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2024-08-18

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共8篇)

1.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篇一

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的重要选择。低碳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并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一、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背景

一)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枯竭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整个世界的能源储量来看,化石能源还可以被开采利用一两百年时间,但同时,人类开发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也越爱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当今发达国家出于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考虑,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了节能、低碳经济发端于能源战略调整,目的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对发达国家来说,已经迈过了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恰恰正处于对高碳能源需求旺盛的阶段,欧美等国在20世纪末就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末期,无需耗费大量的高碳能源,如今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他们将出行依赖的汽车油品节约和替代作为研发重点之一

(三)低碳经济提出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是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人类地球长久生存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客观要求。二氧化碳长期排放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高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47度,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7cm,按这个趋势下去,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度,海平面将上升60cm。这将给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沿海地区安全等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降低生产和生活中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是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和努力方向,也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道路的积极探索。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趋势。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日本投资低碳革命。,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四、对经济影响

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

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低碳经济将催生世界经济新模式和新规则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该领域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因为低碳模式再次拉开差距。

低碳经济引起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动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布局,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碳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增加了一个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六)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和经营。

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的企业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进人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低炭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吴巧生,成金华.能源约束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j 2010年02期 作者:李艳君

2.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篇二

面临政治格局的不断变迁, 其内在因素取决于国家及区域在经济上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迈向全球化, 经济交流也不断加深, 从而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深入。同时, 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变得越来越多, 唯物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国家之间的经济因素也成为其政治博弈的根本动机。全球经济走势也关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准确研判世界经济走势和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的同时, 中国应加强谋划, 综合施策,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合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 专心办好自己的事, 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经济, 并为世界经济稳步发展增加正能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世界的原有体系开始对于欲颠覆其格局的因素展开政治攻势, 究其根源就在于经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工厂, 对于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了一定规模的威胁, 从而致使美国、日本等国家借机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欲延长中国经济的崛起步伐。随着以美国、英国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泥足深陷、经济衰退等现状, 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爆发, 其经济总量甚至超越了许多原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国家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不满以及在联合国中话语权不足的抗议, 经济的发展, 使得其民族自尊心愈加强烈, 并开始谋求在地区的主导权乃至全球的话语权。

二、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虽有曲折但也有进步, 其特点便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前行,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奠定了经济全球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看来, 世界经济走向在向全球化大方向靠拢的同时, 还呈现以下形势。

(一)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求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与分工的高度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二战以来国际化大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 它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上, 以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的原则, 从而建立全球性的劳动分配体系网络,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就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看, 未来世界经济将会有很大的波动, 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原因有以下两点。

1. 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 对于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会有相当大的冲击。

目前, 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甚至停滞、衰退, 人力成本过高, 很多公司会选择将工业生产转移至新兴经济体中, 以寻求成本的最优规划, 提高公司利益。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大规模完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 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其经济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较低, 原材料价格低廉, 这一系列的措施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入驻。

2. 新型科技技术的开发将世界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致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互补。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在商品经济的分工中, 开始从全局考虑最优化比较, 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老牌资本主义大国与发展中新兴国家 (如中国、俄罗斯等) 虽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竞争, 但同时两者之间的互补也越来越强烈。

(二)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最为突出的特征, 也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推动力。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国之间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同, 也是指其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点不同, 致使发达国家在国际大分工中势必抢得先机, 使其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上游阶段, 而发展中国家最后会因为政局的动荡以及经济发展的环境差沦落为发达国家的代工厂或产品的倾销地。

2. 发展中国家不断地被外部环境分化, 究其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动荡。

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被发达国家进行殖民或全部掠夺, 所以无论是经济殖民还是政治殖民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逐步衰退, 甚至成为资本附庸。不过, 中国的历史以及国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也不尽相同, 因此, 各发展中国家之间增长的差距也十分悬殊。

(三)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会进一步迅速崛起。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 发展中国家会抓住机遇使其经济迅速发展, 最终迈向世界经济的中上游阶段。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发展会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单极化的现状根本满足不了其他经济大国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需求,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也势必会跟随新兴经济体而迅速崛起。

三、世界经济走向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它会将所有国家都规划到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当中, 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规则不断得到统一, 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最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经济走势。经济全球化既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也将决定政治格局的走向。

(一) 新兴经济体借经济全球化制衡单极化态势

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贸易不平衡现象的日益加剧, 政治格局及军事力量的不断变化, 新兴经济体也将依托全球化的大势不断地壮大其自身。如若想要经济快速发展就必然要与政治力量相对称, 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占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也必然会要求在国际事务当中获得与其相对称的话语权, 这样的趋势也将会促进各区域大国各种力量的崛起, 从而对单极化世界形成最大的冲击。

(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纵观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 加强区域经济也必然会使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地密不可分。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会造成同一个区域内的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更加地密切与流通, 与此同时, 在各种环节的经济关系的促使下, 同样会使区域间各个环节更进一步地深入交流, 其中包括人口的流动、各项资本的交换、政治军事的沟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到最后终会迈向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三) 政治重心将随着经济重心的移动而转移

政治的发展势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定律。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到来, 新兴经济体迅速地发展崛起, 其本身所具备的经济动力早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大国, 然而它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更加巨大, 所以, 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必然会要求更多的国际政治权利来保护其经济得以加速发展。这也将会导致世界经济重心得到巨大的变化, 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为了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 从而不得不去阻碍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 政治重心将会全部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国家身上, 并且其国际策略也必然会围绕新兴经济体国家来制定, 这就必然会导致政治重心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国家身上。

(四) 国际性政治联盟的出现

国际性政治联盟的出现是以国际经济发展为基础, 目前国际性政治联盟主要包括欧盟、非盟或者其他的合作组织等,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趋势使得每个区域的国家都会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同时为了营造区域的和平与稳定的外部环境才得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之间也开始有意识地形成了有规模的政治联盟才得以保全其区域政治的稳定, 从而协调区域之间的政治或经济矛盾。

(五) 大国之间合作与对话将会成为解决国际冲突的主要方式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使得大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密切, 任何一方经济受到损害, 都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 合作与交流将会成为未来大国之间政治博弈的主要方式,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和基础。

在未来, 大国之间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而经济安全则将成为大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 围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与竞争压力, 大国将会形成一定的关税壁垒或者地区贸易保护政策, 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 大国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方式将以经济手段为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基调,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变化,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将会充分使用经济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

3. 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以及经济、文化等合作都将以经济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在保障自身经济安全的同时, 尽量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贸易主导权。

(六) 政治格局也会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 美元霸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

1、美元霸权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成为首要问题。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还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至此,形成了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形成后,欧元、日元等其它国际货币并没有严重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仍然是全球经济运行的主要交易货币,也是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全球经济体系中没有对美元没有形成对美元的制约机制,美元的稳定性只能靠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信用来维持。在美元霸权下,就会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美元处于国际通货地位,可以通过发行大量美元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或者对外进行投资。美元既可以在美国之外做“体外循环”,还可以通过其他国家购卖美国债券等方式回到美国。

2、美元霸权的影响因素

我们将影响美元霸权的因素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美国的经济实力;二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三是国际货币多元化进程艰难。

(一)美国的经济实力

一国的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根本原因就是其经济实力超级强大。不论是英镑霸权还是美元霸权,其根本原因就是英国和美国在当时的超强经济实力。现阶段,美国的经济实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即使是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实力仍然全球遥遥领先。2008年,美国全年GDP为14.83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第二名日本,GDP为4.844万亿美元, 第三名中国,GDP为4.222万亿美元。同时美国还拥有全球领先的科研实力,在低碳经济、高科技产业等方面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些都增加了人们对持有美元的信心。

(二)美国的军事实力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达到空前规模。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受影响较小,同期英国等西欧国家还处于战争后的恢复时期。美国通过这些优势,一举取代英镑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崛起,美国在全球中的经济地位受到削弱。美国通过加强了军事实力弥补经济方面的不足,进而维护美元霸权。借着9.11事件后反恐的借口,美国进一步加紧运用军事手段维护全球霸权。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可以显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强对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的控制,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的全球供应。

