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2篇)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能力培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重点:
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亲情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茱”“萸”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佳节、茱萸”等词语含义。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亲情?(兄弟情)你还读过描写兄弟情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游子吟》、《别母》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亲情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思念亲人——异乡、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象情景——登高、插茱萸
写景:临行密密缝
游子吟
抒情: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爱无私)
别母
写景:雨夜不眠图
抒情:梦里思亲人 骨肉分别 依依不舍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不足之处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二
师:请看黑板,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幅简笔画, 同学们, 请根据你们的预习, 为这三幅简笔画配上诗或词。想上来的同学就到黑板上来写, 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
(三位学生主动上黑板, 在简笔画下默写相应的诗词。)
师 (边巡视边提醒) :同学们要注意执笔姿势, 把字写端正。
师:好。非常感谢这三位同学, 也非常难为这三位同学。真不简单,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自学, 不仅能背诗, 而且还能够默写下来。
【点评:这个开题可谓别出心裁, 既展示教师的简笔画基本功, 又检查了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情况, 还创设了学习古诗词的情境。】
师:请看这个“耘”字, 右半部分 (云) 读做———
生:云, 云朵的云。
师:左半部分 (耒) 读做——— (学生不知道, 教师板书“耒”, 注音“l侑i”, 并简笔画出一种农具———犁, 指出“耒”在犁上的部位) 读。
生:l侑i。
师:老师原来也不认识, 一查字典才知道它读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很有趣的是, 老师还发现带有“耒”字部的字, 绝大多数与农具或农活有关, 不信同学们回去查一查字典。
师:“耘”指———
生:在田里锄草。
师:同学们学过一首诗叫———
生:《锄禾》。
师:锄禾, 就是耘禾、耘田。另外一个字, (板书“耕”) 读做———
生:倮佶n倮, 耕耘, 把土翻松。
师:耕, 是不是在干农活? (生:是) 我们这样学习汉字就容易多了, 而且这也是汉字独特的魅力。翁卷写了很多诗, 这是他勤奋耕耘的结果。这里的“耕耘”又指什么呢?同学们回去思考。好的。这三位同学的字虽然写得不是很漂亮, 但是写得很工整。不简单!
【点评:黄老师运用汉字学指导学生学习汉字, 既识字又传递文化, 深入浅出。更为可贵的是, 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起学生对未知的好奇, 如, 回去查字典印证、思考“勤奋耕耘”的“耕耘”义。】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古诗三首”)
生:漏了一个“词”字。
师 (板书“词”) :哪一首是词?
生:《渔歌子》是词。
师:为什么说《渔歌子》是词呢?
生:因为《渔歌子》的第三句话是6个字, 与其他句字数不同, 所以我从这里看出《渔歌子》是词。
师:很好, 你发现了词的一个特点。词也称长短句, 这是它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这学期我们学过哪首词?
生:《忆江南》。
师:《渔歌子》《忆江南》都是我国唐代的词。词这种文学体裁兴起于我国的唐代, 成熟并完善于我国的宋代。所以,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
生:唐诗宋词。
师: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同学们要多读、多背、多记。关于词和《渔歌子》, 我们下节课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前面两首诗。
【点评:此环节关于“词”的认识, 再次显示了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大道至简, 大道无痕。】
二、承, 诗情画意渐浓, 语言训练渐进
师 (出示书法作品) :《乡村四月》写了些什么?自由朗读, 边读边想。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首诗朗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朗读)
师:好, 字正腔圆!不过少了点诗的味道, 而且诗的作者也没有读出来。请同学们听老师读, 边听边想象。 (教师范读完,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谢谢!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一女生朗读)
师:好啊!你的朗读, 停顿和节奏都把握得很好。老师从你的目光中, 仿佛看到你朗读时想象到的画面。老师还发现你在停顿时, 声音断了, 气还连着, “子规声里———雨/如———烟———”好, 我们一起朗读。
【点评:“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黄老师的评价及时, 有针对性, 评价就是指导。】
师:“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预习和朗读, 诗都写了些什么, 你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根据注释想一想, 有读不懂的地方, 同桌互相请教、交流一下。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哪一桌愿意把你们读懂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生:第一句写了山原很绿, 第二句写了雨飘飘的, 第三句写乡村里面没有什么闲人, 第四句写了乡亲才结束了桑蚕又去插田。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应该是做完了养蚕的事又去插秧了。
师:同学们养过蚕吗? (生:养过。) 蚕主要吃——— (生:桑叶。)
生:我要补充。第二句还写了子规鸟的叫声。子规鸟在烟一样的雨中鸣叫。
师:谁能把“鸣叫”换一个更美更像诗的词?
