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竞赛机制

2024-07-06

学校体育竞赛机制(精选11篇)

1.学校体育竞赛机制 篇一

关于对创新劳动竞赛体制机制方面的设想和建议

劳动竞赛是工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优势。随着社会进步,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劳动竞赛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赋予了劳动竞赛新的内涵,使劳动竞赛以其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成效的凸显性,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活动中仍彰显出其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企业分离重组和改制的工作实践中,事业处工会坚持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下的组织形式和方式,使劳动竞赛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在完成事业处职责使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劳动竞赛总体情况

近几年事业处开展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有: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即组织广大职工围绕重点工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效益等内容开展的竞赛活动;技术岗位技能竞赛,即围绕生产经营目标开展的一线职工技能操作竞赛活动;职工技术创新竞赛,即开展的职工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创新活动。

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中,比较成功的做法主要有:第一,把劳动竞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结合,使劳动竞赛的良性开展,促成企业以人为本、崇尚科学技术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第二,把劳动竞赛与员工培训紧密结合,通过各阶段、各岗位开展竞赛活动,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激发和挖掘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第三,在创建企业品牌中发挥劳动竞赛的作用,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第四,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劳动竞赛更显效能。

二、劳动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竞赛与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有脱节现象,在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有差距

1.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缺乏对竞赛内容、方法、措施的研究,认为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管理不断细化、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化的前提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依靠日常管理能够实现,劳动竞赛起不到实效,认为没有必要开展。

2.创新不够,做法传统。形式上缺乏新意,只注重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不注重竞赛过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也不注重总结分析竞赛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使竞赛失去应有的效果。

3.对解决突出矛盾,深入研究不够,缺乏探索实践。针对生产计划不均衡、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劳动竞赛在企业发展经营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提供解决方法,没有解决问题的手段。认为劳动竞赛是生产经营的一个附属品。

(二)劳动竞赛组织机构形不成合力,工会孤军作战的方面依然突出

劳动竞赛的具体组织上,依然是以本单位的工会为主,虽然竞赛组织机构有各部门的分工,但由于各部门平时忙于各自的工作,不能对竞赛活动给予有效指导,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加之工会对基层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把握不准确,导致劳动竞赛不能更好服务于生产经营。竞赛的组织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劳动竞赛与企业的生产运行、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结合考虑统筹运作的能力需要增强。

(三)劳动竞赛机制不完善,劳动竞赛效果难以预期

一是缺乏评估机制,没有与日常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互融合,劳动竞赛效果难以评估。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提取用于劳动竞赛获得经费有限,对在重大项目,经营创效,挖潜节约等劳动竞赛活动中见到突出成效的立功人员,难以实施有效激励,挫伤了员工参与劳动竞赛的积极性;三是缺乏劳动竞赛长效竞争机制。竞赛活动普遍基于完成当年和阶段性目标任务,而很少兼顾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再加上基层机关人员一人多岗多责,使劳动竞赛在组织管理上难以做到及时长效。

三、如何解决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立竞赛的长效机制,将劳动竞赛活动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纳入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与生产经验等工作统筹安排,改变单一运作的运行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把劳动竞赛和企业的生产、安全、效益、质量等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与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分阶段开展,达到短期有成效,长期有贡献的作用。要让劳动竞赛不断深入,落到实处,严防流于形式。二是分层次开展劳动竞赛,各单位各部门都应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可以就某一专业工种为切入,以某一基层单位为突破,再扩展到整个企业,用层次渐进的竞赛带动生产、质量、安全、效益等方面的稳步提升,争取将劳动竞赛覆盖整个系统,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一线,还可以延伸到后勤保障、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三是要围绕劳动竞赛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竞赛活动各个阶段目标和工作步骤,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特别是要加强竞赛活动的检查、评比和考核工作,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科学、完善的竞赛评价机制和考评办法,细化各项考核程序,坚持以量化考核为主、综合考核为辅的原则,实现竞赛活动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推动竞赛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强化激励导向机制,调动竞赛热情。不断增强劳动竞赛的内在动力,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劳动竞赛与企业改革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形势任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促成企业以人为本、崇尚创建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在创建企业品牌中发挥作用;坚持与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评选相结合,形成评先创优与推动劳动竞赛活动向深度和广泛发展的互动局面。通过宣传劳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竞赛成果,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劳动竞赛、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争创一流的热情,带动更多的职工加入竞赛活动行列,让劳动竞赛成果彰显工会更大作为;坚持与员工培训紧密结合,通过各阶段、各岗位开展竞赛活动,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激发和挖掘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员工素质提高,让劳动竞赛成为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和展示聪明才智的阔平台;坚持与技能评定、效益工资、晋职晋级相结合,让职工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使劳动竞赛见物见人,抓得住、看得见、摸得着。

通过开展劳动竞赛,进一步调动全体干部职工投入企业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努力创新和发展,使劳动竞赛更加具有活力,使企业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取得更好更多的成绩。

2.学校体育竞赛机制 篇二

由于讲课竞赛的评价主体由多位评委组成,各个评委对选手的评价和排名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可能与评委的客观评价能力有关,也可能与评委的主观评判公正性有关[1]。但是组织竞赛的单位在邀请评委时都是凭借主观判断,没有实质性的客观评判条件,一般选择的条件是评委本身是教学能手,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不会考虑评委的打分能力。所以竞赛评委的评价质量直接影响到赛事的成败,面对一组数据,统计员只是把有限的评委评分加加减减,定量地评定青年教师的讲课成绩,然后按分数排名选出获奖者。赛后,教师只能知道自己是否“中奖”,对于评委打分和评分统计方法一无所知。竞赛的结果只能说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但不一定很客观。评审机制存在漏洞,因此,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对评委的评价行为本身进行元评价,考量其评价质量,进而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控,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研究课题。

从广义上讲,教师讲课竞赛评委评价行为的规范性及其评价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多个侧面进行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评委评分的严厉程度

对评委的评分进行描述性统计,获取5位评委的标准差和全距,标准差越小,表示评委间的评分差距越小,数据较集中,从全距(最高分—最低分)可进一步看出,评委的全距越大评分跨度越大,区分度越高。如评委4的标准差最大为6.71317,他的全距为23,说明该评委能清楚地区分选手的讲课能力等级,高分与低分相差大,评分相对其他评委比较严厉。而评委5的标准差最小,只有3.32666,是5位评委中最低的,全距10也是最小的,表1中的原始数据打分最不严厉,也可以看出他的评分分数普遍偏高,最高分是98,最低分为88,最高分和最低分都是5位评委中最高的和最低的,打分最不严厉。

二、评委的一致性程度

评委的打分一致性是竞赛组织者考虑的一件事情,希望评委们的打分都能一致,好的都是高分,而不好的都是低分。每个人都存在感性的一面,评委在打分时,虽然有表格限定,每个项目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限制,但在每位评委心中都有一把单位距离不同的“理性尺子”,难以统一定量,有时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第一印象、自身的教学观点等,所以每位评委对同一选手的讲课评分或起评分不能一致。虽然多位评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甚至评委足够多时误差可以相互抵消,并且理想的状态是评委们的评分能够一致,由于现实因素,不可能有大量高水平评委同时一起打分。

