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精选10篇)
1.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一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材分析
《美好生活的向导》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1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理解:(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运用: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的哲学思想,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哲学还没有树立用哲学的思维认识问题,所以教师要对课堂上的举的生活中的现象及时从哲学的角度概括。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具体内容,初步概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按座位分为五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哲学的初步概念,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以上的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教师点评:(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包含的哲学道理,体会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思考追问1: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包含哲理的例子?(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并及时总结事例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通过大家举的生活中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意图:深化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认识。思考追问2: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总结回答问题。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设计意图:探究哲学的来源。
教师讲授: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中,也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结论:(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板书)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古老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如“我是谁?”“世界是怎么来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是因为有我才有了世界,还是因为有了世界才有了我?”“世界和我相比哪个更‘厉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结论:(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板书)
思考追问3:哲学产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感知哲学的作用
探究二:阅读课本5—6页的材料,思考问题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实际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哲学的作用 教师总结:探究提示:
(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论: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板书)
教师讲解: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思考追问4:“斗转星移,春秋变换,我们仰望苍穹:时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生?西天可有天堂?世间可有鬼神?人类可有灵魂? 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圣经》上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
马克思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到底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播放多媒体)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板书)
设计意图:深化认识哲学的作用
思考追问5:“战争、瘟疫、贫困 „„世事纷纭,岁月沧桑,我们审视社会:人的本质是恶还是善?世间有光明也有黑暗假丑恶是什么?真善美在哪里?社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人和人应该怎样相处?人类的前途在哪里?
老子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韩非子说:应该严刑峻法,让人有所惧;儒家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西方存在主义: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马克思:社会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物质
问题:你认为人类发展的前途是什么,谁教给我人认识世界?”(播放多媒体)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深化认识哲学的作用
思考追问6:“吸毒、自杀、„„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们考问人生: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死去?快乐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生有何价值?生命有何意义?
老子:道法自然,从容面对人生;
佛家:一切都是空,幸福在天堂;
叔本华: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马克思: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
问题:我们如何对待人生,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播放多媒体)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总结: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板书)
课堂小结:哲学并不是相遇人类而存在的它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其来就是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但是我们并没有总结哲学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3)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4)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5)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二
一、【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那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2)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1)第一幅画是指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例如,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区别。(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关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有那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课堂探究:(1)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2)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探究提示:(1)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迭,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来说,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敬、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沙瓦迪卡”(泰语“您好”)。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2)朝鲜族历来重视礼节,以敬老爱幼为风尚。社会交往中对长辈必用敬语,平辈初次见面,也互致问候。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为先,晚辈不与长辈同桌而饮,不并肩而行。尊敬师长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尊贵宾客。新疆少数民族有尊老爱幼的礼节。少数民族特别尊重长辈,在家里或毡房里做客,要让长辈和贵宾坐在首席,不可越位乱坐。随身带些糖果,分给主人家的小孩,主人会很满意的。
衣着:少数民族很注重衣着,男子讲究戴帽子,不管天气多热,他们不会穿着背心、裤衩上街或做客。我们到少数民族家做客,也要注意衣着整洁。
饮食:在城市里做客,比较容易讲究礼貌,在毡房里做客就有点特殊了。没有凳子,只能在毡子上席地而坐,这就要盘腿,不能把脚对着别人。没有餐桌,铺在地上的餐布就代表桌子,不可以从上面跨越。大块的饼子、大块的熟肉,要用刀子切成小块,不可整块用嘴啃。◇课堂练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A.文化创造
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 D.社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项符合题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课堂探究: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的 ◇探究提示:启示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
◇课堂练习:
1.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说明了()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答案:C 解析:通过题意可以看出,封建伦理制度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A、B、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该选C。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C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析:②说法不够恰当,风俗习惯、文化程度本身属于文化,④不符合题意,用排除法排除A、B、D项,答案应选C。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课堂探究:(1)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
◇探究提示:(1)游览泰山是一种文化体验。泰山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历史蕴涵深远的五岳名山之一,有丰富的崖刻、寺庙、古迹文物、诗人墨客遗迹、历史名人趣事等。游览泰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
(2)结合阅读的一本好书、观赏的一场好电影、参加的一次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等,谈谈对自己有那些影响,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影响。◇课堂练习: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不够确切,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应该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含④的用排除法排除,答案选A。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1.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足深远而持久的。例如,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探究:(1)你能补充一两个定居海外的华裔在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表现出受我们民族文化影响的事例吗?(2)能否谈谈你阅读这段话时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探究提示:(1)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了解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海外华侨的生活方式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
(2)通过阅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人心动的情感、远大的理想、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一段丰富的用心
爱心
专心
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深刻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课堂练习:
1.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乡音无改”,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难以抹去的。A、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
用心
爱心
3.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三
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一)知识梳理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与。(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2)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 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 的奋斗密切相关。(3)实践证明:只有在 和 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科技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和 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千差万别,程度不同,受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 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7、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和强大的。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即 和。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
