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选12篇)
1.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大纲
主讲:山东科技大学李文明博士
主办:柳州市经济委员会
一、企业成熟与否的三个判断标准
1、关于战略管理
2、关于核心竞争力
3、关于企业文化
二、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1、中国式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东方管理
2、企业文化的内涵
3、海尔的企业文化
4、蒙牛的企业文化
三、东方管理的精华
1、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2、四治----治国:国家管理治生:经营管理治家:家业管理治身:自我管理
3、五行----人道行为:管理哲学人心行为:管理心理人缘行为:管理沟通人谋行为:谋略管理人才行为:人才管理
4、中国传统文化全图
四、儒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先秦历史与孔子家世
2、鲁国先贤们:四书五艺之由来
3、鲁国先贤们的思想与体系:孔子的弟子们
4、儒家的管理文化
5、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6、齐鲁文化与新绩效管理观
7、儒家人才管理思想
五、道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老子其人
2、道德经
3、道家的管理理念
4、道家管理的成功案例
5、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六 墨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墨子其人
2、墨子管理思想
七、法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
1、法家代表们及其管理思想
2、韩非其人
3、支撑中国历史与中国式管理的两大思想支柱
4、法家管理思想之法治与中国企业管理规范
5、法家管理思想之大一统与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
八、兵家的管理思想
1、齐国兵家们及其思想
2、孙武其人
3、古今中外名家对孙子的评价
4、孙子的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
5、孙子的“间”思想与现代企业竞争情报
6、孙子管理思想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
九、如何看待国学热与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管理精典
2.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 篇二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关乎着百姓的生活, 尤其对于是国有企业的地方单位, 对当地百姓的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企业必须首选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能够有效的实施这种制度, 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 过去, 很多国有企业在面对工作人员的奖励问题时, 能够积极的实施, 甚至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公开的表彰和奖励, 但是对于有过失的工作人员往往都是采取避而不见的方式, 这种对于员工措施有意回避的办法给企业在管理中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作为面向世界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 必须在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当然我们在提倡人性化管理体制中, 对于一些过失问题, 都建议采取人性化处理方式, 本身是出于对于员工情感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但是对于出现的重大失误, 必须有严格的措施处理办法, 只有这样, 在企业内部才能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 这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 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步完善和发展的,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企业自身的管理特色, 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承需要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且不仅是对员工的管理制度, 更是对企业管理层的制度。
经常我们能听到, 很多在人在讲, 某某企业在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多少强, 并且对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评论, 其中就有对企业文化的宣扬作用, 而这些企业中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 而我们在宣扬中能够看到, 不单纯是对产品的生产环节, 对于产品的销售和售后等等环节都有很严格的管理体制, 尤其是产生中的不合格产品的检测和抽查, 更是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些检测数据面前, 是没有什么人情味可以讲的, 不合格的产品就是不合格, 这种实事求是, 力争产品信誉的做法就是在长期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 经常百姓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往往是产品的性能, 且都往往占有绝对的市场优势, 因为这些行业大多数都涉及能源、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 这些领域又是百姓能感受到变化的领域, 很多人认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企业的竞争相对较小,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可以忽视的, 其实不然, 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需要我们的企业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发展的方向, 即便是国有企业, 如果长时间脱离这种市场需求, 其发展的道路也会十分的坎坷, 所以只有给企业注入精神发展因素, 企业才能有前进的动力。
我们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企业, 每一个企业成功的方式都不一样, 有历史的因素, 有地域的因素, 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 那就是过去在辉煌的企业, 如果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没落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而这种动力往往就是一种文化, 在过去的发展中, 很多国有企业, 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 都往往喜欢学习和照搬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和经营管理体制, 并把各种企业文化引入到自己的企业发展中, 有成功的, 但是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都发现自己所带来的新鲜的文化并不适合自己的企业发展, 又重新开始选择, 这种做法往往都是因为在文化发展中, 忘记了企业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性因素, 简单的把企业的精神等同了企业的文化发展, 走了弯路。
对于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更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理念, 也是世界范围内大型国际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趋势。作为国有企业而言, 也应该顺应这种潮流和发展趋势, 面对日益严重的国际市场竞争,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员工的管理专项人性化管理, 对于员工的素质提高更加的重视, 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智慧, 都愿意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这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概念。
强调在企业里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够接受新思想所带来的冲击, 这样才能让这个企业保持活力, 也才能不断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企业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 必须充分考虑所在的大的文化背景, 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文明发展中, 所提炼出来的精髓是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和发展所融入的最重要的内容, 这样的企业文化继承了我们祖辈们的智慧, 也更容易让我们的企业和百姓更好的结合起来, 百姓对于企业的发展关注程度随之也会提升。
参考文献
[1]陶明:《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沉淀分析与再生探讨》,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03期。
[2]姜晓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4期。
3.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础与核心 篇三
企业使命即指企业对社会承担的重大的责任。作为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或属何种产权制度,也不论企业属于哪种行业,追求的都是“服务社会,发展自己”,这就是企业使命的真谛。企业只有服务社会才能发展自己,而发展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正是企业的这种使命确立了现代企业“服务至上,追求卓越”的新型企业价值观。它指示了企业发展必须以提供超一流的服务为前提,这是衡量企业自我发展程度的标志。