注:**表示显著水平为0.01, *表示显著水平为0.05

注:**表示显著水平为0.01, *表示显著水平为0.05

采用经典测量理论,可以根据5位评委对10位选手讲课的打分,使用SPSS16.0软件计算,求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表明他们的评分一致性程度越高。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评委5不能与其他4位评委的打分一致,不仅没有形成显著相关,而且形成负相关,意味着评委5与其他评委的意见相反,其他评委认为讲课不好的,得分低的,评委5会认为好,得分高;而其他评委认为好的相应地他打低分。其余4位任何两者之间至少是显著相关(p<0.05), p值越小,说明显著性水平越高,在这里显现为评委的评分一致性越高。从表4也可看出,评委1、评委2、评委3和评委4的表现非常出色,如果选用评委评分的算术平均分作为每一位选手的最终得分,他们各自的评分与选手讲课最终得分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都是显著相关(p<0.01),在这里可以看出评委5的评分能力存在问题,因为只有评委5与选手的最终得分不能一致,形成负相关为-.137,明显不能与其他评委形成一致观点。

三、评委的筛选

在教育系统中,讲课竞赛聘请的评委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参考的只能是这些评委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但他们的评价讲课能力却没有等级评价或有一个公认、一致的标准。

在任何一项竞赛中,组织者都希望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执行,希望评委都能正确地评价每一位选手,打上“公平、公正”的分数。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邀请评委时,除了要考虑其教学能力、对教学的认识和对课程的了解,还要考虑其评价能力的高低,排除不合格的评委,才能让竞赛更公平、更公正。

如果把5位评委对10位选手的讲课打分分别排序,然后统计每位评委打分排序为1—5位时的次数。为了使展示时一目了然,采用直方图表示(如图1—5),横坐标表示排序的位数(第1、2、3、4、5位),纵坐标表示评委的10个评分中在该位数的次数。理想的状态是评委的分数都集中在第3位,即中位数(如图6),从图中可以发现,评委5的评分分布最不合理,直方图耸立在数轴两边,中间如低谷,正好与理想状态相反,直接看出评委5的评分水平最差。而评委2在图中的分布靠近中位数,水平比较好,评委1和评委4的直方图很难看出水平高低。

这是表面观测,为了进一步鉴别评委的水平,采用“向中位数靠近程度”的量化方法。以评委1为例,根据图1, 10个选手分数被排在第1位到第5位的次数如下。

1, 3, 2, 3, 1。

被排在第1位的评分次数是1,第1位与第3位(中间位数)的位次之差是1-3=-2;类似地,被排在第2位的分数次数是3,第2位与第3位的位次之差是2-3=-1,依此类推,并把这些差数与相应的次数列出:-2 (1),-1 (3), 0 (2), 1 (3), 2 (1)。以P代表偏离中位数的程度,计算方式如下。

根据图2-5记录的数据,以类似的算法求出其余四位评委的偏离值。

由此看出,P值越小越好,偏离中位数程度越小,水平越好。P=0说明是位顶尖高手,毫无偏心;P=1说明是位百分之百偏心的评委,或是水平极差。根据计算结果,5位评委的水平比较为P2

四、统计方法的比较

从实用性考虑,往往采用算术平均分统计,也就是每位评委的评分重要性是一样的。但在很多统计方法中会采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即去掉极端数据。比较两种方法,发现各位选手的讲课最终得分非常相关,相关系数是0.983,具体可见表5,只有第7名和第8名有变化,其他排名都一致,说明未去极端值和去掉极端值的评分方法几乎不影响选手的最终排名。

在统计结果前先筛选符合条件的数据,剔除“老好人”、打分随意的不合格评委的分数后再进行统计,发现评委筛选和未筛选结果有明显差别,具体见表6。前三甲中,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在任何竞赛中前三甲是最受关注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所以前三甲的结果是最重要的,第八名和第九名也发生位置变化。

高校培养人才,教学是关键。学校举办教师讲课竞赛的目的是促进教学,使教师间进行教学交流,但组织者往往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对竞赛教师的评价而忽略对评委评价能力的评价。再看整个高校的评审机制,缺乏客观有效规范的操作模式,为了完善评审机制,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在评委选择上要邀请评分跨度大的评委,避免“老好人”、过分严厉或者评分不符合一般规律的评委,他们的评分或者不能说明问题,或者影响竞赛者的真实成绩。

其次,在统计结果的过程中,要先对所有评委的评分进行分析,类似于对评委进行评分能力考核,发现有问题的评委要剔除后再统计。这些评委也要被打入“黑名单”,以免以后的竞赛浪费资源。

第三,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评审前对评委评分进行培训,按照规范化操作,如监考等工作都会对监考教师进行考前培训。培训中举例说明每一个评分等级的细则,用实例辅助说明,让评委对打分有一个参照。

上述所讲的评委的严厉程度、一致性程度都能从某一方面说明评委是否为合格的评委。通过上述方法,希望对评委有个客观的评价,并能使竞赛的组织者更好地办好竞赛,选好评委,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客观合理地评价每位参赛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加强管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会发现涉及学生、教师、课程、专业、项目等各类评审评选,本文以“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的一组评审数据为例,希望借此为评委的选择及结果的统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3.关于高校讲课竞赛评审机制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校;讲课;评审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52-03

教学是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七章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了探寻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不少学校开展教师讲课竞赛、师范生说课竞赛等,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站在高校教学的前线,他们的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学校往往以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升其教学水平。教师在进行讲课比赛时可以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从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推动教学改革。但是,在竞赛评审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是笔者由某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5位评委对10位选手的一组评分数据(见表1)引发对高校讲课竞赛评审机制的思考。该教学竞赛的评分由几部分组成,因为最终结果选取的是总分,所以本研究以每位评委给每位选手打的总分为研究对象,满分为100分。

由于讲课竞赛的评价主体由多位评委组成,各个评委对选手的评价和排名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可能与评委的客观评价能力有关,也可能与评委的主观评判公正性有关[1]。但是组织竞赛的单位在邀请评委时都是凭借主观判断,没有实质性的客观评判条件,一般选择的条件是评委本身是教学能手,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不会考虑评委的打分能力。所以竞赛评委的评价质量直接影响到赛事的成败,面对一组数据,统计员只是把有限的评委评分加加减减,定量地评定青年教师的讲课成绩,然后按分数排名选出获奖者。赛后,教师只能知道自己是否“中奖”,对于评委打分和评分统计方法一无所知。竞赛的结果只能说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但不一定很客观。评审机制存在漏洞,因此,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对评委的评价行为本身进行元评价,考量其评价质量,进而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控,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研究课题。

从广义上讲,教师讲课竞赛评委评价行为的规范性及其评价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多个侧面进行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评委评分的严厉程度

对评委的评分进行描述性统计,获取5位评委的标准差和全距,标准差越小,表示评委间的评分差距越小,数据较集中,从全距(最高分—最低分)可进一步看出,评委的全距越大评分跨度越大,区分度越高。如评委4的标准差最大为6.71317,他的全距为23,说明该评委能清楚地区分选手的讲课能力等级,高分与低分相差大,评分相对其他评委比较严厉。而评委5的标准差最小,只有3.32666,是5位评委中最低的,全距10也是最小的,表1中的原始数据打分最不严厉,也可以看出他的评分分数普遍偏高,最高分是98,最低分为88,最高分和最低分都是5位评委中最高的和最低的,打分最不严厉。

二、评委的一致性程度

评委的打分一致性是竞赛组织者考虑的一件事情,希望评委们的打分都能一致,好的都是高分,而不好的都是低分。每个人都存在感性的一面,评委在打分时,虽然有表格限定,每个项目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限制,但在每位评委心中都有一把单位距离不同的“理性尺子”,难以统一定量,有时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第一印象、自身的教学观点等,所以每位评委对同一选手的讲课评分或起评分不能一致。虽然多位评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甚至评委足够多时误差可以相互抵消,并且理想的状态是评委们的评分能够一致,由于现实因素,不可能有大量高水平评委同时一起打分。

