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同课异构

2024-08-29

2023同课异构(共14篇)(共14篇)

1.2023同课异构 篇一

首先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每一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看了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是: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都有不同的阅读视野和感悟。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篇文章的阅读,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有效地更新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蓉老师的群文阅读她通过尝试猜想的方法让阅读变得有意思,通过大象舅舅和小象的故事初步懂得情绪管理的一些方式。赖玉莲老师执教的《陪伴——温暖与需要》,玉莲老师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方面获得温暖与需要的信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进而感知有人陪伴一起做事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同样的文章,选取的议题却不一样,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是对文本的总体把握,是高瞻远瞩、统章契领的。而传统文章教学,习惯于扣字抠词,更多关注的是“遣词造句”,是局部的细节,所以老师精讲细教,把知道学生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制的放大,而群文阅读所教的则注重放在“谋篇布局”,只围绕着文章的中心议题,让学生运用生活中应用得最多的默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两个中心问题,所以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考察的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词,背诵了多少篇章,而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质疑和发现,鼓励“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

第二: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第三: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考

——观李海蓉和赖玉莲老师课例的启示

李海蓉老师上的《快乐起来》和赖玉莲老师上的《陪伴——温暖与需要》两堂课,同样选择了《大象舅舅》中的几个故事,但却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阅读。让我收获很多,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想法。

一是同样的一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喜好等方面,从阅读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的认识、人文情感的体验等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指导孩子阅读。即便是人文情感方面,也可以是多角度的解读。这两位老师都从人文情感的角度解读,但解读的点又有所不同。

二是在一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选择的文章不可太多,议题也要集中,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在这两位老师的教学中,个人较喜欢李海蓉老师的教学设计,议题集中,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三是低段的群文阅读选材上尽量选择孩子们喜欢的绘本故事或者是童谣。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不可太多,否则流于形式。

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赖玉莲老师执教的《陪伴——温暖与需要》,她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方面获得温暖与需要的信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进而感知有人陪伴一起做事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

李海蓉老师执教的《快乐起来》,她通过尝试猜想的方法让阅读变得有意思,通过大象舅舅和小象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懂得情绪管理的一些方式。这两堂课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在读中让感情升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群文阅读专家王林博士也指出:群文阅读是课堂教学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的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的课堂,研究的课堂,讨论的课堂,阅读策略的课堂,思考的课堂。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快乐起来》和《陪伴——温暖与需要》这两个课例属同课异构,观看了这两课,我也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下面我来谈谈在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种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异构”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认真地准备一堂堂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我讲话不多,更没有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讨论的时间少了,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相对就多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把几篇文章就读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我也不可能那么深、那么细、那么透地讲析文章了。更不可能面面俱到、步步为营、高潮迭起。

在群文阅读方法上不能采用大声朗读或有感情的朗读,那样太浪费时间。因此,我采用了略读、浏览、跳读能阅读方式,基本是生活化的阅读。总之,这两个课例让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精髓。在群文阅读这条路上,我还需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两节群文阅读课阅读的都是同一组阅读材料《大象舅舅》,执教者分别是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的李海蓉老师和来自宝岛台湾的赖玉莲老师。李老师的课题是《简单的快乐》,议题是“悲伤像车窗外的电线杆,总会过去的。”李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猜读的方式读故事,体会猜读的乐趣。并且让学生懂得,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通过玩一些好玩的、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快乐起来。李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使群文阅读的课堂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台湾的赖玉连老师给所有的参会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大约六十多岁,一口软软的国语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令人心里暖暖的,仿佛回到了爱听故事的孩提时代。她的课题是《陪伴——温暖与需要》,李老师强调的是“快乐”,而赖老师则是“陪伴”,她引导学生运用独立阅读、提取讯息、分享交流等方法,通过群文阅读构建概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温暖与需要的思考讯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在赖玉连老师的课上,她总是让学生坐着回答,你听不到精彩的过渡语,准确的评价语,充斥课堂的总是她那几句——“哦,原来是这样„„”、“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她注重学生思维的碰撞,注重学生是否真的敢说,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在故事的层层推进中,思考得也越来越深入,真正体现探究的过程。课后赖老师说,乐趣是孩子阅读的原动力,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阅读是多么快乐。营造孩子什么时候想说就说的课堂氛围。感受不是教出来的。给孩子一点时间,跟孩子一起聊故事。

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所以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我会教师们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把群文阅读这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2.2023同课异构 篇二

一、内涵与特点

所谓同课异构, 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 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实施不同的教学途径, 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这里的“同”, 是指内容的同, 最终效果的同;而“异”是指思路、方法、途径、风格的差异。同课异构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研究的是同一节课, 期待着同一个目标, 真正凸显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要求, 能使教师的教与研融为一体, 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教常新, 强化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课异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高效课堂则是一种教学形态, 其核心特点就是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它是一种教学的动态转化过程, 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作用。

1.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充分体现教无定法。

同样的一节课,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 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存有差异。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汉语拼音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对拼音字母快速而又准确地记忆, 直接传授恐怕效果不会很好, 采用字母象形记忆法、音形联想法、游戏互动法、动画课件辅助法等策略可达到“异法同效”。

2. 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上充分体现高效课堂。

教师的个性人人不同, 上课的特点也千差万别, 因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教师应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课上, 要真正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要真正让学生有所想且能有所言, 能真正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 我们可以不受课堂的限制, 引领学生走进要写内容的真实世界, 也可用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让学生洞察和思维, 这样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 既教会了学生如何写作, 又潜移默化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学生, 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果。

3.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教材处理差异。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呈现过程来追求同样的教学效果, 它有益于教学成绩的提升。教学中, 教师除了吃透所教章节的知识之外, 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以便更好地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实现“立足教材、优化教材、因材施教、超越教材”的教学效果。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设置教学目标, 采用“优化整合”的教材处理办法设置教学内容, 以摒弃照本宣科的旧式思维, 并利用导学案将教学内容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上,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建议,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 以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 以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二、启发评价

“同课异构”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和教研理念, 开展这样的活动会让教师真正懂得“同课、异构、异彩”。我认为, 要达到同课且异彩, 我们应做到以下6点。一是关注新课改, 尝试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要在备课和课堂结构设置上下一片苦心, 不断尝试创设精彩、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二是备课严谨扎实, 对教材的理解要透彻, 课堂导学问题设置、教师引导解疑要恰如其分, 操控自然。三是教师基本功要扎实, 整个课堂要激情投入。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确保师生良好互动, 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命力。五是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和多角度的拓展, 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而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六是讲练结合, 及时反馈, 让学生成为每堂课的主人。

