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一体化

2024-09-25

劳动教育一体化(9篇)

1.劳动教育一体化 篇一

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教育统筹,教育城乡一体化工程,要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标,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强力推进,才能使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把重点项目建设和改变学校面貌、育人环境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作为统筹的重点。

一、城乡统筹、合理布局,使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稳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学校规模基本适度,有限资源有效利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为了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优化我县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具体表现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在现有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做到“三个倾斜”:即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经济落后的乡镇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因地制宜地规划一批小学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学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规划开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到初中 “就地就近”入学,实现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乡镇中心校住读,初中学生全部住读。创造性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二、对口支援、帮带扶,使城乡教师素质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目的是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我县教育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采取对口支援、上挂下派、师资培训、校长培优等一系列措施,使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活动。广泛开展帮扶、技援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送课下乡、城乡学校共同教研、城乡学生手拉手等活动,向农村学校提供资金或教学设备、仪器、教具、图书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城乡学生互相访问、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活动,缩小城乡对口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对口学校之间的交流。

2、开展城乡学校干部上挂下派工作。为切实加大城乡学校干部锻炼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即从县城内行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或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从农村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或优秀青年教师到城内学校挂职锻炼。

3、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和校长培优工程。师资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学科水平、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其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校本研修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培养培训使其成为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并优先推荐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对象。为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将带动整个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加快信息化工程,使我县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 以计算机网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卫星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三网结合互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远程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更是我们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措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远程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普及城乡信息教育技术。

四、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快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基础在于尊重和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县实际,就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我县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进一步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更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的发展。

2.劳动教育一体化 篇二

据悉,该中心将致力于9城市教育交流与合作,重点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科研、职业教育、语言文字、环境与节能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进行研究。

今年,城市圈9城市教育部门还将共同培养中职人才,共享实习实训设备;定期交流、推介各城市发展均衡教育的经验;对即将启动的高中课改,开展信息交流。此外,武汉还将利用城市圈“红色旅游”资源,举办学生夏令营。

2005年,武汉城市圈首次教育联席会在汉举行。会上,城市圈9城市教育部门签订协议,约定共同打造“1+8”城市教育圈。

3.劳动教育一体化 篇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因分析

(一)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差距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城乡教育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城市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是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城市中的学校要明显优于农村的学校。这样的二元对立现象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出现城乡教育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所以需要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之中。但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后存在上学难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的学校对学生户口有现要求,而农民工随迁子女户口在农村,所以很难受到较好的教育。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在城市中接受教育。

(三)保证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开展很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导致改革工作推进速度较慢,其中教育管理体制就是一种限制因素。因为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为了让教育管理体制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就必须要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各级政府间权责划分问题

(1)中央政府跨过省级政府直接对基层教育进行统筹。这种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主要是因为省级政府不能发挥其本质作用,所以中央政府会在教育管理中直接跨过省级政府。这种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的教育统筹和管理具有全局意义,但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不均衡发展现象。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但这种管理体制使相关部门将重点工作放在县域层面进行统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存在的各县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

(3)乡镇政府办学积极性不高。由于义务教育很难获利,所以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不重视,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难以开展。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学校难以将义务教育落到实处,使我国的义务教育难以实现真正的全面普及。

(二)城乡教育统筹规划问题

(1)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存在问题。从我国教育的空间布局来看,城乡教育布局结构缺乏一体化规划,依然存在分开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得到了调整,一些地方的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会因为交通和食宿问题而大幅增加。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推行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学校生源逐渐减少,导致很多农村学校都不能正常运行并最终被撤销。所以需要对城乡教育布局进行合理调整,让偏远地区的教育正常发展。

(2)城乡教育在发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区域间教育发展规模差距逐渐缩小,但质量上存在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我国教育不能正常发展。同时,由于城乡的各个学校之间与城市中的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所以我国教育在区域间的公平性很难实现。

(三)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

(1)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国的城市中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些农民工能接收相关的培训。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民工培训中存在质量不高和培训时间没有保障等问题。这就导致我国的农民工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不能真正掌握关键技能,所以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缺少正规的培训管理体系,所以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

(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城市中的生活成本对农民工家庭而言相对较高,其经济压力会很重。如果还要让子女在城市中上学,将会让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学费带来的压力。虽然一些学校专门建立了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这样就是城市中的教育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现象,不利于城市教育的发展。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划分

目前,各级政府权责划分不明确使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难以开展。所以需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划分,让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具体来讲,应该保持以县为主的基本方针,让县级政府为农村义务教育打好基础。这样能减少中央政府的工作量,还能将义务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完成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

(二)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统筹规划的领导和管理

城乡教育整体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需要教育部门和其它政府部门配合完成城乡教育的统筹规划,使城乡教育取得较好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将自己领导和管理城乡教育规划的工作落到实处,为城乡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能使城乡教育在不断改进中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我国城乡教育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另外,在省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中,要站在区域城乡教育发展的整体发展角度,对各个地区的教育结构进行统筹安排。具体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划分,并针对各区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这样才能让各区域间的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有利于地区之间的团结合作。