采用经典测量理论,可以根据5位评委对10位选手讲课的打分,使用SPSS16.0 软件计算,求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表明他们的评分一致性程度越高。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评委5不能与其他4位评委的打分一致,不仅没有形成显著相关,而且形成负相关,意味着评委5与其他评委的意见相反,其他评委认为讲课不好的,得分低的,评委5会认为好,得分高;而其他评委认为好的相应地他打低分。其余4位任何两者之间至少是显著相关(p<0.05),p值越小,说明显著性水平越高,在这里显现为评委的评分一致性越高。从表4也可看出,评委1、评委2、评委3和评委4的表现非常出色,如果选用评委评分的算术平均分作为每一位选手的最终得分,他们各自的评分与选手讲课最终得分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都是显著相关(p<0.01),在这里可以看出评委5的评分能力存在问题,因为只有评委5与选手的最终得分不能一致,形成负相关为-.137,明显不能与其他评委形成一致观点。

三、评委的筛选

在教育系统中,讲课竞赛聘请的评委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参考的只能是这些评委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但他们的评价讲课能力却没有等级评价或有一个公认、一致的标准。

在任何一项竞赛中,组织者都希望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执行,希望评委都能正确地评价每一位选手,打上“公平、公正”的分数。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邀请评委时,除了要考虑其教学能力、对教学的认识和对课程的了解,还要考虑其评价能力的高低,排除不合格的评委,才能让竞赛更公平、更公正。

如果把5位评委对10位选手的讲课打分分别排序,然后统计每位评委打分排序为1—5位时的次数。为了使展示时一目了然,采用直方图表示(如图1—5),横坐标表示排序的位数(第1、2、3、4、5位),纵坐标表示评委的10个评分中在该位数的次数。理想的状态是评委的分数都集中在第3位,即中位数(如图6),从图中可以发现,评委5的评分分布最不合理,直方图耸立在数轴两边,中间如低谷,正好与理想状态相反,直接看出评委5的评分水平最差。而评委2在图中的分布靠近中位数,水平比较好,评委1和评委4的直方图很难看出水平高低。

这是表面观测,为了进一步鉴别评委的水平,采用“向中位数靠近程度”的量化方法。以评委1为例,根据图1,10个选手分数被排在第1位到第5位的次数如下。

1 , 3 , 2 , 3 , 1 。

被排在第1位的评分次数是1,第1位与第3位(中间位数)的位次之差是1-3=-2;类似地,被排在第2位的分数次数是3,第2位与第3位的位次之差是2-3=-1,依此类推,并把这些差数与相应的次数列出:-2(1),-1(3),0(2),1(3),2(1)。以P代表偏离中位数的程度,计算方式如下。

P1=(|-2|×1+|-1|×3+0×2+1×3+2×1)÷10 ÷2=

0.5

根据图2-5记录的数据,以类似的算法求出其余四位评委的偏离值。

P2=0.2 , P3=0.65 , P4=0.8 , P5=0.85

由此看出,P值越小越好,偏离中位数程度越小,水平越好。P=0说明是位顶尖高手,毫无偏心;P=1说明是位百分之百偏心的评委,或是水平极差。根据计算结果,5位评委的水平比较为P2<P1<P3<P4<P5,进一步说明评委2的评价水平是5位中最高的,而评委5是最差的。

四、统计方法的比较

从实用性考虑,往往采用算术平均分统计,也就是每位评委的评分重要性是一样的。但在很多统计方法中会采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即去掉极端数据。比较两种方法,发现各位选手的讲课最终得分非常相关,相关系数是0.983,具体可见表5,只有第7名和第8名有变化,其他排名都一致,说明未去极端值和去掉极端值的评分方法几乎不影响选手的最终排名。

在统计结果前先筛选符合条件的数据,剔除“老好人”、打分随意的不合格评委的分数后再进行统计,发现评委筛选和未筛选结果有明显差别,具体见表6。前三甲中,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在任何竞赛中前三甲是最受关注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所以前三甲的结果是最重要的,第八名和第九名也发生位置变化。

高校培养人才,教学是关键。学校举办教师讲课竞赛的目的是促进教学,使教师间进行教学交流,但组织者往往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对竞赛教师的评价而忽略对评委评价能力的评价。再看整个高校的评审机制,缺乏客观有效规范的操作模式,为了完善评审机制,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在评委选择上要邀请评分跨度大的评委,避免“老好人”、过分严厉或者评分不符合一般规律的评委,他们的评分或者不能说明问题,或者影响竞赛者的真实成绩。

其次,在统计结果的过程中,要先对所有评委的评分进行分析,类似于对评委进行评分能力考核,发现有问题的评委要剔除后再统计。这些评委也要被打入“黑名单”,以免以后的竞赛浪费资源。

第三,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评审前对评委评分进行培训,按照规范化操作,如监考等工作都会对监考教师进行考前培训。培训中举例说明每一个评分等级的细则,用实例辅助说明,让评委对打分有一个参照。

上述所讲的评委的严厉程度、一致性程度都能从某一方面说明评委是否为合格的评委。通过上述方法,希望对评委有个客观的评价,并能使竞赛的组织者更好地办好竞赛,选好评委,采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客观合理地评价每位参赛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加强管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会发现涉及学生、教师、课程、专业、项目等各类评审评选,本文以“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的一组评审数据为例,希望借此为评委的选择及结果的统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福兴,牟艳杰.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决赛评委的元评价

4.体育竞赛 篇四

竞技意义是指运动员体能高低,参与观众的素质,比赛举办水平等,由竞技本身带来的价值。比如在足球竞赛中,更激烈的对抗,更少的足球流氓,更少的黑哨,这些都使得比赛的竞技成分更得以完全彰显,力与美的展现更完全。

精神意义是指竞赛中阐发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哲学,大到奥运精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小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参与精神。

我们认为两者都是现代体育竞赛中不可或缺的,而辩题中的着重于、大于就是判断谁是体育竞赛发展的直接动力。我方认为竞技意义大于精神意义,强调竞技本身对人的价值,符合体育竞赛的本质,更能促进体育竞赛更好的发展。

首先,精神意义的表达依赖于竞技本身的展现,更好的理解竞技意义促进精神意义的完整展现。我们试想下,如果没有兴奋剂零容忍体系,竞技变得不公平与纯粹,运动员会在比赛之中尊重对手,结为伙伴呢?不会的。再试想下,如果运动员在赛场像个谦谦君子,认为友谊为先,竞技变得不那么重要,一场竞赛变成一场精神宣扬的表演,显然是伤害了竞赛本身的独特魅力。

其次,运动本身的竞赛化,人的力与美完整展现在人们面前,竞技意义符合人参与竞赛热爱竞赛的精神本质。篮球运动便是个成功的案例。1891年,创造了篮球这项运动,但在几十年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直到1945年,NBA的建立一下子改变篮球在美国的命运。激烈的对抗,灵活的跑动,不断改良的篮球规则,竞技意义的不断提升,人体美的完整展现使得篮球运动在美国真正火了起来。而在90年代以后,NBA的发展日趋成熟,走出美国,成为了美国文化在世界的标杆。乔丹,科比等重磅巨星成为了篮球运动的标杆,在世界彰显出篮球运动的独特魅力。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不断的通过竞技实现人的体能超越,精神超越;体育竞赛把竞技意义作为主要,自身才会得到很好,才有基础把一项体育竞赛的独特魅力发扬光大。

最后,竞技意义更加在今天缺乏身体竞赛的时代里突显更加重要的意义。蜗居在家里玩竞赛游戏的人越来越多,游荡在酒吧球迷俱乐部看球的人虽然很狂热,但体育场上疯狂奔跑的人群却越来越少,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如此快速,生活压力如此重大,精神意义的宣扬,让我们透过体育依然感受着一种共同体的温情,一种体育精神的坚毅,但审视着日趋孱弱的身体素质,我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没落呢?