生:欢唱, 歌唱。
生:第一句应该是绿色布满了山原和田野。
师:“白满川”是什么意思?
生:稻田里的水倒映着天空。
师:同学们, “川”在注释里译做什么?
生:平地。
师:我们经常读到一个词叫“一马”——— (生:平川。) 对, “一马平川”就是这个意思。“川”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
生:山川。
师:“山川”就是“高山”与———
生:平地。
生:不对, 是河流。
师:“山川”的“川”是河流的意思。我们学过一个词, 叫“川流”———
生:川流不息。
师:对啊。走在大街上, 车辆是———
生:川流不息。
师:我们读古诗的时候, 读注释, 有时还要根据白话的习惯来翻译它才通顺。再加上联想和想象, 使诗的意思更具体, 更丰富。听老师朗读第一、二句诗, 边听边想象, 用“我仿佛看见什么, 我仿佛听见什么”来说。 (教师范读)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意的理解,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体现了学段特点, 体现了理解诗意的独特方法———读注释、展开想象、结合白话习惯等等。其次, 语言训练不着痕迹, 但处处见遣词造句之训练, 如, “鸣叫”与“欢唱”、“一马平川”与“川流不息”。】
生:我仿佛看见树木茂盛, 整个山林和原野都是绿色的, 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我仿佛听见杜鹃鸟的鸣叫声配着细雨滴答的声音, 很美很美。
师:那你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学生朗读) 老师从你的表情中看出了乡村四月美如画。
生:我仿佛看到大地都是绿色的, 在蒙蒙细雨的陪伴中, 杜鹃鸟的啼叫声显得格外动听。 (学生朗读)
师:好的。山原绿意盎然, 翠色欲流。山脚下一望无际的平坦的稻田波光粼粼, 再加上空中细雨如丝、如烟如尘。听———从烟雨中传来杜鹃鸟的声声歌唱, 多美啊!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真令人陶醉啊!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点评:这个环节, 可以用“四美”来概括:方法美、想象美、语言美、朗读美。】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 乡村里的人们在做什么呢?读———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诗人翁卷真了不起, 短短28个字, 先写——— (生:景。) (板书:景) 再写——— (生:人。) (板书:人) 这景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生:这景是写农村的, 因为城市里面已经看不到山原、田野了;因为城市里面的人虽然很忙, 但不是在忙农活, 所以应该是写农村的, 体现了农村的特点。
师:好, 你发现这景和人都体现了农村的特点。再来。
生:我从前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农民的勤劳, 因为从“白满川”可以看出农民在这里花了多少精力。后两句诗直接写出农民是多么勤劳!
师:太了不起了!老师第一次听到从“白满川”看出农民的勤劳, 这是间接描写吧。你有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生:没有。
师:老师就是从农村来的。乡村四月, 农民们都在忙着耕种, 稻田平整后灌满水, 水平如镜, 映着蓝天白云, 真是如诗如画。同学们可以想象, 如果田野里长满了杂草, 会有这种景象吗?
生:不会。
【点评:这次生成, 精彩!原因是黄老师俯下身倾听, 倾听学生的思考。正因为有黄老师的倾听, 学生才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就蕴涵在种种独特的见解中。如, 写出“农村的特点”, “白满川”间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
师:景和人,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它, 用哪个字?
生:美!
师 (板书:美) :这里景色美, 人的勤劳更美。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吧。先酝酿一下感情。好, 能背就背。“《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生:“《乡村四月》, 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摇头晃脑;有的同学面带微笑, 如痴如醉。对啊, 这就是朗诵诗歌。“乡村四月闲人少”, 他们除了忙采桑、养蚕, 除了忙耕田、插秧外, 还忙些什么?除了大人忙, 还有谁也在忙呢?与翁卷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范成大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同学们看过来——— (出示书法作品) 你从这个标题读出了什么?
【点评:黄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但是, 不把学习方法当知识传授, 而是融入学习过程, 让学生下意识地运用。】
三、转, 运用学法, 自然迁移
生:我读出来了, 四月份田园的杂兴。
生:不应该这样读。“四时”不是“四月份”, 是指“四个季节”。我读出了这首诗是在写在四个季节里人们的各种兴致。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各种兴致”?
