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知识问答(共16篇)(共16篇)
1.摄影知识问答 篇一
摄影知识学习
任何一张精彩的摄影作品,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构图。在数码摄影学习中,能够在构图上发挥多少创意,就决定着你最终的摄影成就。想知道为什么伟大的摄影师们能创作出那些如此令人惊叹的照片吗?很简单,他们使用了一些我们都能学会的构图关键技巧。学会使用这些技巧,你的照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对我来说构图一直是难题,直到发现了一些小技巧之后,我才创作出不错的作品。这些技巧适用于每个人。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掌握它们,你的照片将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完全掌握之前,你不必试图在每张照片上都应用所有技巧,只要开始逐步练习就足够了。
1.图案
寻找图案,并重复使用图案,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迷人,你的观众也会有同样的体会。强调被摄体的图案并让它们在照片中突显出来,会大大提高照片的趣味性。让重复出现的图案充满画面,它们就成了照片中的焦点。想让格局显现出来,也可以用其他元素打断它们的连续性。比如,有一托盘褐色鸡蛋,在其中放入一个打破的露出黄色蛋黄的鸡蛋。
2.纹理
纹理会给照片增加触感。欣赏照片的观众能够感觉到他们似乎可以触摸到照片,感受被摄体是软、是平、是粗糙或光滑。纹理需要通过布光来表现。侧光尤其善于凸显出被摄体的纹理。让光线从右面射过来,能够营造出立体的视觉效果。
3.线条
线条可以给任何照片增加极妙的维度。线条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任何你希望他们注意的地方。这就叫做焦点。将被摄体位于焦点时,就会有一条连绵的曲线引导着观众的视线直到这些焦点位置上。你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斜线、垂线、水平线,以及通常最有效的汇聚线。恰当地运用线条工具,你就总能创作出有趣的照片与大家分享。
4.色彩
色彩需要多说一些。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明亮的、饱和的色彩是创作的灵感的精神食粮。我们的世界由色彩组成,我们可以看到、想到、感觉到色草。所以适当地增加色彩,以及正确的组合色彩,就能给照片增加一个戏剧性的元素。
红色和橙色能够带来暖意,而蓝色和灰色会给照片增加冷意。绿色代表生长、富足和健康,黑色与深蓝色能给照片带来一种忧郁的效果。恰当地运用色彩,它们会让你的照片更出色。
5.景深
我们听说过景深,但有时候会忽略了有效地使用它。我们知道当背景虚化时,就称作小景深;或者当整张照片都清洗时,就说明景深较大。掌握控制景深的能力会给照片增加深度,并允许你将模特从画面中分割出来。
学习这5个构图技巧,并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你的照片中,会令你的作品有极大的提高。关于作者
Wayne Turner教授摄影已有25年时间,他曾写过3本关于摄影的书籍。
2.摄影知识问答 篇二
1. 新闻摄影的含义
当今人们所提及的新闻摄影一般包括广义的新闻摄影和狭义的新闻摄影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上来说,新闻摄影是指一切用摄影那个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用照相机拍摄图片;二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片;三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影片。狭义的新闻摄影是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曾给出过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
2.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具有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1)新闻性。新闻摄影要从重视重大题材、重视独家新闻、用于攻破难度大的题材、重视报道的时效性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2)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内涵是所揭示的真实的主题,而不是虚构、主观臆造的和脱离实际的,这就要求拍摄的对象必须真实,事实真实;摄像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总体真实;摄影对象自然真实,不能是实现安排或预先排演过的;另外文字说明也要准确真实。
(3)形象性。通过摄影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新闻摄影的价值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的主题集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新闻摄影常讲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中真正打动人心的层面,每一张图片都给读者一次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机会,每一次的阅览后能够反复在脑海中萦绕,这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基本素质和终极追求就是写真,写真就是新闻摄影价值的本质。
二、纪实摄影
1. 纪实摄影的内涵
摄影自诞生以来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在摄影这条历史长河中,不论时光如何变化,不管摄影师们对摄影的着重点在于哪些种类,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根本属性,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卡蒂尔·布列松曾说过:“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了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响,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然而在摄影发展的早期,纪实性并没有得到摄影家们的认可,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形象性的报道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摄影纪实真实生活的基本作用。
纪实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类别,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给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取决于摄影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纪实摄影作品不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2. 纪实摄影的特点
(1)真实性。纪实摄影记录对象的真实形象,不能有夸大、歪曲。
(2)社会性。社会性是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记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摄影是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行,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以促进改良社会为目标,流露着摄影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三、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联系
提到联系,必然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相通点和差异处。作为摄影的两个类别,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但现实中不是这样,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从这两个摄影类别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以便能够使两者能够更加紧密和谐地运用在一起。纪实摄影注重社会、历史价值,新闻摄影注重新闻价值,两种摄影表达形式都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和形象纪实性、瞬间纪实性的特点来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
(1)纪实摄影都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作出的记录。记录手法的忠实性、真实性的品质,对于纪实摄影具有和新闻摄影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其生命和根本。
(2)二者都运用“精确记录方法”,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形象及时性和瞬间纪实性的特点,一次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呈现细节,力求图像和自然景象完全一致。
(3)二者均通过所拍摄的图片表达一种认识和理解,传递一种信息,并试图通过这种表达和传递依法他人思考引起他人的裁决,从而实现认同和分享的目的。
两者虽然都具有真实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基本共同点,但差异也十分明显。
首先,时效性的差异。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是指新闻图片在到达受众前,应尽可能地争取时间。然而,纪实摄影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科研就行,历史是不会过时的。纪实摄影代替了人类以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为直观和形象。与新闻影响不同,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充当纪实摄影的题材,只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材料才能作为历史记录下来。一张没有经过修饰的纪实摄影也许在当时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轰动,但对后人来说,那也许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作品,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纪实摄影是“静止”的,时间是“过去时”。
另外,艺术性差异。不可否认,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具有艺术性。但是,两者艺术性的深入度不尽相同。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首先根植于新闻性。新闻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的内涵决定了新闻性的决定作用,甚至可以放弃艺术性的要求。一副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如果因为拍摄技术上有缺陷,仍可以发行,因为事件是重大的。新闻性是前提是基础,艺术表现力是为新闻性服务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才给艺术提供了空间。但纪实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艺术性更强一些。由于纪实摄影的拍摄时间更为宽松,使得摄影师在主题选择、换面构图、视点选择、光线选取等方面更为考究,纪实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全面地发挥。纪实摄影是直接取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创作,以摄影家眼睛延伸的镜头来透视社会、自然,卡蒂尔·布列松可以寻找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把时机与情境的最佳结合点拉近,尽量把这两点结合成一个时刻。