现在由于各式各样东西的掺杂,我们有时会以为体育竞赛本身的竞技意义已不再重要。比如,我们会更多的把奥运会当做世界人民大派对。把乒乓外交当做体育竞赛发展的范例。可是奥运会如果以谁更谦让、谁更心怀天下来发奖牌,我们会认为很荒谬。而把昙花一现的体育政治当做体育发展的方向,我们也认为体育竞赛会变的萎靡式微。只有我们摆对竞技意义和精神意义,体育本身和与体育有关的其他东西才会得到有序发展。

5.学校禁毒知识竞赛 篇五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一、多项选择题:(5分*10)

1、毒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A、具有依赖性

B、具有危害性

C、具有非法性

D、具有耐受性

2、世界“三大毒源地”是指哪些?

A、“金三角”地区

B、“金新月”地区

C、“银三角”地区

D:深圳特区

3、我国种植的毒品原植物主要有哪几种?

A、罂粟

B、大麻

C、银杏

D、天麻

4、毒品违法行为主要包括哪些?

A、非法持有毒品的违法行为;

B、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违法行为;

C、吸食、注射毒品的违法行为;

D、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法行为。

5、吸毒对个人有哪些危害?

A、直接损害身体健康。

B、自毁前程。

C、影响视力

D、影响下一代

6、、吸毒对家庭有什么危害?吸毒对家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危害家庭经济;

B、危害家庭关系;

C、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 D、危害社会安全

7、吸毒对国家和社会有哪些危害?吸毒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有: A、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C、严重影响廉政建设。

D、严重危害地方环境

8、传播艾滋病的途径有哪些?

A、血液传播 B、性传播 C、母婴传播

D、疾病传播

9、导致吸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A、好奇心驱使

B、思想空虚,寻找刺激

C、精神苦闷,情绪低落,以吸毒麻醉自己

D、不相信吸毒会上瘾或者戒不了,结果不能自拔

10、吸毒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A、营养不良

B、损害呼吸道

C、损伤血管 D、损害免疫系统,引起许多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二、问答题:(35分)

1、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

2、人类社会的三大公害是什么?

3、什么是毒品犯罪?

4、吸毒的方式有哪些?

三、探究题:

6.高中班级体育竞赛 篇六

关于举办“竞技·友谊·规则”班级体育竞赛活动的

通 知

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增进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高一(4)班决定举办“竞技·友谊·规则”班级体育竞赛活动,现将活动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竞赛项目

(1)团体踢毽子比赛

20人

比赛规则:以宿舍为单位,每四人一组,每人两次机会(以所踢次数多的一次为准),按照所踢数目之和评出团体一、二、三等奖(需含男子一组)各一名。

(2)定点投篮(男)

10人

以宿舍为单位,每个宿舍5人,每人5次投篮机会,按名单顺序依次进行,球进得1分,不进不得分,累计总分,以总分多者为胜。

(3)多人跳绳比赛

比赛规则:以宿舍为单位,每组可上5—7人,每组两次机会(以所跳次数多的一次为准),按照所跳次数评出团体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4)20人拔河比赛

比赛规则:全班宿舍分为两组,第一组:男205、女209、女

210、女208(李灿、杨泽颖、刘娇、高宁汐、梁滋夏);第二组:男

215、女

211、女212,、女208(高畅、李小翠、刘佳仪、辛羽、李默)。每20人一组(男生7名,女生13名),三局两胜,评出一组获胜。

二、比赛时间及地点

2012年3月16日(双周五)下午第三、四节课在安新二中体育场举行。

三、注意事项

(1)各宿舍要认真组织,以“安全第一、友谊第一、团结第一、规则第一”的原则,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

(2)对获胜宿舍或团体,将颁发奖状和奖品。凡参加者均可获得纪念奖一份。

四、活动指导教师

体育老师:化广增

王海龙

班 主 任:马建洲

高一(4)班班委会 2012年3月9日

高一(4)班

首届“竞技·友谊·规则”班级体育竞赛

程 序

一、开会

二、宣布竞赛规则及观众纪律

三、德育处领导讲话

四、比赛开始

五、公布比赛结果并颁奖

六、闭幕

首届“竞技〃友谊〃规则”班级体育竞赛

秩 序 册

高一(4)班 2012年3月16日

高一(4)班

“竞技·友谊·规则”班级体育竞赛

组委会

总顾问:王建勋 栗克庄 朱金长 顾 问:颜春辉 杨龙港 总指挥:化广增

副总指挥:王海龙 李 笑 班主任:马建洲 摄 像:杜扬帆 照 相:崔凯超

首届“竞技·友谊·规则”班级体育竞赛

比赛项目及顺序

女子团体踢毽子比赛

第一组 209宿舍 212宿舍

第二组 208宿舍 210宿舍 211宿舍

205宿舍 Vs 215宿舍

5人跳绳比赛

第一组 215宿舍 210宿舍 第二组 208宿舍 212宿舍

第三组 205宿舍 209宿舍 211宿舍

第一组(205、209、210、208)Vs 第二组(215、211、212、)

一、二、男子定点投篮比赛二、三、拔河比赛208

首届“竞技〃友谊〃规则”班级体育竞赛

比赛结果

一、团体踢毽子比赛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组

二、定点投篮比赛第一名

第二名

三、跳绳比赛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组

四、拔河比赛

第一名

高一(4)班体育竞赛安全预案

为保障与会师生人身安全,保证大会顺利进行,特制定此预案,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严格遵照执行。

(一)准备工作

1、由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

2、班主任对体育竞赛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提出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自愿报名参加比赛项目,有心脏病等不适宜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不许参加比赛,老师对学生病情有保密的义务。

4、体育教师及裁判员在比赛前认真检查好比赛器械及场地,保证运动员比赛安全。

5、提前和学校校医室联系,请校医备好急救擦伤消毒药品等。

(二)组织过程

1、学生须在班主任带领下,由宿舍长整好队在指定位置坐好,不许擅自离开参观队伍去任何地方,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学生有事须向班主任请假。

2、参赛同学应在点名后方能进入比赛场地,并适当进行准备活动,以防运动伤害;比赛完毕立即退场回到本宿舍参观位置,不得在场内逗留围观。

3、体育老师负责在赛前指导参赛同学做好准备活动,讲清比赛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减少运动伤害;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方能进行比赛。

(三)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1、遇到突发事件时,全体同学要坚守岗位,听从班主任统一指挥,严禁私自行动。

2、宿舍长应协助班主任和班干部做好本宿舍稳定工作。

3、班主任应将情况迅速上报相关领导。

4、若有学生发生运动伤害,应立即送医务室进行救助。如果伤情严重可由老师陪同迅速送往医院,由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

2012年3月19日

7.学校体育竞赛机制 篇七

不同学者对公司声誉给出不同定义。如瓦梯克(Wartick,1992)将公司声誉界定为“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满足他们各自预期和需求程度的‘认知’总和”。福布朗(Fombrun,2002)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过去行为和未来前景的集体代表,它表明核心资源的提供者如何理解企业的主动性和评价其传递有价值产出的能力”。瓦道克(Waddock,2000)把企业声誉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感知”企业满足他们预期的能力。

