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方法(精选14篇)
1.散文鉴赏方法 篇一
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一、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
1、抒情托物言志
古代抒情散文是采用散文的形式,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有人称它为“抒情言志散文”。它“以抒发感情、表现怀抱为中心。首先,它往往是对国事家事,有感于中而发之为文,故抒情言志是交互为用的。”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代表性作品。不过《岳阳楼记》是托景物以言志,在古代文体中属于“台阁名胜记”一类,略近于游记,所以不是抒情散文的常品。常见的抒情散文则每每表现为托物言志。它讴歌赞美或欣赏咏叹一种东西,这东西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如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无生命的如一条河流,一座建筑。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这种东西本身,实际上是借以比况或寄托自己的意志。这样的例子,在古今散文中是举不胜举的。龚自珍的名篇《病梅馆记》写的是被人扭曲的梅:“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性被扭曲的感慨。他要“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疗梅”固然也是他的一种愿望,而其意决不止此,他没有明说,但读者能默会到,那就是“疗人”,他要以解除人的束缚迫害为终生奋斗的目标。托疗梅以言疗人之志,就是这篇散文的本旨。
2、情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3、景象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4、语言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古代抒情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抒情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叙写的内容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古代抒情散文中的绝品。
二、古代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1、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情感
古诗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写景抒情散文中有很多经典名句,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当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一居士《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等,读来朗朗上口,而这些语句也往往是文章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要想准确的把握作者情感,熟练的诵读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词句意义的基础上去诵读,让他们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2、联系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具体分析
历史唯物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之于认识一篇古代作品,那就应当是知人论文,具体分析。古代抒情散文既然是古代作家的作品,当然是依据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艺术上的差异。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这就是知人论文。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那是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的。
3、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文以载道,文可示情,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见”方为佳作。在阅读古代散文时唯有意会一“情”字,文章才没白学,作者才如在眼前。我们应在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后沉浸在文章中去,熟读成诵,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古代作家在文中着力向世人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又如苏洵的《六古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4、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
古代抒情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所谓文体结构,就是看它属于哪种文体,自从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的四科八体之后,文体分类日益繁细。中唐以后,骈散分道,宋代应用文体已多达几十种。而到了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则仅正统的文体就近八十种,可见文体在古代很受重视。古代抒情散文大多遵循传统文体,所以我们分析作品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古代抒情散文的题目,有自拟的,也有后人代拟的,但都标明文体,例如元结《右溪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曾巩《墨池记》,都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一般要求记叙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原由等等,这三篇记对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达到了的。它们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可见文体格式是根据这一文体的应用需要而确定的,实质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结构形式,对应写的内容具有框架作用。文体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会在作品的结构形式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结构便应看请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抒情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件事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西,也就是所谓“谋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这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即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意,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试举一例:
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请好友裴迪在明年春大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诫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明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明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憧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本来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恰悦。“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惆怅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中春天景象,生气蓬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了解。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不考中都一定来山里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总起来看,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因为裴迪要温经考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大现。
5、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实质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识,用形象化手法技巧表现的客观事物。因此,一篇散文的艺术形象是由作品所写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交融而成的。凡优秀的散文作品,不但客观形象生动,而且作者自我形象鲜明,跃然欲出。而正由于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和艺术素养不同,同一作者在不同埋藏的思想、艺术有变化,囚而每篇优秀散文各有独特的艺术形象,既表现于客观事物,也表现于自我形象。一般地说,客观形象通常是由作品具体题村综合而成的主题的形象性,自我形象则是作者对主题的认识、感情、态度、倾向的特征表现或流露的总和。因而具体分析一篇散文的艺术形象,其实就是要求回答: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手法技巧表现的?表现或流露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把全篇的具体题材一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归纳,便较确切地了解、把握全篇主题的形象性和作者自我形象的表现,从而认识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
分析抒情文的形象性,就是分析借以抒情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和表现。例如上文引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全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而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一篇散文中的作者自我形象,通常并不是通过自我描写刻画而表现出来的。在第一人称散文中,是通过所述主题形象而显示出来,在第三人称散文中,是通过被写人事而流露出来。读者感觉和了解作者自我形象,其实是以读者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充实而想象完成的。因此,分析散文作品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在分析题材形象性的同时取得的。应当指出,一篇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是作者在所写的主题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倾向,井非作者全人的整体形象,因而实质上与主题形象一样,只是形象性的表现。正因如此,所以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可能颇不相似。例如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和《醉翁亭记》两文所表现的作者自我形象几乎是两个人。《书》中的自我形象显得尖锐激烈,斩钉截铁。而《记》中的自我形象则是那样忠厚坦荡,自乐乐人。《书》是抨击不正直的丑恶的东西,所以是非分明,针锋相对;《记》是赞美与民同乐的善举,所以情畅意悦,徐徐说来。这是由不同的主题和主题思想而来的作者不同的形象表现。可见分析散文作品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分析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综合归纳起来,便形成读者头脑中的作者形象。
6、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艺术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谓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作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因而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抒情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除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还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2.散文鉴赏方法 篇二
写人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以人物为主要表述对象, 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社会生活的某种意义。这类散文虽然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感受的抒发却是叙述的主线, 贯穿于叙述始终。怎样解读写人散文?这类散文在设题上有什么特点?解题中又有些怎样的技巧呢?