(1)。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 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 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 的必然要求。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 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 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 的需要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和,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二)达标检测
1、(2008江苏卷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A)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D)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3、(20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B)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08广东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C)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8广东13)2008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举措有利于(A)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07广东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7、(07海南1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D)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7分)(三)配餐作业 A组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A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200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B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3.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B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4.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 3 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B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B.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D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 5.南怀瑾先生在30多年前曾预言: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唯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是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复活了。上述材料表明B A.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决定作用
B.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D.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竞争 B组
1.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这就是要求我们 A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把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C.用文化塑造人生 D.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2.2006年7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C 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3.2006年5月,以重温唐玄奘取经经历,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以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A A.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B.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底蕴 C.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C 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它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④它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06年5月10日《大众日报》载文指出,我们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有利于A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③抵御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把人们的价值追求凝聚为完全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组
材料一:2006年4月14日中国廉政网载文指出,我们必须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4.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四
修1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三、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力的方向②用测力计测量重力③重心的确定.四、教具
弹簧秤、台秤、砝码、钩码、不同形状的薄板(带有悬线).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一)重力
1、重力的产生: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的吸 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方向
演示1:用绳子悬挂物体时,观察绳子的方向——竖直下垂.演示2:让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竖直下落.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讨论:能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 向也不同,但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3、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2)用弹簧秤悬挂(课本图1-2甲)或支持(课本图1-2乙)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3)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讨论上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以“静止时”作为前提?匀速运动行不行?变速运动呢?为什么说“大小等于”?能不能说“就是”?
(4)运用重力G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式G=mg计算重力.式中g=9.8N/kg.(二)重心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2.引入重心概念之后,研究具体的物体时,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3.重心的确定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 质量的分布有关;
(3)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4)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演示)依据:二力平衡原理.(学生讨论)(三)课堂练习课本练习一(3)(四)课堂小结:
5.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五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
教学用具:
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钩码、弹簧秤、细线、三角板
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P12,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
(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 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
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2)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 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字再生放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记下F1、F2的力的大小。
(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2和F1的力的图示。
(5)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6)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与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远,差距大不大。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斤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要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
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许多此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
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例: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选择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N×
L 即可求出。0.5 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示。
(1)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3)请同学完成P13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 Fmin与Fmax之间。
总结:
1、两个供电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
2、合力F可大于某一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并且用作图法得出两力夹角不定的情况下,F合取值范围,我们下课后要多动手练习,掌握这种方法。
四、作业
1、P14 3、4
6.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六
【教材简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个主要内容。分别介绍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三个表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活动过程】:
【走进生活】
汤灿《情系人民》导入新课 【感悟生活】 展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谁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传奇?这里有两个观点:
• 观点一: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是邓小平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书写了历史传奇。
• 观点二: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辩一辩: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探究发现——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含义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展示四幅图片,判断哪些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材料二:2011年春晚上网络红人旭日阳刚的《春天里》唱出了草根特有的沧桑味道;西单女孩任月丽的一曲《想家》令远在河北涿州老家的亲人激动落泪;深圳民工街舞团表演的街舞《咱们工人有力量》则精彩绝伦,不仅充满动感和激情,而且技艺高超。他们让观众耳目一新,产生共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材料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学生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是怎样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多媒体展示:
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畔散步闲谈,突然听到了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赞叹说:“这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美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聂耳由此受到启发,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多媒体展示: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作家著书立说需要“文房四宝”,演员表演要有舞台道具,科学家搞实验离不开仪器设备,教师讲课少不了书本教具。(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多媒体展示:
年画 虎头鞋 剪纸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展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多媒体展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在2011年2月27日与网友在线交流的真情语录
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十二五”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我们必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网民们帮助了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探究:总理的这些话是怎样体现群众观点的?
