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送别

2024-08-22

本期主题:送别(共7篇)(共7篇)

1.本期主题:送别 篇一

本期党课主题

(一)背景材料·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先进文化”是与“落后文化”相对而言。一般来说,科学的,健康的、向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反之,一切颓废的、专制的、消极的,主张复古或停滞不前的,或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就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动力,同先进社会生产力一起,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先进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大部分。中国先进文化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典范。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两个历史时期分别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胜利。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统一战线等问题,是一个比较完整而又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样,是党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

二、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构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一文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促进作用”。我们党把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充分体现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三、中国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国有5000年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既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党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使民族优秀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正因为是民族的,所以具有世界意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的文化,来源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这一特征,不仅体现的党的宗旨,而且为文化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四、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大力倡导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和人类进步的阶梯。发展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发展各层次的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我们党把教育、科研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充分体现了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一个政党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亡。

2.本期主题:送别 篇二

基层安全员该怎样抉择

央视新址一场大火, 将本不是主角的农民工李书志推上前台。作为基层质检员的他, 权力有限, 责任不小。因为在未取得使用材料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情况下, 仍允许施工使用, 且在施工中也未再做检测, 所以, 李书志被判刑2年。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 虽然质检员李书志多次在周例会上提出施工材料无检测报告与合格证的问题, 可总包方和监理方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施工继续进行, 李书志也只能“听话”。

这是质检员李书志遇到的问题, 是不是基层的安全员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赶进度、要产量的时候, 在存在隐患却依然要生产的时候, 领导不顾安全员的提醒, 冒险继续生产的事儿并不罕见。面对这种情况, 该怎样抉择成了许多基层安全员的困惑。

“论坛”栏目拟围绕“基层安全员该怎样抉择”为话题, 诚邀社会各界人士, 为基层安全员出主意。

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遇到了什么

安全生产责任险好, 因为它能分散企业事故风险, 不仅减轻企业负担, 也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最终维护业主、从业人员的权益。自2009年7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在高危行业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指导文件》 (安监总政法[2009]7号) 后, 安全生产责任险就陆续在全国推广开来。

一年多来, 许多省市在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也遇到了诸多的困难。有的企业认为参加了工伤保险、意外保险就足够了, 也有的说, 安全生产责任险划分不细, 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参保人数都统一标准, 这样不合理。新事物在推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为此, 本刊拟围绕“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遇到什么”, 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说说安全生产责任险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之策, 为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扫清障碍。

3.本期主题:专注 篇三

胸中无适主。

便如暴富儿,

颇为用钱苦。

—— 郑板桥

只坐一把椅子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的父亲——一个面包师,就开始教我学习唱歌。他鼓励我刻苦练习,培养嗓子的功底。当时,我兴趣广泛,有很多爱好和目标,想当教师,想当工程师,想当科学家,还想当歌唱家……父亲告诫我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就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人生道路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后来,帕瓦罗蒂经过反复考虑,选择了唱歌。经过七年的不懈学习,终于第一次登台演出;又用了七年,得以进入大都会歌剧院演出;而到第三个七年结束时,他终于成了歌唱家。有人问他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他的回答就是:“请你选定一把椅子。”

时常移植的树,很少会长得茂盛。

—— (阿拉伯) 谚语

精通一科,

神须专注,

行有余力,

乃可他顾。

——董必武

哪有斩不除的荆棘?

哪有打不死的豺虎?

哪有推不翻的山岳?

你只须奋斗着,猛勇

地奋斗着;持续着,

永远地持续着,胜利

就是你的了!

——邓中夏

不倒的凳子

有一个叫玛妮雅的波兰小姑娘,读书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读书,她的姐姐和几个朋友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读书。姐姐和朋友们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直到玛妮雅读完一本书,凳子仍然搭在那儿。从此,玛妮雅的姐姐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开始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长大以后的玛妮雅,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爱迪生

登上山顶的人

一支由7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引人注目。一个是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于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经50多岁了。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都特别好。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要接受记者采访,要每天抽空上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关图片,按时发给家乡的电视台。而王石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记者采访,不面对摄像机,专心登山。在海拔 8000米的营地宿营时,风景异常绚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到达海拔8300米的高度时,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弃登顶,因为此时的他已体力耗尽。最终,只有4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

莫泊桑拜师

4.本期主题:修身 篇四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诸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检身若不及”等,都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本期,小阅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修身”的国学经典章句,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诵读、临摹吧!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商书·伊训》

译文及解说:

与人:对于别人。 备:完备,十全十美。

检身:检查自身。 不及:不够。

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自己总觉得像是有某些不足。

这两句话是说,对于别人不应该过于苛求,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而对自己应该严格要求,要经常分析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修得谦虚谨慎的美德,既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又有助于克服自身的缺点。然而,请同学们反思一下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也过分地苛求别人而过高地估计自己呢?