企业经营思想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是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经营思想包括:一是市场观念。企业必须拥有市场,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产品必须满足于市场的需求,树立晶牌意识,用品牌抢占市场,不断拓宽产品在各种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意识。占有了市场就占有了一切,失去了市场就丧失了一切。二是服务观念,服务于社会,服务于顾客是企业的宗旨,真诚而完善的服务意识和行为是企业争夺顾客,抢占市场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使社会、顾客满意,促进企业在动态中不断持续发展。三是创新观念。企业要紧跟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企业的产品和管理不断地“吐故纳新”,不断自竞吸收(纳)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创造新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或机制,以满足产品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消费方式的进步。四是实力观念。增强企业实力是企业一生的刻求,把企业的盈余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提高品牌、扩大规模,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发展;提高企业装备水平,促进企业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提高方面来,运筹各种资源的储备和合理利用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实力。五是效益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运作的最终目标和目的之一,充分利用资源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以最小的成本为社会和顾客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营哲学是指经营者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发展变化(风险与机会、成功与失败、局部与全局、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规律性认识而树立的信念与行为准则,可使经营者始终保持叫顷境而不迷,逆境而不惑”的清醒头脑,在企业整体价值观的指导下,实现企业方针目标,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人本理论。人本理论强调人是企业各种资源优化、利用、协调、补充和管理的主体,是一种价值含量极高的企业资本。人本理论力主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使人性得到最大解放,以此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现代企业文化是传统泰勤制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需求论管理思想的进步。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是在企业目标和经营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企业全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内在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文化突出以人为中乙\,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注重人性。现代企业文化不排除管理,其中包括适度的行政管理和各种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它只是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管理要符合人性,要尊重人性,要有助于人性的发挥。它反对借管理之名而扭曲、排斥人性。现代企业文化通过对人性的尊重和发挥,调节和保持员工的正常心态和良好情绪,保证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管理之目的。
二是在注重人性的基础上,重视人的存在。现代企业文化是通过充分肯定员工的作用,充分肯定员工的重要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达到企业最佳管理,企业不仅要注意发挥决策层的作用,更要注意发挥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类员工的作用。企业经营活动是企业整体行为,决非某个人所为。所以,任何自以为是、独往独来都会使下属或员工产生一种被冷落、被歧视、被否定的感觉,必然会萌生出某种疏远、怨恨、抵触、仇视的心理,从而对周围的人或事或工作产生冷漠、消极、殆工,可能引发程度不同的过激行为。作为下属或员工也要尊重自我人性,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努力培养“四有”,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企业有用之人。
三是重视人的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整体行为,企业不仅让员工参与生产经营的每一过程,而且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员工是最能理解、忍让和奉献的人,他们往往受企业“滴水之恩”却能“涌泉相报”。当他们的人性、存在和作用被真正肯定和认同时,他们将会忠实地接受企业的方针、目标和宗旨,并尽全力为企业的利益、荣誉而奉献。企业对员工的人性、存在和作用认同的程度越深、越全面,员工对企业的理念、目标认同的程度就越强烈、越自觉、越长久,他们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奉献或牺牲精神也就越完全,从而造就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真正动力或源泉。
四是重视人的角色。人都希望自己能受到企业或他人的重视或重用,都希望自己能在企业中扮演一个理想或重要的角色,这也是人的本性。企业及早发现、重用或提拔那些具备条件的员工,赋予恰当的角色,并为这些角色提供锻练的机会和场所,使其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恰当的角色可激发员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强烈的“知恩图报”的心理,因而对企业的经营理念,方针目标和宗旨予以高度的认同并竭力为之奋斗,使企业和员工“二力合一”,共创业绩,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是重视人的情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来自上下左右的关爱,并希望长久地拥有。情感、关爱是人际关系的纽带,关心、解决员工生存、利益、疾苦,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具有“先员工之忧而忧,后员工之乐而乐”之真情,以容员工于企业之中,使员工具有与企业“一损则损,一荣则荣”,同舟共济的精神。实践证明了企业的分裂与内耗,其实质就是企业内部情感的分裂。现代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内部以情感人,营造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实现全员对企业经营理念的高度认同。
六是关注入的学习。现代企业文化是新经济的产物。它力促企业及员工要强化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开放性和终生性的学习。企业应尽力为员工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和环境。无论企业还是员工都把有机会参与学习当成是对自己的最大奖赏、最高的福利和信任。学习使企业或员工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中,在市场或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中,具有适应或驾驭各种变化的能力。
当前,由于体制和市场化进程及人们认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步履艰难,任重道远。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加速深化,以经营理念为基础,以人本理论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定能在国企中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
4.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 篇四
主讲:颜廷君
何谓“法德管理”?法者,法家的管理思想;德者,儒家的管理智慧。中国自汉以来,总体而言,其政治特征就是“法德管理”——亦即荀子所谓的“阴法阳儒”(或曰“王霸之道”)。实践证明法德管理模式(原则)是行之有效的,中国拥有今天的版图得益于这种管理模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政治智慧无论是对现代国家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然,我们现在提出的“法德管理”,不是翻版、克隆汉朝“阴法阳儒”的道德政治,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赋予它与时俱进的新的内涵,亦即“法德管理”是融“制度化”、“规范化”,“自我管理”、“文化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原则)。
第一讲 前言:大学之道
第二法 德管理(中国式管理)内涵 第三讲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四讲 儒家入世思想与企业精神 第五讲 儒家人生理想与现代人生观 第六讲 儒家核心价值观与人本管理 第七讲 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八讲 君主制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第九讲 法家的目标导向与企业远景规划 第十讲 法术势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讲 前言——大学之道
一、学习的危机
二、学习力是竞争力
三、大学之道
第二讲
法德管理(中国式管理)内涵
一、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法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四
中国式管理本质——法德管理
五、寓德于法
法德互补
第三讲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大学》之道与现代管理
二、修身(内省修身 克己忍让)
三、注重原则与行为
四、教化:——文化管理
第四讲
儒家入世思想与现代企业精神
一、“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案例研讨: 68岁黄炎培与53岁的毛泽东纵论天下
二、超越企业发展周期律
第五讲 儒家人生理想与现代人生观 一、一种现实的人生状态
二、“安贫知足”与现代人生观
三、生活剪辑艺术
四、儒家等级思想的现实意义——角色认知 第六讲
儒家核心价值观与人本管理
一、仁者,爱人
二、诚
三、信
四、人本管理——工作生活质量规划
第七讲
法家平等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平等与公平
二、不平等:既不合人性也不合法理
三、“自我歧视”
四、人性的黑洞
五、中国企业对平等的追求与探索 第八讲
君主利益至上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法家政治特征与企业经营宗旨
二、法家政治特征与组织决策
三、决策中的民主与集权
第九讲
法家目标导向与企业远景规划
一、把目标变成预言
二、共同目标与远景——企业远景规划 第十讲 法、术、势与现代企业管理智慧
一、法:一刑、一赏、一教
二、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
5.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五
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兵家注重战略,这些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
儒家也称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提升企业管理人品质修养的文化内核。代表人物如被誉为一代儒商的香港企业家李嘉诚,便是以儒家思想管理企业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功。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人和谐相处。道家思想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企业管理者成功管理团队、打造高素质高效率团队的法宝。其最具价值的管理理念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以柔克刚。
