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共9篇)(共9篇)
1.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一
在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每年召开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既是全省人大农委系统一直坚持的一个传统,也是出于提高认识、相互学习、加强联动的工作需要。昨天,大家学习考察了xx市xx区的美丽乡村、农业产业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刚才,xx主任通报了过去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各市交流了各自工作中的创新亮点和务实举措,讲得很精要、很精彩,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其他市的书面交流材料,也都体现了特色、彰显了成绩,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部署要求,深刻把握党中央和省委对于“三农”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总结交流过去一年各地工作亮点和特色经验,研究谋划今年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大部分市县人大常委会本届履职的最后一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不仅要总结好去年的工作,谋划好今年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要衔接好换届期间的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系统谋划立法、监督等工作重点。下面,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对今年工作的总体安排,就做好全省人大农委系统工作,和大家交流三点意见。
一、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为人大农业农村工作者,要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政治要求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的时代判断,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对新思想、新理念要学深悟透;对新要求、新部署要狠抓落实,在人大工作中更多体现出责任、担当和使命。
(一)要学深悟透坚持党的领导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全面深刻地认识到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深刻理解党中央和省委对于“三农”工作的最新部署精神,经常对标对表,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党组请示报告,确保方向不偏、靶向精准;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敢于直面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坚持依法履责、依法尽责,确保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折不扣地抓好党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抓好法律法规的全面有效实施。
(二)要学深悟透贯彻新发展理念新要求。
今年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要立足人大法定职责,在贯彻落实中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抓住“三农”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推动解决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动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关键还是要找准问题,因地制宜,推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对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三)要学深悟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实现共同富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把“农民富裕富足”作为议题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保障等重点内容。
(四)要学深悟透坚持系统观念新要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全面、辩证、系统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三农”工作也要深度融入到新发展格局中,坚持系统思维,既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要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满足国内大循环的市场需求;既要立足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既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关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也要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五)要学深悟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要求。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之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将贯穿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长期任务。为此,要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战略定力,瞄准阶段目标,综合发挥高质量立法的保障作用、持续监督的促进作用、广大代表的参与作用,用实际行动将乡村振兴规划变成现实图景。
(六)要学深悟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
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xx书记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xx的新定位提升人大工作质效,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谋划人大工作的方向指引,始终坚持“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不懈追求,着力打造新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xx样板。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紧扣“走在前列”来谋划、来推动,按照“走在前列”来衡量、来检验,深入思考和谋划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应该重点要做些什么,在各地人大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在同级人大中要有所作为,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深入践行。
二、在发挥作用上下功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去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监督等职责,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着重要职能作用。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立足法定职责,增强依法履职的行动自觉。
(一)发挥立法保障作用。
地方立法主要有三项功能,一是实施性功能:促进国家法律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二是补充性功能:对解决好地区性问题作出补充规定;三是探索性功能:一些创制性立法可以为国家立法探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农委牵头三项立法任务:洪泽湖保护条例作为正式立法项目,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和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作为预备立法项目。其中,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对于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具有重要的引领性意义。希望各地能够从地方立法的功能出发,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在“不抵触”的前提下,提出基层希望通过立法解决的制度性问题和具有实践性的意见建议,同时,主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省级条例,加强政策研究,立足本地实际,在创制性立法上有新的进展。立法保障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立法质量的高低,要以高质量立法为目标,强化人大对立法工作的主导,做到全程参与、全面调研,在法规条例中充分反映各方利益诉求,确保地方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二)发挥监督促进作用。
监督权是五级人大的共有职权,在各级人大履职实践中运用最广泛、最经常。要统筹考虑,安排好监督项目,一是要围绕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开展监督,二是要围绕党委政府部署的工作开展监督,三是要围绕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要通过正确有效的监督,推动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涉农法律法规以及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落地落实。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上下联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评议,对渔业法和省渔业管理条例进行执法检查。在2018年专题询问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评议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对于“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希望各地能够准确把握联动的内涵,把此次评议作为全面检视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情况的契机,不仅要客观地展现成绩和问题,便于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不断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还要创新办法,进一步拓展评议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代表和群众参与进来,把问题说深说透、把建议落细落实;准确把握监督的实质,提高站位、准确定位、工作到位,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目标,对于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不力的情况和一些“老大难”、“硬骨头”的问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部门走访、重点建议督办等形式,持续跟踪监督,切实推动相关部门拿出务实举措,将监督延伸到工作落实环节。
(三)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和主体,涉农人大代表更是扎根基层的“三农”工作先进典型,发挥好代表的作用,对于做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而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始终牢记“代表机关”的定位,不断推进与代表的常态化联系,既要密切与专业代表小组代表的联系,经常通报情况、主动向他们请教,又要拓展联系面,不断扩充代表“联系群”,充分发挥代表在法规审议、监督检查中的专业所长和基层经验。要优化对代表的服务,结合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重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项调研、学习优秀议案建议,并为代表提好议案建议提供必要的选题、调研、查阅资料等服务保障,引导代表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议案建议,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要扩大代表的参与,不仅要更多地邀请涉农代表列席会议、交流座谈,对于常委会确定的一些重点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代表参与其中,同时要搭建平台、建立交流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涉农代表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四)发挥基层示范作用。
创新的活力来自基层,刚才大家介绍的各地人大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体现了基层首创精神。要在坚持制度自信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作出示范。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实践,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围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勇于多走几步、走深一层,不断探索人大履职新机制新方式。在内容上,要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与基层的现实需要有效衔接起来;在方法上,要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发挥整体联动的优势,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增强立法和监督的实效性;在思路上,要做到“前后衔接”、“系统集成”,在总体谋划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抓好重点工作,持续推进解决一些重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总结基层经验,既要把基层人大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基层代表深入实践、依法履职的务实精神总结好、推广好,还可以尝试做好“命题作文”,鼓励支持基层人大在一些课题上先行先试,做出样板。比如,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民生实事工作评议和基层人大探索的民生实事票决制,其中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吸收借鉴到推动农村民生实事工作落实中去。
三、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也是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不断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既要防止调研内容过于宽泛,从而导致顾此失彼,事事都做不好、件件都管不了;也要大兴务实之风,避免“蜻蜓点水”式的调研,要在站位全局抓大事、立足职责抓实事的基础上,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调查出基层实情,研究出务实建议。
(一)紧扣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开展调查研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把好方向关,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的落实情况开展调研,比如:如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如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等;要把好内容关,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本地落实的具体问题开展调研,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江禁渔行动等重点工作,找准短板弱项,深入检视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要把好认识关,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基层的普遍关注开展调研,“三农”工作根在基层,要科学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利用执法检查、普法教育等机会,加强方针政策、法律规范等的宣传,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二)紧扣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感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全省人大农委系统依法履职的重要原则。要持续关注民生改善,积极推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结合起来,把住房条件改善与公共服务优化结合起来,把城乡融合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推进解决好乡村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持续关注农民增收,围绕我省部署的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现状,推动探索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的有效路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切实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切实让农民在产业提升中获得收益。要持续关注社会治理,在推进农村改革上要保持“稳慎”的态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始终不受侵害,同时要重视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培养、村居合并重组等现实问题,发挥人大调研的参谋助手作用,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三)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调查研究。
