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

2024-07-21

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共8篇)(共8篇)

1.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 篇一

如何依靠基层工会 增强工会活力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增强基层工会活力 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调研报告

惠州市总工会根据省总工会《关于开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大调研工作的方案》的要求,及时组成调研组,深入6个县(区)和部分乡镇、企业、行业工会、系统工会等,就如何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问题进行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要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工会自身必须奋发有为和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企业行政对工会工作须大力支持,缺一不可。

一、党委重视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关键

几年来,惠州市各级党委对工会工作高度重视,把新建企业工会工作当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作为固本强基工程列入了各级党委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在2000年以惠州市委办发〔2000〕33号文《批转〈惠州市总工会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工作意见〉的通知》,对积极做好新建企业工会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要求坚持“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党建工建一起抓,共同发展”,促进了新建企业工会工作健康发展。为了狠抓落实,市委书记亲自为一家新建企业南旋毛织厂成立工会揭牌并表示祝贺。市委分管书记与工会同志一道深入乡镇和企业专题调研新建企业工会工作,并加以督促落实。

由于党委的高度重视,工会战线的同志干有目标,干有劲头,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主也非常重视和积极配合,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所以近年来惠州市新建企业工会工作不断上新的台阶。2000年新建企业组建工会1563家,会员90495人,到2003年5992家,会员406122人,增长率分别为283.4%和348.8%。

二、政府(企业行政)大力支持是增强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保障

工会经费是增强工会活力,发挥工会作用的物质基础。工会要保持活力,要发挥作用,就要通过组织职工开展经常性的有益活动和对困难职工实施送温暖及时给予帮扶来体现。这就需要资金作保障,需要政府和企业行政通过根据工会法按时足额拨缴工会经费和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来实现。缺乏工会经费,工会工作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增强活力和发挥作用更无从谈起。反之,有了工会经费保障,工会活动就有声有色,发挥作用就不言而喻了。譬如,惠州麦科特公司(日资)、陈江镇大欣公司(台资)等企业主认识到工会组织的重要性、重视工会工作,工会经费及时拨缴到位并形成制度作保障。这些企业的工会干部觉得工会工作好做多了,他们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文化活动,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从而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投入企业建设,企业效益日益提高。同时,他们及时向业主反映并解决职工的呼声和要求,得到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三、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根本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社会职能。切实履行好此四项职能是工会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根本动力。基层工会履行好四项职能的经验和做法是:通过维护职能,既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让职工群众满意,又要顾全大局维护好企业的整体利益,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投身于企业经济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让企业主满意,从而创造企业主与职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建设职能,不断吸引和组织职工群众加入工会组织,不断壮大会员队伍,为企业经济建设提供人才、补充实力;通过参与职能,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动员职工群众提合理化建议等职工参政议政的民主渠道,群策群力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通过教育职能,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组织职工进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推动企业发展不断上新的台阶。

四、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有效载体

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是各级工会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也是工会工作虚工务实,软工硬作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实现工会组织有为有位有效途径。

组织职工群众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能够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增强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主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不断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企业的发展。譬如,惠州肯通公司大力支持工会工作,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灯光球场、乒乓球室、桌球室、理发室、卡拉OK厅、阅览室等文娱体育活动设施及场所,满足了职工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还建起了医疗所、工会福利餐厅和福利小店,大大方便了职工群众。从而呈现了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企业效益逐年递增的良好局面。惠阳县港泰厂在未成立厂工会前,职工闹事经常到县委县政府上访。由于业余时间没事做,有的职工就到临近村庄和街上去偷东摸西,有的职工参与赌博等经常发生违规行为。厂工会成立以后,在厂工会的作用下,职工有事找工会说,工会成了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重要组织,在工会的努力下,争取厂行政支持办起了文娱体育活动场所,充实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职工中再未出现违规行为了。

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双益”活动。近年来,惠州市各级工会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多作贡献。以2001年为例,全市共有85.6%的企业和85%的职工参与了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658项,实现价值2.68亿元。