法家思想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但由于其思想本质是为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服务,其大部分思想被普遍认为已经落伍、过时。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该学术思想中合理的科学内涵,其中仍有许多精华值得现代企业管理人士借鉴。如它的法治思想,要求企业必须以法制作为管理的基础,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健全,企业管理者要重视法制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规范企业法制化建设,做到管理有“法”;“法不阿贵”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必须秉公执法,不偏不私,即便是最高层管理者也不能享有“法”外特权;“赏誉同轨”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在运用赏罚、毁誉两种激励机制时要做到目标一致,措施得当,在物质鼓励的同时结合适当的精神鼓励。
兵家思想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是孙子(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虽是讲的领兵作战,但它却被各个国家的企业家广泛运用在商战之中,原因就是它富含着极其丰富的企业管理和销售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思想讲的是管理之“道”,兵家思想讲的则是管理之“术”。首先,孙子兵法开篇言“五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地人三才合一,知天知地,还要知人知才,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其次,孙子兵法提出“为将之五德”即“智信仁勇严”,此乃企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智者人附,信者人归,仁者爱人,勇者服人,严者明人,当企业管理者拥有这些素养后,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潜力,实现“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再次,孙子兵法的“奇正相生,出奇制胜”思想,更是企业追求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项重要谋略。企业要想得以长久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必须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
总结
6.试论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六
试论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企业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本文通过美国、日本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民族性内涵.
作 者:任宗哲 REN Zong-zhe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69刊 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0(3)分类号:G05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管理 管理
7.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七
1. 1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也备受推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基本上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 维护“礼治”, 主张“仁治”。儒家思想中的德仁义礼等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
(2) 儒家提倡德治主义, 鼓励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人。这种教化方式, 从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 使人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并教化人心向善。这是最积极, 也是最彻底的方法, 绝非是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就能达到的。
(3)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内涵表现为“异”, 即使尊卑、贵贱、长幼有序并各自遵守其特殊的约束规范。儒家主张“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从本质而言“礼”其实是法的一种形式, 换言之如果违背了“礼”的约束就必然会遭受“刑”的惩罚。[6]
1. 2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览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 封建社会自汉唐以后各个时期出现的鼎盛繁荣景象, 都与管理上沿袭“内用黄老, 外用儒术”的思想有关, 即以道家作为管理的实际指导, 而儒家则是一种形式。[4]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守柔”的管理特点。“守柔”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老子之所以认识到“守柔”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因此, 老子认为只有保持柔弱和谦下的地位, 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处于不败之地。
(2) “无为”的管理原则。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借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来源, “无为”作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要求统治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 从而在不断地变化中谋求发展。
(3)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老子说: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道家尊重自然规律, 用人方面提倡在发现和尊重人不同特点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的不同特长和才能, 以达到“因人制宜, 人尽其才”的效果。
(4) 少私寡欲的领导品质。老子认为, 让庶民过上“甘其食, 美其衣”的生活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目。为此, 好的领导者应为他人而不为自己, 应为百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 3 墨家的管理思想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之一, 其管理思想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自然科学”, 墨家力图打破尊卑、贵贱、亲疏的等级制度,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相爱平等的理想社会。[5]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兼相爱, 交相利。墨子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认为“别”是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源所在, 导致了划分彼此你我, 彼此间追求利益, 只求爱己不求爱人, 只求利己不求利人。为此, 墨迹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 要求由此及彼, 相互关爱,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如此才能消除误会, 避免隔阂, 改变时弊。同时墨子认为利益是相互的, 损他人之利也会损己, 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以达到兼爱的目的, 只有彼此相利, 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相统一, 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
(2) 尚同控制, 尚贤使能。尚贤在墨家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墨家认为对于德才兼备之人, 不仅要招纳选拔储备, 还要予以足够重视, 并做到各尽其才。“尚同”则是要求在贤人治理国家时, 应该一统天下之义, 做到下级服从上级, 以上级的意志为行动标准, 由此才能实现政令畅通, 社会稳定。“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的, 是实现“尚同”的保障, 依墨子而言, 只有将贤能作为用人标准, 同时实行自上而下的贤人政治, 才能实现尚同。
(3) 贵义。在《墨子·贵义》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与兼爱密切相关, 贯穿于墨家的整个管理思想体系之中, 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墨家认为义即利也, 其中的利也并非是一己私利, 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也并非是矛盾对立的, 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为此墨子提出“志功为辩”, 使“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2.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协调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就重视关注“和”的重要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 就是要求人为之事必须要顺应天意, 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法则, 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 指的是“道”遵循自然法则独立运行,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而兵家在军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8]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无不体现了和谐、协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现代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均产生了有价值的思考意义。