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2024-10-05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12篇)

1.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一

最近我读了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讲演录,书中李镇西老师的讲演内容有七个方面,即: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吗?;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

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使我收到了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智慧,使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多了一个指路灯和领路人。

一、民主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爱学生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他们的爱也都是真诚的爱。但爱是不同的,有专制的爱,有民主的爱。只有民主的爱才是对学生有利的爱。因为“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作力。当然与此同时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特别重要,因为尊重是双向的,我们尤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之养成尊重他人这一好的生活方式。”他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认为民主教育有八个特征。一是,它富有爱心。二是,尊重个性。三是,追求自由。这儿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自由,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空间、环境、氛围。四是,体现在平等。五是,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六是,民主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七是,民主教育是将妥协的教育。八是,激发创造。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即爱的教育。

二、情感思想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 李 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 班主任 老师的法宝。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机智,一个是个性。 李 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有 成就的 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对于我来说是新颖的、独到的、也是最好的,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它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丰富了我的理论水平,使我的理论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2.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二

一、关注细节——为爱付出最真的一笔

在做班主任的日子里,我用心采撷身边的育人细节,给学生编织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营造一种向上、温馨、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于无声处引导学生提升形象。

记得刚接班时,一位同学的周记引起我的反思:“刚开学不久,妈妈曾问过我一个问题,班主任是教语文还是数学,或是英语?我说是电脑老师,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惊奇地从沙发上蹦起,遥控器甩得老远,连声质问我是不是搞错了。”这段话把我弄得很无语,“不信任”是我班主任生涯中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因为所教科目的关系,总有家长和学生对我有些许的“不信任”,为了消除家长与学生的不信任感,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第一次亮相时,我幽默地介绍自己是“IT精英”,学生笑,一副不相信的表情,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格言:“做最好的自己”,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给他们讲了IT精英李开复的故事,我告诉他们,我是怎么做的,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全力去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并且提出了“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些话一下子让学生了解了我,从此,心与心的距离近了,我们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创建优秀班集体。

二、关注细节——用尊重开启学生的心门

班上的小丁是一个特别控制不住自己的孩子,有些小聪明但没有坚持的毅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训他一句,他会用一大堆理由来回答老师,会抓住老师讲课的小差错来搞得其他同学笑声一片,每位任课老师都向我反应过,我很苦恼。之后,我对他进行了家访,经过我的了解,他比较听爸爸的话,我们私底下达成了共识,当着小丁的面,我首先肯定了他的优点:对班集体特别关心,有什么活动,总抢在前面,爱出点子。也客观地和他分析了现状,我们共同商定了一个办法,每天我用家校联系本让任课老师对他进行评价,并让他带回家让他爸爸签字,这个办法,到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通过我向任课老师的了解,得知他最近的表现好多了。

充分理解尊重并赏识学生,给学生留下自由的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解和尊重。其实,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备好每节课,这是对孩子求知的尊重;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这是对孩子实践的尊重;改好每次作业,这是对孩子学习的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三、关注细节——用心直抵学生的心扉

“教育是精细得连上帝都轻轻呼吸的工作。一个教师,能否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换,将是教书匠和一名真正的教师之间的标志性的分水岭,一个教师,只有时时触摸到学生柔软温暖的心,才会感受到教育的神圣与伟大,才会不遗余力地用智慧去守护纯真的心灵。”管建刚老师的这段话,让我常常反思,我做的事、说的话,有没有时时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小波,作业本上,字迹潦草;课堂上,做小动作;自习课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开学后第三天数学老师怒气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说他作业又没带,我很想狠狠地对他进行批评,但是看着他无所谓的表情,我忽然意识到,我对他还不了解,仔细翻了他小学档案,原来,不做作业是他的习惯,我感觉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请他的家长到学校进行了详谈,方知他老家在陕西,在他上小学时父母就带着他转到这边来上学了,因为许多原因,他一时没有跟上,整个小学就处于一个非正常的状态,他自己也和我抱怨,抱怨他的父母。和他的妈妈进行了详谈,他母亲也表示无能为力,因为为了生计,每天要在街上摆小吃摊要到凌晨二三点钟,经过和小波及他父母的协商,向学校进行了申请,让他在学校上晚自习,每天做好了作业再回家,此后,我更加留心他每天的表现,尽可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