然而,尽管这些定义之间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了企业声誉的“认知”本质,认为它是一个主观变量。因为它是利益相关者在收集和处理企业过去行为信息基础上,对企业未来前景作出的评价。二是强调了企业声誉的“存量”本质。因为它不是某一给定时点的价值,而是基于这一时点及之前价值的综合。换句话说,企业声誉是基于企业过去和当前的社会绩效,形成对企业未来行为的预期(Fombrun,2002)。

如Fombrun所言,企业声誉源自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企业社会绩效是指企业行为的“社会”结果(Wood,1991),之所以称为社会结果,主要是因为它是针对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而言的。该定义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企业社会绩效是一个“客观”变量,因为它描述的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在给定的制度背景下作出对每一利益相关者而言的行为;二是企业社会绩效是一个“流量”,因为它在每一特定时点均是不断变化的。

企业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和当前行为的“认知”,以便推测企业未来行为的主观存量,而企业社会绩效则是一个描述企业行为的客观流量。那么,是什么机制将企业社会绩效这一客观流量转换为企业声誉这一主观存量?本文认为,正是合法性机制完成了这一转换,而认证竞赛则为合法性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具体表现。

二、合法性:企业声誉的转换机制

组织面对着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早期的组织研究强调环境的技术方面,即关注组织的生产系统把输入转化为输出所必需的资源。梅耶和罗文(Meyer&Rowan,1977)则指出,在关注环境时,不能只考虑技术环境,还必须要考虑组织面对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早期研究之所以只强调环境的技术方面,主要是由于将企业目标仅界定为股东利益最大化。因为他们主要关注两点,一是强调环境是资源的储备;二是认为环境是信息的源泉。前者往往关注组织为获得必不可少的资源而依赖其他组织的程度;后者则主要关注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程度。不确定性和依赖性都是组织面临的问题,因此他们都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即主要关注股东利益最大化问题。

后来学者们不仅关注技术环境,同时还考虑其制度环境,这主要是由于不仅把股东利益作为企业目标,同时还考虑了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等)的利益。在19世纪末期之前,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规模一般较小,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小。但到了20世纪初,规模巨大的企业开始出现,使学者们开始逐渐关心环境污染、员工待遇、产品安全等方面,这表明除股东外,还存在其他索取企业剩余的利益相关者。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被迫转变他们仅服务于股东的职责,开始承认利益相关者的索取权。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社会绩效,即企业相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的客观行为,它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具体行为的一个广泛评价。很明显,这一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依赖于诸如时间、文化、产业和背景等变量(Rowley&Berman,2000)。可以看出,企业社会绩效本质上表明了利益相关者依据特定时点的制度背景,对企业行为作出的合法性评价。当企业行为和社会预期相一致时,这一行为便被认为是合法的。这些预期则通过制度背景(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来确定。因此,制度背景是利益相关者去评价企业行为和社会绩效合法性程度的标准。

不过,制度背景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连续变化的,这时企业社会绩效也必须在每一特定时点在新的制度环境中被重新界定。随着时空的转变,制度背景中开始纳入以前曾被忽略的方面,比如污染、质量安全等,这些变换改变了利益相关者原来的想法和他们对企业社会行为的预期,企业社会责任或者良好社会绩效也都随着制度背景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企业社会行为处在一个连续的合法性过程中,并随着社会规范、信念、价值观的变化而逐渐演化(Carroll,2000)。如果在一个特定方面,企业社会绩效超前或滞后于社会预期的演化,这将使企业社会绩效失去合法性;如果在一个特定方面,社会预期保持在某一阶段,那么企业利益相关者将会接受一个不变的社会绩效。

如果企业利益相关者观察到,在他们和企业的关系中,企业一直能够满足社会预期,那么这将使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绩效转换成关于未来绩效的预期。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是较好的社会表现者时,他会随着时间变化而适应不同的制度背景,这会增加企业声誉的存量。相反,如果企业社会绩效滞后于制度背景的演化,即当他不是一个较好的社会表现者,将会减少企业声誉的存量。

因此,企业声誉是一种由社会构造的资产,通过合法性机制得以创造和维持,这一机制即依据给定时点的制度背景标准去评价企业社会行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依据不同时点不同制度背景的标准,在连续时期内对企业社会绩效累计的合法性评价,将会产生企业声誉。因为这时,利益相关者可以将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绩效转换成关于企业未来行为的预期。这样一来,合法性机制就将企业社会绩效转换成企业声誉,如图1所示。

三、认证竞赛:合法性机制的具体形式

合法性机制将企业社会绩效转换成企业声誉,进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实践中到底是什么承载着合法性机制发挥的作用。我们认为,认证竞赛是合法性机制在某一制度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认证竞赛是社会认知有效性和企业声誉的来源,这是被现有组织文献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很多产业中,组织者(比如行业协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组织竞赛去评价企业或产品,对参与者的产品或社会绩效进行排序,有时还会对竞赛中获胜者发放“奖励”(Holmstrom&Tirole,1989)。例如,由A.M.Best(保险业专门的评级机构)或穆迪(Moody’s)对保险公司进行评级,并基于他们的生存能力进行分类;米其林旅游指南(Michelin Guidebooks)和AAA旅游指南(AAA Tour Book)对饭店的级别进行评价,并确定它们在顾客眼中的声望;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对多个产品类(其范围从体育设备到汽车)中竞争性产品进行评级,并影响人们想当然的看法;J.D.Powers(最权威的汽车评级机构)根据他们预先设定的标准对汽车厂商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并且塑造各个汽车制造商的不同形象;同样,诸如福布斯(Forbe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和财富(Fortune)等商业杂志也对很多企业进行声誉排序。

认证竞赛是对企业或产品的社会检验,而检验中选择评价绩效的标准是制度背景塑造出来的产物。这说明了为何上面所列各评级机构设定评级标准经常发生变化。因为伴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认证竞赛所选择的标准也必须随之变化,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出企业的合法性程度。认证竞赛中的胜利者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合法性,并且使他们获得良好声誉变得有效,因为胜利者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要好于失败者,并且竞赛体现着理性和无偏检验的思想。

不过,认证竞赛也可能在相同实力的参与者间人为地产生区别,从而形成二类错误(Type II Errors,即错误接受),结果在某一次(年度)竞赛中的胜利者可能比其他次(年度)中的胜利者具有较小的能力(March&March,1978)。从这一点来看,认证竞赛中的胜利者是小概率事件,不过这一事件产生的声誉由于正向反馈而被放大。胜利者向风险规避的潜在顾客保证其组织实力,诱使他们支持组织,进而增加企业声誉存量。因此,正如其他路径依赖过程一样,由认证竞赛提供的合法性由小概率事件组成,这些事件触发一个自我增强机制,并且给企业带来递增的收益。

尽管如此,认证竞赛为组织提供了适宜性的外在标准,从而减少了由于缺乏标准和完备知识而导致的模糊性。因此,认证竞赛使企业能够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有利分数,诱使他们将资源投入到可见的绩效标准中,使企业分层,并产生企业位置序列,这反过来又决定了他们获得资源的能力。