3.摄影知识问答 篇三
莫当电脑万能药
电脑的后期处理对于数码摄影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千万不要把电脑当成万能药,因为一张不合格的照片无论用多么高档的图像处理设备和专业处理人员也无济于事,根本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在拍摄的时候认真对待,
否则对不住风景和被拍摄者。
拥有数码相机的朋友基本都有电脑,甚至扫描仪等设备,因此有些玩家在进行数码拍摄的时候就不太注意构图的精确、曝光准确度,而是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电脑上得到处理,其实这个想法是很不正确的,比如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团体照,如果一边亮一边暗,想用电脑图像软件将亮度调整一致,或者一张曝光不足的照片想调整为曝光准确的照片,这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相当相当困难的,而且目前大多数图像处理软件都属于点阵软件,也就是以像素为单位,使用这种软件对图片进行大幅度缩放、旋转等处理都会损失品质的。
缺乏色彩概念
对于很多初学玩家来说,色彩(色域、色彩空间)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和模糊的。相当于传统摄影的彩色、黑白两种色彩的区分,数码摄影必须了解电脑上的色彩处理知识。
电脑上的色彩分为彩色、灰度、位图三种,彩色又分为CMYK(青、品、黄、黑四种印刷上的专用色彩,俗称“印刷色”)和RGB(红、绿、蓝,俗称“光色”,即我们平时看到的彩色)。灰度是由黑、白、灰三种组成。位图又称黑白二值图,顾名思义,是由黑白两种颜色组成,不包含灰色调。
电脑将彩色范围分为印刷色和光色,这两种色彩模式有何区别和不同用途呢?前者属于减色法,色域比较小,颜色黯淡,范围值只有0~100;光色属于加色法,色域比较大,颜色明快鲜艳,范围是0~255。如图片将来要印刷,必须在电脑内将图片颜色模式改为印刷色,而如果通过打印机、专用喷绘设备输出或制作成光盘,那么最好选择RGB模式,这样颜色会比传统扩印漂亮得多。
照片扫描技巧
扫描仪和底片有异曲同工之理,目前市场上的种类繁多,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十万不等。影响图像质量和价格的关键因素除众所周知的分辨率外,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密度范围,密度越大,图片层次越好,价格也越高;二是高档扫描仪都采用多个高档光学镜头对图片聚焦,而后把信息通过多个CCD感光元件对彩色进行分析处理,而低档扫描仪往往省去这些步骤,直接利用CCD对图片进行扫描;三是高档扫描仪的附带软件具有强大的手动调整偏色功能,而低档扫描仪的附带软件则只有简单的色彩调整功能;四是高档扫描仪通常采用特殊的无色玻璃光学器件,而低档扫描仪则使用塑料光学元件;五是扫描仪的规格大小差距很大,也影响其价格和图片清晰度。
高档扫描仪不是每位影友能够承受得起的,那么图片质量就没有保证了吗?这里有个小技巧,用低档扫描仪扫描得到的图像文件先通过PhotoShop滤镜菜单下的USM锐化调整,就可以使得图像清晰度有很大提高。
底片越大照片质量越好,反转片胜于负片等传统摄影的基本常识在数码影像领域同样适用。待扫描的照片一定要使用光面相纸而不要选用绒面相纸,否则扫描仪会将相纸的颗粒一并扫描下来,影响图片质量。
4.儿童家庭摄影基础知识 篇四
一、基础知识和器材准备
1、拍摄儿童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拍摄儿童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摄影方面的基础知识,当然看到这篇文章的大部分朋友肯定都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象如何确定正确的曝光量及合理构图等,不用我再多说。不过在此我还是要强调几点与拍摄儿童关系较大的摄影技巧。首先是光圈和快门对拍摄效果的影响,比如大光圈可以使景深变浅,高的快门速度能让运动“凝固”等。其次是闪光灯的合理运用及控制,我们应了解强制闪光、慢速闪光同步等不同闪光设置的作用,以及什么时候需要用到闪光灯拍摄,而什么时候绝对不能用。此外还有手动白平衡、手动对焦及超焦距的运用等。关于这些摄影基础知识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看本刊以前的相关文章或其他摄影书籍,后文也将结合具体的实例为大家作一些讲解。
2、拍摄儿童的器材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摄儿童照片,首先当然要有一台相机。现在城市中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传统照相机,而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非常低的拍摄成本及“即拍即看”的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儿童摄影。下面简单谈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数码相机来拍摄儿童。如果你有足够的银子和发烧度,单反数码相机当然是最佳的选择,在镜头的配备上要充分考虑到单反数码相机焦距的折算系数,一只大光圈的标头(装在单反数码上就成为标准的中焦人像头了)和一只超广角变焦头,应可以适合大多数拍摄要求。当然大多数朋友还是会选择消费级数码相机产品,拍摄儿童推荐大家购买手动功能强、镜头光圈和变焦比大的准专业产品,时滞和连拍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如富士S602、索尼F717、奥林巴斯C730、美能达D7H、松下FZ1等,都是目前性价比不错的产品,也很适合于儿童摄影。当然要拍摄好的儿童照片,器材的选择只是一方面,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我使用傻瓜机Kedak215和袖珍机Sanyo MZ2也拍摄了大量有趣的儿童照片,大家不要一味贪高求新,只要用心,哪怕千元级的产品也能拍摄出不错的儿童摄影作品。
------------------
--
二、各年龄段儿童的拍摄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时期,不仅在饮食和教育等方面各有特点,拍摄照片也有不同的技巧和方式。下面我就用图解的方式来给大家进行实际示范。
1、母亲肚子里
当然拍不到BB本人,而是其母亲大人的大肚子,让宝宝长大后看看其出生前与母亲的“合影”,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你有医院的熟人,可以留下宝宝在母亲肚子里彩色B超的图象,绝对有纪念意义。
2、医院产房里
婴儿刚出生时一般都很“丑”,但非常有纪念意义。一定要注意拍摄清楚宝宝身上的“出身证”哦。
医院的光线条件不是很好,但小宝宝的眼睛是脆弱的,要注意千万别用闪光灯对宝宝拍照。弱光下拍摄相机的高感光度和大光圈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了。
3、满月前
满月前宝宝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中的小床上度过,拍摄条件比在医院时会好一些,一般在光线最佳的中午拍摄,可将BB的小床移到窗边,才不会造成快门过慢。
满月前小BB每天睡眠的时间非常多,你拍照时,一般都懒得理你,不过睡觉时,有时候会微笑喔。这时当然是苦守在BB旁的你不能遗漏的画面。
月子里和爸爸妈妈小哥哥小姐姐爷爷奶奶的合影不可少。
4、半岁前
满月后到半岁前小孩的变化很大,看到这里,我心中暗暗佩服我老婆大人,能变魔术般可以自己坐起来了。
这个时期做父亲的会很辛苦,老婆身体尚未恢复,家中有小孩,在经历寒夜起来泡牛奶、换尿片、唱催眠曲的百忙之中,别忘了拿起相机,帮小宝宝拍拍照,观察他们变化万千的表情和动作,分享成长的喜悦,且为它们留下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长的纪录。
5、一岁前
半岁后的小孩室外活动明显增多,不要忘记拍摄亲子出游的照片。在天气好时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可以增加抵抗力以及吸收维他命D到户外拍照时最好不要让婴儿与母亲直接面对阳光,可采侧光、背光或逆光的方式,然后再用闪光灯补光,拍出背景闪亮、表情自然的照片来。这个时期的小孩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姗姗学步了
6、三岁前
1~3岁的小孩是最有趣的拍摄对象,这个一天天成长的小宝宝开始逐步懂得一些“人事”了,但又非常天真烂漫,我们可以投其所好,让其与玩具合影、与动物的合影。小孩外出活动时间也越来越多,更方便我们掌握光线,巧妙的构图。这个时期的拍摄尽量采用抓拍的方式,而不要摆拍。
7、七岁前
一般小孩在三岁后,生活重心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在家庭中,更多时间会在幼儿园里。这时可以多拍摄一些在幼儿园的活动及与小朋友的合影。这个时期的小孩开始逐步失去幼童时的天真,变得“老成”起来,你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摆拍”。可要抓紧时间多拍一些照片哦,现在小孩成熟得早,上小学后,就不一定会甘心当老爸的免费小模特了。
------------------
三、儿童摄影心得总结
1、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爱心和耐心是拍好儿童照片的基础,儿童的情绪及行为具有被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是难以把握的拍摄对象,我们很难想象对三岁前的儿童进行“摆拍”。小孩的感觉是敏锐、直接的,一定要真心喜欢小孩,要想拍出好的儿童摄影作品,必须用心与小孩交流。从另一方面看,儿童的表情千变万化,举手投足间总是天真烂漫,是天生的表演者。对于家庭中儿童照片的拍摄大多数应采用抓拍的方式。我反对让小孩去影楼拍摄所谓的“儿童写真”,这些照片大多太过老气横秋或矫柔造作。
2、儿童摄影有禁忌
儿童摄影本身难度较大,而中国人的忌讳也很多。比如幼儿在睡觉时不能拍照,有种说法是会造成幼儿因受惊吓而做噩梦,尤其是老年人会有这样的观点。当然这是没有多少科学道理的,儿童睡觉时完全可以拍摄,只要注意不惊扰小朋友即可。不过如果有老人在场,尤其你的岳父母或公公婆婆在场时千万不要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但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就是闪光灯的使用问题,从医学角度来讲,婴儿在出生后到三岁前,视觉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强光会对眼疫系统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拍摄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闪光灯,最好用自然光拍摄,有部分傻瓜自动型的相机,当光线不佳时,会自动激活闪光灯,一定要加以注意。大一点的孩子必要时可以用闪光灯拍,但也最好以反射补光或在闪灯前加柔光片。
3、什么都可以随时拍
儿童摄影究竟可以拍些啥?其实除了常规的头像、半身像拍摄外,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拍摄,象小手手、小脚丫子都是值得拍照留作纪念的。如果是小男骇的话,甚至小鸡鸡也是很好的拍摄对象^_^。
模特儿的台风是训练出来的,小孩子也要从小拍、时常拍、一直拍,让他养成看到镜头很自然,不做作,姿态大方的习惯。拍摄得多了,你就可以成为合格的专业家庭摄影师了。拍摄小孩要注意拍摄时机的掌握,因为美好的情景转瞬即逝让小孩放松,尽情去玩,拍出来会更自然活泼。数码相机没有消耗胶卷的压力,完全可以做到随时拍、大量拍。
4、变化拍摄的角度
