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竞赛学习心得

2024-07-17

化学竞赛学习心得(共13篇)

1.化学竞赛学习心得 篇一

学习化学心得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回想当初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我们怀着冲动的心情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吸收着前人的智慧,接受者人文道德的洗礼,感受到自己真的穿梭于一个多彩的世界。

也许是以前朦胧的我不知是对生活的感受不深,或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致使人生的前二十年总是在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对于一个有理想,更充满斗志的年青人是决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只是庸碌的一生,现今我已经二十一岁了,同样也是我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岁的开端,还记得英语老师见过这样的话“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岁是一个人的关键,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基石,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前如果还没有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仍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此人必将庸碌一生”。

趁着我第二个二十岁的开端,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唯有努力于自己的专业,还记得高考完填志愿时,自己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对化学的青睐,并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处向,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决定并没有错,经过在大学里一年多的学习,自己自认为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充分的认识,虽然专业越学越深入,越来越难,但我有充分的自信将自己的专业成绩做到最好。

自从初三开始学习化学以来,到现今已快有六年有余,现在回首往事,初中、高中的化学讲究的时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追求结果,而大学化学则不同,它不仅要求我们懂得这些,而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去善于发现,探求该反应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反应?又是怎样反应的?而且要求我们训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这几门专业课程是学习化学专业的基础。

《无机化学》着重元素学,探求反应的过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反应?《有机化学》者注重有机分子的结构学以及有机产品的合成学。这两门课程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二者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这两门课程我想是不肯能很好的认识的,就如《有机化学》学完后,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碳原子结构重排都不知道,我想如果真的那样,就太悲剧了,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枉做为一个大学生。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所以我为我自己所喜爱这一门学科而感到无比荣幸,我坚信在大二的这一年里我同样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习化学。深刻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强化自己的个人能力,因为我深刻的知道当一个人为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而挥洒汗水时,其实那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付出,而更是一种享受。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注重表面上说,却不愿努力去实践,或者用哲学的观点说是“形而上学”而不全面的分析问题,最后还是被生活所摒弃,被社会所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状,与其说生活是残酷的,[]还不如说是自己埋没了自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现实一点,要知道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不公平的。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更要用敏锐的眼睛去洞察生活中的一切。

同样新时期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身价,如果那样,一定会使自己变成一个眼高手低的社会累赘,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生活的义务。

总之“化学”就是反应的一门学科,这种反应又单纯的物质上的反应,同样生活中的种种反应也可以归于“化学”,所以学习单纯的物质上的反应时,我们也应该想想生活上的种种反应,这样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学好化学,就应该将所有的反应尽量一体化、联系化、网络化,弄清其原理,掌握其历程,从而进行深刻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化学就是要生成新物质以适应新的环境。

2.化学竞赛学习心得 篇二

1 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概念和涵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 主要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精神, 并能够以类似研究科学的方式去获得新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并非主观臆断, 而是根据理论来源于实践以及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提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索经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 使学生更加懂得合作与参与的重要性。此外, 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判断、选择和运用,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

2 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2.1 主动化的学习过程

对于传统的高中化学学习来说, 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学生教师讲课并及时做好相应的笔记。有些高中的化学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创新, 例如讨论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等, 但是这些教学方式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研究性学习。真正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应该要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学生要能够积极开动脑筋, 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 学生能够直接地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式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能够去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2 生活化的教学主题

当对高中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性教学时, 教师可以积极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关主题并联系到实际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问题或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可大可小, 可难可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围绕着相关主题展开相关的研究活动, 从而使学生不断减少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 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序性和计划性。

2.3 开放化的学习资源

对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来说, 主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围绕着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教材上有什么内容, 教师就教给学生什么内容, 学生也会相应地学什么内容。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束缚的状态, 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学生被局限在化学教材和死板的课堂教学中。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要积极打破这种束缚和限制, 这体现出在研究性学习中, 化学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研究的问题和课题所涉及的知识也是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 有些化学问题也就没有了唯一的答案。而学生的学习资源却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从化学教材到互联网, 再到图书馆甚至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学生只有在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有用的信息, 从而为解决相关的研究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

2.4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 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也具有了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并观看相关的实验过程或亲自做一些社会调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高中化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去。

3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

3.1 摆正师生的不同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之初, 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指导。当研究性学习实施一段时间以后, 教师应当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独自研究,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通过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学生可以从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相应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取代学生, 而应当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2 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功能, 教师应当要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当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不能用自己的思路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 并能够运用各种生理和心理手段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增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3.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高中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进度采取实验探索、专题讨论、调查讨论以及质疑辩论等不同形式。有些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相关引导, 有些活动学生可以独自进行相关探索。有些教学过程可以在教室内进行, 有些教学过程要要实验室中进行, 还有的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教师要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选择出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

4 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发展, 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在高中化学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总之, 研究性学习将会给我国的教育改革灌输更大的生机。我们一定要认真践行, 才能够推动高中化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瑛.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学教学, 2008 (05) .[1]贺瑛.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学教学, 2008 (05) .

[2]王春.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学, 2008 (08) .[2]王春.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学, 2008 (08) .

