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2024-06-22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10篇)

1.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篇一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日本经济金融动向

2007年的次贷危机首先导致美国抵押贷款等证券化商品交易急剧减少,造成了整个金融交易和资本交易的混乱。与此同时,从美国开始的股价暴跌蔓延到全球股票市场。欧美等国在大型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和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开始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这种动荡的情况在欧美等国的中央银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紧急资金救市和政府向金融机构注资后得到了稳定。但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再次导致了全球金融、资本市场交易的混乱和股价的暴跌。进一步加速了美国实体经济的恶化和国际贸易的萎缩,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浏览:合时代

在此状况下,尽管日本国内银行对与次贷有关的证券化商品的投资相对较少,但是日本也没能逃脱欧美市场混乱所造成的影响,出现了金融、资本市场交易的动荡和股价的大幅下跌。由于日本银行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供应而使得日本金融资本市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复苏。但是金融危机后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将通过减少出口,给日本经济带来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尽管自2009年9月政权更迭后,日本政府的政策重点出现了变化,新政权致力于支持家庭开支,但仍然坚持实行一直以来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而日本银行也努力加强稳定金融的政策,维持0.1%的利率,购入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试图通过实施这些政策避免经济触底。但是2008年和2009年日本的GDP还是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1.2%和-5.9%。2010年在美国经济回升和中国等国高速增长的助力下,日本GDP预计能够实现2%左右的小幅正增长。而日本股价受到近期欧债危机的影响,只能达到危机前约一半的水平,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2.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篇二

对中国有何影响

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认为,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 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中国即便在危机之初可以屹立不倒, 但也无法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如此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所以随着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中国能否继续坚持下去也在经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即使中国的经济能够得以继续保持相对较好的发展, 亚太地区的绝大多数经济体也应该可以逃过衰退的命运, 但仍需为这场危机付出巨大的代价。

事实上, 就当前来看, 这次金融风暴已经使我国的实体经济遭受牵连。众所周知, 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8%, 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美国次贷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球经济, 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央行的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消费数据变化高度相关, 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很明显, 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出来。数据显示, 今年1至8月, 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4%, 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增速更是显著放缓, 前8个月同比增长10.6%, 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美国、欧盟、日本占到我国出口总量的60%, 这三大经济体的同时衰退, 将极大地打击出口。与此同时,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风险意识和拆借利率上升、信贷收紧, 这将影响国外贸易企业的贸易信贷, 进而影响我国出口, 因此出口增速在未来几个季度还将面临较大下滑压力, 从而拖累经济下行。

除了出口受到直接影响外, 次贷危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潜在风险, 例如对其它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下滑。次贷危机对我国A股市场的调整同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雷曼事件爆发后, A股在本身已经调整了50%的背景下, 继续暴跌超过50%, 目前累计下跌已经达到70%。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 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 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而降温。

与此同时, 出口减少导致今年我国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增多, 失业者增多必然缩减消费支出。

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也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 它强化了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 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除此之外,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 其中很大的份额投资于美国的国债与机构债。受次贷危机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将遭遇严峻考验。

然而, 国内也有部分人士认为, 仍然有理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保持乐观。虽然对西方国家的出口将有所下降, 但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正在填补部分空白。工资和土地价格在上涨, 但涨工资推动了国内消费,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生产成本增加则有助于铲除哪些污染严重的低附加值工厂, 而后者的消失正是中国政府希望见到的趋势。不仅如此, 与美国和部分欧洲的银行相比, 中国的银行经营仍然保持稳健,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阻止它们冒进放贷。国内消费与投资也呈现出强劲增长。另外, 政府还有一些可以促进经济的有力工具。综合这些因素, 未来几年内中国的GDP增长可能达到9%至10%左右。这个数字或许不及以前的12%, 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型经济体而言依然算得上高速增长。

对此, 瑞典经济学者埃克隆德也认为, 对中国而言, 目前是机遇大于挑战。美国金融风暴造成中国外资出逃但这种外资出逃却可以使中国经济平稳降温,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会缓解。更主要的是, 当那些新兴市场资产大幅缩水时, 正是中国资金外向投资的好机会。埃克隆德指出在此次金融风暴中, 凭借强劲的国内需求、经济不存在重大失衡, 中国可以支撑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国如何出招

温家宝总理近日指出, 面对当前的危机, 各国要加强合作, 有关国家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只有合力才能有力地应对危机。央行则表示, 将继续与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密切沟通与合作, 共同抵御金融危机。就当前而言, 面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 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呢?

从短期来看, 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 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而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 中国宏观调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 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在劳动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策方面,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 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 因此, 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中国政府10月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政组合拳,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 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 意在促进投资,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 中国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 因为财政可以直接针对需求, 有需求企业才能借钱, 所以要创造需求, 还要从财政方面入手。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 以确保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对此, 众多学者认为, 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 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 这是全世界都羡慕的。由于人口数量全球第一, 加上近年收入增长很快, 因此中国国内市场扩展很强劲, 今年以来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3%, 去掉通胀影响, 还有15%以上的高增长, 这是全球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容易看到的现象。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的, 只要有需求, 增长就无大虑。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个特点里也隐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目前沿海出口部门比较困难, 因为人民币升值、欧美市场下行、国内通胀、成本压力和贷款从紧接踵而来, 一时化解难度很大。但是,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基础设施在近年已有很大地改进, 发展的“软件”条件———观念、政府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也有了明显改善, 正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目标地区。目前浙江的温州、台州, 以及广东的东莞、深圳到处都是国内其它地区来的“招商团”。最大量的产业转移, 还是发生在国内, 产业转移带动了国内投资的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中国眼下维持了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却还让人担心, 真正问题是国民收入的大分配格局和经济结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还不到40%, 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广大的农村地区仅为城市消费的近1/4, 大多数农民根本就是没钱花, 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得许多人有钱也不敢花, 这正是我国内需经济薄弱的要害之处。

另外, 许多人担心经济增长乏力会带来就业问题, 但就发展中国家来讲, 如果能保持8%或9%的经济增长, 那是不应该有就业问题的。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 导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量很低。所以假如我们未来要确保就业, 那么就应该重视结构改革, 至少不应该低于对经济增速的重视。况且, 我国服务业还在初级阶段, 国人收入增加, 时间成本增加, 对“方便”的需求方兴未艾, 这都是服务业的机会。