儿童照片记录着成长的经历,应该是多维多向的。这里的“角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拍摄的视角,拍摄时至少应有三个角度,与儿童平视角度拍、站高些俯拍、蹲下甚至躺下来仰着拍,尽量多些拍摄垂直角度上的变化,还要变化拍摄的距离及镜头的焦距,除了全身或大半身像,也要有特写和远景,除了用中长焦镜头,也可用广角镜头。就好象一部电影多些场景的变化,才更“生活”。
另一方面是儿童表情的角度也应丰富,大多数家长拍摄的儿童照片一律是“笑”容,未免单调和生硬,儿童的表情是丰富的,记录他的成长,就要记录他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人生。拍摄笑的、拍摄哭的、拍摄怒的、也可拍摄沉默的、发呆的、做怪像的。笑的照片大多数很普通,而一张做怪样的照片可能让宝宝长大后想起一段“故事”。
5、用好数码相机的功能
现在数码相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其特有功能,丰富儿童摄影的乐趣。比如很多都有快速连拍功能,能为你捕捉到极为爆笑的珍贵画面。可以用微距功能拍小孩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或拍出浅景深效果,巧用手动白平衡可以拍出色调温馨的画面。
另外现在不少相机都具备数码短片的拍摄的功能,可以用后期软件连接制作,并刻录成VCD,也非常有乐趣。还可以给拍摄的画面配上语音注释,灵活运用也很有意义。拍摄完成后,数码照片可以使用电脑进行处理并保存,也可以送去冲洗或打印。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本刊有过多篇文章谈到,这里就不多谈了。
5.摄影中对焦系统的分类和技术知识 篇五
数码相机的几种对焦方式
数码单反相机的对焦原理图
自动对焦功能在摄影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相比于普通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数码单反相机的对焦性能非常强大,这是由其对焦系统的先进性和准确性所决定的。
不同数码相机根据机身结构、定位的差别,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焦机制来完成自动对焦操作。 消费级数码相机:对比度检测法。
对比度检测法是一种普及率很高的对焦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相机需要对焦的时候,只要让镜头来回运动,计算系统就可以根据被测物体的对比度来找到最佳的对焦位置。整个过程都是利用主传感器来进行检测。此方法原理简单,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中被广泛应用。
数码单反相机 :透镜分离相位检测法
这是当今大多数数码单反相机采用的对焦方式,它的前身是 1975 年美国一家公司发明的技术,经过不断进步,逐渐发展而来。它的原理是通过分离镜片将通过镜头的光线分裂成两束并聚焦,投影到测距组件上,通过判断感光元件阵列上的距离来判断对焦是否准确。这种对焦方式的原理较复杂,精确度相比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对焦方法也要高很多。
主动式红外线机制
少量数码相机采用这种对焦机制。它通过相机投射出的红外线作为发射信号,然后通过相机的感 应器分析红外线的反射角度,得出拍摄对象的远近距离,从而完成对焦,
数码单反相机的对焦系统
数码单反相机中的对焦组件
对焦系统的元件之一
数码单反相机完成对焦的过程非常复杂。当光线射入镜头后,光线通过反光镜反射在位于反光镜上方的对焦屏上。反光镜到对焦屏的距离与反光镜到感光元件的距离是完全相等的。在未曝光前,对焦屏代替感光元件进行对焦操作,利用透镜分离相位检测法对焦,并发出命令。
而对焦操作的过程是通过镜头内部的自动对焦马达完成的。对焦系统通过调整镜头内部的透镜组,事实上是镜头内的部分透镜组和感光元件的距离来实现的。由于现在的大多数镜头采用了内对焦或后对焦的方式,在对焦过程中,摄影师不会察觉镜头长度的明显变化。此外,数码单反相机的对焦操作还依赖于相机内部的自动对焦传感器等多个组件合力完成。
现今,对焦系统的性能已经成为划分数码单反相机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各厂商在区分产品档次差别时的重要砝码。
・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快速准确
数码单反镜头中的超声波马达
6.摄影知识问答 篇六
一、传统摄影占据过的重要地位
摄影初生之时,以一种革命的姿态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审美和生活理念,写实的功能使摄影成为一种观看标准,赋予人们一种集藏天下万象的感觉和可能。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诞生。摄影也从单一的拍摄方式发展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拍摄系统,从少数的发明家和有钱人使用的昂贵的相机到老百姓的一种娱乐手段,从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边缘艺术到引领时尚的宠儿。摄影的功能日益强大,不仅是一种收藏手段,还是一种娱乐方式和美化生活的艺术,见证着历史,记录着现实,使得当时普通百姓也能留下自己的影像资料,历史也开始有了精确的影像资料留存。
然而最初的摄影还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情,照相设备最轻的也要重达几十公斤,曝光时间也是相当的长,最短的往往需要几十分钟。因为当时曝光的时间长,被摄的人往往都不能动。随着科学的发展,感光材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曝光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感光材料也从最初的银版(干版)、玻璃底片、,纸质底片(胶卷)、赛璐璐(胶卷)底片,到后来的安全底片(胶卷)。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发明的135相机是一次变革,旁轴取景照相机,镜头的光圈叶片同时也是快门叶片。这个时期伊斯曼·柯达公司开始生产彩色感光材料。从此摄影开始走向更丰富多彩的历程。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又发明了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让我们能够在摄影的时候完全消除视差,拍出了更好的照片。这些历史的沉淀,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情感延绵至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记忆,丰富了了我们的生活。
二、数码摄影时代发展的必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技术”为依托的摄影,又恰逢数码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应约而至,1975年全球第一张数码相片即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的Kodak实验室拍摄出来的,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出用磁盘记录影像的静态视频照相机—马维卡照相机,把光信号转变成模拟的电信号记录在软磁盘上,为数字影像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摄影文化的发展,数码摄影的出现是摄影技术的一次巨大进步。
数码摄影出现,动摇了传统摄影技术的基础——化学与光学,冲击了传统摄影文化,其越来越人性化的操作,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的拍出颇具水准的照片。由于它具有的存储量大,观看方便,影像图片明室制作,传输便捷等特性,使摄影艺术与非摄影艺术,专业摄影与民用摄影的界限更加模糊。数码摄影的出现预示着视觉民主时代的来临,电子影像时代也是大众摄影时代。
电脑的日益普及和大量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不断完善,使用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图像可以满足多种需要,摄取的图片利用电子计算机的技术通过互联网以最短的时间传输到世界各地,省去了影像后期制作的繁琐工序,使得传输的方式更加快捷。摄影者不在为了胶卷的保存和照片的存放而犯愁,如今电子影像时代只需几张光盘就可以储存以往的几千张乃至几万张的底片。这些都是数码摄影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的对比
1、原理不同。
传统摄影是通过控制相机的快门和光圈,决定通过镜头的曝光量,引起胶片上银盐的化学反应,在底片上产生影像的潜影,然后通过冲洗、扩印,其中,银盐的颗粒粗细决定着画面的清晰度。而数码成像是通过CCD或CMOS电子元件记录光信号,表述影象质量的指标是象素和色彩深度。CCD的象素是决定画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是象素越高,CCD的面积越大,图象质量就越高。
2、操作方面不同
传统相机摄影在照片冲洗时,需要耐心等待,因为只有在冲印商冲洗好照片后,才能看到照片,这也是对摄影技术的一次考验。制作照片的拷贝件及制作照片都需要费用和时间,一些特殊效果必须在暗房里进行。而消除红眼等照片处理需要先扫描成数字化图像,然后才能使用软件进行处理。数码摄影可以立即在相机显示屏上看到你拍摄的照片,照片的好坏并不很依赖摄影技术,因为拍摄结果会立即显示在显示屏上,随时可以删除。制作拷贝件程序简单,且直接使用软件来进行减轻红眼、对比度调节等图象处理,后期加工可以在明室里轻松进行,而且功能众多,一般人都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使用软件来进行图像后期处理。
3、存储和传输方面不同
传统摄影备份,有两种方法:一是物理备份,其中质量将受严重损失;二是数字化备份,图象质量同样也会受扫描的影响。在照片保存中,大部分人将照片放在相册里进行存储、组织和展示。数码摄影,照片备份极其简单,可将照片拷贝到光盘即可。在电脑中,使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可立刻找到想要的照片查看照片,也可以以文件夹的形式制作相册。照片可直接以E-mail的方式发送给朋友和客户,也可直接放到网页上。在旅行时,如果你想将照片寄回家,你只需找一台电脑,将照片从相机上下载后,以E-mail方式寄送给朋友和家人即可。
7.摄影出版与摄影阅读 篇七
大众摄影:我记得几个月以前,海杰在微博上说去年摄影出版是摄影领域内的一个亮点。其实直到现在,摄影出版物依然大部分是技法类,不过这一两年总有些不一样的新书出来,种类越来越丰富了。
海杰:对,大家似乎都在转型,都在加深对摄影图书的认识,比如说后浪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董良:我们是2009年以后才有的摄影版块。最早是出版了刘香成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后来由于市场、成本等等情况限制,陆续出版了理论、技法类的摄影图书。你说摄影类图书慢慢变好,其实《毛以后的中国》特别明显,第一版是1200本的签名定制版,销售很慢,三年才销售完。接着就出了平装本普及本的,定价下来了,68块,销售特别快,5000本5000本的卖,现在已经是第三次印刷了。
大众摄影:这数量代表实际上阅读人群的变化,看得见的。而且有这个数量,就能看到有其他的可能性。以前去书店,整架子都是怎样PS。现在这些出版社也开始推出技法之外的摄影书籍。
海杰:比如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摄影批判导论》。这个以前全都是技法类,也是因为有一批很强的作者,赵嘉、雷依里等,现在这类市场似乎慢慢在饱和。
董良:赵嘉现在自己做“爱摄影工社”。他和受众的结合点非常密切。其实摄影类图书,最大的受众读者群就是他的那个读者群。不过如今的技法类图书也有不同,像我们出的这几本,不是纯粹的PS,怎么曝光怎么拍这些,其中有讲到影像思维、创作思路,算是视觉训练的内容。
大众摄影:不只是How-to的内容,有思维方式这些的。其实其他出版社,比如人民邮电出版社,这两年引进的图书也有这类的内容,理念覆盖在技法上。因为量的饱和导致出版社开拓新的类型。
海杰:我感觉从去年看来,影像出版很热闹。展览的带动作用也不小,比如去年的“原作100”,很多原作的引进,让大家开始对照片好奇:大师的作品到底怎么解读?背后有哪些东西?再加上很多的译介,有一些懂收藏的人也加入进来,其实买书也是一种收藏。
大众摄影:你们有哪些书是觉得比较忐忑,结果卖得不错的?