通过“建家”活动,把基层工会建设成温暖的职工之家。职工群众和企业主是这个“家”的主要成员,所以,要建设温暖的职工之家,就要开展以“双爱双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建家活动。惠州市总工会从1995年开始,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会中开展了以“双爱双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建家活动以来,已初步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这一活动,推动了工会法、劳动法在外资企业中的贯彻实施,激励了职工爱岗敬业、努力完成企业各项生产任务的劳动热情,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外资企业工会的组织建设,依法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送温暖活动和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活动,是救急行动,也是在实施“民心工程”。各级工会通过送温暖和帮扶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及时送到困难职工当中,既对困难职工进行紧急救助,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又加强了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维护了社会稳定。真正起到了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劳模是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搞好各级劳模的评选和推荐活动,做好劳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力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劳模、爱护劳模、崇高劳模、争当劳模、赶超劳模的良好风尚,用劳模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这是各级工会贡献社会的一项很好举措。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开展评选、推荐和树立厂级劳模、县(区)级劳模、市级及其以上劳模等活动,学劳模、做先进,蔚然成风。同时,关心劳模、爱护劳模、落实劳模待遇,建立困难劳模帮扶机制(新老劳模“结对帮扶”),为劳模排忧解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五、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根本保证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要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其决定的因素在于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这也是解决工会有为有位问题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工会干部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工会主要负责人素质的高低,对工会的影响很大。例如,惠城区陈江镇某企业换了工会主席以后,工会的地位作用,企业主对工会支持的力度和职工满意程度就大不一样了。职工群众认为工会工作今不如昔日了,要求原工会主席再出任。工会干部队伍素质问题关系到:能否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能否组织职工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凝聚人心,壮大队伍,发展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能否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问题;能否加强协调与沟通,积极争取党的领导和重视,政府(行政)的大力支持、职工群众的拥护、促进工运事业蓬勃发展的问题。目前,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素质不尽如意,存在着有的综合素质偏低、有的对工会事业认识不到位、缺乏热心、甚至有的把工会工作岗位当做安置富余人员或干部休歇养老的岗位对待和安排,这样安排的工会干部无所作为、得过且过、惟命是从、敷衍了事。所以提高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素质,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要强化三个意识: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理想信念,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开展工作;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淡薄名利,乐于奋献;要强化群众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置身于群众,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安危和冷暖,敢干为职工群众说实话办实事,全心全意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二要做好“五加强五提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加强政策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规水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平时学习,提高时事水平。

三要增强五种能力:增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改进工作方法的能力;增强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协调沟通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

六、充实乡镇(社区)工会干部队伍、加强乡镇(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客观需要

从发展状况看,大量的企业都建在乡(镇)辖区内,大量的职工也就集中在乡(镇)的管辖内,也就是说,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的队伍大量分布在基层乡(镇)。例如,惠城区陈江镇就有270多家企业,职工8万多人。江泽民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搞好乡(镇)工会工作,把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各乡(镇)的工会工作状况等等不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其中最普通最关键的问题是工会干部配备不够的问题。有只有一名专职或兼职工会干部的、有一名专职几名兼职的,工会干部配备不力影响了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象惠阳区秋长镇有116家企业,16580名职工,镇工会只配备了一名专职干部,到目前为止建会企业只有19家,会员6000人。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乡镇,乡镇党委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宁可在其方面工作打紧点,也挤出编制充实工会干部队伍。例如,惠阳县淡水镇就配备了7名专职工会干部,惠城区陈江镇配备了4名专职工会干部。这些乡镇的工会工作固然就搞得很好,同时也发挥了维护一方社会稳定、团结动员职工群众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作用。但这佯的乡镇毕竟为数不多。从工会干部待遇情况看,有由乡镇党委或政府副职兼任工会主席的,有由一般干部任工会主席享受同级乡镇副职待遇的,也有只享受一般干部待遇的等。

分析上述种种情况,无论做得好坏都存在随意性、主观性和各吹各打,自行其是,缺乏统一性和规范化。并且乡镇工会干部配备不力已成为基层工会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瓶颈”,县乡镇党委政府应该把充实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列入当务之急的工作,摆到议事日程,无论编制和待遇都给予明确解决,并且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其实,一个乡镇抽出几个人员,给予一定的待遇去抓工会工作,完成几百家企业,数以万计职工的组织、动员和稳定工作,无论从政治意义讲,还是从经济效益讲都何乐而不为呢?

七、发挥乡镇(社区)工会联合会职能作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有力保证

从陈江镇、淡水镇等乡镇的工会联合会的工作情况看,充分发挥乡镇(社区)工会联合会职能作用,其优势和作用在于如下几方面:

1、便于夯实基础,发挥潜力,及时按质按量做好新企业建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工会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而各级工会组织都处于编制紧,人手少的状况,许多时候都处于应急工作状态。所以仅靠县区工会组织去做大量地散布在基层的新企业的工会组建和规范工作,从客观看显得力所不能及或鞭长莫及,至少不能及时按质按量完成新企建会任务。建立乡镇(社区)工会联合会,充分发挥其所承担的工会机关的某些职能和基层工会的职能作用,弥补了县区工会人少事多,鞭长莫及的不足,并且有利于沟通上级工会同分布在乡镇(社区)的基层工会的联系,有利于理顺基层工会的组织领导关系。因此,建立完善乡镇(社区)工会联合会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适应新建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健全完善工会领导体制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工会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加快新建企业工会组建步伐、做好新企业工会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2、便于变被动为主动的工作局面,大大提高新企建会工作效率。大量的新建企业归辖于乡镇(社区)管理,县区工会在乡镇(社区)辖区内的新建企业中建工会,还要通过求得乡镇(社区)党委的理解和支持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工作繁琐低效。建立乡镇(社区)工会联合工会,把乡镇(街道)工会工作纳入乡镇(社区)党委的议事日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的工作局面,将会大大提高乡镇(社区)辖区内的新企建会工作效率。同时便于乡镇(社区)工会及其基层工会围绕乡镇(社区)中心开展好工作。

3、便于不断发展规范新企业工会工作。乡镇(社区)工会联合会的各委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工作上具有群策群力的优势。他们熟知辖区内新企业的情况,便于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有效开展好新企建会工作,而且便于日后更进一步规范工会工作,不断推进工会工作上新台阶。

总之,通过工会工作内因和外因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经过各种工作途径,努力使工会工作做到“三满意”:即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职工说实话、办实事,让职工群众满意;顾全大局,维护好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让政府和企业行政满意;把广大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带领职工群众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真正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让党(委)满意和放心。这是我们工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工会组织强大活力和巨大作用之所在。

2.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 篇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 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 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 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 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 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 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 注入了强劲动力, 增添了应对底气, 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 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 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 遵循发展规律, 增强忧患意识,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 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 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 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 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 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 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 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 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 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规范进出口秩序, 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 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 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 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 落实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 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 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 (市) 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 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 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 (质) 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 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 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 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 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

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启动金农工程二期, 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 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严格征地程序, 约束征地行为, 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加强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 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 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4.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5.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 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 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 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 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 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 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 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 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 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6.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 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 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 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 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优化项目结构, 创新管理方式, 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 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 严格规划管理, 合理控制建设强度, 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 启动专项工程,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改善办学条件, 配强师资力量,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 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增加湿地保护投入, 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 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 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 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以县 (市、区) 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 丰富公开内容, 规范公开程序, 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 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 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党和政府主导, 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 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强农村信访工作, 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 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 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 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 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监督检查, 实施绩效评价, 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 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3.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力 篇三

一、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营造一种与之相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融入其中

1、立足课本,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教师吃透教材及大纲为前提,以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提出问题,巧设悬念。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要富有针对性、挑战性,能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2、从社会的热点、焦点创设情境。教学前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3、利用感官,形象化地导入,创设情境。具体有:(1)由图片导入。(2)由音响导入。(3)由实物导入。(4)由多媒体导入。

二、质疑讨论。由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

1、自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我质疑、解疑。通过查字典、翻资料,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2、同桌互议。同桌之间,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共同答案。

3、小组讨论解疑。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预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多少,确定小组人数。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

三、点拨补充。教师可根据“质疑讨论”情况,稍加点拨,适当补充一点学生没有想到的,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示范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以致终生受用。

2、重点性。学生易糊涂和困难的地方各不相同,但教师如果抓住了大纲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来对学生进行点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归纳性。在学生对当堂课的各个知识点已经掌握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总结概括、深化知识、形成网络,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归纳总结既要紧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又要坚持面向大多数学生。

四、巩固练习。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

1、当堂反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当堂完成作业本中的几个题目,也可以用讲议形式完成课文中几个探究练习。采用当堂抽查和课后面批、详批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以矫正和补救学习中的偏失。

2、单元练习。每完成一个单元,指导学生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该单元的知识逻辑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3、随机互测。课后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互测题和单元复习题,通过互测,学生一方面搞清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自学自练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拓展延伸。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适度开阔学生的眼界,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完成与课文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触类旁通,以后再碰到同类题目,就能迎刃而解。

2、由实践知识解决课本问题。通过实践,掌握实践知识,更好的来理解课文知识。

3、由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学了课文以后要放到实践中去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4.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 篇四

丰台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自2009年5月成立以来,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不断增强创造力和战斗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强健队伍建设为工作全面开展奠基

(一)坚持正常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党支部始终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认真收集党内外群众意见,会议主题突出,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积极主动地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务求达到理想效果。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开展党员挂牌上岗和“五好”党员星级评选活动,引导号召党员吃苦在前,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奉献在先,遇到困难不回避,以身作则、开拓进取,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了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强化党员教育,扎实推进学术型党支部建设。