(三)国际货币多元化进程艰难

首先,尽管有许多理论表明打破美元霸权对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有利的。例如美国可以彻底解决“特里芬”两难,美国的汇率政策将更有效,同时也会降低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体系风险等。但这毕竟是一种理论,而且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短期内打破美元霸权可能性非常小,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也不会拱手相让其美元霸权地位,美国不愿意转让通过近似无成本地发行货币就可以购买全球的劳务商品的权力。其次,目前由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仍在全球处于霸主地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短期内打破这种霸权。因而在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基础上的美元霸权被打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最后,全球货币流通中及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各个国家都不愿意由于美元急剧贬值而造成本国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因而,国际货币多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伴随者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美元凭借其霸权地位逐渐统治了世界经济,美元霸权已经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在美元霸权的作用下,当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不平衡是空前的,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美国的生产不被任何实物支撑,美元霸权下的美元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为了防止外汇储备贬值,全球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被迫用贸易结余的美元购卖美国财政部的债券,这些其他国家的央行变相地为美国政府的国内预算赤字融资。美国的国际收支的赤字越大,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贸易结算的美元也就越多。为了防止过度贬值,这些美元不得不通过再循环回到美国。美元霸权下的贸易体系不仅掠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也掠夺了其他发达国家的财富。

自牙买加体系形成后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部分程度上依赖于对美国的贸易增长,但是在美元霸权不平衡的体制下,美国过度消费已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经济的运行需要其他国家对其进行资金注入。2005年,美国的国际收支经常性项目逆差已达到8049亿美元的水平,超过其国内国内生产总值的6.3%,需要世界其他国家每天25亿美元的流入才能维持下去。 现阶段,如何改进美元霸权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纵观世界历史,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促进自己的发展。因此,长期的不平衡必然被打破,美元霸权的终结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尽量减少打破美元霸权过程中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危害,以及积极促进美元霸权的和平、温和退出,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小芳.美元霸权与被颠覆的世界[J]. 红旗文稿,2009,(11)

[2]张盼,郑淑君.美元霸权与次贷危机[J]. 商业环境(学术版),2009(7)

[3]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10)

4.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篇四

摘要: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由于严重的财务危机,在寻找买家未果后,于当日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雷曼兄弟的倒下,无疑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作为华尔街巨无霸之一,雷曼的破产,必将引发起一场全球的“金融海啸”。面对这个自1990年后的美国金融界最大的一宗破产案,各国政府也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来祈求度过难关。

关键词:破产 经济危机 全球化经济影响

一、引言

美国感冒了,中国也打喷嚏了。“158”,在中国常常被读成“要我发”,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数字。然而,对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而言却并非如此。如今,在公司成立第158年之际,却陷入了倒闭的危险境地。

二、雷曼兄弟的概况

1、雷曼的历史发展

雷曼兄弟是一个有着158年悠久历史的公司,起初是利用高市场价值的棉花进行原棉贸易起家;之后随公司总部的搬迁,在设置公司理事会的基础上开始从事铁路债券业务和金融咨询业务;而二十世纪初,雷曼公司就从一个贸易商转变成为了一家证券发行公司,并随即于高盛公司合作,协助了百家新公司上市;而在资本危机大萧条时期,公司由于侧重风险资本而度过了此次难关,并迅速为石油工业提供金融协助;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虽然也经历了困难时期,但被当时公司领导挽救后,就一直顺利发展下来。

2、雷曼的近况

雷曼兄弟公司在今年发布的财报称,第二季度公司亏损28.7亿美元,是公司自1994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而根据雷曼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雷曼兄弟已巨亏39亿美元,而这也创下了该公司成立158年历史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财报公布后,雷曼公司股价应声下挫7%,这也是该公司股价从年初到如今短短九个月狂泻近90%。在外部投资者获取资金努力失败后,雷曼出售了旗下资产管理部门的多数股权,以求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但由于政府没有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深陷于严重财务危机之中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于9月15日当日宣布将申请破产保护。

三、雷曼兄弟申请倒闭保护未果导致破产

在巴克莱银行和美洲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并且华尔街对其进行可能的破产清算之后,政府拒绝救命、收购退路全断的雷曼兄弟公司最终决定,根据美国 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

(一)、破产的原因

1、外部原因(1)、次贷危机所致

在美国抵押款债券业务上连续40年独占鳌头的雷曼兄弟公司,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没能挺身而过,其问题就出于,公司所持有的巨量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毒药资产”在次贷危机中亏损累累。由于雷曼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就持有大量的次级债金融产品(包括MBS: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担保债务凭证),和其他较低等级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产品。所以,次贷危机爆发后,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就造成了次级债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和市场价值直线下降。随着信用风险从次级抵押贷款领域扩展到其他住房抵押贷款领域,则较低等级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和市场价值也大幅度下滑。(2)、政府袖手旁观

虽然巴克莱和美洲银行都对收购雷曼兄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最终导致他们选择放弃的原因,是没有得到美国政府或其他华尔街公司就雷曼兄弟资产潜在损失提供保护的承诺。

面对雷曼兄弟的困境,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表示,不会对其实施救助。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雷曼。那又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政府对雷曼如此“无情”呢?一是,政府无法面对国会、无法面对纳税人。因为美国政府动用了纳税人的钱进行过对股市和贝尔斯登公司实施救助,又对“两房”托底等行为,让美国国会感到了强烈的不满,而同时,雷曼也不是最后一家需要救助的金融机构。再“出手相救”,美国政府自身的财政被“拉”下水,也是迟早的事;二是,陷入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很多,政府都去救,是救不完,也救不好的。况且,就以2008年收入衡量排名世界前十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位列第九的这样一个成绩看来,雷曼在充满竞争的华尔街中的地位,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因此,美国金融体系再也不需要雷曼兄弟了。

2、内部原因

首先,以雷曼旗下机构Neuberger Berman为例,他们的资产管理业务做得很不错,但是债券交易才是它的核心业务。所以,由于决策的失误,雷曼兄弟背上了500多亿美元难以脱手的资产。

然后,就是雷曼自救不利。按照保尔森的说法,贝尔斯登公司事件后,美联储已经向投资银行开设了特别的融资渠道,允许投资银行像商业银行那样直接向中央银行贷款。但是雷曼兄弟一直就没有利用这一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一意孤行地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寻找出路、走出困境。而结果,却是失去了自救的最佳时机。

(二)、破产的情况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在提交破产申请时,显示该行现有总计6130亿美元负债,而其总资产为6390亿美元。另外,在其向纽约南区联邦破产法院提交申请显示其有超过10万个债券人,其中最大的是花旗集团(C)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BK),后者是雷曼大约1380亿美元的高级债券的契约受托人。

四、雷曼兄弟的破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身为华尔街的巨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可能冲击整个金融市场。全球最大的债券投资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被称为“债券之王”的明星投资经理比尔·罗格斯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将引发“金融海啸”。不管雷曼在华尔街的地位现在如何,在美国金融体系中重要与否,如此大的一个公司破产,对于还没从次贷危 机漩涡中挣扎出来的世界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1、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连续大跌。飓风的威力敌不过雷曼的倒闭。华尔街利空消息一传,投资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忧虑急剧升温,受此影响,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投资人担心,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下,对原油等商品的需求可能大幅下降。同时,避险意识的回归还促使投资人抛售商品等高风险资产。

2、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股从周一就开始大幅低开,随后一路下滑。

其次,有专家称雷曼平仓后,“不管是它欠人家,还是人家欠它的”,平衡之后,市场自然会对这部分资产形成一个价格,而这个价格也将引发美国金融机构的一次资产重估。

最后,由于价值重估的资本价格上升,又会令所有企业的股票出现价值重估,进而金融问题就直接打击消费需求并提升融资成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面临新的估算,非金融股出现下跌只是波澜影响一环扣一环的必然结果。

3、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雷曼日本法人申请破产保护。雷曼兄弟证券日本法人在其母公司申请破产后受命向金融厅提交报告说,从长期着眼,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存在陷入支付危机的可能。雷曼兄弟银行发布破产时,真正因为无法实现债权受到影响的,除了美国总部的公司,就是日本公司了。这些公司会因为折旧巨额债权,而遭受损失。

4、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首先,欧洲股市难以幸免,英国、德国、法国等都有大幅度的下跌。

然后,雷曼兄弟欧洲子公司宣布进入破产管理状态。在设置联席破产管理人的基础上,雷曼兄弟欧洲子公司进入破产管理状态。该公司联席破产管理人之一强调,该公司实行全球化资金管理,所以在雷曼兄弟总公司的资金断流后,其英国子公司就发现自己已无力偿还债务了。

5、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雷曼兄弟银行发布的破产时公司资产损益表,其中关于债务权一栏显示,作为债权人,大头不在中国,因此,中国投资银行不会因为折旧巨额债权而遭受损失。而之所以迄今中国银行业还算幸运地抗住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主要得益于中国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体系。中国外汇管理机构可以任意根据市场现状,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因此可以说,中国银行业死里逃生,实在是因为中国金融改革步伐很沉重很缓慢造成的,确实是因祸得福。