一.文体特点
1、以写人为主的散文, 人物是作品主要的描写对象, 因此其题材一般是: (1) 中心人物的事迹, 或生活经历、遭遇, 或思想轨迹等, 常以第三人称写, 如《把栏杆拍遍》; (2) 作者与中心人物的关系、交往, 常以第一人称写, 如《湿湿的想念》、《忆刘半农君》。
2、以写人为主的散文,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 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常是以零星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来表现所写人物的思想风貌, 除了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 进行某些必要的艺术剪裁加工外, 一般不像短篇小说那样虚构, 也不以事件冲突构成故事情节来刻划人物性格。因此, 它常常把叙述、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使用, 并以此传达自己的深切生活感受。如《文赤壁》高度赞扬了苏东坡落难而不落志的豁达、乐观的情怀风骨和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 抒发了自己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3、写人类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 讲究以小见大, 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 而且是在作者强烈的情感流动过程中给出关于描述对象的“一鳞一爪”。
二.命题特点
文体不同的文章, 阅读的侧重点不同, 考查的侧重点也不同,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是抓住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设题, 而不是枝叶, 即使是一个词语理解题, 语句赏析题, 也是从整体着眼的。因此写人叙事散文的命题, 会根据写人叙事的文体特点从如下方向入手命题:
1、鉴赏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分析并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对人物性格、思想、精神的看法和态度。
3、分析刻画人形象的方法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4、分析归纳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5、探究重要词语和语句的深层意蕴。
6、概括作品深刻的主题及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解题技巧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理清文中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 联系时代背景, 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 是解答写人类散文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审题干, 明要求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 “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 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 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 颇具匠心, 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 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 从题干中求启示, 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确保准确答题。
(1) 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 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 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 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 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 所以, 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 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例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联系本文, 并结合学过的知识, 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6分)
该题是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一道探究性试题。此类题目极具开放性, 它允许考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 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 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只要符合试题要求, 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即可。但是任何形式的探究都是立足作品和文本本身, 适当延伸, 而不是游离文本, 跳出文本。而本题明确要求“联系本文”, 结合所学知识, 这一隐性条件就告诉我们命题者意在让考生对苏东坡进行评价时, 首先要以“本文”作者对苏东坡的评价和情感态度为辐射源, 再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 进行分析、阐发、评价。
“本文” (《文赤壁》) 主要是赞扬苏东坡落难而不落志的旷达情怀的, 而“结合所学知识”, 可联系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文章, 在“三赤”中苏轼写道自己因“乌台诗案”被贬官来到黄州, 但没被生活的不幸打倒, 而是坦然面对挫折, 笑对命运的不公, 与大自然为伴, 与清风明月为友, 唱大江东去, 诵明月之诗, 表现了他超常的乐观豁达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 可以确定在组织答案时应围绕苏东坡的乐观豁达这一中心, 如果集中笔墨, 大谈详谈苏轼如何有才, 那就离题千里了。
(2)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 遵循方向, 就能少走弯路,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 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 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 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 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分)
本题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显然, 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各具有怎样的意义。根据题干的要求, 可以在文中搜寻到以下相关语句:
第 (6) 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 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 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第 (7) (8) (9) 段首句分别说道“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河希望”。
第 (12) 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 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 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 默默地, 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 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在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抓住本质, 运用用恰当简洁的语句概括表达, 答案也就不难写出了: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 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2、品语言, 抓重点
所谓品语言, 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 正确把握语句的含义, 另外, 许多考查评价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也需要揣摩语言。例如2008年山东高考卷《歌德之勺》第19题,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而要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 可以从寻找关键词入手。通过品味、分析, 不难发现“另一种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从文章的第二段可以找到, 以前作者只是接触过歌德写的书, 而没有见过歌德本人。从第三段可以看出, 作者来到了歌德的住所, 可见另一种方式就是亲自来到歌德的住所来接触歌德。经过分析, 可以得出, “实实在在的东西”和“出没的东西”说的都是歌德的住所, 到此, 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 去接通 (感受) 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3、多联想, 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 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在写的时候, 一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 就要直接答什么, 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 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二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 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 而实际内容了了, 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 语焉不详。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尽管写人类散文阅读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但是只要学生能了解命题的规律及范围, 从文体特征出发, 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步骤, 同样可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获取高分。
摘要:写人类散文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的文体。怎样解读写人散文, 这类散文在设题上有什么特点, 解题中又有哪些技巧, 在具体写作中该如何操作, 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散文鉴赏四步骤 篇三
【关键词】 散文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33-010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琅读恬吟
散文号称美文,美就美在情感充沛、思想深邃、语言恰切、结构精巧,而这些,非读难以知其奥,非读不足悟其妙。大儒曾国藩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教育家叶圣陶对此也曾有深刻的论述:“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既称诵读,就不是默默地看,而是琅琅地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宜正,腔当圆,音节要清晰明快,音调要抑扬顿挫,节奏要疏密有致。文本情感忧郁的,出之以舒缓低沉;情感欢快的,出之以热烈高昂;情感严肃的,出之以平和端正。总之是要读出蕴味,读出情趣,读出美感,读得摇情荡性,心神俱醉。
诵读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第一步。著名学者陆象山说过:“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细思量。”他强调的是学习不要过于匆忙,一开始就字赏句品,切入分析;而应先之以涵咏思量。南宋巨儒朱熹说:“大抵读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他们的话告诫我们,散文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熟读,只有读熟了,对文本熟悉了,随后的分析和赏鉴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诵读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很多教师花太多的时间,致力于文章的分析,然而,这种教学让散文的美与学生愈行愈远,学过文章之后,不用多久,对教师讲析出的妙处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倡诵读之风,要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直至熟极而流,毫无牵绊。
二、解释春风无限恨——入境体情
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渐渐深入散文内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于文本所描写的物象及思想感情已有感性的把握,不过,这种把握和体悟都还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有披文入境,理性分析,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才能披文入境呢?
