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精选10篇)
1.我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 篇一
而所谓思想方法,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从大量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的产物,经过反复提炼和实践,一再被证明为正确、可以反复被应用到新的思维活动中,并产生出新的结果。或者说思想方法就是那些颠扑不破、屡试不爽的思维产物。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 (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本质认识。
一、明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1. 从心理发展规律看,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发展青少年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心理学中,把婴儿、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动作思维(0—3岁)、形象思维(3—7岁)、形式思维(7—13岁)、辩证思维(13—19岁)。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以形式思维为主向辩证思维过渡,高中学生的思维则是辩证思维的形成阶段。
2. 从学习的认知结构理论来看,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对数学认识结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的认识结构理论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数学认知结构中,存在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心理成分三种主要因素。这个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的。所谓同化,就是主体把新的数学学习内容纳入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纳入不是机械地、囫囵吞枣式地摄入,而是把新的数学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与原数学学习认知结构相适应。所谓顺应,是指主体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不能有效地同化新的学习材料时,主体调整或改造原来的数学认知结构去适应新的学习材料。在同化中,数学基础知识显然不具备思维特点和能动性,不能指导“加工”过程的进行,这和材料本身不能自己变成产品是一个道理。而心理成分只给主体提供愿望和动机,提供主体认知特点,仅凭它也不能实现“加工”过程,也就像人们只有生产愿望和生产工具而没有生产产品的设计思想和技术照样生产不出产品一样。因而数学思想方法担当起指导“加工”的重担,它不仅提供思维策略(设计思想),而且提供实施目标的具体手段(解题方法)。实际上数学中的转化、化归就是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与同化一样,顺应也必须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顺应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3. 加强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使学习者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使其受益终生。
曹才翰先生曾指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则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让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有利于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识性
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缺乏意识性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具体知识、技能训练的教学要求比较明确,而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教学时,往往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思想方法的训练;知识应用时,偏重于就题论题,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与提炼;小结复习时,只注意知识的系统整理,忽视思想方法的归纳提高……致使数学教学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三、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各种途径探讨中,如下的几条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把握。
1.在表层知识发生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法的思考过程等都蕴藏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
(1)展开概念———不要简单给定义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而飞跃的实现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需依据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因而概念教学应当完整地体现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揭示隐藏于概念之中的思维内核。
(2)延迟判断———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判断可视为压缩了的知识链,数学定理、性质、法则、公式、规律等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并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3)激活推理———不要呆板地找关联
激活推理就是要使已有判断上下贯通,前后迁移,左右逢源,尽可能从已有判断发生众多的思维触角,促进思维链条的高效运转,不断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推出一个个新的判断、新的思维结果。
2.及时小结复习,揭示、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同一内容可蕴含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表层知识之中,因而应当及时小结、复习进行强化刺激,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表层知识,揭示、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既可避免单纯追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欲速则不达的问题,又可促进学生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3.抓好运用,不断巩固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在抓住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及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中,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这些问题的精灵,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因此,时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既有条件又有可能,这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数学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反复运用中,才能得到巩固与深化。
2.我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篇二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认识;“启”和“发”