优质课是优异的、高效的。它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精美的散文, 又犹如一首精美的诗。它多一点太长, 少一点太短。

1. 授课。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 每个学生完全吃透了文章内容, 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了文章的线索, 把握了文章的表现技巧。

2. 时间。

时间应安排得很合理、恰当, 学生充分地利用了时间, 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3. 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简练, 它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幽默, 让学生发出会心的笑;要有文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4. 情感。情感要浓烈, 师生要有必要的融洽度, 要让学生欢迎你、接纳你, 认为你是辅助他成长的人。

5. 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 没有高贵和低下之分。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士。

3.同课异构:《背影》 篇三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主点评”,笔者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点评文本的语言和内容等,在点评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基本程序是先独立点评,再相互交流。该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点评”: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i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同时该设计也用于语言和内容浅显有味,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文本。用于这类浅显的文本时,标志性环节“四点评”的内容也随之调整为:一、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所起的表现作用;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子所起的点睛作用;三、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所起的起承作用;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本文采用后者设计。

该设计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网络化教学来体现。如果每人面前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每一步点评都可以让同学同步上传,即时交流和分享。

【设计步骤】

一、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曾有同学说:我自己读《背影》,读得很感动,上课被老师一讲,却一点也不感动了。这堂课我们就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点评,在点评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表达的特点。

点评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依次来点评:第一,点评词语,感受一些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i第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第三,点评段落,探究一些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第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关键看点评的精细程度如何。

这一环节是要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按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调整):

1.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精彩的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均可)旁用铅笔写上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选四五个词语即可。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成员间相互倾听,相互完善;然后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学生已说到位的不再重复),和学生分享,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的“背影”。点评:一个描写父亲形象并不重要的词,与前面“最不能忘记”搭配,引发读者奇特的阅读期待。

第2段:“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中的“簌簌”。点评:见形、见声又见情,把自己的悲伤表达得特别充分。

第4段:“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点评:表面上是叮嘱茶房的次数多,实则是内心对儿子的疼爱呵护多。

第5段:“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中的“紫毛大衣”。点评:家境困顿的背景下,这件衣服非同寻常,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与呵护。衣服的背后,站着一个慈祥可敬的父亲形象。下文父亲穿的可只是普通的“棉袍”!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中的“橘子”。点评:又一个非同寻常的物品!借债度日的父亲前面刚和脚夫讲价钱节省开支,这里却为儿子买额外的“奢侈品”。普通的橘子,是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呵护。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点评:准确地表现了父亲走平路的特点和不易,也巧妙地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中的“攀”和“缩”。点评: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手和脚的吃力动作。正是这两个动作,引发了儿子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进发。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中的“东奔西走”。点评:简短的四个字,包含了父子两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几多艰辛与困苦,给人无限的想象。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的“大去”。点评:父亲这个沉重的词引发了儿子的哀伤,也引发了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于是有了这篇《背影》的诞生。(顺势解释:朱自清后来自述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2.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

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领会关键句子的点睛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关键的句子旁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关键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选四五个句子点评即可;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评:这一句让读者知道本文写的是回忆,自然地引出下文,也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2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点评:这一句点明回忆的内容是家庭遭受不幸的特殊时期,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增加了阅读的沉重感。

“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点评:这一句让人看到了父亲的坚强,给眼泪簌簌的儿子带来安慰和温暖。

第3段:“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点评:这一句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第4段:“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在谋事和送儿子的两难选择中,还是把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儿子,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送行细节。

第5段:“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细心,与后面买橘子的感人情节相呼应。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点评:这一句是这个情节内容的总领,也体现了父亲关怀的细心和周到。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点评: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点评:点明了父亲独自去买橘子的原因,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点评:这一句是本段的焦点,也是全文的焦点。文字不多,却细腻准确、真挚感人。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点评:这一句与上下月台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让人读到的不是轻松,而是酸涩和敬重。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又开始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了,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真正放心。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照:走了几步就回头,就担心儿子跟上来。父亲的牵挂之心并没有跟上自己向前的脚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点评:这一句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牵挂和感念;再写背影,对前面的感情表达起到了深化作用。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点评:这一句呼应开头,表明由前面的回忆回到了现实;家境的不如意,为全文再添一份悲情,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点评:这一句在悲戚中再现背影,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深化和提升的作用;妙然天成的结尾。

3.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探究重要段落在全文中的起承作用;本文共有七段,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每一段旁都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每个段落与主题“背影”的关系。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教师点评:

第1段:开篇即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2段: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

第3段: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

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5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6段:直接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第7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面呼应。

结论:全文没有一个段落是可有无可、游离主题“背影”之外的。

4.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揭示梳理出全文的写作特色;要求学生以研究的眼光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铅笔在课文标题上方的空白处写下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可以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多方面来梳理点评:点评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特点,再稍作展开,并点出该特色的效果;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

学生自主点评、组内交流后,形成小组的共性认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不同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分两步:第一步,原来自己是怎么点评梳理的:第二步,经过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点评梳理的。

教师点评: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有:第一,选材独特。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用“背影”来表现父亲,表达父爱,不仅新颖,而且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第二,选点巧妙。写父亲,可以写平时的父亲,也可以写特殊时段的父亲。作者就选择了祖母去世、父亲卸职这个祸不单行的“家庭不幸时段”来写,这时的父爱会异乎寻常地感人,因为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而这个时候自己的感情也特别脆弱,最容易表现真情。第三,结构精巧。开头写背影;主体部分先为写背影一步步铺垫,再正面描写,然后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文章结尾又写收到父亲“大去不远”的家信后眼前再次出现背影。前后呼应,不仅精致,而且巧妙。第四,感情真实。作者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写父亲的好,而是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写自己曾经觉得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说话不太漂亮,直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给他,艰难的攀爬动作引发了他心灵的震颤,才良知发现,真情涌动:末段又坦诚地写父子关系出现波折,如今两年不见,父亲又惦记着我和儿子;收到父亲的信,说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伤感不已,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还有他的几次哭也很真实,不会让人感到矫情和虚饰。朱自清自己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第五,语言朴实。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情的表达。语言全部来自日常生活,非常朴实,但又非常亲切和真挚。