(三)建立健全教育问责机制

在我国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在教育资源整合上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资金的投入分配不合理。这就导致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被闲置,而一些学校却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这样不但让没有这些教学设施的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还让教学资源被大量浪费,影响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所以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问责机制,对教学资源被浪费的现象进行追责,从而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其中主要是对当地的党政领导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问责,并将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

(四)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要让体制障碍从根本上被消除,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相关的法律来对其进行约束。因为法律是最有效的管理武器,在法律的约束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将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官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会更加负责。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徒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四、总结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面临者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的各级政府之间紧密地配合,从工作的统筹到细分全面完成相关工作,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制度的合理改革。

参考文献:

[1]范魁元,王晓玲.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11,06:5-8+12.

4.一体化教学中职幼儿教育论文 篇四

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主动的参与式(以学员为中心)”转变

以人为本,尊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来看看现代的职业教学中学,仍然发现许多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是教师抛给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地学习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幸福。久而久之,他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愿望。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是清一色的15―19岁的女孩子。她们活泼、开朗、热情、朝气蓬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并且由于专业特点,她们经常需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因此她们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组织意识等等。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上课、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如把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每上一个知识模块,我都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没读懂了什么?三是你读懂的知识可以怎样运用在实践中?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读书。

二、教学方式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和转换”转变

在中职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利用了一段视频教学,观看后要学生谈谈她们的看法,一位学生谈到“我看到那个小朋友抬得那个花轿,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体现出了,团结精神,学会社会交往。可以让小朋友学中玩,玩中学。”听完这位她的描述后,其实这位学生正是幼儿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之一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设置就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出发,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目标:“认知学习领域”目标、“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识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的去梳理过,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真正的知识,老师不要总是认为学生不学或不懂,而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懂的,我来听老师的课是将我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更为专业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从“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教学实训室”转变

教学实训室是帮助幼师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的个性特征。在中职学校里建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等等的教学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请进实训室会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例如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可以看作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一个缩影,专业特色显著。学生可以在这个拟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模拟教室里面最大程度地去参与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操作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开展幼儿园游戏及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说课、试教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与个性发展特点。实训室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乐趣。又例如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场所,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和科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良好方式。借助这样的教学实训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充分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走入工作岗位上,更快的适应,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在师资培训上给以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

四、教学手段的“理论教学、黑板”“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变化

5.教育学一体化题目参考答案汇总 篇五

序号 1 2 题型 判断 判断 题目(按照首字汉语拼音答案

顺寻排列)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

正确

创造了非凡业绩的人比身错误 边的榜样更具有教育性。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从教育功能角度来说,卢梭是个体功能论的代表。从小被狼群养大的人类孩童被解救出来仍然无法发展成为正常人类个体说明了遗传的作用。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德育在整体教育中不可替代,因此学校德育的进行应注重独立开展,而不是蕴含在整体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各育都是教育,不存在所谓单独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

教材确定的教学内容不容许教师进行删减和整合。教师的权力有教学权、参与权、惩罚权。教师的职责就是专事知识教学,学生受到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影响与教师工作职责无关。教师的专业知识就是指教什么的知识。

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教学方法只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不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发展过程。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18 判断 教学活动都是预设性的。错误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仅仅包括教材展现给学生的知识、观念,不包括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传授给学生的信念、行为习惯等。

教育不能直接生产新科学知识和新生产力。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动物属性,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受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

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完整的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社会功能。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正确

错误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制度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

教育制度一旦确立就是永恒的。

接受式学习作为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形态应该摒弃。

进入信息社会,传统的师范教育概念被教师教育概念所替换,对教师的职业教育具有了终身性。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男女学生是不存在性别差异的。

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依靠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出现在儿童的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叫顺应。人的身心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止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所有变化。

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

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社会心理方法的实质是运用行政组织中的职务权力进行管理。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正确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错误

任。

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错误 展纲要》文件中的“两全”是“全面发展教育”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简称。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错误 展纲要》中的“两基”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简称。

我国高等学校分为普通高错误

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大类。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错误

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五育中,智育对应着数错误

学、语文课,体育对应着体育课,美育对应着美术课,它们是一一对应的。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开放全错误

新的课程。

新课改提倡应该打破唯“学正确 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当下的生活并不重错误

要,重要的是其是否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学生是可接受教育的,可正确 被塑造的人。

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错误 别无他意。

学校工作要把教学视为唯错误 一。

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就错误

是要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工作做好,不需要集中。学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正确 是一门艺术。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当在思错误

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学校教育制度在教育制度正确 中居于核心地位。学校所传播的文化知识不错误