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 同样要将企业的协调管理置于重要位置, 将“和谐”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只有在企业内部之间达到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部门与部门乃至在企业外部达到不同企业间、企业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才能有力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中, 泰罗提出合作互利的“精神革命”, 强调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企业做大做强, 从而使员工和雇主二者之间相互对立转化为互相协作, 虽然这种“精神革命”并未出现, 但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法约尔最早将协调管理纳入企业的五项管理职能之中, 强调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管理中应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之上使企业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2.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关于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莫过于《孙子兵法》, 虽然《孙子兵法》最早运用于军事管理, 但对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也极具有重大意义。孙子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 其在战略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权变性, 要求根据环境展开的行动, 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方针计划, 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以相应的原则为指导, 并要求遵循规律。这种“因变制宜”的权变思想对现代企业在实际运营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企业在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具体战略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虑和分析市场的变化、产品的结构和消费者的需求等因素。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20实际60年代, 早期以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管理理论、伊戈尔·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 自20实际9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向战略联盟、战略竞标以及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 这些战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已有明显的体现, 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关于战略管理思想是灵魂和纲领, 那么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转变则是对中国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但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仍然对当前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具有现实性和实质性的影响。
2.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组织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对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提出的“五伦”追求亲密性的人际关系, 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是要求构建紧密的组织结构; 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 曰: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组织理论中的“明分使群”的组织构建模式, 阐述了“使群”的前提在于“明分”, “明分”的目的在于“使群”。[10]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五伦”还是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用“礼”和“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样的组织模式仍然适用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 以“分”达到“群”的目的, 同时用礼仪道德约束组织中的人, 其中华人在海外创建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 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平均、宽厚、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并配合现代企业管理手段, 使组织结构中的人员和组织上下层紧密配合, 从而使组织的力量得以汇集和放大。[11]
现代企业管理论中, 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五种管理职能之中的“组织职能”, 并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等级制度”和“人员团结”管理原则, 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增强的人员的团结和凝聚力, 等级制度不断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马克斯·韦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将权力等级构成一个5级3层的金字塔, 这种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职能分工和等级制度, 其行政组织理论尤其是其组织模式为许多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规定化的典型, 现代企业中普遍采用的低中高层管理同其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基本一致。[7]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3.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等学派均对协调的重要性进行了独特鲜明的思想阐述。时至今日, 直面企业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观依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首先, 树立正确的协调观, 克服工作中的本位意识。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是围绕公司的整体工作展开的, 因此要注重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工作, 同时从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 克服本位思想, 相互合作团结。其次,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确立各司其职的思想。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协调工作,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最后,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构建企业激励文化。从深层次而言, 重塑企业文化是充分发挥协调职能的关键所在, 只有充分发挥激励文化在企业协调管理中的作用, 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 摆脱落后的被动管理模式。
3.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 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 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 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2]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地实施好既定的企业战略, 不仅要善于在执行制定的战略决策的同时, 还要时刻洞察可能出现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变化, 这就要求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 孙子提出“伐谋、伐交、伐兵、其次攻城”、“因变制宜”以及“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战略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永远保持不变, 而战略的模式和进程可以随着时间、地点、人物进行调整, 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 持续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持续, 只有如此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朝着制定的战略方向靠近。[12]
3.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提出了“五伦”思想, 其中构建亲密型的人际关系成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仍然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有了紧密的企业组织结构, 才有利于组织中人员和组织结构的亲密配合, 从而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 进一步发挥组织结构优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3]现代企业立足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上, 只有让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作程序符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运行轨迹才能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上, 《易经》提出“天、人、地”三才之道并将其应用在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之中, 分别对应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的“高层”、“中层”和“底层”, 对企业组织三阶层的配合, 各守其份, 顺应自然宇宙规律, 才能提高三阶层组织功能效率。[1]“天”是企业高层的代表, 倡导“无为”境界, 要具有广博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意识, 引领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人”则是中层的象征。中层必须在多变复杂的企业管理中从容不变地应对, 善于尽其所能办事。“地”是基层的依据。基层要求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 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J].企业管理, 2007 (12) .