如果我们把应对次贷危机视为短期经济目标, 那么, 从中长期看, 眼下可谓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模式合理转变的良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消费需求的实质性提升。多达八亿人口的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一直是需求乏力, 是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究其原因, 农村经济利益补偿不到位、人为压低粮食价格、农地流转定价偏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收益过低、农村产业化程度过低等因素, 最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内需的实质性启动, 也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 造成投资依赖症屡屡出现。

3.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篇三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严重冲击。中国A股上证指数在2007~2008年间如同过山车一般,从最高点6千多点跌落到1千多点,而现在则在2500点附近波动。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直接影响我国以外贸为主的出口加工企业,外来的需求持续减少将可能引发制造业行业性危机。我国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我国居民就业状况也不乐观。国家统计局最近的统计显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2300万~2500万外出农民工失业,外出农民工的失业率将高达16.42%~17.85%。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经济结构全球范围内的不均衡而导致生产过剩、矛盾激化。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是相对过剩。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就是中国生产了太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相对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市场和长期发育不健全的国内市场而言,则是太多。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要生产这么多没有市场的产品?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其金融优势而过度消费,从全球市场购买商品投放美元;二是我国市场化水平低,人民币被人为低估,同样一种产品卖到美国是1美元,在中国是1人民币,更多的人力价值和资源价值被忽视。这样,在短期内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但其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这种发展模式留给我国的是企业海外避险能力差、产业升级难、收入差距大、环境严重破坏、内需严重不足。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际,这种模式的弊端立刻原形毕露。

相反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国家,其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很小,第二产业比例逐年降低,而第三产业超过GDP的一半以上。在新经济时代,美国制造业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外移,美国本土的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美国利用其主导世界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金融服务业,其后果是高端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经济空洞化(或后工业化)。人才和资金大量向金融业倾斜,传统行业则被忽视。美国经济结构失衡日趋严重,再加上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增加,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企业监管缺失,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严重,美元一度出现较强的贬值趋势。美国国民的过度消费和信用透支,最终突破了美国金融安全的底线,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此,美国政府不断抛出救市政策,对日趋变冷的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美国的问题不仅在于美国国民消费过度、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缺失,而且在于美国经济结构在经济全球化阶段的失衡。也就是说,美国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其经济摆脱经济危机的良药。

然而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不但是中国外资的重要来源国,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改变经济结构导致中国出口大幅减少,迫使中国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事实上,早在2004年,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就有一篇关于中日间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文章。文章认为,日本对华出口时隔3年就会出现负增长,正可以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阶段性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的一篇社论指出,多年以前,中国政府就试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但一直难以迈出大步伐。外部市场萎缩后,内需不足的缺陷逐渐凸显。现在中国决心乘势启动经济转型进程,如若成功,中国必将迎来另一个充满潜能的发展机遇期。中国政府也想实现经济转型,可由于巨大的外部需求根本不给机会,发展国内需求也只是一厢情愿。近年来,我国对高耗能产业加大调控力度,并且在降耗减排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但由于国际市场对我国高耗能产品的需求一直是有增无减,进一步刺激国内高耗能企业生产过剩,盲目扩张而效率低下。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以前,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6.9%,外部需求锐减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国政府可以趁此机会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的、以外贸出口为主导的发展和开放模式,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目前仍处于二元经济模式,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水平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而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相对于农村经济来比发展较快、质量较高。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中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这也说明,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仍然可以着眼于目前的经济现状,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外,我们也要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短期内完成,不但理论上行不通,实践上也不允许。所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当时的规划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测不到位,现在投资中的外国直接投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仅靠政府投资以及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可能要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现实,要求继续把制造业作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的事实不能改变,要改变的是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过剩产能,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如何拉动消费问题,中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郎咸平教授最近在《广州日报》上撰文指出,美国政府投入的十几万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大多数用到金融业,而制造、建筑和一般服务业则很少。中国人一般很难相信,金融业出了那么大的问题,美国政府还一个劲儿地投钱,而对受到金融业影响的制造、建筑等行业却冷眼旁观。实际上正如郎教授说的,美国的消费市场是泡沫消费,就是借钱来消费。美国家庭负债比率占GDP的95%。而中国是一个有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家,我们是不喜欢借钱的,中国家庭负债比率占GDP的比重只有美国人的七分之一,也就是13%。 我们吃亏也就吃亏在这里。一方面,我们消耗很多能源资源,按照外部需求生产大量产品输往国际市场,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生活不但短时间内无法改观,还要面临环境日趋恶化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是一览无余。当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我国出口企业纷纷破产,外资企业不是破产就是裁员,要不就内迁或将订单转移到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或地区。

针对如何拉动消费问题,中国政府的理念是投资带动就业,就业拉动投资。为此,中国政府通过增加4万亿元的投资。其可以带动多少就业,拉动几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尚未可知,而其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则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个应对危机的办法的效果很明显,尤其对实现2009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是很有利的。同美国家庭负债与GDP之比近100%相比,我国家庭则只有10%多一些。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要扩大投资来增加就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来扩大需求;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鼓励居民增加负债,提高购买力,扩大内需。前者的优势是风险较小,但缺点是受投资周期的影响时间较长、政府赤字增加,并且也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流模式;后者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人为控制,短时间内效果就会很明显。如果我国居民负债率翻一番也不过20%多,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少得很多。陈晓光、龚六堂认为,不同商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别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发生改变,对调整我国需求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系

4.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篇四

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范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范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4]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万家。而到,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4.5万家,子公司已达28万家。目前仅在中国从事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有4.5万家。[5]五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强劲,据统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6]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s)的实施数量在1950-1959年有3个,1960-1969年有19个,1970-1979年上升到39个,1990-则达到82个。目前,55-60%的世界贸易是在贸易集团内发生的。[7]

全球化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过程,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为延长自己寿命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看,驱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与扩张的内在冲动,是资本推动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动作的。”[8]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一开始就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就无法发展,而不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它的灭亡。因此,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极力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世界各地的廉价原料,使用世界各地廉价的劳动力,攫取高额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客观上把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使世界逐步由分散、孤立、隔绝的状态发展成为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一时间,关于东方行将崛起,西方即将衰败等说法弥

5.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 篇五

月15日)