自从春秋教育家孔子最早实行启发式教学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推崇启发式教学,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所谓启发式,孔子在《论语·术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后的教育家、学者又对这一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发。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长期使用这种方法,经不断研究探索,获得如下浅见。
教学中的启发式,就是经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钻研问题,最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中的“启”和“发”是两个概念,但又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启”与学生受“启”而“发”,归根到底是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的问题,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样。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思维上的窗户,开拓他们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把要讲授的内容,形象地、直观地、有分析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把要讲的东西一股脑儿推给学生啃,这样才能“启”在节骨眼上,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茫然不知所措,当然就谈不上引导了。
有人认为,在教学中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就是“启发式”了,这要看问了些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要动脑筋回答。如果不假思索就可以简单地说出答案,即使百问百答也不应看做是“启”和“发”。另外,一般的搞一问一答也容易使一些学生不懂装懂。相反,教师如果在学生不易懂的地方或关键处进行讲解,即使一堂课没设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很好地领会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也是一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课。因此课堂上教师讲得多了点,不应一律籠统地加以指责,而应有分析地看待。“讲得多”与“满堂灌”不能划等号,该讲的就必须讲,少讲一点也不对,不该讲的,多讲一点也不行。教师讲课时,遵循认识规律,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地讲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式”。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散文,学生接触很少,教师就得多讲点。
总之,启发式有多种形式,凡是能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都应视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3.我对高职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三
一、增进教学的情意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理想, 也非美好的未来, 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讲解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倦, 特别是对于曾经长期遭受学业挫折的职业学生来说, 只有洋溢着动人之情和引人之趣的课堂教学, 才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进教学的情意性, 首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情意化改造.教师在教学中则要充分挖掘教学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情意, 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些易于动情的学习内容, 并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圆锥曲线时, 讲人类最早通过笔算算出行星———海王星的轨道, 飞机在高空中翻跟斗的动作 (轨迹) ;讲等差数列时, 讲儿童时代的高斯计算1+2+3+…+10=5 050的趣事;在讲等比数列时, 讲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锡塔的故事;讲直角坐标系时, 讲十万马克悬赏的证明———费尔马大定理…….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施教, 在进行知识、技能传授时, 运用教学艺术营造带有浓情厚意的学习氛围, 创建与学习内容相协调的情满课堂的教学意境, 做到以情促知, 情知交融.如讲数列求和公式:1+2+3+…+n=时, 给学生指出此公式是由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提出的.宋朝时我国制酒行业很发达, 洒缸要一层一层堆起来.如果最下一层堆100个, 上面是99个, 再上层就是98个……, 由此产生了计算:100+99+98+…+3+2+1的问题.
二、实现教学的快乐性
实现教学的快乐性是教师永远的理想追求.它要求老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能正确操纵各种教学变量, 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赋予情趣, 将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逐步进入乐学的境界.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特点, 可从两点着手.
1. 学习过程的情景化
对个体心理来说, 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要让学生置身于形象化的教学中, 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另外, 要多使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将技术、文化和相应的德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益也有积极的作用.
2. 学习评价的激励化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 发挥课堂评价的优势.课堂评价应包括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语言评价, 学生之间互评, 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等.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语言评价就是对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所做出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 鼓励, 并计入平时成绩薄.这样以来, 可以使学生培养自信心, 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 查找自己的不足, 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方式是在每次数学活动后, 组别之间互相评价, 最后选出表现最后的一组, 给这组成员加分.这样以来, 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合作, 培养了集体荣誉感.而同学间的互评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我认识, 找到差距的过程, 也是发展辨别能力,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往往要比正式的评分更重要.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要将改进或形成作为评价的重点, 通过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
三、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漏缺, 都会给以后课程的学习带来影响, 因此, 在教学中善于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 以缩短初中与职高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 让学生进入职高后, 顺利学习数学.
