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美术教学总结

2024-06-20

学前班美术教学总结(17篇)

1.学前班美术教学总结 篇一

关于学前班教学总结

第一,安全方面

我们深知幼儿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安全工作我们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并在生活中做到了只要发现安全隐患便及时处理来将安全系数提高到100%。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原则,结合每天的安全重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在增强幼儿自我防护意识的同时锻炼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班在安全教育活动方面总结如下:

1、每日安全检查,防范未然。每天早晨,在幼儿到园后检查幼儿是否带危险物品,并对每个幼儿的身体健康进行问询。

2、课堂时间经常讲一些安全常识让幼儿更进一步发现、探索,从而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3、课间要求幼儿活动时注意不要发生碰撞,上下楼梯要小心避免发生踩件,厨房、开水房等都是危险地方要远离。

4、把好入离园关,防止走失。 每天下午离园时候是孩子最散漫老师又不好组织的时候,此时能组织好幼儿安静的集体活动。不认识的人一律不接,先问清情况或者是与孩子父母取得联系确认无误后再放人,防止幼儿走失和拐骗幼儿现象发生。

5、离园做好检查,以防疏漏。我们在离园时,会认真检查班内各处,如:水、电、门、窗、风扇,注意关水、关闭电源等,并将晚接的孩子和值班老师做好交接,交代其幼儿情况。

安全,是落实在时时处处的,这样才能尽最大的可能保证幼儿、教师的人身安全。

第二,教育工作

1、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就是指在一日活动中,制定的各个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各个环节,也要求孩子们去努力遵守的一项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常规教育,对每个孩子在以后的成长发展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存在常规的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比较强,活动都比较热情,还要进一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幼儿之间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淡薄,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只管自己去做,不与同伴协商去做。

要让幼儿发展学习,适应幼儿园生活,稳定幼儿情绪,注意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坐姿行为习惯,不论上课或是绘画,都要身体坐直,身体与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头不能趴在桌子上,眼睛也要与桌子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翘腿,搬凳时,动作要轻,要爱护公共财物。卫生常规:要讲究卫生习惯,学会合理的`用餐,吃饭的时侯能细嚼慢咽,嘴不要张得太大,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好习惯。不乱扔纸屑,还得注意个人卫生。

2、教学教育

本学期利用晨间活动开设了高德阅读,是很不错的课件,初次接受幼儿积极性很高,课堂的学习兴趣很浓。通过操作手册、游戏活动、听故事、音乐欣赏、识字卡。幼儿已识得很多汉字,并能指读出阅读读本内容。学前班幼儿求知欲旺盛,知识面在不断的开阔,吸收新的知识也快。在教育教学中,采取探索在前教学在后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在计算方面体现较明显,从操做实物到掌握了单变加数,减数练习,以及心算练习十以内的加减。还学会了看图写算式。

三,家园工作

我们对家园工作很重视,时常注意与家长互相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我们的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家长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这将激励我们更好的开展家园工作,让领导放心,家长安心。

总结了这个学期的点点滴滴,在繁忙中我们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仅孩子们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我们也和孩子们一起进步了。工作中我们取的了许多的宝贵经验,也增长了知识。

2.学前班美术教学总结 篇二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想法:“专业技能要学好, 专业理论无所谓”。从这样的想法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待专业理论课程的漠视态度。从教的这些年里, 作为专业理论课教师, 我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时,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主动学习, 大多数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而学习的。学生之所以对专业理论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主要是因为舞蹈、声乐、美术这些专业技能课的操作性强, 学生直接参与表现的机会多, 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 积极性高。而不同于这类运用形象思维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或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时, 则更多需要的是抽象思维。学科中的一些理论、概念对学生来说既乏味又难以理解, 再加上他们没有深入幼儿园接触过幼儿, 对于幼儿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生感觉遥远而空洞。在被动的学习中不得不采用机械记忆, 在实践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促进自己工作, 因此, 觉得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 产生“学了无用”的想法也就很正常了。

(二) 教师“教”的问题

教育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 它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今我们一直强调现代师生关系的“教学相长”, 它不仅仅包含师生关系互惠的崭新特点, 还告诉我们“教”与“学”彼此互相影响。而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多年来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照本宣科, 教学单一甚至死板, 教学理论陈旧缺乏吸引力,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老师, 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较普遍。所以, 造成了教师讲得筋疲力尽, 学生听得迷迷糊糊的现状。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堂教学的这些现状, 本人根据自身多年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经验, 探索了以下几个方法, 实施之后, 颇具效果。

(一)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 让学生从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中走出来, 参与到教学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再是唱“独角戏”, 学生也不再充当“接收器”, 而是师生一起讨论思考, 共同探讨问题,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例如, 在讲解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关于“口吃”的问题时, 我选取了一个案例:“最近, 一位母亲反映她3岁半的孩子患口吃至今已一年多。表现为一说话便高度紧张, 言语断断续续, 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更是如此。虽然夫妇俩经常提醒、纠正孩子的说话, 但收效很小。据这位母亲反映, 他们夫妇俩及孩子的直系亲属的言语能力均属正常;孩子的听觉、发音等器官及相关的言语系统经医院检查也无异常。这位母亲十分焦虑、苦恼, 但不知怎样做才好。请你帮这位母亲就其孩子患口吃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矫治方法。”案例讲完, 学生已经就案例中的小孩说话“口吃”的问题开始窃窃私语。这个时候,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儿童产生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案例中这个小孩?”问题一出, 学生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我仔细留意到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之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超乎往常。小组讨论分析后, 由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通过我的引导, 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关于“口吃”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典型的具体教育情境, 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从而帮助他们缩短理论与教育现实的差距。透过此种方法, 用鲜活的案例代替枯燥的理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当课堂案例教学逐步让学生掌握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时, 还可以适时增加课后的案例分析, 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 收集信息, 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途径, 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 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处理或加工, 既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传授了更多的知识, 增加了教学容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复杂的理论简单化, 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第一节课上, 我就以《幼儿园》这个纪录片来开场, 让学生一下子对幼儿园的生活了解了许多, 无论是对幼儿、幼儿教师还是幼儿园都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并且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所学专业, 树立起了职业责任感。