和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明】《增广贤文》

意思是:以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态去体谅别人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唐】韩愈《原毁》

周:周到,引申为严格;

约:简单,引申为不苛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厚。

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清】唐甄《潜书》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译文及解说:

从:顺随。 登:攀登高山。 崩:山石崩坠。

顺随良善就像攀登高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就像山崩一样迅速。

这句话是《国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驱逐,逃到成周。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大臣们建议在成周筑城建都,卫大夫彪傒以为不可,他说:“俗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传四代而陨。商自玄王始,经十四代努力不懈始成,传至帝甲始衰,仅七代遂亡。今周自幽王始已传十四代而败,离崩不远矣!”,他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前朝的教训对周敬王加以劝阻。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

译文及解说:

探汤:试探沸水。汤,古时指热水。

看到好的人或事就担心自己达不到这样;见到不好的人或事,就好像把手伸进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孔子用“探汤”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时应采取的态度。这当然不是让大家对“不善”视而不见,而是要劝诫人们不要顺随恶行。“见善如不及”和“见不善如探汤”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后者是应该恪守的道德底线。

跟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还有:

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和道德高尚的人进行比照,就会有高的奋斗目标,会使人德行增进;和落后的人比照,标准要求就会降,不思进取则会使人德行减损。

《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古代汉族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是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

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增广贤文》

从:听从。 善:好的,正确的。 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疾:憎恨。 恶:指坏人坏事。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吾三省吾身。

——《论语》

译文及解说:

省:xǐng,检查,考察。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这是《论语》中记录的曾子所说的话。曾子是孔子的学生,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文中记录,曾子是这样反思自己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相交是否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经常复习?

同学们,想想,你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

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王粲《仿连珠》

译文及解说:

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那么身上的污垢斑点就不会长时间留在身上;能听取直率的言语,那么错误的行为便能够及时改正。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重用魏征等谏臣,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吴王夫差在早期励精图治,率领吴国成为中原霸主后,贪图享乐,不听忠臣伍子胥的谏言,反而听信宰嚭的谗言将忠心耿耿的伍子胥砍头示众,最终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沦为了阶下囚。

王粲,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政治思想基本属儒家,间杂有法家刑名之学。在《仿连珠》一文中,他隐然以管仲自比,向统治者提出了 “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莫见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译文及解说:

见:通“现”,显现。

独:一个人独处。

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

《礼记》开宗明义就论及“慎独”,是指君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情。与此相反,“小人闲居不为善”,“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思是,小人独处的时候不做好事,还试图伪装自己。

然而,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骗不了人的,早晚会被揭穿。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所以,“慎独”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文及解说: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德才兼备的人。

齐:相同。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看见德行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德行差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论语》中还有一句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5.本期主题:气节 篇五

春秋时期,有一天,延陵 (今江苏常州) 名贤季札到南郊游玩,看到一位身披羊皮的老翁,背着柴禾很吃力地慢慢走着。就在老翁的脚边,有一块被人遗落的金子,闪闪发光,老翁却像没瞧见一样,只管走路。季札站在高处,看得明白,招呼老翁说:“喂!老人家,你的脚边有一块金子,快拾起来吧。”老翁停下来,乜斜着眼睛看着季札说:“你这个人虽然站得高,却看不远,只是表面上像个君子。你想要金子就自己拾,不要以为我穷得夏天还披老羊皮,就会不劳而获拾这金子!”季札十分惭愧,问他尊姓大名,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

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 (古希腊) 谚语

丧失人格的诗人,比没有诗才而硬要写诗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 雨 果

钱伟长的两个“NO”