一定是社会主流文化的知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判断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识和道德价值观。

学制及修业年限。义务教育即强迫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了。在学校德育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只有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才能获得专业发展。智育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智育。

终身教育即终身学校教育。

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学生、教材是大家都认可的教学的基本要素。

()的学生在认知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道路等的总要求。

()是各育的实践基础。()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基础,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化。

()是教学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

()是其他各育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的总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C

D

A

D C

B

C

C B

A B

C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称。

()是指课业及进程,包A

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A

国家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校系统。()也称为经验课程,是A

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亦称“国民基础教

A 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第一阶段,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培养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D 主导作用。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B 是()。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A 儿子会打洞”反映了()的观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B 映了教师职业的()特征。

“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C()。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D 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的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新动向包括()。

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长A 作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是()。

不“凌节而施”体现的是人B 身心发展的特性是()。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C()。

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围绕D 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称为()。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的A 后果或服从权威和他人的意见这是()水平儿童的道德发展特点。

儿童的认知不再依赖于动B 作,而是以符号为中介,凭借象征性图式进行“表象性思维”,这是儿童认知的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阶段。

儿童只根据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支配他们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这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和成人社会教育的总称为()。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均等速度和非线性的特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衔接和关系是由()规定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

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公物、文明礼貌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称之为()。

关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

教师把学生赶出教室不许听课的行为是侵犯了学生的哪项权利()。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包括()。

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称之为()。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时首要考虑的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目标包括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和()。

A

C

C

D

C

C

D

D

B

D B

A B

单选 单选 单选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教学要循序渐进体现的是人身心发展的特性是()。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是()。

A C A 121 122 单选 单选 C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A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受()因素制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教育史学家一般认为学校创立是在()时期。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教育学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和()。

教育制度的规范性常常表现为浓厚的()。

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

近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

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组织形态为()。

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方法称之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美国心理学家()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在道德观念上的发展,提出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6阶段理论。

能够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

皮亚杰认为在认知发展中主体将外界的刺激有效地

C C B

D B A A C A C A A B D D D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整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称之为()。

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C

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是()。

人身心发展的()要求教C

育工作应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而教。

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至少D 应该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八种不同智力的心理学家是()。

受教育权是由()决定

B 的。

通过收集和记录学生自

A 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作品、反思和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的评价叫做()。

魏书生的中学语文教学的B “六步教学法”模式属于()。

我国对中小学主要德育内D 容的确定依据的是将道德理解为()。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A 形式是()。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D 下列不属于教育的政治功A 能的一项是()。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的D

个体个性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新课改中设置的“品德与生C 活”、“科学”等课程属于()。

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C 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和()。

学校管理的(),是指把C 学校工作视为一个整体,从学校整体出发,统一指挥,合理组织各个部门力量,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效率。

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

C 9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

学校管理以()为出发点B

和归宿。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B 离的社会时期是()。

学校教育制度通常简称为D(),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校组织机构内,()是B 分担学校教育职能的一个基本职能机构。

要使现代学校的优势得以D 体现,就必须确保教师的()。

一定社会的教育具有什么B 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的()直接决定的。

以下不属于发展性教师评C 价的原则是()。

以下不属于发展性教师评B 价理论基础的是()。

以下不属于教育学科学化C 发展阶段的是()。

以下不属于学生本质属性D 的是()。

以下不属于隐性课程的是D()。

以下哪项不属于学生个别D 差异的研究范畴()。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D 括()。

源于赫尔巴特及弟子提出A 的“五段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

在德育实施中“宁给好心不C 给好脸”违背了()原则。在德育中,任何方法上的B 不当,都没有比()更糟糕的了。

在人生观、世界观、生活A 观、道德观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称之为()。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B 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B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创立的。

只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A 客体,无视学生主体地位 的观点是()。

174 单选 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C 的一部教育专著是()。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单选 单选 单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学内容主要为()。

中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

中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管理体制是()。

“新课改”的教材观是教材的()。

“新课改”后在课程开放方面呈现的多级样态包括()。

《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有()。

按照评价的不公功能,课程评价可以分为()。

按照学习进行的形式可以将学习方式分为()。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

德育过程的总体特征是

()。

德育目标的基本构成包括()。

德育主要包括()。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

教育发展方向指的是教育要面向()。

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教育形态可以分为()。

根据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分类,以下属于个性教学模式的是()。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以下是个人本位论的有()。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以下是社会本位论的有()。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活动课程的特点是()。C A A BCD ABD ABCD ABC CD AC ABCD ABCD BCD ABD

AB

BC

ABC

BC

ABC

CD

ABCD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教师的权力包括()。教师的义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一般按照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的集合。

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区别在于()。

教师聘任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以分为()。

教师职业的多重收获性主要是指()。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

教师职业的作用有()。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是()。

教学任务包括()。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

教育的衍生功能包括()。

教育目的的功能表现为()。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包括()。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教育制度具有()特点。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的特点是()。