董良:举例来说,《摄影作为艺术》和《自动对焦》这两本,都是偏艺术影像的图文书,本来以为前者题目更宽泛,会卖得好,后者窄一些。结果与预期相反,因为《自动对焦》探讨的话题是自拍这个话题,在豆瓣网上受关注度很高,点击“想读”这本书的人每天500人的速度在增加。网络对如今的书籍找到对应的读者群很有帮助。
大众摄影:海杰你去年的《照镜子的人》反响如何?
海杰:去年这本书的市场反应不错,我们主要是通过微博推广,很成功,销售了一万册。对于摄影师访谈图书来说这个印量算是不错了。
董良:这种访谈类书也有一些,两年前陈小波老师的一本《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今年李楠老师的《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孙慧婷的一套两本年轻摄影师访谈录《接近》和《想象》。
海杰:我觉得非常好的是徐婷婷的那本《出龛入龛》,那本书介绍的东西很多都是咱们这边没见过的。所以访谈录现在就是满足大家对解读影像的一个饥渴,大家都觉得摄影师的创作有时候看不懂,需要了解,评论家的解读是评论家的视角,访谈能透出摄影师本人怎么说。所以我今年冒险一下,搞一本《表态》,全是比较当代的摄影师的访谈。
出版与阅读的互动
大众摄影:你们摄影书这块几个编辑?工作有分类吗?
董良:我们有三个编辑,但是每个人条件不一。我们的分类大概是画册类,技法类。
大众摄影:摄影出版从以前品种单一化,到如今逐渐丰富,可以称之为摄影类图书有一个生态在完善,可能某种类型的份额很少,但是也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看国外摄影出版的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时候看到国外一个展览的图录,内容之完整令人叹服。
董良:就像我们很仰慕的德国出版社TASCHEN,做什么都卖的好,据说他们一些中高档画册,首次印刷都能到达20万册。
海杰:这也和读者受教育的程度有关,国外读者的成熟度比较高。我们目前的读者人群还在一个最初的阶段,还比较简单直接,看到一个照片,要立马告诉他这是什么意思,看不懂的话就骂,我在书中介绍的一些创作背景,就希望有这种引导。国内读者的程度也不一样,再者咱们以前看的很多书都是山寨版。
董良:整个现在的阅读环境改变也不少,去年李承鹏和柴静的书卖得这么好,如果以传统的出版行业判断来看就不理解,怎么会卖这么好呢?
海杰:现在很多人买书不是在买书,有的时候是在追求一种身份认同,我买了这本书证明我是你的“粉丝”我是你这拨人。
大众摄影:是多方的一个互动吧,读者的需求、品味、甚至价值观判断。读者会和出版社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关系。读者会认准品牌,找到他喜欢的味道,出版也不仅仅是投其所好,而可以在内容上进行引导。比如从你们的书单来看,感觉书的构成比较丰富,是良性的,看到丰富的可能性。
董良:对,读者群是在慢慢丰富和成长的,包括定价的问题,大家也慢慢接受高定价的书了。原来是高价的书肯定卖不出去,现在是只要你内容好,销售就是可以的。
海杰:现在影像文化这块也比较好,比如广西师大做森山大道、杉本博司的书。而且因为这些出版社还是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魔铁图书现在把阮义忠以前的书都再版了,卖的很好,这类出版社的市场反应很及时。
董良:而且把他现在的报纸专栏也都签下来了。
大众摄影:这类书读者可能有两类,一类是以前就喜欢拍照,另外一种就是以前没有摄影的爱好,可能以后也不会拿起相机去拍照,但他看的是书的文化属性,创作者的故事。这个会越来越多。
海杰:我还有一个感觉,现在尽管理论方面的图书还差一些,但还是在朝这个方面走,比如毛卫东最近要和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合作,出一本《摄影理论史》,据我了解还有一些出版社也在着手做这方面的事情。比如浙江摄影出版社引进《这就是当代摄影》,这类书也在增加。包括约翰·萨考斯基的 《摄影师之眼》居然也能卖到脱销,已经第二次印刷了。虽然量不大,但对于此类图书来说已经可以了。
nlc202309040935
大众摄影:以往不会有人做的书现在都出现了。
海杰:所以目前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状态,将来应该会很好。引进好的图书容易一点,国内原创类的书想做好的话很难,首先国内好的摄影师不多,再就是一些摄影师的东西因为内容原因可能不容易出版。现在的人需求多了,人群扩大之后,总会有人不满足于仅此而已,玩一个东西总得有点鉴赏性。我觉得将来摄影和文字一样,会是一种通用的语言,大家都用得着,摄影出版应该还是大有可为的。
电子出版
大众摄影:台湾的摄影刊物《摄影之声》网站上介绍了日本一家画廊做的APP,大概是可以通过一美元的价格,买一本画册的电子版。意大利出版社Contrasto推出了威廉克莱因的APP,作品、访谈视频、他拍的电影片段等等这些传统出版所不能呈现的东西都放进去。也有很多摄影师通过类似方式出版。电子出版你们有准备吗?