过去的几年,各地围绕乡村振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地人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了专题询问,开展了代表视察,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有力推动了相关政策落地和问题解决。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围绕“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系统全面分析本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现状,厘清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弱项,广泛了解人民群众、人大代表对于乡村振兴的新期待,着眼“四化同步”推进,瞄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开展相关立法、监督和调研工作。要围绕“落实”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有政策措施,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聚焦农村土地、金融、集体产权、经营体系等重点领域,分析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用地难、贷款难等问题,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等政策落地上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推动各地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活乡村发展的要素、主体和市场。
(四)紧扣基层代表议案建议开展调查研究。
今年省人代会上,涉农的代表建议有100多条,数量多、内容实,反映出代表对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普遍关注。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代表所提的意见建议,不仅要督办好重点建议,还要做好一般建议、日常意见的交办和反馈工作,认真回应代表诉求。要注重办理的过程,面对面了解代表提出意见建议的缘由,突出代表所提内容的关键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回复,共同探讨改进提高相关工作的具体措施,让代表参与到办理过程中来。要注重办理的效果,对于重点建议要加大跟踪督办的力度,力求意见建议办出实际成效,防止用一般性工作回复代替建议答复、用协商满意代替建议落实,让代表履职成果能够得到重视、问题得到解决。要注重成果的转化,发挥好《代表之声》的直通车作用,对重要的代表意见建议加强调研论证,争取将其转化为政策文件的具体举措、法律法规的制度设计、工作推进的重点环节,让代表履职更有责任感、成就感。
同志们,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大变局下开启的新征程,必将是又一个伟大的奋斗过程,全省人大农委系统要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题,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高质量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的使命和任务,不断开创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2.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二
1聚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上半年全省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1)稳中有进。一是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全省新增拖拉机6 638台,新增水稻插秧机9 214台,新增水稻育秧流水线565台套,新增各类联合收割机8 435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全省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超过2 067 khm2,水稻机插秧总面积超过1 633 khm2,水稻机插率达到76%,玉米机播面积243 khm2。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全省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6 676个,90%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已由提供单一的作业服务向生产经营拓展。
(2)稳中趋新。从装备结构上看,向高性能、大马力转变。全省新增75马力以上拖拉机5 625台,占拖拉机新增量的88%;新增乘坐式插秧机5 540台,占插秧机新增量的60%(苏南地区9成以上新增插秧机为乘坐式)。从突破农机化薄弱环节看,补短板趋势更加明显,全省新增高性能植保机899台,为2015年同期新增量的1.9倍,新增高效植保服务面积超过60 khm2;新增谷物烘干机814台,为2015年同期新增量的2.4倍,新增烘干能力超过1万吨。从区域发展情况看,苏北、苏中后发优势明显,苏北地区新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分别占全省新增总量的73%、82%、54%以上。
(3)稳中向好。一是农机作业效率明显提高。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插秧作业服务的面积分别达到1 400 khm2、1 000 khm2以上,分别占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机插秧总面积的70%、60%左右,单机作业服务面积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百分点以上;二是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2016年上半年,全省发生道路外事故31起,死亡8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实现“双下降”。三是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组织开展了市县农机局长、基层农机服务人员、农机科技人员等系列培训,成功举办第三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农机修理工竞赛暨第五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全省共完成各类农机实用人才培训12万人次,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1.4万人次,占全年任务的71%。
在看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农机化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老问题,有的是农机化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难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内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倒挂,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种粮降本增效的难度加大,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扩张意愿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二是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面临的用地难、贷款难、用工难、维修难、储粮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扶持政策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兑付进度慢、兑付率偏低(目前不到20%),大多数县(市、区)还未开始兑付,将会挫伤购机者的积极性,各地要高度重视;四是水稻机插秧等重点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还存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到位、主推技术不统一、推进力度不大等问题,技术推广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五是基层农机管理服务能力薄弱,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基层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不足,队伍老化,与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老问题,重视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努力推动全省农机化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瞄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十三五”农机化发展良好开局
下半年,全省农机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全力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年农机化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尚未出台贯彻意见的地区,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尽快以政府名义出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意见,并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体系。要成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发改、财政、农业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共同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稳步开展。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的支持,整合项目资源,重点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领域倾斜,加大对薄弱环节的作业补贴力度,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科学组织实施。首批建设的15个示范县,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根据具体建设方案,明确工作责任,严格按照时序进度,有计划、分步骤加以推进,确保首批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年底,省农机局将对照考核评价办法,适时组织示范县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其他地区要找准差距,明确主攻方向,认真借鉴示范创建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技术路线,力求“弯道超车”。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平安农机通”信息平台,采取科技入户、技术培训、现场宣讲、印发宣传资料和工作动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要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促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挥最大效应。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总体要求,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加快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进度,建立监测与评价体系,着力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推进惠农政策廉洁高效实施。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做好补贴机具需求预测,为明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工作做好准备。二是突出抓好农机化项目实施。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农机三新工程、科技入户等农机化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引导作用,有效促进产学研推资源整合。按照农业部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省农机局将适时派出督察组,督导检查专项整治工作。三是积极探索农机金融扶持政策。今年是实施农机综合保险试点的第一年,目前苏州、盐城、泰州等7个市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各地要加大推进力度,强化宣传引导,规范理赔程序,全面做好农机综合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农机金融租赁信贷研究,争取年内组织农机金融租赁试点。四是认真开展农机报废更新。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制度,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扩大报废更新范围,及时研究报废更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农机报废更新工作健康发展。
(3)扎实组织好秋季农机化生产。针对今年夏熟作物受灾减产实际,要积极发挥农机部门的优势,认真落实“以秋补夏”的工作举措,确保秋粮丰产丰收。一是认真抓好水稻机械化生产。受强降雨天气影响,我省部分地区机插水稻生长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各地要主动配合农业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有效缓解受灾程度。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强化技术指导,切实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确保机插水稻有一个好收成。要抓住薄弱环节,加大高性能植保机械和粮食烘干机械推广力度,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继续抓好秋季秸秆机械化还田。按照“夏季为主、秋季适度”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完善适合本地还田作业的技术路线,示范推广犁(旋)耕一体、还田旋耕施肥播种等复式作业机械和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与三麦机播技术的集成应用,巩固提高三麦种植机械化水平。同时,切实加强宣传、培训和督促检查,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和技术到位率。各地要按照操作程序和要求,抓紧开展夏季秸秆还田作业面积汇总和第三方核查确认,加快补助资金兑付进度。近期,省农机局将会同省财政组织第三方开展补助资金监管“回头看”,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到位。三是认真做好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今年计划实施深松整地60 khm2,补助资金将从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切块安排,相关市县要强化宣传引导,学习借鉴上年试点实施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配置农机具,加强培训指导和质量监管,确保深松整地工作顺利实施。积极试验示范农机深松整地智能检测装备,探索“互联网+农机生产管理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农机化生产管理服务模式。
(4)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各地要围绕本地高效设施农业主导产业,采取“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方针,切实加强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十三五”已经全面启动,各地要尽快制订适合本地区的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科学有序地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二是突出工作重点。要以设施蔬菜为重点,兼顾设施渔业、畜牧、林果、加工等产业机械化发展,加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引进示范推广。要组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相关培训,加强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服务主体培育,探索形成具有地方和产业特色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平台建设。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以项目为抓手,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强化政策、资金扶持,争取在薄弱环节取得新突破。引导有条件的设施农业园区或生产基地,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在高效设施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以信息化提升农机化。
