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2024-11-22

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8篇)

1.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篇一

2014年高考理综化学模拟试题九

7.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氧化物无关

B.加快我省陇东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促进地方经济加速发展

C.向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以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排放

D.食品添加剂具有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并有防腐、保鲜作用的,没有必要限量使用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4H9Br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B.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沸点依次升高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9.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在c(HCO3-)=0.1 mol·L1的溶液中 NH4+、Al3+、Cl、NO3-

B.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为10-12mol/L的溶液中:Cl-、HCO3-、NO3-、NH4+、S2O32-

C.pH=11的溶液中:CO32-、Na+、AlO2-、NO3-、S2-、SO32-

--D.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中:Fe2+、MnO4、Na+、SO

4210.PM2.5细颗粒物含有的毒性物质来源之一是汽车尾气排放。通过排气管加装催化装置,可有效减少CO和NO的排放,催化装置内发生的反应为:

NOx+ CO催化剂N2 + CO2

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所涉及元素中原子半径: C>N>O

B.当x = 2时,每生成1mol N2,转移电子数为4mol

C.等物质的量N2和CO2中,共价键的个数比为3︰4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NO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表示CO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g)= 2CO(g)+ O2(g)ΔH=+566.0 kJ·mol

1-B.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

-57.3)kJ·mol

C.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1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2NH3(g)ΔH=-38.6 kJ·mol

D.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

-++-

c(CH3COO)>c(Na)>c(H)>c(OH)

12.化学中常借助曲线图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如有人分别画出了下列的四个曲线图: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有关上述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图①可以表示某化学放热反应的平衡体系升高温度后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B.曲线图②可以表示向1.0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盐酸时的pH的变化

C.曲线图③表示某一放热反应,若使用催化剂,E1、E2、ΔH都会发生改

-D.图④表示在含等物质的量NaHCO3、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盐酸至过量时,产生气

体的体积与消耗盐酸的关系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13.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稀有元素除外),且互不同族,其中只有两种为金属;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X与W,Y与Z这两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为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YW3水溶液蒸干并灼烧可得YW3固体

B.X与Y的单质化学性质相似,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都会放出H

2C.Na2ZO3的溶液显碱性,原因是ZO32-+H2OH ZO3-+OH-

D.原子半径Y>Z>W﹥X

26.(14分)银铜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的化工产品工艺如

下:

(注:Al(OH)3和Cu(OH)2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50℃和80℃)

(1)电解精炼银时,阴极反应式为;滤渣A与稀HNO3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红棕色,该气体变色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固体混合物B的组成为;在生成固体B的过程中,需控制NaOH的加入量,若NaOH过量,则因过量引起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完成煅烧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 + Al2O3 高温2+

(4)若银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5%,理论上5.0kg废料中的铜可完全转化为______mol CuAlO2,-至少需要1.0mol·L1的Al2(SO4)3溶液L。

(5)CuSO4溶液也可用于制备胆矾,其基本操作是、、过滤、洗涤和干燥。

27.(16分)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能源合成、工农业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甲醚(CH3OCH3)和甲醇(CH3OH)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具有清洁、高效等优良的性能。以CH4和H2O为原料制备二甲醚和甲醇的工业流程如下:

(1)催化反应室A中发生的反应为:

CH4(g)+H2O(g)CO(g)+3H2(g)△H = +206.2kJ/mol-①

CO(g)+H2O(g)CO2(g)+H2(g)△H = — 41 kJ/mol②

则CH4 与H2O(g)反应生成CO2和H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催化反应室B中发生的反应之一为:CO(g)+2H2(g)CH3OH(g)③,在某温度下反应在密闭容积为2L 的容器B 中充入a mol CO与2a mol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反应10 min后

2②若此温度下,K=160

“>”、“<”或“=”)。

③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该反应是反应(填 “吸热” 或 “放热”)。

④在温度、压强不变的条件下,B中再增加a mol CO与a mol H2,达到

新平衡时,CO的转化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常

数(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3)新型高效的甲烷燃料电池采用铂为电极材料,两电极上分别通入CH4和O2,电解质为KOH溶液.某

研究小组将两个甲烷燃料电池串联后作为电源,进行饱和氯化钠溶液电解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烷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闭合K开关后,a、b电极上均有气体产生。其中b电极上得到的是,电解氯化钠溶 液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③若每个电池甲烷通如量为1L(标准状况),且反应完全,b极产生的氯气体积为L(标准状况)。

28.(15分)S2Cl2是工业上常用的硫化剂。已知S2Cl2中硫元素显+1价,它不稳定,在水中易发生岐化反应(一部分硫元素价态升高,一部分降低),易溶于有机溶剂。实验室常用CS2与纯净的氯气制备S2Cl2。2

2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b中玻璃容器的名称:; 写出制备S2Cl2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2)A部分仪器装配时,放好铁架台后,应先固定(填仪器名称),整套装置装配完毕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再添加试剂。

(3)实验中盐酸试剂通常采用36.5%的浓溶液,不用稀盐酸的理由是。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装置C所盛试剂是。

(4)仪器D中的作用是。其冷却水流动方向从口进(填“c”或“d”)。

(5)D中采用热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反应结束后从锥形瓶内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方法是,(6)实验过程中,若缺少C装置,则发现产品浑浊不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7)如图中尾气处理装置不够完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38.【化学一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已知烃B分子内C、H原子个数比为1︰2,相对分子质量为28,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分子中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且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1)A的化学式是;B所含的官能团名称是是.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有机化合物均用结构简式表示):.