董良:我们现在有一些文史类的书做电子出版,影像类的还是难一点。我前几天把排版软件升级到了Indesign CS6,发现里面建立文档的功能已经全面面向电子出版了,以前的文档设置都是A4、B5这种纸张尺寸,现在都是ipad、Kindle的尺寸。
海杰:电子出版,我是想版权怎么解决,因为很容易复制。
董良:我们也是在观望,还没有走出这一步。影像类图书势必走向两个方向,技法类图书,像赵嘉、张千里,他们已经在尝试数字出版,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收藏品,不仅仅内容是具有购买价值的,我这本书整个的成品都是一个艺术品,只能往这两个方向走,越来越明显。
自主出版
海杰:目前国内自主出版就是“假杂志”和“苏菲独立出版”这两家做的好一些。“假杂志”好像要开始做真杂志了。“假杂志”一直在做年轻摄影师的书,销售就是淘宝,走限量,比如每个摄影师500本,卖得还不错。因为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每次新东西出来很快就卖掉。体制内出版社可能出书考虑的东西比较多,作独立出版的话,考虑的更纯粹,影像作品的呈现也会不一样。读者从心理倾向上会更紧密。
董良:像“假杂志”做的当代摄影师,我们还不敢去碰,做书的话人力财力销售成本都很大,出版社这样做的话无法良性运营。所以反过去我们做经典的。经典影像类的受众有很大部分是这样的:不管你里面讲什么理论,是经典大师,就买,人群还是比较广泛的。
建立阅读结构
大众摄影:你觉得平时不太看摄影类图书的朋友,不太了解出版物现状的,他应该怎么建立自己的阅读结构,因为阅读和实践一样重要。
海杰:我觉得只能基于自己以前了解过的知识,通过视觉方式来实现,就是首先看到这本书,其中的照片是不是我喜欢的,通过一些与兴趣吻合的方式进入。比如有些读者可能会看到楚尘文化今年推出荒木经惟的《东京日和》,喜欢里面某张照片而进入,再进行了解。最早触动我对影像兴趣的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我喜欢那本书是从书前面的照片开始的。
大众摄影:你这感觉比较怪异。你相当于是偶遇了那本书里的照片,让你对影像感兴趣。
海杰:是很怪异,因为我之前的理想是做一个记者。所以还是通过自然的偶遇,然后再慢慢的深入。我以前的阅读是这样:先是看影像故事类的,之后看顾铮等人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特里·巴特雷的《看照片看什么》,我看的是前一版《影像艺术批评》,看了以后发现好多认识完全不一样,重新整理思路。读书和对影像作品的阅读是交替的,对书籍的阅读,会落实到作品阅读中,它会整理你的思路。
大众摄影:现在你对影像的阅读,和几年前相比的话,是有很大不同的。
海杰:对,有差距。原先是从感官上来看,现在是有架构性的东西在指导观看和阅读。
董良:我们也愿意选择经典的作品,经典的摄影师,经典的图书来给大家做介绍。现在国内的摄影人群里,要说知识结构很科学的可以说很少吧,从我们出版方根据图书销售状况的理解看来,也就两三千人,所以更大的目标就是普及工作,让大家从经典阅读开始,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然后再讲当代,讲创作的东西。包括我们编辑自己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里。
海杰:几乎每个人主动的影像阅读,都是从经典开始,比如布勒松这类的,再更深入的走向自己的方向。我们现在的视觉经验更多的还是从照片所讲述的具体事件信息开始进入,以后慢慢会发现照片的内涵和外延太多了。
董良:对,叙事反而是要放到一边了。
8.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学习资料 篇八
1、摄影家的眼力
1.1摄影家的眼力
1.1.1一副好照片的基本原则:
(1)要有鲜明的主题或题材;
(2)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题;
(3)必须画面简洁。
1.1.2好照片要有主题
好照片要显示出主题是什么——我们称之为第一原则——并且确保观赏者也能一目了然。
1.1.3一副好的照片要有一个吸引注意力的主体
1.1.4好照片画面要简洁
2.照相机和机头
2.1摄影所涉及的问题
1839年巴黎的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美国人乔治.伊斯门及柯达公司批量生产摄影产品始于19世纪90年代。
德国人提高质量将批量生产推向市场,20世纪20年代。
日本人将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
2.1.1什么是照相机
9.摄影之友电视纪录片摄影策划方案 篇九
策划人:覃琳岚
一、基本素材
(一)片名(暂定)1.当光影沿途散漫2.幻影信徒3.翅影成诗(选择其一)
(二)记录片的时长
记录片的时长约为: 5——10分钟
(三)主要传播受众
三峡大学在校师生、社会各界
(四)形式定位
写实与写意综合,以写实为主的记录一位爱好摄影的老人与一群朝气蓬勃
爱好摄影的大学生的故事
(五)组成要素
由解说、背景声、静态画面、动态图像、字幕和音乐等有机构成(六)主要内容
以记录一位名叫覃兆春的老爷爷以及三峡大学一群爱好摄影的大
学生的摄影生活为主线,着重体现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同时爱好摄
影,为了梦想而坚持,积极进取的故事。
(七)拍摄宗旨
通过电视手段和记录片的形式,展示两个不同年龄段但同时深爱摄
影的一群人的故事,宣扬一种积极向上,为梦想而坚持的精神。
(八)风格定位
采用写实与写意有机结合,彰显积极富有特色和“青春”气息的为梦想而坚持的情怀;风格表现上走清新、简洁、有教育意义的以
纪实为主的路线
(九)素材摄取
拍摄的线索分为两条。一条记录覃兆春爷爷的业余摄影生活,讲诉
他虽然已七八十岁但仍然带着他的相机四处拍摄,追寻梦想的故
事。另一条线索讲诉了三峡大学一群爱摄影的大学生,他们同样对
摄影有着莫大的热爱,他们带着相机,为了梦想而四处奔波不断努
力的故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1.静态实景拍摄:如老人迎着朝阳拍摄的情景;老人在电脑前整理照片的情景;老人端详自己拍摄的照片的情景;宜昌一些有特色的风景(如长江沿岸,公园一角等);学生们在实验室研究相机的情
景;草坪上他们思考的背影;学生们看一些摄影杂志的情景等。
2动态摆拍:.老人背着相机朝人潮中走去的背影;学生们在校园里
行走,讨论比划构图的情景,老人及学生们一天各自的生活片段等。
3.后期特效剪辑:如三维动画制作、特殊效果运用等。
(十)解说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起到了线索及连接作用,在最关键的衔接点把情绪、画面、同期声、现场连接起来,从而将该电视记录片的整体效果展现出来。
本片解说词力求简洁、准确、生动、温馨、清新、形象化,具一定的文化品位。
解说人员:由音色饱满、发音纯正的同学担任,男女生均可。
(十一)背景音乐及相关声效添加
要能体现记录片的主旨和风格,节奏根据老人和学生们而有不同的侧重,大气清
新,与字幕、音画构成和谐、温馨的整体效果;需添加特殊声效的部分则坚持符合主题的原则。
二、题材及拍摄意义
(一)题材
本电视记录片主要以记录一位名叫覃兆春的爱摄影的老爷爷以及
三峡大学一群爱摄影的大学生为题材,旨从两个不同年龄段但同时
热爱摄影的人群身上折射出一种积极向上、为梦想而坚持的人性的光辉。
(二)意义
我在街拍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爱摄影的朋友,他们大部分
是搞业余摄影的,在我遇到的那群人中,有一位七八十岁名叫覃兆
春的老爷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虽然接触相机只有半年,但
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摄影,因此,我想忠实地记录身边爱好摄影的朋
友们的生活,不管他们是老人还是学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可以
看到青春、励志、梦想、奋斗的精神,我相信这足以鼓舞很多人去
追寻自己的梦想
三、主题
两个不同年龄段但同时爱好摄影的一群人的拍客生活,本片在激励
人们追寻、坚持梦想方面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四、结构
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前言部分、中期拍摄部分、结尾展望和寄语
(一)前言部分
1、片头与片名
(二)中期拍摄
分镜头从不同角度以静态画面和动态摆拍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拍
摄历程和心路历程以及对摄影的的全面解析,展现两条线索各自主
人公的摄影生活、抓独特的画面和人物进行特别补拍,力求全方面
体现主人公们的摄影历程。
(三)结尾展望和寄语
对主人公们的激励和祝福,对所有有梦想的人们的寄语、对老人
以及学生们的美好祝愿。
五、拍摄内容大纲
(一)前言部分
【主要画面】由老人和学生们所拍摄的照片构成的动画式片头展示。
【字幕】当光影沿途散漫的时候,沧海的日影会拍打着诗歌的节奏,翅影成诗。
(二)中期拍摄部分
第一段落
【主要画面】覃兆春爷爷带着他的相机在街头行走不断寻找拍摄对象的画面。