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支部依靠党员领导干部引领推动学习活动,并搭建业务交流平台,开展业务学习,拓展业务培训,提高党支部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学习出执行力,引导党员职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服务宗旨,1

立足岗位提高服务水平,恪尽职守,形成创先争优“加速度。

(四)积极稳妥作好发展工作,创新党建工作

依据坚持标准慎重发展的原则对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全面考察。为了保证发展质量在发展前专门召开党员大会,听取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在党员中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发展质量。党支部已确定陈黎、刘迎春、甄红三名同志为发展对象,切实保证新党员的质量,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中心现有职工69人,党员20名,党员占总人数的29%。

二、围绕中心、积极探索,深化基层党建方式和途径

(一)开创党小组工作新特色,夯实支部建设基础。党支部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发挥党小组在党支部建设中的作用,调整党小组,让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党员担任党小组长,放手让他们组织党员学习,定期开展小组活动,接受党员汇报,督促党员执行党的决议,教育培养党的发展对象,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接受锻炼。

(二)求真务实,开辟支部建设新途径。

支部要求每个党员在工作服上佩戴中共党徽,“亮身份、比贡献”,并依据中心要求,结合实际,安排党员活动,开展了以干部争当模范、党员争当骨干的“双争”活动,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严格自律、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三)文化建设造氛围,开拓支部工作新方式

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观看《建国大业》、《纪念白求恩》影片,开展党团“共庆元宵佳节”活动,积极组织外出考察活动等多样性的党员活动,激发党员立足本职、敬业创绩的工作热情。促进交流与合作,强调了集体观念、大局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党政工齐抓共管,中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党员先锋作模范

党支部各个党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稳定有序,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强中心凝聚力,党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工作能力得到了加强,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二)找准工作载体、确保稳定大局

党支部始终坚持以服务中心发展为重点,认真做好引导、监督工作,做到了参与监督要到位,但不错位,使中心拥有了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行风建设,扎实推进创建步伐,营造和谐、文明氛围,促进了中心又好又快发展。党支部将党组织会议和行政例会的召开时间有机结合,既严格了党内组织生活,实现了党务、行政工作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

(三)党支部突破常规,积极拓宽工作领域,全力保证中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做到了临床满意、病人认可、组织放心。

1、党支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抓服务、创品牌。

2、着力营造中心文化,发挥团队优势,开展“献良策”活动,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剖,找出问题根本、提出整改措施,完善中心各项工作。

3、爱心献真情,支部积极慰问患病职工及家属、主动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体现组织关心及温暖。

五、工作中的创新和突破

(一)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

党支部将党建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既严格了党内组织生活,又促进了公司的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党务、行政工作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做好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巩固和转化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党员队伍建设中,通过吸收新鲜血液,强化理论学习,党员“亮身份,比贡献”,接受群众监督等手段,提升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三)创新党支部活动形式 增强党建工作活力

1、开展“手拉手,健康社区行”活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为满足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拓展服务外延,扩大中心影响,中心各党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包干分片,定期与管片内的居委会联合共同开展“手拉手,健康社区行”活动,以健康教育课堂、健康咨询、义诊等多种形式把健康服务及时送到社区、送到居民手中。

2、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服务社会公益事业

支部通过搭建志愿者服务工作平台,组织广大青年团员积极参与完成“60岁以上无保障老人体检”“脑卒中筛查”“北京市户籍肿瘤患者生存状况调查”“家庭医生式服务”等工作,在各项检查中得到好评。

3、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开辟网上党建,不断丰富支部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发挥党建宣传主阵地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利用网

络在信息传播中的时效优势,及时发布即时新闻,转载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系统内外发生的正反典型、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等文献资料,在网上形成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广大党员及群众以最快速度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既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思想理论教育的新平台,又解放了干部的学习时间、空间,破解工学矛盾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工作打造了新载体。

广大党员及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务工作的原动力,今后,党支部将再接再厉、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为中心的发展贡献力量!