更进一步地讲,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由认证竞赛产生位置序列因此变得更加重要。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提出,用这一术语概括如下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即使做出的科学贡献同样多,也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在这里,马太效应意味着,位置序列越靠前的参与者,获得的回报越多,即使与位置靠后参与者的产品质量相同。通过认证竞赛对参与者位置进行排序,间接地为马太效应提供基础,从而使较高位置的企业从产品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较高声誉租金),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认证竞赛中获胜的企业,可以在风险规避的消费者和投资者眼中获得认知有效性。与失败相比,竞赛中的胜利可以在顾客、投资者和竞争者眼中增加一点可靠性。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在多次不同制度背景塑造的认证竞赛标准下获得连续胜利,会提升企业声誉,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未来行为的准确预期。这样又反过来增强了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并因此提升他们的盈利能力。

四、结论

本文主要贡献有二:其一是理论上的,认为合法性是将企业社会绩效转变成企业声誉的机制。企业社会绩效是一个客观流量,而企业声誉是一个主观存量,其中必存在一个机制将二者联系起来,而合法性正是这一机制。其二是实践上的,认为认证竞赛是合法性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认证竞赛,可以将产业中的企业进行位置排序,进而形成声誉序列。认证竞赛是制度背景下的产物,当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认证竞赛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进而体现了企业社会行为的合法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分析给企业带来的两点启示:一是企业应时刻关注制度环境的变化,并依据相应的制度背景调整企业社会行为,以获得生存的合法性。比如,在20世纪前半叶,环境污染还尚未被纳入当时的制度环境,但到了下半叶,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因此被纳入到制度环境中。这时,如果企业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那么企业的行为将不具合法性,自然也就难以继续生存。二是,企业有必要投入资源,以达到或超越认证竞赛的标准并从中获胜,以获得声誉,从而加快组织的发展。认证竞赛的指标是制度环境的产物,如果企业能够在一次认证竞赛中获胜,说明企业具有符合当时制度环境的合法性,如果企业能够连续多次地从认证竞赛中获胜,则企业会从中获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有助于企业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Carroll,A.B.(2000),A Commentary and an Overview of Key Questions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Business and Society,39(4),466-478.

[2]Fombrun,C.(2002),Corporate Reput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Presented at Conversazione.April,SantaFe,NM.

[3]Holmstrom,B.and J.Tirole(1989),The Theory of the Firm,In R.Schmalensee and R.D.Willig(eds.),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Elsevier,Rotter-dam,63-127.

[4]March,J.C.and J.G.March(1978),Performance Sampling in Social March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333-363.

[5]Meyer,J.W.,Rowan,B.(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3(2),340-363.

[6]姚波,孙晓珠.中国企业声誉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7]Rowley,T.and Berman,S.(2000),A Brand New Brand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Business and Society,39(4),397-418.

[8]Waddock,S.(2000),The Multiple Bottom Lines ofCorporate Citizenship:Social Investing,Reputation,and Responsibility Audits,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105,323-345.

[9]Wartick,S.L.(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e Media Exposure and Change in Corporate Reputa-tion,Business and Society,31,33-42.

8.学校体育竞赛机制 篇八

摘要:提出了一种旨在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热情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引入了竞赛机制,并结合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详细介绍了该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应用。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竞赛机制;任务驱动;大学英语

【分类号】G712

引言

在当今的国际化、信息化社会,英语的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方式,是他们在竞争无比激烈的社会中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一直是广大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虽然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在国家的引导下已经历的多次教学改革,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读课文、解释单词、放听力、做练习册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忽略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欠佳。另外,在高校大量扩招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已经无法保证大学英语的小班授课,大班授课严重限制了课堂上的师生交流,降低学生对于课堂互动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而通过本人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发现,学习热情恰恰是学生学习好大学英语课程的关键所在,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

竞赛,无疑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有效手段,笔者将竞赛机制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并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制定竞赛规则,将两者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引入竞赛机制(Competition-introduced)的任务驱动型(Task-based)教学模式(以下简称C&T教学模式),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该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1. 引入竞赛机制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并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先进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实践空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竞赛机制,是教师利用学生追求胜利的心理特点,放大其自我展示心理,开展的以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的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2]。

引入竞赛机制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七个基本元素:

(1)确定教学目标。级明确通过竞赛想要让学生学习那些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竞赛环节;

(2)合理的学生分组。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并在尽量能够保证全员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学生分组(这一点在大班授课中显得尤为重要[1]),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充足的准备时间。竞赛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因此赛前要提前布置任务并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使学生收获最大化;

(4)生动新颖的竞赛形式。教师应尽量想办法开展一些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竞赛形式,最好能够有所创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5)恰当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确保学生在竞赛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不要把自己剥离出去,教师应作为竞赛的组织者和督导者,使竞赛按照预期教学目标开展,而不能仅仅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严重偏离轨道;

(6)完备的竞赛规则。竞赛规则是实现任务驱动的一个关键,必须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尽量保证竞赛规则能够公平、可操作性强、又不过于繁复。初次开展的竞赛,规则上难免会有很多漏洞,需要經过多轮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此外,竞赛还一定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

(7)逼真的竞赛环境。尽量使比赛的环境布置逼真,让学生能够融入比赛,正视比赛,不能仅仅把其当做一场课堂游戏,要尽量使比赛竞争激烈。

(8)重视赛后总结和反思。教师在学生比赛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对比赛的亮点、比赛中暴露出的学生知识弱点和盲点,在比赛组织方面出现的问题和漏洞等一定要在赛后认真总结和点评,并且一定要认真兑现奖励制度。

2. C&T教学模式在学生听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在听说能力方面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了解国外的风俗和文化,最终具备综合应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为此,本人精心设计了两种竞赛形式:大一辩论赛和大二小品比赛。

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对学生布置辩论比赛的任务,辩论赛在期中举行。辩论题目可以取自本学期的精度课文,以该学期共学习8篇精读课文为例,可以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为增加比赛激烈性,采取自然班分组,交叉自然班小组对阵的方式安排赛程。八进四的比赛的4个辩题选自期中之前学习的4篇精读,四进二和决赛的比赛辩题由学生在比赛时尚未学习的4篇精读中随机选择。每次辩论时间,初赛20分钟(正好一次课2个学时完成),复赛和决赛30分钟(在课外完成,不占用课堂学时)。所有同学作为观众,教师可以邀请同教研室的老师组成评委会进行打分,并在赛后评出最佳辩手等奖项。最后根据小组和个人获奖给予学生在期末听力和口语考试中适当的加分。这种竞赛规则对于学生精度课文的学习和预习都会有积极的反作用。另外,在赛前的授课中还要专门传授学生使用英文进行辩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语言的固定用法。

结语

C&T教学模式除了可以应用于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中之外,还可以用于英语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和CET应试能力的培养中,这种教学模式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模式还可以推广到高等学校其它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本文介绍的两种教学竞赛形式仅是抛砖引玉,还有包括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等多种竞赛形式可供采用。只有广大高校教师共同把C&T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该教学模式中的竞赛形式才会更丰富,竞赛制度才会更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也才会成熟,有效。

参考文献

[1]孙丽萍.将竞赛模式引入大学英语大班教学[J]. 英语教学,2009,08(下月刊):150-151.

[2]陈玲敏. 辩论赛—任务驱动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尝试[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2):115-117.

[3]宋丹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竞赛法的运用与反拨效益[J].时代教育.2014,12:157.

项目资助: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201407)

9.体育知识竞赛主持稿 篇九

刘:感谢舞蹈协会所带来的精彩表演。各位观众朋友们,我们的比赛即将开始,请大家将您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工具调整到震动或静音状态,谢谢您的合作。

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 合:晚上好!