(三) 理论联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熟悉就业环境、了解学前教育特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等具有特殊作用。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以下环节:

1. 简讲与精练结合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许多内容抽象、概括、理论性强, 仅凭讲授, 根本达不到学习效果。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除了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讲解基础理论外, 还留出一定时间, 让学生有练习、验证、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课堂, 深化对原理的理解。比如, 我将《幼儿园课程》与《学前儿童心理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完成“儿童认知发展”教学内容后, 做了一次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我的爸爸》, 真正做到了将“儿童心理”与“儿童活动”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利用“儿童心理”来指导“儿童活动设计”;又如, 我还将《幼儿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题纳入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深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 同时为今后考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课堂与幼儿园结合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第一年, 我校就安排了见习一周的教学环节, 这样做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 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学生在见习过程中, 发现并收集问题, 带回课堂集体讨论问题, 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措施, 取得了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也对以后的实习和就业做了一定的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是学前专业理论课教师潜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需要。

摘要:以荆州教育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为例,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中存在的教与学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并根据学前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幼儿教师要求的定位, 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从而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 为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问题,方法

参考文献

[1]鞠翠萍.浅谈幼师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建立[J].中学课程资源, 2011 (5) .

3.学前班美术教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

一直以来,文科专业教师认为,一体化教学只能在工科专业中开展。笔者大胆尝试,将六步法应用到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教学中。实践证明,文科专业也可以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实施背景

1.国考层面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其中“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思想素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面试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备课(活动设计)、试讲(演示)等环节进行。可见面试既考查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又考查职业素养。

2.教学层面

之前已开设三学、教师口语、儿童文学、课程论、班级管理等理论课程,以及舞蹈、声乐、钢琴、弹唱、美术、手工等技能课,理论与技能“各自为政”。在教法上,“填鸭式”教学是主导,师生角色传统。

3.学生层面

从生源来讲,笔者学院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多数来自农村。她们自卑、怯于言辞;理论知识与技能实操呈点状,理、实不能综合运用;“学”“用”分家,很难找到所学知识与未来工作岗位的结合点,不了解幼儿教师岗位要求、任务是什么;心理上学生角色难改,没有教师角色定位,缺乏角色体验。

4.行业层面

经过走访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高素质的毕业生,希望毕业生来到幼儿园很快就能上手,无需再培训,也就是需要有一定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优质人才。

二、一体化教学课程性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在了解幼儿不同年龄段的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以后,撰写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最后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一门课程,需要将理论、技能与职业素质寓于工作岗位中,涵盖了国考中面试环节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目标

1.专业素质

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学生能够根据幼儿园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撰写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最后实施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驾驭课堂,课后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教学,从而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职业角色认知度显著提升。

2.职业素养

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擅长沟通;注重团队的团结、协作;具备独立处理信息、创新的能力,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建立自我反省机制。

3.个人成长

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起步较高,赢得个人成长空间;顺应国考趋势,提高国考通过率。

四、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1.准备工作

课程在模拟幼儿园环境中开展,事前需要准备的工作有两方面。

(1)仿真室。运用环境创设课所学知识,学生自己布置一间仿真室,如真实的幼儿园环境。

(2)组建团队。采用随机的方式,成立幼儿园。自主选出园长,并设计出园徽、园规、口号(教学理念),以才艺展示的方式展示出各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

2.明确任务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五种类型。每位学生任选一个类型,设计一堂为时15~20分钟的语言教育活动课,撰写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并实施开展活动。

3.收集信息

以幼儿园为单位,在园长的组织下,开展学习。结合教材,理清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需要储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最后以园为单位用海报的形式,分知识板块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教师适时点评总结。

4.制订计划

在储备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每个教师(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活动类型,结合幼儿年龄段确定课题,撰写活动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

5.作出决策

以幼儿园为单位,在园长的主持下,在园内讨论每位教师的教案、PPT的可行性,并指导修正,形成定稿,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审批合格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再修改,直至合格,方可实施教学。

6.实施教学

实施教学在仿真室开展。要求每位教师按时到达指定园区,上课前务必提前做好准备,如做好多媒体,写好相应的板书等。每位教师配置1名副班老师,主班老师上课时其他学生扮演幼儿配合,每位教师上课时间为15~20分钟。

7.评价反馈

评价分为三个环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要求畅所欲言,指出优点和不足点,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分享教学经验。然后园长总结,所有教师填写《个人评价反馈表》。最后教师点评本次任务的情况,并对各幼儿园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与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的认知、能力、情感目标明确清晰,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相统一,并符合幼儿发展特点。活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二,教学结构。活动课要求导入、授课、总结、拓展延伸四环节齐备;符合幼儿学习规律,实施环节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过渡自然、流畅。