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学生评价包括()。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

ABC ABCD ABCD ABC

BCD BCD ACD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 ABC ABCD ABCD ABCD ACD ABCD ABCD ABCD

ABD ABC ABCD AB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学说的基本含义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实现()相结合。

美育的内容包括()。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有()。

全面发展教育由()等部分有机组成。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

人的素质的基本特征包括()。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形式包括()。

体育的任务包括()。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包括()。

学校管理的方法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学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有()。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应该具有()要素。

依据教育活动的范围,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以下属于古代社会教育特点的有()。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 BCD ABC ABCD ACD ABC ABCD ABCD

BCD ABCD ABC ABCD ABCD ABCD

ABC

ABCD

BD ABCD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多选

以下属于教师在职进修的方式是()。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有()。

在独立形态教育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如()等,其代表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级别体系上,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系统由()层次组成。

在类别体系上,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由()等组成。

中小学常用的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中小学常用的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中小学常用的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综合课程具体可以分为

()。

ABCD ACD BCD AD

ABCD

ABCD

6.劳动教育一体化 篇六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就我县而言,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环境创优,外向带动,科教支撑,民营提升,赶超发展”五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商贸物流重县”、“文化旅游名县”建设,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平定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文化精神源远流长,这种深厚的教育积淀,不是因为办好了某一所或者少数几所学校就能形成的,而是得益于城乡之间普及而广泛的尊师重教传统所提升的整体教育水平而体现出来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教育方面始终坚持均衡和谐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首先,通过校舍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XX年以来,重点在农村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改造危房校舍面积58000平方米,其中新建学校27所,改扩建26所,维修26所,全县危改总投资达3165.85万元,实现了校校无危房。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加大教育投入,多项教育校舍建设工程列入惠民实事和全县重点工程,累计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包括投资3600万元正在新建的东关学校,投资318万元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暖气取暖工程,投资70万元新建了实验小学操场,投资560万元完成了职业高中实训楼建设工程,投资300万元修建了平定二中食堂,投资436万元正在建设的平定一中学生公寓楼,投资246万元正在建设的平定三中教学楼,投资93万元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食堂改造工程,将全部实现食堂卫生防疫达标。这些校舍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办学水平,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我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从XX年开始启动,通过连续几年的调整,全县共撤并100余所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逐步整合,显现出良好的运行效益。去年,依照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决定,结合全县教育实际,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启动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争取在三年内使我县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化XX年年,按照规划要求,完成了15所中小学的撤并任务,其中中学2所,小学13所,合并教学点12个,农村中小学总数由189所降至174所。在加大撤点并校工作力度的同时,大力兴办寄宿制小学,目前全县共有2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

第三,通过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校长教师的职业能力。一是充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去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50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为一中、二中招聘应届本科毕业生57人,提高了高中师资质量整体水平。二是积极抓好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组织了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培训,骨干教师新教材培训,教研员、骨干教师、等进行了学科培训考核,校长和教研主任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进行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三是继续实行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去年全县共有137名中小学教师下乡支教,其中全职支教23人,兼职支教114人,促进了城乡教师的交流互动。四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规范,建立完善师德档案考核。目前,我县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已达专科以上学历81.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7.5%,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2.2%,普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2.7%,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4%。全县教师工资实行以县统筹,财政统一发放,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兑现。

第四,通过设施配备,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年来,按照“两基”工作标准以及标准化建设要求,本着重点突破、分类推进的原则,我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中小学城域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资1600余万元。到目前,全县有98所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教室,配备计算机总台数达到了4044台,155所学校接入了阳泉市城域网,入网学校占总校数的90%,生机比例达到16.3:1,高于义务教育标准化要求。全县的基础教育网络已经形成,为建设平定教育信息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了农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配备了全县中学教学仪器;投资637.8万元新建、扩建了12个标准操场,其中10个是农村中学操场;投资624万元启动了全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县所有教学点建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所有农村小学建成了卫星教学收视点。

第五,通过政策保障,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XX〕43号)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我县从XX年年春季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XX年年,我县免除学杂费的资金640.5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58.2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19.42万元、市级分担资金49.2万元,县级分担资金70.22万元,县级补充“一费制”标准差额43.43万元);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总额为942.0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公用经费333.16万元,上级转移支付资金482万元,县财政安排县直中小学公用经费126.88万元,农村小学、中学、县城小学、中学的基本标准每生每年分别为160元、227元、253元、319元);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为213万元(其中中央108万元,省级79万元,市级13万元,县级13万元);XX年年春秋两季,全县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总额为61.3万元,7773名学生受到资助;全年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5.24万元,补助人数881人。与此同时,县政府从XX年开始,对全县所有孤儿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救助,使每个孤儿享受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全免费教育,免费总金额为30万元,使每个孤儿学生能够象普通孩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享受快乐生活。