第一步,激发想象,感知意境。即随着作者的笔触,想象作者描绘的意象,并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画面。进而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整个画面的特点,这个带有作者思想感表的画面,就是意境。
第二步,品味语言,挖掘主旨。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外化,所以必定有些句子,极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了这些文眼性质的句子,就抓住了散文思想感情的关键。
三、一语天然万古新——咬文嚼字
学生的鉴赏能力,最核心的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而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是要通过对语言的深度赏析及其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所以散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是咬文嚼字。周汝昌先生说:“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先要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语文教师,须以散文中的美的语言来熏陶学生,让他们在持续不断的咬文嚼字中,揣摩语言的精准性、生动性和传神性,从而进一步挖掘有关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这样,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必能日有所增。
一是鉴赏那些初读就感到十分精彩的词或句。这样的词,往往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写人状物如在目前。比如《记念刘和珍君》,在描写刘和珍的时候用了两个词“微笑”“温和”,引导学生分析,就会知道,这两个字反复出现,就突出了刘和珍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的印象;同时突出了刘和珍的可爱与凶残杀人者的可恨。这样的句,往往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形式新颖,手法新奇,意思的表达非同一般。
二是鉴赏那些初读感觉一般,其实大有深意的句子。有些句子没有用什么修辞,却自然而然地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意思。它们往往朴实无华,却又达到了语言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完全相合。
四、不知细叶谁裁出——察技溯因
文本解读,一般应该走三步,一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人文的熏陶;二是分析文本是怎样写的,即分析其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三是分析为什么这样写,即作者选用的写作手法、语言形式何以是最适合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如果学习散文,仅仅“入境”,还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任务是后面的两步,它们才是散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进一步探究。
4.探亲散文鉴赏 篇四
收到了一套保暖内衣,原本我是有一套的,待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加上饮食也多不好,竟然也是烦。
父亲说也出来走走,周边也没什么景色,就是有不曾寻觅自然也就算没有了,父亲正好在南昌,他到南昌也应不是很久,一年终是不断在换地方,相聚也少的可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上次和朋友应该是说好去玩,也不算玩吧,就是散散心情罢了,约竟也是没成,正好是一日的雨天,父母应该休息的,想着了也就成行吧,想雨天了也就想给自己找个理由在被窝里暖着,话也和父母说了,难道还让他们白白望着,这也太不像是为人子的了。
看到他使我想起父母,一个年纪稍稍有点大的铁路职工,脸颊通红,不停地搓着手跺脚,他好像只能站在那个他心中很是清楚的界限之内,不停朝列车即将来临的方向观望。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列车来了将人们的视线带到人群右方,一盏光缓缓靠近明确分开的人群,这冬天的雨竟也偷了几分春雨的缠绵又有着几分寒,裹着人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我应该在六号车厢,六号车厢应该不会对着我身后的人群吧,它没来之前我一直都在担心,少不得多走上几步寻上,听说动车停靠时间好短,然而我竟是多心了,它就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我多虑了,也难为司机好功夫,也是制动技术好,制动技术在机车上也是一个难关。它跑的快而却稳当,桌上水瓶里的水都不晃悠,只是有点轻微的震动,从前只是觉得火车极闹腾的,一个钢铁大家伙走,总难免磕磕碰碰咯吱咯吱。想睡的,车厢的暖气好重的,就压着人喘息不过来似的,迷迷糊糊却是不敢睡的,还没到一个打盹的时间了,就听到说终点站到了,也就随着人群下车,我一下来就感觉寒气逼面而来竟有点想转身的意思,忙不迭打了一个寒战,无奈还是被人挤着我也就那样被人潮携带,不知道往哪里流去,刚一出那个闸口,听到有人唤我的乳名,我惊疑地抬了头,还没等回过神来就有人上来抓住了我。
淅淅沥沥的小雨居然放肆了起来,越发无聊的弹着嘈杂的序曲,冰冷的地面积着好些的水晃悠着,制造着一个清清冷冷的湖面,给人假象的空间。刚才的人潮朝着不同的方向分流,在某一方向有着三个人,看起来是一家人,其中那个背着书包的年轻人应该是儿子。穿着单薄的中年人瑟缩着身躯,打着一把沾着泥土的折叠伞,一只手揣在口袋里,走在一边并不太多的话,不过是嘘寒。一位妇人这是话比较多,年轻人也只是忙于应付。相见,在这雨中,冬天南昌的郊区多了一抹温暖的色调,是那样平凡但也让人动容。
“没想到你们还来接我”我对爸妈出西客站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来的路上我想应该是我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并且是我站在他们的面前,这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是定格了的了。然而,这次,记忆中定格不适用,我是要感慨今天是因为下雨的缘故么。
儿子:“妈,这东西吃多了不好!”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指着一个腌制的鸡腿义正言辞说着。
“我们那里有多的可吃啊,今天特意给你买的呢,吃点吧,这里没什么好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低很低。
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看了看周围的人。
绝大多数人穿着工装,有的手都没有洗满是泥土,有的面上有些油污也没擦,还有还有。我只是瞥了一眼,就很不好意思低着头吃饭了。
自己所鄙薄的东西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分量很重的,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伤害他人,更不要伤害爱自己的人。如果明白还不算晚的话就勇于去弥补吧。
外面好冷,爸妈住的小屋子里算是暖和的.,其实那样的板房也极不保温,狭小的空间有三张床。我从书包里翻出了一套保暖内衣,一包大枣和芝麻糖,说了一些家常的话。
在一辆抚州的公交车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闭目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好像在想些什么东西。
飞驰的动车车窗上有一群蝌蚪朝着列车运行相反的方向淘气游去,摆动着欢快的尾巴,飞快滑过留下一条痕迹又被另一只抹再次续写上,
一辆绿皮列车缓缓爬行着,车厢的人都向自己所在的动车看来,一丝文艺的气息齐刷刷射来,什么时候自己要乘上一辆最慢的列车,缓缓寻找自己内心的文艺气息,还有那个在月台等自己人,她的目光和自己交织的时候,身后的绿皮车响着汽笛踩着响着缓缓离去,
建鼎华城站到了,提示声在嘈杂的雨中游着一丝痕迹都没了,我猛地睁开眯着的眼睛。
5.梦之《心灵》散文鉴赏 篇五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首诗,朦胧深邃,单纯凝练,充满跳跃和偶然,但人生更像一篇充满诗情的散文,因为它有着无数张力的语义点,有着开放宽容的境界,有制约全篇意蕴的“潜结构”,观照它也就体验着人生之美了。此样的人生,犹如浓缩的历时画卷,可以让人感受着生活,感受着生命,感受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人生与其说是历时的流逝,不如说是共时的展现,可以接通天地,融贯古今。历史有时就凝于一瞬,如马背上的拿破仑,这一瞬不就是人生的辉煌吗!
散文的人生犹如四季自然的更替,可悲欢离合,可甜酸苦辣,可独白,可对话,可承受生命之重,可体验人生之本真。四季样的人生,才可展示岁月的风采、时代的变迁,生命的花才会美丽。四季如春,固然美妙,可那样的人生不单调吗?