5.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 篇五

(一)党建有效带动,组织建设不断创新从区的层面来看,团区委紧紧借助党组织的力量不断推进该领域的工作。2005年11月,区委组织部和团区委联合召开“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推进会,对进一步加强在“两新”组织中“党建带团建”提出具体要求。在乡镇层面,“两新”组织团建紧随党建模式,特别是在组织设置上,“两新”党组织和团组织保持了较好的统一,如在金山第二工业区、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分区设置了党总支和团总支,对园区内企业的党团组织实行统一管理。在村级层面,对在村区域内的“两新”组织,由村团组织进行有效覆盖,既解决了“两新”组织的覆盖面问题,而且又突破了农村团建“无工作对象”的瓶颈。此外,在“两新”组织的活动组织上,党群组织往往实行“捆绑式”活动方式,即一个大型活动由党委牵头,由工会、共青团、妇联一起承办,共青团和团员青年在活动中往往成为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上下组织联动,组织活动朝气蓬勃“两新”团组织在成立之初,往往因为没有工作基础以及团支部书记工作经验欠缺,较难形成系统的工作思路和开展有效的活动。团区委针对这一情况,从面上加强指导,通过创建“金山区‘两新’组织团建示范点”和利用全区性专门针对“两新”组织的大型活动,形成该类团组织朝气蓬勃的活动氛围。如2006年团区委组织开展金山区“两新”组织青年足球赛,2007年又组织开展金山区“两新”组织三人制篮球赛等,吸引共50个“两新”组织团支部参与,近12000人参与了比赛。团区委还通过开展“两新”组织团建月、“经典走近外来务工青年”——露天电影巡映活动、来金务工青年看金山、来金青年才艺大赛、金山印象征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参与到共青团的活动中,促进了最基层团支部“动起来”。

(三)团员青年互动,团内民主有效扩大调查发现,团员一方面有关注国家大事和企业发展大局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对参与团内民主不积极。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团组织在提供团员参与民主的渠道上存在不通畅的问题,也就是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互动性较差,往往是团组织拿主意,团员青年被动地参加团组织的活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于2006年11月在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团委率先开展了“两新”团组织书记的直选活动,共吸引12名团员青年参与竞选,直选大会团员出席率高达98%。2007年上海亚龙工业集团团支部也举行团支部的直选,同样在企业中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氛围。我们还发现,团员参与直选,与他们平等享有机会是分不开的,调查显示,有83%的团员青年认为如果再有直选的机会,他们会报名参与。

(四)青年社团促动,活力表现方式丰富随着近年来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发展,我区“两新”组织的青年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壮大,从而使团组织的活力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多样化。调查显示,目前我区共有“两新”青年社团48家,其中,有21家是在没有团组织的企业中建立的。上海方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团支部成立的“诗社”,将一群在诗歌创作方面志同道合的团员青年凝聚在一起,“诗社”定期出版刊物,并不断吸引新的成员加入。又如华峰集团团委成立篮球爱好者、日语兴趣小组等青年社团,吸引企业内团员青年参与社团活动率达到85 %以上,一些青年同时参与了多个社团的活动。这种业余的青年社团活动常常表现出比团组织更强的吸引力。

(五)企业文化牵动,活力的持久力加强团组织在推进活力建设的过程中,将共青团的活动主动融入企业文化,使团的活动目的和企业的需求在企业理念上达成了共识,使团的活力持久性得到保证。上海霍费贝特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团支部针对青年员在精神上缺乏依托,“打工”、“雇工”观念较重,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等现象,在青年员工的培训中不但重视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注重培养其对本职岗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缩短从“打工仔”到“企业人”的过渡,使共青团在企业中可以成为管理者与青年员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沟通思想、调节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

四、“两新”团组织活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新”组织业主对团组织重视不够“两新”组织大都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其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占领市场,如何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些业主认为建立团组织的条件还不成熟,还没有把建团工作摆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上来。因此组建团组织和开展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业主的认同。同时绝大多数团组织负责人和团员不能进人领导层,对重大事项无从知晓,也无权过问,而业主只希望组织员工好好工作,不希望以组织名义提出意见建议,更不希望对其进行监督,从而制约了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团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繁重的生产任务影响了团组织活力的增强金山区的“两新”组织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常加班加点。如在金山区实力较强的服装生产企业,青年工人经常是三班倒,团员青年一个月休息时间一般在2-3天,一旦空下来,“最想要的就是一个好好休息的周日”。因此,企业繁重的生产任务对共青团活力的发挥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显示,有77%的团员反映团组织一年开展的活动为5次以下,只有6%的团员反映他们所在的团组织一年开展的活动在10次以上。

(三)“两新”组织团员的团员意识谈薄在“两新”组织工作的团员青年中,大部分是进城务工青年,他们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后也就离开了团组织,对团组织逐渐失去了归属感。而且就业后,由于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兼顾其他事情。离开学校时间越长,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就越淡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21%的团员“不愿意”或“看情况而定”来承认自己的团员身份。

