档案的管理工作纳入到乡镇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充分重视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乡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乡镇档案管理体系,完善乡镇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乡镇人民的档案管理意识,确保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欣.新形势下乡镇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04(15):108-109.

[2]彭伊丽.乡镇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0(12):276-278.

[3]包丹.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1,10(14):147-148.

[4]邢洁.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06(22):109-110.

4.浅谈乡镇纪检组织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四

一是乡镇主要领导不够重视。一些乡镇的党政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唯恐反腐败影响本地经济发展,对纪检监察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纪委书记有职无权。

二是乡镇纪委书记工作任务繁杂。多数乡镇纪委书记都要包村驻点,有的还当上“片长”,一年到头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分管工作中,很难专职抓纪检监察工作。

三是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纪检监察工作任务难以完成。乡镇纪委在办案过程中,一怕乡镇党委、政府不支持;二怕遭到打击报复;三怕查处案件得罪人,丢选票。

四是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变动大,专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少,业务知识欠缺等,导致乡镇纪委工作被动。

五是多数乡镇纪委没有一套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随意性大,常常应付了事;开展日常工作、研究案件都没有记录,有的乡镇纪委书记在换届交接班时连案卷资料都没有移交,工作缺乏连续性。

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解决领导重视的问题。不仅是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要重视,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也必须重视。转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干纪检监察工作这一行应该“有为才有位”,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明白到纪检监察工作是他们的‘责任田’和‘自留地’,只要用心去耕种,就一定有收获。纪委书记的任务明确了,责任加重了,注意抓好本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档案资料、硬件设施的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新任纪委书记尽快熟悉该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开展的情况,不致于造成工作脱节。

二、解决责任落实的问题。责任能否落实,一方面看上级纪委的工作力度和要求标准,另一方面看基层纪委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近年来,我市对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年初将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解,制定具体的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在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如何抓好乡镇纪委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乡镇纪委工作水平的新方法,要出台《关于乡镇纪委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意见》,从组织领导、工作计划、制度建设、文书档案、自身建设等方面指导乡镇纪委做好规范化工作。组织领导方面应包括班子成员分工情况,班子成员挂钩联系村、联系乡镇直党支部情况,班子的目标管理责任分解情况等;工作计划方面应包括纪检监察工作计划、月份工作要点、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计划、党员干部教育计划等;制度建设方面应包括学习制度、月例会制度、来信来访举报登记办理制度、案件审理工作制度、重大事项监督检查制度、收发文件登记制度等;文书档案方面要应包括案件材料、学习材料、学习记录本、会议记录本及其他专题汇报材料等;自身建设方面应包括办公条件、人员配备、业务培训、廉洁自律等情况。

三、解决素质提升的问题。要提高素质,上级纪委要抓好业务知识的培训,基层纪委要加强业务学习。一是日常学习培训。规定各乡镇纪委每月至少组织2次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学习要做到“八个有”,即有学习专题、有学习材料、有学习记录、有中心发言、有学习心得、有讨论交流、有出勤登记、有检查评比。每位纪检监察干部每年都撰写3-4篇心得体会和1篇调研文章。二是专题培训。每年都确定1-2个专题,由市纪委业务科室负责人或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纪检监察工作、财务审计、预防职务犯罪、经济管理、网络知识等,帮助纪检监察干部拓宽知识面,提高办案水平。三是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新任乡镇纪委书记要先培训后上岗,每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任期内每年都要接受一次以上的业务培训。四是跟班学习或以案代训。定期把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请到市纪委来,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参与办案。

四、解决案件查办的问题。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是乡镇纪委工作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点。为了调动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办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查案评比制度,把查办案件分为自办案件、协办案件、信访交办件、信访阅处件和自己受理信访件5类,对每一类案件的查办权限、办结时间、回复时间、质量要求等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规定乡镇纪委每月要向市纪委报告一次办案情况,对一些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要随时报告有关情况。市纪委要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案件工作分析会;每月对乡镇纪委案件查处情况进行一次通报;每半年召开一次查案工作座谈会,组织各乡镇纪委书记交流办案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年终组织一次查案总结讲评会。对办案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对办案工作没有起色的提出批评。

5.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五

通化市东昌区审计局胡洋

乡镇财政是我国现行五级财政体系的最基础环节,也是乡镇政府的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区委、区政府以及上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区乡镇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增加,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规范。但通过对乡镇财务收支审计发现,有些乡镇财务收支管理仍然相对混乱,不但影响了乡镇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而且还导致一些重大违纪问题,并且还屡查屡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虚增财政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政府财政部门在每一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账工作,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作预算之内。”但某乡镇将借出的专项款列为财政补助收入,未结清往来款项,财政收入重复记账,造成财务收支不准确。

(二)支出票据不符合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但某乡镇用购买办公用品发票明细金额与总金额不一致;在同一本购买汽油发票中,票号在前,开具时间在后,票号在后,开具时间在前;白条列支费用等。这些不合规票据的存在,使乡镇财政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并且还会滋生腐败现象。

(三)扩大支出、超范围、超标准。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事业单位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但某乡镇为职工滥发奖金、补贴、搞福利,支付赞助费,业务招待费超支等。

(四)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要求“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等。”但某乡镇未办理国有资产处置手续,随意处置车辆等资产,使国有资产流失,财务管理上存在随意性。

二、原因及对策

主要原因:一是乡镇政府资金紧缺,办公经费不足,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专项资金都用于解燃眉之急。二是为了逃避税费。三是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四是单位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法律意识淡薄,导致违纪屡查屡犯。五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六是外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乡镇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要求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约束和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二)、增强单位领导的财经法纪意识,单位领导必须牢固树立财经法纪观念,并深入学习《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行政许可法》等重要法规,增强防范意识,要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理财、管财和治财的自觉性,坚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

(三)、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审计力度,狠抓问题整改成果,提高审计监督成效。对财务收支违纪问题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四)、加强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严格财务收支的审核与管理,完善支出的审批手续,遵守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纪律,对报账的原始凭证要严格审核程序,明确责任,有效控制财务资金的收支,确保财务资金的安全。

6.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1、选举秩序混乱,选举程序复杂化„„„„„„„„„„„„„„„2

2、两委关系未能理顺,制约着村级组织整体作用的发挥„„„„„„3

3、乡村关系不顺,出现“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4

4、经济文化落后,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自治意识薄弱„„„„5

二、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6

1、完善制度法规,在源头上防止不利因素对村民自治工作的干扰„„„„„„„„„„„„„„„„„„„„„„„„„„„„„ 6

2、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7

3、提高村民民主意识,引导村民使用民主权利增强自治能力„„„„8

4、疏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发挥民主监督机制„9

0 浅谈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肖真亮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民主建设的“试验田”,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村民自治既是农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促进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正对我国农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村民自治工作中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倾向以及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和手段不规范甚至违法操作等具体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保障村民自治工作真正沿着民主、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村 村民自治 问题及对策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本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民自治制度是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到80年代中期,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至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也必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目前,农村基层一些地方还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选举秩序混乱,选举程序复杂化

由于受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在村委会选举中,利用家族观念、宗派势力上门游说、拉选票,甚至利用宗族势力操纵选举是不难想象的。本人对普宁市某村51名选民的调查,有24人在选举投票前与其他成员进行商量,占被调查者的47.06%。其中,有18人是在与宗族成员进行商讨后投的票,占51人的35.29%,占24人的75%。有5人是在与朋友进行商讨后投的票,另有2人是在其他压力下投的票。可见宗族势力的干扰是构成某些村民委员会选举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更甚者是个别村子的换届选举中,出现了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现象,一些群众手持木棍、铁锨,随时都有发生群体性斗殴的可能;个别人看到自己当选的希望不大,就采取炸会、捣乱、甚至毁坏票箱等卑劣手段,阻止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选举时一旦出现此类现象,选委会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选举秩序。对于这种现象,国家法律没有制定破坏选举处罚措施,公安部门也因不能认定是否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避免诱发群体性事件,不愿介入换届选举。如果不能有力打击破坏选举行为,不注重民主与法制相结合,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破坏选举行为愈演愈烈之势。