第六,通过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我县切实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盘活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依靠中专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优势及农村相对丰裕的生源优势,推进职业学校的联系和合作,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先后与山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等七家办学单位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继续通过中介安置、校企挂钩、“订单”培养、自主择业、联合办学等形式,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率,职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了96%以上。成人教育方面,对全县25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细心服务,组织培训62340人次。同时,举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40余期,实用技术培训1680人次。幼儿教育方面,开始对全县幼儿园实行星级管理。针对幼儿教师队伍实际,加强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下乡传经送宝,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班)194所(个),其中民办幼儿园10所,省级示范园1所,一类园6所,乡镇中心园13所。全县在园幼儿7387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76.6%。全县专任幼儿教师364名,学历合格率为66%。民办教育稳定发展。全县现有民办学校17所,其中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所,培训学校6所。在校学生中,初级中学人数403人,小学生595人,幼儿园497人,培训学校人数652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与全县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很大距离,除了必须保证教师工资外,其他投入只能起到维持运转的目的,难以确保继续发展。就学校而言,所有运转费用都要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支出,其中包括布局调整后新建的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工勤人员、炊管人员等。XX年年开始,我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采用暖气供暖,煤炭、电费大幅增加。今年煤炭价格持续上涨,每吨达到了900元,县城学校今年开始采用热电连产,费用能够负担,农村学校就显得经费拮据,据测算,仅煤炭一项,就占到了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44%,加上锅炉工工资,比过去采用火炉取暖要新增费用350多万元,这些费用都是由学校公用经费负担,学校维持运转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是学校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XX年开始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后,全县实现了无危房校舍,但学校图书、音乐、美术、劳动、卫生器材等配套的教学设施与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很多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图书,音、体、美不足。政府计划在2010年从补充音乐器材入手,为全县109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和22所初中补充三类器材,大约需要投入200多万元。

7.劳动教育一体化 篇七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要素: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基石

(一) 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要素: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导向

当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一是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二是返乡农民工养家糊口压力大,对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三是返乡农民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再就业教育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而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综合素质内容兴趣不大。以上现状决定了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同时也表明要发展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就必须以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为导向。

城乡教育一体化以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为抓手,大幅度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择业竞争力、就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长效目标,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只有以这个长效目标为基本导向,才能实现以提高农民工群体素质为根本,注重返乡农民工群体或个体的基本素质的提升与拓展,关注返乡农民工群体或个体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的再就业教育目标。同时体现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与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各个层次教育兼容并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有机联系,使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实用工程”。

城乡教育一体化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实城乡教育在政策上的平等、教育资源发展上的互补、教育待遇上的一致,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为现实目标。而这个现实目标正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利益的实现、权益的保障、教育机会的获得、教育资源的共享、社会地位的认同、人格尊严的维护,使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

(二) 城乡教育一体化结构要素: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特征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教育,应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其一,是持续性教育,是一种有规划,有行动、有目标,有长远战略,要的持续性教育,要将其纳入政府就业计划的总体目标考虑。其二,是实用性教育,是一种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既重眼前效果又兼顾长远效果的实用性教育,对农民工群体或个体在新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有实用价值,真正使之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强劲助力。其三,是公益性教育,要理顺体制、机制、资金、内容、就业保障等配套措施,以义务教育或部分成本分摊式教育进行社会公益性教育。

从社会视野上看,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特征展应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结构要素相统一才有实际意义。第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关于通过社会组织,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形式结构,实质上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规范持续、兼顾城乡、惠及社会”特色的表现平台,以及实践过程的紧要环节。也是解决现有的再就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运行机制、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还不能满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要求;社会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等从业教育比较薄弱等问题的关键环节。

第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关于把城市与乡村、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无差别教育,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价值结构,正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特色展开的逻辑原点和必然行进空间,也是化解目前适应返乡农民工多种需求的非学历和非正规教育还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教育体系与返乡农民工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关系等等矛盾的锁钥。

(三) 城乡教育一体化行动要素: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要求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应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使全社会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通过相互整合、共同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服务。二是要求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互为依托,不能相互分割、互为排斥,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目的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不同教育需求。

从现代教育理论认知,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要求要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行为要素相一致才有实效。从宏观行动上看,城乡教育一体化关于“培育有理想、讲道德、知礼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公民”和“培养现代企业员工”的宏观性教育行动,能从根本上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片面性、单一性问题,有效提升返乡农民工群体素质。大大缓解决“一边是返乡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再就业意愿,一边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格的员工”的再就业供需矛盾,回应返乡农民工发出的:“我们缺的就是文凭和技术,才这么容易就失业了”的呼喊。