(3)化合物E(HOCH2CH2Cl)和 F [ HN(CH2CH3)2 ]是药品普鲁卡因合成的重要中间体,普鲁卡因的合成路线如下:

还原(已知:

22OCH2CH2Cl 还原

2OCH2CH2 N(CH2CH3)2 氧化EF 甲乙 ③ 丙 ④2(普鲁卡因)

①由甲苯生成甲的反应类型是。

②乙中有两种含氧官能团,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③普鲁卡因有两种水解产物丁和戊,戊与甲互为同分异构体,戊的结构简式是。②D的红外光谱表明分子内除C—H键、C—C键外还含有两个C—O单键.则D与F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201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2.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篇二

⒈近三年各省市理综高考遗传题考查情况分析

全国卷(Ⅰ):

2010年T33 (12分)南瓜性状遗传(两对基因控制)9:3:3:1的变形(自由组合定律)。

全国卷(Ⅱ):

2010年T4 (6分)致死效应和自由交配(分离定律);T33 (11分)系谱图分析(分离定律);

2011年T34 (10分)秃顶与非秃顶的常染色体遗传,涉及性别影响性状(分离定律);

2012年T34 (12分)果蝇体色、翅形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新课标卷(湖南卷):

2010年T32 (13分)9:3:3:1的变形及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2 (8分)4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判断;

2012年T31 (10分)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分离定律。

北京卷:

2010年T4 (6分)自由组合的几率计算;

2011年T30 (16分)果蝇眼色遗传,考查2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连锁,涉及减数分裂;

2012年T30 (16分)小鼠体毛性状遗传,涉及基因与性状、基因与密码子的关系、及遗传定律的判断。

天津卷:

2010年T6 (6分)食指长短的遗传,涉及性状受性别的影响(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6 (6分)系谱图分析涉及基因诊断(分离定律定律);

2012年T6 (6分)果蝇眼色、翅形遗传,涉及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自由组合定律)。

浙江卷:

2010年T30 (18分)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图解的书写,涉及转基因技术;

2011年T32 (18分)系谱图分析,要求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32 (18分)玉米性状遗传,涉及变异与育种、画遗传图解(自由组组合定律)。

福建卷:

2010年T27 (15分)以蟠桃生物育种为题材考查遗传规律,根据后代判断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5 (6分)火鸡的性别决定,涉及致死效应;T27 (12分)甘蓝的叶色遗传(9:3:3:1的变形)(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27 (12分)果蝇翅形遗传、用遗传图解形式判断基因的位置、涉及纯合致死(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四川卷:

2010年T31 (18分)果蝇性状遗传,涉及伴性遗传、致死效应及随机交配中基因频率的计算;2011年T31-Ⅱ(14分)由小麦育种考查自由组合定律,涉及染色体变异和减数分裂;

2012年T31-Ⅱ(14分)果蝇眼色由2 对(常、X染)基因控制,涉及隐性纯合致性反转的雄性不育(自由组合定律)。

重庆卷:

2010年T30 (16分)绵羊性状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1 (16分)拟南芥种皮和叶片性状的遗传,涉及基因工程育种(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31-(1) (6分)青蒿两对性状的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安徽卷:

2010年T4 (6分)南瓜性状的遗传,涉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由组合定律);

T31-Ⅰ(15分)棉花性状遗传,涉及基因突变和育种,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1-Ⅱ(12分)家蚕的体色和茧色遗传,涉及伴性遗传和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4 (6分)植物抗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涉及随机交配、隐性致死(分离定律定律);

T31 (18)系谱图分析涉及性染色体异常分析。

山东卷:

2010年T27 (18分)通过果蝇性状遗传判断基因的位置,涉及致死现象及实验设计;

2011年T27 (18分)荠菜果实形状遗传,涉及基因型判断的实验设计(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6 (4分)系谱图分析(自由组合定律);

T27 (14分)以果蝇染色体数目异常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果蝇性状的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自由组合定律)

2. 命题情况分析

综合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的考查情况,高考命题在本章节有如下规律:

(1)从知识点上来看:

单独考查分离定律的试题比分较少,大多是通过两对性状的遗传来综合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多对基因控制性状的题型极少见,仅在2011年湖南卷T32出现四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情况。大多数试题综合程度大,涉及变异、育种、基因工程等内容。

(2)从命题思路上来看:

试题重在定律本身的理解与应用,单纯的概念等小知识点涉及的比例在减少。自由组合定律中的一些特殊比例考查程度加深,多从非常规角度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如9:3:3:1的变形,致死效应导致的比例改变,如2010年全国卷ⅠT33、湖南卷T32等。

(3)从命题形式上来看:

主要是非选择题形式出现,而且多以一个具体实例为媒介,把遗传定律内容和相关的实验设计能力、作图能力一并来考查,如2011年山东T27。另外,试题以选择题形式在某些省市理综卷中也时有出现,如2010年全国卷ⅡT4、北京卷T4、安徽卷T4、2011年福建卷T5、2012年安徽卷T4、山东卷T6。

(4)从分值分布来看:

占分少的有6分,如天津卷2010-2012年一直只有一个6分的选择题,占分多的有20多分,如10年安徽卷占21分,山东、浙江卷一直占18分,而湖南卷近三年的分值是13分、8分、10分不等。

(5)从试题难度来看:

试题绝大多数综合程度大、材料新颖、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导致试题难度偏大。以湖南卷为例,2010年T32难度系数是0.26, 2011年T32难度系数是0.27, 2012年T31难度系数是0.58,与前两年相比,难度下降幅度大。

3. 遗传专题复习备考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本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考纲考情、制订具体的复习方案。