第三,教学方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教法运用自如,随机应变,高效而恰当。

第四,教学仪态。衣着整洁,仪态大方,教态亲切。

第五,教师语言。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使用尊重、关爱和肯定等正面语言;语言幼儿化,富有童趣;语言组织能力好,有针对性,表述能力较强,能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讲解准确、清晰、易懂;提问方式讲究,开放式提问启迪幼儿开动脑筋,活跃思维。

第六,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能适时地给幼儿以具体的帮助,能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指导。

第七,活动材料使用。不脱离教育活动的主题,对所需要的材料、工具、场地等有充分的考虑,并做好相应的准备。PPT运用熟练,教玩具使用恰到好处。

第八,活动组织形式。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区域活动)。教师要善于分析、判断,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形式,争取教育的最优化。

五、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总结

本学习任务主要采用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与指导》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翔实、体系新颖。该教材内容丰富,集合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知识,但缺少真实的工作情境和环境,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在真实工作岗位中与同事、学生和家长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课堂组织和课堂驾驭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这一学习任务,特此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在一个学期的一体化教改中初步取得成效,现总结如下。

1.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位一体”

(1)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理论课,比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生理学和保育员、教师口语等,技能方面包括钢琴、声乐、舞蹈、美术、手工等。经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将理论和技能综合起来,再结合未来的职业岗位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以往的教学中,最多只能将学生带到幼儿园观摩。但这种“看”的方式,就是袖手旁观,到头来学生还是不会“当”老师。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给每位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撰写教学方案、制作PPT、准备教具,最后走上讲台实施上课。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的体验中,完成了知识技能和职业岗位的有机结合。

(2)“教”与“学”的一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在一体化教学中,由专业教师扮演学前教育专业专家,组长扮演幼儿园园长,学生扮演幼儿园里的老师(同时也扮演幼儿),并按照幼儿园日常上课组织教学,使学生既体验实际教学工作,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又了解到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的流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中“学”,在“学”中学会“教”,老师退到了旁边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3)“教室”与“幼儿园”的一体。每个小组所在的教室都是一间幼儿园,有园徽、园规、园长和教师、小朋友,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互称园长、老师,模拟真实的幼儿园。在教师总结评价时,把各个小组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整体表现,包括出勤情况、纪律情况、卫生情况,以及组长的组织、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职业素质能力都纳入其中。身在教室似在幼儿园,使得学生时时能以“幼儿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塑造自己。

2.一体化教学解决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的问题。很多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很迷茫的,要么是父母之命,要么是形势之趋,再或是仅仅喜欢唱歌、跳舞,对职业的认同感无从谈起。一体化教学直接将一个职业岗位和任务呈现在面前,在直观的体验、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职业的角度取舍学与不学、怎样学以及为什么要学,对职业的认同感逐渐立体、形象化起来。

(2)回答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受教学时间和学生基础、接受能力所限,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不能全盘“交与”,而是应结合职业、岗位对教材进行整理、提炼再加工、整合,尽量实现知识与岗位任务的一一对接,真正做到教与学均有的放矢,让老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在整个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动”了起来,由拘束变得自然,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卑变为自信。课堂结束了老师的一言堂,成就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兢.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与指导[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4.学前班语言教学总结 篇四

本学期,很开心能在嘉福学校和一群可爱的孩子共同成长!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语文,我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鼓励,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在实践工作中交流、总结、改进;从班级的实际出发,结合语言教学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动感语音。作为学前班的重头戏,为了让幼儿的语音清晰准确,离不开多练习发音,让音位、口形和气流准确到位。我利用肢体语言直观示范发言要领,引导幼儿感知发音时的口形、力度和气流变化。如“t”的发音要领是把舌头放到硬腭形成阻气流,然后快速把嘴张开,放出气流。在示范读音的时候,我利用手指张合的动作,引导幼儿理解舌头的运动,再用纸放在嘴的前方,让幼儿感知气流的变化,并让幼儿把手放到口的前方,自己体验气流的变化。让幼儿通过动作直观地学习,加深对语音的记忆和理解,并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而拼读练习就是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连续过程了。如“爸bà”:首先引导幼儿知道其声母是b、韵母a、第四声,然后再结合手部动作和语音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感知音位的过度。

2、识字:本学期识字教学主要以常见字为主,大部分幼儿已达到一定的识字量,但由于幼儿对汉字的基本笔画认识不够牢固,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强调生字的结构和笔顺。如“竖”是一个高个子,“竖弯钩”是一个驼背的宝宝;又如“答”字,结构较为复杂,与是我利用了拆字法(由“竹”、“人”、“一”、“口”四个字组成。)竹子下面有人,人有一个口,口是用来回答问题的,这样幼儿便记住了这个字。

3、反思。

5.学前班语言教学总结 篇五

二、让幼儿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讲话。不打断别人的话。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能说学普通话,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平时老师和几个小朋友谈话时,应该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不抢着讲。

三、要求幼儿养成先仔细观察图片,后表达讲述的习惯,我逐步引导幼儿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