[2]张阳.传统管理谋略的探究与运用——海尔与华为的管理实践探索[J].理论学刊, 2004 (12) .
[3]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10 (2) .
[4]李启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 2011 (6) .
[5]何征.管理思想演进与现代企业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6]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2) .
8.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 篇八
【关键词】企业;企业制度;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代表最先进形式和未来主流发展趋势的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成为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完善的企业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首要特征,两者之间既紧密结合又有所区别。
1.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1.1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制定的关于企业股权、组织结构、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章程的总和。其具有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所谓合法性是指,企业制度既要符合国家法律规范又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既要符合企业股东利益诉求又要维护股东权益,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有依法、依规处理的权利;所谓强制性是指,企业制度是企业作用于员工的规范性要求,企业员工必须遵守,企业制度不依员工的意志而客观存在,是对员工的客观要求;所谓普适性是指,企业制度不仅适用于普通员工,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层,制度的效力范围不受企业人员的职位和岗位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推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衡量企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2创新型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丰富的。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传统、风尚、价值观、目标、信念等,优良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的作用。1984年,奎因等通过设计竞争价值理论模型,得出了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支持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规则型企业文化、目标型企业文化;其中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特征描述为:寻找新信息、创造性对变革的开放性、预测、实验。[1]创新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主要途径。创新型企业文化包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的树立与培养要以创新为核心,要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不守旧,能够接受外部的优秀文化,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丰富。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和难模仿性等特征。
创新型企业文化具有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层面,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层面,最里层也是核心层是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与企业制度既相关联又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是既共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企业文化不等同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核心、是理念,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层的表现和具体化。制度文化层面的含义比企业制度的含义要宽泛,不仅包括具体形式的制度条文,还包括非具体形式的制度思想、理念等,企业制度只是具体化了文化制度层面的思想。但是,只有具体的企业制度并不能说明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否和优秀与否,更主要的是看制度在实际中的行为和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2.1企业制度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制度一般是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出现,在形式表现上是具体的。企业制度对于员工的约束是强制性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是企业价值观追求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意愿。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出于企业管理者或是企业所有者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还包括员工的参与,员工在面对企业制度时,如果只是一种被动的执行或出于免于处罚的心态而规避制度责任时,这时的制度并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如果员工能够认同制度并发自内心的拥护并能自觉遵守且能够影响他人,这时的制度就体现了文化的涵义。企业制度中包含有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意愿,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制度就成为了企业推广和灌输自身文化理念的主要渠道,这样企业制度建设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其所独有的创新氛围会促进企业的创新进程,由于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较多,尤其是企业的一些创新活动会影响到一部分员工的个人利益,会阻滞企业的创新活动,在这些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上就表现为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去引导员工创新,还需要用制度的手段去规范和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行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制度层面上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同时支持和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对企业创新活动从目标、模式、过程控制、人员与物资调配等方面给予制度性的支持,相比较企业制度而言,创新型企业文化制度层面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是包括企业制度的规范性作用在内的创新氛围的营造。制度的形成及其生命力源于无声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文化。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自觉,而制度则是对各种“不自觉”的纠正和规范。[2]
2.3以创新为纽带,做好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创新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均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创新是一种破坏性活动,是新秩序对旧秩序的替换,新秩序能够利用比较优势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是在创新精神的指导和支持下形成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将企业的创新精神融于实践活动中最终表现为企业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创新型文化的力量是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动力源泉,是能形成员工和企业创新凝聚力的最主要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驱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作为文化核心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核心内容又是创新,这样创新就成为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创新型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企业就表现为创新特征。
企业制度对于企业创新活动而言是在企业文化引导下的规范、约束,是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化表现。如果说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是以宏观指导和调控为表现形式的话,那么企业制度则是针对企业活动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具体规定,但这些具体规定的中心目的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所以说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创新。
现代企业都有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这套企业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制度在运营中的效果反馈以及企业发展需要可以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一个企业的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则不会轻易的变动,会作为长(下转第86页)(上接第73页)期的指导思想作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则是引导员工思想的,只有在思想上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员工才会有创新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要以现代企业为标准,发扬创新精神,既要搞好企业制度建设又要搞好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H·沙因著,朱明伟,罗丽萍译.企业文化与领导[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56.
[2]刘燮,制度和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1-4.