但是,面对这一巨大且突然的经济变故,在雷曼事件多多少少给世界经济复苏投下更多、更浓重的阴影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潜在的危机。

(1)、心理性冲击

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上。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金融市场,这场危机势必会在中国资本市场参与者中制造出悲观的气氛。而这,被近日A股的走势暴露无遗。

(2)、实质性冲击

主要表现为资产缩水。雷曼公司破产,其股权价值化为泡沫,债务价值大幅度缩水,因此,大道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小到居民个人,若持有雷曼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其价值将与拥有废纸相差无几。如果AIG挽救无望,中国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所持有的AIG股票或债券也将面临类似的风险。

(3)、大量资产将被抛售 这些被抛出的资产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债权。如果海外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资产然后退出,就会对中国外汇和资产市场施加沉重的压力。

(4)、对外资引进保持警惕

虽然前几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成风,虽然中信等机构与雷曼往来密切,但雷曼兄弟在中国还只是个后来者,还没有成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战略性投资者。不过据资料显示,雷曼在金蝶软件等公司的股本投资将面临转手,因此这些公司都必须为股东的变动冲击做好准备。所以,雷曼事件告诫中国,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提高警惕。

(5)、对外部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市场危机的蔓延,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是不利的。而雷曼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问题将直接导致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数量减缓。最糟糕的是,现在还难以对中国的影响做一个完全的估计,因为这个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四、针对雷曼破产对经济的影响各国采取的救市措施

为缓解雷曼破产可能导致的市场流动性紧缺,美联储出台一系列扩大流动性的新措施,包括扩大金融金融机构从美联储贷款的抵押品范围,及将部分贷款拍卖的频率提高。

随后,欧洲主要央行也随美联储的救市步伐向隔夜拆借市场紧急注资约430亿美元。而英国银行业宣布向金融市场拍卖约90亿美元贷款。

此外,亚洲各国的救市措施也相继出台。日本金融厅在责令雷曼兄弟公司的日本法人——雷曼兄弟证券公司停止一切股票、债券的买卖中介业务的同时,日本央行也向本国金融系统注资约293亿美元。韩国央行行长向国会表示,如若市场需要,央行将购入政府债券。

而我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印花税单向征收等说明国家运用政策、措施等实施宏观调控,其中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是央行采用利率手段等货币政策;股市印花税单向征收则采用减少税收的财政政策,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五、雷曼兄弟破产的启示

“雷曼破产效应”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在加强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建设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的资源配置问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六、总结

雷曼公司宣布破产或许将催生“金融新秩序”的建立。遭到次贷危机重创的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世界迫切需要构建不依赖于美国的多元化货币金融体系和公平公正的金融秩序。尤其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还需要认真反思的是,在本国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体系比较脆弱的条件下,如何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的度与节奏,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如何 才能保护好本国利益和金融市场的主导权,如何谨慎地实施国际金融投资等。

【参考文献】

[1]、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王丰丰,新华网,2008年9月16日

[2]、美国政府为何放弃雷曼兄弟,谭浩俊,证券时报,2008年9月16日 [3]、为何雷曼兄弟已不再重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08年9月11日

[4]、雷曼兄弟近期历史大事记回顾,Alice Young,国际财经时报,2008年12月4日

5.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篇五

高晓莹

(北京交通大学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44)[摘]介绍了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及现状,剖析了其发展趋势,并在分析集装箱运输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最后指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其发展现状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借鉴发达国家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集装箱运输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全球经济;影响

1言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 莱文森在!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集装箱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形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集装箱将继续引领世界交通和物流发展的方向和潮流。面对世界集装箱化的发展大势,中国集装箱铁路运输业只有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正视差距,明确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后发先至,努力超越世界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水平,引领未来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2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集装箱作为现代物流业的先进运输装备,其发明、应用和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乃至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可。一个结构简单、看似普通的大铁箱子,为什么能对世界经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蓬勃发展、无法替代,甚至连替代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回顾其发展历程和发展轨迹,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纵观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历程,从1801年英国人提出集装箱运输概念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其发展阶段来

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起步探索期、试行推广期、积极发展期和快速扩张期。

(1)起步探索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人安德森博士于1801年率先提出现代集装箱运输概念[1];1845年,英国出现了酷似现代集装箱的载货车箱;1880年美国试制第一艘内河集装箱船;189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简陋的集装箱。

(2)试行推广期(20世纪初~50年代)。1917年美国首先在铁路上试行了集装箱运输;1926年、1928年德国、法国先后出现了集装箱运输;随后,日本、意大利相继开始了集装箱运输。但此时期各国集装箱标准不一,规格繁杂,港口、船舶、公路、铁路、吊装机械等配套设施发展缓慢,制约了集装箱优势的发挥,集装箱运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积极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1956年4月26日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港,#理想X号∃油轮改装后运载58个铝制集装箱驶往休斯顿,开创了集装箱规模化航运的先河;1961年被业内人士称为#集装箱之父∃的美国人马尔科姆 麦克莱恩先生出资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集装箱专业技术委员会,专门研究和制定国际集装箱运输相关技术标准,推动了集装箱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化、规模化;越战期间,美国人迫于战争后勤补给需要,大量使用集装箱运输作战物资,效果甚佳,改变了战时后勤物资补给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集装箱运输高效便捷的优势被美国军方一致首肯;1966年,麦克莱恩领导的海陆联运公司(Sealand)在北大西洋航线上开始使用改装的集装箱船#费尔兰(Fairland)∃号,为集装箱直达联运翻开新的一页。(4)快速扩张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集装箱航运进入亚洲蓬勃发展,日本、新加坡、韩国、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集装箱大港层出不穷。公路、铁路、航空及内河水路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多式联运体系逐渐完善,优势日益显现。

3界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集装箱运输经过20世纪下半叶的快速成长和不断扩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标准化、规模化、大型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总结当今世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货运集装箱化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巨大。集装箱规模化应用至今仅有五十几年的历史,其发展虽然历经坎坷,但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先进运输方式。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集装箱化大势所趋,方兴未艾,全球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比重日益提高。北美地区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运量的比重,一般都在20%至30%,有些国家的铁路公司集装箱运输比重甚至达到40%至50%。2008年,12家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公司铁路多式联运总运量完成约1366万箱(车),其中集装箱运量达到约1160万TEU,占北美铁路多式联运总运量的84.9%,占2008年北美铁路货运总量1657.27万车的69.99% [2]。

欧洲地区的集装箱铁路运输,近二十年来同样高速发展。据统计,1986年欧洲地区铁路集装箱货运总量为8000万t,2000年达到1.8亿t,年均增长15%。预计2015年欧洲铁路集装箱货运量将比2000年再翻一番。

同时,集装箱运输涵盖的货物品类也在不断扩大,从大众熟知的粮食、日用品、农副产品、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医药、纺织品等,向冷冻食品、鲜活农产品、花卉、化工品、危险品等更广阔的货运市场拓展,可以说,随着集装箱品类的不断丰富,特别是特种集装箱的快速发展,集装箱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2)集装箱多样化、大型化趋势明显,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特种箱丰富多彩。发达国家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化程度高,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集装箱产品的多样化、大型化特征十分明显。不仅有最常用的20英尺、4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各种大型化集装箱(如45、48、53、57英尺)、冷藏箱、苫盖篷布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干散货箱、开顶箱、侧开门箱、台架箱、汽车集装箱、散装水泥箱、水煤浆罐式箱、公铁联运箱等得到广泛应用。另外,欧洲的内陆箱、交换箱,美国的国内箱(半挂车)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发展了宽度2550mm、2591mm,高度2670mm、2896mm、2908mm的非国际标准大型 化集装箱[3]。在特种箱应用上,欧洲铁路采用壁挂式发电机的冷藏箱非常普及,技术成熟,无论是在冷藏箱自身安全还是铁路运输安全方面都有可靠的保障。