魏礼群

 2011-11-02 19:34:12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来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参加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成立50周年庆典和2011年年会,感谢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本届年会围绕“公共行政之50年:全球公共行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当前全球公共行政的相关问题,很有意义。

借此机会,我主要就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问题,谈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

正确分析和判断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是改进和加强公共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大衰退,对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也造成深远影响。中国虽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也受到巨大冲击。近三年来,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球范围剧烈动荡的金融经济形势有所缓解,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但世界经济仍没有走上正常增长轨道,金融危机的阴影和造成的创伤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不少,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艰难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多重风险和挑战:

一是扩张性救援政策负面影响显现。在应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各国普遍迅速实施了大规模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这种政策的负面影响已经和正在显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美国今年一季度通胀率升至3.8%,为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升幅;欧元区今年四月通胀率升至2.8%,是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通货膨胀高企。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这些情况影响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二是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发达国家财政赤字突出,债务负担超过偿还能力。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达200%;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14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近100%;欧元区国家目前债务占GDP比重平均为85.2%,有的国家陷入债务漩涡。一些国家高额债务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的一大风险。

三是金融系统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一些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中,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主要采用注资、收购等救助性措施,而没有根本解决发生金融危机的机制制度问题,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仍未完全恢复,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大量资本无序流动也威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四是可持续增长动力机制尚未形成。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长期透支国家信用,虚拟经济无节制扩张,消费需求膨胀,世界经济结构失衡。一些国家面对大量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还面临诸多困难。

五是世界经济形势增加新变数。近半年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西亚、北非部分国家政局持续动荡,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冲击。二是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经济复苏进程放缓。这些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历史罕见,处理应对艰难复杂,造成的影响持久深远。如何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能力,是摆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面前的共同任务。一方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使世界经济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认真反思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构筑实现世界经济持久繁荣的体制机制。纵观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新情况,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以下5个新课题。

第一,树立公共治理新理念。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传统的公共治理理念,特别对完全自由放任市场作用的理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受任何管理的市场经济是注定行不通的。当今世界,公共治理的成效愈来愈依靠政府与市场、企业、公民、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和良性互动,只有建立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才能实现有效的公共治理。在公共治理中,必须既重视多元协调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既重视市场自发调节又加强政府引导监管作用。政府是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维护者,是市场公平、社会公正的构建者,也是市场规制、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应更加注重提高公共行政能力、公共行政质量和公共行政效率,要充分发挥积极的、正当的、有效的作用。为此,应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同时,要强化企业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构筑全球公共治理新体系。创新公共治理体系是加强全球金融危机后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原来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的传统国际经济协调平台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必须形成更多国家平等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应该逐步建立起以主权国家为核心和主导,其他各类国际组织、国际团体和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全球性公共治理体系。应深化对国际货币、金融、财政、贸易公共治理架构的改革,理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能关系,提升整体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各类会商机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治理作用,尤其要注重发挥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会商机制中的作用。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同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应该将其纳入全球公共治理主体的范围,发挥其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高效安全的全球金融体系是防止金融危机再度发生的重要保障。要探讨建立多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健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的调控机制和监督预警制度,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推进国际金融体系监管改革,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和信息披露的监督,构建新的国际金融协调与磋商机制,加大对重要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监管力度,加紧完善相关监管的标准和规范,防止风险投机过度。强化全球金融监管联合行动机制,加强对评级体系和国际评级机构的国际监管。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各国际金融组织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加强国际基金组织能力建设和监管改革。

第四,建设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因此,建设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才是治本之策。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既是全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危”,也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机”。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国际社会要通过重组全球经济结构来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发达国家要增加技术、服务和高端产品的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要注重扩大内部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改善投资环境,吸纳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止经济过于虚拟化。金融资本、虚拟经济不能完全脱离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否则就会带来灾难。

第五,推进全球合作新体制。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只有保护世界的共同利益,也才能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应当利用国际上各类型、多层次多边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务实有效合作。20国集团是包括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治理经济的重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加强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要推动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共同反对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坚持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应该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及时妥善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多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以上概括起来说,就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要提高公共治理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全球公共治理的预见性、协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些是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结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近三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在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变危机冲击为发展机遇,变严峻挑战为强大动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2%和10.3%,既持续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事业,也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和经济治理合作,同世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公共治理模式符合自己的国情,具有明显的优势。

前不久,中国政府在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提升公共行政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把巩固和扩大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作为重要任务,并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今年把控制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和谐包容社会;七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八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实施这个规划,必将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必将对深化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国际金融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提升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水平,既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迫切任务,也是国际行政院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行政院校的重大使命是通过教育培训公务员、提供科研咨询服务,来增强公共治理能力,这既包括增强本国公共行政能力,也包括增强国际公共行政的能力。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后公共治理水平,围绕提升各国政府公共行政能力,大力开展教学、培训、科研、咨询等活动,是当前国际行政院校十分重要的课题。

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IASIA)是在全球公共行政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性国际组织,也是世界行政院校系统最高层次的国际学术机构。50年来,依靠各会员的合作举办各种活动,致力于国际行政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公共机构管理能力的提高,为推动全球公共治理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积极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和好评。近十年来,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和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在中国联合举办了三次大型的国际研讨会,即2000年的“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面向新世纪的观念与启迪” 国际研讨会、2004年的“危机管理—全球的经验和警示” 国际研讨会、2010年的“金融危机下的政府管理”国际研讨会。这些活动都获得很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是培训高中级公务员、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新型学府,是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思想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紧紧围绕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创新教育培训理念,更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训、科研和咨询服务,为国家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篇六

金融危机主要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华尔街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我倒觉的美国人是居心叵测。这次金融危机时全方位的。波及全世界。特别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很大。本来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中国的机会。中国拥有实体经济,美国拥有虚拟经济,一旦冲突,“虚拟经济”倒霉。可是现在美国却控制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先是把中国钉死在产业链低端,耗光中国资源,甚至整个世界20年在享用着中国资源。然后再把中国资源换取的美元回流美国,把虚拟经济的灾难转移到中国。与此同时,还用资本和品牌把中国的低端产业控制在自己手中,让中国最终两手空空,高端低端产业全部控制在对方手中。世界形成两个极端国家:创造财富的贫穷国家和创造品牌的富裕国家。前者资源耗光环境崩溃,后者山清水秀不付任何代价。结果是实体经济的生态灾难和虚拟经济的泡沫灾难,全部砸在中国人头上。这就是所谓世界规则和市场规则。

这场信用危机,主要影响美国和中国。但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很不一样。美国透支未来收入,中国透支未来资源。结果就是美国虚拟经济破产,中国实体经济破产。美国是为本国人民高消费透支了未来,中国则是在压缩本国人民消费的基础上为美国透支了自己的资源。美国透支了别国人民未来的收入,中国则是被别国透支了自己的资源,还透支了中国人的福利,中国人的健康,中国人的环境,所有这些透支最终都要由中国人自己偿还,如果现在把透支资源换取的一点财富再拿去美国救市,中国最后依靠什么偿还?