1939年7月,钱伟长在昆明考取留英公费生。由于当时英德宣战,而改去加拿大。1940年1月,钱伟长办齐手续登上英轮后,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领事馆的签字,原来因为当时日本正发动侵华战争,船经神户港如果没有日本领事馆的签字,会有麻烦。“NO,我们不去了!”钱伟长和其他20多个留学生一起将护照扔给了英国人。半年后,他们重办护照再登程。 1943年,钱伟长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喷气推进研究所任工程师,当上了领导600多人的“洋官”。抗战胜利后,他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1947年,美国的研究所又邀请他去,邀请函上有一句话:“一旦美中宣战,本人绝对效忠美国。”钱伟长当即写下一个大大的“NO”。

贞松标于岁寒,

忠臣亮于国危。

—— 《晋书》

壮怀不逐秋容变,

一任潇潇雨满帘。

—— 《静夜思》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在维也纳居住时,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夫妇对他多方照顾,贝多芬从内心十分感谢他们。可是过了不久,贝多芬发现公爵并不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朋友,而是作为一件“家宝”看待,贝多芬觉得人格上遭受了莫大污辱。一次,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客人,客人是当时占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公爵想在客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家宝”,便叫人去请贝多芬来为客人演奏,被贝多芬拒绝了。公爵觉得下不了台,便亲自来请,说了很多好话,并表明自己往日对贝多芬照顾有加。贝多芬听了,一句话也不说,就冒着大雨走了。一回到家,他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得粉碎,并写了一封信给公爵,信上说:“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 《吕氏春秋》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 《谒先师顾洞阳公祠》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

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 《三国志》

宁死不低头的董宣

汉朝湖阳公主的管家荣元欺人霸田,贪污受贿,京都洛阳令董宣派人查访属实,于是趁荣元外出打猎之机,将其抓获。湖阳公主闻讯,立即向光武帝哭诉求情,还倒打一耙,说董宣藐视皇上。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光武帝聽姐姐一番哭诉后,立即传圣旨,让董宣进宫。其时,董宣正在堂上审讯荣元,忽闻“圣旨到”, 心知必与荣元案有关,当机立断,先将荣元斩了首,然后才接旨。消息传进宫,公主气急败坏,光武帝也十分恼火,一见董宣,便怒斥道:“大胆董宣,你可知罪?”董宣答:“臣不知何罪之有?”光武帝大怒:“你无故杀了公主管家,岂不是犯上之罪?”遂令人将董宣乱棍打死。董宣面不改色,道:“公主倚势纵奴,任其行而不惩,则坏了法度,国家必乱。臣为国尽忠,却得此下场。不须棒杀,臣自己死。”说完,一头撞向大殿的柱子,登时头破血流。光武帝佩服董宣的节操,最终免了他的死罪。

6.本期研修主题:课堂观察 篇六

定义

定义一: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定义二: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以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

课堂观察的目的在于研究处理课堂教学中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可为评价学生和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动态的参数。

定义三: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背景及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其意义在于:

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基本规律

原则 遵循科学和伦理两条基本原则。研究者通常要通过公开协商的途径进入研究现场,并尽快取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和理解,建立起一种开诚布公的关系。如被研究者要求了解研究目的,最好如实告知,不要隐瞒,但这也并不等于告知被研究者每一方面。同时研究应避免伤害到研究对象或被研究的团体和机构,而且最好能对其有利。研究者在研究中应当自始至终抱着谦虚、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的结果应当尽可能告知被研究者,并与他们进行讨论,显示出研究者对合作教师的尊重。

基本要求

一是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

二是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

三是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教师的观察应与教学行为自然融合在一起,既要有意识观察,又不露明显痕迹,不对学生形成明显的压力,不让学生感到教师处处在监视自己。

四是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以下几种效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会有消极影响,应加以排除:

第一,期待效应。指根据自己的结论期待事实的发生。例如,对好学生有正向期待,一般不做消极分析,对差生有反向期待,一般也不做积极分析。

第二,平均值效应。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做班级整体评论,也就是往往把学生群体看的都比较好,或都比较差,这样容易造成对学生个体评价的不公正。

第三,中心论倾向。即遵守一贯的正态分布原则,中间大两头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有过强的固定性。

第四,互动倾向。即一种光环效应,一好百好。对学生的主要印象可以影响到对他的其他印象。例如,教师特别爱取学生成绩的光环,一般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都好,成绩差其他方面也不怎么样,等等。

第五,标签效应。指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身上不好的东西,就下结论,贴出了标签。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改变,并可能传递给其他教师而影响他们的观察,班主任的标签往往影响力较大。