9.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 篇九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及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作者:孟光雪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6期
摘 要: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和现代城市文明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并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关键词:学校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城市文明 对接 融合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教育类型,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使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上,“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院校的自觉追求,“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是人们对职教学生的朴素认知。然而“技能”不能包打天下,职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除了必备的技能水平外,如何顺利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对接则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影响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和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组织,在其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元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早早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对于其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高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大有裨益。
二、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学生与员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余祖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表明:在对多个行业地区的企业调查中,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程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是否达到企业标准的问题。学生和职场中人的比较见表1。表1 学生和企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企业人
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为主 认同企业文化,有和企业趋同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 简单的师生关系 和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时间关系 自由支配的时
间多 时间就是成本,严格时间管理,至少8小时束缚
学习的方法 被动地接受 干中学、学中练,岗位训练,自我启发
考核 固定的时间、阶段的考试 每天都有工作目标,时时都是考核
顾客 无 有内、外客户,服务意识
制度 学生守则 严格的规则/制度,严谨的作业标准
成本意识 无 以最低的制造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质量意识 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交货期意识 作业延时交付,影响不大 按时完成工作指标,按客户要求交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
安全意识 被保护的对象 具备危险预知,主动防范的意识
2.学生与市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不仅意味着其个体经济的独立,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自主支配,也意味着要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面临各种社会抉择和风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不断地进行重构而最终定型。学生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的互变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其自身个性,从而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和社会人的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和社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社会人
经济地位 没有收入,依附家庭 经济独立,自主支配时间和金钱
行为约束 学校管理,他律为主 主要靠自律遵守社会秩序
人际关系 同龄人关系单纯,无直接利益冲突 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生活方式 群体生活 个体生活
家庭责任 无需承担家庭责任 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生活重心 学习工作、婚姻、家庭
风险 基本没有 处处存在价值观 相对单一 多元
3.社会转型期职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因为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学生接触现代化工业机会很少,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家庭熏陶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企业文化的机会几乎为零。学生进校前,对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知名企业的发展史等几乎一无所知,对身边的企业知之甚少,对尊重劳动、诚信、遵守规则、守时等认同度较弱。广大学生渴望走进企业,实地感受和接触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职校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特别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历低、就业岗位地位低、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差、发展空间窄。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和企业,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心理也特别容易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社会和企业的教育,不单要实现职业技能上的“无缝对接”,还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社会与企业文化的心理调适,这种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颇为重要。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文化:一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是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
围。三是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是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企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创新、诚信、效率”为关键词;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服务、尊重”为关键词;三是综合型的企业文化,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不同企业文化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个体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主要是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
我国比较成熟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联想集团的四条核心价值观:一是成就客户——我们致力于每位客户的满意和成功;二是创业创新——我们追求对客户和公司都至关重要的创新,同时快速而高速地推动其实现;三是诚信正直——我们秉承信任、诚实和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四是多元共赢——我们倡导相互理解,珍视多元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中兴通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忠于中兴事业;精诚服务,凝聚顾客身上;拼搏创新,集成中兴品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TCL集团的价值观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华润集团形成了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和“业绩导向、人文精神、团队建设、创新求变”为企业价值观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现时代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四、城市文明的特性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卦辞》)。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出现的标志。
城市文明是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的。乡村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明,每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基本是相对稳定的,村落里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因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的亲属系统。熟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城市在人际关系、地理外观和生态环境上完全不同于乡村。相对于乡村生活,城中居民活动的空间与半径空前扩大,但城中居民相互认可的可能程度则空前降低。城市中人虽然总是在一定单位、一定公司企业工作,有着一定的确定性的人际关系,但同一单位或公司的人,则是带着不同背景而来;同时,只是上班时间人们为着工作目的而相聚一起,下班则各自为着自己的私人目的分离奔走。人们之间关于工作中的事务,可能可以谈得很投机,而对于对方的私人事务,则可能全然不知,也不是对方可以轻易进入的领域。
综上,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特性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的疏离、陌生人的公共空间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维持城市文明秩序,要依靠法律和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同时也要求城市居民遵守秩序、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和谐共处。
五、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实践途径
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而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文明对接的切入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职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企业进校、订单培养、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如学校与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由企业在校内投资,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设备,采用“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计划,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培养具有成本意识、核算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2.在职业指导课中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第一课。通过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礼仪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的背景、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特色进行介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及研讨,聘请资深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等,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文化有深刻的感知。
3.学校精神文化、物质环境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
学校在校歌、校训、校徽、校风设计中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并通过各种重大礼仪形式进行固化和强化。在校园楼堂馆所、绿化美化、实训场室建设中要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能时刻感知到鲜明的文化特色。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
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渗透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倡导文明礼仪、遵守秩序、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载体,引导学生做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二是通过参加技能社团、技能节活动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体验职业环境,获得职业成就。三是通过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奉献、包容、分享等情感体验。四是通过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培养良好心态和体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结语
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延续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0.现代企业文化作业 篇十