二、反省自己的点评得失

每人自主反省自己在整个点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与同学、老师的点评相比,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肯定需要保持,哪些方面必须调整需要完善。

先独立完成,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最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边听边诊断分析,并及时给予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和习惯,人是在反省中自主走向成熟的。

三、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讨论一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下。

讨论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这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言行不以为然了。但讨论交流的目的也不是对父母一味肯定,要根据情况,正确认识。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综合出各种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时促进学习的深入。(略)

五、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每人独立积累后,同桌间相互检测。

最后教师也列出一些字词现场检测,如: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

再聚焦妙语佳句,美美地读。让学生自由诵读描写“背影”的段落,读出感受,读出感动。

4.2013同课异构 篇四

为了进一步推进有效教学的课例研究,更好地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反思,全面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本学期,我校教务处将以 “同课异构”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研讨、反思交流等形式,让教师在密切合作、深度对话中探讨教学问题,分享彼此经验,提升整体水平。学校特制定“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方案。

一、参加科目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中学七年级英语。

二、组织形式:

1.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牵头,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

2.各年级备课组集体教研,统一课题,统一重难点,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以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3.各年级备课组于授课前一周拟定上课内容,上报教务处统一安排。

三、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20日中学七年级英语

第一节李娟

第二节周玲玲

第三节阚学武

第四节雷娟

2013年11月27日小学三年级数学

第一节焦娟

第二节陈秋英

第三节熊慧霞

四、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要认真组织,选好讲课内容。

2.通过此次活动,同行间、师徒间要互相帮助,合作学习。中青教师起到引领作用、示范作用。

3.各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展示各自亮点,有特色,有新意,达到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

4.教研组长要认真组织,定好每位教师的上课时间,并组织好其他教师听课。

5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全部讲完异构课后,教研组长要组织教师进行一次集体教研,就各自所讲内容互相评说,指出各自的优点并提出建议,达到同课异构、互相促进的目的。集体教研的具体时间要上报教务处,校行政领导要分别深入到各教研组旁听教研。

浮山中小学教务处

5.“同课异构,同课异教”评课稿 篇五

本学期第五周,语文教研组围绕“同课异构,同课异教”,探索实践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切实快速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的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老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

从课堂纪律上来说,两位老师作为资深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都十分到位,两个班的学生在教师上课时都能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进行讨论时热烈而不失秩序井然。学生都有良好的习惯,如余庭海老师的学生在小组作答方面训练有素,夏初太老师的学生能自觉复习应对课前听写。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余庭海老师和夏初太老师都能在课前对课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课堂上抓住重点,课堂的主要内容都有穿插,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教学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如余庭海老师制作了“一双手”的档案以及夏初太老师的板书设计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再给学生拓展一些知识,如“假如你握到张迎善的手,你会对他说什么?”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方法多样化且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有特点且很扎实。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两个老师在板书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字体工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6.同课异构简讯 篇六

简 报

Jian Bao

永宁镇中心小学编 2013年4月29日

永宁镇中心小学举行片区 “同课异构”活动

为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我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发挥教师的教学示范及辐射作用,进一步在全县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良好氛围。4月25日,关岭县永宁片区2013年春季小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永宁镇中心小学举行。这次活动由县教研室主持,来自关索、断桥、新铺、岗乌、沙营及永宁各片教师近百名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同课异构”即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本次“同课异构”分语文、数学两组同时进行:永宁小学的邓永会老师和沙营小学的甘文艳老师共同执教二年级语文《画风》,岗乌小学的罗秀芬老师和关索一小的洪霞老师共同执教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还有永宁小学的胡红老师和岗乌小学的陶应娥老师共同执教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新铺小学的易昌建老师和关索实验小学的李成义老师共同执教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各执教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观摩结束后,县教研室领导组织了全体老师分语、数两组进行现场评课。大家感受颇深,都踊跃发言,紧紧围绕营造课堂氛围、教与学、主导与主体、训练与提高、培养能力与养成习惯等方面进行交流。

7.比较《窗》之同课异构 篇七

付老师在【文本感知】环节中,要求学生从靠近窗口或远离窗口的病人(以下称远窗或近窗病人)的角度,简述内容。其后引导:“为什么从两个角度叙述会有难易不同?因为作者写作的视角更多关注于远窗病人,因此,复述故事时要选好视角。”

作者写作关注的视角是什么?我们来看文中的一处虚写: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这样的美景是作者借助近窗病人之口传达给我们的,也可以说是作者美好内心的外显。一个对生活没有热爱,心中无美的人是编织不出这样的场景的。编者将此文选入教材,想必也认为其暗合“以文化人”的精妙。显而易见,作者泰格特不会将写作的视角关注在远窗病人身上,对其描述也只是为了对比、凸显近窗病人。

我们复述故事时要选择怎样的视角?便于复述、易于理清文章脉络、可清晰概括故事梗概的视角当然是我们需要选择的,但却不一定是最佳的视角。复述故事内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理解中心、把握情感。复述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能达成目的的手段,无论难易,才是最佳手段。《窗》一文借助复述应该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关注于近窗病人,还是远窗病人?付老师从复述的难易角度引导学生从远窗病人的角度入手,笔者建议当从近窗病人下笔,方能更好地体会其心理,把握其形象,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在【课堂探讨】中,付老师在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梳理概括远窗病人的内心变化过程环节耗时稍多。其间,付老师追问学生远窗病人内心变化的依据在哪里?并亲力范读关键性词句,领着学生体会远窗病人的内心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付老师的关注点在于分析体会远窗病人的心理,着重展现其心灵之丑、体悟的是人性的恶念如何滋生、如何步步蚕食良知、乃至最终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见死不救的卑劣。

笔者认为,人性中的阴暗,授课中只应点到为止,不必深思之;细掂量,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向上向善思想的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孔子家语》以芝兰之室、鲍鱼之肆警戒君子慎其所处,笔者认为,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要慎其所教呢?