(四)共青团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上存在不足调查显示,当问及对共青团活动的看法时,有40%的人认为“活动参与面太窄”,21%的人认为“活动数量不够多”,只有33%的人认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一些团组织设计的活力限于政治理论学习,对青年的需求了解不够或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去开展一些费用较高但受青年欢迎的活动。

五、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创新型的活力组织体系以建设“同心多层”的共青团组织体系为目标,构建创新型的“两新”团组织的活力体系。一是建立社区团委,将区域内的“两新”组织纳入社区团委的管理,使流动团员有一个“青年之家”,借助社区这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不断发挥共青团的活力。具体在金山,可以进一步探索在村、居委会等设立团的总支或团委,改变传统的社区居委会、村只设置支部的惯例。二是大力推进“两新”组织的青年社团建设。要把青年社团建设作为激发青年参与活力的重要手段,使青年社团成为青年发挥活力的载体。三是进一步推进“两新”组织团支部书记的直选,让最广大的团员共同参与,让最有热情、最有公认度的团员成为团支部书记和委员,使团支部书记和委员成为团员向往的锻炼岗位,激发团员参与的热情。

(二)开展多载体的青年活动“两新”组织团员青年有工作任务重、业余时间少、人际交往面窄等特点,但同时又有强烈的融入当地生活、表现自我、广交朋友的愿望。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活动类型比较适合“两新”组织的青年参与。一是大众型、参与面广的活动。如卡拉OK大赛、露天电影、篮球赛等。二是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活动。如在节假日开展“来金务工青年看金山”活动、流动团员城市寻访活动等。三是扩大人际交往的活动。如在“两新”组织团支部之间开展联谊、“以球会友”、“美好情缘”等活动。

(三)提供高效能的多样服务要针对“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的工作和学习需求,提供“实用”、“便捷”和“优惠”的服务。一是针对团员青年学习需求,开设专门面向“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的学历提升培训班。学历培训可依托政府劳动部门的培训资源,选择适当的专门科目,实行政府、企业和团员青年各负担一部分经费的做法,由团组织推荐入学,满足青年提升学历的愿望。二是提供提高工作技能的培训,引入社会资源,借鉴国有企业中青年工人的培训方式,大力开展“导师带徒”、“大练兵”、“职业生涯导航”等活动,使他们的“生存本领”得到有效提高。三是切实维护青年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与业主不断地沟通和协商,帮助企业做好利益的合理分配,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年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资源支持的活力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两新”团组织活力运行机制。一是完善“党建带团建”的保障机制,要依托党建,实现“捆绑式”带动,即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建设,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二是建立向“两新”团组织资源倾斜的工作机制。可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管理”为载体,纳入政府工作事务,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建立“两新”团组织团费全额回拨机制,把“两新”团组织的团费全部用于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上;活动资源向“两新”组织倾斜,将文化、科技、卫生的资源优先提供给“两新”团组织。

6.关于增强企业工会活力,发挥 篇六

企业工会作用的研究

加强企业工会活力,充分发挥作用,是加强企业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企业工会能否有效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不仅关系到工会组织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工会能否在服务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发挥优势、体现作用,只有坚持把增强企业工会活力作为工会工作的基础来抓,不断提高企业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基本职责,更好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一是要围绕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创新发挥企业工会作用,最重要、最紧迫、最关键任务是解放思想,面对工会工作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努力以开阔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新措施,才能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工会工作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当前,解放思想推动企业工会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努力以新的思路、新举措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就是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以更加奋发又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企业工会的创新做法,善于吸纳社会各方面对

工会的有益经验和意见建议,努力以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放的观念、更加务实的精神,不断推动工会工作向更加深层次、更高领域迈进。

二是要围绕促进企业发展发挥作用。

企业工会要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效益”的工作原则,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发展模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原则。牢固树立以发展保权益的观念,把服务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企业大发展、工会增活力、职工得实惠、各方共和谐的生动局面。

三是要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作用。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贯穿于企业工会工作的一条主线,企业工会重点要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好企业工会的作用,在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逐步完善目标考核体现,建立活动的常效机制,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成效,并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创建和谐企业活动和建设“职工之家”和“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引导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关心和支持企业发展,激励经营者关爱职工、尊重职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蠃。

四是要围绕维护职工权益发挥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主动依靠科学维权,企业工会应认真履行维护职责,理直气壮地为职工说话办事,真正做到四个到:一把心想到,二把话说到,三把力尽到,四把事做到。真正成为工会贴心、职工诚信、人民高兴、让党放心。把非公企业作为维权重点领域,把下岗、失业等困难人员作为维权重点对象,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作为维权的重要内容,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协商、女职工特殊利益保护和厂务公开、职代会作为维权的重要手段,使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工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职工中树立正气、弘扬精神、围绕中心工作,搞好各级劳模的评选和推荐活动,做好劳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力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劳模、爱护劳模、崇高劳模、争当劳模、赶超劳模的良好风尚,用劳模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这是各级工会贡献社会的一项很好举措。