教师总结归纳: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多媒体展示: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凸现他“一网情深”,彰显他民生情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执政党的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执政兴国的力量来源。今天总理“和人民一道克服困难”,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奋力前行的唯一选择,是我们执政党领导人的情怀和智慧。
通过互联网了解货真价实民情,听取原汁原味的民意,汇聚真知灼见的民智,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是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群众路线?(2)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什么实践意义? 总结归纳: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群众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方法论)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回归生活 聚焦热点】 多媒体展示:
聚焦《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一:老百姓在现实生活面临着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物价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要做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学生合作探究: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政府的这些做法的理论依据。教师总结归纳: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政府要扩大就业,高物价决定了政府要控制物价,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府关注民生,扩大就业,控制物价,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体现了这一点。
【参与生活
体验践行】
多媒体展示:
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坚强村官——张广秀
张广秀是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村的大学生村官,身患重病不忘本职工作,全身心地为村民服务。她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大学生村官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网友称她为“最美女村官”、“最坚强村官”。张广秀虚心学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身患重病、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情注农村、服务群众的村官情怀,直面困难、勇于担当的人生追求,树立了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先当村民后当村官”,“只要能为村民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心甘”,“病好了,我还回去做村官”……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着无数人
对于张广秀的选择,很多人并不理解,你能理解她的选择吗?请给大家作一下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其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三,本课重点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总的来说,本课在教学时基本上能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连贯性强,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7.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 套死
六、分析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3、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用心爱心专心 1
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危害。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
②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
③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
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诱惑,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
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
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8、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9、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6、讨论课文中
三、写法分析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教师点拨要点:
① 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 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 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五、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8.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八
1教材理解
《我有一个梦想》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激情飞扬、具有独立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政治演讲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学习这篇课文恰好体现了课标这一核心精神。2教学目标
阅读经典是中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本文的教学目标而言,我以为要在引导高一学生领略马丁•路德•金演讲语言的表达艺术之同时,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美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并领会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取的作用。3重点难点
演讲的本质是思想的力量,演讲的核心是价值的传递。本文的重点也即难点是要启发学生认识到马丁•路德•金的思想力量所在和马丁•路德•金向黑人、向白人、向美国社会和美国政府、向全人类传递的价值取向和梦想追求。4教法学法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素养和生活积累,因此,就这篇演说词的学习而言,我以为其教学的基本法则是让学生进入演讲情境,寻找到马丁•路德•金的角色感觉,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并接受他博爱的精神洗礼和崇高的价值引领,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为了实现以上效果,我认为本篇课文的教法主要应该有:通过教师语言铺垫和多媒体手段而实现的情境再现法;围绕文本阅读和文本理解的设疑教学法。与教法相对应,学法则主要为多种方式的诵读法和探究分析法。5教学过程
【活动】预习提示
1.熟读成诵,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自己以为精彩的语段;
2.领会马丁·路德·金演讲语言的魅力,领略其演讲激情,并能初步赏析其演讲语言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3.了解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不抵抗思想。【导入】
(一)导入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史上著名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面对25万集会的群众发表的演讲,这些年来,我每一次读到这篇演讲稿都会联想到美国第44任总统也即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2008年在芝加哥所发表的总统就职演说。奥巴马的演说是这样开头的:(略)
(二)作者介绍
重点介绍两点:一是马丁•路德•金的黑人身份和黑人当时的人权状况;二是马丁•路德•金的教育背景(神学博士)和宗教信仰(基督教)。之所以要重点介绍这两点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为后面让学生理解 1
马丁•路德•金的思想渊源作铺垫。
(三)赏读课文
读课文尤其是读经典文章,其实是要让读者回到一个时代,感知那个时代里典型人物的思想个性,就本文而言,读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认识马丁•路德•金“这个人”,进而明白,虽然人类历史是大众创造的,但人类历史的进程的确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典型的历史人物一步一步推动往前走的。
1.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视频 2.再现马丁•路德•金演讲风采
组织学生自由读、单独朗读、齐声朗读,运用启发、点评、鼓励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演讲情景,找到演讲者的感觉,自信而充满角色情感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或令人心悦诚服地说理,或动人心魄的抒情,或气势磅礴的呼告,或低沉深刻的诉说。风采再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到演讲文本,朗读精彩片段,进入演讲情境,体会人物角色。
3.赏析语句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充满激情,散发着思想的光芒,而且极具语言艺术的高度,是语言修辞成功运用的典范。
(1)对比。例:第1段和第2段(一百年前„„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
(2)比喻。例:第4段:空头支票、正义银行;第5段:种族不平等的流沙,兄弟情谊的磐石;第6段:自由平等的爽朗秋天,义愤填膺的酷暑。
(3)排比和反复:通篇可见。
修辞是有其共性的美学特点的,但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领会其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尤其是本篇演讲词,应该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比喻、对比,还是排比反复,无不是马丁•路德•金才华与力量的自然流露。
(四)探究思考
马丁•路德•金是一个天赋的演说家,在前面的两个环节中学生领略了他精妙绝伦的演讲语言和无与伦比的演讲魅力,然而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魅力自有其灵魂的内核。学习本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马丁•路德•金为什么具有光芒四射的演讲魅力?其气势磅礴的力量源泉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列举希特勒的演讲例子。
我的一切成就都是演讲取得的。——希特勒
希特勒也是演讲天才,极具演说才华和感染力量,希特勒的力量源泉是什么?