生:杂兴。
师:“兴”在这里读做——— (生:x佻n倮。) 指——— (生:兴致。) 我们经常遇到一个词叫———
生:兴致勃勃。
师:老师打老远赶过来给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表现得———
生:兴致勃勃。
师:同学们表现得兴致勃勃, 老师上课的兴致就很——— (生:高。)
师:看, 这个题目, 先说时间———
生:四时。
师:再说地点———
生:田园。
师:最后说内容———
生:杂兴。
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共有60首。这是他晚年隐居乡村写的反映农民劳动和生活艰辛的诗作, 是范成大1900多首诗当中的代表作。这首诗选自他的《夏日诗》。继续刚才那个问题, 除了采桑养蚕、种田插秧, 他们还忙什么?还有哪些人在忙?
【点评:黄老师抓诗题和学生一起做文章, 意味深长。】
生:还有乡村妇女也在忙。
师:从哪句诗读出来的?
生:从“童孙未解供耕织”读出来。
众生:啊?
师:是从“耕织”读出来的吧?是哪些人在“耕织”?
生:大人。丈夫和妇女。
生:大人们白天在忙耕地, 晚上在忙着把麻搓成线。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
生:白天, 大人们出去耕田种地, 晚上又在灯下搓麻织布。
生:我从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读出了儿女在家里承担家务劳动。
师:“当家”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生:在家各做各的劳动。
生:应该是做家务事。
生:洗衣做饭。
生:各做各的事。
师:各做各的事, 各有各的本领, 就叫“当家”, 是吧?同学们当不当家?
(生七嘴八舌, 有说“有”的, 有说“没有”的。)
生:我也煮过饭。
师:我们现在主要是干什么?
生:学习。
师:学习是当家吗?
(生七嘴八舌, 有说“算”的, 有说“不算”的。)
师:现在不学习, 将来能当家吗? (生:不能。) 现在好好学习, 好好锻炼身体, 也是在当家呀。今后才能把家当得响当当的。读———
生:“村庄儿女各当家。”
【点评:“当家”是一个难点, 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何理解?黄老师举重若轻, 巧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 把“当家”解得活泼, 解得有情趣, 解得有滋味。】
师:大人们在忙, 小孩子在干吗?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我不明白, 小孩子不懂耕织的事、不懂农活, 为什么还“学种瓜”呢?假如你就是诗中的这个孩子, 你在种瓜时怎么想?同学们想一想, 待会儿我要采访采访。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议论, 交流。)
师:白天, 大人们出去耘禾锄草, 夜晚, 又在家里纺纱织布。大人是忙得不亦乐乎, 小孩儿呢?这位小女孩儿, 你在桑树阴下做什么?
生:我看爸爸妈妈都那么忙, 我也得学点什么。
师:真懂事。在学什么?生:在学种瓜呢。
师:有意思。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看, 那个小男孩蹲在树阴下, 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学种瓜。
师:你种的是冬瓜、南瓜、西瓜, 还是苦瓜、黄瓜?
生:我种的是西瓜。
师:好玩吗? (生:好玩。) 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点评:真有意思!这样想象, 这样“移情”, 上千年前顽皮的“童孙”似乎都穿越到了现在, 活在了学生们中间。】
师:范成大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你看, 他先写谁?
生:大人。
师 (板书:大人) :再写———生:小孩, 童孙。
师 (板书:小孩) :这大人和小孩, 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很勤劳。
生:都很忙。
生:忙得不亦乐乎。
师:用一个字, 就是———
生:忙。
师 (板书:忙) :这么忙, 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生:很快乐。
生:很高兴。
【点评:第二学段的学生, 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黄老师在着力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 不忘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而把两者结合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更是难能可贵。】
四、合, 提升认识, 留有余地
师:这两首诗都有这么一个特点, 都写了乡村——— (生:生活。) 乡村人们的——— (生:勤劳、忙。) 但是, 他们的心情是——— (生:愉快的。) 那就是忙并快乐着。 (板书:忙并快乐着)
师:好, 同学们把这种“忙并快乐着”的情感带到朗读中, 能背诵的就背诵。
(学生或朗读或背诵这两首诗)
师:老师还有两个问题, 《乡村四月》最后一句中的“插田”, 诗人为什么不说“插秧”?《四时田园杂兴》最后一句中的“种瓜”, 诗人为什么不说“种豆”“种菜”呢?请大家回家思考。
【点评:黄老师不仅充分领会了编者的意图 (为什么将这两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中) , 而且于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悟、消化。其次, 课虽已结束, 但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思考, 表明学习并没有结束, 余味无穷。当然, 如果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的或是让学生发现的, 那么, 课的品位就更高一层了。】
【总评:这节课让我们来到了山原, 走进了乡村, 仿佛在世外桃源, 体验“忙并快乐着”的人生真谛。其实黄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忙碌而快乐的“农夫”, 他的这节课给我们的仿佛是粗瓷大碗, 家酿米酒, 然后他的那个豪饮, 让我们感觉一个字———爽!