3.以心灵赢得心灵 篇三

李镇西:以我自己的体会,中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应该博学、睿智、民主。我当然远远还没有达到这些,但我愿意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以兴趣激发兴趣。教师以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的去“化”学生。

以能力培养能力。没有语文能力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教师,是很难培养起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的。在这里,“培养”同样首先意味着教师本人语文能力的示范。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人就应该善于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我爱读书,并常常一边读一边写下读书随笔,每写完一篇读书随笔,我都要拿给学生看,以此向学生展示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批判。每讲一篇新课,我都要给学生讲讲我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和我一起思考。我还喜欢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我都和学生同题写作,在作文评讲时,我把自己的作文拿出来让学生评判,同时,我又给学生讲我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构思、如何遣词造句的。

以思想点燃思想。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不如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学生思考的火花,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花去点燃。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我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有时还引起一些学术争鸣,这为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每次我在报刊打笔仗时,我都给学生读有关不同观点的文章,启发学生思考、辨别,并且鼓励学生也和我展开思想论战。

《语文世界》:能谈谈您上中学时学习语文的情况吗?它对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有怎样的影响?

李镇西:中学教过我的语文老师有好几位。现在想来他们对我最大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以文学的魅力感染着我,使我对语文充满了兴趣;同时,不断给我以鼓励,最终使我成了一名文学爱好者。初中的语文老师学识极为渊博,而且风趣幽默,那时我天天都盼着上语文课。记得初二时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写诗,我写了一首长“诗”《在广阔的天地里前进》:“在明朗的海空上,矫健的雄鹰展翅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里,革命的青年茁壮成长……”语文老师大加赞赏,给了我最高等级“优秀”。当时我并没有想过长大要当语文老师,但后来我踏上讲台后,却一直情不自禁地把当年的语文老师作为效仿的榜样。

《语文世界》:您提出了“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思想,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李镇西:这个话题有些大,我这里只强调一点: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中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这里所说的“学术氛围”,显然不是专家学者在学术论坛上进行争鸣探讨的那种氛围,但这不妨碍中学语文课堂上充满一种民主平等、富于批判精神而又闪烁着创造性智慧火花的学术氛围。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资料。与其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不如教会学生治学——虽然同样是获取知识,但前者是由教师灌输,而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大脑去探寻,其收获除了知识更有能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主张在教学中向学生公开备课资料,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教参》,这既显示出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信,又体现了教师相信学生的民主。而且,师生共同占有参考资料,大家研究课文就不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鉴别、取舍和消化资料,而不成为教参的奴隶。

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语文教学课堂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通往真理的道路。当然,并不一定每一次观点交锋都会有一个终极答案,但争鸣本身就是目的——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教师组织课堂上的思想争鸣,还应教会学生运用一些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顾及全篇主旨,分析某一语句的含义,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特点,把握某一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的得失等等。

鼓励学生向课文质疑。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思想养料、学习写作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以破除学生头脑中唯书是从的迷信思想。对古代作品中的消极因素,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也勇于指出;对当代作家的名篇,学生则容易盲目崇拜。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给学生读一些课文的原稿和修改稿,说明任何佳作都不可能绝对十全十美,并带头在名篇中“挑刺”。渐渐地,学生的思想解放了,也能逐步发现课文的美中不足之处。学生向课文质疑,并且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实际已不仅仅是怀疑了,其中还包含有积极创造的因素。这样做,并不妨碍学生对作家的尊重和对课文的欣赏,只是不迷信罢了。

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这既是治学方法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形成独到见解的能力的有效检验。教《守财奴》,我指导学生就课文末尾“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的理解写小论文;学《雷雨》,我要求学生撰文分析“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感情”;讲《林黛玉进贾府》前,学生便在预习的基础上写成了一篇篇小论文。与一般的命题作文不同,学生的这种小论文更带有批判性和创造性,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自由和个性色彩。