引用司马光的话:才,德之资也;德,才之帅也。才,德之资也;德,才之帅也。——司马光
启发学生认识“德”就是人的灵魂内核,是才华的统帅,希特勒的才华是被一种怎样的“德”统帅的?
如果说,希特勒的力量源于其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源于贪与恶,那么马丁•路德•金的力量则源于其对基督、对上帝的信仰,源于博爱情怀!
进一步探究思考:
爱的力量与恶的力量?爱的力量大还是恶的力量大?
这是一个难以从一人一事上作出具体回答的问题,却一定是一个很多人都在追问的终极性的问题。我认为,关于人类社会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问题的探寻与思考,无论客观现实是什么,教育者主观上都一定要让年青学生相信:只要人类社会一息尚存,那么真善美的总和就一定大于假丑恶的总和,这是人的基本信念!从人类历史长河看,正义总会战胜邪恶,平等终会战胜特权,民主一定会战胜专制,爱的力量一定大于恶的力量!
正义战胜邪恶,平等战胜特权,民主战胜专制,爱的力量大于恶的力量!
(六)再回文本
从本文看,马丁•路德•金的博爱产生了哪些力量?
非暴力不抵抗运动。非暴力不抵抗运动。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我们要不断的升华到以精神力量战胜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非暴力是消极的吗?
它并非消极,而是以爱的方式融化一切,仍是反抗,且从根本上是无可阻挡的强者的手段!催生了信念(9—14自然段)
产生了梦想(17—25自然段)
从今天来看,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实现了吗?爱的力量足够强大吗?(不言而喻,呼应前段)
(七)总体感知
阅读的本质是对人的认识,马丁•路德•金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丁•路德•金被称为金牧师,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精神领袖,具有神一样的影响力!马丁•路德•金是一个怎样的人?金牧师——神性的光辉。
(八)提炼升华
怎样的人才有神性的光辉?夏丏尊说李叔同有“后光”,夏老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格高洁,学养丰厚的人是会生发亮光的。
神性的光辉是什么?琦君说:观音之所以流泪,其不为一己之悲痛而为芸芸之众生!琦君也在告诉我们,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她有大爱悲悯的情怀。
此处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最善良、最美好、最高的那个点上,神性和人性是相通的!神性的光辉就是人性的光辉!人性的极致就是神性!
演讲的本质是思想的力量,演讲的核心是价值的传递。
马丁•路德•金
思想的力量在哪里?——博爱!马丁•路德•金
传递的价值是什么?——以爱赢得一切!
(九)情感态度
作为教师,我也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在世俗的洪流中,我和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守住底线,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我梦想在今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着,都能听从内心的召唤,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梦想我们当中有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才华、理想信念因为对人类的爱而激情燃烧以至熠熠生辉!