他的诗歌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诗歌教学的规律, 品词韵, 想象情景, 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经典。他重视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黄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具体地说:
第一, 在这堂课中, 我觉得黄老师是受新课程理念熏陶的教师, 在如何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如何给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的广阔的天地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在这节课上, 我们看到教师很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走进课堂, 是有他们的体验的,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 学生就完全能够自主学习, 否则, 学生会养成一种依赖。如果教师过多地指手画脚, 把太多的理解强制性地“喂”给学生, 学生就没有自己的“咀嚼”能力了, 消化能力也就退化了。所以我们特别需要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学生发问、发挥。
第二, 整节课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非常重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有“语文味”的课, 而目前一些语文课已经没有“语文味”了。应该说他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如他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其他学生在下面写, 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我觉得现在的一些语文课, 学生动口多、动手少, 其实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他把学生的自学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下一步的以学定教提供基础。如“桑”“耘”“插”这三个生字的教学, 看似信手拈来, 其实是反映了语文教师的素质和理念, 即使是四年级的学生, 我们也应不放弃对他们写字、识字、学字的指导和训练。黄老师就是在指导学生做这些最基本的训练、最基础的训练, 也是最扎实的训练, 让学生练就了很强的基本功。所以这个环节看似打破常规, 其实真正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再比如读, 他想方设法让学生读书, 这里的读有教师深情描述之后学生想象的读, 有感慨、感叹、感动之后的读, 有恰如其分地评价之后的读, 有巧妙过渡之后的读, 有角色对话、角色体验之后的读, 还有总结、提炼、提升、升华之后的读, 整节课都想尽办法让学生读, 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 自己去理解, 自己去体会,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体验情感。
第三, 我从黄老师的课中, 看出他教学相当的老练。他的老练在哪里呢?他一直在引导学生学习。你看, 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 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而且他的导, 导在疑难处、导在缺失处、导在最容易错的地方。比如学生朗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一字一顿, 声断气也断。黄老师马上示范指导, 做到声断气不断, 教师范读完学生再读, 明显有了进步, 这就是指导。为什么有的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强, 有的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强, 因为我们忽略了在学生学习时对其及时辅导、及时帮助、及时提高, 而常常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样, 学生的课文朗读不好, 教师也不敢范读、教读;学生的生字写不好, 教师也不敢范写、教写等等。一节课后, 学生什么收获也没有。
再比如, 黄老师在巡视的时候, 非常及时地点评, 如“有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有的在与同桌交流讨论”“有的同学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将诗中的词序进行调整”“有的同学在诵读时摇头晃脑, 如痴如醉”等等。这些不是写在他的教案里的, 而是即时发现的。即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优点、缺点、不足、疑惑、疑难, 再即时点拨、点评和帮助, 这样才是真正的教———以学定教。
第四, 黄老师成功地运用比较、类比教学。如《乡村四月》前面两句写景, 后面两句写人, “景”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四时田园杂兴》先写大人, 再写小孩, 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很好地运用了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特点,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一节课完成两首古诗的教学, 这是效益。
3.《古诗三首》教学记 篇三
教的愉快轻松,不仅诗歌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而且我与孩子们对诵更是把诗歌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下课后,听课的实习老师小桑连声感叹:“周老师,太美了,我是中文系的,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美的古诗赏析课,课堂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学习!”
呵呵,虽然语文教学的功夫在课外,但对一个年轻老师来说,恐怕最需要修炼的课堂的驾驭控制能力,行云流水的课堂是一门艺术,需要锤炼。我们做老师的,可以在上课前查阅足够的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让自己在知识点上做到万无一失,但如何把这渊博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效率,让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学得清楚明白还要愉快轻松?