另外群众反映,选举程序太复杂,时间太长,一些关键环节也有待进一步规范。从选举村选委会、产生候选人到正式选举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到了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给了贿选者、拉帮结派者以可乘之机。一些村子多次选举,均无一个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选票,选不出村委干部,影响到了村里的稳定。在进行选举时,有的代写员不按选民的意志代填选票,影响到了村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和选举结果,由 此可见,进一步规范村民民主选举工作势在必行。

2、两委关系未能理顺,制约着村级组织整体作用的发挥。

中国的村民自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二元悖论”现象,即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在对农村基层具体事务的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权力重迭,出现了强调党的领导就会弱化甚至放弃村民自治,而强调村民自治就会弱化党的领导的进退两难的问题。

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协调目前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导致有的村委会不能自觉地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把村民委员会引导村民自治同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保障作用对立起来,加上有的村党支部班子涣散,使村党支部起不到村级组织的核心作用。也有的村级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到村党支部,甚至集中在村支书个人手中,村委会和村民会议的自治权力实际上被悬空。村支书虽说形式上是由村中的党员选举产生的,但实际上往往是由乡镇党委决定的。党支部成员由任命产生,而村委会则由选举产生,于是便形成了“上级来人找支书,村民有事找村主任”的局面。民主选举使村主任在村事务决策中的位势增高,而传统制度仍然捍卫着党支部书记的优势地位。党支部是传统的村务决策实体,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要依法行使村务决策权力。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的质量。二是现在很多地方通行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二合一”,即通过一些操作途径,让村支书选上村委会主任,或让选上的党员村委会主任当选村支书,或培养新当选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为党员,再选任为村支书。这样,两委合二为一后,党组织对村委会的控制加强了,工作中的对立和摩擦也少了,上级对村委会的管理也容易了。但对村委会来说,村民自治事实上就大打折扣了。

3、乡村关系不顺,出现“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它们构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总格局。应当说,乡镇的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在最终归属和运作目的上是一致的,法律的规定也是清楚、明确的。村民委员会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村民自治也有利于乡镇的行政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所谓“过度自治化”的倾向,是指村民自治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村自治组织擅自作出不属于村自治范围的决定,或随意增加村民的非法定义务,违法限制村民的自由权利;或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乡镇政府布置的国家各项任务。所谓“附属行政化”的倾向,是指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乡镇政府仍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或继续控制村委会的人事权,对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任免;或对属于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采用,行政命令管理模式。据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勇、张厚安两教授统计分析,目前这类行政化村占全国村庄总数的60%以上。

另外,一些乡镇还借助于“村财乡管”对村级财务实施管理来强化对村委会的控制。虽然主观上乡镇是本着良好的愿望,是为了管好村级财务,防止他们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但客观上弱化了乡镇同村的新型指导关系,强化了传统的领导关系,进而不利于村干部改变过去那种对上不对下的工作作风来服务群众。

再者,少数村委会为了自己特定的利益,有意识地强化乡镇政府与村民 之间的矛盾。当村民责怪村委会不能维护村民利益时,村委会就将全部责任推向乡镇,而当乡镇责怪村委会协助工作不力时,它们又把责任全部推给村民。在他们看来,村民自治就是本村村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村委会作为村民的合法代言人和代理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内部事务,没有必要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于是,他们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4、经济文化落后,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自治意识薄弱

由于受长期的专制历史影响,中国农民非常缺乏民主经验和民主习惯,不善于行使自治的民主权利。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导致村民普遍自治意识不强。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目前,占全国人口1/4的文盲半文盲大多集中在乡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在文化比较贫乏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民主作风就很难树立,而偏执、独断、愚昧、盲从的现象容易流行。

同时,一部分村干部素质较差,思想观念未跟上,致使村务公开不规范,甚至流于形式。民主决策,就是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应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然而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加上村民自治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转变不到位,群众与村干部的关系不太融洽,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关心程度不够,不愿意参与管理和监督,民主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更甚是一些地区村干部违法违纪,恃强欺弱,滥用职权,独断专行、以权谋私,挥霍公款,失职渎职等等。

如果不强化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将村民自治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就有可能使农村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基层民主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

二、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实行村民自治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任重道远,正如彭真同志所说:“办好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能把它看得那么容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我们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村民自治事业的健康发展。

1、完善制度法规,在源头上防止不利因素对村民自治工作的干扰

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根本。对于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要加强和完善。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真正把思想好、作风好、办事公道、群众威信高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应逐步规范候选人提名方法和提名程序,在选举中坚持差额、直接和秘密投票原则,建立村民选举委员会执行选举工作,制止选举中出现的宗族势力、徇私舞弊,及时公开公布选举结果。

同时各地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尽快制定配套法规,一是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系列章法。二是村支部要制订“支持和保障”民主自治的规章制度。三是两委要统筹制订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及两个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计划,要壮大集体经济,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四是乡镇、县市也要制订相应的制度及实施细则,“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最终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经过20多年的实践,农民通过逐步学习和掌握了村民自治的知识和技能,培育起自治的意识,开始运用村民自治法律维护和扩展自己 的民主权利。因此,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完善村民自治相关法律法规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2、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做了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一原则下,从制度上合理划分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尤其要明确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关系的规范运作。如果说乡村关系中乡是主导方面的话,那么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关系则是村党支部为主导方面。所以,在当前,尤其需要规范村党组织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式。就职责范围而言,村党组织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尽力避免行政化倾向,摆脱具体事务。党组织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兼任村委会主任,但必须经过依法直接选举才能当选;村党组织可以在村委会选举前对选举加以组织影响,但对合法选举结果必须予以承认;党组织拥有量大决策权,但应以党内民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不侵犯村民自治权为前提;对村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失当行为,村民和村民自治组织有权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促其改正。

政府主动推进是我国村民自治由自发兴起到规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乡村关系中,乡镇政府是主导 方面。解决“乡政”与“村治”的矛盾,从乡镇政府方面说,主要是提高认识和改进方法问题。提高认识,就是充分认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享有自治权利,因此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关系不应也不有定为领导关系。改进方法,就是乡镇政府除采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方式外,应更多地运用法律、经济和教育等管理手段,在尊重村民自主权和村委会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

3、提高村民民主意识,引导村民使用民主权利增强自治能力

今年八月份,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我市广太镇,积极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农民(包括村委会成员)正确认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与乡(镇)行政管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伟大创造,因此,党领导村民自治是毫无疑义的。村民自治与乡(镇)行政管理也是统一的、一致的。行政管理不等于强迫命令;村民自治不等于不要行政管理。村导自治与国家法律也不矛盾。国家的法律、法规是治国的根本,是全体公民的行动准则,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无条件遵守。村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成立的,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通过教育和引导,农民弟兄提高了对党的正确领导的认识,提高了民主法制意识,学会了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也更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首先,可以结合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以学校为依托,建立政府补贴型的分区式的文化活动室,既为学生也为村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其次是要加大对国家有关村民自治政策及党的各项惠民利民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结合中华民俗采取各种健康文明而又生动活泼的形式。再 次是提高县乡村干部素质,使他们能认真指导村委会实施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指导村民在参与中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让村民直接参与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既可以启蒙大家的民主意识,也可以使大家体会到这些民主制度给他们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为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以后的村民自治活动奠定基础。

