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精选7篇)
1.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篇一
一、多媒体课件及课程网站的建设
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中,不应总在理论上进行教学,而应积极添加多媒体课件及课程网站方面内容,帮助学生主动脱离书本上的束缚,获得更大学习空间。首先,通过增加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各项成就。在以往教学当中,部分教师虽然讲述了一部分经典案例或者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但这些东西仅停留在教师的叙述中,学生并未有直观感受。通过增加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主动搜集材料,与教师课件形成互动,双方讨论较多,由此实现课程建设上的良性循环。其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相关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今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的理论仅是一种必要性辅助和参考,学生才是主体。网站建设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学生之中展开调查,并且结合学校情况展开,是一项长期课程建设工作。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建设
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还需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建设上努力,一方面减少课堂中的各种废话,另一方面加强实际案例分析,让课堂教学犹如实际工作一样,告别之前的枯燥、无聊。在课堂教学环节建设中,可首先进行课程章节编排,不要完全按照教材指示做,而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之前知识掌握决定。之后,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必须保证实际案例的大量分析。例如,介绍微生物营养类型时讲述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的特点,并引申出炼油厂废水处理工艺顺序,将微生物营养代谢特点与相应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又如讲解微生物的鉴别培养基内容时,以大肠菌群检测操作视频为例,不仅使学生掌握鉴别培养基的组成及鉴别原理, 而且了解水质检测的基本操作。最后,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和应用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面对社会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类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工作中 的培养已 经成为课 程建设的 必要环节 。本文认 为 ,在环境工 程微生物 学课程建 设中还应 该增加实 践教学环节。 目前,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校方可与一些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企业相互联系, 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内部或者一些产品制作,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运用 方向和研究 方向 , 在实习过 程中学生 能找到符 合自己的 职位 ,对今后人才 培养具有 较大积极 意义。因 此 ,实践教学 环节建设应 在日后课 程建设中 当做重点 对待 ,且不应贸 然地联系企 业或者实 习单位 ,应在充分 调查研究 后决定 ,减少学习阻力。
2.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篇二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我院正在争创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广大教师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潮流之中,笔者通过十几年的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实践,就如何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现浅谈如下:
一、明确课程地位与目标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也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地位与目标,才能有效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二、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教改切入点
高职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没有对口的教材,即使相對对口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一书,其内容安排也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并没有直观反映微生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过程,因此淡化了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对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与当前微生物检验工作实际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急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与改革。
三、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于2009年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探索,邀请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举行以岗位任务引领的头脑风暴论证会,讨论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并在行业专家引领与指导下,在食品药品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调研基础上,理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四、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3.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应当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1)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手段的功能性和先进性;(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2)编写实用性实验实训指导书;(3)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考核全程化。
项目来源: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编号:
jx01010209)。
3.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篇三
王丽丽、仪宏
2009.1.8
2008年是一个大事连绵的一年,从年初到年末,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回首一年的工作经历充实而紧张
一、教学工作上
1、完成教学任务
(1)任课教师完成微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任务
王丽丽担任2006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二)四个班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仪宏担任2006级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本三)三个班的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孙国至担任2006级食品工程、食品安全(本
二、本三)五个班的的微生物和实验教学任务
张学宁担任2005级制药工程、制剂、药学等(本
二、本三)六个班的的微生物教学任务
(2)进一步坚持教学评估制定的各项制度,完善课程档案(3)进一步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将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化学奖
2、教学研究结题
“微生物学综合大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研究”结题完成
3、教学奖励
王丽丽教学荣获示范课堂称号
二、科研工作上
(1)两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到校经费155万,课程组参加者仪宏、王丽丽、张学宁、赵紫华等
(2)横向课题10万经费到帐,参加者仪宏、王丽丽、赵紫华
(3)发表论文:
三、其他工作
(1)2008年4月17-19号,王丽丽参加“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 会议(2)仪宏2008年11月,参加“抗生素、维生素技术创新联盟” 会议
(3)仪宏策划并组织完成了“石家庄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的项目申报、内容完善、资金到位的全过程。
(4)王丽丽、张学宁、孙国志成为石家庄市生物反恐微生物学专家成员。
(5)赵紫华、王丽丽2008年为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食品检验工三批
时间:2008.6、2008.9.25和2008.11.3; 地点:微生物学实验室;
内容:细菌总数的检测、大肠菌群的检测 人数:约160人
(6)2008年9月,微生物实验室接待2007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理工的生物科学基础生物学实习,实习时间2天,实验内容: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4.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篇四
摘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为提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该团队进行了食品微生物学卓越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b)-0126-02
Abstract:Microbiolog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food science.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he curriculum,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independently stud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the reformation measures of the excellent curriculum of food microbiology were performed,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formation of relevant course teaching.Key words:Microbiology;The plan of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alents;Teaching reform