四、我在上课时,采用游戏法的形式幼儿之间发展朗诵诗歌比赛和稞三四个故事,并根据幼儿的表情,发音语调,动作表演让他们学会主人别人的讲述。

本学期来,我以活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6.学前班学科教学总结 篇六

在孩子们的愉快学习活动中,本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本班36个孩子,其中年龄太小的10人。回想起这学期的教学实践,让人觉得高兴也很充实。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老师的辛勤劳动,同时也离不开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更离不开孩子们的天真和努力。本学期,我承担了学前班的数学、社会、科学和美工四门课的教学工作。这四门学科的教学担子虽然不重,但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并能学会自主地学习可也不轻松啊。为了让孩子们更快更好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我得从严规范自己的言行,尽力尽责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因为老师的示范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潜移默化深刻。正因为如此,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细节都很注意正确、规范,要在孩子们面前体现出示范效果。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愉快并自主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更快更好地生动活地发展。现就我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对四门学科的认识。在我看来,对幼儿进行数学、社会、科学和美工四门学科的教学,并不等同于幼儿常识和单纯的文化知识教学,或者说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智育教育的范畴。针对这一认识,在学期初,我首先在心里就各门学科制定了教学计划,确立了各学科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应小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课。在实施教育活动时,特别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优秀品德的培养,把这三方面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着力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坚持进行总结和反思,扬长避短,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关于数学教学。根据学前教材的内容,适当进行了一些增补,教学的内容深了广了些。孩子们学会了百以内的数数和用啊拉白字写百以内的数,比较熟练地掌握了30以内数的加减,知道了连加连减计算题的方法,会运用符号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学习了货币单位元角分并会变换元角分的关系,少部分孩子能看图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孩子们的数学作业格式正确,绝大部分孩子的作业做得好。我们用打分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们平时的数学作业,每次数学作业打百分的人数超过半数。在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数学热情高,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最简单的问题。数学教学自我感觉良好。

三、关于社会、科学和美工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增补的内容不多,主要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简单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各种优良品德,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美好。

四、存在的不足。在各科教学活动中,自制教具、课件是空白,教学创新不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有欠缺。

7.学前音乐教学改革研究 篇七

在基本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方面,应体现教学的全面性原则。学前教育系生源的差异性要求在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增强普及和改良观念,减少选拔和淘汰的观念。要考虑到所有学前教育系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他们不同的条件,施以不同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严重关系到教育水平的好坏。 过去各个学校选择的教学材料各种各样,个别学校甚至选择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材料,这于学前教育系的学生很不合适,且无法展现其技能性。在缺乏统一编制教学材料的情况下,各校要以实际为出发点,钢琴教育时设置一些即兴伴奏训练来提升同学们的音乐伴奏能力和即兴伴奏水平;声乐歌曲的选用,童谣曲目要有一些数量。 此外,还应注意各式各样节奏和曲风的民族曲目、现代曲目与外国民歌。在舞蹈教育方面,不仅要有形体练习、 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还要在儿童舞蹈的创造编排上多努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强调民族性。根据学前教育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形式和方法是进行素质培养、提升学生技能的重点,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并获得提升,不应为被动的教育和训练。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声乐课是大课教授,集中练声、 唱歌,缺少技巧性的教育,资质优秀的学生难以得到提升。由于学前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歌唱技能,因此声乐课应以三至五人小组课形式进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再者,声乐课和钢琴课要紧密联系,声乐课上教的曲目,钢琴课上要成为自弹自唱的曲目并予以纠正, 如此声乐演唱技能、钢琴弹奏水平才能与和声理论恰当融合,使学生的素质获得整体提升。

中小学的老师应“一专多能”,可幼稚园老师就应有比较优秀的教育能力与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同时, 作为幼稚园老师,音乐上的“多能”是不够的。因此, 若将学前教育学生当作教师领域的产品,他们将来能不能找到工作、快速得融入社会,其中,音乐培养是检查学前教育培养成不成功的关键点。由于科技的快速提升, 教育方式同时进行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现代化教育方式的运用和生理学、心理学的最新成果给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手段的根本特点是教育的方向性,每种教育手段都将某个确定的教育方向作为基础,为特定的教育目标做准备。学前音乐培养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熏陶学生的审美趣味,训练他们的审美能力。音乐培养的目标与内容规定了其培养方式的不一样。审美训练为生命教学与情感教学,它的方式不可以为普通的理论教学, 美育的方式在本质上应该说不是纯感性的,也不是纯理性的,应该是两者的结合。现代审美教育要求为“融合式” 教育,教室上课任务不只是教授某些理论,更是恰当得将知识、趣味与道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里完全学得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高洁人格,获得美和善的滋润。现在,中国音乐培养领域在教育手段上将美育当作主要的音乐教育手段,从根本上强调了教育方式的方向性。

音乐教育方法根据教法和学法耦和形成的。音乐教育方式的耦和性,表现在教育活动上其是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位一体的关系;表现在内容上是教法与学法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前者约束着后者,后者改变着前者,前者能用后者展现,后者是经过老师恰当纠正下学生学的方式。音乐教育方式的耦和性也表现在它们的关系上,师生是互动的,他们相互作用,学生是老师亲近的朋友,通过老师的教育产生音乐乐趣与喜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老师适时改变教学方式,设立喜目、喜耳、喜心的美好情景,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入其中。总而言之,传统的直线式教育,正在被多向主体网络所取代。

因为教育内容的变化之多,培养目标的不尽相同, 教育方式的各种各样,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就这个方面来说,现实教育活动里,教育方式暂无统一可行的固定模式,反而多种灵活的方式。音乐教育方式的改善和进步,不取决于运用什么方式,而取决于根据不一样的要素,给教育方式最好的选择,因此,在音乐教育里要突出各种教育方法的结合使用。