高考对遗传规律的考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概率的判定与计算

(3) 遗传病系谱中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发病率的计算

(4) 运用分离定律基本原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

(5) 应用遗传基本定律分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生物的遗传问题

(2)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定律本身的发现过程,因为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在体验过程中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学会怎样去作出假设、如何去推理、如何去验证,从而明确定律的实质。

在充分理解遗传定律的内容的基础上,把定律本身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注意非正常比例与正常比例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也是对定律本身的一种理解。

(3)加强学法指导,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分离规律结合乘法原则和加法原则去解决复杂问题,如涉及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求算、遗传病发病概率的求算等。

(4)熟悉题型,明确解法

遗传基本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高考不作要求。本部分知识考查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物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判断

(2)基因型的确定与表现型概率的计算

(3)分离定律中的特殊情况;多等位现象(如ABO血型);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表现型受环境或性别的影响;致死效应,包括合子致死(显性纯合致死、隐性致死)和配子致死

(4)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比例;9:3:3:1的变形(基因的相互作用);致死效应引起的比例变化(包括显性致死、隐性致死);基因的累加效应,如皮肤颜色的遗传(1:4:6:4:1)。

(5)遗传方式的判断。包括常染色体的显隐性、伴X的显隐性、伴Y遗传、伴XY同源区段遗传的判断方法。

3.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篇三

一、试题具体特点

1.依据大纲,紧扣课本,注重基础

今年化学试题的结构和分值都严格按照考纲要求设计,考查了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主要涉及到: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结构(包括晶体结构与性质、物质熔点高低比较、元素周期律、分子的空间构型、化学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等)、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解原理、酯化反应、同分异构体等,其中客观题与有机试题的设计采用了考生在平时练习中所熟悉的呈现方式,如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平衡图像、有机推断题等题型,这些试题既可考查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有较好的区分度,对日常的中学化学教学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考查能力,稳中求变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在试题中必须体现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命题思想。2008年高考化学试题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第11题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借助已有知识对该图像加工,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观察能力。第26题考查学生能否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本中已学过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结合起来,侧重考查计算和推理的能力。第28题用了一个装置简单、现象明显、教材中没有出现、学生较为陌生的MZ与碳粉的实验,考查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元素Z是氧),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该装置停止加热后,是否需防倒吸,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再通过尾气CO如何处理的问题,考查了学生的设计和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这道探究式的实验题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也告诉我们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要能敏捷地根据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掌握方法与提高能力是很重要的。

当然,试题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28题(3)问,要求不明确,容易误导考生把注意力放到黄色粉末的推断上,从而陷入思维困境,降低了该题的区分度。另外,如第29题的有机推断存在一定的争议,希望高考命题与中学日常教学标准能更好地融合起来。

二、关于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回归课本,扎实落实,形成网络

理综中化学试题题量是比较有限的,每题的分值较大,而且主干知识、核心知识都涉及到了。因此,对知识梳理的全面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考生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要融会贯通,能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有效调用。

2.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复习,注重能力的提高

化学实验题是高考必考的题型,也是考题中主要的丢分处,这与考生实验知识缺乏系统性、解决具体实验问题方法不够准确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实验知识的复习。一方面,对某一具体实验,学生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器材仪器和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还要会正确地操作、观察和认真的记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能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能给出正确解释和评价。另一方面,还要会总结相关实验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总结分离物质的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等。有了扎实功底,在做实验题时,只要善于抓住命题人的意图,弄清实验目的,就不难找到解题突破口。

3.注重答题技巧与规范性训练

对概念、规律、现象的描述要有条理、科学、严谨、简洁,要紧扣题中的基本观点和要求,切忌随意。对化学用语、化学专用名词的讲述和书写要规范。

4.高考理综预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篇四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A.笛卡尔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对落体问题进行了研究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并最早提出了场的概念

C.静电力常量是由库仑首先测出的

D.牛顿被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2.如图所示,a、b两条曲线是汽车甲、乙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已知 在t2时刻,两车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两车也相遇

B.t1时刻甲车在前,乙车在后

C.甲车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乙车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甲车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乙车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3.如图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的长方形物块将一重为G的

光滑圆球抵在光滑竖直的墙壁上,现用水平向右的拉力F缓慢拉动长方体物块,在圆球 与地面接触之前,下面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球对墙壁的压力逐渐减小

B.水平拉力F逐渐减小

C.地面对长方体物块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D.地面对长方体物块的支持力逐渐增大

4.如图所示的曲线是某个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一段运动轨迹。质点从M点出发经P点到达 N 点,已知弧长MP大于弧长PN,质点由M点运动到P点与从P点运动到N点的时间相 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从M到N过程中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B.质点在这两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C.质点在这两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同

D.质点在MN间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5.水平面上放置两根相互平行的长直金属导轨,导轨间距离为L, 在导轨上垂直导轨放置 质量为m的与导轨接触良好的导体棒CD,棒CD与两导轨间动摩擦因数为μ,电流从一 条轨道流入,通过CD后从另一条轨道流回。轨道电流在棒CD处形成垂直于轨道面的磁 场(可视为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轨道电流成正比。实验发现当轨道电流为I0时,导体棒能匀速运动,则轨道电流为2I0时,导体棒运动的加速度为

A.μg B.2μgC.3μg D.4μg

6.空间存在着平行于x轴方向的静电场,其电势φ随x的分布如图所示,A、M、O、N、B 为x轴上的点,|OA|<|OB|,|OM|=|ON|。一个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仅在电场力作用下从M 点由静止开始沿x轴向右运动,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粒子一定带正电