我们现在唯一能应对的就是首先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稳定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国务院已拿出四万亿投入基本建设以扩大内需。

7.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篇七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当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首创,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凯恩斯主义的内容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它的的理论框架,通常被认为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哲学基础,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主张国家采用需求管理政策,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性政策,以此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凯恩斯以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为根据,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扩大政府支出,刺激消费,降低利息率,提高有效需求,以实现长期的充分就业。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二)凯恩斯革命及其现实意义

凯思斯经济理论的革命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理论上对萨伊定律进行了革命,摒弃了“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不会发生”这种传统观点;二在政策上对传统的自由经营论进行了革命,摒弃了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三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人及其波动的原因,以区别研究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户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理论和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通论》问世10年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便登上了西方世界“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二战以后,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政策内涵,主张政府通过财政、货币等调控手段稳定经济,推动了战后西方经济的长期繁荣。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都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资本主义似乎进人了“凯恩斯主义时代”。

二、全球金融危机及其爆发的诱因分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崩溃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一对孪生问题,目前,正在不断发展和扩散,在美国引起了一场严重的金融风暴,席卷华尔街,波及实体经济,向世界蔓延,给各国的金融、经济蒙上阴影,越来越明显的全球经济衰退的迹象令全球不安。

(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这次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由债务危机引发,与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其共同的成因都是经济泡沫。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国际收支,即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外债过高,不适当的固定汇率无法维持,引发了流动性和清偿力问题,进一步影响投资者、存款者与债权人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危机发生。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金融体系坏账攀升、信用紧缩、市场恐慌,最终可能导致美国甚至全球经济衰退。

(二)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引起金融危机

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不同认识导致对其危机深度判断的重大差异。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的判断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次贷危机归咎为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代表人物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

第二,将次贷危机归咎为监管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代表人物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

第三,将次贷危机归咎为全球经济失衡,代表人物为美国财长保尔森。

前两种认识集中在监管和信息披露的微观层面上,使人们认为,危机仅仅限于金融危机本身及其对实体经济和人们消费的影响,只要这次危机能够度过,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就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而保尔森则认为,全球贸易失衡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而失衡的双方,无论是经常项目逆差国还是经常项目顺差国都负有责任。以上这些仅仅从金融角度认识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其结果只能使金融危机的发展更让他们感到迷惘和措手不及,乃至救助不力。显而易见,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即使救市措施一时奏效,但只要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各种金融危机就会不断发生,直到开始触及和缓解这个问题。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失衡是长期积累而成,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美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重建实体经济,需要时间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三、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再次出台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再次出台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深刻,但当凯恩斯主义撞上滞胀之墙而失灵之后,凯恩斯主义逐渐退出。如今,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教授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又使凯恩斯主义重新抬头。与凯恩斯相似的不仅是其文笔,克鲁格曼在世界观和政策立场上也带有鲜明的凯恩斯主义色彩。面对这次金融危机克鲁格曼提出以银行注资、降息为主的货币政策效力殆尽,政府应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并惠及穷人,才能拯救陷入危机中的美国经济。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干预,这在形式上确实意味着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启动。最近一段时间, 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救市举措,奥巴马在竞选中提出“中产阶级减税”计划,亦承诺了一连串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以及军事方面的支出项目以推动经济及改善民生,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奥巴马政府短期内将不可避免推行财政刺激计划以挽救正在急速下滑的实体经济。以上这些都有力地证实了凯恩斯主义正在重新受到决策者的重视。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再次出台的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扩展经济政策的重新出台,有多方面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

1. 世界面临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刺激经济

克鲁格曼认为,摆在今天许多国家面前的基本问题与在大萧条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是相同的。这就是,没有足够的需求来利用闲置的生产能力。既然当前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所处的环境基本相同,那么,运用扩展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去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促使经济走向复苏,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同当时凯恩斯提出运用膨胀经济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的主张几乎如出一辙。如果再使用自由主义经济学那一套办法, 只能使目前的世界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凯恩斯主义的膨胀经济政策在对付“滞胀”上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是,在应付经济衰退或经济不振方面,还是比其他经济学派略胜一筹的。

2. 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

政府由于对某些情况了解的不够, 在制定经济政策上难免会失误,这就给实施扩展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契机。在美国,当1991年3月走出经济衰退后, 工业生产疲软, 失业率较高,因此急需扩张经济, 布什政府却采取了紧缩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结果经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使失业率急剧上升到了7%。克林顿政府改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最终促使经济好转。欧盟一些国家政府接受了以往的教训,在提高利率措施失败后,近年不得不转而采取降低利率的扩展措施。东亚一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后, 反复摸索, 纠正了以往的失误, 最终走上了扩展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道路。

此外,凯恩斯经济政策的再次抬头, 同外部因素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这在东亚经济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呼吁东亚国家放弃业已实施的自由济改革,转向实行扩展的财政与货币金融政策,即增加政府开支,大幅度降低利率,对外汇市场进行管制。

结语

毫无疑问,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倡导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基本教义派受到打击,在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纪之交凯恩斯主义扩展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重新在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启用,但这并不代表自由资本主义会全面崩溃。无论是强调政府干预的凯恩斯学派,还是强调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都认同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只不过一方认为市场有失灵之处,需要政府介入干预,而另一方认为,政府干预常常好心办坏事,不如让市场自我调节更好。现代主流经济学已经融合了这两个学派的精华,在互相兼收并蓄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 世纪初全球宏观经济调节的前景将是需求财政金融政策与供给经济政策的有效结合。

摘要:在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 世纪之交凯恩斯主义扩展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重新在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启用。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 21世纪初全球宏观经济调节的前景将是需求财政金融政策与供给经济政策的有效结合。通过对当今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的研究, 以及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凯恩斯主义重新出台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 有力地证实了凯恩斯主义正在重新受到决策者的重视。

关键词:金融危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东南亚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许经勇.萧条经济背景下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创新性和现实性[J].理论探索与争鸣, 2002, (2) .