从具体行动上看,城乡教育一体化所推进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职业资格与行业技能相融洽”等学习方式,以及“订单式”“定向式”“特色班”和“校企合作”多种等学习形式,都是按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行业要求、个人需求,为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的具体教育行动。这些具体教育行动,不仅摒弃以往再就业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弊端,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教育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的农民工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向技能化、差别化、知识化等专业型转变趋向的新形势下,能促进返乡农民工整体素质从传统的体力型层面向技能型层面转化,从而解决他们再就业选择范围狭窄,就业同质化严重等等现实问题。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问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瓶颈

(一)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缺失: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迷惘

从我国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术研究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和全面,纵观学术界有关城乡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与城乡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的林林总总的成果,可以发现,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城乡教育和谐发展包括城乡教育体制建设、城乡教育机制调整、城乡教育投入均衡、城乡教育公平等方面,研究的重心是在缩小城乡教育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等方面,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如何运行这个务实性问题的研究相对不多,尤其是把城乡教育一体化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链接起来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

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研究缺失,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不仅使教育管理部门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为认知不足,更是返乡农民工群体对再就业教育行为产生迷惘。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要交钱的绝对不参加;即使政府资助,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种现象已是全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政府出资帮农民工培训是利民之举,可农民工为何不领情呢?根子应不是返乡农民工缺少提参与再就业教育的意愿,而是有关部门和返乡农民工群体对再就业教育本身存在认识问题。

许多专家学者虽然关注当前返乡农民工现就业教育行动中的存在问题与面临矛盾,但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矛盾研究不足,特别是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关系的极其重要性认识缺失,只是就问题说问题、就矛盾谈矛盾,使社会和学界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的整体认知存在盲点。从某个视角上可以说,正是由于对相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问题的理论研究的偏失,导致我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理论依据和理性指导,许多问题只能在思想或构想的层面上徘徊,使许多理论思维不能转化为现实场景,难以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二次飞跃,而理性飞跃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实践有着不可或缺的时代意义。

(二)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缺陷: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阻碍

一是管理进程滞后。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大都由县、乡一级政府承担,迄今尚未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城乡教育一体化社会体系,城乡教育“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应有改善。由于受到培训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制约,再就业教育效果不容乐观,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实效性,甚至让农民工费时、费力又“无利可图”,成了为教育而教育。甚至在一些地方,国家这项“民生工程”变成了一些培训学校和官员牟取私利的“敛财工程”,这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的阻碍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实践进程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省市也只是在某些县 (市) 进行试验性实践,如江西的“农民学院”四川成都提出的“全域化规划、标准化建设、倾斜化配置、一体化管理”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等等。这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讲,还存在着片面性与局限性问题。一些地区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试点的重心是义务教育,注重的是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布点规划、配置资源、教育项目设计,对城乡义务教育实施一体化管理,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而对如何提升广大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涉及甚少。面对数量巨大的返乡农民工群体,对其再就业能力的忽略或轻视,不仅影响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推进,肯定也会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产生现实性阻碍。

(三) 城乡教育一体化行为缺遗: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失衡

一是社会行为缺遗。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国民教育又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大战略,这个重大战略的实施无疑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主体结构与体系构成,内容架构与方式选择,实施过程与行为推进、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等等行为方面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但从整体上看,城乡教育一体化目前还只是一种政府行为和阶段性行为,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战略提出,全社会以及部门之间的合力也尚未形成,从思想理念到社会行为的全民参与和监督评价的氛围还没有出现。这些状况必然导致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管理失衡,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培训走过场等现象。

二是组织行为缺遗。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潮的创新,也是一项新型社会组织行为的发散,这种组织行为应该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组织要素之间以及组织要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行为,具有力挺全局、统筹兼顾、吐纳八方的行为特色,既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也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的社会基础与前提。以此度量,时下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组织要素之间联系显得单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较为单薄,多以社会短期培训教育为主,较少有与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长效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教育组织行为。这种缺遗可以说是导致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结构失衡的主要因果。

三是公益行为缺遗。公益性是城乡教育一体化重要行为要素,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本分摊机制仍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展开的基本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绝大多数城乡教育或培训目前乃要有支付能力,公益行为明显不足。而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平均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收入的大部分只能用于维持日常生计,无力再承担教育费用,尽管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事,但由此类培训还存在内容与返乡农民工的需求有差距,不能自主选择专业培训时间等问题,束缚了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需求空间,导致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需求的疲软。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展开: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平台