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让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让学习像游戏一样轻松有意思。
还是说说这三首古诗的教学吧——
这次教学的三首古诗是历来的教材中相对较难的一次搭配。以往使用过的人教版本和苏教版本都没有如此安排过,而且我们年级组老师在集体教研时也提到,应该说这三首古诗对大多数成人都是比较陌生的,也许大家只听过其中的一句。
三首古诗分别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客至》和陆游的《游山西村》。
首先,每首诗都是8句,仅这一项就比以前学过的古诗难度增加了一半;其次,诗中生僻字词较多。其他的关于诗的意义的理解难度就更是问题所在了。
不过,既然教材安排了,自然有编者的道理,老师的任务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在第一天备课时,我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关联,第一首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第三首陆游的《游山西村》之间有着穿越时空的呼应——
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到一位友人家作客,而且,这位友人的家正好都是农家。不同的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要访的友人不同,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有所不同。不过这样的不同正好作为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看看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游前的精神准备,即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之意。不同的是孟诗平铺直叙,只说老朋友备有酒菜请他去。而陆诗则不仅写了农民朋友的相约,还刻画了主人款留的盛情。农家迎宾,备有腊酒,酒昧虽不及清酒醇美,但待客的情谊却是极其真诚的。菜肴是鸡和豚,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都是自家生产,加上年成好,可以让客人尽情享用。前一句的“莫笑”,后一句的“足”字,都很有表现力:既像模拟主人的口吻,又像是诗人在赞叹,曲曲传出了山西村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经这么一渲染,山西村真让人神驰心往了。
再看次联写一路所见风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与此对比,陆游的画面就更显得神秘莫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宛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有的体验。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人们读这两旬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也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箫鼓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农民在迎接社日的来临。“春社近”,已经“箫鼓追随”,则社日的热闹场面更可想而知。“衣冠简朴”一句显然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脱胎而来的,意思是说礼法都还保持着古老样式,诗人把山西村比作“桃花源”,表现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的宁静生活,与其说这是南宋初年江南农村的风俗画卷,毋宁说它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它突现了山西村的精神风貌,倾注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从写法看,由于第一联已渲染了它生活的丰足,第二联“柳暗花明”已描绘了环境之幽,所以,这一联着重表现诗人身临其境后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春社之“近”,古风之“存”,都是诗人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后的判断。至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的活动,应在情理之中。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诗人在山西村“游”了一天,明月当空之际才别情依依的踏上归途,他大概又想到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那样隔得太久远,最好是能不时柱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那才惬意,才尽兴。“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要得到谁的允许。“无时”是“随时”的意思,即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正是因为这次的“一日游”印象美好,诗人才有多日游、乘月游的设想和期望。其热爱家乡、热爱乡亲之情溢于言表。
有了这样的赏析基础,我便有了一个巧妙的设计线路——打破教材的排列顺序,把第一首与第三首对照起来学习。而且,因为第一首在早读时间做了足够的诵读理解准备,孩子们对孟浩然的“故人庄”一游已经有了了解,我想,孩子们是喜欢故人庄的质朴的,但相信他们会更喜欢陆游的“山西村”,因为相对而言陆游诗歌的场面更美更值得向往。所以,我让自己扮演“故人庄”的村民,孩子们呢很自然地扮演“山西村”村民。双方以导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你听,我先挑战——
诗人孟浩然今天要到我家做客,正所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诗人来我们农家小院。你们准备得怎么样啊?
孩子们自然接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大诗人陆游今天要来我们村游玩,我们当然也不会怠慢——不要笑话我们农家人自己腊月酿制的酒水浑浊,我们准备了足够的菜肴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
我继续向前:都说家乡好风光,这话一点没错,你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你们呢,说来听听!
孩子们不甘示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翻过一座山又淌过一条河,沿途花红柳绿的地方正是我的故乡。
我一听大喜:好一个“山重水复”!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有山有水,一定是人杰地灵!不过,看看我们农家的生活,那可谓悠闲自在“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你们羡慕吗?
孩子们热情对答:“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哇,看来你们可以申请申报世界遗产保护了!不过,因为我们家乡山美人美所以诗人意犹未尽,当场许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到那时更是别有一番风光在眼前!
老师,我们的陆游更是率真,你听他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浪漫吧,白天的风景自然美丽,他更要选择一个月明之夜再来拜访!