[2][美]大卫·科茨.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海外视野.2008 (13) .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张秀娈, 陈新岗.试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美国经济史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5) .

8.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篇八

[关键词]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

正当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时候,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它是由金融工具过度创新而又缺乏有效监管所引发的一场信用过度膨胀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危机的释放更趋于全球化和金融化;二是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势态正逐步显现;三是各国政府共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这对防止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十分重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止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2008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经济转型和拉动消费确立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以确保我国拉动经济的4万亿元投入和国务院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战略措施尽快实施以产生实效。

一、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全球的影响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真相及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危机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刻的时代与历史动因?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评论是“百年不遇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为应对危机,美国政府拿出7 000亿美元救市,一直信奉市场信条的美国此次抛弃“华盛顿共识”而大规模启动政府干预。这场危机是严重、深刻、长久、全球性的,甚至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对这种重大历史性事件需要回到美国的基本面和全球的大格局中,以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历史进程的大视野来观察和分析。[1]

1.政府长期松动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者过度透支

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松动状态,低利率既刺激了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的财富效应反过来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的上涨;而持续走高的房价刺激了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和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冲动。于是,一个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蔓延和扩大,形成了一大批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这个庞大的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又直接导致了更多美国民众以透支的方式消费。于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美国逐渐进入一个债务的泡沫之中,任何一环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并酿成危机。由美国开始的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主要责任者是那些被世界“过剩的流动性”养坏了的华尔街精英们——他们掩盖了风险的事实真相,贪婪地运用金融创新,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流动性来构筑他们高收入的目标,最终造成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及目前的大灾难。

2.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监管失控使风险集聚

199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金融市场大量的流动性需要寻找投资回报,美国的金融机构因而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迎合这类需求。但这类衍生工具的推出速度太快,超过了政府监管的能力和范围。有的衍生产品甚至是在衍生产品基础上再衍生出来的,致使金融衍生工具的演化呈现无序和复杂化的状态,有些衍生工具甚至连金融机构高管都未必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在此情况下,要进行风险控制就相当困难了。美国政府一向认为市场自有其纠错机制,尤其是在市场处于“上升”时期,更是本着顺其自然的放纵态度,一切由市场说了算。至此,美国政府对股市泡沫不管、对楼市泡沫不管,任凭金融衍生品推波助澜,从而为资产泡沫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杠杆。直至泡沫大到无法再吹时,政府才出面。需要强调的是,在政府高度信任市场创新机制时,实际上许多金融机构的创新产品都超出了他们的核心业务。在没有经验和风险失控的情况下,极易酿成风险。

3.经济过度虚拟使泡沫破裂时风险放大

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从19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大量实体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同时,在里根及其后续继任者的极力推动下,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西方国家迅速推行。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执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模式,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19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一度迅速转化为Nasdaq网络泡沫的推动力量,网络概念股均被爆炒至上百甚至数百美元的离奇价格。2002年Nasdaq网络泡沫破灭,正式宣告美国虚拟经济进入了危机动荡期。美国原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力的飞跃,但由于美国本土缺少制造业,实体经济已虚,所以信息科学技术并没有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而是成了虚拟资本投机的工具。

4.信用评级失职导致信息失真和投资者逆向选择

金融创新使金融交易的链条越来越长、金融交易信息扭曲的程度越来越大。信息的不对称使投资者或债权人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唯有依靠权威的评级公司提供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因此,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直接影响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安全。美国安然、世通公司的丑闻恰恰暴露了包括标准普尔及穆迪公司在内的权威评级公司的漏洞,造成金融风险大大增加。必须指出,美国监管部门和决策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向上的政绩,或满足于标准化的监管模式(如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管),而默认或忽视华尔街不惜代价地透支美国经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市场规模,这一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了华尔街的创新业务越来越滋长“道德风险”的毒瘤。

5.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向全球扩散

美国金融危机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第二,由于各国金融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这些事实再次证明了放任市场自由发展最终将导致市场危机,金融自由化必须慎之又慎。

6.金融危机通过现行货币体系向全球渗透

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就以降息、注资、收购和退税等方式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这次为了拯救金融体系,又先后向金融机构注入了近万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其中既有为使AIG国有化而注资的850亿美元,也有为接管“二房”而投入的2 000亿美元。2008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又宣布计划用7 000亿美元购买坏账,并将其国债上限从目前的10.6万亿美元上升到11.3万亿美元。这些由美国政府投入的资金从表面上看出自美国纳税人的口袋,但大量美元进入流通领域造成的美元贬值,不仅降低了美元的购买力,也使各国央行中的巨量美元储备严重缩水。据统计,美元自2000年以来已贬值40%。截至2008年末,全球各央行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仍高达约60%。美国用纸币向全世界购买大量的真实资产和投资后,又用滥发美元并稀释其币值的方式转嫁了极度消费形成的债务负担,主要是依仗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集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和干预货币三个功能于一身的霸权,这也是美国转嫁其损失的最重要的渠道。[2]

7.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增长。为什么一场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会有如此猛烈的效果,让全球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一部分观点认为,过度依赖美国金融市场的海外资金,一旦出现恐慌性的大逃亡,那么,美国负债的经济结构就一定会解体。[3]这样,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的缺失,会给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加沉重的打击。但另一部分观点认为,外国资金的撤离一定会促发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这有利于约束美国透支消费文化的恶性发展,有利于其他地区扩大内需政策的强化,有利于缓解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从而从根本上防范今后全球性“金融大海啸”悲剧的重演。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美国消费者对华尔街的过度自信和他们根深蒂固的透支消费文化,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今天这一地步。在华尔街的“安排”下,大众的资金参与规模和群体范围变得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事实上,华尔街绑架了监管部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华尔街也绑架了各国央行!全球救市就是这一道德风险行为的最好佐证。

二、我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战略抉择

我们必须站在更宽广、更严谨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经济局面。我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年均9%的GDP增长率,就必须在正确把握和抵御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的渗透和扩散的同时,强化我国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和优化我国的经济、财政、金融、税收、贸易和产业政策,以确保我国建国60年后的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康庄大道。