3.电化学教学心得 篇三

一、原电池

我们在电化学教学中,老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原电池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满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两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下,先正确地写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原电池反应)并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还原剂一定在负极上反应,氧化剂一定在正极上反应。如果还原剂是金属,则该金属是原电池的负极,且正极与该金属不同,如果还原剂不是金属,则正负电极由其他电极代替且可相同。这样,既可以根据原电池反应判断正负极和书写电极反应,也可以将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1.规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是负极本身失电子,除外界不断补充的燃料电池)。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一般是溶液中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也可能是O2在正极上得电子如吸氧腐蚀或燃料电池,或正极本身得电子)。

2.分类

(1)一般原电池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金属与金属、金属与石墨碳棒、金属与难溶金属氧化物);

②电解质溶液,至少能与一个电极发生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是置换反应;

③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且用导线连接,且形成闭合回路。

方法点睛:先分析两电极材料相对活泼性,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阳离子进入溶液;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按放电强弱顺序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析出金属或氢气,正极材料不参与反应。如金属Fe、Cu、稀盐酸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为Fe。

但是具体情况还应具体分析,如金属Fe、Cu、浓硝酸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Fe比Cu活泼,但负极却是Cu(Fe、Al在浓硝酸中钝化,不能继续反应,而Cu可以与浓硝酸反应)。

(2)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大多数是由可燃性物质(主要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及电解质溶液共同组成,虽然可燃性物质与氧气在不同的电极上反应,但总方程式相当于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因为涉及电解质溶液,所以燃烧产物(一般为CO2)可能还要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再写出燃烧产物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而得到总方程式。

(3)盐桥在原电池反应中起到作用

在教学中常常有学生问,原电池中盐桥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于此问题,很多老师怕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就会简单地告诉学生,盐桥是起到导电作用;盐桥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这样回答的话,学生往往产生另外一个问题: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可以定向移动而导电,为什么偏偏要把两个半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中间加上盐桥呢?其实盐桥除了上面所说的导电作用外,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是,避免负极材料直接与正极的电解质溶液反应,这样原电池能持续稳定的放电,从而使原电池具有实用价值。另外盐桥的存在可以平衡两个反应容器内的电荷,使得反应能持续进行。其实上述三者的作用又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二、电解池

电解池反应是强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满足形成电解池的条件(电解质溶液导电)下,根据阳离子的氧化性顺序、阳极活性及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正确的写出电解池反应并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还原剂一定在阳极上反应,氧化剂一定在阴极上反应。如果还原剂是金属,则该金属是电解池的阳极(阴极任选);如果还原剂不是金属,则阳极是惰性的。这样,既可以根据电解池反应判断阴、阳极和书写电极反应,也可以将溶液中或离子晶体熔化时不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电解池反应。但要注意的是,惰性电极电解溶液时最后阶段可能是电解水。

1.规律

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可以是溶液中阴离子在阳极上失电子,也可以是阳极电极材料本身失去电子)。

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阳离子在阴极上得电子)

2.放电顺序

(1)阳极为惰性电极如石墨或Pt时,只需考虑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阴离子的放电,电极本身不参与放电。

(2)阳极为活性电极如Fe、Cu、Ag时,则活性电极本身失去电子生成相应的阳离子。

阳极放电顺序:活泼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3)阴极的电极材料本身不参加反应,溶液中所有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Al3+>Mg2+>Na+(注意Fe的两种离子和H+的位置)

3.电极反应书写

首先看是否有活泼电极做阳极;然后看溶液中有哪些阴离子和阳离子;最后看哪种离子先放电。

对于学生在学习原电池时提出的诸多问题,往往涉及大学里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因此不适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应该在课后针对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

4.有机化学学习心得 篇四

*** 杨磊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迄今已知的所有化合物中,绝大多数属于有机化合物。近两个世纪来,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揭示了构成物质世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键合的本质以及有机分子转化的规律,并设计、合成了具有特定性能的有机分子,它又为相关学科(如材料学科、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和材料。有机化学是一系列相关工业的基础,在能源、信息、材料、人口与健康、环境、国防计划的实践中。在为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努力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它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因此,有机化学是整个“化学大厦”中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学好有机化学是学好整个化学学科的关键所在。

有机化学在我学了一个学期以后明白了有机化学的最大难处就是化合物多,有机反应多,十分难以掌握。有机化学的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复杂。变化中可能还有变化,有的比较简单的题目,但是稍加变化以后就会很复杂。比如说许多炔烃的反应要联系到烯烃的反应,一些不同的物质却有着相同的反应规律,还有命名中有许多小的细节上的变化都可以出题。所以这些变化更加难学,有机化学的反应多但是及不上变化多,无论有多少的机理,规律,只要把几个融合一下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出出来不少的题目,这样就难住的大家。所以有机化学最难学的就是学习规律,学习机理,学习到了以后还要把这些机理融合起来,要知道如何地变化,这样才能把一些机理题和合成题作好,我们学习有机化学才有实用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说有机化学最难的不是那些方程式,而是那些方程式变化了以后你还是否知道的问题,只要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地总结,多多地复习,多多地了解不同的变化,并且用这些不同的变化来丰富自己的有机化学的知识,这样才是学习好有机化学的正确方法。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其理论也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和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有机化学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只能是经验或半经验性的。随着学习的深入,起化学反应及现象也越来越多,要记住这些反应及现象也越来越困难,但是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必然有其理论性和规律性的地方,掌握这些理论和规律对于学好有机化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掌握对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并联系实际也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

下面将结合我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心得,分类论述我是如何学习有机化学的。

首先,我对通过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学习到的东西进行一个梳理。

1.有关碳链增长和缩短的反应增长 格氏试剂参加的反应

与醛和酮,与卤代烃,与羧酸衍生物,与其他试剂(如二氧化碳,环氧乙烷)活泼亚甲基上的烃化反应。

分子间的缩合反应:羟醛缩合反应;酯缩合反应;

其他:芳环上的烃化和酰化,酮的双分子还原,烯烃的羟基化反应,炔化物的烃化。2.反应分类

通过不同类型的反应对反应机理归类(1)加成反应

烯键上的亲电加成(引入官能团)羰基上的亲核加成(转变官能团)(2)取代反应

饱和碳上的亲核取代(转变官能团)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引入官能团)羰基上的亲核取代(转变官能团)(3)消去反应