这样一来一往的对歌还真有趣,不仅调动了他们积极理解翻译古诗的兴趣,还让古诗的翻译教学不留半点痕迹,而且,在我的示范和挑战刺激下,他们自然找到了诵读古诗的基调,朗诵感悟自然而真实。需要说明的是,每一次的对答中,诗歌的朗诵一般是集体回答,而诗句意思的翻译解说我一般采取指名回答,一个两个三个直到孩子满意,直到大家满意,直到每个人都对诗句的意思彻底领悟才好。
这两首诗歌的背诵也水到渠成,相信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学习结束时也背诵完成了。
第二节语文课,学习第二首古诗杜甫的《客至》。有了上面的学习基础,这一首自然会更轻松。而且,稍一留神就会发现,这首诗正好与其他两首打一反,其他两首是写诗人去做客,而这首则是写诗人在家招待客人。有意思,怎么招待呢?先向孩子们简单介绍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因为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由于孩子们对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早有了解,所以,对诗人的性格以及诗歌的风格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所以,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除了与其他两首进行对照,我还在教学中穿插了柳宗元的《江雪》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及诗人自己的很多诗歌,这些是为了理解诗歌的前两句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孩子们对杜甫款待客人的高兴心情自然容易理解。
4.古诗三首教学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板书;读古诗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指名读。
②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教(jiào):让。不教:不让。指名读。
③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④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自己读,指名读。
⑤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⑥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2)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让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布置自学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⑥小结: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①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②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板书:示儿题林安邸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3、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清平乐·村居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6.诗三首 篇六
多情的季节
总会用感叹叙写
相知的奇妙
当我深情的眼睛
在星光灿烂的夜空
找寻到你明亮的眸
我寂寥如夜的期待里
便盛开起思念的花
这思念的花只为你绽放
每当风儿吹来
我都特别渴望
看情意绵绵的花瓣
摇曳你甜美的笑
摇曳你沁人的温情
直到有一天你说
你蓝天一样纯澈的心里
也开满了思念的花
从此每天都与你
用牵挂掀开新的一天
于是炙热而空荡的心
都被你亮丽的身影填满
夜深人静的时候
心总会被思念肆意撕扯
我无意挣扎
只想好好品味
与你相知相聚的分分秒秒
就如
用整个生命
回味一个爱恋的季节
也许雨会不速而来
打湿我对你的虔诚和期盼
但思念会用牵挂把它们烘干
也许
阴郁的风
会吹散我对你无言的眷恋
但思念的花
会用真心
把它们重新串起
如果一次的问候
无法慰藉抑郁的心
就请在风起的时候
捧出珍藏的百合花吧
我会永远守候在
你梦的花园
守候在思念另一头
等你
想要回家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花季的云卷云舒让我陶醉却不堪憔悴
清清的风, 清清的梦, 清清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 淡淡的泪, 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
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懂———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 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 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样的季节, 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 像一个美丽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 悠远的歌声中飘荡着思念的影儿?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 在眼泪里我能自由地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 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 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想你的情怀
当我想你的时候
把缕缕思念化成绵绵文字
让夜空的星传递给远方的你
当我想你的时候
喜欢在你的文字里徜徉
感受着那无以言语的感动
那是情的交融爱的诉说
当我想你的时候
我知道你也一定在想我
因为我听见风传来你的声音
雨送来你的柔情
当我想你的时候
希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把我带到你近旁
远视着有你的那扇窗棂
感受着你的气息
搜索着你的身影
渴望与你相逢
渴望与你相聚
渴望能与你相视而坐
品一杯你钟爱的香茗
然后静静地看着你读你
这样默默地想着你
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远方的你
能够听到你的心跳
感受到你的呼吸
7.《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前预习】
1、针对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自由朗读体会。
⑶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8.古诗三首教学案答案 篇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喧”。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从自然景物中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具体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隐含了诗人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表现了诗人的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答案: B B《饮酒》1悠然,闲适,恬淡,自然2“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
20、(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答案:7.①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8.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上空留马行处 ④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8分,每小题2分,每对一空1分;每错、漏、增、换一个字扣1分,扣完该空分数为止;不跨空扣分)20.○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21.○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2分)13、(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14、(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1)(2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4分)考查名句的意义及广泛引用的原因。应侧重在内容含义上的理解。丰富内涵2分,引起共鸣2分。示例:
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外发现了一个村落。这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2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分),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2、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2分),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会在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2分)
3、因为这句诗的意思为“山回路转,前方似乎是绝境,但在柳、花交错间又发现了一村落”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喻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这一想法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同样重要,能引起读者的深刻同感(2分),所以这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应用。