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 有的是职高的新内容, 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 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通过联想对比, 回顾初中知识, 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 使学习逐步深入, 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
四、数学课程体系要创新
随着职教的发展, 职教教材率先进行改革, 采用新体系, 引进新符号、新内容.它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 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 尽可能地考虑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然而由于职业专业门类的多样化, 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矛盾.所以数学课程体系要创新, 可单独编写教材, 也可把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个子模块嵌入专业教材中, 当然这样的教材编写应由专业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合作编写, 并需处理好知识的衔接, 融通和渗透.如, 针对不同的学校, 不同的专业课程开课时间, 努力调整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次序, 使之尽最大可能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先用的先教, 后用的后教, 不必过分看重所谓的必修和选修的次序.例如:一般学校机电专业的专业课次序:机械制图—电工学—数控, 那么在安排数学教学时可先教立体几何的相关部分, 再教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 接着教解析学知识.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 先让学生弄清怎样来计算标高率, 盈亏率, 折扣率.然后结合这些商业行为来分析成本, 标价, 售价之间的关系.对计算机专业, 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 如二进制等知识,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 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 使专业课基本上适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 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习热情会得到提高, 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
五、对数学教师的特质要求
4.也谈我对中职物理教学的认识 篇四
一、以学生为中心,精选教学内容
选择与实际生活、专业联系紧密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学习的水平和承受能力,力求突出中职特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试用的中职物理教材,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但缺乏对专业的针对性,教起来不顺手。作为教师,应在刻苦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组织教材,增删结合。如对化工专业的学生,我们增加了泵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直流电机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将来应用也更贴近实际。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实践出发,回归生活,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内容。如在讲“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时,提出:同学们在运动场上跑步时,当跑到转弯处时,上身都会自然地向内倾斜,这是为什么?在铁路转弯处,铁轨的内外轨的高度不等,外轨总是高于内轨,为什么?在同学们所见的大桥中,有没有桥面向下凹的,为什么?这些现象都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学生都会迫切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老师如加以引导,则可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通过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诱发学生认真去听课、去思索、去看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验教学
中职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应为专业课打基础,不仅要验证理论,服务于理论教学,而且还要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上下功夫。因此,中职学校可以结合各种专业特点,有侧重地选择物理实验,尽力将专业实验中的基本技能安排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制造修理性实验,可采用开放式等。通过实验的训练,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的方法,做到正确地测量、记录数据和处理、分析、判断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逐步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如对日光灯的安装采用传授式,对日光灯的故障检修,采用启发式,对一些电子趣味制作,如收音机音量扩大装置、电子萤火虫等用开放式教学。
再如在学生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中,许多学生在拉测力计时,橡皮条、细绳、测力计不在同一平面内,我立即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三者一定要在同一平面内,让同学们及时纠正这一错误的做法。另外,在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作图线时,有的同学为了减少误差,将用一个测力计测出的合力的数据涂改,使得作出来的图线误差很小(即使得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来的合力与用一个测力计测出来的合力的大小、方向相差很少,有的甚至一样)。发现这一问题时,及时指出,端正他们的实验态度,引导和培养他们科学的实验态度。
从学生实验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巩固,而且通过实验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大大提高了他们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为他们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以及主动地去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三、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中职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等原因,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比较机械、简单,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本来很丰富的物理过程、物理规律全部被固化为几个格式,物理实验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尽可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从而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增添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同时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如在静电教学中可以提出:在黑暗处脱毛衣为什么有时可以看到小火花,并听到嚼啪声?在光学教学中提出:“哈哈镜”中滑稽可笑的像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早晨小草上的露珠晶莹透亮?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将感到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生活中,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其次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展示物理科学在社会、技术的应用,学生同样能感受到物理学的无穷魅力。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在社会、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如在《光的全反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光纤通信原理;在《电磁波的性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隐形飞机能躲避敌人雷达搜索的原理等等。这样学生将认识到物理学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学习需要。