4、疏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发挥民主监督机制

自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部门接待的有关村民自治工作的来信来访量呈大幅度增长态势,而且大量的是集体或群体上访。农民上访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违法施政、集体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贪污腐败、选举程序违法、村务政务不公开等问题。有许多问题是农村基层管理中多年积累而成的,并不是村民自治本身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民找不到反映的渠道,有些问题即使反映了也没有得到解决。实行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给农村多年积累的矛盾找到了一个“出口”。这是村民自治上访增加的重要原因。农民上访说明农民群众还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相关部门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说法,也说明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增强,法律意识在提高,以及对自身民主权利的重视。因此,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认真接待处理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通过疏通信访渠道,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以确保《村委会组织法》的顺利实施,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另外,实行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是有成本的,需要经费支持。因此,应该明确经费渠道,最好是把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经济相对落后村的村民自治,地方财政也应考虑给予适当补助。随着村干部职 数精减后出现的工作量问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解,培育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是很大的促进。

总之,实施村民自治是依法治国进程的重大举措,实为利国利民之举。但由于其推行过程与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传统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冲突,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就需要各地党政在这个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因势利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于改进,并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农村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民主和幸福。参考文献:

1、宋学春,《让村民当家作主》,人民出版社,1998.9

2、延寿,《村级民主管理》,人民出版社,1999.6

7.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七

兽医实验室作为畜牧兽医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 具有动物疫病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职能。兽医实验室分为国家级区域兽医实验室、省级兽医实验室、地 (市) 级兽医实验室和县 (市) 级兽医实验室。为了适应动物疫病防控新形势, 目前, 乡镇畜牧兽医站也建立了兽医实验室。市、县、乡三级兽医实验室作为兽医实验室的前沿阵地, 在动物疫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 乡镇兽医实验室还存在诸多问题, 未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

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乡镇兽医实验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省 (市) 经济不同的县 (市) 乡镇兽医实验室建设水平差距也十分明显。大部分发达地区和经济较好地区的乡镇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标准化乡镇畜牧兽医站, 但是部分经济较差的乡镇畜牧兽医站还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 更没有兽医实验室, 实验室简单的仪器设备, 如冰箱等也只能借放在临时的场所, 更不说开展实验室基本的样品采集或检测。

1.2 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在动物防疫上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大, 但是这些经费大部分投入到了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等其他物资的购买, 真正用于动物疫病检测、诊断和基层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上的经费很少。同时,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很多工作只是应付, 只是本着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开展。

1.3基层高素质技术人员缺乏

2005年, 国务院对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 全国兽医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兽医体制改革前,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很多工作人员是子承父业, 接班工作,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畜牧兽医教育。改革后, 绝大多数人员留在了基层畜牧兽医站。同时, 由于基层畜牧兽医站编制少, 空编的更少, 加之基层条件差, 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 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造成了基层畜牧兽医站高素质人才十分紧缺。

1.4 规范管理有待提高

乡镇兽医实验室承担着样品的采集和送检等重要职能, 没有成熟配套的管理制度, 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风险。

1.5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领导谈到畜牧只重视畜牧生产, 只重视经济, 对防疫关心很少, 认为防疫只是打打针, 造成了在思想上的缺位, 不重视实验室工作, 对实验室工作关心支持很少。

2 对策建议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硬件水平

建设标准独立的乡镇畜牧兽医站, 建立不同的功能室, 设立独立的实验室, 购买冰箱、离心机、高压灭菌锅、显微镜、保温箱等基本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购买开展检测、诊断需要的试剂、耗材。

2.2 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保障水平

政府加大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的投入力度, 把实验室检测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可以考虑在疫苗经费中增加检测经费, 实现全国统筹, 按比例划拨。加大有毒有害津贴执行力度, 提高有毒有害津贴标准, 明确有毒有害津贴覆盖范围。出台保证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来到乡镇, 留在乡镇的政策。

2.3 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生物安全有关规定, 明确主要负责人和具体负责人, 设置生物安全柜, 充分发挥生物安全柜的作用。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学习, 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建立完善废弃物收集处理渠道, 严格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规范实验室工作制度、细化实验操作规范、明确档案资料记录内容格式。重要制度放在最显眼位置。完善仪器设备使用规范, 细化仪器设备操作规范流程, 明确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管理,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 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 落实工作责任。

2.4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建立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制度, 定期、不定期邀请大学教授、生物企业技术人员、养殖企业防疫人员给乡镇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及时更新实验室技术人员技能。开展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技术“大比武”, 建立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淘汰和分流机制, 促使技术人员不断学习, 提高技术水平。

2.5 开辟新渠道, 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

8.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乡镇幼儿园 幼儿保育 问题 策略

随着我国对于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日益增加,如何做好社会整体幼教工作的发展工作成为了幼教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农村乡镇的幼儿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幼教工作的薄弱点。在乡镇的幼儿园保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如何做好我国的乡镇幼儿幼儿园的幼儿保育工作,使之可以更好地为乡镇幼教工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为我国的整体幼教工作的发展提供支持,是我们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做好我国乡镇幼教保育工作的意义

第一,是确保幼儿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幼儿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在我国的幼教工作中,保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开展即为幼教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后勤保证了,又可以很好地为幼教提供辅助的教学工作。

第二,是乡镇幼儿园特点决定的。在我国的乡镇幼儿园中,一部分的儿童属于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在生活因为缺乏家庭照顾,会造成性格的缺失。而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可以利用家庭化的氛围为儿童的性格养成提供帮助。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现阶段乡镇幼教保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育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偏低

在幼教保育工作中,对于担任保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其拥有专业的保育知识和工作能力。但是在现阶段的一些乡镇的幼儿园中,保育工作的人员往往都是由社会招聘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担任。这些人员既缺乏专业的幼儿保育知识,又缺乏专业的工作能力。甚至有部分保育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难以从事幼儿教育的辅助工作。这一问题在我国的乡镇幼教工作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会严重的影响幼教保育工作的质量。

(二)保育员不参与教育工作

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保育工作人员除了完成照顾幼儿的生活工作外,也从事着辅助教学的工作。但是,在现阶段我们乡镇的幼儿园中,因为受到教学理念、保育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保育员没有参与的这些辅助教学的工作中。这样就会造成乡镇幼教工作进行的不全面,其教学的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缺乏必要的保育员管理制度

在我国的幼教管理工作中,对于保育员的管理是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的。制度中要求保育员必须保证持证上岗,同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工作才能从事。同时各幼教机构在幼儿保育的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审查保育员的工作资质,同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规范保育员的日常工作。但是,在现阶段的乡镇幼儿园中,因为受到资金、管理理念、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针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管理制度难以实施和执行。这在现阶段的乡镇幼教保育工作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三、乡镇幼教保育工作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一)利用培训工作提高保育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针对于幼教保育工作中保育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问题,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的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进行解决。其中,除了做好专业人才的招聘工作外,利用开展内部职业教育和委托培训的工作方式进行解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幼儿保育工作的内部职业培训就是外聘专业幼教保育培训人员进入幼儿园,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这种工作的优点是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项的培训,而且对幼儿园工作日常工作的影响较小,但是缺点是缺乏系统专业的机会。而委托培训则是指幼儿园委托社会专业的培训机构中对园中具有一定学习和工作能力的保育员进行进行脱产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专业工作能力。这种工作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保育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工作,很大地提高其工作水平,缺点是会对幼儿园的日常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做好保育工作中辅助教育工作