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涉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在食品发酵的机理,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的预防和消除等方面内容的一门科学[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社会对食品类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食品学院本科二年级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食品、粮油、饲料等的加工、保藏及品质控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于1958年开设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文革期间中断了10多年,1980年恢复开设。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理论和技术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在微生物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和突破口[3],该教学团队开展了现有课程体系及相关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有力支撑了本专业“面向食品行业,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我们对微生物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保留全面性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应用型的实践技术,同时注重最新前沿相关知识的输入。在教材选择上,采用复旦大学周德庆教授撰写的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的全国优秀教材《微生物学教程》,该教材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尤其是每一章节后都有大量复习思考题,便于在授课时,每一章节内容介绍完,及时从书后选出相关的思考讨论题,供学生课后复习时思考。在理论教学环节,以世界优秀食品微生物学教材Modern Food Microbiology(7th ed)和Food Microbiology(4th ed)为主要原版外文扩充性学习资料。另外,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利用文本教案、讲课录像、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等相关科技期刊、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扩充性资料,深入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同时又能通过扩充性资料的学习跳出书本,实现知识内化。目前,校园网正不断普及,这些扩充性的学习资料对辅助学生完成相关学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期开始每位教师就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思考,同时列出主要参考书目、参考文献以及相关网站,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改革
在学期开始教师就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列出主要参考书目、参考文献以及相关网站,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小班授课、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融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于一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将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在相关章节教学时,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应用方面的知识及最新科研动态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眼界。
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结合科研实际,安排8~10篇与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由学生讲解,老师和同学共同展开讨论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也为部分本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和准备报考本学科研究生的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通过上网学习、查找资料以及课上的讨论、教师的点拨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教材介绍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系统地查阅、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网络平台和精品资源建设
本课程自2001年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年来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博采众长,吸收英文版《Microbes in Motion》中三维动画及精彩图片的精华,从国内外相关网站、优秀教材收集了优美逼真和清晰的微生物图片,自己动手制作了教学软件,把在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了教室。目前挂在《微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微生物形态图片就有384幅,在多媒体中引用到的各种图片有650幅,链接的动画有15个,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三维动画及优美逼真和清晰的微生物形态画面与图表运用,配合内容新颖丰富、功能全面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简洁,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课件已链接到学校网络平台,学生课余可以自己浏览,便于自学和复习巩固。课外辅导形式及安排
微生物学涉及领域广,知识比较抽象,通过课后对学生的引导、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课后学习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关注微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并调动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补充。课外辅导由三位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的主讲老师负责,并同时配备3名研究生助教,主要进行课外答疑、课外作业辅导及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查找资料,举办微生物学讲座等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微生物学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能力。
指导学生根据某一个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所看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消化理解进行整理加工,制成PPT发至任课教师邮箱,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查找结果作为课后学习的作业给出评价,并对不理想的作业进行指导,建议再次查找,并注明建议查找的网址。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课后时间就有关内容举办小型讲座。通过讲解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为高素质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实现双语教学,与国际课程接轨
微生物学作为当今的热门学科之一必须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在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4]。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外语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学习并逐渐提高外语的听说能力,利用双语教学提高授课水平。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引进恰当的原版教材,逐步实现双语教学。为适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研究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课程组还进行了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由于可供双语教学使用的现成教材凤毛麟角,课程组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参考多部国际流行的优秀教材,对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重新编写,形成一套完整的双语授课教案和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我们采用以英文讲解授课为主,中文解说为辅的方式,教材以英文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对于普通班级,考虑到学生英文听说能力差异较大,我们采用以中文讲解授课为主,英文解说为辅的方式,教材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每2个同学配发1本国外英文教材做教学参考书和课外阅读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双语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总之,课程组选择优化双语教学内容,凝练双语教学大纲,设计双语教案和课件,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双语教学模式。
开展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时布置预习和课后阅读任务,份量合适,有效地发挥自学的作用。每一章节结束后,均采用小测验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鼓励学生自己出题,倡导“学生不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些措施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反馈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该课程考核探讨采用多元化考核机制与方式,成绩由课堂互动、随堂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成绩等组成。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60%和40%。其中期末成绩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为量化的平时作业(随堂作业、随堂测试)和演示任务(课堂互动)等考查方面的成绩。最后,教师根据平时学习成绩和其他作业成绩有权对学生总评成绩进行适当的修订。