(一) 城乡教育“三元合一”职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导向

社会发展赋予城乡教育一体化三项基本职能。一是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即以文化教育作为城乡两种文化传播与接触的中介,加速这城乡文化碰撞。在碰撞击程中选择两个文化体系中优良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二是促进城乡生产技能互动,即以技能培训作为城乡技术交流的路向,疏通城乡技术交通渠道,加速城乡生产技能的相互浸润与相互丰满,使城市和农村的技术交流在更大范围,更丰富的内容上进行。三是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交流,即以开展社会化教育作为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的平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上述三项职能又是互通互融、互动互进,基本形成了“三元合一”的职能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看,城乡教育“三元合一”职能范畴,不仅对解决城乡文化差异、城乡技能差异和城乡资源差异方面有重大现实作用,同时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目的转变。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再就业意味着要再一次从农村走向城市,而适应城市的现代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就必须去学点实东西,否则可能还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掉。因此,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目的就不能仅仅局促在某些岗位技能或职业技术的传授与培训方面,应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进行职业或岗位培训时的同时,树立他们的自学理念,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再就业教育成为今后再学习的基础。二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城乡教育一体化职能表明,把农民工再就业教育作为一种短期性或者应急性教育行为的观点是片面而短视的,必然导致对其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模糊认识。农民工作为对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社会群体,其“发展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把提升“发展能力”作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即通过再就业教育,使广大返乡农民在生存的基础上,具有提高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变革事物、驾驭事物、创造事物与创造和谐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将成为解决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

(二) 城乡教育“三维并重”体系: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架构

体系结构建设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与难点。过去,我们总把“县域一体”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框架,然而,作为具有公益性、广泛性和本土特色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仅局促于一县一市基点之上是偏失的,结构重心明显偏低,导致了“富县办富教育,穷县办穷教育”新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因而,必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社会化的“三维并重”的统筹体系,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平台。即通过建立政府 (省市县乡) 、企业、机构的“三维并重”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使政府、企业、机构三股力量的同步发力,建立起诸如农民学院、工业园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社区学院、企业学院等城乡教育机构体系,共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种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突破“三农”瓶颈,解决城乡教育差异问题,也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奠定了社会基础。

其一,能针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制度相应的发展规划,行动目标和长远战略,并将其纳入政府就业计划的总体目标考虑,达到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既重眼前效果又兼顾长远效果的教育目的。同时,可进一步理顺相关的体制、机制、资金、内容、就业保障等配套措施,真正使再就业教育成为返乡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强劲助力。

其二,能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或创业提供现实条件。一方面,通过开展农业、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农业实用技术教育,为返乡农民工在重返本土农业或创业提供技术支持,使他们有望成为新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头人。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行业企业的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等培训教育,为返乡农民工重返工作岗位提供技术支撑。

(三) 城乡教育“三相联动”“机制: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路径

“三相联动”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的主要运行机制,即通过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管理,市县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基地、企业等社会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及城乡居民的自身努力。三个方面相互联动、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联动机制中,省级政府应起着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乡教育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职能。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县统教育”,现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上看,应突破一县一市的区域界线,发挥省 (市区) 级政府职能作用。在省级政府的统筹下,各县 (市区) 、乡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社会机构、城乡居民则在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机制运行之中。当然,这种“三相联动”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客观上也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提供了行动路径。

一方面,跨时空地架设学校教育、机构培训、远程培训与返乡农民工之间的再就业教育桥梁。有效促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教育联合,把各类教育机构纳入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整体行动中,通过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等融通的行为方式,满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程序。能把各地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扶贫部门搞的“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涉农再就业教育“民生工程”项目资源、部门培训资源、职业教育资源,以及社会、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的项目资源进行协调整合,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各类教育机构按市场需求招标,政府购买再就业教育成果,公私培训机构平等竞争,返乡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的再就业教育运行方式,使再就业教育环切实反映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

摘要: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快速推进中,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展开显得极端重要和极其迫切,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是, 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行进脉络与发展空间中, 廓清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行为的目标与意义、职能与责任、方式与路径等基本要素, 无疑对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产生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

参考文献

[1]鲁珉.在全国成人教育协会2009年会上的讲话[w]中国成人教育网.

[2]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性[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8.劳动教育一体化 篇八

【关键词】公平教育理念 西部 体育教育 一体化

目前,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文化课与体育课地位等不均衡,已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的协调发展。在新课改这个大环境背景下,如何促进西部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试图在公平教育理念牵引下,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探究,以期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转变观念,促进中小学体育地位公平。同时,针对西部城乡中小学一体化进程中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措与建议,进而为促进西部体育教育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应试教育”之风有所改观,但重视主科、轻视副科,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课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在对某些西部地区中小学校的调查中,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体育课的设置。在西部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未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重视。

1.2体育教育资源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的倾斜,西部地区教师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但较东部来说仍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体育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地域间的不均衡现象,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短缺的现状。

1.3体育教学缺乏本土特色

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与西部的实际相脱离,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这样既影响西部中小学体育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在体育设施短缺的情况下,没有很好地将体育教学与本土特征结合起来,教育活动千篇一律,缺乏本土特色。

2.加快西部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2.1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西部中小学体育地位公平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尽快改变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是加快西部地区的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三是取消中小学教学中“主科”与“副科”的划分,改变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体育的现状,提高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重视体育教学。以此来提高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教师、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只有实现体育地位的公平,才能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于体育教育的轻视态度,才能真正地实现体育教育的发展。