再看刘老师的一处教学片段:

师:从两位病人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远窗病人是一个自私、心灵丑陋的的人。

师:我们用一个字来归纳。

生:恶。

师:我请同学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到近窗病人身上。

生:近窗病人是善良的人。

生:乐观,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生:他不仅鼓舞自己,还鼓舞着病友。

师:我们也用一个字来归纳。

生:善。

师:是的,而且这种善应当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不求回报的。我们每个人也当有一颗善心,一种纯粹、纯洁、纯净的善。

师:面对人性的两面,我们当如何抉择?

生:做一个好人。

生:对别人拥有善意。

师:假如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扶不扶?

生:(七嘴八舌)扶。

师:请不愿意扶的同学站起来。

几生起立。

师:你们为什么不扶?

生:我担心扶的不对,会影响这位奶奶。

师:你是认为没学过急救,万一搀扶不当,反而不利于这位老奶奶。凡和这位同学观点一致的,请坐。

一生仍站着。

师:你为什么不扶?

生:我担心被别人讹诈。

师:你很谨慎,下面有听课老师,你听取一下他们意见。

生拿话筒下位咨询。

听课老师:我认为应该立即去扶,人性中的善不应被泯灭,对吗,孩子?

师:老师作一假设,假如摔倒的人是你的奶奶,你希不希望别人扶?为什么我们可以扶起自己的奶奶却不能扶助别人的奶奶?

生思索,然后点头:老师,我以后遇到摔倒的奶奶一定扶。

听到这里,笔者不禁为之拍案叫好。笔者认为,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导引,不正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求的吗?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泰格特写作此文的本意,又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向善的人文导向。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我们可以引来作为文本的外延,借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德行善。

8.同课异构,不同精彩 篇八

关键词 历史教育 同课异构 新课程改革

有一个《谋杀小天使》的故事,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年轻时曾被西点军校录取。那是19世纪50年代,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 有位工程学教授让同学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的设计图上是绿草如茵的河岸,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还有两个儿童在桥上垂钓。教授命令惠斯勒重画,给他的批示是:“把那两个孩子给我从桥上撵走,这是军事桥梁!” 几天后,惠斯勒交回作业。这次,钓鱼的孩子被从桥上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批示道:“我叫你把这两个孩子去掉,把他们从图上彻底删除!否则你的成绩将是不及格。”当天下午,修改过的图纸就出现在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一看,图中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心里正高兴,突然发现河岸边多了两个小坟头,墓碑上刻着:“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埃娃。”

世界少了一个军事家,却多了一个画家。教育究竟是什么?中学历史教育又应该是什么?多少节课后反思时我都在想我的历史课堂究竟要带给孩子们什么呢?

有这么两节课,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课异构。第一节课以教材和三则故事(《吃了兴奋剂的棉纺织业》、《改变世界的学徒工》、《交通运输的大跃进》)为基础,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从而实现三维目标。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使学生认识到1%的天赋加99%的努力就是成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图通过大量的文字信息让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中抽象出工业革命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历史影响,但始终给人以老师在呈现给学生一桌饕餮大餐,一桌热量和卡路里都被严格计算过的大餐。菜虽精致,能确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难以想象这是学生们真正想要的吗。第二节课基于发现教学“1+X”问题群的研究要求,以核心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本,延伸出子问题分别围绕“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且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推动工业的发展”、“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发展促进了生活改善、社会发展”展开。在学生通过录音、图片、史料充分进行挖掘分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最后形成“生活因科技而改变”的探究话题。整节课娓娓道来,孩子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得到了尊重,最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历史,“神入”历史一定程度上不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还在于精神的沉淀。不满足于灌输一致性,允许百花齐放。不拘泥于知识、教材,而看重孩子们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精神想像的直率。当孩子真正地参与了课堂,融入了现实,一切才变得有意义。

教育本应启人蔽、致良知、创造人格而非制造模型,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又怎样呢?

教育是一个向心的过程:它只创造模型而不是人格;换句话说,它只灌输一致性,而这恰是文明的大敌。只有一个天性健康的人才能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在步入中年之前从这种毁灭性的实用教育中恢复过来,然而这时已经太晚了。教育磨平了他们身上一些可贵的棱角,并耗尽了他们个性的源泉。教育毁坏了他们见解的独创性,毁坏了他们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精神想像的直率。他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他们的冲动、他们的谈话——他们的梦想。我敢说都被标准化了;就算没有这样,十年的学校教育也已经尽其所能地达到了这个目标了。教育是应试教育控制下的应声虫工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教育是教人化平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 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的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尊重和接受学生的差异,就成了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的新的巨大的挑战。初中的历史课,尤其初三的历史课不好上,在推行百分制折合一定比例分数、实际上作为高中录取主要依据的今天,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又难以跻身升学“主科”行列之中,初中历史教师之难,初中历史学科之弱,可想而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历史教师艰难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默默地捍卫着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尊严,坚持着当年的价值追求。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在想突破功利的桎梏,只有靠得那万万个执著的你、我、他。

参考文献:

[1](英)诺曼·道格拉斯《再见,西方文化》(M).郭洪涛,丁才云,陈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30.

9.同课异构总结 篇九

2011年11月16日,我校组织开展了数学同课异构研讨课。本活动旨在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策略的不同选择、资源的不同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研讨的目的。

此次研讨课,我校数学教师积极参与,秦丽萍和李修志两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所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四年级的《相交与平行》一课进行教学,课后,首先是讲课老师自评,接着是我校数学老师进行评课,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上课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紧接着老师又结合自己平时上课时的一些案例,交流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老师受益匪浅!在这次数学同课异构活动中,授课老师分别在学生活动方法上的异构、课堂结构上异构、知识结构上异构,使得此次活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为后续开展教研活动细化了目标,明确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为

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活动授课的两位教师能认真准备,保证了课的质量,全校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活跃了我校教研气氛,使得这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

10.语文同课异构 篇十

五指山市一小

赖丽洪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教学过程,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人生的未来,也是在智慧的课堂里使学生的生命有了灵性,才能迸发出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才能使之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得到满足,他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在我校日趋完善的研训组织引领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已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有机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共同体。为了配合学校这次开展的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活动。现将我们科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科任教师的听、评课意见记实如下:

5月15日,容丽老师第一次试讲。课题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科任老师们的听评课意见是:

1、容丽老师的课件制作比较好。

2、容老师能够熟练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3、学生读的比较少,读的形式单一。

4、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环节不紧密,显得内容凌乱。

5、课文的内容安排容量过多。

建议:教学内容要重新整合。要把“鸟”和“隹”两个象形部首字先教。本课是看图识字,要注意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识、读、写。扎扎实实去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月23日,容丽老师第二次试讲。科组里的老师听课后大家点评如下:

1、老师熟悉教学大纲,重难点突出。

2、本堂课的教学,体

现出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的指导读、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识字写字,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显得前松后紧。

建议: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写字,选几位学生写的字用投影展示出来,并进行点评,还要用红笔把学生写错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把字写好。

5月27日,容丽和韩冰两位老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课。全校语文科任教师听课。老师们对容丽老师上的这节课点评是:老师熟悉低年级识字教学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老师在建立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做得比较好。蓉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老师们都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东西看不见,若是用生字卡片把图像与词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游戏那就更好。

以上是我们科组老师的听评课记实。

11.同课异构 精彩纷呈 篇十一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方向性

由于是二轮专题复习,两位老师都能从新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出发,紧扣考试说明,关注考纲,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行为动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杨老师还就近两年来的考试说明对平衡常数的表述作了对比,不仅疏理出相同的部分,而且就不同点作了重点研究,如“能运用溶度积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是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杨老师预测这一新增点将是今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命制“热点”,这样细致的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这样全面的研究,师生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复习的方向性。

二、关注教学设计的优化——思想性

为了便于研讨,两位老师是同课异构,教学过程个性十足,正是源于两位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加之两位老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最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于是两道风味迥异的“大餐”就呈现在学生、与会专家和老师的面前。

蒋老师稳打稳扎,是一道常态、务实的“中餐”,她先从四大平衡体系出发,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归纳,得出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规则和注意事项,平衡常数的意义以及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然后再分别辅以对应的高考题进行强化,一一落实,分步实施,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细、实、真,没有过多的表演成分,学生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有效。

杨老师步步为营,是一道创新、有味的“西餐”,她先从几种平衡常数讨论出发,让学生进行预测平衡常数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这样一个话题的抛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欲望,有的同学依照平时模拟卷,甚至总结出今年高考可能出题的题号和形式,杨老师都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价,并把出自己的猜想与学生一起分享。不仅如此,杨老师还以三个讨论课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边做边悟”,将课堂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合作和体验中学习和反思,使学生在感悟和思考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随后,在研讨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蒋老师的设计贴近学生,注重基础,倾向于一轮复习,杨老师的设计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细节为关键,更偏向于二轮复习,泰州中学副校长、泰州市高中化学学科基地负责人夏淑萍提出,可从真实情境出发,如可从汽车尾气中的原理为切入点,以可逆反应为载体,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符合了近两年来高考试题从生产和生活中来的命制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出化学的真实性。

三、关注复习习题的选择——有效性

由于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两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都选择了高考题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高考题是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形式,研究它,开发出其价值,发现其中的命题方向和规律,更能彰显出教师的功力。

蒋老师列举了06~09年全国各地有关平衡常数的高考题,并作了一些分类,在复习完对应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题目,而后让一些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其他学生作补充,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和提醒及必要的归纳。

杨老师列举了09~10年全国各地有关平衡常数的高考题,相比之下,题目新颖度高,而且将最近完成的模拟(泰州、盐城、徐州二模拟卷)卷上的题目作了一些筛选,并就学生的易错点作了分析,辨析了概念的主旨,指出了错误的原因,提炼了解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边做边悟”中有所得。

之后,在研讨过程中,有老师指出蒋老师的选题不能停留在一点多题上,要在“精”字上再作点儿文章,让所选试题建构成一定的逻辑性,让多题形成“一法”,同样杨老师所选试题也要有典型性,没有必要让09~10年的试题全部“登场”,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将“有用的”、符合说明的、切合学生实际的“点”开发出来,不要一味地求全,最好可将所选试题在一张讲义上呈现,不要总是不停地“切换”,学生来不及,听得不明白,情绪受影响,效果上打折扣。总之,选题要“精”,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逻辑性,更体现出价值。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人,教师是主导,是引路人。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学情,是前提,也是基础。由于是借班上课,两位老师对所教学生了解甚少,上课时名字都叫不出,所提问题只能定位何种层次的学生上,但无法准确定位到哪一位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如蒋老师在讲完化学平衡常数计算时,有同学算错,但不知是哪些学生或哪位同学,如果老师对所教学生熟悉,课堂上就能与这些同学进行现场交流或是将这些同学的计算过程投影一下,让所有同学进行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帮助解决问题,课堂效果会更好,针对性会更强。

之后,在交流过程中,两位上课老师都坦言,如果是自己所教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会更广一些,课堂气氛会好一些,所问问题的针对性会更强一些。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有些专家也提醒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我们既要抬头看路,也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学生,对学生学情的缺乏了解经常是我们教学的盲区,因此在后期复习阶段我们既要学习蒋老师建构知识体系的做法,又要借鉴杨老师找准学生薄弱环节的思路,让学生从随意到有意,从无序到有序,规范其语言,强化其表述。当然,也有些部分专家提出在最后复习阶段要正确认识难题,并不只是思维容量大的是难题,易错题也是“难”题,要认识到易错题也是学生的增长点、增分点,只有在易错题上下功夫,动脑筋,扎实推进,学生的基础才会夯实,能力提升的速率才会加快。

总之,在高三复习最后阶段,我们只有定准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精选教学习题和关注学生学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才能体现,课堂复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2.我眼中的“同课异构” 篇十二

一、以“同课异构”为载体,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同课异构”活动是一次教学理念的交融、教学思想的碰撞、教学方法的更新, 能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执教能力。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激励教师钻研教材, 提高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彰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1.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幼儿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 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地理解并获得解决, 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 很快就可以明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 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促进教师的发展

“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 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育文化脉络之外, 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 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 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 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以“同课异构”为抓手, 建设和谐教研组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教研组作为幼儿园的一个基本专业团队, 无疑应当向优化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学习型组织发展。教研组建设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时代趋势, 以教研并重、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优研强为根本目标, 积极展开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教研活动, 促进教研组成员之间合作互补、和谐共事, 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浓厚的业务氛围。利用同课异构教研形式开展活动, 我们可经看到:“同课异构”是精益求精的教学呈现和反思;“同课异构”是发人深省的教学设计和分析;“同课异构”不失时机为教师提升教学智慧。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建课堂, 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 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 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的操作和教学行为中, 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和幼儿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于教研组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不仅在教学方面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更是教研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成功合作。