职工的心是企业的“根”,对此,企业工会平时要主动了解职工的所想所思,切实以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厂务公开为抓手,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平台,以开展群众性生产活动为载体,一是要加强劳动法规的监督力度,在劳动安全、劳动保护、劳动环境改善等方面不断创新维权内容;二是要督促和协助企业行政完善各种制度,在维权机制上不断创新维权内容;三是要切实做好劳动关系双方的“老娘舅”,督促双方履行合同不断创新维权内容;四是要加强劳动协调组织建设,在做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上不断创新维权内容。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凡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措施、方案、工资分配、生活福利、劳动保障等等,都必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以保证企业职工依法行使参与、知情、监督等民主权利,从而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五是围绕帮扶解困发挥作用。

困难职工群体曾为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会组织要当好他们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主动向企业主反映他们的要求,协助行政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针对企业困难职工现状分析看,目前呈现两大特点,在致贫原因上,因病致贫为多数,在解困能力上,自我解困能力有所减弱,因此,要建立帮困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确保内容准确,情况清楚;二是要用好送温暖资金,加大基金筹措力度,实现滚动发展,为困难职工构筑一道抵御风险的重要屏障;三是三项制度,继续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制度,继续实施对特困职工的补助制度,继续发动企业职工人人捐献帮扶制度;四是深化一项活动,不断深化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做到节日慰问和平时慰问相结合,动员各方面力量把帮困送温暖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六是要围绕实现劳动竞赛的新发展发挥作用。

企业工会要努力推动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贯彻落实,积极实施职工的素质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大力开展对职工法制、道德、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

积极开展企业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努力实现企业增效与职工增收双蠃的目标,只有把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实际证明,坚持企业和职工双蠃的目标,实现企业和职工利益平衡,使职工增强参与的直接能力,使企业收获职工的凝聚力和贡献力,有利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7.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 篇七

一、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实政治课堂

在讲解“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时, 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笔者引入了数学学科上的提取公因式 (如ABC、ABD、ABE、ABF……与AB的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普遍性应该寓于特殊性之中。也可以引用英语学科的知识。如在讲解“事物的总体数量未变, 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也能引起质变”这个知识点时, 笔者利用DOG (狗) 和GOD (上帝) 两个单词来解释, 既顺利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课堂变得活跃。在文化生活的学习中, 笔者针对学习任务和学习实际, 每节课前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古语或名言警句。比如在新授课时, 笔者会写“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需要课前检测时, 笔者会写“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上复习课时, 笔者会写“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焉”。既让学生感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让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二、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思想或作品

在学习经济生活过程中, 可以和学生讲讲郎咸平、厉以宁;在学习政治生活过程中, 可以和学生聊聊一些政治家的生平与事迹;在学习文化生活过程中, 和学生谈谈普希金、贝多芬、凡·高;在学习生活和哲学过程中, 可以和学生说说苏格拉底、赫拉克利特。时下的学生生活, 机械、单调、平庸、乏味, 学生在题海里挣扎, 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试想, 时下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德彪西、柴可夫斯基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有多少时间沉醉于张大千、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 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 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可以这样说, 教育一旦丧失人生的幸福, 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 甚至可能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

三、借鉴一些富有时代感、感染力的新鲜素材为思想政治课增加色彩

文化需要注入时代精神, 这样才能充满活力, 日益丰富。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所以要抛弃就书讲书的陈旧观念, 运用身边正在发生的体现变化发展的新鲜事例充实课堂教学, 增加教学的厚度和宽度。比如, 在讲授民主决策的方式时, 可以就身边发生的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事实进行问题设计,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有关决策部门。又如, 在讲解单一制和联邦制的特征时, 针对联邦制在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能借用生活中肯德基等“加盟店”的现象, 就会很直白和形象, 这样既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相关生活实践中。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 提高了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素养。

四、借用身边的素材, 注意学生的生活和感受,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说服力

政治课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否则就变成了夸夸其谈, 缺乏可行性和可信度, 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 笔者在讲授“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一框题时, 针对“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令人可喜变化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一重点内容, 列举了学生常见的杂志, 包括《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爱格》《微言情》《花火》等, 让学生作出判断, 引导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应该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 才能使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入耳、入心。黄炎培认为, 今一切事业, 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 须从事实上研究。让事实说话, 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8.关于如何增强农村团支部的活力的调研 篇八