1.朝阳升起,老人在江边拍朝阳,可以由老人的镜头展示一些宜
昌有特色的画面,很好地运用空镜头。
2.老人结束拍摄后回家,整理照片的情景。
第二段落
【主要画面】一群三大的学生们相约一起拍摄校园的情景。
1.学生们在校园里拍照,可以借学生们的镜头很好地展示三大的一些风景。
2.学生们在草地上躺着,一起畅想未来的情景。
第三段落
【主要画面】老人与学生们在拍摄时偶然相遇,结为忘年之交,互相交流拍摄心
得的情景。
(三)结尾展望与寄语
【主要画面】清晨中的宜昌在熹微的晨光中醒来,带着无限的梦想和青春的激
情......老人与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追梦旅程,在由近及远的画
面中,背着相机的老人和学生们显出充满希望的光彩和更加美好的飞翔着的梦想......寄语人们、祝愿人们都能放飞希望、收获梦想。
六、拍摄进程
第六周:审核拍摄策划,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第七周:按照策划书的具体要求收集拍摄素材(静态画面、动态摆拍等)第八周:将所收集的素材进行后期剪辑处理(添加特效和解说词、背景音等,形成良好的声画效果)
第八周:进行最后的检查和完善工作,力求达到最初的拍摄目的,准确表达
10.摄影进阶训练营 创意摄影 篇十
位置变化 就是要“糊”
既然改变不了拍摄对象,那就调整自己的位置。
从高低不同的位置拍摄,即便是使用一般的“狗头”,也能够获得不同凡响的效果。这里所说的高低,指的是超低或者高空俯瞰拍摄。超低镜头的运用最多见于很多专业的体育摄影师,他们为了获取最有震撼力和动态的图像,往往会利用外界工具和相机本身的翻转屏来探底拍摄,比如本期的特约摄影师Ryan Edy就是深谙这方面的技巧;而从高空往下排,除了乘坐飞机拍摄以外,也可以利用固定三脚架加上长长的快门线和自拍功能达到这个匪夷所思的效果,很多局部放大的图片都是使用鱼眼镜头或者广角拍摄的。
另外一个位置变化的技巧其实很容易掌握,只要实时地转动手中的相机便可实现。我们一般正常拍摄的时候都是努力握紧相机,端正镜头聚焦,生怕一个轻微的抖动就会“糊”了。殊不知,在正常对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围绕着聚焦点转动手中的相机,会获得具有艺术韵味的抽象作品,而且尤其是当拍摄绚烂光源或者夜间点光源时,这种绝不雷同的效果会让作品大放异彩。当然如果想要获得更加“线”性的拉伸效果,水平移动也未尝不可。这个方法的诀窍便是—放慢快门以便获得足够的时间去捕获光线。
曝光变化 塑造科幻效果
其实大可不必羡慕那些网上流传的美图,我们也可以。
曝光一直是拍摄技巧中最举足轻重的因素之一,一般的照片都会要求有“正确”的曝光,严格控制过曝或者曝光不足,但是其实我们故意严重过曝一下,会获得一种“迷之科幻”的效果。在高光的地方会有一片白色,也就是说那部分的图像信息基本上已经流失,但是白茫茫的一片却能够营造出因为光线太强而让人很难睁大眼睛看清楚的效果,往往和我们在艳阳高照下去户外看东西的效果一样。
这种技术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拍摄方法,或许摄影师只是想要勾勒出主题的轮廓,而隐去其他多余的细节呢?我们时常看到的那些浓眉大眼、皮肤白皙、曲线玲珑的完美照片,其实都是使用了高光处理,就是要这种感觉,给人一种朦胧美。将这种技巧应用到极致的便是多重曝光,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底片上拍摄多张照片,为照片加上时间轴。滑板少年从台阶上一跃而起的动作被逐个记录并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运动的轨迹和动作的变化。
焦距变化 使劲“拉曝”它
风驰电掣的感觉也可以瞬间定格。
如果对自己的稳定感没有什么信心或者手抖得厉害,可以先尝试一下在拍摄时调整焦距,也就是俗称的“拉曝”,利用相机拍摄时转动变焦镜头的变焦环进行曝光,让画面出现独特的光绘线条,按下快门的同时调整焦距,从而得到拉爆的效果。它的局限性在于只能使用变焦镜头及最好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比如没有变焦环的DC、手机、定焦镜头和不能设定快门的相机都不能拉。
拉爆技巧的拍摄效果有点像是跳跃时空的特技效果。拍摄时对焦在主体上,快门1/30-1/60秒,光圈按相机测光确定,在按下快门按钮的同时,转动镜头变焦(从长焦-短焦或从短焦-长焦均可)。拍摄时可采用最大焦距向最小焦距调整的方式,同时建议使用ISO800的感光度。因拍摄中需要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大概在 2-1/4秒左右,可以根据拍摄环境作相应的调整,搭配三脚架以稳定机身,这样才不会让清晰的对焦点也晃得一塌糊涂。这样拍摄主题会在整个图片中更加地动感和鲜明。
器材变化 红外线摄影
另一个世界的颜色,其实原本就存在。
这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实际上已经被应用到很多领域。红外线摄影情况比较复杂,看上去像黑白照片但是又不尽相同。由于相机透过滤镜只让红外线通过,导致在照片上形成了人肉眼看不到的景象。我们看得见的光波波长为400-700nm,而红外线的波长正是700nm–1mm。严格来说,一般所见的红外照片都是半红外线摄影720nm–750nm,因为纯的红外摄影只有黑白,没有其它颜色。因为红外线波长已经超越了我们人类所能见的光谱范围,所以为了保持影像跟我们所见到的一样,一般的相机都会内置滤镜自动阻隔了“危险”的红外线。
想要尝试红外线摄影,只有两种办法:加上外置滤镜和内部改装相机。第一种办法是最简单、最便宜的办法,只需要购买一个720nm红外线滤镜装在镜头前面即可,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因为滤镜阻隔了所有肉眼能见的光线,所以拍摄者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也不能对焦。每一次拍摄前都需要先摘下来滤镜,构好图对好焦,然后装回滤镜拍摄。另一方面,由于相机本身阻隔红外线的内置Hot mirror还在,所以两个滤镜的直接效果便是只有少量的红外线能够进入相机,所要求的曝光时间也会比较长,一般都需要15-20秒以上,而且必须搭配三脚架,这样的特点就限制了拍摄的对象只能局限于静物和风景等。
一劳永逸的第二种办法比较麻烦,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相机知识,才能拆下下来内部的那个块滤镜,换上相同厚度的红外线滤镜,成本也比较高。一旦改装了就不能再继续拍摄正常的照片了,相机也会变成一个单一功能的红外线拍摄相机,但这种办法并不会阻隔观景器的取景,所以不用盲拍,可以按照正常拍摄照片时的办法直接拍摄红外线作品,也算是专业人士的首选。
11.摄影知识问答 篇十一
从2006年开始, 王斌就走进小巷茶肆, 深入乡村院坝, 关注川剧这一传统地方戏剧的命运, 拍摄了川剧变脸吐火等绝技, 拍摄了川剧艺人的失落与坚守, 还有观众的不了之情。从《乡戏》联想到传统摄影与川剧的处境有点相似, 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摄影需使用胶卷准确曝光, 然后冲洗制作,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活。今天, 数码摄影结束了传统摄影 (胶片) 的时代, 迎来了全新的全民摄影 (数码) 时代。人人拿着手机或卡片机, 轻而易举地拍下画面。数码摄影让摄影记者技术优势不复存在。
目前国内不少报纸图片稿的主要来源早已不是摄影记者, 而是图片库、通讯社和微博。比如,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4分钟, 旅客第一条求救微博及图片已出现在网上, 半小时以后最敬业的记者才闻讯匆匆出发。摄影记者的活动空间在萎缩, 摄影记者图片的采用量在下降。
图片编辑, 版面编辑越来越识货, 他们选用最好的图片, 不会过多考虑是否为本报记者所拍, 记者拍啥报纸用啥也成为过去时。
面对困境, 王斌带了一个好头。他从事摄影20余年, 镜头大多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记录身边悄悄发生的变化, 拍摄了《一个人的篮球》、《沱江大污染》、《补习》、《川剧之困》等一系列好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实录, 更是他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他相信越是平淡的、“渐变”的, 越能历练摄影师的眼力。
全民摄影时代摄影记者拍什么?我认为多挖“渐变”, 少等突发。《乡戏》这类“渐变”的、深挖的新闻更见记者功力。
12.摄影知识问答 篇十二
80后婚纱照?
80后风格的婚纱照是什么样的?
80后喜欢拍什么样的婚纱照?
80后个性婚纱照?80后婚纱照都怎么拍?
这些,都不是苏州80后,不是苏州80后婚纱摄影!
苏州80后视觉婚纱摄影,苏州80后婚纱摄影工作室,到底是什么? 苏州80后婚纱摄影是怎么样的一家婚纱摄影店?
感谢您关注苏州80后:
苏州80后视觉婚纱摄影工作室是位于苏州市金阊区石路步行街金门路158号协和大厦18楼1818、由一群80后组成的年轻婚纱摄影团队,我们喜欢创新,我们追求画面的生动和内涵,我们全程三对一服务,致力于为每一个客人打造完美的视觉回忆!80后至今已为上万人提供高品质的摄影体验!