(5)稳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强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积极组织区域内农机合作社开展示范创建,强化财政、金融等扶持,多渠道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全省年底建成规范化农机合作社200家。要积极与国土、农业等部门沟通联系,加强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机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强化机务管理。针对目前农机机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机具管理粗放、维护保养不及时、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我们将适时召开机务管理工作会议,加强农机合作社入库机具维护保养,推动有条件地区逐步实现统一机具存放、统一机具调度、统一维修保养,促使机具科学保养、规范停放、有效管理。三是组织好秋季农机化生产服务。要及早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市场情况调研,做好信息引导、机具调度、供油、抢修等服务保障工作,提高保障服务能力。
(6)继续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要继续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活动,切实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扎实开展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加强职业技能业务能力建设,开展考评员知识更新和操作人员考务系统培训,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二是继续抓好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动态管理,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更新培训内容,强化业务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师资培训班和技能教学比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努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深入推进拖拉机驾驶培训规范管理。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推进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行政许可改革,加强软硬件建设,增强承接能力,确保接得住、管得好。
3.高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田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斗,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多方面严峻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省教育事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校长公选、教师全员聘任和绩效分配为核心的“三制改革”不断深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立了“以县为主,州市统筹,定期拆除,分期拨款,先拆后补,奖励先进”的危房改造新机制,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全省各地排危积极性高涨,排危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了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在4个州市共计安排2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不足问题。组建了5个省级、4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提高了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了呈贡高校新校区财政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增5个“普九”县,全省“普九”县已达126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4.7%。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602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10万名寄宿学生得到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在校生总数达到41.3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1∶0.83。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6.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17%。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竣工1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先期开工建设的4所高校已入住学生1.7万名。
三是稳定局面得到有效维护。切实加强在招生、收费等环节上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加大了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因物价上涨给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思想疏导、政策宣传和解释说服工作,教师罢教事件、大学生聚集家乐福抵制法货事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全省教育系统的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收获,大家流下的汗水结出了硕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新突破
当前,我省的教育事业已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刚才,田欣同志已对今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田欣同志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抓好落实。对做好2009年工作,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是保稳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之年,保持教育系统安定局面,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要确保教师稳定。要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2009年元旦收假第一天,光荣省长就主持召开会议对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目前,省里已在制订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好事办好。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解释、说服工作,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坚决防止因要提高教师待遇而出现乱收费、乱摊派、乱招生等现象。二要确保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社会和谐和稳定。2008年的最后一天,光荣省长工作调研的问题就是就业工作,2009年省政府印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20项措施。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据估计,历届未就业的毕业生还有近4万多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用足现有政策,用好新出台的政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好服务。要积极挖掘潜力,扩大容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要积极制定毕业生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和双学位、实施“准就业”制度、鼓励高校等事业单位扩大招聘数量、扩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水平的目标。三要确保学校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中毒事件;加强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防止发生校舍倒塌和交通安全事故。
二是推改革。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一要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素质教育虽然已抓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是“身体越来越胖,体质越来越差;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实在令人担忧。去年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采取措施,制定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减负”工作要注意:减负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减负”不减质,不能因“减负”而降低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减负”要配套,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评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减负”要统筹,全省上下要“一盘棋”,要“一刀切”,防止相互攀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减负”工作既要区别对待,但又要统筹协调。“减负”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努力做到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安心,让社会满意。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要实现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的目标,今年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一是扶优扶强,让一部分有规模、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企业的发展带动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实现产学研的互动,并通过专业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按照“东帮西、城帮乡、强帮弱”的方式,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按照今天会上签订的《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四要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促发展。一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积极破解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投入,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按照光荣省长“危中寻机,危中转机”的要求,及早做好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实际,争取得到更大的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抓住原材料价格下滑的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当前,我省招商引资是红红火火,可招商办教却冷冷清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吸引力不够,现有鼓励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新的优惠措施又十分缺乏。二是“一视同仁”难以落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兴办民办学校,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扩大民办教育在全省教育中的比重。同时,要针对当前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三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学校办学不能“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必须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风格。要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特色。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以质量促发展。
四是抓重点。一要抓好“两基”攻坚。按照规划,今年是我省“两基”攻坚的最后一年,一定要确保3个未“普九”县完成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完成“普九”的县,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二要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人民放心的教育。当前,在我省64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中,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就有近300万平方米。危房不除,教育不稳;危房不消,政府不安。从今年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省里已成立了以田欣同志为组长、我和建方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各地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落实责任,不能把教育优先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来优先发展教育。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在资金、项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用足政策,实现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联系,积极反映我省解决中小学危房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抓好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今年是新校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目标,要新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达到50亿元。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加快老校区资产的处置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昆明市要按照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争取在今年3月前完成第一批老校区资产处置交易,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老校区资产收储工作。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工程建设一定要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建设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四要抓好经费管理。当前,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教育的资金数量逐年增长,去年,仅中央和省安排的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农村初中工程、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建设资金就达10多亿元,若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总量可达到数十亿。要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
同志们,今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去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收获成功,用实际行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到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四
同志们:
“关注森林”工作是在全国政协倡导下开展的一项公益性活动,我省已持续开展了14个年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关注森林”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部署全省”关注森林”活动,为美丽XX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首先,我代表省”关注森林”组委会,向荣获”省森林城镇”的54个单位代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关注森林”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前我们参观了”履行新使命、启航新征程”关注森林”十四五”开局之年成果展,会上XX市、XX县、XX市XX乡等3个单位用视频形式介绍了推动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XX同志就”关注森林”执委会2021年工作作了总结并明确了2022年工作任务。看了听了以后,切实感到这些年美丽XX变化很大、关注森林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很多特色亮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关注森林”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XX大花园建设”,发挥林长制牵引作用,扎实开展森林城市(城镇)创建、”一村万树”行动、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林业碳汇研究等,提升了森林碳汇能力,拓展了全域绿色空间,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进群众生态福利、促进美丽XX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全国