B.粒子一定能通过N点

C.粒子从M向O运动过程中所受电场力均匀增大

D.粒子从M向O运动过程电势能逐渐增加

7.导线环及圆形匀强磁场区域的半径均为R,磁场方向与导线环所在平面垂直。当导线环 从图示位置沿两圆心连线匀速穿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导线环中感应电流i随时间t的 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规定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为正。其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8.如图所示,匀强电场方向水平向右,竖直平面内的轨道Ⅰ和Ⅱ都由两段直杆连接而成, 两轨道长度相等.在电场力作用下,穿在轨道最低点B的静止绝缘带电小球,分别沿Ⅰ 和Ⅱ运动至最高点A,电场力的平均功率分别为P1、P2;机械能增量分别为△E1、△E2。假定球在经过轨道转折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且球与Ⅰ、Ⅱ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

A.△E1>△E2;P1>P2 B.△E1=△E2;P1>P2

C.△E1>△E2;P1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 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9. 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约为地 球公转半径的1.5倍。假设火星、地球的公转轨道均为圆周。根据以上数据,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比地球表面小

B.火星公转的周期比地球的长

C.火星公转的线速度比地球的大

D.火星公转的向心加速度比地球的大

10.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固定于地面上,上面依次放置两木块A、B, 用一力F竖直向下作 用在物体B上,撤去力F后,弹簧恰能恢复原长,有关上升过程中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中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B.此过程中弹簧对A物体做的功等于A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

C.此过程中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等于A、B两物体的机械能增加量

D.此过程中B的机械能一直在增加

11.如图甲所示,质量m=1kg的小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分界线MN的左方始终受到水平恒力F1的作用,在MN的右方除受F1外还受到与F1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水平恒力F2的作用。 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在O?5 s内运动的v —t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

A.F1与F2的比值大小为3 : 5

B.t=2.5s时,小球经过分界线MN

C.在1s?2.5 s的过裎中,F1与F2做功之和为零

D.t=2.0s时,恒力F2的功率P=20 W

12.如图所示,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恒定不变,r= R1,滑片P在变阻器正中位置时,电灯L正常发光。现将滑片P向右移动,则

A.电压表的示数减小

B.电灯可能烧坏了

C.电源的输出功率增大

D.电阻R1消耗的功率可能先增大后减小

13.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端放置一矩形导线框abcd ,ab边的边长为L1,ad边 的边长为L2,导线框的质量为m,电阻为R,斜面上ef线和gh线(ef、gh平行底边)之 间有垂直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ef和gh的距离为L3(L3>L2)。如果 导线框从静止释放,恰能加速进入磁场,匀速离开磁场,导线框的ab边始终平行于底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中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

B.导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abcda

C.导线框匀速离开磁场所经历的时间为B2L2L21mgRsin?

D.导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Q1大于离开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Q2

14.图乙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5:1.原线圈接入如图甲所示的正弦交流 电。电路中电表均为理想电表,定值电阻R1 =R2=4Ω,D为理想二极管(该二极管的正向 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则

A.电阻R2两端的电压频率为50Hz B.电流表的示数为5A

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150W D.将R1摘掉,电压表的示数不变2016高考理综模拟

三、实验题( 共2题,共12分)

曾经谣传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来临。有不少科学家在玛雅文化发祥地进 行探索和研究,发现了一些散落在平整山坡上非常规则的不明圆柱体,有科学家认为是 外星人带着玛雅人离开时留下的。为研究其性质做了以下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回答第15、第16小题。2016高考理综模拟

15.(2分)对其力学性质进行研究

(1)试猜想此不明圆柱体施加拉力F与其形变量x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画出下列哪种图像最能直观准确的表示两者之间的 关系____________

2222 A.F—x图像 B.F—x图像 C.F—x图像 D.F—x图像

16.(10分)对其电学性质进行研究。

(1)①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直径,结果如图所示,则其直径为_____________mm。 ②用多用电表电压档测量其两端无电压

③用多用电表欧姆档粗略测量其电阻为1500Ω

④为精确测量其电阻值,现有以下器材:

A.直流毫安表A1(量程0—2mA,内阻约为5Ω)

B.直流电流表A2,(量程0-3A,内阻约为0. 5Ω)

C.直流电压表V1(量程0—15V,内阻25kΩ)

D.直流电压表V2(量程0—3V,内阻5kΩ)

E.直流电源E(输出电压3V,内阻可不计)

F.滑动变阻器R(0—15Ω,允许最大电流10A)

G.电键一只,导线若干。

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方框1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并标明仪器名称符号。

(2)实验发现这个圆柱体还有一个特点:在强磁场下用多用电表电压档测量发现有电压, 当磁感应强度分别为1T、2T、3T时,其作为电源的U-I特性曲线分别为图线甲、乙、丙 所示。

①请在方框2中画出测量其电源U-I特性的电路图

②按照这种规律,要使标有“100V,100W”的灯泡正常发光,需要把圆柱体放在磁感应 强度至少为________T的磁场中。

四、计算题(本题4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7.(8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A =2kg的物块A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底端,由跨过光滑 小定滑轮的轻绳与质量为mB =3kg的物块B相连,轻绳拉直时用手托住物块B,使其静止在距地面h=0.6m的高度处,此时物块A与定滑轮相距L,已知物块A与斜面间的动摩2 擦因数μ=0.5,g取10m/s,现释放物块B,物块B向下运动。

(1)求物块B着地前加速度的大小及轻绳对它拉力的大小;

(2)设物块B着地后立即停止运动,要使物块A不撞到定滑轮,则L至少多长?