苏州80後视觉婚纱摄影创办于2008年,历经5年的发展积淀,苏州80後视觉婚纱摄影自然的拍摄风格吸引了苏州乃至全国时尚新人的关注。80后摄影主张时尚、自然、个性的摄影理念,没有模式化的工作流程,拍照真实且尊重个人,善于在轻松的环境中抓住美好瞬间,放大美丽和甜蜜。80后团队也以他们热情诚恳、团结积极的工作态度受到客人们的一致好评。于2010年80后婚纱摄影被业界誉为“苏城最受欢迎的摄影工作室”,并成为苏城年轻活力摄影工作室的代表。80后视觉服务特色
80后宗旨:做中国最受欢迎、最具创意的摄影品牌机构
经营理念:品质、真诚、创新
摄影理念:时尚、自然、个性
拍照特色:
专属摄影组全程三对一服务,资深团队创意拍摄
让每一对新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婚纱照拍照过程和值得典藏的婚纱纪念照 服务细致,重视每一个消费环节
用足够的耐心,真诚的沟通、专业的技术让婚纱照拍摄不死板
80后三大承诺:
承诺一:同等服务,80后视觉承诺打造苏城性价比之最
承诺二:品质满意客户定,拍摄效果尊重个人意见
13.摄影师和摄影助理培训资料目录 篇十三
第二章、摄影师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 4
第一节、摄影师的工作职责及注意事项.................................................. 4
第二节、摄影师的行为规范............................................................... 7
第三节、摄影师的语言规范.................................................................. 8
第三章、摄影助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9
第四章、摄影助理的工作流程........................................................... 14
第五章、摄影师拍摄技巧.................................................................... 18
第一节、背景选择与配置...................................................................... 18
第二节、摄影师拍摄客观技术技巧......................................................18
第三节、摄影师拍摄主观思想技巧... ................................................19
第四节、摄影师光线的运用............................................................. 20
第五节、摄影室内用光技巧.............................................................. 22
第六章、摄影抓拍的要点......................................................................... 24
第七章、摄影造型风格和技巧..................................................................... 27
第一节、摄影造型的使用风格.......................................................... 27
第二节、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拍摄技巧............................................................... 28
第八章、母亲和孩子的摄影技巧... ...........................................................31
第九章、摄影商...............................................................................33
第一节、儿童摄影如何引入情商(EQ)的念.................................................. 33
第二节、儿童类型............................................................................33
第十章、 让孩子的笑脸在阳光中绽放...................................................... 35
第十一章、儿童摄影造型风格与技巧.................................................... 37
第十二章、摄影棚见闻.................................................................40
14.摄影知识问答 篇十四
数码摄影是数码时代的产物, 犹如雨后春笋。在2000年前后, 市场上才刚刚出现数码相机, 然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 数码照相机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从当初的几百万像素到现在的几千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占有率也占有了绝对的优势。柯达、乐凯等知名的胶片厂家也相继宣布破产或停产就是有力证明。
在此背景下, 有多的院校已经根据摄影发展的形势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也有的认为传统摄影在课时配置上可有可无, 也有的院校处于迷茫状态, 不知道传统摄影怎么配置。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摄影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怎么把握传统摄影在现阶段地位和意义, 就很有讨论的必要。笔者认为传统摄影的比重可以相应减少, 但是绝不能删除或者可有可无。
首先, 传统摄影作为摄影历史发展初期的历史阶段, 和数码摄影有必然的联系, 也可以说是承前启后。暗房变成了“明室”, 暗房里的各种技巧也相应发展成了PS, 只不过PS的功能更加强大, 就像一个蜕变的蝴蝶。传统摄影拍摄前安装在镜头的各种滤镜也都被收编于PS软件的滤镜菜单之下。我们省去了买滤镜的费用, 也省去了拍摄前的操作。但是如果我们有传统摄影的基础, 在拍摄之前我们就能预想需要什么样的滤镜以及该滤镜的效果。所以传统摄影的学习实践对于数码摄影的掌握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后期“明室”处理的时候就能知道此工具的历史源头。
其次, 艺术表现的手法不断多样化, 我们在数码时代不能局限于数码摄影的表现, 传统摄影的各类表现技法与不同的冲洗工艺依然可以为我所用。在美国当代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中, 有不少艺术家都是在传统摄影中吸取了营养。例如亚当·弗斯 (Adam Fuss) “物影照片”;艾米特·戈温 (Emmet Gowin) 的作品……摄影出现之后, 绘画并没有消失, 只是促进了绘画转型、使其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形式。同样道理, 数码摄影出现后, 传统摄影也不会消失, 它自然有它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 它正等待后来者继续挖掘与利用。所以我们不能舍弃传统摄影的教学。
再次, 传统摄影实践是我们了解摄影历史发展的必要环节。我们不一定要走前人走过的每一步, 但是学习安装胶卷、如何测光、如何对焦以及在暗房配药、冲洗、显影、放大照片等这些必要的步骤, 体验传统摄影师拍摄的体验, 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摄影的本质以及传统摄影的审美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任何事物, 我们只有深刻全面了解了它的“过去”, 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它的“现在”, 才能预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理论代替不了实践, 只有实践了印象才会更深刻。传统摄影的实践并非仅通过几本摄影史类的书籍就能深刻理解摄影的过去。经过了传统摄影的实践, 才能有助于理解摄影史上的历史阶段, 例如银版摄影术、湿版、干版等工艺以及在此工艺下形成的摄影美学, 对于扩展我们的视野有很大帮助。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 拥有一双能从历史高度下审视摄影作品的眼光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培养自己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 学习传统摄影对于理解摄影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摄影是技术, 但同时也是艺术,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是不同的技术会带有不同的摄影审美特征。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有其独特的审美;135相机的出现使得相机的便携性大大提高, 对于拍摄场合的限制减少, 有利于抓拍, 对于“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展了摄影自身的特征, 对其美学特征进一步完善。大画幅摄影的审美又别于小相机, 大画幅本身那种独特的毫发毕现视觉张力就是自身的优势, 让人过目不忘。数码摄影的出现, 直接导致了摄影真实性的讨论, 致使人们开始怀疑摄影的本质。虚拟性可以看作是数码摄影的一个特征。我们可以把天马行空想象用摄影去表现。从这点来看, 不管以何种方式拍摄的影像都是摄影, 都属于摄影的范畴、都属于摄影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传统摄影对于摄影专业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我们在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中不能毫无节制的压缩传统摄影的内容, 在课时和内容上必须给予保证和重视。在课时的安排上, 笔者认为尽量能安排一个学期的课时, 一个学期大概20周左右。在这20周的时间里, 理论和实践上的课时比例一般是1:3, 当然并非一定按照这样的比例分配, 可能在暗房课时, 边实践边讲解也许效果会更好。学生遇到什么问题, 老师也可以马上解决,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除课时得到保证外, 摄影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应该得到重视和提高。不仅要用专业素质比较好的优秀毕业生任教, 更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一定非要高学历, 可以考虑聘任暗房功底好的、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名家名师作兼职教授。有了优秀的教师, 教师还应该术业有专攻, 如果你擅长暗房, 就专门教授暗房技术, 如果你擅长拍摄, 就专门教授拍摄。在长时间的实践和教学中, 能不断积累知识经验。
硬件方面, 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 相机肯定要保证每人一台, 暗房里的放大机最少两人一台。可以一人去拍片, 另外一个人去冲洗, 分开进行。条件允许了, 一人一台更好。
但是, 即使大家意识到传统摄影的重要性, 我们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是市场的问题。随着传统摄影器材市场的萎缩, 购买器材和耗材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传统相机停产了, 实体店里的胶卷不是撤了就是过期了;放大机坏了, 买不到配件等等问题。
其次是学校机制不好协调的问题。可能有些单位好解决, 但是对于某些教学单位可能就不容易解决。像我所在的单位比较庞大, 有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 固定资产购买需要招标, 对于公司来说没有利润, 就没有公司竞标, 自然会流标。