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偏差。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者应随时克服谬误,接受真理。我们在培养学生独创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虚怀若谷、善于容纳不同观点,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的学术道德。“让思想冲破牢宠”,也包括让学生冲破自我的思想束缚:自以为是而固执己见,习惯接受现成结论而不愿追求探索新知,思想方法陈旧,思维模式单一等。我曾让学生研究他们的作文状况,针对中学生作文中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公式化、雷同化现象提出批评——写女教师,总是“像妈妈一样慈祥”;写小孩,总是“大大的眼睛”;写安静,总是“掉根针都听得见”等等。分析文学作品,我让学生尽量冲破“好人坏人”的思想框框,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把握人物丰富多彩的独特个性。

师生对话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应该体现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

《语文世界》:对于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听说您的孩子语文成绩很好,不知道您是怎样指导她的?您认为初中阶段应当怎样学好语文?

李镇西:我女儿现在读高二,语文不算特别拔尖,但还算可以吧!从小学起,我对她语文学习的要求就六个字:多读多写多背。所谓“多读”,就是多读书读报,当然包括中外文学名著;所谓“多写”,就是勤于练笔,坚持写日记写随笔;所谓“多背”,就是背诵古典诗文,从中汲取语文营养。语文学习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全部奥妙无非就这三点。这三点也是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的。

说到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建议,除了以上所说,我还想特别强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就是说,同学们不要仅仅把语文学习看成是课堂上的事情,而要把整个语文学习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比如,大街上的广告、店铺的招牌、流行歌曲、新年贺卡……都可以成为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素材。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写作,都不要当成仅仅是应付老师的语文作业,而要看作是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把“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道风景,要把写信、写日记、写随笔,都看作是生活的记载与心声的表达;千万不要为考试而学语文!那样不但很累,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好。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当同学们陷于各种机械的模拟训练之中时,不但知识狭窄、能力低下,而且应试成绩也未必如意,可谓“多情却被无情恼”;而如果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把课内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不但能够大大提高,最后的应试成绩也自然如水到渠成令人欣喜。这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4.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 篇四

李凤

因为敬仰李老师,本学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刚翻开“自序”,就被书中李老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文风深深感染了,也从中分享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快乐。

书中李镇西老师从“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么?”“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这几个模块探讨了自己的见解,并加以案例描述,感触颇深啊!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所提倡的民主教育。他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和“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新型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从李老师所举出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依恋之情,师生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即所谓的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由此想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除了课堂那40分钟的时间,还有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与我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些时间里如何既能把学生教好,又能培养与学生的依恋之情呢?这真的值得我深思,我要把这个作为我工作的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这也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李老师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具有8大特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平等教育、倡导法制教育、宽容教育、讲究妥协教育和激发创造。从这8大特征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1、缺少平等教育。在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向老师打招呼,有的老师点点头,有的老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老师爱理不理的,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习以为常了,但作为老师能否转向学生说声“你好”呢?心中缺少平等教育的意识,学生小小的心灵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们怎么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对待他人,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2、缺少宽容。有时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容不得他把话说完,就从中打断他的话,严厉训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那么在自己身上呢却缺少宽容,所以要学会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作为教师要有一种胸襟,一种气度。

5.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篇五

赵燕妮

在我国的教育行业,有许多优秀的师德典范,李镇西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李镇西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这就是李老师教育工作的写照。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源于真诚,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学生感到寒冷,急切地提醒“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邀约学生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后进生”问题上,降低要求,因人而宜;在“优秀生”培养上,教育他们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如此点点滴滴,足可见:在李老师的心目中,学生是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是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李老师发自肺腑地爱着每一位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乐于主动地向他敞开心扉。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们对他的尊重。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李老师的爱心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灵丹妙药。即使在我们心目中是“一无是处”、“无药可救”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地都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真心爱他们,便能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真心爱他们,才会放大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缩小每一个学生的缺点。若能将心比心,学生的心灵之窗必然会打开。

正如李老师所说“如果把职业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多的事都省了许多麻烦。”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提升层次。“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改变不了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 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利用今天; 我不能样样顺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力!”

6.用心灵去倾听读后感400字 篇六

课文主要讲了:我在电话里认识了一个叫苏珊的人,一天,我趁家里没人,拿出爸爸工具箱里的锤子,胡乱敲打,一下锤住了手指,应为家里没人,我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苏珊告诉我怎样把手痛治住,我找样子做,手果然不疼了。我几乎大事小事都给苏珊打电话,知道苏珊死的时候。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几句话:

“一天,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我拿起电话找到了苏珊。

“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我问,“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也不动了呢?”