”关森委”的充分肯定。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百年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单列一条专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就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XX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把”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省委XXX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的美丽XX代表的是”重要窗口”的美丽XX、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美丽XX、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美丽XX和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美丽XX。XX月我省召开了第一次省级总林长会议,省委书记、省长双双出席并共同担任省总林长,提出以更高水平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来谋划和推进”关注森林”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深入开展好”关注森林”活动,努力为建设美丽XX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这里,我谈3方面认识和意见,与大家交流。
第一,做好”科学绿化”这一基础题,在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因地制宜、科学绿化”。”关注森林”活动要倡导科学绿化理念,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参与国土绿化,推进建设高质量森林XX,让绿色成为我省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要强化规划引领。坚定走科学、生态、节俭绿化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与国土
”三调”数据的对接融合,确保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总量在增加、质量有提高、功能再改善。要挖掘潜力空间。持续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以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为载体,实施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沿海森林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一村万树”五年行动,多途径多方式扩大绿地面积,把XX的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要提升绿化质量。坚持分类施策、适地适绿,大力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国土绿化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转型,在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不断提高森林质量。
第二,要做好”生态富民”这一必答题,在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上展现更大作为。XX是个多山省份,有57个山区县和半山区县,全省59%的人口、68%的村庄和78%的低收入群体都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既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态保障,更是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关注森林”活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绿色富民、绿色利民、绿色惠民,用好绿色宝藏,激活资源要素,让美丽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托我省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木本粮油、竹木制造、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林业特色产业,推动林业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展示展销的市场平台,把绿水青山变成商品、变成服务、变成文化、变成产业、变成金山银山。要积极推动林业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林业股份制改革力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林权交易平台,加快
”未来国有林场”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推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省政协明年将围绕”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举办专题协商会,就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专题调研,为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建言,助力实现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
第三,要做好”碳汇增量”这一新考题,在助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上展现更大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的关键期。”关注森林”活动要聚焦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助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探究绿色低碳之路。紧扣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明年省政协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下的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专题协商,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议题举办民生协商论坛,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建言成果。要凝聚绿色发展共识。用活用好现有宣传载体,进一步探索利用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手段,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特别是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宣介活动,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政方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绿色价值观念,推动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凝聚低碳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共识。要汇聚爱绿护绿力量。秉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发展林业的活动宗旨,把握
”关注森林”活动群众性、社会性的特点,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以青少年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科普教育,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低碳社会治理格局。明年是我省”关注森林”活动开展15周年,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系统谋划好这一活动的深化提升工作。
5.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五
2011-01-18 17:15:47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杜家毫
(2011年1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顺利收官,“双一”目标圆满完成,“十二五”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十一五”和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安排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任务。关于今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一会儿孙珅同志还要做具体安排,会前我已听过汇报,完全赞成。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十一五”是我省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风险挑战,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近两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线面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推进机构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等艰巨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扭转了工业增速下滑的局面,巩固了工业通信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推进工业化,仍然是重大战略任务,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实现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翻番”的战略任务,从我省发展阶段看,工业仍将承担主要任务,必须依托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项目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工业实力稳步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深化工业领域改革,扩大工业对外开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总之,我们有条件推动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推动工业实力再上新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繁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任重道远;工业生产要素成本呈逐步上升趋势,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我省工业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不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产业项目三年决战起步之年。全省工信系统要准确判断形势,抢抓机遇,扬长避短,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着力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好发展、快发展。
一要坚持大项目牵动与企业自主创新拉动相结合,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要围绕十大重点产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充分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立足我省现有
产业优势与特点,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间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谋划推进一批有市场、有潜力、有效益的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健全省级工业大项目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竣工投产中的重大问题,既要加快新开工项目的建设步伐,也要重视在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更要重视项目的达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转化平台,推进装备、石化、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要发挥骨干企业技术研发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与资本融合步伐,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要健全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积极探索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加快风险投资合作平台建设,引导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各种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工业项目的投入。
二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传统产业一直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体,是我省的现实优势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重点围绕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冶金、建材等行业,实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工艺流程再造、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新兴产业涵盖范围广,我省发展新兴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资源换产业、换市场、换技术,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技术支撑、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产品等综合优势,兼顾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按实现规模化的建设时序,分近期突破和长远发展两个层面推进。要发挥自主创新、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关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科技重大专项,优先发展核心关键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托先进技术和理念为制造业提供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更加专业化、高端化和高技术化的服务。要认真研究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支持总集成总承包、专业维修等行业发展,加强服务集聚区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加园区集聚承载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开办开发区、招揽大项目、延伸产业链都是当前各地政府着力的重点。我省不少大型装备企业,厂区面积大,基础设施配套、土地资产等潜力也很大,可以借鉴牡丹江富通空调“厂中厂”的模式,打破“围墙”,降低门槛,变厂区为园区,变单个为集群,变政府招商为以商招商,实现企业发展,政府增税,就业增加,土地节约,闲置资产充分利用。
四要坚持吸引民间投资与引进战略性投资者相结合,不断壮大产业投资群体。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政策优惠、环境优化、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等方式,激活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产业发展领域,在项目核准立项、资金支持、贷款担保、科技援助、人才智力引进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努力优化民间投资的发展环境。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降低民间投资创业成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符合政府和市场导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帮助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申请国家各项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创新招商方式,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资金扶持、项目配套、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要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