摘要:学前音乐培养跟高师音乐培养不一样,后者的教学宗旨为给中小学训练音乐老师,可前者教育的受众却是进行学前儿童培养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幼稚园老师,工作对象迥异,因此课程安排、授课形式与方法、考试和要求都存在差异。

8.剖析学前美术教育 篇八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儿童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素质,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情趣。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针对儿童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性地选择艺术门类,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愉快轻松中发挥创造力和天性,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首先,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感知周围环境,培养儿童对美的灵敏性。其次,引导儿童积极投入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再有,引导儿童初步掌握多种材料和工具的操作,以及运用图形、造型、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表现。

第二,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阶段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各层次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同样,在学前教育这个人生的起跑线上,清晰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制定合理、合适的目标更是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教材和美术活动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法应丰富,且应该重视儿童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本质是儿童认知的过程,随着思想认识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阶段儿童是通过绘画途径来表达感受。儿童美术的本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美术的原动力。儿童美术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和游戏活动,儿童把美术作为自己游戏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独特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儿童美术伴随儿童成长是一个特殊阶段。儿童美术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美术无拘无束,个性特征鲜明,形成了儿童画独有的意味。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所以,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儿童在美术中所体现的那种独特的拙稚美及童趣,儿童美术促进了儿童心智的成长,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美术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儿童美术包括“想象、直觉、幻想、灵感”等形式,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实知识面。儿童了解世界的形式是感性的,思维的方法是非逻辑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方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是直接和感性的。对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儿童会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通过儿童美术让儿童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是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各种事物,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欣赏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提升儿童素质的美术教育活动。

第三,绘画活动:让学前儿童了解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及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美术材料和工具;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第四,手工制作活动:指导儿童利用纸、树叶或废旧材料制作手工折纸、树叶粘贴画、玩具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促进儿童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美术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升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活动。儿童是否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对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活动时,我们应该从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经常提供作品给儿童欣赏,将儿童的作品陈列在展台里,让儿童互相学习,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引导鼓励儿童收集美术活动的各种资料,如各种树叶、卡纸、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引起对颜色、造型的兴趣;充分肯定每个儿童取得的微小成功,肯定儿童的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进取精神。

第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儿童美术作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中,儿童对作品的讨论是自由联想的、随意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受并加以引导提升,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理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审美感受和释放审美想象,开阔儿童的生活视野。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美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儿童,就能促使儿童的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审美经验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儿童绘画,如表现力非常强的米罗、毕加索的作品。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时,应鼓励儿童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认识。儿童通常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拟人化,再现童话的王国,把自己喜欢的加以美化,讨厌的东西丑化夸张处理,使自己的画充满生活情趣和满稚气。儿童根据这一年龄特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极富童趣的作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于儿童。

第三,教给儿童初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儿童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儿童运用掌握的浅显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和欲望,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发展儿童的智力。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总之,通过剖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深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莉.学前美术教育浅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学前班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1.备好每一节课,写好反思及改进;

2.坚持听课,向优秀同仁学习

3.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并及时讲评,并针对个别幼儿进行辅导。

拼音: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与目标,课堂上我运用找朋友,送信,音节碰碰碰等的游戏配合教学,效果更好,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在教每一个字母时,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根据音形鼓励幼儿自编小儿歌,帮助理解并记忆,书写方面,严格要求规范四线三格,全班统一书写格式,通过一学期主要学习了18个复韵母及16个整体认读音节,掌握并巩固了两拼音节及三拼音节的拼读。

数学:主要还是以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孩子们很喜欢数学,学习兴趣非常高,尤其是改错,改错的题型让孩子们更具挑战性,更能满足孩子们改错胜利的喜悦感。班级孩子接受能力不均衡,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我有做到课后辅导,及请小老师,一对一帮助。

写字:规范板书,详细讲解每一个字的笔顺笔画,严格要求作业全班统一格式,写字前读三个一及握笔小儿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保护好眼睛和身体,养成教育时刻抓。

10.学前班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良好的开始需要我们的悉心计划,完美的计划则需要我们有前车之鉴,又一学期的时间

过去了,孩子们的本期学习生活即将面临结束,在这一学期里师、幼的点滴我将总结如下:

第一,安全方面

我们深知幼儿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安全工作我们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并在生活中做到

了只要发现安全隐患便及时处理来将安全系数提高到100%。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原则,结合每天的安全重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在增强幼儿自我防护意识的同

时锻炼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我们班在安全教育活动方面总结如下:

1、每日安全检查,防范未然。每天早晨,在幼儿到校后检查幼儿是否带危险物品,并

对每个幼儿的身体健康进行问询。

2、课堂时间经常讲一些安全常识让幼儿更进一步发现、探索,从而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3、课间要求幼儿活动时注意不要发生碰撞,上下楼梯要小心避免发生踩踏事件,厨房、开水房等都是危险地方要远离。

4、把好入离校关,防止走失。每天下午离校时候是孩子最散漫老师又不好组织的时候,此时能组织好幼儿安静的集体活动。

5、离校做好检查,以防疏漏。我们在离校时,会认真检查班内各处,如:水、电、门、窗、注意关水、关闭电源等,交代幼儿路途中的安全情况。

安全,是落实在时时处处的,这样才能尽最大的可能保证幼儿、教师的人身安全。第二,教育工作

1、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就是指在一日活动中,制定的各个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各个环节,也要求孩子们去努力遵守的一项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常规教育,对每个孩子在以后的成长发展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存在常规的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比较强,活动都比较热情,还要进一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幼儿之间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淡薄,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只管自己去做,不与同伴协商去做。