四、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分层次选修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实行免试入学,所以入学新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水平较低,这就更增加了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困难。而物理课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学起来更是备感困难。物理课实施分层次选修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性,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专业课要求,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定期实行层级流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做出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只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的知识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中职物理教学只有从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与实际生活、专业联系紧密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
5.谈谈我对写字教学的一点认识 篇五
加强写字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学生的情操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写字教学乃至对今后的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写字教学更是势在必行的工作之一。那么,怎样让学生重视写字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喜欢写字时,才能对它产生兴趣。小学生虽然模仿能力强,但对枯燥乏味的写字兴趣较低,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浅显的道理,告诉学生,一手漂亮的字像一个人穿上美丽的服饰,给人愉悦之感,同时看一幅漂亮的画的感受是一样的。字的工整、美观,不仅有利于促进自己的学习,还可以表现个性修养、文化底蕴及个人魅力,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教学中,教师应对各种基本笔画加以示范
练字,最基本的是各种基本笔画的练习,基本笔画练好了,在写整个字时,就容易多了。平时,还要注意对字的各种基本笔画的练习方法要加以指导,并指导学生练好。 。
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方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谁的姿势不正确,就给予正确的指导,纠正和示范,对学生的写字态度应严格要求,写字过程中,笔画规则不可忽视。写字规则中,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教学规律是最关键的,对初学者应细心指导,耐心。逐渐提高写字水平。
四、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结构,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
汉字,每一种笔画都有书写要求,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形态,或高或低,或宽或窄、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写好字,必须做到耐心辅导及持之以恒 。
五、树榜样,严要求。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模仿力强。每个班的学生书写汉字,大体上都酷似本班的教师、兼语文教学的教师之字体模式,他们把班主任书写当楷模,教师的一手好字和严谨的教风可以带动学生良好的学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方法要恰当,做到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对学生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写字习惯等加以重视。 当然,任课教师的上课板书、评语、作业批语等方面都要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这样也要求教师有一手好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6.我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 篇六
一、教师深厚的知识储备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涉及的知识面广, 联系的学科众多, 它要求教师对英语、历史、哲学、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有较为充足的了解, 否则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些专业性强的内容, 教师也无法给学生讲清楚。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我除了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天地》《中学语文》等专业报刊以外, 还订阅了《文摘周刊》《读者》《文史天地》等刊物。对一些经典古籍的系统阅读,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古文观止》《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 使我在专业知识方面增加了知识积累, 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语文教师的知识应该是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应该是随生活的变化而常变常新的。
二、没有激情的语文课注定会失败
语文课的教学是需要激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带有表演的性质, 因为语文教学要带领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 创设情境, 进入角色, 自主体验。教师必须用带有激情的语言, 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用充满感情的声音, 带领学生进入语境进行体验, 否则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我也曾经很遗憾地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激情的缺乏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 自己在教学中很注重激情的作用。
三、完成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只占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
落实字词, 理解文章, 概括段意, 总结中心, 归纳写法, 背诵记忆———这是我发现和曾经经历过的很多人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的常规做法。可是, 我觉得, 这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教学, 以完成课本内容为目的的做法, 实际上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 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巩固训练。
只完成课本上的知识, 不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必要的应用训练, 势必会使学生不知道学习课文的目的, 无法与现实、社会、人生联系, 这是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违背的。