1.适度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为了应对当前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应根据需要作适度调整。中国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已有美元资产的损失。为避免持有美国国债贬值的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国债的主要投资者和债权国需要采取联合行动,在确保投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分享被救援企业的成长。这并不是倡导所谓反向操作、通过主权基金入主华尔街的机会主义行为。主权基金的投资效率是很令人担忧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可能是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中最坏的东西”,一方面是华尔街没有储蓄支持的信用衍生工具,一方面是没有制约和监督的中国国民储蓄,结果只能是更加深陷次贷危机。中国应当利用美国国债的第二大债权人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地位,积极督促美国采取更负责和更长期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新的稳定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国能否成为全球经济的希望,不在于其能否舍身解救疲弱的美国金融体系,中国不应也没有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在于其国内政策能否平衡国际收支、缓冲外需下降、稳定货币政策、提高国内经济增长效率和扩大内需。

2.努力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在短期内解决进口限制问题,放开商品进口管制,以恢复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中国进口相对出口一直增长缓慢(2008年有所加快)。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如国内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为保护国内某些行业的政府进口设限。在限制进口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即商品和劳务的净输出,将停留在中央银行的国外美元资产账户上而并未真正流入国内,只是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给量而已,最终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这些政策不改变,中国将永远不能容纳真实资本的输入。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本很低,应当利用外汇盈余去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技术和产品。为此,应当尽快实行商品自由进口,降低通货膨胀压力,加速有效的资本形成。中国下一步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向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如果开放进口之后,顺差仍然太大,那么再考虑升值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解决进口限制问题之前,应放缓人民币升值。对于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国内通货膨胀的期望不能过高,而由于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模式的高度竞争,汇率上升对出口企业打击越来越大。

3.实现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弹性的汇率政策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和经济危机的显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已开始从宏观调控下的“从紧”步入全方位的“宽松”时代,具体的政策举措包括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全面解除我国原有的信贷规模管制等。该项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全社会经营成本,对冲因行业利润下滑带来的企业再投资持续低水平风险。其中,不对称利率调整仍是主要调节方向,贷款利率将步入下行通道;而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下调或结构调整的可能性均不大。汇率方面,考虑到外部金融环境动荡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未来仍以稳定为主,没有必要继续通过快速升值换取进口方面的好处,而汇率稳定也有利于对冲客观环境恶化带来的出口增长被动大幅回落的风险。因此,认清我国的货币政策形势和如何抉择成为当前的紧迫问题。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表明:坚持汇率不动,以工资调整的办法可达到升值的效果。但是从我国实践来看,坚持汇率不动的效果并不好。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指工资水平上升应当是相对于贸易对手上升,即对进口商品有较强的购买力,是物价调整并非通货膨胀。但我国进口增长一直受阻。进口不增长,以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国内可购商品反倒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上升并不明显。结果只能以通货膨胀消除其购买力,同时也消除贸易顺差使之下降或转变为逆差为止。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即来自没有转化成对外购买力的外汇占款。所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会存在,但很可能被抵消。[4]

4.鼓励和引导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央多次就加快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要求,“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由此可见,我国要想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新机遇,不仅应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全球一般加工组装产业转移的载体,更重要的是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高端的产业链进入我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此,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开始调研,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但由于加工贸易是一项涉及众多利益集团的贸易方式,不同的省市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究竟要转什么和升什么”、“政府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对此,针对当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概念笼统含糊的问题,需要对其内涵加以规范,以便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鉴别哪些企业、哪些产业、哪些转型属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范畴。只有明确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明确了转型升级的主体行为,才能对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扶持性政策和限制性措施。

5.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转型的税收政策

9.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篇九

【关键词】金融危机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

一、引言。

2006年,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风暴,进而全球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导致在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场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股市的不稳,房地产、汽车制造销售等支柱产业发展放缓等情况频频出现。

很多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受到影响,一些企业压力过大纷纷倒闭,而另外一些企业却利用B2B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将企业与客户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这一平台的低成本给企业带来的却是高效益。阿里巴巴正是里利用了B2B电子商务平台,让很多的企业更快、更容易地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应的买家或卖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金融危机中得以保障,从而达到了积极的影响及作用。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是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创立企业对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即B2B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中国站是中国领先的B2B网上交易市场。业务的侧重点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

B2B电子商务的实质是把企业名录、商品目录放在网上,买方和卖方来交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建构的电子市场。除此之外,B2B还包括物流配送、应用服务提供商、外包解决方案、拍卖解决方案软件、内容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网络商业软件、传 统ERP公司等电子基础设施。

B2B的商务关系是构筑在高信任度的基础之上的,其大宗交易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并通过供应的集中、采购的自动化、配送系统的高效率而得以实现。企业选择B2B电子商务的根本在于企业以互联网为手段,结合国际贸易和海外推广的综合商务服务,选择新兴市场,帮助企业实现销售,低成本开拓市场。

二、调研目的及过程。

1。调研目的。为了解此次金融危机对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的影响,把握虚拟市场———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B2B电子商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重视正确运用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研究先前案例,探索一条有意义且能正确解决危机的发展道路。

2。调研过程。赴阿里巴巴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地调研其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分层次地了解各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起的作用。重点掌握B2B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程度及其重要影响,总结分析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时的注意点和所遇到的问题。

依靠专业优势,对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提炼、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综合研究各个因素在企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变化,遇到困难,评估处理方案,总结过失和先进经验,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结合网络B2B电子商务,并探索其先进性。综合调查结果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一条对缓解经济危机有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的道路。

将杭州阿里巴巴应对解决经济危机所得到的先进经验和研究得到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路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贡献给各个企业。与阿里巴巴建立长期的合作,利用浙江财经学院各教授老师的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理念,为其做长期的指导和帮助,并研究在该战略下的发展实际。

三、阿里巴巴的市场运营状况。

B2B电子商务平台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的一种,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电子商务是现代B2Bmarketing的一种具体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电子商务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还属起步阶段使得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探讨。电子商务使交易形式由实体市场转为虚拟市场,这就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变化。