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焦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同时,在农村培养造就一批信念坚定、思想开放、作风过硬、本领突出的接班人,也是衡量我们党的事业在广大农村是否兴旺发达,人心所向的重要标志。

一、牛场三队农民青年入党的现状

牛场三队位于巩留县城东北侧,距县城6公里,全村共80户,1267人,耕地面积55000亩,党员11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1人,全部为 36—54岁高中学历,其中,1人担任村支部,1人担任队长,1人担任妇女主任,近三年来没有吸收新的党员。

二、影响农民青年向党靠拢的原因

影响农民青年入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青年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忽视对青年的培养。不能正确地处理培养青年和脱贫致富的关系,在工作中对后者倾注大量的精力,而对前者却无从下手。出现一软一硬的局面,没有为本村农

民青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在村支部工作记录中,没有出现青年学习会议和骨干培训会议的记载,对培训工作,只是按照镇党委每年培训的计划指标,临时派几个人去参加培训,没有认真地对本村的农民青年进行摸底、引导。从而使得不少农民青年政治上无热情,而拜金利已主义却十分严重。有一些原本要求上进的青年,也因不被重视而随大流。

2、对青年的入党标准拿不准。他们认为现在的农民青年不听话、不安分、不成熟,不听话就是爱与村领导争辩是非,不给领导面子,不能委曲求全去做工作。不安分就是不按传统的方式去做事做人,好高骛远,总想离开家乡外出学技术、见世面。不成熟的表现就是思想太活跃,办事不去思前想后,总让人耽忧后怕。总之一句话现在的青年不好管、有个性,这是一种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的相互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使双方都感到失望,相互无法理解,没有共同志向,使代沟越拉越大,越拉越长。

3、个别农民党员在形象上的误导影响了农民青年的上进心。近年来,农村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村干部,不注意对政策和党章的学习,放松自己的世界观改造,谈化和忘记了党的权利和义务,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形象误导,农民青年是从身边的党员和村干部的身上去认识党的,如果自己身边的党员,干部思想不端正、言行不

一致,办事还不如群众公道正派,那他们对党组织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就不愿加入这一先进组织。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造成了农民青年对公益事业,对建设家乡、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失去应有的政治热情。

三、发展农民青年入党的对策

一、将发展优秀青年入党作为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党员加入党内,这是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但是党员的数量与质量并不完全是对等的。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党员入口关在一些地方没有把好,再加上党员教育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问题:党员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老党员较多;党员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掌握新知识不够,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下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大力吸纳优秀青年入党,不及时更新思想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就会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诸多矛盾和困难,也势必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针对这一症结,要将大力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作为提升农村党员队伍活力的根本切入点,出台了相关文件,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举措,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在农村青年中多渠道选优育优。发展农村党员首先要从入党申请人队伍这一源头抓起,要把农村的各路人才、各路精英都抓在手上。首先是毕业回乡的学生,包括高中生、职校生、大学生等,他们有文化、有热情,思想单纯、可塑性强,要及早、趁热把他们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交任务、压担子,这些青年是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也是农村的未来;其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协会组织负责人,企业主、经纪人、致富能手等,他们头脑灵活,“双带”能力强,对农村发展影响较大,这些人中愿意入党、符合条件的也要发展;第三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群众威信较高、协调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要引导入党,为全面掌握农村人才情况,乡村党组织建立了农村人才库,通过自荐、党员群众公推、党支部筛选等方式,将上述农村各类人才优先吸收入库。

三、确保农村青年新党员质量。坚持用制度创新来保证发展党员质量,不断改善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破解党员发展难题。一是抓民主。发展党员要从民主抓起,相信党员、相信群众,依靠党员、依靠群众,靠厚道吸引人们入党,壮大我们的队伍。大力推行发展党员“四票制”,即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发展对象人选,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四个环节上实行票决,并配套实行公示制。对申请入党的农村人才,由党员、群众以投票的方式差额确定出入党

积极分子人选,再召开支委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将票决的切入点放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人选这一最初环节上,并在党员发展的关键环节全部实行票决,真正实现了发展谁入党广大党员群众说了算,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二是抓责任。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的领导责任和组织委员、组织员、入党介绍人的直接责任,并加以细化分解。对没有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发展对象真实情况的、不按发展党员制度要求和程序规定进行的、不按时召开党委会研究审批的,分别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牛场三队“三民”工作组

上一篇:党政办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看联欢晚会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