优质课程建设是一个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授课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经过对食品微生物学卓越课程的建设,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并获得了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5.《保护生物学》课程期末考察 篇五
2011-2012学年 第2学期
开课单位:应用生物技术系 课程类别:跨系选修课系专业年级班 姓名:成绩: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措施
在这学期的选修课里我选了《保护生物学》这门课,让我感触颇深。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所以,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使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环境保护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技术进步,不少物种正在遭到过度开发和利用,许多地方不但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境地,而且它们所栖息的生境也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即是保护物种,也是保护人类本身的生存。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1.1 生物多样性直接作用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 维持生物多样性, 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在偏僻地区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野生动物。在非洲野生动物的肉制品在人们食物中占据了所需蛋白质的很高比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医疗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生物。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赖从植物中获得的各种药材。中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就有5000 多种, 其中1700种为常用药物,相当多的陆生动物也是医药来源,如蜂毒可以治疗关节炎, 某些蛇毒能控制高血压, 斑蝥素可以治疗某些癌症。目前, 已知的具有抗癌潜力的海洋生物就有500余种, 但被人们研究应用的仅是其中极少一部分。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 如木材、纤维、橡胶等。甚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等也是由古代森林所储藏的几百万年前的日光能所提供。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1]
家的重要出口产品, 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 亿美元以上。现代工业生产还需要开发更多新的生物资源, 以提供原料和新型能源[2]。
另外,生物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每一个物种或品种在遗传组织上都可能是唯一的, 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应该珍惜。谁能在若干年前就想到中药天花粉的蛋白质不仅能治愈绒毛膜皮癌, 而且还是治疗艾滋病的良药?人类未来还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挑战, 那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 微不足道的生物, 也许将来某一天却能帮助人类免于饥荒, 祛除疾病而继续生存下去。
1.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作用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 值等方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 供给我们自由呼吸, 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 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 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 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1.3 生物多样性破坏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以前, 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 树木林立, 百花芬芳, 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 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 到处是黄土荒坡, 遇到刮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3]。
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 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 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 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 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受自然植被覆盖和凋落层保护的优质土壤可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作用。有树木的农田很大程度上使土壤的冲刷危害大幅减少, 利于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最小的侵蚀量。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我们都知道, 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 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 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 一旦消失了, 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 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多样性的生物除对人类提供直接价值外, 还有很多间接作用, 如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微生物可以净化污水、处理垃圾, 各种生物为人们提供优美适宜的生活环境。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活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整个地球生命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1948 年, 由联合国和法国政府创建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1961 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建立.。1971 年,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著名的“人与生物圈计划”1980年由IUCN 等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编制完成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正式颁布, 该大纲提出了要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 对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纪80 年代以后, 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 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 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在人类出现以前, 物种的灭绝与物种形成一样,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两者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有人估计, 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大约为每100 年仅有90 个物种灭绝。人类出现以后, 尤其是近百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 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目前, 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丧失。以鸟类为例, 在世界上9000 多种鸟类中, 1978 年前仅有290 种鸟类不同程地受到灭绝的威胁, 而现在这个数字则上升到1000 多种,大约占鸟类总数的11%。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 在未来的20—30 年之中, 地球总生物多样性的25%将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在1990—2020 年之间, 因砍伐森林而损失的物种, 可能要占世界物种总数的5—25%, 即每年将损失15000—50000 个物种, 或每天损失40—140 个物种[4]。大量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以拯救这些逐渐走向灭亡的物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2.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两种基本途径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是指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的方式, 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保护起来, 借用这种办法维持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物的繁衍与进化。在大多数情况下,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在野外, 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目前,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有自然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地、湿地、海洋、生物等多种类型。通过就地保护措施, 的确保护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和若干珍稀濒危野生物种。