成烯消去反应(酸性,碱性)(除去官能团)(4)先加成后取代

醛酮与格氏试剂反应(增长碳链并改变官能团)酯缩合反应(增长碳链并引进官能团)(5)先加成后消去

羟醛缩合反应(增长碳链并改变官能团)

1、总结经验规律

有机反应机理分析是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实验操作中控制有机反应条件的依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有机反应机理。在分析有机反应机理时,要把握反应条件与活性中间体类型的关系,并且不能违反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初学有机化学时,首先接触到的反应就是亲核与亲电取代反应。所谓取代反应,就是指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从电荷分布的观点出发去分析,理解一个有机化学反应是可行的。另外,在掌握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即反应机理的分析,对应异构体的构象分析及分子轨道能量高低原理,一个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发生的快慢,发生的程度以及生成物的稳定性如何均可由此原理得到解释,此原理贯穿了整个有机化学体系,如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分析、对映异构体的构象分析及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均是以能量最低原理为基础,离开了此原理,整个有机化学体系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电荷分布与能量高低原理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共振理论就是综合了这两方面的特点而发展起来,如在分析苯环上取代定位规则时,则需要综合这两方面的规律,从共振结构出发解释其定位规则。对于甲苯的定位规则分析,甲基与苯环相连,由于甲基为推电子性基团,使整个苯环的电子云密度增加,甲基的这种斥电子性,有利于中和正碳离子中间体的正电性,同时使自身也带有部分正电荷,这一电荷的分散作用是正碳电子获得了稳定性。由此看出反应及其原理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重规律的总结。

2、善于归纳总结

在有机化学学习中,会发现有机反应式错综复杂,且种类繁多,想要全部记住,记准并非易事,但若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归纳总结,将所学的每一章节的内容归纳出其知识网络图,相信学好有机化学并非难事。

3、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若不能掌握其基本的实验操作,不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很难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的。在下一个学期学院会开始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我认为掌握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有机化学反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够使我们发现许多新的反应及规律,若只是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对于一个反应可能有某一特定的产物。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由于实验过程的改变,会出现其它的产物或其它的现象,而这样问题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所以实验也是学好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将在下学期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着重加强这一点。

4、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学好有机化学,重在要有兴趣,培养学习兴趣能够使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问题,或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与有机化学有关的问题,均能使我们能更近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建立起学习兴趣。当然,以上仅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点补充,我们应该在认真听取老师的讲义并作好课堂笔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以上方法,课后进行积极总结并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并且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重视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更正。完成作业的过程既是一个巩固所学知识和锻炼自己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自己对所学知识理解和应用的错误的过程。如果不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的作业,就很难掌握和应用应学的知识,也很难发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应用方面的错误,到以后考试中就会造成不会答题和答题错误,到工作中就会造成不能提出工作方案或按错误方案进行注定失败的工作。因此,必须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更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才能避免出现上述情况。

5.学习化学心得体会 篇五

其次,还要多做题目,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只有在做题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出某些概念的真正含义。

最后,要学会总结,分专题的总结。化学知识,即相互联系又很松散。所以需要通过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再把松散的知识,分类归纳记忆。这要做到由点至面的总结复习,化学成绩一定会有所进步!

具体做法:

1、主要是课堂听讲,笔记很重要。

2、其次不要钻难题和偏题,基础为主。

3、概念要记牢,公式要熟用。

4、不要进行题海战术,要举一反三,多思考,多用脑子。

5、要爱化学,多与生活实际联系,解决具体问题,其实很有意思的。

6、可以自己当老师预习,备教案,可增强记忆效果。

6.化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花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又要耗费教师一定的精力,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是领导和教师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坚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学会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更增强了自信心;通过研究性学习,是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教改,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因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它真正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求知欲;而且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出击;不再被成天禁锢在教室里,而是亲身走入社会,走入现实生活;不是以封闭的考试卷来论学生的成败,而是以全新的学习、探索和研究过程来综合评价。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亲合度大大增加,还满足了学生渴望走入社会生活的愿望。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由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长期处在传统课程的教与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既无感性认识,又无理性认同,要启动这一全新的课程,知识背景的准备和铺垫非常必要。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提前学习、参考和借鉴其他资料和信息,为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特点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学生在

二、优化教学情景,诱发研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

三、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在《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象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研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五、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常说的、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的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良方。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效益不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这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涉及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校长办学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正如专家所言,这种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7.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心得 篇七

一、设计开放性化学问题, 要以有趣、有用、易作为原则

设计难易适中的情景问题, 所设计的问题情景不能太难, 要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得出层次不同的结论, 可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进行设计。

例如在教学“探究空气的成分”一节后, 我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捕捉”教室的空气?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有的说用烧杯、矿泉水瓶, 还有的说用注射器抽气等。这时我提醒学生:用矿泉水瓶时如何操作? 学生立即反应过来:需先装满水, 然后进教室倒掉。2试用两种方法检验烧杯中装有空气? 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用燃着的木条, 而对于第二种方法, 同学们都迷惑了, 我提醒他们与水联系起来, 这时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指定一位同学实验:杯口向下, 扣向盛有半盆水的盆底, 不容易扣下去, 说明杯内装有空气。3如何将一集气瓶空气“捕捉”到另一集气瓶? 在学生思考过程中, 我提供了必要的仪器, 提示联想“乌鸦喝水”的故事。对这些开放性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很好。通过以上的开放性探究教学, 同学们对看不见又无处不在的空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产生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开放性化学问题教学时机的把握, 要注意适时有度