在乡镇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中,管理者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积极地开展保育工作中的辅助教育工作。这种辅助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守以下的两点要求。第一,是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而言,超出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工作是难以理解和学习的。第二,是必须是正确的教育。在一些乡镇的幼儿园中,从事保育工作的人员缺乏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礼仪知识。这时如果让其进行辅助教育工作时,因其所掌握的知识就是错误的,那么教育的内容也是错误的,教育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如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保育人员可以利用实践的机会教育幼儿用餐的礼仪。但是,对于一部分幼儿而言使用筷子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保育员不能强迫幼儿学习使用筷子的礼仪,但是,对于谦让、守序等一般性的餐桌礼仪还是可以进行的。

(三)在工作中建立严格的保育人员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乡镇幼儿教育保健工作中,关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有关的管理部门必须做好以下的两点工作。第一,是对于有条件的乡镇幼儿园,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有关的管理规定严格要求保育人员接受专业的培训持证上岗,同时接受专业的职业监督工作。第二,是对于偏远地区等确实存在一定困难缺乏必要条件乡镇的幼儿园,管理部门可以放松部分条件,接受无证人员进行保育工作,但是必须做好其培训工作,同时加强职业监督工作。

四、结束语

9.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九

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转变。即:由过去的条例制度到现在的法治;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到现在的全方位服务;计划生育的对象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任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人事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计划生育,做一粗浅探讨。

一、当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划生育宣传不到位

近几年来给广大群众的感觉是计划生育不紧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很好的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在计划生育转变管理方式上没有引起重视,对计划生育的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不是按照首位的考虑。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计划生育负总责任不动摇,再次明确了计生的重要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协调的明确的政策与文件规定,计划生育部门很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文艺团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单位收费较高,大大限制宣传力度。

2、违反生育政策时有发生

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部分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群众生育观念滞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弄虚作假、偷生、超生,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等问题依然存在,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府的空子。

3、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难

在农村传统的生育观念还存在,计划生育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他们整体生活水平低,一年播种、施肥、收割、复种,全靠劳力,农活繁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家庭条件不同,一部分人先治富了家里用电磁炉,有的还用柴火做饭,在山区的居民连吃饭的醋都没有;居住环境不同、分散,有的住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旁,有的住在川地里,有的住在山区,几座山上分散的住着几户人;另外,部分农民群众对计划生育认识不够,总是存在抵制情绪,认为是跟他们过不去,对开展的计划生育不支持、不配合,发送的资料根本不看,造成计划生育人员重复,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不见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对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存在着不好管理和流动性问题,组织群众不便。

4、技术服务水平低

关爱母亲,关爱女孩奖励扶助等都使具有时代性,需要大力宣传。以“服务”为主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人员就是做好整个计划生育的主要人员。但是有些计划生育服务所人员,敬业精神差,服务水平低,只停留在会环检、孕检、放环的简单技术水平上,无法做到对妇科病的全面检查,这与我们所做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严重脱节,技术服务人员不做产前、产中、产后、术后访视,造成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前矛后盾,生搬硬套,对计划生育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来计生站人员就少,再减去技术服务所人员,计划生育只能由计划生育专干完成,可计生量没有减,以致出现人员分配上过少,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

5、经费保障不健全。

按照国家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结扎户享受的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落实的不好。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投入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落不实,因而远远跟不上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群众实施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其次,计划生育是一个循环式,而在乡镇一些地

区,没有专门设置这一部分专款,造成计划生育方式单一,停滞不前;医疗设备单一,计生技术服务站不能全面给育妇体检、看病。最后,计划生育主要由计划生育站的计生专干在完成本职的同时去完成。而凡是在乡镇过的人员都知道“最苦最累的是计划生育专干,挨骂受气的也是计划生育专干。”而计划生育专干的工资,待遇也很低,有些计划生育站没有经费,没有奖金,下村入户,无论远近,只能徒步。

二、加强计划生育的对策

1、提高领导班子对计划生育的认识,扩大宣传面。

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基本国策,成立了计划生育法,说明计划生育的完备性、重要性。在全局中对计划生育不能忽略,应该放在首位。在人员分配上给予全力支持,现在计划生育是全员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的力度,在乡镇中,作为每一名干部,计划生育都有自己的责任。一方面,随着乡镇的管理机制改革,税费减免,全局重心任务有所转变,计划生育则显的更为重要,单凭计划生育站的几名计划生育专干想把全乡、全镇的计划生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不够、不足的,主要领导要提高对计划生育的重视。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与优待奖励结合起来,与日常管理服务结合起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宣传媒体要给计划生育以大力支持,扩大宣传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应制定宣传媒体给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调或配合的明文规定。例如:“文化三下乡”活动中,文化团体可以少编排一些关于计划生育内容的节目;广播可以定时少量播放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街道边固定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牌,专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电视中可以在屏幕下方出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的字幕,这样即不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还可以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做宣传。通过媒体单位给予配合与发达地区的计生宣传形成一个有机网络。

2、依法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管理

强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村居民实施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干部职工计划生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的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干部群众应彻底转变生育观念,促使城乡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加大政策宣传,消除生育观念上的偏差。我国生育政策的制定是按照一定的特别人群结构、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进行微观调控,属于一胎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属于生育二胎的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批方可生育;属于少数民族的经批准,按少数民族政策可以允许生育第三胎,对政策外生育的,严格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做出处罚决定,依法征费和强制执行。对在生育上相互诱导,钻政策空子的现象,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对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要定点办理各种证照,严格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要求予以执行,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企事业单位制定计划生育优待奖励措施,做好与户籍地的信息反馈衔接服务,杜绝人口与计划生育中的断层脱节现象。为了更有效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能否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等问题。《人口与计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2006年4月19日,**省人口委员会、**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等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3、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做好计划生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开展计划生育中,要将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促进家庭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计划生育要坚持面向家庭、面向群众、以人为本,就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事实证明,只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人民是欢迎的。例如:奖励扶助政策,凡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生育;现存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同时,双方各有一个子女(不论男女)的再婚夫妇也纳入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金标准:奖励扶助金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整,奖励扶助对象凭身份证和奖励扶助光荣证在当地委托发放机构领取,直至亡故或外迁。使计划生育的形式、内容、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能够更好的被群众了解和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计划生育才能植根于民众之中,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提高计生服务所人员队伍素质,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乡镇改革、人员调整,针对基层量大,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选拔有能力,有文化,思想好的年轻干部从事计生。计划生育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5年11月8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表彰会在北京举行。31人受到表彰。姜淑琴等老先进、是全国52万人口和计划生育者的杰出代表,是人口计生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理想信念、塑造良好风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始终以群众要求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的根本标准。广大计划生育者要以他们为楷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格和道德情操,在本职岗位上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再创辉煌,谱写出更加壮丽人生篇章,同时,加强乡镇、站人员工资管理,制定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及奖惩标准,加强村(居)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好村(居)计生专干和自管小组长的报酬,从而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计生服务人员可以划分到医院、卫生院。一方面,壮大卫生系统队伍。另一方面,便于技术服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使他们的专业学有所用。或服务所人员到医院进修提高医疗水平,竞争上岗,真正的把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一支业务精、纪律严、素质高的计划生育队伍,从而提高计划生育的整体水平。