失去了想像力的生活就丧失了审美,又怎能体验到春的喜悦!四季样的人生就会有各自的节奏,各自的主旋律,这样的人生才会奏出自由、美妙的乐章,唯此散文的人生才会于发展中寻求彼此的共振默契。
散文的人生不只有湖的平静,也有海的汹涌;不止有美,也有力!四季样的人生,就要有四季的色彩,不唯历时顺延而且共时展现。少年意气不识愁滋味,中流击水,以浪遏飞舟的英姿谱写明丽的诗篇。既可有闲庭信步,运筹帷幄的从容与睿智、闲适,亦可抒童稚之趣。
四季样的人生,才是散文的人生,才会有自然的纯、生命的真、诗意的审美!
人生散文,散文人生。散文人生的“形”可以五彩缤纷,各有形态,但散文的“神”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
我们的生活可以很平凡,很简单,但是不可以缺少情趣。一个懂得简单生活的人可以从做家务、教育孩子、为配偶购买情人节礼物等平凡的生活细节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假如生活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享受它;假如生活是酸苦的,我们也要扮着鬼脸来调剂它。而假如生活是平淡的呢?那我们就静下心来品味它
真正的.幸福是很简单的,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这些简单平凡的“小幸福”要有一颗纯真、质朴的童心才能够体会得到。
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候转换也只在瞬息。不经意间我们就会跨过这一步,而我们也常常站在这个边缘上,自己却浑然不觉。多少人只要他们再付出一点努力,再多点耐心,就会取得成功,而往往在这紧要关头他们却无可奈何地放弃了。
只有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脚印
没有任何一条通往荣耀的道路是宽阔、平坦的。相反,它们往往充满泥泞,遍布或深或浅的脚印,印证努力过的痕迹。
我们不要只羡慕鲜花的芬芳,没有泥土的滋养,它们也没有绽放的机会。
6.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 篇六
摘要:“审美鉴赏”是指学生体验、欣赏、评价和表现美的能力及品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导读”“意读”“情读”“美读”四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体验、欣赏、评价和表现美,让学生感受写景散文的诗情画意,还语文课堂以文学气息。
关键词:审美鉴赏;导读;意读;情读;美读
在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被确定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是指学生体验、欣赏、评价和表现美的能力及品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精选了一批高质量的现代写景散文。这类散文文质兼美,具有诗的韵味、画的美感,想象丰富,情思切切,意境悠远,余味无穷,正是学生品味语言艺术、体验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审美想象,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良好载体。
在写景散文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导读”“意读”“情读”“美读”四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体验、欣赏、评价和表现美,取得不错效果。导读激发兴趣,意读通体纯熟,情读有声有情,美读如吟似诵,一遍比一遍读的入味,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逐步达到自然通透的境界。
一、导读精心设计,引导主动学习
“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则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单向的“授―受”格局。而我则通过导读单的形式让学生课前完成导读环节。导读单由导读词、导读问题组成。导读词营造诗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读问题巧设悬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记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疑问。
在《江南的冬景》中,我设计这样的导读词:
中国文人心中,都有个永远割舍不掉的江南情结。“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白居易心中,江南是明丽如画的回忆;“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杜甫心中,江南是劫后栖息的港湾;“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王安石心中,江南是无比眷恋的家园。今天,你将走进郁达夫冬日的江南。晴日碧空,漫步东郊的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雪莱的诗句“若是冬天来了,______”;暮雨蒙蒙,信步村外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唐朝那位诗人做的“_________,绿林豪客夜知闻”的绝句;瑞雪飘飘,临窗把盏的你会吟出“晚来天欲雪,_________”;会神往“寒沙梅影路,_________”;会联想“柴门闻犬吠,_________”;你会发现“前村深雪里,_________”。
我精心选择一批有关江南的著名诗句,及课本中相关或引用的诗句,通过强烈抒情色彩的串联词,唤醒学生心中沉寂的江南情结,营造情境,让学生获得或悲或喜的审美感受,从而激发其强烈的阅读兴趣。
随后设置这样的导读问题:
1.既然是江南的冬景,为何要写北方的冬天、北方的夏夜、闽粤的冬景?想知道原因,请阅读1―4段。
2.画家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请阅读5―9段,看看生活在杭州的你,能发现几幅优美动人的画卷。
3.请阅读第10段,这篇散文清新隽永,明朗真挚,但作者却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无聊的杂文”“不再想写下去了”,为什么?请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
导读问题不宜过多,且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能更好地写出感受和提出疑问。
二、意读以画入文,感受诗情画意
意读,即是集中全部意念去朗读。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将直接刺激大脑,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读者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意读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眼、耳、口、脑多种感官;二是在学生意读没有多少感觉时,教师能否巧妙加以引导。
在《江南的冬景》意读环节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画面感。
郁达夫对江南的冬景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描绘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请同学们怀着诗情画意去默读第2段、第5段、第7段、第8段和第9段,并为每幅画卷配上一个文雅的名字。再用一个词语概括它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面感,在意读指导时,我着重从构图用色和意蕴两方面启发学生。如第5段,我提醒学生关注“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带着绿意的草根”“风和日暖”“青天碧落”这样的词语,指导学生借鉴色彩学原理感知作者心情。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郁达夫以色彩入文,注重细节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副色彩亮丽、生机盎然的工笔细描画。
第7段,我则提醒学生关注 “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这样的词语,引导他们参照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感悟写景的妙处:作者利用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寥寥几笔使得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如同一副淡笔勾勒的山水画。
第8段,我提醒学生关注郁达夫引用的四句诗,借“踏花归去?R蹄香”的典故启发学生:“画家不画花却画蝴蝶,避实就虚,让人从追逐马蹄的蝴蝶联想到马蹄踏花生香,产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导学生感悟郁达夫写景的妙处: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如同一副高明的写意传神画。
三、情读批情入文,领悟人文情怀
情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时,与其说是用声音读课文,不如说是在用心感悟语言,感悟内容,感悟作者。情读过程是“情”“文”“声”三者的循环互发,不断地碰撞、发现、融合的过程,是走进作者、深入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在情读时,我们要意识到:情读是高层次的朗读,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对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刚接触文章,没有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基调时,要求他们有感情朗读,则是不切实际的,是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必然徒劳无功。