为避免这些问题, 我的做法是, 按照文体特点, 每篇文章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常规分析, 用三分之二的课时进行拓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语文课并不是每天都没有作业
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和学生都在想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软的, 是有弹性的, 没有什么具体的作业, 老师也不要求天天交作业。考试的内容与所学的课文联系也不大, 没有直接的试题来自于课文, 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我清楚地认识到, 只有把老师的教学成果表现在学生的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中,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学习的作用,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适当的作业练习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如, 每周给学生布置两篇小作文练笔, 或整篇或片段, 只要有特点就是成功的;过两三天布置三四句仿写, 培养学生话题的积累和思维分析能力;把学生分成兴趣小组, 汇报自己收集的经济、军事、政治、环境、资源、人口、战争、体育、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材料, 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了三年以后, 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完成任务转变为主动去研究探索, 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 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开阔了视野, 充实了积累,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五、读题、做题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好方法
一个语文教师, 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觉得读题和做题, 阅读各种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我一直努力做到在备课之前阅读大量的与本课有关的材料, 从众多的分析讨论中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 确定课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样在课堂上能举一反三, 左右逢源, 课堂内容充实了,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做好高三年级毕业复课工作, 我尝试用大量读题、做题的方法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我从众多的试题中领悟到知识点的地位, 熟悉了相关知识点的考查形式, 明确了不同类型的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做答技巧, 总结出了各类题型的思维规律和要求。这样的训练让我比较从容地做好高三复课工作, 更为我在基础年级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六、时时了解和掌握学情, 保证教学有的放矢
好的教学形式, 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 以学生的要求为方向进行的。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具备, 认知水平有了提高, 方法和技巧意识初步加强, 对老师的教学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 是教师必须做到的。
把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布置成预习作业交给学生, 把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得出结论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发表见解, 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协作完成的内容大胆交给学习小组去讨论总结,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 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肯定学生发言中的亮点, 最终你会感觉到, 留给教师的内容其实很少, 也很简单。
我常常把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比喻为带领学生去攻坚:哪些知识学生没有完全领会, 还需要在课堂落实;哪些思想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哪些方法、技巧上的规律学生还未明确;联系生活, 联系社会现实, 还有哪些知识必须扩充……这些是显示教师作用的地方, 也是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所在, 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是教师在课前要花大力气准备的内容。
七、网络多媒体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网络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现在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网络多媒体的使用破坏了语文教学通过文字创设语境获得体味的规律, 也有人认为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使课堂显得生动、直观。
我在教学中, 注意根据文章特点选择多媒体。小说、诗歌、戏剧是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 它的直观、快速、便捷, 可以节省时间,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 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将文本和影视进行比较, 体会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议论文、记叙文是不大适合使用多媒体的, 否则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
学校德育工作
文/陈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前进与阻力相伴, 生存与危机并存, 成就与问题同在, 学校德育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 又面临新的挑战。学校如何以新的课程, 新的思路, 新的举措展示给社会, 抓“环节”, 重“过程”显得尤为紧要。
一、推行制度文化, 责任分工到位
1. 加强德育制度建设, 完善过程考核
用好五级管理模式, 即:学校管理、部门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和学生群体管理。通过制度的修订完善, 使每项工作都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 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部门和个人来负责, 通过追究不落实的事, 追究不落实的人, 使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进而实现以制度促管理, 以制度增实效的目的。
2. 队伍建设的人性化管理
以管理制度人性化, 文化建设人文化, 校本研修自觉化, 教师精神集约化为契机,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人文关怀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实现由制度管理向高素质的自觉管理迈进。
3. 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充分挖掘学校的人才优势, 实施全员育人
学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不仅在行政人员, 在班主任, 更在全体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使学生享受均衡的教育权利, 除了学校办学理念与时代要求同步、教师育人观念转变外, 齐抓共育, 全员参与机制局面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二、强抓载体, 增强情感体验
1.抓常规, 促发展