要让幼儿发展学习,适应校园生活,稳定幼儿情绪,注意发展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坐姿行为习惯,不论上课或是绘画,都要身体坐直,身体与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头不能趴在桌子上,眼睛也要与桌子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翘腿,搬凳时,动作要轻,要爱护公共财物。卫生常规:要讲究卫生习惯,学会合理的用餐,吃饭的时侯能细嚼慢咽,嘴不要张得太大,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好习惯。不乱扔纸屑,还得注意个人卫生。

2、教学教育

本学期利用晨间活动开设了高德阅读,是很不错的课件,初次接受幼儿积极性很高,课堂的学习兴趣很浓。通过操作手册、游戏活动、听故事、音乐欣赏、识字卡。幼儿已识得很多汉字,并能指读出阅读读本内容。学前班幼儿求知欲旺盛,知识面在不断的开阔,吸收新的知识也快。在教育教学中,采取探索在前教学在后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在计算方面体现较明显,从操做实物到掌握了单变加数,减数练习,以及心算练习十以内的加减。还学会了看图写算式。

三,家校工作

我们对家校工作很重视,时常注意与家长互相交流幼儿在校在家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我们的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家长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这将激励我们更好的开展家校工作,让领导放心,家长安心。

总结了这个学期的点点滴滴,在繁忙中我们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仅孩子们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我们也和孩子们一起进步了。工作中我们取的了许多的宝贵经验,也增长了知识。

11.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学前教育;审美;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7-01

一、利用游戏教学,上好家庭的第一课

游戏教学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幼儿对游戏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在游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玩起来乐此不疲,因此,游戏成为了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促进幼儿更好的游戏。“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例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比较差,他们会长时间地做着同一种游戏活动,当“运输工”的幼儿反复装运玩具,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道去休息会;这时,幼儿教师就应该观察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注意这种情况,及时地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并建议他们去当“交通警察”,到岗亭里开红绿灯,这样孩子们也会欣然接受老师的这个提议,从而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休息。

2.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各种能力,并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引进一些孩子们都喜欢看的动画片,比如《黑猫警长》、《喜羊羊和灰太郎》、《熊出没》、《多啦A梦》等,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让他们把自己从电视上看到的、领悟到的东西带入到自己的游戏环节之中,幼儿老师在适当地加以引导,利用孩子喜欢的甚至讨厌的片中角色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另外,幼儿在游戏中有最真实、自然的表现,幼儿教师可据此观察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暴露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进而反观自己教学的不足,总结经验,更好地为改善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

二、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方向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趋向及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方式,是确立幼儿终身教育方向的基础。

1.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学生数数的内容的时候,1,2,3,4,5对小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和很抽象,幼儿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用具体的图片的个数来代替抽象的1,2,3,4,5的阿拉伯数字。谁的表现好教师就奖励谁一个图片,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己探索世界、认识事物,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必要时应该放弃“标准答案”,保护幼儿可贵的想象力,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还幼儿以自由的广阔空间。例如《龟兔赛跑》中为乌龟加个翻身的动作,表明从山坡上滚下来得了第一名。对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效的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并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渗透于美术活动中,将语言与美术表现相结合,以此激发孩子们表达表现的欲望,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良好的审美观能够帮助一个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审美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所以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其对接触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让幼儿在美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

1.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孩子们的乐趣,通过音乐引进,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伙伴,你好》等歌曲帮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礼貌音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用语、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心情。让他们直接欣赏自己或同伴的演唱,引导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逐渐发展其美感。由此看来,在文学欣赏中教师的语言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注重幼儿对色彩组合能力的培养和直观形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教师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必须借助幼儿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理解。比如笔者在组织小班幼儿接触绘画时,先为学生提供蜡笔、印章、棉签等易操作的工具。提醒孩子们下笔轻一些重一些都可以,线条粗易出效果,幼儿有成就感,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四、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句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要依靠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 养的重要时光;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同时幼儿的思想也很单纯,他们对于第一位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已,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1.幼儿园里教育的重点并不是要求幼儿获得多少的知识,而是以孩子开发智力为主、开拓创造力、训练正确的认知能力,比如上厕所、吃饭、整理玩具、进行游戏、分饭菜、捡树叶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微小示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也要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过程中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牢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因此,在幼儿时期特别是幼儿园时期则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使他们终生受益。例如在孩子玩东西时,教师可以这样跟孩子沟通“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跟你玩”,“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教师的正确评价,能让幼儿在肯定、赞赏、鼓励和期盼中不断改正过错,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对幼儿的熏陶会永远留在幼儿的心目中。

总的来说,幼儿园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其教学情况的好坏将如何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对学习的兴趣和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高度的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步教学指导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掌握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幼儿的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影响孩子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立昌. 教学方法的选择:从主体需要维度的“另类”思考与实践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01)

[2]刘齐. 教学策略的新发展――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策略发展为例[J]. 成功(教育). 2013(16)

[3]王振洪. 浙江省幼儿园“十二五”期间对教师的需求调查——基于对500名幼儿园园长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 幼儿教育. 2012(Z6)