苏珊想了想,对我说:“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7.用心灵揣度文本 篇七

——试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运用

江门市实验小学谭觅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对话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间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尤为重要,怎样把对话教学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使人本进行心灵的交流,让人用心灵去揣摩文本?本文将以《去年的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运用。

一、教师与文本预见性的对话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课文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点。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只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因此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对应注意:

1、理清主线。每篇课文都有作者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和编者的意愿,在教师阅读文本时,要理清这条主线,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2、领悟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有时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考虑周全,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扩展他们的思路。

3、换位思考。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使自己的阅读思路转换为学生的阅读思路,让自己的阅读行为转换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为明显。小学生的思维还比较直观,天马行空,不按理出牌,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创新性答案。而成人的思维则已经被社会、生活所限制,有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理性。因此,成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创造性的见地,要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设计和制作去年《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课件前,笔者曾多次阅读课文,文章篇幅比较短小,但意义却非凡,值得深入探索。在与文本对话时,笔者读出了作者的深层涵义——珍惜友谊,信守承诺,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环保内容。这样,在教案的设计中,友谊和诚信教育成了教学的主线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主次分明。在文本的深层挖掘中,小鸟的“善良”和大树的“奉献”等人文性精神也渐渐跃然纸

上,这为师生对话作好准备,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与文本自主性的对话

古人常说,读书就是能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打破年龄和阶层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而学生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无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学生与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发挥内因作用,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做到:

1、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创设质疑契机。让学生多读文本,这是落实自主地、独立地、创造性地阅读课文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断领悟其中含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而且质疑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质疑的契机,并教给质疑的方法,切实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2、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在读课文时,主要靠

自觉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各种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

读完,然后产生一种朦胧的、散乱的,却是学生阅读思维激流中的闪光的浪花。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对话的思路,给学生充足的与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走进文本,与课文中的人物去对话,去交流,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和感受。在《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鸟儿的“唱”为主线,鼓励学生想象鸟儿当时的心境,和她会给大树唱什么歌,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角色的心情。在多次“唱”的启发下,开拓学生思路,只要用心思考的,言之有理,皆为答案,因此在课件处理上,启发笔者注意使用了省略号,表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死板、唯一。

三、师生之间平等而真诚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平等是让课堂形成和谐的人文氛围的前提,平等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师生之间的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

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以求得共识。

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应脱离文本,因为两者对话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而展开的,在双方都用心灵来揣摩文本后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举一反三,以文本为基础,展开思路,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赞美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一个微笑或者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都会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甚至震撼。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

四、生生之间开放而活力的对话

生生之间的人文交流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一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收获,一种启迪。学生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交流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也正是他们这些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见解的萌生,新的文化内涵的生成。学生反复读文,有了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让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设计《去年的树》的教学思路中,笔者也设置了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环节,目的就是在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中初步解答他们阅读时的疑问,和大家不同观点的交流研究真正地研读文本。教师把主动权回归学生,打破学生最终把回答的答案寄予在教师身上的传统。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隐退为引导者。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不要使之流于形式,得不到实际效果。

8.用微笑叩开心灵 篇八

9月1日上午,王白云小朋友的妈妈孔瑞英女士来到平川小学,满怀感激之心地将绣有“关心体贴,爱生如子”字样的锦旗送到了王国强老师的手里,以此感谢王国强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据了解,王白云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平时很少和同学来往,有心事的时候就自己抓头发咬手指进行发泄,一直以来成了困扰他父母和教师的一个教育难题。去年王国强老师接手了这一个班级,面对这个情绪一直不稳定,上课的配合意识很差的孩子,王国强老师特别的关注,每天给孩子一个微笑,找孩子聊聊家常,作业时耐心地启发学生,下班了王老师把全班同学送出校门的时候都会和他挥手告别。平时一块橡皮,一支铅笔,加上一句温馨的鼓励,王老师在白云同学有了点滴进步之后点燃着孩子生活的热情。一年来,在王老师的精心关怀和帮助下,渐渐开朗起来,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的眼神灵动了,灿烂的笑容展开了,孩子们活动的身影中也有了他,一扇心灵的大门开启了。