服务效能,对列入省重点推进的重大产业项目,要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实行限期办结。要继续探索并联审批,完善电子监察等制度,不断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五要坚持实施行业兼并重组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相结合,全面提升产业整体实力。要认真研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加快推动钢铁、水泥、食品、医药、装备等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要全面落实我省制定的各项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6.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六
这次全省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是部里决定召开的。XX同志十分重视,对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和中组部全国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处长座谈会精神,总结交流2005的干部监督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2005年全省干部监督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5年,在中央、省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按照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的部署,认真贯彻“中组部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视频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组部《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积极推进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着力构建制度体系,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建设实现新的突破。2005年,我们把抓好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建设确定为部里工作的重点,从健全完善干部监督制度体系入手,认真探索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和对领导干部监督的科学运行机制。集中研究出台了《四川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专项考察暂行办法》、《干部提拔任用工作记实暂行办法》、《领导干部破格提拔暂行办法》等一批新的制度,连同原有的制度共计33项进行整合梳理,编制了《四川省党委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规程》,并召开了全省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建设专题会议。全省机制建设会后,各地各部门及时组织了传达学习,认真抓好落实。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还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相关的保障制度,从而使我省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制度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取得新的成效。根据中组部提出的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和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11条具体措施,省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十条规定》,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进一步明确了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加强监督的要求和纪律。省、市组织部及部分省级机关人事部门普遍开展了对《干部任用条例》、“5+1”文件和“11条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使干部选任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第三,严格落实制度规定,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监督管理有了新的加强。我们按照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进一步完善了对领导干部监督的相关制度,先后制定下发了对领导干部进行诫勉、函询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重要情况报告补充规定等制度。各级组织部门坚持抓好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监督,督促做好下一级党政正职总结报告制度的落实,增强了各级党政“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一年中,全省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对177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市厅级14人,县处级275人。各地根据审计结果,交流837人,提拔73人,免职92人,降职14人,撤职6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2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的35人,移送司法机关的3人。同时,省委组织部还会同省纪委,认真做好巡视的有关工作,各被巡视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积极予以配合,使巡视制度成为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强有力手段。
第四,认真做好12380举报受理工作,干部监督信息成果的运用得到新的体现。12380举报电话的开通,已成为省、市两级组织部门做好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信息渠道。去年,省、市两级12380举报系统共收到群众举报4348件。我们在对举报反映信息的综合分析上下了许多功夫,坚持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准确判断干部队伍中可能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在规范受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群众反映用人问题的查核处理力度。各地对线索清楚的举报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核实,根据查核结果,对147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处理。与此同时,对大量经查核不属实的举报,各级干部监督机构及时予以澄清,使12380举报电话发挥了干部监督工作关心、爱护干部的积极作用。
在工作中,各地干部监督机构还以积极为老同志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认真执行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切实抓好历史遗留问题的答复和处理;针对干部监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解决干部监督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新进展;以提高服务大局、运用政策、开拓创新、拒腐防变的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队伍建设。
干部监督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的结果,是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从事干部监督工作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和部门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不够到位,民主推荐不够规范、考察工作不够深入、研究干部任用事项讨论不够充分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跑官要官、拉推荐票、拉选票的歪风邪气时有发生,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还不到位,县(区)委书记违纪违法问题不容忽视;干部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与任务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等等。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珍惜成绩,正视不足,认真履行党组织赋予我们的职责,不断提高干部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保障换届工作顺利进行为重点,扎实做好2006年的干部监督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地方各级党委将要进行集中换届的一年。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要求,今年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明确全省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
关于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最近有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也就做好今年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必须在全党重申严明政治纪律的极端重要性,使全党同志提高遵守和执行政治纪律的自觉性。他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执行党章和党内有关法规,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重在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各级组织部门要特别重视在不断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整合组织资源的能力、抵制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能力上狠下功夫。所谓提高抵制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能力,就是要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组织部门作为各级党委选人用人第一道关卡的作用。要制定全面防范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健全选人用人的工作机制,有效堵塞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漏洞,铲除组织人事领域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土壤。贺国强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规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选人用人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换届中突击提拔任用干部的和在换届中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必须坚决予以处理。张学忠同志在省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高度重视党政主要负责人违法违纪问题,坚持不懈抓好一把手工程。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对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魏宏同志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党委换届工作,必须加强干部监督。要求把换届中可能出现的“跑官要官”问题作为干部监督的重点盯住不放,落实干部监督工作规程,注意预防干部人事上的不正之风。学习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对党内监督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监督的内容更加丰富,监督的要求更加严格,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要认真领会中央、省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准确把握今年组织工作总的要求,明确干部监督工作的着力点,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按照中央、省委领导同志的要求和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及全国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处长座谈会精神,2006年我省干部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保障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工作顺利进行这个中心,牢牢抓住着力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这两个重点,不断创新、完善和落实干部监督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严厉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工作环境,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二)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换届期间的违规用人问题
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市、县、乡三级党委将分批集中进行换届。这次换届,意义重大,事关长远。为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坚决防止和严肃查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今年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能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也是对干部监督工作的一次重要检验。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开展干部监督工作的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又要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做好迎接挑战的思想准备,投入足够的精力,研究详尽的方案,制定扎实的措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抓好干部选任、监督法规制度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搞好换届,关键是要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制度把人选准用好。从这些年用人上出现的问题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地方和单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执行不严格、不到位,有些领导干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不熟悉、不掌握。学习了解干部工作制度法规,应当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应尽的义务和自觉的行为,而决不仅仅是组织部门的事。各地要以党委换届为契机,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组工干部认真学习有关做好换届工作的文件,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和相关规定,使他们进一步明确选人用人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纪律,增强“按规矩办事、靠制度选人”的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有关要求和规定,更好地参与监督。要在全省组织系统开展对近年来市、县用人问题典型案例的集中分析、解剖,找寻其中带规律性的问题,一方面从干部工作、监督工作的角度深入查找存在的不足,把握监督规律,研究治本措施;另一方面,要将案例分析成果以适当方式进行通报,开展警示教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工作环境。
2.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推动《干部任用条例》及两个《规程》的贯彻执行。开展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是干部监督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我们落实“以正面教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省委组织部将继续开展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的集中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干部任用条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和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干部监督工作规程》的贯彻执行情况,重点对象是《干部任用条例》正式颁发以来未检查过的9个市州。对其他市州和省级部门,适时进行抽查。今年适当时候我们还将分片召开座谈会,总结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中办发[2003]17号)和去年出台的《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工作记实暂行办法》(川组通[2005]43号)等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座谈研讨,集思广益,切实推动干部监督工作规程的落实。