余:欢迎大家来到由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学生处、校团委、体育部主办,学生社团联合会承办的“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首届体育知识抢答赛”的比赛现场。我是今晚的主持人,刘:我是。本次活动自筹备开始,就受到了学校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的各位领导对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余:是的,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莅临本次竞赛的评委及嘉宾,他们分别是„„

刘: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余:青春似火,激情飞扬。四月的交大,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本学期春季运动会即将召开之际,为了让同学们增长自己体育方面的系统知识,进一步全面了解体育健与美、刚与柔、极限与潜能的内在美,特举办此次比赛。

刘:在比赛开始之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讲话。

余:感谢***的精彩讲话。

刘:体育是一个亘古不息的话题:运动员说体育是事业,学者说体育是文化,政要说体育是外交„ 体育到底是什么?体育又带给了我们什么?你也许会在今天的体育知识抢答赛中找到答案。

余:下面我宣布比赛正式开始,有请各系代表对入场

战幕已经拉开,战斗已经打响。希望今晚同学们都能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刘:好的,我们本场比赛共设5个大题,分别为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实践题、风险题。若分数相同无法排名时,我们将另设附加环节。刘:让我们进入本次活动的第一环节“初露锋芒”(必答题)

余:本环节是必答题环节。本环节要求每个代表队回答1道题,选派1名队员回答。每题限时10秒,每题10分。队员不许商讨,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加10分,答错不扣分,答题超出时间者将取消本题资格。......刘:第一环节就能体现出各个代表队的精英们的确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看来今天的比赛将是群雄逐鹿,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余: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环节“棋逢对手”(选答题)

刘:本环节为选答题环节。在本环节中每个参赛队限答1道题,答题限时20秒,每题10分。队员可以商讨,并确定1人回答,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加10分,答错不扣分。

余:下面有请我们的礼仪小姐上台,请各系在盘中随机抽题。

......余:看来各个代表队真是不相伯仲,赛况真是愈发激烈。

刘:那我们就进入第三环节“争分夺秒”

余:本环节为抢答环节。共10道题,每道限时20秒,每题10分。根据抢答器的提示,各系参赛队员进行抢答。违规的参赛队本题作废。抢答成功后,队员可以商讨,并按时回答,在规定时间内可补充回答。回答正确加10分,答错不扣分。如答题时间超出规定时间,本题作废。.......余:经过了三个环节的精彩角逐,各个队伍比分已经拉开,暂时落后的队伍不要灰心,我们还有两个环节,相信后面的比赛更加精彩!下面让我们进入本次活动的第四环节“齐心协力”

刘:本环节为实践题。每个队派出一名队员进行抽签回答,由专业评委进行打分。

余:有请礼仪小姐。。有请评委老师上台评分。。.......刘:第四环节已经结束,最精彩的部分即将到来。鹿死谁手,马上揭晓。刘:第五环节为“勇者无敌”

余:本环节为风险题。此关设甲种(10分)、乙种(20分)、丙种(30分)三种类型题;答题时间为30秒。每个参赛队限答1道题,也可放弃。参赛队可选择一定分值的题目进行做答,可以商讨。回答正确加上相应的分值,答错将扣所属类型题的分值。„„ 刘:比赛进行到此,让我们有请场下主持人„„

余:欢迎回到比赛现场,成绩已经在我手上,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刘:有请校区体育部主任李箐老师为我们揭晓比赛结果。(李箐老师:获得三等奖的代表队是:„„„„„ 获得二等奖的代表队是:„„„„„ 获得一等奖的代表队是:„„„„„)余:恭喜以上获奖的代表队。

刘:比赛结果已经揭晓,下面我们进入颁奖环节。余:首先有请xx为获得三等奖的代表队颁奖 刘:有请xx为获得二等奖的代表队颁奖 余:最后有请xx为获得一等奖的代表队颁奖 刘:再次恭喜以上获奖队伍。

余:经过今天的比赛,我们不仅收获了比赛中的乐趣,更多的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了解了更多的体育知识。本次活动后,相信大家对体育健康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10.体育竞赛审批、登记程序 篇十

一、受理

(一)受理部门:

向市体育行政部门或单项体育协会申请审批、登记的体育竞赛由市体育局行政服务办公室统一受理。

(二)申请材料:

1、体育竞赛申请表;

2、主办者的身份证明或者登记、注册的证明材料;

3、体育竞赛规程、筹备实施方案、安全工作方案、医疗保障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经费来源证明材料和经费预算报告;

5、设备、器材检验、检测合格证明;

6、体育竞赛场所管理者同意使用的证明;

7、审批、登记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

市体育局行政服务办公室收到当事人的申请材料后应 逐项核查所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申请人或者代理人的身份证和授权委托书等是否合法、有效,复印件是否与原件一致。

对符合要求的,填写《行政审批(登记)工作流程表》(以下简称《工作流程表》)的“受理部门”一栏中的受理人意见,并报部门领导审签,审签后即填写《行政审批(登记)受理通知书》(以下简称《受理通知书》)一式两份,在“联系人”处签字,将其中一份交给申请人,而后录入《行政审批(登记)受理事项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要书面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或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行政审批(登记)事项补充材料通知书》(以下简称《补充材料通知》),同时退还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对不需要取得行政审批(登记)的、不属于市体育局或单项协会职权范围的,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如申请人要求,可向申请人出具《行政审批(登记)不予受理通知书》(以下简称《不予受理通知书》),留取一份存档。

(四)转交:

受理程序结束后,依法应由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进行审批的项目即通知其领取受理材料,同时在计算机上录入《登记表》。与接件人核签《行政审批(登记)事项材料签收单》(以下简称《材料签收单》)(一式两份)留存,同时附上已填写的《工作流程表》和受理的申请材料一并转交市竞赛管理中心。

依法应由单项体育协会实施登记管理的项目,通知北京市体育总会领取受理材料,同时在计算机上录入《登记表》。与接件人核签《行政审批(登记)事项材料签收单》(以下简称《材料签收单》)(一式两份)留存,同时附上已填写的《工作流程表》和受理的申请材料一并转交北京市体育总会。北京市体育总会接件人将材料送相应的单项体育协会。

(五)时限:2个工作日。

二、审理:

(一)标准:

举办体育竞赛应符合下列条件:

1、主办者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有体育竞赛规程、组织实施方案;

3、配备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与体育竞赛规模、内容相适应;

4、有与竞赛规模相适应的经费;

5、场所、设施、器材与体育竞赛规模、内容相适应。

(二)审理部门:

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单项体育协会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

审理部门在取回申请材料后,审核人员要根据举办竞赛活动的条件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和申请人是否具备申请条件进行审查。

有现场核查要求的,须到现场核查。核查时须两名工作人员在场,并出示工作证件。根据核查情况,如实、完整地做出《行政审批(登记)现场核查笔录》(以下简称《核查笔录》)。

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后,在《工作流程表》的“审理部门”栏中填写审核人意见后,报市竞赛管理中心主任(协会秘书长)复审。

(四)时限:5个工作日

三、复审

(一)标准:同初审标准

(二)岗位责任人: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主任、单项协会秘书长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

按照复审标准对审核人员提出的审核意见进行复审。同意审核人员意见的,提出复审意见后转审定人员。不同意审核人员意见的,应与初审人员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后,提出复审意见及理由,与初审人员的意见一并转审定人员。

(四)时限:1个工作日

四、审定

(一)标准:同初审标准

(二)本岗位责任人:主管局领导 单项体育协会负责人。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 按照审定标准进行审定。