18.(9分)如图所示,遥控电动赛车(可视为质点)从A点由静止出发,经过时间t后关闭电 动机,赛车继续前进至B点后进入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形光滑轨道,通过轨道最高点 P后又进入水平轨道CD上。已知赛车在水平轨道AB部分和CD部分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恒 为车重的0.5倍,即k=Ff/mg=0.5,赛车的质量m=0.4 kg,通电后赛车的电动机以额 定功率P=20 W工作,轨道AB的长度足够长,圆形轨道的半径R=0.5 m,空气阻力可忽略,重力加速度g取10 m/s。某次比赛,要求赛车以最大的速度进入轨道,则在此条件下,求:

(1)赛车最大速度是多少?

(2)赛车以最大速度到达轨道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是多大?赛车以此速度能否完成圆轨道运动?

(3)赛车在CD轨道将滑行多少距离才能停下。

19.(10分)如图甲所示,空间存在B=0.5T,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MN、PQ是水平放 置的平行长直导轨,其间距L=0.2m,R是连在导轨一端的电阻,ab是跨接在导轨上质量 m=0.1kg的导体棒。从零时刻开始,对ab施加一个大小为F =0.45N,方向水平向左的恒 定拉力,使其从静止开始沿导轨滑动,滑动过程中棒始终保持与导轨垂直且良好接触, 图乙是棒的v -t图像,其中AO是图像在O点的切线,AB是图像的渐近线。除R以外, 其余部分的电阻均不计。设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已知当棒的位移为100m时, 其速度达到了最大速度10m/s。求:

(1)R的阻值;

(2)在棒运动100m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2)在棒运动100m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5.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篇五

昆明八中 杨丽

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挑选了选择题1和非选择的29进行分析:

选择题题目: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分析:本题以细胞的成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等过程,同时考查学生对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理解。虽然题目背景较新,但知识点辨析清晰,比较基础。在同一生物体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转录的mRNA不同。而生物体中tRNA种类、核糖体成分相同,密码子具有兼并的特点,所以所决定的氨基酸也相同。正确选项为:B。分析考生出错的知识点可能为中心法则的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题目:

29.(11分)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通过

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 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 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 mg·粒-1·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原因是。

分析:今年的29题未按以往惯例考查植物光合作用,但是仍然是植物代谢的主干知识—细胞呼吸。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察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考查了考生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玉米为单子叶植物,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

(1)淀粉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提供能量。

(2)0—24小时为15.4mg,24-48小时为0.6mg,48-72小时0.7为1.1mg,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204.2—177.7=26.5 mg粒-1d-1。

(3)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mg,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

(4)保持实验条件不变(玉米种子至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随种子有机物的消耗,种子呼吸速率逐渐减慢,干重变化趋势越来越小,当长出幼叶后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有机物的消耗种子死亡。

综合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图中信息呈现清晰,获取图中的信息较容易,可能解题的障碍在第3小问,通过读题,从题干中获取“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信息,理解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进而完成相关计算。

6.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篇六

2018年理综化学试题在题型、分值设置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抓住对主干知识的重点考察的同时,兼顾对学生能力、方法、学科素养的综合考察。体现了化学试题近年来“遵循考纲,稳中求变,注重能力,综合创新”的一贯命题风格

一、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稳重求变

试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每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突出了所考查范围内的主干知识。例如第7题化学与资源回收再利用,第8题第11题有机物的性质与结构,第9题实验基础,第10题阿伏伽德罗常数,12题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及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第13题电化学原理。第26题以“醋酸亚铬制备”为背景重点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第27题(1)(3)化学方程式和电极方程式的的书写,(4)氧化还原滴定的简单计算。28题(2)反应热的计算、平衡常数Kp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均属于高中化学必备的主干知识。第35题以锂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了核外电子排布与能量关系、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原因分析、离子空间构型、杂化类型判断、化学键类型判断、第一电离能、键能、晶格能、晶胞计算。第36题通过由化合物A制备W的合成路线,考查有机物命名、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分子式、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名称、简单合成路线表述等基本知识。考查方式与2017年基本类似,选择题部分减少了水溶液中电离平衡图像的考察,增加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察。

二、立意高远、注重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素材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图像、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结构模型的观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全面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第7题化学与资源回收再利用,突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3题电化学题型新颖,学生需要从文字信息和图像中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题目本身不但和物理学科有一定交叉,还对污染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选择题部分,选取化工生产中的多个素材,以陌生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图、数据图表、化学反应流程等创设问题情境,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背景陌生甚至包含干扰信息,要求学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提炼出信息背后的知识与规律,在与已有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并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26题实验题学生如果能从背景材料中找出制取物质的性质,看懂实验装置图,了解各个活塞(K1、K2、K3)的作用,就能够结合实验目的给出正确答案。27题从三种制备焦亚硫酸钠的方法入手,结合工艺流程图和三室两膜电解装置图,考察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8题为例,考虑到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用压强(p)代替浓度(c),考察两个连续反应中某一时刻对应物质压强(P)和平衡常数(Kp)的计算,同时题干中还巧妙提示了在N2O4转化过程中N2O5量的变化。

总之,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察,完全符合“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不仅能够很好的评价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也为今后的中学化学教学和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点评二