降低重心, 注重养成是德育工作的长效要求, 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只有常抓不懈, 以活动为切入点, 率先垂范, 从日常小事做起, 才能事半功倍。比如, 我校的“学生一日常规”“集体活动常规”“文明礼仪常规”“课堂纪律常规”“住校学生生活常规”等通过师生值周、学生组织的监督, 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为规范学生行为, 使学校被评为“绵阳市校风示范校”“绵阳市示范初中”“四川省科技示范校”, 为学校质量的再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保证时间和智力支持, 提供有效场景, 寓育于乐
“政治学习”“两操一活动”“班团队会课”“法制”“健康”“安全”“礼仪”课全部进入课表, 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课堂、活动课融为一
任何新事物、新方法的出现, 都会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也是如此, 只要能恰当地使用, 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10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是短暂的, 教书育人是辛苦的, 可是三尺讲台是神圣纯洁的。我的零散的体会和认识, 比起丰富广阔的教育是微不足道的, 还有更多的方法技巧等着我去发现, 还有更多的特点、规律等着我去探索。我深深地意识到, 学无止境, 我需要更加努力, 付出更多的艰辛, 因为, 还有更多的学生睁大了求知的眼睛等着我,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工作。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中学)
体,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通过大型活动的精心设计,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展示师生素质才干, 提升师生文化修养
近年来, 我校的“德育主题系列工程”, 秋季的“一种追求一生受益”文化周, 夏季的“球类运动会”, 冬季的“田径运动会”“一二、九”歌咏比赛, “体育文化艺术周”“校园歌手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 既形成定式, 又形成规模, 活动质量水准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 铸造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检查与督促并重, 评比与表扬并举
1.“到位”与“落实”机制的建立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体制的变化, 实施“六到位”评比, 即: (1) 要求是否到位。 (2) 责任是否到位。 (3) 督促检查是否到位。 (4) 奖励是否到位。 (5) 功夫和爱心是否到位。 (6) 是否勤到位。并把到位与效果挂钩进行考核, 业绩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晋资等有密切关系。
2.树立典型, 弘扬正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陶冶学生, 供他们学习借鉴, 鞭策自己成长, 使榜样更真实, 更有吸引力。我们在实施“评先进、树正气”活动方案中发现, 坚持学月评优, 进行学月张榜, 把每班一学月表现好的团员、学生干部、单项积极分子、进步较大的问题生、文明学生评选出来, 以亮点的形式在橱窗和校园网上进行表彰, 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大大增强, 学校的文明之风进一步彰显。
四、引领“反思”, 巩固“落实”成果
适时反思、事事反思、学校反思、教师反思是德育教育能否制胜的法宝, 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惯例。学期中, 我们更强调“反思”的阶段性。学期初:班主任工作誓师会, 大家谈理想, 谈规划, 谈落实措施;学期中:班务工作例会 (每月一次) , 班主任对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 提出改进策略, 学校对该月的师情、学情进行小结和反思, 对卓有实效的措施进行交流推广, 相互学习;学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会, 大家谈感受, 谈得失, 谈建议。在交流中总结, 在总结中反思, 在反思中扬弃,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成长。
7.我对“重彩”的认识和创作体验 篇七
晚唐以后,由于水墨画兴起,中国画表现语言发生了变化,重彩与水墨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工整细腻的代名词,另一面是收放自如的代名词。以水墨为正面,以重彩为背面,则成为画史的趋势。明清之际,中国画走向全面写意的时期,工整细腻的重彩开始被冠以工笔的名称,工笔与写意又成了相互对偶的绘画表现形式。
至此,中国画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最后被定格为工笔重彩。它是以“勾勒填彩”、“勾勒渲染”为画法定式,融色彩的装饰性、符号性、象征性和表意性为一体,成为表达中国人色彩意识的程式化绘画语言。
近些年来,在潘絜兹、蒋采苹等先生的提倡下,在日本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下,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问题又重新受到关注。潘絜兹先生指出,工笔是相对写意而言,重彩是相对白描、水墨、淡彩而言,工笔重彩就是工整细密和着重于色彩。蒋采苹先生提出,重彩一词是传统的工笔重彩发展和延伸出的新阶段。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中国画的色彩观念,而且要在重彩画的创作实践上为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开拓新方向。
创作是一种能量的积累,也是另一种能量的释放。在绘画创作中,需要通过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及画面的整体意识,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对思想的解放、眼界的开放、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来自新事物的不断冲击有切身体会。最初从传统重彩画转向现代重彩画是被重彩的技法语言和画面效果所吸引,想选择新的手法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1998年,在蒋采苹先生主持的重彩高研班上,我与重彩相遇,一晃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的积累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在重彩的色彩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逐渐清晰了思路。我想在作品中呈现一种属于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同于传统绘画中的诗情画意,又不同于当下青年画家们的标新立异,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情感寄托,一种和美的社会氛围。这种美的把握不能太直白、太甜美,我希望通过人物的神情展现出一种内心的满足。我又想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体现出中国画的现代审美因素,希望自己的创作既有技法语言的丰富性,又具有新时代的人文色彩,这是以创作带动技法语言的丰富,而不是简单地从旧技法到新技法的更新。
十余年的重彩画创作使我对重彩也加深了认识。我认为重彩画材料及技法更为自由,更接近当代生活,更能表达当代人的审美感受。
在绘画技法上,工笔重彩也好,青绿山水也好,多以草色打底铺垫,再用石色层层渲染,或平罩或分染,以工整细腻不留笔痕为上。无论用色如何浓重鲜丽,总不能夺去线的地位,最终必须受线的节制约束。笔为墨帅,色为线辅。这里有主从之分,不可逾越。这样的制作过程逐渐形成一套程式化的绘画语言,它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范式,也是这一绘画语言的经典呈现。而重彩画的表现在线与色的表达上则宽泛了许多,它甚至能够完全突破线的束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的作用。在表现技法上可见由笔形成的笔彩、笔触,色彩的薄涂和厚用等绘画质感,以及颜料的粗粒子与细粒子的对比变化带来的美感等,在所使用的工具上也不仅只有毛笔和排刷笔,还有作肌理的磙子,撒云母的筛子,以及贴金银箔时使用的各种工具,都使绘画的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与丰富。这种状况催生了诸多新的表现技法与表现样式,因此在重彩画创作过程中技法没有一定之规,只有无限的潜力有待于新人的探索,这既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又为传统技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绘画艺术决不等同于材料和技法的堆砌,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都是画家对客体对象观察体悟后,所反映出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国的重彩画应是用颜料(墨也是一种黑色颜料)、材料画出来的有意识的色彩,表达的不仅仅是视觉直接可见的真实色彩,也是心理感受到的色彩和想象中的色彩,表现的应是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色彩的文化特征。它不以工具、材料的具体使用所局限,也不只是工笔才可能表现重彩。从这一点来说,重彩更具有现代意义,更能自由地发挥绘画主体的创造性。