一般模式

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阶段一:课堂观察前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次数等。其次,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中心或焦点。再次,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

阶段二: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观察者记录那些所观察行为的模式,大致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一些关于观察对象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包括一些音像资料。

阶段三:课堂观察后的工作 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通过课堂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只是为了证明、填补或构建某种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改善实践。

附相关资料:《画风》(人教课标版二下第15课)教学观察手记

从兴致勃勃到冷场沉默

【教学定格】导入新课:(上课时间第00分00秒—04分18秒)

【现象描述】

老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放风的音响)你看,它来了。你知道它是谁吗?全班同学几乎一齐扯起喉咙喊:“风——”。接着,大家兴致勃勃地说有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说的时候,老师问,中国有许多诗人,他们描写了风,赞美了风,我们班的同学会不会背有关风的诗句呢?这时一下子冷场了,没有一个人举手,尽管老师启发了3次,但是仍然出现了大约30秒的冷场。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老师自己背一首好不好。在同学的“好”声中,老师自己背了一首《春晓》。可惜之后仍然没有人举手。这颇有点出乎老师的意料,于是老师带有一点提示的口吻说,我记得我们这本书里语文乐园2里《草》……这时,“哗哗哗哗”,教室里响起一片翻书声,几乎全班同学都埋头很快地翻起书来。僵局打破了。有同学背了白居易的《草》,老师领了第一句“天苍苍”,同学们接着背了《敕勒歌》。又有几个同学背了谚语和诗句,老师及时收拢,说,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课文,15课《画风》。

【观察分析】

风的音响课件,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风的声音引起了学生对风的形象的联想。所以,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当老师问到你们知道哪些风时,学生就兴致勃勃地谈开了: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知道的风: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等。

只是,这种场面持续不久,当老师提出了背有关风的诗句时,班上就冷场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这个提问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台风、暴风、龙卷风、阵风、微风、秋风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风的诗句,而是风的样子。这时,你忽然叫学生去背关于风的诗句,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断了,感到不适应,转不过弯来。自然就沉默了。

其次,为什么学生背不出来呢?明明前面学过了,为什么都不记得呢?我们翻了一下书,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上课的时间是6月14日,临近期末。《草》是第5课,关于春风春雨的诗句出现在语文乐园一,《敕勒歌》在语文乐园三。这些诗文大都是在二三月学习的,距离现在有两三个月了。老师猛一提出,难以唤醒学生的记忆。出现冷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老师让学生背风的诗歌,有着良好的愿望,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一首一首古诗的背诵,还能够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活跃学习气氛。只是放在这里,打断了整个学与教的思路,有些不太妥当。

【应对策略】

导入新课有种种方法。背古诗就是方法之一。这个方法适合于在刚刚学习了这些诗句不久。《画风》本来就是15课,如果在四月上旬学习,可以用背关于风的古诗句导入新课。可是本课是在六月中旬上,这就不能照套原来的教案了。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设计。

其实,老师用放风的音响导入新课,本来就是一个创新,非常之好。学生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提到了6种风。鉴于学生年纪小,我们不必将勉强为风的分类是否准确花费力气。我们知道:台风、暴风、龙卷风,大多数学生是在电视、电影里见到的,虽然知道那是一些很可怕的风,但是自己并没有经历过。阵风、微风、秋风,就不同了,老师和同学都是有亲身感受的。如果这时,不让学生去背关于风的古诗,而是顺势让学生说说风的样子,学生的情绪就会继续高涨。这时,再导入新课,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这与接下去的“画风”,联系极为密切。

学生为什么齐读

【教学定格】自由读课文:(上课时间第04分26秒~06分37秒)

【现象描述】

是谁在画风呢?我想请同学们翻到66面,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开始读书。实际上是边翻书就开始读了。我又看了录像,确定从第2句起,就是齐读了,而且读得非常好。

老师在同学们读完后,有点尴尬地说:我们班这篇课文课前已经复习了,所以读得非常流利。老师刚才是想叫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没有想到大家读得非常流利……