雅礼中学名师点评2018年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

于引导高中化学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试卷以中学化学必备知识为基础,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中心,考查能力为核心,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又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在整体难度、题型等方面保持稳定,但“陈”中有新,在情境设置、难度结构、素材选取、设问方式等方面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稍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化学选择题的选材既有与工农业挂钩的第7、13题,又有来自课本的8、9题,考查内容和题型稳定,全部都是这几年常考的考点,考生比较好下手,感觉也会不错,也为我们中学教学指引了方向。选择题整体比较容易,前面有些题很容易得出答案,到12、13题稍有难度。如12题设置了氟化钙和硫酸的反应,这在中学人教版教材中未出现,这给考生设置了一定障碍,但还是可以从逻辑分析得出答案。

化学必做的填空题稳中有变,难度适中。考查形式和内容和以往保持一致。其中26、27题的情境在各省市的模拟试题中都出现过,甚至26题的图都差不多,我们很多同学感觉很熟悉,但设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变。第28题有新的探索和尝试,但考查内容还是选修四的内容,包括平衡常数KP的计算都是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化学选做题难度不大。其中的有机题基本上不用做物质推断,考查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保持不变,学生很容易上手。

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再次给我们启示:在教学和学习中要注重挖掘课本,研究考纲。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三的复习中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要关注热点,突出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环境、材料、化工等方面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新情境、新材料的能力。

点评三

高考试卷点评(七)黄新颖:化学试题难度“稳”字当头 素材“新”鲜不断

与2017年的全国I卷相差不大,选择题难度中下,考查概念多于推理,如单糖、双糖、环戊烯的分子式、电势等;后面的大题难度呈递增趋势,先后考查了化学仪器的辨别,实验步骤的内容和某个操作步骤的目的等,其中计算题有7分,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必须要懂得进入本试卷所创设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素材:“新”鲜不断

选择题第11题,考查了螺环中每个碳原子是否共面,12题用萤石和浓硫酸制备氢氟酸(2014年福建省化学竞赛初赛2-4考到),第13题的电势(阴极电势低)以及EDTA(乙二胺四乙酸,一种螯合剂),26题气相分析中常用的氧气吸收剂醋酸亚铬的制取,27题焦硫酸钠的多种方法制备与测定,28题考查了气体的压强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动力学考点让一些化学竞赛生想到了稳态近似和平衡态假设理论。

考生易丢分的知识点分布与解题策略

福建的考生普遍选考物质结构,而第11题A选项中环戊烯的分子式是属于选修5的内容,故对A选项许多考生没有太大把握,在本题中考生必须对C选项有坚定的立场,螺原子带四个单键,为sp3杂化;

关于选择题13题,考生要能从光伏电池中判断出这是个电解池,石墨烯电极区发生了两步反应,第一步为电极反应(确切来说是阳极反应),第二步为阳极的生成物与Fe3+将硫化氢氧化(这种将电极产物与溶液中其他离子反应的试题在2011年福建省化学竞赛初赛第5题考到:用阳极产物亚铁离子还原工业废水中的重铬酸根),再根据阴级电势低可得出正确答案;

26题的(3)(4)两题的突破口在于题干信息提到的:醋酸亚铬难溶于冷水,在气体分析中做氧气吸收剂,所以不能在敞开体系中制备;

27题(4)最后一个计算题,考生不太明白什么叫做“以SO2计”,考生只要能用电子得失守恒的观点,去分析SO2和I2的物质的量是1:1的关系,此题必然做出;

28题的(2)中②求五氧化二氮的分压让不少考生头疼,因为题干中那个表格的数据太多,不知道怎么用,然而在求解本题中并不需要这个表格的任何一格数据,只要利用五氧化二氮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为1:2便能求解。

28题的(3)(4)(5)得分率估计是本份试题中最低的了,第(3)题必须从温度和物质的量分别与压强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去解释,第(4)题计算量很大;第(5)题探讨的是动力学概念,D选项的活化能属于热力学范畴,不能选。

备考时注意:

选考物质结构的考生,有机化学也要适当兼顾,反之亦然!一轮复习注重概念、夯实基础、注重元素知识的累积;二轮复习注意大学化学的具体分支在高考化学中的渗透。

点评四

难度略降稳定创新 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化学试题立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了实用性和应用性的考查,无偏题怪题,知识点考查没有面面俱到,整体难度比2017年略有降低。

1、知识涵盖:突出主干知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为近年全国卷高频考点,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考题主要来自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主要模块,在原理部分,保留了电化学所占的比重,削弱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考查(只有选择题第10题涉及了Fe3+的水解),另外,选择题中有机化合物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大。

2、试卷结构:既稳定又创新。与2017年相比,7个选择题的知识考查只有2个题发生了改变,删去了化学与传统文化、电解质溶液部分,增加了化学工艺流程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有机化合物、元素周期律和物质推断、电化学等知识的考查与2017年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调换了试题顺序。非选择题部分的26、27、28、35、36题延续了17年的化学实验、工艺流程、化学原理、结构、有机的考查,试卷结构具有稳定性;在创新方面,工艺流程出现在选择题中“大题小做”,以及26题中以常见的实验仪器组合的简单的实验装置考查原理和操作,是本试卷的特色之一。

3、试题取材:试卷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在2018年的化学试题中,有6个题涉及到社会生活、工业生产、科技进步的相关内容。如第7题的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回收,11题的对天然气中的CO2和H2S的去除,26题以气相分析中常用的氧气吸收剂醋酸亚铬的制取及27题的焦亚硫酸钠的制取等,取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如何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4、试题立意:试题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知识的整合,考查方式灵活多样。选择题侧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考题的内容与课本的联系增大,如9题中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的考查。试题注重以过程为出发点,以信息为导向,全面地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对新信息分析与应用的素养和能力。如26、27、28题,均要求考生准确领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依据原理来答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涉及新科技关注生产应用】 湖南师大附中化学高级教师 殷艳辉