5、加大资金投入,为居住地计生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为确保计划生育不断深化,必须解决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计划生育事业费已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保证事业费投入到位和使用的两个效益最大化,在管理形式上应“下管一级、分类划拨、专款专用”。为了使计划生育经费不被挤占,应设立计划生育专项经费,如独生子女享受的优惠政策、二女户的养老保险、奖励扶助资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金,全部通过银行兑现,这有利于计划生育经常性的开展。社会抚养费等依法上缴国库的资金由县设专门银行帐户,取消收费中间环节,群众直接到银行缴费,用于计划生育扶助奖励、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人口社会福利事业。构建以市计生指导站为龙头,镇乡中心服务站和医疗单位为纽带,镇乡一级服务站为基础,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阶梯式计生技术服务新体系,分别规定和完善医疗单位、计生服务站、村服务室在开展计生技术服务时人员、用房、项目、制度等方面的要求。把服务站分为一级站和中心服务站,明确一级站主要承担咨询指导、宣传教育、妇女生殖健康指导与随访等服务;中心站主要设立门诊、B超、视听、宣教、休息、化验室和手术室,配备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等,打造“温馨、舒适、精致、优质”的服务环境。计划生育人员的工资必须保证,并稳中有升,才能使计生队伍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目的。

《当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当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pex

区,没有专门设置这一部分专款,造成计划生育方式单一,停滞不前;医疗设备单一,计生技术服务站不能全面给育妇体检、看病。最后,计划生育主要由计划生育站的计生专干在完成本职的同时去完成。而凡是在乡镇过的人员都知道“最苦最累的是计划生育专干,挨骂受气的也是计划生育专干。”而计划生育专干的工资,待遇也很低,有些计划生育站没有经费,没有奖金,下村入户,无论远近,只能徒步。

二、加强计划生育的对策

1、提高领导班子对计划生育的认识,扩大宣传面。

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基本国策,成立了计划生育法,说明计划生育的完备性、重要性。在全局中对计划生育不能忽略,应该放在首位。在人员分配上给予全力支持,现在计划生育是全员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的力度,在乡镇中,作为每一名干部,计划生育都有自己的责任。一方面,随着乡镇的管理机制改革,税费减免,全局重心任务有所转变,计划生育则显的更为重要,单凭计划生育站的几名计划生育专干想把全乡、全镇的计划生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不够、不足的,主要领导要提高对计划生育的重视。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与优待奖励结合起来,与日常管理服务结合起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宣传媒体要给计划生育以大力支持,扩大宣传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应制定宣传媒体给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调或配合的明文规定。例如:“文化三下乡”活动中,文化团体可以少编排一些关于计划生育内容的节目;广播可以定时少量播放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街道边固定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牌,专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电视中可以在屏幕下方出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的字幕,这样即不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还可以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做宣传。通过媒体单位给予配合与发达地区的计生宣传形成一个有机网络。

2、依法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管理

强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村居民实施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干部职工计划生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的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干部群众应彻底转变生育观念,促使城乡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加大政策宣传,消除生育观念上的偏差。我国生育政策的制定是按照一定的特别人群结构、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进行微观调控,属于一胎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属于生育二胎的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批方可生育;属于少数民族的经批准,按少数民族政策可以允许生育第三胎,对政策外生育的,严格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做出处罚决定,依法征费和强制执行。对在生育上相互诱导,钻政策空子的现象,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对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要定点办理各种证照,严格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要求予以执行,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企事业单位制定计划生育优待奖励措施,做好与户籍地的信息反馈衔接服务,杜绝人口与计划生育中的断层脱节现象。为了更有效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能否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等问题。《人口与计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2006年4月19日,**省人口委员会、**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等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3、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做好计划生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开展计划生育中,要将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促进家庭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计划生育要坚持面向家庭、面向群众、以人为本,就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事实证明,只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人民是欢迎的。例如:奖励扶助政策,凡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生育;现存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同时,双方各有一个子女(不论男女)的再婚夫妇也纳入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金标准:奖励扶助金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整,奖励扶助对象凭身份证和奖励扶助光荣证在当地委托发放机构领取,直至亡故或外迁。使计划生育的形式、内容、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能够更好的被群众了解和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计划生育才能植根于民众之中,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提高计生服务所人员队伍素质,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乡镇改革、人员调整,针对基层量大,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选拔有能力,有文化,思想好的年轻干部从事计生。计划生育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5年11月8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表彰会在北京举行。31人受到表彰。姜淑琴等老先进、是全国52万人口和计划生育者的杰出代表,是人口计生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理想信念、塑造良好风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始终以群众要求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的根本标准。广大计划生育者要以他们为楷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格和道德情操,在本职岗位上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再创辉煌,谱写出更加壮丽人生篇章,同时,加强乡镇、站人员工资管理,制定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及奖惩标准,加强村(居)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好村(居)计生专干和自管小组长的报酬,从而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计生服务人员可以划分到医院、卫生院。一方面,壮大卫生系统队伍。另一方面,便于技术服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使他们的专业学有所用。或服务所人员到医院进修提高医疗水平,竞争上岗,真正的把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一支业务精、纪律严、素质高的计划生育队伍,从而提高计划生育的整体水平。

5、加大资金投入,为居住地计生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为确保计划生育不断深化,必须解决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计划生育事业费已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保证事业费投入到位和使用的两个效益最大化,在管理形式上应“下管一级、分类划拨、专款专用”。为了使计划生育经费不被挤占,应设立计划生育专项经费,如独生子女享受的优惠政策、二女户的养老保险、奖励扶助资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金,全部通过银行兑现,这有利于计划生育经常性的开展。社会抚养费等依法上缴国库的资金由县设专门银行帐户,取消收费中间环节,群众直接到银行缴费,用于计划生育扶助奖励、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人口社会福利事业。构建以市计生指导站为龙头,镇乡中心服务站和医疗单位为纽带,镇乡一级服务站为基础,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阶梯式计生技术服务新体系,分别规定和完善医疗单位、计生服务站、村服务室在开展计生技术服务时人员、用房、项目、制度等方面的要求。把服务站分为一级站和中心服务站,明确一级站主要承担咨询指导、宣传教育、妇女生殖健康指导与随访等服务;中心站主要设立门诊、B超、视听、宣教、休息、化验室和手术室,配备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等,打造“温馨、舒适、精致、优质”的服务环境。计划生育人员的工资必须保证,并稳中有升,才能使计生队伍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目的。

10.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十

摘 要 :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极其宝贵和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轻松,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要缓解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的途径,社会、高校、大学生三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各尽其责。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问题 ;对策;人才市场

正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与社会新增岗位有限、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的影响有关,但与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不足有密切关系。关注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很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问题,认为只要转变了就业观念,就能大幅度的缓解这个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已经在下降,应届大学 毕业生对月薪 的预期 连年下跌。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没有缓解。显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拿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来做说辞了。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反思。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 一,来自高校,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到位。高等院校往往被看作人才的生产基地,招生和就业是人才生产的入口和出口。在市场 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 销对路。但是一些学校 出于行政业绩 和经济效益的考虑,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定位,某些专业大幅度盲 目扩招,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 积压过 剩”。另一方面,学校在扩招的过程中,出现了师资短、设施不足、生源 素质下降等现象,由此而产生了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的质量下滑,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之二,来 自高校就业部门,就业部门对自身工作 内容的认识较模糊。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只是 :介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制定就业办法、发布需 求信息、开展毕业教育、编制就业方案等,就业指导力度远远不够。问题之三,来自大学生本人,大学生择 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曾有专家预 测,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多,社会、家庭、大学生本人对就业的期望值会不断下调。然而事 实并非 如此。由于受计划经 济的长期影 响,大学 生就业观念还存在着偏差,“ 精英情结 ” 在很 多人的头脑 中根深 蒂固,“ 精 英情结 ” 的泛化 使得 大学生 把择业 目标定得过高,高薪、白领、大城市仍然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有学生谈及心 目中的理 想单位时写道 :“ 钱多 事少离 家近,位 高权

重责任轻,每日睡到自然醒,薪水数 到手抽筋。”而大量的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却无人问津。一边 放着 现成 的工作没人要,一边因找不到好工作而高喊就 业难,这一矛盾正是 目 前 大学生 就业的 真实写 照。加之,大学生 就业中,学历、专业、地区等方面的供需结 构性矛盾的突 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 岗位不对 口现象的增多,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 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在就业中仍固守传统观念,一味强调专业