相对于中国文人画,重彩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装饰性,更能展现当代多姿多彩的生活,适应人们崇尚自由的心理,这也是重彩画在中国发展比较快速的原因。目前重彩画的创作呈现出画法多样、色彩丰富的整体面貌,但除了新材料、新工具、新形式和装饰效果较吸引人外,在张扬重彩的文化特质上还做得很不够,中国重彩画里的日本趣味、西方痕迹还很明显。
中国重彩画的成长初期得益于对外来绘画的学习和借鉴,因而在创作中我们不能保守,要向一切可以借鉴和吸收的文化学习,无论是日本绘画还是西方绘画。但是学习他人之长的目的是回到本土,借鉴也不是照搬,因而不能迷失创作的方向,重彩画创作要具有中国面貌和中国文化精神应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如何强化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精神,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要重视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学习。在传统绘画思想中有许多可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在传统绘画的技法中潜埋着许多有待开掘的积极因素,只有下功夫进行重新发掘和整理,才能走出目前创作的困境。
二是要注意传统色彩观念与现代色彩观念的融合,对色彩中的构成关系、肌理关系、对比关系、冷暖关系等色彩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在作品中表现出现代意识下的审美趣味,带给观者更丰富的心理感悟和视觉感染。
三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认识现有的社会,了解我们自己,更好的从生活中总结和探索新的规律。
8.我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生;知识;积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02-01
和理科知识的“公式化”教学方式不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身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有着较强的考验。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本文笔者就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行论述,旨在为提升语文的教学效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引导学生做好字词的积累
字词是构成语言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教学项目。只有引导学生做好了字词的积累,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学习。进入中学以后,学生的常用字词积累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对于学生的识字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字词的积累,只有做好了这一工作,才能够促进其他学习的有效进行。
笔者认为,字词教学主要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是读音,只有掌握了读音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运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使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读准确,以便能够正确的使用。其次是字义,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可能有很多种意思,如何进行恰当、准确的运用是对学生的一个大考验,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字义的学习。比如在教学憧憬(chōng jǐng)这两个字()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字的读音,之后根据字的结构,让学生认识到字词是由竖心旁和“童”、“景”构成的,则是与心情相关的,并且与人的想法、意念以及理想有关系,即“‘童年的时候对于未来‘景象的遐想,”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记忆。
二、引导学生做好句子的积累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基本语言单位,同时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培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说话、写作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名人名句就能够使语言显得更加出色、更具说明性以及说服力,对于自身观点的明确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句子的学习与积累,以便能够促进他们知识积累的有效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分析、总结,让学生能够对于句子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观沧海》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中描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互文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诗歌正文内容无关的句子:“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统领全诗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恰当的运用。
三、引导学生做好段落的积累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累,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沉淀,文言文、现代文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优秀段落,读起来或让人内心澎湃,或让人潸然泪下,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结晶,需要学生牢固的掌握。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段落的积累,让他们能够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教学技巧,比如可以让学生组织制作班级的语文知识学习专栏,遇到好的句子或者段落就可以摘抄下来让大家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读一些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途径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提升学习的效果。比如“春——是鲜花的笑脸,是泛着淡淡新绿的柳枝在舒展筋骨,是草儿睁开了朦胧的睡眼,看世界;春——是天空中摇曳着的形形色色的风筝,是那手牵风筝线在山上山下跑来跑去的孩子”这段就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了春天的特色,展现了春天的魅力。
四、引导学生做好篇章的积累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阅读的要求是“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对于学生的篇章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些教学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导。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阅读心得交流”,让大家对于相同的内容说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或者对于相同的案例用不同的内容进行补充等等,通过学生的实践运用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兰海燕.重视初中语文学习中的积累.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
[2] 李世伟.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学教学参考,2012.