部分在各国内陆使用的集装箱,已做到根据特定货物的种类、性质量身定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装箱#门到门∃运输的优势,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经济效益和市场反应良好。集装箱航运船舶发展也趋于大型化,国际集装箱船舶按运载数量划分已经历了五代,最新制造的大型集装箱船已进入第六代。目前,世界上投入运用的最大集装箱船是地中海航运公司(MSC)的#地中海丹妮斯∃号,长365.5m,宽51.2m,航速25节,可运载20英尺集装箱14028只,拥有1000个冷藏集装箱插座,船员25人,于2009年3月首航[4]。(3)集装箱铁路运输直达化、班列化。集装箱定期直达列车是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形式,上世纪60年代始于美国。由于集装箱班列的运输时间和运力有可靠保障,便于和班轮衔接,深受港口、船公司和货代公司的欢迎。日本铁路1994年集装箱班列就已达到每天370列;美国铁路实现了集装箱班列直达化和网络化,只有10%~15%的支线上还保留着随普通货物列车零星挂运的集装箱车辆。北美的集装箱班列主要以双层运输为主,1984年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PL)率先开始了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之后双层集装箱运输在美国迅速发展。由于美国铁路列车轴重大、限界高、内燃牵引等优势,可实现5联车装载,双层箱高可达2896mm,由20辆五节式双层集装箱车编成的列车总长度可达1609m,牵引重量达6000t,能装200个40英尺集装箱,列车载箱量比原来单层集装箱车编成列车载箱量提高了一倍。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海岸主要港口向东开行的双层集装箱班列数量就已达到每周发送240列。当前又开行了南北双层集装箱列车通道,而且东向的通道也延伸到了东海岸。

美国西海岸港口群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了美国与亚洲贸易的大部分航运需求,在美国西海岸10个集装箱港中,洛杉矶长滩港群、奥克兰、西雅图和塔科马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占到西海岸港口吞吐量96%以上。其中,洛杉矶长滩港群集装箱吞吐量全美排名第一,有3条横贯美国大陆干线铁路由此驶发,港区内的主要集装箱码头都有铁路线贯通,集装箱在港区离船后,通过铁路5天可以到达美国东部的纽约,铁路疏运采用由4辆机车牵引的双层集装箱班列,每趟班列可装载300个TEU。洛杉矶港2003年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达到172万TEU,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24%。洛杉矶港有邻近码头的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站,铁路装卸线位于码头泊位旁边,岸桥既可以把集装箱卸到堆场搬运车辆上,也可以卸到铁路集装箱列车上,海铁联运衔接顺畅。北美铁路货运曾一度低迷,正是由于集装箱海铁联运、定点定时集装箱班列,拉动了铁路货运新的振兴。

欧洲集装箱班列运输同样非常发达,德国汉堡港所有码头都有铁路贯通,铁路在进出汉堡的长距离运输竞争中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每天大约有160列国际国内集装箱班列进出港口。汉堡港可以利用港区内外的铁路货运编组站,以及遍布港区的铁路线,快速、高效疏运港口到发的集装箱货物。汉堡港为了将港口的辐射范围延伸到欧盟扩大后的东欧市场,大力发展远程集装箱铁路运输,开通了至波兰等东欧国家的五定班列,并将进一步通过铁路将港口的经济腹地由俄罗斯拓展到中亚地区,并最终与欧亚大陆桥连接,形成横跨欧亚的铁路集装箱疏运体系。

(4)信息化支持的#门到门∃运输服务周到、细致。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世界物流和多式联运发展的大趋势,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集装箱多式联运企业都有先进、高效的信息系统支持其规模化集装箱#门到门∃运输服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集装箱多式联运企业必不可少的营销、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支持工具,可以说,这些大型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和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

以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为例,作为美国九个一级铁路公司之一,其经营范围跨越美国东部22个州、哥仑比亚区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线路连接22个港口,为170个煤矿、139个电厂、165个造纸厂、150个钢铁及运输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公司营业里程3.5万km,拥有车辆10万辆,机车3750台,多式联运车站52个,员工约3万名。2006年总收入94亿美元,盈利26亿元,集装箱发送量320万TEU。

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发信息应用系统,目前有近500个应用软件,功能十分完善。在运输管理、多式联运、货票管理、运价管理、财务管理,尤其是客户服务方面有效支撑了公司的运营与发展。正是由于有成熟、稳定、功能完备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使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成为北美铁路运营成本最低、运输安全最好的铁路公司,连续16年获得北美铁路运输安全协会的金牌奖。为公司参与运输市场竞争,跻身北美一级铁路公司发挥了巨大作用。

(5)多式联运衔接紧密。加强港口铁路建设,强化海铁联运,已成为许多世界级港口完善港口集疏运交通的重要举措。鹿特丹港是欧洲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港口占地10500公顷,目前仍在不断填海建造新的码头。港口水深为24m,满足世界上最大集装箱船舶停靠要求。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8万TEU,其中公路集疏港比例为50%,铁路为18%,其它为水运驳船。汉堡港作为德国最大的港口,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2006年处理的海运货物总量达到了1.35亿t,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90万标箱,其中铁路疏运集装箱160多万标箱,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8%,汉堡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集装箱铁路运输中心。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是欧洲第三大港,也是12条国际铁路线的始发站,每天有120多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离开港口驶向内地,有100多列货车进入港口,定时到发铁路集装箱班列可到达法国南部、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和德国南部。预计到2012年,安特卫普港铁路集装箱运量在港口吞吐 总量中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提高到15%以上。

北美地区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北美铁路与从事集装箱运输的海运船队、专用码头及负责内陆集疏运的公路已形成相互匹配、日益完善的多式联运综合运输系统,为货主提供优质的#门到门∃运输服务,物流体系的衔接配合和整体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北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物流成本的降低。1997年开工建设的洛杉矶港阿拉米达通道是美国近年铁路多式联运重大工程之一,由一条32km的地下沟壑式铁路通道构成,穿越了洛杉矶市区连接洛杉矶、长滩港与铁路干线车站,使原90km、200处平交道口的铁路连接线变成地下快速铁路线。既解决了汽车穿越铁路道口的等车现象,又缩短了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时间,成为美国海铁联运的标志性工程。

在短途衔接上,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美国铁路均自备一定量的汽车为货主办理集装箱接取送达业务,其费用在承运时一并核收,集装箱接取送达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门到门∃全程运输。

(6)大型物流园区蓬勃发展。发展集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为一体,紧密衔接的大型物流园区是当今世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趋势之一,不论在欧洲还是北美地区,规划科学、综合配套、高效运转的综合物流园区为多式联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北美为例,多式联运物流园区选址充分遵循市场化原则,物流地产开发商为追求商业利益,对物流园区布局经过了详细科学的市场调研,园区周边货物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设施完备,为物流园区高效运作奠定了基础。北美物流园区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政策支持,呈现出规模大、融资渠道广、自动化程度高和铁路处于核心地位的特点。比如美国北柏林顿铁路公司芝加哥物流园区占地7284亩,装卸线长达2700m,以铁路集装箱场站为中心,周边布局有汽车运输专线等联运设施,还建设了大量的仓储设施。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多伦多物流园占地4249亩,物流园土地采取预留空间、一次征地、分步实施的发展策略。由于美国政府不直接向铁路投资,因此,美国的物流园区建设多采用发行和出售股票或由政府担保发售长期债券募集资金。北美物流园区大多采用横列式,铁路作业站场与正线平行,铁路装卸作业区、公路衔接作业区,布局合理,疏解顺畅。另外物流园区吸引了如沃尔玛、三洋等大型企业入驻建立配送仓库,由此产生了商品分拨、配送、包装、条码粘贴、质量检查控制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物流服务领域。4装箱运输的优势及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 4.1装箱运输的优势

集装箱运输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将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散杂货物装入标准规格的集装箱内进行运输,并由此带动了船舶、港口、航线、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吊装设备等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的标准化、规模化,由此促进了物流系统效率的大幅提升和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地球上任意地方生产的产品可以快速、廉价地运送到需要的地方,从而改变了全球生产与贸易的格局,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集装箱运输与传统散货运输相比所具有的的巨大优势:(1)运输效率高。显而易见,一架龙门吊或正面吊装载两个20英尺集装箱仅需要一个吊车司机几分钟时间(大型龙门吊每小时可以完成起吊箱作业30次)。而装满一辆铁路棚车恐怕至少要4-6个工人两个小时以上时间,人力、时间、成本相差巨大。卸车作业同样如此,一装一卸效率相差悬殊。同样,装载量为5000t的散杂船要5-7天装卸完毕;而3000个箱位的集装箱船在港口装卸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

(2)运输质量好。集装箱具有坚固密封的箱体,运输途中可防止恶劣天气对箱内货物的侵袭,装卸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是箱体而非货物,因而货损率大为降低。同时,封闭集装箱在运输各环节中不易发生盗窃事故,有效降低货差率。有统计资料显示,公路卡车蔬菜运输的货损率一般在20%-30%,而集装箱蔬菜运输,特别是冷藏集装箱蔬菜运输货损率不到1%,而且蔬菜保鲜度大大提高。在集装箱未大量使用前,运输的货物大都装进麻袋或编织袋、纸盒、木箱等。先在码头上将一箱箱或一袋袋的货物搬进一个大钢丝网兜中,用岸上或船上的吊杆吊进船舱内,再由守候在舱底的装卸工人把它们一一搬出网兜,整齐地摆放在船舱内。这种运输方式在中国持续了一个世纪,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而且今天在长江、珠江内河运输以及铁路普通货物运输中仍可见到。与集装箱运输相比,这种原始装卸方式的缺点显而易见。