1。阿里巴巴的员工及用户数的增加。从湖畔花园到华星科技大厦再到创业大厦再到滨江新园区,阿里巴巴的不断地迁址扩大建设意味着这个企业的不断扩大、员工数不断增多、用户数不断增多以及业务量的不断扩大。见表一。

表一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员工与用户数的变化。

阿里巴巴员工和用户数的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在金融危机期间用户数的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总体上还是呈现正的增长趋势,业务规模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2。阿里巴巴的财务业绩状况。金融危机期间,宏观经济同比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外贸业务日益恢复。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业务逐渐转好,订单量越来越多,企业间的交易需求迅速提升,这对整个B2B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核心运营商也纷纷采取多种营销措施,推出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保证了危机过后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的稳定增长。经过研究,目前我们只得到04年、05年之后的数据。因2001年到2003年阿里巴巴处于B2B的寒冬,阿里巴巴几乎不能盈利,只能靠风险投资注入,所以本身的数据不具可考证性。

表二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的经营状况单位:亿人民币。

从表二可以清楚地看出: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营业收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2007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时期,营业收入有大幅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推出了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如出口通,从而增加会员数量。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们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且阿里巴巴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富有创新意识,正是这种朝气的象征和冲劲带给了企业利润,同样提高了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3。阿里巴巴国际注册用户、企业商铺、付费会员的增加。

表三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B2B国际注册用户、企业商铺及付费会员的变化。

阿里巴巴业绩的增长是由于会员的增加,虽然在此期间全球的经济都不景气,主要转向了国内市场,阿里巴巴推出的项目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任。国际国内付费会员的增加,给阿里巴巴的业绩填上了一笔。

四、金融危机下阿里巴巴的应对策略。

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业务需求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与国内的需求明显减少。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产品销售不顺利,而他们与电子商务平台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阿里巴巴也遇到了严重的业务冲击,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模式转变为电子化、数字化,大量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更为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效率。在资金严重短缺的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选择加大电子商务的比例,可以为企业省下不少的销售成本,如房屋租金和水电费等的开支的减少。在企业采购阶段利用B2B电子商务的优势减少了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在管理方面也减少了人员的开支。这些方面都给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

推出新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满足顾客需求。

1。1在2008年底推出了Goid Supplier出口通增值业务。在2008年底阿里巴巴推出了Goid Supplier出口通版“出口通”,这个举措由于推出合适及价格合理,帮助了不少小出口商,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在2009年底,就已经有17786名国际付费会员,全年净增1650名,同比增长10。

23%。该项目的实施扩大了国际市场,为中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商机。

1。2在2009年7月诚信通升级为国际Goid Supplier业务。2009年7月,把诚信通升级为国际Goid Supplier服务,定价为2999美元而国际Goid Supplier所提供的产品功能及曝光度也与中国Goid Supplier相似。在此同时也增加了会费的收入,缓解了压力。还有阿里巴巴的业务延伸至全球如印度、日本、南非、土耳其等。此时阿里巴巴的国际Goid Supplier,有助于海外产品的竞争力,也为阿里巴巴海外市场长远的增长奠定了基础。1。3在2009年第三季度推出了全球速卖通增值业务。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中,阿里巴巴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垄断优势。阿里巴巴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及人才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重点推进其全球速卖通业务的发展,旨在发展外贸业务,方便了小额批发的交易。此平台引进有支付宝提供的第三方担保交易,为买家及供应商带来了便捷、安全及可靠网上跨境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金融危机期间,阿里巴巴推出新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满足顾客需求。使得付费会员数目的强劲增长和付费会员平均付费金额的上升带动了阿里巴巴营业收入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巴巴的市场领导地位。

2。

加强新市场的开拓,降低会员进入门槛。

2。1阿里巴巴逐步着眼于内贸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占据国内B2B电子商务行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前三家网站(阿里巴巴等),其收入绝大部分都来自外贸市场。经济危机让外贸形势急转直下,中小企业的外贸订单急剧减少。在此形势下,阿里巴巴公司加强了对内贸市场的深耕,拓展内贸市场会员。

2。2阿里巴巴加强线下传统业务的拓展。经济危机让各大B2B网站寻找线下机会,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会员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高线上业务对会员的凝聚力。比如:举办线下买家采购会,加大参展力度,拓展杂志等传统媒体渠道。2。3阿里巴巴降低会员进入门槛。经济危机让中小企业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这些企业在产品营销推广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削减。更有甚者,有不少企业直接终止了在B2B电子商务网站上的投入。中小企业的困境也带来各大B2B网站会员发展幅度或续签率的下滑。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借助B2B电子商务来应对危机,也为了B2B电子商务网站的自救,阿里巴巴等网站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直接或间接降价。

五、结语。

我们的研究也得到了比较丰富详实的材料,通过整理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为一些

企业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了合理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对B2B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认识。

此次研究,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报告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进一步完善等。今后,我们还要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时代先锋作用,继续关注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力争把社会实践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做得更好!

[1]阿里巴巴数据网:http://www。aliresearch。com/。[2]阿 里 巴 巴08年 财 务 报 表:http://www。docin。com/p-49811814。htm。

[3]吴玮、侯希玲,“电子商务的信用保障:以阿里巴巴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第3期。

[4]邢伟、冯耕中,“B2B电子市场环境下供需双方博弈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第7期。

[5]谈海霞,“基于博弈论的B2B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物流科技》,2007第11期。

10.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篇十

一、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的发展概况

近几年,我区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总量上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全区企业中,99.5%以上是中小企业。2008年,全区私营企业有12983户(比2007年10379户增长25.1%),注册资本金107.03亿元(比2007年97.46亿元增长9.8%),其中二产业1569户(比2007年1338户增长17.3%),占总户数的12.09%,三产业11403户(比2007年9030户增长26.3%),占总户数的87.83%。在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以及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共有9081户,占三产业户数的79.6%。全区个体工商户共有42991户(比2007年34338户增长25.2%),从业人员82139人(比2007年62817人增长30.8%),注册资本金10.09亿元(比2007年8.45亿元增长19.4%),其中二产业1922户(比2007年1614户增长19.1%),三产业41063户(比2007年32719户增长25.5%)。2007年,注册登记的国有企业298户、集体企业847户。