对 口,对物质待遇 以及就业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会大大地缩小自己的择业空间。问题之四,来自用人单位,用人观念与实际工作需要错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11.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药具;服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控制人口过多给社会环境、经济带来的沉重的压力,长期实施了计划生育国策[1]。避孕药具的服务管理即是辅助计划生育实行的有效对策。尤其是在乡镇等偏远地区,计生部门要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创新服务管理措施,坚持对群众免费发放避孕药具,让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有所提高。传统的避孕药具服务管理模式存在被动、陈旧等不足,本文通过阐述目前乡镇避孕药具管理服务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药具管理的水平。

1 乡镇避孕药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组织的重视程度低,且管理系统不完善

组织领导思想上的重视是保障药具管理工作正常、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乡镇计生办机关而言,存在一部分组织者对计生药具管理工作不够积极,对该项工作投入少,不积极建构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例如,日常工作中,对药具管理缺乏系统的计划,计划生育宣传、药具发放、随访服务、管理员工作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严重不足。通常是有上级领导检查时,才会做出走过场的应付表现,这体现出目前乡镇计生组织对计划生育管理的被动性[2]。

1.2宣传不到位

在乡镇地区中,人们由于缺乏足够的、正确的生育教育,因此,必须通过计生部门进行大量的宣传,让育龄群众有机会树立计划生育意识,健全避孕药具的使用知识。但是,当前,对于计生药具应用知识的宣传普及较少,存在不足之处。(1)药具使用的宣传面较窄。虽然一些乡镇计生部门也按常规进行了药具免费发放及使用知识的宣传,但是往往选择在街道、社区开展,一些育龄妇女比较集中的地方,例如学校、厂矿企业等的宣传较少,导致宣传面过窄,许多育龄群众无法接受到避孕知识普及,也不知晓避孕药具可以免费领取[3]。(2)所宣传的药具知识较陈旧且肤浅,使得无法及时接受到新型避孕药具的相关知识。例如,对药具的种类、功用、具体用法没有进行深入的介绍,宣传的宫内节育器只限于常见的几种。这样的宣传导致育龄群众无法及时了解新型避孕药具,直接或者间接降低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该问题的原因推测与药具管理员长期不采取药具有关,或者为了节省资金,购买陈旧、简陋型的计生药具替代,这都是药具宣传知识粗糙简陋的表现。(3)宣传的形式过于单一。许多乡镇计生办采取的药具知识宣传形式都是宣传栏、传单、标语等几种,这些形式比较粗放,不能切实令育龄群众能够正面接触到宣传。此外,药具免费发放的宣传也不到位,常常是缺少存货,通常是搞宣传活动时群众才能真正领取到免费药具。

1.3药具管理服务差

目前,避孕药具管理单位存在服务差的问题较明显。一方面体现在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不重视药具的宣传和发放,使得前来领取药具的群众不能如愿领到药具;另一方面,管理人员服务态度差,对免费领取药具的群众冷漠、不耐心,导致群众不愿意接受免费药具的使用。

1.4盲目发放药具

通常在搞宣传活动时,药具管理机构会一次性购进较多药具。在发放时,没有详细咨询人群需求的情况下就盲目发放,这使得部分药具供应不足,部分大量剩余,造成浪费的同时不能切合群众的需求。从多年的发放经验看,已育妇女偏爱节育器,未婚、未育妇女更偏向避孕套或膜栓。因此,未经调查和咨询就盲目发放药具造成浪费也是药具管理的问题之一。

2 加强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组织的重视,健全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对组织的宣传,提高其工作意识,实施规范化服务流程,以提高药具管理的水平。首先,药具管理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管理員责任到岗,直接管理、发放药具,端正服务态度,确保药具能够达到群众手里,发放后及时随访,以获得药具应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要完善各种辅助药具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管理员培训制度、岗位述职问责制度、育龄人群宣传制度、药具发放管理制度、定期随访制度、账册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人员激励,以强化培训指导和督察考核。

2.2加强宣传,提高宣传的效果

要选择恰当的宣传集中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药具知识宣传,例如借助各种平台:报纸专栏、电视专栏、广播栏目、手机短信、网站广告、公交车身广告等,广泛宣传药具免费发放政策、相关药具知识等,这样才能拓宽宣传面,提高宣传的实效。针对原来宣传方式存在的落后、粗放等问题,乡镇计生办部门要对新型避孕药具原理、性能以及使用方法等加强科普教育,让育龄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新型药具的动向,增强避孕药具的使用意识。此外,宣传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重要的日子,例如“艾滋病日”“世界人口日”“xx”等,选择在人流量多的街道、社区加强宣传,并发放药具知识册和多种避孕药具。

2.3建立健全的药具发放服务体系

首先对生育妇女做好登记,在产后42天药具管理人员进行登门服务,宣传计划生育知识,免费发放药具,做好相关指导以及用后随访;寻找各个药具发放依托点,例如药房、超市、诊所、宾馆等,设立开放式的药具免费发放点,拓宽免费发放药具的渠道,并简化领取药具的程序,方便群众领取。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药具管理人员对定期到发放点补充药具,以免发放脱节。

3 小结

总而言之,计划生育的药具管理工作目前尚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广大乡镇基层计生部门加强重视,同时创新药具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避孕药具的服务管理水平,满足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实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陶新芳.加强避孕药具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 155,168.

[2] 潘华丽.避孕药具管理的思路与对策探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77,181.

12.浅谈乡镇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1 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把森林防火仅仅当作一般性的工作来安排部署, 对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 对森林防火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存在侥幸心理、厌战心态和麻痹意识, 有“重扑轻防”的思想,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野外火源管理等预防性措施落实不到位, 超前研究不够。直到火灾发生时才采取补救措施, 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稍有阴雨天气, 就降低警惕, 放松了对森林火灾的防范。

1.2 工作措施不到位

有的地方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扎实, 普及面不宽, 气氛不浓。在一些农村, 尤其是偏远地区, 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 没有做到全方位覆盖。

1.3 监督惩戒措施不够严格

森林防火工作制度不够健全, 不成体系, 不能做到环环相扣、管理有序, 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监督、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火情响应预案尚未真正落实到位。

1.4 群众对依法用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一, 很多地区的森林防火法律意识淡薄。火灾多发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 群众多数世代为农, 区域经济不发达。因此, 群众对农事活动用火根本没有报批的概念, 更不知道野外用火要经过林业部门审批。第二, 林区农业用地多在山林边缘, 林地周围杂草丛生, 多是枯枝败叶, 一有持续高温天气, 植被就会变得干燥易燃。而火情发生后, 村民们也都消极应对, 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

1.5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对森林防火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导致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阻隔带建设严重滞后, 甚至原有的防火林带和防火阻隔带也由于抚育措施不得力, 而杂草丛生, 不仅失去防火功能, 有的甚至变成了引火载体。此外, 森林防火队的正规化、机具配置的标准化、人员配置的科学化均达不到标准。

1.6 责任制落实及追究不够到位

有的地方流于一般性的号召, 纸上谈兵。预防工作存在隐患、漏洞, 对失职人员的处理过于宽泛, 整改不到位, 往往事后总结经验教训, 但在责任追究时, 反而姑息迁就。

1.7 扑火队伍建设薄弱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 措手不及, 要么组织毫无经验的当地群众上山扑救, 要么把机关干部、公务员都聚集在一线, 扑救效果差, 效果甚微。