1.在学习课本中含有开放性内容时, 就要充分挖掘课本材料中的这些因素,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或开展合作讨论活动中适时引入开放性问题。例如在学习CO2实验室制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搜索出你能想到的产生CO2的方法有哪些。

由此比较后, 学生分组演示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 观察反应后, 得出实验室制备CO2用该反应制取比较合适, 充分考虑装置、收集、速度、操作、安全、成本、纯度、可控性等因素。这种先发散后集中的思维方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策略。1人和动物的呼吸2碱式碳酸铜分解3纸张燃烧4汽油燃烧5煤碳燃烧A:燃烧法制备:

2. 当学生有了相应的知识积累欲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时, 引入开放性问题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知识丰富了, 思维能力提高了, 学习方法也多了, 学生就有了一种自觉地要求拓展和深化知识的欲望, 这时候教师不妨引入相应的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探讨。6CO燃烧7蜡烛燃烧8CO还原CuO9木炭燃烧34 5 6 7 9 10瑏瑡瑏瑣B:受热分解法:2C:缓慢氧化制备法:1不便收集, 速度难控制, 产物不纯成本高含量低, 不洁净含量低, 操作不方便

例如:某校课外环保小组的同学, 发现学校附近的小河中有许多死鱼, 经考察是由于附近某工厂排出的废水所致。他们用多种方法证明了废水显酸性, 并含有铜离子, 并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向厂长提出几条处理废水的建议, 受到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好评。请问: (1) 你能用两种方法来验证废水显酸性和含有铜离子吗? (2) 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废水处理方案, 并写出简单的操作过程。10金刚石、石墨燃烧瑏瑡酒精燃烧瑏瑢C还原CuO瑏瑣一些工厂废气瑏瑤石灰石分解……D:还原制备法:8瑏瑢

这类试题让学生了解到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不能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 初步学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科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开放性化学问题解决过程应注重方法训练的科学性

开放性问题一般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既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 又具有灵活性和多向性, 给学生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 开放性问题教学要立足对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重方法训练的科学性。

1.注重课内外知识相联系。

开放性问题不仅要用到课堂上的知识, 而且可以适当引入课外知识, 使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 这类问题开放度大, 思维空间广, 需要课内外知识的广泛联系。例如,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 通常每1000克海水中含氯化钠等盐类约35g, 所以海水是咸水 , 但可以变成淡水为人类使用 , 运用所学知识鉴别从海水中跑出来的水是淡水而不是咸水的方法。

2.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科学开放的最大空间是向生活开放, 因此, 开放性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如“请你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一个净水器, 净化我们身边的污水”。这一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加以解决。又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 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 (锌、铜合金) 冒充黄金, 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 与黄金极其相似, 所以很难区分。请你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分别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这类问题以社会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为背景, 培养和考查在学生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真假的能力。

3.综合运用 , 各个突破。

初中化学开放性问题的特点, 要求我们具有综合思维能力, 从不同角度切入, 实现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下面是我常举的一个例子, 在“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节课上, 学生先动手做实验, 把一些酒精密封在一个塑料袋里, 并将其放进热水中, 塑料袋膨胀后酒精看不见了, 再将塑料袋从热水里拎出来, 静止一会儿, 酒精又看得见了。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甲:气化了, 变成气体就看不见了。乙:为什么气体就看不见? 甲:气体是无色的。乙:无色的酒精为什么就看得见? 甲:物质聚在一起看得见, 分散了不能反射光线就看不见。乙:物质分散后为什么不能反射光线? 甲:酒精气化分散变成小微粒, 肉眼就看不见了。乙:微粒是因为分散变小的还是分散前本来就小……此题就属综合开放型题。以上这些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 问题不限于化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 从不同角度做解释。

四、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可控性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应避免出现超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加重学生负担。它应该是灵活、开放而又不超纲的, 所解答的内容控制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问题情景本身知识要求不高, 并且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点, 但提问角度设置于实际应用情景中, 使学生充分感受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乐趣。一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 要求学生能以探究者的身份经历和评价探究方法, 从而领会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让学生从中受益。

总之, 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离不开观察、猜想、分类、搜索、类比、假设、归纳、实验等化学基本方法要素。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具体回答情况进行相应的引导, 包括对文字叙述的完整性, 化学用语的准确性, 化学原理的逻辑性进行指导,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教师只能是参与者,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 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

摘要:开放性问题能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设问是开放的, 答案是灵活的, 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问题的解决, 往往需要学生积极地探索才能完成, 这对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开发学生潜能, 提高科学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开放性化学问题,教学原则,教学时机,方法训练

参考文献

[1]李松华.2003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评价报告.

8.化学竞赛学习心得 篇八

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老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化学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使学生产生了对化学的兴趣,进入了化学快乐,而愿意去学习化学。

如九年级的学生也可能是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但绝不是第一次走进厨房,也绝不会是第一次取用固体、倾倒液体。老师在本课中把“厨房――化学实验室”联系起来了,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参观化学“三室”过程中,在陌生的环境中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学生的实践中找出实例进行展示,再让学生来辨析正误,不仅“纠错”,还要“究因”。这种“正与误”都来自学生的操作展示,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乐中学”、“学中乐”。

许多人都曾问过同一个问题,如何游刃有余地在化学的海洋中畅游的?回答很简单,学会了培养兴趣,在快乐中去学习。

人究竟有多大潜能仍是一个谜,但兴趣能挖掘和开发人类的潜能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要使学生都这样认为自己可能是天生与化学有缘,在第一次捧起化学书时,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无论是千百年前的化学史,还是当今飞速发展着的化学工业,都是那么充满智慧和思想。怀着好奇和仰慕的心情,使学生走进了化学王国的殿堂。