4、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2分),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2分),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5、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分),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3分。描绘意境1分,抒发心情1分,语言流畅1分)
1、七言律
游
2、足
疑
3、热情
热烈或和谐
4、(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5、困境中蕴涵着希望
6、淳朴的民俗
热爱农村生活
7、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
9.诗三首 篇九
我要伫立成一幢高耸的危楼
漆色斑驳
困砖倦瓦
光影细漏
昏沉
欲坠
我就是要伫立成一幢高耸的危楼
虫豸横行
木叶疯长
皱纹肆虐
纷杂
僻老
2.故友
我怀念千次
大理石盘踞前
爬上牵牛花的木亭
鹅蛋脸剔透
茶沫色
薄薄淡淡浅浅翠翠
还需要一种色调
黄昏
我在里面
怀念故友
我怀念
草色黄昏下
他的步履蹒跚
旧的铜铃木讷笨拙地呐喊
懒惰在草地上
思考人生
可是草地被扯了外衣
黄昏就再也不敢来了
被城市拦在了半路
我只有把身影埋了
可惜了
3.混沌
屠刀插入老牛喉中扭曲
田腾蹿入菜花蛇嘶鸣
水面扒拉鱼泼刺翕动
钩心斗角住进了野鸭喘息
鬼蜮潜沉铜鼎含沙射影
瞌睡虫惊醒
躺在汗迹里迟陵
童巅上矅灵铩羽而归
侫笑妄念拨拔我的眼
喝醉了蜚蠊的双手无力下垂
湿漉忝颜舔舐訾詈带血
鸑鷟乜斜着眼波潋滟
谁, 溟蒙了整个世界
一片混沌
被遗弃的空灵
涸澈之鲋
在没有谁的呼唤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步骤
二、新授和抢答
(一)放录音──《杜少府之任蜀州》
1.谁能解释“之”字?(计分)
2.(读诗)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3.谁能说出该诗的大体意思?(计分)
4.谁能解释“望”的含义?(计分)
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诗的含义。(计分)
6.板书小结:审理诗,背诵后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放录音──《望天门山》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推能最先画出这首嵌画诗的简笔画?(计分)
4.放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6。“望”的观察点在哪儿?(计分)
7.“断”、“开”、“出”各有何含义?(计分)
8.板书小结: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三)放录音──《天净沙·秋思》
1·放幻灯片。
2.学生边小声朗读,边看幻灯片,沉入意境,设身处地体会该散曲所抒发的情感。看谁理解得又快又好。(计分)
3.谁能是先背诵这首歌曲?(计分)
4.(录音、幻灯兼放)与上两首相比较,该散曲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计分)
5.板书小结: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三、幻灯片总结古诗学法
事理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四、总结和宣布抢答赛结果,表彰先进,勉励后进
五、投影片安排作业
1.运用已掌握的古诗学法,自学《水调歌头》和《山坡羊》。
2.将《天净沙·秋思》改写为散文。
点评:这是一堂设计“精巧”的古诗电教课。
说它“精",是因其紧扣了教学目的,融电教、竞赛、学法传授为一体,而且篇幅精悍,从头到尾浑然一体。
11.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篇十一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设计时,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表现出来的情趣也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首先,让学生预习,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利用生字表,读通诗句;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利用注释和字典初步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然后,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深入理解古诗词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最后练笔延伸,把其中一首诗词改写成优美的短文,学以致用。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查找三位作者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读三首古诗词,自学生字词。(2)查找三位诗人的资料,了解词牌名。(3)搜集描写儿童的古诗句。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听《童年》。美妙的歌声唱响童年的快乐,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童年生活的,让我们跟随诗人再次去品味童年的幸福,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吧!请打开书22页,自由读《古诗词三首》,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用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振奋情绪,由“童年”引入,巧妙地与本课三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词衔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原有的知识储备,又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2.指读三首古诗词,相机指导读正确。提示“乐”“亡”“剥”的读音。对比读一读,并对学生的质疑做出简要的解释。“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同今“无”。
比较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快乐——清平乐;剥落——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3.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篙、棹、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注意“蓑”字的写法。
4.再读古诗,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5.小组互相解疑,重点理解以下字词: 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6.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来思考:(1)三首诗词中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诗中提到的?(2)诗词中的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句诗中知道的? 7.交流对上面问题的思考。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以读为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诗词大意。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设疑、提醒、解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朗读诗文,展现画面 1.练读三首诗词。
2.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词。
3.在《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4.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为深入理解古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打基础。
四、作业布置,感情延伸 1.熟读诗词,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搜集一些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将本节课的知识和情感都延伸至课后,丰富积累,培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养学生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导入
指名背诵《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然后说一说这三首诗你最喜欢哪首,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古诗词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深入理解古诗词做铺垫。
二、品读诗文,理解体会
1.朗读古诗,小组内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1)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难点,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3)学生进行质疑,预设:
①“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②“怪生”是什么意思呢?