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逐步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改变了以往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局面,形成以光机电、服装、仪器仪表制造、印刷包装、建筑业为代表的二产业和以商贸、金融、餐饮、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局面。一批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自主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大力推进成长性工程,大西洋连铸列入省“百家重点中小企业”,爱帝集团、红人集团、元田服饰列入省“百家民营排头兵企业”,全区列入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有10户,列入市“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有6户。凌云、红人、爱帝3户企业入选“2008武汉企业100强”。通过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新金”牌黄金首饰、“爱帝”牌针织内衣、“红人”牌羊绒大衣荣获中国名牌的光荣称号。“凌云18”牌节能型单元幕墙、“佐尔美”牌女装等8个产品荣获湖北省名牌称号。

二、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和应对措施,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大的改变。

从全市来看,去年9月份后,我市工业增速从高位明显回落,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趋紧。今年开局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突出矛盾,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

从全区来看,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60.56亿元,同比增长21.17%;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7亿元,同比增长15.28%。今年元至3月,全区6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4.78亿元,同比增长21.43%;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43亿元,同比增长27.4%。从总体来看,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及增加值增幅均超过目标值。但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是部分重点企业生产出现负增长。二是经济效益下滑,部分企业持续亏损;三是企业外迁状况仍在继续。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区中小企业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人民币升值、市场需求减少、资金短缺、销售额下降,尽管大多数企业还在正常运转,但市场上已经出现部分企业歇业、生产线停工的现象。我区的中 1

小企业普遍感到了市场带来的寒意。当前,受到影响的敏感行业有:制造业、房地产行业、建筑设计、楼宇物业出租方、广告业、旅游业、国际货运、外贸出口企业等。

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的周期到了一个低速调整的阶段。我区经济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制造业、房地产、物流企业及外向型企业受到冲击,企业受影响最深,也最需要关注。经济发展要靠企业来支撑,如果作为社会财富创造主体的企业不发展,将会动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影响我区“两型社会”率先发展的进程,财政增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都将是一句空话。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表现形式

金融危机对我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大。工业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增加了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成本、特别是资金成本大幅提升,但销售价格却因消费需求降低而下降,影响生产和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是市场需求有下滑趋势,出口增速趋缓。目前出现了用户延缓提货现象,新签合同数下滑。特别是去年三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出口产品合同签订情况没有以前好,给一些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起初有意向的用户没有反馈需求信息。

三是由于消费者观念发生变化,消费心理趋于保守,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合同数量减少。目前不少用户对整个市场前景持有一种观望态度,对购买行为保持着谨慎的心理,这对企业新增订单和批发零售有较大的影响。

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效益下滑。

五是资金紧张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国家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虽然会调低贷款利率,但是金融部门会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这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无疑会造成很大影响,资金链随时都可能出现断裂。有的企业贷款拖欠较严重,资金回笼慢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贷款成本过高,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四、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服务企业渡难关保增长

为应对当前经济面临的巨大困难,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决策部署,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保企业、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措施,稳定了全区经济发展大局。

一是开展重点企业大走访活动。根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去年四季度以来全区开展了重点企业大走访活动。由区四大家领导牵头,全区九个调研走访小组共走访调研企业104家,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建议313个,其中涉及市一级部门的有39个,涉及区一级部门的有274个。目前涉及区一级的274个问题中,已落实的有210个,占总数的76.64%,正在办理过程中的有56个,占20.44%,因企业自身问题或政策规定无法解决的问题有8个,占2.92%。通过对重点企业的大走访,解决了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是研究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今年以来,区政府结合区内实际情况,制定了《江汉区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工作方案》和《关于为重点企业提供便利直通车服务的实施意见》等相应文件。为全面落实

市政府服务企业的32条政策,使“服务企业年” 活动取得实效,我区推出“新政”创造企业宽松环境,如开通重点企业便利直通车,建立区领导与企业定期对话会制度,加速企业相关事项审批,落实帮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突出解决企业重难点问题。今年全区安排8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和科技进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奖励重点纳税企业、加强企业周边治安治理等。

三是全面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目前已经建立以区长李强为组长、副区长熊战勋为副组长,32个有关单位及13个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服务企业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在区经委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制定了开展服务企业年的工作方案,开通了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每位区领导对口联系3-5户企业,定期到企业调研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月19日在《长江日报》开辟了一个关于全区服务企业的专版,同时召开了服务企业年启动仪式和“区长与企业家座谈会”。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建立了服务企业工作机构及重点企业直通车等制度,各部门按照“宽松环境、减轻负担”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服务企业的工作措施。

四是深化企业服务,加强工业经济的监测分析。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申请各级财政资金扶持,开展提高企业应对经济危机能力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市里举办的全民创业赶集会。同时,不断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和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提高经济调节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水平,继续坚持“旬跟踪、月调度、季分析”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调度会,分析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建立信心,化“危”为“机”,全区取得了工业经济一季度“开门红”的良好开局。

五、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当前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危”也是“机”,我区中小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牢牢把握这种机遇,适时把握对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为企业的二次创业赢得战机,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一是企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如爱帝集团在争创中国名牌的同时,力争挤身中国500强企业,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在高中端产品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有效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企业要把握拉动内需的历史机遇,努力开拓新市场,向市场要效益。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向中期阶段迈进,具有后发优势,为我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部分企业已着眼长远发展,开始主动对接新项目、发掘更广阔的赢利空间,目标瞄准中西部市场。部分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调整市场销售,尽力扭转业绩下滑趋势。各级政府在不断支持中小企业的成长,通过各种资金的扶持,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市、区当前开展的“服务企业年”活动,更是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宽松优惠的发展环境。

三是继续加大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如制定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及流动资金贷款予以适当贴息。对现有地方性税费暂缓交或减免一段时间,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四是加快推进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建设发展,鼓励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对资金周转一时紧张,生产经营正常及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降低抵押担保贷款门槛,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五是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建立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抗危机风险的能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引进与合作,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制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实施办法,促成资源互补,充分发挥产学研各实体的积极性。

六是建立金融人才引进机制。金融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人力资源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区金融业要形成规模、发展壮大,需要引进吸收大量的金融人才。因此,建议区政府在金融人才的引进上开辟专门通道,为企业提供金融人才信息库,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结构性紧缺的矛盾;为金融企业的新员工落户开设一条龙绿色通道,快速解决户籍、党员关系、社保等问题;扩大我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的对外宣传,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江汉。

上一篇:山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下一篇:国际护士节演讲稿三分钟满分