在“同课异构”的前期备课过程中的合作共事让我们倍感亲切。幼儿园确定了多人同课异构的做法并确定了课题和上课教师,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负责上课的老师积极开动脑筋, 经过反复讨论, 最终确定了课题。尤其是新教师, 本身的教学还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教学经验不足, 他们必需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 一遍遍修改教案, 一遍又一遍地制作和修改课件, 力求精益求精, 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也及时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常常是一个方案不行, 推倒又重来。在同课异构中新教师最能找到差距, 也最能得到帮助与支持, 特别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帮助是最大化的。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要求大家必须说真话, 指出存在的问题, 以往有些评课就是走过场, 怕得罪人, 不说真话, 即使是提意见, 也是以表扬居多, 或是只是就一些比较大的方面, 如目标、课堂效果等方面提出意见, 而在同课异构的评课过程中, 因为有了比较大家都能真诚相见, 老师们除了在大的方面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有些意见甚至很尖锐, 而且十分关注许多甚至是很微小的错误和问题, 包括教师本身的语音、语调、教态问题等。因为同课异构这种方式, 使他们有机会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围绕活动, 大家就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畅所欲言、力陈新说、启发思路、放飞思想, 增进了彼此情感, 浓化了研究氛围。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 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精神气象, 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 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 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这里, 我们还倡导教研活动生活化, 即将教研活动朴素真实地融入教研组老师们的日常生活中, 将两者合二为一, 从而也使教学生活化变为教师的一种主动行为。通过同课异构活动,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而这种气氛是来自一个共同的目标, 即在助人成长的过程中也自我成长。

13.同课异构材料 篇十三

关键词:毕业论文网同课异构 精彩课堂 细节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课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也应立足于自身的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由于自身学识、经验、个性风格等的不同必然会进行各自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最终达到同课异构、精彩纷呈的效果。

当代教育家窦桂梅曾说:“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在专心聆听《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4 Food第一课时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后,我有感触于“各有千秋”这个词。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下,不同的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教学细节中演绎了精彩的课堂。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课前的导入细节

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一节成功的好课也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课前精心设计的巧妙导入必然会给一节课的精彩埋下伏笔。案例分析:在新授以食物为话题的课堂上,A老师采取了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以询问学生对食物了解多少引出不同类型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肉类等),发散性思维式地展开食物话题的讨论;B老师则利用借班上课因素,从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角度出发呈现一张自我的信息卡,同时在信息卡中给出自己所喜欢的食物,从而让学生讨论他们平时生活中喜欢的食物,在介绍自我的同时自然过渡到食物的话题。鉴于两位老师的不同导入方式,我在思索中进行再优化:如果将两者巧妙地结合,是否会更加起到导入的最佳效应呢?如果在开始采取B老师的自我介绍信息卡,但是不给足所有信息,其中最喜欢的食物这一项给学生猜测,在给学生亲切感的同时通过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呈现自己喜欢的食物并给出A老师的食物发散思维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食物进行分类,从而为本课学习食物的话题再一次做铺垫。这样的综合,我想会使得导入起到热身、激趣和铺垫“一石三鸟”的良好效果。

二、精彩的课堂源于课中的操练细节

课堂操练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巩固和加强,有效的课堂操练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精心设计的多样化课堂操练更能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将无味单一的操练变成趣味多元的操练,就会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多维化教学目标。案例分析: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中,操练可以分为机械性操练和意义性操练。在我所听的两节课中,两位老师在操练时注意到了不同操练方式的结合,A老师在新授单词时运用齐声操练和半班操练,在新授对话句型时运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而B老师在前部分采用齐声操练、排行操练和个别操练,后部分则考虑到过渡性先采用替换操练,后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主题演讲等多种意义性操练。整个课堂操练形式大同小异,但是个别操练、替换操练、主题报告无疑为B老师的课堂操练细节增色很多,个别操练从高效省时的角度采用“开火车”形式积极鼓励学生语言课堂放声发音;主题演讲使得课堂回归生活,关爱健康,情感升华;替换操练则成为该课中的最大闪光点,在降低文本难度的同时操练了语言知识,巧妙地衔接了文本的上下文。

三、精彩的课堂源于课后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检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纽带,也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巩固已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完美的作业设计会延伸课堂的精彩,精

彩的课堂源于课后有效的作业设计。如果我们将传统的机械式抄写和练习设计为有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四性一化”式作业,还有学生会不爱上作业吗?

案例分析:在新授后两位老师进行了不同的作业设计:A老师进行了分层作业设计,所有学生课后都要认真读记语言点,并且和父母进行食物喜好的交谈,学优生还需要写一份关于如何健康的邮件给朋友;B老师在作业设计上主要从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进行不同设计,口头作业上需要学生听磁带,读记语言点,书面作业是写关于健康饮食的邮件给朋友。两位老师在作业设计上注意到层次性、开发性和生活化等,但是在作业的可行性和可检查性上需要更优化,如和父母进行食物喜好的交谈在一般家庭只能用中文达成,老师应该考虑全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练习精神;建议学生在与父母交谈后自己用英语写下聊天记录,这样既从生活化关心父母、了解父母,又锻炼了

英语写作能力;在写邮件方面,我想可以设计为给老师,这样可以高效地检查作业。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作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如果教师注重精心的预设、细心的启发、创新的设计,那么课堂肯定是精彩的。“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教师的教学同样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之处见真功,精彩课堂源于细节

“同课异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是我校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探索中,“同课异构”形成校本模式

1、背景形成2004年9月,我校开始了集体研究式教学的探索。当时我校的集体研究式教学主要是指通过集体备课形成通用教案(简称通案),然后使用通案进行教学的一种做法,目的是集中集体智慧,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为确保这一措施顺利实施,学校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每周集体备课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通案的形成必须提前一周,通案中应有个性延伸空间;不得以个案代替通案,通案的形成必须实行个人-集体-个人-集体-个人的流程,即先个人备课,然后集体讨论,再个人修改,再集体讨论,最后进行个性延伸。

“通案课”制度在我校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弊端日益突出:通案的形成环节过多,花费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加上每周人人都要上通案课,都要调课、听课,评课,老师们只能穷于应付,教学教研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正常的教学秩序却开始遭遇危机。在迷惑与彷徨中,我们也在反思。在一次次的交流、探讨、尝试中,改革集体备课制度,进行“同课异构”集体研究式教学的思路逐渐明晰,并在2006年上半年开始实施。