(3)运输成本低。由于集装箱运输促进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提升,缩短货运时间,加快货物周转,节约包装材料,降低企业库存,由此产生的#及时生产∃概念[5],造就了丰田、沃尔玛、戴尔等一大批跨国企业巨头,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实现专业化分工,组织零库存生产,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便于多式联运。集装箱作为标准化运输单元,可以方便地由一种运输方式转换到另一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和零换装,从而大大简化和加快了换装作业,减少了货物反复倒装和损失。由于集装箱具有密封和单元化的特点,口岸监管单位可以加封和验封转关放行,加快了通关速度。因此,集装箱能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以及进出口海关监管工作联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的#门到门∃多式联运,实现全程快捷物流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5)实现智能化管理。集装箱标准化和单元化的特点,使集装箱运输非常适合与信息技术、智能追踪技术等新科技手段相结合,进行智能化、高效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精确性、及时性和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运力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物流运输需求。4.2装箱运输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

正是由于集装箱运输与散货运输相比的巨大优势,使集装箱运输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迅猛发展,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正是由于集装箱运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1)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由于集装箱运输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克服了散货运输的弊端,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加速了经济一体化进程。

(2)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由于集装箱运输促进了运输组织方式的变革,提升了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由传统封闭式生产模式向全球化、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的全球分工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了世界范围的区域分工合作,促进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3)提升了全球运输装备水平。由于集装箱运输标准化、模块化的思想理念,推动了世界范围物流设施设备的改进和优化,港口、船舶、公路、铁路、水运、龙门吊、场站、海关边检等一系列物流设施、装备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完善。可以说,集装箱运输推动了世界运输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4)促进了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由于集装箱标准化、单元化的特点,极易与信息技术融合并相互促进,标准化信息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货票、集装箱追踪、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技术与集装箱运输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了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5语

6.中餐对世界的影响(范文) 篇六

——中餐对世界的影响

前言:有人说,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靠的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而“三刀”里,分量最重的无疑是菜刀。对于绝大多数第一代华人,拿起菜刀开餐馆,几乎是他们发家致富的唯一选择。

关键词:占有率、**、对比、海外市场、前景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

然而在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的今天,不管是中餐还是西餐都在不断的相互融合、学习。同时,中国餐饮业也在这一时期高速发展,在世界餐饮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一、用“菜刀”打拼出的事业

现在已经很难考证第一家海外中餐馆究竟开于何时何地,根据现有资料,美国的第一家中餐馆是1849年于旧金山开张的CanTon中餐厅。最初餐厅是做华人生意,但很快就吸引到了当地白人顾客。到1920年前后,25%的美国华人都已开始从事中餐业。

美国现有的历史最悠久的中餐厅是加州汉复德市的“皇朝”餐厅,其创始人为当年修铁路的广东华工江荣,餐厅1883年开张,至今仍由其家族第四代经营。

法国的第一家中餐厅则是1914年创办的“中华餐厅”,老板李石曾当时在法国开办了一家豆腐公司,为了让吃惯奶酪的法国人接受豆腐的味道,索性开了这家餐馆来搞推广。

不过,尽管中餐馆由来已久,但真正开始发展还是近20多年来的事情。华盛顿中餐协会负责人孙象谷先生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我是1969年在美国开的第一家餐馆,但实际上并不是卖中国菜,那时候,真正的中国餐饮美国没有,美国人也不知道怎么去吃,所谓中餐馆都是一些广东人开的炒杂碎的餐馆。”

8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人有机会出去看看,国外也有机会了解中国,同时许多台湾人也在向海外寻求发展,借助这一契机,中餐在许多国家落地生根,并很快进入高速发展期。

2006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英国约有中餐馆9000家,占全英各式餐馆的四分之一,有80%以上华人靠餐饮业为生;荷兰拥有2200多家中餐馆,占全荷各类餐馆的28%,从业人数占荷兰总华侨华人数量的85%;德国80%以上的华人从事餐饮业,中餐馆和华人快餐店超过7000家„„

看来,在华人从业选择越来越多元的今天,中餐的“龙头”地位依然难以动摇。

二、中餐**

然而,在中餐厅遍地开花、数量剧增的同时,其弊端也在不断暴露出来,例如餐厅规模普遍过小、档次不高,菜式口味过于“本土化”,管理水平较低,彼此间靠压价恶性竞争等等,这让大多数中餐馆在遭遇公关危机或是来自本地人的竞争时,很难继续顺利发展。

从2005年开始,法国媒体对中餐馆的卫生、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致使许多法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对中餐顾虑重重。

部分中餐管理者随后发起成立了“法亚餐饮同业联合会”,推出“亚洲餐饮品质标志”。此举虽然得到法国主流媒体的肯定,但努力了一年多,入会者却不过100多家,远不能达到“挽救中餐形象”的目的。

2006年3月30日,在葡萄牙的100多家中餐馆突然遭遇了一场来自政府部门的大规模“突击检查”,结果80%以上的餐馆被认为卫生不合格,5天之内,131家餐馆接到罚单,14家餐馆被迫停业。

另外,来自本地人的竞争,也是华人餐厅从业者正在面对的挑战。以乌克兰的基辅为例,5年前中餐发展非常顺利,旅乌华人李彪一度将自己的中式快餐拓展到8个连锁店,但后来随着当地物价的上涨和乌克兰商人加入竞争,目前大部分已经关门。现在的基辅,上规模的高档中餐厅基本都是乌克兰人开的。

同样,在韩国和日本,虽然中餐很受欢迎,但高档餐厅的老板也均为当地人。在美国,发展最快的中式快餐是熊猫快餐与PFChang,后者甚至在几年内就发展到上千家连锁店并成功上市——他们的老板同样是美国人。

于是有人总结说:“外国人开中餐,无论是实力还是经营都比中国人具有优势。”

三、洋鸡与家鸡

美国百胜全球餐饮公司是全球财富500强之一,是世界上第二大特许连锁快餐馆集团。百胜旗下拥有的餐馆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超过3万家,其中约2/3分布在美国以外。该公司以肯德基州的路易斯怀尔为基地,在世界各地经营着肯德基炸鸡、塔科-贝尔、必胜客、艾德熊和银质约翰等5个餐饮服务品牌,其每个品牌业务在它们各自的餐馆部类中都是全球领导者。

肯德基于1987年进入我国以来,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级跳:自1987~1996年的头9年,以年均11家的速度发展了100家连锁直营店;在1996~2000年的4年间年均发展75家;2001年以来,以年均150家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同时在部分中小城市开展了特许加盟业务。截止到2005年10月连锁店总数发展到1500家,其中上海、北京两市已分别超过100家规模。2003年中国肯德基实现营业额84亿元,连续多年以餐厅数量最多、营业额最高而居中国餐饮业百强之首。

这里我们以外商独资的百胜餐饮集团旗下的肯德基为例,看一看“洋鸡”的成功经验以及海外中国餐饮业值得借鉴的地方。

1、实施本土化战略

肯德基通过多年的探索,有效地运用本土化战略克服了在中国遇到的经济、管理和体制等多方面的障碍,避免了水土不服和文化差异,确立了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营销战略。

(1)人才本土化

着力培养、提拔和使用本地人才,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环境和市场特点的优势。目前已经在中国16个市场中任用了8个来自大陆本土的总经理。其中直接负责餐厅营运的高级管理人员如“营运经理”、“区经理”和“餐厅经理”,全部本土化。

(2)产品本土化

有效排除炸鸡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障碍,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当地消费者的满意度。“老北京鸡肉卷”、“四季鲜蔬”、“烤翅”、“芙蓉鲜蔬汤”等就是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推出的新品。

(3)供应商本土化

有480多家国内供应商承担着肯德基至少百分之九十五的原材料供应任务。2006年采购的鸡肉原料全部产自中国。(4)健康理念本土化

将中国的均衡膳食健康理念运用到产品的开发上,消除人们对快餐食品的健康疑虑。不仅在烹制上突破油炸,推出“烤”、“煮”、“凉拌”等制法,而且还改进产品营养成份,推出了16种不同的植物类产品及多种中式新产品。

(5)企业形象本土化

坚持友善政府、友善民众、关爱社会的战略,努力塑造中国公众接受和喜爱的企业形象。积极参与中国的希望工程和建立曙光助学基金等多项公益活动,向人们传达关爱社会的企业文化。目前中国肯德基累计捐款已经超过6000万元。