(十)课后作业
9.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九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本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入手,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消费的对象是商品,消费的工具是货币,持币购物要看价格。把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与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有机联系起来。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消费及其类型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课标基本要求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1 消费及其类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3、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只让学生了解即可,山东省教研室对教材内容调整规定本节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重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2、贷款消费 ★教学难点
1、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
本框与大家经济生活紧密相关,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去理解与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第二课所学内容,总结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又是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而本课所讲内容就是第二课内容的延伸,本课则侧重于对消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价格与消费的关系,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情景导入
情境一:目前房价居高难下,有人工作一辈子都难买到一套称心的住房,而有人则拥有几套住房,甚至拥有别墅。
探究一:分析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这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吗?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情景分析
1.出现这种现象原因: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富裕者可以拥有几套住房,甚至拥有别墅,收入较宽裕者可以买到一套一般住房,收入低者可能一辈子都难买到一套住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以上材料反映了当前人们的收入差距比较大。
②物价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房价居高难下,影响人们的住房消费行为。
2.人们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不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3.解决措施:①从根本上说生产决定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政府要扩大就业,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③收入差距会影响总的消费水平。政府要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也会有影响。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物价是影响消费的因素之一。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增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⑥消费者个人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适度、科学的消费。
探究二:除了以上因素外,你在消费时还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回答: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问题情境二:小李和小王工作四年了,今年二人准备购买新婚住房。两人目前有15万元的积蓄,每月的收入6000元。
探究一:他们是买新房好还是租房好、贷款支付好还是现金支付好呢?请你支招,并说明理由。
1、买新房。有两种方式买新房,支付现金和贷款。从消费的方式看,分别属于钱货两清和贷款消费。其中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
贷款的金融机形成了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不可盲目跟风,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2、租房。从消费的方式看,这属于租赁消费。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对于刚参加工作工资收入不高的的年轻人来说,租房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探究二:请你运用消费类型的有关知识分析购房消费行为。具体分析:购买新房或是租房,从消费的方式看,分别属于钱货两清、贷款或租赁消费。从消费的对象(或内容)看,消费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这属于有形商品的消费;
从消费的目的看,消费可分为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这是属于生存资料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3、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不做教学要求)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及贷款消费等有关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境回归
依据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作为家庭的一员,请你为提高家庭的消费水平出谋划策?
(四)实例探究
[例1] 东部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高,这主要取决于()
A.东部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B.东西部地区人们的收入差距大
C.东部地区人们的过去和未来的收入水平高
D.东部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超前 答案:A [例2] 人们选购电脑总是愿意买品牌机,这主要是因为()
A.人们收入水平高
B.品牌机质优价廉
C.人们希望买质优价高的商品
D.商品的性能、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答案:D [例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利用“十一”长假租车外出旅游。这里的旅游消费属于
()
⑴劳务消费
⑵生存资料消费
⑶发展资料消费
⑷ 享受资料消费
⑸ 租赁消费
A.⑴ ⑷ ⑸
B.⑴ ⑵ ⑸
C.⑴ ⑷
D.⑶ ⑷ ⑸ 答案:A
板书设计:
3.1消费及其类型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客观因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原因
(1)居民的收入——基础和前提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 ②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2)物价总体水平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 主观因素:
消费心理、消费观。
二、消费类型
按交易方式划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10.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 篇十
全章概述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有什么优缺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掌握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市场配置资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典型实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新课程学习
9.1 市场配置资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市场经济、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
2、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市场配置的方式、优点与不足,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方式。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市场配置优缺点,以准确理解市场调节的功能。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辨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观念,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以公正、公平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以及诚信为本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市场调节如何配置资源及其优点
2、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类的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是固定的还是经常变动的?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经常变动的。
教师引导:那么,用于生产产品所需要的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也是不一样的,经常变动的。况且,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满足人们不断变动的生产、生活需要,必须对资源的分配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大家想一想,资源配置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计划安排、市场调节。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的有关问题
(二)进行新课
政治学科网
政治学科网学生活动: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点拨:最重要的是加强诚实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市场道德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应该怎样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点拨:既要有法律,又要有道德,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树立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做到诚实守信。
三、场调节的局限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5页“甜苹果变伤心果”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这则材料说明,市场调节有其局限性,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领域和产品不能用市场来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等产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麻醉品等都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自发性: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价值规律自发作用下进行的,在利益驱动下会产生一些违反市场原则的行为,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排放废水、废气破坏环境,窃取他人智力成果等等。
盲目性:由于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生产各方面信息及其变化趋势,致使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某种商品有利可图则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消费得不到充分满足。
滞后性:由于市场价格的形成和传递有一个过程,一旦传递到生产经营者手中进行生产调整,就有一个时间差,致使市场调节带有滞后性,成为一种事后调节。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市场的这些弊端和不足,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与混乱,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学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知道了市场调节的优势与不足。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市场经济及其调节作用,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
A. 国家的计划实现的 B. 生产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C.政府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D.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的 答案:B [例2] 某旅游地珠宝首饰经营者与当地导游相互勾结,强迫、诱导游客高价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牟取暴利。这种行为()
(1)破坏了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2)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3)反映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4)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A.(1)(2)(4)
B.(2)(3)(4)
C.(1)(2)(3)D.(1)(3)(4)答案:C
政治学科网
【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推荐阅读:
2011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文化生活(二)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人教版必修11-07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8-09
高中政治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09-22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教案 精品09-24
高中政治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08-12
2023学年高中政治 2.3.1《政府的职能 管理与服务》精品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0-04
湘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07-05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09-29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1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学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06-22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4.1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