2 新形势下森林防火的有效对策

2.1 增强防范措施和责任制度

第一, 要落实护林员、管护员、施工员、林区学校教员等人员的森林防火责任制度, 有效控制野外用火, 严禁火种进山。第二, 抓好重点防范区和重点人群的管护, 在高火险紧要期, 对重点防范区实行严防死守, 预防山火的发生。对痴、呆、聋、哑、精神病等五种人以及林区中、小学生要重点监护、看护, 防止意外失火。

2.2 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是搞好森林防火的基础工作, 也是做好森防工作的重要措施。第一, 宣传教育要做到深入化、经常化、制度化, 特别是对林区分散的居住点, 更要进行重点宣传教育, 以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第二, 在旅游季节, 要强化宣传, 广泛动员, 开展群防群治, 提高游客的防火意识。

2.3 强化制度管理

严格规订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 森林防火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火灾发生规律, 规定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出现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 可以划定森林防火戒严区, 规定森林防火戒严期。

2.4 配置生物防火林带

利用植物燃性的差异, 选择较难燃烧的树种, 按照一定规格配置15~30米宽的防火林带, 来阻止林火的发生和蔓延, 并与造林及天保公益林建设结合起来。这项措施变治标为治本, 变被动防火为主动防火, 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5 计划烧除林下可燃物

利用物候点燃技术, 在规定的范围内, 烧除林地内堆积的可燃物, 降低火灾危险性, 达到预防森林火灾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 对不适宜搞计划烧除的地区, 要开展林下割除和清除, 规范林区可燃物的管理。

2.6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森林防火工作要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由行政命令型向经济法律约束型转变, 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约管理型转变。

摘要:森林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 采取有效的森林防火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针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展开论述, 阐述了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有效对策。

关键词:森林防火,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万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J].森林防火, 2011, (10) :46-49.

[2]刘开忠.增强防火意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J].中国林业, 2011, (12) :32-33.

[3]董红卫, 徐向东.有关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及应对措施[J].现代园艺, 2009, (03) :22-24.

[4]姜东涛.森林生态效益估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 2000, (10) :58-59.

13.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 施基城

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是2000年市一次党代会上确定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以乡(镇)村为基础,以县(市、区)为基本实施单位进行小康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到2001年底止,全市已有39个乡镇、1137个村通过市、县两级考核,达到了浙江省乡(镇)、村小康标准,分别占全市乡镇和村总数的20%和31%。通过乡镇小康建设工作,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条件较差。我市要全面实现小康将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认清当前小康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对策和建议,是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做法

三年来,小康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稳步地推进了农村小康建设工作。主要做法有:

1、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农村小康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生活质量才能提高,小康才能实现。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一是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丽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是我市的一大特征。各地以山区资源为依托,做好“山”字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水(干)果、中药材、竹木等产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笋竹资源丰富,竹园面积达1.6万亩,人均近2亩。为了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该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施万亩竹林高效示范园区项目建设,聘请浙江林学院的教授及竹林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竹笋单产由亩均200斤提高到1000斤,亩均立竹量由60株增加到130株,经济效益明显。该乡的“小忠冬笋”荣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2 博览会银奖,远销日本、韩国等地。2001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081元,其中竹业收入占35%,是我市首批实现小康的两个乡镇之一,也是全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小康乡。

二是发挥中介作用,调整农业结构。我市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市场、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全市种植业结构的粮经比已调整为66.5:33.5,畜牧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区域布局进一步合理。莲都区的碧湖镇,是一个传统的产粮大镇,近几年来,他们发挥丽水市碧湖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莲都区庄稼人农产品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把莲都区碧湖镇的农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江苏、温州等地,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全年种植各种蔬菜可使碧湖镇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是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把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拉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出台了有关政策,确定了一批龙头企业,在资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据统计,全市产值超百万元的加工型企业有180家,超千万元的有48家。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庆元县的隆宫乡,以竹资源为依托,发展加工业,生产竹筷、竹席等系列竹制品,成品、半成品企业达40多家,还有二、三百家与其配套的家庭工厂,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是利用区域优势,招商引资办工业。如青田县的温溪镇,利用毗邻温州的区位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温州等地的企业。形成了鞋革、服装、五金、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2001年该镇实现工业产值12.5亿,农民人均收入达3208元。再如缙云县的新碧镇,利用毗邻永康的区位条件,主动接受辐射,通过兴办工业园区,加强服务,引进永康企业,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各县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创业,劳务输出。云和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异地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引导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从事农业开发等,达到异地致富奔小康的目的。2001年,云和县有6000多农民,到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84个县,从事食用菌、茶叶等农业开发,年创产值7000多万元,创利3000多万元。龙泉市塔石乡南弄村,全村800多人,近一半人外4 出打工、经商;宝溪乡宝更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上海、石家庄等地开建材或服装店。据“五普”人口统计,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35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4%。另据邮政部门统计,2001年从外地汇入的资金达6.38亿元,多数为劳务收入。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小康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体现,而且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首先是加快人口集聚,提高资源共享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各地把小康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通过以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居住环境较差的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迁居,支持他们下山脱贫、下山奔小康。云和县到去年底,已有2600户、9400人下山脱贫。龙泉市的锦溪镇坚持“方便生产、就近搬迁、自愿搬迁”的原则,调整村镇规划,引导高山自然条件恶劣、致富门路少的自然村农户和已脱贫的农户向集镇、中心村移居,为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年来,以小康创建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采用“以奖代补,积极引导”的方法,进行 “一治、五改”,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据遂昌县统计,几年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670多万元。莲都区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新建机耕路63条120公里。2001年验收的66个小康村,大部分村的主要道路修建了水泥路,在2000、2001两年间,共迁移粪缸4000多口。交通、卫生条件的改善,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缙云县在2001年验收的92个村中,新安装自来水15个村,新安装有线电视43个村,新开通电话45个村。龙泉市在小康建设工作中,提出每个创建乡镇、村都要为民办好十件事。通过创建小康,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广大群众说:“这样抓小康我们看得见,摸得着,非常满意。”

3、党委、政府“有为”,稳步推进小康建设。

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党委、政府加强协调,部门大力配合,群众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地推进。

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市里成立了以分管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和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了事业心强、懂业务的同志组成小康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监测、考核等工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还联合下发了文件,提出了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6 整体规划和具体的措施要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农村小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小康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日常的各项工作,把小康建设落到实处。机构的建立,从组织上确保了小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部门帮扶,形成合力。小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市里专门发文,明确了小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小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市本级和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市)还建立了部门挂钩乡镇帮扶奔小康工作制度,共同参与所联系乡镇、村的小康创建工作,并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龙泉市要求市直部门所挂钩的村达到“五好”目标,实现“四通”。遂昌、龙泉还从挂钩单位选派了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康村担任村干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小康村建设工作。

三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小康建设涉及面广,只有大家认识到位,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工作才能落实。为此,市、县(市、区)两级每年都召开会议,对小康创建工作进 行总结表彰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宣传小康内容、目标、意义和小康示范典型,以此来提高广大群众对小康工作的认识,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

四是加强督促,狠抓落实。为了避免小康建设工作流于形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督查联系制度。做到经常督查,严格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2001年先后两次对全市的小康建设工作进行了督查,各地也采取了县(市、区)领导亲自督查,定期召开有关小康建设工作例会,小康办工作人员经常到乡(镇)、村检查、指导,刊发小康工作简报。遂昌县还制定了《小康村动态管理》办法,对已达标的小康村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对指标较上有所下降的进行警告,问题严重的撤销“小康村”的称号并作相应的经济处罚。