[4]秦元东. 兴趣层次说与儿童学习[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年04期

12.学前班美术教学总结 篇十二

一、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 虽然还很幼稚、肤浅, 但已有了初步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触动幼儿的心灵, 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 并为幼儿创造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 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 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开展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 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 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二、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 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达个人的感受, 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利用现有的课程, 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这一权利, 并给予他们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 自我肯定, 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 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 达到融合。因此, 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引导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 搓弄泥巴, 堆砌沙堆, 趴在地上涂画, 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 总是忘我地投入。

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 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 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自由、轻松、愉快地表现出来, 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增强。教师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 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 并通过语言的描述, 让幼儿把通过感知所把握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当幼儿开始用色彩、形状创造想象时, 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 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并加入大脑的想象, 形成全新的形象, 运用艺术语言在画面上或手工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发展, 切忌用成人的模式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 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幼儿人格, 促其全面发展

生活化美术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具有健全的人, 是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生活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

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 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 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予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 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使真、善、美熏陶得以人格化。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 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材料, 激发其表现欲望, 鼓励幼儿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孩子们所作的美术作品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 具有儿童画所特有的魅力。这表明儿童能创造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发展规律, 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 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教师的任务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发展规律, 营造良好的氛围, 给儿童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五、实施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要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 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师生互动示范,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的体验来源于生活体验, 它是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外, 快乐美术兴趣组为个别孩子提供了更优越的创作乐园。当然, 也有面对全体孩子的———快乐生活化美术区域活动, 以此帮助树立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要关注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以往标准教材化、重结果的倾向, 通过充分体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 通过淡化结果, 注重活动过程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关注过程, 就是要关注幼儿的“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和过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过程是怎样的?

3.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加强整合

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 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美术技能与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美术教育内容与各类游戏、主题探索、生活活动等内容的有效整合及幼儿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和整合。

4.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选择

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 是我们课题的一个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 一方面赋予幼儿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另一方面, 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让教师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开发教材。

摘要: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完善幼儿人格, 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文章提出了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Cathy A.Malchiodi著.《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 第1版.

[2]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 第1版.

13.学前班美术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2010年——2011年下学期)王盈盈

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里虽谈不上经验,但也有小小的心得,一下就是我对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政治思想上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学校工作规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认真记笔记。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求自己有一桶水。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我利用空余的时间经常翻阅有关幼教的杂志、书籍,从中了解最新的幼教动态。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美术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美术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美术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处理好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美术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四、一堂好的美术课应具备哪些

我认为:一节好的美术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美术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一节好课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14.学前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拓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小同学们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同学们设计多种活动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分类、数的分解、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内的加减,(20以内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由于对同学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建议重点讲解暂时不将新课)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如认识钟表)、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小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地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来园学习时间及入园前的基础存在差异,孟凡越和常心怡两位小同学的数学基础与张零予相比要强些,所以老师准备对张零予同学在教学进度上稍微放慢一点,以便其能跟上前两位小同学,总之老师因材施教带领同学们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来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四、教学措施

学前班数学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准备让数学知识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条件帮助他们合理的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综合计划

帮助并引导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赵木川小 学

15.幼儿学前数学教学组织形式刍议 篇十五

一、优化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对全班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方法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和组织形式都不是刻板固定的。它不仅仅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简单活动,也就是说,集体教学方式,并不等于语言讲解的直接传授。但目前直接传授还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语活动仍然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幼儿的语言发展还处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水平,其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能力还很差。所以,对幼儿直接传授学习的某些内容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应加以改革和拓宽,为集体教学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在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悟出了一个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但又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要求教师的作用应由直接指导为间接指导,这种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敏锐地感知幼儿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启发他们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集体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的实现,其实质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动性产生了协调作用,而要发挥这一作用,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很有借鉴价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最后撤去支架。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产生出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好奇心浓厚,什么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但由于他们的感性知识有限,有些方面十分幼稚可笑,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幼儿这种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发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动作加以解答。在幼儿班里,常常听到幼儿这么说:“老师是这样说的。”遇到这种情形,我在数学集体教学中,运用了鼓励的办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这样说,你有没有跟老师不同想法?”或再提出另外一些问题,让幼儿在老师说法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新看法。对幼儿有见地的思维和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避免幼儿产生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变化

根据幼儿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全班活动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机会,灵活地运用三种组织形式。所谓灵活,就是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相互结合,可在集体活动中有机结合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小组活动,也含区角活动,或分区、分组活动,它与集中活动相辅助相配。所设置的活动区、组应与集中活动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体教育目的。如计算区、阅读区、科学区等活动都可以与集中教育活动中的计算、语言、常识等学科密切配合。同时,由于活动场地和空间有限,每个活动区都要限制人数,教师应运用小组活动形式,在每个区做些明显标记来限定人数,这样,小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小组活动贵在“巧”字。比如,大班计算科教学中,要求幼儿理解10以内的组成,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口算等,教师要别具匠心,可在计算内投放与计算学科同步的数学卡片、算式卡片等,让各小组幼儿反复练习、复习,巩固计算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小组活动还应鼓励幼儿相互讨论,深入进行探索,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为此,我注意在组织集体活动中,发挥小组活动的教育功能,为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做到一题一议,引导讨论,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探索活动水平,为集体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两者交汇,相得益彰。

16.学前班美术教学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職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4]何雯静.高职(幼专)学前教育职业化培养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例[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10-112.