③“醉里”是说谁醉了?是作者还是老夫妻? „„
(4)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弄”字给人的情趣感。
2.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全班交流。
(《牧童》: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舟过安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一座小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3.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1)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能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3)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朗读提示:《牧童》重在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前两行要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上的美好。后两行要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
《舟过安仁》重点要读出两个小孩子行为的有趣。
《清平乐·村居》要读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及人们平静的心态和最小的孩子的无忧无虑。
4.背诵三首古诗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自学理解古诗词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读思结合,熟读成诵。
三、对比阅读,感悟意境
1.比较三首诗词中的人物,谈谈自己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说出喜欢的理由。2.全班赛读诗词,读出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3.《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读过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书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比较诗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意在通过对比教学,结合插图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以学生为主体,在重点处稍加点拨,注重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课后延伸,丰富积累 1.背诵古诗词。
2.搜集表现童年生活的古诗,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背诵和搜集古诗,都是为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服务,丰富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第三课时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指名背诵三首古诗词。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3.谈话: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古代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词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呢?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谈话激趣,在学生对词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表达,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二、启发想象,自编故事
1.启发学生对所学的三首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情景(或景物)进行想象,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反复读,练习自编一个故事。
2.小组内交流自己编的故事,讲给他人听,听取他人的意见,口头修改。3.激发写作兴趣,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4.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5.在班级交流修改后的故事,师生评议。预设(一):《牧童》改写
晚风吹拂着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原野,伴随轻柔的晚风,飘来了牧童的笛声。听!近了,更近了,那笛声是那样婉转悠扬。原来是牧童在放牛。瞧,牛儿哞哞叫着,神情是那样满足;看,牧童神采飞扬,笑容是多么的灿烂!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牧童吃过晚饭,手握短笛,跑出家门。他一路跑着,笑着,眨眼的工夫,就来到了草场。不知何时,月亮已悄悄爬上了树梢。宁静的夜色里,嫩绿的小草不时地对着风儿点头,皎洁的月光洒在绿草上,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给大地增添了无数生机。周围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列列卫兵一样,守卫着这片草地。牧童顾不上脱去蓑衣,就躺在了草丛里。他竖起耳朵仔细听着:风的沙沙声,虫儿的叫声,鸟儿的歌声„„好美妙的音乐会啊!连月亮和星星也在静静地倾听着。牧童仿佛也加入了这场音乐会,这和谐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的音乐在草地上空飘荡着,飘荡着„„一直飘进了牧童的梦乡,原来牧童闭上眼睛睡得正香呢。
预设(二):《舟过安仁》改写
在鸟语花香的季节里,宋代诗人杨万里来到了美丽的小城安仁,寻找创作灵感。一天他坐在大船里,望着碧绿的小河出神,乡村小河的美景陶醉了他。忽然他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古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桨,船不动了。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什么,难道是遇到了困难?刚要询问是何缘故,忽然发现另一个小孩撑起了油纸伞。杨大诗人更惊奇了,这大晴天的,他们撑伞干什么呢?遮阳吗?百思不得其解之余,便高喊着问他们:“你们张伞干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省点力气,让风吹着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曰:“妙哉!”兴至高处,随口便作下了这首《舟过安仁》。
预设(三):《清平乐·村居》改写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我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知不觉,眼前出现了一座小茅屋,虽然茅屋又低又小,但却阻挡不住那种特有的农村泥土气息,宁静而又和谐。
茅屋的前面是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快乐、自由地游玩嬉戏。小溪里,几朵盛开的莲花,在初成的莲蓬和碧绿荷叶的映衬下,显得别样的美丽。溪边长满了青青绿草,更衬托出这茅屋的低小。
就在这和谐静谧之中,却突然传来两个人说话取笑的声音,尤为清晰。循声细听,居然是从茅屋里传出来的。透过窗户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一对鹤发童颜的老夫妻。也许是因为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吧,两个人正在兴致很浓的边喝着自家酿制的米酒,边用当地的语言热烈地交谈着,红扑扑的脸上带着笑容,那种幸福、快乐、满足的神情,让人羡慕。
与屋内的祥和相比,屋外早已是另外一番景象。三个儿子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大儿子显然已经成人,戴着一顶大大的草帽,穿着短裤,正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看起来也已经懂事,蹲在院子里,专心致志地编织着鸡笼子;最小的儿子,年龄还不大,正是贪玩的时候,也正是可爱的时候,此时,他正在用手剥着刚刚从溪中采来的几只莲蓬。他卧在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还不住地摇着小脚丫,真是可爱极了!
设计意图:在熟读和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改写小短文,既检测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训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客服电话: 400-885-1290/ 7 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金星教育原创资源·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练学生的表达和习作能力。
三、丰富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2.组织办一期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手抄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是为了将本节课的知识和情感都延伸至课后,达到“课虽终,趣犹在”的目的,通过背诵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视野。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比教学,读中感悟,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理解。朗读、想象、感悟、读写结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对比阅读,结合图画,具体形象地再现古诗词的意境,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金星教育天猫专营店:http://esysjjxts.tmall.com/
1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要珍惜时间,读过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文?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你自己对时间有什么体会?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读交流,最后找好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2、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唐诗成百上千首边塞诗中,王昌龄这首七绝被誉为唐诗绝句第一,这是为什么?可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古诗三首教学案10-01
资源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7-10
4古诗三首教学建议09-18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10-28
《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09-28
教案1.古诗词三首08-07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09-14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07-23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