2、“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同课异构”校本模式

首先,我校对集体备课制度进行了改革:教师先熟悉教材,写出教案,然后通过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形成第二次教案即可,即个人-集体(讨论)-个人(修改延伸)的集体备课“三步法”。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同课异构”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我校教研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并形成了符合校情的“同课异构”模式:集体备课-上课-评课(修改教案)-再上-再评。

每周一,学校确定教研组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几个教师同上一个教学内容,先进行集体备课,一名教师上完后,进行集体评课,对教案再修改,另一位教师再上,再评,再上,甚至跨年级借班上课,直到上出比较理想的课为止。我校不仅在校内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还与兄弟学校同台竞技,共同切磋,并邀请了市、区教研员来校指导,教师们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二、前进中,收获累累果实。

以下仅以我们五年级组教学《推敲》一课来谈自己的体会。

1、耳目一新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时也是一样,一个好的开课形式能激活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采用了由课题“推”“敲”解字的形式导入,让学生知道由表示简单动作的两个词组合成新词“推敲”,意思便绝然不同。首先让学生猜意思,在老师否定的情况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打开课本早点知道这个新词的意思;由两句诗句的导入也很新颖,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句诗句,配上插图用明显的标记标出“推”“敲”让学生知道就是对这两句诗的推敲和修改,演绎了一个“推敲”的典故(如图)。这种紧紧联系课文内容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由“推”“敲”两个简单的动作的表演、评价式的导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推”和“敲”的不同,为理解课文确定“敲”字打下伏笔。教师在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后及时反馈自己的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巧妙构思,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推敲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从贾岛推敲文字这个故事中,体会贾岛做学问的认真、严肃、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中,为突破重难点,上出新意,老师们各显神通。有从情感朗读入手的,抓住贾岛写诗时的月夜美景;有从贾岛思考推敲的样子入手的;有从贾岛与韩愈的对话等句子引导学生读出美感,从中体会贾岛严肃、认真创作态度入手的;甚至还有的排起了课本剧,形式新颖,通过一个个“小贾

岛”的表演、同学们的评价,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了主人翁精神。更有老师大胆地把学生由课本引向课外,跳出文本,在学生明确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推敲自己的文章,或对同桌的文章进行推敲,在实践中感悟推敲对作文或说话的重要作用。

3、拓展丰富了文本内容

多渠道的课外延伸,能使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一篇课文让学生学到、了解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能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备课时我们查阅了各方面的资料,补充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大致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学生们也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了许多有关贾岛的资料,他们不仅查到了贾岛的生平简介,而且还查到许多贾岛的诗在课堂上交流。其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诗句,而且对体会贾岛的精神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另外,我们还补充了大文豪韩愈的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使的他们课外阅读有了新内容。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在作文、说话中推敲文字的重要,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绿“字;介绍古今中外名家鲁迅、托尔斯泰、杜甫等人的名言警句,鼓励学生学会推敲,在自己的习作中修改中养成推敲的好习惯。使课堂延伸富有成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总结中,提出我们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者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互动生成”,通过一次次的研讨,我校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形成了精细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而这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生成的产生,同时,也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后来上课教师的思维;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又往往忽视了备学生,常常是在评课中才发现这些不足。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同课异构”这朵教研之花常开不败,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同时,也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指导帮助。

要:“摘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是采取比较研究的方式,在大家充分发挥自己教学智慧与教学专长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发扬合作精神共同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新的学科教研模式。本文对“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作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化学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

“同课异构”是选择相同的课题,由教师单独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选用、撰写教案、制作课件、上课,备课组集体听课、评课比较的一种教研活动。同课异构中,相同的课题,由于教师的不同,教师个性差异、教学机智以及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

14.同课异构展风采 篇十四

--记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大赛(历史教研组 :王宜林)

2011年10月26——29日,安徽省2011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在美丽的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竞赛的观摩学习活动,有机会认真聆听了诸多优秀同仁的课堂教学,也听取了一些专家评委的点评,共听了14节课(其中8节说课,6节现场上课),通过观摩学习,感觉亮点颇多,受益匪浅。

一、大赛亮点: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赛中,很多教师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来进行教学设计,注意教学兴趣的激发,突出学生活动,注重师生双边活动,课堂充满生成的乐趣,教师都能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例如芜湖市二中刘宏法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宋明理学的背景时,课件展示一幅漫画,漫画中的孔子(最近有点烦),佛教(我来也)和道教(我也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理学的含义奠定了基础,效果非常好。在教学开始前,刘老师拿了一幅扑克牌,给每位同学一人发了一张,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原先陌生的师生顿时变得和谐融洽,同时也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了准备。

(二)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参赛教师大都能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选取更好的历史素材对课本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例如,芜湖二中的刘宏法老师《宋明理学》的教学从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宋明理学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不仅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学起来也很容易,整节课的教学也显得非常大气。来自郎溪中学的叶剑老师课题也是《宋明理学》,他设计了三个标题:挑战与机遇、传承与创新、糟粕与精华,设计很新颖。关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差别”教学时,设计了“当我们遇到了数学难题„„”的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实际,轻松应对,使原本抽象的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三)原创性强

上课比赛时,来自于亳州一中的张英芝老师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教学中,课前欣赏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英雄交响曲》,由此引出同一时期的德国的政治制度,导入新课。接下来以一个成语来统领教学:殊途同归。一“殊途”——法德的政治民主化(1、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比较二者异同)。二“同归” ——再看法德的政治民主化,两个内容推进新课。(1、法德的同归。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是稳定政治秩序的需要。

2、英法美德的同归(代议制)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法国组和德国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得出法德不同的政治制度及其内在的相通性。这节课的设计使人耳目一新,步步为营,步步引导,学生完全被老师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精神的传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这使得我对这一课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期待。在上《辛亥革命》一课时,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的汪国政老师引用描写辛亥革命的一首诗(山雨欲来风满楼,武昌起义谱春秋。立国行宪废帝制,有花无果恨悠悠。)创设历史情境,激情点燃课堂,引起学生反思,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背景篇、过程篇、成就篇、结局篇。明光二中的李勇老师的设计则采取寻根问源的方式,引导学生追溯革命之源——探寻革命之路——剖析革命之果——铭记辛亥之魂。这些设计,可谓匠心独运。这些原创的设计不仅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非常高。