为什么要学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多年积累下来并得到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做事的准则。首先,学习企业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历程,领会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愿景以及目标,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我们有意识有方向地去获取以后进入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能力,使我们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更好的与企业对口,使我们大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其次,通过学习企业文化指导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可以把学习到的一些企业文化应用到日常生活自己的为人处事中。例如彼此信任,团队合作的精神是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秉承的基本素质。第三,从企业层面来说,学习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有认同感及其归属感,有利于公司的和谐稳定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所有动力及凝聚力不是来自资源和技术,而是企业文化。
理想中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多年积累下来并得到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做事的准则。
在我看来,理想中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不移的信念、丰富多彩的文化仪式、稳重而独具创新的处事方式等等。因为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对员工具有有利的导向作用,才能使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有认同感及其归属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资格去谈彼此信任,团队合作,共同发展。面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众多这样那样的难题,只有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在残酷的现实中生存下来。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在生活中会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个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放松员工的心情,活跃企业内部的气氛。同时,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下来,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11.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 篇十一
关键词:企业管理;传统;现代;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0-0128-02
企业管理是伴随着市场而变化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后,一些外资企业入驻国内,给国内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国的很多传统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而破产,如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者如果仍旧坚持传统的企业管理,必定不能适合市场的发展,进而被市场所淘汰。在进行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之前,应该先了解传统企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并且对双方进行比较,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管理方式。
1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介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大型的人员活动都会有特定的人群指挥和管理,劳动更是如此,需要有人进行一定的指挥管理,从而监督调节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并且能够对团队中个人的行为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让整个团队稳步合作。
企业是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群聚到一起,自然需要管理阶层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自从企业出现以来,企业管理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企业管理阶段、科学企业管理阶段、现代企业管理阶段,由于如今的企业大多是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管理模式共存,因此,对于传统企业管理和现代管理进行一定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1.1传统企业管理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是指按照传统的人为经验进行办公的管理方式。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伴随着企业和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的,是早期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办公多是依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多使用大量人力和宣传来将企业的产品投入市场,对于人力和资金的消耗较大。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晚清后,伴随着新型工厂的出现而产生的,混乱粗糙的管理模式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也是这样粗放的管理模式让当时的企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建立,由于社会资源的极度匮乏,因此当时的企业多是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大公化的企业虽然也在企业管理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但是并没有真正形成适合市场竞争的管理模式。
第三个阶段是国家放宽对于企业和公司的管理控制,于是企业在市场的刺激下,开始进行一定的探索,逐渐探索出制度企业管理的模式,即当时的企业和公司实行通过规范和制度管理企业人员和企业日常行为方式,企业犹如一台精准运转的机器,让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像是厂房传送带一般进行,这样的管理模式让企业发展迅速,因为这种企业管理模式能够集中人力和资金办大事,但是缺点是总会发生一些制度和规范不能够管理的地方,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这种缺陷也越来越大,制度企业管理模式逐渐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
第四个阶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即发展成为文化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重在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由制度企业管理阶段过渡到文化企业管理阶段,但是由于这种文化管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只是企业管理者人为地自主进行,因此仍旧属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1.2现代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公司采用的比较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都与高科技、新媒体相互结合,例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店等企业营销和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有更加准确的制度规范,企业通常实行公司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形成一定的公司管理阶层,这些管理阶层包括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这些阶层的人员互相牵制,互相合作,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在管理下高利润且高效的发展。
2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来源于两者思想上的差异。
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之前,我国的市场和经济发展并不充分,当时形成的企业充其量只是工厂,而不是公司制,企业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在企业管理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在管理中共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①突出物本观念,即并不注重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而是注重对企业生产资料的管理。
②由极少的决策者制定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员工难以有制定企业制度的机会,并且一旦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企业员工必须执行。
③三是个体观念,即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全局观念,多注重某一项的利益得失,在管理中也比较注重企业中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全局。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传统企业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发展,思想体系更加完善,并且更加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管理思想上一共突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①突出人本观念,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物本观念不同,现代企业管理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于员工思想和能力的培训,并且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凝聚力的形成和提高。
②突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现代企业管理非常注重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并且注重每一个部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让企业各个部门能够和谐合作发展。
③战略观念先进,即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并且在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短期效益。
3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行为的比较
3.1制度管理和人为管理的差异
传统的企业管理比较注重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管理者来说,在管理前期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就已经完成企业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在平日的企业和员工生活活动中都是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员工就如企业这台巨大机器上的转轴,根据既定的模式进行工作,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很容易出现问题,会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转。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人本观念,注重对员工思想和能力的培训,在现代企业中,最好的生产资料并不是资金和原料,而是人才和技术,现代企业的员工多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最需要的是创新,因此并不适合用规范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是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影响,让他们逐渐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努力工作,这样能够形成企业员工的自律自激机制,企业管理就实现了最终的目标,即员工自主管理。
3.2员工数量与高技术含量的差异
传统企业多是偏向于重工业企业和轻工业企业,这两类的企业对于员工数量的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员工越多的企业占有的市场越大,获得的利润越高,但是传统企业的员工并不需要高学历高素质,工作技术也较为简单,因此对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但是现代企业不同,现代企业的员工多是能够掌握高技术的人才,他们的工作量重在要求质量,即产品的技术含量。现在市场的竞争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因此,如何判定一个企业是否是现代企业,主要就是看企业的管理和产品有没有技术含量。
4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多是思想层面上的,传统的企业管理从思想上来说属于比较狭窄、形象的管理模式,在传统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中,员工与产业的管理是制度化、规范化、形象化的,比较注重对员工数量的常规管理,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比较注重对员工思想的管理,首先让企业员工的思想更加贴近企业利益,从而让他们与企业真正处在一条生命线上。
但是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管理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而且,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许多地方出现了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并存的情况,现代企业管理并不能够完全摒弃传统的制度管理,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制度规范,是很多现代企业都在实施的管理模式,因此,双方并不是对立的。
5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是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发展而来的,它与后者相比,更加注重人本观念,并且现代企业管理更加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但是由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时间较长,并且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并且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重工业、轻工业或者高科技产业等不同的企业性质都会影响到企业管理模式,因此,并不一定说现代企业管理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适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如今也仍旧存在,并且同样有存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焦学强,谭俊美.对于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管理的思考分析[J].经管空间,2012,(10).