锦旗虽轻,情意很重。家长动情地说:“孩子自入校以来,得到学校老师的精心呵护,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老师的关怀之情甚至还超越了父母亲。孩子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老师的细心关照,这里凝聚着老师无私奉献的心血。感谢老师辛勤的教导,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王老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深深的爱感动了家长与学生。

9.用爱心浇灌学生心灵 篇九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十年前,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能成人,让每一位家长都放心。在这十载耕耘中,我付出了耕耘的苦辣,收获了成功的香甜,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钥。”

也许大家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我们挑灯苦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传授学生知识,有时却发现他们的热情不高,眼神不够渴望;当我们认真投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调皮个性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曾经,我的心一点点冷却下去,甚至有说不出的恼火、伤心。但几乎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又能表现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欣慰和感动,又一次次地温暖我的心田。当我疲劳时,孩子们会用他们稚嫩的小手为我捶背,给我捏肩;在节日到来的时候,孩子们会送上美丽的鲜花和漂亮的卡片,还会对我说“节日快乐!”;在闲暇的时候,孩子们会粘着我说这说那;在外出时,孩子们会主动的拉住我的手,想和我一起走„„这种种的举动,都一度让我感动不已,这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这就是爱,世界上除母爱之外的另一种无私的爱。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你在其中就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我们班级有一名学生,大家称其是“无药可救的学生”。他上课时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每天课堂上的东西都学得稀里哗啦;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和同学动手动脚,要么抱住同学不放手,要么用红领巾勒住别人的脖子,别人痛苦不堪的时候,他却感到非常高兴;作业不爱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这样的他,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严重影响到了他的集体生活。我想,这要是我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放弃吗?我决定给自己一次机会,也给学生一次机会。我发现苦口婆心的说教对他似乎像在唱催眠曲。我试着改变交流方式,而采用书面交流。第一次在他好不容易补上的作业后面,我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上进心。老师愿用真心换取你的进取心,行吗?”过了好久,他才在我的话下面写下了这么一句:“老师,我也想学好,但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心中窃喜:孺子可教也!于是,我信心大增。继续采用书面交流。为了解该生情况,我决定去家访。我发现这个孩子幼年时父母离异,跟爸爸一起生活,可是由于爸爸平日里工作繁忙,没时间顾及他,多数时间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因缺少约束,才造成他现在的状态。于是我在他的日记中写到:诚诚恳恳做人,认认真真学习,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一学期下来,他不再调皮捣蛋了,拖拉作业的次数也明显的减少了,书写的字迹也比以前工整多了。但自我的约束能力还是不强。学期结束,我的评语这样写道:“知道吗,老师真高兴看到了你的进步:调皮捣蛋的你能够安心做在教室里了,我们大家多么期待着看见你的聪明能够给你带来好成绩,看到课堂上有你聚精会神地听讲,看到操场上有你矫健的身姿„„让所有关爱你的人等着听你的佳音!”在以后的时间里,他的进步越来越大,在他的脸上多了一份灿烂的笑容,多了一份自信,学习劲头十足,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真正融入到了班级的大集体中了,享受老师带给他的每一缕温馨的阳光,享受班集体带给他的那份温暖。他的转变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而他整个人都轻松快乐了,同时我也在帮助他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10.用心灵去倾听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重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生活贫困的桑那夫妇,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是为了让“我”安心地读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3、学生齐读课题

4、质疑: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的听)用心灵怎么去倾

听?请打开课本第12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齐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在“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中,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苏珊求救的?苏珊是怎样帮助“我”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把语句读通顺,读正确。

3.生交流:

4、小结:这些事情都是平凡的琐事。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表达方法:选取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呢?(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在我和苏珊交流的时候,她一直都在——用心灵去倾听。同时自己也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三、研读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请大家注意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可见苏珊的善良、乐观。)(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3.齐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4.回顾总结给我帮助的三件事

5、我一直把苏珊当做我的第二个母亲,这就是“我”长大后,离开家乡,知道电话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齐读:长大以后……)

6、再读留言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7.你学会倾听了吗?你有没有像苏珊一样倾听过别人的心声?