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基础,讲究应用和创新,凸显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有较好的区分度。具体特点如下:

一、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化学试题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考查,如第8、9、10题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都来源于化学教材;试题中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考查都较常规基础,不偏不怪。

二、试题情境以新科技为主。化学试题多次以近几年化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情境,如第7题“磷酸亚铁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第13题“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第28题“采用N2O5为硝化剂的绿色硝化技术”,这样的试题情境可很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化学的应用价值,也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中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三、注重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提供情境让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原理、评价实验方案、分析化工流程原理、解释相关操作目的、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等,这些都是化学核心素养考查的体现。其中,第28题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分析化学平衡问题既是对学生相关化学知识应用的考查,也是对学生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高考化学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化学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视化学实验,动手动脑,深入探究,注重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点评六

化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湖南省化学网络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长沙市实验中学化学教研组长、特级教师谢应龙

2018年高考化学命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考生,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发挥科学育人功能

今年的高考化学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例如II卷26题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III卷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呈现我国化学领域最近取得的重大创新科研成果。例如I、II卷中选取了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化学顶级刊物上的“一种对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高效协同去除转化装置”“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钠、二氧化碳二次电池”,在考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情境来源生产、生活、社会及科研实际,将化学学科联系紧密的环保、医药、材料、能源等交叉学科内容作为试题素材,考查合理正确地使用化学原理与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又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如II卷第8题和III卷12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雾霾形成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雾霾形成过程中无机颗粒物的化学基本概念,分析雾霾酸度增大的催化过程和机理。III卷10题考查化学品在水处理工程的应用。给水处理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在水处理工程中,絮凝剂的使用非常普遍,其对于水体悬浮物脱除的助力效果。

提供绿色生产技术试题,让学生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方法和技术,体现化学科学为绿色生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如I卷13题以协同去除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新型电化学转化装置背景考查电化学的基本原理。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再如II卷36以葡萄糖以及用葡萄糖为原料制得的山梨醇和异山梨醇等生物质转化平台化合物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等关键能力。今年的化学试题在测评关键能力方面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主要特点。

第一,创新设问方式,考查独立思考能力。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依据考查内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设问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相对熟悉的内容,增加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II卷27题提供了两种合成碘酸钾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独立地从中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第二,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例如,供量化数据关系。反应速率是反应原理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中学阶段对其的认识停留在定性的阶段,并没有到定量的阶段。不同物质、不同物理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实际上可以用定量化的数学关系模型来表示反应速率。例如II卷27题提供沉积碳生成速率与甲烷以及二氧化碳压强的关系方程,要求学生分析积碳量与反应压强的之间关系,判断选择反应的具体条件。

7.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篇七

一、试卷设计

2009年试卷结构稳中有变, 不定项选择题8个, 延续通常情况的3个多选和5个单选。实验题依旧是1+1模式, 但题号改成22和23两个, 计算题依旧3个。题数由原来的12道增到13道, 总分不变依旧120分, 占理综的40%。试题编排顺序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提高了物理试题的区分度。试题的内容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及教材的主干内容保持一致, 全卷13道物理试题覆盖了《考试大纲》17个单元中的13个, 未涉及的单元有4个———电磁感应、交流电、电磁场、电磁波。全卷所考查的知识点的覆盖率较高, 注重回归教材, 这对促进考生注重双基、全面复习、减少投机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特点

1.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09年试题突出考查中学物理学科主干知识, 涉及力学中的物体的平衡,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 功、动量与能量, 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 振动和波, 冲量只是在热学提到。电学中的电场、电势,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 电阻定律, 电阻的串并联, 多用电表对电路故障分析。这些知识点占到全卷总分的85%, 对于其他部分的考查如: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考查各1道选择题, 共18分;和大纲要求的比例基本一致, 要求不高, 但不出现死记硬背的问题, 以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计算。除了压轴题第26题外, 其他题目的起点和切入点比较低, 设置的过程和物理情景都是学生所熟知的, 具有亲切感。以下列表是各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和分值。

2009年高考物理命题这种重点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命题思路, 对今后两年的高考备考的物理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这就告诉我们, 平时教学和今后备考复习基点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不要把兴奋点放在研究难题上, 也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新题, 比如, 万有引力定律中神州七号和常娥奔月都是关注的热点, 但今年的高考题却回避了热点进行了常规命题, 不仅如此, 整份试卷都让我们感觉很常规和平稳。在老课程的高考要落下帷幕的最后两年命题应该是比较平稳的,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常规题、基础题是当前我们要做的。

2. 强化能力立意, 全面考查能力

2009年物理试题突出了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和完成实验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思想, 既突出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其中14题:热学;15题:平面镜;17题:安培力;18题:电场, 电场线、电场强度;20题:振动和波动, 是侧重对理解能力的考查。21题:碰撞、动量和能量;25题:牛顿第二定律、力和运动 (也可以说是功能关系) 、动量和能量侧重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22题:应用多用电表检测电路故障, 要求学生写出检测步骤这对学生文字叙述的准确性、思维的严密性有所要求。23题: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题中设置了光电门, 用到了游标卡尺, 考查范围较为宽泛, 首次出现了带有一定开放性的设计性实验, 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内容, 凸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26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侧重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19题:万有引力, 估算, 则侧重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24题:电阻定律, 虽然属于一道电学题, 但侧重对学生审题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要求电阻在0℃附近不随温度变化, 即