17.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总结 篇十七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1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2.正确的方法书写1~10的数字

3.教幼儿学习8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8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2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学前班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一个个眼里都充满了求知的渴望。看到这样一群聪明乖巧的孩子们,我们老师用一颗充满母爱的心,去爱护他们,教育他们。为了我们的目标,我制定了一下计划:

一、教学分析

根据我对孩子们简单的测试,我发现我们班有大多数孩子的基础都比较差。虽然说已经进入学前班,但是还有小朋友认不全10以内的数字,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写但不认识。所以根据我班的情况,在我以后这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有针对性的加强基础知识的辅导。

二.教学内容:

1.认识比较高矮,粗细,能够按高矮,粗细给10以内的物体排序。

2.感知几种平面图形的主要特征。

3.了解相邻数的含义。

4.熟练掌握倒数10以内的数。

5.在操作中探索,总结,记录1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

6.认识加减符号及算式,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加减的含义。

7.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组成,[莲山 课~件]运算已有的知识推导总结出某数的组成。

8.学习解答应用题,列出算式,学习分解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

9.认识几种常见的几何体,进一步感知几何体的特征。

10.认识整点与半点,了解一小时与半小时的不同,尝试记录整点和半点。

11.学习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

三.教育目标

我们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期结束是,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看得见的进步,让每一个家长都能肯定我们的工作,满意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了这一个目标,我将一直努力下去。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学习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能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二、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10以内的分成组合》、《比较大小》、《10以内的加减法》、《时间的变换》、《几何图形》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使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比等数学方式学习类包含关系。

2、帮助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成。

3、指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加减法,进一步认识时间,并知道怎么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的变换。

4、让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几何立体图,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6、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全面的图片,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幼儿班的特点,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幼儿对数学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多思考多动脑多操作。

五、活动进度

第一周 1、按群计数

2、序数的运用3、6的分解组合(一)

第二周 1、6的分解组合(二)

2、6的加减(一)

3、6的加减(二)

第三周 1、互换关系

2、复习几何图形

3、类包含关系

第四周 1、7的分解组合(一)

2、7的分解组合(二)

3、7的加减法(一)

第五周 1、7的加减法(二)

2、互补关系

3、活用基数和序数

第六周 1、时间的变换

2、学会看时间(一)

3、学会看时间(二)

第七周 1、学会看时间(三)

2、计算时间(一)

3、计算时间(二)

第八周 1、8的分解组合(一)

2、8的分解组合(二)

3、8的加减法(一)

第九周 1、8的加减法(二)

2、竖式加法(一)

3、竖式加法(二)

第十周 1、竖式减法(一)

2、竖式减法(二)

3、9的分解组合(一)

第十一周 1、9的分解组合(二)

2、9的加减法(一)

3、9的加减法运算(二)

第十二周 1、等量转换

2、认识“<” 和“>”

3、比较大小

第十三周 1、比较的可逆性和相对性

2、比较的传递性3、10的分解组合(一)

第十四周 1、10的分解组合(二)

2、10的加减法(一)

3、10的加减法(二)

第十五周 1、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2、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

3、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二)

第十六周 1、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2、10以内的减法应用题

3、看图编应用题

第十七周 1、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2、哪是它们的家

3、巩固复习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通过幼儿园的教与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认识了 1~6。另外,学生对物体的形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摸索发现中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还发现他们对于动 手操作,自己尝试的活动非常有兴趣和耐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力求新求奇,恰当地融合知识和趣味。

二、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习1~10 的数数、顺数、倒数。

2.正确的方法书写 1~10 的数字

3.教幼儿学习1~10 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 1~10 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三、教学计划月份:

第一周:学习分类 第二周:认识 1 和许多 区别上下、远近比较大小、长短、高矮 区别前后、左右 比较轻重、厚薄、粗细第三周:复习上下、远近、前后、左右 复习轻重、厚薄、粗细 第四周:认识 2 和 3月份:

第一周:认识 4 和 5 认识 4 和 5 1~3 的正确书写 复习大小、长短、高矮 书写 4 和 5 认识三角形和梯形 认识圆形和椭圆形第二周: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第三周:复习三角形和梯形月份:

第一周:填图形 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 图形游戏 图形变换 第二周:认识 6 第三周:认识 9 和 10 第四周:学习1~10 的倒数月份:

第一周:复习1~10 的正确书写 第二周:认识序数 第三周:复习4 以内的加减 第四周:复习自编减法应用题 认识 7 和 8 认识 1~10的数字 各种各样的数字 复习8 以内的数 1~50 的数数 数字的用处 2 的组成和加减 4 的组成和加减 学习1~10 的数数、倒数 复习3的组成和加减 复习4 以内各数的组成 自编加法应用题

学前班数学教学计划5

一、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

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20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数一数,比一比

第二周:1-5的认识

第三周:加减法的认识

第四周: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第五周:1-5的加减法

第六周:认识物体和图形

第七周:分类

第八周:6-10的认识

第九周:6-7的加减法

第十周:8-9的加减法

第十一周:10的加减法

第十二周:1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

第十三周:11-20各数的认识

第十四周:20以内的不进退位加法

第十五周:20以内的不进退位减法

第十六周:20以内的不进退位加减法复习

第十七周:认识钟表

第十八周: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十九周:加减法复习

第二十周:总复习

六、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帮助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上一篇:高一八班第二次月考总结下一篇:创新精神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