在《江南的冬景》情读教学环节中,我听到部分学生用低沉的声音朗读“微雨寒村图”和“江南雪景图”,并振振有词地认为:这两幅画面,一幅暮雨潇潇,一幅是雨雪霏霏,显然是情感低沉。对此,我反问到:照你这么理解,不是和全文“明朗”的基调矛盾吗 ?接着引导学生从“红黄”“ 灯光的月晕”“昨夜一枝开”等词句中感受到景物之暖,从“三五人家”“喧哗的酒客”“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能饮一杯无”“微雪酒香村”“风雪夜归人”等词句中感受到人情之暖。这些“明朗”的暖色调让学生终于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有明朗的心境,也就拥有明朗的“微雨寒村图”和“江南雪景图”。并进一步意识到:江南不仅是郁达夫居住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郁达夫先生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于是深雪中有了浓浓春意,寒雨中飘出暖暖人情。
我们知道,情读的过程是走进作者,深入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知人论世是情读的有效途径。在《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情读环节,我向学生出示了郁达夫同时期的作品和日记:“恶人的世界,塞尽了我的去路。”“碰壁,碰壁,再碰壁!”“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让学生走进了一个真实的郁达夫,一个现实中处处碰壁,无奈回到家乡隐居的郁达夫,一个用明丽闲适的江南来安放自己那敏感、躁动而痛苦的心灵的郁达夫。然而家乡虽好,却非久居之处,郁达夫并非寄情山水的旧时文人,受伤的心灵在家乡获得慰藉之后,他又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真正斗士,又斗志昂扬地投身改造旧世界的斗争中去,由此才会说出“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之类的话。
四、美读配乐吟诵,提升审美境界
美读环节成功的关键在于配乐的选择。配乐作为对语言的一种渲染,是反映作品情意与表达内容的载体。它可以把音乐与声音更好地融合一体,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呈现出作品的美感。在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我异常重视配乐朗读,并搜集了一批与散文格调意境相契合的音乐。如美读《听听那冷雨》,我选择纯净清新又暗含如梦似幻般惆怅的钢琴曲《雨的印记》作为配乐;美读《江南的冬景》,我则选择了古筝曲《望江南》。《望江南》格调明快,通过音乐表现了江南如画的风光,古筝的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得十分出色,颤音的技法使整个乐曲动人心扉,像怀念江南的激动,也像江南美景未能尽收眼底的轻微的幽怨,泛音悠长空远,意味无穷。轮指更是诉说着江南一幅幅画卷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乐曲推向高潮。
示范配乐美读,是感染学生、展示教师风采的绝佳途径。如果教师朗读水平不高,也可以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情感激励学生,从而达到了让学生“想读”“乐读”“爱读”的目的。
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但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单?的一遍又一遍的枯燥阅读是难以带给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披情入文,知人论世,品味文中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让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7.高中现当代散文品读式鉴赏探微 篇七
一、品读:培养文学语感
叶圣陶曾言:“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教学现当代散文时, 引导学生细读深品简洁、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语言, 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因为优秀的散文是以语言的精粹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取胜的。如鉴赏《江南的冬景》,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中的精彩片段, 学生就能充分感知其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种种说不尽道不完的意趣。当然, 引导学生品鉴此文时, 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这篇散文的关键处、精要处反复品读, 力求一课一得, 长期训练,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文学语感。比如, (1) 抓住几个精彩的画面进行品读, 体味作者描绘的各 幅画面的 情致与韵味:A曝背谈天图;B午后郊游图;C寒春暮雪图;D江南雪景图;E旱冬闲步图等; (2) 抓住某个语言优美动人的文段进行品读, 体味作者赋予江南冬天植被勃勃生机的表达技巧。
二、品读:积累文学语言
散文是典型的语 言艺术。散 文的语言 是最能反 映作者“言为心声”的创作个性 。不仅如此, 较之于戏剧、小说等, 散文的语言更加凝练精美。况且, 每位作家都有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比如, 老舍散文的语言以纯朴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如《想北平》;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以笔触细腻、清新欧化著称, 如《荷塘月色》;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以文言文、口语和欧化句式互相穿插、连贯自如著称, 比如《听听那冷雨》等。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为例, 其语言极具跳跃动荡的思维美和非凡奇特的想象美。这是因为作者用“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 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的缘故。朱自清在其《荷塘月色》中, 最为人称道的语言莫过于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 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光与影”。这种兼用比喻、通感等修辞 手法于一 体的表现 手法, 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高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的关键时期, 阅读、诵读、鉴赏、品味、背诵、记忆现当代散文中的优美语言, 不仅可以遨游于散文语言艺术的天空之中, 激发奇特的想象与联想, 兼采众家散文语言之长, 有效积累文学语言, 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
三、品读:接受美的熏陶
法国雕塑 艺术家奥 古斯特·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现当代散文作品中, 美学因素可谓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品读诸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现当代散文时, 如果我们能 充分调动 其审美经验, 以美学艺术的眼光去发现文本中的美、去欣赏文本中的美、去品味文本中的美, 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美的情感、美的心灵融入具有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等诸多美学特质的散文之中, 学生定能在品读过程中情思奔涌、激情洋溢, 定能受到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的文章熏陶, 继之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
8.散文常见表现手法的应用与鉴赏 篇八
鉴赏散文常见表现手法的应用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一般来说,散文表现手法的格式相对稳固,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直接判断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对比、象征、联想与想象、借景抒景、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衬托等等。
一、对比与象征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做比较,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散文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到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如果对事物展开多方面的对比,就能够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形象更鲜明,主旨更突出。