3.严肃干部人事纪律,从严查处用人上的违纪违规行为。关于换届工作纪律,中纪委、中组部将要下发明确规定,省上也要提出具体要求。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换届是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的考验,也是对干部监督工作威信和力度的考验。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对换届前和换届中发生的违规用人行为,必须从快、从严、从重予以坚决查处。对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和组织人事纪律的,特别是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买官卖官以及为跑官要官的人说情打招呼的,要迅速组织调查核实,问题属实的,要及时作出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换届期间,对歪风邪气要保持高度警惕,一发现苗头,就坚决把它打下去,不能让它蔓延开来,形成风气。对搞非组织活动的人,一定不能让他们上来,上来了也要坚决拿下去;就是没上来的,也要把他担任的领导职务免掉,再按有关规定处理。要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办法、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办法。凡领导干部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提拔任职前已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必须对其选拔任用的过程进行调查,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反复出现违规用人问题的地方,或对本地用人上不正之风监督防治不力的,要对负有领导、监督职责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对查处的典型案件,要及时进行通报,以教育和警示干部;对发现和查处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
这里要特别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四川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川组通[2003]52号),在班子换届前、机构变动或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调动时,不得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党委(党组)必须向省委组织部写出书面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研究决定。各市州要把按照规定报告干部选任工作有关事项,作为换届期间的一项重要纪律,认真抓好落实。
(三)狠抓已有制度的贯彻执行,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
魏宏同志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关于干部监督工作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我们已有明确的章法,关键是抓好落实”。去年,我们编制的《四川省党委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规程》,涉及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制度就有20项,在今年要一项一项抓好督促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近期中央及中组部出台的一些制度规定的督促落实。一是认真抓好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纪委、中组部《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005]30号)。这两个文件是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制度。我们已会同省纪委起草了贯彻实施意见,拟以省委办公厅名义下发。省上的贯彻实施意见正式下发后,各级党委要按照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今年是各级领导干部结合班子民主生活会进行述职述廉的第一年。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按时上报相关材料,认真总结推广好的作法,及时反馈实施中的问题。二是认真抓好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意见》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县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做好县党政正职的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激励和监督等均提出了目标、措施。针对监督问题,《意见》明确要求,突出以确保县党政正职正确行使权力为目标,重点对干部选拔任用、重大问题决策和廉洁从政情况方面加强监督。从我省情况看,这两年,相继查处了10多起县(区)委书记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教训十分深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区)委书记权力失控,特别是用人权缺乏制约和监督。这既是我们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从2002年起,我们按照中组部的部署,分别在成都市温江区和夹江县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制约县(区)委书记用人权”课题调研和试点,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今年,我们要把对县(区)委书记用人权监督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力争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认真抓好中组部《关于配合纪检机关和有关部门做好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有关工作的通知》(组电明字[2006]4号)的督促落实。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掌握县处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投资入股煤矿的情况,做好登记申报、排查核实和清理纠正工作,并坚持每月25日前上报清理纠正工作情况,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
(四)以组织系统12380举报受理为主体,进一步改进干部监督信息工作
信息是干部监督工作的生命。信息不通,耳目不灵,就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就难以为地方党委换届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必须把信息建设作为干部监督工作的基础工程,下大气力抓好。第一,要充分发挥12380举报电话的作用。认真执行12380举报电话受理工作有关制度规定,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切实做好举报受理工作。对收到的违反组织人事纪律问题的举报,不要拖,不要压,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及时处理。省委组织部对群众反映的性质严重、内容具体、线索清楚的违规用人问题,将下发书面督查通知,提出调查核实和处理时限及要求;必要时将派人直接参与调查或实地督查。各地各部门接到通知后,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按规办理。今年,我们将实行用人问题调查结果复核制度,对有关地方和单位报上来的对有关问题的查核结果,重点是报告经查不属实的举报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核。第二,要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在继续加强组织系统内外联系沟通的同时,要增强政治敏锐性,要做有心人,善于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社情民意中,及时发现和收集有价值的干部监督信息,及时掌握干部选拔任用和换届工作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本文由网络提供,请登陆查看更多文章第三,要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省委组织部2004年下发的《关于及时报送干部监督重要信息的通知》和去年下发的《关于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重要情况报告制度的补充规定》,对信息报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落实。第四,要加强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定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研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努力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五)深入开展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制度体系
近年来,全省组织系统始终坚持了制度创新的理念,形成了推动组织部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强大动力。围绕制度体系的完善,今年我们将着重抓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党章和遵守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保证党章的各项要求得到认真贯彻,维护政治纪律的严肃性,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任务,同时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章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对于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学习贯彻党章,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条重要的政治纪律,实质上是能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问题。我们要从组织工作的角度,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监督的有效方式,了解领导干部遵守党章和执行政治纪律特别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不遵守政治纪律的干部不得使用,更不能提拔。
二是研究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价制度。这项制度省委组织部已经有了初步的调研成果,一些地方也开展了积极的试点工作,我们将在认真调研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暂行办法,在全省试运行,以求得对各地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评价,进一步规范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
三是按照中组部的要求,积极配合中组部开展“全面防范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问题调研,为中央研究制定《关于全面防范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意见》,加强今后一个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各地在这方面也要作一些必要的准备。
四是完善有关制度。我们在对执行制度情况的检查过程中,既要发现和纠正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注意了解对制度本身的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有关制度,使我们制定的制度更加科学、严密、规范,保证行得通、做得到、见成效。
(六)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组织部门干部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我省各级组织部门目前正在开展以“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组织部门的能力建设,要在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整合组织资源的能力、抵制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能力上下功夫。对从事干部监督工作的同志来说,提高抵制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体现到干部监督工作中,就是要提高预防的能力,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就是要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见微知著,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深层次问题;就是要提高纠正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严格按照规定处理问题。提高抵制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能力体现到我们这支队伍的自身建设上,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就要始终坚持公道正派的作风,用一身正气抵御歪风、打击邪气;就要熟练掌握和善于运用政策,做到融会贯通、运用得当;就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了解新要求、把握新特点、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加强干部监督,能力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也不能忽视干部监督机构的建设。中组部《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要健全干部监督工作专门机构,强化职能,充实力量。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的组织(人事)部门要确定有关机构负责干部监督工作,明确具体工作人员;中央国家机关实行干部垂直管理和下属单位较多、干部管理任务较重的部委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干部监督机构。”按照中组部要求,结合目前干部监督工作实际,重申市州干部监督工作机构一般不能少于3人。省级有关部门和县(市、区)的干部监督机构怎么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组部的要求,认真研究,着力解决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的问题,从组织上保证干部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7.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七
过去的一年, 全省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创新思路、优化举措、狠抓落实, 扎扎实实做好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 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规模总量保持领先。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5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左右, 约占全国比重11.4%, 总量和占比继续位居全国之首。二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3%, 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200亿元, 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6%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00家。三是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 其中企业投入增长20%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017家;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 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预计完成工业投资1.62万亿元、技改投入1.26万亿元, 增幅均达到20%左右;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83。四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预计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万亿元, 同比增长14%;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8万亿元, 同比增长11%, 占比首次超过50%。五是节能降耗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以上, 圆满完成年度目标和序时进度任务。