9.我对高考数学复习课教法的认识 篇九
一、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而学习是学生参与的经过练习或训练而形成比较持久的身心变化过程。学习定义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学习的本质是学生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不同的理念产生不同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渡”,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更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采用“聚焦”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我们应通过互动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
二、调动学生情趣,提高复习课教学的艺术性
在高考复习课上,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的智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动脑思维,动嘴说话,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心琢磨,动耳倾听……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兴奋,情绪高昂。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精心备课,讲究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大量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和收益要高。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呢?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
课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一节课探讨的重点。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我们要针对本套试卷中的高考重点和热点内容,把这一知识讲透、落实。因此,在设计主线上应重视回归教材,由基础逐步深入。在每题的讲评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说思路、析错因,然后讲评,或把学生的试卷中的错误解法、优秀解法作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学习,自我反思,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同时在题后练习设计中,应注重试卷中试题的变式或延伸的设计,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 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目前的高考,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注重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作为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需要分章节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渗透与总结,先认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再想法应用于解题。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讲座,集中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加强感性认识,提高数学兴趣。
10.我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 篇十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问题;成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件,动画等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网络技术不够发达,教师对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与市区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课件制作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时候,不一定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
(二)课堂机械僵化,教师成为简单的电脑操作者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传统教学方法。有些课程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效果并不理想,例如,语文教学的部分内容并不需要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三)忽视学生写的能力训练
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观看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很少安排学生写的活动。因为有了课件,语言知识的导入与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师生互动大多是就图片和动画进行问答练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可以叫学生上黑板来板书,一方面检查学生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充分体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在课堂上属多维角色,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既是评价者,也是激励者。使用多媒体,屏幕代替了黑板,教师的角色无意识间变成了“播放员”,忽视了学生写的能力训练。
(四)阻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特点,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课件丰富多彩,总是想方设法地又用彩图、又用动画、又放音乐。盲目追求试听刺激,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文字大小、颜色选择不当。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用了一些只起装饰作用的与内容无关的彩图、动画、图片和音乐。这样的课件喧宾夺主,将学生的注意了引向了与课文不相关的地方,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重难点的关注,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克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
(一)细心研究教材,精心制作课件
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都从三个方面出发:教材、教法、学生。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出发点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制作课件的前提条件就是细心研究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目标和内容结构,才能做到目标明确。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完成课件制作。不能将所有的东西都搬到课件上去,而且要有自主创新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课件。
(二)动静结合,合理运用多媒体
无论是什么课,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才是真正目的。在具体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使用多媒体。动静结合,可用的地方尽量尽善尽美,不可用的地方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实践中形成“教材为主,课件为辅”的多媒体教学构思。
(三)因材施教,形成师生情感交流
一堂成功的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不仅仅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成功调控课堂情绪和氛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不能仅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的牵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四)重难点突出,分清内容和形式的主次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兴趣、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在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更不能盲目地追求视听刺激,这样的课件华而不实、喧宾夺主,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要不得。
(五)科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方式
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反馈时要科学的设计课件,整体和部分相结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要对字词等认知性知识注重整体性设计课件,而对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培养等应用型知识注重个体性设计课件。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又可以突出人文性特点,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三、结语
多媒体直观形象,寓教于乐,是一种教学中优秀的辅助手段之一,我们应合理地使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避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主义,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学生的想象力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有效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任何新事物总有其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李秀梅.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我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推荐阅读:
实施四步教学法总结11-01
高效课堂之四步教学法06-21
农村阅读四步教学法模式探究08-16
四步探究教学模式08-11
浅谈“四步探究”课堂教学06-13
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感受10-24
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想法07-10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06-23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