例如,《美丽的乌龟》: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死掉了,就作成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我一大跳。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龟却死了。
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巳。在极度的黑暗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
文中,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作者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出了乌龟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乌龟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这样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象征是指把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寄予具有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这种深邃的思想,指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者不便明说,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把这种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使读者形成深刻印象。散文中象征意义,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及有关信息,加上自己对文章与生活的理解加以综合理解判断。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联想想象与借景抒情
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想象,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更有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实”往往是芜杂的、平凡的、粗糙的,通过联想与想象,挖掘或提炼或赋予其中的“虚”。重要的是,相似点或相关点等能够触发联想与想象的“触发点”。
《风景谈》这篇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画廊,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和整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抗日卫国、创造美好未来的画卷。如《吻火》中的“吻火”这个词,这个行为,与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起触发点就在于二者存在相似点。
借景抒情指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散文中的自然景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景致描绘,通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人物内心的情感得到表现,起到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地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三、托物言志、抑扬结合与衬托
托物言志指作者在描绘事物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把自己的感情与理念融入到事物中去。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了解托物言志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事物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一般在写景绘物的散文中比较常见。
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属于写物的散文,最典型的就是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显然是借咏叹腊梅赞美一种人格,表达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再如人们常用荷花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志向,用蜡烛表达无私奉献的精神。
先抑后扬是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先扬后抑则反之。抑扬结合可以使事物外在形象更加丰满完整,内在的神韵更加突出。在叙事散文中,还可以使情节起伏跌宕,曲折多姿。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鉴赏时一般要关注作者在描绘时情感态度的变化,进行比对鉴析。《荔枝蜜》中,作者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借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赞颂了劳动人民勤奋不息地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尚品质。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在于,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衬托方法的应用,能够突出本体事物特征,使本体的内涵更丰富,内容更集中突出,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散文《鹰志》:
还有的小鹰长到了可以爬行的时候,母鹰就把它推到巢边,让它向悬崖下张望。崖下的冷风和暗淡的光线使它浑身发抖,……
岩壁布满荆棘,有棱角尖利的岩石,还有深不见底的河流和尖叫着跑来跑去的土拨鼠。
用崖下的冷风、暗淡的光线、壁布满荆棘、棱角尖利的岩石、深不见底的河流、尖叫着跑来跑去的土拨鼠衬托出小鹰将要进行的飞行之路有多么危险,以及小鹰对飞行过程的极度恐惧感。
9.林清玄散文鉴赏 篇九
《故乡的水土》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
“把这个带在行李箱里,保佑旅行平安。”妈妈说。
“这是什么密件?”
妈妈说:“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妈妈还告诉我,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一点随身携带、一点放在祖厅、一点撒在田里,因为故乡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蛮荒之地,垦出富庶之乡。
此后,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海上的消息》
在渔港的公园遇见一位老人,一边下棋,一边戴耳机随身听,使我感到好奇。
与老人对奕的另一位老人告诉我,那老人正在收听海上的消息,了解风浪几级、阵风几级、风向如何等等,因为老人的儿孙正在远方的海上捕鱼;而在更远的地方,一个台风正在形成。
看着老人专注听风浪的神情,我深深地感动了,想想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绑在线上,在风中摇荡。
从前,我听收音机不小心收到渔业气象,总是立刻转台,不觉得那有什么意义,现在才知道光是风浪几级,里面也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离开老人的渔港很多年了,这些年偶尔路过渔港,就会浮起老人的脸;偶尔收听到渔业气象,我会静心地听,想起老人那专注,充满关怀与爱的神情。
10.那年扎灯笼散文鉴赏 篇十
三十年前,我刚分到县印刷厂工作不久,正月初六上班,厂里便接到上面扎灯笼、庆元宵的任务,当时的任务是沿街单位,各挂5盏灯笼,形制没有统一要求。
印刷厂地处人民路东头,和县委、县政府是同一条街道,也是元宵节灯笼一条街的主要地段。有些单位为凑数,顺便到商店买几盏大红灯笼挂上交差,但印刷厂好呆还算个文化单位,太次了还丢不起这个人。厂长遂决定发动厂里的师傅,自己动手制作。
厂里有的是各类纸张,油光纸、腊光纸、邹纹纸、考贝纸等应有尽有,糨糊、白乳胶、绳丝钉子等装裱东西也一应俱全。为了做好灯笼,给厂里争光,厂里抽调了三四个师傅和年轻人共同制作。
因为管电,我也被抽调进来,三四个人讨论了一中午,遂把五盏灯笼的任务进行了细化,中间醒目位置做一个比较大的六角贡廷灯、贡廷灯外侧做成两个中间部分能旋转的竹马灯,最外边两个做成荷花灯。
我们先用粗铁丝绑成灯笼的骨架,用各种五彩色纸精心糊裱,特e是糊竹马灯时,为了让内层能顺利地旋转起来,我们把支撑的铁丝头部磨
尖,上面用倒置的玻璃尖底瓶子顶着,外面一圈用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山水画作精心围幔,贴上花边,装上丝穗,灯光一照,通过热量幅射便旋转起来,灯体上的彩画玲珑剔透,呼之欲出,流光溢彩,精彩纷呈。
为了做好荷花灯,来自装订车间的师傅们,用薄而耐撕的考贝纸做成一层层花瓣,并在纸头部,用粉色、红色染上了色彩,像刚刚开放的花蕊,荷花下侧又用绿彩纸糊几片荷叶,使整个荷花灯笼形象逼真,摇曳生姿,与红洼洼的大红灯笼遥相互应,清纯典雅。
不到两天时间,五盏灯笼便全部告工完成,为了扩大效果,不及统一扯线挂灯,我们厂的`灯便提前挂了出去,就挂在厂门口,不到晚上,便围拢了一大堆人,边赏边议:“还是人家印刷厂的灯好啊,不重样,有看头。"