但仅仅是一见钟情的兴趣还远远不够。要逐渐在实践的探索中学会了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兴趣;订阅《中学生化学报》,把最初的兴趣转移到学习的热忱中去。即使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习题,也尽量寻找一题多解和巧解的办法,从中体会发现捷径时的乐趣。在老师的努力下,学生能以老师上课的方式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介绍给其他的同学也获得了成功。我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对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也许此时有些同学正在为如何学好化学而发愁。建议你不妨静下心来回想一下学化学曾经有过哪些乐趣?较喜爱的化学的哪个分支、哪些方面?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有意识地发掘对化学的兴趣,也许就是你走出困惑的第一步。

当然,兴趣的培养也只是迈向成功的最初一步。脚踏实地还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化学是一门兼有文理科性质的课程。说它有文科特点,是因为化学不像物理那样有一套十分简洁并具有数学荚感的完整的公式体系,而是有许多零星的知识点分散在各处。特别是在元素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有许多元素或物质特性无规律或公式可循,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当然,其理科的一面是在于运用原理和公式解释现象或作出定量分析判断。这就决定了学好化学的一条重要策略是,除了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外,更要做个有心人,留意散落的零星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已学的知识。

归纳零星知识点的办法也很多。各类报纸和期刊上常有这类小文章,如各类气体的溶解度、原子分子结构中一些原理结论的反导以及化学实验装置顺序等等。另外,老师上课的归纳和自己在平时看书做题时的总结也能使你得益匪浅。

在什么学科都大搞题海战术的今天,学化学也免不了大量习题的陪伴。也是从题海中“游”到彼岸的,对它的评价只有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面,没有一定的习题量就不会有对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说的,学好微积分必须做一万道题。但另一方面,由于题型重复、题目类似,时间也无效流失了。更严重的是,由于习题质量参差不齐,错误题、偏题频繁出现,会造成误人子弟和思维定势。因此要善于在题海中精选、精挑,或是老师布置或推荐的,或是挑选那些信誉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出书质量高的和最近出版的书中的题。我的经验是,正规出版的化学方面的报刊和杂志上的模拟题、测试题质量很高,值得一做。

挑选题目只是从客观上避免了题海的负效应,要真正从题海中受益,还得学会主观上提高做题效率,也就是充分利用每一道题的价值。一方面,要理清命题者的思路和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够单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要从相类似的题目和看似类似、实则相差甚远的题目分析比较出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为了不影响解题速度,这项可以不在做题时进行,思考的范围也仅限于自己有疑问和考试热点题型。

不过,学好化学不仅仅在于会解题,能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一种化学思维的培养,或者说是一颗“化学头脑”的形成。所以,在课本教材范围或资料中,可浏览一些介绍化学新领域和新动态的报刊,通俗易懂的化学论文,甚至是一些大学教材。这不仅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还有利于参加各类化学竞赛,同时对目前各类考试流行的新题型——信息题的解答也会有所帮助。

近十年来的高中化学的改革是巨大的,教材更贴近实际,更符合中学生的理解水平;考试题型更趋于客观、公正,能更合理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每一个天资不太低,有愿望学好化学的学生,在兴趣这把钥匙的指引下,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之以勤奋,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9.化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篇九

临涧二中付学雨

我与2010年10月22日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化学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我们首先听取了两位优秀老师的公开课,然后听取了几位教师的教学先进经验的交流与讨论,最后是县教研室教研员吴老师作了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通过这次的研讨学习,我感到从思想上和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自己的心得体会做些回报。

无论从经验交流和所听的课上,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中,都应该做到,“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学,即变过去的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而改为要把指导学生去学为主,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

在教学的设计上,也要改变原来的方法,要用好精品教案,落实集体备课,精品教案是县化学骨干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编制的,它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我们广大老师教学备课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教师成长和提高的主要资源,在教学中一定要好好拜读,深刻体会,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经过二次备课后再应用于课堂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在现代的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展现过程,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知识的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去,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的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去,如,学生不能见的分子,原子的结构,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的变化行为等,这些抽象的东西,如果以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演示与学生,使学生能体验性的感知这些知识,并且可以有效地缩短课堂教学的进程,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10.化学学习心得怎么写 篇十

生物化学,顾名思义,就是生物学科里面的化学知识,当然就离不开化学。蛋白质、酶类、核酸、脂质等等一些东西,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而我们要学的东西,无非就是这些物质的的化学本质、结构、功能等等一些基本概念。其实说难也不会很难,但是里面囊括的东西实在很多。明显这么多东西并非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够全部吸收,所以说无论是对哪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厚积而薄发的的过程。

对于复习这门课程有两套计划:首先,把打印的PPT看完,当然,要配合着书看,那本比《辞海》还厚的的书实在是难以让人抓住重点。生化复习要有系统的复习概念,把每一个章节总结成一个框架的结构,把重点都涵盖在里面,各个章节内容的联系也要从中体现。其实这就是一个建立主线的过程,那些重点就是主线里的各个分支。再就是做题了,知识的掌握与否只能看实践了。针对每个章节都做些题目,看看哪些没有掌握,又回头去看,解决盲点和难点。这样,基本上对考试也不会那么没底了吧。

11.提升初三化学复习效果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三化学;复习;心得体会

1 引言

初三化学是学生开始接触化学的起点,对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以及运用基本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根据这些要求对如何提升初三化学复习效果进行论述。