R=ρ01L1+ρ02L2+ (ρ01L1α1+ρ02L2α2) t为一定值。

方法一:让温度t系数为零即:ρ01L1α1+ρ02L2α2=0进而得到结果。

方法二:既然电阻在附近不随温度变化, 则计算出t=0℃时的常数

R=ρ01L1+ρ02L2也可得出结果。

另外第15题是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问题, 考生要用数学知识根据对称性求解。23题: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的实验中也用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函数;26题学生认为很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数学中动态轨迹圆的知识和三角函数。25题:要想得到最后的结果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2008年、2009年的高考都注重了对计算能力的考查而且要求很高, 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原因了, 这是因为物理学科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在能力上要求较高。日常教学中传授的是知识, 在上考场前131个考点学生都很熟悉, 但面对不同的物理情景如何去运用就比较困难了。这也就是学生通常所感觉到的:“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点去处理问题。能力与知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能力不能通过简单的传授使学生获得, 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设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活动才能逐渐掌握的;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 而不是替代学生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中, 教师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 不能把自己的体会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 要让学生经历分析理解的过程,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钻研的余地, 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解决问题, 自己归纳出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3. 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体现新课程理念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试题既体现了这三维教学目标。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中, 直接对物理概念的考查较少, 着重考查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例如, 第14题重点考查对热学中气体压强的理解。“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是知识与技能的较高要求, 试卷中有多道试题结合实际进行考查;尤其是23题: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首次出现了带有一定开放性的设计性实验, 凸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其中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考查了学生运用物理方法中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抓主去次, 把滑块通过光电门的运动在很短时间内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处理。

4. 注重物理知识与科技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试题密切联系实际,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现实问题立意, 体现学以致用。例如, 第15题关于平面镜成像, 日常生活中在理发店或是商场里都能看到。第22题电学实验非常贴近生活实际, 主要考查考生如何用万用电表寻找家庭电路中的故障, 带电作业用电压档, 不带电作业用欧姆档。第25题工人推木箱问题也是来源于生产实际。第24题计算题非常新颖, 运用了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不同特点创设出了理论与科技实际相联系。从根本上讲, 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必须从平时基础物理教学着手, 潜移默化地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理解新的物理情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高考理综考前模拟试题 篇八

,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

.(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

组,其原因是

.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

组.答案:(1)X基因、Y基因 (2分)

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3分)(2)A(2分)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乙烯的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3分,其它合理也给分)

B(2分)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B组实验与A组相比,乙烯释放量减少,说明X基因与乙烯的含量有关,C组与A组比较说明Y基因与乙烯的含量也有关,由此可推知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基因和Y基因;B组反义X基因抑制X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乙烯含量降低,结合A组可推知B组果实中与乙烯的含量有关的基因是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2)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乙烯含量高的(或释放量大)果实成熟的早,即A组;乙烯含量较低的果实成熟晚,利用储存,即B组.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该题考点综合考查了遗传、植物激素、转基因的相关知识,审题关键点是“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能正确理解题意,准确分析表格实验数据是本题成功作答的关键.较难,有一定的区分度.30.(9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调节,其中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

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

(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下丘脑 (1分)

垂体(1分)(2)细胞代谢(2分) 发育和功能(2分)

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1分)(3)高效(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促进细胞代谢活动,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3)激素作用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考点点拨本道题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相关知识,考查比较基础简单,答案基本都是教材中的原文,第二问,“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这个空”,考查必修三33页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该段文字容易忽视,学生作答略有困难.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分) 2头/km2(2分)(2)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大于(1分) 解析(1)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550头/250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000头/2)/250km2=2头/km2;(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乙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多.(3)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教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正确理解种群密度、增长速度和增长速率的关系非常关键,较易.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

(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

;此外,

(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答案:(1)不能(1分)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祖母(2分)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来一定来自于祖母(3分)不能(1分)解析(1)依据题意,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女孩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亲均至少含一个A基因,但父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祖父,也可来自其祖母;同理,母亲的A基因可能来自女孩的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其外祖母.(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的基因型必然为XAY,根据交叉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从其母亲那里产来,以后只能传给其女儿,因此可推知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祖母.女孩母亲的XA即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母,也可来自其祖母.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考点在于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其中伴X染色体遗传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交叉遗传,其含义是研究男性的X染色体来源与去路的问题,该题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很好的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

(填“α-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

,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病疾称为

,胡萝卜素是

(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新鲜的岩藻干燥.(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

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答案:(1)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 夜盲症 非挥发性(每空2分共8分)(2)需要(2分)

(3)乙酸乙酯 (2分)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考点点拨本道题理论联系实际,考查了实验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交叉渗透,某些空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15分)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

进行改造.(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

基因或合成

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

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

.(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

,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

进行鉴定.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1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2)P

P1(每空2分共4分)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2分)DNA→RNA

RNA→DNA

RNA→蛋白质(或转录 、逆转录 、翻译)(3分)(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

推测氨基酸的序列 (每空2分共4分) 功能(1分)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改造蛋白质的功能,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实现.依据蛋白质工程的定义及题中信息可知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现有(P)基因或合成新(P1)基因.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复制、转录、逆转录和翻译.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通过蛋白质工程合成的蛋白质还需要进行生物活性的鉴定即功能鉴定,看是否达到人们的需求. 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步骤,同时综合考查必修二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考查的知识本身比较基础简单,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有很大区分度和难度,反思在备考中,没有太重视此部分内容,往往被忽略了.(收稿日期:2015-05-13)例5 下图是用动物受精卵所做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上一篇:现代陶艺论文下一篇:两课活动第二阶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