2、推行标准化体系

肯德基管理体系划分科学,标准化体系保障可靠。使得肯德基的食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被我国消费者广泛熟知,成为“顾客最常惠顾的”知名品牌。

(1)食品品质标准化

重点控制三个环节:一是原材料质量关。从质量、技术、财务、可靠性、沟通五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评估并实行末位淘汰,坚持进货索证,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二是工艺规格关。所有产品均有规范和数字化的操作生产程序。如“吮指原味鸡”在炸制前的裹粉动作要按照“七、十、七”操作法严格执行等。三是产品保质期。如炸鸡出锅后1.5小时内销不出去,就必须废弃;汉堡的保质期为15分钟;炸薯条的保质期只有8分钟。(2)服务质量标准化

强调服务是产品质量的延伸,时刻注意让顾客感受到服务员的热情礼貌和周到服务以及充分体验被肯德基尊重的感觉。把是否具有微笑服务意识当作录用员工的重要考核内容,并对新员工进行近200个工作小时的培训,确保员工拥有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3)就餐环境标准化

强调整洁和优雅的就餐环境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定期对餐厅进行重新装修和设备设施的更新,使就餐者充分享受服务和食品,从而感受价值。细化到环境清洁养护上也有明确的标准规范,如洗手间卫生,多长时间打扫一次、做哪些项目、什么程度合格、谁来检查等都有详细和明确的标准及要求。

(4)暗访制度标准化

在秘密状态下定期对餐厅的食品品质、员工服务、餐厅环境、设备设施情况进行专门暗访及评分检测,其结果常作为中国区总裁主持的每月高级管理人员会议的主要议题,一旦失分,各级管理人员就会立刻检讨原因,并采取行动进行整改。

3、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特许加盟是肯德基理想的扩张模式,具有“竖可传代,横可复制”的发展优势和成熟标准,但肯德基在中国的连锁发展却是非常理性的。从1987年至1996年9年的时间里,肯德基坚持以本地需求为导向,努力解决水土不服,谨慎小心地在中国发展了100家连锁店;而在其后的10年多时间里,则以加速度复制的方式迅速扩张。

实施“不从零开始”的特许经营,将一家成熟的、正在盈利的餐厅转售给加盟者,其特点是订立10年以上的合作关系,“扶上马,送一程”,加盟者不须从零开始,避免了自行选址、开店,招募、训练及管理员工的工作,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成功的几率,确保了连锁发展,更确保了品牌不受损害。加盟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肯德基对加盟者的悉心培训:加盟者先被要求参加为期13周内容广泛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将掌握经营一家肯德基餐厅所需要的能力。加盟商接手餐厅后,还要安排长期的餐厅管理实习。

应该说,肯德基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进行“不从零开始”的特许经营,是现在,但更是未来肯德基在中国发展的最佳方式。不过,肯德基现阶段对在中国发展连锁既积极又谨慎,在现有近2000家连锁店中,绝大多数为直营店,只有少数几十家为加盟店,且目前只在中小城市试行。

4、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员工培训

肯德基注重利用企业文化统一公司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企业的团队聚合力。在人力资源上注重寻求适应企业发展的员工,不断强化教育与培训,并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四、肯德基经验的启示

肯德基作为跨国连锁公司在中国发展,其先进的管理方式、营销理念、标准体系、人力培训、连锁发展及其保障系统等,为我国餐饮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对餐饮业的行业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1、要高度重视促进餐饮业发展的重要性

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发展空间,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所以,我们应重视餐饮业,只要能赚钱的行业都是好行业。

2、推进现代化是餐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肯德基的经验看,现代化是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根本。应当从加快餐饮业的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入手,全面推进餐饮业现代化。

3、进一步加强餐饮食品安全和卫生工作

肯德基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实践证明,餐饮企业应在各个关键点上对餐饮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4、发展连锁经营需要配套体系的支持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扩张充分证明,连锁的本质就是实现餐饮经营活动的标准化(店名、店貌、食品、服务)、专业化(采购、配送、销售、管理等职能分离)、统一化(原料采购、物流配送、宣传广告、员工培训)和单纯化(各岗位、各环节的简单与规范,减少经验因素的影响)。而连锁成功还必须具有完整齐备的标准方案、事无巨细的连锁体系以及强大的服务支撑系统。因此,我们在积极推行餐饮业连锁经营的同时,要致力于创造加快连锁经营发展的规范体系和制度环境。

五、前途还是光明的

这些年的发展使得中餐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90年代的日本有一个数字,就是将近30%人吃法餐,40%人吃本地餐,还有15~20%的人吃中餐。今年到日本去,日本整个的餐饮业都不景气,只有中餐的数字是上升的。日本的中餐料理协会说,中国的经济现在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人们也注意到了你的饮食。”

而在开过江浙菜、川菜馆之后,目前在华盛顿有一家叫“素园”的素菜馆,材料是美国当地的有机蔬菜,做法则中西结合,菜虽然卖得比一般的中餐厅要贵不少,却吸引了大量的美国顾客。其主要客源已从传统中餐厅的以华人顾客为主,变成了以美国人为主。

在英国、日本等地,高档中餐馆同样在不断出现,英国高档中餐馆人均消费高达200英镑(约合人民币3100元);而今年在东京,高档中餐馆的消费也达到了人均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950元)——高档日餐的人均消费约为1.5万~2万日元。另外,在日本还有一家大明火锅,它已经把川菜的火锅做成了一种文化品味,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文化的寓意在里面。”

这样的餐馆代表着中餐发展的一个方向,“既有中国美食,又有文化底蕴,已经是一个交际的场所。”

7.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呈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趋势,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首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中国的经济力量增长了近20倍, 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之一, 目前已有多种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制造业出口占据十分重要位置。其次, 中国还是全球的贸易大国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的贸易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 随着后期经济的不断增长,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第一、第二大进口国, 出口贸易规模呈现了新的局面。再次中国也是全球的投资大国之一, 近年来, 中国的投资存量不断增加, 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投资国家, 东道国的突出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除此之外, 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投资实现了新的突破, 中国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最后中国是世界的金融大国之一, 本币的世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实力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 我国不断推行本币国际化措施, 人民币的境外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人民币在国际中的支付份额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甚至成为了全球第三大信用证的开证币种。

2. 世界格局下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

2.1 提倡“走出去”

“走出去”是我国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结构, 通过将我国以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财经主题转变为“推动规则演化”, 以寻求国际竞争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 看待问题不应只局限于国内, 而应放远目光、融入世界, 用全球的眼光解决问题。“走出去”直接带来了我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调查发现, 近年来中国已有5000多家境内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投资总量已居于全球首位。

2.2 增强主权财富的宏观调控作用

主权财富并非新近事物, 但它的建立与发展已充分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 成为了国际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不同, 中国的主权财富并不仅作为调节外汇的储存工具, 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 为此中国应进一步增强主权财富的宏观调控作用。中国主要将主权基金进行国内外的投资行为, 调控并影响着国际宏观经济的运行轨道。未来中国还期望可以通过产业基金模式, 升级、调整中国的经济产业, 以期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3 将企业并购作为经济常态

未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常态将是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 它主要为了调整整体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的快速升级。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并依此经历了制度与要素增长两个基本阶段, 而后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以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要素的企业并购阶段。它将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力量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组合。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外资对国民日常生活的约束力也在逐渐降低, 私有化形式占据了较重地位, 外资并购已成为了直接投资的重要表现形式。

2.4 增强宏观调控的国际视角

内外部均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的重要依据,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内部调节达到内外部的全面均衡。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对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国家在实行各项经济政策时还应充分考虑国外经济活动的变化趋势, 站在国际角度推行国家的经济政策。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对我国的经济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此, 中国在推行任何金融政策前都应充分考虑金融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由国际视角推动经济内部体系的统一发展, 真正做到国内外的均衡同步。

3.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

3.1 对世界价格体系的影响

价格体系是世界经济系统的基础与核心, 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市场上的价格与要素结构, 是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直接体现。自二战结束至今, 世界产品价格的结构基本呈现“原材料价格下降, 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的发展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 人工合成材料获得了快速发展, 发达国家减少了对原材料的进口数额, 原材料的价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随着资本、技术等国外因素聚向中国,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业品主要的出口国家, 加之中国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使得生产的工业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价格, 中国大量工业产品的投放, 使得世界工业产品的消费价格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工业产业的迅速增长, 对原材料的需求加剧了能源紧张, 从而拉动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