迁地保护是通过人为努力, 将野生生物种的部分种群从原产地迁移到适当的地方加以人工管理和繁殖, 使其种群不断扩大。主要方式是建立动物园、植
物园及各种引种繁殖设施。随着自然界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 迁地保护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来说, 如果其野生种群数量太少, 或适合其生存的自然栖息地已被破坏殆尽, 则迁地保护将成为保存这些物种的唯一手段。例如麋鹿、加州秃鹫等的保护即是成功的例子。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迁地保护的作用, 并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践中积极有效地使用这一手段。迁地保和就地保护策略是相互补充的途径。来自迁地保护种群的个体能被周期性的释放回野外, 可加强就地保护工作;对圈养种群的研究能够增加对物种的基础生物学的了解, 能为就地保护的种群提供新的保护策略[5]。
3.结语
通过对生导的学习,我认识到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拥有纷繁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此外,我国生物特有属、特有种多,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丰富。因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的重要。我们更需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图书:[1]温刚等.《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责任编辑白海龙); 期刊论文:[1]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的王玉玲发表的学术期刊.《农业与技术》.2005年2期(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刘南威等.《综合自然地理》, 科学出版社, 1997年;
[3]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态问题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年;
6.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篇六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 在专业建设中, 课程建设是核心。《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课程,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慢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绝大部分是由该学科领域中的病原体引起, 而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 渗透到临床各科。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要为《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服务, 更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 为未来护理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因此, 推进该课程建设与改革,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我校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工作做一总结。
1 课程建设思路
首先, 我们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岗位工作需要, 同时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病原体主要寄生部位和所感染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其次,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 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2 课程建设与改革举措
2.1 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以生物学分类为主, 主要分三大部分, 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各论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 每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完整和独立。但这样安排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 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临床工作中, 某个系统或部位的感染的病原体往往有多种类型, 例如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可能是病毒, 可能是细菌, 还有可能是支原体或以原体, 抑或两者同时存在, 而且感染和抗感染同时影响疾病的转归。再者, 后续专业课《内科护理学》[1]、《外科护理学》[2]、《妇产科护理学》[3]《儿科护理学》[4]等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疾病的顺序来编排的。鉴于此, 我们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结合岗位工作需求, 对课程内容顺序进行调整, 尝试以病原体主要寄生部位和感染的系统为主线进行教学,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护理工作岗位需求的有效融通[5]。
确定了教学内容顺序之后, 结合我校三年制护理专业该课程的学时数, 我们又调研三年制护理专业后续专业课《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 同时参考国外优秀教材《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6]的编排顺序, 制定了适合我校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学时分配表, 具体安排见表1。
2.2 教学方法
2.2.1 启发式教学
免疫学理论知识对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来说, 比较抽象难懂, 我们在讲解时通常是由浅入深, 不时抛出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的思路, 抽象的理论一步步得到层层剥离, 清晰易懂。例如在讲解免疫应答时, 我们通常先从提示学生前面所讲过的细胞表面标志及这些表面标志的作用, 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
2.2.2 PBL教学
我们对病原生物学中的重要病原体采取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 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 针对问题, 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 在上课时老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再做讲解和点评。近年来我们教研室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 深受学生喜欢。
2.2.3 课堂教学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因为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 学生对医院环境还是相当陌生。在讲到院内感染、消毒灭菌现状、细菌耐药等相关内容时, 理解不是很深刻, 而这些内容又是对以后工作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调研活动, 每位学生通过调研完成基层医院细菌耐药、消毒灭菌现状及院内感染状况等调研报告, 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2.4 理论讲授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
近几年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发展比较快, 而且和科学内容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比较多, 鉴于学时有限, 有些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但学生对这些内容又比较感兴趣, 所以我们就为学生开设医学研究前沿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等学术讲座、学术报告, 开阔学生的视野。近年开设学术讲座有:幽门螺杆菌专题、禽流感专题、细菌耐药专题、HIV专题、广州管圆线虫专题等, 深受学生喜爱。
3 课程建设成果
3.1 修订和完善了课程标准
按照上述方法, 我们重新修订和完善了适合于三年制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
3.2 丰富了教学和学习资源
我们又修订了全套教案、教学课件、章节复习题、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丰富了微免辅助教学网络平台中的相应内容, 更方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3.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课程授课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自己调研, 写调研报告, 而且需要完成老师交给的在PBL教学过程中给定的任务, 所以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讨论等, 提高了获取相关知识的技巧, 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 这一点对于以后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3.4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过程, 教师对该门课程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教学水平和技能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三年制护理专业现用教材为肖纯凌和赵富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6版教材[7], 该教材内容病原生物学各论内容还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来进行编排的, 而我们实际授课是按照病原体主要寄生部位和感染的系统为主线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学起来感觉内容比较乱, 下一步可以考虑在教材编写方面多下功夫, 让学生用上和上课顺序一致的自编教材。
参考文献
[1]宋国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2]陈月琴.外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3]刘桂香.妇产科护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1.