【观察分析】

是没有想到吗?教师应该是知道的。上课前,我问了旁边的两位同学:这课你们学了没有?一位学生说,学了。另一位马上说,没有学。并给前面那个同学递了一个眼色。

事后,老师也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因为没有课了。

明明是旧课文,却依然按照新课的方法上,走完这样一个程序。这使下面的许多环节——学习生字、理解课文、评价人物……都失去了意义。

【应对策略】

旧课如何新上?应该是本课研究的重点。“新上”,就是用新的办法上,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让教师自己的生命有新的价值。事实上,教师已经这样做了,在导入新课和结束教学时,都注入了新的内容,使课堂充满了一定的活力。如果把这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基本学懂的基点上,重新设计,设立新的学习目标,安排新的教学环节,那么,在为实现新目标的努力之中,学生和教师都会得到新的提高,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学生的情绪为什么那么活跃

【教学定格】延伸拓展(上课时间第38分40秒~42分26秒)

【现象描述】

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风阿姨经过我们实验二小时时,留下的美丽身影。(放录像)

五星红旗在上空飘扬,有的惊喜地喊“五星红旗!”还有个别学生的掌声。

几棵白杨树枝叶左右摇摆。学生惊喜喊叫:小树。

一棵红叶子的树左右摇摆。学生惊喜喊叫:这是××旁边的树。

棕榈树在风中摇摆。

白花,红花,紫花,各种各样的花在风中摇摆。

几个女孩子坐在草坪上,头发飘起来了。几个男孩子正在玩风车。风筝在空中飘。……

学生看这段录像时,始终情绪高涨,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喊叫声。教室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看完录像,老师说:“其实,风无处不在。高山,平原、街道,校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我相信同学们在欣赏一段风阿姨经过我们实验二小时留下的美丽身影时,脑海中一定会留下更多和风有关的画面。那杨老师要你来画风,你打算怎样画呢?”

举手的同学很多,有的边举手,还一跳一跳的。

学生甲:把人的头发画得乱七八糟的。(笑声)

学生乙:画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风把小女孩的裙子吹得飘起来了。

学生丙:我就画弯弯的小草,风把小草吹弯了。

学生丁:要是我画风,我就画一个风筝,风筝……(师:随风飞,飞得越来越高,是吧。)

学生戊:我还有……

学生戌:我还有……

师:下课后,大家用彩笔画出来,下一次课来一个作品展示。

学生(齐):好!

【观察分析】

这是本课学生情绪最高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出现的场面令人兴奋。这样动人的场面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现场观察中,我们发现两个原因:一是课件运用适时恰当,二是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无间。

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真情自然地流露,如学生一跳一跳地举手争抢发言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精心制作了“风阿姨经过实验二小”的录像课件。这个课件的明显特点之一是“新”,学生以前没有看过。运用这样的课件,学生觉得新鲜、新奇,兴趣盎然。这个课件的另一个特点是“实”,拍摄的内容是学校的实实在在景物。运用这样的课件,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和力,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上面,我们对学生看录像时的表情的描述,可以说明这一点。

下面制作的课堂观察表:

观察对象:学生

7.本期研修主题:课程建设 篇七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介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指由国家授权,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背景

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该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地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基本规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一般模式

地方课程开发主要涉及由谁来进行课程规划,以及谁有权来进行课程的编制、实施与管理,由谁来监督并如何监督的问题,不同的开发程序创造不同的开发模式。从各省开发现状,可归纳出以下几类基本模式。

补充模式 补充模式是指地方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权力下放的体现。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尤其是1985年到1999年期间,国家的各种权力(包括课程权力)、较大幅度下放。在此背景下,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范围内的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有一定的权力安排地方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补充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发展的。其开发主体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授权下的教研室,其他的社会团体与个人无权参与,出版社与新华书店垄断教材出版与发行。课程以乡土教材为表现形式,各省同一学科一般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地方教材。有以省为单位编写的省级乡土教材,地市级编写的具有地区(行政区域)特色的教材,在县一级也编有相应的教材,甚至有一些乡也编写“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教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国情、国策等方面教育,是国家学科课程的补充。在198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的推动下,四川为了持续发展地方文化,全省掀起了修改地方志的高潮,省、市、县级都着手进行地方志的修订,相应级别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研室的一些人员参与其中,并依托地方志编写了各级的历史乡土教材,如编有四川历史、南充历史、西充历史等,整合融进课程体系中,安排课时,以弥补地方史在国家课程中的缺失,对学生进行地方史教育。地理学科也有相似的情况,三级课程实施以后,部分乡土被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在地方课程的管理上采取以县为主的课程管理模式。