12.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 篇十二
一、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为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必须要针对现代企业文化赋予员工的核心要求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无缝对接”, 培育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职人才。
(一) 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企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中发现,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只注重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而轻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 所培养的高职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脱节, 得不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律与他律、竞争与协作等关系, 深刻领悟企业员工的团队合作、爱岗敬业、学习进取、精益求精、实践创新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 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 将体现现代企业对人才核心需求的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不仅是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更是高职院校强化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现代企业优秀文化教育, 导致毕业生在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偏离。当学生踏上岗位融入企业文化时, 往往在工作能力, 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够适应胜任岗位要求, 而对于企业价值观念、管理理念、企业制度和团队合作等方面不能适应。因此, 高职院校加强现代企业优秀文化教育, 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开拓进取、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现代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 激励学生切合自身实际确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生发展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从而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 高职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性质决定了其带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因此, 高职院校就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着力研究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研究企业优秀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 努力营造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成分, 吸收企业优秀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 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营造与现代企业对人才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是高职院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 更是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 能否适应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集中精力研究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研究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联系, 以全新的视野探析企业文化赋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职人才, 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赋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企业之间的竞争, 关键的因素是人才的竞争, 而更深层次的则是企业文化实力的竞争。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将赋予企业员工更高的责任,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企业潜在的员工, 能够在学校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所赋予自身的责任和要求, 必将有的放矢, 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通过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出, 现代企业优秀文化对高职人才的核心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育
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现代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核心要求。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现代企业优秀文化无不将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作为核心要求去选用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强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育。
(二)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
现代企业十分重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育与塑造, 企业的成功绝不是个别人的单打独斗, 而是依靠企业全体员工团结协作, 共同奋斗的结果。“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已成为众多企业达成共识的企业文化, 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 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
(三) 强化制度和规则意识的培育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科学的管理, 而制度建设与执行是关键。现代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 (如目标管理、过程监控、7S管理等) 和生产规程是提高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具有良好的制度规则意识和制度执行力是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核心要求。
(四) 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育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现代企业选用人才时的首要条件, 也是优秀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对人才的核心要求。从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需求的调查中发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是首先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是更注重其道德品质、职业素质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毕业后很快得到企业的重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 强化学习进取意识的培育
现代企业不仅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 更注重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企业深知, 人才具备这些潜在的学习发展能力和进取意识从长远看会给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六) 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
现代企业不仅仅关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更关注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敢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普遍认为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强大的源动力。
三、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施举措
(一)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班”等教学模式的实施, 将为现代优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它能够使学生经常性地深入到企业一线, 学习企业优秀员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切身感受到企业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并逐渐内化成自身的内在要求,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加强校企融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特别要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这也为企业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架起了桥梁。一方面, 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将企业的优秀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课堂, 促进满足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 建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辅导员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学习和岗位锻炼制度, 在提高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更让他们学习和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 切身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并将这些要求贯彻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
(三) 营造校园企业文化育人氛围
1. 企业文化环境育人
高职院校应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全方位营造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如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凝练时, 有机地融合现代企业优秀文化内涵, 彰显时代特征和职业精神, 潜移默化地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以现代优秀企业和校企合作单位命名校园内“楼、堂、馆、所、道路和班级”;制作以企业优秀文化和理念为内容的宣传标牌和励志警句标语, 设立优秀企业家、杰出校友事迹宣传橱窗等, 营造鲜明的校园职业文化环境, 使学生耳闻目染接受优秀企业文化教育。
2. 企业管理文化育人
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意识地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 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加强诚信守纪、敬业奉献、团队合作精神等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同时, 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组织校内实习实训 (如实行企业7S管理) , 以企业任务引领、过程监控和目标管理的模式, 管理班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志愿者队伍, 通过借鉴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 来提高高职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实效。
3. 企业制度文化育人
将企业严格规范的制度管理融入到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之中。如仿照企业管理模式实行“班长负责制”, 制定《学生考试诚信承诺书》和《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等, 将企业所崇尚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 营造浓厚的企业管理氛围;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 实施精细化管理, 提升制度执行力;在学生管理中借鉴现代优秀的企业理念, 既严格要求、规范管理, 又以生为本、个性化培养, 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4. 企业特色文化活动育人
组织开展由企业冠名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大赛、专业技能竞赛并设立企业奖学金, 由企业能工巧匠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 营造学技术、练技能的职场氛围, 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质量效率意识、实践创新意识。同时, 与企业联合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职业文化活动, 如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综合素质展示大赛等, 聘请企业领导担任大赛评委, 以企业的视角,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合作精神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与现代企业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紧贴现代企业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培养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0页) 要求, 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实践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举措, 将体现现代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培养既具备较强专业技能, 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以满足现代企业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否符合现代企业优秀文化对人才的价值取向要求,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加强企业优秀文化教育, 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更有利于他们了解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念,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举措
参考文献
[1]徐建华.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
[2]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12) .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 2010 (12) .
[4]王月玲.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J].文教资料, 2010 (1) .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推荐阅读:
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12-2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12-04
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09-17
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11-14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网上考试(2013年3月25至27日)11-05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10-18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12-19
浅谈传统电力企业文化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