回顾一年的工作,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强运行调节, 全力稳增长。制定并实施以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改推进、增量培育、市场扩销、要素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一个计划、四项行动”。二是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促转型。编制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 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新兴产业迅速做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升级改造, 提升产品质量, 创建知名品牌, 构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 全省各类集聚区工业销售占比达70%;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强化技术进步, 提升竞争力。滚动实施“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四是狠抓节能降耗, 推进低碳化。及时分解年度节能目标任务, 严格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加强节能降耗运行监测力度, 对进度滞后地区及时预警;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加快推进节能改造等五大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树立一批清洁生产标杆企业。五是完善服务体系, 不断优化环境。在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基础上, 根据我省经济运行情况和转型升级实际,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大项目、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规范涉企收费、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 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扎实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 组织实施“百千万”服务行动计划。各市也围绕“一个计划、四项行动”的总体部署, 因地制宜出台和实施了一批政策措施, 有力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 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2013年经信工作的思路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的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均增长1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是江苏经济的主体, 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 要确保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工业必须挑重担。我们在全面分析研判形势的基础上, 确定了今年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高于GDP增长2个百分点, 继续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支撑作用。
三、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 着力保持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 继续深入推进“一个计划、四项行动”。一要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 及时分析研判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运行动态, 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二要积极培育增量经济。组织实施“113”重点增量培育计划, 抓好100个结构优、附加值高、效益好、且新增利润1亿元以上新增长项目, 确保新增利税300亿元;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 完善要素帮扶、政策倾斜、银企对接、难题专办、进度考核等工作机制, 确保尽快达产达效。三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继续举办江苏产品万里行等各类展销活动, 及早筹划香港精品展, 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引导企业抢抓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机遇, 加快开发消费热点类新产品新服务, 抢占新兴消费市场。四要积极做好要素保障。当前, 统调最大用电负荷已达6000万千瓦, 预计今年夏季统调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7300~7500万千瓦, 电力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 要超前谋划, 切实保障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稳定供应, 最大限度满足全省生产生活需要。要密切关注煤炭市场化改革、电煤价格并轨等新政策产生的影响, 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深度推进银企对接、融资洽谈活动, 千方百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二) 切实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目标, 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 强化关键重大技术协同攻关,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建设一批特色基地, 切实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二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继续深入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技改工程, 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三要推进集约集聚发展。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 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四要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 积极扩大国内市场, 加快企业现有产能消化;推动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 积极拓展和融入国际市场,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步伐, 整合提升现有产能。特别要围绕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 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主动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五要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加强统筹规划, 落实扶持政策, 推进军民融合工业园、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船舶制造、新材料等具有优势的军民融合产业。
(三) 不断提升企业技术进步水平。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全方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一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 力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1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200家以上。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 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工程, 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二要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 全年推广应用百项关键新技术新工艺、千个重点新产品, 带动全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2万个以上, 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及时发布我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信息, 加大对首台 (套) 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制应用、节能惠民产品推广的支持力度。三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 发挥重点项目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着力抓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四新”技改项目, 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 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以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四要着力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水平。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信用体系, 鼓励企业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 推动我省更多品牌由江苏名牌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
(四) 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需要, 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 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集成应用,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一要加快企业两化融合步伐。深入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百千万”工程, 大力推进“百项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示范项目, 加快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制造绿色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服务定制化, 促进江苏工业由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再向智能创造转变。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区、服务产业园和“数字企业”创建活动。二要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加快电子制造业和软件业创新升级, 进一步做大信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三要统筹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围绕提升拓展信息化服务能力和领域, 推进三网融合等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更高层次推进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建设, 加快苏州、无锡“中国软件名城”的创建步伐;加快实施江苏腾云计划, 建设为全省服务的江苏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消费培育力度,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文化等新兴消费热点。四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 推进落实全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加快实施“一线入户”、信息管线集成建设、基站共建共享等重点工程,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加强无线电、通讯、网络等安全系统建设, 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
(五) 全面加强节能降耗和绿色制造。
认真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 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一要严格落实责任。尽快下达今年节能目标任务, 落实到市县和重点企业。组织2012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及时向社会公告考核结果, 兑现奖惩措施。二要加快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节能改造, 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 深入推进“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促进企业提升节能水平。全面推进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开展十大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成全省能效监测和统计分析平台, 强化节能监察。三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工业园区循环改造、再制造产业化等为重点, 实施一批示范工程, 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和清洁生产审核, 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四、切实加强对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8.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八
一、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
破解“三农”问题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关键是要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从吉林实际出发,协调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具有吉林特色的“三化”统筹之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以做大做强县城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为主要工作抓手,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工作落实。
二、要突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
做好2010年全省“三农”工作,既要统筹兼顾,更要突出重点,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财力增强、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加,确保农村好形势巩固住发展好。
三、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在国家投入方面,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确保“三个优先”,即财政收入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补贴方面,强调增加资金、完善办法,明确“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在金融支持方面,强调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出台“三个措施”,即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求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强调抓住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突出“三个重点”,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凸显“三个亮点”,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强调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受当地居民同等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和财税等政策。另外,还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开拓农村市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四、要扎扎实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从当前工作抓起。一要认真抓好粮食收储工作。要正确判断粮食市场走势,适时提供粮食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民把手中的余粮卖上好价钱。同时,各类粮食收储企业和农民群众要做好安全储粮工作,坚决消灭安全隐患,防止火灾发生,防止霉变。有关县(市)一定要解决好“地趴粮”问题,减少损失浪费。二要抓好备耕工作。今年是春节前立春,春脖子短,节后各类农活催手,备耕任务相当繁重。从现在起,各地各部门要立足高标准高质量搞备耕,立足抢前抓早搞备耕,立足抗灾减灾搞备耕,早动手,早准备,早筹集各类物资。尤其要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生产资金准备,为搞好春耕生产,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基础。三要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四要组织好冬春农业生产。五要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各级干部要深入到受灾地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中去,加大救灾救济工作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吃、穿、住以及过冬保暖等实际问题,努力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确保他们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六要认真做好农村稳定工作。
9.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九
日期:
2012年03月09日访问次数:126领导姓名: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2009年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通报2011和谐城乡行动考核情况,安排部署今年的城镇化工作。青岛、东营、潍坊、威海、菏泽等市交流了工作经验,讲的都很好,请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肯定成绩,正视存在问题,不断增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紧迫感
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全省上下形成了合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浓厚氛围,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46.1%提高到2011年的50.9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我省人口城镇化正处于30%~70%的快速发展期,发展速度继续保持稳步提高态势。截止2010年底,48个设市城市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30%,其中有15个设市城市超过50%;在 60个县中,有47个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30%,其中有16个县超过40%。我省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镇化质量实现新提升。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地位凸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2009年召开了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0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全省上下形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合力,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型步伐加快。省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科学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生态省和文化强省建设;各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精心打造宜居宜业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推动城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多居民。三是城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全省人口城镇化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期间未出现大起大落的异常情况,在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同时,全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年均提高0.94个百分
点,城镇人口与非农就业岗位基本实现同步增长。
(二)规划引领作用凸显,大中小城镇形成协调发展新局面。区域性战略性规划编制不断加强。2011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和《鲁南地区城镇发展规划》,为实施两大国家战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区域竞合共赢提供了科学依据。编制完成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纲要,完成了《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了区域发展会商机制。目前全省108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91个已批复实施,为城市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定依据。全省城镇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发展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全省现有人口过100万的特大城市6个,10个过50万人的大城市,32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60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和1118个建制镇。
(三)蓝黄战略深入实施,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省重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均超过13%,明显高于全省经济增速(12.5%),在区域经济的有力推动下,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55.3%,高出全省5.6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6.6%,提高3.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速2.4个百分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率57.8%,高出全省8.1个百分点;暂住人口549.49万人,占全省总量的84.4%,显示出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城乡一体快速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一批经济强县、强市加快崛起,呈现出亮点多、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局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了农村集聚发展。按照“积极探索、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通过村庄合并、迁村并点等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000多个,1000多万农民实现居住社区化、生活城市化。
(五)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镇承载能力得到新增强。一是低碳生态成为城镇持续发展的主导方向。目前我省17设区城市均已提出了低碳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90%以上的县(市)出台了促进低碳或生态发展的具体措施。二是节能减排成效突出。新建建筑节能和墙材革新深入推进,新型墙材生产、应用比例分别达86.8%、98%。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11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02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列全国第2位。2011年新建成垃圾处理场15座、垃圾中转站9座,新增垃圾处理能力5860吨/日,实现“一县一场(站)”目标,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三是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90亿元,同比增长5%。新增5个国家园林城市、16个省级园林城市。村镇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全年完成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370亿元,同比增长
6.7%。全省5450个村庄开展了环境整治,3686个村庄结合农房建设进行了环境建设,受益群众达450多万人。
(六)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2011年,全省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6.05万套,开工率111.3%。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开工和货币补偿12.79万户,完成任务的110.5%。二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明显。全省17个设区市、31个县级市全部制定并按时向社会公布了房价控制目标,济南、青岛出台了居民住房限购政策。三是着力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家在农村、人在城镇和在城镇工作、无市民待遇等问题。
(七)强化组织领导,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扎实开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后,各市高度重视,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贯彻意见和推进措施,全力破解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各地加强了对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的组织领导,大部分城市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研究出台了《实施方案》,制定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域重点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有的把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纳入对县市区科学发展观摩点评体系,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加大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长效推进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省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速度不快、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发展滞后、县城和小城镇规模偏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明确我省城镇化发展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差距,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本质,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不断增强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紧追感。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我省城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加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各地要加强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编制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确立城镇化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从今年开始,省里将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作为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早动手,避免工作被动。要及时研究解决城
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城乡统筹、低碳生态城市、城乡管理、小城镇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各地在推进城镇化中,要根据各自实际,实行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东部地区要坚持区域统筹,突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实行集群发展、组团发展,优化城镇网络,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要坚持整体推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西部地区要坚持多元多极的发展思路,在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重点培植一批经济强镇,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二)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要把城市群作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增强对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省里将着力抓好新一轮《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全省重点战略的实施,以“一群一圈一区一带”为主体,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格局。大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城镇群,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快发展。相关城市要加强沟通和研究,建立协作机制,在规划协调、设施共建、资源整合、协同发展方面做好统筹。进一步增强济南都市圈和鲁南城镇带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壮大城市群实力,使之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区域;要顺应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沿城市快速交通走廊,重点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城和新市镇,推进人口有机集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产城融合,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省里今年适当时机将选择部分重点小城镇,集中优势资源,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加快推进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
(三)做大做强中小城市。争取用3-5年时间,将即墨、胶南、滕州、龙口、寿光、诸城、新泰、荣成、文登、邹平10个中等城市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把章丘、胶州、平度、广饶、蓬莱、莱州、招远、莱阳、海阳、青州、高密、昌邑、兖州、邹城、曲阜、肥城、乳山、沂水、郯城、禹城、乐陵、博兴、临清、高唐等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其他县城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
(四)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省里将对96个国家重点镇和252个省级中心镇,有步骤的实施扩权强镇,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和执法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人口、产业、资金、技术集聚,壮大城镇规模和实力。各地要借鉴潍坊市经济强镇向城市转型的试点经验,推动小
城镇撤并和做强做大。省里将选择经济基础好、设施配套齐全、人口规模较大的100个左右的小城镇,设立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资金,加大培植力度,培植特色产业,强化城镇功能,吸引农民就地转移。争取用3-5年时间,使100个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将其中20个左右的小城镇培植成为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五)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制定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指引,指导新建农村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从体制上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对规划确定不予迁村并点、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的村庄,安排必要扶助资金,开展“三清四改四通五化”,重点解决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乱扔等问题。
(六)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各地要认真总结农民工城镇化中的经验、问题和矛盾,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稳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着力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碍,合理降低外来人员的落户条件。加快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在全省政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0-22
在全省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07-02
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01-07
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0.04.20)09-01
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07-04
在全省“双联”工作督查座谈会上的发言08-18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2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8
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