二、农村小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1、对小康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存在畏难情绪。我市一部分乡(镇)村由于受交通、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较差,群众致富门路缺乏,小康建设工作难度较大,干部群众对实现小康信心不足;还有一些干部、8 群众把小康建设神秘化,认为小康生活是高不可攀的。二是把小康建设与扶贫脱困工作对立起来,有的担心达到小康以后,争取不到扶贫资金,反而吃亏,产生了“宁可戴贫困帽子,不要小康铜牌”的思想;还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小康建设是上面布臵的政治任务,是“数字文章”,于是消极应付,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三是对小康建设缺乏宏观思考,缺乏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就村论村,就指标论指标,没有站在一个乡镇、一个县乃至全市的角度去考虑,没有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去思考。

2、农民增收渠道少。由于我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快,农业人口就业不充分,非农收入比例不高。据统计,2001年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从乡村企业得到的收入只占了20%。再加上一些乡(镇)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缺乏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2740元,比全省低1842元,只有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60%;与3200元(现价)的小康值相差460元。另据2001农经年报统计,农民人均收入在小康值3200元以下的有181个乡(镇),占全市196个乡(镇)的9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 元的还有12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6.1%。

3、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虽然省里近几年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地方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我市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低。如青田县公路通车里程百平方公里不足20公里,全县仍有96个行政村缺路少桥,特别是农用车、三轮车禁止客运后,农村行路难问题特别突出;全县还有l86个村,l5万人饮用卫生水困难;部分乡村电网十分落后,供电成本高、可靠性差,完成改造需投资7000多万元;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同时,从我市村落分布情况分析,其特点是“面广、点多、分布散、人口少”,据统计,我市每百平方公里有村21个,每个村的农业人口平均为583人,而全省每百平方公里41个村,每个村农业人口平均数为830 人,分别是全省平均数的50%和70%。导致我市小康建设成本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资源共享率较低,客观上增加了我市小康建设的难度。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是影响小康建设的难点之一。土地承包经营以后,一些村原有的集体耕地、山林以及其它一些集体资产分给了农户,或进行出售,没有了集体资产,村集体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据统计200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1453个村,占全市村总10 数的40%;1至5万元的1369个,占了村总数的37%;两项合计占村总数的77%。另据遂昌县统计,纳入今年小康达标验收的34个村,有20个村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在100元以下,占验收村数的58%,其中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最低的只有50元。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相应地影响了农村的小康建设工作。

5、小康建设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机构改革后,小康办基本上设在农业局(农办),由科室干部兼职。而小康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工作又具体,目前的机构设臵显然与所担负的工作不适应。另外,农村统计基础比较差,存在漏报、瞒报等不良现象,给指标考核带来难度。

三、乡镇小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浙江省小康建设标准要求,县(市、区)要实现小康,需要有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按此测算,到2005年全市至少要有2198个村达标,今后几年全市至少还要达标1061个村。为如期完成我市小康建设任务,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小康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正确认识小康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小康是指在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民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是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我市由于经济基础较差,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发展步伐,正是基于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市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其目的就是通过小康建设这种有效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小康建设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历史意义。我们的各级领导对小康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康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它具有客观性,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小康的概念具有确定的内涵和现实的要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具有全面性,既包括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好转;小康又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富裕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它还具有共富性,既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树立信心,端正认识,既要克服“现在都提现代化了,还要建小康干什么?”的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心态,也要克服畏难情绪,消除小康建设是“数字游戏”等错误认识。二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建设小康的积极性。农村小康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小康的积极性,变“要我建小康”为“我要奔小康”,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此,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奔小康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使群众真正了解小康的内涵,达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增强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树立和宣传小康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典型,让群众看得见小康所带来的变化,以避免小进则满及一味等待上级扶持等不良现象。形成一种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小康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小康办的建设,县、市机构改革后,要及时调整、配好、配强小康办组成人员,以便能够担负起组织、协调小康建设工作的重任,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财、物上积极支持小康办。要完善部门联系制度,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为农村引进项目,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班子既是农村奔小康的决策者,也是直接实施者,班子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康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在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哪里的班子有战斗力,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小康建设也就越容易。

2、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小康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收入问题。我市属欠发达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农业收入。因而,如何做好农业的文章,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要解决农业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以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模式和传统农业仅停留在生产环节的状况,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连接大市场,延长产业链。既可避免千家万户面对市场生产的盲目性,又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可以把市场上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给农户,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近年来,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市场竞争力较弱,附加值不高,带动能力差。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14 的指导和管理,制订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途径,加大培育的力度,使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在量上能有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选择、资源流动、逐步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二是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引导广大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连接的有效载体。在我市莲都区、缙云县等地涌现出了这样一批组织,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基层供销社、农技部门、贩销大户等联合起来,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促使他们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各有关部门也要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由协会对这些专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发生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同时,通过协会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打响丽水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行业协会的建设可以选择县市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是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我市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单元和生 态屏障,生态环境优越。要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以订单农业、建设示范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为奔小康创造条件。

3、小康建设要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相结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我市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滞后。2001年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低于全省16.9个百分点,与温州、金华、台州等市分别相差19.9、19.4、21.9 个百分点。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一方面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同时,农村工业化水平低,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相应地制约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因而加快工业化步伐也是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一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要积极宣传发展工业的意义以及有利条件,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市情,增强发展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工业企业进入成本。要对现有的审批制度作进一步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建立承诺制,对每个环节都要作出承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制,真16 正树立起为业主服务的思想。三是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创办工业园区有利产业集聚,并在集聚中获得优势。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外部的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集聚有利于减少公共设施的投资,提高资源共享率;集聚有利于分工,形成专业生产与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集聚企业之间竞争压力表面化,有利于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因此,创办工业园区,是形成我市块状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对工业园区要根据产业状况进行合理的布局,积极探索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要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利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省里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把握机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把工业园区办成我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和主要增长点。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鼓励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机械化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集聚。要做好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区域经济要求、自然条件特点,对行政村进行适度调整,适当扩大行政村的规模,使其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臵优化。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集聚,实现异地奔小康。要加大对农业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比较薄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一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每年集中一定的财力,有规划地分期、分批帮助解决农业和村镇的基础设施问题;二是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包装,充分利用省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加强与省里沟通,争取省里对我们更多的支持;三是利用好土地等公共资源,筹措建设资金;四是要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筹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动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小康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制定奔小康规划和小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做好与现代化建设的衔接工作。在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等等都要为现代化发展留有充分余地。

4、积极引导劳务输出。

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就业岗位不足。劳务输出就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要积极加以引导,并建立起相应的机构,进行组织、管理,为他们外出创业提供方便和帮助。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以提升其就业技能,拓展其18 就业空间,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当前劳动力市场上,一边是急需用人的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另一边是众多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这反映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太少,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也反映了我们的劳动力培训与市场脱节。因此,一是要在农村初中阶段教育中,增加一些实用技术教育内容,使初中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二是要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要有针对性地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建设。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我市实现小康的难点之一。为此,要因地制宜用好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村集体资金来源渠道。设想可以利用上级的扶持资金、土地补偿资金或盘活集体资产参股经营小水电,或者在集镇、县城购买店铺出租,将所得作为村集体资金;可以通过将村集体山林、茶园等集体资产进行转租,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可以采取“返租倒包”的方式,将外出打工农户的土地承租以后,经过整理倒包给业主,进行规模经营,村集体从中收取一部分管理费,作为村集体资金;还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扶持上一些村集体项目等等,以解决当前 村集体资金无来源的状况。对于确实无法解决的,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为村集体注入一部分资金,确保村两委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任务也很艰巨。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扎实工作,为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而努力。

───────────────────────────

送: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市委常委,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长,市委特约调研员

发: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委办公室

───────────────────────────

签发:李卫良

上一篇:六年级小初升模拟考试下一篇:三查三想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