课程形式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学习主要以教师、课程和书本为中心,学习方式以单一、被动为主要特征。由于国家所给予的课程实施空间较小,只存在形式上的地方教材,或者说只具有经济意义上乡土教材的开发,成为教材编写与出版权力主体谋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

nlc202309011334

这一模式的特征主要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乃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地方课程,补充国家课程不能适应地区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外在于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开发模式。

审定模式 审定模式是指地方课程开发的行政主体,负责制订本地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门类等,通过对课程教材开发的权力分配将一些社会团体和社会机构纳入到课程开发体系中,并通过初审、实验、审定等程序来完成地方课程的开发。

1999年以后,我国逐渐从政策上确立了地方从事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2001年6月1日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以及随后颁布的《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与《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等,为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技术帮助。在此政策指导下,各省相继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教材开发与管理实施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过去既是课程的行政主体又是课程开发的权力主体转换为单纯的行政主体,而将课程开发的权力“转包”给一些有开发实力和能力的社会力量。

招标模式 招标模式是指地方作为课程开发的行政主体,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规划本地区的课程方案并确定所要开发的科目,以公平竞争为前提,对开发科目进行招标。通过制定与实施合理的招标方式与途径,使招标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最终投标方建立合同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课程开发权,并在合同的规定下完成开发。

地方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对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酝酿地方课程的开发方案,确定开发的科目并最终确定招标的课程项目。研发招标的相关制度文件,通过公开招标(即由项目招标主持部门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公开招标公告)与邀请招标(向具有相应开发能力和条件的科研单位直接发出招标邀请)等方式进行项目公示。各投标者根据招标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与自己的实际确立投标项目,制定投标书并提交招标委员会评议。评标:相关课程科目的专家对投标者的投标方案进行审查评议(由于此过程是关系招标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从而在保证评标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方面的做法各地不同);经招标委员会确定的中标者,需按有关要求办齐其他相关手续,并将招标委员会的决议与其他手续一起报送省级教育厅。此后,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对中标者情况进行审核,下达批准立项通知,并按照合同法规定,签订开发合同,违约者须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各中标者组织相关的人员对所承担的课程项目在合同的规定内实施开发,在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后,以教材的出版、教材培训为核心的服务保障与内容调整、修订等质量保障环节由另外的中标者负责,对开发出的课程列入地方课程目录以供选用。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行政部门负责对其监督与管理,但对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尚未有明确的规定。

从开发主体看,主要有教师、教育行政人员与相应的管理者、各级教育委员会下的基础教育处、政府官员、教育设备与资料的提供者、出版社和教研专家。其中出版社以及出版社所组织的相关开发人员在具体开发与编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其主要特点是:地方行政部门主要行使地方课程权力中的决策权、审查权、监督与评价权,而将课程的编制权通过招标与课程开发者分享,将课程的选择权留给学校,将课程的实施权留给教师与学生;在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根据地方实际确立课程开发项目,将课程权力与利益分流,解决地方课程开发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课程开发权利主体的多元化。

再开发模式 再开发模式是指地方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教育需求而对国家课程所进行的再开发、省级以下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省级地方课程的再开发,并将所开发的课程整合到各省的课程板块中。

开发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统筹的地方课程规划内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开发。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更新式,对国家课程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进行删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采用补充式,根据本地实际与学生需求为相应年龄段的学生提供素材,给其创造丰富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课程资源。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各门课程中发现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学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如从环境污染问题的讨论引向公民责任感的激发,形成别开生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系列教学单元等。第二个层次是省级以下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区域的现实与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对国家或各省已开发出的课程进行再开发。其开发方式也有两种:一是改编式。对国家或地方课程中不适合当地学生需求与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删减,保留有价值的内容,并增加当地所要求的和学生实际需要的知识。新编教材有很多优点,但在统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的结合上仍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些知识由于地域的差别不能同步讲授。二是采用扩展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为学生精心设计、挑选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习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中央以下的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开发主体,在充分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实行再开发,教师享有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力,各教育行政部门拥有共同管理与监督的责任。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模式外,还有诸如选用模式、合作开发模式等。选用模式是指一定的地区本着节约资源或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选用与本地区经济文化传统一致的地区所开发的课程。合作开发模式是指地方与其他单位、部门合作对本地区所要实施的地方课程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对所规划的地方课程实行共创、共建与共管,或不同地方之间的合作开发。

上一篇:老兵退伍安全教育下一篇:保洁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