[4]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刘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职业, 2011 (3) :78-79.
[6][美]Jacquelyn G..Black著, 蔡谨主译.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7.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 篇七
[关键词] 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改革 学生
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是动物医学专业动物防疫检疫方向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其重点在于培养防疫检疫工作者对动物性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必要检验的基本技能技巧,是动物防疫检疫专业教学中的关键课程。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是在近几十年中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应用性强是它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课程教学,突出学科特点,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程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要搞好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就要认清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在讲授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微生物检验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检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适当减少理论授课的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并在第七学期开设综合实训。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监控体系和考核标准等,对教学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自编讲义和实训指导书
在我国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材稀少,大多数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印刷质量差。本课程组认为教学应该是“教一门系统的学科,而不是某一本具体的教科书”。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本课程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专著、专业期刊、学术文献和新闻报道,以周阳生主编的《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蓝本,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微生物检验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新技术,以及生产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充实、调整教学内容,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讲义》、《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目前已在6届学生中推广使用,效果良好。
三、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进行微生物检验学习竞赛。我们先布置案例让学生思考,然后,启发学生参照常规检验方法进行讨论,最后,再说明正确结论,并对讨论中的错误认识予以纠正。同时,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大纲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交流。我们将这些计入考核成绩,并给总评优秀的小组集体加分,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实践证明,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四、注重实践教学
1.完善实验室建设
我院有微生物实验室3间,无菌室1间,仪器室2间,大量实验仪器设备和细菌标本片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巧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制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规则》,使实验室、无菌室、仪器室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每周定期开放,供学生自学。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利用我院实践教学基地众多的优势,开展全方位、广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建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有用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组织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注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3.加大实践考核比重
不断改进考核方法,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提高实践考核比例。实践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技能考核、细菌标本片识别、常见微生物的检验程序等,占总成绩的30%。通过改革实践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其具有坚实的微生物检验专业基础、较广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演讲能力,使微生物检验的学习由枯燥乏味转为新鲜活泼,使学生们乐于接受并产生浓厚兴趣。教研室的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授课,从师德、师风、教学内容等各方面指导青年教师,并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以壮大微生物检验的师资队伍。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成果更好的知道实际生产。
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改变了过去高等教育学生实践教学薄弱、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不够、实践动手能力较低的状况,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涂冰,谢锋,顾振华等.要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尝试.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115.
[2]何丽清.伤寒论的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教育纵横,2005,3(7):34-35.
[3]翟金国,陈敏,杨洪峰等.精神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效果评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71-72.
[4]凌去非,眭晓花,施美华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农业教育,1999,(12):60-61.
[5]何培新.烟草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初探.微生物学杂志,2008,28(6):111-112.
[6]章玉平.花卉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19) :5975-5976.
【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食品微生物学论文08-06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报告06-15
药厂微生物学基础知识06-13
微生物检验个人小结07-25
微生物检验技术试题08-31
食品微生物考试要求10-3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06-24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08-19
微生物研究所长就职演讲07-07
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