四、总结深化

1、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了快乐与幸福。有一首歌写得好: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希望同学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五、课外拓展:《用目光倾听》

1、同学们,苏珊姐姐用心灵去倾听,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心灵去倾听,还可以学会用其它感官去倾听,下面这首诗歌的作者,他又是用什么去倾听的呢?

2、讨论:作者是用什么倾听的。

六、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像苏珊姐姐那样用心灵去倾听吧,细心地去关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去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做个有心人,用我们的心灵去倾听别人的心声,快乐别人,也快乐自己!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小 关 镇 口 头 小刘

11.用心灵去倾听作文 篇十一

世间万物,有时从我们身旁一闪而过,但有时,只要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倾听,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不一样的美。

汉字,我们一直都离不开的东西,当你匆匆把它写下时,你可曾想过他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你是否想过他身后的一幕幕故事。例如“战”,就像一个人骑着马,手持武器,驰骋沙场。千百年来,部落之间的争夺,民族之间的争夺,国家之间的争夺,都引发其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可是正因为有“战”,所以成就了那些无数的军事家。

诗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代表物,它是我国古代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在现代人的眼里,他很枯燥、无聊,但古人却用它表达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相思情。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体验了陶渊明的淡泊和谐;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苏轼对兄弟的祝福。更让我们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感受苏轼的豁达,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看出文天祥的生死观。

钟,我们生活钟离不开的东西。人们要靠它来安排一天,而对于它我们总是匆匆一眼飘过。可是直到有一天,当你静静的`注视着它时,你可是否赞叹过古人的聪明才智,从日晷到沙漏,再到我们今天所用的石英钟,都经过数百年的磨难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世间万物,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眼里,都有不一样的概念。但只有我们用心灵去倾听,他才会展现出他那无与伦比的美,才会向世人揭开它那些神秘的面纱。

12.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篇十二

听了赖老师“抹去灰尘 点亮心灯”的师德报告会,受益匪浅,我对教师的师德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把公正、仁慈、义务感作为教师人格的基本范畴,因为在影响学生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相当积极、颇为活跃的一个因素,那么基于这个原因,教师的健康心理因素及自身的道德因素不但影响自己个人的发展,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一个教师应当从塑造自身健康心理入手,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的形象。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塑造一代,自己的道德情操优劣与否也将会直接影响下一代健康正常成长与否。在漫长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以自己的优秀的品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化自己的学生们。因此,教师确实是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纯净美好的心灵。在职业操守中,要甘于安贫乐道,必须如老僧悟道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一如那知名的教育家陶知行的一生: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的健康心理还可以体现在怀有一颗“慈母”般的心。而这颗对学生的的慈母般的心纯粹来自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来源于强烈的一以贯之的责任心。不可否认,教师的母爱精神真正的具有不可估量的感召作用与才华力量,学生的所有的逆反心理与对抗情绪,往往都会在这颗慈母般的心的抚爱之下土崩瓦解,消弥于无形,这样,也就最大的限度地激发与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与帮助,对差优生一视同仁、无分等级,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有无穷地动力。寸草春晖,教师母爱,良性循环。这种神奇的母爱力量之作用,也被很多的有着成功经验的教师所佐证了。

掩卷长思,我再次地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品质与健康的心理之外,还得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学识。毕竟这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快如闪电迅雷的时代,博学多才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成为重要,因为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可能提出来,而且是往往出人意料地“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却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和丰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因而,为师者也得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再学习,尽量让自己的知识也不断地处于更新与变化之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唯其如此,教师的知识才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不会走向陈腐与朽化。

“抹去灰尘 点亮心灯”,让我深知作为幼小心灵的雕塑者之一,必须具备三点:一,道德品质之高尚;二,慈母爱心之坚持;三,更新知识之不懈。三点具备,才有为“师”者格,为“人”者格,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副教书育人的重担。“抹去灰尘 点亮心灯”,让我悟出了为师之道,更可贵的是提及了当前倍受人关注的话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教师健康的心理除了拥有慈母般的心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教师如何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淡定,也唯有如此,教师才会把教育视为事业,而不是职业。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我们修身养性。

上一篇:个人简历如何写下一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6月底前将调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