同意复审人员意见的提出审定意见后转行政服务办公室受理人员。

不同意复审人员意见的,应与复审人员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后,提出审定意见及理由,转行政服务办公室受理人员。

(四)时限:1个工作日

五、文书制作

(一)部门: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单项体育协会

(二)职责及权限:

审核人员根据审定结果,做出行政审批(登记)决定。

1、对符合行政审批(登记)条件的,制作《决定书》文书;

2、对不符合行政审批(登记)条件的,制作《决定书》文书时须具体说明不予审批(登记)的理由和依据。

3、对需要补正材料而暂时不予审批(登记)的,应在三日内制作出一次性告知全部内容的《补正材料通知书》。

审核人员将行政决定的文书制作并核实无误后,凭《工作流程表》上的审定人员签字,到局办公室(单项体育协会)加盖“北京市体育局”(单项体育协会)公章后,将该项目的材料一并转交受理部门。

转交材料有:

(1)《工作流程表》;

(2)《决定书》(含批准文件);

(3)申请人的《申请书》原件(含《委托书》);

(4)申办项目的全部材料(根据不同项目,数量、种类另附);

(5)其他相关附加材料。

向受理部门转交材料时,与领收人核签《材料签收单》,并取其一份留档存查。

审理部门须在审理时限内,完成审核、审定和制作公文的事 项(审理时限为3—9天)。

(三)时限:1个工作日

六、归档

(一)部门:市体育局行政服务办公室

(二)岗位职责及权限:

留档的材料分为两类:

1、准予审批(登记)项目的有:《申请书》原件(或含《委托书》)、受理通知书(一联)、《工作流程表》、《材料签收单》(一联)、《决定书》(或含批准文件)一份、全部申请材料和《送达通知书》(一联)。(或有《补正材料通知书》)

2、不予审批(登记)项目的有:《工作流程表》、《材料签收单》(一联)、不予审批(登记)的《决定书》、《送达通知书》。

3、对不予受理的,只留存《不予受理通知书》(一联)。

11.学校体育竞赛机制 篇十一

【关键词】竞赛机制 高职计算机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27-02

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大赛,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壮观场景。借助竞赛机制的刺激,把竞赛的理念、观点、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但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中逐渐被边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教学内容守旧

计算机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得很快,日新月异,培养计算机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必须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职业院校还按部就班地选教材、订教材、教教材,教学内容也还是十几年前的内容。如计算机专业课核心课程里还有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等理论性很强的或编程语言趋于淘汰的教学内容,这些课程的选择不符合高职学生理论接受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因此,选用陈旧的学习教材,教师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讲述,没有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导致专业知识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二)教师能力不足

计算机的知识和技术极速翻新,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从实施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才能胜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然而,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

1.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比较欠缺,尤其是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有些教师上课时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对教材中内容听之任之。讲授过程中,主次不清,重难点不突出。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方面把握及控制不力。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不钻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教学多元素的需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始终只会用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或偶尔采用讨论式,名义上是让学生讨论学习,实则是放任学生不管,感觉课堂气氛的“轰轰烈烈”,实则是学生聊天的“兴高采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不当的教学模式,不仅没有使学生学有收获,提高学习兴趣,反而费时费力,引起学生的不满。

2.专业知识理解能力不足。由于专业知识变化快,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时不够准确、理解不够到位;在上课前不认真备课,缺少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己的感觉讲解。导致上课时缺乏自信,自言自语,乱讲一通,使得学生弄不清楚老师在讲什么,就像在听天书,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睡觉、玩手机或干别的事情,教师也视而不见,跟学生一起混课堂等下课。

3.创新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没有过多的研究和设计,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老师一个人只顾着讲,不去关心学生能否接受所讲授的知识,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的开小差,走神。许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很多一体机,基本上每个教室配一台,教师应该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使用,直接盲目套用。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愉懒的工具,把书上的附带的课件直接拿去演示,没有按照课程的特点、知识点的变化作必要的修改,几年上同一门课的老师的课件一成不变,从不更新,缺乏创新力。

(三)学校忽视计算机专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

在互联网浪潮的带领下,战略新兴产业兴起,行业交叉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导致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很多高职院校在这种浪潮冲击下,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出发,专业建设也作适应调整,增加热门的专业。但由于新增设的专业从师资、招生、教学设备、实训基地都是没有的,为了从无到有,学校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使新建的专业步入正轨。如我院今年新开的电商项目,为了把这个项目做好,学校从教室大楼的建设、师资的培训、设备的购置等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在这一建设阶段中,所有的教师几乎人人参与其中。而这样的过分投入,造成了大量的资金使用转移,不利于均衡分配,对老专业的投入微乎其微。以我院计算机专业为例,近十年没有增添任何的教学设备,计算机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机房,没有专业的网络实训设备,跟全校所有的专业共同使用公共机房,硬件实训设备是淘汰下来的老旧主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是一间空房等。

以上这些都阻碍着专业的发展,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更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竞赛机制对教学的作用

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赛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广阔舞台,成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借助大赛平台,可以检验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就业都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一)引入竞赛机制,活化教学课堂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学习基础差,不爱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缺点,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很难专心听讲,大多数学生整堂睡,玩手机,甚至干脆旷课早退等,上课的老师也很无奈。为了逐步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按传统教学那样满堂教,而应想办法去把学生调动起来。引入竞赛机制,可以活化教学课堂。竞赛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它能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作等各个器官都全面调动和统一起来,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兴趣大增,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为主动自觉吸收知识。以C++程序设计这门课的“石头剪刀布”为例:在备课时,首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作有吸引力、易理解的课件,在开始上课时,要先告知学生这节课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完必要的知识后,利用一节课的后半部或两节连上的第二节课时间进行,采用随机抽签进行分组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编写“石头剪刀布”程序,让小组间进行比拼,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程序最简洁,最后把所有程序按照完成情况划分成不同等级,并以小组合作的成绩列入他们的平时成绩。通过这样竞赛比拼的形式,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达到自觉学习知识的目的。

(二)以竞赛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责任感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加上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敷衍了事,机械地教,形式主义地工作,甚至投机取巧,那么学生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通过竞赛机制,让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级计算机技能竞赛,或教师本人参加全国各类教师技能大赛,取得的荣誉让教师找到自身的价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赛前的组织培训,比赛现场的指导,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通过竞赛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技术要求,这对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重点,转换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可以参加全国教师类的技能竞赛,通过竞赛的角逐也能让教师在竞赛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竞赛的教育教学需要,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

(三)借助竞赛机制,把专业做大做强

一个学校里的一个专业,如果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任由其自生自灭,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教师也不重视教学,上课不认真,随便应付,学生学与不学都不管,学会不会更不知道,老师在耗时间。同样,学生本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高,在教师慵懒表现的催化下,学生更是得过且过,不思上进。这样,久而久之,专业就慢慢被边缘化,慢慢的也招不到学生而趋于淘汰。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从长远出发,对学校的专业群建设要有一个大规划,新的专业要增设,而老的专业只要社会上还有需求,就不能让它被淘汰。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该技术在当今社会里处处需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高技术人才还相对短缺,因此,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我们应该把计算机专业做得更大更强。借助竞赛的平台,把计算机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标准应用到教学中,重新明确教学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的教学方向,深化课程改革,把一些老旧的,行业已不需要的专业课程进行简化和整合,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计算机专业人才质量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更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屈慧洁.职业技能竞赛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4(4)

[2]王秀华.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XGZJG2015B253)

【作者简介】黄美益(1975— ),女,广西河池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

上一篇:以时间为话题的议论文下一篇:作文教案:说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