2.2加强城乡学校体育师资流动,促进西部中小学体育人力资源均衡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教学的主力军,方面从提高教师待遇入手,同时继续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于西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东西部、西部城乡学校间体育教师的流动,使城乡间体育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形成固定的支教制度,以及结对帮扶、对口交流等,以此来弥补西部地区体育教师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西部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近年来,这种交流制度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中的支教、还有东部学校中教师的交流等,这都为促进西部中小学体育人力资源的均衡做出了贡献。

2.3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公平

西部体育教学发展的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其资金投入不足。这一方面是国家对东部教育投入的倾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西部地区,体育教学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其投入远远少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因此,在促进西部城乡中小学体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在改变“轻体育”观念的同时,还应将重点放在对西部教育的投入上,并且增加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完善西部地区的体育教学设施,改变“一个哨子两个球”的现状,以此来实现城乡学校体育物力资源的公平。

2.4提高课程内容的区域性和推广性

体育教学大纲是进行体育教学的依据,但是在西部地区应该在符合体育教学大纲宗旨与目的的要求下,结合当地的特征,提高课程内容的区域性与推广型。如在中小学教学的800米跑的训练中,如果训练场地较小,可以相应地改变课程内容,改为具有同等活动效果的折回跑。如果学校没有乒乓球、羽毛球等场地,可以通过对篮球的教学来加以弥补,或者说以开展踢毽子、拔河活动来代替同样能达到教学效果。

2.5统筹城乡学校体育特色,与本土特征相结合

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充分开展体育教学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发挥本土优势,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创立一套适合西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与内容。西部地区教学条件有限,少数民族较多。根据这些特点,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把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适当地引入体育教学中。例如在新疆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展马球、摔跤等体育项目;在云南地区可以开展打陀螺、打手毽等活动,充分发扬民族体育的特色。此外,针对西部地区体育设施不全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

3.结束语

学校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与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任务,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西部的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经济的落后、政策的导向、“应试教育”观念影响等因素,使得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体育教学面临着开展不规范、师资紧缺、设施不全以及城乡体育教育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因此,在今后西部体育教育的发展中,各级领导、教师应当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增加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强城乡间体育教师流动、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等措施,在公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促进西部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生,霍克林,魏定敏.课堂教学素养的五项修炼[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1.

[2]高会军.对新时期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s2):102,104,102.

[3]赵彦俊.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研究——以“顶岗为教”为研究个案[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90.

9.劳动教育一体化 篇九

镇小学习两节课评课宦吉成

学校在今年大力推进“五步两突出”教学模式,力求落实“生本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建积极、快乐、民主、高效的课堂”,开展活动以来,我也在反思曾经走过的教学过程,采取“五步两突出”,也只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显得过于单调而采取的一种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究竟如何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呢?

一、马桥镇小的“生本课堂”、“小组合作”。

3.25日,周一上午第二、三节我们跟随冯主任,踏进马桥镇小在实施“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却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学校。首先在六年级(2)班阮老师的一堂数学课上,就让我们领略到了他们实施“生本教育”的风采。课堂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而且他们年龄虽小但是课堂学习氛围井然有序,孩子们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没有一个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如阮老师在纠错环节中,我们都能听到了“我觉得,这几个同学中,***同学说的最好,***把**理解成**,请跟我读**。”。既有对同学优点的肯定,也把不足之处指明了;在汇报抽屉原理时,学生的叙述又是这样的“我是采用了**样的方法,记住了它的**,给它分类是**、**等”,让其他同学们听得条理有序。在经过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展示小组组员学习。每到阐述自己观点时,数学阮老师都是采取这样的语言“请大家看书”,先自主学习,再谈自己的见解,完了还不忘与台下同学展开交流“台下的同学谁想与我交流”,从而展开生生互动交流,使得知识点落实更全面、更扎实。

第二节听了数学杨老师执教的《负数》,先让两个男生做相反思维的游戏,激发兴趣,引出新数—--负数,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发言很积极,效果也很好,数学老师纯粹放手让学生找出相反意义的数,学生以四人一组合作完成,结果:有的组很快就找出来了,而有的组却很慢,而且错了不少,当孩子说出为什么又快又准的找出来时,其他孩子恍然大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猜出来了孙老师的电话号,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看到这里,心中的赞叹不禁油然而生,但更多的是思考:究竟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他们是如何激发孩子这种自信表达、大胆交流的?小组分工究竟有何诀窍呢?……要想使“合作学习”开展的扎实有效,充分体现“生本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3、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4、激励性评价要给予学生自信,指导性评价要给予学生方法。

上一篇:春学生会公寓部工作计划(艺术)下一篇:伤感文艺句子说说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