其实上述两个问题, 只要认真解决也不是什么难题。对于第一个问题, 传统摄影市场是萎缩了, 但是毕竟有市场, 只要有市场就会有人去做这一块。只要我们认真筛选商家就能找到质量可靠的产品, 或通过二手市场等渠道获得。对于传统相机, 院校可以一次性多购买些机器, 以提供学生免费使用或者象征性租用给学生 (并非为盈利, 只是为了学生能爱惜照相机) 。同时也应该有专人负责摄影器材保管的摄影实验室管理员, 负责摄影器材的维护和使用。第二个问题就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了, 只能靠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完善。但是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向所在院系提出建设性建议, 只要院系大力支持摄影专业的发展, 相信硬件资金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所需资金并不算多。关键是我们办事的态度的认真程度。
参考文献
[1].宿志刚.《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9.09
[2].汤立.《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比较分析》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15.摄影大师切·格瓦拉:超越摄影 篇十五
展览厅的墙上挂着一排小小的相框,里面是一幅幅黑白照片。夕阳中高耸的吊车剪影、街道对面背负沉重货物的行人、列队进入城市的军队、站在高处聆听演讲的人山人海——相纸的细微颗粒令这一幕幕的历史画面笼罩了一层朦胧的光晕。
这些照片里的世界,都是由同一双眼睛捕捉到的,它们的主人名叫埃内斯托·格瓦拉。人们尊敬他,于是把表示“革命同志”意思的“切”放在他的名字里,纷纷叫他为“切·格瓦拉”。
9月8日到10月5日,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232张这位古巴革命家拍摄的作品。中国人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在政治历史之外,另一个切·格瓦拉。
相机背后的“切”
“父亲在我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透过这些照片,我能够知道父亲曾到过哪些地方,曾经为了什么而斗争——这些照片对整个家族来说是无价之宝。”切·格瓦拉的儿子卡米洛·格瓦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
他的革命家爸爸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1955年结识卡斯特罗兄弟,之后来到古巴,参与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切·格瓦拉于1965年离开古巴,到非洲和南美洲继续进行游击战争。1967年10月,他在玻利维亚被杀害。
切·格瓦拉最后一次离家时,小格瓦拉只有三岁。父亲的行踪需要严格保密,于是就乔装打扮成一个老头子,回家探望妻儿。卡米洛的姐姐甚至觉得这个陌生的老头“爱上”她了。
临走时,切·格瓦拉把一卷录音带交给妻子,上面录着他亲口朗诵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没能见到儿女和妻子。
“从纯摄影的角度来说,无论构图还是光线,父亲的照相技术都相当成熟。”四十岁出头的卡米洛,目前担任古巴“切·格瓦拉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也是个摄影爱好者。他介绍道,母亲阿莱伊达·马奇(AleidaMarch)曾经在1989年请来古巴著名艺术家莱斯比亚·温特·杜墨埃斯(Lesbia Vent Dumois)评估格瓦拉生前所拍摄的照片。由于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准给杜墨埃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1990年举办了切·格瓦拉摄影作品的首次展览。随后,这个名为“摄影家格瓦拉”的展览在10个国家的16个城市展出,观众得以透过格瓦拉的镜头观察到革命家眼中那个壮阔又残酷的世界。
卡米洛告诉记者,他本人很喜欢的一幅照片是张小孩的特写。“小孩脸上露出大大的微笑,似乎是在表达诚挚的感激之情,”他补充道,“那是在1959年,父亲曾带领第八纵队为当地低收入阶层新建了学校,还装上电灯。那些来自山区的孩子们看到电灯,以为是天上的星星掉了下来。”
复制的偶像
提到“切·格瓦拉”这个名字,或许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的更会是他在镜头前的样子,尤其是那幅经典的头像:头戴贝雷帽、咬紧牙关,深邃的眼睛望向远方某个不存在的点,表情极其凝重。
历史书上有这张图,街头文化衫上有这张图,摇滚乐专辑封面上有这张图——它几乎已经超越了切·格瓦拉本人,成为反叛、斗争的代言人,成了纯粹的LOGO。
“切·格瓦拉在拉美、非洲都相当有名,那里的人们都把他当作图腾。”卡米洛说,后来人们冠之以“人民的医生”这一称号,因为“他已经不是革命者这么简单了,而是社会的医生,人民期望他可以治愈整个社会的病痛”。
这张经典图片由古巴记者阿尔伯托·柯尔达(Alberto Korda)拍摄。1960年3月“‘勒库布尔号’事件”发生,哈瓦那出现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柯尔达在现场捕捉到格瓦拉这个瞬间的表情——既充满愤怒又充满悲痛。第二天,这张照片就被发表在《革命报》上。
七年之后,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遇害,死后被古巴政府追授为烈士。卡斯特罗还以柯尔达的这张照片为蓝本,命人制作了一个格瓦拉头像的铁线雕塑,至今仍悬挂在哈瓦那内政部大楼上。
当时这幅头像的拥有者、意大利左翼出版商菲尔特里内利意识到它的商业价值,立即出版了以这个头像为封面的格瓦拉日记,同时印制大量海报——这些海报旋即出现在欧洲的大街小巷,表达人们对政府的不满。
至此,这幅肖像开始广泛传播。它被印到T恤上、球鞋上、吉他上、相机上,成为年轻人表达叛逆与斗争精神的符号。甚至得到美国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青睐,将其套色、重复印刷、并置,成为与同系列玛丽莲·梦露像并肩的代表作品之一。
当被问起父亲的形象被如此“制造”有何感想时,卡米洛·格瓦拉不以为然地耸耸肩:“现代社会人人都喜欢标新立异,他们爱用某个形象来当作标识,或者用几千年前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利用格瓦拉形象来赚钱的人无可厚非。”
“再说,假如你是个懂格瓦拉的人,把他的头像穿在衣服上,有人看到问起,你就会介绍那个真正的格瓦拉,他的信念、他的作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挺好。”
不过,当“复制的偶像”切·格瓦拉脱离了其身处的历史语境,他自然免不了被神化的命运。“我的存在就证明了他不是神,因为神不会有后代呀!”卡米洛开了个玩笑。“事实上,他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他与常人不一样的是,他关注不公正的现实、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世界上的人民,他甚至常常彻夜难眠。“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看到周围革命力量的成长。然后,他环游拉美,目睹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决定要做些事情。”卡米洛严肃地说。
当年,23岁的切·格瓦拉离开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跟好友一起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壮游”拉丁美洲,这一经历几乎就是他人生的拐点。那位与他一同上路的伙伴叫阿尔贝托·格兰纳多,老头儿去年才刚刚离世。在晚年,他因为一部讲述这段游历故事的电影《摩托日记》而有机会面向大众重新讲述自己伙伴的故事。
“正因为他做了这些事情,因为他做这些事情的方式,才使得切·格瓦拉成为了一个超脱常人的伟大的人。”卡米洛坚定地说。
16.摄影知识问答 篇十六
怎么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摄影行业得以经济的滋润,得以迅速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可观的市场规模。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对摄影人才的巨大需求,在摄影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规模也比较大。由于摄影人才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在行业就业的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好。
摄影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影视剧制作公司、新闻媒体、报社杂志期刊社、出版社,婚纱影楼、文化宣传部门和其他有关事业单位,从事摄影摄像、影视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策划与制作、文化宣传、社会教育、商业摄影等工作。
志愿填报的技巧有哪些
1、选择学校,既要“知己”也要“知彼”
志愿填报的目的是缩小研究范围。每年招生的大学有多所,双一流也有上百所,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学校都关心了解。而根据自我层次初步筛选,这一过程就是定位。定位分两种,一是“考生定位”,二是“高校定位”。
考生进行自我定位就是“知己”,一般通过“分差法”和“排名法”两种方式来实现。由于很多省份批次合并,过去的分数线已不那么适用,排名法相对而言更为直观适用!
深入了解高校则是“知彼”。选择学校可以按照三把尺子:录取最低分、录取最高分、录取平均分。对于理想的大学,务必逐字逐句地通读其《招生章程》,对每一项招生规则都熟谙于心。
了解完自我和学校,家长和孩子就需要先找到平衡点0,即高考分数排名的对应位置,查找出依照现在的分数排名,在去年、前年能报上哪些大学。再按照“冲稳保垫”原则,合理分配冲高和托底的院校。
2、考后平行志愿专业填报应对策略
目前学校在专业录取上有“分数优先、专业优先、专业分数级差”三种专业录取规则,其中专业分数级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学校会先在第一专业内按照考生分数的排序依次录取,录满就截止。没有被录取的考生,需要扣减“分数级差”(如有的学校在高考总分上减3分),再到第二专业内排队。第二专业仍未被录取,就再减掉一定分数,进入第三专业检索。
因此,若没有绝对把握,专业填报的时候不可不服从调剂。因为虽然后面有诸多平行学校,被退档后就没有再被这些学校录取的可能了。而只要服从调剂,就必须把所有专业全部填满。
除此以外,分数优先、专业优先也是高校常用的录取方式,考生及家长需要精读高校《招生章程》了解相应规定,来最终决定自己的专业填报策略。
3、如果你有心仪的专业,那么我们肯定是要对比这几个学校的专业实力谁更强,如果你现在没有方向,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专业,不知道去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选择一些校风,学风好的,还有学校的考研环境比较好的学校。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自己的学习特点,根据高中自己的学科分数情况,如果你擅长数学,擅长物理,那我们就可以选择计算机,互联网之类的。数学和英语很好的,就选择金融类和国际贸易类的,语文很好的就学新闻类的等等。我们选择专业都是要根据自己的长处,高中补的是短板,而大学是要发扬自己的长板。
志愿填报该如何进行
1、至少确立10个意向专业;
高考结束之后,各位考生和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确立高考志愿意向专业!笔者建议各位考生最少要确定10个以上意向专业,从最喜欢的到最不喜欢的依次排列。
2、结合估分和意向专业,确定学校范围;
在估分和确定意向专业步骤完成之后,各位考生和家长,就应该结合估分的情况,对比出相应的所在地区排名,再集合意向专业,挑选出能够报考的学校范围。
3、了解划定院校;
在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确定好学校范围之后。各位考生和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划定的院校进行一一了解。而了解院校应该从所在城市、排名情况、专业情况等三个维度去了解,并对划定的院校进行打分,从高到低排名。
4、出分后,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4个步骤,考生和家长已经得到了一份“意向专业排名”和“目标院校排名”。在等待高考分数公布之后,再结合分数和实际排名情况,对着两份意向排名进行调整,选出专业和院校匹配__方案。
5、填报志愿。
【摄影知识问答】推荐阅读:
艺考摄影基础知识07-24
新闻摄影与实用摄影心得10-10
“美丽宁海”市民摄影节 摄影作品征集启事11-01
最好的婚纱摄影工作室_兰蔻婚纱摄影10-28
合作摄影合同06-17
摄影美学思想06-23
艺术摄影09-14
摄影课程小结10-13
摄影测量重点10-19
摄影大赛简介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