现在,灯笼制作越来越精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新工艺、新材料、各种电动传送方式,都被广泛应用到灯笼的制作上了,人物和造型都能做出各种复杂动作,LED等各种光源更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到了晚上则是霓虹闪烁,色彩缤纷,把各种灯花映射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11.散文鉴赏方法 篇十一
一、多元鉴赏:多角度诠释浅易之文
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倘若教师仅停留于讲授散文大意,理解文章字词及主旨,学生将感到“食不饱腹”。因而,教师应对部分浅显易懂的唐宋散文进行多元鉴赏,下面将结合《伤仲永》一课进行以下探讨。
1散文关键字句的多元阐释
一种观点认为,“伤”是指“哀伤、惋惜”,表现作者对方仲永的惋惜;另一观点则认为,“‘伤’是‘伤害’的意思,意即‘遭到伤害的方仲永’”。持该观点的人表示,《伤仲永》以记叙、议论为主,若将“伤”理解为“哀伤、叹惋”,则抒情意味较浓,与文章行文风格不符。
笔者认为,议论部分“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显露了王安石的惋惜之情。他“伤”,仲永所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以金钱奖励才能的环境氛围;他亦“伤”,仲永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唯利是图,目光短浅;他更“伤”,那些才能不及仲永,却不能接受后天教育的可怜人。
2散文内容的多元剖析
在分析仲永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教师可结合散文内容进行如下剖析。
古时候启蒙教育备受重视,然而“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可见其父并未重视儿子的启蒙教育。此外,由于仲永天资聪颖,其后天教育被忽视。不难看出,光有天生的聪明,却缺乏受教育的经历,仲永渐而成为平凡之人。当今社会,父母想方设法让孩子尽早接受教育,唯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天性被抑制,一味地学习而缺乏创新能力,新时代“伤仲永”的故事会不会重演?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反思,乡人听闻仲永天生有才,便授其父以钱财让仲永写诗,却没有人惜才而纳仲永为弟子,教他学习。加之,仲永“世隶耕”,作为农耕者的后代而非贵族子弟,很难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一出社会悲剧必然发生无疑。
二、知人品文:深入赏析精炼之文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5字,可谓十分精炼。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散文之一,袁行霈亦评价此文为宋代笔记小品的“妙品”。初二学生往往能读懂散文大意,初步把握情感,但又会产生许多疑惑:为何苏轼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为何张怀民亦未就寝?为何作者自称为“闲人”?这要求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进行思考。
元丰六年,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被困狱中的他多次面临砍头之灾,心情极度苦闷。期间,又传来了曾巩逝世的消息,苏轼顿时万念俱灰。但几个月后,他收到好消息:第四个儿子出生了!于是,五味杂陈的苏轼创作了《记承天寺夜游》,可见文中的“欣然”缘于其再为人父的喜悦。
解读该文的关键,是理解“闲人”的含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好似在自言自语,有点自嘲,也是自我宽慰。也许,是说给有着相似遭遇,同样被贬黄州的朋友张怀民。他安慰朋友:“怀民啊,终于可以做一回闲人啦!多么惬意!”可以假设,若这是两位年过花甲的老头,他们一定高兴,大可尽抒闲情逸致,隐世颐养天年。只是,此时苏轼48岁,张怀民也并非垂暮之年。不想闲着的两人,却被迫闲了下来。“闲”便生了“愁”,壮志难酬之愁,怀才不遇之愁,世事难料之愁,生不逢时之愁……孤独寂寥,寂寞难耐,痛苦忧郁,种种可以形容愁苦之词已将此“闲情”缠绕围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极力渲染空明的景象,以展现自己内心的平静。只可惜,他终究掩饰不了心中的杂乱愁苦。那澄澈积水上交横的藻荇,那光洁庭院里竹柏四处摇晃着的影子,这不正体现着苏轼千愁万绪的心境吗?步调悠闲,心正忙乱,这才是“闲人”所处的状态。
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对精炼之文进行深入品读,观其景,悟其情,让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特点,同时之于文眼“闲人”的把握,可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实现浅文深教的教学目的。
三、比较阅读:对比感知相近之文
“比较阅读是通过把握同类、不同教材的共性和个性,来感知文本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比较的两篇散文虽具共性,但也各有不同。《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同属山水游记散文,文章以自然山水为依托,或借景言情,或感事抒怀,然而其行文手法有明显差异。
1“情”与“景”
《小石潭记》融情于景、以景托情。柳宗元是写景能手,用清丽的笔调再现实景,予人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面。此时柳宗元被贬,内心愤懑,但看见美景仍“心乐之”,前去观景。但整个观景过程毫无快乐可言,反而由露出石潭的岩石、清冽的水、翠曼的绿树所构成的冷色调绿景,越发烘托景色的幽静凄清。结尾部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显露了柳宗元凄苦幽愤的观景心境。《醉翁亭记》偏于抒情,采用由景入情的叙写方式。文章以写景为开头,从琅琊山至醉翁亭,视点由远及近。欧阳修与柳宗元有相同的境遇,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全文弥漫一种“乐”的氛围。他乐于这“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的好山好水。
2“物”与“我”
王国维认为,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小石潭记》中一个影藏的“我”一直游走在小谭间,柳宗元运用“移步换景”手法领着读者观景,营造一种“无我之境”。难道小谭真的如此凄清?诚然不是。文章所呈现的景物,如“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怪石,“犬牙差互”不知其源头的河岸,恰恰是柳宗元幽寂心境的反映。
《醉翁亭记》则给予读者一个“有我之境”,作者“醉”在其表,“乐”在其里,心情愉悦的醉翁将文中景物添上了“乐”,涂上暖色调。水声潺潺,“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亭子像鸟一样张开翅膀,高踞于泉水之上,可以感受到景物描写中“我”的存在,并影响着周围景物的变化,赋予其灵动活泼之感。而后文,不仅有“我”的存在,还有百姓、鸟兽的参与,使得整个氛围和谐喧闹,富有情趣。
唐宋散文观照现实生活,以突破性的多样风格于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在教学中,对于浅易之文,教师应抓住关键词句及文本内容进行多元鉴赏。此外教师需重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讲解,这可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合作的小任务,在课堂中分享。针对有共同特点的文章,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及鉴赏能力,为日常写作积累素材。
12.古诗鉴赏方法 篇十二
1.知人论世, 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探求古诗的意思。“知人”就是要了解其人及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来写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 也不是凭空而来, 都是有感而发, 因此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2.找诗眼, 把握情感基调。诗眼, 就是一首诗结构上的关键字句, 它是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也是揭示这首诗灵魂的一扇窗户。诗眼就是诗内在思想感情的纲, 抓住这个纲, 理解全诗就会牵一发动全身。
3.抓意象, 赏画面, 品意境。所谓意象, 指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 指诗人描绘的客观物象与其流露的主观情感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鉴赏诗歌时, 要抓住诗中具体意象, 并对意象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 使平面文字变成立体空间, 从而感知诗歌完美的意境。
13.林清玄散文鉴赏 篇十三
《玉石收藏家》
我去参观一位玉石收藏家的收藏,他一直说自己收藏的玉石多么名贵、多么珍宝,甚至说玉石是有生命、有磁场,有的会降灾治病,有的会除灾免祸,说得那玉石像是神明一样。甚至说:“人的生命和玉石比起来是太渺小、太脆弱了,有许多人的命还不值一块石头。”
人的生命之渺小、之脆弱,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可是如果说石头的价值竟胜过人命,是我不能苟同的。
其实,那些被收藏的玉石仿佛有生命,那是由于人的情感狠妄想的投射,我们有了感情,玉石才有了磁场,我们先有妄想,玉石才有感应。
失去了人的情感授射,最耀眼的白玉或钻石,与溪边的卵石又有什么两样呢?