3.2 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体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主要依据,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工厂, 建立了众多的产业基地, 并在世界实体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担当着重要角色, 对经济的影响也要远远超过贸易数据的最终结果。调查统计发现, 中国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人员, 是各大产业的主要加工基地, 也是联系各国之间经济的重要纽带, 各合作国之间组成了最为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只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这些经济伙伴也会获得收益;反之, 如果中国经济受到影响, 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同样会遭受损失。由此看来, 中国在世界实体经济中已经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影响着各国之间的世界经济交易中的决策行为。

3.3 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影响世界的实体经济, 对世界金融经济也会产生巨大影响。短期与长期的投资资本是金融资本的两大组成部分, 中国建国初期实行外汇管制政策, 国际资本根本无法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对世界金融的影响程度微乎甚微。但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多, 大量的外资被逐渐引入中国, 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向中国市场, 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 国内产业的竞争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对外贸易持续增加, 人民币汇率也在一直保持升值趋势。国际资本的流入直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调查发现,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美国国债, 因此这样也进一步巩固了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 对国际的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4 对世界产业体系的影响

首先, 中国产业的增多重置了国际产业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导致众多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 甚至发达国家很多原始产业已在本国逐渐消失, 集中聚集于中国。产业的转移为中国带来了世界的大量资本, 为世界产业体系新格局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 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国际产业链条, 提升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效率。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延长了产业链的密集环节, 降低了世界的生产成本, 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后, 中国的发展还拓宽了世界产业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进口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从而提高了世界初级产品的整体需求水平, 为工业消费品提供了巨大市场, 使得众多国际产业获得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3.5 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

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决定,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 在世界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虽然中国无权决定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 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对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也在不断提升, 在对外交易方面, 中国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例如, 很多国家企图改变人民币汇率来限制中国发展, 并以此施加经济压力, 遏制中国崛起。但中国却依然可以按照本国经济规律制定科学的汇率政策, 并加强了同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代表。由此可见, 中国在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结束语

近年来,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最为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为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获得了很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的整体经济格局, 但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影响不同, 为此中国应制定全球性的战略定位, 进一步推进世界经济体系的建设进程。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当下及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提出了中国的全球经济战略定位, 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我们相信, 未来的中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维, 周睿.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4 (12)

[2]安文波.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 (03)

8.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篇八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完成了统一台湾、平定“三藩”等之后,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经过一番勘察和论证,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设立粤、闽、浙、江四个海关,这标志着清政府正式废除原来的禁海政策。广州粤海关有史以来一直是对外商港,根据形势的需要设立了我国最初的海关制度,并把经营国内商业的商人(金丝行商)和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区分开来(洋货行商),使洋货行商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鼓励“身家殷实之人承充洋货行商”,从而使洋货行商承办的洋行成为当时负责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通称“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享有经营进出口贸易特权的半官方机构的通称,它开启了长达一百多年辉煌的历史。随着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和枢纽。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关闭闽、浙、江海关,对广州海关实行一口通商,从此广州成为中华帝国与世界各地海上贸易的唯一通道,是东、西方贸易重地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十三行在此期间达到鼎盛时期。据记载,十三行向政府缴纳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受十三行贸易而发展的广州之繁荣从当时的一首诗可以得到印证:“广州城郭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碧眼蕃官占楼住,红毛鬼子经年寓。濠畔街连西角楼,洋货如山纷杂处。”从此十三行成为帝国商行,广州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贸易大都市。

十三行贸易主要是由行商组成的,有时行商正好13家,有时20家,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只有4家。

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十三行的主流,十三行在国际经济史上是一幅奇特的图景。中国十三行景象是早期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现象中的突出特色。十三行对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贡献和影响极大。

一、十三行是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国际经济贸易重要平台,贸易往来的国家最多,为经济发展带来先进的理念。

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处于战乱时期,但中华帝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位居第一,参与十三行贸易的国家、地区比较多。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当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十三行设商馆,插国旗,商船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英国经济史专家麦迪森统计,在1600年,中国的GDP占全球总量的29%。即使是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仍然能够占到22%,到1820年,大清帝国的GDP占全球的33%,是西欧各国GDP总和的1.5倍。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对外贸易的窗口仅仅限于广州的十三行,说明十三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另外中国当时长期尚未摆脱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欧洲强国则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进行工业革命,使中、西方经济的互补性进一步加强,贸易的规模持续扩大不但使十三行成为世界贸易的重镇和窗口,也造就了在十三行经营的潘振承、伍秉鉴等行商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世界首富。据《华尔街时报》报道:十三行商伍秉鉴拥有2600万银两,是“世界第一富翁”。

十三行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唯一通商渠道。当时来十三行开展贸易的国家亚洲有越南、柬埔寨、缅甸、暹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苏禄、伊朗、孟加拉、土耳其、日本、朝鲜等;欧洲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瑞典、丹麦、英国、法国、普鲁士、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等;南、北美洲有智利、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美国等;非洲有埃及;大洋洲有澳大利亚等。十三行早期的贸易对象,主要有荷兰、英国、丹麦、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和东南亚诸国,其中和暹罗(泰国)交易最多,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十三行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欧美国家,但是,英国贸易量最大。

十三行经营方式有官方经营和私人经营两种方式。十三行商行划分为洋货行和金丝行,洋货行专营对外贸易,税率较高,称为“行”税,属海关纳税;金丝行专营国内贸易,税率较低,称为“住”税,属政府纳税。这,也为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税制改革所借鉴,如我们国家实行的国税与地税制度等等,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除此之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对外贸易的归类和途径等等,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十三行是汇集晋商、微商和行商的圣地,是具有平台大、集商多、贸易广、贸时长、银元富等特色的国际大市场。

二、十三行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为世界贸易创造了奇迹。

十三行在促进国际经济发展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欧最初输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来自南亚、南洋地区的各种香料、药材、硬木、棉花、黑铅、鱼翅等转口产品,以及西欧地区的毛布纺织物、自鸣钟、仪器、玻璃镜等工业产品,所运商品多为清宫廷贵族所享用。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生丝、土布、绸缎、瓷器等。到了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赤字的状态,如英国垄断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称:“对广州的整个生意是无年不亏的。”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东印度公司每年需要运送100至400万两白银到广州,抵消中英贸易逆差。美国商人从1784年至1844年间,把约15亿美元到18亿美元的银币带到中国。据统计,从1600年到1799年的200年间西班牙统治的拉美地区共生产了11.2万吨白银,其中4万吨就流到了中国十三行,由此可以推断十三行的对外贸易数量、规模和品种之大。粤海关在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到达洋船三十九只,通关各口收银588479两;1785年(乾隆五十年)到达洋船三十五只,收银748125两;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则到达洋船四十六只,征收税银872150两;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110万两。到十九世纪,到达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是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

十三行贸易规模大、交易总量多,为世界贸易制造了奇迹。十三行贸易航线比较多,除了沿用明代已经有的印度洋、欧洲、南洋、日本航线和拉丁美洲航线外,还开通了广州-好望角-北美、广州-大洋洲、广州-俄罗斯三条新航线。这样,从十三行港口出去的货物可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中西方大规模的经济交流和互补,深化了参与各国的分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十三行在促进中西文化、教育、医学等发展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十三行行商伍怡和、卢广利、刘东生、梁天宝、关福隆、谢东裕、李万源、潘丽泉、麦同泰、黎西成、潘文同等捐出茅屋创办书院,十三行巨商卢观恒、潘有度捐款创办文澜书堂。1850年至1875年间,在各书院的组织下,印刻了180多种图书,例如《岭南遗书》、《粤东十三字集》、《粤雅堂丛书》、《海山仙馆丛书》等数千种书籍,流传到西方国家,有些医学和传教书籍也通过十三行在中西方人群中交流。十三行大盐商潘仕成抄录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皮尔逊撰写的《咭利国新出种痘奇书》并为该书作序。在1828年(道光八年)到北京开馆设牛痘局,请广东人余心谷讲授种牛痘,邀请北京医生进行学习交流,种牛痘防天花术从此传播于中国各地。1834年(道光十四年)美国传教医师伯驾到十三行,在怡和行等商行的支持下,在十三行开设眼科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眼科专科医院。