2 如何有效提升初三化学复习效果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进行统筹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三化学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知识点分散而又互相渗透的特点,其复习过程需按计划统筹学习,科学的复习计划在学习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制定复习计划,要以时间为节点,循序渐进。可大致安排三轮复习任务。第一轮围绕课本展开全面复习,可以将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将原先并不连贯的知识,通过认真总结归纳,重新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贯穿理解、掌握。第二轮围绕新课程标准,专项突破。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凝练出重要知识点、考试热点进行专项突破。通过对典型题型和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争取有所突破。例如,化学计算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是初中化学复习中遇到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它不仅要求学生的解题技巧,同时还需深刻理解题型所隐含化学考点。找出题目中隐含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从而建立彼此间的相互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第三轮复习重点在于查漏补缺,巩固前两阶段的学习成果。

2.2 围绕课本,夯实基础

中考试题往往都是化学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都没有超出课本的范畴。因此,在复习时,应紧紧围绕课本,夯实基础,深刻理解课本知识,领悟知识点背后的化学思想。

但是,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轻视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课本内容浅显。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概念模糊,基础薄弱的问题。而课本上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定律、操作技能,都是解决综合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化学问题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应特别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可以对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知识点反复强调,反复运用。

2.3 紧扣课标,专项训练,突破重点

化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级主题展现出来,使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考察和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教师应对初三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予以足够重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复习实验后,总结实验规律,并在可能的基础上改进实验。这样可以放大每一个实验的收效,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训练思维、提高能力,以达到最佳复习效果。

2.4 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经过两轮的复习之后,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归类、查漏补缺。可以通过如下几天途径来核查知识点是否有遗漏或需要继续巩固。一是对照课本教材目录,核实是否有知识盲区;二是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详细核对考点,查找时候存在遗漏考点。同时,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帮助,分析研究重要考点。三是就以往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训练,多做相关类型题,争取突破难点。四是通过同学之间互助式学习,互相学习以弥补各自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五是对知识结构重新梳理,通过深入思考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这种梳理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分析和解决化学题目提供了思路。

2.5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分层教学模式进行复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积极良好的效果。然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积极主动性参差不齐、有高有底,众多因素导致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學习中去。针对这一问题,在初三化学的复习中,应采取分层复习的方法,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习题,不作统一规定。

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例如,成绩差的学生可能由此而产生自卑心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的自满情绪。这时,教师应采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能认真、正确地看待眼前的成绩,争取共同进步。

3.结语

提升初三化学复习的效果,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而且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主动学习。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夯实化学基础、突破难点。使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学娣.初中化学有效总复习指导[J].学科教育,2009(8),122-123

[2]李冬松.初中化学总复习计划及思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6),82-83

[3]陈彩云.谈谈初中化学教学及复习[J].现代教学研究,2010(7),54-55

[4]杜艳珍.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质量[J].教学园地 2009(8),50-51

12.化学学习的诊断 篇十二

教师试图分析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常温下, 将一小匙蔗糖加入盛满水的大玻璃杯中, 有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画一幅图来说明蔗糖和水相混合的情况 (S代表蔗糖分子, O代表水分子) 。

学生根据自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画出了蔗糖溶解于水这一过程的图象, 如图所示:

教师又是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下图是教师画出的蔗糖溶解于水这一过程的图象:

这些图象表达了教师和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 研究表明, 有20%的教师和56%的学生并没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及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教师是否思考过针对这种种学生的理解, 采取哪些对策?教师自身是否对化学概念理解透彻?

很少有学生对微粒模型做出正确的几何图示, 大部分的学生倾向于用物质的宏观性质来解释微观性质。然而他们虽然不能够深刻理解化学概念, 但却仍能取得好成绩。为什么呢?很多研究表明, 由于概念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不影响学生定量计算等解化学题的能力和学业成绩, 教师们也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因为目前我们在这部分内容上的化学教育, 更加关注的是相关计算 (如质量分数等) , 此类内容是不进考试卷的。其实, 这对化学教学会产生误导。

学生常常在从宏观向微观迁移时感到困难, 例如, 学生们会在学完“盐溶液”的课程后, 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盐溶液中含有带电荷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为什么我们的手指伸入其中没有感觉?”“盐加入水中形成溶液, 各种粒子是怎样存在的?”“给水加热温度升高, 是因为水分子的温度升高了吗?”。

教师是否会注意到这些问题真的是问题并给予清楚的解释呢?

实际上对于这些质疑, 有时教师们在课堂上并没有提供清晰准确的表达, 同时没有意识到这一认知误区, 也没有认识到这些质疑的价值, 认为这些不是考试的内容, 太“小儿科”, 没必要给予关注, 使得这些困难长期累积在学生头脑中, 得不到解决, 久而久之, 认为化学难学, 化学知识难以理解, 不好接受。

面对学生产生的“非常规理解”, 教师会如何反应?

(1) 忽视“非常规理解”;

(2) 排斥“非常规理解”;

(3) 对“非常规理解”正确性的不确定;

(4) 删除与当前理论违背的“非常规理解”;

(5) 暂时搁置“非常规理解”;

(6) 重新解释“非常规理解”;

(7) 接受“非常规理解”且对当前理论做出肤浅的改变;

(8) 接受“非常规理解”并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理论。

这些反应中, 前六类是怀疑新现象, 尽力“维护”原有的理论。其结果是, 如果教师不能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 就会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阻碍学生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另外, 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地方理解不够, 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以至于学生头脑中的困惑得不到解决。

后两类是值得肯定的。第八类比第七类更具科学性, 也反映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这些案例中的现象说明,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帮助者, 要努力了解和揭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对科学概念的误解, 重视挖掘化学学习中产生或存在的错误概念, 把它作为优良的教育资源, 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建构和发展科学概念。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对学生学习中的非科学认知进行诊断的教学技能。