我告辞玉石收藏家,从他放满玉石的走道走出来,我想到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人爱玉石、爱瓷器、爱古董、爱美术品,不惜花费巨资,投注心力,但却很少人愿意去对人花费爱心、投人心血。
那是因为,爱没有生命、没有反应的东西,是最简单、最安全的。要去爱一个人,比爱玉石就显得复杂、危险、不安全。
这是世界上有这么多收藏家的原因,也是没有生命的玉石,古董,美术品比活人更值钱的原因。
可惜,我每次告诉种种收藏家这些道理,他们总不认为人的`价值可以胜过一件玉石古物,所以这个世界还会继续混乱下去。
我们是不是愿意来收藏一些爱、一些友情、一些思义、一些包容与宽恕?用锦盒珍藏,放在红木的架子里,时时拿出来摹拭,使其永保明亮与光芒,来证明人的
品质与价值呢?
《南蛮黄釉》
买了一个日本陶壶,是柠檬完全熟透的那种温柔的黄。
售价十分高昂,实在太喜欢柠檬黄,还是忍痛买了。回到家,拆包装纸的时候,才发现在颜色的说明写着“南蛮黄釉”,使我怔了一下,南蛮指的当然是中国了,因此也可以叫作“中国黄釉”。
我想起,南蛮黄釉其实是和胡琴、胡瓜、番茄、番薯一样,只是一个名字。这使我因中国被称为南蛮的不快也为之减轻。在这个世界上,种族与种族间不免互相轻视,可是真正的美是不会被名字所淹没的。
我把美浓陶艺家朱邦雄送我的一个黄色陶碗,拿来配这个日本的壶,不知道它们用的釉是不是相同,但都是非常美,非常正宗的黄。
14.十年的感悟散文鉴赏 篇十四
十年,在感情生活里,渐渐忘记了当年的梦想而落于生活的车轮下,当年的同窗好友以渐渐远去,脑子里是慢慢远去的脸。所有惊天动地的情感已变成墙上美丽的画图。“当我们的人生又过了十年,我们是胜利的十年,无悔的十年,成功的十年,收获的十年......”这深入的感触、真挚的内在之言,更从此中感悟到人生。散文意在笔先,情感真实,笔触细腻,赞赏。问好作者。
有一首歌《十年》,是陈奕迅演唱的,每每听来,心潮起伏,热泪盈眶。人生有几个十年,人生有多少爱和青春可以重来?十年生死,物是人非空悲切。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你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成了朋友,还可以温柔地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沦为了朋友。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怀抱既然不能逗留,何不在离开的时候,一边享受,一边泪流。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受,怎么说出口也不过是分手,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
十年的光阴,有多少次分手泪流。十年的光阴,有多少怀抱注定无法逗留。十年的光阴,有多少爱只是牵了牵手就像只是经历了一次旅游。十年光阴,有多少次颤抖着说出两个字分手。十年光阴,又有多少相爱的人离开这个大门,走进了另一扇大门。十年的光阴,有多少爱人成为了朋友。十年前的街道依然熟悉,十年前的往事依然清晰,十年之后的爱和爱人却已经远去,也许有缘还可以相见,也许还可以温柔地微笑,但是却已经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失去的一切不会再拥有,拥有的并不一定能永久,也许有一天还是要失去。人生的聚散离合本有太多无奈,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也是最无奈之事,爱情如此,爱人如此,亲情如此,亲人亦如此。
记得年少的时候,母亲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村头住着一个富媳妇,村尾住着一个穷媳妇,富媳妇每天把穿脏的旧衣服和吃不完的馒头都扔进河里。而那个穷媳妇把河里的衣服都捞起来,洗干净晾干后收拾起来,把那些馒头都捡起来,晒成馒头干,储藏起来。若干年后,富媳妇败光了所有的嫁妆,成了个要饭的,而穷媳妇却成了收留她的富人了。这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要节约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的意义在于日复一日的积累,今天的辛勤付出是为实现明天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很多人,十年之前只是一个穷光蛋,十年之后却成为了富翁。有很多人十年之前只是一介书生,平头百姓,十年之后,却成了高官,享受着厚禄。有很多人,十年之前,风光无限,财大气粗,意气奋发,十年之后,却家破人亡,穷困潦倒,生不如死。俗话说:十年风水轮流转。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于复仇者而言,并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能够经历一种卧薪尝胆的过程,在于一种结局的.胜利和最后的雪耻。笑到最后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赢家,真正的胜利者。
【散文鉴赏方法】推荐阅读:
散文鉴赏结构技巧06-19
中考散文题鉴赏07-14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默写10-03
怎样鉴赏古代散文(高三选修作品赏析)10-25
诗歌鉴赏方法总结06-17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07-08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方法09-17
高考古诗鉴赏比较阅读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11-08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题解题的五大方法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