说课时,芜湖三中许建军老师老师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时,以辛普森的几个不同时期来说课。片段1:When I was young(黄金时期);片段2:回不到原来美好的日子(经济滞胀);片段3:After married(为何政府对他的生活负责,引出福利国家);片段4:My daughter(第三产业和新经济),以辛普森的经历归纳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颖有特色。再如,池州市东至一中的凌剑老师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时,把教材有机整合为症状—药方—疗效,即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主动深入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探究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趋势的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芜湖七中的王川芳老师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时,也进行了原创性的设计:深情回望,寻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表现;拨开迷雾,探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原因;理性认识,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实质;深度剖析,拓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认识;心灵共鸣,悟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启迪。

(四)教学基本功扎实

这些选手有一些共同特点:情绪饱满,充满激情;普通话好,声音响亮;活动多,走下讲台,师生互动,不受电脑的掣肘;探究问题多,重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比较、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大胆取舍,重新列出较为妥帖的易被学生理解的标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件恰当,画面优美,电脑操作技术较高,这些都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扎实的史学功底。

二、发现的一些问题:

此次赛课涉及安徽省十七个区、市,覆盖面广,参赛教师年轻化特征突出,让人感受到我们历史团队的活力所在。每个参赛团队在选手、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上都充分显示了各自的实力。但是,在观摩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提出,愿与大家探讨交流。

其一,经过了解,参赛选手的课件及教学设计多由所在团队共同打造。甚而,有的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均由他人一手包办。我们认为同行的交流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但是参赛期间,这种做法是否有助于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有利于深化教学研究?试想:一件美丽的外套能适合所有的人吗?所以,观摩期间我们常常发现,课件精美、设计创新、立意高深,参赛的选手却不能灵活驾驭,这有负于大赛的初衷。其二,选手的课件和教学设计,都在求新意求深度。“新”应该怎么新?“深”应该怎么深?是不是既有新意又有深度就一定符合学生的口味?是不是一口就能吃成一个胖子?在赛课现场,孩子们的反应告诉了我们答案。

其三,在观摩期间,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是课件。每个选手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或图表。问题探究了一个又接着一个,这无疑是我们文科课件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常想:我听上一节这样的课就已经很累了,更何况学生呢?我们能不能也给我们的课件减减肥,给我们的课减减肥?

三、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历史学科的本质是求真和反思,历史教学更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反思什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主张:反思课程的意识形态化、科学系统化,要不断追求学科的价值追问、知识导向、内容整合、开放系统等等。前来观摩及赛课的老师、专家评委也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反思一:高考机制下的历史学习能否找到理想和现实的最佳的契合点;反思二: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做到“穿新鞋走新路”?反思三:历史学作为一门“人学”,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怎么做?相信这些问题还得让我们思虑良久,让我们用实践去慢慢完善解答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在路上”。在路上的人们,有的为了自尊,有的为了超越。因为有了太多的人上路,我们坚信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

以上是我对本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的浅见,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安师大附外 王宜林

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陈洁平215600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徐卫东 215600 我有幸在11月25日参加了张家港市第13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外出听课活动,本次活动是在努力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在努力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从本学期以来,我校提出了要“打造高效课堂”,也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应该说,面对如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招儿。下面,我结合到暨阳高中听取的一节新授课《辛亥革命》为例,以及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实际,谈自己的一点肤浅体会,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明确

目前暨阳高中提出了“目标”教学,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有目标明确了,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的放矢。只有我们的课堂仅仅围绕着一个目标或者几个目标进行有序展开,那么我们的课堂才精彩。在新授课的导入部分,该老师选择了电影《武昌起义》的片段,通过对视频中事件的关注,提醒着学生即将开始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了。如果是我上这一课,我就会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都很关注,我就会这样设计导入:如果你是一位国家领导人,让你来选择一个地方建一个辛亥革命纪念馆,你会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武昌、南京、日本、美国„„特别是当学生说出日本、美国时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嘲笑,但是我却表扬这些学生,这样就可以解决了狭义和广义辛亥革命的理解了,为接下来学习授课做了必要的准备了。

当然,围绕不同的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切入点,即是围绕同一个目标,我们也可以有多种切入点,只要是我们的目标明确了,只要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有可能高效。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应该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里,我们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上黑板完成,再让其他学生进行修改、完善;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从而深刻领会。

学生讨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的观点是?理由是?(见下列材料题)成败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 当时我就在想,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比较多,如果说能够再精选,选全的话,再组织学生围绕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辩论,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兴趣就会更浓。与此同时,我想到了除了史料以外,运用图片让学生进行讨论也是一件很不错的方法。比如邢念宏老师讲授《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这个问题时选取了以下四张图片[2] 勃兰特“惊人一跪” 施罗德与希拉克拥抱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在看图的过程中,结合每张图片下面对图片的说明,引导学生从有限的图片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比如在阅读第一幅图“勃兰特‘惊人一跪’”时,可设问成:勃兰特的身份?对什么下跪呢?对什么而跪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激发自己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让学生明白,二战后国际社会对德国法西斯处理的彻底性,以及国际社会对日本法西斯处理不彻底性,分析国际社会对两国法西斯处理结果不同的原因,及导致这两个国家走上两种不同的外交道路,还有对当今世界的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能独立的来思考问题、判断、辨别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总之,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第三.教学的手段的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若让学生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注意力的转移,也就是开小差。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部分的高中生也同样如此,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对知识的选择性就会加大,感兴趣的就愿意听、想听、多听,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能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每一节课堂里,采用多用的教学方式,比如说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播放一段视频、一首歌,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体验等等,这样就可以从多方面来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来提高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听课积极性高了,自然而然,课堂效率也就高了。在听课中,看到了如下富有文学特色的板书设计:

背景:山雨欲来风满楼; 过程:武昌起义谱春秋; 成就:立国行宪废帝制; 评价:有花无果恨悠悠;

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听课也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课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兴趣,而且学生的达成率也一定很高,更是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迎合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不管如何,只要我们的课堂采用的教学目标定位正确,仅仅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只要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很精彩!

注:

【2023同课异构】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案:直线与平面垂直下一篇:团训策划书多篇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