2 化学学习诊断的涵义

医生要祛除患者疾病并开出能够利于患者康复的处方, 必须对患者进行把脉诊断。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要制定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方案, 也必须了解学生, 知道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状况, 认识到学生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错误理解就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中出现的错误认识, 错误理解特征化了对科学概念的另类理解。化学学习过程的诊断, 就是教师通过提问、谈话、测验等多种形式发现、辨识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解中存在的不科学的认识, 推测判断学生的知识误区, 洞察、把握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 从而更好地改进和调整教学。

化学学科语言中, 涉及到许多抽象的化学科学概念, 如:原子、摩尔、电解、盐类水解、原电池、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等。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对这些概念理解错误会对后来的学习造成消极和持久的影响。一些教学调研表明, 目前中学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效率低, 学生学习障碍重重, 考试成绩不佳等问题, 而师生又苦于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问题的良方。教师们具有“正面”的教学经验, 缺乏运用错题错例等“反面”材料来诊断、反馈、矫正和补救的教学技能。

3 化学学习理解困难的成因

3.1 化学概念的微观性

用化学符号从微观的层面科学简明地描述宏观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是由化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种能力也是每一个化学学习者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例如, 蜡烛的燃烧、铁生锈、酒精挥发属于宏观层面上的现象;分子、原子的排列及运动是微观层面上的化学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和结构式是化学符号层面上的形式。但是, 大量的研究表明, 中学生在有关化学三个层面上的表征方面普遍感到吃力, 不能科学地运用微观表征思考和解释化学问题。

调查研究表明, 大部分学生当看到元素符号像Cu (s) 、H2O (l) 和Cl2 (g) 时, 虽然能够描述这些物质的宏观物理性质, 但不能从微观层面做出合理的解释, 表达这些符号所隐含的物质结构和组成, 一部分学生甚至在化学课程结束后, 仅仅将分子式看作物质的名称或简写。研究还发现,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不能将分子式、电子构型、球棍模型在头脑中进行三个层面上的转化, 这妨碍了他们深层次地理解化学概念。

对学生来说, 描述宏观现象并不难, 对于符号和微观表征就不容易。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方面遇到困难, 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与化学学科所决定的三重表征特点有着很高的相关度, 这对我们全面的理解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化学概念的发展性

化学概念会随化学这门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从而在同一个化学术语中可能会包含新旧两个概念。一些研究指出, 当学生遇到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概念时, 学习困难就相伴而生。

比如“中和”这一概念, 最初“中和”的概念是指作为酸和碱的两种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中和, 进而酸碱性彼此降低。因此, 学生就持有这种观点, 认为只要有酸和等量的碱进行反应, 最终都能得到中性溶液。但是, 事实并不总是这样, 如果HAC和等量的Na OH混合, 根据Bronsted理论就会进行如下两个反应:

学生常常会保留最初的认识, 而新的“中和”概念往往被忽略。

还有, “化学反应”这一概念的发展性对于学习理解“化学平衡”存在一定程度的思维固着, 导致理解“化学平衡”概念困难程度有所增加。“化学反应”最初的定义是来描述一个单向的反应历程, 反应物相互反应逐步消失了, 生成了新物质, 这种思维奠定了“化学反应都是由反应物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而且反应进行得很彻底”认识。然而在化学平衡学习时, 学生遇到可逆反应这一概念, 包含正、逆两个化学反应过程, 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存在。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新概念, 因为他们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最初的“化学反应”概念上。

概念的定义随科学的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种先前模式的影响对后续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学习障碍。

3.3 化学概念的含糊定义

科学家们使用的语言中, 有些较为含糊。例如, 早期对电路的定义 (电子的流动形成) 就是这样。而在电化学学习中, 电路分为:外电路和内电路。在外电路中, 自由电子在移动, 而电池的内部电路就电荷在移动了。再如关于阳极和阴极的定义, 在电化学中, 阳极是指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阴极是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可是并没有描述电子的流向问题, 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概念的获取得以发生, 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至关重要, 上述内容帮助我们认识了化学学科概念知识的若干特点和学生学习存在障碍和困难的原因。

4 化学学习的诊断

化学学习过程的诊断, 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 (定性或定量的) 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查明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而为改进和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和科学概念的生成。具体地讲, 化学学习过程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提问、谈话、和测验等。

提问, 即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 是教师提出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之间架设的沟通桥梁。而提问不是教师想随便问什么就问什么, 教师要擅长提出有效的问题。而有效的提问, 是指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又能够让学生坦言和暴露知识漏洞的问题。这样的提问, 是教师有知识准备、曾努力思考、进行预设的问题,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会引发学生思维的连锁效应, 揭示出知识障碍和不足, 促使继续弥补漏洞的学习。

谈话, 是以口头形式, 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 获得关于某方面信息的一种方式。谈话者需要以和缓的态度, 收集到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 以正确把握学习者知识状况以及技能水平。谈话的核心是准备好的谈话计划, 包括所要了解的问题。问题要简单明了, 易于回答。谈话时要做好心理调控,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坦诚、和谐的氛围。由于直面交谈, 谈话法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能够勘查学生的深层思维, 是诊断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揭示错误概念的一种最佳方法。谈话法适合一对一的个别诊断。

测验, 是指以诊断学生普遍存在的前概念、揭示其错误概念产生的原因为目的的一种测验。诊断性测验需要编制测试题, 测试题的编制和选择要有针对性, 针对所学内容, 精心设计, 要将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的错误概念在测试中“曝光”。

5 教学矫正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诊断结果, 需要对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非科学性的认识进行矫正, 转变错误的认识, 建立和形成科学认识。其中主要的教学矫正方法有“认识冲突”和“程序演练”。