西方国家到十三行学习了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制造方法,建立起陶瓷厂、丝织厂和手工艺厂。如“18世纪,伦敦著名的‘弓’(Bow)瓷器的工厂”,在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前后,生产的模仿中国青花瓷的产品上,描绘着亭台楼阁、小桥溪水、梅兰竹菊、花鸟等,就体现出独到的中国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中国的绘画艺术、陶瓷、刺绣、针绣、印染、木雕、漆雕、碑帖等等都是通过十三行与各国进行交流。西洋艺术由耶稣令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通过十三行传入中国,画师们采用的西方美术技巧和中国美术画法相结合,为中西方艺术欣赏提供了审美思维空间。1681年(康熙二十年),我国就允许天主教首先到达十三行开展传教活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康熙皇帝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通过十三行作为交流平台。除此之外,最早的医学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建筑技术等西方文化通过十三行传入中国。而不少西方人也在十三行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的瓷器、漆器、家具、书籍、绘画技术等传往西方,所以,十三行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十三行是经济贸易持续时间最长,特色突出的窗口,为世界贸易建立起第一个经济制度体系。

十三行贸易时间长,在经济发展和维护东西方经济繁荣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685年粤海关建立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在长达157年中,十三行一直是世界贸易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其中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间是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唯一窗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窗口。十三行对西方国家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长期在十三行贸易中处于主要地位的英国,仅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一项,就向英国国库提供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和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在1775-1814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十三行贸易共获利达2713.5万镑。

除了获得大量税收和贸易利润外,十三行的通商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等大宗出口产品的产区出现了专门为十三行交易而设立的作坊。十三行所在地广州也出现了一些专为出口的再加工工厂,甚至形成了特色的产品,如 “广彩”就是将景德镇运来的普通素白瓷,加彩后开炉烘焙而成的瓷器。广州创办 “附属洋行的瓷器彩绘作坊”,雇请画匠学习西方的绘画艺术,根据洋商的爱好在瓷器上装饰欧洲风格的绘画,制成 “广彩瓷”,流传至今依然深受西方人喜爱。中国画师吸收了西洋画技术,采用西洋画颜料,画出的外销画也深受西方人欢迎,当时在十三行进行中国外销画贸易,银元收入占比较大的份额。

十三行为了促使外国商人能够公平、公正、诚实、诚信地进行经贸往来,经过行商和夷馆共同研究制定了十三条行规,并确定为法定条款共同执行遵守,此行规成为第一部世界经济贸易制度体系。在1720年12月25日(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由十三行行商带领商人共同盟誓,举行隆重的仪典,共同严守行规十三条,即:

(1)华裔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誓图报效。

(2)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3)华裔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应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罚。

(4)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订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购入货物者罚。

(5)货价既经协议妥贴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处罚。

(6)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货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7)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图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8)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按似指古瓷),任何人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9)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10)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合同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并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11)夷船欲专择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之货物者处罚。

(12)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最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13)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这十三条制度,文字简练,但本着公平的规则,诚信的精神进行贸易,大家都遵守得很好。

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世界经济贸易模式,即由官方指定商人充当对外贸易的经论,负责缴纳外商货船关税,并负责转达,承办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开辟了“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模式。

为了加强对外国人的管理,十三行制定了八条细则,即:第一,不受限制,自由通商,但公行商人不准负欠夷人债务;第二,妇人不可偕来夷馆,铳炮、枪支及其他武器均不得持入;第三,各夷馆不得使用八个人以上的华人,不得雇佣仆妇;第四,外商不能与我国官员直接交涉,如需要时,必须经过公行办理手续;第五,夷馆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才能允许游览公园,但必须携带翻译,若外国人有不正当行为时,翻译要负责任;第六,外国人不准坐轿子;第七,外国人买卖必须经过公行行商同意,不许随意出入夷馆,防止其与奸商有秘密行为。第八,外国商船可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但不能寄泊他所。

同时,为了保护外商,也制定了三条禁令,进一步明确了洋船入口管理,洋人生活管理、洋人夷馆贸易管理等等管理体制。

四、十三行是培养国际经济人才的摇篮,眼光远、语言丰富,为诚信包容务实之风开辟了新纪元。

十三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国际语言能力和讲诚信的经济人才。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不懂中国的语言,怎样谈生意、做买卖,这就成为十三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善于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开阔视野和务实精神的岭南人在与西方人、阿拉伯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了中英混杂的语言—广州英语和广州阿拉伯语。这是一种“没有句法、也没有逻辑联系的语言”。只有一个包括几百个外语单词的词汇表,中国人使用它们时是依照中国文法来排列的,发音方法也是中国式的。十三行就是用这种独特的交际媒介,与洋人做成一笔又一笔的生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涉外问题,化解了一些误会和矛盾。当时还有一本名叫《鬼话》的广州英语小册子,它“常见于仆役、苦力和店铺主的手上”,外商称赞著作此书的中国人“独具匠心,应该使他名垂千古”。十三行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人才队伍的大发展,让外国人在十三行的贸易问题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务实、兼容并进的十三行行商能够自觉学习、主动掌握外国的语言文化,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商打交道。为了便于行商们全面准确地与外商沟通,洋行还设有从事外语翻译的专业人员。比如,林则徐在粤任职期间,在十三行就创办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培养了一批航海人才,轻工艺人才和金融人才。他还开办译馆,翻译西方书刊。这些翻译人才中有4名表现出色,其中就有2名来自十三行,一个是洋行商人译员梁进德,另一个是洋行里的英文教师林亚适。

西方人觉得十三行行商在交易中是笃守信用、忠实可靠的,他们遵守合约,慷慨大方。十三行行商伍秉鉴被英美商人认为是最精明可靠、慷慨大方的商人,其众多的趣闻逸事,深被西方人广为传诵。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了出来,当着这位美国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可以离开十三行回国了,美国商人钦佩地尊称伍秉鉴为“中国的大祖爷”。

十三行比较有影响的行商,潘振承早期在十三行任洋行职员,由于他为人诚实,办事可靠,深得各位行主的赏识和重任,委以全权,后来潘振承在十三行开设同文洋行,他精通夷语,见多识广和笃守诚信,赢得信誉,把住商机,他用“宁赔”换取“诚信”。如1783年他创办的同文行退赔废茶叶就达1402箱,价值超过1万银元。当时的欧洲只要贴有“同文行”标识的茶叶就是品质的象征,可以卖高价。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被称为“欧洲通”的行商潘振承首先使用伦敦汇票,用以支付当年与伦敦商人的所有生丝货款,数额巨大。这种全凭信誉的支付手段,对于只知道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中国商人来说是不简单的。潘振承所表现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推崇商业信用的超前理念,正是广州十三行在中西交流中孕育出的丰硕果实。潘振承在瑞典开办贸易公司和在海外投资股票市场,是十三行商中的第一人。

十三行作为中西贸易的唯一窗口,不仅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且也带来了西方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诸如理性主义、有限负债责任观念、复式会计法等。通过充当行商、买办等角色,培养出一批熟悉近代商业的人才,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值得关注的是,培养出一批能与西方商人进行商战的行商,他们长袖善舞,在与西商的竞争中不断增殖资本,并将其贸易网络伸展到欧美各地。十三行在中国涉外经济人才的培养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晚清洋务运动,一直到建国后的改革开放都具有历史的启发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十三行虽然已经成为了往日云烟,但是从十三行浓缩的中国近代那一百五十多年对外经济交往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知古鉴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开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十三行即是中国清朝政府对外交流的缩影,也反映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是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对外交流而换取一地的异常繁荣,十三行的一地成功和富庶挽救不了即将倾废的帝国。因此,国家经济要发展必须对外开放。

2.“共赢”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准则。历史证明,中西方经济交流必须平等合作,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十三行对进出口的各种商品,根据其大宗销售最多者,按照时值定价,不抬高居奇,不减价贱售,做到既不伤夷,又不亏商,务期公平交易,货物流通。十三行的行商们诚实守信,信誉良好。十三行中的行商潘振承、伍秉鉴、潘有度、卢观恒、伍秉发等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十三行长期的繁荣与公平合作、平等互利的良好环境是分不开的。

3.“出洋”是民族经济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最高境界。一个国家要根本上发展经济,必须把本国的经济引入国际市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名著《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新时期,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获得更大的比较经济利益,反之闭关锁国,只能是落伍挨打,这方面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许多例子已经都给予了活生生的证明。

“文化”是经济国际化的桥梁和纽带。在十三行一百多年历史中,伴随着经济贸易全过程,中西文化交流在思想意识形态、语言文字、历史科学、民族风俗、人才培养、文化成果交流等许多方面,都对东西方两大阵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交流精彩片段,提高了中华民族自信心和优越感,吸取了全球广泛流传的普世价值,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中西结合的历史殷鉴,如没有文化交流,十三行的中西经济贸易是不可想象的。这,再一次证明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真理,为我们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前鉴。

结语

上一篇:祖国70周年华诞征文下一篇:2023年迎新春文艺汇演节目评比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