认知冲突是个体已有观点与新的问题情境相互矛盾而产生的心理失衡。认知冲突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环境 (或外部信息) 之间或认知结构中不同的成分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一种认知状态。当个体不能通过同化的方式处理面临的刺激情境或问题情境时, 认知冲突就出现了。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 个体必须改变或扩大原始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情境, 从而接受并认可新知识, 达到新的认知平衡。教师设法营造认知冲突情境, 为学生展现科学现象, 促进知识转化和发展。

13.大学化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大学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渗透专业意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并思考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思考、分析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总结,深入理解教材,并有适量考题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挖掘知识的深处,弄清楚各个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去探索未知的化学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二:有机化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机化学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信息化、全球化的思想,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e环境下的新型学生。

上有机实验课时,有点紧张,当然也充满期望。从物理实验过渡到有机实验,心中自然怀着一种对实验的好奇心,往往也会有一些可能很有创意的想法。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有机化学实验规则。通过此次培训,我收获很多,体会深刻。经验不足,通过向老师学习,与同行交流,拓展了我的学习思路,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应多总结、重方法。1、总结经验规律

掌握有机化学中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更好地掌握、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其原理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重规律的总结。

2、善于归纳总结 在有机化学学习中,会发现有机反应式错综复杂,且种类繁多,想要全部记住,记准并非易事,但若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归纳总结,将所学的每一章节的内容归纳出其知识网络图,相信学好有机化学并非难事。

3、重视实验学习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若不能掌握其基本的实验操作,不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很难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的。掌握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有机化学反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学好有机化学,重在要有兴趣,培养学习兴趣能够使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问题,或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与有机化学有关的问题,均能使我们能更近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建立起学习兴趣。

二、利用各种有效措施来提高和加强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

1、终身学习。在今后的授课中,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2、趣味教学,既有幽默感,又增大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适应了学时压减需要,更能便于现实教学,了解世界,了解感兴趣的学科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深造奠定基础。

3、注重思维与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讲授内容,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如图片、化学故事、生活中的化学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活跃课堂气氛;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少用“满堂灌”的教学法。课堂上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和讨论问题,达到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讲课的同时多举例,增加课堂生动、活泼气氛。

4、难易与实际结合。对于难点重点的问题,要深入剖析,一般采用精讲,精讲突出背景、主线、转折、发散,难点要剖析到位,并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问题,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觉得知识很实用。一般叙述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给学生留思考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新知内容,一般导读,点到为止,启发学生从书籍、杂志、网上获取信息。

5、创造与启发。多启发学生,让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和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提倡在课程上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养成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多数学生具有表达的欲望,讨论所激发的思考以及分析所获得的结论都使学生具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成就感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交流的热情,由此形成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6、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意各种资料的积累,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引进新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强化动手动脑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有机实验结束了,不过它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未来对有机化学的探索。世界时刻在变化,知识不断在更新,有机化学知识在日新月异,老师在不断学习,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我们要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继续努为有机化学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化学与化工学院 矿物加工过程1202 1215030210 王海全 201378 力,篇三:有机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有机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有机化学也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虽然说以前高中也学习过有机化学,但是 到了大学再学有机化学发现高中学的基本连皮毛也说不上,真正的有机化学涉及 的反应是那么多。所以我认为有机化学就是用两个词来形容--多和变化。先来说说多,有机化学的多最多体现在有机物多,有机反应多,反应的机理也 有不少。所以说有机化学在我学了一个学期以后明白了有机化学的最大难处就是 化合物多,有机反应多,十分难以掌握。但是有机老师的课件做得十分巧妙,把 几种有机物进行了分类,学起来可以沿着各种有机物的特性了进行研究,可以掌 握到同一种物质不同反应的一些特点,分类记忆这样比较方便了,也减轻了有机 化学的反应的部分负担,也可以研究出不同反应的一些共同的特点。这样就大大 地减轻了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也使得在我们初学者的眼中看来很难学的有机化 学一下子也简单了很多,有了许多规律的记忆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规律,从而可以更加简单地掌握这一类反应。而有机化合物,虽然有很多种,但是为我 们现在所用的还不多,在不同的分类中都可以找到的,这样有机化学学起来就还 是减轻了许多的负担。有机化学的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复杂。变化中可能还有变化,有的比较简 单的题目,但是稍加变化以后就会很复杂。比如说许多炔烃的反应要联系到烯烃 的反应,一些不同的物质却有着相同的反应规律,还有命名中有许多小的细节上 的变化都可以出题。所以这些变化更加难学,有机化学的反应多但是及不上变化 多,无论有多少的机理,规律,只要把几个融合一下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出来不少的题目,这样就难住的大家。所以有机化学最难学的就是学习规律,学习机理,学习到了以后还要把这些机理融合起来,要知道如何地变化,这样才能 把一些机理题和合成题作好,我们学习有机化学才有实用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 说有机化学最难的不是那些方程式,而是那些方程式变化了以后你还知道吗的问 题,只要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地总结,多多地复习,多多地了解不同的变化,并且 用这些不同的变化来丰富自己的有机化学的知识,这样才是学习好有机化学的正 道。最后来说说有机化学和其他我学过的象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来进行 一个比较吧。无机化学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其实无机化学也就是为其他的一些 化学课打下一个基础;分析化学主要侧重于计算和一些离子反应;而结构化学是 一个结合理论和计算为一体的学科。但是有机化学和这些科目不同的是涉及的反 应和化合物特别的多,理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规律却是变化多端,有时候确实令 人意想不到反应可以这样进行的。所以说有机化学是不同于其他化学的一门变化多端的化学学科。

上一篇:政府工程采购的招标投标(张凤珠)下一篇:未成年人抢劫犯罪的法庭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